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园集的体教学活动案例分析[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2 23:03: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幼儿园集的体教学活动案例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幼儿园集的体教学活动案例分析》。

第一篇:关于幼儿园集的体教学活动案例分析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案例分析

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深入推进,个别活动、小组活动、区域活动作为集体活动的有益补充,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但集体教学作为一种活动方式,在当前很多的幼儿园中仍然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因此,设计与组织集体教学活动,是每一位幼儿教师必备的教学基本功。而如何优化集体教学活动设计,扬集体教学活动之长,避其所短,提高集体教学活动的实效,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需要每一个幼儿教师深入思考,不断研究。

一般而言,由于集体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班级所有幼儿都参加的一种教育活动,因此,从理论上看它可以具有以下优越性。

1、高效、经济、公平

对一些需要学习的基本内容,由一位教师同事组织指导三十位左右的幼儿进行学习,可以节约教育成本,提高效益。同时,由于集体教学往往是为全体幼儿提供同样的学习内容,在一定意义上说,有利于他们接受公平的教育。

2、对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引领性强。

尽管幼儿学习的途径是多样化的,日常生活、游戏中的自发学习也是重要的学习,也能帮助幼儿积累经验,促进发展。但由于集体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更强,因此更容易发挥教学“走在发展前面、引导发展”的功能。

3、系统性强

集体教学的内容和顺序一般是教师根据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规律及教育教学大纲而精心安排的,因此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既有利于幼儿循序渐进地学习,也有利于获得相对系统的经验。

4、形成学习共同体,培养集体感

围绕同一内容展开的集体教学,有利于师生和同伴之间的交流互动,分享经验,使同伴之间的差异成为一种资源,大家在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团体生活的乐趣,增进集体感。

集体教学的引领性功能、系统性特点只有在教师充分了解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特点、规律,了解所教内容的逻辑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恰当地设计和组织教学时才能实现,它促进相互学习、培养团体意识的可能性也只有在教师避免“一言堂”,为同伴之间提供较多交流、合作、分享的机会时才能变成现实。

正确看待幼儿园集体教学的独特功能,恰当处理与一日生活和游戏的关系,是提高集体教学质量的前提。与日常生活、游戏相比,幼儿园集体教学由于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教育活动。因此,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应该具有更加积极的促进和引导作用,集中体现“教育要走在发展的前面,引领发展”的思想,这是幼儿园集体教学应该有的基本定位。也就是说,它与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游戏中的自发学习应该有所不同。但这种不同是否就意味着集体教学与幼儿的日常生活和游戏活动无关呢?如果不是,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应该如何处理这种关系?集体教学“促进和引领发展”的功能究竟应该如何体现和实现。

幼儿园课程改革以来,人们对集体教学的关注和研究逐渐减少,而对幼儿的游戏活动却投入了极大的兴趣。一方面,“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幼儿园课程改革方向和追求(所谓追求正表明了在现实中的缺少);另一方面强调游戏正是对传统的集体教学方式的一种改变和改造。传统的集体教学由于过于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而成为课程改革的对象。而游戏似乎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剂良药。于是,用“游戏代替集体教学”,“用游戏改造集体教学的”观点日益流行。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集体教学活动作为幼儿园教育的一种组织形式,其地位却一直没有被动摇。用游戏改造集体教学的结果是“游戏被改造成了教学”,幼儿游戏的时间越来越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教师对幼儿游戏缺少指导和观察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因为集体教学本身是适应我国人口众多,师幼比例过高等国情,是对幼儿实施教育最有效的一种方式;再一方面就是教师对集体教学的误解,把传统的集体教学等同于集体教学,把传统的集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混淆于集体教学的属性,而不相信集体教学经过改造后可以符合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要求。

集体教学的适宜性与有效性往往取决于几个要素的处理: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与策略的运用以及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幼儿的反应而作出的适当调整。在实际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这几个要素的处理不是线性的,而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例如,在选择教学内容时,需要考虑它与教学目标的关系;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也必须对所选择的教学内容进行价值分析。在思考教学方式和策略时,既要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也要考虑它所蕴含的发展功能的性质(认知、情感态度、动作技能)等。而对于教师来说,掌握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理解各学习领域对幼儿发展的核心价值,了解不同性质学习的特点和指导原则无疑是设计和组织集体教学活动所必需的基本知识。而《指南》在这些方面能够为教师提供有效的帮助。

《指南》是国家最新颁布的一个指导我国学前教育方向、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文件。与以往的有关文件相比,《指南》的最大特点是较为具体、操作性强,对解决我国当前幼儿教育中,包括幼儿园集体教学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有直接的帮助。《指南》相对具体、操作性强的特点,对解决幼儿教育中,包括幼儿园集体教学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可以有直接的帮助,但这些特点也恰恰容易造成一些实施时的误区,因此,在设计和组织集体教学时要恰当运用《指南》,避免以下几个特别容易出现的误区。

一、机械地针对每一条目标及其表现设计集体教学活动 不可否认,《指南》中的目标是需要通过学习达成的,集体教学在组织幼儿学习、促进身心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中应该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但是,幼儿学习的途径和方式是多样化的,集体教学并非是唯一的渠道。因此,针对每一条目标及其表现来设计集体教学活动是不恰当的。即使有些目标确实通过集体教学实现比较合适,也必须看到,教学与发展之间并非简单、直接的一一对应关系。作为发展的结果,一项目标往往需要多次、多个教学活动才能达到;而一个符合幼儿需要和兴趣的教学活动往往也具有多种发展功能,促进多个目标的实现。按照目标一一对应地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只能导致机械训练。

例如,《指南》健康领域“动作发展”子领域提出,大班幼儿“手的动作灵活协调”的表现之一是“能沿着轮廓线剪出由曲线构成的简单图形,边线吻合且平滑”,显然,剪纸活动有利于达到这样的目标。但这是否意味着剪纸活动时教师只需要关注幼儿剪出的线条是否与线条吻合且平滑呢?显然不是。

剪纸也是一种艺术活动,是以纸材为原料,在折叠基础上对纸材进行剪刻的造型活动。剪纸(含折叠)除了它的审美特性外,对幼儿发展还具有其他一些价值:幼儿通过美丽的彩纸在剪刀下变化出各种形状,初步体会数理中的线、面、对称、平行、垂直、等距、倍数、分数等概念,为以后学习数学积累初步的感性经验。

如果儿童将一张正方形的纸对折、再对折成小正方形,之后再对角折成三角形,画上线条剪好、打开,这时就会看到出现在自己面前的是一朵美丽的四瓣花,而几条折线交叉处就是花的中心。

而当儿童学习剪出复杂的蝴蝶四联方时,纸该如何折?线该如何画?怎样做才能让四只蝴蝶连在一起?即使有教师的指导,要完成这个任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中间的观察、思考、探索过程一点不亚于科学领域。而这类活动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作用显然也是多方面的。只看到它对一个目标的贡献而忽略其他方面的教育价值,不注意引导幼儿关注其他方面,无疑是一种很大的浪费。

二、刻板地从目标及表现中寻找“内容”

原则上,以目标为依据选择教学内容是有其合理性的。《指南》有些目标表现也的确是将“学习”与“发展”整合在一起表述的,如科学领域中的一些目标表现(“能感知和发现植物的生长变化及其基本条件”,“能感知并了解季节变化的周期性,知道变化的顺序”)。在这种情况下,将目标表现中的认为对象作为教学内容并无不妥。但如果死抠字眼,将教学内容的选择范围限制在目标所提及的事物,显然又太狭窄、太局限了。一是因为《指南》中有些目标的年龄表现是举例式的,不能穷尽所有。如“会连续跳绳”、“连续拍球”等固然可以作为大班幼儿“动作协调、灵活”的表现,但却并不意味着只有这些活动才能发展幼儿动作的灵活性、协调性,传统游戏“跳房子”、民族体育活动“跳竹竿”也是非常有益的活动,不应该因目标没提出就将其排除在学习内容之外。二是因为教学内容有多种来源。生活中的偶发事件,儿童感兴趣的某个事物,交往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只要具有潜在的教育价值,能引发有意义的学习,就可以成为教学的内容。陈鹤琴先生强调“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将内容的来源仅仅限于目标文件,将会降低幼儿学习活动的丰富性、鲜活性。

三、教学程序呈现茫然状态

集体教学活动“水”的教学重点是让幼儿感知水的基本特征,分为三个环节进行。环节一为看一看,目的是感知水是无色透明的。环节二为玩一玩,目的是感知水是流动的。在这一环节中,一幼儿不小心将积木筐里的积木打翻在水里,幼儿纷纷问:“老师,为什么积木会漂在水里呀?”“老师,为什么有的积木会沉到水底呢?”……教师不仅没有解答幼儿的问题,反而制止道:“你们都别讲了。我们先上课吧。”幼儿的提问没有得到回答,失望极了,对接下来的第三环节失去了兴趣。

教师对幼儿已有学习经验的了解和认知比较缺乏。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基本上都能够感知到水是无色透明的、流动的等特征。再进行相关经验的传授,已无必要。“积木落水”这一突发事件吸引了幼儿的兴趣,使幼儿急欲了解新的知识点——水的沉浮问题。但是,由于教师在预设教案的过程中没有料及,所以教师没有追随幼儿的兴趣开展教学。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教师必须研究幼儿的学习经验,找准幼儿的学习兴趣点,从幼儿需要出发,充分预设,尽可能多地预想到在执行教案时可能出现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随时接准幼儿抛过来的球。

