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浮与沉教学学设计
五、物体的浮与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观察物体上浮与下沉、悬浮的现象,寻找使物体浮与沉的方法。(2)应用二力平衡条件、力与运动关系的知识,认识物体的浮沉条件。(3)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能应用浮沉条件解释一些简单的问题。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物体浮沉条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对浮沉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生课外活动小制作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浮沉原理的应用,让学生体验生活、物理、社会的紧密联系.
(2)通过制作与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爱国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物体浮与沉的条件和改变物体浮与沉的方法 难点:运用浮沉条件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的现象。【实验器材】
盐、鸡蛋、玻璃小瓶(配重)、橡皮泥、蜡烛、苹果、木块、铁钉、毛巾、水槽、两个烧杯(一大一小)
设计思路
从生活中观察物体的浮与沉,在探究实践中分析归纳知识,学习与探究活动能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能够体现STS的精神.教学设计能从生活经验出发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前后知识的联系,在培养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中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新课教学
一、引入新课
出示图片:泡沫能够漂浮在水面上,铁块会沉到水底,但是用钢铁做的轮船却能够漂浮在水面上,钢铁做的潜水艇却能够在水中自由的上浮和下潜呢?物体的浮与沉究竟是由什么因素来决定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一节:物体的浮与沉。
二、新课教学
(一)探究怎样使物体上浮或下沉
【试一试】利用同学身边的器材将蜡烛、橡皮泥、苹果、木块、鸡蛋、铁钉、小玻璃瓶和自备的各种小物体,浸没在水中松手后,它们如何运动?上浮的物体有哪些?下沉的物体有哪些?
【想一想】如何使漂浮在水面的小瓶沉下去?如何使沉在水底的鸡蛋浮起来?如何使沉在水底的橡皮泥浮起来?
【做一做】学生分组实验,用尽可能多而有效的方法。
【议一议】在这几个实验中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改变他的浮沉的呢?
【点拨】从物体受力的角度看,使用的这些方法中分别改变了哪些力的大小? 【结论】改变物体的浮沉的方法:(1)改变重力(2)改变浮力 改变液体的密度
改变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提问】既然改变自重或改变受到的浮力可以改变物体的浮与沉,那到底哪些因素决定物体的浮与沉呢?(取决于重力和浮力pk后的结果)
(二)物体的浮沉条件 过渡:物体在水中上浮或下沉时,受到哪些力?以前学过物体受两个力时,如果是非平衡力,物体处于非平衡状态,非平衡状态在这里是哪两种运动状态?如果是平衡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平衡状态在这里主要是哪几种状态?(可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说出两种漂浮、悬浮、浮底)
1、信息快递: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重力和浮力。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知,当重力=浮力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下图显示了处于平衡状态的两种情况 漂浮:物体静止在液面上,有部分体积露出液面(是物体在液体表面的平衡状态)
悬浮: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状态(是物体在液体内部的平衡状态)
2、通过受力分析—— 判断物体浮沉的一种方法
漂浮 F浮=G
最终状态
上浮 F浮﹥G
悬浮 F浮=G
最终状态
下沉 F浮﹤G
F
沉底 F浮﹤G
支
活动交流与总结一:
当物体部分浸入时(V排﹤V物):①漂浮 F浮=G 当物体浸没时(V排=V物): ②上浮 F浮﹥G
③悬浮 F浮=G ④下沉 F浮﹤G ⑤沉底 F浮﹤G
3、通过公式推导——判断物体浮沉的另一种方法
过渡:在刚才的活动中鸡蛋是通过改变液体的密度使物体上浮、下沉、悬浮。那物体在浮沉时液体密度和物体密度是否也能判断物体的浮和沉? 对实心的物体而言,根据重力和浮力的关系我们还可以推导出另一种判断浮沉的方法。.........活动交流与总结二:
对实心的物体而言 ........① ρ液>ρ物, 物体上浮,上浮稳定后最终处于漂浮状态 ② ρ液>ρ物, 物体上浮
③ ρ液=ρ物, 物体悬浮在液体中任何深度的地方 ④ ρ液<ρ物, 物体下沉
⑤ ρ液<ρ物, 物体下沉后最终状处于沉底状态 〖思考〗悬浮和漂浮有什么异同?
