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劝学》是苏教版《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了解有关文言实词的一些知识(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今词义的变化,联绵词,偏义复词),理解28个文言实词的意思,了解3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鉴于本册教材的第三单元的训练重点是读准字音,所以第四单元的篇目教学既要延续前一单元的读准字音的训练,又要抓住本单元的重点,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另外还要针对不同文章抓住其内容和艺术特色来讲。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荀子及其思想核心;
2.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包括掌握劝、见等实词的意义,积累通假字和三个文言虚词。3.提高诵读和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应持态度的论述。5.学习比喻、对比论证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二)方法与过程:
1.通过教师讲析与指导归类,学生可以了解有关荀子的基本常识和掌握文言基础知识。2.通过诵读学生可以纠正不良发音并培养语感,并养成诵读文言文的好习惯。3.通过讨论学生明确并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应持的态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必须要做到积累、坚持和专一的道理。
2.引导学生端正对学习意义的认识,即要善于从学习中寻找快乐,要乐学、好学。
三、教学重点:
1.诵读并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2.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四、教学难点:
1.在诵读中落实本文的文言语法知识教学。在诵读中渗透正字正音、辨词析句、层次疏理、文意理解、语言鉴赏等多项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
2.掌握全文比喻和对比论证的特点。
五、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结合书后思考练习题预习课文。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三字经》同声朗读音频,只听开头四句。问:同学们刚才听到了什么?
生可能答“三字经”,也可能答读的具体内容,无论如何回答,都要将学生注意力引到所听的四句内容上来。2.接着投影播放文字画面。请学生翻译这四句意思,重点落在“习”上。
3.师:提出“人之初,性本善”观点的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孟子(投影展示孟子的生卒年和时代)(这句话可以是教师叙述,也可以提问学生),他认为人一生下来,本性是善良的。但小他59岁的荀子却不这么认为,恰恰相反,他认为人一生下来,本性是“恶”的,就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投影展示荀子的生卒年和时代,)
说明:通过比较和投影展示,学生既能复习巩固第三单元有关孟子的常识,又能了解到荀子思想与孟子的区别,另外也明确了二人的生活时代。
(二)课文学习1.解题:“劝”:劝勉。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作者以《劝学》为题目,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说明:前面刚比较过孟子和荀子关于人之本性的思想差异,但最终归结点都是学习,所以《荀子》首篇即谈“劝学”,那么究竟“劝学”为何意?接下来再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强化这一概念。)
2.学生听课文朗诵音频,边听边标上小节号,给生字注音,尝试标出节奏记号。
听完后检查学生掌握情况。然后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最后学生一齐朗诵全文,注意停顿和发音的标准。
3.解读第一自然段: 先翻译然后提问:
1)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观点?(明确:学习不可以停止。)
2)为什么学习不能停止?有的人不学习似乎也过得挺好,那么荀子的这句话又有何意义可言?
(明确:这一点我们在探讨性善论与性恶论时已说过,关键在于提出这一观点的人是怎样的人。学生会说是“君子”,由是引入思考“君子”是什么样的人?我们要以“君子”为标准来理解荀子的学习观。)3)第一节讲完后让学生一起大声朗读背诵。
4.解读第二自然段:
1)导入:一提起“学习”二字,同学们便摆出一脸不耐烦准备听人说教的神情,多少个家长和老师面对学习难题都苦无对策呢,那么儒学大师荀子又有何高招呢?请同学们一起看第二自然段,先了解一下大意。2)翻译第二自然段。3)问:
a.这一段话里,荀子是否一上来就说学习有多重要?(明确:当然没有)
b.为了让易流于说教的话题变得生动易接受,荀子用了一组比喻的手法(考虑到学生未必能答出)来论证,请大家找出有几个比喻?(明确:共有“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五个比喻。即染料靛青是从蓝草中提炼取得的,但比蓝草更青;冰是水所结成,可是比水更寒冷;木材本是笔直而符合墨线要求的,但用火熏烤把木材制作成车轮,它的曲度就符合了圆规的要求,即使把它晒干也不再重新挺直;木材经墨线量过,就能取直;金属放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锋利。此段也可简略地说,如果学生领会够好的话。)
c.这五个比喻和“学习”有何关联呢?怎么就归结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上的呢?(明确:
4)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5.解读第三自然段:
1)翻译本段,落实重点字词。2)提问:
a.和第二自然段一样,荀子依然用一组比喻来阐述他的观点,请问有几组比喻?(明确:五组比喻,见课件)b.这些比喻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荀子由一系列的比喻推论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3)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6.解读第四自然段:
1)翻译本段,落实重点字词。
