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教学设计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2 23:05: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所见》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所见》教学设计》。

第一篇:《所见》教学设计

《所见》教学设计

《所见》是清代诗人袁牧所写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写了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在教学中,我作了如下设计。

一、激趣导入

1.放录音,学生欣赏本课配乐解说词,老师边把诗中的情境用简笔在黑板上绘出。

2.请学生根据画面,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出图意,引出本课题。

二、朗读古诗

1.张挂本课放大插图,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边看图边听,注意听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法。

2.学生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地。

3.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把生字读正确,并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如通过查找,结合课文注释等)理解词义(牧童,林樾,意欲,闭口,立)

4.检查自学情况,再读古诗。

三、品悟古诗

(一)细读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1.自读每句诗,小组交流讨论诗意,师再点拨。

a.学习“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问:牧童在干什么?他当时的神态如何?怎么看出来?此时,他的心情怎样?从哪个词体会得到?

b.学习“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问:牧童行走间听到了什么,他想做什么?为什么却“闭口”呢? 2.指名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组织交流对诗句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品悟诗意,作小结。

a.前两句诗写了牧童的神态,心情。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

b.后两句诗写了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抓住牧童刹那间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捕蝉图”。

c.整首诗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使得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跃然纸上。

(二)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体会诗的停顿、节奏。

牧童/骑黄牛,意欲/捕鸣蝉,歌声/振林樾,忽然/闭口立。

2.指导朗读,读出牧童行歌的悠然愉快的语气,读出牧童捕蝉的动作神态变化。(自己练习——指名读——评读指导——练读)

3.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四、欣赏古诗

(一)欣赏古诗,展开想象。

学生闭上眼睛,边欣赏配乐诗朗诵,边展开想象,想象牧童怎样捉蝉?是否捉到了蝉?

(二)感受意境,精炼强化。

谈谈刚才所想象到的意境,试试编故事。(同桌试编,全班交流、评议。)

第二篇:《所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一)观察课文配图

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

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

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

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读诗歌,理解课文

(一)初读课文

l.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卡:

(2)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蝉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5.指名读得好的学生读全诗。要求学生边听读,边看图,思考:起初牧童在黄牛背干什么?后来呢?

(指名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牧童开始在黄牛背上唱歌,后从牛背上下来了,站在那儿想捉蝉。)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通过观察图使学生理解到“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

黄牛——牛的一种,角短,皮毛黄褐色,或黑色,也有杂色的,毛短,常用来耕地或拉车,肉可以吃,皮可以制革。

(2)读整个诗句,查字典说说“振”“樾”的意思。

振——振动樾——树荫

教师补充:“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振荡。)

(4)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齐读第二句,并看图,说说图上的牧童在干什么,与第一句说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着重指导学生观察牧童的表情。)

(2)理解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查字典,说说“欲”“捕”在诗中的意思。(欲——想捕——捉)

用自己的话说说前半句的意思。(想要捕捉鸣叫的知了。)

(3)读全句,想一想:牧童听到广蝉的叫声后,怎样做的呢?

“闭口”在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立”指牧童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站在树下。

理解“忽然”一词在诗中的意思。(骑在牛背上唱歌时,忽然听到蝉叫声。)

(4)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三、齐读全诗

四、叙说诗意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l.熟读全诗。

2.说说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

振欲捕鸣闭口立

二、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全诗,说出诗意。

1.看插图,讲图意。

2.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夏天,一个牧童在树林中骑着一头黄牛高声歌唱,知了在树上叫着。牧童听到了知了叫声。想去捉知了,立即停止唱歌,跳下牛背,站在树下,望着树上的知了。)

三、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1.指导读第一句诗。

想象牧童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心情。

指导读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2.指导读第二句诗。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忽然闭口立”使我们想到了什么?(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牧童面部表情,他全神贯注地盯着知了。想象牧童的动作,他踮起脚尖,身子向前倾,双手轻轻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准备。想象牧童的内心活动,他不住盘算怎样抓知了。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屏住呼吸,别惊动了知了,赶快捉住它”的感觉。)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四、背诵全诗

