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李光坤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花江镇板贵小学:李光坤
教学目标 :
1、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关键条件。能运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会组比例。
2、使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活动,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3、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运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组成比例。
教学工具: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谁能描述一下不同场合国旗的长和宽?
a天安门广场的国旗,长5米,宽10/3米。
b学校的国旗长2.4米,宽1.6米。
c教室里面的国旗长60厘米,宽40厘米。
师:那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国旗的大小都一样吗?
师:尽管它们的大小不一样,它们的形状相同吗?现在你能从这些数据中找到比例吗?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一)初步感知
1、课件出示缩放相片
师:这是老师把自己的这张相片缩放了,就出现了这些情况。(课件逐一出现第一、二张)
师:你想说什么?每张相片长与宽的比?
师:同学们,这一张呢?(第三张)你能确定吗? 师追问:数学是讲道理的科学,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师:真厉害!你们发现了这张相片的长与宽的比与原相片的长与宽的比值是相等的,所以没有变形;而前面两张长与宽的比与原相片长与宽的比不相等了,原因呢就是老师没有将长与宽按相同的倍数进行缩放,太随意了,就有了又高又瘦又矮又胖的难看的模样。真是自毁形象。像这样的两个比,它们的比值相等的,也就说这两个比相等,那么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变成一个等式?(学生齐读)16:12=4:3 师:我们写的这些等式数学上把它叫做比例。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比例)
师:谁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叫做比例? 学生尝试归纳后齐读
师把课题补充完整(比例的意义)师:在读了比例的意义以后,在这句话里你认为那些字非常重要呢? 教师明确:两个比相等并在这句话的字的下面标上红线。
2、教学比例的另外一种写法
师:你们记得比的书写形式有几种吗?,那你认为这个比例还可以怎么表示呢?
学生在自己本子上写,一人板演。
3、师说一个比让学生组成比例
(二)深入理解
1、探究国旗中的比例
师: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按比例缩放的现象,比如国旗 师:你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加到过国旗呢? 师:在很多的场合像我们的教室、还有大型的庆典活动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庄严的国旗。那么你们知道这些国旗的尺寸大小吗? 那么下面呢我们看一下老师收集到的一些信息。
(1)课件出示不同场合下的国旗
提问:谁能描述一下不同场合国旗的长和宽? a天安门广场的国旗,长5米,宽10/3米。b学校的国旗长2.4米,宽1.6米。c教室里面的国旗长60厘米,宽40厘米。师:那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国旗的大小都一样吗? 师:尽管它们的大小不一样,它们的形状相同吗?现在你能从这些数据中找到比例吗?
师:请同学们计算结果,看看有什么发现。展示 学生作业
师小结:说的非常好,这是个很重大的发现,这三面国旗它们的长与宽都有变化,但比值都是3/2。其实呀不止这两面红旗长与宽的比是3:2,所有国旗长与宽的比的比值都是3/2,这在国旗法中有明文规定的……
所以我们不管在什么地方见到国旗,它的形状都是一样的。就象刚才老师的相片一样,只有按原照片“比例”放大或缩小,相片中的人或物才不变变形。
(2)在三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数据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组成比例?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讨论!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找的多,开始吧!交流汇报: 哪位同学说一说你们小组找出来哪些比例?(宽:长=宽:长
长:长=宽:宽 宽:宽=长:长)分类展示并说明:
师:同学们真厉害,发现了一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会等于另一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还发现了两面国旗的长与长的比会等于这两面国旗宽与宽的比
(3)那是不是国旗任意数据组成的比都能构成等式呢? 师板书一组比 师:是的,你们已经观察到,只有对应的量之间的比,比值才相等,才可以写成这样的等式。
(3)比和比例的区别? 同学们,以前学了比,现在又学比例,那你觉得比和比例一样吗?(4)汇报:说的太好了,比由两个数组成,是一个式子,表示两个数相除。比例由四个数组成,是一个等式。它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三)练习:今天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特别好,我们一起去闯闯关(课后做一做)
(四)谈收获
这节课,大家都非常积极和认真,老师相信同学们的收获肯定很多,那谁想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收获呢?
