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 优质课获奖教案

时间:2019-05-12 23:05: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春江花月夜 优质课获奖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春江花月夜 优质课获奖教案》。

第一篇:春江花月夜 优质课获奖教案

春江花月夜

详细教案

导语:一段春江,一处明月,就那么静静的躺在唐诗之中,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而有位诗人正是因为这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他就是唐朝的张若虚,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段春江,走进这轮明月。

展示课件:作者简介。找学生读。

展示全诗课件,让学生自读几分钟。

走进课文:

《一》课件展示前四节 生齐读

问:开头两句点出了题目中的哪几个景物? 春江,月

最突出的写了哪个景物?(板书)月

这是怎样的一轮月啊?板书(潮生月)

赏析“生”字 写出了明月与海潮活泼的生命。

曾有诗云: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可以说一个“生”字写出了明月伴随着海浪相生相依的状态。

还有呢?(随波月)

春江带月,月随波转,一望无垠,极其开阔而博大。下面还有什么月? 似霰月

如霜月

这是个比喻句,写出了月光的什么特点? 细,轻,柔。

概括一下这两轮月的特点(辽阔

朦胧)该怎么读? 读出它的舒缓,陶醉来。找学生读

指导

师范读

<二>展示课件白云五句 生齐读

这轮明月它缓缓升起了,它照在春江水上,春水涣涣,它照在花丛中,繁花艳艳,它照在人的心上,又能引发人的什么思绪呢?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同学们找找看,这轮明月让哪些人心生感慨!思妇

游子

扁舟子是指——飘荡江湖的游子 明月楼是指——思妇的阁楼

它照在思妇凭栏远眺的身影里,它照在游子起身回首的双眸里,可谓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分隔万里的思妇和游子,他们的情意“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在分隔万里的思妇和游子,他们“不思量,自难忘”。诗人又是如何具体的描写他们的呢?

赏析其中的“卷”和“拂” 拟人手法,明写月光的挥之不去,实写思妇思念远方游子的苦恼和懊恼。这是个(相思月)

这段应该怎么读?(低回)生示范,指导,师示范

《三》展示课件此时相望不相闻到复西斜 “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鸿雁和鱼龙本是传递感情的信物,可上有广袤的天空,善于长途飞翔的鸿雁不能随月光飞到你身边,下有悠长的流水,潜跃的鱼龙也只能跃起一层层波纹而难以游到你眼前,在现实中无法实现愿望的游子,只能沉沉的睡了,在梦中,他梦到了什么? 落花

(展示落花意象课件)生读

落花是衰败的象征,在诗歌里象征着游子的还乡梦碎。

游子在梦中神游故乡,花落月潭,春光将尽,身在天涯,山高水长,不能乘月归家,情何以堪?

板书(归家月)这段怎么读?

(孤寂)生读,指导,师范读

《四》展示课件江天一色 生齐读

在这样孤寂的环境中,天空的月亮也成了一轮孤月,古代士人,都有一颗敏感的心,所谓“临风落泪,对月伤心”,自从孔夫子有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之后,流水就成了年华流逝的象征,似水流年,光阴和生命都是弥足珍贵的,而望月,则更是古人阐发人生哲理的难得契机。

板书(孤轮月)他想到了什么?这是一种怎样的哲思? 自然宇宙永恒—人生短暂易逝

月的圆满和人的孤独

可以说这是一句深沉的天问,有着旷世的孤寂,陈子昂曾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陈子昂是哭了,可他哭了吗? 他没有继续哀伤,而是写出了,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可人生代代永恒相延续,还会孤独吗?(待人月)

这段该怎么读?(平缓)生读 指导 师范读

《五》展示课件 最后两句

游子带着这样的欣慰,再去看这轮斜月,可它却开始斜斜的沉入海中。最后应该读出它的悠长,绵延来。生齐读 师示范

这种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思念之情,哲思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令人心驰神往。

总结:一曲《春江花月夜》为我们描绘出一幅轻彩淡痕,澄明恬静,神韵飞动的水墨丹青。月是其吟咏的母体,在诗中成了诗人生命情怀,情感寄托,从中我们感受到了“明月松间照”的空灵寂静,“一夜飞度镜湖月”的梦幻神奇,感受到“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相思,“波心荡,冷月无声”寂静凄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清苦忧愁,也有“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空旷静寂。

带着这个理解,我们再来读出你心中的《春江花月夜》!

作业:会背这首诗

第二篇:获奖优质课教案

三年级 思想与品德 《谁勇敢》

2001年济南市思想与品德优质课评选一等奖 执教人:张燕

一、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为了完成有益的事,不怕困难和危险,是勇敢的行为;只为表现自己,不顾后果去做无益的事,是逞强。

2、能举例说出勇敢和逞强的区别。

3、知道一些真正勇敢人的故事。情感:

1. 敬佩真正勇敢的人,愿意向勇敢的人学习。

2. 不喜欢逞强的行为,不愿意逞强。行为:

1. 做有益的事,不怕困难和危险,表现出勇敢精神。

2. 不逞强,见到逞强的行为能加以劝阻。

二、教学重点:教育学生向真正勇敢的人学习,不逞强。

三、教学难点:正确区分勇敢与逞强。

四、教育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谈话导入:

同学们都敬佩英雄人物,愿意学习他们的勇敢精神,可你们知道什么是勇敢吗?(请同学们说一说)

2、小结归纳同学们的几种想法

3、演示课件(课文导入部分“想一想”)并提问:请同学们看这两个同学的表现你认为谁勇敢?

