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教学设计

2023-02-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白杨》教学设计》及扩展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白杨》教学设计》。

《白杨》教学设计

《白杨》教学设计 篇1

一.赏形探妙

读文章题目,明确茅盾礼赞的对象是白杨树。

出示两幅图,请同学判断下面哪一幅图是白杨树?并说说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朗读课文第五段描写白杨树外形的文字,找出语言上的特别之处。

两次写到“笔直”;’“绝无”“绝不”;“像是加过人工似的”;三次提到“向上”。

重复用词,强化白杨树的特点。

为了突出白杨树的这些特点,作者在文中还采用了哪些方法?

欲扬先抑,同类对比:文中第七段及最后一段

课外拓展:

老舍《济南的冬天》、宗璞《西湖的绿》、张抗抗《牡丹的拒绝》中的片段

环境衬托:文中第二段

总结:

二.悟神寻径

茅盾写此文仅仅是为了赞美白杨树吗?

阅读课文第七段,明确他要礼赞的是北方的农民、保卫家乡的士兵和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所以全文用的是象征手法。

了解象征手法的相关知识(作业本),重点关注:象征之物和被象征之物之间必须有某种相似的特点。

那么作者是怎么建立起白杨树和所咏之物之间由此及彼的联想的呢?

(1)形体特点与精神特性一一对应;

(2)在绘形同时,采用特别语言,(比如“笔直”、“向上”、“挺拔”“不折不挠”)让人很容易产生相关精神品质的联想,完成了象征手法的建构。

因此用反推的方式,我们可以得到解读象征手法的'基本路径:

三.联读活用

物象特点:地面的生存状态:个体是孤离;地下的生存状态:根系相连,团结一致

写作背景:1940年,抗日战争初期,中华民族处于水生火热之中

对应品性:长期的阶级压迫,使人们过着食不果腹的悲惨生活,长期的奴化统治,使人们的精神萎靡不振。他们似乎都在为自己的生存而挣扎,似乎彼此孤离着,但这只是生活的表象,就像树在地面上的表象景观。中华民族是有凝聚力的。当遇到压迫,特别是当民族危亡无情地置于人们面前时,清贫的中华儿女定会团结起来,进行殊死斗争的。

主题阐释:艾青以诗人敏感的心灵感受和锐利的政治目光深切地体察到了时代和社会脉搏的动向,意识到了我们伟大民族的觉醒已经到来,那泥土下紧紧纠缠的根须,是我们之间的一线血脉!我们没有丢掉这血脉!我们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为深爱的祖国而战斗到底!

物象特点:一二两句中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流,自由奔泻,从容自得。三四两句中泉水冲荡下山,掀起波澜。

写作背景:白居易此时任苏州刺史期间,政务十分繁忙冗杂,“清旦方堆案,黄昏始退公。可怜朝暮景,消在两衙中”(《秋寄微之十二韵》),觉得很不自由

对应品性:一二两句的白云清泉对应的是白居易所追求的恬淡的胸怀、闲适的心情;三四两句对应的是在朝为官,在纷扰的社会推波助澜。

主题阐释:全诗表达的是白居易渴望早日摆脱世俗的坦荡淡泊的情怀。

《白杨》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高尚品质。

3、阅读有自己的见解,能联系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

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型】

典型精读。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检查预习,学生质疑,教师归纳引导,出示导学提纲帮助学生小组学习。

2、学生根据提纲,读、思、议,感知文章的中心思想。

3、通过词句的分析、体会,了解白杨树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你们见过白杨树吗?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白杨》。

板书课题:

白杨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

⑴认读生字词:

伞、晰、抚、疆,并组词。

⑵巩固练习:

晰介疆

析价僵

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清晰:清楚。

界限:指天和地交界的地方。

高大挺秀:形容白杨树又高,又直,又秀丽。

沉思:深入地思考。

2、回顾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不懂的与大家讨论,各抒己见。

三、自由读课文,学生作好批注,大胆地质疑

四、教师归纳问题,出示导学提纲,小组合作学习

1、白杨树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画出相关的语句,认真体会。

2、白杨树有哪些特点,请用---画出文中具体描写白杨树特点的句子,说说你自己的理解。

3、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如“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并和小组内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及体会。

五、反馈,感悟

1、体会新疆的恶劣环境:

⑴白杨树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找出具体的语句。

⑵指名回答,有感情地朗读: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⑶大戈壁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大:茫茫。

环境恶劣:没有……没有……也没有……“到处”“浑黄一体”。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画、板书。

⑷抓关键词语,指导朗读,体会白杨树生长环境的恶劣。

2、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⑴白杨树有哪些特点,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

(让学生自由地抒发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间互相学习,注意倾听他人的回答并适时做好点评。)

要点把握:

①高大挺秀:

“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躺影。”“你看那树多高!”“你看它多直!”

②茂盛、大:

“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③生命力顽强:

“哪儿需要它,它就去哪儿。”“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树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A、抓关键词语体会它的顽强的生命力,如:

不管……还是……不管……还是……总是……那么……那么……不……也不……

B、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引读:是啊,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面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生读:“白杨树从来……也不动摇。”

⑵分角色朗读: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到“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六、小结,布置作业

1、老师总结:

白杨树生活的环境是那么的恶劣,却依然高大挺秀,足可见

它的生命力顽强,而且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是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2、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⑴写白杨树前具体写了白杨树生活的环境,起到了烘托的作用。

⑵写白杨树的特点时,作者采用的不是直接描写的方法,都是通过人物说的话,间接地写出白杨树的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2、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3、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内在品质。

难点: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教法和学法: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注重实践过程中探究新知,培养创新能力,在小组讨论中与他人学会合作。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的

1、师:有这样一种树:它没有桃李的芬芳艳丽,没有柳树的婀娜多姿,但它高大挺直,在风沙中傲然挺立。是的,这就是白杨树!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三课《白杨》。(板书课题)

2、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到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到新疆去,在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并借白杨表白了自己的心愿的事。那么这位旅客的心愿是什么呢?他又是怎样借白杨表白自己心愿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

二、理解白杨外形特点和品格特征

1、这位边疆建设者是怎样介绍白杨树特点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读读课文,找到爸爸介绍白杨树的句子,把它画下来。

2、生自由读书,勾画后指名说。

3、请生逐句品读,想想每句话各讲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4、逐句感悟。

(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高大挺直)

(2)“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①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从哪些关键词可以体会出?(板书:适应性强。哪儿……哪儿……很快)

②白杨树生活的环境怎样?文中哪句话写的?(齐读第一段,理解“浑黄一体”。)请学生看书上大戈壁的插图,教师描述: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戈壁是多么荒凉呀!可见白杨适应性强。

③哪些地方需要白杨树?同桌说一说。(小结:沙漠需要白杨,白杨就在沙漠扎根;边疆需要白杨,白杨就在边疆扎根……真是哪儿需要哪儿去,不讲条件,不畏艰苦。)(师边讲边板画白杨)

(3)“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①这句话赞扬了白杨什么特点?从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到?(板书:坚强不屈。“不管……不管……总是……”)

②小组交流:用不管……不管……总是……描述白杨树,练习造句。

③小结: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坚强不屈的品格。

6、教师小结: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品格,读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了什么感情?(崇敬)请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朗读第12段。

三、领会爸爸的心愿

1、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第14段,并联系12段思考,然后同桌讨论。

2、引读讨论14段:

①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读“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师问“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工作,你们知道吗?”(祖国建设的需要)

②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师问:“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你们知道吗?”

③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读:“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师问:“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你们知道爸爸为什么把孩子带到新疆去吗?”

3、通过爸爸介绍,孩子们多了一点什么知识?指名读15段。

4、过渡: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孩子们幼小的心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5、老师朗读16段,读后讨论:

①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

②他为什么又露出了微笑?