五、全课总结: 比例的知识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希望你们课后能从生活中找到更多的“比例”,发现更多的数学知识。
第二篇:《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李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40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能力目标: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点 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组成比例。设计课时 1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一、课前复习,做好铺垫
1、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值?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 2:求比值
二、情趣导入,激发兴趣
(一)、照片激趣
师:小小的游戏中蕴藏着很多的数学知识,只要你善于发现、多思考,就会有所收获。
1、教师出示小猴照与放大后的两幅照片,提问:
“老师想把这张照片放大,出现了下面的几种情况,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观察图片,说出自己的看法。(适时出示变形的图片)
(设计意图:用教师同人不同样的照片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初步感知:照片不变形,是因为由原照“按比例”放大的。)
2、揭题:——比例。
师:这张照片之所以没有变形,因为它是由原照片“按比例”放大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比例。
三、解决问题,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比例的意义。
(1)教师课件出示原照与一张放大照和变形照,提问:
“现在老师给出这三张照片的数据,分别算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值,然后看一看这三个比有什么关系?”
学生独立计算三张照片的长和宽的比值后,思考,交流,谈发现(2)师解释比例的意义并板书。
师:原来不变形、按比例缩放指的是可以找到两个比值相等的比。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我们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写成这样的一个等式,板书:
2、深入理解比例的意义。(1)教师出示课件,提问: 1
生活中还有很多“按比例”缩放的现象,请看——五星红旗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当它冉冉升起的时候,自豪感都会油然而生!大家一起来看一看操场上的国旗和教室里的国旗的尺寸,它们的长与宽的比是不是也能组成这样一组等式呢?
学生独立思考,记录,尝试写出等式。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2)教师课件出示天安门国旗,提问:
师:天安门广场上的国旗尺寸又不同了。图上三面国旗的尺寸中,还能组成哪些比值相等的等式?
学生自主观察、计算,发现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3)教师小结,介绍国旗法。
师:是的,这三面国旗长和宽的比都是一样的,其实所有国旗长和宽的比都是3:2。这在国旗法中是有明文规定的。
(4)揭示意义。
师:像大家刚才写的这些等式都是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5)深入挖掘。
师:刚才同学们就是发现长和宽的比值相等,可以组成比例。还有哪些比可以组成比例?。
启发学生写出其它相对应的量组成的比。
长是长的4倍,宽是宽的4倍,它们扩大或缩小的倍数是一样的
师:这三面国旗宽和长的比值也都相等,所以每两面国旗宽和长的比也都可以组成比例;每两面国旗长和长的比值、宽与宽的比值也相等,所以每两面国旗长的比与宽的比也可以组成比例。
3、抽象比例的概念。
师: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比例吗?
学生概括。
师: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 学生抓关键,悟方法。
4、比较“比”和“比例”。
师:大家觉得“比”和“比例”是一回事儿吗?
师:咱们现在已经认识了比例的意义,下面我要检查同学们的学习情况了,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1、基本练习:判定哪组比能组成比例。
2、明辨是非题
五、总结提升,拓展视野
1、总结回顾
教师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比例的哪些知识?你还想研究比例的什么知识?”
