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1的教学设计剖析

时间:2019-05-12 23:41: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沁园春1的教学设计剖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沁园春1的教学设计剖析》。

第一篇:沁园春1的教学设计剖析

沁园春 雪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品味诗歌语言,体会意境,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2.学习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二、教学重点:

品味本词的语言,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1、理解本词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

2、反复揣摩品味本词凝炼的语言,想象本词的美妙意境,以及作者博大的胸襟。

四、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诗词,以其博大恢宏、奇恣纵肆的激情,成为当代诗坛一曲品格、个性强烈,画面色彩斑斓的绝唱。吟诵豪放之作,令人热血沸腾、精神昂扬。《沁园春?雪》便是他文情并茂、最有气魄之作。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词作,去感受豪放之风。(板书文题,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一)、听朗诵录音

要求:听准重音、停顿、速度、节奏

(二)、强调字音

分(fèn)外

成吉思汗(hán)

还看今朝(zhāo)

数(shǔ)风流人物

(三)、1、自由读,读准重音、停顿、速度、节奏,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

2、点名读,自由评价

(教师先评,学生跟评)

3、齐读,注意停顿(投影展示停顿)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四)、听读完后,老师提问:

1、听读这首词,你从这首词中感受到什么? 生答: 豪迈,气热磅礴,充满激情,力量„„

(这种磅礴的气势,洋溢的激情和力量是毛泽东同志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境中爆发并用文字抒发出来的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2、介绍写作背景。

本词写于1936年抗战前夜。当时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到达陕北,日本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侵略,而国民党反动派奉行不抵抗主义,中国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抗日先锋队准备东渡黄河,开赴抗日战争最前线,渡河前,适逢大雪,毛泽东曾于雪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观察地形,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诗人满怀战胜敌人的坚强信念,豪情激荡地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3、思考:这首词的上下两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生回答,师 明确:上阕——描写北国雪景;下阕——评论历史人物

三、品读课文,赏析意境(一)、学习上阙

1、集体朗读上阙。

2、学生思考:上阕分几层意思?

生答,师明确:上阕写景共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3、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明确。

(1)、“望”字在词中的有什么作用?望到了什么?

统领下文(一直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2)、望到的景色中哪些是动景,哪些是静景?(长城、黄河是静景,山脉、高原是动景)

(3)、“须晴日”中的“须”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

“须”是等到的意思。这里是在写想象中的雪景,表现了诗人对革命光荣前途的预见,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的博大胸怀和乐观主义精神。(4)、上阙写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确: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之情。

4、品析诗词的语言。

师引导,点拨,示范:“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句中“千”、“万”写出了雪景的广阔,意境的开阔,气魄的宏大;“封”有冰冻、封闭之意,写出了雪景的凝然安静;“飘”写出了雪轻盈的特点。运用了对偶、夸张和互文(千万里冰封、雪飘)的修辞手法和动静相衬的写作方法。诗句描写的是北方大地的雪景,千万里冰封、雪飘,凝然安静中轻盈的雪花飞舞,诗人眼前是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眼界和胸襟,宏大的气魄和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我觉得可以这样来读(范读),重读“千”、“万”、“封”、“飘”,语速稍慢,饱含深情。过渡引导:老师是如何来赏析语言的呢?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品读的方法指导:

⑴品重点字词在句中的含义;⑵品句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

⑶理解句子的含义,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请同学们用这种品读方法来品析下面的诗句:(1~3列同学品析对北国风光的具体描写的前四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4~6列同学品析对北国风光的具体描写的后三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6~10列同学品析作者想象的北国风光)(小组合作讨论,组长代表发言)

小结:诗人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情景相生是本词的一大特点,词的上阕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大气磅礴,气象雄浑,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结合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再次齐读上阕)

(二)、学习下阙:

1、自由朗读下阙。

2、学生思考:(小组交流讨论,师明确)

(1)、全词哪两句是由描写雪景过渡到直接地抒情、议论的?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承上),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

前半句饱含深情,总结上阕写景,“娇”表现景美;后半句饱含力量,“竞”字重读,表现了一代代英雄为了祖国的壮丽河山争相倾倒之情。

(过渡:那么在这首词作中,这无数英雄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呢?明确: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

(2)、作者是用哪一个字来评价历代英雄的?(惜)

(3)、“惜”是什么意思? 他们又有哪些方面让作者感到惋惜、遗憾呢?

惋惜、遗憾 ;

“略输文采”、“稍逊风骚”——短于“文治”;“只识弯弓射大雕”——长于“武功

(4)、毛泽东同志认为历史上的这些英雄人物的代表都存在不足,那么他自己是怎样的一位革命领袖呢? 介绍毛泽东

毛泽东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这表现在他的军事生涯里,指挥作战基本上从未失败过,还带领出一大批同样出类拔萃的军事战将,缔造出一个与历史上所有军队都不同的真正的人民军队,并且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军事理论体系。那么,他自己在文学上的造诣如何呢?我们曾经学过他在这一时期什么文学作品呢?《七律 长?鳌?(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满腹的文韬武略,卓越的文学才华。

(5)、由此可知作者在惋惜历代英雄的同时,还包含了一种怎样的情感?(生思考,师明确)

明确:后来居上的伟大气概,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的坚定自信。(6)、由此作者总结全文,点明主旨的句子?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3.学习完下阕,哪位同学愿意带着感情将下阕朗读一遍?

