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9.2巴西 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七年级下册)
《巴西》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对应的课标是: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宗教、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
“发展中的工农业”对应的课标是: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举例说出某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对应的课标是:举例说出某国家在自然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巴西的种族构成和人口分布特点。
2.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分布及主要气候类型。3.联系巴西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说出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4.知道热带雨林的环境效益及产生的环境问题。【过程与方法】
1.在读图、绘图、填图、析图、讨论、阅读的过程中,认识巴西的地理位置、面积、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特征。
2.培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提高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形成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2.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形成积极思考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教学重难点 1.巴西的自然环境。
2.热带雨林的危机及亚马孙河流域的开发与保护。■教学策略
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角色扮演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利用百度搜索相关的视频文件、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根据导学案的要求,预习课文。
2.关注媒体的时事报道,利用身边的信息载体如书报、网络等查找与巴西有关的资料,并进行资料互换。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课件,提问:大家知道哪个城市将举办2016年夏季奥运会吗?
学生回答,教师进一步介绍:2009年10月2日,巴西里约热内卢击败芝加哥、东京和马德里,成功获得了2016年夏季奥运会的举办权,这也将是奥运会第一次在南美大陆举行。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巴西,感受它的魅力,从地理角度更多地了解它、认识它吧!
【设计意图】选取热点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巴西的兴趣。学习新课
一、巴西自然地理概况
(一)自主学习
教师提出学习要求,学生自读课本P82图9.15“巴西在世界的位置”和P85图9.20“巴西的地形和主要农产品分布”,然后独立完成导学案中的问题。
导学案的相关内容如下:
1.阅读课本P82、P85图“巴西在世界的位置图”和“巴西地形图”,完成下列问题:(1)位置
①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_______之间,_________带面积广大。
②海陆位置:位于_________洲东部,东临________洋,陆上邻国众多。(2)地形:北部是__________,中南部是__________。(3)河流:__________河是世界第一大河。
(4)气候类型:主要有几种气候类型?怎样分布?各有何特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读图分析
教师展示课件“巴西在世界的位置”,引导学生读图分析。
1.让学生说出巴西所在的大洲。(南美洲或拉丁美洲)
2.点击巴西并闪动,让学生说出巴西的海陆位置。(南美洲的东部,大西洋西岸)观察距离亚欧大陆的距离(很远),教师提出“新大陆”的概念,为介绍殖民侵略打下基础。
3.点击巴西在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的国土,让学生说明巴西是国土广大的热带国家。(巴西大部分国土位于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所以巴西是世界上国土广大的热带国家)
接着展示课件“南美洲最大的国家”,让学生认识巴西是南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面积、人口均居世界第五位。
继续展示课件“巴西的位置与地形”,让学生认识巴西的主要邻国和地形。
4.依次点击出巴西的邻国,让学生说出这些国家的名称。(不必全记,知道主要邻国即可。)
5.让学生读图说出巴西主要的地形区。(北部是亚马孙平原,中南部是巴西高原)最后展示课件“巴西的气候”,学生分析巴西主要的气候类型、分布及特点。【设计意图】通过读图分析,学生进一步认识巴西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对农业影响很大,因此,把认识巴西的自然环境特点放在最前面学习,为之后的学习作铺垫。
承转:我们简单认识了巴西的自然环境,你是否对巴西充满向往?那就让我们一起踏上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吧,首先,我们来到里约热内卢,在这里我们认识了卞卡一家。
二、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
展示课件“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
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搜集到的关于巴西人种复杂的资料,教师评价并进一步解释巴西为什么会有大量的混血种人。
展示课件“巴西的人种构成”,让学生认识巴西白种人所占的比重最大,超过一半,其次是黑白混血种人,约占40%。
承转:巴西的这种人种特征,对巴西的文化有重要的影响,接下来,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展示巴西独特的风俗民情,并交流多元文化对巴西有哪些影响。
教师小结:早期的葡萄牙和西班牙移民与黑种人、印第安人通婚现象比较普遍,他们的后代成为混血种人,在巴西有许多像卞卡一样的家庭。移民来到巴西,带来了不同的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新的文化形式。
世界上还有很多不同文化融合的实例,你能举例说明吗?学生自由回答。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机会,鼓励学生通过上网、阅读书籍等方法去获得更多知识,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三、发展中的工农业
(一)自主学习
教师提出学习要求,学生自读课本84至86页,独立完成导学案中的问题。导学案的相关内容如下: 1.读图9.20,说出巴西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2.读图9.24,从图中找出图例所示的矿产资源的分布。
3.在图9.24中找出三座工业城市,说出它们分别有哪些主要工业,并说明这些工业与其周围哪些原材料有关。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小组合作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导学案“
三、发展中的工农业”中的问题,并完成课本P87表格。在合作学习中,组长负责记录疑难问题。
学生发言,教师评价并展示课件,明确答案。
教师小结:农业生产与气候条件关系最密切,巴西以热带气候为主,因此,热带作物生产是巴西的农业特色,巴西的咖啡、甘蔗、柑橘等农产品的产量居世界首位;工业生产离不开矿产资源,巴西的矿产资源尤其是铁矿资源特别丰富,在原料丰富的基础上,巴西的钢铁、汽车、飞机制造等跻身世界重要生产国的行列。从巴西的经济发展中,不难看出国家的经济建设应该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提高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承转:巴西拥有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对应该开发还是保护热带雨林产生了分歧,你认为应该怎样做呢?接下来,我们去亚马孙的热带雨林看看吧!
