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第4课时)

时间:2019-05-12 23:43: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第4课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第4课时)》。

第一篇:《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第4课时)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第4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3页中的例4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学会用色条图(线段图的雏形)分析数量关系,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2.在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会合理运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找出中间问题的方法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4.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目标解析:

创设“烤面包”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同时学会利用色条图来分析数量关系,在解法比较中体会小括号的作用,并引导学生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实现“算法最优化”。

教学重点:利用色条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需要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会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合理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教学准备:课件、直尺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旧知铺垫

(一)课件出示例4主题图的左半部分(如下图):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汇报收集的信息。(面包房的师傅一共要烤90个面包,已经烤了36个。)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还有多少个没有烤?)4.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尝试列式解答。

(二)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此处简化了例4,仅提供两个条件让学生提问解答,既回顾了以前学习的一步计算解决的问题,又为后面寻找隐藏的中间问题埋下伏笔,还为学生创造了观察、思考、交流的空间。】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第53页例4情境图:

2.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预设问题:(1)一共要烤多少次?(2)已经烤了几次?(3)剩下的还要烤几次?

(二)解决“剩下的还要烤几次”的问题。

1.想一想:要知道剩下的还要烤几次,需要知道哪些信息? 2.画一画: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画出简易色条图。

(三)尝试解答,体会方法 1.议一议:应该如何列式解答?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倾听不同的想法。2.说一说:要求还要烤几次,应先知道剩下多少个需要烤。3.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四)交流汇报,形成板书。

1.学生汇报不同的解答方法(让学生说说每步求的是什么?)。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方法四:

90-36=54(个)(90-36)÷9 90-36÷9 90÷9-36÷9 54÷9=6(次)=54÷9 =54÷9 =10-4

=6(次)=6(次)=6(次)2.比较方法二和方法三。

(1)小组交流这两种解法的不同之处。

(2)你同意哪种方法?为什么?如果不加小括号,应该先算什么?(3)方法二为什么要使用小括号?加上小括号后就是先求什么? 3.若有学生说出方法四,教师要及时鼓励,并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五)检验反思,归纳总结

1.引导学生口头检验:把问题的结果作为已知条件进行检验,进而判断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2.小结:遇到问题后,我们要敢于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如果一个问题需要多个步骤才能解决,我们要想好先解答什么,再解答什么。列综合算式时要根据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合理使用小括号。

(六)知识拓展,培养能力 1.课件出示问题:(1)一共要烤多少次?(2)已经烤了多少次? 2.学生选择有效信息后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3.全班交流,重点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

【设计意图:结合课前简化的问题,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合作交流中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初步学会画色条图表示数量关系并会分析数量关系,渗透数形结合、演绎、归纳等数学思想,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体会解法的多样化。同时在解法比较中让学生知道如何合理地使用小括号。】

三、巩固运用,深化理解

(一)基础练习。(课件出示教材第54页“做一做”的情境图)1.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然后说说先解答什么,再解答什么。2.学生汇报解法,同时比较两种方法,哪种方法较简便易理解? 方法一:3×9-3×6 方法二:3×(9-6)

(二)智慧大比拼。

1.第一关(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第1题的情境图)(1)想知道用20元钱买票够不够,首先要知道什么?(2)要求买票所用的钱,需要哪些条件?

(3)学生独立思考后尝试解决,同时指定学生板演,然后全班交流。2.第二关(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第2题)

(1)学生读题后指定学生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2)学生独立完成,指定学生板演,最后全班交流。3.第三关(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第4题的情境图)(1)学生读题后指定学生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指定学生板演,最后全班交流,交流时重点说明:如何正确的使用小括号?

【设计意图:采用“智慧大比拼”的方式进行练习,既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也引导学生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实现“算法最优化”。同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如何合理地使用小括号,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梳理知识

今天我们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什么呢?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是在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提炼进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第二篇:《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第2课时)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第2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8页中的例2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理解并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

目标解析:

创设跷跷板乐园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并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同时在算法的比较中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在练习的设计中注意层次性,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练习中掌握运算顺序。

教学重点: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正确的运算顺序进行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理解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准备:课件、尺子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第48页例2的情境图。

(一)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注重学生语言表达的完整性)

提取信息:跷跷板乐园场地内有3个跷跷板,每个跷跷板上有4个人,场地内还有7个人。

(二)根据上面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问题预设:1.跷跷板乐园里有多少人在玩跷跷板?2.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三)解决以上两个问题