一位学生朗读下阕,点评后全班同学齐读下阕。

四、拓展延伸,创新诗意

思考:由“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你联想到了21世纪的当代中国创造出了哪些举世瞩目的英雄人物? 生答,师总结

总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同学们,十几年后,你们也会成为新世纪的主宰者,会成为社会的领军人物,让我们满怀这种豪情,齐读《沁园春雪》。齐声朗诵全词

五、布置作业

1、找四句古诗词中描写作者的抱负的诗句

2、找几句写雪的古诗。

3、背诵、默写这首词。附:板书设计:

总写之景: 意境壮阔

上阕写景: 具体实景

动静结合 热

想象之景

艳丽多姿

过渡:承上启下

下阕论史 :评古:短于文治

论今:风流人物

《沁园春·雪》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品读,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重点)

2、激情诵读,领悟诗人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英雄气概和壮志豪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难点)【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军事家,创造了军事史上的神话;他是革命家;他是思想;他更是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他用博大的胸怀,恢弘的气势写诗,他俯仰天地,独步古今。梅花瑞雪,漫漫雄关,苍茫暮色,如血残阳,都留下了他伟岸的背影。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毛泽东的诗歌天地,走进它的《沁园春·雪》,领略他那崇高的心灵与他笔下那壮丽的山川。教师板书:沁园春·雪

毛泽东

出示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把握内容。

2、品读诗歌,赏析语言。(重点)

3、诵读诗歌,激发情感。(难点)学生齐读。

静心听读、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介绍词的特点。

2、老师为大家播放唐国强朗读的《沁园春·雪》,大家用心听。(白板出示听读要求:听准读音,注意听朗读的节奏。)

3、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白板出示思考题:这首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分别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预设:生答:上阕描写了北国的雪景,下阕评古论今,抒发情怀。上阕描写,下阕议论、抒情。

品读上阕,体味画意

1、指名同学为大家读一下词的上阕?(白板出示思考题:哪一个字领起了上阕的描写?并用一个词语概括北国雪景的特点。)生读。预设:生答: 望

壮丽、壮美…… 教师板书:望

壮美

2、你觉得词中的那一句或哪一个词最能体现了这一特点?为什么? 预设:如果学生回答,“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教师引导,点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句中“千”、“万”写出了雪景的广阔,意境的开阔,气魄的宏大;“封”有冰冻、封闭之意,写出了雪景的凝然安静;“飘”写出了雪轻盈的特点。运用了对偶、夸张和互文(千万里冰封、雪飘)的修辞手法和动静相衬的写作方法。诗句描写的是北方大地的雪景,千万里冰封、雪飘,凝然安静中轻盈的雪花飞舞,诗人眼前是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眼界和胸襟,宏大的气魄和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并让学生读一下,如果学生读的不好,教师可以范读:我觉得可以这样来读(范读),重读“千”、“万”、“封”、“飘”,语速稍慢,饱含深情。

如果学生答 “惟余莽莽、顿失滔滔”,教师要引导学生赏析“惟”和“顿”的表达效果。

如果学生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教师要引导学生赏析“舞 ”、“驰”的表达效果,学习以动写静的写法。如果学生答“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教师要引导学生赏析“妖娆”并理解这是虚写,是想象。赏读下阕,体味豪情

过渡:我们说“诗言志”面对这样壮美的山河,诗人肯定会有很多的感想,哪位同学能为大家读一下词的下阕? 指名学生为大家读一下词的下阕?

1、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多娇”是什么意思?有人经常把“多娇”写成“多骄”,你认为有什么不同么? 引导学生理解“多娇”指女性的美,与红妆素裹相照应。

2、“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是引起下文,在作者看来哪些人是英雄?词中的哪一个字最能体现作者对他们的态度?

预设:生答:惜

师板书:惜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惜”是什么意思?作者说他们是英雄为什么又说可惜呢? 引导学生理解“略输、稍逊、只识”用词的客观准确及其所表达的情感,并指导学生朗读:你觉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你能读一下么?

