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清平乐》教学设计
《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的含义,能有感情地个性化诵读古诗; 2.发挥想象,激活学生情感,创造性地解读古诗;
3.初步了解辛弃疾,感受他对宁静和谐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以及他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4.激发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教学重难点:
充分发挥想象,将古诗词由薄读厚,体会诗人的内心情感。课前预习:
了解辛弃疾,熟读古诗,通过查字典等方式理解词句。课前谈话:
通过之前对辛弃疾的了解,你知道辛弃疾是个怎样的人?这样一位真男儿,当他志不得伸,只能看着曾经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宝剑如今只能静静挂在墙上时,他说——(齐读:《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当他看到被金兵强占的土地上生活凄苦的难民时,他说——(齐读:《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他心中始终装着的是——,是——,他豪情万丈,英勇无畏,他就是——。(板书:南宋 辛弃疾)教学过程:
一、正音释词,初步理解全诗
1.这位忧国忧民的诗人在被罢免了官职之后隐居山林,暂时忘掉了烦恼,告别厮杀的战场,今天,就让我们和他一起走进——(师板书课题,生齐读:清平乐 村居)。
这是一首词,清平乐是——(词牌名),真正的题目是——(村居)。
2.题目是“村居”,那么诗中可能描绘的是什么呢?(生说)这就是村居的意思。
3.谁来为我们读读这首词,展示你的预习成果。指名读诗 正音:
⑴剥bao多音字,另外一个音是bo,注意区分:当它表示把物体的外皮去掉的时候就读报,比如吃香蕉前先——香蕉皮,吃桔子前先——桔子皮,要吃莲子,当然要先把莲蓬给——。⑵蓬peng,在这儿,读轻声好,还是读它的原音好呢? 老师试读,学生判断,得出结论:读原音更押韵些。齐读最后两句诗句。齐读古诗。
4.读书莫放拦路虎,在预习的时候你扫除了哪些拦路虎呢? 注解:
⑴翁媪:老年夫妇。翁指——,媪是女字旁,猜猜这是指谁? ⑵吴音:吴地方言,其特点就是说起话来让人感觉温软柔绵; ⑶相媚好:亲热的说话,“媚”:一个女子弯着眉毛在跟你说话呢!“醉里吴音相媚好”的意思能弄懂吗?指名说 ⑷锄豆:给豆子锄草;
⑸无赖:古今意义迥异,这儿指顽皮可爱。
5.理解了这些词,诗就能弄懂了,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读懂每一句诗。
指名读,齐读。
二、发挥想象,描绘清新乡景
1.这首词的题目叫“村居”,那你能从诗中看到哪些富有乡村气息的景物呢?(板书:景)
不仅要看到景,还要看到这是什么样的景。那就要睁开心灵的眼睛,张开想象的翅膀,轻轻地读,细细地看,把诗句读成一幅幅鲜活的画。
生自由读 ⑴交流: ①茅屋
什么样的茅草屋呢?(生说),给人什么感觉?
可是当灿烂的阳光照射在厚厚的茅草上时,却看到——,又给人什么感觉呢?
②溪水
这溪水有多清澈呢?(生说),仔细听,你会听到—— ③青青草
长得怎么样?怎么个茂密?(生说)看到什么颜色了?(生说)
浅绿、嫩绿:那是刚长出的嫩草,这是“草色遥看近却无”“浅草才能没马蹄”; 深绿、墨绿:那是已经长得壮实的韧草,疾风知劲草,“风吹草低”才会现踪迹啊。
着深深浅浅的绿融合在一起,交织在一起,远远看上去像——,踩上去感觉——,这才叫溪上青青草啊!..⑵心中有景,语言就有味,谁来把第一句读读,指名读,齐读。2.这草怎么长得这么好?(有溪水环绕)这甘美的溪水可不仅仅滋养了大片绿色的草地,还灌溉了什么?
