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6《月光曲》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时间:2019-05-12 23:42: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标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6《月光曲》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标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6《月光曲》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第一篇:新课标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6《月光曲》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新课标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6《月光曲》教学设计

及教后反思

教学目标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幽静”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包含着的意思,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分辨课文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自学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扫除文字障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也许你们听说过《月光曲》这一钢琴曲的名字,你们想知道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吗?你们想知道这首曲子是怎样谱写成的吗?那么,我们就先来听一听《月光曲》,然后再带着问题学习课文吧!(教师放《月光曲》请学生欣赏。)

(二)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1.请学生默读课文,画下不认识的生字和词。

(1)读准字音 qùn券

这个字的声母是“q”,不是“j”,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2)记住字形。

生字中,有两个字的字形容易写错,我们可以这样指导学生。

“券”,下半部分是“刀”,我们可以这样记:

“盲”,上半部是死亡的“亡”字,“亡”是丢失的意思,眼睛丢失了,不就瞎了,成了盲人了吗?所以“亡”不要写成“云”。

(3)理解字义。

课文中有的词语,学生理解起来不容易,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让学生记忆。

例如:

①通过查资料或查字典记住词语。

莱茵河:西欧最大的河流,发源于阿尔卑斯山北麓,流经奥、德、法、荷等国,全长1320公里,流域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

②用比较法理解词语。

幽静、恬静、安静

这三个词语都有静的意思。但是,“幽静”比“安静”更静,多用于形容环境、夜色等。如:清晨,校园十分幽静。

恬静:安静、宁静。

安静: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

③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入场券:就是我们用来进入场地的票据。

④抓住重点字理解。

入场券:抓住“券”,“券”就是票据或作凭证的纸片。那么“入场券”,本课就是指听贝多芬演奏作入场凭证的纸片。

⑤有的词可以采用拆合法理解。

水天相接:先解释“相接”,即“连接起来”。水天,就是水和天。把拆开的两个词合起来解释,就是水和天连接起来。

微波粼粼:粼粼,水清澈的样子。微波,微小的波浪。合起来解释为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

2.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

3.请学生再读课文,看一看刚学过的生字记住了没有。

4.出一个小小的练习,给学生做。

(1)给下列带点的字注音。

()

()

()

纯熟

波涛汹涌

(2)组词

谱()

旅()

券()

普()

旋()

卷()

芬()

盲()

纯()

粉()

育()

吨()

汹()

涌()

陶()

凶()

通()

淘()

(三)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自由读文,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可能一时还说不清楚,但是,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围绕题目,扩展内容说清:课文主要记叙了关于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

2.引导学生分段。

我们看看课文主要记叙了关于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那么请同学默读课文,看一看哪几个自然段介绍的是《月光曲》的谱写经过呢?画下来。

那么,这篇课文怎么分段呢?

第一段:第1自然段。

第二段:第2自然段至结尾。

3.学生按分好的段读文,读熟。

(四)布置作业。

1.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3.思考课后思考·练习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二)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所写的事实和联想。

三、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段(即第1自然段)。

1.自由读第1自然段,思考:

从这一段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①贝多芬是德国音乐家,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

②有一首曲子叫《月光曲》。

③下面一段将介绍有关《月光曲》的传说。

④这是一种倒叙的开头写法。

2.练习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即第2自然段至结尾)。

1.这一段,可以用学生提问的方法来学习。

学生可能提出下面的问题,我们以学生的问题贯穿整个段落的学习中。

(1)贝多芬为什么会给一位盲姑娘弹曲子?(我们引导学生看书,从书中找答案。)

请同学默读2、3自然段,从中找到答案。

(学生默读后,要找同学分别读这两段。怎么理解的,就怎样读出来;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①贝多芬虽然是个音乐家,但是他并没有脱离群众。他能在演出的间歇到小镇上走一走,正是有这样的行动,才能与兄妹俩相识。

②贝多芬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这使得他一定要走进茅屋,为兄妹俩弹琴。

A.理解:“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到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

住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贝多芬的曲子肯定难弹,这位姑娘也弹不好。上文已交待了“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钢琴声”。

盲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只要能听一听贝多芬的演奏就是很高兴、很满足的事情;同时,也说明她很喜欢音乐。

B.理解:在姑娘说话以后,哥哥的态度怎样?

哥哥很清楚妹妹的心情,但是由于家庭条件的影响,不能满足妹妹的要求。他很愧疚,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他内心很矛盾。

C.姑娘的话,是什么意思:

(可出示投影片,请学生选择。)

“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意思是:

a.哥哥,我和你说着玩的。()

b.哥哥,你不要伤心,这音乐会对我来说可听,可不听,你别在意。()

c.姑娘在安慰哥哥,不想让哥哥着急,其实,她很想听音乐会。()

正是由于兄妹间的谈话,使得贝多芬深受感动,为了哥哥的矛盾心情,为了了却姑娘的心愿,为了这位懂事的姑娘,他决定进去为姑娘弹曲子。

(2)为什么贝多芬弹了一曲还要再弹一曲给姑娘听?

请学生读姑娘的话,体会。

“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①这段话,标点很重要,先连用了两个叹号,说明姑娘说话时的语气很坚定,而且感情非常激动。

②“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可看出,姑娘在听过曲子之后,马上做出了判断,而且心情是异常的激动。

③姑娘说“多纯熟啊!”“多深哪!”说明姑娘很懂音乐,很爱贝多芬的曲子,因为只有贝多芬本人,才能把自己创作的曲子表现得淋漓尽致,姑娘虽然看不到贝多芬,但她可以用心去感受,这对于一个家境贫穷的小镇上的人来说是很难得的。

正是由于姑娘对音乐的热爱与理解,使贝多芬感到找到了知音。他很激动,所以要再弹一曲给盲姑娘听。

(3)为什么文章在叙述过程中,几次对环境进行了描写?

(可以请学生把写环境的语句画下来,分句体会。)

①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

这里提到了“幽静”的小路。“幽静”就是非常的安静。

正是由于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夜晚,正在散步的贝多芬才能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如果是喧闹的小镇,这不大的琴声是不可能引起贝多芬的注意的。

作者这样写,是为下文做了一个铺垫。这就是特定环境的描写。它会收到很好的写作效果,我们不妨在我们的作文中试一试。

②“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

瞎了。”

这是对兄妹俩的家庭环境的描写。

这是一个气氛非常和谐的家庭,哥哥在做鞋,姑娘在弹一架旧钢琴。这说明他们家的确很穷,这与前面介绍的兄妹两个人的对话是一致的。

③“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这是作者特设的环境。我们说创作是要有灵感的。

贝多芬深为兄妹俩的情而感动,又为找到了这样一位知音而感到兴奋。这又是一个和谐、幽静的夜晚,茅屋的一切是那样的打动人,月光是那样的轻柔,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激起贝多芬的创作灵感呢?贝多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即兴创作了《月光曲》。

(4)《月光曲》的内容是什么?

请学生仔细读下面这段话,让学生体会哪些是皮鞋匠看到的,哪些是他想到的。请用“——”和“ ”分别表示出来。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着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学生可以分清“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和“皮鞋匠看着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是在描写实在事物。其余部分是哥哥听着琴声而产生的联想。

请同学们读哥哥联想的内容,想一想哥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联想?为什么说哥哥“知道妹妹也”仿佛看到了她从未见到过的景色。

引导学生体会出:

①贝多芬这位著名的音乐家,弹奏出来的曲子是一流的,而且这首曲子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是带着感情创作的,有很大的感染力。

②哥哥在静心地听贝多芬的演奏,被他的演奏深深地吸引,而且是在那样一个月光柔和、清幽的夜晚。他看着月光,听着乐曲展开了联想。

③当哥哥看到妹妹听得那样入神,那么投入,他知道妹妹也仿佛看到大海那美妙的、神奇的变化。

哥哥很清楚妹妹酷爱音乐,懂音乐。又在自己清贫的家中迎来了著名的音乐家是多么的兴奋,她一定会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的。哥哥非常了解自己的妹妹,看到妹妹那样专注地听,就知道了妹妹已听懂了音乐的内容,已被这音乐所感染,妹妹是在用心去体会,去感受。

2.练习朗读。

(三)老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已对课文有了一定的理解,你们通过自己提问,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学习了全文,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下面,我们就带着感情,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指导学生朗读。

第一处: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在读兄妹俩的对话时要注意,哥哥的话要带有痛楚的心情读,因为妹妹那么爱音乐,而自己却满足不了她,这该是多么难过的事情,所以读的时候要略低沉些,慢些。

妹妹的话,虽然说得不在意,很轻松,但是,要把妹妹那种乖巧、懂事的意思读出来。因为妹妹懂得哥哥的心,她为自己说的一句话而引来了哥哥的痛苦而感到不安,但为了安慰哥哥,她说只不过随便说说。这个地方要带着一种不安的心情,读得轻松一些。

第二处: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这句话,是在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后走进茅屋时说的。贝多芬被兄妹俩的对话所深深感动,他很诚恳地,心甘情愿地为兄妹俩弹琴,所以读的时候要诚恳,语调坚定、肯定,降下来。

第三处: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吧?”

因为姑娘说话时很激动,她没有想到贝多芬会来到她家,更没有想到贝多芬会给自己弹琴,所以语调要高昂一些。

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 就是贝多芬吧? ”

第四处:她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这一段是借作者的联想,记叙《月光曲》的内容,我们在朗读时,要读出曲子的变化。海面平静时,我们要读得舒缓些;海面上刮起大风,巨浪涌来时,要读得快些,声调高些。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练习字词。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总结全文,体会作者的高尚情操。

(二)复习生字词,练习用“幽静”造句。

(三)练习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总结全文,体会作者的高尚情操。

三、教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

1.请学生读文,思考以下问题。

(1)通过学习文章,你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这部分内容的?

(2)自由读文,想一想贝多芬是怎样一个人?文章的中心是什

么?