(1)相同之处: 物体受到的浮力都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即F浮 等于 G物(2)不同之处: ① 排液体积不同:悬浮时,对实心物体而言,V排 等于 V物;漂浮时,V排 小于 V物.② 密度不同:对实心物体而言,悬浮时, 物 等于 液;漂浮时物 小于 液.(三)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1、潜水艇通过改变什么来实现浮沉的?(演示实验)2、浮沉子通过改变什么来实现浮沉的?(演示实验)
3、孔明灯通过改变什么来实现浮沉的?(看小视频)
4、轮船从河里驶向海里将浮力怎么变化,将上浮一些还是下沉一些?(看小视频)
5、密度计的工作原理(演示小实验)
三、课堂小结
1、改变物体的浮沉的方法:
2、判断物体浮沉的一种方法(F浮与G的关系)
3、判断物体浮沉的另一种方法(ρ液与ρ物的关系)
4、浮沉条件的应用
四、课堂精练
1、质量为200g的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中,溢出120g的水,则此物体将()A、浮在水面上 B、悬浮在水中 C、沉在容器的底部 D无法判定
2.实心球A、B放入水中,稳定后A是悬浮,B是漂浮,若它们体积相同,则()A、A球的密度等于水的密度
B、B球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C、A、B二球受到的浮力一样大
D、A球的质量大于B球的质量
3、春天播种季节农民常用盐水浸泡法选种。在浓度适宜的盐水中,饱满的种子沉在底部,是因为 ;干瘪、虫蛀的种子浮在液面上,是因为。
4、潜水艇的潜水和上浮是靠改变______来实现的,气球和飞艇都是利用__________来实现升空的,其中充满了密度________空气密度的的气体(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5、一个质量为100g的小铁球,投入到一个盛有适量水银的容器中,待小球静止时,小球受到的浮力为 N,小球的自身的重力(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球受到水银对它的浮力。
6、一小球浸没在清水恰好悬浮,若将它浸没在盐水中,它将__________,若把它浸没在酒精中,它将_____________。(选填“上浮”、“下沉”或“悬浮”)
7、如图所示,将两块相同的橡皮泥做成实心球形和碗形,分别放入相同的甲、乙两杯水中,静止时甲杯中橡皮泥所受的浮力___________乙杯中橡皮泥所受的浮力(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________杯中水面升高得多。
8、把重4.5N、体积为0.6dm3的物体投入水中,将其沉没在水中,然后松手,该物体上浮还是下沉?当物体静止时,受到的浮力大小是多少?(请通过计算得出结论)
9、一艘轮船满载时的排水量为2.4107kg,当它满载货物在河面上航行时,浮力多大?它浸入水中的体积多大?
五、课后反思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浮力及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并与上一节内容构成完整的浮力知识体系。本节知识是前面所学力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与二力平衡、密度等知识联系紧密。本节内容包括三个知识点:一是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二是物体的浮沉条件,三是潜水艇、浮沉子、热气球、轮船和密度计的浮沉原理。
本节课突出了理论联系实际,从生活经验出发提出问题,在得出浮沉条件后,引导学生利用浮沉条件分析潜水艇、浮沉子、热气球、轮船和密度计的浮沉原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更好地理解浮沉条件,并体会物理知识在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中的作用,使学生更加热爱物理。
第二篇:沉与浮教学设计
沉与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物体的沉浮条件;知道鱼、潜水艇、飞艇和密度计的沉浮原理;能应用沉浮条件解释一些简单的问题。
2. 通过实验,观察鸡蛋的下沉、上浮和悬浮,使学生建立起三种状态的概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物体的沉与浮
二、(1)演示实验:石块和塑料空心球
把它们分别浸没在水中,叫同学们观察现象;
提问:浸在水中的物体,有的上浮,有的下沉,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提出各种解释。
(2)今天的课上完以后,你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演示实验:
取一只新鲜鸡蛋,放在清水中,观察它在水中沉浮的情况,向水中慢慢加些盐,并轻轻搅拌,观察到鸡蛋怎样运动?如果再加些清水,观察到什么现象?
a)鸡蛋放入清水后,它是上浮还是下沉?
b)加盐轻轻搅拌的目的是什么?
c)随着不断地往水里加盐,有什么现象出现?
d)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出现?
