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年级语文《林海》教学设计(6)
《林海》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六
课时教学要求
1、学习写景部分(第2至第5自然段),领略林海的美。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3、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按照作者刚进森林、深入林中和看到林场的顺序理清了课文层次,并且学习了第1段。请大家回忆一下,第1段写了什么内容?
2、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2到第5小节,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作者深入林中看到的景色。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呢?(板书:岭、花、林)
二、学习第2小节(“岭”)
1、指句读第2小节,引导思考:大兴安岭的“岭”有什么特点?
2、在学生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概括“岭”的特点。(板书:多温柔)
3、抓住重点词语,初步体会“岭”的特点。
师:你们是从哪里看出“岭”多?又从哪里知道“岭”温柔的呢?(1)学生读写“岭”多的句子。理解“疾驰”“看不完”等词语的含义:突出岭多,而且绵延数千里,面积很广,这正照应了课题中的“海”字。
(2)学生读写“温柔”的句子。
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等词语,体会岭“柔”的特点。
4、指导朗读,在读中深入体会“岭”的特点。
师:我们来读这一段。你们看,怎样才能把“岭”多和温柔的特点读出来呢? 出示幻灯片: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师:读一读这句话,从“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这些词语中,你们能明白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语写出“岭”姿态很多,各不相同。师:怎样才能把“岭”的“姿态多”读出来昵?(1)师生共同讨论,达成共识:要读出“姿态多”,应该通过朗读把“岭”的各种姿态表现出来:“高点儿的”声音稍高一些,“矮点儿的”声音稍低一些,“长点儿的”拉一点儿长音,“短点儿的”要读得急促一些。
这样借语调低长短的变化来表现“岭”的千姿百态。(2)反复试读,范读,指导学生读出“岭”多的特点。
师:你们再读一读,从“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这些词语中,还
能明白什么?
出示幻灯片: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的,矮的,长的,短的„„” 学生读这两句话,通过对比,进一步理解:“高点儿的,矮点儿的”等词语中的“点儿”说明“岭”与“岭”之间差别都不大,毫无孤峰兀立之感。那里山势平缓,线条柔美,给人一种“柔”的感觉。
师:我们再来读这句话,怎样才能的把“岭”的温柔也读出来呢? 指导读好“点儿”,要读出温柔、亲切的感受。再读“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一句。
师:你们试读一下,怎样读才是“温柔”?——怎样读又是“那么温柔”呢?
5、明白作者表达的方法。
抓住“云横秦岭”这一词语,理解作者拿秦岭的“险”来作对比,突出大兴安岭的“柔”。
6、总结学习方法。
(1)读这一段,找出“岭”的特点。(找特点)(2)读这一段,读出“岭”的特点。(读特点)(3)了解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明写法)
三、学习第3、第4小节(“林”)运用上述学习这一部分。
1、自由读第3、第4小节,思考:“林”的什么特点?
2、师生讨论概括“林”的特点。(板书:广 绿)
3、抓住重点词句,初步体会“林”的特点。“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落叶松的海洋”等词句写出了“林”广;“多少种绿颜色呀”“只有画家才能描出那么多的绿颜色呢”等语句写了“林”绿。这些词句突出了林的浩瀚与茂盛。
4、指导朗读,深入体会“林”广和绿的特点。
师:我们来读这一段,谁能把这一大片森林读成绿色的海洋,把大家带到林海里去看一看呢?
(1)指导朗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一句。
“目之所及”怎么理解?——读这句话,把“林”的广读出来!——你现在相象自己就站在大兴安岭,你的面前就是“波浪起伏”、浩瀚无边的林海,这就是“目之所及”吧!读!
(2)指导朗读第4小节。
师逐一追问:林海中的浪花指什么?——白桦的树干“泛着”„„是什么意思?(翻腾、涌动)——白桦树真的是在涌动吗?(不是)——白桦树是静止的,可作者为什么说它的树干像白色的浪花呢?
出示幻灯片:
“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学生联系上文,反复研读,仔细揣摩、体会,来读懂这句话。
学生的理解有两个层次: ①抓住关键词语“在阳光下”“闪动”理解:白桦的树干是白色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闪,远远望去,像粼粼的波花,所以作者说它像浪花。
师:仅仅是白桦的树干在阳光下闪动就像浪花吗?你们再读一读,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②抓住“大片青松的边沿”,学生对此有了新的理解:青松在岭上,像大海;白桦在山下,树干银光闪闪。在青松的陪衬下,白桦的树干像泛着的浪花。
师:谁能用生动的语言把这一段写的美景描绘出来呢? 学生组织语言,描述美景。
师: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把林海读“活”,好吗?
