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图形》教学设计及评课记录

时间:2019-05-12 23:44: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认识图形》教学设计及评课记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认识图形》教学设计及评课记录》。

第一篇:《认识图形》教学设计及评课记录

《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会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中,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实践以及创新能力,建立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会辨认这四种图形;另外,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容易将体和面混淆。

难点:体会“面”在“体”上。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喜欢魔术吗?今天老师给你们表演一个魔术好吗?(老师表演),为什么变出了一个圆形呢?(学生基本能猜出来)究竟是不是这样呢,学完这节课你们就会明白的。

二、自主探索,体验领悟

(一)猜脚印

1.播放课件:介绍几位老朋友

2.请同学们大胆猜猜我们的老朋友的脚印是怎样的呢?请大家粗略画下来(指一生上台画),你们画的跟他的一样吗?究竟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还需要验证一下,用什么办法可以得到老朋友的脚印呢?

3.介绍怎么得到老朋友的方法:印一印,描一描,剪一剪。

(二)验证脚印

1、学生动手操作验证脚印。

A、下面,我们就用印一印或描一描的方法来得到这些脚印好吗?(打开盒子、印油,请出我们的老朋友„„)

B、汇报:这是谁的脚印?指名一学生上台介绍自己得到的脚印,老师帮忙把脚印贴在黑板上。C、还有别的不同的脚印吗?

D、这些脚印跟我们刚才猜想画下来的一样吗?

小结:同学们真棒,都会用动手印一印或描一描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三)介绍脚印的名字

刚我们得到的新朋友有个统一的名字叫“平面图形”——揭示课题,它们各自还有一个非常好听又形象的名字叫(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

(四)介绍新朋友的特征

1、动手操作

它们都有些什么特征呢?请同学们拿出信封请出我们的新朋友,看一看,动手摸一摸,想一想。

2、小组内说一说,然后全班汇报。

(五)生活中的新朋友 老师还发现一个秘密,就是我们的新朋友经常附着在老朋友的身上,贴得紧紧的在老朋友的面上,例如,我们知道讲台是一个长方体,我们的新朋友在这个长方体的哪里呀?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过我们的新朋友呢?

(六)交通标志中的新朋友

这些交通标志你认识吗?都是什么形状的?

三、练习巩固,实际应用

1、眼疾手快,新朋友藏在洞里,认出了新朋友可要毫不犹豫地砸哦。

2、3、这题不但要求我们会认,还要求我们要细心数哦。

粗心的淘气画了一幅画,就因为少了新朋友,可难看了,你能把它添上去吗?

4、能给我们的新朋友按要求涂上颜色吗?

四、回顾内容,引导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评课会议记录

会议名称:资深老师钟秀红老师教学《认识图形》评课 时间:2012.3.20 地点:深圳市横岗中心小学一楼会议室 主持人:黄炎辉 记录人:林晓端

出席人:横岗中心小学数学科组老师 缺席者:无

会议内容:

主持人:钟老师给我们带来高效率的一节数学课,下面就有请钟老师讲一下本课在设计上的一些基本理念以及上完课后的一些感想。钟秀红老师自评:

很不好意思啊,首先说一下准备不充分,只能说是带来一节最原生态的数学课。本节课,我在充分认识了教学目标后,抓住了主要的目标“体会面在体上和辨认图形”进行设计,鉴于“辨认图形”学生在幼儿园已经接触过,所以我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做辨认图形的机械重复中去,而是花了一番心思设计出体验“面在体上”的活动,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学生常搞不懂。的从设计立体模型的脚印是怎样的入手,让学生猜想,然后动手印一印去验证,在我们看来非常简单的知识点中也体现出一种非常严谨的科学方法。最后才让学生去认识这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另外,我考虑到一年级的学生特点,尽量把这节课设计定位为“有趣和严谨”的统一,比如我把立体模型(上学期学过的)称为“老朋友”,把“老朋友”带来的脚印(平面图形)称为“新朋友”,整节课充满拟人的氛围,把一个个比较枯燥死板的知识点赋于生命力,再加上学生多次动手操作,互相交流,趣味性浓;而且在练习的设计也活灵活现,多种多样,所以我觉得这节课是“有趣”科学的“严谨”统一,在有趣的同时没有失去“数学味”。

当然,是课堂就有遗憾,在每一道练习之前,应该让学生说一说平面图形在哪里,或安排一些让学生动手写的题目,这是我考虑不周,另外,课堂上我还错失了一次追问的机会,如果追问了,课堂会更精彩。

主持人:请大家谈一下此次听课有何收获?