6、老师在大白杨旁画上两棵小白杨,请学生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7、指导学生感情朗读16段。四、总结课文,升华中心

1、课题是《白杨》,全文是不是仅仅写白杨?赞扬了爸爸什么精神?(扎根边疆,无私奉献)

2、赞扬爸爸实际上就是赞美什么人?(边疆建设者)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人。(板书:赞借物喻人)

3、总结拓展。

是呀,多少边疆创业者,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祖国边疆建设事业,有的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新疆有许多的“白杨树”,我们这里也有“白杨树”,谁呀?(老师,辛勤的园丁)特别是广大农村教师,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像蜡烛一样默默地燃烧自己,照亮别人。除了老师像白杨,我们这里还有谁是“白杨”呢?他们知道是谁呀?(生:我们,我们就是小白杨)

我相信你们这些“小白杨”在“大白杨”的关怀教育下一定会长成高大挺秀的白杨树,哪儿需要哪儿扎根。五、布置作业

1、时间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四五十年,在建设者们的努力下,现在的新疆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课后查阅资料,交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3白杨

赞(借物喻人)

高大挺秀远大志向

图适应性强

坚强不屈奉献精神

《白杨》教学设计 篇3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今天,我们要学习第三课,请同学们用最响亮的声音齐读!

2、从课题看,这篇课文应该写些什么?

3、听课文录音,思考:

课文的重点内容是不是单纯写白杨?你是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暗示文章借物喻人的手法。)

二、抓过渡句引疑

1、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

2、“表白”是什么意思?

3、把这个设问句用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换一种说法。

4、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

5、请你读出画好的段落,大家边听边想自己哪儿不明白。

6、经过思考,同学们提出了非常有水平的问题,分组讨论白杨到底有什么特点。

适应性强、生命力强能用一个词概括吗?

(坚强)

7、概括得很精练。可作者比你们还巧妙,他用了一个词把白杨的特点全说上了,快速读前三个自然段,找到这个词并说说为什么。

板书:

高大挺秀

8、作者为什么不用“挺立”“挺直”“挺拔”,而用“挺秀”这个词呢?要表达什么情感?作者仅仅是夸赞白杨树吗?

9、这高大挺秀的白杨守护着铁路,它像谁一样?

白杨树是戈壁滩上的(卫士)。(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西北边疆处处都有它(高大挺秀)的身影。

10、爸爸的“心”是什么?孩子们知道吗?

11、爸爸介绍白杨,表达自己的心,知道比较深奥,孩子还不能理解,但他们知道什么?

12、课文里是怎样写的?孩子们知道的是他们看得见的爸爸的──行动。

一个人的`行动是受思想支配的,是有一定目的的,而孩子们不知道的正是爸爸为什么有这样的行动,如果后面接着写:不知道……应该怎样写?

13、这些问题你能回答吗?

14、现在你们知道爸爸的“心”是什么了吗?

15、指导朗读第16自然段。

三、抓重点词句引疑

1、找出描写爸爸神态的词语:

出神 微笑 严肃 沉思 微笑

2、爸爸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的神态?

3、爸爸的殷切期望能否实现?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用抓重点词、句、段反复阅读思考的办法,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从而领悟了中心。知道作者写白杨是为了赞美建设者!

《白杨》教学设计 篇4

一、预习课文。

1.至少读两遍课文。

2.查词典,做下列作业 题。

A.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姗姗( ) 怅然( ) 惴惴不安( ) 谆谆告诫( )

甘霖( ) 祈盼( ) 袅袅婷婷( ) 熠熠夺目( )

B.解释下列各词语。

希冀 枕戈待旦 南辕北辙 瞻前顾后

温馨 相濡以沫 荣辱不惊 踌躇

二、学习新课。

1.检查作业 。

2.以幸福为话题导入 新课。

什么是幸福?我们可以说自己是幸福的吗?

考试成绩很好,那是幸福;有父母的关怀,听了老师的表扬,那是幸福;与同学尽情地玩了一场,那是幸福;看了好风景,心中有说不出的快乐,那是幸福这样说来,我们的生活好像真的不缺少幸福。

作家怎么说呢?当代女作家毕淑敏的《提醒幸福》,说的是她对幸福的理解,今天我们来细细读一读,看我们能不能认同她的看法。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自由朗读或默读课文。

2.给课文分段。

方法:互相讨论,老师提示。

提示的内容:

A.作家说人们总是习惯在提醒中过日子,这种提醒有效没有?

显然,作家说多半没效,这到了第几自然段?应该是到第9自然段。

B.作家说了很多幸福是什么,最后则说要激情地享受每一天,举了春天时应该怎样?幸福时应该怎样。还有那些所以打头的段落,当然也是享受幸福,更应该放在起。

理解:将课文简要地分为三大节,1到9自然段为第一节,10到25自然段为第二节,26到最末为第三节。也可以把文章最末一段划出来当第四大节。

四、讨论课文内容。

1.学习课文的第一节,提出以下问题:

A.提醒本来是什么意思?作家说,这个词的后面总是跟着不好的东西,所以有淡淡的贬义,生活中真是这样的吗?

理解:提醒本来是从旁指点,促使注意之意。让学生对照自己的生活比较,会发现作家讲得还真是那么回事,提醒确实老跟着不好的东西。

D.作家说的风暴与良宵各比喻了什么?如果把这种形象化的说法换成直接说理,那又会怎样?

理解:答案可以不求致,但要理解良宵是比喻好的、美的、幸福的东西,风暴则恰恰相反。不能想象换了以后成什么样子。我们经常所说的文采就在这些地方。

C.朗读第2至第8自然段的内容。

D.请把提醒两字在文中的意思说一说,它可以用什么词来替换。

理解:这里的含义不是对灾祸的警告,而是提醒大家对幸福要珍惜。题目的提醒可以用珍惜来替换。

五、学习文章的第二大节,围绕下列问题学习。

1.默读这一节课文,寻找作家给幸福下的定义与解说,每人至少找出三条。

A.避去苦难之后的'时间是什么?那就是幸福啊!

E.幸福是一种心灵的震颤。

C.幸福就是没有痛苦的时刻。

D.幸福常常是朦胧的,很有节制地向我们喷洒甘霖。

E.幸福绝大多数是朴素的。

F.幸福不喜欢喧嚣浮华,常在暗淡中降临。

G.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患难中心心相印的一个眼神,父亲一次粗糙的抚摸,女友一个温馨的纸条这些都是千金难买的幸福啊。

H.幸福有时会同我们开一个玩笑,乔装打扮而来。

J.幸福有时很短暂,不像苦难似的笼罩天空。

K.苦难的体积庞大。幸福可能只是一块小小的矿石。但指针定要向幸福这一侧倾斜,因为它有生命的黄金。

L.幸福有梯形的切面,它可以扩大也可以缩小,就看你是否珍惜;(这句话要用数学知识解说下。)

2.轻声朗读这些定义与解说,想想,毕淑敏与张洁对幸福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讨论理解:从这一段里对幸福的定义与解说中可以看出,毕淑敏所举出的几乎都是平凡的人和事.而她以为幸福就正是包含在这些平凡的人事中。因而可以看出,张洁以为的幸福足和平、安宁、生活富足;而毕淑敏对幸福的理解要宽泛得多,生活中每一件平凡小事都可以包含幸福,关键是要你自己学会倾听,学会感受。

3.理解这段文字里不容易理解的些句子。配合作业 题的第二题做。

A.第15自然段里的2、3两句怎么理解?