①复习归纳中心意思的方法。

②学生练习归纳中心思想。

③教师订正。

(贝多芬是一位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人。)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复习字词,练习用“幽静”造句。

1.听写字词。

2.指导用“幽静”造句。

要想用词造句,就必须做到:

(1)理解词义。

幽静:幽深寂静。

(2)弄清是什么性质的词,常作句子什么成分。“幽静”是形容词,一般可作谓语或定语。例如:这里的环境很幽静。

我们需要生活在幽静的环境中。

(3)明确所造句子要表达什么意思。

3.学生造句。

(三)指导背诵。

学生已对课文有了深刻的了解,我们可采用打投影片、填空的形式帮助学生背诵。另外可让学生先背喜欢的句子,然后再背其它句子。或者采用小组互助的形式背诵。

(四)布置作业。

做课后作业题第4、5题。

【板书设计】

课堂实录

一、导入

师:关于描写月光的词语你知道几个?

生1:月光融融

生2:月光皎洁

生3:月光如水

生4:《静夜思》这首诗中也写到了月光,“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师板书课题。

师:知道的真不少,今天咱们要学的这篇文章也和月光有关。请同学们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贝多芬曾经这样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这篇文章写的就是他与一对穷兄妺之间的故事,描述了他创作《月光曲》的经过。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着重思考什么问题?

生1:文章写了他与穷兄妺俩的一件什么事?

生2:是什么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生3:贝多芬在这首曲子里要表达自己的什么感受?

生4:他的这种感受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生5: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教师与学生是课程共同的开发者,教学更注重学生的自我建构。学生是充满好奇的,教师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创设问题情境,符合以学定教的新理念。教师角色的改变,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必定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二、整体感知,畅谈所得

师:同学们很善于动脑筋,下面请大家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看看自己能体会到什么,有什么疑问?

生自由读。

师:读了文章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谁来谈一谈?

生1: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很崇拜他。

生2:盲姑娘家很穷,她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生3:贝多芬是一位很善良的人,他对穷人有同情心。

生4:贝多芬演奏的曲子太好了,兄妺俩都陶醉了。

生5:我有个问题:“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姑娘的话,而却要再为她弹一曲呀?

师:问得好,真会动脑筋!

生6:我也有个问题,贝多芬为什么连招呼也不打,就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前提下,关注学生的自我感受和体验,这体现了对学生生命的尊重。生命的价值在于自我主体的发挥以及得到他人的赏识。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感受与理解是多元的,多角度的,具有个性化的,教师要在情感上给予支持,精神上给予鼓舞]

生7:老师,我知道为什么?

师:请讲。

生7:这首曲子是他刚才想出来的,师:这叫即兴创作。

生7:对,他即兴创作,害怕忘了,所以才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生8:他为什么能够即兴创作?

师:也就是说是什么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呢?问得太好了,抓住了最关键的问题。现在咱们就一起解决这个问题。

[阅读是教师、文本、学生的对话。这种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情感与情感的沟通,知识与知识的互补,凸现了现代课程的新理念--在互动合作中学习。问题是教学的生命,只有学生不断的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才构成了有生命的教学。]

三、分节细读,探究贝多芬创作灵感的产生

师:请同学们先读一读文章的第二小节,仔细体会一下贝多芬的

心情。

生读。

师:从“幽静”一词能想像到什么?

生:光线不明亮,只有淡淡的月光,周围很安静。

师:对,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能体会到贝多芬的心情吗?

生1: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他肯定很愉快。

生2:听到有人弹他的曲子,他肯定很惊讶,很好奇,这么一个小镇上有人在弹我的曲子,他是谁呀?

生3:弹得断断续续的,肯定不熟悉,有没有人教他?

师:体会得好,所以他就——

生:走近茅屋。

师:接下去读第三小节,继续体会他的感情。

生读。

师:从兄妺俩的对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1:姑娘渴望能亲耳听一听贝多芬是怎么弹的。

生2:兄妺俩相互体贴。从哥哥的话中我体会到他很伤心,因为他不能满足妺妺的心愿。妺妺感觉到了,就连忙安慰他,说自己不过是随便说说罢罢了,实际上她非常渴望能听到贝多芬的演奏。

生3:盲姑娘很善良。

[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关键是教师如何把问题呈现出来,教学的艺术就在于时机的把握,顺其学生的心理需求,“画龙点睛”式的一问,促进了学生对文

本的深入探究。]

师:假如你是贝多芬,听了他们的对话你会有什么感受?你会为他们做些什么?

[换位思考,注重人文的情怀--生命的弘扬]

生:很激动,我会进去为他们弹奏一曲。

师:贝多芬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姑娘善良的品质和她对音乐的热爱,让贝多芬为之激动,正你们所想,他推门进去要为这位盲姑娘弹奏一曲,满足她的心愿。请同学们读课文第四、五、六三个小节。

生读。

师:“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从盲姑娘的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1:盲姑娘觉得只有贝多芬才能弹得这么好。

生2:从两个叹号可以看出盲姑娘听到贝多芬演奏的音乐太激动了。

师:理解得好!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演奏不只是凭技巧,而是凭感情。盲姑娘深深地感受到了他赋予乐曲的感情。在这么一个小镇上,在一所茅屋里,贝多芬遇到了一个能够凭借音乐与他进行感情交流的人,他此时的心情一定——

生:很激动

师:此时对贝多芬来说,告诉对方自己是谁并不重要,他只想——

生:为姑娘再弹奏一曲。

师:是的,他想为姑娘再弹奏一曲,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就在他要再弹一曲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情况呢?请读课文第八小节。

生读。

[此环节,教师牵引的成分多一些,不要完全以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来设计教学进程,要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哪怕是脱离的文本的内容与价值,教师也不必紧张。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必要求是程序性的,他们有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学导向是先顺其发展,再策略的迂回,这样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

四、体会月光曲的内容

师:借着这清幽的月光,心情激动的贝多芬开始即兴弹奏了,他的琴声带给这对穷兄妹什么感受呢?练习读课文的第九小节。

生读。

师:请同学们再重点练习读一读皮鞋匠所联想到的,体会怎样读才能读出景物的变化。

生练读,指名读,师范读,生再读。

师:同学们读这几句话,语气由轻而重,由缓而急,你能想像到乐曲的旋律吗?

生:乐曲的旋律也应当由轻而重,由缓而急。

[以读为主,是阅读教学遵循的规律。要体会出情感,带着情感读。读要有指导,要读出问题,读出语感。]

师:能由乐曲的旋律想像到贝多芬弹奏时的表情和动作的变化

吗?谁来表演表演。

生表演,开始动作优雅舒展,面带微笑,后来动作迅速而有力,整个身体都晃动起来。(众笑)

师:演得好。能由此领会到贝多芬赋予乐曲的情感吗?

生:老师,我明白了,贝多芬表达的正是自己见到盲姑娘前后的感情。

师:真聪明!结合贝多芬见到盲姑娘前后的情感变化再来读一读皮鞋匠所联想到的。

生再读。

五、巧设情境,说写训练

师:月光曲多美啊!请同学们读最后一小节。

(生读)

师:联系上下文想一想“陶醉”是什么意思。

生:从“苏醒”一词我觉得“陶醉”是说兄妹俩被月光曲迷住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连贝多芬走都没有发觉。

师:真会动脑筋。等他们醒来之后,兄妹俩会交谈些什么?前后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一会儿给大家表演表演。

(生讨论)

表演过程略

[表演也是体验的一种形式。学生把抽象的文字形象化,通过情态、动作把内心的感受流淌出来,达到了心智的升华。如果这种体验

是学生自发的行为就更好了。]

六:作业:

1、搜集《月光曲》,认真地欣赏欣赏。

2、练习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3、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贝多芬传》

[联系课文内容,延伸到课外,注重了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我们教学不仅仅让学生学到课本知识,还要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目的是促进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课外的拓展要注意与课文建立密切的联系,不要任意增加阅读内容。]

板书设计:

(好奇)听到琴声————走近茅屋

海上升明月——轻柔、舒展

(感动)兄妹对话————进屋演奏

月下海啸图——急促、剧烈

(激动)巧遇知音————再弹一曲

教后反思:

《月光曲》一文,叙述了德国著名的作曲家贝多芬在一所茅屋里遇到穷兄妹俩后,感情由同情到激动,再到兴奋,即而创作出了《月光

曲》。全文的主线非常清楚,那就是以贝多芬的情感贯穿全文。我在教学这一课时就抓住这一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探索生活的真理和人生的真谛。

一、以创设情境来显情

音乐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它往往比语言来得更直接,更贴切,更能激发人的感情。因此,上课之前,我便打开音乐让学生欣赏《月光曲》。伴随着和谐优美的曲子,很快把学生带入愉悦其耳目,激动其心灵,开发其智力,感受其情趣的境界,他们完全沉浸在音乐的熏陶之中。接下来,我问:“刚才的音乐好听吗?”学生异口同声答到:“好听!”我接着问:“你们知道这是谁的曲子?”学生告诉我是贝多芬创作的《月光曲》。我故作神秘地说:“关于《月光曲》的创作还有一段传说呢,你们想了解吗?”生动激情的语言一下子就把学生从静态的课堂拉向了课文中的情境。

课文的重点与精华是第九自然段,这是《月光曲》的内容,也体现了贝多芬感情的变化,要引导学生重点掌握,把握感情。我再次把《月光曲》音乐的高潮放给学生听,让他们闭目欣赏,用心感受。学生们很快便感受到音乐的节奏由轻柔到加速再到高昂,他们也体会出了贝多芬感情的逐步加深。在这个基础上,我利用多媒体展现出月亮从海面上升起的画面,大海忽然由微波粼粼变得波涛汹涌的情景。

