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中立体几何部分的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时间:2019-05-12 23:40: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程中立体几何部分的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开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程中立体几何部分的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第一篇:新课程中立体几何部分的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新课程中立体几何部分的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1问题的提出

1.1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选题背景

立体几何抽象性、重要性,新课改历程,新旧教材中立体几何部分内容的变化,新课标下立体几何教学理念,新课改背景下数学教师应有的转变和迷茫,新课程理念下立体几何部分的教学设计。

立体几何是研究空间图形的性质、画法、计算以及它们的应用的一门学科,而复杂的空间关系,不可能题题作模型,只能通过平面上的图形来观察想象。空间观念的确立,空间想象力的发展,历来是高中立体几何教学中的难点。然而立体几何教学又是这样的重要:除了发展学生空间想象力之外,它还体现了代数、三角、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对以后高等数学是必不可缺的基础。——立体几何问题〃方法〃思想[M] 几何学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在经过漫长的科学革命之后,几何学一直沿着两个方面发展:一方面是基于几何直观的综合几何学;另一方面,几何学沿着解析几何、向量几何的方向发展。高中教材中的立体几何正是第一方面的主要体现,它主要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物体的形状、大小与位臵关系。立体几何有助于发展学生把握空间与图形的能力,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类生存的空间;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直觉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合情推理能力、运用图形语言进行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有助于学生认识数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在高中的立体几何的学习中,学生普遍反映“立体几何比代数难学”,在学习中会遇到知识性的、能力性的、心理性的、环境性等方面的障碍。这由于从初中的平面几何过渡到高中的立体几何时,所涉及到的基本概念集中、抽象,知识点难度大、方法新,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客观上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容量大、进度快。——高中数学人教版新旧教材比较与思考【D】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立体几何教材的内容选编有所删减,难度有所降低,逐步贴近生活,关注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注重为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注重代数与几何的联系,加强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注重探究性学习,关注学习过程,改善学习方式。

1.1.2选题意义 1.2相关概念界定 1.3问题表述

高中数学课程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笔者所在甘肃省也将于今年9月份进入高中新课改。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针对高中数学中的立体几何同样要求教师创新和探索教学设计。那么,现今立体几何的教学现状如何?新课标下(对)立体几何教学理念(要求)如何?新教材中立体几何部分内容上有何特点?新课程理念下立体几何的教学设计有何策略?本研究就立足于此,对高中数学新教材中立体几何的教学设计进行研究。2.文献综述

2.1立体几何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传统教学中重视思维和运算能力的培养,淡化或忽视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应试教育”主要考察学生的推理证明水平和运算能力,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为达到“应试”的目的,往往片面夸大思维和运算能力的地位,使学生在学习立体几何时只是纸上谈兵,整体处于孤立静止状态,进而使高中学生的立体几何能力发展呈畸形态势,使高中立体几何知识成为高中数学学习的一个难点。—多媒体技术对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实验研究【D】 2.2新课标下(立体几何)教学理念(目标)

2.3新教材中立体几何部分的特点

2.4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2.4.1教学设计含义 2.4.2教学设计内容 2.4.3教学设计原则 2.4.4教学设计步骤 2.4.5教学设计模式

2.4.6现代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3.研究方法与过程 3.1研究过程

论文首先在探讨新课程理念下创新和探索立体几何教学设计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然后运用文献法、调查法及访谈法了解立体几何教学现状,查阅新课标下(对)立体几何的教学理念(要求)及新教材中立体几何部分的特点相关文献了解新课程理念下立体几何教学设计的侧重点,通过查阅现代教学设计相关文献建立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其次进行立体几何教学设计的实证研究,最后结合实践体会就新课程理念下立体几何部分教学设计提出建议。

3.2研究方法

3.2.1文献法:用哪些方法查阅了哪些文献

3.2.2调查法:对象、工具的设计及其可行性、科学性 3.2.2.1高中立体几何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3.2.2.2问卷设计的目的、结构、有效问卷的处理 3.2.2.3施测方法及统计 3.2.3访谈法

3.2.3.1访谈宁县二中高中数学老师关于高中立体几何教学的体会 3.2.3.2访谈宁县二中高二级部分学生关于高中立体几何学习的体会 3.2.4实证研究法: 4.论文基本框架

1问题的提出

1.1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选题背景 1.1.2选题意义 1.2相关概念界定 1.3问题表述 2.文献综述

2.1立体几何教学现状

2.2新课标下(立体几何)教学理念(目标)2.3新教材中立体几何部分的特点 2.4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2.4.1教学设计含义 2.4.2教学设计内容 2.4.3教学设计原则 2.4.4教学设计步骤 2.4.5教学设计模式

2.4.6现代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3.研究方法与过程 3.1研究过程 3.2研究方法

3.2.1文献法:用哪些方法查阅了哪些文献

3.2.2调查法:对象、工具的设计及其可行性、科学性 3.2.2.1高中立体几何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3.2.2.2问卷设计的目的、结构、有效问卷的处理 3.2.2.3施测方法及统计 3.2.3访谈法

3.2.3.1访谈宁县二中高中数学老师关于高中立体几何教学的体会 3.2.3.2访谈宁县二中高二级部分学生关于高中立体几何学习的体会 3.2.4实证研究法: 4研究结果

4.1文献????? 4.2调查结果及分析 4.3访谈结果及分析 4.4实证研究结果及分析 5研究结论 6结束语 7参考文献 8附录

9致谢、后记 5.实施计划

本研究课题自2010年3月开始进行文献研究,至2011年3月实验结题,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文献研究、市准备阶段;实验阶段;实验总结、撰写论文阶段)。第一阶段:文献研究、实验准备阶段(2010年3月-2010年9月)第二阶段:试验阶段(2010年9月-2011年1月)

