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师大语文第九册迟到教案
【北师大语文第九册】
《迟到》教学设计
都江堰市北街小学
梁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2、3、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爸爸严厉而深沉的爱,懂得要正确地对待错误,改正错误。学习小“金钥匙”。
体会作者如何通过“我”的心理变化写出我改正错误的过程,又是怎样通过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的描写来刻画爸爸的形象的。教学准备:课件
鸡毛掸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林海音照片,配骊歌音乐)咱们都知道,林海音是台湾女性文学的奠基者,她的作品影响了一代代读者。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这篇课文,(齐读课题——迟到)去感受、品味林海音作品当中的那一份细腻,那一腔热情,那一抹淡淡的忧伤。看她是怎样以敏锐的文思,真挚的情感给我们写下《迟到》的。
师:在她的原文中,有一段对话触动了我。分角色读。【爸爸病倒了,他住在医院里不能来,来的时候他叮嘱我:
“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学校去,这是你在小学的最后一天了,可不能迟到!” “我知道,爸爸。”
“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好弟弟和妹妹,你已经长大了,是不是?”
“是。”我这样答应了,自从六年前的那一次,我何曾再迟到过?】
二、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浏览全文,回忆上节课的内容,概括地说说六年前发生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打、送、)
2、在这件事情中,爸爸究竟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书中有那么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请用“横线”勾下来。
师:好!找到这句话的孩子,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读。
师:能从中选两个字来概括父亲给我留下的两种印象吗?(板书:很严)“疼”:给它换一个说法,什么意思?(板书:疼爱)
3、爸爸对我是又疼爱又严厉啊。他内心这复杂的感情,我们要如何从语言文字中去体会呢?让我们看看金钥匙是怎么说的。(出示金钥匙,读一遍)
三、学习课文6——11自然段。
(一)、现在就让我们带着金钥匙告诉我们方法,从人物的动作、语言这些方面去品味爸爸的严厉。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6——11自然段,用横线标出描写爸爸动作的词,用波浪线标出描写爸爸语言的词。
(二)、交流。
A、体会标点符号部分。
1、学生交流出父亲的语言。
2、这是一组精彩的对话描写。还记得吗,我们学过的对话方式有(引说:说话人在前、后、中、上一段、没有说话人)
3、让我们着重来关注一下父亲的语言。(出示金钥匙)金钥匙告诉我们要抓语气。同学们,你们在描写人物的语言时,通常用什么来表现人物的语气?(标点符号:是呀,所以我们在写作时,打标点符号可要慎重再慎重哦。)
4、现在,请大家关注这两句话中的两个标点,看你从不同的标点中体会到了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A、感叹号。
出示句子:快起!快起!起!生谈感受。
带着理解读出愤怒之情。(抽人读、全班读、一个字的命令最可怕。体会父亲的严厉是一次次升级,读出这个渐变的过程。)B、问号。
出示句子:怎么不起来?晚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
这两个句子是一般的疑问句吗?(是反问句)。这两个句子本来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绝对不能不起来。绝对不能逃学。)从这两个问号中,我们不难体会到父亲的语气很(严厉。)
带着感情读。(指导要瞪着眼读)。
C、(出示父亲的两句话)不管是问号还是感叹号,都形象地给我们传递出父亲
说话时的语气,准确地表达了父亲内心的感情。让我们声情并茂地再读—— D、一个小小的标点,竟能如此传神地再现人物语气,表达出人物内心的感情,看来我们以后在写作中,也要学会抓人物的语气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B、体会动作部分。
1、抽学生汇报描写动作的句子。
2、请学生用“△”符号标出动词。标完后轻声读一读,边读边把这段话描绘的情景在你的头脑中再现,看你从这些动作又中体会到什么?(教师指导:拖:用力大,可能伤到女儿,不顾后果,气极了。左看右看:找打得最疼的工具,气极了。抄起:通过老师的动作比较,体会速度快,气极了。倒转:鸡毛打不痛,气极了。一抡:老师示范动作比较,体会举得越高,打得越痛,气极了。)
3、如果用我们学过的一个词来形容父亲此时的样子,你会用什么词?{说时指导学生要有感情}(大屏幕展示词语:气急败坏、怒气冲冲、怒发冲冠、气愤难当)
4、如果老师让你用朗读来表现这些动词的内涵,你能表现出来吗?
如果读得不好,师:有时声音越大,反而不能表现人物真实的情感。往往人在生气时,会连话都说不出来。来,听老师读读,留心老师是怎样读好那几个词的。如果读得不好,师:瞧,你这一拖可真有力。这一抄速度真快。你把鸡毛掸子举得高高的,说明爸爸打得真疼。
5、(师边示范鸡毛掸子边说):爸爸这动作力量不小哦,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什么?(咻咻的声音)咻咻的意思是(引出),师出示意思。
9、林海音在描写人物时抓住动作这一细节描写,让我们感受到爸爸严厉。在我们的习作中,也要学会“用动作表达心情”。(副板书)课后,我们还要找机会进行连续动作描写的语段训练。
三、学习课文14——18自然段。
1、挨了打的我哭了,躲了,伤了,疼了,最后还是像只狼狈的小狗一样坐着洋车一路哭泣来到了学校。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事呢?自由朗读14——18,你能从哪个自然段体会到爸爸对我深深的疼爱呢?
2、抽学生说。(大屏幕出示)
3、师生合作读,师读动词,生读后部分,用书引读。
4、又是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这些动作描写让我们感受到爸爸对“我”的(引说:
疼爱)。
5、此时此刻,爸没说什么。难道是他没有什么可说的吗?不,爸爸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呀。(大屏幕展示句子补白)这么多的语言摆在这里,然而作者在文中却说:(出现原文:爸没说什么)因为此时,所有的语言都显得那样的苍白。爸爸对我的爱,早已浸入那一系列的动作中,印入了海音的眼帘,温暖了她的心田。此时真是无声胜有声啊!多么伟大的父爱呀!
6、此时的“我”又有着怎样的心情呢?你能用一个词概括。(音乐响)此时的海音心里会想些什么?用一句话说说。:
7、孩子们,请您聚焦您的眼神,倾注您所有的情感,带着对父亲无限的崇敬来看看这幅插图。(师深情描述)请您关注海印的神态和动作,想象她会对父亲说什么呢?写在插图旁。(道歉承认错误、表达自己的爱、表明自己的决心)
8、交流。
9、梳理:你们刚刚写下的就是人物的心理活动,这也是刻画人物的方法之一。(板书:抓心里活动描写)四,学习最后一段。
1、指板书)我有一个对我很疼的爸爸,也有一个对我 “很严”的爸爸。正因为爸爸的严与疼化作了满腔的爱,才使我认识到了错误,及时地改正了错误。后来怎么样,我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从那以后,(引读:大屏幕)
2、还记得以前的我是怎样的吗?(大屏幕)
3、文中告诉我们原来的我很懒惰,所以经常迟到;而现在的我,已由“懒”变为“勤”,所以经常早到。板书:早到
4、这两句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是文章的前后照应。很多年过去了,当她再次回忆起迟到这件事,再次回忆起她的父亲,饱含深情的写下了这段文字。
生齐读“我的父亲很疼我,但是他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
师:这里连续出现了三个“很严”,你从这三个“很严”中除了体会到父亲的严厉,还能体会到什么?
生:体会到了父亲对我伟大的爱。
5、父亲早已远离女儿而去了,2001年林海音又溘然长逝。掩卷长思,她希望她记录下的这些文字,能对她的读者产生怎样的影响呢?(疼是一种爱,严也是一种爱。面对错误,要勇于改正。扣单元主题。)
6、这既是作者给我们的影响,也是她爸爸对她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六年来我才没有一次迟到;正因为如此,面对父亲的花儿落了,我才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正因为如此,林海音才有了如此巨大的成就:(出现作品集);也正因为如此,林海音才有了如此的写作风格。(出示:风格)可能今天对你们来说,理解这些还稍显生涩,但我相信,只要你勇于尝试,总有一天,你一定会成为第二个林海音,甚至会超越她!
7、送别的乐曲再次响起,回顾往事,仍然是那样的刻骨铭心。让我们和林海音一起,再次来回味那忘不了往事:(迟到)板书:板书设计:
迟到 ←
懒
打(很严,很严很严)语气
︱ ↓ 抓 动作 体现思想感情
送(疼爱)心理活动
︱
早到 ← 勤
第二篇:北师大小学语文第九册教案
北师大小学语文第九册教案 《天马》 教材简析:
全文以简短的篇幅,精炼的文字描写了1969年出土的这一东汉时期的艺术品的造型,表现了设计者的构思和独立的匠心,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才能。
全文五个自然段按其叙述顺利,可分为四部分:⑪介绍“天马是1969年出土的东汉时期的艺术珍品;[2]介绍铜奔马的艺术成就;⑬介绍铜奔马制作的科学原理;⑭总结赞扬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的创造才能。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新学到的词语,联系上下文说说”卓越;“构思奇妙”“匠心独运”等词语的意思。
(2)选择一件自己喜爱的工艺品,仔细观察一下,再学习课文的写法,把观察到的和想到的内容写下来。
(3)学会观察方法,培养学生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观察的能力。
(4)理解课文内容,向学生渗透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天马”所体现的奇特艺术想象力。
2.了解铜奔马在整体上保持平衡所包含的科学原理。
3.从构思设计上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教具准备:挂图、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为之而骄傲。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认识我们五千年文化中最骄艳的一朵小花,我们五千年文化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它,就是名闻中外的艺术珍品--“天马”。
(板书:天马)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词: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要认真听,注意读音是否正确。
你对那些词不理解?谁能来解答?你是怎样解答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2]你认为那个字容易写错?怎样写漂亮?
2.指名朗读课文
你从这篇课文中读懂了什么?哪些地方你不明白?
(从课题或从不懂得句子中提出问题)质疑方法的指导。
三、学习课文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去领会一下这匹天马无穷魅力。
1、自读第一节
你从这一段中知道了什么?
朗读。
2、过渡:旅游局为什么要把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呢?
3、默读全文,思考:旅游局为什么要把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呢?
[1]朗读第二段:从这段中你体会到什么?(天马的历史价值)指名朗读
[2]天马是什么样子?特别在哪里?
小组讨论、交流:
(1)第三、五段:默读:课文描写了天马身体的哪些部位,是如何描写的?从这些描写我们知道了什么?
朗读指导:怎样表现出这是一匹难得的好马是朗读的要点。
(2)过渡:其艺术成就最淋漓尽致的体现,还在第六节。
这节写了什么?(板书:奔跑)
讨论结合理解词语。你从这段中体会到什么?
小结:同学们都知道,“马踏飞燕”的飞燕,而是一只龙雀,龙雀是传说中天上的神鸟,是传说中的风神,飞行速度很快,这匹骏马从飞燕身上飞快地踏过,而龙雀安然无恙,可见马的动作是何等的轻快。我们不由得为它惊人的速度而惊叹,都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的艺术创造力而拍案叫绝。
出示句子:我们不敢肯定汉明帝迎取的就是这件工艺品,但至少可以说,这种题材的工艺品在当时就是非常珍贵的。
体会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3)过渡:我们平时也见过许多雕塑作品,它们一般来说都有一个很大很重的底座,但这匹铜马却不是这样的,它全身的重量都集中在足下的这只小小的飞燕上,这就有一个怎样保持平衡的问题。
自读体会,让学生充分讨论,了解天马精确的平衡,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已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
朗读指导:怎样表现出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惊叹!
4、小结:
五、学习第七节,总结全文。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1、齐读
2、体会中心
本节写了什么?在全文有什么作用?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引申[演示:歌曲]
由于近代清王朝的腐朽统治,我们暂时的落后了。五千年的文化是我们的骄傲,但同时更是我们的神圣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要把我们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扬光大,要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
就像刚才歌中唱的那样,为了早日看到黄河母亲的欢笑,看到黄河母亲的歌唱,让我们一起去努力吧!我坚信我们的祖国一定会像这匹扬蹄飞奔的骏马一样,大步地跨向新的世纪,大步地跨向新的辉煌!
第二课时
一、直奔中心,学习第3——6自然段。
1.简要回顾,指名看图说说天马的外形。
2.出示
这个飞行时的瞬间形象无比神奇,其高超的设计构思,就是在两千年后的今天,也令人叹服叫绝。
⑪理解“神奇”“高超”“叹服叫绝”。
⑫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神奇、高超,令人叹服叫绝?
3.理解“激发人们的想象力”。
自由朗读思考:
[1]结合课文理解“体态轻盈”“神形兼备”的意思。
[2]作者抓住天马的哪些方面写的?怎样进行描写的?
二、读写结合,强化训练。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强化段与段的联系的训练,填上适当的关联词。
幻灯出示:“马踏飞燕”()外形逼真,()构思奇妙,()被称为“艺术珍品”。
3.进行小练笔:选择一件自己喜爱的工艺品,仔细观察一下,再学习课文的写法,把观察到的和想到的内容写下来。
板书设计:
天马
构思奇妙 后蹄踏飞燕
卓越的创造才能
飞燕安然无恙
平衡 《古诗二首》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中所选区的两首古诗分别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房兵曹胡马》和唐代著名诗人李贺的《马诗》,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马,与本单元的课文主题“马”联系紧密,但是虽然两首诗都描写了马,却有所不同,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这方面入手,理解诗意。
教学目的要求:
1、认识识字表生字,读准发音,记清字形。
2、学会写字表生字,能够读准发音、记住字形,用正确的书写姿势进行规范的书写,把字写美观、工整、大方。
3、用多种方法熟读古诗,体会两首诗的象同于不同之处。
4、鼓励学生细心阅读,交流感悟,作者用哪些具体的内容来说明中心句的,体会这种写法。
教学重难点:
古诗的诗句以学生诵读为主,朗读要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自悟词句的大致意思,在自读体会的基础上合作学习,交流对语句的体会。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马吗?你最喜欢马的那些方面?给大家说一说。
2、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古诗,描写了马。板书课题:古诗二首
二、讲授新课:
(一)《房兵曹胡马》
1、这首诗是哪位诗人所写?(唐朝诗人杜甫)
2、自由朗读这首诗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大面积指名朗读,齐读。
4、要求读准每个生字,读不准的画出来。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指朗读好的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听:自己读的不熟练的生字的发音。
2、学生自己再朗读课文。
3、指学生分层次读课文,进一步巩固生字的发音。
(三)再读一读书,深入感受
1、小组讨论:本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汇报,其他同学进行补充,纠正。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3、评一评哪个小组讲得最好。
(四)教师指重点词,学生回答。
1、你理解了哪句诗的意思?
指名让学生复述诗的大体意思,教师进行整理。
第二课时
(一)教学《马诗》
1、这首诗是哪位诗人所写?(唐代李贺)
2、自由朗读这首诗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大面积指名朗读,齐读。
4、要求读准每个生字,读不准的画出来。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指朗读好的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听:自己读的不熟练的生字的发音。
2、学生自己再朗读课文。
3、指学生分层次读课文,进一步巩固生字的发音。
(三)再读一读书,深入感受
1、小组讨论:本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汇报,其他同学进行补充,纠正。
3、评一评哪个小组讲得最好。
(四)教师指重点词,学生回答。
1、小组中理解诗句的含义。
2、指名让学生复述诗的大体意思,教师进行整理。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意思?学生充分发言,体会诗人由一开始扫兴到兴奋的感情变化。
(五)这首诗与《房兵曹胡马》都是写了马,比较一下他们有什么不同?
学生根据诗的意境,诗所表达的情感等方面进行探讨。
四、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
房兵曹胡马
马诗
唐朝 杜甫
唐朝 李贺 《巩乃斯的马》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将作者对马的描写和自己对生命的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对马的赞美和对自己追求自由的情感从而得到自然的流露,借助于特定的物来表现特定的情感,让读者在对物的感知过程中,自觉地理解文章主题,获得水到渠成的效果。
教学目的要求:
1、认识识字表生字,读准发音,记清字形。
2、学会写字表生字,能够读准发音、记住字形,用正确的书写姿势进行规范的书写,把字写美观、工整、大方。
3、学习抓住典型场面进行描写以突出主题的写作手法。
4、感受“巩乃斯的马”的可爱,体会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对“马”的两个场面描写。
2.体会“马”的精神和“人”的情感的合拍。
教具准备:录音机、录音带、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天马》和两篇有关写马的古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当代散文家周涛写作的《巩乃斯的马》。
二、初读课文:
1、出示生字词: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要认真听,注意读音是否正确。
你对那些词不理解?谁能来解答?你是怎样解答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2]你认为那个字容易写错?怎样写漂亮?
2、指名朗读课文
课文写了什么?(抓内容)学生速读课文,明确:夏天雨中群马奔腾。
夏日雨中群马奔腾对激情的肯定、对生命的赞赏
三、细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段:你从这段中读懂了什么?从那些词句中读懂的?
本段的最后一举起到什么作用?(过渡句,承上启下的作用)
指导朗读:读出暴雨来诗的猛烈急促。
2、默读2、3段
思考:[1]画出这两段中的比喻句,从这些比喻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边读边栽树的旁边做批注,可以使自己的感想,可以使自己的疑惑等.[2]这两段描写的什么?(马群奔跑的壮阔场面)
3、学生朗读比喻句,交流自己的批注,随时注意学生间的回答,补充自己批注,参与到他人的讨论中来。
4、出示句子:
“仿佛分散在所有山谷里的马都被赶到这儿来了,好家伙,被暴雨的长鞭抽打着,被低沉的怒雷恐吓着,被刺进大地倏忽消逝的闪电激奋着,马,这不安分的精灵从无数谷口、山坡涌出来,山洪奔泻式地在这原野上汇聚了,小群汇成大群,大群在运动中扩展,成为一片喧叫、纷乱、快速移动的集团冲锋场面!争先恐后,前呼后应,披头散发,淋漓尽致!„„
“雄浑的马蹄声在大地奏出的鼓点,悲怆苍劲的嘶鸣、叫喊在拥挤的空间碰撞、飞溅,划出一条条不规则的曲线,扭住、缠住漫天雨网,和雷声雨声交织成惊心动魄的大舞台。„„”
你体会到什么?
小结:作者展示了这种生命力的冲动达到极致时酒神式的狂乱奋发的境界,生命的潮流在自然的鞭策下纵横驰骋,所有的外界的羁绊都不放在它的眼里。这是作者在夏日暴雨下的巩乃斯草原上所见到的最壮阔的马群奔跑场面:
5、出示最后一段:
我久久地站在那里,发愣、发痴、发呆。我见到了,见过了,这世间罕见的奇景,这无可替代的伟大的马群,这古战场的再现,这交响乐伴奏下的复活的雕塑群和油画长卷!我把这几分钟间见到的记在脑子里,相信,它所给予我的将使我终身受用不尽„„
你有什么感受?
(——草原上的马群突遇暴风雨狂奔的场景,深深地震撼了作者。这淋漓尽致的力的奔流既是一种酣畅痛快的生命境界,也是一种恢宏壮阔的崇高的场面,使得他“发愣、发痴、发呆”,在几分钟内见到的将“终身受用不尽”,因为在人生的瞬间他难得地面对了生命的真正的崇高壮烈。)
四、总结全文: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第二课时
(一)总体把握:
1、熟读课文,有表情地朗读描写马奔的场面。
2、结合课文,说说你对马的见解。
(二)内容探讨:
你从课文中体会到巩乃斯的马的性格是什么?(马的生命活力与人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三)说说作者是怎样进行描写的,充分表现马的生命活力?(描写抒情)
写草原上的马群突遇暴风雨狂奔的场景。
(四)小练笔: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抓住动物的一个特点,运用描写抒情的方法,写出自己对这种动物的喜爱。
板书设计:
巩乃斯的马
夏日雨中 群马狂奔的场面:是力量的展示,是生命的赞歌。《语文天地一》 教材简析:
本次语文天地共安排了四项内容,包括:拓展阅读《马背小学》、畅所欲言、初显身手和笔下生花。这些练习内容比较灵活,不仅让学生巩固了学过的字,而且锻炼了学生组词、用词造句的能力。
教学目的:
1.针对景物思路严整地提问方法。
2.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积累词语和名言警句,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积累词语和名言警句,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教具准备:课件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一读《马背上的小学》
1、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采用学到的各种方法。
围绕“马背上的小学”写了哪些内容?
2、读课文之后,有什么疑问提出来。
3、小组交流。
能在小组解决的就在小组内解决,不能解决的进行全班交流。注意在学生提问的时候教师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对于那些提问比较有意义的同学进行及时表扬。
4、全班讨论。
5、全班进行朗读,分小组朗读,自己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
二、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短文的意思。
1、运用掌握的学习方法再次阅读短文《马背上的小学》。
2、划出你感兴趣的词语。
3、短文有几个自然段?
4、逐段指名读课文,思考每段主要说的是什么?对较难归纳的自然段,教师加以指导。
分小组朗读。
第二课时
一、畅所欲言。
1.课前搜集民间传说,生动、流利地讲述有关马的成语故事。
2.引导学生介绍、交流自己的搜集方法,掌握一些效率高、简洁明了的学习方式。
3.小组交流。
4.全班围绕“马”这一主题进行成语故事会。
二、初显身手。
1.通过课前预习,你都搜集到那些有关马的作品?谁愿意展示给同学们看一看?
2.你对其中的那些作品最感兴趣?为什么?
3.评选最佳小骑手。
第三课时
笔下生花
马曾经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请你选一个题目写一写马。
★你收集了那么多有关马的作品,又选出了最喜欢的介绍给大家。现在把“它”写下来吧。
★以《枣红马的故事》《马和汽车》《令人叫绝的马术比赛》等为题,也可以自拟题目。
★想象作文:马的未来。
1.要写好有关马的作文,你认为需要注意些什么?
2.你打算如何来写这篇作文?
3.小组交流,共同完成协作提纲。
4.全班交流协作提纲。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教材简析:
课文中描写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是“地球最后一块密境”,是世界仅存的一块处女地„„它是世界上最令人向往的地方,让人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叫绝,通过语言文字让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美丽伟大,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以提纲的形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课件出示西藏图片,教师配乐解说,激发学生兴趣。
2、西藏除了雪域高原的牦牛、金壁辉煌的寺庙和藏族同胞之外,还有更加奇特的景观,那就是——雅鲁藏布大峡谷。(板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词圈、划出来读正确,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
2、检查读词及课文的情况。
3、师:哪位同学说一说,你对雅鲁藏布大峡谷有哪些了解?(提纲式)
4、小结。
三、学习课文,理解重点部分。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雅鲁藏布大峡谷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请你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2.重点练习朗读和复述:你喜欢雅鲁藏布大峡谷吗?请认真读一读课文,然后同位互相讲一讲,说说你的理由。
3.练读: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适时板书)
4.指导朗读:美读4、5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1、学完课文你想说点什么吗?
2、说一说你这节课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六、布置作业
作业超市:
1、写一处自己喜欢的景观。
2、课外阅读
3、搜集一些关于祖国壮丽河山的文章,将优美句段记到自己的“小小笔杆子”本上。
第二课时
(一)总体把握:
1、熟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描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景色的句子。
2、结合课文,说说你对奇观的理解。
(二)内容探讨:
你能说说雅鲁藏布大峡谷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你是从哪些方面体会到的?
(三)听写生字生词,纠错
(四)小练笔:描写自己见过的奇观
板书设计:
雅鲁藏布大峡谷
神奇
世界之最
世界最后一块密境 《浙江潮》 教材简析:
“际天而来”、“吞天沃日”,这该有多么雄伟、气势磅礴啊,这就是被称为天下奇观的“浙江潮”。课文带领学生走近浙江潮,感受那磅礴的气势,通过感受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美观书写本课生字6个。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好古文的读法。
3、运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通过古今文字的对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通过感受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古今文字的对比,感悟祖国语言的魅力,增强语感和对祖国语言的由衷热爱。
教学难点:
Δ※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理清作者的思路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今天我们将首次接触到文言文,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2.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能说说第一次读古文的感觉吗?
3.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些困难吗?
二、初读课文,质疑解疑
1.各小组分两步来解决问题:第一,认真读课文,先把课文的大概意思读明白;第二,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课文读通顺。时间暂定五分钟。(生合作学习。教师很认真地逐组巡视辅导。)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评价,纠错)
3.指读课文:课文读通顺了吗?谁来试一下?(评价)
4.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把握古文的韵律读法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围绕着“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来感受浙江潮的伟大。
从哪里能看出浙江潮是伟观呢?请你默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形:仅如银线等色:玉城雪岭等
声:如雷霆势:震撼激射
2.指名回答:远——近——气势—诗歌评价
3.指导美读: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你能读出你的感受吗?
4.教师配乐范读,学生练读,指读。(古筝曲)
5.再读古文,说说为什么称浙江潮为“天下之伟观也”?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以及自己的理解进行交流。
6.指导朗读:将你感受到的浙江潮读出来,注意读出气势读出古文特有的韵律。
四、拓展运用
1.其实描写浙江潮的文章有很多,老师又给你带来一篇。出示《钱塘江大潮》,请你读读,感受一下这两篇课文有什么不同?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指名读,说感受。
五、课堂小结:
虽然本课只有短短四句话,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壮观的浙江潮,感受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把你的感受朗读出来吧!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古文描写的浙江潮,简洁、传神。今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现代散文
板书课题:观潮
看看两者有哪些不同?