同备课组教师郑丽萍评课:

《认识图形》是在第一册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平面图形。纵观整节课,钟老师的课堂教学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在猜想中激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课伊始,钟老师创设了变魔术的游戏,在白纸上用印油印了一个圆让学生猜这是什么?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多的学生已经猜出来,但钟老师并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引发学生思考下一个环节:动画演示已经童趣化的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三菱柱掉在了地上,让学生猜想立体图形脚印的样子,然后画出脚印,发展了学生的估测意识和空间观念。

二、动手操作,在活动中悟出“面”在体上。

通过在白纸上印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三菱柱的脚印,学生直观地感知到脚印就在立体模型上,摸一摸学具里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进一步认识了这四种平面图形的特征。学生在活动中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为今后继续学习几何图形打下了基础。

三、联系生活,玩中学,学中乐。

钟老师让学生找教室里的平面图形,将生活中的游戏“打地鼠”应用到数学课堂上“打平面图形”,学生热情高涨,兴趣盎然;动画“画图”给同学们带来的惊喜更是不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原来也这样好玩,生活中蕴藏着这么多的数学知识!游戏的设计巩固了本课的知识,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提高了空间想象能力。

建议:

1、学生印一印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三菱柱的脚印时,教师可以提供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说一说三角形等平面图形是从哪个立体模型上印出来的,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面”在体上,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更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2、学生摸一摸平面图形感知它们的特征时,说得佷泛。教师利用摆一摆小棒会更有利于学生直观感知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在摆的过程中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不同之处,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平面图形的正确表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想想象能力。

彭史珍老师主评:

分析:《认识图形 》是一个非常生活化的教学内容,钟老师充分利用直观、动态、故事、游戏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轻松、愉快中认识图形,学生一节课学习热情高涨,教学效果良好,让我受益良多。教学设计非常用心,新课开始就用课件展示漂亮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三棱柱等立体图形,既可复习旧知,又为新课做好伏笔。随后老师抛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发挥想象如地板湿湿的它们走过的脚印是怎样的?”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接着让学生把自己想象的图形脚印画出来,此时老师顺然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有什么办法把脚印留在纸上。(剪、描、印)学生通过摸一摸、折一折、说一说等动手操作、探索中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到各图形的特征。

作业设计练习形式多样、富有情趣,把学生推进积极动手、动脑的高涨,及时巩固了本课的重难点,做到生生能掌握理解图形的特征,真正做到玩中学,学中说,环环相扣,条理清楚。多媒体课件设计漂亮,实用性强。给人直观,动态美的享受中认识图形,掌握知识。

老师教态自然、亲切,给学生一种温暖感。教学效果佳。一年级学生带着漂亮的图形,是较容易互相玩玩的,但从整节课上学生收放自如,该回答时回答,回答的准确率高。

总之,钟老师有许多地方值得我学习的,我不再详细罗列,下面说一说我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体会形在体上时,可多举些例子或物体让学生观察、感知,效果会更好。

林晓端老师主评:

《认识图形》一课是在第一册认识四种体力图形的基础上,认识一些平面图形。钟老师这节课的教学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能坚持以学生发展喂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听完这节课我收获颇丰。我以为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寓教于乐

教学中教师努力将教学内容融入到一环环的活动中,以活动贯穿始终。不断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机会,印、描、剪、折都是学生感兴趣的事情,让学生在轻松的玩乐中亲身验证自己的猜想,使学生思维过程在动手实践中显示出来,深刻体会到“面在体上”,同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第二、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教学学习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 重要方式。孩子们通过自己去发现、去探索,获得数学知识。而教师只是这节课的引导者、活动的设计者。