2)提问:说完了学习的意义和作用,接下来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学生也许七嘴八舌地说很多,可以根据《荀子》原文作出肯定和评价,但最终引到第四段的内容“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上来。)荀子是如何论述的呢?还是用比喻的形式吗?„„ 3)学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三)知识点归纳(课件展示)1.通假字 2.古今异义词 3.词类活用 4.特殊句式 说明:
1.以上知识点的归纳并不是简单的知识梳理,而是通过自己整理和提问的方式逐步解决。
2.另外针对本单元要求掌握的28个文言实词(本文占8个)和3个文言虚词,可在最后让学生参考阅读学习p209的附录“本册文言词语一览表”有关《劝学》中的字词。有些在学习课文时已讲过,有些还需和后面的课文学习相结合,一蹴而就无论从时间还是精力上来说都难以达到。
3.除此知识点归纳也结合了书后的【思考与练习】。
(四)文章思路回顾
由节选部分提到的学习的意义、作用和方法、态度扩展到《荀子·劝学篇》涉及的与学习相关的段落内容(可先请学生思考学习还有哪些需要重视的地方,然后再引出荀子的观点、论述。)最终归结到“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上。说明:
对思路的回顾目的有二:一是从技巧上来看,让学生学习借鉴议论文的写作思路与方法;二是从内容上来看,让学生领会理解学习的重要性,等等。
(五)小结:
结合时代,反观自身,阐述学习的重要性、意义和态度等。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根据课文思路背诵。
2、结合自身实际,总结在学习上的经验和教训。
(七)板书设计:
内容较多,详情见课件。现付其中一二:
学习的 青 出 于 蓝 意义
冰 寒 于 水
輮 以 为 轮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提高自己
木 受 绳 则 直 改变自己
金 就 砺 则 利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正面设喻 学习方法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和态度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反面设喻
对比(积累)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对比
(坚持)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对比 积累
坚持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专心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对比(专心)
七、教学反思 《劝学》是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的名家名篇,虽然说理性很强,但文章以喻代议、内容生动、寓意丰富,所以在讲析时不能以理说理,否则易流于说教,为学生厌倦。
这个教学设计的实践使我真切地感受到,寓教于乐,趣味生动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不易,尤其针对技校生而言。所以我在讲析时,按照每段话先疏通字词,接着解析内容、手法,然后朗读背诵的顺序进行,这样不至于整篇疏通字词的太过枯燥,也不会将兴奋点都集中在寓意丰富的议论手法上。总之,整次课下来,节奏有快有慢,有张有弛,较以前有不小进步。
《再别康桥》教学案例
林华森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
《再别康桥》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它犹如一首轻柔优美的小夜曲,诗人的自由天性、潇洒飘逸的风格与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融会成了别具一格的诗境之美。一直吸引着无数的读者,让人感慨,引人沉思。【案例背景】
运用诗歌“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本课学习目标:
1、意象的解读。
2、诗情的领悟。
本案例设计以培养学生兴趣为起点,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组织教学过程。以诵读交流为主,用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引导学生通过解读意象自主探究理解诗歌意境。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了解诗歌内涵,感受康桥美丽的自然风光,体味诗人的康桥情结。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把握诗中的意象美,逐步领悟诗情,掌握诗歌的欣赏方法。
3、思想目标:了解诗人的感情方式和独特的审美体验,感受诗人“诗化人生”的至高境界。教学重点
1、意象的解读。
2、诗情的领悟。
教学思路:以诵读带赏析,启发学生交流讨论,运用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教学方法:诵读赏析与启发探究相结合。
教学资源:《再别康桥》歌曲视频,营造康桥意境;《再别康桥》朗诵片断,激发学生朗诵热情;从诗题入手引发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学环节:
一、导语
有这样一个人,他风流倜傥,才华横溢;有这样一座桥,它空灵动人,风景秀丽;有这样一首诗,它意境独特,情感细腻。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这个人、看看这座桥、品一品这首诗!领略一下诗人笔下的离别之情!(板书:再别康桥)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徐志摩这个人。
二、解题、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解题
请同学看题目,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再一次与康桥告别,说明对康桥充满着眷恋。)
对康桥充满眷恋,对一个地方的某样东西充满感情,其实质是什么?(对剑桥生活的留恋。)
展示资料
这是诗人第三次告别康桥。第一次是1922年,徐志摩从剑桥进修回国,留下了长诗《康桥,再会罢》,第二次是1926年,第二次旅游该国后,留下了著名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三次是1928年,诗人第三次旅游英国,怀着激动喜悦的心情谁也不通知地去看他康桥的英国朋友。可是不巧,由于事先没约好,朋友们都不在,只有康桥默默地、一如既往地等候着他。在康桥边上,七八年前的美好回忆接踵而来,在回国途中的中国海上,思绪不能自禁,留下了著名诗篇《再别康桥》。
2、阅读注释① 回答问题:由康桥你想到了什么?