五、分析指导字形

1.比较字形。振——晨蝉——弹忽——物闭——闲

2.重点分析、记忆字形。

欲:左边是“谷”,第四笔“捺”改为“点”,右边是“欠”,不是“文”。

所:左边不要写成“户”。

3.指导书写。

六、总结

1.朗读全诗。

2.背诵全诗。

第三篇:《所见》教学设计

《所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所见》是鄂教版第四册第五单元中的一首古诗,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有趣的儿童情态”,旨在让孩子走进自己的世界,体验趣味,感悟童真,共享童年的快乐。这首古诗的作者是清代大诗人袁枚,他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了乡村牧童骑牛唱歌、闭口捕蝉的两个瞬间的活动,动静结合,虚实相映,生趣盎然。整首诗文字朴实清新,易于学生掌握,描写集中、生动,画面感强,易于学生发挥想象,入情入境。

【学情分析】就二年级学生的阅读水平,理解全诗大意相对容易,关键在于入情入境,感受牧童的快乐。由于阅读的任务相对简单,抓住诗中留白,进行发散的“说和写的训练”就大有空间,应充分鼓励学生说结构完整而内容丰富的句子,并适时进行句群和片段的训练。【教学目标】

学习古诗,理解全诗大意,入情入境,感受牧童的快乐。

发挥想象,抓住诗中留白,练说练写,提升对动作的描写能力。

拓展读写,感悟童年的快乐。【教学重难点】

抓住“歌”和“立”这两个词展开读中感悟,使学生入情入境。

抓住“歌”得如何,“立”在哪,这两个问题进行发散训练,提升读写。【教学策略】

抓住诗眼,演化情境。

抓住留白,练说练写。【教学流程】

破题导入,问所见。

简介作者,破题导入,作者在此时见到了什么呢?

初读解意,知所见。

疏通词语,读通全诗,把握大意。

演化情境,感所见。

由教师引导演化“骑牛唱歌”到“闭口捕蝉”的情景,以演促读。

边演边说,写所见。

有学生分组学习,边演边说,边说边写,想象出“闭口捕蝉”的另一情景。

拓展读写,谈所见。

拓展相应诗文,感受儿童动作的有趣,呈现身边有趣的动作,鼓励说写。

第四篇:《所见》教学设计

一、交流体验,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在夏天都喜欢玩些什么呀?

师:那你们知道农村的小朋友在夏天爱干些什么吗?

师:夏天的农村有许多有趣的事,你们看,(课件出示图)农村的孩子喜欢在田地间自由奔跑,他们喜欢在小河里游泳打闹,喜欢到荷塘去采莲蓬,摘荷叶,还喜欢和牛儿玩耍。瞧!他们玩得多开心啊!

师:在古时候有一位大诗人,名叫袁枚,他就特别喜欢农村的生活。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里,眼前的情景深深地吸引了他。于是呀,他把自己所看见的写成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古诗《所见》

师: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书空课题。师:谁能借助拼音读读课题?(指名读题)

师:注意“所”是平舌音,大家一起读课题。

二、识字体验,初读感知。

师:要想把古诗学好,就得先过生字这一关,请同学们把书翻到59页,借助拼音自由读诗,遇到生字多读几遍,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生自由读诗,读生字)

师:看,生字宝宝从诗中跳了出来!谁会读?(生当小老师带读生字)师:大家一起读读生字。(齐读生字)

师:生字宝宝摘掉拼音帽子,你还会读吗?(开火车认读)

师:我把画面和生字的顺序都换一换,你还认识吗?,看,第一行的这三个字,发现了吗?它们可以用动作来表示。咱们做个小游戏:我说你做。看谁做得最好? 师读生字,生做动作。

师:闭:(评价:你闭得可真紧啊!)

