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教学设计(陈海彬)

时间:2019-05-12 23:43: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匆匆》教学设计(陈海彬)》,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匆匆》教学设计(陈海彬)》。

第一篇:《匆匆》教学设计(陈海彬)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匆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匆匆》是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作者紧紧围绕“匆匆”二字,把抽象的时间当作具体、形象的事物来描写,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稍纵即逝的时间的留恋、无奈和痛苦之情,也表达了作者不甘虚度一生的强烈愿望。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事实,说明时间来去匆匆,给人以珍惜时间,在有限时间里多做有意义事情的启示。【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读出自己的不同感受,将自己的情感、内心体验、思维方式带入阅读过程中,让学生在读书中感悟课文语言生动细腻的美,让学生在读书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重点品读第2、3、4自然段,了解作者是怎样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并联系实际生活仿写,展开联想。

3、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

4、体会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积累语言。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是怎样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

2、领悟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却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课前准备】

1、惆怅的音乐以及《明日歌》这首歌曲。

2、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课件。

3、搜集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引导回忆: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2、作者是怎样提出来的?谁能说说。(主要引导学生从修辞手法去说)

3、指导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设计理念:从复习入手,引起学生学习下文的兴趣,也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语言特点。〕

二、品读课文2、3自然段

1、春去秋来,一年又一年匆匆而过,作者面对自己无意间溜走的“八千多个日子”心里有什么感受呢?他会说些什么?学生想象发言,老师相机指导朗读。

2、指名读自己喜欢和感受深刻的句段,谈谈自己读书的所思所感和所得。交流读书心得 投影出示出示句子: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1)读这个句子,你能感受到什么?

(2)引导学生体会惋惜之情的重点句子: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没有声音,没有影子,为何“头涔涔”?为何“泪潸潸”?

(3)谁喜欢这个句子,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句子呢?(4)这个句子写得多好,作者用一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无声无息地消失了,老师也喜欢这个句子,让我们一起再读读,好吗?

〔设计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其深入理解课文。一个“溜”字、一个“针尖上一滴水”新奇巧妙的比喻,让我们感悟到过去的日子无声无息地逝去了,通过品悟感受到作者的无限惆怅之情。〕

3、时间这个精灵它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作者是如何具体地描述出它的匆匆脚步的呢?请大家把心沉进去,再读一读,想一想,感受一下日子匆匆流逝的足迹。(老师范读前两句,四组同学接力读后面的句子。)

〔设计理念∶老师的参与,达到师生互动的目的,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在朗读中注意多样化的朗读方式,避免出现朗读“一边倒”。〕

4、(指名交流)时间的脚步你们感受到了吗?谁来说说。

5、随着学生的交流。课件相机出示第三自然段。投影出示句子:

于是──洗手的时候„„这又算溜走了一日。

(1)读句子,说说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

(2)有感情地读这段话,特别指导对“挪、移、跨、飞、闪”的重点词语的朗读,体会作者对时光的留恋和光阴消逝时的伤感。

(3)是啊,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通过生活中具体的小事:吃饭、洗手、睡觉、默默时,赋予时间以生命,以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形象地表达出时间是怎样一点一滴在不知不觉中从我们身边流逝的。能不能结合自己的实际,说一说你的时间都在什么时候,从哪里溜走的?

6、课件展示画面:读书、聊天、看电视、玩耍等画面„„然后投影出示句式,学生仿写,交流。

读书时,日子从()过去;聊天时,日子从()过去;看电视时,日子从()过去;玩耍时,日子();()时,日子从()过去。同学们——————(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句,结尾用上一句名言、警句或古诗。)

写得多好啊!这么美的语言让我们再次去品味一下吧。请大家再练习有感情地读一读。

(生自由练读,师巡视辅导)

〔设计理念:通过学生对挪、移、跨、飞、闪的重点词语的朗读,让学生体会时间流逝得快。通过“„„时候,日子„„”的句式,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仿写,积累语言,通过自己对时光匆匆而逝的切身体会,产生和作者对时光无情流逝深深惋惜之情的共鸣。〕

7、作者没有一句话直接告诉我们应该珍惜时间,但我们仿佛从每一句话中又都感受到了。这就是作者在写法上的独到之处吧。再读这段话,体会作者写法的巧妙。

8、是啊,日子就是这样匆匆,它会从你手中“溜去”,它也会在你不经意间“过去”,它还能“跨”能“飞”,作者除了运用了排比、拟人的手法,还巧妙地运用大量的叠词,如“匆匆”“默默”“斜斜”“茫茫然”“轻轻悄悄”“伶伶俐俐”,读起来令人感到格外的轻巧,婉转,越读越爱读。你们还想读吗?(好)那我们配上音乐,一起来把第三自然段读一读。读出你的理解,读出你的感受。

三、精读第4自然段。

1、师:过渡: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面对逃去如飞的日子,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齐读第四段

2、这段话写出了作者自己对人生的思索,同学们从课文里找一找作者思索的结果是什么?用 “——”画出来。

3、学生交流:

依据学生汇报的情况,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下面两句话:(投影出示句子)(1)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重点引导在朗读中体会比喻的写法并仿写)

(2)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重点引导在朗读中理解两个“赤裸裸”的意思)

4、师:作者再次用轻烟,薄雾的比喻,让我们感受到作者一种淡淡的郁闷和伤感。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在时光面前的困惑、难过,无奈与最后在时光不复返中的觉醒。除了刚才我们体会的句子以外,这篇文章还有许多的妙处呢?我们再来朗读,再仔细品味一下作者对匆匆而逝的时光而发出的感叹!指导朗读,感受作者内心的自责、茫然、后悔和伤感。

5、面对时光的匆匆,作者心情怎样呢?文中哪一个词可以准确地表达他的感受?(叹息)

6、引导:我们想象一下一代散文大师朱自清先生会发出怎样的叹息呢?他在叹息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动作?你可以用声音、动作,甚至眼神来演绎这个词吗?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自己的体验,注重个人的感悟,也能体现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成果。引导学生与作者交流,与文本对话,从文本中获得思想的启迪,增强审美的意识。〕

7、教师:这段课文写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思索,写出了自己要为千家万户的世界做出贡献的炽热之情。

8、师生合读这段课文。(教师引读)

9、读到这,你觉得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不虚度年华、珍惜时间)

齐读最后一句:

10、师:这个结尾与开头有什么关系?板书:(首尾照应)

11、师:课文这样结尾可以进一步突出作者为时间逝去而感到(无限感慨),还可以引起读者的(思索与共鸣)