第三、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当教师像学生发问:“你在教师中见到那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的?”孩子们马上在教室中观察自己所见到的物体,并在这些物体上准确找到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这一设计使孩子们充分体会到了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交通标志牌的认识,也对进行了交通安全的教育。

总之,作业一名青年教师,任何一位老师的课堂都能使我受益匪浅,让我增长了很多经验。纵观这节课,学生学的有乐趣,教师教的很轻松。师生关系融洽、和谐,学生在图形的海洋里遨游。

主持人:感谢各位老师的精彩分享,更要感谢钟老师给我们带来一节精彩、高效的数学课,让我们再一次用热烈的掌声谢谢钟老师。由于时间关系,这次评课到此结束。

第二篇:《认识图形》听评课记录

《认识图形》的听课评课记录

文昌新屯中心小学

乔培林

《认识图形》是人教版新教材一年级下册中的一块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立方体、圆柱体和球的基础上安排的一节课。它的编排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感知到“面在体上,面由体生”的思想。本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比较等初步认识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几个平面图形的最表面的特征,使学生能准确分辨并说出每个平面图形的名称,它的难点是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点。

老师在设计上“感知——操作——巩固——应用”为主线,突出数学思想的渗透,注重数学方法的指导,关注学生的认知需求,营造了“互动、主动、灵动”的数学课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关注认知基础、轻松驾驭课堂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基(需)求。要以形象、直观、具体、生动的材料为载体,帮助学生学习。本堂课老师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说一说“带了什么形状的玩具?”“这些玩具的形状有什么不同?”,这是复习,同时又是了解学生的认知,更是为后续教学服务的。

二、突出数学思考,提升数学素养。

数学课的教学归根结底是数学数(素)养的培养。虽然本堂课的参与者还只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但老师在课中却十分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和培养,表现在(1)如何将面描到纸上?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出现了“印”、“描线”、“描点”、“折”、“量”等多种方法;(2)在认识了平面图形的名称与基本特征后,提问:“上面的图形与下面的图形有什么不同?”此处引导学生进行了“比较”、“归纳”。从而让学生主动地讲出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使学生的认识由“口头上升为”思想”上的认识。

三、有效设计问题,感受数学魅力。

本堂课无论是课中的习题还是巩固练习,都能紧扣教学内容、符合低段学生心理需求,同时又将触角伸向周边的学科,实现数学学科和科学学科的有机整合。如在学生认识了基本的平面图形以后。周老师出示的各类安全标志,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含义再讲:图形的名称等。这是学科整合的良好体现。又如课尾的:“抓小偷”环节,符合学生心理的需求,又紧扣教学内容,能使学生在认识、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获得一种成功的快乐和体验,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

本堂课值得探讨的方面有:(1)在学生画出了各类不同的图形后,教师对作品作了展示,此时可否让学生将作品分分类,这样一方面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思考的能力,同时又能渗透分类的思想,进一步突破“长方形、正方体(形)”异同点比较的这一难点。(2)教师的语言技巧。如评价的有效性、提问指向的明确性等。在课中老师曾提问:“什么是长方形?什么是正方形?”等,学生的回答各异:如正的、方的、方方正正的……此时,教师的评价如果能够有所侧重,有意识地将比较本质的词句再说一说,可能会更助于学生认识图形,以及学习用科学的数学术语描述的意识。又如课的结尾处,要求学生涂一涂时,教师的要求是“选一个涂一涂”而学生的操作中是“选一类涂一涂”,这需要更准确的语言引导。

第三篇:三下《认识分数》教学设计和评课记录

《认识分数》教学设计

方巷镇中心小学

蒋毕奎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64~65页。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初步学会用几分之一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的结果,会通过实际操作表示出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2. 使学生初步了解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并能正确表示出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的基础上突破到把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平均分成的每一份由原来的单一的“一块”突破到由一个或几个物体组成的“一份”。使学生能够把个数与份数的区别开来,能清晰地用数学语言表述几分之一所表示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谈话:以前认识过分数吗?今天这节课继续学习认识分数。(板书课题:认识几分之一)

二、分“饼”,初步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1. 把1个“饼”平均分。

出示1张圆形纸片。指出:用这张圆形纸片表示1个饼。

提问:把1个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可以怎样分?每人分得多少?

