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学设计(苏教版)

时间:2019-05-12 23:42: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学设计(苏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学设计(苏教版)》。

第一篇: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学设计(苏教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学设计(苏教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能源

课型

课时

时间

学习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理解不同的物品可以产生不同的能量。

能够区分不同的物品可以产生的能量。

科学知识

知道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性能源。

知道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性能源的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意识到能源的重要性。

能保护不可再生性能源,开发新能源。

重点难点

学法指导

课前准备

学习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

出示P47的图片。

师问:请指出图片中的物品名称。

学生回答图片中和物品名称。

问:这些物品都利用了哪些能量?

请学生回答。要求说得明白具体,并一一对应,不能随便说。

师小结:生活中,有许多物品都利用了能量,而我们把能产生能量的物品称为能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能源一课。

二、新课

、了解能源的

师问:在生活中,我们使用的能源大多是哪里来的?

学生可以尽情地说,师要有规律地板书在黑板上。

师问:同学们说了这么的物品,你们找找看,它们之间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并给它们分分类?

学生讨论并汇报。

师小结:我们生活或生产中使用的能量大部分来自煤炭、石油、太阳能、风能等这些能源。但它们有着很大的区别,像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它们是不可再生的,因此被称为不可再生性能源,像太阳能、风能、水能等能源可以再生的,被称为可再生能源。

师问:对于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何理解?

学生表达自己对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何理解的理解。

2、了解能源的重要性

请学生阅读P48的资料,并思考你有什么启发?

学生阅读资料。

请学生说说对阅读资料后的想法。

师小结:人们在生活生产中都离不开能量,而其中矿物燃料所占比重相当大,而这些能源都是要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才能形成,这些能源只要用一点就会少一点,这些能源的消耗非常大,有的能源已面临到枯竭的危险。所以,我们在使用能源时要注意保护这些能源,并且多开

各小组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书中的一种再生能源的模型。

各小组自行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动手操作自己的作品。

当堂检测

课题

五、4、节约能源与开发新能源

课型

课时

时间

学习目标

学法指导

课前准备

学习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

师讲述:我们每天都在消耗大量的能源,然而地球存储的能源是有限的,面对日益枯竭的矿物能源问题,人们正竭力寻找解决的办法。

今天我们来学习节约能源与开发新能源。

二、新课

、节约能源

师问: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浪费能源的生活方式?

学生举例。

出示P50三幅图,师讲解生活中浪费能源的例子

如:在使用空调时设定的间谍过高或过低,造成浪费电的现象。

人们的生活不断改善,拥有汽车的人越来越多,造成汽油的紧张。

在白天的时候,路灯一然大开。

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看到的常见的现象,不仅仅这三种情况,还有更多。

2、做实验:比较白炽灯和荧灯哪个效率更高。

此实验以教师的演示为主,以免学生出现伤害。

3、充分利用自然能源

出示P51页的未来的住宅图,请学生仔细观察哪些是利用了自然能源?

学生观察并讨论。

学生汇报自己的观察结果。

阅读P51的资料,了解太阳能的作用。

4、介绍几种新能源的开发。

海洋潮汐能、沼气能、地热能

当堂检测

课题

六、1.拓展

课型

课时

时间

学习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主动探究积极发现,开展拓展性活动。

能够在解释过程中比较变量。

能够在解释中获得新结论或新发现。

科学知识

知道什么是拓展和拓展的意义。

感受温室效应及空气有质量、水的传热、空气动力、热胀冷缩等原理及其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拓展,增强本领,丰富知识。

进一步增强对科学的兴趣和研究科学的热情。

重点难点

学法指导

课前准备

尺子、报纸若干、一次性纸杯、一次性快餐盒、试管、金鱼、酒精灯、吸管、塑料瓶、墨水、橡皮泥、透明胶带、热水、水槽等。

学习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

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的科学知识,掌握了一些科学探究本领。(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进行解释,如:地球上的陨石坑等)

二、探索和调查、其实,像这种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本领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解释,对问题进行探究就是一种“拓展(开拓发展之意《现代汉语词典》)”,古人曾说过“举一反三”和“闻一之十”也是同样的道理。

2、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书上的现象。

瓶中的草为什么和外面的长的不一样呢?