第三阶段:实验总结、撰写论文阶段(2011年1月-2011年3月)6.参考文献 [1]

第二篇:浅谈高中数学新课程中“立体几何”部分的内容与要求

浅谈高中数学新课程中 “立体几何”部分的内容与要求

张劲松

2003年4月教育部正式颁布实施《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与《标准》配套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于2004年秋季开始在山东、广东、海南、宁夏进行实验,2005年秋季又扩大到江苏,到2006年秋季,福建、浙江、安徽、辽宁、天津加入,共有10省(区、直辖市)使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这次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比较突出的特点是在“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的前提下,“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强调本质”“注意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等等。具体做法是,课程内容分为诸多模块和专题,突出数学教科书的“数学味”,注重从现实情景引入数学知识,用数学处理具体的实际问题等等。实事求是地讲,《标准》设计的理念和思路都是非常好的,作为《标准》最主要的载体——教材在实验过程中,有很多积极的评价。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比较突出的是《标准》把“内容与要求”合在一起写。有些内容不明确,教还是不教,难以把握。本文结合《标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和实验教师的反映,以“立体几何”部分的内容与要求为例,谈一下粗浅的认识,希望对教学有一定的帮助。

一、“立体几何”部分到底包括哪些内容

“立体几何”是高中数学非常经典的内容,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回顾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的近20年的高中数学课程改革,1997年前,“立体几何”部分单独成册《立体几何》,与《代数》(上册)同时开设,在高一两个学期完成,《立体几何》约需57课时。1997年后,《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把“立体几何”

部分的内容缩为一章“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再加上“研究性学习课题: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共39课时。

翻看《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高中部分)》(修订本)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其教学内容和具体要求(或教学目标)都是分开表述,学什么,达到什么目标,比较清晰。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立体几何”部分的内容,放在《数学2》“立体几何初步”,选修2-1“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以及系列3和系列4的部分专题中,如“选修3-3球面上的几何”中等等,而且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分得比较开。由于选修系列1的学生只学习《数学2》中的“立体几何初步”,选修系列2的学生学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所以,我们认为,现在的高中数学新课程中的“立体几何”部分包括《数学2》中的“立体几何初步”和选修2-1中“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它们共30课时。

1、现在高中数学新课程中“立体几何”部分的教学内容是不是过去“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内容的真子集。实际是这种情况吗?答案是否定的。

从《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2》(以下简称《数学2》)看,新课程“立体几何”部分新增了一些内容:平行投影、中心投影、三视图。这些内容与义务教育阶段“空间与图形”中的“视图与投影”紧密衔接,而“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没有这部分内容。增加这部分内容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认识空间图形,通过三视图以及空间几何体与其三视图的互相转化,对空间图形有比较完整的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更全面地把握空间几何体。投影是视图的基础,投影分为平行投影和中心投影。立体几何中研究的图形都是平行投影下的图形。中心投影在日常生活中虽然非常普遍,但不是高中“立体几何”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了投影,才有视图。

除了“平行投影、中心投影、三视图”的内容外,其他内容是“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的真子集。

2、高中数学新课程中“立体几何”部分的教学内容

结合《标准》的学习和教科书的编写,概括一下,高中数学新课程中“立体几何”部分的数学内容:

(1)空间几何体

棱柱、棱锥、棱台、圆柱、圆锥、圆台、球。柱体、锥体、台体、球体的简单组合体。

简单空间图形(长方体、球、圆柱、圆锥、棱柱等的简易组合)的三视图,斜二侧画法,简单空间图形的直观图。

平行投影下的空间图形,中心投影下的空间图形。

球、棱柱、棱锥、棱台、圆柱、圆锥、圆台的表面积和体积。(2)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平面及其基本性质。

平行直线,对应边分别平行的角,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点到平面的距离,斜线在平面的投影,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二面角及其平面角。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3)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空间向量及其加法、减法与数乘运算。空间向量基本定理,空间向量的正交分解。

空间向量的坐标表示,空间向量的加法、减法与数乘运算的坐标表示。空间向量的数量积,空间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

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直线的方向向量,平面的法向量。

3、关于夹角与距离

《标准》在“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中明确提出:“能用向量方法解决线线、线面、面面的夹角的计算问题,体会向量方法在研究几何问题中的作用。”因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平面与平面所成的角等内容在“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必须介绍,穿插在相关内容之中,尽管在“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中没有提到。

距离是“立体几何”中的另一种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点到平面的距离、平行直线之间的距离、异面直线之间的距离、直线与平面之间的距离、平面与平面之间的距离的本质是两点之间的距离,而两点之间的距离是以这两点为起点和终点的向量的模或长度。这样,空间中的距离问题就转化为向量的模或长度问题。

4、关于“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很多老师都说,整个高中立体几何就是“三垂线定理”。尽管说得过分些,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三垂线定理”在整个高中“立体几何”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实,“三垂线定理”是整个立体几何内容的一个典型代表,处在整个立体几何知识的枢纽位置,综合了很多知识内容: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垂直和平行。《标准》在“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到“三垂线定理”,但在“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中提到“能用向量方法证明有关线、面位置关系的一些定理(包括三垂线定理)”。按照这种提法,教材中必须明确提出“三垂线定理”,学生应该知道这个定理。至于放在《数学2》中,还是放在《选修2-1》中,则是另外一个问题。有了“三垂线定理”,“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也就顺理成章了,无非是斜线与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的位置互换了一下。