讨论归纳:感官的享受即指感觉器官的好的感受,这是人们天生就会的,比如天生能感觉到人体的舒适与否,但是灵魂的快意即心灵的快乐,却是要不断地训练自己才能很好地感受到的,怎样进行训练呢?即要能时时发现日常平凡生活中的美处,同学的一个微笑,老师的一次无声的鼓励,这些都是幸福,都要时刻提醒自己注意这种幸福,能做到这样就可以掌握幸福韵律了,也就能区分什么是灵魂的快意,什么感官的享受。

B.第18自然段的比喻句。

理解: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从标本人手理解这个比喻句。

标本是我们见过的东西,五色无香,不生动,不灵活,而未制成标本之前,却是生动、灵活、色香俱全的,作家用回忆幸福标本的说法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的忽略:在幸福之中时,不知道感受,幸福离我们而去了,却去回味、追寻,念念不忘。

C.第24自然段的幸福借了机遇、友情、成功、团圆的衣裙而来,它们却不一定是幸福,甚至可能有钢铁般的心核,这些怎么理解?

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理解。

机遇这些东西很多时候确实带来幸福,但许多时候也带来不幸,这就是钢铁般的内核,是我们不能把握、无法享受的那一部分。再说,难道没有那些东西,我们就不能幸福吗?显然不是,生活中我们处处都能发现幸福,所以并不一定要有那些东西才是幸福的,作家也就是这个意思。

六、学习课文的最后一节内容。

设想:少讲多读,在读中感受作家所说的应该如何享受幸福。

要求:注意段落的排比,要读出气势。

《白杨》教学设计 篇5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白杨的特点,教育学生学习建设者那种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和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

2、学习本课借物喻人的写法,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3、指导学生自学生字、新词,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重点】

学习借物写人的表达方法,能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领会父亲对孩子讲述的那段话。

【教具准备】

幻灯片或挂图一幅、朗读录音。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自学生字新词,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板书:

白杨

二、导语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了解主要内容(抓中心)

1、教师范读,让学生思考:

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讨论明确:

课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带着自己年幼的儿女前去新疆,在旅途中看到白杨引起了议论的事。

四、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划:

边读课文边划生字、生词及易错的熟字。

2、查:

理解生字新词。

3、讲:

学生互相交流学习体会。

(音、形、义各有侧重,教师作重点指导。)

戈:用部首查字法查“戈”部,理解“戈壁”的意思。

抚:注意读准字音,在字典中取准“抚”的义项,理解“抚摸”的意思。

介:用部首查字法查“人”部。

清晰:联系课文理解词义,是指在大戈壁天和地的界限不分明。可举出反义词(清晰──模糊),近义词(清晰──清楚,分明)。

浑黄一体:全是黄色,分不清界限。指导学生在想象中体会。

表白:对人解释,说明自己的意思。

(对于生字新词的处理,还要在讲读时指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加深理解。)

五、学生默读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抓思路)

1、提出要求:

默读课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教师可提示: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写父亲和孩子们议论白杨树的。)

2、讨论明确:

课文按记叙内容的不同,可分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从窗口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写大戈壁和铁路沿线的白杨树。

第二段(从“一位旅客正望着……”到“……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写父亲与孩子们议论白杨树。

第三段(从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到最后),写孩子们将和爸爸一样地在边疆扎根。

六、作业

1、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和近义词:

清晰、软弱、动摇。

2、根据课后习题1的提示,认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讲读课文,解词析句,完成课后习题,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交待学习任务

1、板书课题:

白杨

2、导言。

3、概括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

(从整体入手)

二、讲读课文(从整体到部分)

1、讲读第一段(从整体到部分):

⑴ 看图、听读、思考:

大戈壁什么样?白杨树什么样?

⑵ 默读思考:

课文中怎样描写大戈壁?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

划出主要词句。

⑶ 读后讨论:

通过解词析句理解、体会。

① 课文中怎样写大戈壁?请你结合画面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大戈壁什么样?作者要写白杨,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② 课文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高大挺秀”的“秀”字怎么讲?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⑷ 教师小结。

2、讲读第二段:

⑴ 学生自由读,思考:

父亲和孩子们是怎样议论白杨树的?

⑵ 读后讨论交流:

① 这里的“一位旅客”指谁?这里的“卫士”指什么?为什么不用“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呢?

② 请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对话。思考:

谁说的话是主要的?兄妹对白杨有什么看法?爸爸是怎样介绍白杨树的?

③ 教师读父亲的话后提问:

“表白”怎么讲?为什么说他在表白自己的心愿?

⑶ 划出句中的关联词语,并按要求造句。

⑷ 教师小结。

3、讲读第三段:

⑴ 教师引读后,提问:此时此刻爸爸又陷入了沉思,他看到了什么?会想些什么呢?

⑵ 教师小结。

⑶ 学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又回到整体)

师生借助板书共同总结。

【说明】

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的指导思想是,必须让学生经历充分的阅读实践,使其在认真读书中理解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具体内容,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要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帮助他们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使其既学习语言,又受到教育,同时掌握读懂一篇课文的方法。为此,我采取了“解词析句”、“朗读感受”、“小结描述”三点做法,把读、讲、议、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解词析句,深入理解

课文的思想内容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因此,阅读教学必须重视语言文字的讲解,通过解词析句,帮助学生领会内容,体会感情,使之得到熏陶,受到教育。教学时,我注意抓住关键词句精讲、细读,使学生由“语感”进入“情感”,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悉心研究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

《白杨》这一课是以象征的手法,借物喻人的。因此,教学时,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怎样生动形象地写物,是教学的重点,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恰如其分地喻人,则是教学的难点。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本课借物喻人的深刻蕴含,在讲读课文时,我采用“解词析句”的方法,抓住重点词语,分析富有深刻含义的句子,来指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解词:

抓住课文中“茫茫、清晰、浑黄一体、挺秀、表白”等一些最能表现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进行讲解。在指导学生解词时,不但启发学生理解词语的本身意义,还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这些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特定含义和起到的重要作用。例如,在指导学生理解“高大挺秀”这个词语时,首先指导学生利用平时积累的知识说说描写参天大树时,一般常用什么词语?书中用了哪个词?接着,指导学生理解“挺秀”的“秀”字在这里表达什么意思;而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为什么不用“挺立”、“挺直”、“挺拔”,而用“挺秀”?最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个“秀”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一个“秀”字,饱含着作者对白杨的喜爱赞美之情。这样层层深入地讲解词语,不仅训练了学生辨析词义和准确用词的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中心、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2、析句:

重点指导学生理解“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三句话,以及文章的最后一句“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这是一种比拟的说法。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说比较生疏,也不易掌握。讲读时,我便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认识这个句子的含义。首先引导学生理解:“这里的卫士指什么?”学生脱口而出:“指的是白杨树。”紧接着,又引导学生考虑:作者为什么不说“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树出神”呢?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作者将白杨树比作卫士,生动形象,更加突出了白杨树的高大挺秀,以及它对于戈壁滩的重要意义。这样,又加深了学生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认识。

课文中“父亲”的话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句子含义,我首先指导他们反复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后,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话写出白杨的什么特点?它的深刻含义是什么?通过逐句分析,最后归纳出白杨的形体特点(高大挺秀)和生长特点(生命力强),并使学生懂得,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为了加深这个认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指导他们学习书中的句式,运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这样既训练了他们运用词语的能力,又强化和发展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能力。

对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我没有机械地照书后要求让学生说句子含义,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亲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时此刻父亲看到了什么,他想些什么?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理解“……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通过解词析句,不仅使学生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也使学生掌握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和思想的方法。

二、朗读感受,印证理解

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活动,应该贯穿于讲读教学的全过程。教一篇课文,如果只是一味地讲,左一个讲解,右一个分析,那样就容易把一篇完整的课文,讲得支离破碎,还占用了学生读的时间。学生没有阅读实践,阅读能力是得不到培养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要加强朗读和默读。朗读和默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也是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如果熟读深思,学生就会像演员进入角色那样进入课文的意境,从中理解字词句的含义,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就能触到作者跳动的脉搏。

