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级《白杨》教学设计
五年级《白杨》教学设计
五年级《白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白杨》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以白杨为线索写了在通往***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讴歌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二、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本课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3、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三、教学重难点:
1、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2、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白杨》.2、复习词语。强调“疆”的写法。
二、感悟爸爸的心。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白杨树都有哪些特点呢?(交流)你能用文中的话来回答吗?
2、(品读课文爸爸的话,分析特点)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3、爸爸的心是什么呢?而这,孩子们还不能理解。他们只知道——他们只知道——他们只知道——
这些都是孩子知道的,那么孩子们不知道的。如果后面接着写:不知道„„应该怎样写?
4、这些问题你能回答吗?
同学们,昔日的戈壁滩是荒凉的(出示第一段),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在***工作?(交流)想象一下,爸爸妈妈他们在建设边疆时,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交流
5、虽然***的条件这么艰苦,可是爸爸依然选择留下来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相机板书:扎根边疆)爸爸以白杨树勉励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
6、为什么接孩子们?爸爸想让自己的孩子也具有白杨的品格,长大以后建设边疆,扎根边疆,这就是爸爸的心愿。
7:了解了爸爸的心愿,相信再来读课文。定会读得更好。(自由读课文至结束)
9、爸爸还有一桩心事,谁明白?交流:为什么沉思?为什么嘴角露出微笑?
小结:是啊!难怪人们都这样赞美边疆的建设者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儿孙。”好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啊!是的,在爸爸的眼中,白杨树是生命力旺盛的象征,在爸爸的心中,白杨是坚强不屈性格的象征。爸爸的希望一定能实现,我们再把最后一段读一读。
三、拓展写话,借物喻人。
1、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这也是边疆建设者要表白的心。课文借白杨赞美边疆建设者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精神。这就是借物喻人的写法。
2、相信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下,两个孩子一定会在***像白杨一样,迎着困难成长。同时,老师还深信,我们班的“小白杨”也一定能迎着困难茁壮成长。成为有用之才,将来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建设祖国!
3: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的像白杨一样的建设者,他们是谁呢?交流
让我们尽情的讴歌他们,用上:出示:()从来就这样()。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说一段话。
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1、同学们,今天的学习,我陶醉在你们充满智慧的话语里,不管是说“援藏的老师”还是“铁路工人”,不管是说“在守卫边疆的战士”还是“默默无闻的护士”,都能正确流利地说出很有思想的句子。真让人佩服。
2、课后阅读有关借物喻人的文章。
板书:
3.白杨
借白杨 喻 爸爸(建设者)
高大挺秀 扎根边疆
生命力强 建设边疆
坚强不屈
第二篇:五年级语文下册《白杨》教学设计
《白杨》的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大戈壁的列车上,一位父亲与他的孩子们的对话,父亲望着窗外的白杨,借助白杨,热情讴歌了祖国边疆的建设者们,下面给大家分享《白杨》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白杨》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边境战士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3、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
4、学会本科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教学重点】
了解白杨树的特点,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爸爸”介绍白杨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
1、谁见过白杨?说说白杨是什么样的?
2、微机出示“资料部分”,认识白杨。
二、检查预习
1、微机出示“字词学习”,学习生字词。
2、指名读课文,指导生字的读音。
3、指导读描写“大戈壁”、“白杨”的话和爸爸谈论白杨的话。
三、讲读课文
1、讲读第一段:
⑴默读课文想想这一段主要些什么?
⑵讨论解答弄懂环境和气候的恶劣。
理解词语:
戈壁、清晰、浑黄一体。
2、理解2~3自然段:
⑴指名朗读2~3自然段。
⑵微机出示白杨树的画面理解“高大挺秀”。
⑶读了这一段后你有什么感受?
(喜爱、崇敬)
3、理解4~12自然段:
⑴分角色朗读课文。
⑵讨论:
白杨树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⑶“一位旅客”指谁?说说“爸爸的神态有什么变化?
(望着──出神──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微笑消失色变得严肃起来。)
⑷理解爸爸说的话表达了什么心愿?
①默读13~15自然段。
②说说爸爸的话表达了什么心愿?
