第一篇:《蝉 贝壳》
《短文两篇》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品读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学习先抑后扬以及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手法。
3、体悟文章主旨,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学习重点:
1、准确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先抑后扬以及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手法。学习难点:
体会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课时:1课时
知识链接:
学生阅读自读课文的方法:
1、通读课文,疏通字词。
2、熟读课文,理解文章主旨。
3、精读课文,理解文章重点语句。
4、联系实际生活,谈谈学完这篇课文之后的感想与收获。
预习提纲:
1、给下列词语注音。
收敛()聒噪()宽恕()零落()卑微()一丝不苟()断续()多音字:
颤
颤动()
壳 贝壳()
寒颤()
地壳()
旋
旋转()
间 间隔()
旋风()
中间()
2、仔细阅读《蝉》这篇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你怎样理解“斜阳里,想起秋风的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这句话的。
秋风来了,果实成熟了,本应是收获的季节,但对那在地下埋了17年,苦苦等了17年的蝉来说,却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虽然生命短暂,但蝉却执着的等待。想到这些,“我”以往对蝉的不敬全部消失了。
2)本文的中心句是哪句,说说你对它的理解?
中心句: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
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了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3)作者写禅,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一抑一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篇短小的哲理散文。作者用先抑后扬的手法,由一只小小的蝉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从写蝉的聒噪,到写病蝉的微弱、细小,都刻意表现了蝉的惹人厌烦和微不足道的一面,这是抑。然而当知道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就活一个夏天时,本来无足轻重甚至恼人的蝉令作者惊讶起来,这是扬。当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时,作者对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瘦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
由抑到扬,含蕴深厚,传达了本文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不管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而已。
4、阅读《贝壳》,回答下列问题。
1)“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此句上承接着“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表达一种的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因为爱美,所以她加倍珍惜生命;或者因为热爱生命,她加倍喜欢美。在作者的心中和笔下,这生活中的美和生命的感激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她才会想到要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仔细、一丝不苟。
2)、《贝壳》中有这样的话:“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
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地做的东西或事情。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她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执著的爱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3)这篇文章揭示了怎样的人生意义?学生合作探究,教师总结
贝壳非常坚硬、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作者感叹“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在描述了贝壳的精美之后,作者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创造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因为爱美,所以她加倍珍惜生命;或者因为热爱生命,她加倍喜欢美。在作者的心中和笔下,这生活中的美和生命的感激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她才会想到要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仔细、一丝不苟。
第二篇:蝉 贝壳教案
蝉和贝壳
教学目标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一、导入新课:
生命真是一个奇迹:
一枝从淤泥里长出的夏荷,竟开出雪一样洁白纯净的花儿;一粒细细黑黑的萤火虫,竟能在茫茫黑夜里发出星星般闪亮的光;一株微不足道的小草,竞开出像海洋一样湛蓝的花;一只毫不起眼的鸟儿,在树头唱出远胜小提琴的夜曲;一条柔软无骨的蚯蚓,居然能在坚实的土地里如鱼在水中似的自由遨游。美丽的生命在静静地绽放!那夏天里不断聒噪着的蝉儿,,那海边美丽的小贝壳,都会引起我们对生命 意义的追问和思索„„
二、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收敛: 宽恕: 短暂: 脆弱: 卑微: 一丝不苟: 2.解释词语: 收敛: 聒聒: 宽恕: 短暂:
一丝不苟: 卑微: 上苍: 把玩:
3.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小思,原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原籍广东番禺,一九三九年香港出生,一九**年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毕业,翌年进入罗富国师范学院进修,获教育文凭。七三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当研究员。八一年,以论文《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获香港大学硕士学位。她以笔名“小思”出版了散文集《路上谈》、《承教小记》、《日影行》、《不迁》、《彤云笺》、《香港文学散文》等。
三、研读思考《蝉》。
1.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一抑一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蝉》一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3.“斜阳里,想起秋风的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怎样理解这句话?