康桥即剑桥,想到了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以及美国的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
3、作者介绍 作者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话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期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可惜诗人在他35岁时乘飞机失事,不幸遇难。虽然他在人间只活了35岁,但他的诗名却永存中国诗坛。
三、听配乐朗诵《再别康桥》,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读一遍,感受那种浓浓的眷恋之情 学生思考:
1、这首诗哪几节直接描写了康桥的美丽景色?
2、诗中写到了哪些实景?诗人赋予这些实景哪些色彩?
3、这些景从什么角度写的?哪些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4、自由读二、三、四、五节,选取你最喜欢的那一节用最美的语言描述出来。
四、思考首尾节,看诗人是怎样表现对康桥的依依不舍之情。
1、第一节里面,诗人写到“作别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云彩明明是不能带走的为什么徐志摩还要说不带走呢?
诗人爱康桥,却“不带走一片云彩”,表现了什么?
2、最后一节为什么又不说“轻轻的”而又变成“悄悄的”?
五、简介康桥情结
诗人游学剑桥大学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康桥的一切,给徐志摩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他曾经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六、整体感知这首诗的情感节奏:
1、听配乐朗诵(注意朗读节奏);
2、学生个别读(师生评点);
七、自由评点,感受诗美:教师提问:
1、你最喜欢印象最深刻的;
2、你认为最精彩、最动人的;
教师小结:
意象:凝结着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四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我有一个梦想》教学案例
胡崑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进一步了解演讲词的特点 结合背景资料理解演讲目的及意义 2.能力目标
理清演讲思路,体会其强大的逻辑性
体会全文激情飞扬、极富感召力的语言特点,并学习运用到写作中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3.德育目标
领会作者倾注在所述梦想中的真切情感和实现梦想的坚定信念
教学重点:1.结合背景材料深刻理解文中反映的黑人生活的严酷事实。2.感受排比句式的表达效果,学习并应用到写作中去,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全文激情飞扬、极富感召力的语言特点,并学习运用到写作中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通过前面两个单元的学习,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李乐薇的梦想是在喧闹的尘世中有一座属于自己的“空中楼阁”;海子在现实与理想的激烈冲突中痛苦煎熬,他的梦想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面对秋水长空,万物勃发的壮丽江山,毛毛泽东的梦想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他要“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那么,你知道,上个世纪60年代,在美国,有一位著名的黑人民权运动的领袖马丁·路·德金,他的梦想是什么呢?
(二)检查预习1.重点字词积累
骇人听闻、义愤填膺、安之若素等词语
2.请同学简介这篇演说辞的作者和时代背景(课前印发预习资料;教师作相应补充)——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预习检查,促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三)、合作探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1)作者的梦想是什么?为什么直到17节作者才正面提出自己的梦想?放在后边起到的作用? ——17-25节
概括作者梦想的内容;探究文章结构,体会其强大的逻辑性。(2)作者为什么会提出这样一个梦想?
——结合课文,回答哪些段落写到相关内容1-6 并重点品读第2段。具体体会“一百年后的今天”在文中反复出现所形成的艺术效果,学生齐读第二段 让学生体在朗读中体会排比句式的作用:
1、语言有气势。
2、感情充沛。感受黑人在生活上备受压榨、经济上十分贫困、政治上遭受歧视的悲惨现状,进而作者提出这一梦想的现实意义。(3)作者认为怎样才能怎样实现这一梦想呢?
——7-16节 回答黑人为争取自由平等所采取的斗争手段、方式和态度。(4)梦想实现之后会怎样呢?