二、以指导朗读来导情

当学生的感情被调动起来后,就很容易引导他们进入课文的意境,读起书来也一定是饱含感情。《月光曲》这篇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是兄妹俩的谈话,从谈话中可看出他们家非常穷,这便是一个很好的朗读素材,首先我让同桌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兄妹俩的谈话,然后再指名一男一女两位同学读。他们读得非常投入,我不失时机地问道:“你们刚才读的时候声音非常低沉,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告诉我兄妹俩家太穷了,妹妹渴望听贝多芬弹曲子,却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哥哥满足不了妹妹的愿望,心里非常难过。通过老师语气、语速上的指导,学生们以自己的感情朗读,体会出了兄妹俩的感情,也了解了贝多芬此刻的心情,知道他很同情兄妹俩。

课文第五——七自然段是贝多芬与兄妹俩的谈话。这也是一段能很好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内容。我引导学生进行了填词朗读。我将每个人物说话的前面加上一些表示感情的词语,如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惊讶地)问,贝多芬(诚恳、热情地)说,盲姑娘听了贝多芬的曲子,(惊喜、赞美地)说。读的时候,我读前面的旁白部分,学生读说话的内容。这样,学生的感情很容易被调动起来,也更好地体会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第九自然段我采用了欣赏朗读的方法。一开始我让学生欣赏音乐,在音乐的熏陶中再让他们自由朗读课文,指名读,从景物的描写中,他们明白了《月光曲》的丰富内容。在读中他们也体会出了贝多芬感情的变化,接着我配上大海、月光、浪涛的画面让学生跟着读。学生们在画面的感染下,再加上自己所体会出的感情,读起来情绪激昂,形成让人心弦震颤的节奏美感。

三、以求异畅想来抒情

课文学完后,为了使学生的感情得到好的归宿,也为了使整堂课在美好的祝愿中结束,我启发道:“穷兄妹听了贝多芬的曲子,他们很幸福。从贝多芬那儿他们也获得了自信,今后他们会怎样去面对生活呢?”此语一生,教室里一下子沸腾了,学生们抒发了自己美好的心愿,有的说盲姑娘的眼睛好了,她和她哥哥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有的说盲姑娘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她经过努力练琴,成了一位盲人音乐家。至此,学生们迸发出了自己最真挚的情感,为这堂课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样的结尾增添了浓郁的色彩,使学生感到课已尽,意无穷,留下难忘的印象。

第二篇: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

《月光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语文课,我们要来了解一个动人的传说,题目叫做《月光曲》。板书课题。

1、师:请同学们先自由读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月光曲》讲了一个怎样的传说。

2、指名复述。

二、解读“联想”,达曲境

1、师:同学们,既然课文是讲《月光曲》谱成的经过,那么就让我们再次默读课文来找一找,课文中有没有对这首《月光曲》的介绍、描写。找到以后,请同学们把这段文字认认真真地读一读,欣赏欣赏这优美绝伦的乐曲。

2、指名读,出示段落: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3、请生一起读,初步感受这美景。

4、师范读,让学生闭上眼想象,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5、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形成板书: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月亮升高穿过微云 月光照耀巨浪奔涌

此过程比较灵活预设如下:

A.生:我看到了一幅非常宁静的画面。

师:在这宁静的画面中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生:月亮。

师:怎样的月亮?

生: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的月亮。

师:是呀!海水是如此的平静,天空也是如此的平静,月亮就从那水天之间悄然升起。板书:月亮升起

师:在这宁静的画面中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微波粼粼的海面。

师:怎样的海面?能说得具体点吗?

生:平静的海面,泛着鱼鳞般的波纹,在月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

师:是呀!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宁静的画面。板书:微波粼粼

师:你能把这“宁静”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 再指名几个同学读,齐读。

B.生:我看到了月亮升高了,在天空中的轻纱般的微云中穿行。

师板书:月亮升高穿过微云

师:多美的景色!你能读好它吗?

指名读。

师:我从你的朗读中体会到了你的欣喜,谁再来? 指名读。齐读。

C.生:我看到了巨浪在翻滚。

师:啊!巨浪翻滚!它们翻滚着,一个连一个——引读:朝着岸边涌过来„„板书:巨浪奔涌

请生读此句

师:它们就这样一个连一个,一层连一层地朝着

——引读:岸边涌过来„„有时巨浪与巨浪相遇便,激起了 ——

生:无数的浪花。有时巨浪与礁石撞击在一起,便又激起了 ——生:无数的浪花。此时在月光的照耀下,浪花显得如此 ——引说:雪亮。板书:月光照耀

请生读此句。

师:在这个时候,我们不仅看到了这壮美的景象,还听到了崩雷的巨响,再读 ——齐读整个语段,读出感情来。

三、“曲调”为索,悟曲情

1、师:同学们,我们读了这么久,可是我却还是没有听到有什么乐声啊,这曲在哪儿呢?我们都知道,曲应该有曲调,可这里有曲调吗?

预设:有。在兄妹俩联想到“月亮升起微波粼粼”的部分,这乐曲的曲调应该是比较轻柔的,而且也是比较缓慢的。而联想到“月亮升高穿过微云”的部分,应该是比较轻快的,因为他们感觉到了快乐。在他们联想到“月光照耀巨浪奔涌”的部分,则应该是比较热烈、激昂的,因为只有这激昂的音乐,才能让他们有这样的联想。(基本达到要求即可)教师或学生按以上解说在黑板上画出曲调线:

2、师:作曲需要灵感,灵感又来自于情感。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贝多芬创作了这首举世闻名的《月光曲》呢?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在文中标上批注。可以用线条划一划,可以用字词来概括,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在文中标上记号。

3、请生回答。此过程随机性比较强,预设如下: A.是由于兄妹俩的谈话深深地感动了贝多芬。

a.“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

重点体会盲姑娘对音乐的喜爱,读出她的渴望来。b.“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

师: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哥哥说他们家太穷,可是他们家却有一架旧钢琴,你猜这钢琴是怎么来的? 生:可能是父母留下来的。

师:是啊!有这个可能,可是他们家穷得连张音乐会入场券也买不起,哥哥有卖掉这架妹妹心爱的旧钢琴吗?为什么?

生:因为哥哥知道妹妹喜欢音乐,所以他不想让妹妹失去音乐。生:因为哥哥爱自己的妹妹,不让自己的妹妹失去最心爱的东西。师:还可能是怎么来的?

生:可能是哥哥花了许多心血,积累了好多年才攒了钱买来的。

师:是呀!可见哥哥知道妹妹喜欢音乐,会不同意妹妹去听音乐会吗? 生:不会。

师:可是现在哥哥却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你读出什么来了? 生:我体会到了哥哥内心的内疚、无奈、悲伤及对妹妹的怜惜。c.“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这句话是重点要分析的,体会妹妹的懂事、善良。师:“随便说说”是什么意思? 生:没有考虑,顺便说的话。师:“随便说说”指的是哪句话?

生:指的是“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

师:盲姑娘是真的这样随便说的吗?

生:不是。因为这首曲子很难弹,她非常渴望能亲耳听到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师:既然不是随便说的,那她为什么又说“随便说说”呢?这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她家太穷,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生:说明她能体谅哥哥的难处。生:说明她能理解哥哥贫困的处境。

生:说明她为自己刚才说的那句使哥哥难过的话感到不安。生:说明她为自己刚才说的那句话感到后悔。生:说明她很懂事、很会体贴人。师:对。“随便说说”说明了这个十六七岁的盲姑娘对哥哥的体谅和理解,对自己说的那句话感到不安和后悔。这说明盲姑娘是多么懂事、多么体贴人啊。指导读好对话。

B.是由于盲姑娘的懂音乐,是贝多芬的知音。

围绕“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展开讨论。

师:盲姑娘因何而激动?

生:因为他感觉到了弹琴的人就是贝多芬。

师:盲姑娘看到过贝多芬吗?她听过贝多芬弹钢琴吗?

生:没有!

师:没有!那她又怎么能认定对方就是贝多芬呢?

生:她是从贝多芬的琴声中感觉到的。

师:琴声中感觉到的,从没见过贝多芬,也从没听贝多芬弹过琴,却能从琴声中感觉到弹琴的就是贝多芬,可见盲姑娘是一个

生:非常懂音乐的人。

生:是一个有音乐天赋的人。

师:她可以称得上是贝多芬的 ——

生:知音。

师:贝多芬得到了这一个知音,心里能不感到高兴吗?于是灵感突发,决定再为她即兴弹奏一曲。C.还因为周围的环境,感染了贝多芬。

主要理解:“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和“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这两句话中“幽静”和“清幽”两个词。

4、请生再齐读第9自然段,读出曲中之意。

四、以“曲”为媒,识人心

师:同学们,这便是贝多芬的《月光曲》,可是在这乐曲之中真是只包含着这点情感吗?让我们再来看一段文字,或许读后你会有更深的理解。出示课件请生自读: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德国波恩一个音乐家的家庭,从小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十岁举行首次公开演奏会,十二岁开始作曲。二十二岁起定居维也纳。当时正是奥地利封建统治最黑暗的时代,他十分憎恨专权暴政,极其蔑视封建贵族的偏狭庸俗。他早年受启蒙运动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影响,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不少作品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及其理想中的英雄性格。他有一句格言:“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师:现在你再读这《月光曲》,回忆他创作《月光曲》的过程,你从中又体会到什么了吗?