板书:思索与共鸣

四、拓展阅读,升华情感。

1、师:这篇散文,作者以诗意的语言、细腻的感受让我们知道了时间的(可贵),懂得了珍惜时间的(道理。)

2、学到这,你想大声地对自己和身边的每一个人说一句什么?(板书:珍惜时间)

3、在同学们的提问交流中我们随着朱自清先生感受了时光的匆匆。关于珍惜时间,历来就有不少的诗歌,请听《明日歌》(播放音乐)。

〔设计理念:通过扩展阅读、交流及对本课的感受,再次回答“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激发珍惜时间的意识,让学生再次深切地体会时光匆匆、要有所作为。〕

五、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朱自清的个人资料及文章读一读,再联系课文思考:作者真的没有留下什么吗?为什么作者感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什么也没剩下”呢?推荐学生阅读:《荷塘月色》、《背影》„„

2、搜集阅读有关时间方面的诗词、格言、警句及故事,准备交流。

3、以“日子”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记录下你或你身边人的日子,再谈谈你对此的看法和感受。

结束语:

同学们,往者既可鉴,来者犹可追,过去如果由于某种原因浪费了不少时间的同学,那么就从现在起开始抓紧每一天吧,因为抓住了今天,你将赢得明天!板书设计:

16、匆匆

一去不返 无奈

时间 来去匆匆 惋惜 珍惜

没留下痕迹 感慨 首尾照应

思索、共鸣

第二篇:信息化教学设计《空调监控》陈剑彬

TPACK整合模式在教学中的实施

——以《空调监控》课程为例

惠安开成职业中专学校 陈剑彬

引言

要培养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首要就是发展其信息技术与专业学习领域课程融合的思维方式,使其将对学科、教学和学习的深入理解与在学习环境中融合信息技术的有意识地思考整合在一起,发展其为了具体学科、具体的学习者需求和具体的课程情境而计划、组织、评价与总结基于技术的教学能力。因此,为提升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效果,在职前培养的课程中要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融合。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建筑向各个专业领域的拓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现代建筑技术和信息技术相融合便成了智能建筑。智能建筑离不开信息技术,同样智能建筑的教学也离不开信息技术。TPACK整合模式是对“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以及“技术知识”三大关键要素予以整合的结果,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必要条件,TPACK整合模式关注教师所需的知识和教师在将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教学的支持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基于TPACK整合模式的优势本文选取智能建筑教材中《空调监控》一节,进行TPACK整合模式的实施。

一、教学设计的前端分析

1.课程简介

空调监控是空调系统控制的一门基础课程,共分三个教学单元,即冷热源系统监控、空调系统监控和风机盘管系统监控。

本单元以空调系统监控的定风量空调系统监控与变风量空调系统监控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

2.学习者特征分析

职二学生对实践课程比较喜欢,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好,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经验丰富,学生一般能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借助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和借助计算机进行系统仿真软件的操作。

3.目标设计

设计监控系统模拟操作、现场仿真实训和视频评价三项教学任务,通过前面空调水系统与风系统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定风量和变风量系统基本概念和具备绘制其工作原理图的能力,但是对二者的区分和控制原理仍缺少认识,一旦实训操作失误将导致系统故障。因此,本单元将教学目标划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信息化职业素养三个方面。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掌握控制系统操作的原理,树立学生控制系统的信心,达到操作系统的“0失误”是本课的教学思路。因此,教学重点是控制系统的操作,教学难点是控制系统操作的原理,信息化信息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二、设计思路

课程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培养学生的系统操作能力。因此,本案总体思路是“构建信息化高效课堂,实现教学理实一体化”,主要体现于四点:

1.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实行动态联动评价。

一些学生存在的上课迟到、旷课、课堂玩手机、课堂睡觉等问题对创建高效课堂产生很大的影响。利用联动评价软件可以及时将学生存在的问题通过过手机、网络平台反馈给家长、班主任及德育办,如上课点名可以将没有到位同学的号数及时传送到班主任或家长以便核对。又如该软件可以及时将学生在堂课上的过程性评价总结及时更新在班级管理首页或反馈给家长作为参考。通过动态联动评价软件可以最大程序约束同学的不良上课习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智能建筑教学中实现教学过程智能评价。

2.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

本案中运用了“空调监控”仿真软件,教师可以对关键技术和实训操作难点进行讲解与示范,并指导学生在机房操作,在仿真实训软件中学生可以体验按键操作过程,查看运行原理,解决传统教学难以解决的内部运行机制和工作原理的教学难题,让学生直观地掌握运行参数监控、运行参数控制及控制原理图。

3.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

选用相关软件开发仿真模拟系统,在网络电子书柜中上传电子书和学生实训录像资源实现共享。学生可以按照自己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

4.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

其中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很好处理真实与虚拟,师与生之间的关系,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与电脑进行信息通讯,将电子白板连接到PC,并利用投影机将PC上的内容投影到电子白板屏幕上,此时的电子白板就相当于一个面积特别大的手写板,可以在上面任意书写、绘画并即时的在PC上显示,文件保存为图形文件。PC可以连接打印机、数字展台等设备,实现即时录制视频展示、实物展示、打印等。

课程教学本着学教并重的教育思想让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地支持教学和学习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三、教学流程

按照TPACK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特点,本案将教学流程分为引入任务、分析任务、实施任务、成果展示四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中教学内容不同信息技术使用的目的和类型不同教学方法也就不同。

一、引入任务

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引入教学任务,通过PPT展示中职学校智能建筑项目技能竞赛的比赛情况。让学生很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学习新课做好充分的铺垫和准备。

二、分析任务

以某原料厂远程监控软件与现场端上位机人机界面同步监控空调运转状况创设情境,分解同学们在仿真软件操作、仿真设备安装和仿真设备调试分别要承担的任务。

三、实施任务 1.感悟新知

学生在机房通过网络搜索与空调监控相关资料空调监控的发展历程、控制意义和作用,并做成相应的PPT课件,由各小组派代表交流讨论,感受信息化技术带给现代建筑的飞跃。

2.系统运转。

教师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通过触屏对空调监控系统仿真软件软件进行讲解,触屏操作符合现代学生操作的思维习惯,让学生更容易吸收知识。

与此同时,学生通过在PC上进行操作练习,掌握控制参数的意义和设定的位置。PC接有打印机,学生可以对系统不懂的节点截图打印,用来交流讨论,探究定风量空调监控系统和变风量空调监控系统运转的原理和参数设置的意义。3.设备安装。