(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希望自己的子女在边疆落户、学好本领长大建设边疆。)
4、讲读第16自然段:
⑴齐读课文。
⑵说说爸爸沉思什么?
⑶“一课高大的白杨树”和“一棵小树”各比喻什么?为什么嘴角又露出一丝微笑?
四、作业
朗读课文,尝试给课文分段。总结段意。
第二课时
一、默读课文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1、自由度课文分段。
2、讨论分段情况,概括段意:
一段:(1~3)列车在大戈壁上运行。
二段:(4~12)爸爸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特点。
三段:(13~15)爸爸在表白自己的心。
四段:(16)孩子们会像小白杨一样在边疆茁壮成长。
3、讨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1、浏览课文,概括中心。
2、讨论确定中心。
三、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
1、同位讨论。
2、集体讨论订正。
四、指导书写生字
1、指导书写生字。
2、学生练习写生字和课后词。
五、作业
默写生字感情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指导背诵13~16自然段
1、指导分段背诵。
2、借每段开头一句话背诵。
3、同位互相检查背诵。
二、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以下各题:
1、辫字组词。
2、找反义词。
3、判断句意。
4、选词填空。
三、总结学法,巩固中心思想
四、作业
1、背诵课文13~16自然段。
2、朗读《在希望的田野上》。
【板书设计】
高直
白杨高大挺秀生长范围广借物
生命力强
爸爸表白心愿扎根边疆
建设边疆喻人
教育子女
【教学札记】
本文以白杨比喻爸爸,教学中让学让学生懂得其用意所在,并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材的,知道围绕中心选材的重要性。
《白杨》教学设计2【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要求阅读教学必须抓住“学习语言”这一根本。只有抓住“语言”这一本体,才能让新课标的先进理念得以充分落实。
2、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要求教学要构筑学生的精神家园。学生的精神家园是在语言的学习中得以构筑的。
从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接受过程来看,它需要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接触语言符号→形成物象→提升意象→构筑思想。因此,本教学设计试图在逐层深入学习语言的基础上,构筑学生的精神世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走进白杨世界
1、播放课件:
课件的背景音乐为歌曲《小白杨》,画面为茫茫大戈壁及傲然挺立的白杨树。
2、学生看完课件后交流感受:
⑴你们看到了什么?
⑵看完后有什么感受?
3、作家袁鹰曾抑制不住自己的激情,写下了《白杨》这篇课文,我们想不想跟随作家袁鹰,走进白杨树坚强而又美丽的世界?
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白杨
(设计意图:情境的创设,在于酝酿学生学习的心理场,激发学生走进白杨的欲望和兴趣,为整节课的学习张本。)
二、初读课文,感知白杨形象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提出以下要求:
⑴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⑵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⑶思考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2、检查自学情况:
⑴生字新词的检查,重点放在是用什么方法学懂的。
⑵先指名几个同学说说写了一件什么事。再进行归纳:爸爸和他的孩子们在去新疆的列车上谈论白杨的事。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课文,为下一步解读白杨物象铺垫。避免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狭隘阅读。)
三、解读物象,勾画白杨轮廓
1、勾画白杨生长环境——大戈壁的轮廓
师:请同学们拿起笔,找出描写大戈壁的句子,并圈出重点词语。
学生自读自划──全班汇报交流。
句子一: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
句子二: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重点词语:茫茫;没有──没有──也没有──;浑黄一体。
2、勾画白杨的轮廓:
师: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找出描写白杨树外形特点的句子,并圈出重点词语。
重点词:高大挺秀、直、粗壮。
3、想象轮廓:
师:读着这样的句子,品着这样的词语,我们的脑海里里一定浮现出了一幅清晰的戈壁白杨图。请大家想一想,能把你想到的画面说出来与大家交流吗?