二、认识三种状态
鸡蛋所处的三种状态:
下沉:浮力 < 重力
上浮:浮力 > 重力
悬浮:浮力 = 重力(平衡)
让学生了解三种状态。
三、生活中的下沉与上浮
四、(1)对于海洋生物来说,浮力非常重要,浩瀚的海洋中,许多生物用不同的方式创造沉与浮,这是一个精彩的世界!展示各种海洋生物图片。
2)我们来看看鱼是怎样使自己在水中自由地上浮、下沉和悬浮
(3)整理自己的思路。
五、潜艇与热气球
六、(1)最早的潜艇用于军事侦察和袭击,现在也用于深海考察,为开发海洋,获得新资源提供信息。
(2)潜水艇是怎样实现上浮和下沉的?
(3)整理自己的思路。
五、分析比较
(1)提问:鸡蛋、鱼和潜水艇都会在液体中下沉、上浮和悬浮,那么它们都是用了同样的方法处于这三种状态的吗?
(2)同学们自己归纳一下,总结出他们有什么区别和共同点;
学生自己思考;
(3)介绍热气球,加图片;
(3)引起学生兴趣;
学生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每一个小组交一份报告,与同学分享
七、课堂小结
八、1 .了解三种状态:下沉、上浮和悬浮。.三种状态产生的条件:
下沉:重力大于浮力;
上浮:重力小于浮力;
悬浮:重力等于浮力。
第三篇:沉与浮教学设计
沙沟小学创新课堂学习汇报课教学设计
孙庆刚
年级:三年级 课题: 沉与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究,了解什么是浮力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了解和体验物体沉浮应具备一些条件,通过改变这些条件来控制物体的沉浮。
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实验(事物)现象应具备条件的猜想能力。经历“问题——假设——实验——汇报”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继续培养敢于提出猜想与假设、愿意合作与交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知道浮力的存在,对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提出猜想和假设。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和体验物体沉浮应具备一些条件,通过改变这些条件来控制物体的沉浮。
材料准备: 玻璃缸、木块、塑料板、铁块、石子、水、测力计、钩码、鸡蛋、盐、橡皮泥等。教学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谈话导入:其他物体是不是也能溶解到水里呢?
2、演示实验:学生猜想其它物体在水中是否溶解,用透明的玻璃缸做演示实验。
并不是所有物体都能在水中溶解,有的物体能浮在水面上,而有的物体则在水中下沉。由旧知盐的溶解导入,引导学生关注物体的沉浮,引入本节课主题:沉与浮(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物体有的会浮在水面上,有的会沉下去。
1、猜想:每个小组准备的材料那些会浮在水面上,哪些会沉下去? 出示表格让学生分组讨论猜想并填写。
2、分组实验。
运用材料验证刚才的猜想,并做好记录。
3、小结:有的物体能浮在水面上,而有的物体则在水中下沉
(二)感知浮力。
1、提出问题并猜想引导学生提问:为什么有的东西能浮在水面上,而有的却沉下去?提问后猜想。
2、分组实验一:按压塑料板。
3、建立浮力的概念。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了水的浮力— 在观察到物体沉浮的现象之后,请学生自己针对现象提问题,大胆猜想,进行小组实验,并要求每个人都亲自动手。
(三)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浮力。
1、提出问题并猜想引出问题:沉下去的物体是否受到了水的浮力呢?