四、学习第5小节(“花”)
此段仍运用上述学法,学生自学并交流体会。
1、默读,概括“花”的特点。(板书:多 美)
2、读课文,读出“花”多和美的特点。师生讨论交流学习体会:(1)抓住“河岸上”“松影下”等词语理解:“河岸上”说明山下有“花”,“松影下”说明山上有“花”。从山下到山上,漫山遍野都是“花”,“花”非常多。
(2)“不缺乏色彩”“招来小蝴蝶”等词语说明“花”香、“花”美。(3)“两山之间往往流动着清可见底的小河”这句话,是写什么呢?为什么要写这句话? 引导联系上文理解:大光安岭的“岭”多,因此两山之间的河也多,河岸上“花”也多。这句间接写“花”多。
(4)师读“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一句,学生闭目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①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大兴安岭比作一位美丽少女,表达了喜爱之情。
②山上青松,山下白桦,林中野花,作者从上到下把大兴安岭景色写得很有层次。有感情地齐读这句话。
五、质疑。
六、小结
作者用多姿的彩笔抓住岭、林、花的特点,描绘了大兴安岭迷人的景色。细心的观察,加上丰富的联想,作者把满腔喜爱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写得那么生动,那么传神。
读中悟情 读中学写
河南省洛阳市教研室 刘津萍
研究张学伟老师的教学设计,听张老师的课,印象最深的就是“读”。
张老师安排的读是讲究实效的。默读、自由读、个别读、齐读、泛读等多种形式的运用都是从教学实际出发,抓住儿童心理作出的选择。张老师提倡一读一思,一思一得,力图使每次读都有收获。
概括张学伟老师执教《林海》一课的特点,可以说是:读中司情,读中学写。我们首先来看看《林海》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张老师的设计是板块式的:(1)读——
长到特点(感知);(2)读——读出特点(体味);(3)读——明了写法(学写)。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第二篇:小学语文六年级《林海》教学设计
《林海》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三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进行观察和结合景物描写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六自然段。教学重点: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
2、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教具准备: 投影、录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随着老舍爷爷一起初步了解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知道作者在进入大兴安岭前总以为-()。当走进大兴安岭后,作者的感受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汇报。
学生板书:亲切舒服
2、请你告诉大家,作者从哪几方面向我们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岭林花
二、学习课文,品读词句,体会感情:
(一)自由朗读课文中描写“岭、林、花”三方面的内容,边读边想象画面,在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做上记号,并美美地读一读,发现不明白的地方打“?”
(学生自主读书,教师巡视)
(二)合作学习:
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最喜欢的一处地方美美地读给学习小组内的同学听,也可以读给你的好朋友听,读完后还要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读,听的同学可以补充意见或评价,有问题也可以请教同学帮助解决。
(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了解学情,适当点拨)
(三)大组交流: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生生互助,品读赏析,体会感情。
1、根据学生交流情况,相机板书: 岭:多温柔 林:绿如海 花:多美丽
2、品味词句,体会感情:
学生汇报过程中,抓主描写景物特点的句子,引导学生美美朗读,读出自己的喜爱之情。方式:自由读,指名读,评议读,赛读。适时背诵有关语句。
3、播放录像,欣赏美景。(边欣赏边请同学上台解说)
以上三步交替进行。
(四)默读6、7自然段,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同时给自己提出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
学生自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汇报:
学生自己质疑,生生解疑。重点体会:(1)美丽与建设的关系。(2)美丽与兴国安邦的关系。
三、总结。
请你用
一、两句话表达自己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给美丽的大兴安岭写解说词。
第三篇:小学语文六年级《林海》教学设计
《林海》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一、课前谈话。
1、同学们你们一定看见过大海。大海是什么样?给你怎样的感觉?(从海的色彩,海的广阔,海的姿态,海的物产等几方面来谈。)
2、过渡:大海给我们感觉很美,课文林海也给我们带来了非常优美的景色。
二、引入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1、提出问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3课林海。上节课同学们初读了课文。能说说课文是从哪三方面写出了林海的美丽景色?——(板书:岭林花)
上节课同学们提出了许多问题,其中有好几个同学都提到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那就是“题目是林海,为什么还要写岭?写花呢?同学们仔细读读这三个部分,也许问题就解决了。
2、学生定向。
哪些同学们想研究岭的?哪些同学想研究林的?剩下的同学就是研究花了。
3、明确研究目标。
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自己要研究的部分。把你认为美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想一想他跟课题有什么关系?