在以往的设备安装中,学生只能根据设计图纸和说明进行安装,但是现在我们借用视频媒介,将正确的安装步骤通过视频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在不懂的地方按下暂停,进行讨论,直到理解安装程序并进行下一步操作。在这个环节,将安装视频制作成课让学生在课外预先通过手机、电脑等支持视频的工具进行学习,了解安装的要领。安装过程中,又可以借助投影仪、平板电脑、手机等工具对视频暂停或重播进行理解。加深他们对安装过程中操作规程、安全注意事项的印象,减少失误率。

结合信息化技术,采用仿真设备能够实现如下功能:

(1)温度巡测功能,数码显示,即温度巡测器可检测制冷制热实验设备的各关键部位的工作温度,提供实验数据的功能。

(2)具有电流、电压检测功能,显示设备工作时电压与电流观察机器否正常工作。(3)纯软件模拟仿真制冷、制热全过程。(4)具有电脑板故障演示功能。4.实训评价。

根据运行参数的不同(温度、湿度、压力),将全班分成三组。每个实验模块都设置有考核接口,并设置多个故障点,考核装置可对每种机型的各电路单元进行考核,每种机型实训模块可与考核装置组合实训,也可独立实训。

学生根据要求寻找排除故障点,使系统正常运转,达到考核要求。本单元的考核,区别于传统的理论教学,增加了信息搜索、课件制作、系统操作等信息素养的考评指标。考评可通过动态联动评价软件,作为学生过程性评价的指标项目。

四、成果展示

通过实训室中的全景摄像头可清晰地将学生安装、实训的课堂过程录制下来。教师可以运用Corel VideoStudio软件,针对学生的操作视频中的错误之处进行圈点,并附上说明,作为学生改进学习的点评资料。

同时,亦可优化表现较好的视频一方面上传到电子书柜实现学习共享,另一方面将一些将一些好的细节制作成微视频,在班级共建的“朋友圈”进行上传,使表现较好的同学获得点赞。点赞数多的数据也可以作为学生过程性评价的一项指标。

四、拓展性学习

1.依托网络电子书柜,完成本单元相关的各项拓展性的学习。

2.知识延伸。通过网络课程的仿真测试系统,引导学生在课后学习如医院、工厂等不同类型建筑的参数设置。

3.鼓励学生参加中职技能竞赛,智能建筑项目。

4.鼓励到企业参观实习,如到本地区的智能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参观实践。

五、教学效果

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运用,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加以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职业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主动能动性。

1.教师要能跟得上时代变化,有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不断加强信息化教学手段的研究和学习。

2.教师能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的需要,灵活使用信息技术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教师要熟悉常用信息技术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引导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自己的学习中来。

参考文献

[1] 李美凤,李艺.TPACK:整合技术的教师专业知识新框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4):74~77.[2] 李凤来.信息化教学的模式和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05)

[3] 余胜泉.教育信息化生态观与新技术教育应用的科学发展[J].基础教育参考.2006(09)

第三篇:匆匆教学设计

匆匆教学设计1语文科教案

16、匆匆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育学生珍惜时间。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想开去,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16课,一起把课题读一读。

2、释题

“匆匆”是平舌音,写的时候注意不要漏写里边一点,再读课题。

谁知道“匆匆”是什么意思?(急急忙忙的样子)

3、说说关于时间的格言

对啊,时间过得真快!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去搜索关于时间的格言,现在,谁来说说?

生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作者朱自清也深切地感受到了时间来去匆匆,所以写下了这篇文章,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

1、生小组结合自读课文,完成以下要求:

① 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② 想一想,课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③ 划出文中的生字词、二类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弄清楚生字的读音、字形、意义,可以借助工具书,也可以联系上下文。

④ 有不懂的问题请提出来。

2、汇报交流

①接读课文,师生评议。

②课文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

③交流学习生字词的体会。

好,下面我们请同学谈谈自己学习生字词的体会,你有什

么高招就给同学们介绍介绍,或是觉得哪个生字词在读或在写的时候该注意什么,给我们大家说说。

齐读生字词、二类词。

④质疑。

三、再读课文、品词析句

1、小组合作学习,再读课文,把你喜欢的词语或句子读给你的伙伴听,说说为什么喜欢。

2、汇报交流

从以下重点句子引导补充学生的汇报:

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②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③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④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⑤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

3、质疑

四、重点学习第三节

1、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课文中哪一个自然段具体写出了时间去得匆匆?(第3自然段)

2、读句子“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它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课件出示,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相机板书:洗手

吃饭

默默

遮挽

叹息

3、时间还会怎样悄悄溜走?你能模仿着这种说法说一两句吗?

生说。

五、思想教育

教育学生珍惜时间。

〔板书设计〕洗手

吃饭

默默

遮挽

叹息

《匆匆》之教学设计

《匆匆》是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四单元讲读课文。本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是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可奈

何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课文语言丰富,含义深刻,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写得生动形象,是本单元阅读训练重点--从课文内容想开去的首篇课文。

教学理念

根据课标精神,本课的学习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力求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课文,在朗读中感悟真情,在积累中提高素养。

设计特色 感悟品析积累运用

教学准备 VCD、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四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通过品读来赏析语言文字的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谈话激情,导入课文

2、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让学生自己读,读单元提示,明确本文在单元中的位置,再通读课文,了解课文中的“匆匆”指的是什么,“这篇文章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要求学生认真、全面地读课文,让学生先进行充分的读书活动,读后开始发言。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进行初读感悟,并进行教学信息的反馈,以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读书情况,既达到了整体感知的目的,又有的放矢地激发了学生深层次赏读课文的兴趣。)

二、品读、赏析、读中悟情

1、教师:《匆匆》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形象生动地描述下来,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文章中有很多语句值得我们品析和深思。

2、请同学们认真研读课文,找出含义深刻的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向同学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

3、学生读课文,进行圈、点、勾、画并准备发言。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话题辐射全文,通过以说代讲、以读促讲来学习课文,既突破重点和难点,又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但这一话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应加以引导点拨。)教师从以下几方面引导:

(1)、品读叠词和短句的妙用。如叠词的应用,“匆匆”、“默默”、“斜斜”、“白白”、“茫茫然”、“赤裸裸”、“轻轻悄悄”、“伶伶俐俐”,这些词用得巧妙,细致入微地刻画时间的踪迹,表达作者的无奈之情。“去的尽管去了,来着尽管来着;去来的时间又是怎样的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这些句子都是短句,简朴、轻灵,读起来令人感到格外的轻巧、婉转,越读越爱读。

(2)、品读各种修辞手法寄寓的含义。排比:“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写出了时间的流逝;拟人:“时间能‘跨’能‘飞’”,读起来倍感亲切。说过去的日子“如轻烟”、“如薄雾”、“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这是用了比喻的手法,借此写出时光匆匆,表达作者无奈惋惜以及要珍惜时间的心态。

(3)、品读文中精彩句段。“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这个排比句具体写出了日子是怎样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排比句式,说出你的日子在生活中是怎样流逝的,以此来进行听、读、说、写的训练。“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引导学生注意这个前后照应的设问句,体会它的好处,引导学生去思考:作者回答这个问题了吗?从哪里看出来的?