(1)让学生把这个“饼”分一分,说一说每人分得多少。

(2)课件演示:把1个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1/4。

(3)想一想:这里的1/4表示什么意思?(把1个饼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是1/4。)(摘要板书)

(4)说明:1个饼的1/4,也可以说是1/4个饼。

[说明:在学习本课以前,学生已初步认识过分数,他们已经知道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通过让学生把1个“饼”平均分,可以帮助学生复习相关的旧知,同时也能自然地引出下面把几个饼平均分的问题。]

2. 把3个“饼”平均分。

出示3张圆形纸片。提问:把3个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你会分吗?《

(1)分一分。

让学生从信封里拿出3张圆形纸片,自己想办法分一分。(如果学生都不会分,可启发学生把“饼”叠在一起再分)

(2)说一说。

交流分法。(结合学生回答,课件演示:把3个饼叠成“一堆”,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其中的1份)

(3)议一议。

谈话:像这样,把3个饼平均分成4份,(指其中的1份)这1份可以用哪个数来表示?说说你的理由。(通过讨论,形成一致意见:可以用1/4来表示。)(4)想一想。

提问:这里的1/4表示什么意思?(把3个饼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

再问:它还表示1/4个饼吗?(不是,而是表示每一份和整体的关系。)

(5)反思小结:把3个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我们是怎样分的?(看作“一堆”再平均分的)分得的结果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摘要板书)

[说明:把3个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按照学生已有的经验(整数除法的思路)是不可分的,需要把这3个饼叠成“一堆”,才能像分1个饼那样平均分。在教学例题前,创设这一特定的问题情境,目的是要借助直观操作——把3个饼叠成“一堆”——让学生清楚地体会可以把几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一点,才能进一步认识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借助这一特例,还能帮助学生初步理解这里的几分之一表示的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而不再表示饼的个数。]

三、分桃,进一步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1. 出示4个桃。

提问:猴妈妈要把4个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多少?

根据学生口答,课件演示:把4个桃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1个桃。

2.讨论:如果用分数表示这里的“每份1个桃”,可以怎样表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根据讨论结果,课件演示:可以把4个桃看作“一盘”(在外面加圈),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盘桃的1/4。

3. 提问:如果把这4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多少个?

再问:这里的“每份2个桃”能用分数来表示吗?

课件演示:把4个桃看作“一盘”,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盘桃的1/2。

4. 反思小结:把4个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2只小猴,我们是怎样分的?(看作“一盘”再平均分的)分得的结果怎样用分数来表示?(摘要板书)

[说明:把4个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2只小猴,分得的结果既可以用整数表示,也可以分数表示。前一种表示方法用的是整数除法的旧知,要分的总数和每份分得的数都是具体数量,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后一种表示方法则是本课要学习的新知,需要把4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分得的结果用整体的一部分来表示。这种表示方法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也容易与第一种表示方法相混淆。上面的设计,没有刻意回避学生的旧知,而是先让学生根据旧知用整数表示平均分的结果,再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用分数来表示。通过经历这样的过程,让学生自己体会思考角度的变化和新旧知识的差异,并通过直观的课件演示,帮助学生清楚地理解分数所表示的含义。]

四、分其他物体,完成知识的迁移

1.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让学生在书上填一填。

(2)说一说填的结果,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反思:填这些分数的时候,根据什么来确定分母?分子为什么都是1?这个“1”一定表示一个物体吗?

[说明:这一层次为基本练习。通过这些具体的实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用分数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的结果的思考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整体的几分之一所表示的含义。]

2.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让学生在书上填一填。

(2)核对结果。

思考:同样是把12个小方块平均分,为什么会得到不同的分数?

(3)拓展延伸:你还能把这12个小方块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可以用怎样的分数来表示?