在教材实验过程中,老师非常关注“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的教学。一方面

是它在整个高中“立体几何”中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它也是高考的核心内容,目前的高考试卷中,如果是用综合法处理的“立体几何”方面的大题,都是关于“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的。但是,随着空间向量及其运算引入“立体几何”内容中,用空间向量及其运算的向量方法(或坐标方法)处理有关垂直和平行问题成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方法,用“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的综合方法退居其次。高中数学新课程中强调用空间向量及其运算处理立体几何中的角度、距离,淡化综合方法处理角度问题和距离问题。

5、关于球

目前,《标准》只要求认识球的结构特征,了解球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不要求记忆)。由于在系列3中的“选修3-3球面上的几何”专门讲述涉及球以及球面的几何,因此现在新课程中“立体几何”部分不涉及球面上距离等内容,对球面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也不要求推导,教学时一定不要增加这方面的内容。

二、怎样把握这部分的教学要求

由于《标准》把“内容与要求”合在一起写,对教学要求的把握相对来说,容易一些。但在教材编写和教材实验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1、棱柱、棱锥、棱台这些空间几何体要求到什么程度

按照《标准》的要求,教材首先通过实物模型、计算机软件观察大量空间图形,认识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结构特征是这些空间几何体的本质特征,我们需要抽象概括出这些空间几何体的概念。以棱柱为例,抽象出它的本质特征后,要不要讲斜棱柱、直棱柱、正棱柱以及楞住的一些性质?由于《标准》在“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的“参考案例”例1中明确提出“直三棱柱„„”,所以必须讲。至于放到哪部分内容中,下面我们谈到体系结构时,会详细阐述。棱锥也有类似的问题,正棱锥怎么讲?在何处讲?

2、关于三视图与几何直观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视图和投影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新增的内容,作为与初中数学课程内容的衔接,“空间几何体”包括视图和投影的内容。要求到什么程度?

——三视图是不是要求到“长对正、宽平齐、高相等”?

——对于平行投影和中心投影下的视图与直观图,如果只是“通过观察用两种方法(平行投与中心投影)画出的视图和直观图,了解空间图形的不同表示形式”,是不是要求太低了?

——如果不明确给出直棱柱、正棱柱、正棱锥等空间几何体的概念,这些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是不是能讲清楚?因为这些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都涉及点在平面的射影、空间几何体的高等概念。

这些是老师在教学中非常关注的问题。如果上述问题作为基本的要求,《数学2》中“立体几何初步”有限的18课时,显得太紧张了,心有余而力不足。

增加三视图的有关内容,对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直观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过去的“立体几何”内容相对来说,这方面比较薄弱。三视图的有关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这种状况。对图形既需要直观地感觉,也需要思辨地论证。我们要求学生能够画出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能够从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画出它的三视图,从三视图画出它的直观图等等。使得学生能够通过“实物模型—三视图—直观图”这样一个相互转化的过程认识空间几何体。这些数学活动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有效途径。只有这样,立体几何的教学目标才更加全面。

3、关于推理论证的要求

从必修课程《数学2》、选修课程系列2·选修2-1的“内容与要求”看,“立体几何”部分推理论证的要求不高,而且有关直线、平面位置关系的一些判定定理用向量方法加以证明。而经典的“立体几何”除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直观能力外,非常强调推理论证能力,把推理论证能力放在最突出的位置。由于整个

义务教育阶段对几何的推理论证能力的要求有所降低,与义务教育阶段相衔接的高中数学新课程这方面的教学要求自然有所降低。

是不是《标准》对几何推理论证的要求降低了呢?对“立体几何”部分的教学要求降低了呢?

这种看法有一定的片面性。从《标准》和整套教材看,不难发现,在“立体几何”中对于推理论证的要求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分阶段、分层次、多角度的:

(1)对空间几何体的认识,先直观感受、操作确认,不做任何推理论证的要求。(2)以长方体为载体(包括其他的实物模型、身边的实际例子等)对图形(模型)进行观察、实验和说理,引入合情推理。

(3)严格的推理论证,如直线、平面平行与垂直的判定定理的证明。(4)在选修课程系列2·选修2-1中的“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中引入空间向量处理平行、垂直、距离和夹角等问题。

几何的现实性与论理性是几何的两个方面。欧几里得公理体系把几何与逻辑结合起来,几何就与演绎推理结下了不解之缘,很久以来几何学就成为训练逻辑推理的素材,用主观的东西去理解客观世界,把握客观世界,以期对客观世界有更理性的认识。

从几何推理的角度来看,既有合情推理,又有演绎推理,而且从数学自身发展的过程来看,即使演绎推理也并非几何所独有,它广泛存在于数学的各个分支中。近几十年的国际数学教育改革对几何推理的要求发生了一些变化,适当弱化演绎推理,更多地强调从具体情境或前提出发,进行合情推理;从单纯强调几何的逻辑推理,转向更全面地体现几何的教育价值,特别是集合在发展学生空间观念,以及观察、操作、试验、探索、合情推理等“过程性”方面的教育价值。立体几何初步特别注意使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逐步认识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在推理过程中渗透公理化思想,养成言必有据的理性思维精

神。

4、关于集合模型的作用与价值

《标准》中多次提到“数学模型”一词,目的是进一步加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数学模型是把实际问题用数学语言抽象概括,再从数学角度来反映或近似地反映实际问题时,所得出的关于实际问题的描述。数学模型的形式是多样的,他们可以是几何图形,也可以是方程式、函数解析式等等。实际问题越复杂,相应的数学模型也越复杂。