3、既然他们不是英雄,那谁是真正的英雄呢?在文中找出原句读一下。生读。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风流人物”的含义。(并指导学生朗读。例如:那你能给大家说一下,读这两句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么?你能再读一遍么?)生读。

白板出示写作背景: 本词写于1936年抗战前夜。当时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到达陕北,日本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侵略,而国民党反动派奉行不抵抗主义,中国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抗日先锋队准备东渡黄河,开赴抗日战争最前线,渡河前,适逢大雪,毛泽东曾于雪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观察地形,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诗人满怀战胜敌人的坚强信念,豪情激荡地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1945年8月,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将此词赠与柳亚子,并公开发表,此词一经发表,在重庆引起轰动,好评如潮。师:带着诗人的信念与豪情把最后三句再读一遍。以写促读、体味诗意

老师根据《沁园春•雪》的上阕,写了一句上联:

望万里河山见雄浑壮丽,美也!祖国!根据词的下阕,你能对出下联吗? 学生写,交流。

激情读诗、激发情感

同学们,毛泽东望的仅仅是北国风光么?不,他望的是祖国万里山河,是中华五千年的历史舞台,望的是中国美好的未来。下面,带着你对诗歌的理解,再读诗歌。生读。配乐诵读。

质疑答疑,盘点收获

学生提出疑问,尽量学生解答,教师补充。如果没有疑问,教师白板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结合目标谈收获。

【作业布置】

必做:背诵《 沁园春 雪》。

选作:读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清平乐•六盘山》、《卜算子•咏梅》进一步体会作者的豪情壮志。

【板书设计】

沁园春 雪

毛泽东

上阕

北国雪景

壮美

写景

下阕

风流人物

今朝

议论

抒情

端午的鸭蛋》

主备人:于冬梅

审核人:刘辉庆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了解端午的风俗。

2、品味文章语言,体味并学习作者独特的语言特色。

2、感受日常生活中蕴含的无穷乐趣,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其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举世闻名。请根据老师提供的食物图片,猜猜这些食品与哪些传统节日有关?(学生看图片,稍作准备,教师提示)不同的地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不同的风俗习惯,今天我们就随着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一起去他的家乡看一看,领略一下高邮地区人民端午节的不同风俗,我们一起进入散文《端午的鸭蛋》。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掌握字词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门楣

苋菜

籍贯

硝药车胤 练囊

城隍庙

苋菜

找一生读,互相纠正,然后齐读两遍。

2、提出不懂的词语,生生互助解决。

四、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思考:

1、课文围绕端午的鸭蛋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拟出小标题。

2、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 生思考后,全班交流。

五、品读语言 体味情韵

师:江苏高邮出过一位著名作家———汪曾祺。(白板出示。)

他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他写凡人小事,记乡情民俗,谈花鸟虫鱼,在不经心、不刻意中成就了当代小品文的经典和高峰。有人就对他说:“汪老,除了秦观,高邮———就您了!”汪老听罢笑着说:“我只能排老三,前头———还有高邮鸭蛋呢!”

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

高邮鸭蛋有何妙处竟然排在作者之前? 请划出相关语句细细品读。预设:学生可能找出的语句:

(1)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师:原来鸭蛋多了力量也大呀。

(2)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白板出示)

江浙一带人见面问起我的籍贯,答云高邮,多肃然起敬,曰:“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师引导体会“肃然起敬”的大词小用,“肃然起敬”与“咸鸭蛋”,一庄一谐,一文一俗,一大一小,在看似幽默的调侃中表达的是对故乡的满腔深情。并

对比阅读体会“哦”的有无,以及标点的变化,并通过朗读加深体会。

(3)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师引导一个“也”字,强调了精明挑剔的上海人对高邮鸭蛋的肯定;而“必”和“特别”更是写出了“高邮咸蛋”招牌的响亮。由此可见,虚词运用得当,必使文气充盈,文势充沛。朗读加深体会。同时引导学生如果上海小吃店特别标明“蓬莱小面”,体会自豪感。

(4)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有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白板出示:将“确实”、“多”、“完全”、“实在”变为红色。重读,体会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称自己的家乡为“穷地方”,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不大高兴”,在情绪上先压抑一下自己,吊一吊读者的胃口;而后却引用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以此来形容对家乡的一枚寻常咸鸭蛋的感情,这是感情上的大倾泻、大褒扬。这样,一抑一扬,一弛一松,幽默诙谐,其乐无穷。

朗读体会此段文白结合、散发淡淡的幽默感的语言特色,以及字里行间蕴涵的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5)袁枚的《随园食单 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 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师:小小咸鸭蛋也很有文化味儿,了不起呀。

(6)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白板出示)

汪曾祺的散文《复眼》中有这么一处:“凡是复眼的昆虫,视觉都很灵敏。麻苍蝇也是复眼,你走近蜻蜓和麻苍蝇,还有一段距离,它就发现了,噌——,飞了。”

师引导体会“冒”的表达效果,并着重通过“吱”的长读与短读及与“噌”对比朗读体会文章用词的平淡却有味的精妙。红油冒出来,本来只能观其形,用上“吱——”仿佛能闻其声,这一声“吱——”让食咸鸭蛋的过程变得有声有色,有情有趣。

(7)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白板出示:

《大淖记事》中挑鲜货的姑娘们喊的口号:“好大娘个歪歪子咧”。

《岁寒三友》中一段“早!早!吃过了?偏过了,偏过了!”