四、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
教师放映一段热带雨林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谈谈雨林能为人类提供哪些资源。
正因为雨林有巨大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人们对雨林的开发一直没有停止过,只是开发的方式不同。学生结合课本88页图9.26谈谈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然后分角色扮演不同身份的人,谈谈对砍伐雨林现象的不同观点。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雨林应该开发还是保护”,要求先选择论点,然后说出论据,不同论点的小组再进一步展开辩论。
教师展示课件“雨林的破坏及其后果”:
学生阅读课本89页的阅读材料“巴西保护热带雨林的措施举例”,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谈谈应该怎样保护“地球之肺”──亚马孙热带雨林。
教师小结:据估计,亚马孙热带雨林所产生的氧气,至少可占到地球氧气供给量的20%以上。因此,亚马孙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然而,由于人们乱砍滥伐,这里的热带雨林面积不断缩小,以致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对于巴西人而言,环境要保护,人们也要更好地生活,因此,要合理、科学地开发热带雨林,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图片展现亚马孙热带雨林及其被破坏的情景,让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刺激学生的感官,给学生强烈的震撼,激发他们的环保意识,在交流和体验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第二篇:9.2巴西 教案5(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二节 巴西”教学解读
一、课程标准要求
★ 运用地图说明某一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本条标准涉及的问题是“某一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要求以某一大洲为案例,学会分析描述大洲的位置,标准明确告诉我们,完成本任务的方法是”运用地图”,利用地图提取信息阐述事物的能力。
★ 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归纳出某一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本条标准涉及的第一个问题是“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各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各不相同,课标要求以某一大洲为案例,学会分析大洲地形、气候、河流特点的一般方法。完成本任务的方法是“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归纳”,其能力要求更进一层次,不仅会使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还要学会归纳总结。
本条标准涉及的第二各问题是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是对第一个问题的阐释。本问题要在前一问题的基础上,利用归纳综合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利于学生逻辑思维和综合思维的培养,能力要求进步提高,也便于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
★ 运用有关资料说出某一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
本条标准主要涉及某一大洲人类当前面临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从人文角度让学生学会分析大洲的一般方法:“运用有关资料”。需要注意的是,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发展问题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都要用辩证的观点去分析思考问题。
★ 通过实例说明某一大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本条标准主要涉及大洲内部的经济差异,倾向于具体的实例与经济数字,要引导学生采用对比的方法分析具体的实例资料,得出结论。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章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将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居民、经济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区域,同时也为继续学习下面的地区和国家地理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和策略。在本套教材中只安排了亚洲这一个大洲的学习,其寓意是通过对这一个大洲的学习,教会学生可以从哪些方面描述一个大洲,如何通过对地图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归纳一个大洲的区域特征,如何分析一个大洲各地理要素间的联系。所以本章既是在对亚洲的学习,更是对区域研究方法的学习。
第一节《自然环境》从教材内容上看本节分为“世界第一大洲”、“地形和河流”、“复杂的气候”三个小标题,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基本上是相互独立的。需要注意的是,为了扩大学生在“洲”这个层面上的知识,每一方面的内容都以亚洲为基点,向其他大洲作适当拓展,体现了分析案例、应用方法的思路。比如,“世界第一大洲”,教材通过图6.1让学生明确大洲半球位置的描述,安排了图6.2、图6.4和两个活动来练习描述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地形和河流”,教材通过图6.5、图6.7、图6.8和一组学生活动教会学生描述一个大洲地形特点、河流特点的基本方法,同时分析地形与河流之间的相互关系。“复杂的气候” 教材通过正文文字说明和图6.9、图6.10,归纳分析气候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并利用活动延伸到非洲气候特点的分析。