师:这就是闭眼的闭,除了闭眼,还可以闭什么?(闭嘴)读词语

师:立(评价:这个小朋友站在这儿,好像一棵小松树,笔直笔直的,这就是)读词

师:捕(是什么意思?)师:这个动作要用—— 生(齐):手。师:所以捕的偏旁是—— 生(齐):提手旁。

师:“捕”字可以和下面这个“蝉”字合起来,组成好朋友。谁来读一读这个词?

(指名读“捕蝉”)

师:哪个小朋友知道蝉?给大家介绍介绍。(学生介绍蝉)

师出示图片,介绍蝉。播放蝉的叫声。

师:农村的孩子可喜欢捕蝉啦!夏天,他们常拿着一根细细长长的竿子,上面装个小网,去林子里捉蝉,可有意思啦!

师(指“牧”):你们再看看这个字,谁能给它组个读。生:牧童。

师:知道“牧童”是什么意思吗? 若学生回答不出来:

师(板“放”,擦去“方”,写“牛”)你们看,放什么—— 生(恍然大悟):放牛的孩子叫牧童。师:对!不仅放牛的的孩子叫牧童。还有—— 生1:放羊的孩子也叫牧童。生2:还有放马的孩子也叫牧童。师:说得太好了!

师:调皮的生字宝宝回到诗中,你还会读吗? 出示古诗(生自由练读)

师:谁来读一读?其他同学仔细听,他有没有读准字音?(指名读,正音)

师:诗要读好,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要读出节奏。请听(范读)

(出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师:请同学借助老师的提示,自由练习读。(指名2名学生读---男女赛读)

师:请全班齐读,想想诗人在看见了什么?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牧童、黄牛 师:还看见了什么?

(蝉,一只怎样的蝉?)(师板“鸣蝉”)

师:“鸣”,左边一张口,右边一只鸟,你能根据它的字形猜出它的意思吗? 生:鸟叫。师:这里指谁叫? 生:蝉

师:一只不停叫唤的蝉,就叫—— 生:鸣蝉。

师:诗人还看见了—— 生5:树。师:找找诗中哪个词有树的意思。生6:林樾。

师:对,大家看这两个字的偏旁都是——木,说明与“树木”有关。(师板“林樾”)

师:一棵树叫林樾吗? 师:两棵呢?

师:你们瞧,密密的树,一棵挨着一棵,形成了绿色的树阴,这才是—— 生(齐):林樾。

三、设境体验,感悟诗意。

师:同学们,现在让我们跟着诗人一起到林子里去看看。(一)学习第一句诗:牧童骑黄牛。

师:瞧!一个牧童骑着一头老黄牛慢悠悠地走来了,这就是——(课件出示:牧童骑黄牛)

(指名读)

师:走得太快了,谁再读读?(指名读)

师:牧童和黄牛可熟悉啦!他悠然自得地坐在宽厚的牛背上,摇呀摇,晃呀晃,就像坐在——

师:咱们做做动作来感受一下。(师生摇晃身体)

师:谁再来读?还可以加上动作。(指名读)

师:从你脸上的笑容,我感受到了这是一个快乐的牧童。大家一齐读。(齐读第一句诗)

(二)学习第二句诗:歌声振林樾。

师:牛儿载着他慢慢儿地走着。哇!夏天的景色是多么迷人啊。牧童往四周看了看,想象一下,他看到了什么?

师:是啊,夏天的小树林里,阳光普照,树木郁郁葱葱,偶尔吹来一阵凉风,果子在点头,花儿在笑,多美呀!小牧童忍不住放声歌唱„„(播放:放牛歌或快乐的小牧童)

师:我看大家都被这歌声陶醉了,你觉得这歌声怎么样?