二、检查预习:
1、通过预习,你认为哪些生字的读音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学生进行交流,纠正读音
2、指名朗读本课生字新词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4、学生质疑
三、学习课文:
1、理清课文脉络: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2、学习潮来前课文1—3自然段
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节,点拨学生理解“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字。“观潮”中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中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在这里是指大潮来时的景象。进而理解课题《观潮》即观天下奇观。
找出写大潮来之前江面景象及人们心情的句子,读一读。你感受到了什么?(江面平静人们急切)
3、精学“潮来时”,学习课文4—5节。
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中,你们的心情急不急呢?老师找来了大潮到来时的录像带你们想不想看呢?播放录像思考:潮来时有哪两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潮的声大,浪高)教师指导学生自己读4—5节,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写潮的样子”的句子。
知潮声:声像什么?响声怎么样?千百万辆坦克同时开动的响声像什么?在学生回答出来之后,让回答最确切的学生将“闷雷”,“越来越大”,“山崩地裂”写在黑板上。
知潮形:用以上的方法,让概括最全面又准确的学生将“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书写在黑板上。
知潮序:通过板书,你可以看出作者的观察顺序吗?
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词语“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
训其说:根据板书叙述潮来时的经过。先让全体学生按板书内容练习说,再让学生加上表示观察顺序的词练习说。
解其情: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之中,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学生理解观潮人的“喜”、“惊”之情。
小结:钱塘大潮声巨大、浪罕见令人又惊又喜,使人惊心动魄。让我们一起有感情朗读“潮来时”这一部分。
4、自学“潮过后”学习课文第六节。
潮过江面景象会是什么样?带着这一问题自学第六自然段,自学后交流。
从潮头“奔腾而去”、“余波还在漫天卷地涌来”分析中理解了潮头汹涌,余威犹在。“霎时”一词的分析中,理解了潮头一眨眼就过,进一步理解了江潮速度之快。
“水位上涨六米”的分析中进一步理解钱塘大潮之奇。
5、再忆“潮来前”,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天下奇观”。
四、本课小结:
这正是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你认为这里所引用的天下指什么?
学生理解“天下”可以认为是中国,也可以泛指全世界。
学生理解“天下无”为中国之最,也可以理解为“世界皆无,唯中国独有”,这说明钱塘水潮是世界之最。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齐读:浙江潮
2、齐读:观潮
二、学习写作方法:
1、从“思路线”的归纳中教给学生解词的方法,“天下奇观”中的“奇”是指特殊,声形巨大,海水倒灌异于一般。
2、从潮的“形、声、线”的归纳中让学生理解“静——动——静”的写法以及以静衬动的描写手法。
3、请三个同学有感情朗读“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其他同学听读中再次观录像。让学生的心情与作者同“急”、同“喜”、同“惊”,同“赞”。作者赞美钱塘大潮天下奇观、热爱祖国山河的笔下之情,为学生的心中之情。
4、在描写中作者运用那些修辞方法?
5、文章开头与结尾一句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对比赏析:
浙江潮和观潮两篇课文的不同之处?
语言文字方面朗读感受方面内容结构方面
四、全文总结:
同学们还曾记得,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雄伟壮丽的瀑布;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板书:
浙江潮
观潮
天下奇观
潮来前
平静
声
形
色
远
闷雷
一条
白线
稍远
长 粗 横贯
潮来时
再近
白色城墙
更近
千万坦克 千万匹白色战马
潮来后
平静 《红树林》 教材简析:
来自北国的同学们或许对海底森林——红树林很感兴趣,那里是另一番绚丽多姿的景象,海风吹来,绿浪翻滚,真是美妙的人间仙境。课文就带领学生畅游这神话般的大花园,感受祖国的伟大。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红树林的神奇美丽伟大,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以提纲的形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同学们,你们知道树林是什么颜色的吗?你见过其他颜色的树林吗?激发学生兴趣。
2、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红树林》(板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词圈、划出来读正确,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
2、检查读词及课文的情况。
3、师:你喜欢海南的红树林吗?
4、小结。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三、学习课文,理解重点部分。
1.指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红树林的?请你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2.重点练习朗读和复述:通过学习,你能说说你喜欢红树林的理由吗?
3.练读: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适时板书)
4.指导朗读:美读
四、总结全文
1、学完课文你想说点什么吗?
2、说一说你这节课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六、布置作业
作业超市:
1、摘抄生字新词,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课外阅读
第二课时
一、总体把握:
1、熟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描写红树林的景色的句子。
2、结合课文,说说你对红树林的认识和理解。
二、内容探讨:
你喜欢海南岛琼山的红树林吗?为什么?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红树林的?试着写出课文的提纲。
三、听写生字生词,纠错
四、小练笔:描写自己见过的奇观
板书设计:
红树林
神奇 美丽 奉献 《语文天地二》 教材简析:
本次语文天地共安排了四项内容,包括:拓展阅读《海市》、畅所欲言、初显身手和金钥匙。这些练习内容比较灵活,不仅让学生巩固了学过的字,而且锻炼了学生组词、用词造句的能力。
教学目的:
1.针对景物思路严整地提问方法。
2.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积累词语和名言警句,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积累词语和名言警句,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教具准备:课件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一读张抗抗的《海市》
注:旋风、海市、彩虹和丝路花语,这是让沙漠生动的景象,然而这些都是旅人们虚幻的希望。“我”多想筑一条引水的渠,多想看到绿油油的青稞麦和丰收的田野„„
1、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采用学到的各种方法。
围绕“海市”写了哪些内容?
2、读课文之后,有什么疑问提出来。
3、小组交流。
能在小组解决的就在小组内解决,不能解决的进行全班交流。注意在学生提问的时候教师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对于那些提问比较有意义的同学进行及时表扬。
4、全班讨论。
5、全班进行朗读,分小组朗读,自己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
二、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短文的意思。
1、运用掌握的学习方法再次阅读短文《海市》。
2、划出你感兴趣的词语。
3、短文有几个自然段?
4、逐段指名读课文,思考每段主要说的是什么?对较难归纳的自然段,教师加以指导。
5、课文描写了戈壁滩上的旋风、海市、彩虹、丝路花语,为什么以“海市”为题?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分小组朗读。
第二课时
一、畅所欲言。
大自然有许多令人为之惊叹的奇观,泰山日出,云南石林,流星雨、日全食„„你想了解就可以通过查阅书籍、上网、向长辈请教等方式了解,把自己找到的最感兴趣的一处奇观介绍给大家。
1.课前搜集自己最感兴趣的奇观,生动、流利地讲述神奇景观。
2.引导学生介绍、交流自己的搜集方法,掌握一些效率高、简洁明了的学习方式。
3.小组交流。
4.全班围绕“奇观”这一主题进行奇观推介会。
二、初显身手。
1.通过课前预习,你都搜集到那些有关奇观的资料?谁愿意展示给同学们看一看?
2.你对其中的那些作品最感兴趣?为什么?
3.评选小博士。同学们都爱看历险记,就让我们一起编探险故事吧!
第三课时
笔下生花
同学们,我们在这个主题单元中指导了这么多的奇观,大家的知识又丰富了许多,在了解这些知识的同时有没有激发你的一些想法呢?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编写探险故事,大家平时搜集的奇观资料正好可以派上用场了!相信只要你能大胆想象,编写的故事一定会离奇、有趣,或者你也可以仿照著名的故事改编一个。
1.要写好有关奇观的想象类作文,你认为需要注意些什么?
2.你打算如何来写这篇作文?小组交流,共同完成协作提纲。
3.全班交流协作提纲。《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
一、教材分析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是第三单元中的第一课。本单元以“变化”为主题,引导学生感受到家庭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同时,让学生发现这些变化而感到喜悦与充实,这也将作为学生对社会、对历史的认识积淀而贮存。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是一首叙事性诗歌,以深圳特区这样一个“小村庄”作为中国大社会的缩影,用“我”的口吻,通过村庄昨天与今天的对比,讴歌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城市建设、人民生活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抒发了诗人对家乡变化的惊喜,对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变化的赞叹之情。
本课一共有8个小节,写了三方面的内容。
第1、2小节由概括到具体叙述了“昨天”一座小村庄贫穷与落后的状况以及带给人们的困扰。
第3—7小节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改革开放以来这座村庄的可喜变化,抒发了诗人惊喜、赞叹的情感。
第8小节总结全诗,讴歌改革开放、党的富民政策给村庄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而人民的生活将来会更加美好。
二、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因此,本文的教学我选择了“激情导练”为主要教法,主要依据有两条:依据之一是我认为激情导练法最能体现老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完美统一,可以加强训练的可操作性,减少训练中的无效成份,从而增加训练的密度和效率,真正把语文课上成语文素质教育课。依据之二是我觉得这种以导练为主体的训练程序,最适于突破本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目标
以上述教材编排特点为依据,我确定以下这样的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一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二是学习掌握并会写“灶、庞、焕”等生字;三是引导学生找一找是各种对比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为后面的习作做准备。
过程与方法:一是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二是画出重点词语,体会诗人对村庄变化的惊喜、赞叹的情感。三是理解课文中教案理解的词语,找出文中作用的比喻、泥人、夸张等修辞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反复诵读诗歌,了解诗中描绘的一座村庄、人民生活及其变化,体会作者对这一变化的欣喜、赞叹之情,进而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可喜变化的重大意义。
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我确定本文教学的重难点有两个:一是抓“昨天、超出、只不过、奇迹般”等重点词句,品味语言。这一重点的确立,我还想体现以下两个目的:一是通过品味语言,可以促进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做遵守规则的小学生的感情;二是能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他语文能力。我们从语文教学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样做能逐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继而达到入情入境的境界,同时也对课文语言进行了二度创造。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调动学习热情
同学们,谁去过深圳?深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出示图片]看,这就是深圳,一个繁华的城市,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著名的经济特区。而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板书课题]
(用深圳的图片导入,为的是能让预习过的学生感到惊叹:原来课文中提到的就是深圳呀。)
(二)自读----发现与探究
1、自读课文,注意将字音读准。
2、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
3、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可以分为几部分?(让学生试着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4、学生提出自读是不明白的问题,全班交流,有价值的问题可以写到黑板上。
(三)品读----理解与感悟
1、这座村庄原来是什么样?指名读1、2小节。你能想象出当时的生活吗?说说你的理解。
2、诗人开篇为什么用“昨天”而不说“过去”?(体会.深圳、祖国“变化”的时间之快,变化之大,以及社会日新月异的前进步伐。)
3、你怎么理解“姑娘从溪边挑回一担担摇晃的夕阳„„”这句话?省略号起到了什么作用?(让学生练习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语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4、原来的村庄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昨天贫穷落后]
5、现在的村庄是什么样子?默读3----7小节,体会诗人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写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找出相关词句。(引导学生体会第三小节。)
通过“呵、超出、只不过、奇迹般”等词语,体会诗人对村庄变化的惊喜、赞叹之情。这一节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6、诗人为什么会如此惊叹?到底村庄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组合作学习4---7小节。
7、全班交流。4---7小节从哪些方面写了村庄的变化?你能感受到什么?能不能将你的感受读出来?(让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者的内容和情感。)
8、是呀,农民的生活由物质到精神都“焕然一新”。“这就是昔日„„”学生跟读。这一小节中有一个比喻句,你能找出来吗?为什么把今天的农民喻作“春燕”?为什么说他们在“描绘着美好春光”?其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总结----拓展与延伸
深圳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变化的呢?[播放:《春天的故事》]。歌种唱的是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没有改革开放,也许深圳甚至其他城市,还停留在贫穷落后阶段呢。让我们一些来唱这首歌。
(从中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
第二课时
(一)回顾原文
1、有感情齐读课文。
2、诗人是怎样将村庄的变化写出来的?(让学生学习文中作运用的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方法。)
3、原来的村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体会。
(二)巩固生字
1、区分形近字。
2、听写生字。
(三)根据诗歌的写作顺序,背诵课文。
五、板书设计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
翻天覆地、焕然一新
昨天——————————现在 改革开放 《黄河象》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骨骼、昂首阔步、炙烤、椭圆、有气无力、挣扎、惊恐、腐烂、挖掘、一瞬间”等词的意思。
2.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以及他们这样假想的根据。
3.体会文章的记叙顺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二、学示引导
(一)教师教法
教学本课,教师在组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可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并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二)学生学法
自学、自悟、讨论、交流。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体会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2.理解科学家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经过。
3.弄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二)难点
理解科学家假想的根据。
(三)解决办法
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师多媒体,并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组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
2.借助电教媒体帮助学生理解。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学、讨论、交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自然博物馆吗?那里有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那么这具象化石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它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学习第19课。板书课题:19 黄河象。
(二)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1)读准字音,拿不准的可查字典或请教同学和老师。(2)画出带有生字的生词;反复读一读并试着理解。(3)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资源共享。
(1)拿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可由学生提出,其他学生帮助,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2)课文的主要内容可先由一小组回答,其他小组作补充。
(这篇课文讲的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它是一九七三年在甘肃省发现的。科学家依据象化石假想了它的来历。)
(三)练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四)学习生字词
1.读带有生词的句子,将生词多读几遍。
2.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生词,指名读并加以理解。
3.指导书写。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学写生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
课文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几个问题。
(二)深入探究课文
1.合作学习第1自然段。
(l)静静地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些语言中你体会出这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具有什么特点?把使你产生这种感受的词句标出来。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
讨论的重点句子:
a.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b.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c.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d.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4)媒体演示,进一步体会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
(5)朗读体会特点。
(6)小结并被书。这样一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为科学家假想它的来历提供了依据。
板书:完整(特点)
2.以浏览方式学习第2-6自然段。
(1)采取浏览方式阅读第2-6自然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阅读思考之后,自己可以小声地说一说。
(2)找好朋友去交流。
(3)互动交流,汇报学习收获,相机进行板书朗读指导。
板书:一群黄河象来到河边→老象陷进淤泥→变成化石(来历)
指导朗读时可以让学生先自由练读,然后以行或组分段读,举行朗读比赛,然后让学生评议。
3.学习第7、8自然段。
(l)默读思考:这具象化石是如何发现并挖掘的?科学家想象了它的来历,他们这样假想的根据有哪些?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其他小组补充,教师适时点拨并相机板书。
板书:1973年甘肃(发现挖掘)
关于假想的根据,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着重肯定两点:一是从它站立的姿势,推断是失足落水;二是从骨头关联的情况,推断它死后一直没被移动过。
(4)指导朗读。
4.浏览全文并对照板书,想一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三)练习复述
1.教师讲清复述方法。
2.学生对照板书,抓重点内容默记练说。
3.同组相互复述。
4.各组推荐人选在班上复述,鼓励学生评议。
(四)畅谈收获
可以谈写法,可以谈启发,只要谈得合理,教师都应给予鼓励。
附:板书设计
《枫叶如丹》
教材分析
《枫叶如丹》是一篇叙事散文。它的语言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作者通过记叙访问澳大利亚时照一张照片的经过,这样一个小故事,表达了作者自己对自然界及人世的态度和看法。人的一生就像那红红的枫叶一样,在经历了磨练、经历了挫折、经历了失败后才能变得成熟。这时人生才达到了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那才是真正的美。通过学习本文,可以摆正学生的人生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的能力,对文章的感受逐渐接近本身要传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反复的阅读,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能形成共识。经过四年的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独立学习的能力,我们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味去感悟。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作者照照片的经过,以及对自然界与人世的看法,体会作者的感悟。
2.熟读、背诵课文第一部分,体会语言的“韵味”。重点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感悟。
3.培养积累语言,体味语言的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具准备
准备多种树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课前老师请大家搜集了各种树叶,请同学们拿出来。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各种树叶。)
师:你搜集到的树叶是什么颜色的?
生:我的是绿色的。
生:我的是黄色的。
师:老师看到了大部分同学搜集到的树叶都是绿色的,老师这里有一些红色的叶子,你们快来看,这是枫树的叶子。
生:真漂亮!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枫叶的一篇文章《枫叶如丹》。(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把搜集到的树叶放到一起比较。)
师:在众多的树叶中,你喜欢什么颜色的?
生:我喜欢绿色的树叶,绿色象征着生命。
生:我也喜欢绿色的树叶,绿色显示着勃勃生机,呈现出许多活力。
生:我喜欢黄色的树叶,秋风吹落它为大地披上了大衣,无私的奉献着自己。
生:我喜欢红色的枫叶,红色象征着喜气。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作者是否和你们的想法一样。请同学们打开书35页,读一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可以在书上做批注,把你不懂的或感受深刻的写下来。
(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谁愿意来读一读。
(生读,其他人认真听,读完后评议。)
师:课文中写到春、夏是绿的世界,秋天是丹的天地。你喜欢绿的世界还是丹的天地?
生:我喜欢绿的世界,到处郁郁葱葱,充满了勃勃生机。
生:我也喜欢绿的世界,正如书中所说,“绿,是播种者的颜色,是开拓者的颜色。是希望,是青春,是生命。”
师:你们说的真好。喜欢绿色世界的同学一起把书中写到的读一读。(生读)
师:作者和你们的想法一样吗?作者领悟的是多么的透彻呀!请你再读一读细细的品味。
师:春去秋来,自然界也由绿的世界变为丹的天地,你们喜欢它吗?
生:我喜欢丹的天地,此时是收获的季节,春天播种的希望,在这时收获。
生:我也喜欢丹的天地,正如书中所说“丹,是成熟的颜色,是果实的颜色,是收获者的颜色,又是孕育着新生命的颜色。”
师:找出书中的句子读一读你也会喜欢上这丹的天地。
(学生找读,自己领悟、体会。)
师:喜欢丹的天地的同学一起读一读。
师:由绿的世界变为丹的天地需要一个过程,自然界万物都要经历这个过程,它是(学生接着说)撒种、发芽、吐叶、开花、结实。
师:天地万物如此,人生也如此,它要经历(学生接着说)孕育、诞生、长大、挫折、成熟。
师:把你喜欢的词句画下来读一读,体会其中的韵味,争取背诵这一部分。
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细细的品味其中蕴涵的哲理吧!
三、精读感悟
师:作者对自然界、对人生有着深刻的感悟。我们在认真的读课文,看一看作者通过一件什么事感悟的更加深刻。
(生细读课文品味。)
师:课文中记叙了一件什么事呢?
(生畅所欲言。)
师:作者在拍照时,把镜头试了又试,总觉得缺少了什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再读课文,然后讨论作者觉得缺少的是什么?
(学生在小组内用多种方式再读课文,读后展开讨论。全班交流,每个小组派出一个代表,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去理解作者缺少的是生命,也正如开头所说的丹,是孕育着新生命的颜色。在漫山红叶的衬托下,有了生命的活力,才更加的完美,更加的成熟。)
师: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一段话来,说明作者所缺少的是生命的色彩。
(学生找出第10自然段,细细的阅读、品味。)
师:把你最喜欢的一句话画下来,有感情的给同学们读一读。
(生读,在读的过程中给予及时的评价。)
四、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回过头来看一看我们的题目(师生齐读)枫叶如丹。你是否有了更深的感悟?
师:读一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自读,指名读。)
师:经历了这个境界,经历了什么样的境界呢?
生:我知道,霜叶红于二月花,只有经过了霜打的枫叶才会红的似火。
生:原来的枫叶是绿色的,经过了春、夏的风吹雨打,经历了秋季的霜打才变红的,这时才成熟,才是最美的。
师:老师真没有想到你们理解的这样好。是的,“枫叶如丹”,显示着长久的生命力;人生也如此,在经历了孕育、诞生、长大、挫折,才会变得成熟。只有经过了磨练才会成熟,这时的人生才是精彩的,毫无遗憾的。
师:请你结合自己的经历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谈感受。在交流中学生的感悟进一步加深。)
师:最后请同学们再一起读课文,随着课文去领悟人生的真谛。
(配音乐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根据对本课的理解画一幅“秋之生命”图。
《我喜欢》
【设计理念】
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从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选择上入手,引导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读法。教师的职责是唤醒学生的个性化意识,让学生面对文本时,能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学生的自主性越强,积极性越高,阅读的个性就越能充分发挥出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浣净、素馨、迭代、摇曳”等词语。
2、在体会作者情感的同时,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用心体悟事物的能力和有独特的感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独特的美好情感。
4、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仿照课文写一写。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感悟作者的喜悦之情。
2、你喜欢什么?依照课文写一写。
【课前准备】
1、学生:熟读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
2、教师: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相信在你们多彩的童年里一定有许多喜欢的事物:喜欢小动物、喜欢和朋友交往,喜欢做梦,喜欢„„今天,就让我们先一起感受台湾女作家张晓风对生活的喜欢与热爱吧。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自主质疑。
1、出示生字词语认读。
2、指名分段读课文。
3、交流质疑。
三、初读——了解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哪些内容,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2、听课文配乐朗读、思考:
(1)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抒情的线索是什么?每个自然段有什么共同点?(每个段开头都用“我喜欢”三个字领起下文,使12个自然段形成了排比段。)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抒写自己喜欢的情怀的?(先写喜欢四季的不同景物,再写喜欢自然景物,最后写对社会生活的喜爱。)
四、品读——感悟语言。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书,并在四人小组里交流自己感悟最深的段落。
2、全班交流。
3、指导学生带着感情读出作者“喜欢”的心情。(可采用自读、互读、对读、领读等形式,让学生从读中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
五、研读——质疑问难。
进一步研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先小组内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在交流过程中重点体会以下问题:
1、“我喜欢的另一种花”是指什么?为什么?
2、我喜欢读信的原因是什么?从“泪光”二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出示第10自然段的两句话“我还喜欢看书,特别是在夜晚。在书籍里面,我不能自抑地要喜爱那些泛黄的线装书,握着它就觉得握着一脉优美的传统,那涩黯的纸面蕴含着一种古典的美。历史的兴亡,事物的迭代本是这样虚幻,惟有书中的智慧永远长存。”联系自己的阅读体会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4、课文第12自然段省略号自成一段。它告诉了我们什么?这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课文中每段开头都反复用“我喜欢”,段落中间也反复出现,这又表达了什么?
六、小结。
七、仿写课文
你喜欢什么?为什么喜欢?
1、学生仿写。
2、全班交流。
八、全文总结。
【板书设计】
《推敲》
板书设计 : 11 推 敲 发生 夜深访友 留诗相赠 发展 一字斟酌 反复推敲 高潮 冲撞仪仗 请求宽恕 结局 韩愈表态 贾岛赞同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2、能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重点:
1、读好句子,读通课文。教学过程 :
一、出示诗句,导入
新课。
1、映示图画。师述: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一个和尚的敲门声打破了夜的静谧,惊醒了栖息在池边树上的小鸟。这便是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所描绘的情景。2、映示: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1)指名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2)说说诗句的意思。
3、同学们通过预习,一定知道这句诗是谁写的吧? 卡片出示:唐朝 贾岛 指导读准字音。
4、映示全诗,师范读,学生齐读: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5、简介贾岛: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注意“和尚”的“尚”读轻声。
(2)师述: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诗人。早年曾因家境贫寒,出家做过和尚,后因韩愈欣赏他的诗才而还俗。他作诗的态度非常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3)卡片出示并理解带点词的意思:字字斟酌,句句推敲 6、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题目是“推敲”。板书课题,齐读。7、学生做一做“推”和“敲”两个动作,体会一下不同点。
师述:为了斟酌这两个字,至今还流传着有名的“推敲”的故事哩!
二、听课文的朗读录音,边听边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轻声自读课文两至三遍,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借助字(词)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布置预习): 皎洁 幽居 即兴 妥帖 吟哦 簇拥 斟酌 宽恕 莽撞 推敲 犹豫不决
四、检查自读效果。
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区分平舌音、翘舌音以及前鼻音、后鼻音。2、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尚 恰当 差人 李凝 3、认读生字词或新词(映示):
皎洁 妥帖 朝愈 簇拥 宽恕 门闩 莽撞 避让 响亮 沉睡 推敲 家境贫寒 夜深人静 4、指导读好下列长句:
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
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写成的那首小诗,觉得“岛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推”字用得不够妥帖,或许改用“敲”字更恰当些。
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5、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结合上下文说说有关词语的意思。
五、指导书写生字。皎、骑、僧:左窄右宽; 斟、酌:左右基本等宽,“斟”左高右低。尚、妥:上小下大。贾:上宽下窄。愈:上大下小。
唐:第三笔要有足够的伸展。
六、作业 : 1、见习字册。2、抄写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做学问的认真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教学过程 :
一、复习检查。
1、听写下列词语:皎洁 推敲 斟酌 妥帖
2、填空:()有个诗人叫(),早年因(),出家当了和尚。
二、导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映示图画,说说图意:宁静的夜晚,一轮明月挂在空中。贾岛来到友人家门前,轻轻叩响了朋友家的门。敲门声惊醒了正在池边树上沉睡的小鸟。
2、这景色多美啊!读读课文,看看哪句话是描写这幅图的,用“ ”画出来。映示并指导朗读这句话。
3、自由朗读,说说读懂了什么?(贾岛和李凝是好朋友)4、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贾岛和朋友李凝的友谊非同一般?
5、理解重点句:映示: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1)读句子,说说这句话什么意思。
(2)结合句子选择“摸”的义项:A、用手接触一下(物体)或接触后轻轻移动(动作演示);B、用手探取(动作演示在课桌内摸东西);C、试着了解,试着做(如“摸一下他的底细);D、在黑暗中行动,在认不清的道路上行走。(3)指导读好这句话。
6、出卡片出示重点词语:夜深人静 月光皎洁
(1)学生展开想象,再看投影,体会当时环境之幽静、迷人。(2)指导朗读。
7、指导朗读这一自然段:自由练读,指名朗读,齐读。
8、小结:贾岛深夜访友,以诗相赠。这是故事的发生。板书:发生 深夜访友 以诗相赠 第三自然段
1、映示图画,说说图意:图上画了谁?他正在干什么?