从形状的角度反映现实世界的物体时,经过抽象得到的空间几何体就是现实世界物体的几何模型。由于立体几何学习的知识内容与学生的联系非常密切,空间几何体是很多物体的几何模型,这些模型可以描述现实世界中的许多物体。它们直观、具体,对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有很大的帮助。空间几何体,特别是长方体,其中的棱与棱、棱与面、面与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研究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位置关系的直观载体。学习时,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把学习的知识与周围的实物联系起来,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经历从现实的生活抽象空间图形的过程,注重探索空间图形的位置关系,归纳、概括它们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比如,在有关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和垂直判定定理的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和垂直的判定定理;在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和垂直的性质定理的教学中,同样不能忽视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进行探究的过程。要引导学生借助图形直观,通过归纳、类比等合情推理以及演绎推理,探索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与垂直等性质定理及其证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已经能够获得的结论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

立体几何在构建直观、形象的数学模型方面有其独特作用。图形的直观,不仅为学生感受理解抽象的概念提供有力的支撑,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合情推理和演绎

推理的能力。

三、怎样看待几何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几何的研究对象

几何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物体的形状、大小与位置关系的数学学科。在“立体几何”部分中,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三视图、直观图都是从形的角度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在空间都会占有空间的一部分,它的大小在一维空间中表现为长度,在二维空间中表现为面积,在三维空间中表现为体积。位置关系主要包括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位置关系中的平行、垂直是研究的重点。这是欧氏几何研究的主要内容。另外《标准》系列3中安排了“选修3-3球面上的几何”,它是非欧几何模型之一,让学生了解除欧氏几何模型外,还有非欧几何模型,都是反映客观世界“形”的分支学科;系列4中安排了“选修3-5欧拉公式与闭曲面分类”,它使用变换对几何图形进行分类,揭示在不同变换下几何图形不变的性质或不变量,也是几何学的重要内容。学习这些内容,会对几何学有一个相对概貌的了解,对于更好地把握几何学的研究对象有更深入的认识。

2、几何的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确定后,研究方法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研究方法体现了不同研究对象的特点,反映了不同研究对象不同的要求。《标准》中明确提出,认识和探索几何图形及其性质的主要方法是: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度量计算,这是非常经典的概括。它把具体与抽象、直观与论理、感性与理性、动手与动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际上,这四种方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循序渐进,不同的知识内容要求的方式和方法不尽相同。

立体几何内容中的“空间几何体”主要是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的方式让学生认识人类生存的现实空间,通过空间图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中,借助长方体模型,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先认识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归纳关于平面、平行的一些公理以及直线与平面平行、平面与平面平行以及直线与平面垂直、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进行思辨论证,并且运用已获得的结论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培养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运用图形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以及几何直观能力。

我们经常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这说明认识世界的两种方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具体到数学学科中,观察和推理是学习数学的两种手段。由观察(实践)归纳出一些事实(如公理),在此基础上,从这些事实出发,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推导、证明一些新的事实。在立体几何初步的内容中,我们采用了观察和推理两种方式。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辩论证,认识和把握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四、如何理解高中数学新课程中“立体几何”部分的结构体系

与传统立体几何的体系结构相比,新课程中的立体几何的体系结构有重大改革。传统的立体几何内容,常从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开始,讲述平面及其基本性质,点、直线、平面之间位置关系和有关公理、定理,在研究由空间几何体,包括棱柱、棱锥、圆柱、台、球的结构特征、体积、表面积等等,基本上按照从局部到整体的原则。现在,先从对空间几何体的整体感受入手,再研究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基于这种安排,我们认为,在讲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的内容中,应穿插介绍直棱柱、正棱柱、正棱锥等内容。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平行和垂直等位置关系在这些空间几何体中有具体的体现。如果放在“空间几何体”中,这些位置关系没有明确地界定,单纯地“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维层面不高,很难从本质上把握这些空间几何体的特征。所以,这部分的安排,我们认为应遵循“整体—局部—整体”的原则。

这种安排遵循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它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几何直观能力,适当减轻几何论证的难度,降低立体几何学习入门的门槛,提高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兴趣。

整体和局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没有对整体的把握,也无从认识局部;同样,如果没有对局部更细致的认识,我们也无法更好地把握整体。因此,在学习完“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后,可引导学生从点、直线、平面的角度重新认识空间几何体,从本质上把握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对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有更全面的认识。

集合内容的体系结构、处理几何内容的方式方法一直是数学课改的热点问题。通过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削减一些内容,适当降低推理论证能力,特别是演绎论证能力;用空间向量及其运算这个工具,从新的视角处理立体几何中的夹角、距离以及位置关系等都是几何课改的具体举措。更深层次的改革还需我们作进一步的探讨,诸如,如何从几何变换的角度看待几何图形,如何介绍非欧几何模型,如何看待几何的现实性与论理性之间的关系,如何更全面地看待几何的教育价值等等。

(作者单位:课程教材研究所)

原载《中学数学教学参考》:高中版(西安),2006.7.

