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长征 教案教学设计(模版)
20长征
[设计理念]:
本课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在教学中我摒尽了完全知识传授的传统方案,从目标的确立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强调教学手段的运用,情境的设计,充分体现现代大语文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注重以下策略:1
拓宽信息空间,让学生积极查找资料;
2、让学生在充分朗读中感知、感悟;
3、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发教学资源;
4、课内外知识结合,拓宽知识外延。
[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1.弄清诗中大意,从中领会全诗所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2.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诗这种题材特点的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
1.透过诗句领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长征精神及现实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借助电教,了解时代背景,初读知情。
教师:(课前播放《长征》歌曲)(课件)请同学们欣赏歌曲。(铃声响后停放歌曲)谁能说出我们刚才听过的歌曲名字?又是谁作词的呢?
学生:我们欣赏的歌曲叫《长征》,它是由毛泽东作词。
教师: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七律 长征》(板书课题)。何为七律?(这是一首七言诗。所谓的七言诗就是七言八句。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一共有八句话。就是七律。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这首诗一共有八句话,每两句子为一联,分别被称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课件)
(了解相关背景,感知诗歌内容。)
教师:同学们知道震惊中外、举世闻名的红军二万里长征长征吗?知道参加长征的是什么人?长征经过什么地方?知道长征的路有多长吗?知道长征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的吗?
(1)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教师投影出示红军长征的地形图。(课件)
(2)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保存自己的实力,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靠着自己的双脚,走过了十一省,行程25000余里,完成了举世无双、惊天动地的万里长征。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 的无数
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课件)
在我们了解了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之后,共同步入长征与伟大的红军战士同走长征路,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课件朗读要求)(课件)
二、放手阅读,整体感知
①自学生字词。
a.请学生各自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b.请同桌互相读读、听听,纠正读错的字音。试着解答一下对方不懂的问题。
c.全班汇报交流,读准词语,理解不懂的词语。
读准下列词语:
逶迤(wēi y)磅礴(png b)岷山(mn)((课件))
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学生可能质疑的词语: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三、细读鉴赏,领略诗境
①教师范读,学生思考:
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几幅图?为什么?(课件)
②小组研读。
出示研读提示:
在学习小组内给征难图起名字,读读说说自己欣赏的图画;还可以结合自己收集的课外资料讲一
讲自己欣赏的理由。
③全班交流。
谈自己欣赏的图图。
明确: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 a.腾越南五岭
b.疾跨乌蒙山
学法:通过语言文字理解长征的艰辛和红军战士藐视困难的精神。
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这五岭、这乌蒙是什么样的山呢?(老师边讲边画。)红军在翻越这些山的时候会遇到什么困难呢?那该怎么读呢?
(体会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
师:那细浪、泥丸是什么样的呢?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为什么像起伏的微波细浪、滚动的小小泥丸呢?那该怎么读呢?
(体会诗句反衬红军的英雄气概,突出红军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
师:红军就靠着自己的双脚,行走在这跨越四省、峰峦起伏的五岭上,越过了这巍峨高大、山势陡峭的乌蒙山,走出了1300多公里的崇山峻岭。多少的艰难险阻,在我们红军的眼中,都算不得什么!再带着感受读一读。
c.巧渡金沙江
d.飞夺泸定桥
学法:通过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影像资料感受长征的艰辛和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你能根据学过的课文说说自己的理解吗?能把它读出来吗?
(回忆《飞夺泸定桥》等课文,感受长征途中的险恶。)
师:让我们一起来重温那惊险悲壮,惊心动魄的战斗吧!观看相关的录像。
(感受自然环境的险恶和与敌人战斗的激烈,体会红军的无畏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
师:从这九死一生、背水一战、急流险滩、枪林弹雨、嘹亮号角、奋不顾身的画面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能把它读出来吗?
e.喜踏岷山雪
学法:结合时代背景理解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如果说翻过五岭,走过乌蒙,是征服大自然的喜悦,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就是战胜敌人的豪情。
那么翻越大雪山,带给红军的又是什么呢?读一读。
师:当时越过大雪山的只有红军第一方面军,毛主席为什么却说三军过后呢?