2、指名读课文,思考:贾岛骑着毛驴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分别用“--”和“ ”画出有关的句子)3、学生交流。4、“妥帖”是什么意思?你能从这段中找出它的近义词吗?(恰当)还有哪些词意思跟它相近?(合适 适宜 适当等)给“或许”找个近义词。5、比较分析:
贾岛骑着毛驴进了长安城。
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觉进了长安城。(1)指名朗读。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好,好在哪里?学生试做动作。(2)指导朗读,读出贾岛此时那种如痴如醉的样子。6、自由练读第三自然段,同桌互读,齐读。
7、小结:贾岛反复斟酌“推敲”二字,这是故事的发展。板书:发展 一字斟酌 反复推敲 第四至六自然段
1、默读思考:贾岛是怎样闯进韩愈的仪仗队的?画出贾岛和行人在韩愈的仪仗队“迎面而来”时的不同表现,想想这说明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指导朗读韩愈和贾岛的对话。
(1)练读:韩愈的话要读出责问的语气,贾岛的话要读出诚恳、请求原谅的语气。(2)分角色朗读。
4、小结:贾岛不知学觉间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请求宽恕。故事进入了高潮。板书:高潮 冲闯仪仗 请求宽恕 第七自然段
1、自由朗读,思考:这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交流。3、“犹豫不决”什么意思?联系上文,说说哪些句子具体地写出了贾岛“犹豫不决”? 4、韩愈是怎样帮贾岛改诗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5、映示:韩愈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便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1)指名读。
(2)给“思索”找近义词。(3)想一想,“思索”能不能换成“思考”?为什么?
6、映示韩愈说的话。(1)指名朗读。
(2)说说“敲”字比“推”字用得好的理由。
(3)映示“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贾岛是怎么知道“鸟宿池边树”的?(引导学生体会“敲”字是真实地写出了他当时的做法)
7、指导表情朗读这一段。
8、小结:韩愈认为用“敲”字好,贾岛表示赞同。这是故事的结局。板书:结局 韩愈表态 贾岛赞同
第八自然段
1、过渡:同学们,读了这个有趣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推敲”这个词语的由来。什么叫“推敲”呢?
2、齐读第八自然段。
三、作业 :
1、熟读课文,准备复述。
2、朗读、背诵《题李凝幽居》这首诗。
3、写出近义词。妥帖()推敲()或许()吟哦()
4、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幽居()岛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复述故事。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推敲”这个故事非常感人,每个同学都应该会讲这个故事。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开个故事会,看谁讲得最精彩。
二、指导讲故事。
1、熟读课文。
师:要想讲好这个,先得反课文读熟了。下面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像放电影那样故事中的贾岛和韩愈在你的脑子里活起来。学生练读课文。
2、提示讲述顺序。出示板书: 发生 夜深访友 留诗相赠 发展 一字斟酌 反复推敲 高潮 冲撞仪仗 请求宽恕 结局 韩愈表态 贾岛赞同
3、学生练讲:(1)各自练讲。(2)分小小组练讲。(3)各组推派代表讲。(4)评选“故事大王”。
三、指导造句。
1、映示原句。
2、学生练读,说说上半句讲了什么,下半句又讲了什么。
3、练习:
(1)把句子补充完整:
即使明天下雨,你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学们也能自觉遵守纪律。这次考试,____________________,也不应该骄傲。
4、学生交流口头造句,师生评点。
四、作业。
1、造句。
2、练习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千锤百炼为一“绿”》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历史故事。讲述的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见参考资料⑦)创作《泊船瓜州》诗时炼字炼意之事。告诉我们要想写出好的作品,必须反复揣摩语言,炼字炼意。阅读本课,可以引导学生结合阅读《推敲》课文,体会本篇故事的含义,学习古人的创作之道。联系自己的写作生活,交流创作体会,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水平。
课文重点描写王安石去京城做官,途经瓜洲,创作《泊船瓜洲》诗的过程。其中浓墨重笔于“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将诗人创作诗句时的心情、千锤百炼为一“绿”的过程,刻画得淋漓尽致。
与《推敲》相同,本文写作特点是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与诗人相同的澎湃激情。
故事详写王安石创作“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略写创作整首诗的过程;详写诗人锤炼出“绿”前,用“到、过、入、满”四字的过程;略写后几个字乃至十几字的过程。
本文与《推敲》内容所不同的是,课文在叙述故事后,解说了用“绿”字的“韵味”与“魅力”,便于学生理解。而《推敲》则只讲述了用“敲”字的结果,原因留给人们思考。
要点提示
1.本文是对前几篇课文显示语言与文章韵味的补充和拓展。文章语言简洁,却激情洋溢。阅读时对那些寄托着作者无限深情的句子,要反复朗读,揣摩体会。体会文中所述人物之情,作者之情,以及自己对其理解。在此基础之上,与本文产生共鸣,感悟创作之道。
2.借助本文,让学生了解“推敲”的故事;依托本文,让学生理解“推敲”的内涵;超越本文,让学生实践“推敲”的方法。
3.对文中有关用“绿”字的解说,要仔细阅读、理解体会,如果自己有不同的理解,也可以与同学、老师交流探讨,经历、参与锤炼语言的过程。
教法建议
1.教师要让学生课外搜集王安石有关资料,阅读时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本课故事情节虽较容易理解,但作者语言简练,感情饱满激昂,阅读时也要在朗读中加以理解体会。如:实行变法改革,经历磨难。江南明媚的湖光山色抚慰了他劳累困顿的心,他寄情于山水,„„于是闭目吟哦,滔滔的江水拍击着船舷,滚滚的思绪充溢在胸间„„
3.反复阅读后可以让学生练习复述课文、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家人)听,体验锤炼语言的过程。读词积累
“积累理解词语”可以结合学生阅读课文时进行。阅读《推敲》一文时,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在理解“推敲”一词(见参考资料⑧)的基础上,说出与“推敲”意思相近的“斟酌”(书面语)、“琢磨”(口语)――语体色彩有别的两个词语;再结合课文内容――韩愈与贾岛“推敲”词句的语境,引导学生概括出他们二人在“切磋”诗艺,以区别“斟酌”、琢磨”。而“锤炼”一词则可以结合阅读《千锤百炼为一“绿”》一文,知道了王安石千锤百炼为一“绿”的佳话后,自然就知道“锤炼”的喻义了。当学生说出课文内的词语“锤炼”、“推敲”与课外积累的词语“斟酌”、琢磨”、切磋”时,教师要及时将这些词语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认读,以便学生的积累与运用
交流习作体会
此项活动可以在学生阅读“拓展阅读”课文后进行。活动时,教师结合“拓展阅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在小组或班级交流自己习作时反复思考、修改字句的经历,(让学生说出具体的事例)增强交流的说服力与趣味性,培养学生“锤炼”语言的习惯与积极性。学习小提示
教师教学本单元后,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或班级交流,回读、回想再体会本单元主题“韵味”的深刻含义,体会内容与教师引导可参见“单元说明”。不同的文章蕴含不同的道理,可以鼓励学生搜集类似的文章,通过读来体会,还可以进行朗读比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畅所欲言
本内容可以在学习《我喜欢》一课之后进行。教师可以先出示词语卡片,让学生认读,然后将词语卡片贴在黑板上。学生分小组说说词语(见参考资料⑨)的意思。教师再出示一些能体现上述词语内容的图片,如:特定情境、自然美景、夜空图„„引导学生根据图片情境用词语说话,还可以适时引导学生评价。教师再引导学生(由这些特定的情境)扩展思维,让学生回忆词语所描述的情境自己的经历体会,在小组内先说一说。最后,小组推选1―2名学生在全班交流。教师引导总结:阅读时,要仔细体会文章作者运用词语的韵味;表达时也要选用恰当的词语准确表达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情感。初显身手
欣赏、抄写
此项内容可以用一课时进行。活动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汉字的字体(见参考资料⑨)、书法方面的知识、作品及自己喜欢的硬笔书法字帖等资料。(教师也要准备)活动时,先让学生在全班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让学生了解:书法是
我国独有的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文化瑰宝之一;了解我国历史上较著名的书法家、书法作品等。还可以请学书法的同学当场表演写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欣赏书法作品的品位,陶冶继承、发扬民族文化传统的情操。然后,让学生挑选自己所喜欢的书法家的作品抄写。班级可以出一期墙报,展示学生的作品。教师还可以布置学生平时多练习写字,班级将定期出墙报展示。(也可以评比)
对对子
此内容可以安排在拓展阅读后进行。教师可以从课文中贾岛或王安石的诗句入手,给学生浅显通俗地介绍古代诗歌讲究对仗的写作知识(见参考资料⑩)。让学生初步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再依次出示教材中的前两组练习,后四组练习(见参考资料??)。既可以让学生独立练习,亦可以在小组内讨论完成,在全班交流。其间,教师要引导学生评价,对那些对得好的学生要及时鼓励,激发积极性。最后还可以布置学生搜集民间对联以及名家名作,找时间在班级交流或展出,培养学生品味欣赏语言的能力。金钥匙
告诉学生养成每单元进行小结的习惯,请已经这样做的同学介绍自己的小结,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评价,进而做到小结既全面又重点突出;既有收获,又找出不足。
草
帽
计
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的是在长征途中,贺龙同志在上有敌机的轰炸,后有追兵的情况下,设下计策:命令战士们丢掉遮挡太阳的草帽。由于天气炎热,后面追击的敌人来不及多想,便纷纷抢到帽子戴了起来。而飞机上的敌人误认为戴草帽的就是八路军,进行了狂轰滥炸,死伤惨重。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贺龙设下草帽计、敌人中计的过程。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白根据具体的情况巧用智谋,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困难。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课文的前后比较,了解贺龙实施草帽计具体原因及过程。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课
1、教师叙述,使学生了解故事当时的历史背景
师:同学们,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为了保存实力,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话说贺龙同志率领一支队伍,由湘西向贵州进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期间发生的一个故事——《草帽计》。
2、板书课题,学生发现问题
板书[草帽记],通过学生发现错误、指出错误的过程,使学生加深印象: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有关计策的故事。
3、引导学生理解“计策”
①学生依据理解自己说一说“计策”的意思 ②用课间出示词义,指读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提出要求,学生自由阅读课文
师:课文围绕草帽写了一个什么计策呢?请同学们小声、快速地阅读课文。(教师巡视学生读书情况)
2、集体正音:
面面相觑
汗流浃背
山场
山土坊里
一窝蜂似的
在正音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山场”的意思:就是山上比较平坦的、比较大的空地。
3、读后交流:课文围绕草帽写了一个什么计策?
三、细读课文,分析课文内涵
(一)贺龙设计
1、结合“计策”的词意,提出问题及读书要求:在什么情况下,贺龙想出的这个计策? 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并画出相关的句子。
2、学生在自己读书、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在什么情况下,贺龙想出的这个计策? 引导学生理解当时具体情况:
①当时是炎夏、天气酷热;②红军上有飞机的轰炸,后有追兵;③贺龙选择了一块山场(根据学生的理解,适时板画当时的情况)
4、体会当时红军面临的最大威胁
师:在酷热难熬,敌人上下夹击的情况下,红军最大的威胁是什么?(体会红军最需要摆脱的是敌人的上下夹击)就在这种情况下,贺龙同志设下了草帽计。
5、读书学习战士的表现
①师:听到丢草帽的命令,战士们什么表现?读读书。②学生交流读书情况
③通过教师叙述,创设情景:听!贺龙同志的命令传下来了!如果这时你就是一为红军战士你会怎么说?(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加深学生体会战士们对丢草帽的不理解)
(二)敌人中计
1、过度:敌人这的会像贺龙预计的那样中计吗?通过读课文的那部分知道的?(三、四自然段)
读三、四自然段,体会读时的心情
2、学生读书
3、交流读书时的心情:痛快、高兴、激动等
4、指导朗读
5、师问:在痛快、高兴之余,你对敌人的做法有什么疑问吗? 引导学生置疑:敌人怎么会这么轻易的中计?
6、前后联系地读书,体会敌人怎么会这么轻易的中计?
7、在自己阅读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8、全班交流读书情况:敌人怎么会这么轻易的中计? 帮助学生梳理:①天热——敌人抢草帽;②飞机驾驶员急于立功的心理;③选择了有利地形,保证草帽计的成功实施(班述:天气、心理、地形)
小结:贺龙同志正是利用天气、地形以及敌人的心理,巧妙地设下草帽计,请君入瓮、以敌克敌,使红军化险为夷,继续长征。
四、总结全文
1、谈话体会,师问:当战士们后来听到战斗胜利的消息,会怎么说?(体会贺龙的神机妙算)
再问:我们读了草帽计,又会受到什么启发呢?
2、作业:自古至今这种巧用智谋、克敌制胜的故事很多,建议同学们课下找一找、读一读,能带给我们更多的借鉴。
《包公审驴》
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整个故事可以概括为“调换驴——告驴——审驴——找到驴”四个部分:王五借以养家糊口的、漂亮的驴被人在市镇上掉包,他无奈将驴告上法庭,包公利用驴能够认路的特点,通过巧妙“审”驴捉住了小偷。审驴的过程中,包公的巧用计谋、对于穷人的一视同仁,对于疑难案件的从容应对都让我们叹服。在其中,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调换,而不是偷走,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失主有些安慰,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最终证明是害人害己,是要不得的。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认识课文的生字新词。理解“审”、“懊恼”、“闻所未闻”、“冒名顶替”的意思。
2.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继续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激趣质疑——细读课文——合作研究——自主解疑”的方式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深入理解。
2.通过“表演课本剧”的方式,为学生创设情境,培养表达能力。
3.通过概括故事内容和列小标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猜猜我是谁”
每个小组请两位同学上台,一人来说,一人来猜!说的同学可以加上表情和动作,但不要说出所猜的人的名字里所含的字。(出示:“福尔摩斯(柯南)”、“包公”、“马”、“驴”)猜完学生板书。
随即采访:
1.“包公”他性包名公?就像“关公”一样,这是古人的尊称。你对他有哪些了解?(一学生谈、小组可以旁边补充。唱歌也可。)
2.“马”和”驴”有相同点吗?(识途)
一、导入新课
1.擦掉“福尔摩斯(柯南)”、“马”。今天,我们要讲的小故事,就是和“包公”、和“驴”有关。
2.那“包公”和“驴”又有什么联系呢?(先写“申”,一起案件里都有申诉人,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原告”,当然也要有“被告”了。在一间屋子里,也就是过去的衙门里,解决原告和被告的纠纷,也就是“审案”了。把字补充完整。)
3.读着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感觉?(奇怪、有趣,包公为什么要审驴呢„„)那好,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个小故事。
二、初读概括
1.在预习中有没有遇到影响大家阅读的字?可以互相提醒一下。
2.那我们就一起读读这个故事,看到底讲了个什么事。(师生读)
3.谁来说说讲了个什么事?(学生概括,师指导)
4.看来“驴”在这个故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再精练一些,能不能给经过加一个小标题。(调换驴〈如果说“丢驴”就加以引导〉——告驴——审驴——找到驴)
5.质疑: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你觉得奇怪,或者感兴趣的地方,可以说一说!(随机板书)
三、细读探究
(一)引导略读“调换驴“部分
1.在学习上即使有一点疑惑,咱们也千万不能放过,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好吗?刚才,为什么说“丢驴”不准确呢?
2.既然没丢,好坏还有一头驴,干嘛要去“告驴”呢?(两头驴相差太大、唯一的财产)
⑪差别有多大?(学生读书比较)
⑫差别再大不就是一头驴嘛,万一告到公堂又找不到那多丢人呀?(理解“唯一“的财产)
3.顺势引导、朗读:难怪王五会有那样的反映„„谁想读读王五的表现?想想王五当时的心情!什么心情?再读。
小结:原本荒唐的事,细细分析起来,有时倒也顺理成章。就这样,一桩不大不小的案子摆在了包大人面前。
(二)学习“审驴“部分
1.刚才,大家对“审驴”的部分也颇感兴趣,有的还有疑惑。咱们像小侦探一样也仔细分析分析好不好?
提出要求:包大人审理案件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你不懂的问题,发现了先自己想想能不能解决,能解决的话一会儿可以考考组里的同学;不明白也不要紧,小组里其他同学思考完之后大家可以一起讨论,看看集思广义能不能解决。最后还可以拿问题考考全班同学,考考老师好吗?
2.小组合作研究讨论。
3.交流汇报提问
(1)有没有挺难解决但你们小组齐心协力解决的很精彩的问题,和大家汇报一下。(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2)谁来提个问题考考大家?(一生问,其他思考、回答)
学生汇报中抓住包公的表现:
“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驴”被告的案子很奇,开始也犯难,但马上找到了解决办法。
“关上三天、痛打四十大板”——驴的本性慢、比较迟钝,为了让驴“受够了惊吓”,才能飞奔回家。
“消息向四面八方传开„„到庭听审的不只是几十号人„„个个都想来看看热闹。”①这么多人来看,万一审不好怎么办?——了解驴的本性、胸有成竹。②不怕罪犯知道,把驴藏起来?——制造“审驴”的假象,可以让小偷放松警惕。
小结:看来,我们的包大人确实是遇事冷静、足智多谋呀!
4.同学们,你们觉得审驴部分有趣吗?咱们把它排成小课本剧怎么样?
课件提出要求:送大家一把金钥匙“你也可以成为优秀的小演员”
① 小组里协商一下,以最快的速度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
② 找到自己的对白,画下来,读通顺。
③ 联系上下文和人物的心情,想一想该用怎样的语气。
④ 可以加一些动作和道具吗?那就锦上添花了!
“大胆上台吧,你是最棒的!”
5.学生排练、表演,随机总结。
四、总结全文
1.静下心来想一想,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
包公使用了计谋,巧妙的抓住了小偷。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调换,而不是偷走,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失主有些安慰,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最终证明是害人害己,是要不得的。
2.其实,包公不仅审过“驴”,还审过“石头”,还有很多奇案呢?大家想再读一些包公审案的小故事吗?提供网站、书籍。
板书:
包公
遇事冷静、足智多谋
审
驴
调换驴——告驴——审驴——找到驴 《诸葛亮少年时代的故事》 教材分析
本课叙述了诸葛亮少年时代非常喜欢听先生讲书,为了延长听书时间偷偷喂米给打鸣的公鸡,弄巧成拙,被先生发现,撵出了学校,非常后悔,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在得到了先生原谅后,更加尊敬先生,先生也更喜爱他,把做人的道理和平生的学问都教给了诸葛亮,为后来成为大政治家和军事家打下了基础。
课文共分5个自然段。可分为两个部分。1―3自然段写聪明好学的诸葛亮,为了延长听书时间偷偷喂米给打鸣的公鸡,弄巧拙,被先生发现,撵出了学校。4―5自然段写诸葛亮回家后非常后悔,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在得到了先生原谅后,更加尊敬先生,先生也更喜爱他,把做人的道理和平生的学问都教给了诸葛亮,为后来成为大政治家和军事
家打下了基础。
要点提示
1.对于诸葛亮的杰出军事才能学生一定不陌生,本课语言通俗,教学中应该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小组合作,交流中体会文章所蕴涵的深刻道理――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用智谋的。有时候可以用智谋,有时侯是不能用智谋的,聪明要用在正地方。
2.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诸葛亮偷偷喂米给打鸣的公鸡出发点是好的,是希望多听先生讲书,从中可以看出他的聪明好学。但是背着老师和同学做手脚,只顾了自己的兴趣,却让老师和同学饿肚子,是错的。最后弄巧成拙,被先生发现,撵出了学校,险些连学都不能上了,又是他得到的深刻教训。
3.使学生认识诸葛亮知错就改,更加尊敬先生,得到了先生的喜爱,为后来成为大政治家和军事家打下基础。从中可联想到学生自身,与之对照,明确正确的做法。
4.文中通篇以第三人称叙述,较多的是人物的心理描写,注意学习这种方法。
教学建议
1.课前可让学生介绍一些诸葛亮利用谋略取得胜利的小故事,话锋一转,那么,谋略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可以采用吗?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到答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要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可以采用小组辩论的形式,围绕“诸葛亮的做法错了吗?”谋略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可以采用吗?”两个主题,请双方同学运用课文中的事例,进行辩论,说明自己的观点。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这里要给学生充分的辩论时间,鼓励学生向别人质疑,甚至还可以引用课外的事例说明自己的观点。教师只要稍加点拨,避免学生思想过于偏颇即可。
3.可以尝试学生小组合作,排演课本剧。鼓励学生自主分配角色,强调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排演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畅所欲言
围绕“把聪明用在正地方”这一主题安排了口语交际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教育学生对人要讲诚信,对坏人要用智谋,培养学生学会在生活中正确运用聪明才智。
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启发谈话,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使学生能够以“把聪明用在正地方”为话题,进行交流。教师不要让学生只谈论一方面内容,尽可能引导学生展开不同的话题,比如:和家长、老师、同学等交往的时候,什么是聪明?当你遇到坏人的时候,你要用什么样的办法?当你面对学习的时候,什么是聪明智慧?当你面对困难、面对失败、面对游戏、面对自己的缺点„„在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判断怎样才是真正的聪明做法?将语文学习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学语文,用语文,使语文的外延等于学生生活的外延,使每个学生都能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在学生畅所欲言的时候,教师要根据情况,对学生所说的内容、语句、口气等做以适当的点评,鼓励学生个个参与表达,形成乐于表达的氛围,提高表达能力。
初显身手
找关于智谋的典故和成语是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关于智谋的有趣的故事,拓宽知识面。
历史上有很多关于智谋的故事,形成了很多有趣的典故和成语。比如:围魏救赵、空城计、破釜沉舟、隔岸观火、调虎离山„„教学前,教师要认真做好动员和布置工作,让每个学生都查找资料。课上,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查找结果。比如个人表演的活动有讲故事、猜故事等,小组汇报的有分角色朗读、课本剧等,全体同学要在对表演的同学及时进行评价。
笔下生花
本单元的习作是让学生模拟“少年法庭”对事件做出评判,并设想评判结束后,案中人物的不同想法,这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习作空间,有利于学生发挥个性,自由表达主题。在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这项活动虽是写的练习,但是,一定不能只进行写的活动。教学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读懂要讨论的文字,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从人物的处境入手,分别分析他们各自做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做?现在他们都是怎样对待这件事情的?让学生大胆展开讨论,将他们的想法一一展示出来,然后选择自己认为最有道理的写下来。注意将语句写通畅、简洁,意思明确。写完后,组织同学读一读,评一评,看看谁的语言最简练,不但把话说通,而且把话说好,争取做到字斟句酌。
讲评时可按不同的评判结果分组,学生互评,教师巡视指导,逐渐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小组评议后,选出有代表性的习作,在班上交流。
金钥匙
课堂讨论,大家应该围绕一个议题发表意见。如果自己准备的发言,不符合大家的议题,就暂时等一等。这两个要求,都是学生在分组讨论时应该注意的。但是,教师们不要在本单元最后单独地将这个学习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如果能够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适时地提出来,再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讨论活动加以巩固,学生一定会比较自然地掌握,提高课堂讨论的目的性和实效性。
本单元的“金钥匙”,可以不单独出现,渗透在每节课中,提示学生围绕主题发表意见,如果自己的发言不符合大家的议题就先等一等。同时,在倾听的过程中发现别人的优点、自己的不足,提高课内外语文综合学习的能力。《一个苹果》 教材分析
《一个苹果》记述了在抗美援朝时期,八位志愿军战士,在防空洞中,尽管干渴的厉害,却舍不得吃完一个苹果的事情,歌颂了志愿军战士互相体贴的战友情。
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语文基础知识比较扎实,有自己独立的阅
读理解的能力,有着较高的学习热情,学生学习较为主动。但由于本课内容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所以学生需要提前对那个时期的有关知识进行了解。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民军队战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志愿军战士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更重要的高尚品格。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3.学习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民军队战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志愿军战士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更重要的高尚品格。
课前准备
观看电影《上甘岭》,查找有关上甘岭战役的资料。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前段时间我们观看了《上甘岭》这部影片。我们知道在上甘岭战役中我军的阵地多次失而复得,志愿军战士们在坑道里坚守阵地,困难重重。战士们遇到的最大困难之一就是缺水。干渴了七天,战士们没喝到一口水,干渴程度可想而知。就在这时,一个火线运输员给他们送来了一个苹果,大家想知道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了吗?(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质疑问难。
(学生有可能提出:一个苹果时从哪里来的?围绕一个苹果讲了一件什么事等问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重点检查:卸完、撕开、润喉咙、烟熏火燎、翻来覆去、眼眶、沙哑、面颊、一瞬间等词。(采用指名读、齐读的方式,注意纠正字音。)
2.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知道苹果的传递顺序。
第一次:火线运输员——连长——步话机员小李——伤员小蓝——司号员——卫生员——连长。
第二次:连长——步话机员小李——小胡——小张„„
三、感情朗读,探究文本
同学们,这个苹果这样传来传去,没人肯吃,难道他们都不需要这个苹果吗?(非常需要)
1.自由读课文,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非常需要这个苹果?(通过这个问题可以了解战士们干渴的表现,从而突出他们“让苹果”的精神境界。)
(1)把有关的语句画出来,读一读,把自己的体会和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
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描写8个人的形象、神态、心理活动的句子,通过抓住重点词语感情朗读的方法,体会战士们处于极其干渴的状态。例如:(课件出示以下句子)
连长渴:“喉咙早就干得烟熏火燎似的。”“这会儿,不用说一个,就是十个二十个,我也能一口气吃完。”
步话机员小李渴:“嘴唇干得裂了好几道血口子”,“深陷在黑色眼眶里的两只眼睛,布满了血丝。” 伤员小蓝渴:“脸黑黄黑黄的,嘴唇干得发紫。”
火线运输员渴:“火线上跑来跑去”,“通往后方的三里路之内,是一滴水也找不到的。”
小结: 每个战士都有理由吃掉这个苹果,同时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也十分需要吃掉这个苹果,可是他们谁也没有吃这个苹果。2.讨论:战士们为什么都不吃这个苹果?