第二节《人文环境》教材划分为“人口最多的大洲”、“多样的地域文化”、“经济发展的差异”三个部分,主要体现的是区域之间的差异。“人口最多的大洲”教材通过图和数据,着重讲述亚洲与其他大洲的差异。”多样的地域文化” 教材通过图6.17、学生活动、阅读材料,说明人类的文明同自然地理环境是密切相关的,并直观强调自然条件和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经济发展的差异”重点体现了亚洲内部的差异,运用事例说明某个大洲内部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图和资料,认识亚洲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概况。2.运用归纳的方法,认识总结亚洲地理特征。3.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认识亚洲地理特征的成因。4.运用比较的方法,认识亚洲与其他大洲及亚洲内部地理环境的异同。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习,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初步学会分析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学会用比较法和综合法学习地理知识。2.自由组建学习共同体,进行游戏和考察活动。3.游戏、质疑、整合问题。4.表演、反思。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认识亚洲的自然环境,形成对我们所生活的大洲的热爱之情。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2.通过教与学活动,使学生在考察、游戏、问题解决、反思的过程中感悟到亚洲人口对资源和环境所产生的压力,使学生认识到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树立正确的人地观,体验到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魅力,提高艺术鉴赏力。3.通过游戏、网上考察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四、教学建议:
第一节 自然环境
本节是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开始,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注意学法的指导。通过学习本节,使学生了解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要从分析哪些要素入手;对自然要素的分析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例如地形对河流分布的影响,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等等。同时教材还注意了学生识图用图能力的培养,以及从各种资料中提取相关地理信息的能力。由此可见,本节的立意在于教会学生描述一个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
[新课引入]:
课前准备一些有关亚洲的图片资料或视频资料,用猜猜看的形式,请学生说出图片或电视中展现的景观在哪里。学生答出国家或地区名称,最后总结所有这些景观在亚洲。【世界第一大洲】:
这一小节虽名为“世界第一大洲”,但主要的教学内容是描述大洲的位置。教材安排了四幅重要的地图来辅助学习:
“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图6.1):这是一幅常见的东西半球图,通过这幅东西半球图,不仅让学生一目了然地明确亚洲的半球位置,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可以通过大洲在哪个半球来描述其位置特点。
“亚洲范围图”(图6.2):这幅地图描述了亚洲与其他大洲的分界线,标注了濒临的大洋和重要的经纬线,便于学生描述亚洲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七大洲面积比较”(图6.3):这是一幅堆积图,不但清楚地表示出各大洲面积的数据排列,还形象地表示出了各数据项的数值,从面积角度来说明“世界第一大洲”。
“亚洲地理分区”(图6.4):地图明确了亚洲的六个分区,利于学生明确各分区的位置的相对位置,特别是我国与亚洲其他大区的相对位置关系,为后面章节的学习进行铺垫。
教学中,应首先带领学生通过读图完成第3页的活动1、2。让他们用分析归纳的方法总结出大洲位置,描述要从纬度位置(绝对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两方面来描述。对相对位置的描述,应注意引导学生使用表示方位的词汇,能够换位思考,灵活应对。在第3页活动3的教学中,首先应带领学生完成提示(1)、(2)和(3)的内容,然后提出问题“你还能用其他方法证明亚洲是世界最大的一个洲吗?”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地形和河流】:
可用歌曲《亚洲雄风》引入,鼓励学生收集文艺作品中对亚洲的表述,加深学生对亚洲的热爱。
在这一小节中,教材提供了三幅重要的地图:
“亚洲地形图”(图6.5):这是一幅分层设色地形图,形象地表示了亚洲地形及河流的分布。阅读这幅分层设色地形图是这一小节的核心。首先要指导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从陆高海深表中得出不同颜色所代表的不同高度,明确不同颜色各代表什么地形类型,再引导学生找出主要地形区,观察其位置和海拔。最后总结出一个区域的地形特征。指导学生完成第5页的活动。
亚洲的河流分布与地形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学设计可以先让学生在地形图上找到这些河流,逐一分析河流的位置和流向:由此再得出河流呈放射状分布的特点。
“亚洲大陆沿30°N的地形剖面”(图6.7)和“北美洲沿40°N的地形剖面”(图6.8):这两幅图直观形象地反映了两地高低起伏的状况,可以作为对已经得出的亚洲地势特征的一种验证。这两幅图的判读是难点,要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剖面图的垂直比例尺和水平比例尺。