[说明:这一层次为变式练习。让学生体会同一个整体,平均分的份数不同,得到的分数也就不同,从而加深对分母含义的理解。]

3.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先根据已知分数想一想怎样分,再在书上涂一涂。

(2)核对结果,交流思考过程。

[说明:这一层次为综合练习。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操作进一步体会几分之一所表示的含义,同时为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作孕伏。]

五、归纳总结,联系生活解释和应用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分数有什么新的认识?

根据学生回答,对本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再问:在我们的身边就隐藏着很多这样的分数,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说明:引导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课的最后通过让学生寻找身边的分数原型,初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认识分数》评课记录

蒋毕奎: 备课思路:

教材通过小猴分桃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分桃的过程中理解将若干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从而进一步丰富分数的内涵,教材的安排分两个层次,第一是理解将若干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可以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个占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第二是认识还可以用分数表示其中的某几个占整体的几分之一。这是进一步学习“求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是多少”和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的知识基础;更是学生五年级学习认识单位“1”的知识前奏。

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对分数的意义有了初步的理解。学习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是学生对分数的一次新的认知,是对原有分数内涵的一次丰富;但是由于受以往学习经验的影响,学生往往很少会主动将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并认识这些整体,教师在课一开始就引导学生对比感知“为什么同样是1/4,分得的结果却相差这么多?”初步引导学生感受到所分物体的不同,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每分一次不同的物体,教师便引导学生观察总结一次“刚才我们把什么平均分了?”通过一系列的观察体会,学生对一些物体所组成的一个整体有了自己的认识,进而引导学生谈谈“这些整体还可以是那些物体?”整个设计无不以“整体”意识为主线,始终围绕体验认识“由一些物体所组成的整体”进行设计,将“整体”观念贯穿课堂始末。

本节课学习中,认识 “由一些物体所组成的整体”是一个重点,用分数表示整体中的某几个物体占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这对学生来说,是认知上的难点;学生往往容易受每份分得的物体的个数和整体个数的影响,为了排除这些物体个数所带来的干扰,教学中巧妙地引入了多媒体的辅助,在学生极易出错的把1/2理解成2/4的地方,利用多媒体课件巧妙地将桃子全部以色块挡住,让学生看不见这些桃子,学生所看到只是被平均分成两份的色块,这为学生有效地避免每份分得的物体的个数和整体个数的影响提供了很好的支撑。合理的引入多媒体,帮助学生突破了知识难点,把握知识的本质内涵。

附:

《认识分数》教学设计

方巷镇中心小学

蒋毕奎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下册)第64~65页《认识分数》。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初步学会用几分之一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的结果,会通过实际操作表示出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2. 使学生初步了解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理解将若干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

教学难点:用分数表示整体中的某几个物体占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谈话:以前认识过分数吗?今天这节课继续学习认识分数。(板书课题:认识几分之一)

二、分“饼”,初步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1. 把1个“饼”平均分。

出示1张圆形纸片。指出:用这张圆形纸片表示1个饼。

提问:把1个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可以怎样分?每人分得多少?

(1)让学生把这个“饼”分一分,说一说每人分得多少。

(2)课件演示:把1个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1/4。

(3)想一想:这里的1/4表示什么意思?(把1个饼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是1/4。)(摘要板书)

(4)说明:1个饼的1/4,也可以说是1/4个饼。

[说明:在学习本课以前,学生已初步认识过分数,他们已经知道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通过让学生把1个“饼”平均分,可以帮助学生复习相关的旧知,同时也能自然地引出下面把几个饼平均分的问题。]

2. 把3个“饼”平均分。

出示3张圆形纸片。提问:把3个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你会分吗?