——学生集体朗读26-32自然段,具体感受作者设想梦想实现之后的喜悦之情,体会作者对自由、平等的渴望之情。
(四)、拓展训练
让学生也以“我有一个梦想”为题当堂训练写一段排比句(不少于四句)。几分钟后指定两生读自己的作业,师读自己写的,师生互评。学以至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五)、延伸作业
布置作业 以“我有一个梦想”为题,写一篇演讲稿,并试着把它演讲给家人听。学写演讲词,切实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初步学会演讲。
三、教学反思
第一,确立明确集中的教学目标,并选择一个适合的切入点。在备课时,我发现这篇课文可讲的东西很多,而时间只有一节课,如果面面俱到,结果可能是浮光掠影。所以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上,我把切入点放在内容和句式上,以解读课文内容为主,结合朗读来赏析本课的语言特色。并希望学生能把它运用到写作中去,以提高作文的语言表达能力。我感觉自己这堂课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教学难点也得到了一定的化解。
第二,把教师的“给”变成学生的自主探究发现。这堂课,我虽然设计了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归纳方法,但教师“给”的痕迹还是有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不够。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今后备课教师要充分思考并尽最大能力去解决的问题,这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但也是一个不能不正视的问题。
《囚绿记》教学设计
江西省余干中学
周仁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梳理作者在文中的情感变化;
2、朗读、品味文中优美、清丽而又节奏舒缓的语言,体味作者对绿深深的热爱之情;
3、学习散文“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现手法,领会“绿”的象征意义。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1、2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教学目标3是教学的难点,要让学生在阅读中通过分析常春藤的特点明确“绿”的象征意义,而不只是结论的传递。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学为主,通过朗读,从圈划、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绿”的象征意义,提高感悟能力。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绿色是生命的颜色,是希望的颜色,给人一种生机勃勃、奋发向上的力量。看见绿色就会让人感受到生命的鲜活,有一种由衷的热爱。那么,当青年散文家、革命烈士陆蠡先生面对绿色时,他又会有怎样的体验和感受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感受他那份对绿色的爱。2、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到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入侵租界为止,历时四年零一个月。作者当时就是留在上海的文艺工作者之一。本文是1938年作者在上海“孤岛”创作的一篇散文,写于抗战前期“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
二、熟悉课文内容:
本文是一篇缘情造境的叙事散文,写作者在上海“孤岛”时期怀念在北京的生活,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的一段“交往”经历,描绘了绿枝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绿”是全文描写的客观对象,作者围绕“绿”展开叙事,采用“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法,借常春藤的想象描写,启人联想,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把人引向一个高尚的精神境界。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内容,完成下列练习:
1、在文中标段序,圈点出疑难字词,完成《阳光课堂·夯实基础》(18页)中的读准字 音、写准字形、用准词语;
2、参考《阳光课堂·理脉络》(19页)梳理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并梳理作 者对常春藤称呼的变化及与之相应的情感变化。
行文思路: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
↓
↓
↓
↓
称呼变化:
——→
——→
————→
↓
↓
↓
↓
↓
情感变化:
——→
——→
————→
——→(或原因)
(消除烦恼)(自私、留住幸福)(佩服其不屈)
绿影:“瞥见”,来不及细看却一见钟情,表达了作者心中早已对绿的喜爱和向往; 绿色:作者对绿有了自己的理性思考:绿色是生命,是希望,是慰安,是快乐 绿友:作者在孤独中将常春藤视为朋友、知己;
绿囚:因爱而囚
三、研读课文内容:
1、朗读(齐读)课文3—6自然段,找出最能打动你的词、句进行品味,比较作者在“遇绿”之前和“遇绿”之后心情有何变化,并说说这种变化的原因。
“遇绿”前:心焦、疲累、急不暇择、↘
对绿的喜爱,因为绿是生命,孤独陌生、灰暗黄漠、是希望,是慰安,是快乐;绿陪
是涸辙之鱼
伴我,消除我的孤独、困倦和不快; “遇绿”后:欢喜、怀念、视同至宝 ↗
绿叶和我对语,了解我的语言和心声。
2、朗读(范读)课文7—13自然段,思考:
(1)绿在被囚前和被囚后有怎样的外形特征?“囚绿后”绿表现出怎样的特点? 被囚前外形特征:柔软的卷须、纤细的脉络和嫩芽、茂绿的嫩叶。
被囚后外形特征: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较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囚绿后”绿的特点: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
(2)你对作者“囚绿”的行为如何理解?对被囚的“绿友”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 向”,你有何启示?