《白杨》这篇课文,作者通过白杨赞美了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讲读课文时,首先要使学生深入领会白杨的高尚品格,然后把白杨的品格和人物的行为联系起来。具体地讲,就是把戈壁滩上高大挺秀的白杨和“爸爸”扎根边疆联系起来,把小白杨树迎着风沙成长和孩子们一定会在边疆茁壮成长联系起来。为了使学生深入把握文章的中心,我采用了教师范读、带读、引读和学生默读、自由读、分角色读、个人读等形式,并注意指导学生读出作者对白杨的赞美之情,从而表达对建设者的敬佩之意。

课文的第二段写父亲和孩子们议论白杨的特点,内涵较深,情感丰富。孩子与“父亲”对白杨的认识理解是不同的,情感也不同,哥哥赞美它“高”,妹妹则称颂它“直”,这只是孩子们直观的感性的认识。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这么直,这么大”,父亲的话回答了孩子们潜在的疑问,讲了白杨的特点,其中含义很深,是让孩子们由表及里地认识白杨的品格。学习这一段,首先,我让学生各自轻声读全段,思考:旅客们是怎样议论白杨的。这是从整体上体会人物的情感。接着,指导学生分角色读人物对话部分,要求学生体会孩子们的欣喜,父亲的深沉。又通过指名读来检查学生的理解和感情的表达情况,然后通过默读点出重点词语,以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最后,我带读“父亲”的话,借以连通学生理解的思路,以形成完整的思绪。使学生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情绪上受到感染,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这样,讲前读,讲中读,讲后读,学生的理解会在充分的阅读中加深感受,得到印证。

三、小结描述,升华理解

教学中,教师应当用完美的语言去启迪、影响、感染学生。阅读课既要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分析,让学生学习书本上的语言,也要用教师对课文理解的语言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升华理解。

在讲完白杨的形象之中,我进行了如下小结:“普普通通的白杨树到处可见,在庭院,在公园,在城市的街旁,在乡间的路边,对此,人们不足为奇。然而,在满目荒芜单调的大戈壁,看到这清秀挺拔的白杨树,那碧绿向上的叶子,银白泛青的树干,给茫茫的戈壁带来了生机和希望,也给过往的旅客增添了快慰和喜悦。这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呢?于是,白杨便成了旅客议论的话题。”这样的小结,再现了白杨树高大挺秀的形象,使学生情绪盎然,犹如置身于茫茫的大戈壁,看到了白杨的身姿,既加深了对白杨形象的理解,也为下文的学习作了铺垫。

在讲完白杨的特点以后,我这样进行小结:“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城市需要它们,它们就舒展丰姿供人欣赏;农村需要它们,它们就心甘情愿地挽起臂膀,筑成防风林墙。如今,戈壁滩需要它,它就在这生根了。它们头顶青天,脚踩戈壁,不管遇到风沙还是烈日,不管遇到干旱还是雨雪,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通过小结,学生越发感到白杨树是那么可爱,边疆的建设者是那么可敬。于是,他们也情不自禁地随和着老师,一起进行小结,更加强了课堂效果。可见,设计优美精彩的小结,不仅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始终处于生动形象的语言感染气氛中,有利于他们感知丰富多彩的优美语言,提高他们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

在讲读课文结束时,我结合板书做了这样的小结:“这篇课文采用象征手法,借物喻人。作者写了大戈壁的荒凉,也写了白杨树的挺秀;写了孩子们的天真,也写了爸爸的深情。语言朴实无华,感情真挚深沉。作者实则写物,意在喻人,赞美祖国边陲建设者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不畏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欣慰地看到祖国边疆建设后继有人的希望。我们衷心地祝愿: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越栽越多,越长越高,越来越美。”

学生随着老师的手势,借助板书,同老师一齐吟诵。此时,师生入情入境,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从心底里钦佩那些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安家的建设者。这发自肺腑之声,将课堂教学气氛推向高潮,师生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课虽结束了,但情犹未尽,意犹未已,使学生的理解和感情进一步得到了升华。

《白杨》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理解新词,弄清含义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相关段落。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那儿扎根作贡献的崇高品质;领悟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白杨树有哪些特点;体会爸爸借白杨树表白自己的心的句子;领悟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戈壁、白杨的录像。

【教学时间】

2课时。

【学程导引】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白杨树是我国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庭前屋后,道路旁边随处可见。它既不像松树那样四季长青,也没有柳树那样清新妩媚,更不能与观赏树木相提并论。也许,我们平时根本没有注意他们,可是假如你在茫茫的戈壁上看到白杨的时候,你会是怎样的心情?作家袁鹰就抑制不住自己的激情,为我们写出了一篇寓意深刻的散文《白杨》。

二、播放.课件

三、学生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读前出示思考题:“文中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白杨生长的环境怎样?爸爸的心愿是什么?

四、认识白杨树的外形特点

1、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白杨的语句,比如”高大挺秀”、“卫士”,以及哥哥和妹妹的对话。人们描写树木一般都用高大挺拔、高大挺直等词语,本文作者却用“高大挺秀”,表达的感情很不一般。“秀”有清秀、秀丽、秀气、高雅等意思,通过这个词语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尤其是对大戈壁上的`白杨树的赞美敬佩之情。

2、白杨生长在什么地方?课文怎样描写哪里的环境的?

3、课文为什么要描写白杨生长的环境?

为了告诉我们白杨生长的环境恶劣,白杨的生命力强,以此来烘托白杨的兴趣,你想知道2白杨为什么长得这么直,长得这么高大吗?

4、认识白杨的内在性格:

⑴ 从作者描写白杨的外形特点中,引起了我们对白杨的兴趣,你想知道白杨为什么长得这么直,长得这么高大吗?

⑵ 投影爸爸的回答,教师朗读,学生小声练习。

⑶ 讨论:爸爸为我们介绍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5、分角色朗读,品味文字。

6、领会白杨的象征的意义:

⑴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表白”是什么意思?

⑵ 默读课文,思考:爸爸的心是什么?

⑶ 同桌或小组讨论。

7、出示提示,点拨题目:

⑴ 爸爸在哪儿工作?那里的条件怎样?

⑵ 爸爸和白杨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⑶ 爸爸为什么要接孩子到新疆读书,而且“将来再念中学”?

⑷ 爸爸的“心”是什么?

8、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爸爸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建设边疆。也希望孩子们像他一样,就在那里生根。

9、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白杨象征什么?

2、讨论:爸爸的心愿是什么?爸爸的心愿能实现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提示点拨:

⑴ 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沉思什么?

⑵ 爸爸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⑶ “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暗指什么?“几棵小树”又指谁?“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的含义是什么?

⑷ 小结:爸爸看到白杨,想到自己的孩子就要到边疆落户,于是他想,怎样才能将孩子培养得像白杨一样。当他看到几棵小白杨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时,他欣慰地笑了。因为他看到了建设边疆后继有人。他坚信他的孩子也会像白杨一样,茁壮成长扎根边疆。

二、.总结全文

1、课文中还多次写到爸爸的神态,请找出这些词语。

2、爸爸的神态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联系全文,说说他神态变化时的心里活动。

三、识记生字、新词

四、.总结写法

借物喻人。

五、延伸探讨

1、孩子到新疆后干了些什么?

2、以后新疆会变成什么样子?