⑴豆田
在溪水的滋润下,它长得怎么样?(生说)我们都迫不及待地想看到它成熟的样子了。
⑵荷塘
① 荷花: 形 有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有的——“芙蓉相脸两边开”。
色 白中透粉,粉中透红,在明媚阳光的照耀下,真有些“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意味。
② 荷叶:
形 圆圆的荷叶大大的,像——,古人说,“荷叶罗裙一色裁”啊。色 一片挨着一片,铺满水面,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绿满眼眶。
3.(音乐起)在温暖阳光的照射下,绿毯似的草地生机勃勃,田地里的绿豆苗娇嫩可爱,粉色的荷花,碧绿的荷叶,缓缓流淌的溪水缠绕其间,潺潺的水声不时在耳边回荡,这景给你什么感觉?如果你来到这儿,最想做什么呢?
生交流
把这美景,这惬意融在你动情的朗读中吧!自由读,指名读
4.多么自由,多么轻松,本就置身于这乡村美景中的辛弃疾喜欢这儿吗?文中有直接的答案,一个字——“喜”。(板书:“喜”)
三、走进人物,感受幸福时光
1.他不仅喜欢这清新秀丽的景,还喜欢这景中的人,(板书:人)看看他喜欢谁呢?
⑴小儿的无赖
可爱在哪呢?(卧剥)“卧剥”是怎么样的剥呢?“卧”累了还可以怎样?
指名说
怎么舒服就怎么做,这小儿给人什么感觉?(自由自在,无忧无虑)这就是辛弃疾最喜欢小儿的原因啊,读,读出个自由自在、无忧无虑。自由读,指名读 ⑵这是“最喜”的,那还有很喜欢的呢? ① 大儿的勤劳
烈日当空,大儿子正在豆田里锄草,你仿佛看到——(生说),这就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啊。
辛苦吗?但看着嫩绿的豆苗,大儿子会想——(生说),这对丰收的渴望、憧憬,冲淡了一切的辛苦,化作一抹幸福的笑意漾在脸颊上。你说,这样勤劳的人怎么能不让人喜欢?
② 中儿的灵巧
你看,那灵巧的双手——(生说),他会想——(生说)。多么懂事的孩子,想到这,他又怎能不开心呢!
③ 翁媪的甜蜜
辛弃疾是北方人,他可能根本听不懂吴音,怎么知道他们在“相媚好”呢?(生说)
(从神态、动作、语气等去考虑)
一脸幸福的他们可能在相互亲热地说些什么呢?(生说)
多么可爱的老人,虽然头发花白,可像孩子似的笑得像朵花,这幸福的笑容又有谁可以拒绝呢?谁来读,将这幸福甜蜜读出来。指名读
2.(音乐起)享受天伦之乐的老人在笑着,天真可爱的小儿在笑着,就连辛勤劳作的大二、二儿也在笑着,这幸福的笑融在这一片清新秀丽的景中,又怎能不让人打心底里喜欢呢?读整首诗,读出辛弃疾内心的喜悦。
生自由朗读,指名读。
四、体会情感,触摸诗人内心
1.在这首看似简单朴实的小诗中却蕴藏着浓浓的化不开的情,细腻的你能感受得到吗?(板书:情)
⑴夫妻情
恩爱和睦,相敬如宾,这正是古人所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啊。⑵兄弟情
看着弟弟们,大儿会想——,正因为有了哥哥们的辛劳,才有了小儿的无忧无虑啊,看着吃苦耐劳的哥哥,小儿会想——,⑶母子情
看着懂事的孩子们,双鬓斑白的父母会想——,看着年事已高的双亲,儿子们会想——
舐犊情深,乌鸦反哺,构成了人世间最动人的画面
2.如果让你加个修饰词,你会说这是什么样的乡村生活呢?(生说)
3.当这样的情感在画面中流淌时,我们分明有了如此幸福、如此熟悉的感觉,在哪儿我们似乎也曾有过这样的感受?(生说)
这就是“家”的感觉啊(板书:家)这才是辛弃疾真正向往的啊!脑中想着景,心中带着情,再念念这首诗。
(音乐起)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4.这普普通通的贫寒乡村人家,辛弃疾怎么就特别感动,特别喜欢呢?想一想,此刻,在这乡村之外的地方时是什么情景?