第三篇: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在新课程背景下进行初中化学课程的教学设计时,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并且在课堂上凸显学生的教学主体性.好的课堂教学,不仅能够引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而且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才能够有所保障.因此,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要透过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来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一、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很有必要.只有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化学课本中的很多知识都能够在生活实际中得到体现,还可以用于解释一些让学生困惑的生活现象.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化学课程的这一特征,要给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这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够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有意思的教学活动,学生在参与的同时,也能够展开对于学过的知识的应用实践.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并且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来找到最后的答案.这样的教学过程,才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教学主体性.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培养.例如,在讲“水的人工净化”后,我让学生自制简易净水器,我给了他们大约一周的时间.一周以后,每个学生都带来一个形式多样、取材各异的净水器.从学生的“作品”中,让我感叹他们的各种奇妙、独特的构思,学生还能相互讨论自制净水器的优缺点和制作心得.这样的教学形式,学生都很有兴趣,动手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化学课程的学习乐趣.只有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才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应用与实践能力.二、鼓励学生探究学习

在合理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凸显对于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一点对于学生的知识掌握会起到推动作用.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将知识的讲授甚至灌输逐渐过渡到学生自主的知识获取上来,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对于教学内容有更好的理解与掌握.要想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鼓励学生探究学习便是很好的途径.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疑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也可以布置相关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独立探究中完成.无论是采取哪种教学模式,教师都应当给学生的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提供更大的空间,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例如,在讲“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瓶碳酸饮料,随后提出疑问:你怎样确定其中溶有二氧化碳呢?这个问题立刻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纷纷讨论起来.接着教师提问:由这瓶饮料,你还能想到什么?学生经过分析后得出:既然饮料中可逸出二氧化碳,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然后教师进一步提问:如何用实验证明?学生用了很多方法,如探究对比实验:取两瓶内盛同等量水的塑料瓶,一个瓶中充入二氧化碳,一个瓶中是空气,充分振荡,观察两瓶中的现象,从而得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性质.透过这种逐层剖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探究学习得到发挥,学生也在自主学习中深化了对于这一知识点的掌握.三、深化实验能力培养

实验是化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深化对于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也应当在教学设计中得到体现.教师要鼓励学生更多地尝试自主实验,针对特定的教学主题,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来进行实验方案的探讨,实验过程的设计,直至最后将整个实验完成.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仅充分得到发挥,学生也展开了对于学过的内容的有效实践.只有这样,学生的实验能力才能够真正得到提升,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才能更加透彻.例如,在讲“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时,我有意识地补充了氢氧化钠与CO2、S反应的两个演示实验.我分别将充满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集气瓶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通过气球的鼓大和喷泉的形成,来证实氢氧化钠与酸性氧化物的反应,并让学生来思考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由于实验现象饶有趣味,所提出的问题富有思考性,整个教学过程既能使学生认识到氢氧化钠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的性质,又能够与所学的化学知识联系起来.透过这组实验,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收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深化对于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在演示实验中要注重对于学生思维的激发.同时,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他们可以完成的自主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不仅是对于课堂所学知识的良好巩固,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技巧与实验能力.总之,要想实现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教师就要从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做起,激发学生对于教学过程的参与兴趣.同时,教师要注重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一点对于学生的知识掌握会起到推动作用.此外,教师要深化对于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在演示实验中要注重对于学生思维的激发.这些都是很好的教学模式,透过这些合理的教学设计,能够让学生有更多收获.

第四篇:《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 开题报告

《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 开题报告

课题主持人:莫汉初

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志们:

大家下午好!

首先请让我代表本课题组全体成员,对专程出席我们课题开题会的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对来参加开题报告会的同仁致以诚挚的问候!《职业院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课题,经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列为2011年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一般资助课题(课题批准号:ZJZB2011042)。现根据《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的规定,召开课题论证会,并由我代表课题组作开题报告,提出本课题的研究方案,正式开展研究工作。在此,请各位专家和老师进行评议指导,也请课题组成员加以审议。

一、课题研究背景

职业教育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起步较早,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它们在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校企合作等方面,均形成了相应的教学模式。如德国“双元制”模式;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模式,即CBE模式(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以英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的能力本位的教育和培训模式,即CBET(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 and training)模式。我国在职业教育方面也借鉴其他发达国家模式进行过尝试,特别是在教学方法上实行的任务驱动法、项目驱动法,但没有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完整模式,在培养模式、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各方面基本上是各自为政。我校在这方面进行过相应的研究与改革,从教学管理、专业设置、课程开设及教学方法等方面下手,采用目标驱动法,专业考证等手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管理体系。《职业院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正是站在建立一套较完整的职业院校教学管理模式的高起点上,整理和完善现有的职校教学管理体系,以弥补现有职业院校管理模式的缺陷与不足。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开展本课题研究,可以把握各专业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评价建议,制订出课程教学标准和技能考核标准,使今后的教学与实习更具目的性、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2、开展本课题研究,可以形成先进的教学管理思想,创新教学管理的基本措施和基本方法,改进考试考核模式,丰富职业教育教学理论,明确职业学校学生毕业标准。

3、开展本课题研究,可以进一步完善职业学校的内部管理机制,优化办学体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职业学校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

4、开展本课题研究,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开展本课题研究,能提高我校教师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与教学水平。

三、课题研究可行性分析

1、教研氛围浓厚。我校注重教学科研,校本研究蓬勃发展,教研成果丰硕。自2007年以来,坚持学校教研贴近课堂、贴近教师、贴近学生的原则,致力于教研的校本化研究。先后组织教师参加了分层教学、课题式教学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活动。两项省级课题相继立项,其中《农村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已开题研究。

2、实习设备齐全。我校机电类专业设备先进,设施齐全,为项目驱动式教学研究提供了硬件保障。学校拥有先进的电子电工实训室、机械加工实习工场有数控车床、数控铣床等大型加工设备20台套。

3、师资队伍健全。课题研究对师资队伍要求较高,要求教师既具有一定的专业综合知识,又是懂理论会实践的双师型教师,本课题组有省级专业带头人2名,省优秀双师型教师1名,科研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