地形剖面图的判读教学中可以设计为:参照“亚洲地形图”,学生想象一下沿北纬30°的地形剖面图会是什么样子,甚至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一幅草图,然后与教科书上的剖面图进行比对,看看这幅剖面图与学生的想象有哪些相同之处,哪些不同之处。然后请学生用这幅剖面图解释亚洲的地形特点。可以提示学生计算这条剖面线上的最大高差,以及地势高低的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之上,再要求学生分析北美洲沿北纬40°的地形剖面图。
阅读材料“亚洲地理集锦”中所提及的地形区和湖泊,应逐一让学生在图6.5“亚洲地形图”中找到,并说明这些地理事物的特点是如何表现在地形图上的。通过这些描述,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如何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判断不同的地理事物。可请不同组的同学展开竞赛、抢答,活跃气氛,增强组内的合作意识。
【复杂的气候】:
在这一小节中,教材提供了两幅重要的气候图,对学生学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亚洲气候类型”(图6.9):这是一幅专题地图,非常清晰地把亚洲各气候类型标记在图中,便于学生分析总结。
“亚洲四地年内各月气温或降水量”(图6.10):这是一组气温曲线或降水柱状图,采用对比的方式展示了亚洲南北纬度方向上气温的差异与东西方向的降水差异,目的是通过此图引导学生分析纬度因素和海陆因素对亚洲气候的影响。
这一小节的教学中,一是要注重各种地理图像的应用,二是要将气候和位置、地形以及农业等地理要素联系起来研究。
亚洲气候的特点,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读 “亚洲的气候类型”(图6.9)和“亚洲四地年内各月气温或降水量”(图6.10)来总结。结合活动1的第(4)和(5)项内容进行分析气候复杂的成因。
2.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是本小节的另一个重点。可引导学生分析阅读材料“被淹没的土地”,分析旱涝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同时可以联系我国的实际情况,简要说明季风气候对中国农业的影响。
3.在分析了亚洲气候特点之后,应总结分析一个大洲的气候特点的方法和步骤。可以提示学生从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和哪种气候类型分布最广等方面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种方法应用于非洲。应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本节最后可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从而学会分析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的方法。
第二节 人文环境 本节是在上一节“亚洲的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对亚洲的地理特征进行的展示。本节是从“人文地理”的主要内容——人口入手,然后拓展到了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影响形成的文化、经济方面。所以,这节课和上节课一样,也是承上启下的部分。在对亚洲的人文地理环境有了认识和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人文地理方面的分析尝试,将为之后的地理知识的学习起到铺垫的作用。本节作为学习区域人文环境的第一节,与上一节一样应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一方面认识亚洲的人文环境,另一方面学会对某一区域人文环境进行分析的基本方法。
【新课引入】:
搜集亚洲不同民族的服饰(事物或照片),根据第一节所学习的亚洲自然环境的特征,请同学们猜一猜穿着这些服饰的民族分别分布在亚洲的哪个区域用这样一个“猜猜看”引入,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切入了本节课的主题──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
【人口最多的大洲】
本框题教材在进行人口的讲解的时候,提供了三幅重要的地图: “亚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百分比”(图6.13):这幅扇形图没有数据项的数值,很简单。但其直观的形象对认识亚洲是人口最多的大洲很有帮助。而且,图中的数据也很重要,是需要记忆并理解的部分。
“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图6.14):展示了世界人口的大致分布特点,可以看到,在有人类居住的大洲上,都有人口数超过1亿的国家,但亚洲最多,为6个,分别是: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日本和巴基斯坦。其余大洲均为一个国家。
“世界各大洲或地区人口数和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图6.15):图中的绿色圆柱体代表各洲人口总数,圆柱体顶端的数值即为人口数;紫色圆柱体代表该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顶端的百分数就是具体的增长率。这幅图由于是配合活动中的题目提供的,所以在解决活动中的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提供相应的人口学公式,对图中和活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完成活动1,总结出亚洲人口众多的特征。教会学生利用地图分析人口分布的方法。“人口众多”会对资源和环境带来什么问题呢?这个问题可以在带领学生进行活动2的过程中得到解决。组织学生阅读材料“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完成联系框图的填充,同时应提出思考问题,“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怎样才能进入良性循环呢?”鼓励学生自己绘制出良性循环的结构图。
以“亚洲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席”的身份,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通过角色扮演,体验亚洲人口问题的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同时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多样的地域文化】