明确:作者那份对绿的渴望和痴迷,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和追求;但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自私之举,是对绿的施暴之举,是对生命的一种遏制、摧残。
表现出常春藤的不屈不饶,说明生命不可侵犯,万物各得其所,不可人为干扰。
四、探究课文内容:
1、散文阅读,理清“形”与“神”的关系是基础,“形”就是文中所写的景、物、事等,“神”是指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情感或志向,作者或写景抒情,或咏物言志、或即事抒怀。本文的写作对象是“绿”,作者通过“形”想传达怎样的“神”? 景(事、物)的特点
表达的志(情)
①无论处境如何,依旧伸长、攀缘、舒放—→ 象征着生命、希望 ②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
象征着向往自由、光明
③固执、朝原来的方向、永不屈服于黑暗—→ 坚贞不屈的抗争精神
请同学们看到《阳光课堂·生平简介》(17页),当时作者被扣留后押解到汪伪政府所在地南京,审讯时,敌人问:“你赞成南京政府吗?”陆蠡说:“不赞成。”敌人又问:“日本人能否征服中国?”陆蠡回答说:“绝不可能。”于是于7月21日惨遭杀害,年仅34岁。巴金先生说:“陆蠡之死唯一的罪名就是他的口供强硬,他对敌人说,汪精卫是汉奸,大东亚战争必败,他可能为这句话送了命,从他的固执可以看出他的人格魅力。”本文写于1938年秋,当时正处于“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作者不仅爱“绿”,更给予了“绿”以时代需要的精神。卢沟桥事变后,祖国山河沦陷,这正像被囚系而逐渐枯萎的常青藤,“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这正是我们坚忍不拔、不屈不饶的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对中华民族光明前景的信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向往光明和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心灵”。这就是托物言志(或象征)的写作手法。此外,文中还用到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当下、眼前和客观存在的为“实”,已逝、设想、梦幻为“虚”。写常春藤的生长变化和特点以及装饰房间是实写,而拿绿色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比喻猗郁的年华,“囚绿”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等是虚写,赋予了绿色以情感和思想,非常鲜活。
2、文章写了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可为什么以“囚绿记”作为文章的标题?
这与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有关。在“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中“囚绿”表现了常春藤绿枝最艰难的状况,这暗示着艰难的国运家运;“囚绿”表明作者复杂的心情,这是在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我国的时代背景下,作者的内心极度痛苦和精神上坚决反抗的表现。
从行文来看,“寻绿”“观绿”表现作者对“绿”的感情逐渐加深,为下文的“囚绿”作铺垫,因爱而“囚绿”,这种爱达到了畸爱的程度,才有了理解之后的“放绿”及分别后的“怀绿”。
可以看出,无论是作者感情的抒发,还是文章的行文安排,都与“囚绿”密切相关,所以用“囚绿记”来命名是最为恰当的。
五、拓展延伸
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善意有时候是具有危险性和破坏性的”和“好心办坏事”这句话的理解。(溺爱、娇惯、只按自己的主观意图不顾对方的感受等)
六、读写结合
在“路标、灯塔、小草、露珠、牛、飞蛾”等事物中任选一种写一段托物言志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某种思想。要求:
1、要突出物的某种特点,表达的思想要与之有某种关联。
2、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不少于100字。
第二篇:劝学 教学设计[模版]
《劝学》教学设计
一、关于荀子
荀子,名况,当时的人尊称其为“荀卿”。战国时期赵国人。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受到各家的影响,是先秦诸子中的一位集大成者。主张:朴素的唯物主义者,反对迷信,认为鬼神是不存在的;
主张既要顺乎自然规律,也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
在“人性论”方面,主张人性本恶,但后天的环境可以使它改变,所以,他特别强调学习。
二、解题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劝”是“鼓励”的意思,“劝学”就是“鼓励学习”。
三、文言知识点串讲与疏通文意
【第一段】
【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翻译】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文言知识点】实词:已:停止,完成。
【分析】两层含义:一是:学习的意义非常重要,所以不能停止。
二是:对待学习应该采取的态度和方法是不能停止。
这句话是文章的中心论点,统领全篇。
【第二段】
【原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已。【翻译】靛青从蓝草中采取,却比蓝草更青;冰是由水凝固而成,却比水更寒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线,把他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轮子,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的。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之后就笔直了,金属用磨刀石磨过就变得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都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文言知识点】虚词:于:介词,从:“取之于蓝”;
介词,表比较:“而青于蓝”、“而寒于水”。
而:连词,表转折:“而青于蓝”、“而寒于水”;
连词,表递进:“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
实词:中:合乎。
就:动词,接近,靠近。
过:错误,过失。
通假字:輮通“煣”,使弯曲;有通“又”;知通“智”,智慧。
【分析】这一段先从两个方面进行比喻论证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变化之后会有所发展,有所提高。先说自然力改造使“青”,“青于蓝”;使“冰”,“寒于水”,再说人力改造使直目“中规”,最后总结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阐明观点。接着,从客观事物推及到人的身上,如果君子也能够广泛地学习来改变自己,每天都检查、省察自己,那么就能够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背诵指导】自然力: 青——蓝
冰——水
﹜故:木
金
人
力:直木—(輮)—中规
推
论:君子 博学 参省——知明 行无过
【第三段】
【原文】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翻译】我曾经整天地思考,却不如片刻学习的收获大;我曾经提起脚后跟远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的广阔。登上高处招呼,手臂没有加长,但远处的人都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没有加强,但听的人都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的快,却能够达到千里;借助船只的人,不是善于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天资、禀赋与其他人并没有什么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而已。
【文言知识点】
虚词:而:连词,表修饰:“终日而思”、“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
连词,表转折:“而见者远”、“而闻者彰”、“而致千里”、“而绝江河”。实词:假:借助,利用。
绝:横渡。
至:到达。通假字:生通“性”,资质、禀赋。
【分析】起始“吾尝”二句以两“不如”的对比说明学习的作用。接下来选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情况组成四个比喻来说明并不是人的本身固有条件有什么不同,而是善于借助外物的原因。同第二段,由客观现象推及到人的身上,君子并不是本性与其他人有什么不同,只是善于利用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背诵指导】两“不如”:终日思