师:这还只是在我们的教室里听呢,大家想象一下,在那幽静的林子里,这歌声是多么地响亮啊,就连四周的树木也为之振动。这就是——(课件出示:歌声振林樾)

(指名读)

师:这歌声太小,再响些。(指名读)

师:我听出来了,你把“振”读得特别得响。谁再来读。(女生读,男生读)

师:现在我们全班一起来当牧童,齐读这两句诗,还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生读完,音乐还继续,突然音乐停)

(三)学习第三、四句。

师:小牧童刚才还唱得津津有味,突然停了下来。他干什么了?老师来采访一下,师:小牧童,你刚才还在唱着歌呢,怎么突然不唱了? 生:我怕我的歌声吓跑了蝉。师:哦,原来你被蝉吸引住了。

师:那个小牧童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树上的蝉。我来问问:小牧童,你看着那树上的蝉,想干什么呀?

生:我想捕蝉。师:诗中的小牧童也是这样想的,这就是——(课件出示:意欲捕鸣蝉)师:同学们,你们想想,这小牧童有什么办法可以捉到蝉啊?

(评:1看看图,好像牧童没带工具。还有什么办法?

2、你真会动脑筋。3这是一个好办法。)

师:是啊,小牧童的脑子里正在想着如何捉蝉呢,他忽然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谁再来读读这两句诗——(课件出示:忽然闭口立)(指名读)

师:小牧童是突然之间闭紧嘴巴的,听老师读一读。(范读)师:谁再来读?

(指名读)

师:读得真好!大家学着他的样一起读一读。师:哎呀,你们太大声会把蝉吓跑的。(生再读一读)

四、朗读体验,积累古诗。

师;多可爱的小牧童啊!(指板书)诗人将自己所看到的这一切都写进了诗中,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全诗。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课件出示全诗)

(生配乐有感情朗读)师: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个天真可爱的小牧童吧!请同学们借助老师的板书试着把这首诗背下来。

(生自由练习背诵)

师:让我们看着这画面,当一回诗人,一起来吟诵这首《所见》。(生有感情背诗)

五、指导写字。师:同学们学古诗学得又快又好,相信学生字也难不倒大家,最后,咱们再来学写两个生字。(出示在田字格里的生字:童、黄)

(学生认读)

师:仔细观察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的地方吗?

生1:都是上下结构。生2:第二横写得长长的。

师:说得真好!那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谁来给大家提个醒? 生1:“黄”字中间是个“由”字,一竖写在竖中线上。生2:“童”字的一竖也写在竖中线上。生3:这两个字的横折都落在横中线上。(师红笔标注)

师:请看老师写这两个字,同时伸出你们的右手书空。

师(边范写边讲解):“童”先写一个扁扁的“立”,注意第二横写长点,下面是一个里面的“里”。

(生书空)

师:“黄”注意中间的“由”一竖出头,下面“八”字,一“捺”变成“点”。(生书空)

师:请同学们在书上描红,练写。(放音乐,学生写字)

(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写字姿)(展示,师生共同评议)

六、拓展延伸,链接古诗。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所见》这首描写夏天农村的古诗,不止这一首,描写夏天的农村趣事的古诗还有很多,老师这里有几首,把它送给爱诗的孩子,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出示:《小儿垂钓》《池上》《四时田园杂兴》)板书:

所 见

牧童 黄牛

林樾 鸣蝉

第五篇:《所见》教学设计

古诗《所见》教学设计

一、课文概述

《所见》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是一首古诗,属于精读课文。袁枚的《所见》写的是“意欲捕鸣蝉”的情趣,它简短的文字中蕴含着无穷的意境,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回味无穷。它贴近学生的生活,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夏天的情趣,与本单元 “快乐的夏天 ”主题相吻合。

二、教学理念

古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应当说古诗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古诗教学,并力求探索出教学古诗的新思路:立足诗词,放眼于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淡化诗意,品析诵读,尊重个性化理解;多元教学,渲染意境,入情入境。

三、学生认知基础分析

一年级的孩子在学前就有一定的古诗积累,诗歌特有的韵文形式利于学生朗读,教材为诗歌选配的画面生动、形象,降低了理解和感悟内容的难度。诗句中的文字注音,对于有一定自读能力的孩子来讲难度不大。但教者应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以利于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感悟。古诗词源于生活,引导学生把在生活中观察到、体验到的东西用古诗词进行表达,也能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与感悟。