生:我体会到了他内心对黑暗统治的痛恨。是这黑暗的统治让兄妹俩过上了这样的生活,让盲姑娘热爱音乐却不能拥有音乐。

生:我体会到了他对盲姑娘的关心与同情以及像盲姑娘一样的穷苦人民的关心与同情。„„„„

师:是呀!这就是《月光曲》,这就是贝多芬,让我们再满怀深情地来读这段有关于《月光曲》的联想。

第三篇: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学反思

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学反思

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学反思1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师生角色的变换,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老师不再是“教”,而是“导”,学生不再是一味地“听”,而是自主地“学”,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了语言文字;通过展开丰富的想像,感受到了《月光曲》的优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抒发了自己的情感。总的来说,这段的教学有两个特点:

一、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讨论。

这一段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月光曲》的内容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调、节奏到底是什么呢?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了认识。这一“读”一“说”,使学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师的情不断地产生碰撞,产生灵感,从而很好地理解了课文,也学会了合作。最后,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用分层读、赛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二、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去说,去想像。

《月光曲》是一首优美的钢琴曲,它所蕴涵的'内容很丰富、很深刻的,这就给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创造了空间。教师及时抓住了这个契机,在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播放音乐让学生闭目欣赏《月光曲》,用心去感受。伴随着和谐优美的曲子,学生很快进入了愉悦其耳目、激动其心灵、开发其智力的境界。这时,教师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说说听了乐曲后仿佛看到了什么,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情趣高涨,各抒己见。有的说,看到了调皮的孩子;有的说,看到了跳舞的小鱼;有的说,看到了涨潮;有的说,看到了出海的探险家……在这一“想”一“说”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

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学反思2

《月光曲》一课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这篇课文在知识、思想感情、意境等方面同当前六年级学生都有必须的距离,理解起来有必须困难。

我在教学时是这样设计教案的:首先播放月光曲,让学生猜想这首曲子的名字,有的学生以前听过,能明白它是月光曲,并自然的.引到课题上来,接下来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有关贝多芬的资料,进一步了解贝多芬及其作品,为下文的学习做铺垫。

在品读体验环节,我抓住了“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这一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学习的。反复体会盲姑娘和哥哥对话:“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是啊,但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哥哥,你别难过,我但是随便说说罢了。”把自己的体会说出来,在带着这种感情读这几句。在这地方学生都不大用心,只有极少的学生说出自己的体会。可能我引导的不够,激情不够,没有把这种氛围渲染好,所以才导致这样了。

最后拓展延伸时间有点紧,处理的很仓促。

以后要加强自身的修养,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努力做一个合格的老师。

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学反思3

让孩子们自由读,一边读一边思考乐曲的变化,从而进一步感悟课文资料。紧之后让孩子们试着把这样的变化给读出来,品悟语言文字,并安排了孩子们分层读出这种曲调的变化,让孩子们悟出这种变化实际上也正是贝多芬情感的变化。最后在孩子们水到渠成到达感情朗读后,我又有了进一步的要求,那就是配乐让孩子们把这几句皮鞋匠联想的话再读一读,进一步体会乐曲的变化,如果课堂上还有时间的话还能够安排学生及时背诵这部分资料,这样文中的语言就变成了孩子们的语言积累。

就这样,我引导学生一步一步,一层一层,循序渐进在读书的.“读”上面做文章,读的不空洞,不单调,读出质量,读出韵味总体来说是比较成功的。整节课是贴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了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构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读书的过程中,比较注重语言感悟和运用,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还有最后这部分听音乐写话,事先我准备了那首《苗岭的早晨》,我认为这首曲子比较容易听得懂容易想象,原本我想给学生限制一下想象的范围,介绍一下这首曲子的背景,但之后我想既然要听音乐联想就让学生天马行空,自由发挥,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但是可能是缺乏引导,学生的想象还是比较局限于森林动物的联欢上了。

在上这节课前我十分自信,因为我精心准备这节课,付出了许多的心血,心里比较有底,但是课堂效果却并不象我预期的那样精彩。我太想把每一步走扎实,到位,却因为太过了,反而显得比较烦琐、迂回、浪费一些不必要的时间。如在解决学生提出的那三个问题时,三个问题是互相关联的,但我却没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将三个问题结合起来解决。另外,我自己感觉在教学设计上比较均衡用力,缺乏侧重点,个性是学生在突破教学难点: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贝多芬的情感变化与乐曲和穷兄妹俩的联想之间的关系引导得但是深入透彻,估计有些学生还是一知半解。

总之,这节课上完了,给我留下的思索是很多的,既有成功,也有不足。我想就在这样的反复锤炼中,我的教学水平也会逐渐提高吧!

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学反思4

在设计这一课的过程,教案先后修改了十多次,我看了支玉恒、李吉林、蒋军晶等名师的实录,我知道,我在准备这节课时是不能将他们的设计生搬硬套的。

我反复读课文,理解着课文每一句话,细细品读,我对课文有了更深的认识。

作为一个音乐家,能来到一个偏僻的小镇演出,肯定没有华丽的演奏大厅,没有那么多上流社会的人,说明他想把自己的音乐散播到每一个角落,他想让他的音乐给更多的普通的人带来享受。他走在幽静的小路上,只有幽静的地方才能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在这样偏僻的地方,只有低矮的茅屋,却传出的是他的音乐,这样穷的人是听不起他的音乐会的,却弹奏着他的曲子怎能不让他好奇?因此,他走近茅屋。

这对穷苦兄妹的对话又引起了我的深思。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曲子肯定不好弹,而姑娘没有看谱,只是听过别人弹过几遍就能断断续续的弹,说明姑娘确实不简单,也反映了姑娘的音乐天赋,可是弹不好曲子让这个姑娘苦恼,她是那样渴望听贝多芬亲自弹。姑娘的话中流露出了对音乐的热爱与渴望,可是哥哥的话让我知道了她的家境,这对穷苦的兄妹虽然贫寒,却依然相互理解,互相关心。此时,门外的贝多芬的听了这番话后会有怎样的反应?送他们两张门票?还是把谱子写给姑娘?当他看到这位姑娘竟然是个盲人的时候,他唯一能满足姑娘的就是为她弹一曲。贝多芬没有自报家门,而是选择了给姑娘弹琴,他认为姑娘知不知道他没关系,只要听到她渴望的旋律就好,在姑娘面前,他并没有把自己当作一个音乐家,而是一个把音乐的美带给姑娘的使者,当姑娘渴望听到的琴声响起的时候,姑娘自然是入了神。因为只有贝多芬才能弹得这样纯熟,姑娘的音乐天赋让她听出这个弹琴的人就是贝多芬,可是她又难以置信,但感觉分明是贝多芬,因为她能真正体会贝多芬音乐中的感情,她对音乐的理解正是贝多芬对音乐的理解。从这里可以看出,姑娘和贝多芬是默契的,这就是“心有灵犀一点通”。贝多芬没有想到,在这样偏僻的小镇上竟然有如此热爱音乐的人,也没有想到一位盲姑娘竟然有这样的音乐天赋,更没有想到这位姑娘能通过音乐体会到他的内心世界。

对于贝多芬来说,这样的知音是可遇不可求的,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他被这对穷苦兄妹对音乐和生活的热爱深深的.打动了,胸中的感情有如波涛汹涌的大海。此时,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透进窗子,月亮是美好的象征,表达的是祝福,贝多芬在这样偏僻的地方,这样贫寒的人家,遇到了懂得自己音乐的人,他此时心里是温馨的,他有太多太多的话要说,有太多太多的祝福要送给这位姑娘,借着清幽的月光,作为一个音乐家,一个以音乐为语言的人,他不需要说些什么,那样太苍白了,只有用音乐来抒发他内心的情感,因此即兴创作了《月光曲》。

皮鞋匠联想到的画面是贝多芬心情的变化,姑娘脑海中的波涛汹涌的大海是贝多芬感情的涌动和倾泻。当音乐停了,贝多芬心情平静的时候,兄妹俩仍然在回味着音乐的意境,体会着贝多芬的心情与创作的激情,可贝多芬已悄然离去。贝多芬静静地来又静静地去,给兄妹留下地是祝福,是喜悦,是无限的遐思,是幸福的陶醉……给我们后人留下的是不朽的音乐和美的感受。

当我真正走近了课文,才真正走进了贝多芬的内心世界,走进了《月光曲》创作的根源。同时,我查阅了贝多芬的相关资料,贝多芬自己曾说过:“我的音乐应当为穷人造福,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我该多么幸福!”“我为什么要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他的这两句话更是加深了我对文章的理解,是呀,他为什么要为姑娘弹琴?一个音乐家只有富有同情心,只有他怀着用音乐为穷人带来幸福感的心,才能驱使他为这个姑娘弹琴。当他遇到知音时,他如此的激动,他的内心世界怎样释放?只有音乐。

此外,我还看了贝多芬的另一首名曲《致爱丽斯》的创作过程,也是为了一个即将死去的穷苦人而作,在这个穷人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他用他的音乐满足了他的心愿,看到了他梦寐以求的美景,带着幸福和喜悦满足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贝多芬就是这样一个感性的人,这样一个善良的人,这样一个用音乐给人带来幸福的人,他一生的音乐辉煌也基于此。

因此,我更要让孩子通过《月光曲》的创作过程来体味贝多芬伟大的人格魅力。在设计课的时候,我更注重孩子的情感体验,把《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作为了重点,而《月光曲》所表现的画面是贝多芬感情变化的体现和释放,当孩子真正理解了创作过程,真正跟我一样走进贝多芬的内心的时候,我想画面所体现的情感就不难理解了。

对于这样设计,这是个尝试。我想,让孩子换位思考的方式去体验,让孩子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去读课文,用自己的感情和声音反射姑娘和贝多芬内心,去理解这一伟大作品诞生的过程。

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学反思5

一、导入新课

读课题,你觉得《月光曲》应该是一支什么样的曲子?

从名字猜想

我们心中最大的期待是什么?听一听。

咱们今天是语文课,我们语文课首先要从语言文字中听出音乐来,浏览课文,从什么地方你可以听到月光曲的旋律。

二、细读课文

自由读9自然段,你从课文中听出了月光曲怎样的旋律。

她好像面对这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

指名读。

齐读,一二两句。读初平和、舒缓的旋律。

范读:月亮也越升越高,穿过一律一律轻纱似的微云。

听出音乐正在向高潮发展。

你还听到了什么样的乐曲。

激动人心的。情绪高涨的。我是从“忽然……”听到的。读。

板书:

旋律舒缓起伏激越

齐读。读初令人振奋的旋律。(是令人振奋吗?)