六、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小声跟读

七、练习朗读背诵

【练习课】

一、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先讲大戈壁没有( ),没有( ),也没有( )到处都是( ),又将铁路沿线的白杨( ),就像戈壁滩上的( ),再讲爸爸向孩子介绍白杨不怕( ),不怕( ),那儿需要,他就在那( ),最后讲爸爸借白杨树表达自己( )。

二、写出近义词

清晰( ) 表白( ) 沉思( )

挺秀( ) 消失( ) 肯定( )

三、读下面一段话,做练习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他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段话共三句,介绍了白杨树的三个特点,请用简短的句子概括出来:

1、

2、

3、

《白杨》教学设计 篇7

一、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现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二、教材分析

《白杨》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了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结合本单元“走进西部”的主题,本篇课文,一是要激发学生对献身于西部的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学习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二是要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能力。

三、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以遵循三个原则为指导思想来设计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

一是以“三为主”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语言文字为主线;二是直观性原则。充分利用直观形象,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三是文道统一原则。在学习课文时,教育学生学习边疆者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增强其爱国主义情感。

在这样的前提下,本课的教法我主要运用诱思探究法和引疑推导法。从整体着眼,以疑为主线,读思结合,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新知,培养创新能力。

本节课中,教法学法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情景教学法。采用各种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朗读品悟法。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和研读理解课文的内容。

(三)、合作交流法。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帮助学生们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合作、交流,完成本课学习目标。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师:今天我么一起学习袁鹰的散文佳作《白杨》,我们先看一段视频,视频看完之后,谁能最先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谁就会被老师聘请为本节课的“教学小助手”。同学们有没有信心? 播放视频《小白杨》

师:听过这首歌吗?谁知道这首歌的`名字?

生:《小白杨》

师:这首歌是歌唱谁的?

生:边防战士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通过画面(观察很认真)

通过歌词(很会学习)

请两位做小助手,让小助手到台前宣读他的任务。

一组:选出朗读最好的同学。评判标准是能做到声情并茂

二组:选出思维最活跃的同学。评判标准是回答的问题最有自己的见解

教学结束后,评选出结果,并代表老师把礼品赠给这位同学。 师总结引出课题 :歌曲《小白杨》是一首以白杨树作喻、赞誉中国边防军人的歌曲。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课文《白杨》又是写了什么内容?又是歌颂谁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的读课文,并做好批注。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本文中的过渡句——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树,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以此为轴,前面介绍白杨树,后面爸爸表白自己的心。)

二、品读,理解白杨品格特征。

师:学生读1——12段,找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的句子并分析。 第一句: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让学生反复读第一个句子,看看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点拨:突出“直”,并从文中找出体现直的四字词语“高大挺秀” (板书)

高大挺秀什么意思:高大:又高又大 挺:挺拔;秀:俊秀。总体意思:高大挺拔而又俊秀。(运用组词法)

第二句: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师:“哪儿”在本文中是什么地方?

教师点拨:先让学生描绘心目中的戈壁滩,再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白杨树的特点:

你还知道有哪些像戈壁滩一样荒凉的地方(沙漠、荒地、青藏高原) 总结出白杨树的特点:生命力强(板书)

第三句话: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改变句式进行练习,加深学生的理解。

学生诵读体会含义:这句话赞扬了白杨树什么特点?坚强不屈(板书)

你想对白杨说什么?

生:

师过渡:爸爸不仅仅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还表白着自己的心,爸爸的心孩子们知道吗?

三、悟读,领会爸爸的心愿,由物及人。

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板书:画上一颗心的图案)孩子们现在知不知道,你从哪里知道?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启发学生不

知道什么: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去工作。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年小学,将来在念中学” 启发学生不知道什么: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做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启发学生不知道什么: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爸爸为什么把他们带到艰苦的地方去呢?

板书: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4、师小结:他们不知道,你们知道吗?小组讨论(出示课件) 要求讨论后用一句话写下来。

孩子们并不理解爸爸的心愿,那么爸爸的心愿能实现吗? 师:爸爸的心愿能实现吗?你们从哪里知道的?

(课文结尾)那是因为??

“大树”指的是爸爸,小树指的是孩子,

从“正迎着风沙成长”你读懂了什么?

师:这里的小白杨一定会像爸爸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建设边疆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在建设者中流传着一句话: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边疆建设者像白杨树一样,边疆需要他们,他们无怨无悔的在这里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爸爸赞美白杨树,实际也是在赞美千千万万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工作者。(出示图片)同学们,你们觉得边疆建设者身上闪烁着一种什么精神?(无私奉献)

师问: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借物喻人”)我们播放的歌曲《小白杨》以白杨树作喻、赞誉中国边防军人,这篇课文以白杨树作喻、赞誉了边疆建设者。课下同学们阅读茅盾的《白杨礼赞》,看看这篇文章又是歌颂谁的?

出示选自《白杨礼赞》中的一段话,并推荐学生课下阅读《白杨礼赞》

五、总结课文,激发情感,教育学生。

同学们,在那里的两棵“小白杨”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下,一定会茁壮成长。老师也相信,我们教室里的几十棵“小白杨”也会茁壮成长,成为有用之材,到祖国需要你们的地方去,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 同学们有没有信心?(结束)

推荐阅读矛盾的《白杨礼赞》

附板书设计:

高大挺秀

白杨 生命力强 爸爸的心 坚强不屈教学反思:

1、《白杨》是一篇有优美的散文。在教学中,我依托文本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的前半部分运用朗读法,引导学生反复的朗读,从读中品悟白杨树的特点。没有像一般老师那样,先让学生去说,老师去讲,最后齐读,我觉得这样的朗读是无效的。教学的后半部分,我采用揣摩和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明白爸

爸的心愿,并通过出示图片,很自然的学生就能知道建设者身上所闪烁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2、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教学小助手”这一环节,通过歌曲《小白杨》视频,选出有自己学习方法的同学,并让这两位学生各自的任务,评选出朗读最好的和回答问题最好的同学,而这两个评选标准就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标准,在教学结束时,两位小助手代表老师为选出的同学颁发奖品,这一环节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有了学习的标准。

《白杨》教学设计 篇8

这是《白杨》一课的教学板书设计。而笔者所在学校的几位参加市评优课的教师恰好也抽签抽到了上《白杨》这一课,我就把上面这一板书设计介绍给了他们,希望能对他们的`评优课有所帮助。 几天后,笔者相继听了他们的评优课《白杨》,发现,他们均采纳了我推荐的板书设计。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三种不同的运用方法。

一位教师在讲读课文时,一边讲一边自己在黑板上画出白杨,并相继填上白杨的三个特点,当讲到爸爸也在表白自己的心时,教师相应画出心形,并相继填上边疆建设者的心愿。总结时,指出作者借白杨来赞美边疆建设者的精神,同时板书:赞。

另一位教师则要求一位学生到黑板上画出白杨。在讲到白杨的三个特点时,分别请三位同学在黑板上书写;讲到爸爸也在表白自己的心时,请一同学在黑板上画上心形,同样也请三个同学分别填上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奉献。

第三位教师在课前即下发给学生每人一张白纸。在进行到上述过程时,同时要求没轮到板演的学生每人在下发的纸上自己画画、填填,并激励说:看谁画得最好、填得最正确。 纵观以上三种对同一板书的不同使用方法,笔者认为,教师要创造性地学习先进教学经验、优秀教案。同时,从中不难看出第三位教师对创新意识、主体性、全体性等素质教育要义把握得更准,当然教学效果也大不一样。

《白杨》教学设计 篇9

教材分析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文章是按照白杨的形象——白杨的特性——白杨的象征意义这个顺序组织文路的。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相关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的品质。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以物喻人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教学准备:

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师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审题:

1.课文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

2.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学生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

①查字典或根据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辩、介绍、抚摸、表白、沉思

②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③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④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

⑤试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2.老师检查自学效果。

四、学生质疑问难五、课内练习:

1.写近义词:介绍抚摸()分辨()高大挺秀()

2.写反义词:清晰()动摇()软弱()消失()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的第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到课文讲的是一位旅客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到新疆去,在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并借白杨表白了自己的心愿。那么这位旅客的心愿是什么呢?她是怎样借白杨表白自己心愿的呢?这是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二、理解白杨外形特点

1.现在假想我们也坐上了开往新疆的火车,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戈壁,大戈壁是什么样的呢?齐读第一小节。

2.出示大戈壁的挂图,教师描述: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胡的只是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3.齐读第3节,读后回答:在戈壁上白杨树长得怎样呢?