关于不同地域的文化,内容相当丰富。由于初中阶段对文化的了解还很浅薄,对文化复杂的概念体系也很难形成区别,所以,教材的知识体系很简单,只是呈现一些文化实例,让学生对地域文化之间的差异产生感性的认识,重点是这些文化现象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本框题教材在进行人口的讲解的时候,提供了两幅重要的地图: “亚洲三大文明发祥地示意”(图6.16):该图大体上展示了亚洲文明的发祥地的自然环境特点,这里由于三地间的共同点相同,有利于得出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的肯定结论。教材选用的三个文明发祥地都是分布在亚洲,在非洲的尼罗河下游分布着另外的一处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可见,人类四大文明发祥地其实都是分布在河流流域。这也充分提现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和制约。
“亚洲不同地区的住房、服饰等的差异”(图6.17):这幅图主要是通过文化现象来展示各地的文化,然后再辅以文字呈现该地的地理环境特点,从而形成人精于人类生产生活形式之间的关系,从而突出了不同环境下的不同人文现象。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亚洲不同地区的住房、服饰等的差异”(图6.17),可组织学生分组探究活动1,教给学生观察顺序和思路,让学生说出: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同时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和竞争合作意识。
活动2可以在学生课下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让学生扮演亚洲不同民族的代表,介绍本民族生活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独特的风俗习惯。也可以用游戏的形式,一个组介绍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其他组猜猜这个民族分布在亚洲的什么地方。充分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经济发展差异】
不同的国家由于自然、历史、社会条件的不同,经济发展的水平也大不相同。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也是不同的。为了说明亚洲内部经济差异,教材提供了“亚洲部分国家2003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图6.18)。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读图6.18完成活动1,通过对比,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亚洲各国家经济发展的差异。关于各国经济发展差异的形成原因,教师可以适当补充材料,选取一些典型案例,运用影视素材,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说明各国经济发展的道路是不一样的。
图6.19是一幅的统计图表,目的是向学生说明亚洲各国不仅国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同,而且各国的产业结构差异也很大。教材中的三个问题是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设计的。第一层次以日本为范例,既给了在坐标系中的位置,也给了具体的数据,指导学生通过日本的数据认识这个坐标系。第二层次韩国和印度是读图填数据;第三层次泰国和缅甸是读数据填图。在教学中注意分层次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最后通过总结可以得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惟一标准,国家的产业结构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从地理图表和数据中发现规律,是研究人文地理的重要手段。在这里一定要着重培养学生从数据中总结规律的能力。
亚洲经济部分,主要是突出了亚洲的经济差异与亚洲的经济发展两方面。只有在正确认识了阻碍亚洲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之后,才能正确认识亚洲经济后来发展的现实。教材在展示经济差异的形势变化的时候,主要是通过对典型国家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果。
联系地址:山东省沂南县湖头中学 郭全其 电 话:*** 邮政编码:276302 邮 箱:gqq1965@126.com
第三篇:8.1中东 教案 2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
第八章 第一节 中东(B案)
长期的热点地区 三洲五海之地 丰富的石油资源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和图表,使学生了解中东地区的战略性地理位置、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在世界中的地位,以及石油资源的分布、生产和出口情况。
2.通过对中东地区战争频繁的主要原因分析,培养学生利用图片和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中东地区石油资源的未来趋势展望,逐步培养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通过对位置和石油资源给中东地区带来的利和弊的分析,培养学生客观看待现实问题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1.中东的战略性地理位置。
2.中东地区石油资源的分布、生产和出口,以及在世界中的重要地位。教学准备
1.截取有关中东的影视材料。2.制作多媒体课件。
3.将查找的相关资料打印,准备发给学生。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
教师:在我们这个地球上,有一个地区常常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这里是近一段时期关于这个地区的一些报道的标题,我们来看看都提到了哪些国家。
展示课件:利用幻灯片列出几个关于中东局势报道的标题,并将相关的国家在地图上一一显示。
教师:看来这个地区成为了世界的热点,这个地区有一个专有的名字,你们知道人们通常把它称为什么地区吗?