指名说
连年征战,到处残垣断壁、兵荒马乱,老百姓妻离子散、流离失所;再看看这宁静和谐的乡村一家人的生活,辛弃疾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生说
5.怎么才能让人们过上幸福的生活呢?(生说)国泰才能民安啊,有了完整强大的“大家”,才能有幸福安宁的小家啊!(板书:国)
6.辛弃疾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不想看,不愿看,可那颗深爱国家的心又怎能容许他遮蔽双目、视而不见?诗人写词抒发自己的情感,那就让我们用朗读还原诗人的情感。
齐读全诗
五、故事延伸,促发读诗兴趣
辛弃疾的爱国爱民绝不仅停留在嘴上,62岁的他又重新披挂上阵,沙场秋点兵了,这位文武双全的爱国诗人虽未在有生之年实现统一国家的心愿,但却因这份深情留下了无数动人的诗篇。
布置作业: 1.读一读 搜集辛弃疾的爱国诗篇,读一读,试着走进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的内心;
2.写一写
将你所感受到的《清平乐 村居》中幸福的乡村生活细细地描写下来。
第二篇:清平乐教学设计
26、清平乐 村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悟诗人喜爱农村安宁生活、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
3、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让学生说一说词中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一)我们都知道“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灿烂的明珠,在宋代,词的创作达到了巅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指导“乐”的字音。
(二)看题目,发现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诗有什么不同? 1.讲解词牌名。(出示小资料)
2.那么“村居”就是这首词的题目。我们在书写课题的时候中间空一格,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词牌名和题目中间要略有停顿。再次齐读课题。
(三)读了村居,你想到什么?
二、整体感知
(一)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怎样的情景呢?请大家拿起课本,自由读词,把它读正确,读流利。出示课文。
(二)相机指导朗读。1.指名读。
2.指导“剥”的读音,表示把东西外面的皮或壳去掉时读bāo。
3.“莲蓬”的“蓬”我们平时念轻声,这里为什么念pénɡ?这里是诗词里押韵的需要。4.词一般分上阙和下阙两部分,朗读时,上、下阙之间要停顿。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三、理解内容
(一)读了几遍词后,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学生答看到的画面,并读相应的句子。在交流中相机理解课文。
1.景
(1)读到“青草”,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那读着“青青草”呢?多一个字我们的理解就更丰富了。
(2)小溪怎么流的?古人用字讲究不重复,可这首词中用了三个“溪”字,重复吗?为什么?
(3)绿水村边绕,这溪水把几幅画连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这就是村居里的美景,板书:景 美。
让我们在这潺潺的溪水声中再来感受下这村居里的美,齐读。2.人
(1)村居的“景”是美的,而村居中的“人”呢?都有哪些人啊?板书:人
(2)理解:醉、吴音、相媚好、翁媪。想象一下,这对老夫妻会怎么夸赞对方的好?会说些什么?
(3)大儿子、二儿子在做什么呢?(4)小儿是怎么剥莲蓬的?
1)“卧”什么意思?把你的理解带进诗中去读一读。好不好?为什么?
2)那你是怎么理解小儿是怎么卧的?可以是趴着,可以是躺着,还可以是侧着身子,想怎么卧就怎么卧,想怎么剥就怎么剥,怎么卧舒服就怎么卧。
3)看他的小脚丫,你能让它们动起来吗?引领学生以手代脚丫自在地动,使小儿悠然自得的心情跃然纸上。
4)再看他的神情,他怎样剥的?送他一个词。
5)你觉得这个小儿子怎么样?课文里为什么说他是“无赖”呢?(调皮,是对小儿子的爱称)你还从哪看出他很讨人喜欢?(最喜)
(5)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板书:和睦
(二)这样的景、这样的人,组成了村居一幅美好的画面,如果让你用自己的话来写一写这村居,你会怎么写呢?多媒体出示:你能不能把你认为最有情趣的句子,通过你的想象使它变得更加具体呢?比如“几杯酒下了肚,老两口的话也多了起来,老爷爷笑着对老奶奶说:……”当然,你也可以写乡村的景色,还可以写大儿、二儿、小儿。
(三)学生练笔。
(四)学生交流,师相机点评学生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进行的刻画。
四、感悟情感
(一)齐读课文,去感受这美好、安宁的生活。
1.让我们来问一问翁:你家这么多人就挤在这茅屋里,冬冷夏热,你们为什么还总是笑容满面呢?