在具体教学时,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执行预设的教案,还要根据随时出现的情况,有目的、有根据地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弹性展开教学。随即生成教学内容,不必过分拘泥于教案。如本案中,教师可以对幼儿的疑问迅速做出判断,顺势引导幼儿做有关“水的沉浮”实验,使幼儿在探索中得到答案。

四、简单分领域进行集体教学

《指南》是按照幼儿学习内容的领域来表述学习与发展目标、提出教育建议的。这样更便于教师们理解和把握每个学习领域相对独特的核心价值、教育要点、学习方式和指导策略。但不能认为这样的表述就意味着这个领域只有这样的发展功能,也不意味着只能分领域组织集体教学活动。表述学习与发展目标的逻辑不等于就是实际组织教育活动的逻辑。

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的一个特点就是强调“整合”。“整合”意味着学习内容与儿童经验之间、与学习情况之间、与其他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整合的课程与教学,培养各方面协调发展的“完整儿童”是幼儿园教育的追求。因为幼儿生活中的世界是以具体的“自然事物(或问题)”为本位的,而不是以抽象出来的“学科领域知识”为本体的。幼儿所接触的事物和感兴趣的问题通常自然地包含着多个学科领域的内容,它们需要的是对事物有一个较为整体、较为全面、较为生活化的认识,而不是相互割裂、相互孤立的认识。当他们围绕着生活中的某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时,需要运用的是整体性思考(“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多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哪些知识经验可以用来解决这个问题?”)。当已有经验不足时,就会急切地寻求解决问题所必需的新知识、新经验。这时的学习不仅是充满渴求的,学到的东西也是容易理解的、有用的,因而也是有意义的。

五、教学示范运用不恰当

体育活动“投掷沙包”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幼儿初步掌握半侧身肩上投掷的基本动作。环节一是先让幼儿自由尝试,探索如何投掷沙包。环节二是教师请幼儿天天展示投掷动作,天天用力将沙包向上抛出,结果沙包只落在离他约两米的地方。教师先是否定了天天的动作,接着向幼儿示范正确的动作。

由于投掷动作是新授内容,难度较大,所以需要教师的示范讲解。在幼儿自由探索后,教师不宜安排动作错误的幼儿来展示,错误的动作展示会给幼儿接受正确动作带来干扰。因为首次的印象占第一位,尤其是错误的印象。这样无形中会增加教师新授动作的难度,削弱教师示范讲解的有效性。教师可直接采用示范教学法进行教学,必要时可以请个别做得比较好的幼儿来做示范。但不应请做得差的幼儿做示范。尤其不应直接否定幼儿,以免让幼儿当众受挫。

六、介入时机把握不精确

在手工操作活动“贺年卡”中,玲玲小朋友给自己的贺年卡粘上了许多漂亮的图案,都已制作成功了。可她却在着急地找着什么。教师便问找什么。玲玲说要在贺年卡上放些彩带,可是材料里没有彩带。教师就拿出了皱纹纸条,告诉她可用此来代替。整个活动中,有许多幼儿选择了使用皱纹纸条代替彩带。

在操作活动中,幼儿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如案例中玲玲不知用什么来做彩带。对于幼儿遇到的困难,教师介入得太急,直接告诉幼儿用皱纹纸来做彩带。没有留给幼儿自由探索的空间,导致许多幼儿纷纷效仿。当幼儿在活动中出现困难时,教师不要急于介入,而是要给予幼儿想办法解决困难的等待时间,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探索,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在幼儿的探索热情降低时。可以适时介入。拓宽幼儿的探索途径,使幼儿直接对准问题的焦点进行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如案例中玲玲实在不知用什么来代替彩带而要放弃时。教师则可介入:“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来代替彩带?”“工具箱里有什么是和彩带相似的?”等,让幼儿在问题情境中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七、机械、表面地组织综合活动

在幼儿园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整合(综合)式课程由于能围绕生活中的一个事件或问题将多方面的学习内容有机地组织起来,使之具有情境意义,也有利于幼儿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因而受到推崇。这次《指南》按照内容领域来表述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确引起了一些幼教工作者的疑惑,认为是否又要强调课程整合改为强调分领域教学了?这当然是一个误解,但这个误解却反映出对为什么要强调课程整合及课程整合与学科领域之间关系的片面认识。

课程整合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达到“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的的“方法”。之所以强调课程整合,是因为这种“方法”有诸多的优越性,有利于将学习的内容置于生活情境、问题情境之中,建立起与幼儿的生活经验之间的联系,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旧经验、吸纳新经验,使学习变得有意义。如果把课程整合当做一个极终目的,作为一种追求,为“整合”而“整合”,那势必会出现人为地将不同领域的学习内容勉强拼凑在一起的情况,最终造成“表面热闹,实际无效”的学习,这与课程整合的宗旨显然是相违背的。

课程整合与领域学习并不是对立的。实施整合(综合)性课程并不是要摒弃对各学习领域的价值、目标、内容等方面的了解,恰恰相反,整合必须建立在学习领域知识的基础之上,如果没有领域指示的基础,整合性课程很可能就退化为仅仅好玩却无甚价值的娱乐活动了。这种情况在实践中并不少见。《指南》的表述方式有利于教师了解和把握幼儿各领域学习与发展的相关知识,为有效地运用这些知识实施真正有意义的课程整合奠定扎实的基础。

要深入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实施,就要明确幼儿园课程中,集体教学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具有怎样的地位;要解决理念和实践的鸿沟,就要深入了解教师在组织和实施集体教学活动中存在哪些问题?就要深入分析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是来自课程、幼儿园还是教师本身。只有明确了这些问题,我们的幼儿园课程改革才能走出瓶颈,继续走向深入。

我们要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推手,提高集体教育的适宜性和有效性,首先要熟悉《指南》,真正理解《指南》各领域的核心价值、基本目标和其中反映的幼儿学习特点和发展规律,掌握指导要点。同时,要将《纲要》和《指南》结合起来,以《纲要》的精神为指导,借助《指南》的帮助,科学地设计、组织和反思集体教育活动。【附加公文一篇,不需要的朋友可以下载后编辑删除,谢谢】

关于进一步加快精准扶贫工作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市委扶贫工作文件精神,根据《关于扎实推进扶贫攻坚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快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结合我乡实际情况,经乡党委、政府研究确定,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从今年起决战三年,实现全乡基本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现象,实现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全面脱贫、无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全面保障,不让一个贫困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

总体要求:贫困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全县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以上,遏制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和贫困代际传递;贫困村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县平均水平;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

年度任务:2015-2017年全乡共减少农村贫困人口844人,贫困发生率降至3%以下。

二、精准识别

(一)核准对象。对已经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以收入为依据再一次进行核实,逐村逐户摸底排查和精确复核,核实后的名单要进行张榜公示,对不符合政策条件的坚决予以排除,确保扶贫对象的真实性、精准度。建立精准识别责任承诺制,上报立卡的贫困户登记表必须经村小组长、挂组村干部、挂点乡干部、乡领导签字确认,并作出承诺,如扶贫对象不符合政策条件愿承担行政和法律责任,确保贫困户识别精准。

(二)分类扶持。通过精准识别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分为黄卡户、红卡户和蓝卡户三类,第一类为黄卡户,是指有劳动能力,家庭经济收入在贫困线边缘的贫困户;第二类为红卡户,是指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家庭贫困程度比较深的贫困户;第三类为蓝卡户,是指年老体弱或因病因残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和五保户。优先扶持黄卡户,集中攻坚扶持红卡户脱贫,对蓝卡户则通过保障扶贫来保障其基本生活。

(三)挂图作业。根据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分三年制定脱贫规划。乡里将根据各村情况对每年精准脱贫任务落实到户到人,建立台账,并用图表标注清楚,挂图作业,脱贫一户销号一户,做到“贫困在库,脱贫出库”。

三、精准施策 针对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分清类别,分类施策,强化措施,扎实推进各项扶贫政策落实到实处。在抓好贫困村公共设施和服务方面的建设同时要抓好对贫困户的帮扶,做到精准施策。

(一)推进基础设施扶贫

1.对“十三五”扶持贫困村25户以上的所有自然村,由规划所牵头负责进行村庄建设规划。

2.重点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着力解决贫困群众最需要、最期盼的交通、电力、水利、就医就学等方面“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让贫困群众享受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到2015年完成2个贫困村25户以上自然村水泥路建设,确保到2016年底新一轮贫困村中25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水泥路;在调查摸底和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确保到2016底全面完成农村贫困户土坯房和危旧住房的改造任务;灌溉渠系建设和小山塘除险加固改造主要倾向贫困村,提高灌溉能力,到2017底基本解决贫困村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和生产用水困难问题;每年安排贫困村至少一个“一事一议”项目,以帮助解决路、桥、水等问题。

(二)推进产业扶贫

1.培育壮大特色富民产业。大力发展高产油茶、白莲、等特色种植业和特色养殖业,鼓励支持贫困户依据当地资源禀赋发展“一村一品”富民特色产业。为贫困户发展种养业优先立项和优先提供苗木和种苗。每年通过产业扶持贫困户50户以上,到2020年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每户都有一个长效增收的主业。