朗读体会汪曾祺的文章语言都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从而让学生真正领会运用方言极其富有情趣的妙处。

六、拓展延伸 也谈风俗

师:其实除了端午的鸭蛋,汪老还写了许多关于家乡美食的散文。立春的蒌蒿,清明的荠菜,秋天院子里的宽扁豆,以及各家各户腌制的红皮萝卜干,都被他写得有滋有味,无不流露出作者对故乡高邮浓浓的依恋和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汪老说过:“故乡和童年是文学永恒的主题。”鸭蛋也好,荠菜也罢,它们只是个载体,所引发的是“深深的一段情”,教人思念到如今。在你的内心深处,在你的感情世界里也珍藏着这样一枚小小的鸭蛋吧?想一想,与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家乡风俗、童年趣事吧。

生畅谈家乡风俗、童年趣事,师点评。

七、课堂小结 激趣阅读

师:许多人喜欢汪曾祺,有的甚至是疯狂地喜欢。汪曾祺像一阵清风在中国文坛刮过,让人眼前一亮。他承继了其师沈从文之风,而又以白描见长,别成一家。他的小说、散文语言如同水中磨洗过的白石子,干净圆润清清爽爽。这种语言魅力显然得益于日常口语、方言、民间文学和古典文学的完美结合。读了《端午的鸭蛋》,老师迫不及待的找来汪老的作品,比如《汪曾祺散文选集》、《汪曾祺短篇小说选》细细品读,越读越有滋味,读汪老的作品吧,它们就像那绵延不断的小溪,缓缓流动,“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阅读它们,会让我们的心灵愈加清澈,会让我们发现更多的生活之美!

八、布置作业

1、把文章中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到阅读笔记上,积累语言。

2、在周记中试着用汪老的笔调写一写家乡的特产。

3、阅读《汪曾祺散文选集》、《汪曾祺短篇小说选》。(选做)板书设计: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思路

语言

情韵

端午的风俗

平淡而有味

生活之美

家乡的鸭蛋

淡淡的幽默

热爱家乡

端午的鸭蛋

巧用方言

第二篇:1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曙光学校高一语文必修1教学设计2013年8月

第1课<<沁园春·长沙>>

主备教师:王登伟

一、内容及其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 沁园春·长沙》,本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壮志豪情。理解它关键是体味本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其壮阔深沉的意境,理解词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沁园春·雪》,了解了一些词的基本知识,对作者生平、词风、胸襟抱负也有一些认识,但尚未构建一套古诗词鉴赏的方法理论体系。本词安排在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从写作年代看它隶属现代诗词,从体式看它又属于格律诗词,这种交融使得学习本词意义重大,需通过对此词的学习为学生基本构建一个古诗词鉴赏的理论体系,为后阶段学习古诗词作好铺垫。教学的重点是理解本词的思想情感以及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解决的关键是理解古诗词作品“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特点,抓住诗词中的意象,反复吟诵,知人论世,准确把握诗词中的情。

二、目标及其解析

1.目标定位:理解这首词所涉及的字词、意象、表现手法、思想情感,背诵本词。

2.目标解析:理解字词就是吟赏作者炼字的精到,理解意象就是把握词人是如何选择意象,并通过这些特定意象寄寓思想情感的,理解表现手法就是鉴赏此词的抒情方式。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障碍是对词中的意象的概念以及意象与情感的联系把握不清,对诗词鉴赏的方法不了解。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创造教学情境的情况下,需要运用Powerpoint软件,通过声、画把学生带进如诗如画的境界,这是诗体教学的特征。

五、教学过程设计

课文导入:

毛泽东自小就立下雄心壮志,在十六岁时写过一首《赠父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名人少年多立志”,中国科学院人才学研究小组对50位名人做过调查,发现他们中有90%是在20岁以前就立下了自己的志向。如岳飞的“精忠报国”,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宏愿,均是其少年时确立的志向。立志是成才的动力。今天我们学习的《沁园春长沙》,就是表现作者青年时的志向和抱负的艺术写照——“长沙志”。

问题一:在初中时,我们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大家都知道“沁园春”是个词牌名,那么关于词大家到底了解多少呢?

明确:产生时间

词这种文学样式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

名称

“曲子词”(曲词、曲子)“诗余”、“长短句”、“琴趣”、“ 乐府” 词牌

最初的词都是配乐歌唱的,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天净沙 秋思》《沁园春长沙》。

词可以分上下两段,叫做“片”或者“阕”。

问题二:诗词鉴赏讲究“知人论世”,此词的创作背景谁来谈一谈?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这时湖南省长赵恒惕再次通缉毛泽东,这首词大概是毛泽东离开长沙时所作。

问题三:读悟词的上阕,思考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问题1:开头三句的正常语序是怎样的?

明确:前三句的词序与一般词序不一样,这是为了适应诗词格律的要求。其正常语序应为: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其大意为:在深秋时节,年轻革命家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深情地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心头翻腾着无尽的遐思)。

问题2:这三句主要点明了哪些要素?