2.这样安宁、平静的生活作者辛弃疾喜欢吗?这词里融进了辛弃疾什么样的情感?板书:情
喜爱
(二)让我们走近辛弃疾,你会理解得更深刻。出示作者简介,生齐读。1.作者住在这村子里,他想到了什么?
2.经历了征战二十多年沙场的辛弃疾,他最渴望的是什么?
(三)小结:作者通过这首词抒发了他对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喜爱之情,更是寄托了他对国泰民安的向往之情。板书:向往。让我们把作者的这份情感通过我们的朗读抒发出来吧,齐读课文。
五、总结延伸
(一)全词只有短短几句,却把景、人、情融于一体,给我们带来无尽的想象与美妙的感受,这就是古诗词的魅力,让我们把这经典记在脑海里,学生齐背诵课文。
(二)布置课后作业:古诗词语言含蓄,给读者留下许多空白,也就有了许多想象的空间。请你根据今天的学习,把词中的景、人、情融合在一起,将《清平乐
村居》改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板书设计
清平乐
村居
景
美
人
和睦
情
喜爱、向往
教学反思:
读中有写,写中有读,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使阅读为习作提供材料,指导学生习作方法,提升学生习作的兴趣与自信心,这是我本次教学设计中的重要指导思想。
首先在选课上我认真琢磨:哪篇课文更利于读写结合,写的训练不是生硬插入教学环节,它应是既能为阅读理解课文服务,又能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我的目光锁定了《清平乐村居》这一课,它的语言浅显,内容富有生趣,精炼的诗词语言给学生留下了更多的补白空间。
其次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致力于在引领学生理解课文时丰富充实对课文字词的理解,创设愉悦活泼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乐说,说得丰富,这才能让后边写的训练水到渠成。事实也如此,在老师引领学生往词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去思考、去交流中,学生的写作思路越来越明朗,写作思维也越来越开阔,写的成果展现很不错。这一点,也是我对自己本次教学中最为欣慰的地方,也让自己明确了:给予学生充分的说的训练,能为学生习作搭好梯子,当然这种说的训练应是在教师有明确写作方法指导下进行的。
教学相长,感谢能够参与“为写而读”的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中我明确了写的重要性,并积极去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如何让阅读为写作服务,通过思考、摸索、研究,相信会让自己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这条路上走得越来越自信。
教
学
设
计
金安区张店镇茶行小学 张成梅
第三篇:《清平乐·六盘山》教学设计
《清平乐·六盘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自主积累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课文,体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使命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词章《清平乐•六盘山》,体会这首词饱含的革命豪情。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和学习心态。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课文,体会《清平乐•六盘山》这首词饱含的革命豪情。体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使命感。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和学习心态。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课题。
1、谈话导入
2、板书课题:清平乐•六盘山
3、读课题。你明白了什么?《清平乐•六盘山》是一首词。以“清平乐”为词牌名,“六盘山”是这首词的题目。