(1)分一分。

让学生从信封里拿出3张圆形纸片,自己想办法分一分。(如果学生都不会分,可启发学生把“饼”叠在一起再分)

(2)说一说。

交流分法。(结合学生回答,课件演示:把3个饼叠成“一堆”,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其中的1份)

(3)议一议。

谈话:像这样,把3个饼平均分成4份,(指其中的1份)这1份可以用哪个数来表示?说说你的理由。(通过讨论,形成一致意见:可以用1/4来表示。)(4)想一想。

提问:这里的1/4表示什么意思?(把3个饼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

再问:它还表示1/4个饼吗?(不是,而是表示每一份和整体的关系。)

(5)反思小结:把3个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我们是怎样分的?(看作“一堆”再平均分的)分得的结果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摘要板书)

[说明:把3个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按照学生已有的经验(整数除法的思路)是不可分的,需要把这3个饼叠成“一堆”,才能像分1个饼那样平均分。在教学例题前,创设这一特定的问题情境,目的是要借助直观操作——把3个饼叠成“一堆”——让学生清楚地体会可以把几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一点,才能进一步认识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借助这一特例,还能帮助学生初步理解这里的几分之一表示的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而不再表示饼的个数。]

三、分桃,进一步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1. 出示4个桃。

提问:猴妈妈要把4个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多少?

根据学生口答,课件演示:把4个桃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1个桃。

2.讨论:如果用分数表示这里的“每份1个桃”,可以怎样表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根据讨论结果,课件演示:可以把4个桃看作“一盘”(在外面加圈),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盘桃的1/4。

3. 提问:如果把这4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多少个?

再问:这里的“每份2个桃”能用分数来表示吗?

课件演示:把4个桃看作“一盘”,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盘桃的1/2。

4. 反思小结:把4个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2只小猴,我们是怎样分的?(看作“一盘”再平均分的)分得的结果怎样用分数来表示?(摘要板书)

[说明:把4个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2只小猴,分得的结果既可以用整数表示,也可以分数表示。前一种表示方法用的是整数除法的旧知,要分的总数和每份分得的数都是具体数量,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后一种表示方法则是本课要学习的新知,需要把4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分得的结果用整体的一部分来表示。这种表示方法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也容易与第一种表示方法相混淆。上面的设计,没有刻意回避学生的旧知,而是先让学生根据旧知用整数表示平均分的结果,再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用分数来表示。通过经历这样的过程,让学生自己体会思考角度的变化和新旧知识的差异,并通过直观的课件演示,帮助学生清楚地理解分数所表示的含义。]

四、分其他物体,完成知识的迁移

1.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让学生在书上填一填。

(2)说一说填的结果,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反思:填这些分数的时候,根据什么来确定分母?分子为什么都是1?这个“1”一定表示一个物体吗?

[说明:这一层次为基本练习。通过这些具体的实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用分数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的结果的思考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整体的几分之一所表示的含义。]

2.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让学生在书上填一填。

(2)核对结果。

思考:同样是把12个小方块平均分,为什么会得到不同的分数?

(3)拓展延伸:你还能把这12个小方块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可以用怎样的分数来表示?

[说明:这一层次为变式练习。让学生体会同一个整体,平均分的份数不同,得到的分数也就不同,从而加深对分母含义的理解。]

3.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先根据已知分数想一想怎样分,再在书上涂一涂。

(2)核对结果,交流思考过程。

[说明:这一层次为综合练习。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操作进一步体会几分之一所表示的含义,同时为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作孕伏。]

五、归纳总结,联系生活解释和应用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分数有什么新的认识?

根据学生回答,对本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再问:在我们的身边就隐藏着很多这样的分数,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说明:引导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课的最后通过让学生寻找身边的分数原型,初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评课: 房在琴:

1、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

2、突出分数意义这一教学重点;

3、讲练有机结合。徐艳:

1、教态亲切自然;

2、采用多种方法突破教学难点。

3、课堂气氛活跃,师生积极性高。宋秋霞:

1、新授紧凑有序;

2、过渡自然;

3、巧妙设计拓展性练习题。

第四篇:认识图形评课稿

《认识图形》评课稿

一、教学目标制定

1.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在操作活动中识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2.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点。

3.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让学生体会“面”在“体”上,发展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空间观念。

4.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和广泛运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中的美,渗透审美情趣教育。

本节课的目标制定,符合《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目标的内容,并且符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能够从学生实际出发,合理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