(教学时主要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以上词句的揣摩与体会,想象出在茫茫大戈壁这一背荒凉景下白杨的高大挺秀。)
(设计意图:先把握“物象”,恰如郑板桥所说的画竹三过程之首:“眼中之竹”。)
四、品读意象,探究白杨神韵
1、深情朗读爸爸说的三句话,在细细品读中体会白杨的神韵:
⑴比较下组句子,反复朗读体会。
①白杨树在任何时候都是这么直,这么高大。
②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③白杨树很直。
(体会白杨树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在漫长的岁月里不管遇到什么情况始终都是这样,用一个词来说,就叫自始至终或者始终如一。)
⑵联想具体环境展开述说:
需要白杨,白杨就在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当风沙狂吼着袭来时,白杨_______________
当雨雪冰冷的落下时,白杨_______________
当干旱煎熬着大地时,白杨_______________
(白杨树在任何环境中都能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从而体会出白杨树生命力强、坚强不屈、无私奉献的精神。)
(设计意图:品读“意象”,正是由“眼中之竹”升华为“心中之竹”。)
五、领悟思想,构筑精神家园
1、白杨树在荒凉的戈壁中顽强地生长着,同学们,读了课文,你觉得还有谁也像白杨树一样,在那里默默奉献着?
2、爸爸的做法和白杨的特点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从爸爸的做法可以看出,爸爸具有怎样的心愿和怎样的精神?
服从需要、扎根边疆、无私奉献。
师:看来,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做无私的奉献。
3、爸爸像白杨,在你们眼里,你们觉得还有谁像白杨?你们愿意做一棵白杨吗?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品读,得到情感的熏陶,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和提升。)
《白杨》教学设计3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析文章的重点语句,掌握作者使用的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边疆建设者扎根西部、默默奉献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作者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通读感悟法,讨论法,品读语句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找出三个问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到课文讲的是一位父亲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去新疆上学在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了白杨树的故事,并重点学习了白杨树的特点。那么这位父亲真的只是在说白杨树吗?这是本节课要学习的重点。
(二)初读感知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关于白杨树的特点。
(板书:高大挺秀、坚强、不软弱、不动摇……)
顺势过渡到深入研读:文章中介绍了这么多关于白杨树的特点,真的只是在说白杨树吗?
(三)深入研读
1.引导学生找出“不是的,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2.学生阅读这一段落,联系全文回答:爸爸的心是一颗怎样的心?从文中哪些段落可以看出来?
学生找出下文中“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爸爸是个边疆工作者,边疆需要他,他就在那里生根发芽。
3.教师总结这是爸爸的“心态”(愿意扎根边疆无私奉献自己的心),并引导学生明白,像爸爸一样的这是一类人。
(板书:心态;扎根边疆,默默无闻)
过渡:文章当中除了写爸爸的心态之外,表白的心还指什么?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
(学生已经渐入文章情境,所以这一部分安排学生小组讨论,自主合作学习完成,汇报成果,教师总结即可)
4.学生得出“心”的第二层含义即是“心愿”。并找到文章末尾“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颗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进而得出:爸爸希望作者和妹妹长大后也能够成为像他一样的人这个心愿。
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5.在学生理解透本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出本课“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学生很快就能掌握;至此,教学环节结束。
(四)拓展延伸
这一部分我会从课文的情感入手,引导学生将情感拓展到更深层次,我会设置如下问题:如果同学们长大了有选择工作地的机会,你愿不愿意去建设西部,去那些需要我们的偏远地区工作?
这样设计在巩固内容的基础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提升。
(五)小结作业
小结会采用谈收获的方式进行
作业设计如下:
1.查找西部建设的相关资料,加深对西部地区和西部建设者的了解;
2.掌握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尝试用这种手法写300字左右的小练笔。
第三篇:五年级《白杨》导学案及教学设计
袁家园小学杨丽萍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表现方法。
2、体会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3、培养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五年级语文《白杨》导学案第二课时
学习重、难点:重点: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难点: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表现方法。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学习目标:
袁家园小学 杨丽萍
1、反复阅读爸爸说的话,理解白杨树有什么特点?爸爸要表白自己的什么心?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表现方法。
2、体会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3、培养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请你谈谈怎样学习重、难点:重点: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难点: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表现方法。
学习过程:
4、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一、自主学习
1、找出爸爸说的话,反复阅读,联系上下文理解白杨树有什么特点和内在品质?爸爸要表白自己的什么心?