乡财政筹集资金,重点打造空坑——XX扶贫产业带,带动全乡贫困群众发展扶贫产业。

2.筹集精准扶贫到户资金。县乡筹集精准帮扶到户资金,对贫困户发展产业给予奖补,或提供小额贷款担保、贴息、补助农业保险,以及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等。县财政每年从产业扶贫资金中,切出一半以上用于精准扶贫到户,发展了扶贫产业的贫困户,经验收合格后每户获得一次性扶持资金5000元,按规划分批实施,5年内全覆盖;另外切除部分资金,用于贫困户精准扶贫发展产业贷款贴息。3.积极探索“四位一体”的产业扶贫新模式。指导贫困村选择一个适合当地发展的高效产业;组建一个支撑有力的合作组织;设立一个产业贷款风险补偿金,为条件成熟的贫困村安排20万元产业扶贫专项资金,作为贫困户产业发展贷款风险补偿金,由合作商业银行按1:8放贷;创建一个部门配合的帮扶机制,县委农工部、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蔬菜局等相关部门在贫困村产业选择、合作社组建、技术培训推广、市场开发等方面会给予大力支持,共同推进。4.创新产业发展服务体系。鼓励贫困农户以土(林)地经营权作价入股方式,参与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农场和联户经营等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对贫困户创办的家庭农场和有贫困户参与的合作社,县财政将重点给予资金扶持。广泛推行“千村万户老乡工程”,力争2-3年覆盖黄卡、红卡贫困户,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

(三)推进搬迁扶贫

1.正确引导。对地处边远、生存和发展条件较差、就地扶贫难以奏效的贫困户,坚持群众自愿、规模适度、梯度安置的原则,稳步推进贫困人口向县城工业园、县城次中心、中心圩镇或中心村有序搬迁转移。

2.整合资源。积极整合资源支持搬迁移民集中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搬迁移民集中安置点的道路、通水、通电、学校、幼儿园、卫生所、文化等公共设施。

3.扶持政策叠加。搬迁移民户可同时享受搬迁移民扶贫补助和农村危旧房、土坯房改造补助,对特别困难的搬迁户,进一步提高建房补助标准,动员和引导社会力量“一对一”帮扶;搬迁移民户除享受移民安置各项扶持政策外,迁出地的土地、山林、水面等承包经营权不变;帮助其解决后续发展问题,实现稳得住、奔小康能致富。

(四)落实智力扶贫政策

1.优先支持贫困村发展教育。加强贫困村学校规划,优先立项解决贫困村薄弱学校改造,同步实现标准化和现代远程教育,新招聘的老师优先安排到贫困村小学任教,每年安排优秀小学教师到贫困村小学轮流支教,让贫困村的小学生能就近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优先支持贫困村利用闲置校舍改建公办幼儿园、村小增设附属幼儿班、学前教育巡回支教点项目。

2.加大贫困生资助力度。落实好现有国家济困助学政策,逐步提高贫困生资助标准。公办幼儿园、村小附属幼儿班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学前教育的保教费减半;对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在上级规定的基础上每人每年增加500元;择优录取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到县属中学上学,除享受国家规定的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补助和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外,每人每学年再给予1000元的生活补助,并免除学杂费、住宿费;对考取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每人一次性补助8000元;为当年被全日制大专以上院校录取的贫困家庭大学生办理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3.大力实施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继续实施“雨露计划”,支持职业学历教育,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参加中、高等职业学历教育的,在校期间每人每年给予2000元的补助;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参加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并取得有关部门颁发职业技能证书的扶贫对象,给予每人1000元培训补助;为贫困户免费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此项工作由县扶贫和移民办组织实施。面向农村贫困家庭定向培养人才,今年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报考“三定向”的加20分录取;从2016年起,县里将切出20%的“三定向”招生指标,专门用于招收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并根据当年招生考试情况确定具体加分标准。

(五)推进劳务扶贫

1.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户就业。

2.鼓励能人创业扶贫。凡通过创业带领贫困户家庭成员就业,经当地就业部门审核符合相关规定的,优先给予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扶持。

3.解决贫困户进企业务工。积极帮扶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农民工进企业务工,解决贫困家庭收入来源问题。

(六)推进保障扶贫

1.落实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低保、“五保”补助标准,扩大低保覆盖面,对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做到“应保尽保”。2.完善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让其享受基本养老金保障。

3.健全医疗保障制度。对所有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县内住院给予特殊政策倾斜。

4.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等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困难,其他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或救助之后基本生活暂时仍有严重困难的家庭或个人给予临时救助,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七)推进社会扶贫 县工业园管委会将牵头联合县工信委、县扶贫和移民办在企业界开展主题为“全民扶贫,邀您同行”结对帮扶活动,积极组织工业企业自愿参与到贫困村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激励和引导“爱心协会”等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争取社会各界参与结对帮扶等扶贫攻坚工作。

四、精准帮扶

进一步完善精准扶贫机制,搭好精准扶贫的平台,实现扶贫方式由过去大水“漫灌式”向精准“滴灌式”转变,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突出抓好“七个到村到户”:

(一)产业到村到户。每个贫困村都要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围绕富民产业,选择一个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产业,引导贫困户通过参与产业发展,实现增收致富。

(二)项目到村到户。根据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脱贫项目,找准脱贫路子,做到能种则种,能养则养,能外出务工则外出务工。贫困村要根据当地产业特色,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贫困户发展产业提供服务。

(三)柚苗到村到户。县委农工部将安排专项资金、县农业局负责购买调运柚苗,给每户贫困户免费发放20株以上柚苗,扶持贫困户种好“摇钱树”。

(四)资金到村到户。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逐户制定发展目标、落实脱贫项目和帮扶资金,做到专项扶贫与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并举,专项扶贫资金要全部落实到贫困村、贫困户,行业扶贫资金、涉农部门项目资金要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与扶贫资金捆绑使用,实现贫困户精准扶贫全覆盖。

(五)干部帮扶到村到户。进一步加大干部挂点帮扶贫困村和结对帮扶贫困户工作力度。实施“四个一”组合式扶贫:每个贫困村都安排有一个以上县领导、一个以上县直单位、一个以上工业企业和一笔专项扶贫资金,实行挂点帮扶。要按照“交朋友、摸实情、找路子、扶资金、促增收”的思路,继续推行科级以上领导干部“1+2”结对帮扶工作,即每位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每年扶助3户黄卡、红卡贫困户,按“一户一策”发展一项扶贫产业,增加贫困户家庭经济“造血功能”,所帮扶的贫困户每户每年增收要达到2000元以上。通过三年扶贫攻坚,使全乡所有黄卡户、红卡户真正脱贫,对蓝卡户进行最低生活保障。

(六)跟踪管理到村到户。加强扶贫信息监测工作,及时更新扶贫对象统计监测系统的数据信息,每年都要对贫困村、贫困户的收入变动状况、干部帮扶、项目帮扶、资金帮扶、扶贫项目实施等情况进行全面调查统计,并及时录入全国扶贫对象统计监测系统。按照“贫困在库,脱贫出库”的原则,对已经脱贫的贫困户及时销号,对有特殊情况返贫的登记入库,做到贫困户有进有出。对扶贫项目的安排及实施、扶贫资金使用、贫困户得到扶持等情况,定期在村务公开栏内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七)土坯房改造到村到户。凡居住在危旧房或土坯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三年内必须全面实施危旧房、土坯房改造,严格按照省定危旧房、土坯房改造补助标准补贴到户。

五、保障措施

(一)落实工作责任。乡党委、政府和各村党支部、村委会是实现扶贫攻坚的责任主体,各村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实施意见,落实扶贫攻坚任务和措施。乡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是扶贫攻坚的第一责任人,乡党政班子成员、各村书记主任是扶贫攻坚的具体责任人。各村要广泛宣传扶贫攻坚的方针政策和上级党委、政府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的决心和措施。

(二)加强队伍建设。乡组建扶贫工作站,由分管领导担任站长,同时安排4名有工作经验的干部集中办公,切实解决基层扶贫工作有人办事、有钱办事的问题。

(三)夯实基层组织。加强村级基层组织建设,选好配强贫困村的领导班子,尤其要选好村党支部书记,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着力解决贫困村“无址办事”和“无钱办事”的问题,2015年实现贫困村村级组织都有活动场所的目标;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到2018年底贫困村全面消除“空壳村”。

(四)加大扶贫专项资金监管力度。严格把握扶贫资金的使用范围,本着“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归口管理”的原则,实行扶贫资金专款、专帐、专人管理、封闭运行。确保资金跟着项目走。凡涉及扶贫和移民资金的项目,一要严格按规定采取相应招投标形式,确定建设队伍;二要将所有与扶贫资金有关的施工合同必须列入廉政承诺条款;三要项目业主和建设单位必须签订廉政责任状。

(五)严格考核奖惩。一是将扶贫攻坚工作纳入年度综合考评和村书记、主任个人年度考核及述职的重要内容;二加强工作督查,每个月对各乡村的扶贫攻坚工作进行一次督查。督查结果一要作为扶贫攻坚工作考核依据;二要与评先评优相结合。对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有实招、干实事、见实效的给予通报表扬;对工作不力、进展缓慢的给予通报批评,并要求限期整改。