(4)引导学生重视文章的表达方法与内容的关系。文章第一段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理解时仅仅让学生知道运用对比手法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对比手法的运用恰当地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留恋之情。燕子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有再青的时候,桃花有再开的时候,惟有时光不再,去了,就一去无回。作者通过鲜明的对比把这种情感表达得自然、贴切、耐人寻味,唤起了读者的共鸣,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5)注重引导学生在品析过程中诵读文章,力求达到“读读品品,品品读读”的教学氛围。

(“以读促讲,以说代讲”,促进了学生感悟,培养了语感。既避免了“满堂问”的现象,又使教学产生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2、3)

三、诵读、积累优美句子

1、这篇文章精妙的词语、精美的句子比比皆是,值得我们学习。

2、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品析以及自己的认识,找出文中你认为写的好的语句,把自己的感情融于朗读之中,然后记忆,看谁记得多记得快。

3、交流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2)、背一背你喜欢的句子。

4、配乐轻声齐读

教师随着文章的情感掌握音乐的音量大小。

(这一板块的设计,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积累语句,通过“找出文章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的学习活动,提供学生选择的机会,以发挥个性,较好地达成教学目的1、3。)

四、延读,从课文内容想开去

这一环节可安排在课堂内外两部分。

课内:学生学完课文后,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对时间的体验来谈谈感受,可以从一首诗谈起,或从名人名言谈起,或从一件事谈起,各抒己见。

课外:(1)引导学生走近朱自清,去读朱自清的散文,如:《荷塘月色》、《春》、《背影》等,让学生感受作家语言文字的优美,提高写作能力。

(2)阅读有关时间宝贵的诗词、文章、名人名言。

(3)召开读书报告会。

(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资源,但在信息社会中,教材显然已经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资源,教师必须积极拓展新的领域,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想开去,从教材向外延读,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我看《匆匆》教学设计

看了尤莉老师第十二册第四单元《匆匆》一课的教学设计,又看了她的课堂教学实施情况,我们欣喜地感到,新课程理念已经自然、深入地走进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感到新语文教学的鲜明特色与任课教师在学习新理念,实践新课程过程中迅速成长的脚步。下面就这一课的教学设计谈几点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把握学科特点,体现新课程理念

《匆匆》是朱自清的一篇脍灸人口的散文,阅读这样一篇文章,应该是一次很好的心理享受与情感体验。

教师先设计了“谈话激情,导入

读书”的环节,这就给这节阅读课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学生阅读情感上的基础。而后,在学生读书过程中,教师设计了几个学科特点很突出的教与学的“点”。

一是深入地读,富个性地悟,开放地谈。深入地读,是把心放在文章内容里去读,体会这篇散文的优美和深刻;是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去读,读得有情,有趣。有思考。富个性地悟,是结合每个学生个人经历,调动这些读书个体的内心情感体验去进行读书感悟;开放性地谈,是学生读书,感悟之后的阅读互动和交流。可以说,学生在读书,感悟之后,各抒己见,是很好的互学过程,很多学生的个人感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升华。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所说学生在阅读中揣摩,在阅读中体会,领悟,在交流和讨论中说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的阅读教学方面要求,这节课上有好的体现。

二是注重读书中的积累与运用,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匆匆》这篇散文采取了多种修辞手段,用得精当。学生应认识这些方法在表达上的好处,主动积累好词、好句、好段,并学习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中有这方面的考虑。如学生边读边圈、点、勾、画,品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当堂背诵部分句、段以及运用所学知识的设计。

尤为突出的是学习、积累与运用的紧密结合。学生调用排比、拟人等修辞法,学习作者的表达风格,结合自身对时光流逝,时光宝贵的真实体验,进行大段的读后语言训练,效果很好。

三是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观的变化

学习语文,是学生接受语文课程人文性教育,同时提高他们语文实践能力的过程。这样,我们就必须树立让语文教学由“小课堂”走向“大课堂”的新认识。尤老师在教学设计中提到,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资源。那么,课堂是学习的重要渠道,但不是唯一渠道。教师有了这样的观念,便积极适当地扩展学生的读书深、广程度。一方面,教师抓住教学重点训练项目施教,引导学生读文,从文中内容想开去,适当延伸;另一方面,教师大胆扩展读书新领域。课前,教师引导学生广泛查阅,了解朱自清这位现代著名作家的一些情况,课后,引导学生走近作者,读读他的《荷塘月色》、《春》、《背影》等文。教学设计中“延读”一部分想法是很好的。

课堂教学向课外阅读延伸,课内外阅读共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发展,体现了小语文教学观向大语文教学观发展的变化。

二、课堂教学清新、自然,学生主动探究、学习有情有趣。

“品读、赏析,读中悟情”是这节课重要教学过程。

品读,教师设计了几个引导点:一要品读叠词和短句的妙用;二要品读各种修辞法的表达;三要品读重点句、段。赏析,教师把它融于品读之中,强调于品读之后。读中悟情,是这一教学设计精当之处。一悟作者对虚度时光的无奈与婉惜;二悟旧时代年轻人已有觉醒又为前途不明而彷徨的复杂心情;三悟时间的宝贵,珍惜时间的重要。这样,学生就读懂了一篇文章,悟出了一个情,懂得了一个理。

以上教学品读,赏析的过程,设计清晰、适当。实施教学时从内容到教法到学情,都显得清新、自然,尤其是学生读书很动情,饶有兴致地读,主动地探究问题,很好。

三、教学设计问题分析

这篇《匆匆》教学设计可以说是比较规范且有新意。尤其是有教师个性的教学思考。但整体看,教学过程

设计部分对学生自读、自悟的学习过程设计还不够充分。设计注意教师的引导,重视了学生读后谈理解和感受过程,而学生自读会产生什么问题,自悟会有什么困难,怎样适时机地指导、帮助他们考虑不多,前面说“学习过程设计不够”就是这个意思。也许,教者对学生读书过程和读后发言,表达之间的轻重关系还需进一步认识。依点评者看,自读、自悟是根本,是基础,读得好才有好的生生交流与互动。那么,设计时要考虑学生读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并设计适当的指导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这样的教学设计更重视学生的学,就会更实用。