板书:谁勇敢

4、导入小结:同学们都认为敢从高高的跳台上跳水的那位女同学是勇敢的,像她这样有教练的照看既不会发生危险,又有利于锻炼自己。而在禁游区游泳的那位男同学不顾提示,不顾自己的人身安全,很可能造成不必要的伤害的做法不是勇敢行为。

(二)结合课文,启发明理。

提问:那么到底什么是勇敢呢?咱们先不急着回答,等学完这篇课文你们就明白了。请大家先看大屏幕:(根据课文内容制作的计算机课件)

1、演示课件(课文第一幅图场景再现):这天下午,陈松、张勇和一年级的小同学刘小刚在村头的大树下玩儿。大树上有个马蜂窝,里面住着许多马蜂,这时,陈松提出要捅马蜂窝玩的想法。

2、提问:在该不该捅马蜂窝玩这件事上陈松和张勇各自的意见是什么?

3、演示课件(对第一幅图的加工处理):突出再现并进行放大、缩小处理陈松和张勇的形象、语言进行对比。

4、小结:在捅马蜂窝玩这件事上,陈松和张勇产生了分歧。陈松坚持要捅马蜂窝,表面看来,陈松显得胆大些。

5、过渡语:陈松把马蜂窝捅下来了。捅下来之后他们又表现得怎么样呢?我们来看一看在关键时刻他俩谁棒?

6、提问:陈松捅马蜂窝时是怎么想的?他现在这样说明了什么?

7、小结:陈松自认为自己胆大,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显示自己,这是逞强而不是勇敢。

8、提问:张勇在马蜂乱飞时是怎样做的?这又说明了什么?

9、小结:像张勇这样为了保护他人不怕困难和危险就是勇敢行为。

板书:不怕困难 不怕危险。

10、讨论:开始是陈松说张勇不敢捅马蜂窝是胆小鬼,张勇是不是胆小鬼?为什么?马蜂把张勇的脸蜇起了好几个大包疼得他直掉眼泪还能说他勇敢吗?

11、小结:正因为张勇知道马蜂蜇人很疼,所以他极力劝阻陈松别捅马蜂窝。在出现危险时张勇挺身而出,保护他人,以至自己身上脸上被马蜂蜇了好几个大包,疼得他直掉眼泪。他掉眼泪,并不是因为被马蜂吓的,而使因为马蜂蜇人实在太疼了。不由自主的掉下了眼泪并没有哭起来,而是强忍着疼痛,我们说张勇真是个勇敢的好孩子。

(三)补充事例,提高认识

1、过渡语:英雄人物受人敬仰,下面我们就来听一听,小英雄戴碧荣的故事。

2、提问:你最敬佩戴碧荣什么 ?(为了保护他人,不怕牺牲的精神)

3、提问:你还听说过哪些勇敢人的故事,请你讲给大家听。

4、小结:通过张勇、戴碧荣、以及同学们讲的英雄人物的事迹,我们明白了真正的勇敢就是做有益的事不怕困难和危险。

(四)辨析事例,指导行为

1、演示课件(课后练习1“帮一帮”)

2、提问:谁知道平衡木?演示课件4(平衡木的简要介绍穿插奥运会上中国体操小将勇夺平衡木金牌的录像)

3、孙红为什么不敢上平衡木?谁来帮一帮她?

4、小结:从大家帮助孙红的话语中我感觉到大家的勇气是非常足的。孙洪听了你们的话一定会鼓足勇气克服胆怯心理练好平衡木的。老师真为你们高兴。

5、演示课件(“帮一帮”练习2)罗军、李林放风筝,风筝挂在树上。

6、提问:罗军上树够风筝好不好?这样会怎样?

7、继续演示课件4:再现学生预测的事情发展的结果。

8、学着用今天学的道理分析这件事。(分组讨论)

9、小结:罗军不想事情的后果,盲目上树够风筝,做事无益是蛮干。

(五)总结全课,提出希望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明白了什么是勇敢,什么是蛮干与逞强。希望同学们向真正勇敢的人学习,在日常生活小事中逐步培养勇敢精神,做真正勇敢的好少年。

三年级作文《说说写写人物外貌》

2004年济南市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执教人:张燕

一、教学目标:

1.有选择、有重点地抓住人物的长相和衣着进行外貌描写。

2.引导学生归纳出人物外貌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修改习作的能力。3.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