指读第九自然段。

从文字中听出了月光曲旋律的变化,听得对吗?让我们来听一听。

在这段话前还有一句话,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咱们不是皮鞋匠,但也要静静地听。播放音乐。

(这时候不要介绍乐章,让学生静静地听,就不要打断学生)

有同学笑了,为什么笑?为我们鼓鼓掌。

我们都有一双音乐的眼睛,我们听出了音乐的旋律,音乐的旋律都是表达的作者的情感。让我们走进作者的创作中去,自读第二自然段,让我们来体会贝多芬创作的'过程,创作的心情。

小路上。心情很放松。他的心情很平静。

仔细读第二小节,你就能体会到不同的心情。抓关键词语。

谈感到欣慰,因为人家谈得是她的曲子。

从幽静体会到平静。

高兴,因为他的曲子被广泛的流传了,在这么僻静的地方都能听到他的曲子。带着这样愉快的心情,走进了小屋。

有句话说,弹琴知音,谈话知心。你能通过他们的谈话知道他们的内心吗?

他们很想弹好这首曲子。

读一读,在哪儿知道的?

很想听到贝多芬亲自弹奏。

有点无奈。

这个哥哥比较难受,因为他不能满足妹妹的愿望。

指读哥哥说的话。

沮丧的心情。因为小姑娘很想听听。

要从文字中体会,

我觉得他们的心情很矛盾,妹妹想去,而他们家太穷了。

贝多芬听了他们的谈话,心情如何?

同情他们,想给他们谈。

贝多芬走进门去,心情会有什么变化?

指读。

他会十分的感动,进入房子的时候,发现小女孩的眼睛瞎了,还在刻苦的学习他的曲子,所以他很感动。

为什么说弹一首,怎么又弹了一首?

因为他发现他是一个懂音乐的姑娘,所以要再弹一首。

因为他觉得这个小姑娘是她的知音,听得入了神。

入了神就是知音码?

能从音乐中听出就是贝多芬;从谈得熟,里面有深厚的情感,从音乐中能知道就是贝多芬,难道还不是知音吗?

能听到贝多芬亲自为自己的弹奏,

贝多芬在这里遇到了自己的知音,有个词叫作“知音难觅”,是多么的高兴?课前我们查找过资料,知道了贝多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性格狂躁,脾气古怪,一般人不愿意和他交朋友,一生很孤独,在这里激动的何止是盲姑娘呀,还有贝多芬。(出示课文图片)

遇到了知音,他激动万分,欣喜若狂,这时候“一阵风……”

激发了他的创作情思,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这情思由指端汇聚到琴键上,让我们再来听……《月光曲》

谁来在月光曲的乐声中,再来读课文第九自然段,这一遍读,你可能听到的不仅仅是他的旋律,

“她好像…………”

在英国有一句谚语,说音乐是耳朵的眼睛。月光曲就给了盲姑娘一双耳朵的眼睛,那是心灵的眼睛,齐读“皮鞋匠看着妹妹……

一首的乐曲诞生了,让我们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你从飞奔中体会到了贝多芬怎样的情感。

他十分呢喜欢自己刚创造出来的曲子。

十分激动,因为他帮刚刚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着急,怕忘了。

欣喜,因为自己一下子就创作出来了这样地曲子。

激动,创作成功的激动。

这就是一《月光曲》创作成功的传说,这时音乐史上最动人的传说。这个传说最打动人的事什么?

指读:

我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人……

听到的是曲,体会到的是情。像月光曲这样富有情感的文章,咱么就这样一步一步的品味,细细地去读。

情感,是一切艺术的灵魂。(幻灯)

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学反思6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创设情境,聆听曲之美。

《月光曲》是贝多芬创作的经典乐曲之一,其优美的旋律倾倒了无数音乐爱好者。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曾三次让学生聆听此曲,觉得对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次听《月光曲》是在揭题之前,我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先让我们来听一首乐曲,请你们来猜一猜这是一首什么曲子?”听曲子学课文,这样愉悦的学习氛围是不多见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二听《月光曲》,是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重点段第九自然段时(“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波涛汹涌的大海”),此时,让学生配以时而徐缓抒情时而高昂激越的乐曲诵读,使学生如见其景、如临其境:在水天相接的海面上,一轮圆月冉冉升起,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了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继而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波涛汹涌的大海格外壮观……这样,学生入其境而通情,朗读时也就真正达到了声情并茂的效果;三听《月光曲》是在即将结束这篇课文时,我边播放乐曲边对学生说:“同学们,最后让我们再次聆听《月光曲》,并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优美流畅的旋律中结束本课吧。”

2.精读课文,领略文之美。

《月光曲》曲子值得一听再听,而文中的词句更值得反复诵读体会,以帮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优美。如在朗读第九自然段时,可以指导学生抓住“水天相接”“波光粼粼”“霎时间”“一缕一缕”“波涛汹涌”等词句,让学生想象并练说:“通过这些词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而引导学生有表情、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体会到海面由平静——波涛汹涌,体会到乐曲由舒缓流畅——高亢激昂。此时,即使学生从没亲耳聆听《月光曲》,但是通过这充溢着优美意境的字里行间,也能想象得出《月光曲》的基本旋律了。

3.细细品味,感悟情之美。

细细品读《月光曲》这篇课文,我们也不难感悟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当贝多芬听到盲姑娘兄妹俩的对话而推门进屋时,当盲姑娘激动地认出贝多芬,贝多芬再次为她弹奏乐曲时,我都让学生想象:“当时贝多芬是怎么想的,是什么驱使他进屋并再次为盲姑娘弹曲?”当课文最后讲到兄妹俩久久地被曲声陶醉时,我又借此让学生练说:“假如你就是兄妹俩中的一个,当你从陶醉中回过神来时,你会对着贝多芬远去的身影激动地说些什么呢?”通过以上的几次想象练说,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贝多芬悄然而来,又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的是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和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更让学生感受到了这位大音乐家博大的同情心和高尚的情怀。

听曲、品文、悟情,《月光曲》这篇课文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乐曲之美,领悟到语言之美,更让学生体会到了人的情感之美,使学生从中获得了愉快的审美教育。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设计课的时候,我更注重孩子的情感体验,把《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作为了重点,而《月光曲》所表现的画面是贝多芬感情变化的体现和释放,当孩子真正理解了创作过程,真正跟我一样走进贝多芬的内心的时候,我想画面所体现的情感就不难理解了。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们从各种感官中都得到相应的理解,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有力地促进学生思维及想象力的发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状况,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将是我今后教学的主旨。

三、不足之处

本篇课文景美情深,朗读时应该是徐缓、抒情的基调,只有个别地方,如描写风起浪涌的语句,语调是激昂的。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把人物思想感情变化的层次表现出来。比如盲姑娘想听贝多芬演奏的急切心情,皮鞋匠因买不起入场券的隐隐痛楚,贝多芬说明来意时的`诚恳、热情,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赞美、惊喜等,都应该读出其中蕴含的感情。课堂上,由于急于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学生个别地方朗读不够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将不断改进提高,以达到理想效果。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创设情景氛围,激发学生情感。讲课伊始,我采用情景教学,多媒体出示贝多芬画像和他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随后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并随乐声简介贝多芬。接着倡导合作学习,培养问题意识。让学生勾画出皮鞋匠听音乐时联想的文字,合作学习,初步体会乐曲的三层变化,再用多媒体播放月色海天的图画,即“月亮升起,海面平静”“月亮升高,穿过微云”“月光照耀,风起浪涌”。并配与月色海天图画相对应的《月光曲》的三个乐段,即轻松舒缓的、渐强发展的、高昂激越的。然后追溯作曲根源,了解人物心境。让学生明白兄妹贫穷的现状与贝多芬憎恶不人道的社会的激情,使得贝多芬的心情在变化,而穷兄妹俩,特别是对爱音乐又懂音乐的盲姑娘的深切同情和对她求知若渴心理的理解,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感情基础,从而让学生体会了贝多芬的卓越才华,和她对劳动人民的关心、热爱。最后重视想象能力,拓展创新意识。出示文中联想的语段,并提问:“这一幅美妙绝伦的月色海天图,兄妹俩真的看到了吗?”进而抓住“好像”“仿佛”引导学生进一步分辨事物和联想,并体会写作时应用联想的条件和好处。

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学反思7

《月光曲》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课文资料意境隽永、文质兼美,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无论是乐曲、语言、情感,都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引导学生感悟体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从鲜明的形象中领略人格美

课文塑造了贝多芬、穷兄妹俩两种人物形象。教学时,抓住人物的外在形象,揭示人物的心灵美,能使学生受到人格力量的熏陶。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钢琴家,理解这一人物形象时,我着重向学生介绍他的生平事迹,以及他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

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从贝多芬为穷兄妹俩弹奏乐曲这一故事中,让学生感受到贝多芬不辞劳苦、一心为民作曲弹琴的精神。穷兄妹俩作为劳苦大众的代表,他们生活很困苦,但十分爱音乐,对生活充满了乐观的态度。透过指导学生充分朗读兄妹俩的对话,能深切体会到穷兄妹俩相互关心、相互体贴、相依为命的善良品性。

二、从生动的语句中感受文章美

《月光曲》曲子值得一听再听,而文中的词句更值得反复诵读体会,以帮忙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

例如,在朗读第九自然段时,我指导学生抓住“水天相接”“波光粼粼”“霎时间”“一缕一缕”“波涛汹涌”等词句,让学生想象并练说:“透过这些词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而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体会海面由平静到波涛汹涌、乐曲由舒缓流畅到高亢激昂的变幻。此时,学生虽然没有亲耳聆听《月光曲》,也能透过充溢着优美意境的语言文字,想象出《月光曲》的基本旋律。

三、从优美的'乐曲中品味艺术美

《月光曲》是贝多芬创作的经典乐曲之一,其优美的旋律倾倒了无数音乐爱好者。课文中,美妙的琴声让兄妹俩深深“陶醉”,“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这些都体现了音乐艺术的巨大感染力。

教学中,在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体会了课文的意境之后,我运用多媒体播放《月光曲》的音乐,让学生配乐诵读,从而切身体会《月光曲》的旋律,感受艺术的魅力。

不足之处:

本篇课文景美情深,朗读时就应是徐缓、抒情的基调,只有个别地方,如描述风起浪涌的语句,语调是激昂的。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把人物思想感情变化的层次表现出来。比如盲姑娘想听贝多芬演奏的急切情绪,皮鞋匠因买不起入场券的隐隐痛楚,贝多芬说明来意时的诚恳、热情,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赞美、惊喜等,都就应读出其中蕴含的感情。课堂上,由于急于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学生个别地方朗读不够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将不断改善提高,以到达理想效果。

第四篇: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月光曲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教学课件:《月光曲》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二、初读感知

1.师:《月光曲》是首什么曲子?