四、总结本文主旨。
五、知识拓展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研读思考《贝壳》。
教学目标:
1、揣摩作者借一枚贝壳领悟且阐释的对生命和人生的深刻体验,择取积极求实的人生态度和敬业求新的精神;
2、联系语境和结合托物释理散文的特点,明了本文的中心意思;
3、熟读课文,把握行文的思路,懂得作者是怎样借“贝”言“理”的。教学重难点:
懂得作者是怎样借“贝”言“理”的。
一、有关作者
席慕蓉,蒙古族,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及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毕业。她是台湾知名画家,更是著名散文家与诗人,著有诗集《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散文集《有一首歌》、《江山有诗》等。1981年她“从来没有刻意去做过些什么努力”的诗集《七里香》由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深得读者喜爱。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她的作品浸润东方古老哲学,带有宗教色彩,透露出一种人生无常的苍凉韵味。
二、自由朗读课文,研讨下列问题: A、贝壳的特点是什么?
B、古人用贝壳做钱币的原因? C、作者倡导的人生态度是什么?
D、第5节中作者 感受、慨叹是针对什么而发的? E、第5节这句话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F、研讨“思考和练习”第二、三题
三、自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1、作者对贝壳的精美做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2、“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是一颗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说说你对这句话理解.四、《贝壳》的主旨
五、比较阅读:试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六、课堂小结
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小小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我们会高声回答:
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七、作业:仿照下列例子,你也写两句
1.生命就要像蝉一样,即使短暂,也要固执地等待。2.生命就要像贝壳一样,即使卑微,也要一丝不苟。
八、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收集一些有关小思和席慕蓉的诗文,让同学们自己去欣赏和品评。
2、课外搜集一些关于热爱生命、对生命执著追求的名人事例,并讲给你身边的人听听。
3、摘录一些咏赞生命的名句。
4、生命是盛开的鲜花.用它艳丽的花瓣铺就人生的道路:生命是美妙的乐章,用它跳跃的音符谱写生活的旋律;生命是翱翔的雄鹰,用它矫健的翅膀搏击广阔的天宇;生命是奔腾的河流,用它倒海的气势冲垮陈旧的桎梏。请同学们谈一谈,你打算怎样做,才让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更有意义?
5、写作:生命是辽阔的大海,蕴蓄着不尽的情思;生命是深邃的湖泊,孕育着无限的希望;生命是广袤的星空,绽放着智慧的花朵。请以“感受生命”为话题写——篇文章。
要求:题目自定,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少于500字。
九、拓展阅读:读文段,谈感受。席慕蓉精美片段积累:(1)所有的岁月都已变成 一篇虚幻的神话任它
绿草如茵花开似锦
也终于都要纷纷落下
在坠落的昏眩里
有谁能给我一句满意的解答
(摘自《无怨的青春•距离》)
(2)我喜欢回顾,是因为我不喜欢忘记。我总认为,在世间,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时刻似乎都有一种特定的安排,在当时也许不觉得,但是在以后回想起来,却都有一种深意。我有过许多美丽的时刻,实在舍不得将它们忘记。(摘自《成长的痕迹•回顾所来径
(3)整个人类的生命有如一件一直在琢磨着的艺术创作,在我之前早已有了开始,在我之后也不会停顿不会结束,而我的来临我的存在却是这漫长的琢磨过程之中必不可少的一点,我的每一种努力都会留下印记。(摘自《生命的滋味》)
席慕容的诗歌
乡愁
故乡的歌 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 响起
故乡的面貌 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 仿佛雾里的 挥手别离
离别後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树的画像
当迎风的笑靥已不再芬芳 温柔的话语都已沉寂 当星星的瞳子渐冷渐暗 而千山万径都绝灭踪迹 我只是一棵孤独的树 在抗拒著秋的来临
第三篇:蝉、贝壳教案
短文两篇《蝉》《贝壳》教案
教学目标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学习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3、了解先抑后扬及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4、领悟生命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生活、认真对待生命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
1、感受作品语言柔美、细腻的风格,学习文章先抑后扬的写法。
2、联系生活,深人感受生命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1、识记字词:收敛宽恕短暂脆弱卑微一丝不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感受生命。