二、教学重点: 调动学生发挥主体性,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学生自主修改习作,促进写作能力的形成。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今天张老师来我们长清实验小学有两个目的,一个是和大家一起上一堂语文课,另一个就是找两位同学。找谁呢?先不说。如果只是问某某在哪里?你们一指,我就知道了,挺没意思的。那怎么办呢?大家不妨考考我,待会儿,我把要找的同学的名字写在黑板上,你们就告诉我,这位同学长得什么样儿,让我根据你们说的,在你们中间找。也考考大家,能不能说得清楚,既考我,又考大家,多有意思啊。大家可千万别偷偷告诉我,或者冲我使眼色,那就不好玩了。现在开始吧?老师先不回身(板书:王晓琪 张言亮)你们认真观察这两位同学,等一会儿好说给我听。

(二)说外貌

1.先说王晓琪长什么样?学生形容,可多请几位同学,老师找不着,可以请同学连起来说一段话,可以提醒他们先说长相,再说衣着。说张言亮的时候,可以请同学直接多说几句话,好让老师对这位同学有个完整的认识。

2.我之所以想认识这两位同学,是因为听说这两位同学是我们班里最爱读书,知识面最广的孩子,我特别想和这样的人交朋友,照相留念吧。(拍照)等张老师回到了我们商河,一想起这两位新朋友,可以看看照片了,还可以怎样回想他们呢?把刚才同学们对他的描绘记下来,也可以帮我记住他们。那么写的时候要做到写清长相和衣着。这就要求我们要仔细观察,抓住特点。(板书:长相 衣着 仔细观察 抓住特点)

3.有没有同学们想记住张老师呢?可以仔细观察张老师的长相和衣着,抓住特点说一说张老师是什么样的?可以小组内说一说,再指名说。

4.现在有三个人可供大家选择,下面还可以写神话故事中的孙悟空,还有猪九戒。猪九戒是猪八戒的弟弟,长什么样呢?想他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因为没人见过他,没人给你提意见。小组内说,指名说。

(三)写外貌

1.写真人,就要写真话,是什么样写什么样,需要仔细观察,抓住特点,写清长相,衣着。

写想象中的人,没有限制,大胆去写。2.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读习作,随机点评,教学生修改,把句子写通顺,把词用恰当。4.继续修改,再点评。

(四)总结板书

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发现他们的特点,可以让你交到更多好朋友。

五年级语文《圆明园的毁灭》

年山东省教科室小学语文课程资源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执教人:张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圆明园当年的辉煌,了解圆明园毁灭的历史,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理解、体会。

2、过程与方法

(1)搜集相关文字或图片资料,了解屈辱的过去与今天的强大。

(2)以读激情,以悟促读,提高朗读能力;以悟促诵,背诵重点段落,积累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品读有关语句,领会句子含义;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想象圆明园当年的样子,了解它毁灭的过程,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培养学生爱国情操。

2、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圆明园的建造和毁灭反映着祖国的强盛与衰败,进一步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把握全文基调

1.和老师一起写课题,指导写好“圆”“毁”

2.指导读写“瑶”“剔”,说出文中含有这两个生字的词语。“蓬莱瑶台”“玲珑剔透”,简单说说意思。

3.说说读完课文后,你的心情是怎样的?(板书:恨)

(二)感悟第五自然段段

1.最能表达心情的段落,练读,做批注。

2.小组内交流感受,指名说自己所做的批注。指导体会“掠”“统统”,练习读出自己的感情。

3.教师小结:一可恨,他们把凡是能够拿走的统统拿走;二可恨,拿不动的就用大车牲口运;三可恨,拿不动的就破坏毁掉;最可恨他们企图放火销毁他们自己的罪证。一座举世闻名的园林就这样被毁灭。

4.圆明园被毁灭了为什么激起中国人如此的愤恨?圆明园是一座怎样的园林?

(三)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

1.会读书的同学能把书读薄,你能不能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这三段的内容。2.学生认真读书,教师巡视。

3.同学互相交流,说明自己画这句话的理由。4.指名读这句话,反复多读。

5.写圆明园建筑宏伟的是第二、三段。第二段中有一个词叫“众星拱月”,字面意思?在文中“星”指什么,“月”指什么?这个词在文中是什么意思?这一个词就写出了圆明园的布局,也就是整个园的安排。从众星拱月就可以看出明代的建筑师设计师是多么的高明啊。6.从高处看圆明园,众星拱月,很壮观。当我们从高处下来走进圆明园你会有更多新的发现,更多惊喜。

7.生读第三段。(师对读得不准的字音指导)逐句读,逐句想。

(1)“金碧辉煌”是写宫殿很大,“玲珑剔透”是写亭台楼阁很小。大小相间(2)“买卖街”很热闹,“山乡村野”很静。动静结合

(3)有建筑是仿造的“雷锋夕照”“狮子林”;有建筑是想象的“蓬莱瑶台”“武陵春色”(简单介绍出处)。有仿有创(4)“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中西合璧

8.圆明园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如果圆明园还在,你会以怎样的心情去读这两段?齐读。

9.多美的艺术园林啊。同学们,可惜,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毁灭了,如果他现在还完好地保存在北京,那么我们中国人应该感到多么的自豪,可惜他没了。记住这一天,一八六O年,记住这一天,把书拿起来,一八六O年,英法联军闯入北京──读

10.这真是中华民族的耻辱啊。圆明园中还珍藏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有——(指导朗读)