(收获)
须臾学
跂而望
(博)
登高见
四“假物”:登高招
臂
见者远
顺风呼
声
闻者彰
假舆马
足
致千里
假舟楫
水
绝江河
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第四段】
【原文】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翻译】堆积土成为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汇集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在这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好的品德,就会得到大智慧,圣人的心也就能具备了。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到达千里的办法;不汇集小水流,就没有用来汇成江海的办法。骏马跳跃一次,不能超过十步;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到达,关键在于它能不停的走。刻一下就放弃,即使是朽木也不能折断;不停地刻下去,即使是金子和石头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饮用黄泉之水看,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螃蟹有六条腿和两个蟹钳,没有蛇和鳝鱼的洞穴就无处安身,这是用心浮躁的缘故。
【文言知识点】虚词:而:连词,表顺承:“而神明自得”;
连词,表假设(转折):“锲而舍之”、“锲而不舍”;
连词,表并列:“蟹六跪而二螯”。
无以:没有用来„„的方法。
实词:用:因为。
句式: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之”是标志。)
【分析】分三个层次论述了积累、持之以恒和专一的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每一方面都有正反论证,论点鲜明。
【背诵指导】积累:正:土——山——风雨兴;水——渊——蛟龙生;善——德——神明、圣心;
反:跬步****千里;
小流****成江海;
恒心:骏马与劣马;舍与不舍;
专一:蚓:无
利 强——上
下
——用心一;
蟹:六跪 二螯——无可寄托——用心躁。
第三篇: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2)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做到古为今用,学以致用。(2)掌握背诵的技巧。
疏通文意和课文思路。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背诵课文。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荀子的劝学,了解荀子有关学习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明确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教学重点:
1.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既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了解文言实词在演变过程中词义扩大、引申、转移、缩小四种现象,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注重本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注意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教学难点:
《劝学》是一篇文言文形式的议论文。议论文是指以议论说理为主的文章,学习议论文,在获取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或文化观念的启示的同时,掌握好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也是学习的难点。所以我把理解比喻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确立为教学的难点。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诵读法、串讲法、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探究拓展法。
学法上,我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勾画圈点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悬念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1、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2、介绍作者、解题;
3、正字正音;
4、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5、试译难句。教学过程: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中学过的课文,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写的《劝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齐读)
四、解题(1)《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勤”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2)、荀子简介,复习孔子和孟子的相关知识。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五、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第一组:通假字
(l)輮rïu通煣 有yîu通又 知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已是“曝”的古字(通假字与本字同音;含音相近)(2)乎hū通于(古音声母韵母相同)(3)生xì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中zhōng砺lì参cān省xíng跂qì臾yú螯áo
六、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2)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輮”和“为”是两个动词,(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困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舟揖”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从“纟”,从“刀”,从“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绝”引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读qiáng,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动词,专一的意思。全句泽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七、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
八、播放录音,正字正音
九、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实词和难懂的句子。
2.书面作业:“思考和练习”二、三、四。3.熟读课文。
4.反复阅读《预习提示》,初步自析课文,思考题:(1)课文的三段各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
(2)课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它们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一、每组比喻的意义和内在联系;
二、论述中心的三个角度;
三、知识点的归纳。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二、研读课文。围绕三个问题讨论:
第一题: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题:本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第三题:知识点的归纳
1.结合课文段落层次分析,讨论第一、二题: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意义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说学”来阐说,接着就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彻,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三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跌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2.讨论第三题:知识点的归纳 1.通假字