明确:此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特定的环境。

问题3:如果要大家用一幅图画来描绘一下这三句,我们可以用怎样的图画来表现呢? 明确:独立寒秋图。

问题4:诗人看到了什么?“看”字统领到哪一句?

明确:中间7句。

问题5:作者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来写?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万物,由点到面。

问题6:景物描写的视角变化和写景顺序是怎样的?

明确:远眺:群山→山红林染如画;近观:江中→水碧船舸急驶;仰视:长空→雄鹰展翅高飞;俯瞰:水底→鱼儿轻快畅游。可以说是远近、高低、动静等角度相结合,对照鲜明。问题7:哪些词很具表现力?

明确:万→山之多;遍→红之广;层→林之密;尽→染之透;漫→水之盛;透→水之清;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击→飞之矫健;翔→游之轻快;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问题8:这7句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诗人通过远眺、近观、仰视、俯瞰到的红叶、蓝天、白帆、雄鹰、游鱼,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壮美的秋景图,体现了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可总结为:湘江秋景图

问题9: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作者想到了什么?

明确: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进入了理性的思考,提出谁是大地主宰者的问题:革命领导权问题。“怅”,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一问也写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凌云壮志。

问题三:读悟词的下阕,思考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问题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词的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起承接、过渡作用。一般地,分上下两阕的词,其下阕首句又称过片,起过渡作用。词的上下阕写法上写有分工,常常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因此填词时非常注重过片。本词上阕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所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地想到以前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衔接巧妙。

问题2:“忆”的是何内容?具体表现在哪些句子当中?由哪个字统领?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忆”的是往昔“峥嵘岁月”(即对往日不平凡的斗争生活的形象概括);具体表现在中间7句,由“恰”字统领。作者选用典型事例,将往事化为触手可及的形象,将过去的岁月在很短的篇幅中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如将同学们的精神面貌化为“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将同学们经常评论国家大事,慷慨激昂、奋笔疾书,写出批评恶浊、表扬善良(激浊扬清)的文字,向军阀、帝国主义展开了英勇斗争化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将蔑视权贵的思想化为“粪土当年万户侯”,把反动统治者视为粪土。

问题3:这9句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峥嵘岁月图。

问题4:品读最后三句,思考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

明确:词人当年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可概括为:中流击水图。

问题5:最后三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以设问结尾,采用了象征手法,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和神奇的想象,含蓄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在新时代的浪潮里,正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乘风破浪,激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任,表达了立誓振兴中华的豪情,表现了革命家的英雄气概,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问题6:下阕追忆往事,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

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问题四:在这首词中,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怀?

明确:在多数古典诗词中,“秋”总是与“悲”“愁”等情感联系在一起。如“秋风萧瑟天气凉”“秋风秋雨愁煞人”等,而这首词写的虽是寒秋景物,诗人的情感却是豪迈昂扬的。在诗人笔下,秋虽然给人“寒”的感觉,但却是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欣欣向荣的景象。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毛泽东抒发了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浩叹,为“寒秋”景象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情感。

问题五:这首词的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是写景抒情诗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即在景物描写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首词的上片,虽然也是一般地写秋,但这秋景却全是诗人眼中景,打上了诗人鲜明的情感烙印。无论是树叶经霜变红似染过的“万山”,还是搏击长空的雄鹰和水中自在来往的游鱼,都是经诗人眼中筛选过的景物,并经过诗人眼光折射出来。这些景物不像古人眼中的秋景,给人的感觉不是“悲”,不是“愁”,而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热烈、喜人的场面,诗人传达给读者的是一种乐观、昂扬向上的情绪。

目标检测

1.下列各项中字词的注意或释义有错误的一项是()

A.百舸(gě)橘(jú)子洲遒劲(强劲有力)

B.峥嵘(zhēngróng)携(xiã)遏(â)制

C.漫江(满)寥(liáo)廊挥斥(斥责)

D.惆怅(chàng)稠(chóu)密

解析:“挥斥”应解释为“奔放”而不是“斥责”

2.“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个诗句的常序应当是()

A.寒秋,湘江北去,独立橘子洲头。B.湘江北去,独立寒秋,橘子洲去。

C.橘子洲头,寒秋独立,湘江北去。D.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六、课堂小结

1.该词用语形象生动,如:独立、染、争、击、翔。

2.该词章法严谨,上阕重在写景,下阕重在忆事,“立—看—怅—问—忆—记”起到了提携全词的作用。

3、写景气象博大,注意远近、高低、动静的结合,景象入画,且富层次感。

4、抒情方式多样,情景交融,意趣高远。

第三篇:《沁园春雪》教学设计_1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感情充沛地吟诵,当堂背诵。理解诗人的壮志豪情。

【教学前奏】

欣赏歌曲《沁园春•雪》,了解作者(做成)。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介绍词的知识。

2、介绍“诗言志”的观点。

范读。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初步体会这首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说说听完朗读后的总体感受。

二、分析上阕

1、刚才同学们得出的结论是:这首词传达出了作者的豪迈之情;虽然上阕侧重写景,但我们可以感受到这里的景与作者的豪迈之情是相匹配的。清初的王夫之曾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清末的王国维也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对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写景是抒情的基础。在此,作者所写景物的特点奠定了抒情的基调。所以,我们应该来探究一下,上阕所写景物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2、朗读上阕,请大家思考:为什么这里的“北方雪景”会留给我们如此壮美的印象呢?