第二篇: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案例分析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案例分析

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深入推进,个别活动、小组活动、区域活动作为集体活动的有益补充,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但集体教学作为一种活动方式,在当前很多的幼儿园中仍然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因此,设计与组织集体教学活动,是每一位幼儿教师必备的教学基本功。而如何优化集体教学活动设计,扬集体教学活动之长,避其所短,提高集体教学活动的实效,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需要每一个幼儿教师深入思考,不断研究。

一般而言,由于集体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班级所有幼儿都参加的一种教育活动,因此,从理论上看它可以具有以下优越性。

1、高效、经济、公平

对一些需要学习的基本内容,由一位教师同事组织指导三十位左右的幼儿进行学习,可以节约教育成本,提高效益。同时,由于集体教学往往是为全体幼儿提供同样的学习内容,在一定意义上说,有利于他们接受公平的教育。

2、对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引领性强。

尽管幼儿学习的途径是多样化的,日常生活、游戏中的自发学习也是重要的学习,也能帮助幼儿积累经验,促进发展。但由于集体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更强,因此更容易发挥教学“走在发展前面、引导发展”的功能。

3、系统性强

集体教学的内容和顺序一般是教师根据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规律及教育教学大纲而精心安排的,因此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既有利于幼儿循序渐进地学习,也有利于获得相对系统的经验。

4、形成学习共同体,培养集体感

围绕同一内容展开的集体教学,有利于师生和同伴之间的交流互动,分享经验,使同伴之间的差异成为一种资源,大家在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团体生活的乐趣,增进集体感。

集体教学的引领性功能、系统性特点只有在教师充分了解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特点、规律,了解所教内容的逻辑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恰当地设计和组织教学时才能实现,它促进相互学习、培养团体意识的可能性也只有在教师避免“一言堂”,为同伴之间提供较多交流、合作、分享的机会时才能变成现实。

正确看待幼儿园集体教学的独特功能,恰当处理与一日生活和游戏的关系,是提高集体教学质量的前提。与日常生活、游戏相比,幼儿园集体教学由于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教育活动。因此,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应该具有更加积极的促进和引导作用,集中体现“教育要走在发展的前面,引领发展”的思想,这是幼儿园集体教学应该有的基本定位。也就是说,它与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游戏中的自发学习应该有所不同。但这种不同是否就意味着集体教学与幼儿的日常生活和游戏活动无关呢?如果不是,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应该如何处理这种关系?集体教学“促进和引领发展”的功能究竟应该如何体现和实现。

幼儿园课程改革以来,人们对集体教学的关注和研究逐渐减少,而对幼儿的游戏活动却投入了极大的兴趣。一方面,“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幼儿园课程改革方向和追求(所谓追求正表明了在现实中的缺少);另一方面强调游戏正是对传统的集体教学方式的一种改变和改造。传统的集体教学由于过于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而成为课程改革的对象。而游戏似乎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剂良药。于是,用“游戏代替集体教学”,“用游戏改造集体教学的”观点日益流行。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集体教学活动作为幼儿园教育的一种组织形式,其地位却一直没有被动摇。用游戏改造集体教学的结果是“游戏被改造成了教学”,幼儿游戏的时间越来越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教师对幼儿游戏缺少指导和观察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因为集体教学本身是适应我国人口众多,师幼比例过高等国情,是对幼儿实施教育最有效的一种方式;再一方面就是教师对集体教学的误解,把传统的集体教学等同于集体教学,把传统的集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混淆于集体教学的属性,而不相信集体教学经过改造后可以符合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要求。

集体教学的适宜性与有效性往往取决于几个要素的处理: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与策略的运用以及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幼儿的反应而作出的适当调整。在实际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这几个要素的处理不是线性的,而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例如,在选择教学内容时,需要考虑它与教学目标的关系;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也必须对所选择的教学内容进行价值分析。在思考教学方式和策略时,既要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也要考虑它所蕴含的发展功能的性质(认知、情感态度、动作技能)等。而对于教师来说,掌握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理解各学习领域对幼儿发展的核心价值,了解不同性质学习的特点和指导原则无疑是设计和组织集体教学活动所必需的基本知识。而《指南》在这些方面能够为教师提供有效的帮助。

《指南》是国家最新颁布的一个指导我国学前教育方向、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文件。与以往的有关文件相比,《指南》的最大特点是较为具体、操作性强,对解决我国当前幼儿教育中,包括幼儿园集体教学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有直接的帮助。《指南》相对具体、操作性强的特点,对解决幼儿教育中,包括幼儿园集体教学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可以有直接的帮助,但这些特点也恰恰容易造成一些实施时的误区,因此,在设计和组织集体教学时要恰当运用《指南》,避免以下几个特别容易出现的误区。

一、机械地针对每一条目标及其表现设计集体教学活动 不可否认,《指南》中的目标是需要通过学习达成的,集体教学在组织幼儿学习、促进身心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中应该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但是,幼儿学习的途径和方式是多样化的,集体教学并非是唯一的渠道。因此,针对每一条目标及其表现来设计集体教学活动是不恰当的。即使有些目标确实通过集体教学实现比较合适,也必须看到,教学与发展之间并非简单、直接的一一对应关系。作为发展的结果,一项目标往往需要多次、多个教学活动才能达到;而一个符合幼儿需要和兴趣的教学活动往往也具有多种发展功能,促进多个目标的实现。按照目标一一对应地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只能导致机械训练。

例如,《指南》健康领域“动作发展”子领域提出,大班幼儿“手的动作灵活协调”的表现之一是“能沿着轮廓线剪出由曲线构成的简单图形,边线吻合且平滑”,显然,剪纸活动有利于达到这样的目标。但这是否意味着剪纸活动时教师只需要关注幼儿剪出的线条是否与线条吻合且平滑呢?显然不是。

剪纸也是一种艺术活动,是以纸材为原料,在折叠基础上对纸材进行剪刻的造型活动。剪纸(含折叠)除了它的审美特性外,对幼儿发展还具有其他一些价值:幼儿通过美丽的彩纸在剪刀下变化出各种形状,初步体会数理中的线、面、对称、平行、垂直、等距、倍数、分数等概念,为以后学习数学积累初步的感性经验。

如果儿童将一张正方形的纸对折、再对折成小正方形,之后再对角折成三角形,画上线条剪好、打开,这时就会看到出现在自己面前的是一朵美丽的四瓣花,而几条折线交叉处就是花的中心。

而当儿童学习剪出复杂的蝴蝶四联方时,纸该如何折?线该如何画?怎样做才能让四只蝴蝶连在一起?即使有教师的指导,要完成这个任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中间的观察、思考、探索过程一点不亚于科学领域。而这类活动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作用显然也是多方面的。只看到它对一个目标的贡献而忽略其他方面的教育价值,不注意引导幼儿关注其他方面,无疑是一种很大的浪费。

二、刻板地从目标及表现中寻找“内容”

原则上,以目标为依据选择教学内容是有其合理性的。《指南》有些目标表现也的确是将“学习”与“发展”整合在一起表述的,如科学领域中的一些目标表现(“能感知和发现植物的生长变化及其基本条件”,“能感知并了解季节变化的周期性,知道变化的顺序”)。在这种情况下,将目标表现中的认为对象作为教学内容并无不妥。但如果死抠字眼,将教学内容的选择范围限制在目标所提及的事物,显然又太狭窄、太局限了。一是因为《指南》中有些目标的年龄表现是举例式的,不能穷尽所有。如“会连续跳绳”、“连续拍球”等固然可以作为大班幼儿“动作协调、灵活”的表现,但却并不意味着只有这些活动才能发展幼儿动作的灵活性、协调性,传统游戏“跳房子”、民族体育活动“跳竹竿”也是非常有益的活动,不应该因目标没提出就将其排除在学习内容之外。二是因为教学内容有多种来源。生活中的偶发事件,儿童感兴趣的某个事物,交往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只要具有潜在的教育价值,能引发有意义的学习,就可以成为教学的内容。陈鹤琴先生强调“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将内容的来源仅仅限于目标文件,将会降低幼儿学习活动的丰富性、鲜活性。

三、教学程序呈现茫然状态

集体教学活动“水”的教学重点是让幼儿感知水的基本特征,分为三个环节进行。环节一为看一看,目的是感知水是无色透明的。环节二为玩一玩,目的是感知水是流动的。在这一环节中,一幼儿不小心将积木筐里的积木打翻在水里,幼儿纷纷问:“老师,为什么积木会漂在水里呀?”“老师,为什么有的积木会沉到水底呢?”„„教师不仅没有解答幼儿的问题,反而制止道:“你们都别讲了。我们先上课吧。”幼儿的提问没有得到回答,失望极了,对接下来的第三环节失去了兴趣。

教师对幼儿已有学习经验的了解和认知比较缺乏。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基本上都能够感知到水是无色透明的、流动的等特征。再进行相关经验的传授,已无必要。“积木落水”这一突发事件吸引了幼儿的兴趣,使幼儿急欲了解新的知识点——水的沉浮问题。但是,由于教师在预设教案的过程中没有料及,所以教师没有追随幼儿的兴趣开展教学。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教师必须研究幼儿的学习经验,找准幼儿的学习兴趣点,从幼儿需要出发,充分预设,尽可能多地预想到在执行教案时可能出现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随时接准幼儿抛过来的球。