总之,走进新课程,树立新理念,深入课改实践是我们的任务。我们应从每一次教学设计,每一节课堂教学做起,把课改工作逐步推向深入。

第四篇:匆匆教学设计

《匆匆》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徘徊”“伶俐”的意思,领悟“头涔涔”“泪潸潸”“凝然”的文中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学习课文所运用的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语言的美,积累语言。仿照课文的排比句式的写法自己续写几句,运用语言。

3、体会作者感慨时光匆匆的思想感情,在自读自悟中懂得时间的来去匆匆,懂得要珍惜时间。

重点:引导学生从阅读的内容展开联想学习课文,了解作品内容,教育学生要珍惜时体会文章优美的描写。

难点:引导学生从读中体会语言的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第一课时:完成目标一

一、复习古诗, 谈话激趣:

1.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一首古诗《长歌行》,能背下来吗?这首诗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2.师:是啊,“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时间就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我们今天再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匆匆》,看看朱自清先生要通过它告诉我们些什么呢?请大家翻到79页。先自由读读本课的预习。

板书课题:《匆匆》

3.师: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了些什么,预习中要求我们做什么?(学生汇报预习情况)

4.学生交流课外搜集到的有关朱自清先生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先让我们大声地自由地读读课文,看看作者在文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用笔划出来。在读的过程中遇到有不懂的词语或句子,也请你用笔划出来。学课文的时候我们再解决。

(学生自读课文,读中感悟)

2.师:现在谁能告诉老师,作者在文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生: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板书:一去不复返?)

3.师:这个句子还出现在别的地方,你能找出来吗?

生:它还出现在结尾。(生读句子。)

4..师: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提出了同样的一个问题。这在文章结构上说明了什么?

(前后照应。说明作者一直在考虑时间为什么一去不复返。)

5.师:对,我们不但要会读,还要学习思考。在读书的过程中,你还碰到了哪些难以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学生汇报交流难理解的句子或词语。)

重点理解目标一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三、熟读课文,自我感悟

师:我们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请你们静静地默读课文,静静地思考:课文是怎样写日子匆匆而逝的?把你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甚至背下来。

第二课时:完成目标二、三

一、检查课前预习,分组读课文,仔细听别人读得好不好,有没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想想,课文讲的是什么匆匆?(日子)

二、师范读课文,以情感带动学生进入课文

1、师配乐读文,生思考:仔细听老师读课文,想想这篇文章美在什么地方?你觉得老师在读这篇文章时的感情是怎样的?

2、课文提出了什么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3、“燕子去了„„”开头作者用了什么句式?(排比)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可是日子去了,却„„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

三、品读、赏析、读中悟情

1、师:请你拿起笔,自己读课文2、3、4段,想想作者笔下的日子是怎样的呢?课文是怎样描写日子匆匆而逝的?找出相关的句子或片断,或划一划你认为含意深刻的句子或你喜欢的句子,在旁边写一写你的感想。

2、全班交流:

(1)师:请说说作者所描写的日子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找出日子像针尖上的一滴水,如薄雾,如轻烟。感悟日子的容易流

逝。说过去的日子“如轻烟”、“如薄雾”、“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这是用了比喻的手法,借此写出时光匆匆,表达作者无奈惋惜的心情。

出示句子练读: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读出静,无声无影)

(2)师:作者是怎样描写日子匆匆而逝的?

出示句子: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品读各种修辞手法寄寓的含义。排比:形象写出了日子是怎样来去匆匆;拟人:把看不见的时间人化,读起来倍感亲切。

重点训练学生朗读该片断。通过朗读,说说作者笔下的日子像什么?(顽皮的孩子)读出语气。

引导学生模仿排比句式,写一两句你的日子在生活中是怎样流逝的,从内容联想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文章感情。

(3)师: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具体地写出了日子是怎样的去来匆匆,那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你从哪儿可以看出?

(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无奈、自责、叹惜,不甘)

师:事实真的像作者所说的他什么都没有留下吗?我们都知道朱自清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他在清华大学等几所著名大学当过老师。他留下的著作很多,即使这样,他还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可见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多么严格啊。

三、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提升情感

1、作者以优美的笔触描述了时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请同学们再自由读课文,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2、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些什么?把你想到的说一说。可以用上你们课外学到的名言。

八、板书设计:

日子匆匆像一滴水轻烟薄雾比喻

„„的时候,从„„过去排比一去不复返?拟人

第五篇:《匆匆》教学设计

《匆匆》教学设计

一、解题导入

师:(板书课题)今天咱们学习一篇文章,题目叫《匆匆》,注意写的时候不要匆匆忙忙而忘记了中间这个长点,请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师: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匆匆呢? 生:讲的是时间在匆匆流逝。

师:你说得真好,小时候你们就知道,时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哪一个作者能够把它定格在文字中? 生:朱自清。

师:关于他,能简单地说一句话吗?(生用简短的话说朱自清的简介)师:来,请看大屏幕,他是著名的散文家,他的散文语言简练,情感丰富,被誉为现代散文的典范。他一生刻苦勤勉,共出版著作百余部,代表作有大家熟悉的《荷塘月色》《背影》等等。咱们今天学习的也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板书:散文。)师:著名作家余秋雨说什么是散文呢?散文就是读者与作者的悄然对话与共同的思考(板书:对话,思考)。那么,既然是与作者对话,就让我们先来倾听吧(板书:倾听)。现在就请同学们欣赏著名艺术家孙道临朗诵的《匆匆》,注意听要求,大家拿起笔,一边听一边做记号,在凡是能让你感受到时间匆匆而逝的地方做上记号。看看谁最善于倾听。(播放朗诵音频)

点评:面对六年级的学生,面对学生第一次接触“大家”散文,怎么把学生“带到高速路入口”,让学生自己在“高速路”上奔驰?何老师牢牢把握“方向盘”——读书、有思考地读书,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中“走几个来回”,在简洁的入题、了解作者之后,拎出“散文”、提出“对话”、要求“倾听”和“思考”,可谓独出心裁。

二、从文体特征入手,整体把握

师:老师刚才看了一下,我们六年级一班的孩子真善于倾听,每个孩子几乎都在课本上做满了记号,交流一下。

生:我从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中“燕子去了……”这句话小感受到。作者用排比的手法告诉我们时间过得很快。