(选景视野开阔:千里、万里、长城内外、大河上下;意象雄伟:长城、黄河、山峦;注入了诗人的豪情壮志:欲与天公试比高。)

(教学难点)

3、理解“意象”与“传情”的关系。

补充一:

“表情达意的惟一方式,便是找出‘意之象’,即一组物象,一个情境,一连串事,这些都会是表达某种特别情意的方式。如此一来,这些诉诸感官经验的外在事物出现时,某种特别情意便马上给唤引出来。”

──艾略特

补充二:

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或古诗词中一些常用的意象为例,分析意象对表情达意的作用。目的:说明诗是意象的组合,不同的意象用以抒发不同的情感。

提示:我们在前面也已经提过选景与传情相匹配的原则,同学们可以想一想,作者在这里选取的与豪迈之情匹配的意象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提示:请学生解释“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教师讲解:“山舞”起三句,看似写景,实写斗志。毛泽东自注本词: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中国人民几千年来饱受封建专制统治的压迫,但从来没有停止过抗争,我们读毛泽东写于长征途中的《十六字令》,可以更真切地体会到共产党人不屈服于自然艰险和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的精神。让我们一起读一下这三句,要读出共产党人的这种斗志与气魄。

4、现在,让我们再来想像一下当时的现实情况。站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黄土高坡上,北风凛冽,严寒扑面,我们会有什么感觉?

讲解:我们会感觉到大自然的威压,柳宗元的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很传神地写出了这一点。那么毛泽东笔下的雪景为何如此壮丽?为什么北风凛冽、严寒霜雪反而使他豪情勃发呢?这与一个人的什么有关?(难点)

讲解:毛泽东最与众不同的是什么?他是一个普通的诗人吗?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他的诗词因此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古人云,诗的高下在意境,而意境的高下,又取决于人的品格的高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还告诉我们,在毛泽东等人的领导下,中国工农红军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围堵,历经千难万险,终于胜利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所以,面对这漫天风雪,他想到的是雪后初晴,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迷人景致。

提问:老师为什么说是“想”?写雪后美景象征了毛泽东对什么的预见?

是对中国革命光明前景的预见,表现了革命领袖的高瞻远瞩和乐观精神。(难点)

三、分析下阕

1、但伟人的遐想并未由此止步,而是飞越时空,思接千载。请同学们朗读下阕,思考:他还想到了什么?下阕的联想是怎样和上阕的写景衔接的?

2、这些诗句中,有哪些是对历史上的英雄豪杰的评价?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对历史英雄的评价。

(难点:对“文采”“风骚”的理解,见注解。)

这些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用武力征服了天下,正所谓“马上得天下”;但在经济、文化、政治方面的成就,就让人扼腕叹息了。

3、为什么作者要列举这些英雄人物并作评价?(与“今朝”的“风流人物”对比。)联系上文,应该如何理解“风流人物”?(能文能武的杰出人物才是真正的英雄。)再联系写作背景,对“风流人物”的理解还可以更具体吗?(学生可能回答:注解中提到的“人民大众”,毛泽东,以毛泽东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他们领导的人民军队。)

4、讲解:长征……(略)

四、朗读、背诵

1、让我们再次朗读整首词,要求读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人民、对人民军队、对革命者的赞美之情。一边朗读一边欣赏毛泽东《沁园春•雪》手迹。

2、全体起立,背诵。

第四篇:1《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

1、沁 园 春·雪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了解诗词语言凝炼而富有表现力的文体特点。

2、掌握本词中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过程方法:

1、揣摩诗中想象和联想;准确指出诗中的修辞手法;

2、感受诗歌形象之美,感受其意境美。

情感态度:理解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抓住写景、议论去正确而充分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体会生动、形象、凝练的诗歌语言。教学难点:感受词作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情境法、启发式教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今往来,多少文人墨客,歌咏过那洁白如银的大雪,同学们还能背上几句吗?

“北风巻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卢纶《塞下曲》

二、介绍作者、写作背景。

毛泽东(1893---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家主席,中国人民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他的诗词收在《毛泽东诗词文集》里。他既是中国革命的领袖,又是充满革命激情的诗人。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古代一种韵文形式,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句子、字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可以唱,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名称叫词牌,如:《水调歌头》、《山坡羊》等。词可以没有题目;如果有题目,写在词牌后面。词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这首词,“雪”是题目,内容与“沁园春”词牌无关。

三、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读前认准下列字音:

沁园春

qìn

莽莽mǎng

分外 fèn 妖娆 ráo 成吉思汗 hán 数风流人物 shǔ 今朝 zhāo 逊色 xùn 包裹 guǒ 齐读一遍。指出朗读注意的地方:

①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 ②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

四、整体感知:自读课文,说出本词上下阕的大意。

上阕:写北方雪景【眼前雪景(实)→想象→晴日江山(虚)】

下阕:评说英雄人物,抒发豪情壮志。

五、赏析、探究上阕:

1、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方雪景?