3、学生将自己的解释填写在活动记录上。

4、先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5、总结:像这样用所学的知识对现象和问题进行的解释就是一种对所学内容的拓展。

6、学生利用准备好的器材动手探究,并将自己的发现和解释记录下来。

(1)两人小组完成尺挑报纸的实验

(2)四人小组完成金鱼在试管中存活的实验

(3)每人单独完成气垫汽车的实验

(4)演示瓶子吹泡泡的实验

每一个实验的过程中都要要求学生进行初步地假设—仔细地观察—认真地思考—自己的解释—讨论与交流。

7、像这样在探究活动中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也是一种拓展。

三、回顾和解释

你还能对生活中发现的哪些现象,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去解释呢?

当堂检测

课题

六、2.应用

课型

课时

时间

学习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将自己的设想画出图样。

能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制作。

能在制作完成后进行尝试并加以改进。

能说得出自己应用的主要原理。

科学知识

知道张衡发明地动仪是利用了地震波在大地中传导的原理。

知道瓦特发明蒸汽机是利用了蒸气气流的力量。

了解发电的多种方法和电转化为其他能量的形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善始善终地从事一项活动。

有精益求精的行为倾向。

重点难点

学法指导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科学原理及其应用的资料,气球、轮胎、卡纸、剪刀、胶带、吸管、泡沫板、木块、橡皮泥、叶轮、皮筋等。

学习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已经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本领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懂得和解释是一种本领,能将所学的科学原理应用在物品的制作上是更大的本领。

2、你知道在科学的发展史上有哪些将科学原理应用在制作上的例子吗?

二、探索和调查、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科学原理应用在制作上的例子。

2、阅读书上73页的资料。

3、出示做小车的材料和要求(以空气为动力,比一比谁的小车跑的又快又远)

4、要想在比赛中获胜,你觉得做小车时应当注意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你的依据是什么?

5、回忆一下,做空气动力的小车运用到了我们以经学过的哪些知识?

6、学生动手制作。

7、小车进行比赛。

8、交流有关小船的资料。

9、设计自己想做的小船的草图和所需的简单材料。(应当配有文字说明)

0、你认为制作的小船应当涉及哪些科学原理呢?

1、讨论交流。

2、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图利用自己准备的材料制作一个小船。

3、你造的小船涉及哪些科学原理呢?

三、回顾和解释、今天,我们将自己所学的科学原理应用到了物品的制作上,这也是一种拓展。

2、其实,科学发展的目的本意就是用来改善人类的生活,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3、你在平时做过哪些小制作,你知道它们是根据哪些科学原理吗?

第二篇: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一单元 生物的演变

1、化 石 2 课时

2、探索动物的发展史 2 课时

3、谁能生存下来 2 课时

4、自由研究

课时

1、化 石 教学目标

1.知道生物是不断演变与进化的,了解进化的历程、规律和趋势。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化石和活化石,知道化石的一般成因。

2.能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应用观察、比较、演绎推理等科学方法探究化石的相关问题。

3.通过学习,对与化石相关的问题产生兴趣。教学准备

相关的课件或图片(暴龙头骨化石、圆顶龙头骨化石图片;鸽子、鹰的图片)有条件的学校利用课堂网络教学(此课利用网络上课比较好,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研究课本中的问题、探究个性化的问题或拓展性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单元导入。本课时是《生物的演变》的第一课时。安排一个头脑风暴式的讨论,调查学生关于生物的演变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⑴了解学生关于生物演变的认知基础。利用“人们是通过什么了解远古时期的生物呢?生物是怎样进化的?进化的证据是什么?生物为什么会进化?”引导学生谈出自己关于进化、化石等知识的前概念。

⑵收集学生对生物的演变最感兴趣的问题,并把问题记录下来。

⑶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探究问题的最佳方法。我们应该做学习的主人,主动探究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请大家思考应怎样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

2.导入新课。了解生物的演变,必须研究化石。关于化石你们知道些什么?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提炼出“什么是化石?化石有什么作用?化石是怎么形成的?”等问题,用于展开后面的教学。

3.解读“化石”概念极其作用。

⑴用“你见到过化石吗?化石看起来象什么?化石是什么?”等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本上的化石概念

⑵探讨化石的作用。当今学生见多识广,适当引导,学生可以许多独特

化石是研究生物演化时的重要依据,是推算地质年代的基础,化石能估算化石年代,重现当时的自然环境,有很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许多造型美观的化石即是自然遗产,又是天成的艺术品,除了科学研究之外,化石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也很大。