(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相信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师:克服了重重困难,胜利就在眼前,这一切怎么不令红军欣喜若狂、兴奋不已呢?让我们把红军的这种胜利之喜、这种万丈豪情通过声音读出来吧!
④加深理解,回归全文。
a.过渡:红军长征仅仅遇到了这五个困难吗?那毛主席为什么只写了五幅征难图?
明确: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可以体会到,在这25000里的长征路上,英勇的红军战士要走过万水千山,要红历过千难万险。我们不能单独地看这五幅图,应该把它们连起来看,它是由几幅画构成的包容天地、气象万千的历史画卷,包含了红军长征途中所有的艰难困苦,只是这些太多,说不完、道不尽,诗只选几个典型的画面作艺术概括。
b.带着感受朗读全诗。
过渡: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播放歌曲,烘托气氛,提升情感。
师:让我们带着对红军英勇无畏、不怕艰险、乐观向上的赞叹之情,再来朗读全诗吧!
↘朗读背诵,布置作业
①熟读成诵。②书写生字。
③课后收集毛泽东主席的诗词,感受其诗词的风格。
第二篇:《长征》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说明】
《长征》: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课本第四组中的课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和理解下列词语: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
2、理解诗意,充分感受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现代诗这种体裁特点的感性认识。
【教学内容】
学习全诗,把握诗句内容,领悟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
透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1、教学多媒体及多媒体课件;
2、画诗句配图(五岭、乌蒙、细浪、泥丸);
3、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教学过程】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应用策略
一进入情境
二理解感悟
三激情明志
四回味升华
五拓展实践
(课前课件播放《长征》歌曲)
(一)谁能说说我们刚才听过的歌曲名字?又是谁作词的呢?
(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长征》(板书)。
(三)请同学们来谈谈自己对长征的了解。
(四)(课件出示长征路线图)教师结合路线图进行小结。
《长征》诗是毛泽东于
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之后饱蘸胜利的喜悦和革命豪情所创作的。
(教师板书:毛泽东1935年10月)
过渡:在我们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之后,让我们共同步入长征,同红军战士一起走长征路。
(一)范读课文
(二)指导学习
交流时出示五岭乌蒙细浪泥丸等配图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三)指导体验感受
我们再来欣赏一下长征中的一些感人的场面,看看它们是否能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诗句的意思。(课件播放影片)
过渡:是啊,红军在长征中经历了千难万险,面对着敌人的围追堵截,面对着万水千山的阻隔,面对着饥锇的威胁,他们啃树皮,吃草根,咬牛皮带,咽鱼骨头这些都是他们经历过的呀。
(四)品读诗句
短短的几行诗不可能包罗万象,下面我们从诗句中找一找,诗中写了红军遇到的哪些困难?红军又是怎样看待这些困难的?
提示:这种种艰难险阻都可概括为一句话
小结:这正是整首诗的灵魂所在。
(板书):
远征难
不怕
万水千山
只等闲
指导学生从故事内容来理解具体字词的意思。
课件出示庆祝长征六十周年纪念邮票,启发学生想象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后的喜悦情景,让学生想一想红军战士可能会有哪些表情和动作,进而理解更喜、尽开颜。
(根据学生的不同答案,给予不同的评价)
(五)指导朗读感悟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2、指导学生有节奏地朗读诗句;
3、组织小小朗诵比赛;(课件出示诗句朗读节奏)
4、进行奖励。
(拿出自己的书法作品作为奖品)
(一)激情
学习完《长征》,你有心理话要对红军战士说吗?
(二)小结
红军战士正是因为有这种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才能跋山涉水,披荆斩棘,纵横于万里征程。让我们用铿锵有力的朗读,再现红军的豪迈气概!