2、分组实验二:用测力计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浮力。(1)介绍测力计、钩码。(2)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指导学生完善实验方案。(3)进行分组实验。
(4)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验证并交流 :沉在水底的物体也受到了水的浮力。
三、拓展: 让橡皮泥和鸡蛋浮起来。
1、让橡皮泥浮上来。(1)提出问题、猜想。
(2)学生演示实验,得出结论— 改变物体形状、大小,可以改变物体沉浮状态(学生自主探究,然后交流)。
2、让鸡蛋浮上来。(1)提出问题、猜想。
(2)以死海的故事启发引导—在水中加盐、糖等,能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3)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课后展开实验,做好记录。
四、学习小结:
1、本节课知识点回顾及学生表现评价
2、、学生自评、互评。重点总结学到了哪些知识、学会和应用了哪些科学探究的方法。对敢于提出猜想与假设、愿意合作与交流的学生进行特别的奖励,评比“科学之星”。
板书
沉
与
浮
↓ 浮↑力 ↑
水
课后反思:本节课,我是按照“提问—猜想—验证—实践”这样的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的。课堂上我发现同学们学习积极性很高,但有很多人光顾着玩儿去了,忘记了自己的课堂任务;再者,在填写实验数据时,有几个小组不照要求填,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刚上科学科,填写数据的次数较少造成的。
二0一一年十二月一日
第四篇:浮与沉教学设计
《浮与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沉与浮》是研究物体在液体中沉浮探究实验课。物体的沉浮与什么有关呢?
本课的教学设计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十分典型的“推测—观察-发现-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并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沉和浮”打下坚实的基础。教材的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猜想和验证物体是不是也和盐一样溶解到水里。观察塑料泡沫板和铜板在水中的现象。第二部分,通过实验感知浮力;第三部分,谁主沉浮。用实验验证物体的沉浮与什么有关。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稚气未脱,对大千世界的未知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经过了一年的科学课训练,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科学的思维方式,养成了一些科学的操作习惯,这些都是可供教师利用的教学资源。同时他们缺乏生活经验,不善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这些都是应该注意的。教师应该先从他们的角度去思考和预设,做到对课堂上的生成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流程和教学方法,把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2、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沉浮。
3、能根据物体在水中浮沉的状态给物体分类。
4、能找出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
1、学生预测某物体的沉浮特点。如:棉花、海绵、小瓶等。
2、指导学生实验,强调操作方法:轻轻地将材料贴近水面后在放入水中,每次放入一种材料,注意观察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并记录在书上。
3、教师巡视
4、活动结束时,指导学生分析预测是否正确。
(初步体会实验的重要性,增加对实验的神秘感,同时为下面的实验做好铺垫)
(三)感知浮力
1、实验一:
①老师引导学生观察相应插图,并指导学生实验,强调操作技巧:两手分别按压在木板两端或中间,如不平衡,要给以调整,并要求每生尽可能都有操作的机会。
②注意自己的感觉。③总结并印证“浮力”的概念。
2、实验二:
①让学生预测沉入水中和浮在水面的物体是不是受到了水的浮力。
②指导实验:轻轻地将浮在水面的物体钩住,但不可离开水面。沉入水中的物体也不要钩离水面,且要全部沉在水中。
③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正确操作,心要时也可以给学生做出示范。
④活动结束后,指导学生分析预测是否正确,从而体会实验对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性。
(四)谁主沉浮(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演示实验
教师准备一杯清水、一杯淡盐水、一杯浓盐水、三个鸡蛋。把三个鸡蛋分别放在三杯水中,使之沉底、悬浮和浮在水面上。
例如本节课的所有问题都是学生提出来的,所有的实验方法都是学生自己设计出来的,所有的现象和结论都是学生发现的,教师在整个探究过程中不扭学生,不逼学生,顺着学生的思路,抓住学生的矛盾,水到渠成地将探究活动引向深入,陪伴学生完成整个探究活动。
第五篇:《浮与沉》教学设计
《浮与沉》教学设计