(高大挺秀。老师在大戈壁背景图上贴上一行高大挺秀的白杨树)

4.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争论的呢?分角色朗读4-11小节。

三、理解白杨品格特征

1.指名朗读12小节,然后小黑板了示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然后逐句读讲。

“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①“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本性正直)②去掉“从来”,朗读比较。

“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在哪儿生根、发牙、长了粗壮的枝干。”①这句话廛了白杨的什么特点?从哪些关键词可体会出?(生命力强。“哪儿……哪儿……”“很快)②小结:内地需要白杨,白杨要内地扎根;边疆需要白杨,白杨就在边疆扎根,真是哪儿需要哪儿去,不讲条件,不畏艰苦。③指导感情朗读。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①这句话赞扬了白杨什么特点?从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到?(坚强不屈。“不管……不管……总是……”)②教师描述: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磔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坚强不屈的品格。③指导感情朗读。

2.教师小结,朗读体味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品格,读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了什么感情?(崇敬)请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朗读14小节。

四、领会爸爸的心愿

1.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13小节,并联系14小节思考,然后同桌讨论。

2.引读讨论14小节:

①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读“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师问“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工作,你们知道吗?”

②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师问:“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你们知道吗?”

③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读:“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师问:“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你们知道爸爸为什么把孩子带到新疆去吗?”

3.通过爸爸介绍,孩子们多了一点什么知识?指名读17小节。

4.过渡: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孩子们幼小的心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5.老师朗读16小节,读后讨论:

①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

②他为什么又露出了微笑?

6.老师在大白杨旁贴上两棵小白杨,请学谈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7.指导学生感情朗读16小节。

五、总结课文,升华中心

1.课题是《白杨》,全文是不是仅仅写白杨?赞扬了爸爸什么精神?

2.赞扬爸爸实际上就是赞美什么人?

3.总结启发想象是呀,多少边疆创业者,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祖国边疆建设事业,有的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新疆有许多的“白杨树”,我们这里也有“白杨树”,谁呀?(老师,辛勤的园丁)

特别是广大农村教师,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像蜡烛一样默默地燃烧自己,照亮别人。除了老师像白杨,我们这里还有谁是“白杨”呢?他们知道是谁呀?(生:我们,我们就是小白杨)

我相信你们这些“小白杨”在“大白杨”的关怀教育下一定会长成高大挺秀的白杨树,哪儿需要哪儿扎根。

六、布置作业

1、造句:①哪儿……哪儿……

②不管……不管……总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附: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时,我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对白杨的生长环境(大戈壁)有所了解。通过学习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归纳出白杨的形体特点(高大挺秀、茂盛、大、生命力顽强。)。再通过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让学生讨论解决两个问题:

⑴写白杨树的生活环境有何作用?

⑵写白杨树的特点有何特色?我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和作者交流,与教师商讨,向同伴汇报……并使学生懂得,前者写白杨树的生活环境是起烘托作用,而写白杨树并非直接描写景物,而是通过人物说的话,间接地写出白杨的特点。

紧接着我就抛出新问题:白杨树生活的环境是那么的恶劣,却依然高大挺秀,不软弱,不动摇,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只是单纯说树吗?他还想说明什么?

通过读课文,学生明白了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为了加深这个认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读,充分体验感悟,让学生发表个人独特的感受。对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我没有机械地照书后要求让学生说句子含义,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亲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时此刻父亲看到了什么,他想些什么?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理解“……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通过解词析句,不仅使学生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也使学生掌握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和思想的方法。

《白杨》教学设计 篇10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新疆的奉献精神。

2、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白杨树的特点,体会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新疆的奉献精神。

三、课前准备:

查找资料 制作幻灯片

四、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1段,了解白杨生长环境:

(课件出示第一段文字)

1、师叙述:白杨树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也分得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这茫茫的戈壁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预设:人烟稀少 渺无人烟……

2、(课件出示描写戈壁的词语)学生想象画面齐读词语

过渡:为什么白杨树能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呢?(生命力顽强)文中哪段话具体介绍了白杨树的特点?(13段)

(二)学习13段,了解白杨生长特点:

1、学生自学画批第13自然段

(出示自学提示)默读第13段,这段话介绍了白杨树的哪几个特点?请你用合适的词语加以概括,在书上进行批注。

2、全班交流自学体会:(老师相机出示需要重点理解的描写白杨的'句子)

A、“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1)学生抓住“从来”理解白杨特点。

板书:高、直

(2)你从爸爸的这句话中还听出了什么?

预设:赞美 夸奖

(3)自读这句话,读出赞美之情

B、“哪需要它,它就很快地在哪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1)引导学生抓住“哪”“很快”这两个词并联系上文体会白杨适应能力强的特点。

板书:适应能力强

(2)教师引导朗读体会白杨适应能力强的特点:

(矿山、戈壁 )需要它,它就很快地在(矿山、戈壁 )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C、“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学生抓住“不管……不管……总是……”并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白杨生命力顽强的特点。

板书:生命力顽强

(2)想象着画面学生齐读这句话。

D、(课件出示第1段和第13段)

(1)课文介绍白杨树的特点,为什么要写第一段呢?

预设:恶劣的环境描写更加衬托出白杨树的三个特点。

(2)读13自然段,读出爸爸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过渡: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还不能理解。

(三)学习15自然段,感悟“爸爸妈妈”等支援新疆建设者的奉献精神。

1、(课件出示第15段)从这段文字中,你对文中的“爸爸妈妈”有了哪些了解?

(预设:新疆离他们的家乡很远,生活艰苦;他们是自愿去的;他们在新疆工作生活了很长时间;现在他们要接孩子去新疆上学,在那里长期居住。)

2、学生提出质疑

预设:

(1) 他们为什么要从生活条件好的内地到遥远的、条件差的新疆去?

(2) 他们在那里是怎样生活的?

(3)他们为什么要接孩子去新疆上学?为什么要在那里长期居住?

3、全班交流解决学生疑问

问题1:他们为什么要从生活条件好的内地到遥远的、条件差的新疆去?

教师介绍补充图片资料

预设:服从祖国需要 建设边疆

板书:服从需要 建设边疆

问题2:他们在新疆是怎样生活、工作的?

(1)学生介绍

(2)教师介绍图片资料

问题3:他们为什么要接孩子去新疆上学?为什么要在那里长期居住?

预设:他们不仅要自己扎根边疆,还要让自己的孩子长大后继续建设边疆。

板书:扎根边疆

4、你觉得爸爸他们这些建设者是些怎样的人呢?

预设:爱祖国 奉献精神 服从需要 扎根边疆 建设边疆

(四)学习14段,感悟建设者与白杨的相似之处。

1、(课件出示第13段)“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预设:表面上说白杨树,实际上说自己、说这些支援新疆的建设者。借白杨树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

2、“爸爸、妈妈”这一代支援新疆的建设者和白杨树之间哪像呀?

[预设:联系白杨“哪儿需要它,它就……”“不管……不管……总是……”。支援新疆的建设者也像白杨一样,祖国需要他们,他们就……“不管……不管……总是……”。]

(五)理解本文借物喻人的写法。

1、课文在写作方面有什么特点?

提示:为什么写了白杨还要写建设者呢?

预设:课文通过介绍白杨树高大挺直、适应能力强、生命力顽强的特点来赞美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奉献精神,这种写法叫做借物喻人。

板书:借物喻人

2、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借物喻人”的写法。

(1) (课件出示填空):

生活中我们经常借(什么物 )来赞美( 什么人 )

预设:

借(蜡烛 )来赞美( 老师 )

借(小草 )来赞美(平凡的劳动者 )

借(荷花 )来赞美( 品格高洁的人 )

借(松树 )来赞美( 战士 )

(2)理解物与人的关系特点

提示:你发现括号中物与人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预设:物的特点与人的特点有相似之处。

3、阅读借物喻人的文章要注意什么?