化石还有经济上和工业上的用途。化石经常用来协助矿物和石油的勘探,微体生物的化石对于石油地质工作者作为指示化石特别有用,化石还有多种医用价值,龙骨、瑚珀、玉器等都有独特的医用价值。

4.了解化石的成因。课本的几幅图较好地反映了化石形成的一般原因。教师可能需要回答的是,图片中原始森林的植物是什么。远古时期原始森林的植物也是不断演变的,早期出现的是菌藻植物、孢子植物,接着裸蕨植物、石松植物茂盛,后来苏铁类、银杏类、松柏类等裸子植物发展壮大。课本中图片显示的为桫椤、水松等原始植物,其中化石为桫椤叶化石。由于化石的形成与沉积的泥沙层层覆盖有关,所以化石一般保存在沉积岩中。5.通过认识有代表性的几种化石了解化石的种类、特点及其关于化石的其他信息。

⑴看一看课本3页分别是什么生物 关于这几种化石,你还知道一些什么?

⑵这几种化石与桫椤叶化石有什么不同?

⑶利用网络查一查,化石有那些种类?这几种化石分别属于哪一类?他们分别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迹还是遗物所形成?

桫椤叶化石属于实体化石,由植物遗体形成。

苔藓化石、三叶虫化石、尖齿特尔马叶化石属于模铸化石,由生物遗体在地层或围岩中留下的印模或复铸物。

琥珀昆虫化石属于特殊的化石。

另外,有学生熟悉的由遗物形成的恐龙蛋化石,学生可能会提到。教师还可以补充讲一讲什么是遗迹化石、化学化石。

第二课时

6.学习应用已有的化石知识,推想鱼是怎样变成化石的。要求学生对化石的种类、特点及成因试图作出解释,通过交流整理出一个令大家比较满意的说法。这一部分关键是指导学生应用已学的知识,将所学的知识具体化,能应用到实际生活和研究中,解决实际问题 鱼化石的形成要经过三个阶段。

很久很久以菌,江河湖海中生活着鱼。

鱼死后沉入水底,被沉积的泥沙覆盖。由于水底空气被隔绝,又有泥砂覆盖,鱼的尸体不会腐烂。

经过亿万年的变动,又长期与空气隔绝,还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尸体上覆盖的泥砂越来越厚,压力也越来越大。又过了很多很多年,鱼尸体上面和下面的泥砂变成了坚硬的沉积岩,夹在这些沉积岩中的鱼的尸体,也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就是“鱼化

7.布置学生查阅古代生物化石本及其相关信息。

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了解人类研究化石的研究方法和科学技术,探究古生物的外形特征、食性、活动特点及其当时的生活环境等。

检查学生搜集、查阅古生物资料的情况。

第三课时

1.以“化石能告诉我们什么?”导入新课。让学生懂得化石中蕴涵着丰富的古生物信息,我们应该通过观察、使用各种恰当的技术手段研究化石所携带的信息。

⑴请学生看一看课本4页的两个恐龙头骨化石分别是什么恐龙,仔细观察其牙齿有什么不同特点。

⑵根据其牙齿的不同特征,推测它们分别吃什么。

小结:具有锋利尖锐牙齿的是凶猛的暴龙头骨化石,由于其长有锯齿边缘的长牙齿,暴龙是肉食性恐龙中最为残暴的恐

长着相对扁平,象勺子一样牙齿的是圆顶龙头骨化石,圆顶龙是草食动物,它吃蕨类植物的叶子以及松树,性情温顺,与同类友好相处。

2.引导学生回忆,所学习的生物中还有哪些生物的形态特征与其食性、运动等生活习性有关。

这时可以组织学生充分利用以前的知识和实物标本,再对鸽子和鹰进行一次比较。主要比较鸽子和鹰的不同点:

⑴身体的大小不同,鹰的身体比鸽子的身体大,鹰的翅膀也比鸽子的翅膀宽。

所以它们的运动虽然相似,但有差异,飞行的能力不同,鹰比鸽子飞得更快、更高。

⑵嘴的形态不同,鹰的嘴是钩状的,鸽子的嘴没有钩;足的形态不同,鹰的足比较大、有长而呈钩状的爪,鸽子的足比较小,爪比较短,不呈明显的钩状。

必须让学生了解,对化石的研究,除了一般的观察、测量、生理生化实验外,还必须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复原出古生物的外形,这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到相关古生物的外形特征。图中提到的两种动物化石及其复原图分别为:

⑴ 内蒙古扎赉诺尔松花江猛玛象,它是我国最大的古象化石,化石全长9米,身高4.7米。⑵辽宁西部北票中华龙鸟化石的发现,一举打破了德国在早期鸟类化石方面的垄断地位。3.围绕“你还知道哪些古生物?这些古生物的外貌是怎样的?”的话题,学生在小组内自由交流自己搜集的古生物资料,然后由几个小组的代表展示图片,讲解交流。

4.讲解活化石。学生容易列举尚存的古生物的例子:我国现在还存在的银杏、苏铁、大熊猫、白鳍豚、中华鲟等,这些生物几千万年甚至亿年后还是老样子,与原来的生物很相似,变化不大,被称为活化石。

2探索动物的发展史

教学目标

1.能以马为例为特例阐释生物进化的过程、规律。

2.运用观察、实验、比较、查阅资料和研讨等手段探究马的演变过程。3.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与探究研讨习惯。教学准备

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马的化石、复原图教学图片或教学软件。教学建议

建议本课用2课时。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上节课,同学们谈到了许多奇妙的动物,有人谈到马吗?马是一种可爱的动物,是勤劳勇敢的象征,今天我们一起谈谈马。

⑴咱们首先进行一个马的成语接龙游戏。要求每个成语中有一个“马”。一马当先,马到成功……

⑵说说你知道哪些品种的马,有哪一些关于马的有趣活动?

⑶马是大家熟悉的动物。马自古以来就是今天这个样子吗?怎么知道古代的马是不是现代马的样子?

2.此环节分两步进行。

观察5000多万年前的始祖马。远古时期的马是什么样子呢?学生看到始祖马的化石,学生既陌生又好奇,继续引导学生观察复原的始祖马及其生活环境,学生会发现它比较矮小(只有狐狸和狗那么大),生活在原始森林溪水边,这说明它的食物是树叶等。

运用对比的方法观察5000多万年前的马和1000多万年前的马有什么不同。这里以个人观察为主,记录两个不同年代的马的化石的不同点,复原图的不同点,记录观察中的疑难问题。

小结:从化石可以看出1000多万年前的马比5000多万年前的马骨胳粗壮、高大,脖子骨胳变得稍长一些,尾巴骨胳变得稍短一些。

从复原图看,1000多万年前的马比5000多万年前的马变得肌肉发达一些,奔跑能力更强一些,生活环境表现出由原始森林向陆生状态的草原过渡,食物也由吃食树叶变为吃草原干草。如果有兴趣深入研究,可以探究其牙齿有没有一定的变化。

3.从马的全身化石看,外部形态的变化比较明显,然而许多细节 难以描述。此环节安排学生观察三趾的马前肢化石与单趾的马前肢化石,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学会用量化的指标来检测生物的演变。这两个化石明显的不同是三趾与单趾的变化。

4.小组观察交流活动。观察5000万年前到300万年前马的前肢化石。马的前肢的变化有什么特点,并把这个变化记录在课本第7页。

5.集体汇报研讨,将共同的结论写在黑板上。根据汇报情况修改表格,有利于提炼前肢变化的主要根据。

6.阅读课本第8页的小资料,将前面获得的结论与与之对照,以获得更加科学的答案。7.拓展与应用。现代马比它的祖先们更适应温带草原生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小组讨论,并把讨论结果记录在课本第8页。

现代马只剩下发达的中趾,体型高大健壮,适合在草原上奔跑。牙齿适应于取食干草。

第二课时

1.导入:我们居住的地球生活着生活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生物。他们自古以来以来就是这个样子吗?