二、组内合作交流(小组交流自主学习部分)
三、展示
2、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分组口头叙述展示和板书讲解展示。
四、检测
3、“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请你谈谈怎样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和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课后小练笔)
4、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二、组内合作交流(小组交流自主学习部分)
五、总结
三、展示 学生谈论本节课的收获。分组口头叙述展示和板书讲解展示。
四、检测
课文既写了白杨又写了人,那为什么以“白杨”为题?课文运用了()写作方法,上学期我们也学了这样一篇是《 》。
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和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课后小练笔)
五、总结
学生谈论本节课的收获。
五年级语文《白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袁家园小学
杨丽萍
学习内容:《白杨》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分析: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特点来比喻支边的建设者的高尚品格。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表现方法。
2、体会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 向和奉献精神。
3、培养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习重、难点:重点: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难点: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表现方法。
学习策略选择与设计:
1、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爸爸的话以及最后一节的含义。
2、抓住课文中的联系点,即把白杨品格和爸爸的心愿联系起来。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他们的知识发展水平总体比较平稳。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对文章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对问题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但这篇文章离学生实际较远,要让学生学前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第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到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带着自己的两个孩子到新疆去。在火车上,父亲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并借白杨表白了自己的心愿。那么,这位旅客的心愿是什么呢?他又是怎样借白杨树表白自己的心愿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细细探究。
二、探究新知
1、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本节课《导学案》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难点。(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从而有目的的去学习。)
2、认真默读课文,找出爸爸说的话反复读,想一想爸爸和白杨有什么相似点,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1、2部分。(5分钟)
(设计意图:朗读爸爸的一番话,体会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找到爸爸和白杨的联系点,让学生初步学习本
文的写作方法。)
3、学习对子互相交流后,全班交流展示。(10分钟)指导: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高大挺秀、适应性强、坚强不屈的品格。爸爸在表白什么呢?表白自己也像白杨一样,扎根新疆,建设新疆,无私奉献。这也是爸爸和白杨的相似点。这种写作手法叫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4、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继续感悟这种写作方法,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3、4部分。(5分钟)
5、小组合作交流展示。(10分钟)
三、拓展练习
1、课文既写了白杨又写了人,那为什么以“白杨”为题?课文运用了()写作方法,上学期我们也学了这样一篇是《 》。
2、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和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课后小练笔)
四、总结 请学生谈论本节课的收获。
板书:
第四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白杨》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白杨》教学设计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课标分析:
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导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白杨》一课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教学中,教师应抓住这一切合点,走进“爸爸”内心,并拓展阅读相关资料,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二)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作者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没有直接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车窗外的白杨——于茫茫戈壁站得高大挺秀;父亲眼中的白杨——不择环境,不惧灾害,茁壮成长;父亲心中的白杨——就是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的化身。
(三)学生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有爱国之情,只要稍加引导就能让大家对西部充满热情。五年级的学生已有预习能力,在课堂上让学生们积极提出不懂的问题,更深入的了解本文。在五年级时同学们学过《落花生》一文对借物喻人有初步的认知,所以我准备在教《白杨》的借物喻人时由《落花生》引入,让学生更快的理解借物喻人的特点。
(四)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2、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一段:爸爸看见几棵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浮起微笑,实际上是为建设边疆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五)教学策略
《白杨》是一篇适合儿童阅读的清新明丽的课文,文章借用白杨这种美丽挺拔而生命力极其顽强的树木,比喻边疆建设者艰苦卓绝的劳动生活。但这种比喻没有像《落花生》那样由人物直抒胸臆,没有像《种子的力》那样进行直接的象征,而是话到嘴边,引而不发,留有余地,让读者用心领悟。因此,教学这篇课文就必须把学生思维引向认识白杨和边疆建设者二者之间的内在类比关系上,这是全文的一个难点,但也是关键。要突破这一难点,就必须完成对两个问题的深入探究:白杨的特点和边疆建设者的劳动、生活。以上这些内容理解了,学好了这篇课文是没有问题的。
(六)教学用具
1、白杨图片
2、课件
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部分
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新课导入部分 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1、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板书课题:
白杨2、看插图,认识白杨树。
(三)师生互动部分 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2、通读课文:
⑴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⑵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的意思 3、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注意:
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字音易错的:清晰。
字形易错的:x疆。“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四)、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荒凉、寸草不生、贫瘠……
2、读一读你刚才所划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 ⑴理解:
不要求非常深入理解,只要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致的说说从字面上体会到白杨的生长环境十分的恶劣,感受到白杨十分的坚强就可以了。⑵朗读:
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赞美、骄傲的语气。)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爸爸的话。
(五)、再次朗读,深入体会
找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新课 爸爸仅仅是在赞扬白杨吗?他的话中似乎还有更深的含义,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吧。
二、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轻轻闭上眼睛听录音,看看在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板书并理解:高大挺秀
2、为什么会感受到白杨是高大挺秀的?