(1)首先要了解苹果在战士们中间推让的经过,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想一想,每个战士在拿到苹果时都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火线运输员在路上捡到一个苹果,想到连长嗓了哑了,应该吃了这个苹果润润喉咙,就把苹果递给了连长;连长想到步话机员小李声音已“沙哑”,需要苹果,连长把苹果递给了小李;步话机员小李想到伤员小蓝失血过多,需要苹果,转手给了小蓝;小蓝想到连长要指挥战斗需要苹果,小蓝又把苹果递给了连长;连长又想到司号员要吹冲锋号,需要苹果,连长把苹果递给了司号员;司号员想到卫生员日夜护理伤员很辛苦,需要苹果,司号员转手递给了卫生员;卫生员想到伤员小蓝更需要苹果,又把它递给了自己日夜照顾的伤员小蓝;小蓝又想到连长的责任更重,更需要苹果,所以小蓝又把苹果递给了连长。)
(2)从战士们想法和做法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每一个战士心里想的都是战友比自己更需要这个苹果,因此他们做了同样的一件事,那就是把苹果让给别人。)
(战士们在最困难的情况下,宁愿自己干渴,也一定要把苹果让给别人吃。因此,他们传递的不仅是一个苹果,而是一种情谊,一种关心别人胜于自己的精神。)
(3)分角色朗读课文1~12自然段。
小结:最后战士们在“我”的带领下开始吃苹果,可是苹果转了一圈还剩下大半个。这是为什么呢?
3.指名读13~15自然段。讨论:为什么苹果转了一圈还剩下大半个?
(1)引导学生将“这会儿,不用说一个„„一口气吃完”与“这样一个挨一个„„苹果还剩下大半个”相对比,谈自己的感受?
(在这种艰苦的情况下,志愿军战士为别人着想、互相关心的崇高的友爱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人。)
(2)同桌互相朗读14、15自然段体会体会志愿军的这种崇高的精神。
4.齐读最后一段。
(1)理解重点语句,体会战士们的心情。“我刚想命令大家认真地把苹果吃了,忽然觉得防炮洞里格外沉静。”联系上下文以及课前搜集的资料理解此时此刻人们的心情。
(“沉静”是因为大家都不说话了。为什么不说话?因为每个人心里都非常不平静,流着泪,说不出话来。连长也激动得流泪了。此处无声胜有声,这是幸福的泪,是因为生活在战友的崇高友爱中而感到幸福;这也是骄傲的泪,是因为有这样一些在困难的时候一心为别人着想的品质高尚的战友而感到骄傲。)
(2)在这战火纷飞的夜晚,在这饥渴交迫的夜晚,战士们让出了解渴的苹果,让出了意味着生命的苹果,在坑道内的战友们都感动了,为有这样的关怀与友爱而感到幸福与骄傲。让我们包含感动与敬佩,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配乐)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学到这里,同学们,你想说些什么呢?
2.志愿军战士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在困难面前,他们心里想的是别人。这种高尚的品格我们应该学习,老师希望大家永远记住“一个苹果”的故事。
五、作业
1.摘抄课文中你最受感动的句子。
2.写一篇读后感。《古诗二首》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六单元的第二课。教材根据单元主题“水”选编了《浪淘沙》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古诗。第一首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作为现实主义诗人,他既用恢宏的笔触形象再现了海面的壮美博大,又用寥寥数语描写了海上的变迁,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第二首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苏轼,他用细腻的笔调,描写了宁静素雅、美仑美奂的西湖景致。此诗写于公元1073年,描写了西湖刚晴又雨时富于魅力的美景。晴天里的西湖波光闪闪,旖旎可爱,蒙蒙雨天的山色,同样妩媚动人。她宛如那美丽的西施,不论怎么打扮都是那么动人。诗人的想象新奇,写出了西湖的神采和韵味。
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市区小学,学生经过四年的语文学习,接触过不少古诗,加之上学期我们开展的“古诗文诵读比赛”,提高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很多学生能够通过诵读、借助工具书对古诗有初步的感悟,但也存在极大的差异。作为在海边长大的孩子,对大海十分熟悉,但对西湖却缺少形象的感受,教学本课时需要教师有针对性的制作课件。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能做到正确书写、运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两首古诗。
3.感受两首诗的不同风格,积累与水有关的古诗。
4.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教具准备
自制课件(西湖美丽的风景图片并为朗诵配音)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了解唐朝诗人白居易和宋朝诗人苏轼的生平,收集、背诵学过的他们写的诗。
一、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1.谈话:假期中,我们班的×××同学在家人的带领下到杭州的西湖游玩,那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就请他来当导游带我们一起去游览一番。(学生边介绍边出示课件,带领学生领略西湖的美丽风光)
西湖美吗?从你们专注的眼神,惊异的表情,老师已经感受到了。面对西湖的山光水色,我们只感到语言的贫乏,可古时候的诗人们,却能用寥寥数语勾勒出西湖的美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最有名的一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了解他吗?(交流苏轼的资料)
(出示多媒体课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大文学家、大艺术家,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对后世影响很深。他的诗词,挥洒自如,明快豪放,善于运用新鲜的比喻描写山水景物。
3.理解题目: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酒。开始天气晴朗,不大功夫竟阴了天,下起雨来。这样,饮酒未尽,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于是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
你现在能明白题目的意思了吗?(指名解题,注意调整词序:“饮湖上”应为“湖上饮”,题目可调整为“雨后初晴湖上饮”,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意思是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饮(酒)时(看到的景象))
4.过渡:900多年来,此诗妇孺皆能成诵,成为咏西湖诗中的名篇,为什么人们最喜欢这首诗呢?让我们先来读一读吧。
二、质疑解疑,理解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纠正字音及不恰当的停顿。
3.学生自读、质疑,将不懂的词、句标出。
4.学生自读感悟。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结合西湖美景图片了解诗文大意。
5.小组交流学习体会: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6.集体交流不理解之处。(注意“潋滟”、“空濛”、“西子”、“总相宜”的意思)
三、吟诵品读,深入感悟
1.(课件出示古诗的前两句)指名读,谈感受。
2.从这两句诗文中,你感受到西湖在晴天和雨天的景色各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领略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特的,理解“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
3.体会作者看到这般美景的心情。指导学生朗读,建议放慢语速去读。
4.学生练习,指名读,范读,齐读。
5.西湖晴天、雨天都如此美丽,不禁使作者想起古代的一个美女西施,发出如此感慨。
6.(课件出示古诗后两句)指名读。为什么作者拿西施来比西湖呢?(学生首先会想到两者都有个“西”字,更要引导学生理解两者都具有的自然之美:西施无论是化淡妆穿素衣,还是涂浓妆穿锦衣,总是美丽迷人。西湖无论是晴天的波光荡漾,还是雨天的迷蒙山色,都让人流连忘返。还有西施是古代春秋时期的越国人。那时越国的地域与后来及现在所称的“浙江”的地域大致相当。杭州及西湖正处在西施的故乡一带。苏轼在杭州就很自然地想到著名的古代美女西施,并拿她来与西湖相比。)
7.因为这巧妙的比喻,使这两句诗成为传世名句;也因为这传神的比喻,使“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称。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感受这美妙的诗句。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两句。
8.小结:寥寥数语却能勾画出西湖多姿多彩的魅力,怪不得近千年来,人们每每来到西湖都要吟诵这优美的诗句。让我们也来回味一下,配乐(如《平湖秋月》)朗诵古诗,并配以西湖优美画面。
四、总结学法
(课件出示:质疑解疑,理解诗意;吟诵品读,深入感悟)
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习第二首描写大海景象的古诗《浪淘沙》,五、学习《浪淘沙》
1.了解作者:白居易是唐朝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常常状物抒情,表达深刻含义,让我们看看作者借这首诗来告诉我们什么。
2.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理解,遇到困难在学习小组中共同交流、启发,对于“淘不住”“遂令”等词语,教师要给予讲解。
教师巡视,关注后进学生,参与小组交流之中,查找问题,适时点拨。
3.集体交流学习情况:指名读一读诗,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品味“遂令东海变桑田”蕴含的深刻道理。
4.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六、比较两首诗的不同风格
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并有感情地读一读,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七、作业:(第二课时完成)
1.搜集与“水”有关的古诗。
2.喜欢《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同学可以继续搜集有关西湖的风光图片、文字资料;喜欢《浪淘沙》同学,可以找到刘禹锡的《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读一读。
《水就是生命》 教材分析
《水就是生命》是一篇说明文。作者言简意赅地介绍了水的常识:水在人体中的作用,喝水的意义。说明没有水,就没有生命的道理。使我们不仅懂得了这些常识,更加懂得水在生命历程中的重要,从而自觉的保护水资源,为人类更加美好的生存作出自己应尽的义务。
学校学生状况分析
本班学生独立识字学词的能力比较强,上课愿意提问,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步骤和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阅读时能比较准确地为文章做批注。平时他们喜欢积累,有较强的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的团队意识较强,喜欢合作。
教学目标
1.通顺流利的朗读课文,掌握本课8个生字,正确理解读写“粗制滥造、新陈代谢、吐故纳新„„”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水和人类的密切关系,体会说明文文字精炼,数据准确,说服力强的特点。
3.理解“水就是生命”,从小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懂得要保护环境、珍惜水资源。
4.初步了解写提纲笔记的方法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水和人类的密切关系,理解“水就是生命”。
2.初步了解写提纲笔记的方法和重要性。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收集有关水资源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水的资料片,让学生体会水的美丽,水的激情,水在大自然中的重要地位和它的神奇魅力,并且让学生谈谈自己观看后的感受。(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与水有关的课文。(板书、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到些什么?(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教师随机评价)刚才同学们就这个课题,谈了自己的看法。让我们看看从课文中能否有新的发现?(调动学生读书兴趣)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出示生字词,指读,解释词语“不言自明、粗制滥造”等(注意分层次识字)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精读课文,感悟文章特点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
(1)自读思考。
(2)集体交流:
(帮助学生梳理出课文主要写了以下三方面的内容: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水在人体中的作用;喝水的道理。)
2.自由读课文,将课文中有关水的内容记录下来。3.重点研读课文的第二部分。
(1)出示:液、汗、泪、尿、泄,齐读这几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随机评价)
这些都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它们又都和水有关系。
(2)水在我们的身体中究竟扮演着什么角色呢?请同学们再一次认真读书,划出有关语句。
(随学生回答,板书:化学师、运输兵、调节器、润滑剂、卫士)
(3)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说水是化学师、运输兵、调节器、润滑剂、卫士呢?一边读,一边划出有关的依据。并将自己的感受强烈的地方做好批注。
(4)集体交流。一边交流一边谈感受,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到水对人体的重要性。
(5)齐读第七自然段。
小结:的确,不吃饭可以坚持几十天,但是不喝水一个星期也活不成!水在我们的身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维持着我们的生命(板书:维持生命)所以我们要讲究饮水卫生。(板书)
4.研读第三部分
(1)讲究饮水卫生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加以注意呢?读读课文的相关段落,和同桌交流一下。(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2)集体交流。(归纳板书)
5.归纳提纲:
(1)学生对记录下来的课文中有关水的内容进行修改,试着归纳成提纲,在小组中交流。
(2)集体交流。将学生写的提纲与课后提供的提纲相对照找出不足。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并让学生明白写比较详细的提纲笔记,可以帮助我们比较具体的掌握内容要点)
6.现在同学们已经成为研究水与人类关系的专家啦,有一位科技日报的记者,想采访一下专家们,了解水与人类的关系,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提纲进行对话。
四、补充资料,课外延伸
1.补充课前学生搜集的水资源现状的资料。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水与人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可是当你听了刚才同学们交流的这些资料后,你有什么想说的话吗?(学生畅所欲言)
2.教师总结:水和我们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水就是我们的生命,让我们爱护水吧,否则,人类见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自己的眼泪!
(让学生懂得要保护环境、珍惜水资源)
五、书写生字
学生自学,然后给大家当小老师讲解生字。
提示:比较形近字记住字形,如:溶(溶解)与 熔(熔化)、榕(榕树),泄(排泄)与屉(抽屉),唾(唾液)与捶(捶打),惕(警惕)与踢(踢球),剂(剂量)与济(经济),疫(防疫)与役(兵役)等;“胃、尿”与字的意思相联系来记住字形。
作业:
1.写心得体会。
2.以“珍惜水资源”为主题办一份手抄报。《“诺曼底”号遇难记》 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
雨果的小说场面描写真切悲壮,感人至深。《“诺曼底”号遇难记》以一位临危不乱、处变不惊、忠于职守的船长形象,震撼着读者的心灵。这篇文章是“危急时刻”单元的一篇主题课文,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借助文本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行个性感悟;三是使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体会运用语言、塑造形象的方式方法。就情节而言,本文是不难理解的,哈尔威船长的人格魅力也是不难认识的,但是作品是怎样渲染这一形象的,又该如何让学生从心灵深处去感悟这一形象,领悟作品的内涵,这是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关键,也是执教本文的难点和重点。
教学实践中,可以具体确定教学的主要目标:①充分阅读课文,研究课文中的人物对话,揣摩人物心理,体会、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②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个性化理解,学会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交流,资源共享。③从虚拟情境的感悟迁移到现实生活的体验,让学生学会从名著中汲取养分,迁移学习、主动学习。难点是引导学生揣摩“一个伟大的灵魂”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诞生的,人们为什么视其为“一个伟大的灵魂”。
教学设想
本课教学需要从整体入手,不可把文章肢解,引领学生入境生情,自主发展,可以分四步进行:第一步,组织学生搜集资料,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具体措施是通过搜集网络、图书资料,了解雨果在法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及其作品的价值。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安排他们阅读雨果的原著,体会雨果的语言风格。第二步,学生带着基本的见解展开自由读书活动,读准生字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初步了解文本的内容。第三步,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练习把自己的认识、感悟和体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在学生的自主讨论和探究中,培养学生的积极质疑和主动探究的精神。第四步,说听读写结合,体现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依据教材,超越教材,拓展教材,并引导学生学会写读书心得。
教学流程
一、夯实基础,重视预习
充分重视课前准备活动,有计划的安排以下准备内容:①以“雨果”为关键词上网搜索和查阅图书资料,充分了解作者生平、本文的写作背景、作家的相关作品及创作风格等。②利用工具书,自主学习生字词,扫清阅读的障碍。有能力的同学进行初步的“批注式”阅读。③有条件的同学搜集或者观看电影《泰坦尼克号》,也可以阅读相关电影剧本或者相关的资料,与《“诺曼底”号遇难记》进行对比学习。
二、渲染情景,走近文本
1.谈话:同学们,“海难”这两个字也许是任何一个航海的人都不愿意提及的字眼。大家想一想,结合你的所见所闻,谈一谈其中的原因。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适时播放电影《泰坦尼克号》沉船的片段,在学生初步讨论以后,加强视听刺激,调动学生求解的欲望。
4.小结导入课题:在茫无边际的大海上行驶,“海难”的发生是不可预料的,而处于危急中的人们又无处躲藏,所以常常会因为慌乱而发生混乱不堪的局面,造成惨重的损失。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叫做《“诺曼底”号遇难记》,伟大的法国作家雨果,同样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惨烈而悲壮的场面,不同的是这次事故因为有了一个“伟大的灵魂”,船上61人中有60人生还,创造了“海难”史上的一个奇迹!
三、整体感知,触摸经典
1.初步阅读,感知雨果作品的语言风格。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自主识字,并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要求学生根据以下提示自主读书:(1)根据预习的情况,给课文中的生字加注拼音,重点的词语可以标记一下。(2)依据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的人物等要素,试着概括故事情节。(3)相互交流读书的初步认识,检查初读的效果。
2.带着问题,圈点批注。在学生对文本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以后,可以引导学生边阅
读边思考:作者是怎样刻画哈尔威船长这一形象的?
谈话:感人的故事之所以感人,就在于它往往描述了一定的感人的情节或者塑造了一个或多个感人的艺术形象。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都知道本文塑造了一个感人的形象——哈尔威船长,一个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的崇高的灵魂。那么,小说是如何塑造这个形象的呢?
请同学们找出小说中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简单说说它让你感动的理由。提出阅读理解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四、重点探究,深入体验
1.在同学们初步质疑问难的条件下,帮助他们梳理问题,围绕“哈尔威船长的形象是怎样塑造的”找出重点问题,分小组深入探讨。
本文虽高度赞扬了哈尔威船长,但全文没有一处直白的表露。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把加强感情朗读放在首位,要读好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通过朗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哈尔威船长的精神品质。
2.汇报学习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以点带面的问题展开,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读有所悟,展现个性理解。
(1)哈尔威船长为什么用枪威胁逃生的人群?
首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和故事中的主人公产生共鸣,然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交流看法,各抒己见。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人们想的是什么?哈尔威船长想的是什么?注意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结合,提出“如果你在‘诺曼底’号上,面对此情此景,你首先会怎么办?”之类的问题,引发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思索。灾难到来时,那些“争先恐后逃生的人”与镇定自若指挥的船长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比。哈尔威船长关键时刻采用的特殊手段,正好体现了他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崇高境界。
(2)“一个伟大的灵魂”指的是什么?
讨论这个问题,需要结合全文进行。先让学生在课文中找一找,从哪些句子中能让我们看到一个“伟大的灵魂”?
○1“实际上一共61个人,他把自己给忘了。”他是不是真的把自己给忘了? “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面对惊慌失措的众人,他镇定自若,仿佛他不是给人而是给灾难下达命令,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听从他的调遣。”他怎么会忘了自己?
○2“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人们为什么不违抗他的意志?为什么会感到自己的上空出现了“伟大的灵魂”?
抓住船长与洛克机械师、奥克勒福大副一部分对话,反复阅读体验,然后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透过简短有力的对话描写,体会到人物的心理活动,学习用对话的形式塑造形象的方法。
○3“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 本文中多次描写“雾”:“大雾弥漫”、“雾愈来愈浓了”、“沉沉的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等,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写“雾”?“黑色的雕像”指的是什么?面对这“沉进大海的雕像”,怎样理解获救后的人们的心情?
五、积淀升华,挥笔成文
1.回归整体,归纳理顺。
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其中有太多太多可以让我们琢磨和学习的东西,教师要懂得深入浅出,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顺学而导,不可生拉硬扯,也不必面面俱到。
(1)哈尔威船长的形象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诺曼底”号遇难记》中,老船长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全船人的生命。当我们想象到哈尔威船长好像一座黑色的雕像一样徐徐沉进大海的那一幕,你有什么感受?要求学生每人用自己的语言,评价哈尔威船长的精神品质。
(2)从运用语言的角度,谈谈学习名作有哪些收获?
这个问题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本文中人物的对话为什么都是短句?给人什么感觉?有什么作用?
作者为什么要描写灾难面前人们的“惊恐万状”?这与突出哈尔威船长的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从“大雾弥漫”到“阴惨惨的薄雾”,记叙了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给你什么启示?
2.读写结合,学写心得。
课件出示:读完一篇文章后,把读后的认识、感想、体会和得到的启发与收获写下来,就是心得笔记。
学生动笔学写心得笔记。教师巡视指导。完成后,师生共同评议,可以与网上搜集到的相关的心得笔记做比较,寻找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
交流各自的作品。
六、前延后展,学无止境
雨果是19世纪前期法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抑恶扬善。雨果的小说,如《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都是世纪文学史上的名著,可在一定条件下引导学生积极阅读,如有条件,亦可观看由这些作品改编而成的电影、电视剧等影像作品,进一步感知雨果笔下的“英雄”形象,扩展学生的视野。《生死攸关的烛光》
一、设计理念
蜡烛只是一件不起眼的日用品,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个却与它生死相系,围绕着它和三名德国军官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却惊心动魄的战争,并最终凭着机智、勇敢,化险为夷了。伯瑙德夫人及其儿女深沉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并留给人们深深的震撼!
作为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第二篇主体课文,本文在历史的回放中感受二战期间孩子所经历的威胁与沉重,它在单元中所起的深化和铺垫作用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以精心设计教学。
学习中的情境直接影响学习的兴趣、动机、理解、态度、方法等因素,所以,新课程的学习强调在情境中展开,在活动中推进。尤其是这篇课文,由于是距离孩子非常遥远的特殊时代的故事,对于毫无提体验的他们,惟有情境的再现才能唤起他们感知的触角,再用他们乐于参与的活动激发的学习热情,层层推进,就能让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基于这样的理念,再注目文本一波三折的写作特色,紧握“以情激情”的钥匙,我的教学顺着这样的思路展开“创设情境,感受危急——围绕‘到底是谁挽救了一切’展开思辨,读中感悟,感受人物形象——扣住课题,抒发情怀,提炼爱国深情——开放作业设计,激情延伸”在这样的理念和思路下,努力启发、引导学生用读中探究,辨中感悟,演中体验等方法自主地获得新知!
二、教学流程
(一)情境渲染
聚焦“危急——入情
1、播放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施暴的画面,配上音乐,加以收集来的资料解说,使学生置身情境,初步感受德军的残暴。
2、以“如果生活在战争时期,你要为国家收藏一些绝密情报,你会藏到哪儿”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起争论。并牵引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到“生命悬于一烛”“战斗的胜败悬于一烛”“国家安危都悬于一烛”的危急形势。“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伯瑙德夫人母子三个都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夫人深知最危险的地方局势最安全的地方,就把情报装进小金属管藏在生死攸关的烛光中,骗过了来搜查的德军。然而,一天晚上,三个德国军官闯了进
来,并点燃了蜡烛,万一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熄灭,秘密就会暴露,而像狼一样残暴的德军会怎么做?情报站一旦被毁后果会是怎样?我们可想而知。危急!危急!危急!
3、学生表达此时置身情境的感受。可以是成语如:危在旦夕、如履薄冰„„可以是简短的句子如“心都提到嗓子眼了”„„进一步融入“危急”的情境。
(设计意图)课文本身就是一个情境,新课伊始,用音像、语言渲染,能让学生很快进入与文本相应的氛围中,急主人公之急,危主人公之危,并为体会主人公的勇敢、机智、镇定作好铺垫,萌发探究故事发展的兴趣!
(二)辨中感悟
感受形象——动情
过渡:情势是如此危急,母子三人的生命与这生死攸关的烛光生死与共,怎么办?怎么办?请同学们快速默读3-7小节,找出母子三人分别是如何和德军斗智斗勇的,并试着帮老师完成板书,好吗?
1、学生默读,填补板书,知道母子三人是如何与德军周旋的。教师出示的板书是:
引导学生补充后为:
重点燃
夺回
点燃
吹熄
端走
端上楼
2、思辨:“绝密情报最终保住了,一家人也得救了。那么,到底是谁挽救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呢?”
a、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b、学生快速读课文,找需要的内容,仔细琢磨,寻找理由说服对方(言 行)c、讨论:母亲的镇定:“轻轻把蜡烛吹灭”赢得时间;绝妙的方法也是她想出的。雅克的从容:“搬回”“默默地坐待”不引起怀疑。杰奎琳的灵活应变:“娇声”打动同样有女儿的少校“道晚安”镇定、周到。
在讨论的过程中,随学生的发言相机指导朗读,加深感悟。通过引导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加深感悟。(板书:机智勇敢)使人物形象鲜明浮现,并拨动学生的“情弦”。d 引导学生归纳是“全家人的贡献,小女儿起了关键作用。”(设计意图)学生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学得主动,并乐学。“让他们补充板书”的形式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再指以快速读需要的内容的方法,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节省时间,然后通过教师的“挑拨离间”引导学生再与文本对话,寻找说服对方的理由,读中探究,以读促悟,以想象补白促悟,在生与生的讨论中激发思维的碰撞,在师与生的对话中得以引领,使人物形象浮出水面,并使学生在人物的品质面前怦然“情”动,这样,教学重点已初步突破。)
(三)扣题抒怀
提炼重点——传情
过渡:同学们,我们共同感受了一个惊险而感人的故事,假如真的拍成电影,闭上眼睛,你的脑海出现的最多的镜头是什么
1、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肯定有学生会说是“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师就可以相机引导理解拟题的原因)
2、教师以“虽然镜头不一但意图是一样的。能说说吗?”引导万流归宗“突出危险突出紧张”
3、“可如此危险的情势却被母子三人化解了,他们是靠什么做到的呢?”引导学生追溯根源,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支撑着他们。板书:热爱祖国
4、此刻,你最想对他们说什么呢?学生畅说。
(设计意图)紧扣题目出发,让学生从“机智勇敢”的背后,挖出真正的根“对祖国的热爱”使教学重难点彻底落实,并通过“说一说”让学生在感悟中积蓄的对人物的赞赏之情、敬佩之情喷薄而出,实现以情激情,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精神、抗拒战争、渴望和平思想的教育。
(四)拓展延伸
作业开放——延情
过渡:《生死攸关的烛光》永远亮在我们的心里,带给我们永恒的感动与震撼。知道了这个故事,同学们下课后最想干什么呢?