5、这首词是谁在什么时候写的?是什么意思呢?六盘山又在哪里?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一边看课文一边听课文录音。
听了这篇课文,你了解了些什么?(《清平乐•六盘山》是毛泽东在1935年9月带领红军第一方面军翻越六盘山时的有感之作。正式书写是在1935年12月。)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3、检查评价,请学生朗读这篇课文,引导学生适时评价。
4、多读几遍,讨论疏通词句。
交流搜集的长征资料,理解“第一方面军”“六盘山”“会师”“瓦窑堡”“陕北革命根据地”等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简称红一方面军,曾称“中央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之一。1930年8月由红军第1、3军团组成,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周恩来先后任总政委。曾在江西中央苏区粉碎国民党军四次“围剿”。1934年10月开始长征。次年10月胜利到达陕甘苏区。抗日战争爆发后改编为八路军115师,六盘山: 中国西部山脉。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南部、甘肃省东部。南段称陇山,南延至陕西省西端宝鸡以北。是近南北走向的狭长山地。山脊海拔超过2,500米,最高峰米缸山达2,942米。其北侧另一高峰亦称六盘山,达2,928米,由平凉至静宁的公路经此。山路曲折险狭,须经六重盘道才能到达顶峰,因此得名
会师:行军时各路人马聚集于一处
瓦窑堡:陕西安定(今子长县)是当时陕北革命根据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瓦窑是陕北革命根据地中心
陕北革命根据地:共产党成立后不久,1922年8月,陕西也建立了党团组织。陕西的党团组织成立后,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陕西的刘志丹和谢子长两位民族英雄,他们在家乡陕西北部开展革命斗争,先后组织发动了清涧起义、渭华起义,逐步把陕西的革命斗争推向高潮。解放了当地,人民翻身当主人,人民再没有地主土豪的压迫和剥削,这是当时全国唯一保存的革命根据地,毛主席就是在这里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1948年3月28日才离开陕北根据地来到河北的平山县西柏坡指挥了全国人民的解放战争,取得了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的胜利,最终赢得了全国的解放。
5、课文有几个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第一部分是毛泽东写的词《清平乐•六盘山》,第二部分是介绍这首词产生的过程。)
三、观看录像《长征》片段,创设情境。
1、想不想一起来看一段电视连续剧《长征》的片段?
在观看录像的同时,老师简要介绍长征的历史背景。
1934年4月,中央苏区的北大门广昌成了蒋介石的进攻重镇。1934年10月,红军为了保存实力北上抗日,开始长征。红军四渡赤水、抢渡大渡河、翻越积雪千年的夹金山、穿过荒无人烟的草地。英勇的红军指战员不畏艰难,忍饥挨饿,终于胜利地走出草地。党中央于9月12日开完俄界会议后,毛泽东就随一军团前进。9月16日腊子口战役打响。9月17日晨,终于占领了天险腊子口。10月19日,毛泽东、周恩来骑着马走进吴起镇,这一天被正式定为中央红军结束长征的日子。
四、理解课文,感悟朗读。
1、过渡: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经历了千难万险,走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来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固原县西南的六盘山,这里是六盘山山脉的主峰,险窄的山路要盘旋多重才能到达峰顶。
翻过六盘山,马上就要到达目的地——陕北革命根据地了,这就是我们这篇课文描写的情景。
2、谁愿意读读课文中描写的这番情景?指名朗读第二部分。
3、此时的红军,此时的毛泽东主席,心情怎样呢?你从哪些词可以看出?
(1)找出两个带有“一边„„一边„„”的句子
“毛泽东同志一边和身边随行人员谈古论今,一边观赏着六盘山的风光。”
“他坐在一块石头上,习惯地用右手摘下帽子,伸开双腿,一边休息,一边眺望远方,高兴地说„„”
(2)指名读。说说从这两句话中,你感受到毛主席什么样的心情?