1.解决“跷跷板乐园里有多少人在玩跷跷板?”(1)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2)学生汇报、交流。

2.解决“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1)想一想: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计算?(2)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可能出现以下方法: 方法一:分步计算 方法二:不含括号的综合算式 方法三:添加小括号的综合算式

4×3=12(人)4×3+7 7+(4×3)12+7=19(人)=12+7 =7+12

=19(人)=19(人)

3.指解法不同的学生进行板演,并让他们分别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设计意图:例2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不仅数量关系简单,而且有情景图作为直观支撑,学生还有过学习乘加的经验,给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和处理信息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因此这个素材是极好的学习资源,教学时应充分运用。同时,有这个直观媒介,学生大多能依据主题图比较清楚地阐述自己解决的思路,为后面探究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做好了铺垫。】

二、合作交流、初步探究

(一)交流比较、理解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引导学生发现:无论哪种方法,都要先求玩跷跷板的人数。

(二)优化算法、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 1.呈现算式:7+(4×3)和7+4×3。2.引导学生比较。

(1)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讨论交流:加上小括号是什么意思?不加小括号行吗?让学生明确在这里小括号可以不要,这样就更简洁些。

3.学生独立脱式计算7+4×3,指定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关注脱式书写规范的指导。4.师生归纳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设计意图:此环节依据学生提供的不同解题方法,引导他们围绕每种方法都是先算什么以及在比较中优化算法,展开充分的交流。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并经历探究的过程,更好地理解规定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必要性。同时在比较中体会小括号的作用,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

三、运用规定,进行计算

课件出示:7+12÷3 43-24÷6 18÷3+67 54÷9-3

1.让学生独立解决,同时指定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要求书写规范。2.全班交流,并根据学情进行归纳指导。

【设计意图: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表述较长,且二年级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时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在这里分两步(乘和加、减混合,除和加、减混合)分别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

四、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一)计算(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做一做”)

教师引导学生读题,明确先算什么,加深对没有括号的含有两级运算的算式中“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的巩固。

(二)接力赛(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第4题)

以小组接力的形式完成,每小组派6名学生上台板演,一人做一题,一人做完下一位才能接着做下一题。最后以正确率、书写规范和速度等方面对学生加以评价。

(三)比大小(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第5题)

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算出综合算式的得数,再标记在算式的下面,最后进行比较。教师巡视,关注学生解题的习惯。

(四)改错(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过来。)8×3+4 12-3×4 4+4÷4 =24+4 =9×4 =8÷4 =28 =36 =2()()()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定学生说说错误的理由,加深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

(五)列综合算式(课件出示教材第51页第6题)

教师利用课件进行动态展示,帮助学生理清运算顺序,加强对列综合算式的指导。

【设计意图:每个练习题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且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这样能化解难点。同时让学生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形成灵活运用的能力。单纯的计算练习形式难免会使学生产生枯燥、疲倦和懈怠,所以适当采取竞技的形式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

五、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运算顺序和昨天学习的有什么不同?你还有什么不懂之处?你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该用今天学的运算顺序?

【设计意图:提纲挈领的小结,不仅引导学生掌握运算顺序,还要学会根据情况正确选择。】

第三篇:4上7-1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吕淑香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信息窗1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单价×数量=总价”这一重要的数量关系。2.能够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解决实际问题。

3.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掌握“单位×数量=总价”这一数量关系及混合运算的顺序。【教学准备】课件、板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1.感知情境,呈现信息

谈话:假日,四年级队员们要到福利院做志愿者。出示课件:学生为福利院小朋友购买物品的场景。

【设计意图】从生活情境入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细致观察,收集信息

谈话:观察情境图,看看谁发现的信息最多?

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交流信息,学生可能会说出:他们要买10个文具盒,40本笔记本和30支钢笔作为礼物送给福利院的小朋友。还能说出,文具盒每个29元,一本笔记本是5元,一支钢笔是8元。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进行点评并适时板贴。3.整理信息,提出问题

谈话:刚才我们发现了很多信息,请同学们把相关联的信息进行整理,并根据信息提出相应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把信息分类,并提出的问题。预设一:买10个文具盒多少钱? 预设二:买30支钢笔多少钱? 预设三:买40本笔记本多少钱?

预设四:还可以问,买40本笔记本和30支钢笔一共多少钱?

预设五:根据信息,我提出的问题是“买这些礼物,一共得花多少钱?