(戈壁的荒凉,寸草不生,而白杨在那里是如此的挺拔,在满眼没有绿意的戈壁上,白杨越加高大挺秀了。)
3、爸爸看到白杨,有什么感受?引读第一段。(体会“高大挺秀”的感情色彩。)
4、当哥哥和妹妹在议论白杨时,什么问题使爸爸变得严肃起来(默读4~13节)?
三、理解研读,深悟课文
1、找到爸爸说的话,弄清有几句,并想想这几句概括了白杨的什么特点,请一名学生朗读并一同归纳,板书: 枝干挺直
白杨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长 坚强 2、默读:
把表现白杨生命力强的词语勾划出来,理解这三句话怎么表现白杨生命力顽强的。
3、有感情地朗读,注意体会重点词语的感情。4、体会句群关系,重点读第三句。5、换人称读:
用爸爸的话来赞美白杨。把“它”换作“你”。
6、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把16和14节对比着默读,爸爸要表达什么呢?他和白杨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服从需要、扎根边疆、无私奉献。
7、默读最后一段话,想想爸爸为什么开始沉默,后来又微笑?爸爸的希望能实现吗?为什么?(他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像白杨一样适应那里的艰苦的生活,一定能像白杨一样很顽强地生活下去。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四、纵览全文,体会中心
1、我们和爸爸一同感受了白杨的品质,那么现在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⑴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作无私的奉献。
⑵爸爸的心愿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他们一样为边疆出力,一样建设边疆。⑶爸爸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像白杨一样顽强,不怕困难。⑷……
2、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重点句子。
五、拓展练习
1、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2、有感情地朗读阅读链接《帐篷》。
3、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一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作业设计
一、连线。
老黄牛
坚强,有个性
梅花
出污泥而不染
康乃馨
默默付出的人
莲花
象征母爱
二、写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1、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了白杨树吗?不是的。()
2、难道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
3、白杨树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4、妈妈对小红说:赶紧学习去!
()
三、给下面的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1、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2、()爸爸()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
3、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四、在下面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1、()人类大量砍伐树木,()会破坏地球的生态环境。
2、()天气有多么炎热(),他()坚持把户外的工作做完。
3、()边疆的工作环境有多艰苦,爸爸()要带孩子来到这里接受锻炼。
4、()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我们不能浪费时间。
五、按要求改写句子。
1、扩句 ⑴大雁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空气清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缩句
⑴爸爸微笑着抚摸孩子们的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通往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的白杨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铁路沿线上的一棵棵白杨树高大、笔直、茂盛。
改为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
改成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小练笔。
要求:写几句话,赞扬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和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关联词语。板书设计
戈壁滩上的白杨 浑黄一体 高大挺秀 借物 爸爸心中的白杨 不择环境 坚强 白杨 爸爸眼中的白杨 直 高 服从需要, 扎根边疆 喻人
三、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反思
(一)、优点 1.提炼精华
我把文章从内容上分成了描写白杨和描写父亲两部分引导学生阅读。我们先是把所有描写白杨的句子找出来通读,因为白杨和人物在文章中是穿插描写的,所以我称之为镂空,我的设计是把白杨和人物两部分描写像剪纸一样剔除出来,把描写白杨的和描写父亲的像两幅剪纸一样呈现在学童面前,先整体感知,概括特点。然后把这些特点变成问题,回文阅读是哪些语言带给你这样的体会?然后加批注品悟语言、交流。在交流白杨的特点的过程中,很自然的又把白杨的特点分成外形特点和内在品质两部分。第二步,再把所有描写父亲的语句找出来通读,学童很自然的分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来体会父亲精神品质特点。第三步,在充分阅读白杨与人物的品质后,再链接白杨与人物,体会文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我在分析一篇文章的时候,很注意一篇文章内在的逻辑顺序。有时候,这种内在的逻辑顺序不仅仅存在于自然段、意义段,虽没有明显地段落标识,但是,缕着这种我找到的文章内在的逻辑,大板块处理,简洁明快,能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3.用环境和白杨对比的方法体会白杨之美
学生对于白杨的外形特点不若对白杨的内在品质理解深,这一点我没预设到。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我立刻引导孩子们把浑黄一体的环境与高大挺秀的白杨对比着来读一读,这样更能体现白杨之美。这一点的处理很有课堂机智。
(二)、不足
1.过渡语、评价语言预设不足。不足以与文章相匹配。没有事先把脚本写足。2.今天我听说读写了吗?