学生:中东地区。讲授新课
课件展示:显示中东地区的地图。
教师:这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中东”所包括的国家和地区,请大家对照教材P3的“亚洲地理分区”图,看看它和亚洲的哪个分区的范围有类似之处?具体的区别是什么?□教学设计
学生读图:中东和西亚的范围类似。但它不包括西亚的阿富汗,同时多了一个非洲的埃及。中东包括埃及、巴勒斯坦、以色列、叙利亚、伊拉克、约旦、黎巴嫩、也门、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曼、土耳其、伊朗、亚美尼亚、格鲁吉亚、阿塞拜疆等国家和地区。
教师解释:为什么把这个地区叫做中东呢?“中东”这个名称的来源是过去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按距离远近把东方各地分别称为“近东”“中东”和“远东”。
教师提问:请注意看图,图上哪些国家是跨洲的?(土耳其、埃及)分别跨了哪两个大洲?(土耳其跨亚洲和欧洲,埃及跨亚洲和非洲)教师转承:下面请同学们看一段关于中东地区的录像,在看的过程中请大家注意其中的细节,过一会儿我会对其中的细节提问。
播放录像:“战争综述”。
教师提问:这段录像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说明由于这里战争频繁,所以成为了世界的焦点,并且受到美国等大国的关注。
教师追问:录像中提到了哪些战争?
学生回答:两伊战争、五次中东战争、海湾战争、巴以冲突等。教师转承:我们来看看其中的中东战争是怎么回事。播放录像:关于两次中东战争的介绍。
教师提问:为什么中东的战争会有英国和法国插手?他们在争夺什么? 学生回答:苏伊士运河。
教师追问:为什么要争夺苏伊士运河? 学生回答:因为这里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显示图片:中东地区图,请学生读图。教师提问:你怎样来描述中东地区的海陆位置。
学生回答:位于亚洲西部、欧洲的东南、非洲的东北。(地跨三大洲)教师提问:这一地区有哪些主要水域?(“五海”“一湾”)追问:这些水域当中,哪些是相通的?通过哪些水道相通?(黑海和地中海通过土耳其海峡相连,地中海和红海通过苏伊士运河相连,阿拉伯海和波斯湾通过霍尔木兹海峡相连)追问:除了内部相通之外,哪些水域还和外面的大洋相连?(地中海与大西洋、阿拉伯海和印度洋相连)活动:请学生做教材P52“活动1”。
教师转承:看来,中东地区地跨三大洲,又通过“五海一湾”连接了两大洋,它的地理位置的确很重要。其实,它在历史上就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
活动:请学生阅读教师发的“材料一”(包括“丝绸之路”“阿拉伯数字的传播”和“阿拉伯帝国的建立”),思考并讨论:中东这样的地理位置,曾经发挥过怎样的作用?□教学设计
学生回答:略。(从经济、文化、艺术以及军事上都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小结:看来重要的地理位置确实给中东地区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转折:刚才的录像当中还提到了海湾战争,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场战争是怎么回事。播放录像:关于海湾战争的介绍。
教师提问:结合所发的“材料二”和录像,想一想,美国插手中东问题的关键性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石油问题。
活动:1.读图8.4,明确中东的石油分布状况以及五个主要产油国。
2.读图8.5,了解中东的石油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3.读图8.6,做教材P53“活动3”,通过活动复习前面所学的主要海洋、海峡和运河,同时了解石油运往的国家,并可以找到美国干涉海湾问题的主要原因。
教师提问:航线A和航线B到达的目的地相同,为什么还要分两条线?(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因为苏伊士运河是人工开凿的,它的吞吐量有限,一般只能通过20万吨的油轮,而现在世界上的油轮大多在30万吨以上,最大可达150万吨,所以巨大的油轮只好绕道好望角。从图上箭头的粗细也可以看出两条航线运量的大小。
追问:那么走苏伊士运河有什么好处?(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可以大大缩短航程,航线A比航线B短了9 000多千米的航程,时间缩短半个月。从波斯湾运石油到西欧,经过苏伊士运河一年可往返9次,绕道好望角只能往返5次。
教师小结:由此可见,这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需要中东的石油资源,以美国为首的这些国家在中东有着很大的利益可图,因此它们要干涉中东的事务。