【设计意图】以现实生活素材为教学切入点,创设一个具体的旅游情境展开教学,凸显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观察情境图中的综合信息,引导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信息,对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并提出相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整理信息,并能根据信息提出相关问题的能力,这是数学建模的起点。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一)探究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

谈话:我们先来解决“买10个文具盒要花多少钱”这个问题。(1)独立试做,初步感知 谈话: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式解答,教师巡视,及时发现不同的做法。(2)全班交流,汇报算式

谈话:你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一:29×10=290元。29元是一个文具盒的价钱,要买10个,就是10个29元,用乘法计算,所以就是29×10=290元。

预设二:因为一个文具盒是29元,29元就是它的单价,他们一共要买10个,就是10个29元,算式就是29×10=290元。

2.再次试做,对比发现

谈话:买40本笔记本又得花多少钱呢?再做做试试。学生做题。

谈话:把你的想法和做法和同位交流一下。学生交流想法。

【设计意图】通过连续独立试做文具盒和笔记本的总价,既是对学生原有生活经验的一种反馈,同时也因单位的不同而为后面概括归纳数量关系做了铺垫。

3.合作交流,梳理建构

谈话:刚才我们是用每个文具盒的价钱、每本笔记本的价钱,也就是刚刚大家说的“单价”,乘买的个数,得出了总价钱。

提问:请你再说说这个数量关系式。

预设一:每个文具盒的价钱×买的个数=总价钱 预设二:每本笔记本的价钱×买的本数=总价钱

小结:在日常生活中,像每个文具盒的价钱、每本笔记本的价钱„„一般叫作单价(板书:单价),而要买的个数、本书、支数„„就叫作数量(板书:数量),用单价呈上数量,所得的结果就是总价。(板书:总价)。

【设计意图】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有了这样的知识接触,有了数量关系的感觉,今天再学起来不是很难。

4.活学活用,巩固理解

谈话:“单价×数量=总价”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量关系,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会经常用到。

谈话:请看大屏幕先自己在心里说一说你发现的信息。好,哪位同学起来说给大家听一听。

学生交流发现的信息。

提问:如果要买3瓶酸奶,应该怎样列式?根据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预设:2×3=6元,根据的数量关系是“单价×数量=总价”。提问:桃汁、橙汁和梨汁呢?在小组里相互说一说。学生组内说,老师先后参与到两个小组里。

【设计意图】在练习中注重发挥小组合作的力量,同时也让每位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

(二)探究混合运算顺序

谈话: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单价×数量=总价”,那么,要求“买40本笔记本和30支钢笔一共需要花多少钱”,你打算怎么做?

1.独立试做

谈话:在练习本上自己做做试试。

学生试做,老师巡视,并让两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2.合作交流

提问:下面我们请同学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一:我列分步算式。因为要求“买40本笔记本和30支钢笔一共需要花多少钱”,我根据“单价×数量=总价”,先求出买40本笔记本的总价,再求出钢笔的总价,最后把两个总价相加就求出一共要花的钱了。

预设二:我列综合算式。先求笔记本的总价和钢笔的总价,然后加到了一起。提问:5×40和8×30各求得是什么?

预设:笔记本的总价,铅笔的总价(教师适时板书)

小结:把两个总价加起来,就是买40本笔记本和30支钢笔总价的总价。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教师仍是注重把问题抛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去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在巡视中注意将两种做法加以呈现,最大程度上做到了学生能自己学会的就让学生自己去做。相信学生。

三、引导建构,解决问题

谈话:对于这一道题,我们想到了分步计算和列综合算式这两种方法。而今天除了我们刚刚学习的“单价×数量=总价”这一重要的数量关系外,混合运算也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板书:混合运算)

提问:对于它的运算顺序,你又有什么发现呢?

预设一:和我们前面所学的乘加、乘减,还有除减的算式一样,也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预设二:对于一道算式当中既有乘除又有加减法的,我们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小结:在算式中,我们要先乘除,后加减。

【设计意图】对于混合运算的顺序,孩子们并不陌生,在前面学习乘加、乘减等两步计算的式题中已经知道,因此在这里,老师仍是注重调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迁移类推,触类旁通。而对于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孩子的回答也说明孩子是真正的懂得了。

四、巩固拓展,应用提升 1.基本练习

11×7-15×4 150+120÷6×5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重点交流运算顺序。【设计意图】注重对混合运算顺序模型的检验。2.拓展练习:火眼金睛辩对错 出示课件

先让学生独立判断,再交流对错,并说出错误原因。

【设计意图】在“火眼金晴辨对错”这一环节中,通过对三道题的辨别,将混合运算常见的错误加以集中呈现,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算准确率。其中第1、2题是错误的,都是运算顺序出现了错误,学生通过辨析,可以进一步明白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3.解决问题

出示课件:本窗信息图

谈话:还有“买这些礼物,一共得花多少钱?”这个问题没有解决,你能试着做一下吗?