4、课程适宜开发。项目式研究专家徐国庆博士说过,尽管并不要求所有课程都项目化,但至少要求把项目课程作为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主体。我校电子、机电、计算机等专业一些课程适宜进行项目式教学。《机械加工》、《电焊》、《钳工》《计算机组装与维修》、《作文教学》、《静物色彩》、《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均可作为课改科目开展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

(一)研究目标

1、制订专业指导计划。根据新大纲的要求,编制适合我校校情的机电类专业教学指导计划,优化各专业课程开设程序,确定各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2、编写校本教材。根据我校专业特点,精心编写二到三本有特色并被同行认可、学生满意的适合农村职业教育项目驱动教学的校本教材。

3、探索出适合我校校情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4、开展项目驱动化研究,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以机电类专业技能课为研究对象,提出项目内容,考核标准,开展项目驱动化技能训练。

5、建立健全评价体系。通过对教师教学计划、教学过程、教学成果的检查与考评,建立教师评价体系;通过对学生课堂学习评价、各个项目学习评价、考试成绩测评等环节,建立学生学习评价体系,完善学生思想评价体系。

(二)具体研究内容:

1、通过公共文化课程新旧大纲对比研究、职业学校大纲与普通高中大纲的对比研究,编制农村职业学校机电类专业文化课程的指导性教学计划,探索教学模式改革,制定相应的评价体系。

2、以项目驱动教学作为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专业课程教学计划编制、目标任务(项目)的一般性方法和原则,构建适合农村职业学校机电类专业课程的项目驱动教学的内容,实现对学生的分层次教学,加强教学过程的监控与管理,建立相应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3、针对学校目前实习实训存在的问题,研究实习管理的新办法,制订新制度。开展对教师、学生的问卷调查,研究农村职业学校科学合理的专业课开课比例。(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校本教材的开发。

2、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

3、专业指导计划的修订。

4、学生评价机制的建立。

5、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

五、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课题研究工作开展的效果。

2、个案研究法:通过多个代表性个案的不断探讨、总结,形成一定的理论。

2、分类、比较研究法:每个阶段,各个个案数据进行收集,将解决策略按不同的标准分类、比较,形成档案式资料。

4、评价研究法:每个阶段、每个个案通过针对性测验成绩,对前阶段的研究工作进行评价,不断改进。

六、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1、将在2011、2012级学生中多方位实施课题方案。并在机电类专业中全面推行新教学指导计划,实施新的教学手段,并开展实践教学活动。采用新评价模式考核学生,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评价体系。

2、查阅资料,调查研究,优化教学内容,编写具有职业中专特色的新教材;建立教学管理评价体系。

3、时间安排

2011年6月至2011年11月。课题实施方案的制订、相关文件的出台、专家讲座、教师培训。

2011年11月至2012年9月。调研机电、计算机专业课教学内容,形成项目驱动教学新体系,撰写项目驱动教学教材。摸索出适合农村职业学校教学的最基本方法。预期成果:校本教材初稿、教学、实习管理制度;机电类专业课程标准,学生技能考核评价体系方案出台;完成若干篇论文。

2012年9月至2013年11月为综合研究阶段。在2012级学生中试用教材并推行“项目驱动”教学方法,完善各专业项目教学法而形成完整的教材。预期成果:归纳总结适合我校校情的教学管理模式,完成课题研究报告,撰写教学科研论文4篇,校本教材出版。

2013年12月课题结题。

七、课题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1、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形成较完善的管理模式;

2、编写适合农村职业学校的校本教材;

3、项目驱动教育教学法与层次教学法有机结合;

4、能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

八、领导机构

《职业院校教学管理模式创新与实践》课题领导小组组长:刘,副组长:夏。

九、课题组成员分工安排 本课题组共有18名成员,其中高级教师5人,中级教师9人,初级教师4人,以教研组长和教学骨干为主,涵盖了我校绝大多数专业。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采取既分工又合作的方式。具体分工如下:

1、项目驱动教学法校本教材开发

负责人: 组成人员:

2、项目驱动教学法与分层次教学法有机结合的探究,教师与学生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

负责人: 组成人员:

3、项目驱动教学法实践与成果推广

负责人:

组成人员:

4、课题秘书组,负责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材料打印工作。

负责人: 组成成员:

十、完成本课题研究的措施

1、进一步完善科研工作制度,保证例会的正常进行。注重实验过程的管理,加强学习,深入研究。

2、由莫汉初副校长担任课题负责人,选拔科研意识强,骨干教师担任子课题负责人,保证各子课题能正常开展研究。

3、提供参研人员学习的机会,引导他们将自学与外出考察学习相结合,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和能力。

4、为实验研究提供充分的财力保证,提供研究经费,奖励研究人员,提高参研人员的积极性。作为省级一般资助课题,严格按《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经费暂行管理办法》实行经费开支,遵守财务制度,规范财务行为。

十一、经费预算:

第五篇:《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生数学作业设计研究》开题报告

《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生数学作业设计研究》开题报告

单位:海门市刘浩小学 主持人:陆永兵

一、课题的提出

1.新课程改革实施到今天,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变得更自主,更活跃。课堂充满探索和研究的氛围。但作为新课程教学一个重要方面,作业设计问题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作业设计上,我们教师的观念依然陈旧,抱残守缺,延续应试教育下的作业观念,认为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教师投入到作业设计上的精力和智慧往往微乎其微。对作业设计,教师常常随意为之,拿一些现成的练习册和补充习题,适当的进行选择。即使进行设计也依然存在这些现象,即现成模仿作业多,创造性作业少;封闭训练多,开放作业少;机械练习多,探究体验少;脱离实际练习多,联系生活实际少;限制思维作业多,解题策略多样化少;个体独立练习多,合作探索练习少;课内练习多,课外实践少;简单划一多,分层要求少。不但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反而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令学生望“业”生畏,苦不堪言。学生觉得这些作业,“一点也不好玩”,感到做作业“味同嚼蜡”。