运用了什么修辞?

A、前三句开篇点题,总写雪景:

冰封雪飘,广阔苍茫。

B、“千里”“万里”互文:

诗人登高远望,视野开阔。

2、指出写静、动景的词语,体会其意境。

“封”写雪地,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由下而上,一静一动,意境开阔,气魄宏伟,格调非凡。

3、讨论:作者对雪景的描述,由哪个词领起?它统领了哪些句子? “望”字。它统领下文句子“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4、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等景观,尤其是“长城”、“黄河”。

因为它们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抒写地域的辽阔。

运用了对偶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5、“惟”“顿”两个词包含了什么意境? “惟”准确地表达了广阔天地间只有白雪。

“顿”是说奔腾咆哮的黄河一下子失去了滚滚滔滔之势,突出了天寒地冻之快。

6、讨论:“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有三方面因素:(1)视觉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2)精神因素。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3)时代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7、讨论: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虚景。“须”字,等到,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

眼前雪景壮美(实)→(想象)→晴日江山娇美(虚)

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妖艳多姿!

8、提问:在这里,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又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如同顶天立地的巨人,他的胸怀博大宽广,他的气魄雄伟旷达。作者的感情充满喜悦,豪迈奋发,充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总结上阕:先总写北方雪景,然后分写眼前实景,接着写 想象虚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写出了“江山如此多娇”。

概括写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实景)

具体写景:望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实景、动静结合)

想象写景:看

红装

素裹(虚景)

六、作业:

1、抄写词语及注释(见课文下注释中勾划)。

2、“研讨与练习”第一题:写一段话(北国雪景)。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

二、探究赏析下阕

1、提问:上下阕是如何过渡连贯起来的?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由眼前的美景勾发了作者深深的触感,由物想到了人。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

“竞”意为争着,“竞折腰”的原因是江山“多娇”。“如此”指上阕所写江山风光的壮丽“引”把“江山”和“英雄”连接,引出下文议论。

2、提问: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了哪些改朝换代的历史事件?

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武帝封禅泰山,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成吉思汗——元代开国帝,第一次由少数民族统治汉族。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是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3、提问: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作者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

惜:可惜,美中不足。起总领下文的作用。

总领“秦王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风骚”这里指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

原指《诗经》里的《国风》,《楚辞》里的《离骚》。略输、稍逊:肯定了成绩,又委婉批评他们在文治上的不足。只识:嘲讽成吉思汗战功赫赫,却根本不懂文治。语意较重。

“惜”中含有哪些意思?

“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有雄才大略,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

“惜”中含贬,在赞扬他们长于武功的同时,委婉指出短于文治的缺点(略输、稍逊、只识);

“惜”中寓志,“惜”并不是苛求古前人,而是蕴含无产阶级后来居上的豪迈气概,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4、讨论:谁是真正的英雄?

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有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5、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数”点算、数得上、算得上。动词。

主旨:描写北国雪景和评论历史人物,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抒发了作者作为无产阶级的代表、人民的领袖的壮志和抱负。

“俱往矣”表明封建主义必将退出历史舞台。

“看今朝”讨论:预示着无产阶级“今朝”必将登上历史舞台,在文治和武功方面超过前人,创造伟大业绩,开辟出一个崭新的时代。(壮志、抱负)

总结下阕:评论历史英雄人物,歌颂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承上启下,引入论述:“引”

具体评论:“惜”

歌颂时代英雄:“数”

三、总结板书

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转入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

写法特点:

1、写景、议论、抒情三者有机结合。2、语言形象、精警、优美。

板书设计: 【沁园春·雪】

上阕写景

总写北国雪景

实写北国风光

想象雪后美景

下阕议论抒情

承上启下,由景到人

评论历史人物

——秦皇汉武

——唐宗宋祖 ——成吉思汗

赞颂当代英雄

——热爱祖国山河

歌颂革命人民

沁园春 长沙

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沁园春

长沙》里作者对当年的求索“怅寥阔,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沁园春

雪》中是否有了回答?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你从毛泽东的诗歌中体会到了哪些美?