輮以为轮
“輮”通“煣”,使……弯曲。虽有槁暴
“有”通“又”,“暴”通“曝”。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zhì),智慧。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2.古今异义(古/今)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检查/参加、加入)
2、声非加疾也(强、洪亮/疾病、快)
3、假舆马者(凭借、借助/不真)
4、用心一也(思想意识活动/读书用功)
5、蟹六跪而二螯(脚/跪下)
6、虽有槁暴(即使/虽然)
7、金就砺则利(金属/金子)
8、劝学(勉励/规劝、劝戒)
9、而绝江河(渡/断绝)
10、輮以为轮(把…做成/认为)3.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表时间的名词,放在动词“参省”前,作状语,当“每日”讲。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下:方位名词分别用在动词“食”、“饮”前,作状语,当“向上”(指在地面上),“向下”(指在地下)讲。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作游水讲。能愿动词应与动词搭配,水是名词,活用作动词。4.使动用法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动词的使动
使…弯曲)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
使…走的快)5.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
(形作名
曲度、弧度)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形作名
高处)
3、积善成德
(形作名
善行)6.特殊句式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判断句式 青,取之于蓝
介词结构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
定语后置 无以至千里
固定句式
輮以(之)为轮
省略句式
骐骥一跃,不能(跃)十步
省略句式 7.一词多义
于:
(介词)
青,取之于蓝(从)
而青于蓝(比)
善假于物也(对)而: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并列连词(并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递进连词(而且)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顺承连词(就)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转折连词(却)吾尝终日而思矣
修饰连词(地)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假设连词(如果)
3、课堂小结
本文是先秦时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荀子的一篇名作,连用20个比喻,反复论证学习的意义、作用。妙语连篇,具有激荡人心的力量,不愧是语言大师。春秋战国五霸七雄迭起,诸子百家活跃于政坛、文坛,不但留下了他们光耀千古的思想理论,也同时留下了他们语言艺术的名篇精萃。同学们要发扬好学不倦的精神,把视野投向古今中外,从大千世界中吸收丰富的营养滋润自己。
在学生的背诵声中结束全文。
三、布置作业。
1、巩固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2、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写一段话。
3、背诵并默写全文,抄全文并逐段翻译全文于抄写本上。
附板书设计:
《劝
学》
学习的意义:
改变自己,提高自已
学习的作用:
弥补不足
学不可以已
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积累、坚持、专心
《劝学》参考译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让(它)停止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靛青从蓼蓝草中提取出来,但却比蓼蓝显得更青;冰水(遇冷)凝结而成,却比水(的温度)寒冷。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木头挺直得符合墨线,用火去輮烤,使(它)弯成车轮,它弯曲符合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即使再经风干日晒(它也)不能再挺直了,用火烤使它成这样的啊!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所以木头经墨线校正后一加工就直了,刀剑放到磨刀石上一磨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自己的言行,就智慧高明而且行动也没有过错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我曾经整天苦苦地思索,比不上片刻学习的收获大;吾尝跋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我曾经踮起脚跟来向远望,比不上登在高处见得广。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登上高处来招手,手臂并没加长,却看到的人很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顺着风来呼喊,声音并没有增强,可听到的呼喊声很清楚。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借助车马远行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能达到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借助船只的人,并非会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的禀赋并没有什么特异之处,(不过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堆积泥土成为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汇集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在这里产生;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累善行养成好的品德,于是高尚的精神智慧就会自然形成,圣人的思想也是具备了。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所以,不积累半步一步行程,就无法到达千里远的地方;不汇集涓细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河大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骏马一次跳跃,(毕竟)不能超过十步;劣马拉车十天(也能行千里)功效在于坚持不懈。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用刀刻一下就放下来,即使是朽木也刻不断;用刀刻个不停,即使金属和石头也可以雕刻(成器)。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蚯蚓(虽然)没有锐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可以)向上吃尘土,向下喝地下泉水,心思专一的缘故呀。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螃蟹虽然有六只脚和两只蟹钳,(但如果)离开蛇和鳝鱼的洞,它就没有可以寄居存身的地方,这是它用心浮躁(不专一的缘故)。
第四篇: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教学设计
白依拉嘎小学马秀娟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更、书、劝、学、首、迟、发”7个生字,掌握一个部首“又”。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初步理解诗意。
3、通过《劝学》这首古诗的学习,体会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在识字和写字的过程中,即一步巩固识字和写字的方法。
教学准备:
1、学生提前查阅有关读书、学习的名人名言。
2、生字卡。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准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了解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师:自从入学以来,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的古诗,谁能借着今天这个机会为大家展示一下?