学生自由设计作业。教师稍微“扶”一把,引导学生筛选出可操作的,在能力范围内的有效作业。比如:自由组合把故事演一演;把故事讲给家人或邻居听;搜集类似的感人故事„„(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设计作业,通过老师稍稍的把关后,做自己想做的,兴趣必定倍增,使课完而情不灭,并能通过一些实践作业去感染更多的人!板书设计:
重点燃
夺回
点燃
吹熄
端走
端上楼
机智勇敢
热爱祖国 《他发明了什么》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篇故事性的说明文。文章写的是二百年前美国独立不久,政府为了捍卫主权,急需定制4万多支毛瑟枪,一位叫惠特尼的青年挺身而出,发明了“标准化”的生产方式,在当时有限的制造工艺下,与总统签定了生产合同。从而显示出标准化在现代大工业生产中的意义,揭示了“发明创造不只表现在有形的物品上,还表现在科学的‘方法’上”的道理。
学情分析
学校电教设备齐全。每个教室都有多媒体、电脑等。班里所有学生的家中都有微机,90%的学生在家都能上网。学生已初步具备利用网络查阅资料、提问题、探究阅读、合作学习的能力。在课前,学生已通过网络等手段查阅了有关资料。对本课的内容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较合适。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理解课文内容,读懂惠特尼发明的标准化的想法和做法,感知标准化对于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2.认识分号对掌握要点的作用,初步掌握分号的用法。
3.提升不断探索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课文的第二部分是全文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惠特尼发明标准化的想法和做法,感知标准化对于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好课件;学生预习课文、查找一些重大的发明人和相关的发明资料。
教学过程
一、从发明家导入新课
1.你知道哪些发明家?他们都发明了哪些事物?(学生结合搜集的有关资料介绍发明家的各项发明。)
2.过渡:有一个人发明的“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到底发明了什么东西呢?
[设计意图:从学生自己知道的发明家入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对比的方法,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介绍的主要人物是谁?他到底发明了什么东西呢?把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标出来。(学生自读课文,划出不明白的地方)
2.学生读文后质疑。(预计出现的问题:什么是标准化?标准化有什么特点?标准化的想法和做法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原来制作毛瑟枪的方法和标准化制作的方法有什么不同等。)
3.检查学生生字新词的学习情况。重点检查:机械
捍卫
缝纫等词。
三、细读解疑,理解品悟
带着学生提出的以上问题理解课文。
18世纪以前,德国著名枪械设计家彼得保尔•毛瑟发明了一种枪,人们称之为毛瑟枪,它是当时普遍使用的一种枪械,惠特尼的发明就和它有关。可是“枪不是他发明的,造枪的技术不是他发明的,他甚至连一个零件也没发明。”他究竟发明了什么呢?
重点突破:从文章的重点句入手,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你知道惠特尼发明了什么吗?枪不是他发明的,造枪的技术不是他发明的,他甚至连一个零件也没发明。惠特尼发明的是一种“方法”——“标准化”:成批生产同一种零件,然后统一组装成成品„„变成批量化生产了。”
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标准化?标准化有什么特点?
1.标准化的想法和做法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
2.原来制作毛瑟枪的方法和标准化做法有什么不同?边读边画出有关的语句,在小组内读一读画出的句子,交流这两种做法的不同之处。
(1)画句子,读句子,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从制造、生产、修理等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区别。
(3)指名读句子,体会分号的用法、作用和好处。(学生自己总结)谁能运用分号说一句话?(学生练习运用分号)
(4)经过刚才的比较,你们知道“标准化”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做法吗?(引导学生自己总结,也可以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回答。)
3.这种方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好处?请联系生活谈谈。
4.教师小结“标准化”的意义:只有标准化的产品,才能快速大量生产,广泛使用。
5.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假如你是200年前的惠特尼,会怎样对总统和参观的人进行解说,介绍自己的做法?(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假设自己是总统和参观的人又会问些什么。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复述课文的兴致,又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6.惠特尼的发明和其他发明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导致他与众不同的成功发明是哪些因素?(学生自己总结:认真观察、钻研、不怕挫折等等)对你有什么启发?
四、总结全文
惠特尼的发明多奇妙呀!它启发我们,发明创造不只表现在有形的物品上,还表现在科学的“方法”上。
作业
拓展阅读:自由朗读《“看”的学问》。《寓言两则》 教材分析
本课选编了两则古代寓言,这两则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的某些荒唐可笑的现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刻舟求剑》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慎把宝剑掉入江中,他一点儿也不着急,只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准备船靠岸以后,从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郑人买履》则借一个宁可相信自己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讽
刺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两则寓言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学情分析
经过几年的语文学习和实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这两则寓言虽然是文言文,但是有译文可供借助,学生学起来就容易多了。因此,和现代文的教学一样,仍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积累的策略。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让他们自己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但是不讲语法。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学习、总结学习寓言故事的一般方法:读故事—明道理—受教育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和译文对照(或查字典验证)弄懂字义。
2.让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为以后的学习打一点基础,同时,引导学生从这两则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3.继续了解古今汉语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4.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文言文。
5.讲这两则寓言故事。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我们生活中常常会发生一些荒唐、可笑的事,比如自己手里拿着笤帚却去放笤帚的地方找笤帚;正在玩电脑时突然停电了,心想既然玩不成电脑就看电视吧等等。今天,我们来读两个故事,其中的人所做的事更荒唐。(板书:刻舟求剑)
二、学习《刻舟求剑》
1.自由朗读寓言后指名朗读。
2.教师范读,让学生对比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这个教学环节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不同,因为学生不是初次接触文言文,所以在读法上需要纠正的地方不多。如朗读这课中的“遽契其舟”时,其中的“遽”和“契”是两个词,朗读时要当作两个词语来读。)
3.师再次朗读,要求学生画出课文中停顿分隔符号“/”。
4.学生按照分隔符号再次朗读寓言。
(这个教学环节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正确的朗读整体感知这则故事的意思,文言文的理解必须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进行。)
5.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寓言故事。
生:有个楚国人过江把剑掉入江里了,他在船边做了个记号,等到船停了,他去捞剑,没有捞上。
生:我认为他没有把做记号的地方讲清楚。(教师立即表扬他听地认真并鼓励他讲一讲。)
生:有个楚国人过江的时候把剑掉入江里了,他就在掉剑的船边做了个记号,等船停了,他去捞剑,没有捞上。
生:我再补充一点:他这样做是捞不到剑的,因为船走了但是剑没有动。
师:同学们讲的很好,看来下面的译文对我们学习这则寓言故事帮助很大。如果没有译文怎么办?我们先来看看句子中主要字的意思,理解了主要字的意思,理解句子、理解全文就容易了。
6.对照译文说说你如何理解下列字的意思:涉、自、坠、遽、契、止、求、行、若此、惑。
(这个教学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有理解了句子中主要字的意思,才能理解句子的意思,也就能通顺地理解整个故事的意思了。)
7.共同交流以上字在句子中的意思。
8.根据对句子中重点字的理解说说寓言中每句话的意思。
9.每一位同学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寓言故事,然后讲给同桌听。
10.讨论问题:求剑的人为什么求不到剑?(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用文言文中的话说或者是用自己的话说都行。)
11.有语气的指导朗读练习。
12.朗读后说说这则寓言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我认为这则寓言是告诉我们做事不能太死板。
生:这则寓言中的那个人做事不动脑子,他就不想想剑是在哪里掉的?他却在另一个地方捞,肯定是捞不到的。说明我们平时做事要多动动脑筋。
生:我认为这则寓言是告诉我们做事要看到事情的变化,然后根据事情的变化来选择做事的方法。
师小结: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假如你的剑掉入江里你怎么办?
生:我会立即跳下江里把它捞上来。
生:我会在掉剑的地方插一根长杆子,然后再下去捞。
生:如果你不会游泳怎么办?江水很深呢?
生:如果是一把宝剑,我就想办法去捞,如果是一般的剑,我又不会游泳,我就不捞了。
……
13.拓展思考: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有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情?
三、学习《郑人买履》
1.请学生先读这则寓言的译文。
2.学生根据译文试读文言文,看看读寓言时哪里应该停顿。(教师纠正个别停顿不对的地方。)
3.再次朗读寓言故事,并说说这则寓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画出自己不懂的字,并对照译文试着理解。
5.相互交流。
6.试着说说每句话的意思,并进行交流。
7.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寓言故事。
8.买履的郑人为什么买不到履?
9.有语气的指导朗读练习。
10.朗读后说说这则寓言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我觉得那个人太死板了,他不会用他的脚去试,用自己的脚去试买到的鞋不是更合适吗?这个故事说明我们做事要灵活一些。
生:我认为这则寓言是想让我们明白做事情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
生:我补充:我们做事时要根据事情的变化选择方法。
……
(这个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
11.拓展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有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情?
生:有一次妈妈让我去买一斤辣子,给了我两元钱。我来到菜摊一问一斤辣子要两元六角,我只好回去问妈妈再要六角钱。回到家妈妈听后说:你不会先买点回来,还要再跑一趟。
……
四、对照文言文和现代文说说它们的异同 《迟到》 教材分析
《迟到》是第九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小时候上学经常迟到,在一个雨天被父亲痛打一顿后心存怨恨。后来,在老师的帮助和父亲的关怀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从此成了第一个到校的学生。
上学迟到是一个很难完全避免的问题,每一位同学都有过类似的经历。著名作家林海音在叙述这件事情时,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切身感受和父亲的做法、态度细致刻画出来,将一个一年级小学生雨天迟到的故事,依照事情的发展,娓娓道来,告诉人们只有勇于面对自己的错误并改正,才能使自己很快地成长起来。
本文语言平实,条理明晰,有铺垫,有高潮,有发展,有尾声,故事跌宕起伏,完整而不呆板,以小事见真情,让读者领悟到了父亲对孩子严厉而又深切的爱。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个性化行为,它是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的实践活动。阅读教学的紧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必须重感悟、重积累、重运用。在阅读实践中,应坚持以“读”为主线,以学生的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根据本单元教材特点,针对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积累,我设计了“在速读中整体感知,在品读中感悟感动”的课堂教学,体现学生主体自读、精思、感悟、鉴赏、共鸣的学习过程,突出“自主阅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主动发展”的设计特色,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作者因为体会到了父亲“严”和“疼”中含着的爱,改掉迟到这一习惯的过程,感受父亲那份既严厉又深沉的爱,及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2.运用已经掌握的“品词析句”的阅读方法,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初步领悟本文前后照应、先总结后分述的写作方法。
3.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认识改正错误、从小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坚持自检与反思,正确对待错误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概括父亲关心我的具体事例,从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抓住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词句来感受父亲既严厉又深沉的爱,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读文音乐,制作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查阅作者资料。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上学有没有迟到过?迟到的时候,父母和老师是怎么对待你的?你怎么看待迟到这一现象?学生交流。
2.师: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著名作家林海音小时候就是一个经常迟到的孩子,她写的《迟到》一文,让我们了解了她童年的故事,相信你们读后一定能受到启发。板
书课题。
3.小组交流课下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二、速读梳理,理清思路
1.快速读文,边读边想:作者林海音的父亲是不是一位好父亲?
2.同位互相检查初读课文的情况,清除字障、词障,扫清阅读障碍,重点检查是否把字音读正确、读流利,教师对易读错的字进行检查。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师:读了课文,你读懂了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全文内容。
引导学生从“主要内容——所写事情——文中人物”等方面交流自己所读懂的内容。如,我读懂了,这是一位对我要求很严格的父亲,这是一位很疼爱我的父亲。教师评价,总结所读懂的内容是否正确,学生表达是否清楚,是否抓住了重点等。
4.围绕“上学迟到”这条线索,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全文整理为四个部分。
(1)我有赖床的习惯,恰逢今天下雨,我干脆不起来了。
(2)父亲严厉地惩处了我,而结果是,我上学也迟到了。
(3)上课的时候,父亲给我送花夹袄来了,我感受了到父亲默默的爱。
(4)从此以后,我成了到校最早的学生。
5.质疑问难。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提出不懂的问题。
预计可能提出的疑难问题:父亲为什么要打我?打了我为什么还要给我送东西?„„
三、细读解疑,品读感悟
1.师:林海音的父亲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呢?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2~17自然段,标出关键句段,体会小海音是如何犯下这个错误的,她又是如何对待这个错误的,父亲是什么态度?
2.小组合作学习
(1)带着问题自主阅读。运用以前学过的“前后联系、品词析句”等方法进行阅读,思考“质疑”中提出的问题。
(2)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感悟,教师巡视、引导、点拨。
(3)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以引导点拨,力求让学生能理解全面、深刻,同时引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第二课时
一、汇报读文、自学情况
1.解决第一个问题:从哪儿可以看出父亲打我很狠?
师:你从哪儿能读出父亲打“我”很狠?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段落、语句,仔细体会。
(1)课件出示:“爸气急了„„我挨打了”
A.生读,标出表示打的动作、声音的词语:拖起来、抄起、倒转来拿、一抡、咻咻,体会父亲打得非常用力,打得很狠。
B.师:父亲在盛怒之下,抄起鸡毛掸子倒过来拿,高高的一抡,就一下又一下地抽打在了小海音稚嫩的皮肤上,她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带着感情读读这句话。
(2)课件出示:“我坐在放下雨篷的洋车里„„我是怕同学们看见了要耻笑我”
A.师:当小海音哭泣着坐在车上,检查着红肿的伤痕,她是多么伤心,多么难过呀!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
B.师:难过之余,小海音还要把伤痕遮起来,她怕同学看见了会耻笑她。她是多么委屈呀!再读
C.师:伤痕刺痛着小海音,当她再次注视着这些红肿的伤痕,不禁想到,别人家的爸
爸像宝贝一样宠着孩子,而她的爸爸竟然下手这么狠,她真是有些怨恨父亲了。再读
2.解决第二个问题:父亲为什么要出手这么狠地打我呢?
(1)师: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交流,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
课件出示:“等一下,妈妈进来了。„„居然有勇气不挪动”
A.生读,体会以前小海音就天天迟到,今天因为下雨,竟然不想上学,要逃学了,这些表现让父亲忍无可忍。
B.生再读,抓住关键的字词体会,父亲为什么会狠狠地打我?
吓了一跳——说明太晚了,太不像话了。
硬着头皮——明明知道自己错了,可还在找借口。
居然没挪动——知道一个字的命令可怕,还不挪动。
(2)师:吓了一跳的妈妈来催促小海音去上学时,她提出了不上学的要求,爸爸瞪着眼,让小海音快起时,她还在硬着头皮为自己找借口,明明知道一个字的命令最可怕,可小海音还是没挪动。同学们猜一猜,小海音当时可能是怎样想的?
(3)师:是呀!不去就不去吧,才一天,这么小的孩子,没什么吧?可父亲为什么还要狠狠地打她呢?体会:因为“我”的表现太令人生气,更因为父亲怕“我”养成坏习惯,所以才会狠狠的打“我”。再一起来读这段话,边读边体会父亲的良苦用心。
(4)师:小海音挨打了,她委屈,她生气、她怨恨,她不解,那么她究竟该不该挨打呢?请大家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有说服力的句子,来谈谈你们的观点。
学生的观点可能有两种:
A.不该打
——这么晚了,等起来,洗脸,扎辫子,换制服,再走到学校去,准又是一进教室就罚站在门边,那罚站的滋味可不好受呀。
——同学们的眼光会一个个向你投过来,小海音会多么害羞呀,这是多么难为情的事啊。
——爸爸是不许小孩子上学乘车的,他不管你晚不晚。如果能乘车去,或许还来得及,可爸爸偏偏不允许。
——还要被妈妈打扮得穿着肥大的夹袄,拖着一点也不合脚的大油鞋,举着一把大油纸伞,一路走到学校去。
B.该打
——每天都迟到,要是养成了这样的习惯,那还了得?该打。
——妈妈都催促过了,还赖在床上,该打。
——爸爸那么严厉,生气地发出好几次命令,她竟然连挪都不挪一下,该打。„„
3.解决第三个问题:打了我为什么还要给我送东西?
(1)师:父亲狠狠地打了小海音,后来又赶到学校来给她送东西,这又是为什么呢?找出课文中描写父亲给“我”送东西的段落读一读。思考:父亲打了“我”,为什么还来送东西?
(2)生读,交流。
下过雨,怕我冻着,没吃早饭,怕我饿着,所以父亲给我送夹袄和铜板„„
(3)师:当父亲听着我痛苦的哭号,当父亲想起我红肿着的伤痕,哪里放得下心呢?看似狠心的父亲,带着夹袄和铜板来了,带着他深深地关爱来了,可见到“我”了,却什么也没说,只是默默的看着“我”穿上夹袄,轻轻的地给“我”两个铜板。这就是父爱,无言的父爱,如山的父爱,深沉的父爱。此时此刻,那个刚刚还因为挨了父亲的打而委屈、生气、不服,甚至有些怨恨的小海音,面对着父亲,会说些什么呢?
(4)学生交流。
(5)师:这段刻骨铭心的往事,改变了作者,那个每天早晨都迟到的女孩,成了每天
第三篇: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九册《郑人买履》教案
郑人买履
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懂得遇事不要墨守成规,要随机应变,相信实际的道理。
3.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重点: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难点:理解“不要墨守成规,要随机应变”。教学过程:
一 导入:介绍寓言
1.同学们,什么是寓言? 2.咱们都学过那些寓言?
3.谁知道中国最早的寓言集?(出示PPT)《韩非子》是我国最早一部寓言故事集,我们学过的《自相矛盾》就是选自《韩非子》一书,而今天要学的《郑人买履》也同样出自这本书。
二 总体感知
1.板书课题:郑人买履
2.自读课文,不会的音节看注释、查字典,读得通顺流利。
(1)学生自读
(2)同桌两个人相互检查,互相提醒错误(3)指名读。
3.(出示PPT)大家看荧幕上的这几个词,一起来读一读
4.小组合作学习。(出示PPT)看着屏幕上的提示简单说一说郑人买履的故事?
(一个郑国人想买双鞋,量了尺码后放在坐席上就匆匆忙忙去了市场。到了市场后发现忘了带尺码了,又匆匆忙忙回家去拿,等他再回来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他说:“我宁愿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说得很好。)过渡:“郑人买履”这则寓言就是讲这么一个故事。
5.谁能用简单的语言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呢?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为什么没有买到鞋?
明确:郑国有个人想买双鞋,却因为只相信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而没有买到鞋的故事。【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抓住谁+干什么+结果怎么样来进行概括。】
三 细读课文,理解寓意
1.同学们,郑人如此买鞋,谁也没见过,假如你就是卖鞋的人,碰到一个人匆匆忙忙的买鞋却因没带尺码而回时,你会怎么做?
A. 叫住,劝他试鞋。B. 不理他,继续做生意。C. „„
(学生自由发挥,教师适当鼓励学生好的点子,引导积极向上的处世态度。)
1.假如你问他为什么不用脚试鞋而得到一个啼笑皆非的答案时,你会想什么?郑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出示PPT)(顽固、固执己见、不懂得变通)2.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知道郑人为什么买不到鞋了么?
(只相信尺码而不用自己的脚去试鞋。)
四、介绍作者,加深理解
【过度】你们想想作者韩非子写这则寓言故事的目的是什么?让我们看看作者的生平。1.(出示PPT)韩非是韩国的公子,学问很高。韩国是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弱小的国家。他目睹韩国日益衰弱,想让国家强大起来,多次向韩王上书,希望变法图强——改变一切不符合社会现实的,不起作用的管理方法。但是韩王却不理不睬,依旧按照从书本中学到的老旧方法来治理国家,而不考虑社会现状。于是韩非就写了《郑人买履》来讽刺当时的韩王。
这就是这则寓言故事的背景知识,现在大家应该知道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了吧?(出示PPT)
【明确: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要随着事物的变化改变自己的方法,要知道变通。】
2.生活中我们有没有见过这样的人呢?举例说说
3.现在,让我们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你就是博学的韩非,你想要劝谏韩王不要墨守成规,要知变通从实际出发。经过考虑你决定向韩王讲郑人买履的故事,如果成功了你就能拯救自己的国家。【试着背诵古文】
五、创编故事
结合你对故事的理解,加上自己的想象,把这个小故事说得具体生动。
《刻舟求剑》 教学 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和译文对照,弄懂字义。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弄懂寓言的寓意,引导学生从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3、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文言文。
4、复述寓言故事。
教学重点 字词意思;语句翻译;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 朗读课文;复述课文。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影片导入
学生观看《刻舟求剑》短片,讲述短片故事。
二、整体感知
(一)朗读寓言
1、学生自由朗读寓言后指名朗读。
2、教师示范朗读让学生对比不同。
3、教师再次朗读,要求学生用分隔符画出文中停顿的地方。
4、学生按照分隔符号再次朗读。
(二)讲述寓言故事
1、学生结合译文快速浏览课文。
2、学生用自己的话讲寓言故事。(完整,流畅)
三、品读寓言
(一)重点字词意思
1、对照译文说说下列字词的意思。
(涉、自、坠、遽、契、止、求、行、若此、惑)
2、共同交流以上字在句子中的意思。
(二)讲解寓言内容
1、根据对句子中重点字词的意思说说寓言中每句话的意思。
2、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寓言故事,同桌相互讲。
3、由同桌推荐或者自荐上台讲。(声情并茂,可以加入适当的动作)
(三)探索寓意
1、讨论问题:求剑的人为什么找不到剑?(用自己的话或者文言文的话 回答都可以)
2、你觉得这个楚国人是个怎样的人?(用一个或几个词概括)
3、你认为这则寓言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4、假如你的剑掉入江里你该怎么办?
三、小结本课
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
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刻舟求剑》。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掉 《刻舟求剑》 刻 不亦惑乎? 愚蠢、不知变化 求
《语文天地》 教学目标:
1.采用多种形式搜集材料,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2.鼓励学生积累词语和名言警句,养成积累的好习惯。教学重点:
鼓励学生积累词语和名言警句,养成积累的好习惯。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学过程: 自主学习:
1.我会读这些词语和句子。2.我发现这些字词容易读错。
3.我要做摘录笔记,记住好词好句。4.我会仿写句子。5.我积累了很多成语。交流合作
1.大声读词语,把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一会儿和学习伙伴交流。2.对学:互读词语,正音。
我要把不理解的词语和对子交流。3.群学:
(1)组类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2)提出不大理解的词语,全班讨论。(3)讨论:与方法有关的成语。展示激励
积累展示:我要把自己积累的词句和成语读给大家听。书写展示:我要把这些词工整的抄下来。达标测评:
1.我会听写这些词语。2.我会背诵并书写成语。第二课时 导学过程: 自主学习: 1.我会读古诗。
我发现这些字词容易读错。我会仿写句子。交流合作:
大声读古诗,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一会儿和对子交流。对学:互读古诗,正音。
我要把不理解的地方和对子交流。群学:(1)组类交流对词语的理解。(2)提出不大理解的地方,全班讨论。(3)讨论:诗句的意思。作者的情感。展示激励:
积累展示:我要把自己积累的词句读给大家听。
朗读展示:我要融进自己的感受,感情读读这两首诗。书写展示:我要把这两首诗工整的抄下来。达标测评: 我会背诵古诗。我会默写古诗 课后反思: 《综合实践》 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做事不仅要肯下功夫,更要肯动脑筋。2.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3.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学重难点:
1.教育学生做事不仅要肯下功夫,更要肯动脑筋。2.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教育学生做事不仅要肯下功夫,更要肯动脑筋。2.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学习过程: 导入:
同学们,你们做事时遇到过困难吗?遇到困难你们是怎么做的? 呈现目标:
1.阅读课本上的故事,明白主人公是怎么做的? 2.寻找学习中的好方法。自学、交流:
1.阅读故事,看看阿普拉是怎么做的?爱迪生是怎么做的?
2.交流:读了故事,你想说点什么?你在学习时,注意总结和寻找最好的方法了吗? 3.全班交流:结合实际,围绕“下功夫重要,科学方法更重要”来说。4.怎样才能更有效的复习知识?背书有什么窍门?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2.教育学生做个有心人,要善于积累学习和生活经验。导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你在学习和生活中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和窍门吗?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献出好点子: 小组交流(评出最佳点子)全班交流(师生评议)笔下生花
将自己学习和生活中的方法和窍门写下来。
第九单元 礼物
《献你一束花》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语。
2.我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我能说出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教学重点:
我能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词,理解新词。教学难点:
我能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首尾呼应及心理活动描写的方法。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语。
2.我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导学过程:
一、预习案:
(一)预习任务安排: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将诗歌中重点词语的拼写及释义、近反义词、多音字、形近字在家庭本上总结并掌握。3.理解文中重要语句,你读懂了什么?不懂什么?并进行批注。4.搜集你认为好的关于礼物的文章,认真阅读,摘抄优美语句。
(二)信息链接: 时代背景:
1.作者简介:冯骥才(1942~)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说集《雕花烟斗》等。短篇小《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
2.整体感知:(以习题形式呈现)
写了()向()献花的故事,说明了鲜花不仅可以献给英雄和胜利者,更可以给失败者以鼓励。同时渗透着思想上的教育()。
(三)预习自测:
1、我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课文读两遍,我会给这些生字组词。崇()垫()垮()
丧()稍()股()
2、我认真地把要求会写的字抄两遍。
3、我能理解词语的意思。凯旋: 沮丧: 愧疚: 茫然:
4、我能找出文中插叙的段落。
二、探究案: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展示:展示疑惑,互相解疑。生字词的学习。
1.由各小组长组织组员,学习课文中重点词语,并进行抽读的检测。
2.每个小组用自己组的方式向全班展示生字、多音字,近反义词以及词语学习成果,其他小组专心听并纠错。
有感情地读课文。
1.接读课文。(再接读前,各小组在组内接读)2.接读的学生要有感情地朗读。
3.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对接读的同学进行评价。由评价的同学朗读一遍,后在小组内进一步练读。
(三)质疑探究:我思考,我收获。通过朗读诗歌同学们有了很多收获,同时也生成了很多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再次走进课文。阅读提示: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并把每段课文的意思和体会批注在书上,这里的批注不仅是对内容、思想方面的,还应该有对文章写作手法的认识。
三、交流协作:
对学:1.我要和同桌互读生字。
2.我要和同桌互相读课文并正音。3.我要和同桌交流词语的意思。群学:1.我能说出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我们共同找出插叙的部分。
四、达标检测
1.我会看拼音写词语。
Chóng bài jiǎng pái chéng jì xiàng()()()()目 2.给多音字组词。
huǎng()晃
huàng()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我能理清文章顺序,画出情节曲线。
2.我能理解机场服务员送这束花珍贵在哪里。
3.我能体会服务员说的关于如何对待失败和失败的话的含义。
教学重点:理解机场女服务员的话,明白如何对待胜利和失败,如何对待胜利者和失败者。教学难点:我能体会服务员说的关于如何对待失败和失败的话的含义。导学过程:
一、自学检测:听写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自学导学:
1.我找到了文中插叙的段落,体会到了它的作用。2.我要试着画出文章的情节曲线。
3.我反复读女服务员的话,我体会到了女服务员对待胜利和失败的话的含义。4.我读一读课文,我知道机场女服务员为什么向失败者献花。学习提示
(一):
1.通过朗读课文,我知道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法提示:抓住重点句子谈感受)
2.通过朗读课文,我还有疑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提示
(二)1.她在这次世界性体操比赛中失败归来,心情______和______。从第_____自然段中的第_______句可以体会出她失败的内心。
2.她在这次比赛中会惨败,因为越_____就越怕输,_______的包袱比失败的包袱还沉重。______可以克服肉体的痛苦,肉体却无法摆脱______的压力。
3.分角色读读女服务员和运动员的对话。这花______献给这样的失败者,因为失败者需要______和______。
4.服务员献的不仅仅是一束鲜花,还送来_______和______。我们对待失败者应该_________,对待成功者应该________;面对失败应该_________,面对成功应该__________。
三、交流协作 对学:
1.我找到了文中插叙的段落,体会到了它的作用。2.我要试着画出文章的情节曲线。群学:
1.我反复读女服务员的话,我体会到了女服务员对待胜利和失败的话的含义。2.我读一读课文,我知道机场女服务员为什么向失败者献花。
四、展示激励
1.组内展示:自学导学1、2 2.全班展示:自学导学3、4
五、深化引领
你认为鲜花应该送给谁?能不能送给失败者?