在具体教学时,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执行预设的教案,还要根据随时出现的情况,有目的、有根据地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策略,弹性展开教学。随即生成教学内容,不必过分拘泥于教案。如本案中,教师可以对幼儿的疑问迅速做出判断,顺势引导幼儿做有关“水的沉浮”实验,使幼儿在探索中得到答案。

四、简单分领域进行集体教学

《指南》是按照幼儿学习内容的领域来表述学习与发展目标、提出教育建议的。这样更便于教师们理解和把握每个学习领域相对独特的核心价值、教育要点、学习方式和指导策略。但不能认为这样的表述就意味着这个领域只有这样的发展功能,也不意味着只能分领域组织集体教学活动。表述学习与发展目标的逻辑不等于就是实际组织教育活动的逻辑。

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的一个特点就是强调“整合”。“整合”意味着学习内容与儿童经验之间、与学习情况之间、与其他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整合的课程与教学,培养各方面协调发展的“完整儿童”是幼儿园教育的追求。因为幼儿生活中的世界是以具体的“自然事物(或问题)”为本位的,而不是以抽象出来的“学科领域知识”为本体的。幼儿所接触的事物和感兴趣的问题通常自然地包含着多个学科领域的内容,它们需要的是对事物有一个较为整体、较为全面、较为生活化的认识,而不是相互割裂、相互孤立的认识。当他们围绕着生活中的某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时,需要运用的是整体性思考(“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多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哪些知识经验可以用来解决这个问题?”)。当已有经验不足时,就会急切地寻求解决问题所必需的新知识、新经验。这时的学习不仅是充满渴求的,学到的东西也是容易理解的、有用的,因而也是有意义的。

五、教学示范运用不恰当

体育活动“投掷沙包”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幼儿初步掌握半侧身肩上投掷的基本动作。环节一是先让幼儿自由尝试,探索如何投掷沙包。环节二是教师请幼儿天天展示投掷动作,天天用力将沙包向上抛出,结果沙包只落在离他约两米的地方。教师先是否定了天天的动作,接着向幼儿示范正确的动作。

由于投掷动作是新授内容,难度较大,所以需要教师的示范讲解。在幼儿自由探索后,教师不宜安排动作错误的幼儿来展示,错误的动作展示会给幼儿接受正确动作带来干扰。因为首次的印象占第一位,尤其是错误的印象。这样无形中会增加教师新授动作的难度,削弱教师示范讲解的有效性。教师可直接采用示范教学法进行教学,必要时可以请个别做得比较好的幼儿来做示范。但不应请做得差的幼儿做示范。尤其不应直接否定幼儿,以免让幼儿当众受挫。

六、介入时机把握不精确

在手工操作活动“贺年卡”中,玲玲小朋友给自己的贺年卡粘上了许多漂亮的图案,都已制作成功了。可她却在着急地找着什么。教师便问找什么。玲玲说要在贺年卡上放些彩带,可是材料里没有彩带。教师就拿出了皱纹纸条,告诉她可用此来代替。整个活动中,有许多幼儿选择了使用皱纹纸条代替彩带。

在操作活动中,幼儿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如案例中玲玲不知用什么来做彩带。对于幼儿遇到的困难,教师介入得太急,直接告诉幼儿用皱纹纸来做彩带。没有留给幼儿自由探索的空间,导致许多幼儿纷纷效仿。当幼儿在活动中出现困难时,教师不要急于介入,而是要给予幼儿想办法解决困难的等待时间,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探索,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在幼儿的探索热情降低时。可以适时介入。拓宽幼儿的探索途径,使幼儿直接对准问题的焦点进行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如案例中玲玲实在不知用什么来代替彩带而要放弃时。教师则可介入:“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来代替彩带?”“工具箱里有什么是和彩带相似的?”等,让幼儿在问题情境中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七、机械、表面地组织综合活动

在幼儿园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整合(综合)式课程由于能围绕生活中的一个事件或问题将多方面的学习内容有机地组织起来,使之具有情境意义,也有利于幼儿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因而受到推崇。这次《指南》按照内容领域来表述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确引起了一些幼教工作者的疑惑,认为是否又要强调课程整合改为强调分领域教学了?这当然是一个误解,但这个误解却反映出对为什么要强调课程整合及课程整合与学科领域之间关系的片面认识。

课程整合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达到“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的的“方法”。之所以强调课程整合,是因为这种“方法”有诸多的优越性,有利于将学习的内容置于生活情境、问题情境之中,建立起与幼儿的生活经验之间的联系,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旧经验、吸纳新经验,使学习变得有意义。如果把课程整合当做一个极终目的,作为一种追求,为“整合”而“整合”,那势必会出现人为地将不同领域的学习内容勉强拼凑在一起的情况,最终造成“表面热闹,实际无效”的学习,这与课程整合的宗旨显然是相违背的。

课程整合与领域学习并不是对立的。实施整合(综合)性课程并不是要摒弃对各学习领域的价值、目标、内容等方面的了解,恰恰相反,整合必须建立在学习领域知识的基础之上,如果没有领域指示的基础,整合性课程很可能就退化为仅仅好玩却无甚价值的娱乐活动了。这种情况在实践中并不少见。《指南》的表述方式有利于教师了解和把握幼儿各领域学习与发展的相关知识,为有效地运用这些知识实施真正有意义的课程整合奠定扎实的基础。

要深入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实施,就要明确幼儿园课程中,集体教学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具有怎样的地位;要解决理念和实践的鸿沟,就要深入了解教师在组织和实施集体教学活动中存在哪些问题?就要深入分析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是来自课程、幼儿园还是教师本身。只有明确了这些问题,我们的幼儿园课程改革才能走出瓶颈,继续走向深入。

我们要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推手,提高集体教育的适宜性和有效性,首先要熟悉《指南》,真正理解《指南》各领域的核心价值、基本目标和其中反映的幼儿学习特点和发展规律,掌握指导要点。同时,要将《纲要》和《指南》结合起来,以《纲要》的精神为指导,借助《指南》的帮助,科学地设计、组织和反思集体教育活动。

第三篇:幼儿园集体活动教学案例分析

幼儿园集体活动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作为幼儿教师,我经常听到家长对我说:我小孩在家很顽皮,但在幼儿园却变得胆小内向,和老师和小朋友交流也缺少主动,该怎么办?

目前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在家庭中幼儿的同龄玩伴很少,从而导致其缺乏集体活动的经验及与他人交流,对小朋友以后的成长和心理发育都是不利的。幼儿园课程改革以来,人们对集体教学的关注和研究逐渐减少,而对幼儿的游戏活动却投入了极大的兴趣。一方面,“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幼儿园课程改革方向和追求(所谓追求正表明了在现实中的缺少);另一方面强调游戏正是对传统的集体教学方式的一种改变和改造。传统的集体教学由于过于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而成为课程改革的对象。而游戏似乎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剂良药。于是,用“游戏代替集体教学”,“用游戏改造集体教学的”观点日益流行。

然而,实践中,集体教学活动作为幼儿园教育的一种组织形式其地位却一直没有被动摇。用游戏改造集体教学的结果是“游戏被改造成了教学”,幼儿游戏的时间越来越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教师对幼儿游戏缺少指导和观察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因为集体教学本身是适应我国人口众多,师幼比例过高等国情的对幼儿实施教育的最有效的一种方式;再一方面就是教师对集体教学的误解,把传统的集体教学等同于集体教学,把传统的集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混淆于集体教学的属性,而不相信集体教学经过改造后可以符合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要求。本文谨以几个幼儿园集体活动案例,以此提高幼儿的集体活动与交流能力。

观察实录: 观察一:

大跳龙(中班教学片段)教师出示图片 T:小朋友,你们知道他们都害怕谁吗? C1:熊怕蜜蜂、老鼠怕猫。T:还有哪个小朋友说一说?

C2:狼怕老虎和狮子。T:还有哪个小朋友能够说一说? C3:狼也怕狗,有的(狗)能保护羊群,不让狼吃了。

(小朋友听到后立即争论了起来,有的说狗怕狼,有的说狼怕狗)T:安静!狼不会怕狗的,狼很凶残。好了,请小朋友再想想还有谁怕谁? 观察二:

小雨点(小班音乐活动)

T:我们跟音乐一起做个游戏,好吗? C:好。

T:听听音乐,音乐中说的是谁啊? C:小雨点。T:它在干什么呢? C1:在睡觉和散步。C2:在奔跑和在跳舞。

T:那我们听着音乐表演一下小雨在睡觉、散步、奔跑和跳舞的时候是怎么样的吧? C:(用身体表示并做出各种动作)T:刚才小朋友都表演的很好,还有没有谁能表演出不一样的小雨点?

(这时,两个孩子抱到一块跳了起来,其他孩子模仿起来,孩子们非常活跃)T:你们俩在做什么?(有点生气)C3:小雨点找到了好朋友。

T:安静,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去,跳什么跳!有没有听到我刚才问了什么问题?!