2.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贝多芬资料,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让我们来看看乐圣贝多芬的一生吧:

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三、学习生字词语

1.学生自学生字词,遇到容易出错的生字多分析一下字型结构,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2.给本课的生字组词语辨析。(点击字形结构,会显示例词。)能说说'幽静''纯熟''陶醉'这三个词语的意思吧?会用这些词语写个句子吗?”(点击课件出示解释和例句。)3.学生在练习本上写生字词。4.辨析部分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课文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既然是传说,也就说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2.理解“谱写”:

““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

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五、学习课文第二意义段

1.读书。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什么?(断断续续的弹琴声)

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

启发学生联想:“同学们想一想,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2.“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 师: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不大熟练,但是很不容易。)

3.指名分角色读第五、六两自然段的对话。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朗读。

第二课时

一、音乐导入,学习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第九自然段)

1.听《月光曲》。师:这时,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兴奋,这样的喜悦,贝多芬心里怎么样?”

2.师生对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话。

(1)师:“于是,贝多芬又给她弹了一曲,这个曲子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还是趁着兴致当时弹出来的?从哪一句里可以看出?”

(2)师:“同学们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著名的乐曲呢?盲姑娘和皮鞋匠是怎样听的?他们听着,听着,又展开了怎样的联想?”“请你们看看插图、带着这个问题自学第二部分。” 3.(学生自学)全班交流。

“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闻名的乐曲呢?”(老师读课文“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

读后描述,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课文中有一幅插图,这个情景多美啊。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

交流:为了描写这个环境,课文中用了什么词?“(清幽)”这个“清”是“亮、清朗”的意思;“幽”给人宁静的美感。前面也讲到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清幽、幽静”,都有幽雅、美和静的含义。但“清幽”有光亮的意思。月光是那么亮、那么美,也给人宁静的感觉。”

二、再读想象,体会联想

1.“现在就请你们把这一节课文读一下,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然后请你们讲这幅图。”(学生各自准备,同座两人对话。)

教学预设:(描述插图)一阵风拂过,把蜡烛吹灭了。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亮了茅屋。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月夜呀,身边的穷兄妹是这样的穷苦,他们同样需要音乐,我

一定要用我的音乐给他们带来快乐,给盲姑娘带来光明,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月光弹起琴来。

2.师: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贝多芬的琴声给穷兄妹带来了什么呢?课文上没有写,但是从哪儿我们可以知道?

课文是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来写的。现在我们看看下一节课文,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 3.学生读写实的部分: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他睁得大大的眼睛。4.学生读联想,体会情境。

(1)读书想象第一幅画面:体会月光照耀下海波粼粼的画面

(2)体会第二幅画面:月亮越升越高„„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的情境。(3)随着音乐体会第三幅画面: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凤,卷起了巨浪的情境。再引导再看图:“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

(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

四、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师: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是与文章中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

引导对比: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不那么深刻感人。)不信,可以读读。

指导读:读这类文章时,要搞清楚哪是叙事,哪是联想,从而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指导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五、朗读全文,体会文章的前后照应

“盲姑娘听到贝多芬的第一个曲子是”入神“"激动”,听了“月光曲”是“恬静”是“陶醉”,我们想想看这个穷苦的盲姑娘此刻心里觉得怎么样呢?她心里可能要说什么?我们帮她说出来。”

“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而且说如果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这时贝多芬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个词儿说明他也很激动?”(飞奔)。师:“同学们,我们再读读课文吧。大家可以跟着录音小声读一次,再大声读一次。”

第三课时

一、难句讲解梳理

1.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 “断断续续”,说明弹得不熟练。因为环境的幽静,所以贝多芬能听到“断断续续”的琴声。这琴声把他吸引住了。

2.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这句话既表明盲姑娘想听贝多芬的演奏,又让哥哥不要因为这件事难过。3.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多纯熟”,是说弹奏的技能熟练;“多深”,是说把曲子里的感情充分表现出来了。这样高超的演奏技巧,只有贝多芬才行,而贝多芬正在附近旅行演出,所以姑娘猜想弹奏者便是贝多芬。姑娘的话说明她对音乐有很强的理解力,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

4.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恬静”,形容姑娘被音乐唤起了想象后,脸上表现出来的专注、平静的神色。“仿佛”,指哥哥看陶醉在琴声中的妹妹,从妹妹专注而平静的神情中产生的感觉,感觉妹妹也和自己一样,被琴声带到了月光下 的大海。

5.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陶醉”,完全沉浸在美妙的琴声之中了。这句话说明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是多么的美妙!

二、佳句赏析

1.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好像披上了银纱”、“清幽”描写出了清亮如水的月光下,茅屋里的美好景象。这样的美,4

盖过了茅屋里的穷困和凄凉。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寄予深深的同情。此情此景,使贝多芬想到,美好的音乐

应当给予穷苦的然而爱好音乐的人们,就像清幽的月光照进茅屋一样。这样的联想,使他接起琴键来。

2.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联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丽画面。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这是一个平静的大海的月夜。此刻,贝多芬轻轻地按着琴键,音乐轻幽、舒缓。

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随着天气的变化,音乐逐渐增强,曲调出现了波折。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强音乐骤然响起。浪花“涌过来”,气势凶猛,音乐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这样联想,从侧面描写出了贝多芬的琴声,融进了他心中强烈的感情,美妙动人。

三、归纳训练

本文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在一个秋天的明月夜,走进简陋的茅屋为穷兄妹俩弹琴的故事。他触景生情,谱写了著名的《月光曲》。

第五篇:新课标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新课标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1.我的舞台

在教学本课时,需要学生课前收集关于评剧艺术方面的资料,为理解课文做准备。教学时要着眼于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引导学生感悟戏剧表演艺术给人的神奇魅力,要让学生通过充分朗读和画找语句来感知课文,并通过朗读或形象描述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2.蒙娜丽莎之约

作为语文教师我知道教学时要时时关注插图,让文章的描写和插图结合起来,真正感受达芬奇名画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我要要借此培养学生对绘画艺术的兴趣和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对蒙娜丽莎的微笑诠释应该是不确定的,如果教学中学生的感悟言之有理均要认可,并启发学生不同角度、不同光线去看蒙娜丽莎的微笑。

我也尽力去做了。可是当这幅画出现在孩子的面前时,学生有些惊讶,接着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画面,可是几个孩子起立后又得确实呆立,后来有几个学生开始发言开始描述画面,可是那语言依然有些贫乏,蒙娜丽莎的美丽与魅力已经在个别学生的描述中荡然无存,我知道在这方面的审美,学生还不具有。看来多方面教育学生还是必要的。好在看她的面部表情时孩子们又恢复了原有的状态。

一课下来我觉得学生的语言能力有待于提高,学生的鉴赏力有待于提到。3.月光曲

教学完《月光曲》,我个人认为我在教学中注意到了以下几点:

1、重视预习:

上《月光曲》这课前,我提前要求学生把课文读准、读通,进行三查一想:一查生字表,看看生字出现在课文中的什么地方,组成哪些新词;二查字典、词典,弄懂自己不懂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三查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贝多芬;一想是想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预习中把遇到的问题做上记号,课堂上与同学、老师一起讨论。

2、创设情境,以情激趣,张扬个性:

《月光曲》这课的情境教学,我主要采用语表情境和音乐帮助想象情境。第八自然段采用语表情境,学生才能把当时的情景通过朗读表现出来;第九自然段采用音乐帮助想象情境,学生才能体会乐曲由舒缓到明快到激昂,从而才能把九自然段读得有滋有味。

3、以读为主,重视熟读成诵的指导,充分感悟语言:

教学中,不同形式的感情朗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在读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读中进入美的意境,在读中感悟美的语言,以至熟读成诵,熟读成背,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4、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所产生的感悟、体验并不全面、合理时,教师及时、积极地指出来,灵活地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回答。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个性才能得到真正的飞扬。

5、体会联想,拓展思维,创新教育:

联想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非常重要。教学中,引导学生对音乐进行深入、丰富多彩的联想,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使学生对联想的含义有了更深入地了解。

教完全文后,问学生:“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呢?”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疑,鼓励他们敢于超越课本,敢于超越教师,敢于用挑剔的眼光去思考并发现问题,这不仅无碍于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还会在此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所以,钻研教材,吃透文本是一切生成的基础,也是教学创新的基础。4.金色的脚印

《金色的脚印》讲述了一个人与动物之间的传奇故事:小男孩正太郎家的佣人从山里捉回一只小狐狸,两只老狐狸想尽办法要救小狐狸出去,冒着生命危险住在正太郎家的地板下面照顾小狐狸,并和十分同情小狐狸,偷偷给老狐狸喂食的正太郎建立了亲密的信任关系。后来小狐狸被送给邻居,正太郎为了要回小狐狸,不慎掉下悬崖。两只老狐狸救下了严寒中昏迷的正太郎,最后正太郎要回了小狐狸,和爸爸一起把它放回了山里。狐狸一家终于团聚并回到了树林中。文章以生动细腻,充满感情的笔触娓娓道来,赞美了人与动物之间的互相信任、互相帮助、和谐相处的美好关系、也展现了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读来感人至深,每个人无不为之动容。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美好的情感与崇高的品格,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升华,并且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思想感情,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学生读完课文,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我结合课文的描述,指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谈谈读了课文后的具体感受。学生们对故事的内容极感兴趣、也谈了许多有关大自然是人类和动物的共同家园,人们要和动物和谐相处,世界才会更加美丽„„等道理。