学生自由发言,回顾知识要点。
2、视野拓展(介绍5个人体中有趣的比)
师:比例的知识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请看生活小百科——人体中有趣的比例。希望你们课后能找到更多的“比例”,到那时,相信你们能够更深刻的感受到数学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真的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设计意图:学生在学会“比例”后再去理解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更容易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数学化”与“生活化”紧密结合。)
第三篇:李光坤 先进事迹
优秀教师主要先进事迹
板贵乡中心小学:李光坤
我是板贵乡中心小学教师,李光坤,男,中共党员,1983年9月参加教育工作,先后曾在板贵乡福幼小学、木工小学、新寨小学、坡蝉小学从事教育教学工作,2005年8月-2009年8月年任坡蝉小学校长,2009年9月至今在板贵乡中心小学从事全乡小学常规管理工作。自参加工作以来,时时牢记“贵州教师誓词”,践行“贵州教育精神”,始终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工作勤勤恳恳,尽心尽力,模范履行教师职责,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优良的职业道德。近30年来,从一名默默无闻的青年教师成长为县市优秀教师、从一名普通的师范毕业生成长为骨干教师,市级优秀共产党员。其事迹主要表现在:
一、工作踏实,有较强的业务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全面、深入地做好教学“六认真”工作,以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去吸引学生,努力做到讲在学生思维的切入处,练在学生能力的空白处,曾多次承担校、乡级的课堂教学观摩课。近30年来,大多数时间一直兼任语文、数学主课的教学工作,不管是教语文,还是教数学、品德与社会,都深受家长、学生喜爱。在2001年秋季的全县期末考试中,所教班级的平均考试成绩全乡第一,及格率100%,同年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
在抓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教育理
论,努力提高个人文化素质和业务能力,先后曾参加贵州省中等师范函授广播学校学习毕业、贵州教育学院(自学考试、电视广播教育和函授教育的“三沟通”)物理教育专业专科毕业、贵阳学院法学本科专升本法学专业毕业。并在工作之余参加了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三种模式”教学运用国家级专家巡回培训、安顺市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国培计划——‘知行中国’小学班主任培训”及小继教培训等,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以“人一之、我十之;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精神为我乡教育补充正能量。
到乡中心小学工作以来,在乡中心小学的统一部署下,积极参加教学基本功、教学能力操练活动,本人至今已发表国家级论文1篇,省级1篇,多次发表县级简讯。
二、乐于奉献,有高尚的敬业精神
在工作中不管是处于学校的什么岗位,我总是凭着一颗滚烫的心,从思想上、学习上、健康上全面关心爱护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表现,耐心教育、辅导后进生,学困生,做学校里那一群留守儿童的老师、并做他们的朋友、甚至做他们的亲人。总之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慈爱的手势,通过亲切友情呵护,时时处处给学生特别是那些缺少父爱或母爱的留守儿童以家的温暖。在工作中乐于奉献,平时任劳任怨,敢挑重担,有强烈的责任心和集体观念,工作中早上班,晚下班,周末、假期也照常加班那是常有的事,不论乡内任何学校,不论大小事务,只要需要我,我总
会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直到事务得到圆满解决。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始终用“贵州教师誓词”规范着自己的言行。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中,我依据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确立了以“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为模式的自主探究学习方式,并一如既往地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千方百计地改进教学工作,努力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一丝不苟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艺术水平,力争精益求精。在课堂中进行高效课堂实践和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能为学生在知识、思想上排忧解难。始终坚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减轻学生的负担,每一节课的练习、作业都经过精选,力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数学。
随着教育改个的不断深入,我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论,更新教学理念并应用在实际教学中。在教学岗位上更加努力工作、勤奋学习,出色地完成了本职工作,同时也得到同行们的赞誉,关心爱护学生,献出自己满腔的爱。要让学生成材,把他们带到理想的境地,就必须关心爱护他们,做他们的知心人,我把“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晓之以理、持之以恒”作为关心学生的座右铭。干班主任工作,我从没有体罚过学生,即使学生犯了错误,也能心平气和,对症下药。班上父母离异家庭的孩子有好几个,在我细致、耐心地工作下,他们都能自强、愉快地在这个和谐的班级
大家庭中生活、学习。
三、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一个教师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对于优秀的学生容易做到,对于学习、品质差的学生,要做到就比较困难,这就是我的班主任工作的重点。在班主任工作中抓好这部分学生,这个班级的学生就都喜欢你了。因为我始终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创造强项,要允许有差异,耐心指导。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长处和闪光点,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强项特别是闪光点,抓住每一个教育良机,适时表扬、鼓励。体贴后进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自强心,让后进生不成为掉队的孤雁。这就是我的梦,一个努力转化后进生的梦。
第四篇:认识米 用米量 教学设计 -李光坤
《 认识米
用米量 》的教学设计
关岭县板贵乡中心小学:李光坤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第4页
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是教材第4页的例4和例5。主要是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会用尺子测量具体实物的长度。不少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了尺子,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操作和交流的机会;探索1米=100厘米,方法要适当多一些,不能简单的告诉。最好让学生自己动手量一量,亲身体验。
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厘米和米,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大约是多少的概念。
2.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学生在估测物体长度和实际测量比较中逐步形成估测能力。
3、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会量身边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教学难点:较正确、灵活地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活动中亲身经历量一量,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学准备:各种尺子(学生尺、米尺、卷尺)、学具盒。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认识学生尺。
1.回家测量过物品的同学谈一谈,用什么测量比较方便?(尺子)2.关于尺子你们已经知道了哪些?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板书。
3、请学生仔细观察学生,补充完整板书:(1)学生尺上有:
A、数字: 0、1、2„„; B、刻度线:长线对数字; C、字母:cm表示厘米
(2)用学生尺测量时要从左端0刻度线开始量。
二、认识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1.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1)1厘米有多长,你能在尺子上指出来吗?