三、学习岭。
1、请研究岭的同学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结果。岭美在哪里?
2、交流——出示第二自然段
生:我从“岭的确很多„„”这个句子中感觉到岭很多很美,就像海的波浪一样。——能说说为什么吗?——随机板书:连绵不断、姿态多样
师:你能读出波浪的感觉吗?要读得高低起伏。(1)读出波浪起伏的感觉。
点评:① 读得好的:你读得真好,声音有高有低,能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吗?
评价:你是用声音的轻重读出波浪的感觉的,看来这也是办法。或是用速度的变化读出了波浪的感觉。
② 部分地方读得好:这个部分读得很好,你是怎么读的? ③ 都没读好的:我觉得高低起伏变化不大,谁再来试试看。
形式:老师一边听学生读一边划手势,并调动大家一起来划出学生读出的不同的波浪。从肢体的动作来提高学生对波浪的感觉以此助读。
(指名读——师生对读——男女生对读)(2)读出岭的温柔。
同学们读出了波浪起伏的感觉。老师如果把这个句子中的“点”字去掉,你读读看,感觉上有什么不一样?——去掉“点”字我感觉岭就不温柔了——(指名读——自由读)
(3)你还从哪里感觉到岭的温柔——云横秦岭——(出示图片)而大兴安岭是——温柔的。
(4)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兴安岭那像波浪一样起伏变化,温柔的岭——齐读第二自由段
(5)小结过渡:大兴安岭的岭像大海的波浪。那么,这岭跟林海有什么关系呢?
评价:你真能干,你会联系上下文读课文。是啊,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没有岭的线条哪有林海的波浪呢?难怪老舍先生要写岭呢?
四、学习林。
林跟海有什么关系呢?学习林的同学你们读懂了什么?——出示第三自然段
1、读出林大、辽阔无边的感觉。句子:“目之所及„„的确是林海。”——(指名读)
2、读出海边上浪花的美感来。——看课件——(自由读)句子:看,“海”边上不是„„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
3、学生说出林的绿颜色变化多端。出示句子:多少种绿颜色呀„„
(1)刚才读岭的多,同学读得很好,那绿颜色的千变万化也一定能读好,试试看——自由读——指名读——是啊,绿颜色多得都看不过来了。板书:目不暇接
(2)老师觉得,刚才一句中的“点”字用得很妙,如果老师给这句加上“点”字,你看可以吗?——自由读,小组讨论。——不加“点”更能写出绿色的多,变化的丰富。
小结:是啊,老舍先生有时语言简洁,有时语言丰富,但是都写出了大兴安岭的特点。
五、学习花
1、研究花的同学,说说你们读懂了什么。
学生自由说花多,花美,出示句子“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看画面——让我一起高声赞美可爱又美丽的兴安岭——齐读句子
2、同学们看,这花像海边上的什么?花又像海里的什么?
3、过渡延伸:
如果说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这些小蝴蝶、小红豆就是海洋里丰富的——宝藏。那么,大兴安岭还有什么宝藏呢?——生畅谈——师:大兴安岭里有丰富的宝藏,真是祖国的宝库。
4、总结:现在同学们总明白写林海为什么还要写岭和花了吧?
六、引读第一自然段
1、引读第一自然段
大兴安岭带给我们这么多美好的感受。所以,当老舍先生进到原始森林里边去——脚落在„„手摸到„„才证实这个悦耳的名字是那样——亲切与舒服。
2、背诵
那么多美好的感受,作者概括为亲切与舒服(板书)好,下面就请大家找出课文中让你感到的亲切与舒服的句子背一背,可以背一句,也可以背几句。
3、指名背。
七、欣赏画面
1、同学们背得很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林海领略那里的美丽景色,可以一边看一边抒发自己的情感,赞一赞兴安岭。
2、教师重点句引背。
八、提出问题。
1、同学们再读读课文,你还有什么问题?请写下来。
2、展示问题。
3、结尾,这是语文课要解决的有趣的问题,下节课我们再来研究。
第四篇:六年级语文上册《林海》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上册《林海》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
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并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
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
1、我们学习过《美丽的小兴安岭》,在我国的内蒙古高原东部,还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叫大兴安岭。那里群岭起伏,森林茂盛,生长着大片的原始森林,是名副其实的林海。
板书:林海
2、释题:课题中的林指的是什么地方的林?林海又是什么意思?