二、教学目标实施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环节能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接下来学生探索新知作了非常好的铺垫,同时也有利于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动手操作,探索新知”这一教学环节由六个小的教学环节构成,每个环节都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让学生动手摸一摸立体图形的面,并且让学生猜一猜这些立体小朋友的脚印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动手画脚印等教学活动的设计,是“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在操作活动中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和“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让学生体会“面”在“体”上,发展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空间观念”这两个教学目标的具体实施。让学生动手把自己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纸片分类,学生说出好的方法来记忆这些图形,这两个教学环节是“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点”这一教学目标的具体实施。学生找一找生活中或者教室里存在的这些图形,是“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以教学目标的具体实施。

“巩固加深,迁移拓展”这一环节由四个部分构成。教师说出平面图形的名字,学生闭上眼睛用手指比划出图形的样子,是对这些图形认识的巩固。用树叶盖住图形的一部分,让学生来猜,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加深对这些平面图形的认识,练习的设计围绕这教学目标而展开。图片欣赏和小小设计师着这两个环节是“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和广泛运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中的美,渗透审美情趣教育”这一教学目标的具体实施。

三、目标达成情况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并且在具体的题目中能够辨认长方形和正方形,“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在操作活动中识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一目标基本达成。学生能够给图形进行正确的分类,并且能说出分类标准,能够用自己的话语说出这些图形各自具有的特征,“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点”这一教学目标也基本达成。由于教学时间和感知“面在体上”的教学活动缺少,“让学生体会“面”在“体”上”这一教学目标达成效果不是很好,但是通过摸一摸,画一画,分一分的教学环节设计,发展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思考立体图形会留下什么样的脚印,并且用手指比划出来,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所以“发展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空间观念”这一目标基本达成。学生能够在教室和生活中找到这些平面图形,并且能用平面图形拼成美丽的图案,“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和广泛运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中的美,渗透审美情趣教育”这一目标基本达成。

总而言之,本节课存在着不足之处,也存在着可取之处,教学目标设计合理,教学环节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教学目标能基本达成。

第五篇:《认识图形》评课稿

《认识图形》评课稿

钱程

今天有幸聆听了一年级倪老师的一节课《认识图形》,本节课是学生认识“图形与几何”的开始,通过观摩,领悟到了倪老师的很多教学理念,学习到了许多教学策略,现总结如下:

1、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升课堂效率。

教师用书后的关盘是一个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对它进行合理运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认知结构,本节课中,倪老师就是以此为依托,从而展开教学活动,极大地方便学生对相关立体图形进行建模,提高了课堂实效。

2、练习设计富有童趣,学生积极性较高。

有效的练习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但是该年龄段的学生可能会在经历了新知学习之后对接下来的练习活动感到疲倦。但是在本节课中我们丝毫看不到学生的疲倦,相反的却是越来越感受到学生的热情,这与倪老师巧妙的练习活动设计是分不开的。

商榷之处:本节课可能过于依赖多媒体,本年龄段的学生空间意识还不够强,我认为还要更多的从现实生活中去找一些模型让学生去充分感受,停留在画面上的立体图形与现实中的立体图形在学生感知上我觉得还是有差别的,这样也便于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下载《认识图形》教学设计及评课记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认识图形》教学设计及评课记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认识几分之一》评课记录

    《认识几分之一》评课记录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对学生来说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但执教者却能通过直观教学并让学生亲自动手折、涂、比较大小让学生易于接受掌握。......

    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宁丽萍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 体......

    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 《认识图形》教学设计育红小学 井娟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38——39页《认识图形》。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第一册认......

    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4单元《有趣的图形》中的内容,教材从描(画、印)出简单几何体的面入手,引入平面......

    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操作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实际生活中普遍存在。 3.发展空间观念,培......

    《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2015——2016学年南平市建阳区桥南小学“小学数学课堂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课题研讨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桥南小学张雪华 【教学目标】: 知识......

    《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乌沙镇明光小学纪自诚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动手......

    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认识图形(一)》 教学目的: 1、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以及它们的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