(学生尝试在尺子上指出1厘米,多数为0刻度线到1刻度线,教师及时鼓励学生多找出几个)
同桌交流尺子中的1厘米,教师借助课件演示尺子中的1厘米(0-1,1-2,5-6等)
引导学生归纳小结:每相邻两个长刻度线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2)比一比、看一看,1厘米究竟有多长。然后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一想大概有多长。
(3)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长度大概是1厘米?
(4)量一量:把各自找到的物体用尺子量一量,看看是否真的很接近1厘米。
2.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1)2厘米、3厘米分别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再在尺子里找出2厘米、3厘米;
(2)5厘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再在尺子里找出5厘米;(3)出示1条纸条(7厘米),估计它长多少厘米?再用尺子量一量。(4)用两个手指间的距离来表示1厘米、3厘米、5厘米和7厘米,再和尺子比较,比一比哪些同学比划得最准。
三、用尺子测量,形成基本技能
1.学生试着用尺子量老师下发的纸条长度(如有不会可以看书本第3页例2),学生代表展示台上演示并介绍量的方法。
2.课件演示量的基本方法,并引导学生归纳:
纸条左端对齐0刻度线,右端到达几,纸条长度就是几厘米。3.交换量纸条长度,再集体测量数学书的宽度,并同桌校对。
4.先估计学生手指宽度、手掌宽度、一拃长度,再用尺子测量出正确的数据并牢记。
四、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1.请每个学习小组派出一名同学分别用学生尺测量黑板的长、教室的长、宽和教室门的高度。然后谈谈体会。
教室很长,用学生尺量很麻烦,而且不是很准。
2.教师追问:那你们想到了用什么工具来测量教室的长、宽呢?(米尺)3.出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请学生从学具盒里找出1米的尺子,仔细观察,它和学生尺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生同桌交流后集体交流:(可能的答案是)
米尺上数字多、刻度多,有100,而学生尺上最多只有20;米尺比学生尺长得多。
3.双手张开把米尺拉直,看看米尺有多长,再闭上眼睛想一想1米有多长。4.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然后用米尺核对。5.用1米尺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6.思考:“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追问:你从哪些途径知道1米=100厘米。
五、全课小结:
1.今天学习了什么?米和厘米各适用量怎样的物体长度?你会用尺子测量吗?
2.闭眼比划:1厘米、3厘米、1米各有多长。
六、练习
1.两人互相量身高,_______米______厘米。
2. 从直尺的0—1是()厘米;
从直尺的0—5是()厘米。
3.在()内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8()黑板长2()小明身高124()课桌长50()
4、填上合适的单位 教室长8()小明身高12()黑板长3()课桌长50()
七、我来当老师。判断:对的打 √ , 错的打×.1.小明的铅笔长约8厘米.()2.小红的大拇指宽约1米()3.教室的长约8厘米.()4.语文课本的宽约10米.(.)