学生独立试做 全班交流。

预设:根据“单价×数量=总价”先分别求出10个文具盒、40本笔记本和30支铅笔的总价,然后把三个总价加起来就可以了。

小结:看来,你们能运用关系式和混合运算顺序解决问题,真棒!

【设计意图】再次回到开始的主题图,虽然计算步骤多了,但难度相当,因此很多孩子都能列出综合算式并予以解答。同时也再次强化了“单价×数量=总价”这一数量关系。

五、全课总结,回顾整理

谈话:同学们,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回想一下,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可能回答:我会积极学习了。教师适时追问:你哪个环节最积极?(课件“积极”绿苹果图片飞出果篮。)

学生回答。(根据学生的情况,课件将绿苹果变成黄苹果或红苹果。)

学生也可能回答:我学会提问了。教师适时追问:你都问什么问题了?(课件“会问”绿苹果图片飞出果篮。)

学生回答。(根据学生的情况,课件将绿苹果变成黄苹果或红苹果。)„„

学生也可能回答果篮中5个苹果对应的5个方面之外的,教师适时提升概括,并在篮筐外三个绿苹果中输入文字,并根据学生情况触发苹果下部将绿苹果变成黄苹果或红苹果。

谈话:让我们满载着收获,下课休息一下吧。

【设计意图】以教材丰收园为依托,在果篮外增加了3个生成性的绿苹果,直面课堂生成,灵活地引领学生从“积极”“合作”“会问”“会想”“会用”等多方面全面回顾梳理,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养成全面回顾的习惯,培养自我反思、全面概括的能力。

第四篇:《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混合运算》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两个积(商)之和(差)的三步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会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2.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3.通过教学,使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沟通. 教师出示: 16×4+18 18+4×6 69÷3-14 50-35÷5 先说出每题的运算顺序,再分组计算,看哪组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订正.

二、创设情境.

问:同学们都去过商店买东西吧,要算一算买来的东西共花多少钱用什么方法计算? 师:今天,我就要去商店去买两样东西,请你们帮我算一算需要用多少钱?

出示动画“混合运算”,问:看图谁能先说说我要买些什么,然后列个算式表示要花的钱数? 学生汇报并列式,引出例1.

三、自主探索,领悟算理. 1.尝试计算:16×4+6×3(1)学生独立试算,教师巡视指导.(2)小组讨论,交流算法.

(3)学生汇报,研究算法.(可能出现以下情况)16×4+6×3 16×4+6×3 =64+6×3 =64+18 =64+18 =82 =82(4)比较异同,总结算法.

分析比较以上两种计算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算法:求两个乘积的和,要先算出两个积后才能相加,所以加号后面的乘法可以和前面的乘法一起脱式运算,这样会更简便. 2.改变例题,学习例2.(1)将例1 16×4+6×3变为: 16×4-6×3 16÷4+6÷3 16×4+6÷3 16÷4-6÷3(2)学生独立选做,可任选一题,也可全做.(3)汇报交流计算方法. 3.归纳推理,总结规律.

讨论:观察比较,例题中的4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通过比较,我们知道,求两个乘积的和(或差),求两个商的和(或差)以及一积一商的和(或差)的混合式题,都要先算出积,或商,两个乘法可以同时脱式,两个除法也可以同时脱式,一乘一除. 4.初步练习,深化提高.

计算:588÷7-29×2=?并思考发现了什么.

三、应用方法,强化知识. 1.计算下面各题. 39÷3+48÷6 24×4-42÷3 17×4-12×4 81÷3+4×6 2.小强买3支铅笔,2本写字本.看图算出买铅笔和写字本各用了多少钱,一共用了多少钱?