师:还 有哪些地方?一个标点、—个词、一句话、一段话都可以。生:“吃饭的时候……过去。”

生:我从第二自然段中体会到。(生读第二自然段)生:我从问句:“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里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中感受到。

师:你从问句里可以感受出来,你关注了细节,了不起!生:“我掩着面叹息,但是……闪过了。” 师:还有谁要读? 生:我想渎第三自然段。(生读第三自然段)师:还有哪些同学能从别的段落里感受出来? 生:我从第四自然段感受到。生:我从第五自然段感受到。生:我从第二自然段。

师: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段段有感觉。你还从哪些字和词感受出来? 生: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这里的“头涔涔”和“泪潸潸”给我这样的感觉。师:新遇到的词就能让你有感受,厉害。

生:我想说第一自然段中三个“再”,能看出大自然万物的死而复生。

师:抓住细节处啦,也抓住关键处了。不过建议你把“死而复生”改成“失而复得”好不好?掌声鼓励,真不简单。

生:我想说第三自然段的“跨过、飞去”等词语,可以看出时间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可以感觉出作者对时间的无奈。

生:我想说第一自然段的“逃去如飞”这个词可以看出时间流逝得飞快。

师:同学们非常了不起,善于倾听,能听出这么多道道来。老师发现你们听出了散文的特点。能够让你有感受的地方遍布全文,但又集中地表达一个意思,就是时间匆匆而过。瞧,这就是散文非常明显的特点:形散神聚。大家听出来了,把掌声送给自己。(鼓掌)点评:学生听完之后做什么?何老师很巧妙地把学生的“感受”与文章的语言文字紧密地联系起来,说感受读文章、读文章说感受;其次,通过老师恰如其分的点拨,让学生关注到字、词、句,力求把“感受”落实到具体的语言中,因文生感,而不是空发议论;第三,巧妙地“骗”学生读书,多读、读好。

三、静心涵泳,切己体察,品味感悟(一)范例引路,多元品读第一段

师:倾听之后。我请大家跟着作者—起思考,请大家沉下心来默读课文,特别关注刚才那些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一边读一边思考,争取读懂一到两处,如果有疑问,也可以整理出来一起交流。这个环节老师给大家三到五分钟,要求大家不装样子,真读。可以拿起笔快速写下一些批注。(学生默读课文)师:好孩子,抬起头,整整五分钟匆匆而过,当你经过认真思考之后,我相信你就能读懂作者要表达的意思,能和作者对活了。我们先以第一自然段为例,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从第一自然段看出作者很羡慕这些能失而复得的花草,它们的时光可以重新再来,而作者心中有无数的问号,为什么自己的时间匆匆而过? 师:是啊,在羡慕之余有无限感慨。你能带着自己的理解,把自己的情感融人其中读出来吗?孩子们注意,如果他能读出这种感受就给他掌声。(生读第一自然段)师:就这段,还有谁读出了不一样的感受? 生:世间万物都能重新来过,但是时间不可以,作者让我们好好珍惜时间。生:从“一去不复返”这个词我能看出时间不能回来了。

师:这个孩子了不起,他不但读出了味道,而且还为我们提示了一种读书方法,抓关键词来感受。请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次为我们读读第一自然段。(生读第一自然段)师:还有很多孩子想说,但是时间有限,这样吧,每个孩子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各读各的,读出各自的理解。(学生自由读文)点评:课堂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生动活泼的个体、是一个个独特的“这个”,因此,我的感受不能代替你的理解、他的思考不能代替我的头脑。何老师在赞许第一位学生的感受之后,立即推进“还有谁读出了不一样的感受”,于是,不同的“朱自清”出现了。(二)辐射全文,放手自学自悟自品。

师:好孩子,真会读书,当你用心倾听了作者的对话,和作者一起思考后,你突然发现,作者在和你对话了,你能听懂作者要说的话了,这就是一种品读散文的方法,咱们就来品一品这篇《匆匆》。再给你一分钟,每个人找准一个点先试着品一品,一分钟以后咱们再交流。(生自由读课文)师:你想品哪段就说哪段。

生:我要品的是第二自然段,我想先读再谈感受。

生:我不知道他给了我多少日子……作者把八千多日子比作一滴水,这个比喻很夸张也很形象,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没有声音没有影子,人不可能做所有事情,所以很惆怅。师:你姓周,我应该叫你周老师,因为你把我要说的全说啦。你给大家解释一下,这一滴水有什么特点? 生:很渺小。

师:可在作者看来,这一滴水大得让他害怕,让他心痛,周老师,你能读出来吗?(生读)师:八千多日子就是二十多年,人生有多少个二十多年?所以这滴水非常大。可是尽管再大,也只能怎么滴呢?请读出相关部分。(生读)师:不管是谁,感受到时间这样流逝,都会害怕,怕得冷汗直冒,热泪直流,请为我们读渎作者的描写。

生: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师:品得好!请连起来,为我们再读读,让我们也感受一下!(生读句子)点评:《匆匆》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如“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怎么理解、理解到什么程度?这种“理解”是靠教师分析、讲解还是靠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读自悟?何老师给我们的答案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自读自悟,老师只相机点一下,促其提升,如毫不怜惜夸奖、如在关键处点一下“这滴水有什么特点”等等。只有学生“自读自悟”所得,才是真得。

师:这句话也是课后的第二道题要我们重点感受的。就这句话,谁还有别的感受,也为我们读读。这一回我们换个方法来读。请一个孩子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先读读,其他孩子听听,看看能否听出文字中蕴含的情感,看看谁是他的知音。生:“在默默里……泪潸潸。”

师:他是善读者,你们是善听者,谁是他的知音? 生:我听出了一种彷徨。生:我听出了一种忧伤。生:我听出了一种矛盾。

师:你的知音真不少啊。所有愿意做小赵知音的孩子都请起立。小赵来领读,其他知音们一起跟着读。(生读)生:我想说说第三自然段“洗手的时候……过去。”

师:有人说朱自清的散文有一个特点,就是能在不经意处着浓墨重彩描写,这段就是个例子。文中列举的这些事情大家每天都做吧,例如洗手,还有吗? 生:吃饭,睡觉,发呆……

师:这些事我们每天都经历,你的时间也这样过去了吗?请向朱自清学语言,学着说几处。生:做作业发呆时,时间过去。生:玩游戏时,时间过去。

生:就像这节课一样,投入学习的时候时间也过去了。师:这个时间用得值!生:在我们看书的时候,时间也过去了。

师:看书可不是浪费时间。让我们再看看,朱自清笔下的时间可不是这样的过去,相反,是逃去如飞的,找几个词来说说。生:跨过。生:闪过。生:伶伶俐俐。

师:是啊,用词多么准确,多么形象啊。孩子们,请带着自己的感受,好好读读这段话吧,特别关注那些给你留下感受的词语。(学生自由读文)(三)延伸拓展,引发思考。

师:一篇文章不是一节课能品得完的,当你走到人生不同阶段,同一篇文章会留给你不同的感受。品读文章的落脚点应该在哪儿? 生:应该是思考。

师:提出你的思考和疑问。生:为什么要徘徊呢?