2.跟马一样,古代的象只有小猪那么大,它们是怎么变成今天的超大动物的呢?你们可以象研究马的发展史一样研究大象的发展变化进程。请各小组选择一个动物,研究它的发展史。探究指导与要求:

⑴小组商讨共同确定一个大家都想研究的动物。

⑵如果选择的动物研究中难度太大,可以在研讨过程中改换一次研究的对象。⑶确定重点研究的问题或主题。

⑷要求用一至四张16开的白纸将小组所研究的动物发展进程以小报的形式展示出来。⑸办报的形式可是自己画图和手抄文字式的;也可以是剪贴拼图式的;或电脑绘制的。同一小组最好能统一形式,以便展出。

将小组计划或安排进行初步交流,以便修订计划。课外完成任务,并以科学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出。

3谁能生存下来

教学目标

能对生物的进化、适应和灭绝作出合理的解释。能以某个具体对象解释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道理。

3.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意识到科学探究是永无休止的。教学准备

各小组准备一小袋烘烤熟的花生。

教师准备钳子、镊子若干。所以它们的食物不同,鹰吃兔子、小鸟、鼠类等肉食,鸽 教师准备红、黄、绿、黑四色豆子各30颗。

学生查阅达尔文的故事及关于人类进化的相关资料。相关课件。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吃花生实验。为了让学生体验地雀的喙对吃食的影响,创设一个地雀吃种子的情境:

将各大组分成大地雀、小地雀两个小组,大地雀组学生全部拿钳子夹破花生,小地雀组拿镊子夹破化生,夹破一颗花生表示吃了一粒种子。一分钟后,大地雀组、小地雀组分别数一数“吃”了多少粒种子。

讨论为什么大地雀吃得多?因为钳子比镊子坚固有力量。

2.阅读分析课本第9页的小资料。讨论为什么有的地雀能存活下来,有的地雀不能生存下来?

因为其喙大而强壮,容易咬破种子壳,而小地雀喙小而不坚固,喙缺乏力量,不仅吃得慢还容易伤着其脆弱的喙。3.拓展。

⑴做捡豆子实验。可以根据课堂进展情况,选择是否开展这一实验。

创设实验情境:草地上有许多豆子,假如我们都是吃豆子的鸟,现在我们去草地上找食吧!根据学生捡豆子的情况,不必将豆子捡完,将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待学生统计数量后,告诉学生草地各色豆子数量都是30颗。

讨论:为什么红色或黄色豆子比较多,绿色较少?这是因为红色、黄色颜色鲜艳,很容易被发现,绿色与草的颜色一致,最不容易发现。学生非常真切地领悟到——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容易生存。

⑵为了生存的需要,地球上还有许多生物表现出许多特别的生存本领,适应生存环境。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①斑马、蝴碟、壁虎、变色龙、尺蠖蛾等动物的保护色。

②枯叶蝶、竹节虫、尺蠖的拟态。枯叶蝶的样子象枯死的褐色树叶,竹节虫象幼嫩的竹子茎,尺蠖幼虫的形态象树枝。

③羚羊、斑马的奔跑。猎豹、瞪羚——天生仇敌,它们同样都是为了速度,放弃向强壮进 4.查阅地雀与达尔文的资料、查阅人类进化的资料。

第二课时

1.上节课,我们观察研究了两种地雀的生存与环境的关系。地雀在生物进化史上可是一种标记性的生物。关于地雀你们还知道一些什么?想了解一些什么?根据学生的兴趣状况可以介绍或让学生在电脑上查阅一些与地雀相关的资料。

2.谈论地雀与达尔文。生物学家提到地雀,必定谈论达尔文,谈论达尔文也必定谈论地雀。地雀也称达尔文雀,生活在太平洋赤道海域厄瓜多尔以西约1000公理处的加拉帕格斯群岛。它们的喙因外形独特而闻名。这些地雀曾使一个多世纪前经过此地的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深思,催生了进化论。

⑴达尔文对地雀的研究。达尔文正确地推测: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这些雀类都是由南美大陆的那种雀变来的。由于岛屿由于群岛位置独特,气候多样,生态系统复杂,各种各样的生活环境任其选择,加之长期与世隔绝,动植物自行生长发育,从而形成了独自的特点,一方面,在与大陆的鸟群隔绝的情况下,它们的后代容易保留变异;另一方面,它们的后代选择了不同的环境,自然选择迫使它们去适应这些环境,适应的结果使它们的后代差异越来越大,最终变成了不同的种类。

⑵根据课堂进展选择学习——关于地雀研究的新进展。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著名生物学家格兰特夫妇多年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研究地雀,他们最近发现地雀(达尔文雀)进化神速的证据。在特定的生存竞争中,地雀能在2003、2004两年内改变喙的形