(播放《长征》歌曲)
一首流传千古的诗就是一曲久唱不衰的歌,让我们学唱这首曾经让我们的祖辈父辈为之满腔豪情、热血沸腾的《长征》歌曲,让我们去领略长征的惊险悲壮,让我们去感受纷飞的战火,让我们呼吸呼吸弥漫的硝烟,让我们去追寻先辈的足迹
(《长征》歌曲再次响起)
唱《长征》歌曲
歌曲名为《长征》,是毛泽东作词的
自由谈自己对长征的了解(可以谈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可以谈长征的线路;也可以谈长征中的故事;可以谈长征中的英雄)
听老师小结
听老师朗读课文,并谈一谈全诗的大概内容。
小组学习活动
1、自由读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交流,相互解疑;
3、全班交流,上台汇报。
1、看《飞夺泸定桥》、《过草地》、《过雪山》、《腊子口战役》等影片剪辑;
2、谈感想。
1、认真读全诗,找出红军具体遇到的困难以及红军战士的表现,再想一想,应该怎样读这些句子,并做好标注。
2、汇报交流
①说说诗中所描写的红军遇到的种种困难及红军战士的表现;
②有感情把这些诗句读出来,并说说这样读的理由; ③学生齐读。
3、重点感悟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理解万水千山、只等闲;
②读一读,把只等闲的那种英雄气魄读出来。
4、质疑
认真读读诗句,提出一些新的问题或谈谈自己的发现。
①暖与寒的意思。
学生根据收集的资料
讲巧渡金沙江故事,帮助大家理解暖字;根据飞夺泸定桥的场面理解寒字。
(暖反映出红军巧渡金沙江之后的喜悦心情;寒表现了红军飞夺泸定桥时的惊险悲壮)
②更喜
(相互拥抱;放声高歌;跳舞;把帽子抛向空中)
③尽开颜
(全都眉开眼笑、捧腹大笑、笑逐颜开放声大笑笑得前俯后仰)
1、自读自悟;
①练习感情朗读,读出暖的喜悦、寒的心惊胆寒、尽开颜的无比欢乐
②个别读,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③学生评价;
④小组读,齐读;
2、在自己的书上画出节奏,并试着读一读;
3、学生推荐代表进行比赛: ①试读准备;
②朗诵比赛;
③学生评比;
1、对红军战士们说说心里话;
(具体可结合长征中红军战士遇到的种种困难来说;可从红军战士面对困难的表现来谈;可联系自身生活经历来谈;也可从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来谈)
2、齐声朗诵。
学唱《长征》歌曲
(在歌声中结束学习活动)
读读有关长征的故事;
唱唱有关长征的歌曲。
课前播放《长征》歌曲,为课堂教学渲染气氛。
利用长征路线图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示红军长征的历程,化空洞的叙述为具体的感知。
影片的播放拉近了时空的距离,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红军长征中的种种困难和惊险悲壮。
形象的画面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红军长征胜利之后的无比喜悦的心情,有利于打开学生思维。
课件出示诗句朗读节奏,实现高效反馈。
在《长征》歌曲声中总结全诗,加强了师生情感上的共鸣。
创设情境,以唱带诵,增强感染效果,更加激发学生对红军的敬仰之情,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得以升华。
【板书设计】
11长 征
毛泽东
1935年10月
远征难 不怕(英勇、无畏)
万水千山 只等闲(乐观)
第三篇:《长征》教学设计
《长征》教学设计
杨林官渡小学李翠萍
教材说明:
《长征》是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21课。这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七律古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目标
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了解长征的年代、原因、起点、终点,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了解古诗的体裁,简单认识七律。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抓住重点词,理解诗的大意,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抓关键词句,指导学生认真朗读,从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收集关于长征的资料。
2、准备多媒体课件:长征背景介绍、长征路线图、原诗节奏图、山势逶迤五岭图、群峰叠嶂乌蒙图、水拍云崖金沙图、桥横铁索大渡图、千里雪盖岷山图。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让学生交流收集到的关于长征的知识。
2、出示《长征背景介绍》,学生齐读后引导学生弄明白:
我们现在生活的年代是那一年?
红军长征是那一年?距离现在多少年?
1934年红军为什么要长征?
3、出示《长征路线图》,弄清长征的起点和终点。
4、过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胜利结束,毛泽东主席豪情万丈地把这震惊世界的壮举写成了一首诗。这是中国革命的壮丽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这首诗叫什么?
二、品读感悟。
(一)
第四篇:《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长征》教学设计 福新小学杨继红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及难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体会诗歌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一、精彩回放,走进长征.1、同学们,在70多年前,曾有一次伟大的壮举,它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共和国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长征胜利结束后,毛主席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了一首气壮山河的伟大的诗篇,那就是这首《七律.长征》。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文本,在语言文字当中去领略长征的惊险悲壮,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2、检查预习,简介历史背景
二、以读代讲,感知长征
自由朗读、老师范读、师相机指导朗读
三、文本对话,深入长征。
1、指名读开头两句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指导朗读这两句诗,进一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自由朗读全诗,思考: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你是怎么想的?