生自由背诵古诗。
今天我们要学习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写的一首古诗《劝学》(板书课题)颜真卿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字特别漂亮,风格独特他的字被称为颜体。他很喜欢我们班的孩子,据说有一些话要对我们说,你们想知道他说的是什么吗?生:“想”﹗想的话你可要认真听课、努力学习了!因为这番话都藏在诗里呢!你们有信心学好么?
生:“有”﹗
二、朗读古诗,学习生字。
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注意字的正确读音。
2、教师领读,学生感知诗的节奏。
诗的节奏为: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3、学生自由读诗,同时找出要求认的字,借助音节学习生字。
4、指名读诗,教师纠正字音。
5、学生齐读古诗。
6、汇报识字情况。
古诗大家已经读熟了,在这个情境里字音叫得也很准。现在老师把这里的生字都叫出来,我想看看你们是否还能认得准?
学生个别读、开火车读生字。
1、通过“劝”字,认识一个新部首“又”。书空:横撇、点。
2、多音字:更、发
3、字理图学习“首”,理解“首”指的就是“头”。
三、再读古诗,感悟诗意
1、以各种形式读古诗。
2、通过朗读你知道了什么?
感悟诗的用意是勉励青少年及早努力,不虚度光阴。
3、生展示自己查阅的有关读书、学习的名人名言。
四、指导书写生字。
师:作者用28个字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青少年时期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如果浪费时间就只能“老大徒伤悲”了。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莫过于书了,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书”字。
1、学生观察字的笔画、结构。
2、指导书写。
3、进行扩词。
五、背诵古诗、巩固生字。
1、送生字宝宝回家。学生将生字卡贴到正确的位置。
三()()火五更鸡,正是男儿()()时。
黑()不知()学早,白()方()读书()。
2、熟练的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重、难点:
1、书写生字。
2、积累有关惜时的名言。
3、掌握两组反义词。
教学设计:
一、复习。
1、认读生字卡。
2、背诵古诗。
3、在这首古诗里你有什么发现?
反义词:迟—早黑—白
二、指导书写。
劝:左右结构,书写时左窄右宽,“又”做偏旁捺变点。半包围结构:迟、发。
三、课后练习。
1、读一读。
体会情境图的作用:小蜜蜂非常勤劳,我们要向他们学习。
a)生自由读、开火车读。
b)学生选择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
2、写一写。指导学生把这些词写在虚宫格里,要写的美观。
3、背一背。指导学生背诵惜时名言。
4、听写词语。
劝学头发学生迟早首长
第五篇:《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执教者:张中华
授课班级:高一(13)班 授课时间:3月18日
第七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文如何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中心论点。2.背诵全文。过程与方法
通过熟读课文,用引导、分析、讨论的方法来学习本文是如何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中心论点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教学重难点
1.每组比喻所包含的意义。
2.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的内在联系。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二、研习课文内容
(一)研习第一自然段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二)研习第二自然段
1.本段列举了哪些事例,这些事例有何特点,它们包含的意思分别是什么? 2.这一段是从哪方面说明“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的? 3.学生背诵此段。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点拨)
(三)研习第三自然段
1.找出这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2.本段用了哪些比喻句,这些比喻句包含的意思分别是什么? 3.这段是从哪个方面论述中心论点? 4.学生背诵此段。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点拨)
(四)研习第四自然段
学生分组研习本段。问题设计:
1.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本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是怎样论证的?(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明确)
三、拓展延伸
你认为荀子的观点是否过时?你能否举一些你所熟悉的名人,说说他们是如何借助学习取得成功的?
四、课堂小结
背诵全文
五、布置作业
以“知识”为话题,运用比喻论证写一个精彩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