(T代表教师,C代表幼儿)

从上面的案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掌握着话语权,表现为教师的话语霸权。后现代哲学家福柯认为话语是一种权力关系,它意味着谁有发言权,谁无发言权,语言的权力并不是来源于话语符号系统本身,而是与说话者的地位和占有的社会资源及权力息息相关。一方面,教师无论在体型还是在心理的成熟程度上都优于幼儿,加之教师的知识、能力及社会经验都比幼儿丰富,有着一定的知识权威;另一方面,国家及社会对教师具有一定的社会期望并赋予教师一定的社会权威,教师在对幼儿实施教育时并不是个人行为,而是在行使国家和社会赋予他们的权力,将社会认可的内容及价值观念转化为幼儿自身内在的价值观念与信仰,因而她们认为其话语具有合法性、权威性和不容质疑性。

教师的话语霸权一方面表现在时间的分配上,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否是“满堂灌”,给不给幼儿发表见解的机会。在这几个教学活动中,整个教学活动的大部分时间都被教师的提问占的满满的,幼儿只是充当教师的“应声虫”,只是追随老师前进的脚步,主体性及主动性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另一方面表现在幼儿话语权的假性赋予上,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会象征性的向幼儿发问,并引导幼儿按照教师自己预先的设计进行回答,对幼儿的不完整回答、模糊回答及错误地回答,教师往往会采取忽视、排除甚至批判的态度。案例中,当幼儿指着长颈鹿说“长颈鹿身上有漂亮的花纹”时,教师却提醒幼儿“先看看长颈鹿的头上有什么?”当幼儿在激烈的争论“狼与狗谁怕谁”时,教师却不加思考的给予否定的回答“安静!狼不会怕狗的,狼很凶残”„„,教师的提问让整个教学活动都在“既定”的轨道上展开,不给幼儿一点创生活动的机会。当幼儿的这些回答并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或超出了教师对问题地预设范围时,教师便急忙忙的阻止幼儿的回答并把幼儿的思维“拉”到自己预设的“轨道”上。整个教学活动中幼儿看

似师幼在对话交流,但这样的对话与交流不是真正的对话与交流,它只是教师为了顺利进行教学活动或完成教学目标的手段而已。此外,教师对幼儿话语的评价具有专横性。教师对幼儿的行为表现进行评价是教学活动中必要的一个环节,评价要有针对性与启发性。然而在案例中,教师对幼儿的评价用语具有任意性、非科学性和强制性。如“长颈鹿的身体有漂亮的花纹”“错了,是不是有四条腿和长长的尾巴啊?”“狼不会怕狗的,狼很凶残。”“安静,跳什么跳!有没有听到我刚才问了什么问题?!”实际上,长颈鹿身上有漂亮的花纹,有的狼也会害怕狗,孩子抱在一起那是他们用自己身体表现积极情绪体验与创造性的方式。当幼儿的回答错误或对问题有争议时,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回应和引导而不是给予武断的否定性评价。

观察三:

春天的秘密(大班语言活动)

教师导入活动后,根据多媒体上的画面朗读了“春天的秘密”这首诗歌,开始了师幼之间的互动:

T:小朋友,老师读完了这首儿歌,谁记住了诗歌中的哪一句?

(教师分别找幼儿背诗歌中的内容,但是都记住了一两句。教师提问完后出示了挂图

(一)并对诗歌的第一节又进行了朗读)

T:春天来了,春天来了,谁能找到春天的秘密?谁能说说这幅图中春天来了,发生了哪些变化?

C1:天气变暖和了。

T:回答的不错,还有哪个小朋友有不同的意见? C2:草变绿了,太阳出来了。T: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动动脑筋。C3:小河里的水化了。

T:回答的真好,小河里的水化了 T:那小河是怎么流的? C:哗啦哗啦地

T:我们的书上怎么说的? C2:淅沥淅沥地 T:那河水说什么了?

C3:河水说“春天在这儿,春天在这儿”。T:真聪明,回答的真好,那河水是怎么说的? C4:小声说的

„„(T代表教师,C代表幼儿)

从以上的整个教学活动过程我们可以看出,教师与幼儿之间展开的都是围绕问题进行“提问—回答”式的互动,教师与幼儿之间互动的目的及内容更多停留在了解幼儿知识掌握程度,而忽视了对幼儿情感的关注,忽略了与幼儿心灵、精神的交流。教师与幼儿在互动中,双方的语言仅被当作交流信息的工具,教师的语言中没有教师的“亲在”,教师的语言中更多的是对问题的提问;幼儿语言中也没有幼儿的“亲在”,更多的只是对问题的回答,双方的语言都是在说“问题”、说“事”,很少在说“人”——“我”和“你”,很少把自己的思想、感情透露给对方。即便有鼓励及少量的关注或安慰的行为,也仅仅是一种流于问题或事件处理的“延伸”而很难深入到互动对象的内心深处。因为在教师的心中,让幼儿记住诗歌的内容比体验诗歌的美更重要、让幼儿记住数字的组成比探索数字的过程更重要,因为前者比后者更容易量化,更容易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接受者,而学生把教师看作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控

制和操作学生的学习活动,而学生无非是利用教师获得知识,虽然其中存在着一定的人际交往,但作为精神整体的人的自觉的理解和沟通不存在。缺乏精神交流的互动并不是真正的互动,是没有真正的教育价值。正如雅斯贝尔斯指出:“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

观察四:

中班美工活动

T: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自己给小熊穿衣服那呢?

C:想!(幼儿们显得异常兴奋,七嘴八舌的说着自己的想法)T:安静!老师说过上美工课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还记得吗? C:不能大声说话。T:对,要安静,还有呢?

C:油画棒是用来画画的,不能乱涂桌子,不能掉在地上。

T:嗯,现在老师演示一下如何给小熊穿衣服,请小朋友们仔细看,过会老师把小熊发给大家让小朋友们自己动手。

T:好了,老师的小熊涂完了,现在老师要发给大家发小熊,让小朋友们自己给小熊穿上漂亮的衣服哦。(老师在发给大家小熊时,有几个小朋友在窃窃私语)

T:谁在说话?(边走向说话的幼儿身边)就你们几个天天在说话!

T:还想不想要小熊了?再说话我就不给了!每次上美工活动就你们几个能说!

C:(幼儿沉默地低着头一言不发)T:我再说一遍,在给小熊穿衣服的时候,一定不要乱涂乱画也不能把油画棒掉在地上„„(T代表教师,C代表幼儿)

幼儿园老师在上课之前往往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对幼儿进行常规的提醒与要求,认为“不强调常规,孩子就忘了”。对于“忘”了常规的幼儿,教师往往会认为他们在乱说话,给予幼儿大声的批判与恐吓。“就你们几个天天在说话”说明这几个孩子经常破坏教育常规,对于这样的行为,教师是绝对不允许的,于是就采用了恐吓教育方法——“还想不想要小熊了?再说话我就不给了!”教师往往注重班级表面秩序的维护,很少关注幼儿情绪情感的体验及想法。孩子在说些什么呢?为什么孩子每次都冒着被老师批评的“风险”而滔滔不绝?这样的问题似乎不在老师的关注范围之内,因为他关注的是结果——你不能说话!必须保持安静。那么孩子们是不是在瞎说呢?

幼儿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生活经验,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他是一个主动的、自主的、有能力的主体,是一个有着自己独立人格和精神世界的生命体。他们并不是老师思维定势中等待呵护的“小树苗”,等待老师灌输的知识“容器”。可是在老师的眼中,那些好孩子是在自己引导下跟着活动的节奏获得认知和能力发展的孩子,而那些“瞎说话”的孩子是不听话的孩子,是需要教师提醒与帮助的孩子。但是却在教师的常规约束中遭到了扼杀了;幼儿是有话而不敢“言”,幼儿积极的情绪情感受到压抑、创造性也被老师制定的常规给扼杀了。要求班级秩序表面“海平浪静”的教师来不及听一听幼儿的内心话语便将其归类为调皮的孩子,老师用定势的成人的视角及标准去要求儿童,用严格的常规去约束幼儿,妨碍了积极兴趣情感的表达及内在生命力的展现。

观察五:

中班语言活动:三只小猪

T:有哪个小朋友能说一说猪大哥盖的是什么房子? C:是草房子

T:狼来了后,猪大哥的草房子怎么了?请举手回答。

(很多幼儿举手,有的小朋友把手举的高高的,嘴里喊着:“老师,叫我,叫我,我知道,我,我„„)

T:谁坐好了,把嘴巴闭好了,我就让谁回答!