3、出示幻灯,简介大兴安岭。
大兴安岭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和黑龙江省的西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海拔1100-1400米,它的森林以落叶松、红松、白桦为主。
二、初读课文,学习课文的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及生词。
2、读准生字词,同桌互查。
3、再读课文,读准字音。
4、记忆字形,了解字义。
(1)分析字形结构。(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孤峰突起:单独的一个山峰高高地耸立着。
盛气凌人:形容骄傲蛮横,气势逼人。
目之所及:眼睛能看到的地方。
千山一碧:许许多多山峰都是碧绿的颜色。
兴国安邦:国家兴盛安定。
悦耳:好听。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1)初入大兴安岭觉得名字悦耳。
(2)岭的样子。
(3)岭的颜色绿得难以形容。
(4)林就像大海一样。
(5)花多而美。
(6)木材用途广泛。
(7)作者看到大兴安岭的林场后的感受。
3、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1)试着说出分段依据(按照不同的内容分段)
(2)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作者刚进入原始森林时的感受。
第二段:(第二至第六自然段)从岭、林、花三个方面介绍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第三段:(第七自然段)参观林场时的见闻和感受。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使学生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并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内容: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回顾。
1、自由读课文。
2、思考: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二、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有什么感觉?这个感受是怎样来的?(感到大兴安岭的名字是那样的亲切与舒服,这一感受是眼见脚踩手摸等深入林中观察的结果)
2、指导感情朗读,要读出亲切舒服之感。
3、这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总述)
三、重点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这段主要写了什么?(岭的特点)
2、自读后小组讨论,大兴安岭的岭、林、花各有什么特点。
3、讨论、交流。
岭的主要特点是温柔。温柔原指性情柔和,平顺。本课指山势平缓,轮廓柔和,这个特点是通过与秦岭比较得出的?云横秦岭意思是云在秦岭的半山腰,写出了秦岭的突兀险峻。而大兴安岭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大兴安岭的岭还有一个特点是多。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看不厌一是因为岭各具形态,二是因为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看着这样的岭,心里一定感到亲切、舒服。
林的主要特点是树多成海。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落叶松,白桦。但从深的、浅的、明的、暗的可以知道树的种类多。看到这么多树,心中一定感到亲切与舒服。
4、学习本段中的修辞方法,先由学生总结,教师可作适当点拨。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不用这些修辞方法可不可以?
5、老师范读,指导朗读。
(大兴安岭真是太美了,谁能带着感情读一读这段?)
6、自由读课文,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展开想象。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如:作者这样描写,在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她们上穿翠绿的衣衫,下穿白色裙子,脚穿多彩的绣花鞋。颜色搭配多么协调,多么漂亮,多么有生气。)
7、小结:大兴安岭的岭温柔,林美丽,花鲜艳,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字里行间洋溢着喜爱与赞美之情,让我们怀着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与赞美,再读这段课文。
四、讲读第三段。
1、自读第三段,思考:
①为什么到了林场,我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
②如何理解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2、讨论、交流。
①因为在林场看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山林中已经有了不少市镇,人们在愉快地劳动,一是伐木、栽树,一是进行科学研究,使林海得到了综合利用。人们的生产、生活同兴安岭息息相关,所以亲切之感更加深厚。
②兴安岭的兴有兴盛、兴旺之意,安有安定的意思。这是从字面上说,更重要的是,国家的兴盛安定兴安岭也有一份贡献,所以说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3、为什么说它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
因为大兴安岭不仅有美丽的风光,而更主要的是为祖国的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木材和其它资源,与国家的建设结为一体,与人民的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所以美得并不空洞。
4、指名感情朗读。
5、作者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个人思考后讨论交流。
作者结合对大兴安岭岭、林、花的描写,边写景边抒情;借看岭林花产生的联想,抒发感情;参观林场,看到林区的发展,看到人们愉快的劳动,幸福的生活,对兴安岭爱之更深,在叙述中抒发喜爱之情。
五、总结、扩展
1、根据板书,要求学生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怎样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篇课文是抒情散文,是作家老舍游历大兴安岭后写的,文章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叙述了这个原始森林的景色,并展开联想,抒发作者喜悦、歌颂之情。课文中的三个亲切与舒服贯穿全篇,构成整体,中心突出、前后呼应,本文不仅记叙了作者所观察到的景物,而且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丰富联想,抒发了感情。
3、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中心突破法抓住亲切舒服重点理解作者第一次感到亲切舒服时主要写些什么?文中是怎样体现出作者这感情的?