课后反思:
1.两名学生互量身高,如何控制课堂秩序,值得思考。2.如何给学生巩固“米”的概念,值得进一步探索。
第五篇: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第33-34页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2.能运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会组比例。3.理解并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以及比例和比的区别 教学难点:理解并且会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复习比的知识 教师出示课件,结合画面引入。
师:同学们请看,这是们祖国各地的风景图片,我们的祖国幅员非常辽阔,却能在一张小小的地图上清晰可见各地位置;科学家在研究很小很小的生物细胞时,想清楚地看见细胞各部分,就要借助显微镜将细胞按比例放大。这些,都要用到比例的知识,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有关比例的一些知识。
教师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师:说到比例,我们很容易想起前面学过……(教师拖长声音)
生:比(几乎异口同声地)
1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完成学案的“课前检测”部分,复习一下比的有关知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比例的意义
1、探求共性,概括意义
师:刚才第三题10:6 与 4.5:2.7 的比值有何特点?
生1:我发现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师:既然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请你想想用什么符号把这种关系表示出来!
生2:用等号。(师把左右两个中间板书
=)
师:同学们现在用了等号表示出这样一个式子,这是一个新的表达式,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
生:比例(有几个学生低声说)
师:这几位同学很聪明,数学上也起名为“比例”(师板书:比例)
师:你现在想知道什么叫比例吗? 生:想(学生声音响亮,愿望强烈)
师:那就请同学们自学课本32-33页做一做之前的内容,并完成学案上自学引导部分的问题。(5分钟后多数学生停了笔,教师在学生的回答过程中板书比例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把文字语言转化成数学符号语言,得出比例的两种表达式: a:b=c:d或 =(b、d不能为0)
2、根据意义,判断比例
2
师:刚刚我们认识了新的式子比例,要是让你来判断两个比是不是能组成比例,你会怎么办?
生:看比值是不是相等
师出示课件: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1)6∶10 和
9∶15
(2)20∶5 和
1∶4 师:比一比
看谁说的又快又好!生1:因为
6∶10 = 0.6
9∶15 = 0.6 所以 6∶10 = 9∶15 生2: 因为 20∶5 = 4
1∶4 = 0.25 所以 20∶5和1∶4不能组成比例.
(学生边说教师边用课件展示解题过程,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规范解题格式。)
师:请同学们自己独立完成学案上的课堂训练
(一)第1题。(再次巩固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的方法,并熟练解题思路。)
三、合作探究,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
1、组织看书,认识名称
师:a:b里比号前面的a叫——(生齐答:前项)比号后面的b叫——(生齐答:后项)。那么在比例里的各部分有哪些名称呢?请同学自学课本,并汇报。然后完成学案上的课堂训练
(一)第2题进行巩固。
3
2、活动探究,总结性质 小组活动内容:
①观察比例的两个内项与两个外项,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
②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是否也有上面发现的规律?
③是不是每一个比例的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都具有这种规律,请你再找几个比例进行验证。
④通过以上研究,你发现了什么?(5分钟后,学生基本停止了讨论。)
师:请汇报你发现的规律。
生1: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生2:不对,老师,我有个反例:0:1=1:0 0×0=0,1×1=1,所以……
还没等生2说完,生3迫不及待:不对,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你这个不是比例。
生2:那我0:1=0:2(很着急的改了)
生4:那0×2=0,1×0=0,还是两个外项积等于两个内项积。
师:同学们验证得非常认真,现在我们可以一致公认——(生齐答:任何一个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师:和比的基本性质一样,我们把这种性质叫做比例的——(生齐答: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基本性质)
3、应用性质,自主判断
4
师:刚才我们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了这两个问题(课件展示刚才的问题: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1)6∶10和9∶15(2)20∶5和1∶4)
师:学过比例的基本性质后,你有新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不一会,就有学生举起了小手。
生1:第(1)题,只要算一下6×15=90,10×9=90,乘积相等,所以能组成比例.生2:第(2)题,20×4=80,5×1=5,乘积不相等,所以不能组成比例.师:很好!同学们发现了一种新的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的方法,现在请大家用你发现的方法完成学案课堂训练
(二)。
四、灵活运用,大显身手
师:以上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大家想要知道自己掌握的情况,请认真完成学案灵活运用与拓展天地的部分。
五、归纳小结,交流收获
师:同学们,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