大气磅礴的意境美、超凡脱俗的人格美、深邃隽永的哲理美

四、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找出毛泽东同志的其他诗词3首,并摘抄下来。

第五篇:《沁园春雪》 教学设计1

《沁园春雪》 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2、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3、体会本词运用的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

4、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5、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学习重点:

1、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2、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学习难点:

1、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2、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教学设想 我认为对于本文的学习来说,理解词作本身的意思并不难,体会词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也不是难事。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充分运用诵读环节来让学生自悟、老师只是做简单的点拨即可。关于词的写法和技巧,比如说词作一般分为上下两阕(小令除外),上阙一般多为写景或叙事,而下阕一般多进行抒情议论。本词亦大致如此安排,学生不难看出。因此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在于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多种手段来表达感情的,从而让学生更深一层的学习运用多种表现手段来表达中心、表现感情的方法,从而逐步提升阅读能力,提高写作技巧。另外,我安排学生重新复习了一下曹操的诗《观沧海》,我意是让学生比较一下两个千古风流人物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情景下,在诗或词中出来的思想感情。或可以比较二诗表现手段的异同。教学时数: 1课时

一、课前预习:

1、安排学生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2、对于毛泽东的经典词作,大家或许有所了解,所以可以事先要求学生对词作进行初步的了解,至少读熟。进行初步感知。当然,能背过更好。

二、学习流程: 一读:可先自读后讨论1-2分钟。要学生读出本词上下阕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上阕写景,实景有飞雪、冰封、长城、黄河、群山、高原;虚景有雪晴后的红装素裹,大气包举,气象雄伟。下阕议论、抒情,评论古代英雄的不足,赞美当代革命英雄,充满对革命前途的必胜信念。二读:节奏,可以大声朗读一遍,再小声体会一遍,然后小组交流一遍。听录音。三读:可以小组交流,要求读出本词的关键句子: 总写雪景的句子: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具体的写景句子: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想象雪后美景的句子:(虚写的句子)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过渡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评论历代英雄人物的句子: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主旨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四读:语气,先自己小声琢磨,研读,然后找一位同学读,大家说说他读的优点和缺点。同时探讨为什么这样读,结合内容说明理由。这一个过程也是加深学生对词理解的程度。同时找出上下阕中的两个起到领起作用的关键词(望和惜)以及他们领起的起止句。五读:小组在以上学习的基础上,组内研读,一边读,一边说说自己悟出的作者在词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可以采用“从课文句子,我感受到伟人毛泽东”的句子来交流。主要内容如: 从课文句子“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我感受到伟人毛泽东雪中赏雪的豪迈情怀。从课文句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我感受到伟人毛泽东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从课文句子“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我感受到伟人毛泽东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从课文句子“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我感受到伟人毛泽东的自信和自励,这就是领袖人物的豪迈气概和伟大抱负。六读:自由朗读,说说本文最突出的特色,或者说在写作上的突出特色。然后小组内交流。修辞、动静、虚实、对比等 回答问题时的答案必须要用一个句子的形式,我认为本词最打动我的地方是,(或者说我认为本词之所以吸引我,是因为它运用了)一个小组可以造一个,连起来就是一组很好的造句。七读:默读,赏析本文中的句子或词语。然后小组交流,评出最好的全班交流。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原在、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略 ”、“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词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毛泽东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毛泽东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 ”的英雄豪情。“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平。最后两句的意思应是:如果数点一下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当然也包括我喽!八读:全班齐读,要求注意节奏,感情,语气。九读:比较曹操的《观沧海》可以任选一个角度(可以从诗体:一为古诗体,一为词;可以从表达的思想感情:一为古代帝王,一为革命领袖,同是抒发了自己的雄心壮志;也可以从写法上:如同有写景,同有想象的句子等)。先自己比较,然后小组交流,再公布讨论成果。只要有理由的就给予肯定。十读:检查背诵。

三、作业 课后练习三 参考答案:《沁园春·雪》与《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都描写了雪景,都有雄壮的气势,豪放的风格。前者是借景抒怀之作,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豪情壮志;后者是写景叙事之作,描写行军的一个场景,表现工农红军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前者上片写景下片议论;后者上片写景下片叙事。前者写的是北国雪景,壮阔而美好,并有诗人的想像;后者写的是南国雪景,虽有气势而难与前者相比,只是展现眼前的实景。

下载沁园春1的教学设计剖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沁园春1的教学设计剖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1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

    1 沁园春 雪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读懂诗歌内容,欣赏词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理解关键词语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3、 情......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1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翟东学校 南文玲 教学目标: 一、让学生了解词的内涵。 二、体会诗词语言准确性,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诗词的能力。 三、有感情地朗读诗词的能力。 教学......

    1、_沁园春·雪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习词的相关知识,了解词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 2.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注意重音及停顿。 3.体会诗词语言的凝练、准确和“诗化”......

    沁园春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主备人:肖慧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感受诗词中北国壮丽的雪景,体会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 2、质疑讨论,理解诗人借景抒情的壮志......

    《沁园春》教学设计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 惠民县麻店镇中学 刘金波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本首词。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感知词中形象,理解作者思路和全词。 3.感受冰雪形象以及雪山雪原的雄......

    沁园春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背诵这首词,并能积累毛泽东诗词中的相关名句。 2.过程与方法:在利用注释,自读自解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整合利用相关资料,探究......

    沁园春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①品味关键词语,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②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重点及难点:①品......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一、导入沁园春,词牌名,又名“东仙”“寿星明”“洞庭春色”等,沁园为东汉汉明帝为他的女儿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园林,园址位于焦作西北部的沁河出山口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