(幼儿们听到老师的话后,都安静的坐好,等待老师点自己的名字)(T代表教师,C代表幼儿)案例措施和反思:

在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常常停顿下来整顿纪律或用自己的权威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有时候教师也会将幼儿对问题的回答作为维护常规的“工具”。例如案例中:要想回答问题的前提是“坐好,把嘴巴闭好”,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在每次教学活动中,教师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维持纪律、约束幼儿上,很少停顿下来与幼儿交流,倾听幼儿的声音,关注幼儿的情绪情感的体验。

在幼儿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儿的人数相对比较多,教师稍有放松,幼儿们就会陷入一片“混乱”之中。这种无序的状态和“嘈杂的噪音”是教师所不能容忍

和忍受的。所以,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与常规管理成为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进行的一项内容。在这样的教学中,常规不再是保障教学活动顺进行的手段,而成了教学内容,占用了大量正式教学活动的时间。在活动中教师只是一味的把有限的精力放在强调纪律约束上,约束幼儿的行为上,而很少在提高自己教学水平与反思自身的行为上下功夫,这无异于本末倒置。

因此,要深入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实施,就要明确幼儿园课程中,集体教学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具有怎样的地位;要解决理念和实践的鸿沟,就要深入了解教师在组织和实施集体教学活动中存在哪些问题?就要深入分析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是来自课程、幼儿园还是教师本身。只有明确了这些问题,我们的幼儿园课程改革才能走出瓶颈,继续走向深入。

第四篇:幼儿园教师集体教学活动情况分析

幼儿园教师集体教学活动情况分析

为深入贯彻、落实《纲要》精神,为进一步深化我区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加快教师成长步伐,搭建教师展现风采的舞台,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推动园所教学研究的深入开展,我们开展了“幼儿园45岁以上教师课堂教学评优”活动,旨在了解45岁以上教师实际教育教学能力,切实提高我区45岁以上教师课堂教育教学水平。

一、评优活动概况

经过问卷调研全区共有5所幼儿园9名教师参加评选。其中教委直属园3所,6名教师参评;民办园2所,3名教师参评。其中艺术领域活动3节、科学领域活动1节、健康领域活动2节、语言领域活动2节、社会领域活动1节。

本次教学评优活动严格按区教委的要求,统一思想,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评价每一节教育活动,严守评审过程及评审信息。以《幼儿园45岁以上教师课堂教学评优活动评优标准》为依据,我们在倾听教师心声,总结以往45岁评优活动经验基础上,决定改变以往录像课评优的形式为采用看教学活动方案、现场实际听课相结合的形式,对45岁以上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能力、教学活动组织能力、教师与幼儿有效互动进行了全面的评价。

二、活动优势

(一)教学管理水平有所提高

1、园所教学秩序良好。评委所到园所室内教学环境创设和谐、优美,各类教学及游戏材料投放丰富,儿童活泼大方,教学秩序井然,体现园所教学管理水平的进步。

2、业务干部教学指导能力有所提高。从本次参评的教师教案规范性来看,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设计大部分教师教案撰写较为规范、教学设计层次清晰,从侧面反映出业务干部的指导水平的加强,也不难看出园所非常重视此次活动。

(二)教师专业素质得到加强

1、认真落实《纲要》精神和《快乐与发展》课程理念

从本次参评的教案和教学活动准备中不难看出,教师能够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本班幼儿的实际水平,从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几方面制定活动目标。活动内容的选择能够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注重生活化、游戏化,并能注重领域间的整合。在材料的准备上,不但给幼儿创设和谐自然的师幼关系,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活动的兴趣,还能够提供安全、自然、卫生、有层次性的材料,有利于幼儿自主学习,达成目标。这充分说明,教师们对《纲要》精神和《快乐与发展》课程理念的内化程度有了显著提高,在实践中有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大班合作化的共同学习,小班游戏化的一日生活的理念体现较充分。

2、教师教育观、儿童观有了明显转变

教师在设计、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再把知识传授作为唯一的教学任务去完成,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能够关注儿童终身发展所必需的表达、沟通、创造、解决问题与动手操作等多方面能力、技能和良好习惯的培养;教学中教师注重与幼儿互动,能够为幼儿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

3、教学活动环节设计比较清晰,层次分明,重点明确。教师能有意识的为幼儿的学习做好相关的知识经验和物质材料的准备,同时能有意识的通过多种方法和手段突破重难点,完成教育目标,设计组织教学活动能力有一定的提高。

(1)教师能够依据《纲要》精神和《快乐与发展》课程理念制定教学目标,关注幼儿的现实需要和长远发展并注意领域间的相互渗透与整合。如:教工幼儿园闫淑玉老师既关注了幼儿学习兴趣的萌发,又将幼儿活动后的作品与幼儿实际生活结合。

(2)选择教学内容时,能够注意贴近幼儿生活。如:工业幼儿园徐家岭老师设计的小班健康活动《夹夹乐》,能够根据幼儿实际问题,引导幼儿利用不同质地、大小夹子进行游戏,结合幼儿实际生活,让幼儿自己去练习夹自己小毛巾,活动流畅、自然。

(3)教学手段与方法有所创新。多数教师能巧妙的利用视频设备等多媒体技术,为幼儿学习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如:幸福童幼儿园伍建华老师设计的大班语言活动《学习反义词》教师能够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解决教学中重难。

(4)教师在活动中体现出支持者、合作者

随着《纲要》精神的深入落实,教师的教育观、儿童观、发展观有了可喜的转变。教师能够从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几方面制定活动目标。活动内容的选择能够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注重生活化、游戏化,并能注重领域间的整合。特别是大班合作化的共同学习,小班游戏化的一日生活的理念体现得更加充分。例如:小班健康《能干的小蚂蚁》和《我的银耳变变变》从材料的投放,到幼儿的探究学习全过程都给幼儿很大的自主空间,并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在其中发挥着支持者、合作者的作用。

三、存在的不足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幼儿园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开始有意识的重视幼儿学习的价值,但是具体到实际活动中教师教学能力还有待加强。

(一)教师参赛报名的人数少,涵盖园所少。很多园所认为:一是报名了,评我园教师水平也拿不了奖。二是认为这么大岁数了只要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可以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三是老教师担心自己要是上砸了,被人取笑。四是部分教师有从众心理,看到别人不参加,自己也就得了。

(二)教育活动组织开放性、自主性不够。这一点是普遍存在的,在多数的活动设计中,从外观看方法较多,花架子多,但实则给幼儿创设的空间不够,教师始终在隐性控制幼儿,一直按教师既定的思路走,没有真正解放幼儿。科学探究《银耳变了变了》美术活动《纸箱变漂亮了》等活动。

(三)教学目标的表述不规范,重难点的把握不准。首先,从内容上目标涵盖不全,情感、知识、技能目标有缺失。其次,在表述方面,对目标分析得不够,制定的目标大而空,可操作性差。由于对目标分析得不够,以至于在方法上不能支持目标的实现,虽然准备的材料较充分,但没有能真正实现目标,如科学探究《银耳变了变了》美术活动《纸箱变漂亮了》等活动。同时在重难点的把握上分析不准确,导致活动的安排结构不合理,重点不突出,教学层次不清晰。

(四)教学组织过程中,提问启发性不够。教师所提问题封闭性、表征性问题多,能够挑战幼儿原有经验、引发幼儿深度思考的问题较少。

(五)个别活动的选材有一定的问题,体现在活动的价值性不够。有一些活动适合在区域活动中进行渗透学习,不适宜以集体活动的形式开展,而有些活动对幼儿的发展性不够。如:《车轮印画》、《纸箱变漂亮了》。

四、对策与思考

整合利用区域内的各种资源,以强带弱。尤其是配合区教委的乡镇中心园建设,整合利用区、片、园三方资源,进行分层、持续、有效地专业引领,进一步提高教师整体教育教学水平。

(一)通过看教师参赛情况,表面看来问题是出在教师身上,可其根源在于我们没有把工作做好做实,没有养成及时了解园所及教师的思想,平时只知道督促园所及教师要积极踊跃参与评优活动,但忽略理解评优活动不单单是追求一个评选结果,而是通过评优活动提高参评教师及全体教师的教学能力,使我们的教学水平上一个新台阶、进一个新层次。在教师参评过程中,园所不只是一个号召者,而是一个支持者、一个铺路者,要为参评教师创造条件,提供支持,在参赛的过程中要给予鼓励与帮助,增强她获胜的信心,同时在组织参赛活动中虽然强调的是参赛教师的自主设计,但自主设计不等于独立作战,还需要群策群力,还需要广大教师的参与。

针对评优活动中出现问题,我们进行了及时梳理总结。在今后的评优活动中,要为园所及教师创设积极参与活动的条件,帮助园所及教师认识评优活动重要性,大家共同讨论各种竞赛活动对提高业务水平的作用,并请参赛获奖的教师介绍自己在参赛过程中的收获和体验,提高教师参加比赛的积极性。同时,我们准备对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评优活动,鼓励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特长的教师分别参加,增加教师积极参赛的自信心。

(二)区园应加强45岁以上中年教师队伍建设,制定明确的专业发展规划,明确阶段目标和措施,发挥这一梯队教师优势,帮助她们进一步成长。

(三)加强教师对学科特点和纲要知识的学习,发挥园所园本培训的作用,提高教师组织教育教学的能力,帮助教师进一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

(四)提高业务管理干部的业务水平,加大对45岁教师的指导力度。通过随行观察、专业培训、下园视导、教研员与园所业务管理干部结对子等方式不断提高业务干部的指导能力,进而达到引领作用。利用不同的培训形式,调动老教师的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的提高教师组织教育教学的能力。

(五)发挥园所资源优势,为教师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

第五篇:幼儿园教学案例分析:分享活动中有什么

幼儿园教学案例分析:分享活动中有什么

一、背景

(一)一次分享活动传递给教师的信息

周五是分享玩具、食物的时间。

张志远带来了一袋番薯干,塑料袋上印有“营养番薯干”:“我请小朋友尝尝番薯干,这是我从家友超市买的,我昨天和奶奶一起买了两袋,一袋在家里分享,可好吃了,这一袋我请大家尝尝!”小朋友们纷纷坐得端端正正,瞪着眼睛看着,希望先尝为快„„