11.同学们,如果这些珍宝现在还完好的保存在北京,我想,每个中国人该是感到多么的骄傲啊。但是,这些无价之宝,价值连城的宝物被掠夺一空,有的至今还保存在法国英国的博物馆里。记住,一八六O年十月六日,中华民族的国耻啊。记住他,把书拿起来,一八六O年十月六日,记住他,读──

(四)深读第一自然段,指导练笔

1.圆明园的毁灭令人痛心,指名读第一段。

2.它不仅是物质上的损失,更重要的是损失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同学们,当时的英法联军还有后来的八国联军用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指引着他们的军队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然后用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制成了枪弹炮弹屠杀中国人,最后逼迫满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圆明园被烧成灰烬。同学们,读到这里,难道你不想对自己对别人说点什么吗?难道你不想把自己的心情表达一下吗?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3.学生写话,教师巡视指导。4.小组内交流自己所写的,再指名读,多鼓励学生,但注意纠正用词不当的地方。

(五)总结全文,指导背诵

1.同学们说的话,表达了所有中国人共同的心声,英法联军可以把圆明园从中国的版图上抹掉,但是,圆明园将留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

2.我建议每个人把第三自然段背诵下来,让这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永远留在我们心里。背的时候注意这些关联词。先记住有什么也有什么,依照什么,根据什么,不仅有什么还怎么样,最后写游览的感受。请记住这些关联词,记住层次有助于你背诵。

第三篇:《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优质课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优质课

1、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内容:景、理、情

2、引领学生在品读中鉴赏美景,体悟哲理和情感,提高鉴赏、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赏析过程中,学习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比较鉴赏等欣赏诗歌的方法

1、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鉴赏景物美

2、缘景明情,品悟诗歌哲理和体悟诗歌感情

教学难点:景、理、情的赏析

1、多媒体

2、诵读赏析

教学时数:一课时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无论是浪迹天涯的游子,还是空待闺中的思妇;抑或是征战沙场的将士人们抬头望月,总是心有感慨,或倾注爱恨,或寄托悲欢因而浩瀚的诗海中从来不乏优美的写月诗篇

(老师引导学生自由背诵写月名句)

在众多吟诵明月的诗歌中,有一篇被人称为“孤篇盖全唐”,那就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思考:这首诗题为春江花月夜,作者具体写了哪些内容?

学生边读边把握诗歌的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诗的主要内容: 月下美景,月下哲理,月下情思

(一)赏析美景

1、要求:学生范读,其他学生划出写景的句子,并找出所写景物

明确:春江、明月、花林、流霜、白沙、江天

2、运用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再现画面

教师点评,总结学生结论,描绘画面

学生齐读,再次感受月下美景

3、概括景物特点

月夜特点:幽美、朦胧、静谧、澄澈、空灵

4、方法指导:

鉴赏写景诗,不仅要捕捉画面,感悟美景,还要了解把握景物特点,把握诗人情思

(二)、品悟月下哲理

1、提出思考:面对美景,作者有怎样的感慨?

明确:作者独立江畔,看到那轮孤月,引发了对宇宙人生的思索

2、探究研讨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在面对美好河山,优美风光时都会思考宇宙与人生

(老师补充资料:曹植: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学生讨论交流,比较前三位与张若虚对宇宙人生思考的异同

相同:感慨宇宙永恒

不同:前三位感慨人生短暂,但张若虚礼赞人类生生不息,生命永恒

3、诵读诗文

4、方法指导:缘景明情,比较鉴赏

(三)体悟月下情思

1、解读诗歌情感

方法指导:缘景明情

明确:作者看到孤独的明月,待人的明月以及漂浮不定的白云,因而想到人间相思的游子思妇

2赏析游子思妇的情思

方法指导:找到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的句子,体悟情感

学生自读,讨论交流,自由发言

思妇:离愁牵挂,游子:寂寞思归

3、探究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把握月与情的关系,游子思妇:睹月思人,借月抒怀

4、解读明月意象

拓展:中国人的明月情结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总结月亮意象的含义:思归怀人,离愁别恨

5、反复吟诵,在读中再次感受游子思妇相思

学生选择读写游子或者思妇的诗句

教师点评

齐读,感受相思

全诗以月为线索,将月与江、月与花、月与夜、月与人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春江花月夜大自然美景的赞美,对永恒的宇宙人生哲理的思索以及对人间至真至纯的爱情的讴歌,意境清新邈远

分析诗歌之后,学生对这首诗在景,理,情三部分的感情变化有很明确的把握教师引导他们感受诗歌跌宕起伏的音乐美就顺理成章

学生再自读揣摩

她是朦胧的美,悲伤而轻盈;她是清纯的美,宁静而空灵;她是跨越时空的感动,她是穿透千年的哲思,她就是《春江花月夜》

自读,背诵全诗

第四篇:吆喝(优质课获奖教案)

一、导入

课前:课件展示北京的胡同,播放音乐 【师】(聊天口吻):曲折的胡同、幽深的四合院、代代相传的老字号„„这就是北京,有人说在北京住上一辈子,也读不完它的历史;也有人说,只要在京城胡同遛上一圈,就等于逛了一回民俗博物馆北京的特色就俩字——京味儿,可北京的风情讲起来,那是三天三夜也讲不完可不,提起北京人的那张嘴呀,不但能吃、能喝、更能说,今天我们就来听听老北京最有特色的声音——吆喝[板书] 整体感知、感受特色

二、【师】课前同学们已经做了初步的预习,现在,让我们再把课文大声朗读一遍,并找出课文里提到的叫卖物品,看看这些物品涉及到哪些行业?(生放声朗读课文五六分钟)【师】你看到了哪些物品?