六、达标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杠子()沮丧()冲垮()娴静()....2.换一种说法,但意思不变。
鲜花理应送给凯旋的英雄,难道也会献给她这暗淡无光的失败者?
3.填空。(1)这位运动员接到机场服务员送的鲜花,立刻感到有一股____注入全身,从而得到了____和____。
(2)、当我们取得好成绩时,要________;当我们遭遇失败时,要__________。
五、达标测评:
你接受过别人的礼物吗 ?你当时是怎样的心情?简单写一写。板书设计:
献你一束花
理解、安慰、鼓励、尊重
机场女服务员 失败的运动员 让失败成为过去,成功才属于未来
课后反思:
《微 笑》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使学生知道微笑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知道人与人之间应当和谐相处。
2.学会本文,学会生字,正确读写“逝、隆、顿、转瞬即逝、善良淳厚”这几个词语。教学重点: 理解“为什么微笑是最好的身份证”。
教学难点:学生能不能学以致用,把“微笑”用于实际生活中去。教具准备:图片、资料、课件。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使学生知道微笑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知道人与人之间应当和谐相处。
2.学会本文,学会生字,正确读写“逝、隆、顿、转瞬即逝、善良淳厚”这几个词语。导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引出课题
导入:老师看到你们的微笑心里可真高兴,真快乐。那你们看到老师的微笑心里感觉怎么样?
哦,原来微笑还能给别人带来快乐!同学们,那微笑究竟还会带给我们什么呢?她具有怎么神奇的魅力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微笑》。(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全诗,小组内交流对诗的理解。不能解决的存疑,师生合作解决。2.学生汇报交流地诗的理解,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师相机引导,理清诗人的思路。(1)写“微笑”花费少,但价值高;
(2)“微笑”时间短,但给人留下的回忆长;(3)无论富人、穷人都需要微笑;(4)微笑的作用巨大;
(5)忘记微笑的人更需要微笑;
(6)自己忘记微笑时,希望别人用微笑原谅;(7)呼吁微笑是最好的身份证。3.教师指导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同时引导学生感受相似的关键语句,启发学生联系实际谈对文中诗人把微笑比喻成“最好的身份证”的理解?
文章前五个自然段,都是提到微笑给我们生活中带来的美好与幸福,让我们知道人与人之间有时一个微笑就以足矣!第六自然段作者笔锋一转,提示我们“我忘记对你微笑,你能否给我一个微笑?”这应该是本文中的经典,告诫我们彼此之间要相互理解,和谐相处。
1.你经常把微笑送给别人吗?你曾感激地接受过别人的微笑吗? 2.学生联系实际谈经历。
3.学生把谈到的实际生活中的感受写下来。
五、达标测评 形近字组词
逝()隆()顿()浙()窿()吨()淳()效()然()享()较()燃()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使学生知道微笑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知道人与人之间应当和谐相处。
2.通过学习课文知道微笑会带给我们什么? 导学过程:
一、导学自学 1.指名读课文 2.指名背诵课文,表扬表现好的同学
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说说微笑会带给我们什么?
微笑会带给别人、带给自己快乐,微笑有着巨大的作用,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2.本文为什么以《微笑》为主题?课文中几次提到微笑? 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你体会到了什么?
三、练习: 1.缩句:
最好的身份证就是微笑。它是朋友间交流的暗号。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先自己背诵,同桌检查,指名背诵。齐背课文。
四、学唱《歌声与微笑》 1.教师播放录音,学生跟唱。2.学生学唱、齐唱
五、达标测评
1.我能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熟悉——()希望——()
善良——()忘记——()2.我能改写句子
(1)难道微笑不是具有一种奇妙的力量吗?(改成陈述句)
(2)一个微笑,仅有几秒,就转瞬即逝。
微笑留下的回忆,终生美好。(用关联词合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练笔
可以写写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有关微笑的事情,也可以模仿作者的写作方法,再进行仿写的练习
提出要求:条理清楚,叙述具体,语句通顺连贯,不写错别字。课后反思:
《语文天地》
教学目标:
1.“畅所欲言”练习写描写犯错误时的心理活动的词语。2.“初显身手”让学生采访身边自己尊敬的人,从真人真事中受到正确面对错误的教育。3.“金钥匙”告诉学生重视学习中的错误,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学重难点:
“畅所欲言”练习写描写犯错误是的心理活动的词语,这个活动有可能触及学生心灵深处,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放下思想包袱,坦诚面对。教学准备:
采访资料、词语积累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畅所欲言”练习写描写犯错误时的心理活动的词语。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相信大家经过前面的学习都有了不小的收获。可明理是不够的,还应该与自己的实践相结合,才会对我们有所帮助。
二、理解词语 1.出示词语:
反思 抱歉 后悔 惭愧 内疚 自责 忐忑不安 如释重负 冰释前嫌 2.运用多中方法理解词语。
这是一类怎样的表示动作的词语? 你能接着往下写吗?
三、谈体会
1.对于这些词语,哪几个所描绘的感受你的体会最深?选择一个或几个谈一谈。(1)同桌互相谈。(2)指名谈。
2.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小练笔:选择一个写下来。
五、作业设计 预习初显身手。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初显身手”让学生采访身边自己尊敬的人,从真人真事中受到正确面对错误的教育。
3.“金钥匙”告诉学生重视学习中的错误,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导学过程:
一、明确任务
采访身边的值得尊敬的人。
二、明确采访过程
1.要求:先与同伴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 2.进行这项活动
(1)学会写采访提纲。
(2)抓住中心设计采访问题。(3)采访时要有采访记录。(4)采访后,要有活动小结。
3.学生以小组形式,确定被采访对象,编写采访提纲。4.师巡视指导共同参与。5.学生采访过程。(双休日)
三、小组合作交流
1.明确要求:将自己小组的采访记录展示出来,全班交流。2.学生交流时,教师巡视,给予适当指导。3.练写活动小结。
四、活动评价
1.教师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在活动的各个阶段给予及时地、激励性的评价。2.评价形式可灵活多样,如口头的当众表扬,授予各种荣誉称号
3.重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引导学生看到各自的优势与进步,意见应中肯。
五、作业设计 预习笔下生花。
第四篇:第九册教案语文
《天马》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全文以简短的篇幅,精炼的文字描写了1969年出土的这一东汉时期的艺术品的造型,表现了设计者的构思和独立的匠心,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才能。
全文五个自然段按其叙述顺利,可分为四部分:⑴介绍“天马是1969年出土的东汉时期的艺术珍品;[2]介绍铜奔马的艺术成就;⑶介绍铜奔马制作的科学原理;⑷总结赞扬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的创造才能。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新学到的词语,联系上下文说说”卓越;“构思奇妙”“匠心独运”等词语的意思。
(2)选择一件自己喜爱的工艺品,仔细观察一下,再学习课文的写法,把观察到的和想到的内容写下来。
(3)学会观察方法,培养学生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观察的能力。
(4)理解课文内容,向学生渗透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教育。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天马”所体现的奇特艺术想象力。
2.了解铜奔马在整体上保持平衡所包含的科学原理。
3.从构思设计上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教具准备:挂图、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我们每一个炎黄 子孙都为之而骄傲。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认识我们五千年文化中最骄艳的一朵小花,我们五千年文化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它,就是名闻中外的艺术珍品--“天马”。
(板书:天马)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词: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要认真听,注意读音是否正确。
你对那些词不理解?谁能来解答?你是怎样解答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2]你认为那个字容易写错?怎样写漂亮?
2.指名朗读课文
你从这篇课文中读懂了什么?哪些地方你不明白?
(从课题或从不懂得句子中提出问题)质疑方法的指导。
三、学习课文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去领会一下这匹天马无穷魅力。
1、自读第一节
你从这一段中知道了什么?
朗读。
2、过渡:旅游局为什么要把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呢?
3、默读全文,思考:旅游局为什么要把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呢?
[1]朗读第二段:从这段中你体会到什么?(天马的历史价值)指名朗读
[2]天马是什么样子?特别在哪里?
小组讨论、交流:
(1)第三、五段:默读:课文描写了天马身体的哪些部位,是如何描写的?从这些描写我们知道了什么?
朗读指导:怎样表现出这是一匹难得的好马是朗读的要点。
(2)过渡:其艺术成就最淋漓尽致的体现,还在第六节。
这节写了什么?(板书:奔跑)
讨论结合理解词语。你从这段中体会到什么?
小结:同学们都知道,“马踏飞燕”的飞燕,而是一只龙雀,龙雀是传说中天上的神鸟,是传说中的风神,飞行速度很快,这匹骏马从飞燕身上飞快地踏过,而龙雀安然无恙,可见马的动作是何等的轻快。我们不由得为它惊人的速度而惊叹,都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的艺术创造力而拍案叫绝。
出示句子:我们不敢肯定汉明帝迎取的就是这件工艺品,但至少可以说,这种题材的工艺品在当时就是非常珍贵的。
体会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3)过渡:我们平时也见过许多雕塑作品,它们一般来说都有一个很大很重的底座,但这匹铜马却不是这样的,它全身的重量都集中在足下的这只小小的飞燕上,这就有一个怎样保持平衡的问题。
自读体会,让学生充分讨论,了解天马精确的平衡,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已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
朗读指导:怎样表现出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惊叹!
4、小结:
五、学习第七节,总结全文。
〖你正在浏览
1、齐读
2、体会中心
本节写了什么?在全文有什么作用?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引申[演示:歌曲]
由于近代清王朝的腐朽统治,我们暂时的落后了。五千年的文化是我的骄傲,但同时更是我们的神圣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要把我们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扬光大,要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
就像刚才歌中唱的那样,为了早日看到黄河母亲的欢笑,看到黄河母亲的歌唱,让我们一起去努力吧!我坚信我们的祖国一定会像这匹扬蹄飞奔的骏马 一样,大步地跨向新的世纪,大步地跨向新的辉煌!
第二课时
一、直奔中心,学习第3——6自然段。
1.简要回顾,指名看图说说天马的外形。
2.出示
这个飞行时的瞬间形象无比神奇,其高超的设计构思,就是在两千年后的今天,也令人叹服叫绝。
⑴理解“神奇”“高超”“叹服叫绝”。
⑵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神奇、高超,令人叹服叫绝?
3.理解“激发人们的想象力”。
自由朗读思考:
[1]结合课文理解“体态轻盈”“神形兼备”的意思。
[2]作者抓住天马的哪些方面写的?怎样进行描写的?
二、读写结合,强化训练。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强化段与段的联系的训练,填上适当的关联词。
幻灯出示:“马踏飞燕”()外形逼真,()构思奇妙,()被称为“艺术珍品”。
3.进行小练笔:选择一件自己喜爱的工艺品,仔细观察一下,再学习课文的写法,把观察到的和想到的内容写下来。
板书设计:
天马
后蹄踏飞燕
构思奇妙
飞燕安然无恙 卓越的创造才能
平衡
课后札记:
2、《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中所选区的两首古诗分别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房兵曹胡马》和唐代著名诗人李贺的《马诗》,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马,与本单元的课文主题“马”联系紧密,但是虽然两首诗都描写了马,却有所不同,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这方面入手,理解诗意。教学目的要求:
1、认识识字表生字,读准发音,记清字形。
2、学会写字表生字,能够读准发音、记住字形,用正确的书写姿势进行规范的书写,把字写美观、工整、大方。
3、用多种方法熟读古诗,体会两首诗的意象同于不同之处。
4、鼓励学生细心阅读,交流感悟,作者用哪些具体的内容来说明中心句的,体会这种写法。教学重难点:
古诗的诗句以学生诵读为主,朗读要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自悟词句的大致意思,在自读体会的基础上合作学习,交流对语句的体会。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马吗?你最喜欢马的那些方面?给大家说一说。
2、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古诗,描写了马。板书课题:古诗二首
二、讲授新课:
(一)《房兵曹胡马》
1、这首诗是哪位诗人所写?(唐朝诗人杜甫)
2、自由朗读这首诗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大面积指名朗读,齐读。
4、要求读准每个生字,读不准的画出来。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指朗读好的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听:自己读的不熟练的生字的发音。
2、学生自己再朗读课文。
3、指学生分层次读课文,进一步巩固生字的发音。
(三)再读一读书,深入感受
1、小组讨论:本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汇报,其他同学进行补充,纠正。
晓在线
3、评一评哪个小组讲得最好。
(四)教师指重点词,学生回答。
1、你理解了哪句诗的意思?
指名让学生复述诗的大体意思,教师进行整理。
第二课时
(一)教学《马诗》
1、这首诗是哪位诗人所写?(唐代李贺)
2、自由朗读这首诗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大面积指名朗读,齐读。
4、要求读准每个生字,读不准的画出来。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指朗读好的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听:自己读的不熟练的生字的发音。
2、学生自己再朗读课文。
3、指学生分层次读课文,进一步巩固生字的发音。
(三)再读一读书,深入感受
1、小组讨论:本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汇报,其他同学进行补充,纠正。
3、评一评哪个小组讲得最好。
(四)教师指重点词,学生回答。
1、小组中理解诗句的含义。
2、指名让学生复述诗的大体意思,教师进行整理。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意思?学生充分发言,体会诗人由一开始扫兴到兴奋的感情变化。
(五)这首诗与《房兵曹胡马》都是写了马,比较一下他们有什么不同?
学生根据诗的意境,诗所表达的情感等方面进行探讨。
四、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
房兵曹胡马
马诗
唐朝 杜甫
唐朝 李贺 课后反思:
学生学习古诗一定的基础,并知道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但是没有接触过这样抽象、极其富有哲理的诗文,在读诗节奏上、情感渗透方面需要指导。由于预习充分课上学生可以完成背诵。
《房兵曹胡马》和《马诗》从不同侧面入笔,反映了两位诗人的不同心境。通过两首诗歌的对比,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每首诗蕴含的意思以及明白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到“我手写我心”的写作目的。本节课在指导学生自学古 诗和拓展学习方面进行了较好的尝试。
尊重学生利用多种方法学习,情感的激发与习惯的养成。注意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学生能够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情感。受到感染和激励。人人在古诗文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3、《巩乃斯的马》教学设计之一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将作者对马的描写和自己对生命的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对马的赞美和对自己追求自由的情感从而得到自然的流露,借助于特定的物来表现特定的情感,让读者在对物的感知过程中,自觉地理解文章主题,获得水到渠成的效果。教学目的要求:
1、认识识字表生字,读准发音,记清字形。
2、学会写字表生字,能够读准发音、记住字形,用正确的书写姿势进行规范的书写,把字写美观、工整、大方。
3、学习抓住典型场面进行描写以突出主题的写作手法。
4、感受“巩乃斯的马”的可爱,体会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感。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对“马”的两个场面描写。
2.体会“马”的精神和“人”的情感的合拍。教具准备:录音机、录音带、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天马》和两篇有关写马的古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当代散文家周涛写作的《巩乃斯的马》。
二、初读课文:
1、出示生字词: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要认真听,注意读音是否正确。
你对那些词不理解?谁能来解答?你是怎样解答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2]你认为那个字容易写错?怎样写漂亮?
2、指名朗读课文
课文写了什么?(抓内容)学生速读课文,明确:夏天雨中群马奔腾。
夏日雨中群马奔腾对激情的肯定、对生命的赞赏
三、细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段:你从这段中读懂了什么?从那些词句中读懂的?
本段的最后一句起到什么作用?(过渡句,承上启下的作用)
指导朗读:读出暴雨来诗的猛烈急促。
2、默读2、3段
思考:[1]画出这两段中的比喻句,从这些比喻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边读边栽树的旁边做批注,可以使自己的感想,可以使自己的疑惑等.[2]这两段描写的什么?(马群奔跑的壮阔场面)
3、学生朗读比喻句,交流自己的批注,随时注意学生间的回答,补充自己批注,参与到他人的讨论中来。
4、出示句子:
“仿佛分散在所有山谷里的马都被赶到这儿来了,好家伙,被暴雨的长鞭抽打着,被低沉的怒雷恐吓着,被刺进大地倏忽消逝的闪电激奋着,马,这不安分的精灵从无数谷口、山坡涌出来,山洪奔泻式地在这原野上汇聚了,小群汇成大群,大群在运动中扩展,成为一片喧叫、纷乱、快速移动的集团冲锋场面!争先恐后,前呼后应,披头散发,淋漓尽致!„„
“雄浑的马蹄声在大地奏出的鼓点,悲怆苍劲的嘶鸣、叫喊在拥挤的空间碰撞、飞溅,划出一条条不规则的曲线,扭住、缠住漫天雨网,和雷声雨声交织成惊心动魄的大舞台。„„”
你体会到什么?
小结:作者展示了这种生命力的冲动达到极致时酒神式的狂乱奋发的境界,生命的潮流在自然的鞭策下纵横驰骋,所有的外界的羁绊都不放在它的眼里。这是作者在夏日暴雨下的巩乃斯草原上所见到的最壮阔的马群奔跑场面:
5、出示最后一段:
我久久地站在那里,发愣、发痴、发呆。我见到了,见过了,这世间罕见的奇景,这无可替代的伟大的马群,这古战场的再现,这交响乐伴奏下的复活的雕塑群和油画长卷!我把这几分钟间见到的记在脑子里,相信,它所给予我的将使我终身受用不尽„„
你有什么感受?
(——草原上的马群突遇暴风雨狂奔的场景,深深地震撼了作者。这淋漓尽致的力的奔流既是一种酣畅痛快的生命境界,也是一种恢宏壮阔的崇高的场面,使得他“发愣、发痴、发呆”,在几分钟内见到的将“终身受用不尽”,因为在人生的瞬间他难得地面对了生命的真正的崇高壮烈。)
四、总结全文: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第二课时
(一)总体把握:
1、熟读课文,有表情地朗读描写马奔的场面。
2、结合课文,说说你对马的见解。
(二)内容探讨:
你从课文中体会到巩乃斯的马的性格是什么?(马的生命活力与人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三)说说作者是怎样进行描写的,充分表现马的生命活力?(描写抒情)
写草原上的马群突遇暴风雨狂奔的场景。
(四)小练笔: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抓住动物的一个特点,运用描写抒情的方法,写出自己对这种动物的喜爱。
板书设计:
巩乃斯的马
夏日雨中 群马狂奔的场面:是力量的展示,是生命的赞歌。
课后札记:
4、《雅鲁藏布大峡谷》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课文中描写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是“地球最后一块密境”,是世界仅存的一块处女地„„它是世界上最令人向往的地方,让人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叫绝,通过语言文字让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神奇壮丽。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美丽伟大,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难点:
以提纲的形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课件出示西藏图片,教师配乐解说,激发学生兴趣。
2、西藏除了雪域高原的牦牛、金壁辉煌的寺庙和藏族同胞之外,还有更加奇特的景观,那就是——雅鲁藏布大峡谷。(板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词圈、划出来读正确,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
2、检查读词及课文的情况。
3、师:哪位同学说一说,你对雅鲁藏布大峡谷有哪些了解?(提纲式)
4、小结。
三、学习课文,理解重点部分。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雅鲁藏布大峡谷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请你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2.重点练习朗读和复述:你喜欢雅鲁藏布大峡谷吗?请认真读一读课文,然后同位互相讲一讲,说说你的理由。
3.练读: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适时板书)
4.指导朗读:美读4、5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1、学完课文你想说点什么吗?
2、说一说你这节课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六、布置作业
作业超市:
1、写一处自己喜欢的景观。
2、课外阅读
3、搜集一些关于祖国壮丽河山的文章,将优美句段记到自己的“小小笔杆子”本上。
第二课时
(一)总体把握:
1、熟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描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景色的句子。
2、结合课文,说说你对奇观的理解。
(二)内容探讨:
你能说说雅鲁藏布大峡谷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你是从哪些方面体会到的?
(三)听写生字生词,纠错
(四)小练笔:描写自己见过的奇观
板书设计:
雅鲁藏布大峡谷
神奇
世界之最
世界最后一块密境
课后札记:
5、《浙江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主动积累“吞天沃日、若隐若现、人山人海”等词语。
2、背诵《浙江潮》,熟读《观潮》。
3、通过对比阅读,领悟和学习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精炼的特点。
4、体会文章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烘托渲染等方法的作用。
5、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培养热爱自然,亲近的自然的情感。教学难点:
理解古文文意。教学重点:
通过对比阅读,领悟和学习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精炼的特点。
体会文章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烘托渲染等方法的作用。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李白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要先睹为快。(出示钱塘潮图片)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西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南宋文学家周密的文章《浙江潮》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师:这是一篇古文,读起来不像现代文那样容易理解,现在请大家比较《观潮》一篇文章自由读。读准字音。
1.你能根据《观潮》的描写大体弄懂《浙江潮》的意思吗?
2.检查生字.词。
3.指名读浙江潮,思考:文章写得是什么?
4.再次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
①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称浙江潮为“天下之伟观也”?作者是怎样描写浙江潮的?
作者从形、声、色、势等方面描写了大潮。
形:仅如银线等色:玉城雪岭等
声:如雷霆势:震撼激射
②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做标注。
③文章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写浙江潮?(比喻、夸张)有什么作用?
5.体会文章严谨的结构特点。
文章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否可以删掉,它们有什么作用?
三、交流汇报
1.交流自读疑难
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
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
2、学生交流有关资料,探究奇观的成因
这么雄伟的景象都是我们这些身在海边的人所不曾看到的,你知道着雄伟壮丽的浙江潮的成因吗?
四、布置作业
1、背诵《浙江潮》
2、写会本课生字,积累词语。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我们上一节课共同学习了《浙江潮》一文,感受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文章只用短短四句话,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壮观的浙江潮,感受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二、检查背诵《浙江潮》点面结合,随机抽取。
三、自读自学《观潮》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现代散文《观潮》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2、全班共同学习“潮来时”,课文4—5节。
放映大潮到来时的食品资料,思考:潮来时有哪两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潮的声大,浪高)学生自己读4—5节,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写潮的样子”的句子。
潮声:声像什么?响声怎么样?千百万辆坦克同时开动的响声像什么?“闷雷”,“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潮形: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潮序:通过板书,你可以看出作者的观察顺序吗?
“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
3、钱塘大潮声巨大、浪罕见令人又惊又喜,使人惊心动魄。让我们一起有感情朗读“潮来时”这一部分。
四、对比较阅读《浙江潮》和《观潮》
教师范读《浙江潮》指名朗读《观潮》,思考,这两篇文章有什么不同?
五、写作指导
1、这两篇文章用到了一些相同的写景的办法。比如说比喻、夸张;渲染烘托等。读文章,感受这些方法的。
2、片段练习《课间一瞥》
六、布置作业
查阅关于钱江潮的各类资料,进行研究学习,收集关于钱江潮的古代诗文。课后反思:
教材分析:
《浙江潮》是一篇古文,节选自南宋文学家周密的《观潮》,文章用散文的形式绘声绘色地描写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色。多场面描写,如钱塘 江大潮的壮观,原文还有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游泳健儿水中表演的精彩场面,以及观潮时的盛大场面。描写生动、形象、细致入微。而且通过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表现江潮的壮观、江上活动及观潮场面的盛大,写得有形、有声、有色。
文后附了一篇现代文《观潮》,文章通过对大潮到来之前,之中,之后的描写,表现大潮的雄伟壮丽。
设计理念: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合作学习,进行交流反馈。这既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浙江潮》是一篇古文,同一篇现代文编排在一起,两片文章在内容上有共同之处,所以让学生对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通过阅读现代文,疏通古文的文意,对于特别的难于理解的名词教师进行点拨指导。
6、《红树林》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来自北国的同学们或许对海底森林——红树林很感兴趣,那里是另一番绚丽多姿的景象,海风吹来,绿浪翻滚,真是美妙的人间仙境。课文就带领学生畅游这神话般的大花园,感受祖国的伟大。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红树林的神奇美丽伟大,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难点:
以提纲的形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同学们,你们知道树林是什么颜色的吗?你见过其他颜色的树林吗?激发学生兴趣。
2、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红树林》(板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词圈、划出来读正确,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
2、检查读词及课文的情况。
3、师:你喜欢海南的红树林吗?