四、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

(1)会认10个二类字,能正确认读书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以学定教,引导学生读通古诗。鼓励学生用动作,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生字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观察能力和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古诗的学习,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4、学习重、难点:学会生字,有感情的吟诵古诗。

五、教学方法

1、课前准备,搜集一些赞美夏天的小诗。

2、强调课前预习,了解古诗,认读生字。

2、谈话法、合作交流法。

3、感悟法: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交流的过程中,营造学诗氛围。

4、诵读法:多形式诵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

4、想象法: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进入古诗意境。

5、联系生活法:将课堂与生活有效整合,知道夏天是美好的,会发生很多有趣的事,从而热爱夏天,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六、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设计

13、古诗《所见》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新人教版第二册第四组教材:《所见》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诗、林”等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激发学生朗读古诗的兴趣。

重、难点:学会生字,有感情地朗诵、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词卡片。

教学方法:

1、强调课前预习,了解课文,认读生字,并学会组词。

2、谈话法、合作交流法。

3、阅读感悟法: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交流的过程中感悟课文内涵,提高语文素养。

4、学习探究法。

5、想象法: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揣摩作者内心,产生情感共鸣。

6、联系生活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引导学生背诵有关春天的古诗。(师:小朋友,你们会背有关春天的古诗吗?谁来背背?今天我们来学习有关夏天的古诗。板书:古诗)

(设计意图:激发起学生对再次学习古诗的兴趣)

2、(出示课文插图):古时候有个大诗人叫袁枚,他在一个夏日去树林里,树林里的画面吸引了他,于是他把他所看见的画面写成了一首小诗《所见》(板书课题)

(请大家伸出小手跟老师一齐来写课题《所见》,并齐读两次。)

(设计意图:揭题,让学生了解作者创作《所见》的情境。)

二、初读古诗、识字

1、引导学生看课文情境朗读视频后说话:

诗人看到了什么?师根据生回答板书:牧童 黄牛 林 蝉

2、师: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所见》。(播放音乐,师范读课文)

(多么有意思的一首小诗呀,你们想读吗?请小朋友打开13课,自由读课文《所见》)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接触课文、感受课文。)

3、学生自由读古诗,遇到不会的生字多读几次,要求将古诗读正确、读通顺。(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在教学中,初读课文,引导学生通过读题质疑,围绕课题提问题,带着自己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然后,根据学生的问题及时地去梳理,整理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初读课文之后,交流解决问题。着重体现自主与探究式学习,增强学生读书的目的性。)

4、(看到同学们读得津津有味,生字宝宝也跑出来跟你们见面了。看,它们来了)

学习生字词(出示课件):

古诗、所见、林樾、牧童、黄牛、闭口、立正

自由拼读--看拼音个别读--去拼音读--开火车读--齐读

(字词理解指导:“牧童”、“蝉”出示蝉的图片、“闭口”、“立正”用动作来表达)

5、学会了生字,那我们有什么好办法把生字记下来呢?

出示生字:诗、林、立、童、黄、闭)

让学生两人一组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识记较难的生字。

(1)同桌说(2)指名说

6、写一写:(出示课件:把我们写漂亮:诗、林、立、童、黄、闭)

(1)、师重点范写“林”、“童”、“黄”三个生字,生书空。然后生在书上描1个。

(2)、同学间互相评价。

(设计意图: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时,尽量使学生在写字的过程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因此,主要采用多媒体直观展示法,读字、读词、读句到读文的渐进式语文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训练。在词语教学中,首先抓住课文中的新词和重点词让学生反复的认读,对难写的字给予适当的指导,容易写错的字让学生自己观察和比较,帮助学生读准字音。并辅之以认字方法,以提高学生对汉字的辨别、理解能力。)

三、图文结合,再读感悟

师:生字学会了,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把古诗读得更好。

1、课件出示画面: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快乐地唱着歌儿。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动情地)你们看,小牧童坐在黄牛的背上走来了,他摇呀,晃呀,就像坐在摇篮里,真舒服呀!小牧童忍不住地放声歌唱,响亮的歌声传遍了整个树林。我们来读一读这两行诗。

出示第一、二行古诗:“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越”,引导学生读

(学生自由练读──点读──点读──男生读 齐读)

师:牧童骑着黄牛的心情怎样?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心情来读?