生:作者为什么说他赤裸裸的来到这世界,转眼间又赤裸裸回去呢? 生:现在又到了哪里呢?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 师:这个问题贯穿始终,这是大家第二节课思考的内容。

师:在第二节课上课前还请大家准备以下内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句子或段落。2.搜集珍惜时间的诗文、名言警句。3.按照课文后的第3题要求写几句话。总评:

本课的教学过程,体现了“还学于生,突出主体,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理念,反映了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具体有三处明显表现。

1.课堂的时间,请留给孩子。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应该有一个“度”,很难想象,当孩子还没有充分地感知课文,就被老师牵着鼻子由一个环节奔向另一个环节,还何谈阅读教学?本节课,教师给学生大量的读书时间,从听读录音到感知朗读,从静心默读到个性品读,做得充分而到位。其中,听读录音用了足足5分钟,静心默读又是5分钟,让学生找准一个点再用心读,又花了1分钟——40分钟的一节课,学生个人的读书就用了如此多的时间,课堂看上去沉闷得有些“冷”,却是真正地让学生“自己去跟作品打交道(”叶圣陶语),符合“让学于学生,还学于学生”的理念。

2.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在品读环节中,教师的引导其实只有三处,一是燕去燕回、杨柳枯荣、花谢花开的感慨;二是面对时间如水滴逝去的彷徨与不安;三是日子挪移而自己茫然旋转的无奈与忧虑。教师由第一处展开,让学生抓住一个“点”继续深入,所有的内容皆由学生引出,再让学生进一步研讨,不再由教师一步一步“牵着”学习,而是顺着学生的思路探究,避免了“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3.抓文体特点,显主体地位。《匆匆》作为一篇经典的优美散文,教师教给学生的“与作者的悄然对话与共同的思考”方法,现场运用的“静心地读,安静地想”的批注式阅读方式,把握住了朱自清散文品读的关键;而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个人的不同感受”,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曾几何时,当公开教学比赛成了教师竞技的舞台,教师在台上比拼研读文本是否独到,教学设计是否精巧,课件制作是否华丽,而将教学的主体——学生,给忽略了。任何脱离开学生的课堂,即使有着以上华丽的“衣裳”,也都是苍白的。本节课的教学不做作,不矫情,真正把学生放在了主体的位置,教师充当引导者、交流者的角色,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展现了学生的精彩,因此,课堂也就真正地精彩亮丽起来了。赛课感言:平实之中见实效 何捷

有人说这堂课上得很实,甚至有些平。的确如此,单看实录和设计,你似乎不能感受到一丁点儿教师的光彩,不能领略到些许设计的巧妙之处。但是我却对这“实”和“平”抱着满心的欢喜,实中见效,平中出奇。

相信大家在师生课堂对话的言语中能分明地感受到孩子智慧的火花,发现孩子的思维是火热积极的,这正是有效课堂的最关键之所在。其实,这样独特的体验也正迎合着《匆匆》作者朱自清先生努力营造的氛围。文章就是一段段看似平淡的文字,是类似吃饭,洗手,发呆,睡觉等生活的碎片的组合。但是,在这样如同从水面上滑过的文字背后是朱自清追寻时间无痕踪迹的情绪流动,是他在无限惋惜之余的自我解嘲,更是发出生命呐喊的前奏,其犀利之笔触妙不可言,言而不尽。

你多读几遍就会发现,几乎每一句都能牵动着读者的思绪飞逝,如一条流动的河,一首快节奏的曲,一串前赴后继的碎浪。无刻意雕琢,却有着音乐的律动之美,节奏的跳跃之美,诗人的情怀自然不受拘束地表现。文章正是作者在追寻自己生命的价值,对未来的严肃思考,对生活的执著追求时发出的最强音。品读这样的文字,你不能急躁,需静下心来细细品,慢慢嚼。我的课堂设计就是给孩子创造咀嚼文字的最佳气场。

这样朴实的课同时又具备三个鲜明的特点。首先是返璞归真。我仅仅在作家简介和名家朗诵两个环节使用了多媒体,其他时间都留给师生共同品读文章所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就连本文的关键词、重点句也不用幻灯片出示,而是让学生在默读、自由读、有感情品读、听读的过程中自己动笔、动脑找出,品其用法,悟其蕴含的感情。这样的设计在当今的小学语文大型公开课上可谓大胆,不过其正体现着“不动笔墨不读书”的精髓,是一种原生态、无干扰的纯阅读过程。孩子们正是经历了这样的真读书过程才读出真味,品出真情。孩子在课堂上每一个读的活动都是用心参与的,学习活动频繁,思维紧张活跃,真正做到了用心会文,涵泳品味。

其次是体现了让学于学生的课改重要精神。我留出大量的时间给孩子读书、思考、倾听、批注、联系生活实际想象、回忆、口头表达,孩子学得格外充分,老师仅仅担当示范、引领的角色,没有侵占他们学习的时间。据统计,仅提供给孩子参与各种形式读书的时间就确保有十分钟,这十分钟是不受任何干扰,没有任何提示的自读自悟,切实保障他们能沉浸在文字中。

第三是授之以渔,注重了学法迁移和运用。在师生共同品读的过程中,老师在潜移默化中传授品读文章的方法,那就是“倾听、思考、对话”三部曲,这是品读散文的三个“口”。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运用此法品读文章,随即又共同总结学法,形成认识后还能指导自己的读书实践,在品读中不断获得成功。这样一来,课堂教学变得扎实有效,下课后孩子能从课堂上带走具体可操作的方法,能体会读文的快乐,能在愉悦的学习过程中增强自信心,能在今后的阅读实践中有法可循。洗净铅华返璞归真