从时间分配看,探究文章的思想内容占了大部分时间。处理的节奏不好,内容分析占的时间过多。没有训练点。有这样一种尴尬:课堂上讲的一切都不会考;考的一切都没来得及在课堂上讲。内容的分析所占的比重过大。挤占了学习表达方法的时间,还挤占了积累和运用的时间。我认为这样的课堂比例分配是很不合理的。我必须每天问问自己:今天我听说读写了吗? 课后我又认真研读了教材,发现“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此处可以设计一个口语交际训练,让学生拓展想象哪儿指的可以是哪里?白杨还会遇到什么?写作训练除了完成课后的练习,还可以结合本单元的习作给兄妹俩写一封信,或者写一篇赞美白杨的文字,或者采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写一篇文章。
三、改进措施
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小组合作,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另外,教师要充分准备好学生交流学习的主题,以便能够抓住文章的主旨进行学习,研究文本!
第五篇:《白杨》教学设计
3《白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3、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建设边疆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课文表达的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精神。
2.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建设边疆的奉献精神。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文。
1.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
(板书课题)
2.看插图,认识白杨树。你对白杨有哪些了解?
二、整体感知。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注意: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字音易错的:清晰
字形易错的:新疆。“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2、读课文,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3、检查自学情况。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荒凉、寸草不生、贫瘠„„
2、用“——”画出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读一读。说说白杨的特点。
3.指导朗读:
(1)、分角色朗读1-12段
小组内先自由练习。注意体会不同人物的语气。
(2)、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
(赞美、骄傲的语气。)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爸爸的话。
四、再次朗读,深入体会。
找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背一背爸爸介绍白杨的话。
五、练习。
1.抄写生字。
2.《学习辅导》的1.2.3题做完。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看课后习题2
2.爸爸仅仅是在赞扬白杨吗?他的话中似乎还有更深的含义,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吧。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看看在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板书并理解:高大挺秀)
2、为什么会感受到白杨是高大挺秀的?
(戈壁的荒凉,寸草不生,而白杨在那里是如此的挺拔,在满眼没有绿意的戈壁上,白杨越加显得高大挺秀了。)
3、爸爸看到白杨,有什么感受?
引读第一段。(体会“高大挺秀”)
4、当哥哥和妹妹在议论白杨时,什么问题使爸爸变得严肃起来(默读4—13节)? 学生讨论回答。
三、深悟课文。
1、找到爸爸说的话,并想想这几句概括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枝干挺直
白杨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长
坚强
默读,把表现白杨生命力强的词语勾划出来,理解这三句话怎么表现白杨生命力顽强的。
2、换人称读:用爸爸的话来赞美白杨。把“它”换作“你”。
3、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1)默读课文14、16段,爸爸要表达什么呢?他和白杨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服从需要扎根边疆无私奉献
(2)孩子们和白杨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孩子----小白杨
4、指名读最后一段话,想想爸爸为什么开始沉默,后来又微笑?
(他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像白杨一样适应那里的艰苦的生活,一定能像白杨一样很顽强地生活下去。)
四、体会中心。
1、学完课文,我们感受了白杨的品质,那么现在你还体会到了什么呢?
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需要,扎根边疆。
爸爸的心愿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他们一样为边疆出力。
爸爸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像白杨一样顽强。„„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写几句话。
六、板书。
3白杨
枝干挺直
白杨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长
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