4、小结。
三、学习课文,理解重点部分。
1.指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红树林的?请你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2.重点练习朗读和复述:通过学习,你能说说你喜欢红树林的理由吗?
3.练读: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适时板书)
4.指导朗读:美读
四、总结全文
1、学完课文你想说点什么吗?
2、说一说你这节课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六、布置作业
作业超市:
1、摘抄生字新词,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课外阅读
第二课时
一、总体把握:
1、熟读课文,有感情的朗读描写红树林的景色的句子。
2、结合课文,说说你对红树林的认识和理解。
二、内容探讨:
你喜欢海南岛琼山的红树林吗?为什么?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红树林的?试着写出课文的提纲。
三、听写生字生词,纠错
四、小练笔:描写自己见过的奇观
板书设计:
红树林
神奇 美丽 奉献
课后札记:
7、《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以上述教材编排特点为依据,我确定以下这样的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一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二是学习掌握并会写“灶、庞、焕”等生字;三是引导学生找一找是各种对比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为后面的习作做准备。
过程与方法:一是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二是画出重点词语,体会诗人对村庄变化的惊喜、赞叹的情感。三是理解课文中教案理解的词语,找出文中作用的比喻、泥人、夸张等修辞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反复诵读诗歌,了解诗中描绘的一座村庄、人民生活及其变化,体会作者对这一变化的欣喜、赞叹之情,进而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可喜变化的重大意义。教学的重难点:
一是抓“昨天、超出、只不过、奇迹般”等重点词句,品味语言。这一重点的确立,我还想体现以下两个目的:一是通过品味语言,可以促进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做遵守规则的小学生的感情;二是能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他语文能力。我们从语文教学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样做能逐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继而达到入情入境的境界,同时也对课文语言进行了二度创造。教学准备:图片、《春天的故事》VCD等。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调动学习热情
同学们,谁去过深圳?深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出示图片]看,这就是深圳,一个繁华的城市,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著名的经济特区。而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板书课题]
(用深圳的图片导入,为的是能让预习过的学生感到惊叹:原来课文中提到的就是深圳呀。)
(二)自读----发现与探究
1、自读课文,注意将字音读准。
2、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
3、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可以分为几部分?(让学生试着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4、学生提出自读是不明白的问题,全班交流,有价值的问题可以写到黑板上。
(三)品读----理解与感悟
1、这座村庄原来是什么样?指名读1、2小节。你能想象出当时的生活吗?说说你的理解。
2、诗人开篇为什么用“昨天”而不说“过去”?(体会.深圳、祖国“变化”的时间之快,变化之大,以及社会日新月异的前进步伐。)
3、你怎么理解“姑娘从溪边挑回一担担摇晃的夕阳„„”这句话?省略号起到了什么作用?(让学生练习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语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4、原来的村庄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昨天贫穷落后]
5、现在的村庄是什么样子?默读3----7小节,体会诗人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写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找出相关词句。(引导学生体会第三小节。)
通过“呵、超出、只不过、奇迹般”等词语,体会诗人对村庄变化的惊喜、赞叹之情。这一节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6、诗人为什么会如此惊叹?到底村庄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组合作学习4---7小节。
7、全班交流。4---7小节从哪些方面写了村庄的变化?你能感受到什么?能不能将你的感受读出来?(让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者的内容和情感。)
8、是呀,农民的生活由物质到精神都“焕然一新”。“这就是昔日„„”学生跟读。这一小节中有一个比喻句,你能找出来吗?为什么把今天的农民喻作“春燕”?为什么说他们在“描绘着美好春光”?其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总结----拓展与延伸
深圳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变化的呢?[播放:《春天的故事》]。歌种唱的是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没有改革开放,也许深圳甚至其他城市,还停留在贫穷落后阶段呢。让我们一些来唱这首歌。
(从中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
第二课时
(一)回顾原文
1、有感情齐读课文。
2、诗人是怎样将村庄的变化写出来的?(让学生学习文中作运用的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方法。)
3、原来的村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体会。
(二)巩固生字
1、区分形近字。
2、听写生字。
(三)根据诗歌的写作顺序,背诵课文。
五、板书设计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
翻天覆地、焕然一新
昨天——————————现在 课后反思:
一、教材分析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是第三单元中的第一课。本单元以“变化”为主题,引导学生感受到家庭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同时,让学生发现这些变化而感到喜悦与充实,这也将作为学生对社会、对历史的认识积淀而贮存。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是一首叙事性诗歌,以深圳特区这样一个“小 村庄”作为中国大社会的缩影,用“我”的口吻,通过村庄昨天与今天的对比,讴歌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城市建设、人民生活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抒发了诗人对家乡变化的惊喜,对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变化的赞叹之情。
本课一共有8个小节,写了三方面的内容。
第1、2小节由概括到具体叙述了“昨天”一座小村庄贫穷与落后的状况以及带给人们的困扰。
第3—7小节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改革开放以来这座村庄的可喜变化,抒发了诗人惊喜、赞叹的情感。
第8小节总结全诗,讴歌改革开放、党的富民政策给村庄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而人民的生活将来会更加美好。
二、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因此,本文的教学我选择了“激情导练”为主要教法,主要依据有两条:依据之一是我认为激情导练法最能体现老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完美统一,可以加强训练的可操作性,减少训练中的无效成份,从而增加训练的密度和效率,真正把语文课上成语文素质教育课。依据之二是我觉得这种以导练为主体的训练程序,最适于突破本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8、《黄河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读准字音,理解“炙烤”“有气无力”“发现——发掘”“挖掘——发掘”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阅读,了解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点,以及它的形成过程、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
3、找出课文中推想的内容,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这样推想的依据。
4、抓住主要内容,简要复述课文。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从而理解和领会科学家关于黄河象化石形成过程的假想,增长科学知识。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搜集的有关资料。教学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有关化石的资料,谁先给大家介绍?
(指名学生上台解说并组织其他同学介绍、展示自制的化石图片或有关的资料等。)
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走进北京自然博物馆,参观一具大象的骨骼化石。(出示课件)这就是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
(板书课题:黄河象)
(二)学习第一段
1、看着这具大象的骨架样子(板书:骨架样子)
你觉得它有什么特点?(高大、完整。师板书。)课文在第几段描绘,请划出有关语句。
2、学生交流。
3、齐读这些语句,体会黄河象化石的特点。
4、(再看图片)看着这具化石的样子,你有什么想了解的?
5、学生自由提问。师引导提出:黄河象化石是怎样被挖掘出来的?为什么能被保存得这样完整?
6、古代黄河象的化石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罕见的,人们是怎样发掘的呢?请快速、轻声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找出答案。
(三)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
1、检查:人们是怎样挖掘出这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的?(学生回答)
2、此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相机板书:化石的发现——化石的挖掘——化石被挖掘出时样子)
3、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是什么样子的,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4、待学生找到后,师出示句子,生齐读这句话。
师板书:斜插沙土 脚踩砾石。
5、师提问:文章开头向我们介绍了象化石的特点和样子,结尾介绍了象化石的发掘和刚发掘出来时的样子,那么中间部分介绍了什么呢?
6、生答: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来历。板书:假想来历。
(四)学习第2—7自然段
1、师问:什么是假想?
生答:假设、想象。
2、师:对于发生在几百万年前事,我们现代人根本不可能亲眼所见,也不可能找到现成的资料查询,人们只能根据一些历史性的东西来进行想象、假设。那么,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来想象、假设黄河象化石的来历的?
3、科学家从哪几步假想了黄河象的来历?
讨论得出四层:
(1)当时的时间、气候和地理环境。
(2)黄河象怎样来到小河边。
(3)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
(4)黄河象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4、师:科学家根据黄河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的样子,想象了化石的来历,下边,我们就来看看科学家是怎样来想象的。
5、根据读书要求读课文:
(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文。
(2)对这个故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你想问什么?请准备好,在小组内交流。
6、小组合作,表演大象当时陷进淤泥里的情景。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听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说说文中所说的黄河象是什么样的。
二、复述课文。
1、提示:(1)按课文的叙述顺序。
(2)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黄河象喝水失足——变成化石——发掘化石——展出化石。
2、指名复述内容。
3、你认为科学家的假想最生动的一幕是哪里?(生自由回答)
4、如果不是科学家想象的这样,还可能是什么样?
5、自由感情朗读。
三、拓展延伸,陶冶学生情操
1、刚才大家学得很认真,老师真为大家高兴。你们知道大象的生活习性吗?
2、生自由谈。并上台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3、今天,我们今天认识的大象化石是在甘肃发现的,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组老师收集的关于甘肃地貌的资料。(出示甘肃地貌)
4、待学生看完后,师问:看了以上资料,你有什么不能理解的?
(引导学生谈到环保的话题)
四、回顾课文,巩固练习
对于课文的写作顺序,你有不同的见解吗?能按另外的顺序重新叙述这篇课文吗?(只要学生的见解合理,都应该予以肯定。)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来这方面的资料读读,也可以推荐给老师和同学。板书设计:
黄 河 象
骨架的样子----假想来历----发掘化石
炙烤
高大
↓
斜插沙土
完整
干渴
脚踩石头
↓
陷进
↓
化石 课后反思:
《黄河象》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流、评价、争论,也可以表演出来。这既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培养了学生学科学、合理想象的能力。
9、《枫叶如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至理名言、心旷神怡、绚烂、静憩”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作者照照片的经过,以及对自然界与人世的看法,体会作者的感悟。
3.培养积累语言,体味语言的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包含的哲理。教学难点
理解“成熟的美,是真正的美”。教具准备
有关枫叶的课件;优美的古筝磁带;带有重点语句的幻灯片。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有关枫叶的课件)你们喜欢枫叶吗?为什么?(指名说)
唐代诗人杜牧写过一首与枫叶有关的古诗,谁还记得?(指名背诵)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物画?(让学生畅所欲言)
师小结: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夕阳西照,枫叶流丹,层林尽染的秋天美景。诗人通过“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一句抒发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本课生字难词。(重点理解:至理名言心旷神怡绚烂静憩等词语的意思。)
2.再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分为几部分?
(这篇文章以空行为标志,把文章分成两部分。)
3.默读课文,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或找出不懂的问题。(学生先自己学习,然后全班交流讨论)
学生通过讨论难解决的问题有:
(1)为什么说“自然与人世,处处相通?”
(2)“也就在这一刹那间,我恍然明白”了什么?
(3)什么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学习第一部分。
(1)师配乐范读课文第一部分,学生边听音乐边思考:一年四季中,自己最喜欢哪个季节?并且谈谈原因。
(2)自己读课文,思考:文章写春、夏、秋三个季节,到底想赞美大自然的什么?(赞美大自然的生命力)
(3)指名读课文,思考:从哪儿可以看出“自然和人世,处处相通”?(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分组汇报,师小结)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第二部分
(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这一部分叙述了一件什么事?(写照相的经过)
(2)自读课文,讨论:作者对R先生家的枫树的印象,有几次变化,原因是什么?
(课件出示:①红艳艳的枫叶,挂满一树,铺满一地。
②再望望那株枫树,竟如一位凄苦的老人在晨风中垂头无语。)
学生读这两句话,从中体会到什么?(让学生谈体会)
师引导:作者刚刚看到枫树的时候,感觉非常好,红艳艳一片,分外耀眼,继而遗憾,觉得缺少了些什么?(指名说)作者为什么要用一位凄苦的老人来比喻枫树呢?(学生讨论交流)
师小结:老人的心态是孤独、凄凉的,这株枫树与老人的相似之处是一样的孤独寂寞。
师进一步引导:就在这一刹那间,我按动了快门,“这一刹那”指哪个时刻?作者为什么要在那一刹那按动快门呢?(让学生畅所欲言)
(3)思考:这张照片为什么命名为“秋之生命”?如果给你这张照片,你会取怎样的名字呢?(生命之树,秋之枫叶等等)
(4)自读13自然段,思考:作者到底明白了什么?联系上下文分析。(要求先用笔写,再讨论)
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
(5)齐读最后一段,体会什么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意见)
师小结:只有经历了长大、挫折,人才能变得成熟,而成熟的美,才是真正的美。
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作业
1.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熟读背诵,体会语言的韵味。
2.写一篇“读《枫叶如丹》有感”。板书设计:
枫叶如丹
一自然
天地万物
人间万事
二人世
恍然(主旨)真正的成熟 教学反思:
这篇散文语言简练,含义深刻,学生由于年龄及阅历所限不易理解。所以,本堂课,我尽量给学生创造读的机会,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发现疑难。然后老师根据学生的疑难有的放矢的展开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同时对于一些教学中的难点问题,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教学,让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中有所感悟,有所提高,加上老师的及时点拨引导,学生自然对文章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感悟的过程中,我还注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朗读,加深对文本的感悟,从而积累了语言,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本堂课设计的不足之处:对于朗读的指导不太到位,个别教学环节,老师的指导过于琐碎。教学反思:
在设计这一课时我始终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本着让学生快乐学习的理念进行设计。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课一开始我利用学生们自己搜集的树叶进行谈话,给学生创设了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轻松的进入主题,又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始终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枫叶如丹》一课是一篇散文,这种体裁学生接触的较少,理解起来有困难。针对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的多种方式的阅读,通过初读——感知——精读——感悟,让学生自己去领悟。这样给学生一种自由的空间自读、自谈、31 自悟,在其中及时给学生以评价,使学生有了一种成功的喜悦感,从而乐学。只有他们乐学、愿学我们的教学才能达到一种良好的效果。这也是本课的成功所在,学生的回答相当的精彩,从中确实有所感悟。最后,又配上优美的音乐,在读书声中结束本节课的教学。
整节课下来学生不仅对自然界的规律有所感悟,又随着作者的阐述对人生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从而摆正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我所创设的环境下轻松愉快的学到了知识,又增强了阅读的能力,一举两得。
10、《我喜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浣净、素馨、迭代、摇曳”等词语。
2、在体会作者情感的同时,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用心体悟事物的能力和有独特的感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独特的美好情感。
4、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仿照课文写一写。【教学重、难点】
1、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感悟作者的喜悦之情。
2、你喜欢什么?依照课文写一写。【课前准备】
1、学生:熟读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
2、教师: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相信在你们多彩的童年里一定有许多喜欢的事物:喜欢小动物、32 喜欢和朋友交往,喜欢做梦,喜欢„„今天,就让我们先一起感受台湾女作家张晓风对生活的喜欢与热爱吧。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自主质疑。
1、出示生字词语认读。
2、指名分段读课文。
3、交流质疑。
三、初读——了解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哪些内容,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2、听课文配乐朗读、思考:
(1)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抒情的线索是什么?每个自然段有什么共同点?(每个段开头都用“我喜欢”三个字领起下文,使12个自然段形成了排比段。)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抒写自己喜欢的情怀的?(先写喜欢四季的不同景物,再写喜欢自然景物,最后写对社会生活的喜爱。)
四、品读——感悟语言。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书,并在四人小组里交流自己感悟最深的段落。
2、全班交流。
3、指导学生带着感情读出作者“喜欢”的心情。(可采用自读、互读、对读、领读等形式,让学生从读中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
五、研读——质疑问难。
进一步研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先小组内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在交流过程中重点体会以下问题:
1、“我喜欢的另一种花”是指什么?为什么?
2、我喜欢读信的原因是什么?从“泪光”二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出示第10自然段的两句话“我还喜欢看书,特别是在夜晚。在书籍里
面,我不能自抑地要喜爱那些泛黄的线装书,握着它就觉得握着一脉优美的传统,那涩黯的纸面蕴含着一种古典的美。历史的兴亡,事物的迭代本是这样虚幻,惟有书中的智慧永远长存。”联系自己的阅读体会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4、课文第12自然段省略号自成一段。它告诉了我们什么?这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课文中每段开头都反复用“我喜欢”,段落中间也反复出现,这又表达了什么?
六、小结。
七、仿写课文
你喜欢什么?为什么喜欢?
1、学生仿写。
2、全班交流。
八、全文总结。【设计理念】
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从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选择上入手,引导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读法。教师的职责是唤醒学生的个性化意识,让学生面对文本时,能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学生的自主性越强,积极性越高,阅读的个性就越能充分发挥出来。
11、《草帽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从贺龙想出的办法中体会他的聪明才智,思考草帽计成功的几个重要因素。
2.通过对成语的理解,体会敌人麻痹大意、丑态百出的愚蠢。3.学习用尽量少的文字概述草帽计。
4.认识生字9个,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2、让学生从他们处理事情的方法、态度上,懂得智慧的作用,从小养成在学习、生活中认真观察、勤于动脑的习惯,丰富自己的知识,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发挥聪明才智。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收集相关资料,了解贺龙,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了解历史上的谋略故事。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板书“计”字。师:“计”什么意思?你能用“计”组词吗?你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特别善于运用“计”的人?(学生自由说。说多少不限制、不要求。)
2.板书:草帽。师:我们今天来学习《草帽计》。看到课题你想了解什么?(学生提出的问题大致是“草帽计是谁想出来的?”“草帽计是什么?”“运用了草帽计,结果怎样?”“草帽计好在哪里?”等)
二、自学生字
1.提出自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解决。想想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字词和问题,准备质疑。检查自学情况。
2.指名分节读课文。
3.出示词语:湘西 贵州 蒋介石 嗡嗡 侦察 葫芦 山土坊 匪军 丢盔弃甲(指名读——齐读——比赛读——“开火车”读)
4.指导写字: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重点指导“州”、“匪”的笔顺。)5.在地图上找到“湘西”,“贵州”。你们对二万五千里长征有什么了解?
三、理清层次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2.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
四、巩固练习
1.抄写词语,查字典了解课文中成语的意思。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板书课题)昨天,大家针对课题提出了很多问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解决这些问题。(齐读课题)
2.首先,通过学习,你们认为“草帽计”是谁想出来的?
二、精读课文
1.了解故事起因。
(1)读课文1、2自然段,思考:贺龙根据哪些情况设下草帽计的?找出相关语句,用“________”划出来。(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①哪些句子体现了当时天气炎热?(指名读——齐读)
②哪些句子体现了当时情况紧急?为什么要选择在平坦的场地丢草帽? ③贺龙看到这些情况,心里是怎么想的?用“贺龙看到 _________,心想_________。”的句式说一说。
小结:面对天气的炎热,面对敌人的追击,贺龙不仅没有慌张,反而运筹帷幄,利用地形特点和敌人的心理想出了草帽计。
2.重点学习实施草帽计的经过。(1)默读课文3、4段,小组交流: ①军为什么会中计?说明了什么?
②白军最后的结局怎样?文中哪些成语讽刺了白军的丑态?(2)教师点拨:
①白匪先是晒得眼冒金花,后来是得意忘形,那么我们在朗读时应该注意什么?(指名读——评议——齐读)
②白军为什么会被自己的飞机轰炸?(男生读课文第4段)③你能用尽量少的文字来概述一下草帽计吗?
④你觉得贺龙的草帽计“神”在哪里?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⑤齐读课文第5自然段,红军战士听到白军自相残杀的消息后,肯定有许多话想对贺龙说,会说些什么呢?
小结:贺龙在上有敌机、下有追兵的情况下,沉着冷静、及时应变的聪明智慧真值得我们学习。
三、拓展延伸
1.你知道贺龙用的计属于历史上“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吗? 2.讲历史上的“金蝉脱壳计”。3.阅读《三十六计》。课后反思:
新课改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角色转变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角色,这节课,教师就做到了这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鼓励学生质疑。
教学一开始,教师不是让学生被动学习,而是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鼓励学生把心中的疑问大胆的提出来,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然后,在第二课时,教师又引导学生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阅读,交流,从而解决问题。在这质疑、释疑的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只是组织者。
二、适时点拨,拓展学生思维。
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还应当是引导者,适时的点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能引导学生主动参加,积极思考。当学生在了解了我军情况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揣摩贺龙当时的思考,是这样点拨的:“贺龙看到这些情况,心里是怎么想的?用‘贺龙看到 _________,心想 _______。’的句
式说一说。”还有在学生学完课文之后,教师又引导学生想想说说“红军战士听到白军自相残杀的消息后,肯定有许多话想对贺龙说,会说些什么呢?”这些地方的点拨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2、《包公审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学课文的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惊慌失措”、“懊恼”、“闻所未闻”、“冒名顶替”的意思。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概括故事内容和列小标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3.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描写包公语言、动作、表情的词句体会包公办案的深思熟虑和足智多谋。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编排课本剧,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合作能力。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包公的资料。
2.教师准备小黑板或课件,检测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猜一猜”游戏(教师说,学生猜。)
“火尽炉冷平添心猿意马。”猜一个字。(“驴”字)(教师板书:驴)我国宋代有一个著名的清官。庐州人,执法严明,善于断案。(教师板书:包公)
2.说说你对包公还有哪些了解?(生说)教师肯定学生所说的有关包公的事,补充解说:“公”是古人对人的一种尊称,他原名包拯,有多个官衔当过开
封府府尹。因为北宋建都在开封,开封府尹也就是北宋首都的“市长”了。是个大官。
3.今天我们要读的故事就发生在包公身上,还与驴有关。(教师板书:审)学生齐读课题。
4.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包公为什么要审驴?驴子不会说话,他怎样审驴的?)那好,我们就带着问题一起来读读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用自己的方法学习生字词。2.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概括,教师指导。)
3.看来“驴”在这个故事中是不可缺少的哦!那你能不能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给课文加三个小标题。(驴被偷换,状告毛驴;细审毛驴;找到毛驴。)
三、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教师展示小黑板或课件)
1.认读词语:挣(zhèng)钱 辔头 听差(chāi)耷拉
圈(juàn)栏 审 衙役 懊恼 一声不吭 闻所未闻 惊慌失措 冒名顶替 2.指名学生读,师生共同正音。
3.特别指导学生注意多音字:挣、差、圈 4.对比记忆字形。
审()案()吭()衙()役()
神()按()炕()衔()投()5.选择你理解的词语练习说话,提出你不懂的词语。
6.教师特别引导学生理解词语:闻所未闻、惊慌失措、冒名顶替、懊恼。
四、朗读课文
自由选择合作学习伙伴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板书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个断案故事。2.用简单的话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品读课文 1.引读故事的起因。
(1)包公为什么要审驴?课文哪几段写了?
(2)学生自由读课文一、二自然段,划记出描写毛驴的句子,仔细读一读,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3)学生交流回答。教师出示句子,对比朗读:
王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他不但把这头驴喂得毛色发亮,还亲手给毛驴做了一个漂亮辔头。
驴还拴在树上,驴背上鞍子还是那个鞍子,套在驴嘴上的辔头也是自己亲手做的那个漂亮的辔头,可是驴却是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了!
(4)顺势引导、朗读:想想王五面对两头毛驴时是什么心情?指名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句子。
(5)过渡:就这样,王五带着满腔愤怒和希望来到了包大人面前。面对着这样一位特殊的被告,包公如何审案的呢? 2.细读故事经过。
(1)带着问题小组合作朗读课文3~9自然段。说说你读懂的句子或提出你的问题,小组交流。
(2)小组合作学习课文。
(3)小组汇报共同学习读懂的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要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
“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包公能快速找到办案的方法,很聪明。)
“不要给它吃,不要给他喝,把它严严实实关上三天!到时我再来审它!”
“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包公十分熟悉驴的本性,他的足智多谋来源于他渊博的知识。)
“现在把它放了,随它爱上哪就上哪。”(说明包公知道毛驴会逃回自己的家,心里很有把握抓到偷换毛驴的贼。)
(4)问题解答场:学生提出疑问,师生共同思考解答。
(5)读了这部分课文,包公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教师板书:足智多谋)
(6)包公审驴的过程让人疑团重重,也让人不由自主的为包公喝彩。咱们把它排成课本剧,再现当时的情景,怎么样?
(7)提出要求:小组合作排演课本剧,注意角色的分配和合作;每个同学要投入角色,联系故事情节,体会角色说话时的神态、动作和心情;角色的语言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适当改动。
(8)生排练、表演,师生共同评议。3.齐读故事结果。
(1)过渡;瘦驴在包公的审讯下飞奔出了公堂。它跑到哪里去了?偷换毛驴的贼被捉住了吗?