预设:要先抓物的特点,再和人的特点进行联系,找出他们的相似之处,写物只是一种手段,赞美人才是作者的写作目的。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阅读杨朔的《荔枝蜜》,《白杨》与《荔枝蜜》这两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附:板书设计:

26 白杨

借物 喻人

高 直 服从需要

适应力强 扎根边疆

生命力顽强 建设边疆

《白杨》教学设计 篇11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3、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郁郁葱葱的树木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满目苍翠,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生机。在过去的语文课堂上,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树风韵,领略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树雄姿。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茅盾的《白杨礼赞》,走近挺拔的白杨树,感受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怀。

板书:白杨礼赞

二、明确目标(生齐读)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3、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走近作者

茅盾(1896——1981)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主要作品:长篇小说《虹 》、《子夜》、;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里程碑,显示了现代文学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实绩。

四、走近课题

师:文章的题目会透露给我们很多信息,这篇文章的题目为何不直接叫“白杨赞”,你怎么理解“礼赞”呢?

“礼赞”:崇敬地赞美。

“白杨礼赞”:“礼赞白杨”,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尊敬。

五、整体感知——赞白杨

1、师:从题目中,我们很明显知道了作者要赞美白杨,而且作者在开篇即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文中这样直抒胸臆的句子有好几处,你能找到吗?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师:这些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呢?

(生自由发言,师明确:一线串珠抒情线索,与标题相呼应。)

2、师:依据本文的抒情线索,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给文章划分层次和概括各部分内容,你来试一试。(生小组合作,师明确)

第一部分:(1)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

第二部分:(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5—6)描绘白杨树的外部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7—8)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9)把白杨树与楠木作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六、细读文本——如何赞

师:本文首尾呼应,全篇充满作者对白杨树热情洋溢的赞美,文中重复出现的一个词眼你注意到了吗?

生:不平凡

师:那作者都是从哪几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呢?(小组合作)

(一)生长环境不平凡

(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追问:

1、看到这样的环境,作者产生怎样的感想?(雄壮、伟大)

2、当你长时间看着这样的景象又会产生怎样的感想?(单调)

3、作者为什么会强调这两种完全相反的感想?

(形成对比,分别从正面和反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小结:第2段交代白杨树生长环境,烘托“不平凡”的环境氛围,为白杨树出场铺垫、蓄势。

(二)外在形态不平凡

师:在这样雄壮伟大而又略显单调的环境中,引得作者一声尖叫的白杨树到底长什么样呢?(指名读第5段)

要求:画出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白杨树外形特征。

干:笔直、绝无旁枝

枝:笔直、紧紧靠拢

叶:片片向上

皮:光滑淡青色

(力争上游 倔强挺立 努力向上 不折不挠)

小结: 第5段通过对白杨树外形的描写体现出白杨树的不平凡,它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努力向上、不折不挠,令人敬佩。

(三)内在品质不平凡

师:作者不仅仅把白杨树当树来写,而是把它当成形神兼备的人来写。第7段开头出现两个什么特别的称呼呢?(齐读第7段)

生:好女子,伟丈夫

师:好女子与伟丈夫各有什么特点呢?作者认为白杨树是什么呢?

好女子 伟丈夫

婆娑 ——对比—— 严肃 坚强不屈

屈曲盘旋 伟岸 正直朴质

温和 靠紧团结

挺拔 力求上进

师:本段作者想要赞美白杨树的内在品质,没有直接进行赞美,而是先说“它没有……没有……也许你要说它不美”,这是什么写法? (欲扬先抑)

师:作者仅仅是为了写白杨树吗?白杨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1、象征:是借某一具体事物或形象表达某种意义,这一意义不是事物本身就具有的,而是作者借此事物所做的联想和寄托。

2、象征意义:

朴质、严肃、坚强不屈——北方农民

坚强不屈 —— 哨兵

团结、力求上进 ——精神和意志

3、作者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齐读第7段“难道……”)

以反问强化内容的表达,以排比增强语言的气势,以层层递进步步深化内容,象征了北方的农民,抗日的军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四)文章结尾写“直挺秀颀”的楠木有何作用?(生讨论,师明确)

与白杨树形成对比: 把白杨树普通而“不平凡”与贵族化楠木对比;赞美北方坚持抗战的广大民众的精神和品格,与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对比。

七、悟主旨

师:作者为什么要借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出示背景链接:

《白杨礼赞》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濒于分裂的局面,中国共产党肩负着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1940年5月,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朱德同志邀请前往延安。

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亲身体察了解放区军民的斗争生活,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皖南事变后,作者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便写下了此文。

师: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师:在了解了写作背景之后,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呼之欲出了。

明确:本文采用象征手法,勾画了白杨树的外形特征,突出了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及其所具有的中华民族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八、结束语

师:作者曾为画家沈逸千所作白杨图题诗一首,为白杨精神做了最好注解。(生齐读)

题白杨图

茅盾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

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

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

九、拓展练习

请运用联想与想象,选一幅图片说说它的象征意义。

《白杨》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积累】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方法与能力】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情感与思想】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重、难点突破】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了题目,你们知道课文写的是一篇什么的文章吗?

提示:由于学生已经预习,可能或者认为是状物的课文,或者认为是写人的文章,向学生说明这是一篇“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文章,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然后引导学生从“物与人”和“物与志”两个方面来学习课文。

二、课文的.哪些自然段是写“白杨”的?白杨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段落,注意从环境、外形特点抓住相关语句来加以理解。

三、课文的哪些内容是“言志”与“喻人”的?你体会到了作者是在用“白杨”比喻什么样的人?用白杨的特点寄托什么样的志向?

《白杨》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和常用词语。

2、了解散文中抒情和描写的特点及其作用。

3、理解象征手法。

过程与方法

以朗读促理解,重点研读描写抒情议论的语段,理解描写抒情议论等作用和联系。通过合作学习,理解象征手法。并且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

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自主、合作、探究。

3、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诗词中有很多托物言志的佳句,有写竹的,如“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有写梅的,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有写柳的,如“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字面上写的是“竹”“梅”“柳”,赞颂的是人的坚韧顽强,生气勃勃。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白杨礼赞》。

板书课题《白杨礼赞》

释题:你如何理解这个题目?

二、理清抒情线索

1、文中有哪些句子或段落是直接对“白杨”进行礼赞的?

2、对于这一组抒情句,我们如何美美地读出来?

3、小组讨论后,检测朗读效果。

三、品读文本,分析象征意义

1、本文是借赞美白杨树来赞美北方农民的作者到底是怎样把他们联系起来的?

明确:表面写树,其实是写人。

2、找出写白杨树的段落。(5—8段)说说这几段是写什么的。

明确:5—6段是写白杨树的.形象和气质的; 7—8段是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一)赏析白杨树的形象

1、作者的感情为什么要一步步加深?

2、说它只是树,作者是怎样描写白杨树的?写出了白杨树什么品质?