(3)采用举一反三法让学生用学习作者第一次感受的段落的方法学习第二、三次的段落。
六、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仿照本文写法,写一处景物。
附:板书设计 ◆
第五篇: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林海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林海教学设计
大新镇李花园小学 李建平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通过本课的教学,要使学生感受到大兴安岭美丽的景色是那样的可爱,认识到大兴安岭的林海与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生通过自学,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主要线索,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本课层层深入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经过自学,抓住文章的主要线索,体会作者由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所产生的联想,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和要求
1、分析课题,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初步了解全文。
2、教师辅导学生阅读第一段课文,使学生了解大兴安岭的景色美丽,让人感到亲切、舒服。
二、教学过程
1、分析课题(板书:18林海)。
这篇课文以“林海”为题。看到题目,我们就会想到这是一篇描写森林景色的文章。写这样的文章,作者一般都要借景抒情。教师简单介绍本文的作者老舍。
2、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查字典自学生字新词。本课只有四个生字,有两个在学生自学时,教师应加以指点。“椽”是木字旁,右半部是九画,容易错写成十画。
“厦”有两个读音,在“广厦”中读shà,在“厦门”中读xià。
3、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学生不懂的问题可能有:
(1)课文中三次出现“亲切与舒服”是不是重复?
(2)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的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3)“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
4、指导学生带着提出来的问题默读课文,要求学生以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是那样亲切与舒服”为线索,给课文划分段落。
这篇课文按照“景”、“物”、“人”的顺序,可以分为三大段;按照课后提示,也可以分五大段。分段不求一致,以理清作者思路为主。
5、辅导学生阅读第一大段课文。(1)指名读第一段。(2)指导学生分层。(板书:岭 林 花)(3)辅导学生分析第一层。
提问:作者是怎样描写大兴安岭的“岭”的?
引导学生说出学过的描写山势的词语,背诵描写山势的古诗,和大兴安岭的“岭”进行对比,体会它“温柔”,“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的特点。(4)根据教师提问,学生分小组讨论第二、三层。
提问:作者在写大兴安岭的“林”和“花”时,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小结:
大兴安岭,岭多而不险,形态各异;林多并不单调,色彩绚丽;花多,把大兴安岭打扮得更美丽。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真象这里出产的红豆酒那样,令人陶醉。因此,作者感到它的名字是那样亲切与舒服。(板书:亲切 舒服)
最后引导学生把“岭”“林”“花”概括为一个“景”字,明确这段主要介绍大兴安岭的“景”。(板书:景)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和要求
1、让学生自学分析第二、三段课文,使学生认识到大兴安岭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意义,和社会主义建设者们对大兴安岭的利用和保护,这更让人感到亲切与舒服。
2、总结全文,概括中心思想,学习写作方法。
二、教学过程
1、复习。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课文,突出大兴安岭景色的美。(2)解释下面词语中带点的字。高不可攀 盛气凌人 目之所及 千般宝
2、学生分小小组自学讨论第二大段课文。自学要点:(1)第一个反问句,承接上文,引起联想。
(2)第二个反问句,强调大兴安岭的木材与祖国建设事业的关系密切。
(3)把大兴安岭的“景”和“物”联系起来,进一步体会“亲切、舒服”的含义。(板书:木材 亲切 舒服)
最后,让学生把“木材”概括为一个“物”字,体会到大兴安岭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意义。
3、学生分小小组自学讨论第三大段课文。自学要求:
(1)找出这一段中的重点字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设计这一段的板书。(学生板书:林场 亲切 舒服)
最后让学生把林场概括为一个“人”字,体会到社会主义建设者对大兴安岭森林的利用和保护,使大兴安岭永远为人类造福,确实能起到兴国安邦的作用。
4、总结全文。(1)朗读全文。(2)总结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描写了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及对它产生的联想,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思想感情。(3)总结写作特点:
①这篇课文围绕着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使人感到“亲切、舒服”来写,条理清楚,层层深入。
②这篇课文语言生动形象,恰当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5、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附板书: 林海 人
物 亲切舒服
景 亲切舒服 林场 亲切舒服 木材 岭 林 花
万古长青 兴国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