(2)生齐读课文第10、11自然段。
三、延伸拓展
1.想一想,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
(包公使用了计谋,巧妙的抓住了小偷。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偷偷调换,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是害人害己。王五也使用了计谋,他的计要是正当的。)
2.其实,古代人们利用智慧解决问题的小故事还有很多,比如《草船借箭》、《司马光砸缸》等,读一读这些故事,体会他们的聪明才智!课后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 新课标强调课堂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教学,它更多地关注课堂生成的新问题、新
内容、新方法、新过程,更多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它不仅要看教师“教”得怎样,更要看学生“学”得怎样,甚至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来看教师是怎样教的。在新课程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要为课堂生成营造空间,给学生搭建一个个展示个性的舞台。
《包公审驴》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课文,通俗易懂。在教学设计时,教师的问题预设注重了激发学生的课堂生成,为他们的生成打下了铺垫。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环节中:
1.小组合作学习故事的经过部分,将自己遇到的问题提出来由小组讨论。在后来的学习成果汇报和班级交流中还有“问题解答场”环节,让学生自由交流小组中没有解决的问题,保护并培养学生自主质疑、解疑的能力,促进课堂生成新的情况。而后通过师生共议,帮助学生筛选问题、解答问题。如:学生在课堂中就提出了一个很有探讨意义的问题:“课文第四段好像与故事无关,为什么?是不是可以去掉?”我当时就为提问的学生鼓起了掌,因为这一段是典型的侧面描写,突出了案件的奇,反衬出包公的机智、遇事冷静的品格。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把这个教学点淡化了,只在朗读中带过。学生在自主的阅读中关注到了这一点,并生成了这样的新问题来研究,弥补了我教学设计中的不足。2.在学完课文以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想一想,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意欲引导学生发现课文要赞扬的中心人物——包公的足智多谋。但是在课堂上学生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不愿跟着我备课设定的思路走。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学生提到了偷驴贼、王五都用了计谋,并分析出偷驴贼的计谋用错了地方,而王五则用计谋帮助了自己。
在课堂实施中学生还生成了很多的新情况:自主提问时提出与课文相去甚远的问题;再读完课文结局后,还要小组合作表演包公审偷驴贼的过程。如果一味的迁就学生,很可能无法完成计划的教学任务,如果着重完成教学预设,课堂将会死气沉沉。我们如何跳出备课预设的思路,灵活应变,既尊重学生的
思考,又完成教学任务,一举双得呢?这是我要探索的问题,也是值得与同行们共同探讨的问题。
13、《一个苹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民军队战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志愿军战士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更重要的高尚品格。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3.学习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民军队战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志愿军战士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更重要的高尚品格。课前准备
观看电影《上甘岭》,查找有关上甘岭战役的资料。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前段时间我们观看了《上甘岭》这部影片。我们知道在上甘岭战役中我军的阵地多次失而复得,志愿军战士们在坑道里坚守阵地,困难重重。战士们遇到的最大困难之一就是缺水。干渴了七天,战士们没喝到一口水,干渴程度可想而知。就在这时,一个火线运输员给他们送来了一个苹果,大家想知道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了吗?(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质疑问难。
(学生有可能提出:一个苹果时从哪里来的?围绕一个苹果讲了一件什么事等问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重点检查:
卸完、撕开、润喉咙、烟熏火燎、翻来覆去、眼眶、沙哑、面颊、一瞬间等词。(采用指名读、齐读的方式,注意纠正字音。)
2.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知道苹果的传递顺序。第一次:
火线运输员——连长——步话机员小李——伤员小蓝——司号员——卫生员——连长。
第二次:
连长——步话机员小李——小胡——小张„„
三、感情朗读,探究文本
同学们,这个苹果这样传来传去,没人肯吃,难道他们都不需要这个苹果吗?(非常需要)
1.自由读课文,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非常需要这个苹果?(通过这个问题可以了解战士们干渴的表现,从而突出他们“让苹果”的精神境界。)
(1)把有关的语句画出来,读一读,把自己的体会和同桌交流。(2)全班交流:
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描写8个人的形象、神态、心理活动的句子,通过抓住重点词语感情朗读的方法,体会战士们处于极其干渴的状态。例如:
(课件出示以下句子)
连长渴:“喉咙早就干得烟熏火燎似的。”“这会儿,不用说一个,就是十个二十个,我也能一口气吃完。”
步话机员小李渴:“嘴唇干得裂了好几道血口子”,“深陷在黑色眼眶里的两只眼睛,布满了血丝。”
伤员小蓝渴:“脸黑黄黑黄的,嘴唇干得发紫。”
火线运输员渴:“火线上跑来跑去”,“通往后方的三里路之内,是一滴水也找不到的。”
小结: 每个战士都有理由吃掉这个苹果,同时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也十分需要吃掉这个苹果,可是他们谁也没有吃这个苹果。
2.讨论:战士们为什么都不吃这个苹果?
(1)首先要了解苹果在战士们中间推让的经过,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想一想,每个战士在拿到苹果时都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火线运输员在路上捡到一个苹果,想到连长嗓了哑了,应该吃了这个苹果润润喉咙,就把苹果递给了连长;连长想到步话机员小李声音已“沙哑”,需要苹果,连长把苹果递给了小李;步话机员小李想到伤员小蓝失血过多,需要苹果,转手给了小蓝;小蓝想到连长要指挥战斗需要苹果,小蓝又把苹果递给了连长;连长又想到司号员要吹冲锋号,需要苹果,连长把苹果递给了司号员;司号员想到卫生员日夜护理伤员很辛苦,需要苹果,司号员转手递给了卫生员;卫生员想到伤员小蓝更需要苹果,又把它递给了自己日夜照顾的伤员小蓝;小蓝又想到连长的责任更重,更需要苹果,所以小蓝又把苹果递给了连长。)
(2)从战士们想法和做法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每一个战士心里想的都是战友比自己更需要这个苹果,因此他们做了同样的一件事,那就是把苹果让给别人。)
(战士们在最困难的情况下,宁愿自己干渴,也一定要把苹果让给别人吃。因此,他们传递的不仅是一个苹果,而是一种情谊,一种关心别人胜于自己的精神。)
(3)分角色朗读课文1~12自然段。
小结:最后战士们在“我”的带领下开始吃苹果,可是苹果转了一圈还剩下大半个。这是为什么呢?
3.指名读13~15自然段。讨论:为什么苹果转了一圈还剩下大半个?(1)引导学生将“这会儿,不用说一个„„一口气吃完”与“这样一个挨一个„„苹果还剩下大半个”相对比,谈自己的感受?
45(在这种艰苦的情况下,志愿军战士为别人着想、互相关心的崇高的友爱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人。)
(2)同桌互相朗读14、15自然段体会体会志愿军的这种崇高的精神。4.齐读最后一段。
(1)理解重点语句,体会战士们的心情。“我刚想命令大家认真地把苹果吃了,忽然觉得防炮洞里格外沉静。”联系上下文以及课前搜集的资料理解此时此刻人们的心情。
(“沉静”是因为大家都不说话了。为什么不说话?因为每个人心里都非常不平静,流着泪,说不出话来。连长也激动得流泪了。此处无声胜有声,这是幸福的泪,是因为生活在战友的崇高友爱中而感到幸福;这也是骄傲的泪,是因为有这样一些在困难的时候一心为别人着想的品质高尚的战友而感到骄傲。)
(2)在这战火纷飞的夜晚,在这饥渴交迫的夜晚,战士们让出了解渴的苹果,让出了意味着生命的苹果,在坑道内的战友们都感动了,为有这样的关怀与友爱而感到幸福与骄傲。让我们包含感动与敬佩,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配乐)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学到这里,同学们,你想说些什么呢?
2.志愿军战士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在困难面前,他们心里想的是别人。这种高尚的品格我们应该学习,老师希望大家永远记住“一个苹果”的故事。
五、作业
1.摘抄课文中你最受感动的句子。2.写一篇读后感。教学反思: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就要让他们敢问、敢说。这是基础。众所周知,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刺激学 46 生积极思维的诱因,激发其学习的动力。所以,在教学时,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各抒己见。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实践证明,《一个苹果》的教学,倘若离开了积极的丰富的想象,就难于理解教材的内容,难以发展语文能力。所以,我力求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其中,有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想象理解;有让学生抓句子,联系上下文想象;有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发散想象等等。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能力训练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3、德育渗透点: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4、美育渗透点: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创设情境法、引导法、点拨法。
2、学生学法:借助词典及书上注释自读感悟。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疑点
体会以西子喻西湖的内在联系和优美意境
解决办法
1.多读品味。
2.发挥小组优势,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播放课件,适当点拨。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
2、激发想象:请同学们仔细的聆听这首著名的曲子,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这使你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3、迁移导入:诗歌和音乐一样,它们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想象、感受、体会。提起这首诗的作者苏轼,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你愿意读读他的诗歌吗?(学生可以朗读、背诵、或用歌唱等多种形式来汇报,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吟唱《水调歌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对苏轼的了解。)
4、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师范读。
二、引导自学,学有所得。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学古诗的方法,再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学生交流自己设计的学习方法。
2、教师推荐学法,课件一:
1、熟读中理解题意、诗意。
2、借助字典,资料来理解题意,词意,是否讲出重点词的意思。
3、由词到句串讲诗意。
4、熟读成诵。5提出疑问,合作解决。
3、学生自学、教师参加入学习小组中,适时引导。
4、学生进行自学汇报:教师在汇报环节中主要起到引领作用,使学生汇报有序进行。可以先朗诵古诗,然后汇报题意,再讲词意诗意,熟读成诵,解疑问难。教师还要提出认真听取他人汇报的要求(1学会聆听,找出优点。
2、48 不足之处,加以补充。
3、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生在及时的补充及评讲的过程中对古诗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进一步欣赏古诗作好铺垫。
三、欣赏古诗,体会意境。
1、过渡:刚才我们初步的学习了这首古诗,并且了解了这首诗的大意,但如果我们想领略其中的美,还远远不够,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好的方法要予以肯定。
3、教师提出建议,课件二(诗歌审美三法:第一法、读中感受诗歌韵律美。第二法、想象中感受诗歌画面美。第三法、用心体会诗歌意境美。)
4、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5、进行审美收获的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通过划停顿,标重读,来朗读诗歌感受到韵律美。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各种形式,来有感情朗读古诗。
(2)、学生汇报通过想象,我仿佛看到美丽的画面。教师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喜欢表达的同学说说这里的山、水、雨是怎么样的美丽。喜欢画画的同学来画画西湖晴雨时不同的景象,从而感受画面美。
(3)、感受西湖的人性美。课件三(观看美女西施),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她的美,注意体会浓妆与淡妆两种不同风格的美,同时教师要渗透正确的审美思想,使学生从小树立起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诗人把西湖比做西子呢?
课件四(观看西湖晴天、雨天时两种不同的风光),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联想,不难答出用西子的两种美丽来比喻西湖的晴雨不同之美,妙不可言。
(4)、感悟意境,体会情感。空蒙的山,闪动光影的水,迷蒙细雨构成了西湖的美,如果你置身其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样的意境呢,你想说些什么。
再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诗人的感受和我们一样,饱含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时可以适时补充杭州是苏轼的第二故乡,他深受百姓爱戴,所以对西湖有着特殊的爱恋之情。
49(5)、有感情的配乐朗读
四、课外延伸:朗读描写西湖的诗词 五,师生互相交流学习的收获。
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
晴——方好 美:(比西子)总相宜
西湖山水
雨——亦奇
教学反思:
《水就是生命》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水就是生命》是一篇说明文。作者言简意赅地介绍了水的常识:水在人体中的作用,喝水的意义。说明没有水,就没有生命的道理。使我们不仅懂得了这些常识,更加懂得水在生命历程中的重要,从而自觉的保护水资源,为人类更加美好的生存作出自己应尽的义务。
教学目标
1.通顺流利的朗读课文,掌握本课8个生字,正确理解读写“粗制滥造、新陈代谢、吐故纳新„„”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水和人类的密切关系,体会说明文文字精炼,数据准确,说服力强的特点。
3.理解“水就是生命”,从小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懂得要保护环境、珍
第五篇:第九册语文教案
《窃读记》教学设计一
江西南昌西湖区教科所 施洁红
学习目标
①认识“窃、腋”等七个生字,会写“窃、炒”等14个生字,正确书写“支撑、倾盆大雨、饥肠辘辘”等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热爱读书的思想感情。③重点感悟描写“我” 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作者遣词 造句的精妙。课前准备
①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或读书名言。②自学生字新词。③ 课件出示相关句子。A案 第一课时
↘直奔“窃读”,整体感知
①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知道“窃读”可换成一个什么词?(偷读),你知道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②整体感知课文。
◆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认读生字词。
◆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我” 因无钱买书而偷偷躲在书店看书。)↘品味“窃读”,感受渴望
①边默读课文边用“____”画出描写“我”是怎样“窃读”的语句。读一读句子,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
②重点品读文中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
a.“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画出句中表示动作的词。
◆感悟形象:从这一系列的动作中,你仿佛看到什么?
b.“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
◆“饿狼”给我们留下的是不太美好的形象,可“我”却把自己比作“饿狼”那样“贪婪地读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现出作者如饥似渴地读书。)
◆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验吗?说一说? ◆根据生活体验,相机指导朗读。
c.“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还像在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读了这句话,你发现了什么?(一般人物的神态和内心是一致的,从神态描写可以看出心理活动,可这句话神态和内心是相违背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突出了作者酷爱读书已经达到了入魔的程度。)
d.美读升华:你能把自己对“窃读”的理解与感悟读出来吗?生读,师评:同学们的朗读,把一个渴望读书、热爱读书的孩子展现在我们的面前。那大家知道,“窃读”,我的心理有一种怎样的感受吗?
③自主品读“窃读”的滋味。
a.课件出示句子:“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b.从课文中找到有关语句,自主交流:“我”为何快乐,又惧怕什么? c.相机指导朗读。↘深悟”窃读”,回归整体
出示课文插图,激情:刚才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书店“窃读”,在你的眼里,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生答)确实是这样,她为了读书可以忍受饥肠辘辘、腿酸脚木,为了读书可以连跑几家店才看完一本书,为了读书可以克服任何的困难!让我们再次投入地捧起书,读好课文,共同品味“窃读”的“快乐”与“惧怕”。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①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是怎样“窃读”以及“窃读”的滋味,请同学们把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
再读一读。②生自由读文。
③这节课我们要探究是什么原因鼓励“我”窃读。↘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①合作小组研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要求(课件显示): a.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b.交流课前搜集读书名言,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②汇报交流
③总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人如果放弃了读书,那是多么可怕的事!让我们时刻铭记这句至理名言──“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④诵读句子。
↘回归整体,理清层次
①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大家明白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记叙这件事的吗? ②尝试分段。
↘积累内化,课外拓展
①自选感兴趣的、欣赏的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进行美读积累,并摘抄在作业本上。
②根据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自选活动,感受阅读的快乐!
读书访谈──《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一 山东德州跃华学校小学部 李怀源 孟祥芹 王明明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默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学习重点: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学习准备:准备材料《我的童年》,学生人手一份;课前搜集有关季羡林的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各组交流一下读书活动的开展情况。2.准备好课前发的材料。
阅读《我的童年》,谈一谈读后的感受。
3.比较一下《我的童年》和《窃读记》的异同。4.读一读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季羡林的资料。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羡林先生家,采访一下这位德高望重、酷爱读书的老爷爷,听听他对读书的见解。(板书课题)
二、做采访准备
说一说自己想采访的感兴趣的读书问题。(教师做好记录)讨论一下在采访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礼貌问题、作记录问题……)
二、读课文,找到自己的答案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在季老的话语中,找到自己问题的答案。
三、感悟课文内容
1.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谈谈你对这几点的认识。(1)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2)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3)进行古诗文积累。
2.这篇文章与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
这篇文章是一篇访谈录,一问一答式。我们在访问爱读书的人时,用这样的记录方式就很好。希望同学们把我们的读书活动继续进行下去,开展得丰富多彩。3.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小苗和大树不仅代表着苗苗和季羡林,“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能成才的内容。
四、个性阅读,独特见解
1.在小组内就感兴趣的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还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
2.形成小组意见全班交流,达成一些共识,得到启发。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3.谈谈你对闲书的认识。
五、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特点
1.同位俩分角色读课文,读完后互相评价。2.两名学生分角色一问一答。
3.全班对于他俩的读进行评价,说出理由。
如:“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从中可以看出季羡林老先生亲切幽默、平易近人,说得形象生动,听来如临其境。
“爷爷,我和您太像了,我也喜欢看闲书。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着头看《水浒传》,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浒传》了。”从话语中可以感觉出苗苗的童稚与可爱。
“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对下一代青年的殷切希望与深深关爱。……
六、学技巧,指导综合性学习活动
通过读这篇文章,说一说进行访谈活动还应注意些什么。
七、辩论 对课上和写作业的时候看闲书、学生偏科、背两百首诗和五十篇古文多不多;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等问题进行辩论,说出自己的见解。
八、拓展
调查一下本班同学阅读的书目;
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
学读书故事习读书方法──《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设计一 山东德州跃华学校小学部 李怀源 孟祥芹 王明明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伴侣、娱乐、百音盒、毫不犹豫、一趟、背诵、零次、编写、某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及反复读书的方法,并受到启示。
4.感受作者对阅读的热爱,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逐步培养学生“以书为友”的习惯。
学习重点
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继续开展读书的综合性学习。学习难点
理解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学习准备
收集读书的名言,整理自己读书的方法。课时安排 2课时。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有这样一个机会,让你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什么呢?为什么? 在设想中,让学生尽情地说出自己的选择和理由,然后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板书课题)
二、释题明意
齐读课题,“侣”是什么意思?(伴侣、同伴)课题是什么意思?质疑课题。(为什么要选择书为自己的同伴?)
三、初步感知,了解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把自己认为不好理解的段落认真读一读。
3.交流自学生字词的情况,让学生当老师,提示易错之处。4.接读课文,纠正字音。
5.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解决作者选择以书为侣的原因,说一说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小组内交流学习所得,讨论自己疑惑的问题,再不懂的全班交流。
四、读文交流,体会作者情感
1.书到底有怎样的魅力,使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它作为自己唯一的伙伴呢? 作者把书当作自己的朋友,自己的家,不论朋友见了多少面,家回了多少次,我们还是会发现新的东西。说明一本书可以常读常新,读而不厌。(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读课文,注意评价的多样性。)此外,你觉得作者选书作为自己的伙伴还有什么原因吗?(尊重学生的独特解读)
2.作者认为一本书可以常读常新,不管读多少遍,她也在这样的读书过程中总结了一些方法。作者“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的方法是什么?她的读书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 内容思考──品味欣赏──寻找新知──总结收获──产生共鸣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每读一遍书,我们都会收获与上一次不同的体验,寻找到新的发现。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同学们,我们平时也读了很多的书,你有什么好的读书经验,或者听了作者的读书体会,你有什么启发?和大家谈一谈。学生总结自己的读书心得和经验,或从作者的介绍中总结收获。
我们平时总是更在意读书的数量,大部分书都只是读过一遍而已,泛泛地涉猎,大都不求甚解。现在我们再把以前读过的书拿出来读一读,按照作者的读书方法,看看你有什么新的体会,及时做好记录,到本单元的语文实践活动时我们一起来交流。
五、课堂总结接读全文,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六、神奇岛
今天,你独自驾舟来到一个神奇的小岛,想领略岛上奇特的风景,必须先要通过岛上居民建造的智慧宫殿,你准备好了吗?
1.书法阁:请正确、漂亮地书写“侣、豫、盒、娱、趟、诵、零、编、某”等字。(温馨提示:想要写好写对每个字,一定要仔细观察每个字的字形,还要特别留意一些易混易错字的笔画。如“豫”的左边的是“予”不是“矛”,“零”的下边是“令”不是“今”,“某”的上边是“甘”不是“廿”。一些笔划较多的字,可采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忆。)
2.留音库:请有感情地朗读刚学过的课文中你自己喜欢的段落。
3.藏书殿:收集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另外在书库中选择你曾经很喜欢的一本书,再读一读,看看有没有新的收获。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说一说上节课的内容:作者只带一本书上路的原因和方法。
二、品味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1.了解了作者的选择,你有什么深刻的感受?
(作者特别喜爱书,对书有着深厚的感情,而且作者很会阅读。)
2.作者对书有着深厚的感情。那么,作者是如何生动具体地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感的呢?(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的根据,然后反复读一读自己找到的句子,体会作者对书的深厚感情。)(1)假设
这篇文章通篇都用了假设来贯穿全文,作者通过层层递进的假设,一步步表明观点说明方法。开始作者假设独自旅行,只能带一样东西,如果问到自己,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会选择一本书”;然后又进一步假设别人感叹,自己的回答是愿意读上一百遍,读到能背诵的程度,表明自己的观点: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最后假设自己坐在船里,如何反复地读书,如有人为伴。在假设的情境中,作者仿佛在与人交流,把自己对书的独特情感以及自己在书中体会到的乐趣表达的淋漓尽致。(2)设问 假设独自旅行,只能带一样东西,如果问到自己,自己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会选择一本书”。毫不犹豫地回答直接显示了自己对书的情有独钟。(3)反问
你不会因为以前见过你的朋友就不愿再见到他们了吧?你不会因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吧?
连续两个有理有力的反问让你不得不点头称是,朋友越见越亲,家越回越依赖,每一次新的接触都让我们情感更深一层,书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4)比喻
作者还运用了许多生动贴切的比喻,把自己爱书的情感表达得更形象。
①作者把书比喻为家。家总让人感到温馨和留恋,而且家每天都回,谁也离不开,作者把书和家相比,表示对书的喜爱犹如爱家一样。读自己喜爱的书,就是回自己温暖的家。另外,作者将书比喻为家,不仅表达了喜爱之情,还说了家从不同角度去看,会发现不同的美,来说明一本书值得反复去读。
②作者将书比喻为朋友。朋友,是你孤单寂寞时的陪伴,是你伤心难过时的安慰。朋友能给你快乐,给你许多新鲜的东西。谁不愿意与朋友在一起呢。把书当作自己亲密的朋友,足可以看出作者对书的珍爱。
朋友间次次相见,家日日都回,却不会生厌,反而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作者以常见的事物为喻,生动而又巧妙地说明了一本书可以常读常新,读而不厌。
③作者还将书比喻为一处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故地”,指书已读多遍,了解并熟悉;“想去就去”,是说方便,随心所欲,想读就读。由前面的“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到现在的“就是”“也是”,愈加表达出了作者对书浓郁的情感,对一本书喜爱到百读不厌的程度。拓展练习: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也是。
④作者将书比作人。书,不是枯燥的、呆板的,而如一个活生生的人一样生动、有情。作者读书,就如与人在交谈一样。
⑤作者将书比作伴侣。这正是与题目相呼应,《走遍天下书为侣》。书,也就是在生命中时刻陪伴,能够共担风雨,分享喜怒哀乐,特别亲密的伴侣。这个比喻就更能表达出作者对书的喜爱。
补充积累:
正是这些贴切的比喻,充分地表达出作者的爱书之情,读书之法。其实关于书的比喻有很多,高尔基也曾说过,“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你读过这样的句子吗?或者结合你自己的体验,也试着来说一说这样的句子。学生展示自己的积累和收集的资料。(5)列举
作者将自己读书的方式方法详尽地叙述下来,给我们以启发指导,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反复读一本书,不断体会新的收获。
以上几种表达方式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相机教学,不必面面俱到。
作者正是通过以上多种表达方式把自己对书独特浓厚的情感贴切地表现给我们的。
三、感情诵读,体味情感
在领悟表达方法的过程中,将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将自己的感受融入进去。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阅读链接
朗读补充诗歌《神奇的书》。1.画一画书神奇在哪里。2.说一说作者的表达方式。3.谈一谈自己读后的感受。4.背一背这首诗歌。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充满感情的接读课文。2.说说自己对书的感受。
六、漂流谷
现在,你的小船来到了惊险的漂流谷,要找对途经才可以顺利通过哟,准备好了吗? 1.拿出勇气: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平静心态: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
3.补充能量:根据课文中的读书方法以及同学们交流的读书体会,整理读书卡。4.奋力向前:继续用学到的读书方法读书,注意及时记录。《我的长生果》教学设计一
山东德州跃华学校小学部 李怀源 孟祥芹 王明明 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悟出的道理。3.学习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和习作实际体会“长生果”的寓意,并学习作者的读写方法。学习准备
在读书中使自己收获的经历。课时安排 1课时。学习过程
一、回顾导入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我爱读书”,在前几篇课文中,我们一直在和书进行着有趣地对话。《窃读记》生动、细致地刻画了窃读的心理和乐趣,表达对读书的热爱与渴望;《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通过小女孩和北大著名学者对阅读的交流,使我们得到读书的有益见解;《走遍天下书为侣》则在假定和选择中,告诉我们要与书为伴,以书为侣,其乐无穷;提出善于读书,要常读常新,百读不厌,必有所获;今天,我们再来学一篇关于读书的文章,看看它又告诉了我们什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你想知道什么问题?(我的“长生果”是什么?为什么把书叫做我的“长生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看一看刚才提出的问题找到答案了吗?
2.同桌互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相互评价。
3.参考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和方法,再读课文,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再旁边做批注。4.小组交流读书情况。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班级交流(1)作者写了少年时代读书和写作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看香烟人小画片;看连环画;
重点回忆了两次作文的构思与写作的经历。得出了一些道理:
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
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2)反复读一读作者例举的两篇作文,你是怎样理解作者悟出的道理的?你在自己的写作中有过类似的体会吗?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读书写作体验来理解,来谈自己的感受,更重要的是学习并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和读书方法──博览群书,入情入境,做读书笔记,会借鉴运用等。
四、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由揭示课题内容引入。通过刚才的交流,你理解为什么把书比作“长生果”了吗?
长生果,指营养极其丰富。将书比喻为“长生果”,意思是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是人类文明延续的营养。作者就是在书的引领下写作越来越成熟的。
将书誉为长生果,作者对书的钟爱可见一斑。文中真实地回顾了作者少时与书的故事,使作者酷爱读书的情景再现在我们眼前。读读课文,你是从哪里感受到作者对书的特殊情感的?(通过重点段落和句子的分析,明白作者酷爱读书这种情感贯穿始终:看叫做“香烟人”的小画片时的津津有味,看连环画时的废寝忘食,读文艺书籍时的不求甚解,读中外名著时的如醉如痴。正是不断地在书里如饥似渴地汲取营养,才不断地成长起来。所以在作者回首少年时光时才感到那样的愉悦。)
看来书真正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啊!即使多年之后品味读书的味道,还是这样让人心醉。让我们再读读课文,体会那种读书的乐趣吧。
五、品读语言,学习积累
读了多遍课文,你发现作者在运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1.生动的比喻。有感情地朗读背诵。2.恰当的词语。
流光溢彩、眼羡、津津有味、天长日久、如醉如痴、浮想联翩、悲欢离合、牵肠挂肚、如饥似渴、不言而喻、黯然神伤、千篇一律、大显身手、心安理得等。
六、联系实际,升华感情
说一说你读书中的故事,你在书中的收获。
七、积累释放
1.抄写文中优美的词句,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2.将本节课的收获补充到自己的读书卡中。3.把自己在读书中的收获写成一个小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