第八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特等奖课例《匆匆》片段解析 福州教育学院二附小何捷

不少到现场看课的专家同行都说,《匆匆》一课上得很“实”,实中带趣,深入孩童内心,直切学习本质。这个“实”字于我而言是“最高奖赏”,是我先后历经14稿,洗尽铅华后返璞归真的体现。没有到过现场的同行们单看案例或是实录,感觉《匆匆》有些“平”,似乎常态教学也就这么上,没有花俏,没有噱头。的确如此,少了孩童在课堂上富含情感的言语、表白、诵读这些活的学习状态再现,再精妙的案例也是空虚的浮华。我对这“实”和“平”抱着满心的欢喜,实中见效,平中出奇。本文和大家分享的就是能本案这两个特色的“静默十分钟”。

师:什么是散文呢?散文就是读者与作者的悄然对话与共同的思考(板书:散文,对话,思考),那么,既然是作者对话,就让我们先来倾听吧(板书:倾听)。现在就请同学们欣赏著名艺术家孙道临朗诵的《匆匆》。注意听的要求,大家拿起笔,一边听一边做记号,在凡是能让你感受到时间匆匆而逝的地方做上记号。看看谁最善于倾听。(播放朗诵音频)

解析:此环节是本课特色“静默的十分钟”之第一个五分钟。五分钟保证孩子静静地听,充分地发现感受,紧张地留下记号,让孩子切切实实参与学习活动,花得值。此时无声胜有声,任何教师的指导言语都是孩子潜心会文的干扰!

师:老师刚才看了一下,我们六年一班的孩子真善于倾听,每个孩子几乎在课本上做满了记号,交流一下。

生:我从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中“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这句话中感受到匆匆。作者用排比的手法告诉我们时间过得很快。

师:还有哪些地方?一个词一句话都可以。

生:“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

生:我从第四自然段。

生:我从第五自然段。

生:我从第二自然段。

师:共有五个自然段,段段有感觉。还从哪些字和词感受出来?

生: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这里的“头涔涔”和“泪潸潸”给我这样的感觉。

师:一个词就能让你有感受。

生:我想说的第一自然段三个“再”,能看出大自然万物的死而复生。

师:改成失而复得好不好?掌声鼓励,真不简单。同学们非常了不起,善于倾听,能听出这么多道道来。老师发现你们听出了散文的特点。能够让你有感受的地方遍布全文,但又集中地表达一个意思,就是时间匆匆而过。瞧,这就是散文非常明显的特点:形散神聚。大家听出来了,把掌声送给自己。(鼓掌)

解析:孩子的感受遍布全文。这多元,精彩从哪里来?就是从五分钟来。孩子充分关注文本中的字、词、句等元素后,才能把“感受”落实到具体的语言中,因文生感,不空发议论,也为为下文学习做好铺垫。

师:倾听之后,我请大家跟着作者一起思考,请大家沉下心来默读课文,特别关注刚才那些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一边读一边思考,争取读懂一到两处,如果有疑问,也可以整理出来一起交流。这个环节老师给大家五分钟,要求大家不装样子,真读。可以拿起笔快速写下一些批注。

生:默读课文,批注。

解析:这是本案的第二处静默的五分钟。教师让出时间给孩子和文本进行真对话,真思考,鼓励孩子沉入语言文字中与作者心灵相遇、相知、相通后,激发其产生自己的感受。只有涵咏咀嚼过,才有切入肌肤的理解和感悟,这才是阅读教学之本真。

相信大家在观看实录后能感受到孩子智慧的火花,发现孩子的思维是火热积极的,这正是有效课堂的最关键之所在。这篇文章是作者在追寻自己生命的价值,对未来的严肃思考,对生活的执著追求时发出的最强音。品读这样的文字,你不能急躁,需静下心来细细品,慢慢嚼。“静默的十分钟”课堂设计,就是给孩子创造咀嚼文字的最佳气场。

这样朴实的课同时具备3个鲜明的特点。首先是以读为本。我仅仅在作家简介和名家朗诵两个环节使用了多媒体,其他时间都留给师生共同品读文章所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就连本文的关键词、重点句也不用幻灯片出示,而是让学生在默读、自由读、有感情品读、听读的过程中自己动笔,动脑找出,品其用法,悟其蕴含的感情。这样的设计在当今的小学语文大型公开课上可谓大胆,但却是一种原生态,无干扰的纯阅读过程。孩子们正是经历了这样的真读书过程才读出真味,品出真情。其次是体现了还学,让学于学生的理念。本课设计中,我留出大量的时间给孩子读书、思考、倾听、批注、联系生活实际想象、回忆、口头表达,孩子学得格外充分,老师仅仅担当示范、引领的角色,没有侵占他们学习的时间。孩子的多元解读也受到充分关注和尊重课,课堂是孩子学习的天地。第三是授之以渔,注重了学法迁移和运用。在师生共同品读的过程中,老师在潜移默化中传授品读文章的方法,那就是“倾听、思考、对话”三部曲,这是品读散文的3个“口”。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运用此法品读文章,随即又共同总结学法,形成认识后还能指导自己的读书实践,在品读中不断获得成功。这样一来,课堂教学变得扎实有效,下课后孩子能从课堂上带走具体可操作的方法,能体会读文的快乐,能在愉悦的学习过程中增强自信心,能在今后的阅读实践中有法可循。这一切,都是一堂语文课的价值所在,是留给孩子学习的“福音”。

下载《匆匆》教学设计(陈海彬)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匆匆》教学设计(陈海彬).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匆匆》教学设计

    《匆匆》教学设计 延平区实验小学 游珉峰 一、教材分析 《匆匆》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作者朱自清是被誉为“现代散文典范”的大家。文章开篇......

    匆匆教学设计

    匆匆教学设计 匆匆教学设计1 〈匆匆》教学设计一、谈话导入。初次见面,我为大家带来了几件礼物:一个是曾经教我们小学语文一年级语文课本;一个是记载着我们第一天迈进小学校门......

    《匆匆》教学设计

    匆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词语。 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 从阅读的......

    《匆匆》教学设计

    《匆匆》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学会本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文内容。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

    匆匆教学设计

    《匆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匆匆》一文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作品,文中将空灵而又抽象的时间化为具体的物象,引发出伤时、惜时的深长感喟。 这篇文章很注意修辞,文中第一自然段......

    《匆匆》教学设计

    《匆匆》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 会写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挪移、遮挽、蒸融”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和作者的表达方式,积累......

    《匆匆》教学设计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 《匆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题是“珍惜生命”,《匆匆》一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片脍炙人口的散文......

    《匆匆》教学设计

    《匆匆》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