生命是多彩的朝霞,映照着广阔的大地;生命是智慧的火花,点缀着灿烂的星空;生命是美丽的鲜花,装扮着绚丽的人生。生命真是一个奇迹。一枝从淤泥里长出的夏荷,竟开出雪一样洁白纯净的花儿;一只小小的萤火虫,竟能在茫茫黑夜里发出星星般闪亮的光;一株微不足道的小草,竞开出像海洋一样湛蓝的花;一只毫不起眼的鸟儿,在树头唱出远胜小提琴的夜曲;一条柔软无骨的蚯蚓,居然能在坚实的土地里如鱼在水中似的自由遨游。夏天里不断聒噪着的蝉,都会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
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简要介绍作者。
小思,原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原籍广东番禺,一九三九年香港出生,一九**年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毕业,翌年进入罗富国师范学院进修,获教育文凭。七三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当研究员。八一年,以论文《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获香港大学硕士学位。她以笔名“小思”出版了散文集《路上谈》、《承教小记》、《日影行》、《不迁》、《彤云笺》、《香港文学散文》等。
三、朗读课文,探究生命。
(一)、写作手法。
自读课文,思考下面问题:
1、朗读《蝉》中表现作者心情的句子,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一抑一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讨论归纳:文章开头写蝉使事忙得人听了很(烦),再写病蝉的微弱、细小,确响彻一个夏天(惊),都可以表现了蝉的惹人讨厌和微不足道的一面,这是抑。然而得知蝉17年埋在泥土下,出来就活一个夏天时,作者被蝉活着的生命的意义所感动(叹),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恕),这是扬。
由抑到扬,涵蕴深厚,传达了本文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2、《蝉》一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原因,也是由蝉引发的关于生命的深刻道理。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二)、品味语言。
再次默读全文,思考下面问题:《蝉》一文中的“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噪”,“秋风颜色”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讨论后明确:
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进了秋风中,言少而意浓。本句中,“秋风的颜色”代表着生命的结束。生命虽然短暂,蝉却执着地等待,引发心灵的震动、思想的转变,对蝉又了好感甚至心生敬意。
四、联系生活,感悟生命。
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曾经播过一期感人肺腑的节目《感受坚强》,向我们大家讲述的是癌症少女张漠然的故事。张漠然年轻的生命被癌症折磨得痛苦不堪,但十七岁的花季少女却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坚强的搏斗着。她感人的事迹,感动了医生、感动了亲友,感动了所有的人,尽管大家并没有挽留住张漠然的生命,但他勇敢地面对死亡、热爱生命的事迹,让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坚强。今天我们学习的《蝉》这篇课文,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共同探究思考)
五、结束语。
生命是盛开的鲜花.用它艳丽的花瓣铺就人生的道路:生命是美妙的乐章,用它跳跃的音符谱写生活的旋律;生命是翱翔的雄鹰,用它矫健的翅膀搏击广阔的天宇;生命是奔腾的河流,用它倒海的气势冲垮陈旧的桎梏。同学们,蝉虽然烦人、弱小、微不足道,但是蝉的一生的经历给人的启示确实是深刻的。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六、课外练笔,抒写生命。
1、仿写训练:生命就要像蝉一样,即使短暂,也要固执地等待。
2、写作:生命是辽阔的大海,蕴蓄着不尽的情思;生命是深邃的湖泊,孕育着无限的希望;生命是广袤的星空,绽放着智慧的花朵。请以“感受生命”为话题写——篇文章。要求:题目自定,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少于500字。板书设计:
情感:烦——惊——叹——恕
写法:先抑后扬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感受生命。
生命是多彩的朝霞,映照着广阔的大地;生命是智慧的火花,点缀着灿烂的星空;生命是美丽的鲜花,装扮着绚丽的人生。生命真是一个奇迹。一枝从淤泥里长出的夏荷,竟开出雪一样洁白纯净的花儿;一粒细细黑黑的萤火虫,竟能在茫茫黑夜里发出星星般闪亮的光;一株微不足道的小草,竞开出像海洋一样湛蓝的花;一只毫不起眼的鸟儿,在树头唱出远胜小提琴的夜曲;一条柔软无骨的蚯蚓,居然能在坚实的土地里如鱼在水中似的自由遨游。海边一枚小小的贝壳,都会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
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简要介绍作者。
席慕蓉,蒙古族,全名穆伦•席连勃,1943年生于四川重庆,祖籍察哈尔盟明安旗贵族。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及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毕业。她是台湾知名画家,更是著名散文家与诗人,著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散文集《有一首歌》、《江山有诗》,美术论著小心灵的探索》、《雷色艺术异论》等。她的作品浸润东方古老哲学,带有宗教色彩,透露出—‘种人生无常的苍凉韵味。
三、朗读课文,探究生命。
自读课文,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作者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它却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