(1)学生自由练读一到两次──(2)指名读后,师:“牧童的歌声响亮吗?他响亮的歌声传遍了整个树林,所以振字要读得重些”。(出课件解释:传遍了树林)──(3)师范读──(4)齐读──(5)师:牧童骑着黄牛的心情怎样?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心情来读?──指名读──(6)(师:你们都是快乐的小牧童,那么牧童骑在牛背上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和动作呢?──男生读(7)请同学们一起来读第一、二行古诗,)有感情、配以动作齐读。

2、师:牧童唱歌这么高兴,他有没有一直唱下去?有没有,(引出课件古诗: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学生齐读

师:牧童唱着唱着,他的歌声突然停止,“嘘!他想干什么?”

(1)你从第三行诗哪一个词哪个看出来牧童很想捉蝉?(师:对,“意欲”就是心里想要的意思。并出示课件解释:“心里想要”)

(2)指导学生读好此句:意欲捕鸣蝉 师:要用怎样的心情来读?

3、师:我们读第四行时要小声点,千万不要惊动树上的蝉。引导学生读好第三、四行古诗。

指名读--女生读--男生读--配动作齐读

4、师:你们能根据古诗描述的画面,说说诗意吗?

看图,指名学生说说诗意--师再引导全体学生看诗句说说诗意。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欣赏能力和感悟能力。)

5、想像说话:

牧童有没有捉到树上的蝉呢?

6、课件出示全诗(师:你们喜欢这个小牧童吗?那我们记住这个可爱的小牧童。把这首古诗读熟)

(1)师范读

(2)两人一组互读

(3)齐读

(设计意图:整个教学过程突出以读代讲、层层深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突出教学重点、抓准探究点,拓展教学深度,让学生经历强烈的情感体验。同时把问题交给学生,培养其自主学习意识,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7、背诵古诗:

1、师:看来小朋友把古诗读懂了,现在你们能看着板书,老师读前一句,你们接后一句吗?(结合板书,师生合作背诗句)

2、引导看图,练习背诵。引背--自由背--齐背

四、知识延伸:

1、为课文插图配上古诗。

2、学唱古诗。

(师:你们为插图配上了小诗,真了不起!那我们现在也来做一回快乐的小牧童,听着音乐做做动作吧!)播放课件音乐

3、搜索有关夏日的古诗。

(设计意图:在学生记忆古诗、深刻体会古诗的基础上,抓住时机,因势利导,设拓展思维,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能力的培养。)

下载《所见》教学设计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所见》教学设计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所见教学设计(5篇)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诗中的生字,理解诗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体会牧童的天真活泼,积累描写儿童的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前段时间我们学习......

    3 所见 教学设计

    3、《古诗两首》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古诗《所见》,理解诗句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借助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

    《所见》《小池》教学设计

    辽宁省葫芦岛市连山区教师进修学校戴志强 课前透视 一年级的孩子在学前就有一定的古诗积累,诗歌特有的韵文形式利于学生朗读,教材为诗歌选配的画面生动、形象,降低了理解和感......

    所见教学设计(推荐五篇)

    《所见》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李丽红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三个生字,理解诗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1 1教学目标(一)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三)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

    所见_小学语文_教学设计范文大全

    《所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7个字,会写“林、童、立、闭”等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激发学生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河上夜晚的迷人情景,陶冶爱美情趣,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2、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一、温故知新,引入新课。......

    《所见》《小池》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所见》《小池》教学设计 辽宁省葫芦岛市连山区教师进修学校戴志强 课前透视 一年级的孩子在学前就有一定的古诗积累,诗歌特有的韵文形式利于学生朗读,教材为诗歌选配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