四、质疑,全课总结. 略

第五篇: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混合运算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理解并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

目标解析:

创设跷跷板乐园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并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同时在算法的比较中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在练习的设计中注意层次性,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练习中掌握运算顺序。

教学重点:

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正确的运算顺序进行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理解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

课件、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第48页例2的情境图。

(一)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注重学生语言表达的完整性)

提取信息:跷跷板乐园场地内有3个跷跷板,每个跷跷板上有4个人,场地内还有7个人。

(二)根据上面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问题预设:

1、跷跷板乐园里有多少人在玩跷跷板?

2、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三)解决以上两个问题

1、解决“跷跷板乐园里有多少人在玩跷跷板?”

(1)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

(2)学生汇报、交流。

2、解决“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1)想一想: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2)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可能出现以下方法。

方法一:分步计算 方法二:不含括号的综合算式 方法三:添加小括号的综合算式

4×3=12(人)4×3+7 7+(4×3)

12+7=19(人)=12+7 =7+12

=19(人)=19(人)

3、指解法不同的学生进行板演,并让他们分别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设计意图:例2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不仅数量关系简单,而且有情景图作为直观支撑,学生还有过学习乘加的经验,给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和处理信息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因此这个素材是极好的学习资源,教学时应充分运用。同时,有这个直观媒介,学生大多能依据主题图比较清楚地阐述自己解决的思路,为后面探究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做好了铺垫。】

二、合作交流、初步探究

(一)交流比较、理解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引导学生发现:无论哪种方法,都要先求玩跷跷板的人数。

(二)优化算法、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

1、呈现算式:7+(4×3)和7+4×3。

2、引导学生比较。

(1)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讨论交流:加上小括号是什么意思?不加小括号行吗?让学生明确在这里小括号可以不要,这样就更简洁些。

3、学生独立脱式计算7+4×3,指定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关注脱式书写规范的`指导。

4、师生归纳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设计意图:此环节依据学生提供的不同解题方法,引导他们围绕每种方法都是先算什么以及在比较中优化算法,展开充分的交流。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并经历探究的过程,更好

地理解规定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必要性。同时在比较中体会小括号的作用,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

三、运用规定,进行计算

课件出示:7+12÷3 43-24÷6 18÷3+67 54÷9-31、让学生独立解决,同时指定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要求书写规范。

2、全班交流,并根据学情进行归纳指导。

【设计意图: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表述较长,且二年级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时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在这里分两步(乘和加、减混合,除和加、减混合)分别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

四、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一)计算(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做一做”)

教师引导学生读题,明确先算什么,加深对没有括号的含有两级运算的算式中“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的巩固。

(二)接力赛(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第4题)

以小组接力的形式完成,每小组派6名学生上台板演,一人做一题,一人做完下一位才能接着做下一题。最后以正确率、书写规范和速度等方面对学生加以评价。

(三)比大小(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第5题)

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算出综合算式的得数,再标记在算式的下面,最后进行比较。教师巡视,关注学生解题的习惯。

(四)改错(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过来。

8×3+4 12-3×4 4+4÷4

=24+4 =9×4 =8÷4

=28 =36 =2

()()()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定学生说说错误的理由,加深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

(五)列综合算式(课件出示教材第51页第6题)

教师利用课件进行动态展示,帮助学生理清运算顺序,加强对列综合算式的指导。

【设计意图:每个练习题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且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这样能化解难点。同时让学生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形成灵活运用的能力。单纯的计算练习形式难免会使学生产生枯燥、疲倦和懈怠,所以适当采取竞技的形式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

五、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运算顺序和昨天学习的有什么不同?你还有什么不懂之处?你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该用今天学的运算顺序?

【设计意图:提纲挈领的小结,不仅引导学生掌握运算顺序,还要学会根据情况正确选择。】

下载《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第4课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第4课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0-31页。 教学过程 一、创设购物情境,自主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p30主题图)星期天,小军和小晴一起来到商店,想......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理解并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下册《混合运算》教案 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47页例1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知道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从......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一.概述 1、基本信息: 名称:混合运算.执教者: 刘爱华 课时 1 2、 所属教材目录 2014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3、教材分析: 混合运算是在小学生学习的加......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江都市塘头小学 钱桂萍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0-31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认识综合算式,掌握乘法和加、......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10.13 公开课《加减混合运算》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28页例3、例4。 教学目标:1. 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和连加连减(带小括号)的计算方法和算理,并能说出计算......

    教学设计: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第1课时)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并利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2. 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重点与难点: 重点:加减运算法则和加法运算律。 难点:省略......

    《整理和复习——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整理和复习——混合运算》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是2011版本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P57页。 一、 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学生系统掌握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两步)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