3、小组讨论,互相补充,全班交流。

①用“力争上游”概括了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②分别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写干,突出了直;写枝,直而紧靠,突出了团结;写叶,向上;写皮,泛出淡青色,突出质朴。

③请同学们朗读这一段,要求:女同学读第一层,要读得清脆,柔美;男同学读第二层,要读得豪爽,有阳刚之气。在哪里分层,同学们自己去商量,请各位小组长进行读

前指导。

《白杨》教学设计 篇14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白杨的图文资料。

2、搜集有关新疆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文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古道,还有那茫茫的大戈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

2、看课题激疑:

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一读: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把生字新词标出,不理解的词用?划出,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自己解决不了的可提出来请教老师或同学。

2、二读:

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所出现的三个问句并用波浪线标出。

⑴学生找出三个问句后全班交流。

⑵课件出示三个问句。

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②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3、三读:

默读课文,把找出的三个问句当成思考题,想一想,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请边读书边思考边在文中做适当的批注,把解决不了的问题做个记号。

⑴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老师巡视、点拨。

⑵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初步感知,交流体会

1、对这三个问题的理解,能从课文的字面上大体知道意思就可以了。

2、指导学生初步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示范书写

1、教师示范疆字,提醒学生注意相应笔画。陷的右下部不好写,注意与滔、焰区别。

2、学生在写字本上抄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抓住沉思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白杨》这篇课文。请同学们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快速浏览课文,请找一找沉思这个词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用△号标出,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

二、抓沉思一词学习课文

1、学习爸爸第一次沉思的内容:

⑴默读1~4小节:

想一想爸爸第一次是看到什么而陷入沉思。

⑵课件展示,带学生入境。

出示课件:画面上展示茫茫的大戈壁荒无人烟、飞沙走石的情景,老师画外音:看!这就是车窗外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这就是铁路沿线的一行白杨树!(画面上出现一排挺直的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就在这时,兄妹俩的`一番对话打断了他的沉思。

⑶学习文章的5~11小节,分角色朗读,以读代讲。

①提出读书要求:

请同学们分角色把兄妹俩的对话读一读。男同学扮演哥哥,女同学扮演妹妹,老师就读爸爸说的话和叙述部分。注意要把兄妹俩争论时那份天真、固执的语气读出来。

②学生分角色朗读。

⑷学习文章第12小节,细细品读爸爸介绍白杨特点的三句话:

过渡:

哥哥最后一个问话: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引出爸爸一番意味深长的话。

出示课件: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①提出读书要求:

自由轻声读一读这段话,运用抓关键词品读的方法想一想你从每一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②学生抓关键词品读这三句话:

A、学生品读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一句后,老师引导学生深入品读从来一词后,老师启发学生:你从中读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

你能读出白杨高大挺秀的特点吗?

B、学生品读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一句后,老师更进一步引导理解,老师启发学生:从这一句话里你又能读懂白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

你能把白杨生命力如此顽强的特点读出来吗?

③学生品读不管遇到风沙还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A、启发学生:

从这一句话里你还读懂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B、指导练读:

你能读出白杨树坚强不屈的品格吗?

C、当堂完成课堂小练笔: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感悟白杨树坚强不屈的特点,咱们来做一个小练习。

风沙刮来,白杨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雨雪打来,白杨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干旱,白杨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洪水,白杨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有感情朗读第13小节。

⑸学习第14小节,抓三个只知道体会爸爸的心:

过渡:

爸爸的这番话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那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出示课件: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①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后启发学生:

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去工作。你们知道吗?请把爸爸的经历和白杨联系起来考虑,谈谈自己的看法。

②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

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你们知道吗?

③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

可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爸爸为什么要把孩子带到艰苦的地方去呢?

④小结:

看来,你们都知道了兄妹俩的三个不知道,那么,你们是不是已经明白了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学。

2、学习爸爸第二次沉思的内容:

出示课件:

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⑴鼓励学生针对这段话大胆质疑。

⑵归纳学生的质疑难点并让学生自读自悟自解疑难。

设想学生可能会提的问题:

①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爸爸会想些什么?

②为什么爸爸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⑶学生交流讨论。

⑷理解爸爸的心:

①出示心在字典里的两种解释:①指心脏。②指思想、感情等。

②请学生为文中爸爸的心选择正确的解释条后用心字来扩词,老师相机板书:

心情、心思、心愿

③学生用上心情、心思、心愿这三个词来领悟爸爸的心。

④老师小结:

爸爸的心首先指的是一种心情,他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爸爸的心还指的是一种心思,当他深情地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时他就怀着这份沉甸甸的心思,孩子们不知道,而你们已经从孩子们的三个只知道中知道更多的内含了;爸爸的心还指的是一种心愿,那就是──(学生回答:希望孩子也能和他一样建设边疆、扎根边疆。)同学们这回对爸爸的心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三、想象拓展,布置课后小练笔

1、大胆想象四十年后,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的第三次沉思。

老师启发:

学完《白杨》一课后,我们难忘当年在那趟西行的列车上,爸爸那番意味深长的话。四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在一架西行的波音七四七客机上有不少来自国内外的志士仁人,他们正准备奔赴西部边疆。飞机内还坐着当年的爸爸,他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带着两个在新疆出生的小孙孙刚从上海探亲归来,此时他搂着两个小孙孙,俯视着舷窗外的茫茫戈壁,又陷入了沉思。同学们想想,这位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四十年后可能在沉思什么呢?这位爷爷和两个小孙孙之间又会有一段怎样的对话呢?

2、布置小练笔作业:

同学们可根据以上的设想大胆展开想象,完成小练笔作业《第三次沉思》。

《白杨》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本课生字和词语,会写“疆”。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爸爸介绍白杨树的句子,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教学重点:

能正确认读本课生字和词语,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

学习爸爸介绍白杨树的句子,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1、2、3、教师谈话,揭示课题。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由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学生自学。

3、检查学习情况:

(1)、生字。

(2)、词语。

(3)指导书写“疆”。

(4)、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习白杨的品质。

1、读了课文,作者仅仅是写白杨树吗?还写了什么?从课文哪里能看出来?(13自然段)

2、读13自然段,看这两句话其实是一个什么句?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哪几自然写白杨?哪几自然段表白自己的心?(总结过渡句的好处)

3、默读1-12自然段,划出描写白杨的句子,想想白杨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4、交流:(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用四个字概括白杨的特点(高大挺拔),抽生读出白杨的高大。(2)、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这句话写出了白杨的生长地点,文中的白杨长在哪儿?大戈壁是什么样的?出示文中的句子“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浑黄一体。”大戈壁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指导读出大戈壁的荒凉。(语速慢,语调低沉)课文向我们介绍的白杨树就长在这样的大戈壁上,像这样恶劣的地方,你还能列举吗?

(3)、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软弱,也不动摇。用四个字概括白杨的特点。指导朗读:师范读,指导把“直,坚强”字音读重。

4、总结:白杨树的三个特点。

5、生齐读这三句话。

四、课堂小结。

1、教师小结本节课。

2、布置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白杨

高大挺拔生命力强坚强不屈

下载《白杨》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白杨》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白杨教学设计

    19《白杨》教学设计 一、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9课——《白杨》。 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给自然段标上序号,把课文语读通顺,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两......

    白杨教学设计

    《白杨》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白杨的特点,教育学生学习建设者那种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和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 2.学习本课借物喻人的写法,引导学生正确......

    《白杨》教学设计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第十册《白杨》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初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 3、背诵爸爸......

    白杨教学设计

    白杨教学设计 青新小学 陈欢 【教学目的】 1、通过自读感悟、全班交流等形式,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

    《白杨》教学设计

    《白杨》教学设计 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城关街道小学 田海兰 一、教学背景 1.学科:语文 2.学情分析: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在语言积累与运用上已初步具有了语言分析理解的能力,基本能......

    白杨教学设计

    《白杨》教学设计 郑芳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读课文4--16自然段,了解白杨树的特点,体会爸爸的心愿。 2、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

    白杨教学设计

    《白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读通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2、学习“爸爸”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崇高品质。3、学会自主学习的一些方法,养成自于学习的习惯。......

    白杨 教学设计

    《白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田字格里的两个生字,领悟“茫茫、戈壁、浑黄一体、清晰、高大挺秀、分辩、沉思、新疆”等词语。 2、认识白杨的特点,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