陈学艳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小学科学冀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的前两个活动。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的日常生活经验基础上,安排了“物体的沉浮”“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感受浮力”三项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浮沉现象,感知浮力的存在。意识到科学要用实验来验证,要尊重事实,尊重数据。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知道物体的沉浮可以改变、沉在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
活动1,观察物体的浮与沉。
出示观察的物体,要求学生先进行预测,分类。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预测结果正确与否。实验时,强调操作规范,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做好实验记录。实验结束,教师提示学生检查原来预测及依据是否正确,根据现在的实验结果有什么发现。让学生对自己的预测进行反思,调动学生的思维,为后面的教学做铺垫。
活动2,感知浮力。
感知水对浮在水面上的物体的浮力时,教师指导学生将浮在水面的物体(如空矿泉水瓶)用手缓慢向水中压,感受水对瓶子的托力存在,这种水对瓶子的托力就是浮力。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
·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常见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
·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浮沉,并根据浮沉状态将物体分类,想办法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能感受到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
2、情感、态度也价值观
能体验到科学证据对科学结论的重要性,要尊重事实,尊重数据。
3、科学知识
知道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沉浮可以改变。
教学准备:木块、石头、矿泉水瓶、泡沫、橡皮泥、尺子、橡皮、锡箔纸、曲别针、塑料块、水槽、同颜色的小球等。
教学过程:
一、实验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看老师手中有两个小球,一个是塑料空心的,一个是玻璃球,根据你们的生活经验,你认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学生猜测,教师演示)放到水中来验证一下,果然,塑料求浮上来了,玻璃球沉下去了,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主题就是物体在水中的浮与沉。(板书课题:浮与沉)
二、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浮与沉,用实验验证改变沉浮的方法。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科学的乐趣,体现科学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1、预测物体在水中的浮与沉。
谈话:除了这两个小球,老师还为同学们准备了许多材料,都有什么?我们一起看材料超市。同学们一起看,有:木块、石头、矿泉水瓶、泡沫、橡皮泥、尺子、橡皮、锡箔纸、曲别针、塑料块。你们先来猜测一下,这些物体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根据什么?(让学生大胆猜想,根据学生的猜想,进行验证)分类操作:猜测浮的物体放在上面,沉的物体放在下面,不能确定是沉是浮的、有争议的放在中间,好吧。
2、实验要求:这些物体究竟是沉是浮,我们怎样来验证呢?实验时要注意,物体放入水中要轻拿轻放,防止水贱出。并及时记录结果,物体是沉或是浮就在表格对应的地方打“√”,在实验过程中有什么发现要如实记录下来。
学生实验:观察物体的沉浮并做好记录。教师巡视,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指导。
3、组织整理:实验结束了,请学生及时整理实验材料,看哪个小组收拾的又干净又快,倒计时。
4、汇报实验结果,交流发现。
提问:实验结果如何?请同学们来说一说。
谈话:结果与我们原来的预测是否一样?(课件演示,根据学生汇报适当的调整)看来搞科学不是想当然,所以然,一定要亲自去实践,用事实来说话,实践出真知吗。
提问:根究现在的实验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生可能:
①体积大的容易浮起。②体积小的容易沉下去。③轻的容易浮起。④水对物体有浮力。„„
5、小结:同学们很聪明,真的动脑筋思考了,说的很好。那么我们能不能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呢?开动脑筋,看你有没有好的方法。(让学生先猜想,在进行验证,进一步提起学生兴趣,并在实验中感受科学)。
三 感受浮力。先来思考,为什么物体在水中有浮、有沉?是什么力量使物体浮在水面上?(生可能说:浮力)浮力是什么样的力?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请同学们用手缓慢往下压浮在水面上的物体,特别是矿泉水瓶,体验瓶压入水中的过程的感受。小组同学按顺序,都来试一试。
交流概括:有什么感觉?(生发现:水对瓶子有向上的托力)物体在水中会受到水向上托的力,这个托力就是水的浮力。(重复一遍)(板书:浮力)
四 说一说生活中浮力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总结:谁能用简单的话来概括一下你这节课的学习体会?关于水的沉浮还有很多知识,我们课下继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