同学们虽然懂得了很多道理,但我总觉得还缺乏精神的升华、情感的碰撞,来自内心深处的东西。如何把讨论引入深入,让故事在孩子们心中激起情感的涟漪?这时,有位同学说:“老狐狸救掉下悬崖的正太郎,太巧合了,使人难以置信„„”看全班同学的表情大有苟同之意,于是我故弄玄虚地说:“是呀,难道老狐狸一整天一直和正太郎在玩,而没有照顾小狐狸?”有学生很快否认了我的说法,我接着追问:“小狐狸被带走,老狐狸知不知道?”学生说:“肯定知道,因为老狐狸冒着生命危险就住在正太郎家的地板下面,时时刻刻都照顾着小狐狸。”我于是又发问:“既然知道小狐狸被邻居带走,按狐狸的做法,应该跟踪到邻居家,在邻居家做窝照顾小狐狸。老狐狸为什么不去拼死营救,而还留在正太郎家?”顿时,教室里炸开了锅,对这个问题学生展开了激烈地讨论,很快答案产生了,同学说:“人和动物的和谐相处,彼此信任产生了奇迹,老狐狸相信正太郎一定会帮助他们救回孩子,于是留下来等正太郎,于是悬崖救正太郎就不是巧合,而是顺理成章的事。”疑点变亮点,学生对老狐狸的聪明和犊子之情赞叹不已,对正太郎的仗义和善良佩服有加,特别对狐狸和正太郎之间那种浓浓的情谊更是感慨万分,于是大家联想到自己家的宠物,联想到动物给人类做的贡献,联想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有的同学甚至还检查自己的不爱护动物的过错,后悔对父母态度不好,没有理解父母的苦心等等,一时间我仿佛看到一颗颗金子般的心在课堂上闪耀,一句句肺腑之言在温暖着我的心。5.最后一头战象

《最后一头战象》记叙了在抗日战争中幸存的最后一头战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埋葬着战友的百象冢旁边挖了一个坑,将自己庄严掩埋的故事。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生动,以充满深情的笔触歌颂了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课文篇幅较长,但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边读边思的习惯已经养成。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先从整体入手,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在整体感知课文后,让学生谈谈对嘎羧的印象,然后抓住重点语句研读,避免逐段讲解的繁琐,以实现长文短教的目的。学生在充分批注感悟下,体会到了战象的善良、忠诚的高尚品质,受到了教育。

如何进行长文短教的教学?是否应重点抓住一处(如嘎羧在打洛江畔凭吊的那动人的一幕)进行透彻的研读,继而辐射全文:二十六年前是怎样的一幕?从而体会嘎羧的英勇。在它知生命大限已至之际它为何这样做不去象冢而去百象冢?从而体会嘎羧的善良与忠诚„„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补文中的空白。6.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用倒叙的方法记叙了“悼念伯父”、“谈《水浒

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这五件事,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告诉我们伯父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对伯父深切的敬爱之情。

在备课时,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领悟的方式,理解并感悟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如:“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之后通过美读表达人们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教学流程上,紧紧扣住为什么会爱戴‘伯父’”这个问题来展开,并以填空伯父鲁迅先生是一个()的人,作为每一段的小结。这样,随着学习过程的深入,学生自然而然地对“伯父为什么得到各色各样的人的爱戴?”这一问题越来越明白,答案会越来越丰满,越来越完整,最终得出:因为伯父关心青少年、敢于与恶势力作斗争、同情和关心劳苦大众,所以得到广大青少年、进步人士和劳苦大众的爱戴。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同学们对鲁迅先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7.一面

本文在教学时紧紧抓住鲁迅先生的三次外貌描写,体会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爱之情。通过侧面描写感悟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课外资料的补充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

8.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篇课文中印第安酋长西雅图对土地的留恋和眷顾、对土地的热爱震撼了我的心。文章被誉为是有史以来在环境保护方面最动人心弦的演说,它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人类与大地上河水、空气、动植物等的血肉关系,用跳跃式的笔触描述了充满灵性的万物,并对即将统治这片土地的白人提出了“如果把土地转让了,希望白人能善待河水、善待空气、善待动物”的要求。一方面,课文大量地运用了拟人、比喻等表达手法,把土地上的一切事物都当成自己的兄弟朋友,字里行间处处充满着对这片土地的珍惜和热爱,表达出对它们无比眷恋的感情;另一方面,体现课文主旨的语句“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反复出现,产生一咏三叹的表达效果,不仅使主题深化,而且强化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在教授这篇文章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弄明白“神圣”的意思是什么,然后交流“土地上的什么是神圣的”,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第二个环节,我们针对“面对这片神圣的土地,我们应该怎样做”这个问题,引发了新一轮的讨论,让学生再次研读文本,通过品读、吟读、想象等途径,引导学生透过优美的语言,去领略这片土地的可贵。第三个环节,我抓住“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个体现文章主旨的中心句,让学生们通过充分的朗读来体会作者表达的强烈情感。课的最后,我将热爱土地的情感进行了扩展,呼唤大家要热爱土地、珍惜资源。

在教学时,我采用“问题引导、当堂训练”的方法,抓住课题的“神圣”。以此为主线,让学生读中悟,悟中读,学会运用各种方法来(如: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句子、联系上下文、联系实际,深入思考)培养学生阅读后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学生在理解文本时也掌握得不错,并在理解句子过程中能较好地说出自己学习的方法,同时也把德育教育渗透进去,从而让学生的环保意识更浓了。9.只有一个地球

《只有一个地球》是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科学小品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根据单元教学目标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深入文本、联系实际,明白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这样一个事实,懂得要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本文虽然只是科学小品文,可却洋溢着作者滚烫的情感,为地球的现状而沉痛,为地球的命运而担忧,为

地球的遭遇而愤慨,为地球的前途而呐喊。教学的难点是:如何将这样一篇科学小品文让学生学得有情有趣,使之既能理解课文内容、知晓课文的表达方法,同时内心又能真正被打动,将环保意识内化为行动。

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对宇宙与地球感性认识很浅显,而对文章内容没有一个很深的了解是很难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的,学习时体会也不会深刻。因此,我首先组织学生在课前收集阅读有关宇宙与地球的有关书籍资料,让学生通过资料去充分地感受。学生对我们唯一的家园──地球有了较多的了解,对学习课文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弄清课文介绍了有关地球的哪些知识,然后让学生围绕课文内容充分质疑,再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自主阅读,自主探究,在读中感悟,在议中交流。这样既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我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总觉得还有很多知识点落实不够到位。现就这堂课作以下几点教学反思,与大家切磋:

1、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在充分质疑的基础上,自主读书,边读边划,联系课文,深入思考,并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和同学交流讨论,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的、自由的与文本直接对话的空间,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与思考。在全班交流时,我根据教材特点,采用了变序教学的方法,首先抓住遨游太空的宇航员为什么会发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感叹?这一问题直奔主题,再辐射全文,避免了琐碎的、按部就班地讲解课文。

2、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的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让学生体会地球的美丽、渺小时,在学生读了句子有了理性的认识后,再辅以课件演示,就更加形象地展示了地球的美丽、渺小,使学生对地球妈妈的感性认识更加丰富生动,这时再次读文,理解和朗读就比较到位了。

3、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的补充有关图片资料:人类怎样破坏自然资源以及由此造成的生态灾难。这使学生心灵上受到了震撼,加深了对文章的感悟。接着我又出示了一组文字资料:地球资源的现状及给人类带来的危害。这更让学生深深地感悟到宇航员发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感叹的意义了。进而组织学生讨论:人类的出路何在?通过抓住课文重点词句的理解,使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产生共鸣,因而“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必须精心保护地球!”终于成了所有学生的呼声。最后的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该怎样保护地球。有利于促使学生将环保意识内化为行动。

这一节课的教学,也还有很多遗憾:

1、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合作探究的时间不够充足:

学生理解宇航员说的这句话不够深刻,学生回答问题的面有点窄,这和老师的引导有很大的关系。这也证明课前备课不够充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还不够到位:

指导学生朗读这类作品,除了同朗读叙事性作品一样要注入自己的感情以外,还要注意行文的严谨,表达出这类作品的逻辑力量。如,“不错,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设想,例如,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但是,这些设想即使能实现,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这段话还应通过朗读训练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但是”之前为一个层次,可用较平直的语调,把“设想”读得稍重一点,以强调这仅仅是设想;“但是”要强调,以引起人们注意“但是”之后的内容,“即使”可强调,使人们感到,这种设想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又有多少人”稍加强调,以便使人们意识到,即使在火星或月球上建造了移民基地,能去居住的也只是极少数人。

3、多媒体辅助教学作用发挥不够:

由于本人课件制作方法不够熟练,致使课件效果不够理想,如:出示地球资源遭破坏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态灾难图片资料时,应适当配以音乐渲染气氛,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4、对于这篇科学小品文语言的严谨、用词的准确体会不够到位:

如:“本来”、“至少”等词语的运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严谨的特点。

对于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我今后将继续努力去探索、完善。10.唯一的听众

这篇课文写了“我”──一个琴艺糟糕、丧失自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历程,而创造这奇迹的幕后高手是人们“耳聋”的老人,她的真实身份是音乐学院的教授、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个美丽的诺言,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作者无私的帮助。