2、《贝壳》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巳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此处的“怎样固执而又怎样简学-的心”? 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但事实自己所能做到的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一丝不苟的事情,它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是对自己的生命做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它的绝对的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平常但执著的爱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着和单纯的意思。
3、试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讨论后明确:相同之处:两篇都是借物抒情的文章,从身边的小事物,感悟到人生的哲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不同之处:
(1).两篇文章主体不同。《蝉》启示我们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贝壳》启示我们应该好好地面对生命,创造他,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2)写作手法不同。《蝉》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首尾照应的手法。《贝壳》运用了类比的手法,把人的生命与贝壳进行比较,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发出异彩。
(3)、描写手法不同。《蝉》运用了语言描写,通过了“朋友”的话,揭示了蝉的生活历程,蝉的生活意义。《贝壳》则直接对贝壳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四、联系生活,感悟生命。
苏联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 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请同学们谈一谈,你打算怎样做,才让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更有意义?
五、结束语。
生命是盛开的鲜花.用它艳丽的花瓣铺就人生的道路:生命是美妙的乐章,用它跳跃的音符谱写生活的旋律;生命是翱翔的雄鹰,用它矫健的翅膀搏击广阔的天宇;生命是奔腾的河流,用它倒海的气势冲垮陈旧的桎梏。同学们,我们应该好好地面对生命,创造他,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
七、课外练笔,抒写生命。
1、仿写训练:生命就要像贝壳一样,即使卑微,,也要一丝不苟
2、写作:生命是辽阔的大海,蕴蓄着不尽的情思;生命是深邃的湖泊,孕育着无限的希望;生命是广袤的星空,绽放着智慧的花朵。请以“感受生命”为话题写——篇文章。要求:题目自定,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少于500字。
板书设计:
贝壳:坚硬
精致
人生:固执而简单
生命: 脆弱 卑微
第四篇:18《蝉》《贝壳》
七年级上语文《自读课文》课学习活动设计
《蝉》《贝壳》 总第 课时
设计人: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确读写两课的生字词。
2、朗读课文,学习具体事物引出深刻哲理的写作手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学习重点】
学习具体事物引出深刻哲理的写作手法。【学习难点】
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预习过程】(教师寄语:成功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预习任务一:
席慕蓉,当代画家、诗人、散文家。
1963年,席慕蓉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1966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完成进修,获得比利时皇家金牌奖、布鲁塞尔市政府金牌奖等多项奖项。著有诗集、散文集、画册及选本等五十余种,《七里香》、《无怨的青春》、《一棵开花的树》等诗篇脍炙人口,成为经典。
席慕容的作品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历程。预习任务二:
自由朗读这两篇课文,标画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字音。整理两文中你遇到的生字词。(不少于10个),注上读音。
【预习质疑】(教师寄语:发现问题有时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你还有什么疑问吗?请写下来。
【预习诊断】
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收敛()颤动()聒聒()宽恕()
短暂()脆弱()卑微()
一丝不苟()【反思拓展】(教师寄语:深入钻研,是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感情地朗读两篇课文,思考:
1、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一抑一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蝉的生命意义是什么?我们能从蝉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3、作者为什么说贝壳“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宝贝”? 4、作者看到这美丽的贝壳感悟是什么?