3、学生交流后,汇报。
4、你能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吗?
5、想象诗句所展示的画面,体会“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1)轻声读中间四句诗,想象一下红军过五岭、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
(2)交流。老师相机简笔画、讲故事、观看录象
(3)讨论“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这四个词语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6、红军长征途中征服了万水千山,作者为何只选择五岭、乌蒙、金沙江和大渡河来写?
7、齐读最后两句。
师:毛泽东用“更喜”来形容什么?这突出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四、诵读延伸,升华长征
诗人以“难”字开头,“喜”字结尾,“难”中不怕,“喜”中开颜,首尾呼应,更衬托出红军战士大无畏的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欣赏《长征》歌曲、感悟长征精神。
第五篇:长征教学设计
《25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礴”、“丸”、“岷”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七十七年前,在中国革命史上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大事,那就是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长征。
二、认识长征:(听老师来介绍一下长征)
1934年10月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中央主力红军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征,途径广东、广西、湖南等11个省,突破敌人层层封锁、翻过18座大山、跨过24条河流,历尽千辛万苦,行程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甘宁革命根据地,长征的胜利结束。
背景:就在胜利前夕,伟人毛泽东回顾这段惊心动魄的历程,心潮澎湃,挥笔留下了这首壮丽诗篇。(齐读课题:25 七律·长征 “七律”说明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长征”是诗的内容,中间有一个间隔号“·”读的时候稍作停顿,再读一遍课题。)
三、我读长征:(自读诗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停顿)
1.为方便同学们朗读老师用“/”画出了诗句的停顿,读时要注意生字读音,谁来试一试?
(范读一遍明白“/”作用。注意字体结构“逶迤”半包围结构、“磅礴”左右结构。)
2.看诗句结尾用红颜色标出的字,在拼音上有什么共同点?
(韵母相同an,在诗歌题材当中叫做押韵。)板书押an韵
(正是由于押韵,诗歌才变得琅琅上口,读起来韵味十足,再读读看。)
四、品悟长征:(读诗不但要读通而且要读懂,让我们一起来“品悟长征”。)
(一)抓住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那句诗可以概括整首诗的意思?从诗中你读出了什么?长征难在哪?哪个词看出红军不怕难?(把重重困难当做平常小事,让我们读出红军蔑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豪迈胸襟。)
2.这句诗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统领全篇,是红军在面对一切艰难险阻时的最坚定有力的回答。)
(二)合作通诗意:
漫漫长征路,红军在途中都会遇到哪些困难?红军又是怎样不怕难?小组讨论后六句诗,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腾跃五岭”“急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五幅雄壮的画卷让我们见证了长征途中遇到的重重困难。
(三)交流悟诗情:说说那些字用的好?好在哪?提出你不理解的地方来,全班交流!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逶迤、磅礴”夸张比喻一抑一扬,极言困难渺小红军伟大。“腾、走”拟人动态描写充满生机活力,想象超群。仅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18座大山中的几座,前后鲜明的对比,由此表达红军(不惧艰险、勇往直前)精神。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暖、寒”一对温度的反义词,反应心理感受。“拍、横”动静结合对仗自然工正。两个故事:“巧渡金沙江”时暗示战士们内在的喜悦,“飞夺泸定桥”时暗示战斗的激烈冷酷,由此表达红军(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精神。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千里积雪”是红军面对的最严酷自然环境的挑战,胜利在望喜由心生,一片欢腾喜悦,预示最后的胜利,是在艰难环境中表现出的(充满自信、乐观向上)精神。总结长征精神。
五、吟诵长征:(读通了诗、读懂了诗,让我们尽情吟诵长征吧,读出气势,读出长征精神。)
1.老师与同学读(有气势读出了长征精神,老师甘拜下风。)2.男女同学比一比(平分秋色,各有千秋。)
3.全班齐备诵(效果更理想。)全程配乐
六、回首长征:让我们再回首长征。
七、学习长征:发扬长征精神不畏艰险、机智勇敢、乐观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