(气氛稍紧张,生1、2站起来却答不出,说话结结巴巴)生3:烤红薯 生4:青菜

生5:从早到晚,主要有大米粥、油炸果、青菜、花、百货行业、修理行业、馄饨、硬面饽饽等;从春到冬有小金鱼儿、蛤蟆骨朵儿„„应有尽有 【师】:这个同学很善于读书,发现了作者用时间线索串起了纷繁的吆喝很善于归纳,发现了老北京的吆喝多,涉及的行业广,“百货行业与修理行业样样都有”据老人们说,老北京有整整368种吆喝北京人足不出户就可以在家门口置办各种生活必需品 【师】:文中哪个行当的吆喝介绍的最多? 生:(齐说)吃的

【师】是呀,关于北京特色小吃介绍的最多据说,老北京仅小吃就有六百多种,现在也还有一百多种有机会快到北京城去,也许以后再想吃到这种风味儿小吃就难了(幻灯片介绍北京小吃)

三、【师】现在,请大家收回浮想的思绪,进一步来品读吆喝的滋味人常说,民以食为天,同学们,让我们来看看,哪一句吆喝,让你一听,就口水直流? 生1:“馄饨——开锅”,这句最吸引我,我仿佛看到那冒着热气的锅里,馄饨薄薄的皮,大大的馅,在深夜里吃上一碗很舒服 【师】说的我也想去吃一碗了 生2:“蒸儿又炸,油儿又白搭„„”

【师】儿话音读得真地道,儿话音可是检验北京话地不地道的试金石呢,这篇文章就是用老北京的方言写老北京的吆喝为什么让你流口水?

生2:这段吆喝里介绍了制作的过程和方法,让我觉得很好吃,蒸了又炸,放的油又多,肯定很香

【师】嗯,口感也酥脆 生3:“喝了蜜的大柿子”很甜 【师】你从哪里看出了甜? 生3:“蜜”写出了甜

【师】除了甜还能读出什么?还有哪个字用得好? 生4:“喝”用得好,用拟人方法,柿子喝了蜜,肯定很甜,又大又甜,汁水多肯定很甜,连心里都是甜的

【师】厉害!一个字就品出了味甜、汁多、个大能不能试着读读,读出味甜,汁多,个大的味道来?

(生试读、师点评、生再读)生5:“烤白薯哇,真热乎!”课文里说了,北京冬天很冷,你想一大早,卖烤白薯的喊一声热乎,又能吃又能暖手,真是让人不能不去买上一个

【师】不能不去买,烤白薯这么诱惑人?我们一起来读读,读出诱惑(齐读烤白薯这一段.)【师】“还可以拿出来大嚼一通”同学们的重音用得真好,看样子,真是被诱惑了 生6:“葫芦——刚蘸的!”让人想到这葫芦新鲜,一定很甜,很好吃

【师】不同的吆喝人,方法不同,用词也不一样,课文还有一处也是说葫芦,老师觉得也很让人眼馋呢 生7:“葫芦——冰塔”用了一个比喻,写出了葫芦晶莹剔透,咬上去一定很脆,很好吃

【师】不错,这种感觉是从哪个字品出来的? 生齐答:冰

【师】那还有一个字呢? 生:“塔”,写出了形状,一层一层的,由大到小 【师】同学们还可以闭眼想想这冰塔儿般的形状(生闭眼想)

【师】其实大家可以再胆大些,在老北京厂甸的葫芦儿,是这样吆喝的,葫芦——扛串儿„„

(讲解场景)看,这可真是老北京才有的特色风味儿,特色风情呀

这小小的吆喝词,真可谓手法多样,贴切生动,比喻、拟人、夸张,写形、写色、写味儿平实中透着儒雅,质朴又不失鲜活这些诱人的吆喝,老北京人可不是读出来的,他们是„„ 生齐:唱出来的!

四、【师】可不,除了在语言上下功夫,他们还在声调上花了不少心思,文章多次提到“唱”出吆喝,他们是怎么唱的? 生

1、有的声音细而高,有的低而深沉 【师】音色音高的变化

2、最起码也得像戏剧里半说半唱的道白 【师】运用唱腔

3、得力气足嗓子脆„„ 【师】这可真是一种本事 生

4、合辙压韵

【师】诗般的韵律,音乐的美感

诱人的吆喝词,动听的吆喝调,真让我们惊叹,在作者眼里,这些吆喝人俨然就是一个个身怀绝技的高手,他们的吆喝不再是简单的叫卖声,而是给予很高的评价,作者称他们为什么?