而以量取胜,提高教学质量,背离了素质教育的精神,是应试教育在作业设计中的残余做法。违背了“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阻碍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肖川博士曾说:“作业是教师精心准备的送给孩子的一个礼物。”“作业给孩子综合运用知识,发展和表现个人天赋提供机会,使教学的影响延续到全部的生活中。”

在数学教学中,作业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活动形式,是新课程教学任务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对如何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设计新型的数学作业,利用作业来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观念,促进学生主动地探究,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等,却依然关注不够。通过学生作业设计,对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思想方法与技能的获得、学生智力和创新意识、应用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是本课题要着重研究实践的。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状况

国外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设计有不同的探索,西方一些教育先进国家的作业形式改革,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英国中小学生课程作业主要有四种类型:(1)实践作业。即指有教师指导的各种实验、独立观察、独立完成美术作品及各种动手能力的测试;(2)书面作业。即指客观性测试,其形式有回答简答题、抢答题、写随笔、论文、观察报告、评论、调查报告、科研项目等;(3)口头、听力作业;(4)表演作业。这些作业给我们的启发就是:教师应该更多的从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来设计作业,2、从国内看,致力于此研究的老师也很多。特别是自从实施新课标以后,很多教师对作业做了有益的改进尝试,概括起来有这样几类:一类是,作业的设计的形式上多样化,诸如“基础性作业”“开放性作业” “探索性作业” “主体性作业”、“发展性作业”等创新设计也层出不穷,在丰富作业形式方面取得了不少宝贵经验。二类是以学生角度提出作业设计的“趣味性”,“生活性”和“层次性”激发学生作业兴趣和情感。也为课题的研究提供实践的经验

3、从取得的成效看,主要表现在学生在学习兴趣、主动性、自主性等指标上有一定的提高,学习负担有所减轻。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自从“减负”以后,有不少的教师进行过有关作业的设计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些都有助于本课题的实施。特别是,近年来有许多学校进行其他形式的作业改革,对学生学习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减轻学生负担的效果不是很明显。

三、课题的界定

“新课程”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新课程提出三大理念:一个是强调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强调整合性,要建立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科学人文性课程文化观,三是完善评价机制,特别是要求建立符合素质教育的新的评价机制。其中,第一条是核心。

“相适应”本意是:当环境(客观条件或需要)改变时,机体的细胞,组织或器官通过自身的代谢,功能和结构的相应改变,以避免环境的改变所引起的损伤,这个过程称为适应。本课题的“相适应”是指我们设计的数学作业,在原有状况的基础上,为适应新课程的需要进行的改变。

“学生”我们研究的学生是小学生,是义务教育中低段的学生的作业设计,他们主要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

“作业”是指为完成生产、学习等方面的既定任务而进行的活动。它主要是针对生产活动的。但从学校教育角度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作业的涵义,即对教师而言,作业是他们为完成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而向学生布置的任务;对学生来说,作业是一种延伸性的学习活动。与练习的区别在时间上的开放性,空间上的开放性,形式上的开放性。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作业设计”专指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布置给学生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进行统筹、改编,从而达到新课程发展学生的要求。

本课题《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生数学作业设计研究》是以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为指导,通过对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和研究,探索出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基本策略和操作要领,从而达到发展学生的目的,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我们主要的切入点有两个,一是学生的作业设计要体现新课程的十个核心概念,二是学生的作业设计体现2011版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学生的四基四能的要求,特别是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基本的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中提出:教材应当根据课程内容,设计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这个过程要有利于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活动经验;要有利于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情境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2.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的学习是主动的,他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通过对外部信息的选择和加工主动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替代完成。基于此,教师在数学新课程作业设计及应用时要重视和学生共同探索、交流、质疑,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帮助学生不断丰富、调整和建构清晰、完整的认知结构,获得系统的数学知识。更全面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更好地做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丰富学生的课外学习生活,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的发展,学会创造性地学习。

3.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是人发展的根本动力追求目标。当个体达到“自我实现”需要的高峰,也就进入了自由创造的境地,出现“高峰体验”——创造潜能的发挥或自我实现给人以最高的喜悦,这种主观上的感受是最高的奖赏和奖励。人本主义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基于这种理念,教师在本课题研究中,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发展论,寻求科学的评价方法,尊重学生的人格地位、个性发展、认知规律,帮助学生在完成教师设计的作业后达到自主、健康、有序地发展。使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习惯、方法、个性,在编织精巧的作业训练中得到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1.从 “质”、“量”、“形”、“情”四个维度对数学作业进行设计研究,体现新课程的十大核心概念和关于“四基四能”目标的要求,探索出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基本策略和操作要领。

2.在情感上,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的价值;在数量上,探索出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效率的最佳途径。通过设计多样化的作业形式,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教师通过作业设计的研究,加深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正确把握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的理念,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准。

4.通过学生数学作业的设计研究,促进学校数学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关于新课标及与之有关的解读的书籍的研究

重点研究新课标提出的十大核心概念如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等,研究培养学生四基四能力的论述,指导作业内容的设计。这是作业设计的灵魂。

2.从学生数学作业的质量、数量、形式、情感四个维度进行设计研究

以新课程标准的标准的要求为指导,从学生数学作业的质量、数量、形式、情感四个维度进行设计研究,探索出作业设计的原则和要求,操作规则。使得作业设计在内容上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在数量上找到科学的依据,在形式上适合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与品质,情感上感受数的价值,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对各年级教材的深入研究,挖掘教材丰富的内涵。