不一会儿,每个小朋友都拿到了一块番薯干,有的大口吃掉了,有的细细品尝。“这个番薯干很甜,软软的”。“我以前吃过的舅婆做的番薯干不是这样的,是咖啡色的,大块的”。“这种番薯干的颜色和老南瓜有点象,都是桔黄色”。宸宸说:“我觉得它和橡皮泥的颜色很像,我们用橡皮泥来做番薯干吧!”孩子们都表示赞同:“我也想捏,我也想做„„”。

(二)一个教师对相关信息的接收和回复

1.发现孩子们自发地出现了“新兴趣点”——他们希望捏制自己的番薯干。

孩子们已在品尝活动中了解了食物的特性,比如颜色、形状、软硬、味道等,有了感性认识,并且在与橡皮泥的比较中找到了相似点——颜色、软硬、可塑造形状,更重要的是得到了群体的认同。捕捉这次分享活动中的教育契机,灵活地生成一次美工活动——捏制番薯干。

2.分析“捏制”活动在中班幼儿中的可操作性

每个年龄段的幼儿小肌肉发展水平不同,虽说兴趣是动力,但成功的玩中学必须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分析发现:①中班幼儿在近两个学期的捏泥中已基本掌握了捏、搓、压等简单技能,会概括出番薯的基本形状——长方形;②我们为幼儿提供的彩泥色彩鲜艳、质地软、易于表现,并附有塑料小工具;③教师本身对捏泥有浓厚的兴趣,在生成游戏中能灵活地调动幼儿积极性。

二、案例与分析

(一)讨论加工过程

教师:你们知道番薯干是怎么做成的吗?

彤彤:把一个大番薯变成小的。

祺祺:把番薯煮熟。

涵涵(用手做了切的动作):用刀切成一块一块的。

琪琪:我奶奶会做番薯干,要放在那么大一个匾上让太阳晒干。

教师小结了制作过程:番薯洗净——煮熟——切片——晾晒——成品。

教师(手拿一团橡皮泥):我拿的是煮熟的番薯,要加工成番薯干,你会怎么做?

彤彤:我把它一块块切下来。

东东:我把它分好大小,捏成长方形的。

教师:那我们一起来试试吧,看看哪个办法好,但是要记住,做好的番薯干要放在匾上晒,不要沾上灰尘。

(二)跟踪操作流程

孩子们纷纷开始操作,成成做的番薯干堆成了小山:一块、二块、三块„„他一边做一边数。仔细一看,细的象笔芯,粗的象火腿肠,横七竖八在一起。教师轻轻地问:“你的番薯干大小差那么多啊,这样晒上面的干了,底下的一点都晒不到”。

成成看到旁边的东东做成的番薯干是一块块摊在板上的,粗细相近:“老师,他这样晒,是不是晒到了”。老师说:“对啊,你再看看他是怎样做的”。成成认真地看了一会儿:“他先做成一个饼一样的,再用小塑料刀切,我也会”。教师此时把东东的半成品展示给大家看,介绍:“这种办法很好,大家还可以试试别的办法”。

孩子们抬头看了一会儿又继续操作,此时有一半幼儿用了成成的切、晒的办法,但晒得比较零乱。祺祺的做法不一样,她先分好泥,再搓成圆柱状一个挨一个排列。

涵涵用小刀切出了正方形番薯干。

心怡先搓好泥成圆柱,再用小刀切成小块,因为是粉红色泥,故乍看象桔红糕。

旎旎的也是切成长方形,但排得特别好,每一个之间有一定间隔,成两个横排:“这样晒很快就会干的。”教师:“你真是个聪明的宝宝,这个办法真好!”

分析:

在操作中出现了两个细节:制作和排列。

给孩子尝试的自由,一是切的方法,二是捏的方法,教学任务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发展幼儿的表现力。所以可以捏成圆柱状的,可以切成正方形的,长方形的,桔红糕那样的,只要幼儿获得成功的喜悦都有效。

排列并不是教师硬性规定的,教师只是有意识地让幼儿平铺在板上,当发现排序造型能力强的幼儿有突出表现时,教师不吝赞美之词。

(三)评价引发高潮

教师:我们的番薯干做成了,现在我们根据不同的加工贴上绿色食品标签,不过,我们的标签有三种,一种是菜场,一种是超市,一种是出口标记,飞机上印着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大小相近,排得整齐的象涵涵、心怡、旎旎的可以出口,她们做的番薯干可以送上飞机,到日本、美国去卖。

东东的粗细差不多,但有的长有的短,包装好可以运到超市。祺祺的挨得紧紧的,晒得不够透,也可以送到超市。源源的味道不错,卖相不够好,去菜场卖是可以的。”

成成跑过来问:“我的番薯干味道毛好,为什么不能坐上飞机?”

教师:“你和别的比比,加工得不够好,怎么能代表中国制造?”

成成:“我回去再做过”。说完回去仔仔细细地用宸宸的办法再切了一遍,这回比刚才整齐很多:“老师,现在行了吗?”老师重新给了他一个超市标记:“现在可以进超市了”。他不满足:“下次我要争取飞机标记,让番薯干出国”。

孩子们兴致勃勃:“老师,那么我们呢?快来看看我做的吧?”

旎旎:“我想在袋子上印上西湖到西湖边去卖”。

成成:“我喜欢吃番薯,妈妈说多吃番薯、南瓜、蔬菜就不会便秘”。

分析:

我们评价一件美工作品,常见的方法是画上或贴上五角星,幼儿以星多为荣。在本活动中教师联系实际生活,生活中的食品根据加工工艺不同,不起眼的,本不值钱的东西既可以出口创外汇,可以进超市,也可以进菜场,由此让评价变得更有趣味性,让幼儿了解“Made in China”就是中国制造,增加民族自豪感,当幼儿知道番薯干也能出口时很惊讶。

(四)活动的延伸

根据活动中孩子的关注点,我们又开展新的活动:

1.美术活动:设计包装袋2.科学活动:好吃的土特产

三、分析和反思

新“纲要”和瑞吉欧理念中谈到“教师就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1.从本次生成活动中,我深深体会到:从孩子的兴趣出发,把教师的目标和幼儿的自发学习结合起来,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灵活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孩子们会学得投入,效果更好。

2.教师在游戏中的角色是观察者、支持者。教师应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的环境,鼓励他们探索发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幼儿遇到障碍时,不包办代替,支持他们去实践,让幼儿成为自主学习的能人,获得成就感。

3.支持孩子们积极的互动学习。同伴及其交往是孩子互相观察模仿、讨论、合作的学习资源与环境,他们从同伴的行为对比自己的做法,在老师的引导下愉快学习。在讨论中教师让幼儿去尽情讲述自己的所思所想,鼓励孩子运用经验解决老师传来的球“怎么做”。在跟踪流程中,教师发现孩子中科学的操作方法就推荐给大家。活动后评价新颖引发高潮,带动幼儿细致、认真地再操作,这样的生成活动帮助孩子学会学习,从生活中自主学习,在教师的支持下得到多方面发展。

下载关于幼儿园集的体教学活动案例分析[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幼儿园集的体教学活动案例分析[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案例分析

    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案例分析 一次教学作为儿童学习、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阶梯,不管什么领域的活动都应该遵循普遍的教学规律性。过去的“开始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

    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案例分析

    (一)教学过程应尊循一般的教学规律,体现活动顺序的层次性 一次教学作为儿童学习、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阶梯,不管什么领域的活动都应该遵循普遍的教学规律性。过去的开始部分、基本......

    ”集体辞职“案例分析[推荐]

    “集体辞职”案例分析 关于亚太机电集团公司的集体辞职案例,我们从案例中了解到该公司的新员工提出辞职的原因是她们认为公司在社会福利,工作时间,加班报酬,法定假日等方面不规......

    幼儿园集体活动教学案例分1[小编整理]

    幼儿园集体活动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如何实施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一直是我们教研当中的焦点,通过游戏?提问?等等方式,在每一节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绞尽脑汁,想方设法设计与实施。......

    优化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

    优化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有效促进幼儿自我发展 集体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的带领、指导下,全班孩子一起进行的有计划、有目标的学习活动。由于集体教学受组织化、结构化、统一化等......

    幼儿园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篇一:幼儿园教学目标设计案例分析作业幼儿园教学目标设计案例分析作业语言领域 案例1:大班诗歌《风藏在哪里》教学目标: (1)欣赏诗歌,感受诗歌优美意境和问答式的结构特点;(2)学习......

    幼儿园教学案例分析11

    幼儿园教学案例分析: 教案前: 中班美术活动《笑脸》 高邮市城北实验小学幼儿园 裔春萍 设计意图:美术是孩子特别喜欢的科目之一,其实,对于美术他们并不能理解是怎么一回事,他们只......

    幼儿园案例分析

    如何尊重幼儿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要尊重幼儿。但是面对日常活动中,教师在如何尊重幼儿方面却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的现状。 我是一名普通的幼儿园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