五、老北京最本色的方言,机智幽默,贴切鲜活,极富表现力,再加上吆喝人的个性演绎,那会是一种什么感觉呢?我们也来试着唱唱,感受一下吆喝人的本领

现在以小组为单位,各挑选一种吆喝,自己试着编个调子,唱一唱等会儿我们来个吆喝串烧表演 生:(分组准备)

【师】先吆喝抛砖引玉,馄饨喂——开锅!

生选吆喝,学吆喝,有的自创起了吆喝,气氛很活跃(其中一个学生的吆喝博得全场师生的鼓掌,掀起了课堂高潮)

六、【师】看来老北京城商贾云集啊,有武汉的、有西藏的、有重庆的、还有正宗北京人呢有潜质小吆喝中有大讲究,还真是趣味无穷呢,想不想欣赏一下原滋原味的北京吆喝?(视频老北京吆喝)

师:小贩们的生活是辛苦的,乞丐的生活是不幸的,但是他们在这种不幸、辛苦的生活中自觉不自觉地创造着一种非常生动、鲜活的语言艺术。从这些生动、鲜活的语言艺术当中,我们似乎也能看到小贩们那种乐观、自信,甚至带有几分惬意的精气神。

一般听过吆喝的人也许不会把它们称为“艺术”,作者却将其称为“叫卖艺术”。显然,这名称里倾注了作者特殊的情感。你从中读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生1:对吆喝的喜爱之情。

师:请同学们仔细品读课文,看看你从文中哪些地方读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生看书思考后交流。)

生2:从第10段“那时,北京比现下冷多了……到学校还可以拿出来大嚼一通”。“大嚼一通”、“取暖”写出了对烤白薯的喜爱和满足之情。

师:前面我们分析过了,这个吆喝给作者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但作者这里仅仅是写对烤白薯的深刻印象吗?如果是这样,那么作者完全可以写到“非买上一块不可”就结束,不必再写后面一句了。这块烤白薯和他上学途中的经历还给他留下一些什么?

生3:我觉得他写这句话包含了对往事的怀念,烤白薯给他带来了很多快乐。

师:是一种怀念、回忆。想想在那个鼻涕眼泪总冻成冰的早晨,他袖筒里揣着一块热乎乎的烤白薯去上学,一块小小的白薯似乎能抵挡所有的寒冷,到了学校还可以拿来大嚼一通,这种回忆就带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4:温暖。

师:是的,作者喜爱它,因为它让回忆充满了温暖。

生5:“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到了夜晚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从“十分精彩”可以看出作者正在欣赏也特别喜欢家门口的叫卖声。

师:你很细心,从这个词看出了作者欣赏的心态。如果把这么多的声音放在你家门口,你的感觉是什么?

生5:会觉得吵、烦。

师:但是作者说“十分精彩”。不要忘记前面还有一个“也”字,这个字有什么意味? 生5:这个“也”字说明大清早叫卖早点的叫卖声作者也很欣赏。

师:哦,大清早、白天的叫卖也十分精彩。我们一起把这段读一读。看看精彩不精彩?

(生齐读第5段。)

师:除了“十分精彩”这句,在这一段中还有没有其他词句能表现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生1:“从吆喝来说,我更喜欢卖硬面饽饽的:声音厚实,词儿朴素,就一声„硬面——饽饽‟,光宣布卖的是什么,一点也不吹嘘什么”。作者用简洁的语言表现出他对硬面饽饽这个吆喝声的喜爱。师:最简洁的语言,简洁到哪三个字?

生1:“更喜欢”。

师:直截了当地表明他的喜爱之情。但是作者为什么用“更喜欢”?用“喜欢”不行吗?“更”有什么意味?

生2:因为他喜欢的叫卖声太多了,而他认为这个最好,所以他用“更”这个词。

师:说明他不但关注,而且有选择。这位同学一下子跳到了第7段,第5段还有没有要补充发言的?

生3:我认为第5段的“热闹”也能体现作者的喜爱。如果各种各样的声音在我家门口,我就会觉得太吵了,而作者却觉得热闹,这说明作者对吆喝的喜爱。

师:结合自身体验来说很好。从“热闹”到“精彩”,作者对吆喝的喜爱之情在升级啊!

生4:我要说的是第10段。“春天一到,卖大小金鱼儿的就该出来了。我对卖蛤蟆骨朵儿(蝌蚪)的最有好感,一是我买得起,花上一个制钱,就往碗里捞上十来只;二是玩够了还能吞下去。”因为这个给作者带来快乐,是作者美好回忆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也是作者对往事的怀念。

师:这种奇特的经历可能是我们永远不会有的,所以这位同学用了一个词——“不可磨灭”。通过刚才的欣赏,我们发现作者不仅仅喜欢吆喝本身的形式,更喜欢的是吆喝声中所承载的过去的生活。童年的快乐,求学路上的温暖,等等,在他晚年回忆起来,都那么美好

八、师:作者曾经说过:“我是站在今天和昨天,新的和旧的北京之间,以抚今追昔的心情,来书写我的一些怀念和感触。”

(横批板书:抚今追昔。)

(屏显。)

我是站在今天和昨天,新的和旧的北京之间,以抚今追昔的心情,来书写我的一些怀念和感触。

——萧乾《〈北京城杂忆〉原旨》

师:我们读到了作者对老北京吆喝的喜爱,读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也读到了他对过去温暖的回忆,作者似乎要通过这篇文章期待留下些什么。作者想要留住的是什么?