本文的重点是品味描写老教授真诚语言和神情的语句,展开合理想像,体会其心理及其对主人公一步步走成功所起的巨大作用,进而体会老教授对主人公无私的关爱和主人公对老教授的感激、敬仰之情,根据这一重点,在深入学习中,主要抓住这些句子来体会老教授对“我”的鼓励,教学过程中学生能找到相应的句子,但对于随着“我”表现不断变化以及老教授的言辞不同,学生体会不到,只倾向留在句子意思上,还有先从语言入手,再从神态入手,缺少整体性把握,纵观本课阅读教学,学生发言面较窄,而且理解老教授当时心里想的内容显得单调、空洞。11.怀念母亲

我个人对本篇设计的最得意之处是板书。它简洁、巧妙,它不仅突出课文重点,而且体现两位母亲在作者心目中的分量。板书的设计体现了文章的线索,所以根据板书,我的问题设计比较精要,与课后练习结合,注重了提高课堂效率,还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他们通过读表达自己感悟到的情感。

课文的结束部分设计得也很有创意,本来教材是朗诵诗,我把它设计为先唱后朗诵,因为音乐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在音乐的氛围中,人会显得轻松,而且学生更易接受,更容易表达和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样最后朗诵诗歌时,学生的情绪会更饱满、感情会更到位。

本课,作者的情感是很深沉的,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因而教学此课前,可引导学生了解季羡林的成长过程和拜读《永久的悔》一文。至于如何更好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深层的思想感情,我还得思考。12.詹天佑

上个星期,教办领导来我校指导课堂教学。他们听了我上的一节课小学课文《詹天佑》。一节课下来,第一个感觉就是上得不太成功。特别是对重点句子的品读做得不够到位。在评课时,刘老师和汪老师也明确指出了这一点。是呀,学生对重点句子理解得不够透彻,关键是老师在指导品读句子这方面做得不够到位。语言美必须透过句子的理解,重点词语的理解去体现,必须联系上下文,必须抓住重点词语,通过理解后才能领悟句子的含意,才能让学生通过朗读去体会句子意思,真正实现对句子的品读。在发后的教学中,在抓重点句子进行品读这一方面我得多下功夫。

除此之外,教办领导还明确指出了我们老师上的课普遍存在以下缺点:指导学生朗读不到位;学生的语感培养单一;上课的激情把握不够好,不能很好地以师之情牵运生之情;教学设计上提的问题过于碎;学法的渗透没有很好地处理。教办领导还就我们存在的这些缺点帮我们分析并指明向。教办领导认为我们上的课之所以存在这些缺点,关键是教师没有很好很准确地把握教材,对课钻研不够,对课不熟。靳家彦老师说过:“我教一课书必先烂熟于胸,熟读成诵,否则我不能走上讲台。”试想想,我们老师在上课前期有多少能将课文读熟,对课文进行钻呢?于永正老师也说过:“钻研教材的第二步是朗读课文。”可见,要很好地钻研教材,朗读课文,熟读课文是很关键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在朗读方面多下功夫,力

争做到上课前熟读课文,进行对课文的多次朗读,多点钻研教材,提高自己课堂效率。

13.山雨

《山雨》这篇课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大自然那分浓浓的的喜爱之情。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从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那份情感是教学的难点。

在进行教学时,我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在情境中阅读,在探究中感悟,在体验中交流,极力营造一种自由阅读的氛围,让学生在文本世界里自由驰骋。

教学中,我主要抓住了“读”和“悟”两方面,力求在读读吟吟,想象感悟中引领学生进入一个诗意的雨天。

一、初读感知

整体感知时,文本中如诗一般的文字跃动在学生的眼前,等待着学生去品味、欣赏。阅读中,一切都以文本的原生态在对学生产生阅读期待,尊重学个性化的解读。文本中美的文字描写了美的意境,美的意境惟有靠阅读者自己去感悟方能领略,原汁原味的整体感知就是引导学生自己读进文本中,领略文字背后那美的意境。

二、重点研读赏析

先教给学生赏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反复读,多想象,多感悟,不需要逐字逐句斟酌含义,但要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力求通过品读、积累成诵等多种方式的阅读实践进行不同层次的读,完成全程的阅读.在课堂中完成一篇课文的学习,不应是阅读的结束,而应是阅读的开始。带着课文的学习兴趣去阅读新的作品,对课堂内容进行延续发展,才是真正意义的语文学习。那我的这节课就引着学生从课文中的文本延伸到了生活中、文学里,不仅是朗读、感悟能力的培养,也是其他能力的训练。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到美,同时重要的是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能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我的这节课在语文素养的训练上还需要加强,要让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运用落到实处。课文中有很多美的词语、句子,特别是优美的意境课堂中学生好象并没真正感受到,一堂课下来,虽然读了,想了,说了,但显得很空洞。我只是着重考虑要让学生欣赏美文,对语言文字考虑较少,但该如何在教学中不牵着学生鼻子走,又让他们真正落实语言文字训练,自主的感悟语言文字美?这是我这节课存在的困惑。14.山中访友

教学《山中访友》这篇课文时,我就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接着我选出三、四、五、六、七自然段,特别是第三自然段,我作出了重点讲解,然后进行学习归纳:朗读──句话──理解──体会──诵读。接下来的几个自然段要学生按学习方法自学四、五、六、七自然段。这样就把学习方法很好地贯彻到全文的学习当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课文学完后,学生既学习到了方法,又得到了启示:做人要有持久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之中,要爱护大自然„„

另外,教学这篇课文最大的亮点便是提出修辞手法来,包括比喻、拟人、排比、联想,让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一节课下来的朗读入语境,不够有感情。

15.中华少年

热爱祖国是人世间最纯洁最博大的情感,《中华少年》这首诗作者以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角激情赞美了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本诗最大的艺术特色就是意象的选择极具匠心,中华少年的英姿、祖国山川的壮丽、东

方文化的美丽、民族历史的苦难以及中华少年的铿锵宣告,都被作者巧妙地物化为一个个真实可感的形象,通过这些意象凝聚诗人独特感受,使情感具体化。

编排本诗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朗诵诗歌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因此,学习本诗,重在朗读。

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诵,这是分角色朗诵的基础,每个学生自由读,大声读,把诗读正确,读流畅,初步了解文中一些词句含义,弄懂每一小节的意思,整体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这样有利于准确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

然后我让他们四人一小组练习按照本诗甲、乙、丙、丁分角色练读,然后每一小组读一个小节接读整首诗,同时让他们小组竞赛,读完以后我进行评价,当然是以鼓励为主,并且让学生互相评价。

第一遍读得不够好,我范读了最难读的一个小节,学生心领神会,进步相当大,然后我让每个小组再重新练习,又接读了一遍。为了怕学生厌烦,每一小节我让他们顶多读两次,我再让他们读的时候,不再读自己已经读过的小节,而是延后一个小节。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他们充满了激情,越读越带劲,当下课铃响了以后仍然还想读。

全诗共8个小节。第1节以壮丽广袤的神州大地做背景引出中华少年的飒爽英姿,是全诗的总起。第2、3、4节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视角展开:第2节是写祖国锦绣的山川哺育了中华少年;第3小节写祖国悠久的文化滋润着中华少年;第4节是写祖国特有的民族传统风俗滋养了中华少年。这三个小节结构上都是先分后总。第5节是回顾中华母亲的艰难历程,晓喻中华少年应该继承先辈的志愿。第6、7节是写中华少年的誓言,表达了中华少年的坚强决心和豪迈情怀。第8节是全诗的总结。

我让学生说说每一小节的意思时,学生的回答很不令我满意,学生对某些诗句含义的理解还不够深刻,看来这节课在指导朗读方面我做得很成功,但是启发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方面我做得还不够。16.草虫的村落

这是一篇极富联想和想像的一篇课文,我首先播放夏日虫鸣的声音来吸引学生,接着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进行整体感知,然后汇报交流,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但好像这种方法学生一时难以接受,他们较适应老套的学习方法,先分段然后一段一段地学习课文,以后的课文应多采用抓重点句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让学生自己从读中感悟。

此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还有一些成功之处,如: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我把这一学习目标贯彻在这篇课文中,学完课文后,我要学生进行小练笔,把自己想像成一只小动物,也来一次奇异的游历。

下载新课标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6《月光曲》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标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6《月光曲》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学反思1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师生角色的变换,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老师不再是“教”,而是“导”,学生不再是一......

    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学反思1 《月光曲》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传统课文,在许多场合听过不同的教师上过这一课,自己也曾多次教过这篇......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6《月光曲》教学设计(五篇范例)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6《月光曲》教学设计 课前交流: 1 师:同学们,昨天咱们已经见过面了就是朋友了,今天再见面就是老朋友了,是吗? 生:是。 师:那老朋友之间就来聊聊天吧......

    六年级语文《月光曲》教学反思

    六年级语文《月光曲》教学反思 《月光曲》教学反思 今天,终于完成了为时大半个月的公开课教学,整堂课基本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一、找准学段教学目标 我浏览了人教版语文六......

    六年级语文《月光曲》教学反思

    让“调皮鬼”在课堂上绽放光彩 ——《月光曲》教学反思 在本周教学六年级语文《月光曲》一课时,课堂上的一个小插曲给了我不少启发。 在引导学生听完《月光曲》并对此段音乐......

    六年级语文《月光曲》教学设计

    巴江小学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年级:六年级科目:语文 教师:刘占德 课题:《月光曲》第一课时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7个生字,运用“谱写、清幽、传说、幽......

    六年级语文《月光曲》教学设计[定稿]

    《月光曲》教学设计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新授 (一)检查学生预习学案。(小组讨论。) 预习学案: 1.我的积累苑 谱写 幽静 蜡烛 陌生 纯熟 琴键 恬静 飞奔 陶醉 苏醒 清幽 断......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军神》教学设计及教后体会

    《军神》第二课时教学预案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表现刘伯承为“军神”的重点语句,进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内在精神。 3、感悟刘伯承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