(一种胜利在望的喜悦,一种苦尽甘来的激动,一种历尽艰辛的轻松,一种大局在握的豪情„„)
(3)你能把你感受到的心情读出来吗?指名读这两句话,集体评价。
正是在这样的心情之下,毛泽东写出了《清平乐•六盘山》。
4、学习词章《清平乐•六盘山》
(1)幻灯片出示这首词。
(2)指名朗读。评价是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小组讨论,理解词意。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望断:向远处望直到望不见了。长空高阔白云清朗,南飞的大雁已望到了天边)这里的景色美吗?这是词人对六盘山风光的无限赞美。读出对六盘山的赞美。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长城:借指长征的目的地。屈指:弯着手指头计算数目。不登临长城关口绝不是英雄,算下来已征战二万里。)这是这首词的上阕,毛主席从爽朗,舒畅之情转入对英雄豪迈的青春吟唱,艰难险阻的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已在脚下终结,目的地的关口已经到达,好汉们的业绩就要进入一马平川的时期,此刻,我们就能感受到毛主席在高高的六盘山上那回顾征程的从容以及藐视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只有我们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才能完成这样异常艰巨的事业)我们要读出词人坚毅的性格,面对困难英勇无畏的态度、历尽艰辛的自豪。读上阕。
接着我们来到这首词的下阕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红旗:首次发表时原作“旄máo头”,一九六三年版《毛主席诗词》改为“红旗”。词中指红军胜利的红旗。六盘山上雄峰拔地而起,烈烈的西风漫卷着红旗。)这句毛主席将目光收到近处,高山之巅,红旗飘飘,红军将士在秋天的山峰间盘旋向前,此情此景,我们的将士能不豪情万丈?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长缨:长带子,长绳子。缚:捆绑。苍龙:一种凶神恶煞,这里指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集团。整句词意是:今日我紧握着武器长绳在手中,哪一天能将蒋家这条狂龙捆缚呢?)作者以设问的形式,肯定在不久的将来总有一天,红军将士要消灭国民党反动派,夺取最后的胜利!这首词作是1935年秋天写的 1936年的2月,在毛主席带领革命战士奔赴抗日前夕又写了《沁园春雪》中最后一句就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扭转乾坤,腕定中国大好江山是现在的应用无畏的革命将士,谁知道这首词?你能有感情地背诵吗?
(4)我们再英勇无畏,充满豪情壮志读这首词,好吗?
(5)齐读这首词后,你可以用一个什么词形容这首词章?(启发学生在课文中寻找——“不朽”)了解“不朽”是什么意思,(不朽:永不磨灭。)为什么说这首词是“不朽”的呢?(这首词里的什么地方让你的记忆永不磨灭?)壮美的山河;对待困难英勇无畏的态度,历尽艰辛自豪和把握未来的豪情壮志。
(6)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词。指名读,比赛读,齐读。
(7)能背诵吗。有感情地背诵一次。
五、总结拓展。
1、通过这个故事,可以感受到毛泽东是个什么样的人?(壮志满怀、豪情万丈、乐观无畏、抱负远大„„)
2、总结:毛泽东不仅是我国伟大的革命领袖、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呢!我们今天只学到了他的一首词,还有更多的毛主席诗词等着同学们去阅读、去感受。
3、向同学们推荐毛泽东主席在长征途中写下的几首有代表性的诗词。大家课后可以读一读,背一背。
第四篇: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借助画面与注释,了解词的大意。
3、在了解词的一般特征。
4、多层次的诵读、想象、拓展中,感受词中田园生活意境,体悟词人对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初识宋词。
1、知道今天我们学什么吗?(请一生回答)它是一首——词(学生接着说)。是的,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诗词”国度,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相信同学们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词,老师想考考大家,老师说前半句,你们一起说出下半句。
2、屏幕出示:教师提供前半句,让学生接着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这些诗词连起来读一遍。
3、这都是描写农村生活的诗词。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驻足于农村,寄情于田园,用诗词表达自己对农村那份浓浓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板书:清平乐村居。“乐”这个字读yue,一起读课题。