生1:作者想要留下这些吆喝声和吆喝声中所伴有的记忆。师:吆喝是一种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的叫卖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必然会慢慢地消失,淡出历史舞台。所以作者写这篇文章只是想要留住吆喝吗?

这篇文章选自《北京城杂忆》。在《北京城杂忆》里作者写了十篇反映北京风土人情的文章,比如专门写北京方言的《京白》,还有介绍北京布局和街名的文章等等。他在说自己为什么要写这一组文章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有的只是一支秃笔,但我想用它唤回北京市民的荣誉感,唤回东方人的尊严!”

(屏显。)

我有的只是一支秃笔,但我想用它唤回北京市民的荣誉感,唤回东方人的尊严!

——萧乾《〈北京城杂忆〉原旨》

师:作者写的都是这样一些不起眼的事物,为什么要这样说?结合作者的这段话和课文,想想作者想要说什么?

生2:我觉得作者想要留住的应该是北京的文化。

师:具体一点是一种什么文化?

生2:民俗文化。

师:是的,这是一种民风民俗。作者想要留住民俗文化,但我们觉得这话还有点空洞。刚才在揣摩作者情感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些吆喝和作者、作者的生活、作者的成长关系如何?

生3:是紧密相连的。

师:从这个角度想想,为什么他说在这小小的、商贩们走街串巷的叫卖声中要唤回北京市民的荣誉感,唤回东方人的尊严呢?

生4:因为这是北京的一个特色,它应该和京剧差不多,也是和西方不同的地方。

师:我非常喜欢你讲的三个关键词,一是北京特色的;二是你把它的地位抬得很高,说它和京剧是一样的;三是你说到了它不仅是北京特色的,而且是和西方文化不同的。

读了文章我们会知道,小贩们的这种吆喝,这种普通的市井生活,是滋养我们生命得以存在的基础。作者那一代人就是在这样的吆喝声中慢慢长大,岁月就在这样的吆喝声中慢慢流逝,它是我们北京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我们每个地方都有着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各地的民俗文化合起来就汇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这是我们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所在。所以我想作者不仅仅是要留住吆喝,更重要的是要唤醒我们所有的国人:珍惜自己这一份特有的文化!

今天我们在这一声声精彩的吆喝中领略了老北京城的生活画卷,在动人的文字中体味到作者深沉、浓郁的情感,更重要的是,他在我们每个人心里种下了一颗民族文化的种子。让我们好好珍惜吧!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第五篇:《荷塘月色》教案 优质课(获奖 参考)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领略荷塘月色的美。

2、引导学生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美。【教学难点】

理解通感、化抽象为具体等表现手法。【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教师点拨法

3、比较阅读法

4、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

2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同学们,说到荷花,大家想到的名句有哪些?“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是她清新可爱的一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她妩媚多姿的一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她高洁脱俗的一面。荷,她有淡雅恬静的脸庞,亭亭玉立的身姿,碧绿优雅的罗裙,淡淡醉人的清香。池塘中,她独自宁静;夜幕下,她细细聆听。晕染一池灵秀,撩起万般情思。而在现当代能将荷塘的美写到极致的恐怕非朱自清先生莫属了。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作为学者,他潜心治学,谨严求实,想走一条逃避现实的道路;作为民主战士,他追求光明与真理,为之上下求索,但也会在革命处于低潮时苦闷彷徨。作为诗人,他常常流露出一种“游丝”般的怅惘和希望幻灭的苦痛;作为散文家,他善于通过典雅清丽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赏析朱自清先生的经典散文《荷塘月色》。

二、明确目标

本文有“白话美术文”的美誉,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了,你认为哪几段写的最美?(4-6)这节课咱们就重点品味其中的第四和第五自然段,通过品读语言领略朱自清先生笔下荷塘月色的美。

三、品读语言

(一)首先,老师来为大家朗读这两段,请大家用心感受这幅荷香月色图(配乐朗读)

(二)斯人独处,朱自清先生于荷塘暂得于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思考:作者具体描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物?(荷叶,荷花,荷香,流水)

1、朱自清先生用了218个字描绘荷塘,但有人为了精炼,把这段文字精简到69个字,变成这个样子:“看荷塘上面,有很多叶子,叶子中间还有些白花,有的开着,有的还没开。风吹过,叶子和花有一点抖动,有时还传来些荷香。叶子下面是流水,但看不见。”这两段文字的表达效果哪个好?下面我就把咱班同学分成八个小组,每个小组从一个方面对比分析,讨论一下,朱自清先生文笔高明在哪里,推举一个代表发言。(分组分任务)注意以下几个词语的表达效果:弥望、袅娜、羞涩。