5、父亲结尾的一句“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系统总结】(教师寄语:不断的总结积累是成功的捷径!)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了哪些收获? 【达标测评】(10分)
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3分)丝不(gǒu)
固(zhí)
收敛
颤动
聒聒
宽恕
2、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一抑一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3、作者看到这美丽的贝壳感悟是什么?(3分)
第五篇:短文两篇《蝉》《贝壳》
短文两篇《蝉》《贝壳》 教学目标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学习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3、了解先抑后扬及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4、领悟生命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生活、认真对待生命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
1、感受作品语言柔美、细腻的风格,学习文章先抑后扬的写法。
2、联系生活,深人感受生命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
《蝉》
课前准备
1、识记字词:收敛、宽恕、短暂、脆弱、卑微、一丝不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导入新课
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人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篇优美的散文,从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吧。
二、作者简介:
小思,原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原籍广东番禺,一九三九年香港出生,一九**年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毕业,翌年进入罗富国师范学院进修,获教育文凭。七三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当研究员。八一年,以论文《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获香港大学硕士学位。她以笔名“小思”出版了散文集《路上谈》、《承教小记》、《日影行》、《不迁》、《彤云笺》、《香港文学散文》等。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蝉》一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小组讨沦交流明确: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
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原因,也是由蝉引发的关于生命的深刻道理。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厂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2、作者是按什么思路贯串全文的?采用什么手法?
明确:烦---惊---叹----怒 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3、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
抑: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
扬:蝉的生活历程显示了生命的意义。
4、“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秋天来了,果实成熟了,本是收获的季节,但对在地下埋了17年,苦苦等了17年的蝉来说,却意味着生命的结束。生命虽然短暂,蝉却执着的等待,作者对蝉的敬意油然而生。
5、《蝉》的主要内容和主旨是什么? 明确:通过一个病蝉的细致观察和朋友对蝉生命历程的介绍,感情由对蝉的烦到对蝉生命历程的惊叹,最后宽恕了它。
本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由衷的赞美了生命的珍贵。
《贝壳》
一、作者简介:
席慕蓉,台湾画家、作家,祖籍内蒙古,1943年生于重庆,后随父母由香港迁至台湾。她从小酷爱绘画,后来在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任教。1981年她“从来没有刻意去做过些什么努力”的诗集《七里香》由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深得读者喜爱。她写诗写散文,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等。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贝壳》的主要内容是么? 明确:前3段主要叙述了捡贝壳及其美丽、坚硬、精致,并对这一卑微生命发出了感慨。:后3段是作者由贝壳引发的人生感慨。
2、《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在描述了贝壳的精美之后,作者并没有就此停笔,而是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创造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3、“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此句上承接着“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表达一种感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一丝不苟,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4.课文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此处的“固执”“简单”是什么意思?
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地做的东西或事情。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她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执著的爱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5、简析《贝壳》的写作特色。
明确:托物言志的写法;夹议夹叙的写法。
三、比较阅读 自主学习
探究质疑:对比阅读两篇短文,说说它们的异同点。讨论并归纳: 相同点:
(1)都是由—‘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些感悟;(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都细致人微,笔触清柔而自然。不同之处:(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蝉的生命意义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丁白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留下令人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四、课堂小结
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小小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让我们感悟出深刻的人生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是啊,天真烂漫的童年是人生的春天,血气方刚的青年是人生的夏天,沉着稳健的中年是人生的秋天,步履蹒跚的老年是人生的冬天。逝者如斯,青春不再。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我们会高声回答: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五、练笔
仿写两句关于“生命”的句子。
生命就要像蝉一样,即使短暂,也要固执的等待。生命就要像贝克一样,即使卑微,也要一丝不苟。
六、拓展延伸
收集一些小思和席慕容的小诗。
七、作业
课时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