4、清平乐,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名呢?出示小资料:清平乐,词牌名。中国古代,诗人写成了一首词,按一定的旋律来吟唱,这旋律的名称,就是词牌名,它表示的是一种曲调,一种节奏。清平乐是词牌名,那么“村居”呢?——是这首词的真正的题目。所以在书写课题的时候中间空一格或者用间隔号,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词牌名和题目中间要略有停顿。一起再读课题。
二、自主初读,感知词韵。
1、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怎样的情景呢?请大家拿起课文,放开声音来读读这首词,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正确,读流利。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指名读。
4、预设:
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这首词的最后一句中,有一个多音字——剥bao、bo(板书)
注意:“莲蓬”的“蓬”。
还有一个生字,谁来读一读——媪。连着前面的“翁”一起读。请你领着大家读一读。
5、注意了这些字音,谁来把这首词连起来读一读。这次要求看着屏幕读。(屏幕出示)
6、指名读。
教师指导:读通、读正确并不难,但是,同学们,读词跟读诗一样要慢点,如果能稍加停顿,那就能读出节奏来,读出味道来了,比如说吧,“茅檐/低小”,哪里停顿了,注意“檐”字的声音——稍微的延长,这就叫绵音,读诗词就要这样读得停而不断。来,在位置上自己再练一练。大家一起读。
7、读着,读着,你有没有发现除了题目外,诗和词还有什么不同之处?为了便于比较,我把这首词,变了个样。(屏幕出示)白发谁家翁媪和大儿锄豆溪东之间有一空行,说明它有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词中叫上片,后一部分叫下片,朗读时两片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诗的每句话对仗都很工整,字数一样,而词的每句话字数可以不一样。因此,词还有一个小名叫长短句。
8、分男女同学读,女同学读上片,男同学读下片。
三、品读赏析,感悟词境。
(一)想象画面,把握词意。
1、同学们,俗话说“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我们这么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2、交流、反馈。
3、随机朗读、理解。(理解:吴音,他们是用什么语言聊天的)
4、连起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5、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这首诗的意思就明白了。咱们把自己的感觉、体会放到诗当中去,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
(二)品读词句,进入词境。
1、我们通过想象,基本读懂了这首词的意思。但是,还不够。有人说,一首好词就好像一壶好茶,越读越品就越觉得香气萦绕,韵味深长。所以,我们读词就要读到词人的内心深处去。那就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吧。来,再读课题。——清平乐村居。
2、村居的“景”是怎样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读着这句词,你看到了哪些景物?首先看到的是——低小的茅檐。你还看到了什么?——青青草。读着“青草”我们就想到绿色的小草,那么读着“青青草”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多一个字我们的理解就更丰富了。谁来读读第一句。评价:你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这如茵的绿草。
同学们,你们还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联系最后一句话,你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是啊,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阵清风吹来还让人闻到一股——清香。
是啊,多美的画面啊,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淙淙的水,青青的草。我们一起读。
3、同学们,村居的“景”是美的,但,村居中的“人”更美。有哪些人啊?他们都是一家人(出示图片)。在这五口之家里,给你印象最深的,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人呢?
预设
一、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谁来读读这句词?说说看,你为什么最喜欢小儿?那就把你的喜欢之情读出来。
这句话中的“亡赖”在生活中听说过吗?那么在这句话里,你觉得“无赖”是这个意思吗?请你们再去读读这句话,你觉得哪个字写出了小儿的“无赖”呢?——卧。
这里的卧,它有一种姿势,趴着。趴是脸朝下,同学们,这个顽皮的小儿剥莲蓬还会有哪些姿势?一会儿趴着,一会儿躺着,真是悠哉悠哉。再想象,这个小儿还会有什么姿势?