教师提问:中东输出的石油中,大部分是沿着这三条航线通过油轮运出的,读图8.4,想一想,其他的石油应该怎么输出?(先利用石油管道将石油运送到地中海沿岸,再利用油轮来运)教师提问:中东因为石油而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地区之一,但我们不能忽视:石油是一种可再生资源,用一点就少一点,也就是说,终究会有用完的一天。据估计,按目前的开采速度,其他地区的石油储量只够开采15年,中东的石油储量可采80年,中东地区必将面对石油枯竭的问题。请同学们设想一下:中东没有了石油,它的经济该如何发展,人民的生活将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呢?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分析了中东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石油资源。请大家注意,从我用的形容词来看,这两点都是这个地区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这些优势条件在给它带来利益的同时,也给它带来了麻烦,比如少数发达国家由于这些优势而不断在这个地区挑起一些争端。因此,大家今后一定要客观地看待一个地区的自然条件。
教师结课:中东地区除了具有地区优势以外,也有阻碍其经济发展的不利方面。下节课我们再来讨论。
第四篇:8.2欧洲西部 教案2(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
第八章第二节
欧洲西部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及学科参与意识,使学生获得对其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思维能力及学习方法,拓宽学习空间;
2、使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读图、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及运用其他手段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3、以自学为主了解欧洲西部位置、地形、气候概况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
欧洲西部的位置、地形及气候概况。
[教学难点]:
利用地图说明其位置、地形、气候特点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计算机局域网、自制课件),为学生自学设计的题签(一)、题签(二)。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对外敞开了国门。我们周围也出现了很多出国留学、打工或旅游的人。不管他们以何种目的的出国,他们一般会选择什么样的国家呢?
(学生总结回答: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
[师]:世界上有一个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你们知道在哪儿吗?
[生]:欧洲西部。
(引导学生,切入主题)
[师]:关于欧洲西部,你们都知道些什么?
(师、生活动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各抒己见,回答老师所问。有的学生谈到欧洲西部著名的旅游景点;有的学生谈到欧洲西部的经济:欧元、欧盟等;还有的学生谈到了当今的热点问题:疯牛病、口蹄疫、炭疽热等)
[师]:这么好的地方,同学们想不想去看一看?
[生]:想!(学生异口同声,热情高涨)
[师]:要想去欧洲西部,首先我们要确定它的——?
[生]:地理位置。
[师]:对了,我们要先知道它在世界中的位置。那么出门旅行,尤其行程较远的时候,我们要随身携带一些衣物,这就需要提前了解欧洲西部的——?
[生]:气候状况。
[师]:很好。只有先知其冷暖,才可以有备无患。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了解欧洲西部有哪些独特的自然景观;要观赏这些景观需要到哪些国家去;这些独特的自然景观为什么会出现在这些地方。这就需要了解欧洲西部的——?
[生]:地形、地貌概况以及河湖状况。
(学生自主学习体验成功)
[师]:现在你们每人桌上有一张题签,上面是我们急需解决的有关“欧洲西部”位置、地形、气候等方面的问题。大家赶紧行动起来,读图完成“题签(一)”上的问题。(学生点击,进入“学件”,根据微机显示内容,分组讨论答题。配乐,教师巡视答疑。培养学生的读图、观察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感受学习的乐趣)时间到,音乐停。(学生在自己的微机上指图、讲解,利用计算机局域网,逐题分析交流)
[师]:(评价)同学们真棒!大家马上就可以进入“欧洲西部”开始你们的异域之旅了.在此之前,请随老师进入“气候”图中,观察山脉走向的变化及暖湿气流的深人情况。(教师进行动画演示,学生注意观察,直观感知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及地理因素间的相互关系)
[提问]:假如阿尔卑斯山脉走向发生变化、斯堪的纳维亚山脉消失,欧洲西部的气候会有变化吗?