我们不能单一的理解教材的知识和技能训练,更要研究各年级的教材它蕴含的诸如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思维方式、学习策略、创新意识等教学价值,更好的来指导我们对数学作业的设计。

4.作业设计的个案研究

教师通过个案的设计,并通过学生做作业后的效果对比研究,不断改进作业的设计,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教师的数学作业的设计水平。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作业设计的过程实际上是对理论认识的再现过程,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作业设计就很难达到一定的高度。作业设计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修改、提高、完善的过程,从理论的学习中进行作业设计,从作业设计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是我们优化数学作业设计行动的指南。因此,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搜集与本课题有关的信息和资料,拓宽思路,为研究提供更为完善的方法,利用文献指导课题研究,全面把握研究方向。

(2)实验法:立足于自己的所在的教学班级,通过实验、分析、比较探求每个知识点形成能力所需要作业的数量,科学地找到减轻学生的负担的依据。

(3)问卷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学生作业有关的资料和信息,进行分析,了解学生做作业的情况,了解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等情感因素,进行科学的分析,作为调整作业设计的依据。

(4)个案研究法:结合课题研究目标,结合教学的内容,把设计的数学作业作为个案,进行研究,分析其中的新课程需要渗透的思想方法、培养的能力、形成的观念等,找出其中一般性的规律和设计策略。

(5)经验总结法:通过对设计的数学作业案例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合理化、科学化,形成系统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

八、课题研究的计划进度

首先学习与研究课题有关的理论和文献,在学习的基础上从作业设计的“质”、“量”、“形”、“情”四个维度进行研究,制定各年段数学作业设计的标准。通过实践修改完善作业设计标准,开发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数学作业设计汇编》。本课题拟用二年半时间完成,即完成时间为2013年5月至2015年9月,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申报论证阶段):2013年5月----2014年2月

1.收集资料,拟订课题研究方案,课题论证。进行先期的调查,进行现状分析,初步确定研究的目标、内容、重点和研究方案。

2.制定和论证课题实验方案,论证课题价值和可行性,请专家对实验方案进行反复论证,确定最终研究方案;

3.组建研究队伍,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定课题研究的人员分工;

4.课题组成员深入学习数学新课程标准等有关理论知识,统一思想,明确研究方向,增强研究的自觉性、紧迫感;

第二阶段(准备探索阶段):2014年3月----2014年4月

教师了解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制定相关研究目标、内容、重点和研究详细计划或方案。

第三阶段(探索研究阶段):2014年5月----2014年12月

1.认真做好课题研究的分层、分类指导工作,围绕研究内容,收集原始材料;

2.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结合学校的教研课,扎实开展课题研究;

3.定期做好阶段性小结,研究阶段性成果,撰写研究论文,形成文字性材料;

4.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方案,调整课题研究思路,并做好课题的中期验收工作。

第四阶段(总结评估阶段):(2015年1月——2015年9月)

1.整理课题原始材料和研究材料;

2.开发与新课程相适应的部分年级作业设计汇编。

3.深入分析研究撰写读书笔记、案例,随笔、研究论文专辑及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形成全面而深刻的研究性成果。

4.课题组成员上公开课展示、推广课题研究成果。

九、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报告、结题报告。

2.部分年级开发《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作业设计汇编》

3.编印《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作业设计论文集》、优秀案例。

十、课题的组织与实施

(一)人员落实

该课题研究在学校校长室的正确领导下,由抓教学的校长具体抓落实,选拔配备科研素质高、研究能力强的人员组成课题组,确保课题研究的人员落实。课题组主要研究人员共11人,小学高级教师7人,小学一级教师4人。其中一人为市骨干教师,1人为市级教坛新秀。

组长:陆永兵

成员:赵汉平、陆永兵、陆卓霞、徐金、史晓燕、戴雪琴、江晓燕、侯丽君、沙璐艳、江花萍、汤英

陆永兵为课题负责人,指导课题实验工作,负责组织、协调工作,领导课题实验的开展;课题内容的五个方面分别有五组核心组人员分工负责,其中组长(用星号表示)负责具体实验流程的策划安排,小组成员主要负责教学实践、方案实施、案例分析、整理数据、撰写文章。

负责作业形式的设计与研究

戴雪琴、赵汉平、徐金:负责高年级数学作业设计的研究及个案研究,陆卓霞、侯丽君、江晓燕、江花萍:负责中年级数学作业设计的研究及个案研究

史晓燕、沙璐艳,汤英:负责低年级数学作业设计的研究及个案研究

(二)思想落实

狠抓教育观念:转变和更新、强化科研理论的培训。现代的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新课程标准是进行课题的先导,教师培训做到四落实:时间、资料、方式、效果。

(三)管理落实

1、严格按照上级主管部门对课题立项的管理方法,按程序立项。

2、严格课题研究过程的管理。每一阶段都要有周密的计划,明确的任务,严格的落实,确保课题研究按计划进行,保质保量实施方案。

3、严格课题组成员的管理。课题组成员要专项专人,原则上不得兼任多项课题。课题研究人员一经确立,不得随意更改,确保研究人员稳定性。

4、采取激励运行机制,子课题公开招标,实施课题(项目)责任制管理,签定责任协议,表彰和奖励成功者。

5切实落实课题研究的总结、验收、评价的管理,对于科研成果的形成及转换,制定具体的管理措施。

(四)资金落实

学校将投入专项资金支持本课题研究。

下载新课程中立体几何部分的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开题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程中立体几何部分的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开题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