明确:(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是田田的叶子。”(指导舒缓朗读)

(2)“袅娜”(开的正艳)、“羞涩”(含苞待放)赋予荷花一种少女的柔美与娇羞。采用博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博喻:博喻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这是其他类型的比喻所无法达到的。在淡淡的月色中,荷塘里的一切是朦胧而不真切的,因而荷叶间零星点缀的白花,“明珠”(温润透亮),“星星”(忽明忽暗、晶莹闪烁微风拂过,动态美),而窈窕妍媚的美人刚出浴时免不了有一种“犹抱琵琶”的羞涩与一种洗铅华的清纯,用此来比喻那些“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花蕾,充满静谧、优雅的韵味。(读出荷花的迷人)

(3)通感“微风过处„„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似的。” 通感,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外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指感觉的沟通、感觉的转移,也叫“移觉”。其实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所以前提是两种事物有相似点,和比喻不同的在于它能打通两种感觉。歌声来自远处的高楼,它会时断时续、隐隐约约,而“荷香”则伴着阵阵微风,时有时无、如丝如缕,放在一起,香中有声,声中有香,怎么不让我们陶醉呢?(能否读一读,我想听一听你是如何陶醉其中的)

(4)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缓缓流淌,“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5)小结:这一段作者集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正是运用了多种多样的比喻,才多侧面展现了月下荷塘的宁谧、素雅之美。花叶婀娜,荷香如歌,流水脉脉,此时的作者还依然颇不宁静么?就让我们带着微笑,饱含感情地齐读这一段吧。

2、月下荷塘的美真像一幅工笔画,但画家说,光线是绘画的生命。所以,朱自清先生能暂得宁静,首先应该感谢的是荷塘上的月色。下面我就请一位同学来朗读第五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能否用几个形容词概括这个夜晚月光的特点呢?谁愿意把你对月光的感受分享给大家?

(朦胧淡雅)月光是无形的,作者怎么描绘它呢?(叶子和花,薄薄的青雾,淡淡的云,树影,斑驳交织的光影)你欣赏的是哪一处描写呢,找出来谈谈你的理由,注意这几个词语:泻、浮、洗、画。

明确:一个“泻”字,我们眼前,月光如水,静静流淌。流在荷塘,流在心上。流在荷塘,平添秀色;流入我心,清净无尘。

一个“浮”字,写出荷塘之上,薄雾轻扬而上,又漂浮不定。无色胜似有色,无形更显绰约。朦胧之中,花更柔美,叶更飘渺。

一个洗字,却用牛乳,洁白无瑕,细腻如丝。比之水洗,更多些许柔和温润。

一个画字,大自然为画师,以月光代清水,以树影当浓墨,把荷塘当画纸,轻点晕染,明暗有致。如此画面,这般美景,功劳非“画”字莫属啊。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读一读这一段呢?

三、课堂练习化无形为有形

朱自清先生很厉害。月色本无形,他却能以荷塘为依托,化无形为有形,使我们眼前叶朦胧、花朦胧、香飘水溶溶。月色无处不在。宋徽宗也曾给画师们出过一道考题“踏花归来马蹄香”,香气如何表现呢?聪明的画师画的是,蝴蝶追逐马蹄,蹁跹起舞。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在下面词语中任选一个,写一段话,要求就是化无形为有形。这些词语是“寒冷,孤独,愁绪,爱”。时间三分钟。

四、名家评论 课堂总结

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

朱自清的文体美,是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的,有人曾将它概括为一个“清”字。我想,这个“清”字,不只是指文字的清秀、朴素,恐怕连人格的高洁、思想的纯正、感情的真挚都包含在里面才是。(佘树森《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

能够徜徉于文字中的人是丰富而优雅的儒者,能够沉浸于美中的人是诗意栖居在这个世界上的智者!

五、布置作业

1、分别用博喻、通感的修辞手法各写两个句子。

2、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幅淡雅、朦胧的荷香月色图诉说着怎样的情语呢?

下载春江花月夜 优质课获奖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春江花月夜 优质课获奖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峡优质课获奖教案

    天水市2015年优质课竞赛教学设计 《三峡》 甘谷县第六中学 谢金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翻译课文重点句子。 2、过程与方......

    《春江花月夜》教案(大全)

    精选《春江花月夜》教案三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春江花......

    《春江花月夜》教案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教学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展开联......

    教案《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教案 【教学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生平及其作品的风格特点。 2.赏析本诗的月下之景、望月之情、人生之理,融入个人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意境。 3.在诵读中感......

    教案:《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教学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品味意境,把握情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患。 教学......

    《春江花月夜》教案

    《春江花月夜》课堂实录 (“生成课堂”案例) 执教者:李仁甫 (课文出自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专题“‘风神初振’的初唐诗”) 学生板演,师生共同纠正: 1.给加点字注音:滟滟 芳甸 似霰......

    春江花月夜教案

    教学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

    春江花月夜教案

    春江花月夜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感受春江花月夜的美景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生、对宇宙的联想与感慨,体会诗中表现的游子与思妇相思想爱之情。 2、学习诗歌的欣赏方法,领会“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