[生]:阿尔卑斯山脉变为南北走向,来自大西洋的暖湿气流就不能长驱直人,欧洲西部大范围也不再是温带海洋性气候而应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斯堪的纳维亚山脉消失,有利于海洋气流的深入,使整个岛屿显示温带海洋性气候。(给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尽情“游览”)
[师]:现在请大家试着点击本图的右下角,看看会有什么惊喜带给大家!(学生点击进入,屏幕上出现了五彩斑斓的彩色世界,随着可爱的小天使飞来飞去,“恭喜你,你成功了”几个大字由远而近的出现在画面中。帮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学生获得自信)
[师]:点击“你成功了”进入到“国家与旅游”。点击各国首都可欣赏优美风景,点击其他按钮,可对欧洲西部有更多了解。请大家带着题签上的问题畅游欧洲西部。
(学生在优美的乐曲中欣赏美景,进一步了解本区,同时思考问题)
·
布置任务,提出建议
[师]:题签上的问题有的可在欣赏时完成,也有的需要同学们课下查找资料,共同研究探讨完成。下一节课请你们做老师,谈淡你们的研究结果。
师:你们知道吗?在网吧,除了聊天、玩游戏之外还可以登陆相应的网站查阅地理信息,想知道哪个国家、哪个大洲都可以。相信那时你会大开眼界,真正感受到“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
第五篇:七年级下册《巴西》教案(模版)
《巴西》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巴西的基本国情与主要资源,热带雨林的作用。2.介绍巴西的文化特色。
3、通过读图、思考活动体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获取知识的能力。
4、了解社会经济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人口、环境、资源之间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巴西地理位置,巴西的国情与资源状况
2、热带雨林的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展示巴西足球与狂欢节的图片,引入学习巴西的国情。
二、新课学习
(一)地理位置
半球位置:西半球,跨南北半球,大部分在南半球
纬度位置:位于低纬,大部分在热带,少部分位于南温带
海陆位置:南美洲东部、中部,西邻大西洋
自然条件 地形:高原、平原为主
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河流:亚马孙河
(二)国情与资源
[活动一]结合课本P.69图9.26“巴西地形、资源、主要城市分布图”与活动体,让学生了解巴西的基本情况。
1、南美洲第一大国
①面积:855万平方千米(世界第五位,南美洲第一位)②人口:1.82亿(世界第五位,南美洲第一位)③经济:工业体系完整
农业重要(咖啡、甘蔗、柑橘产量居世界首位)④主要城市:巴西利亚(首都)圣保罗(全国最大的城市)⑤特色:足球大国、咖啡大国
[补充]巴西城市化问题突出,为缓解城市人口与环境的压力,并开发西部,进行了迁都(从里约热内卢迁往圣保罗)
2、资源丰富
(1)森林(热带雨林)——绿色(2)矿产(铜、铁)——黄色(3)水力(伊泰普水电站)
(二)雨林与环境
热带雨林与环境部分重点在于学生全球观、环境观、价值观的形成培养过程。通过活动让学生知道了全球热带雨林的分布,巴西热带雨林的地位,热带雨林的作用(物质的、环境的),巴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雨林的开发、破坏情况以及人类对热带雨林的破坏所产生的关注。发展与保护、国家利益与全球利益、个人利益与人类利益的矛盾摆在了每个人的面前。因此,本章最重要的教学活动是安排在课文后面的关于热带雨林开发与保护的活动。
[活动二]结合课本P.71图9.30“全球热带雨林分布图”引导学生认识全球热带雨林的主要分布地区与巴西热带雨林的重要性。
亚马孙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地区,地球上大量的氧气,都是由亚马孙流域的热带雨林产生的。亚马孙雨林在调节地球大气环境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巴西最具价值的资源是热带雨林。
[活动三]结合课本P73活动题,让学生思考并讨论热带雨林的作用: ①净化空气:吸收CO2,放出O2,被称为“地球之肺”; ②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③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维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④提供木材、水果、动物等资源; „„„
三、总结
巴西是南美洲第一大国 ①面积:855万平方千米(世界第五位,南美洲第一位)②人口:1.82亿(世界第五位,南美洲第一位)③经济:工业体系完整
农业重要(咖啡、甘蔗、柑橘产量居世界首位)
④主要城市:巴西利亚(首都)圣保罗(全国最大的城市)⑤特色:足球大国、咖啡大国
四、课堂练习
读下图,完成习题
1、分布特征:巴西的城市和人口集中分布在巴西 部,影响分布的因素有:工农业基础和发展水平、、、等因素。
2.主要城市:巴西最大城市是,最大港口城市(原首都)是,都属于 气候;首都,属于 气候。
五、板书设计
世界足球王国——巴西
(一)国情与资源
1、南美洲第一大国(足球大国、咖啡大国)
2、资源:森林、矿产
(二)雨林与环境
1、亚马孙平原——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区
2、热带雨林的作用
①净化空气:吸收CO2,放出O2,被称为“地球之肺”; ②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③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维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④提供木材、水果、动物等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