请你们看屏幕,看看他的小脚丫在干什么?再想象一下,小儿剥莲蓬时的表情?脸上笑嘻嘻的,也许嘴里还嘀咕着什么?嘀咕着什么呢?看着他的晃动的小脚丫,看着他剥莲蓬的模样,送他一个成语?小儿真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是啊,想怎么卧就怎么卧,想怎么剥就怎么剥。可见,此小儿真乃——无赖。是啊,多么活泼、可爱、顽皮的小儿,谁能把小孩子卧剥莲蓬的童趣读出来。注意表情笑着读。
预设
二、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小儿是那么调皮可爱,那么他的两个哥哥呢?谁来读一读。大儿子是那么勤劳、二儿子那么懂事、心灵手巧。
预设
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除了这三个儿子,还有哪两个人让你们觉得很美?老爷爷、老奶奶。也就是满头白发的老年夫妻。
为什么老两口让你们觉得很美,你看都满头白发了,也许牙齿都掉光了,还美?美在何处——(老爷爷、老奶奶年纪都这么大了,但他们还互相逗趣、说笑,就像年轻人一样),用书上词说——相媚好。
是啊,年纪都这么大了,还这么恩恩爱爱,亲密无间。真是幸福美满!一起读这句词。
两位老人就这么坐着,笑着,聊着,心里那个美哟,你瞧,老两口几杯酒下了肚,话就多了起来,老爷爷望了望老奶奶,捋着胡子笑着说:老伴呀,;听着老爷爷的话,老奶奶也乐得笑开了花,说:老头子呀,(屏幕出示)。自己在座位上说
(三)感悟词眼,注重身心体验
1、同学们,在一遍遍地读中有没有读出作者看到这幅画面后的心情呢?它就在词里面,请静静地用心读一读,找出表示词人心情的那个字。
2、“喜”,(板书:喜)这是词人情感的流露。辛弃疾到底看到了什么这么喜欢,这么欣喜?请同学默读这首词。(学生默读思考)
3、交流感受。
四、拓展背景,体验词情。
1、同学们,一份和安宁自在的乡村生活为什么让词人那么喜欢,那么向往呢?他在欣喜之余又会想些什么呢?老师相信读了这段文字,你会有深刻的感悟: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领袖和旗帜。他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汉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渴望收复失地,渴望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所以一生都在为抗金而不懈努力。42岁时遭受投降派的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壮志难酬、报国无路是悲愤的,但他仍不忘收复中原的大业。
2、出示《破阵子》。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同学们,你们都说出了辛弃疾当时的心声。那就让我们把这份心声融入我们的笔尖,把这首词端正美观地书写在字帖上。
五、吟诵积累,拓展延伸。
六、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景—美
溪上青青草
喜
夫妻恩爱
人—美
两儿勤劳
小儿无赖
【教学反思】
《清平乐 村居》是一首词,对五年级孩子来说,是初次接触,因此在教学的第一环节,我让学生通过诗与词的比较,认识词的特征。其次我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词”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在读词的同时想象词所描绘的画面,并结合插图说出这首词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词眼”,由“喜”字入手,走进词的意境,感悟词的内涵,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尽管整堂课我都努力地按照设计时的想法在做,但备课还是显得过于理想化了些,没有更多的考虑自己班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所以整篇课文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前松后赶,事先安排好的通过了解辛弃疾的背景材料,以及阅读他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这一环节,由于时间关系进行得比较匆忙。
第五篇: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清平乐·村居》 以宜完小
王稳雄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4.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情景。
精讲要点
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美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互动提纲
1.自主学习:正确流利读诗词 2.合作学习:理解是的意思 3.探究学习:想象诗的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解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词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平乐”的“乐”要读成“lue”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
“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二)初读,正音
1.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2.难字正音,引导学生读准:茅、檐、相、媚、翁、媪、亡赖、剥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
4.且读且点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再读,解意
1.自由读文,自主理解词语意思
2.自由汇报自己第一次读课文的收获,老师引导学生解释重点词语:
茅檐:茅草搭的屋子。
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点醉意。
吴音:吴地的方言。这里泛指南方方言。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和睦的样子。
翁媪:老翁、老妇人。
锄豆:在豆田里锄草。
无赖:音同“无赖”,这里指顽皮、可爱。
3.小组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疏通句子意思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
4.再读全文,学生质难问疑
(营造民主课堂,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争议之处,还可以展开讨论)
深思解疑,随堂完成练习
1.请学生自由谈所“看到”的画面。
2.请学生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答:安宁、悠闲、快乐、恬静、幸福的平淡农村生活让人陶醉使人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