3.达尔文故事会。大部分同学都准备了达尔文故事,请同学们推荐几位同学或自告奋勇上讲台讲解达尔文的故事,可以拿书,要求不要照着读。4.总结达尔文的伟大成就。

5.永远的探索。了解达尔文的进化论面临的挑战,是学生意识到科学探究是永无止境的。

达尔文一生中遇到的阻力与挑战数不胜数,大部分来自于宗教领域;同时他还面临着来自科学养同行的反对,但是达尔问最终还是完成了他的巨著《物种起源》,奠定了目前获得公认的自然选择学说。但这并不代表达尔文的经典进化论能结实一切进化现象,不面临新的挑战,达尔文的进化论还有进一步发展完善的必要。6.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现在长颈鹿的长颈原因。

7.小组交流关于人类进化的资料。人从哪里来?生命从哪里来?人是怎样成功地进化为智慧生命的?先在小组内汇报人类的起源与进化情况,各小组将资料装订成册,然后在全班汇报交流。

8.运用想象对未来人的演变趋势进行推测。学生可以将想象的人设计出来,汇报时展示,并说明理由。板书提示:

达尔文—— 《物种起源》——自然选择学说——适者生存

1809~1882 1859 进化论主要理论 核心观点

英国伟大生物学家 惊世巨著 经典理论 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

自由研究

教学目标

1、能对恐龙等生物的灭绝作出合理的猜测或解释。

2、会查阅书刊或其他信息源,办有关恐龙或其他已灭绝或濒危的动物的资料图片展。

3、珍爱生命,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恐龙拼装木质模型、硬纸板、彩纸、橡皮泥等,相关课件。

2.学生搜集有关恐龙种类、生活方式及灭绝原因的图文资料。

第一课时

课前检查学生搜集有关恐龙种类、生活方式及灭绝原因的图文资料的情况。

1.学生交流汇报所认识的恐龙及其特征、生活环境等相关信息,探讨关于恐龙感兴趣的问题,对其灭绝原因进行初步讨论。

2.阅读资料,汇报课本对恐龙灭绝原因的几种猜测。根据汇报板书

原因 环境变化 后果

第一种猜测,气候变冷 植物死亡 草食恐龙先死

食物缺乏 肉食恐龙相继死亡

第二种猜测,火山地震等地壳活动 洪水泛滥 恐龙大量死亡

第三种猜测,新星爆炸 高能辐射 恐龙与同时期生物大量死亡

第四种猜测,小行星撞击 地球爆炸 恐龙大量死亡 3.科学家为什么提出这些猜想?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进行解释。

思考科学家的猜测有什么证据。从原因查找,猜想中的原因是否在地质年代有化石或其他遗迹证明,例如那个年代火山活动的痕迹、小行星撞击的陨石坑;环境变化的依据,例如植物大量死亡的化石等,总之查找证据是科学验证的唯一渠道。这中研究是很艰辛复杂的工作,学生利用信息源等间接资料,研究哪中猜测更有道理。

最后明确自己同意哪一种猜测,或提出自己的猜测。4.了解其他已灭绝或濒危的动物灭绝或濒临灭绝的原因。

已灭绝动物——渡渡鸟,毛里求斯的国鸟。

濒危的动物——虎由于破坏了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致使许多动物处于濒临灭绝的地步。还有更多的例子足以震撼学生的心灵,可以让学生自己说出许多实例。

5.讨论恐龙和其他物种灭绝给我们什么启示。充分的讨论使学生明白人类的过度活动和对自然的破坏是目前动植物灭绝或濒临灭绝的重要原因。为了人类在地球上更好、更长久地生存,我们应善待生命,应与环境和谐相处。

第二课时

1.用拼装木质模型材料、硬纸板、彩纸、橡皮泥等,拼装恐龙及其生存环境、风景等简单模型。可以将学生分为翼龙组、暴龙组、圆顶龙组、剑龙组、冠龙组、鸭嘴龙组甲龙组、角龙组等,一个小组拼一种有代表性的恐龙及其生活环境模型。

如果不便准备制作材料,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画出一个不同的恐龙及其生活环境图。

此活动要不断改进、补充资料等,要求小组成员团结协作,共同完成 2.分小组整理搜集的资料,办有关恐龙的资料图片及模型展。

⑴以小组为单位,将各小组的资料图片以展版展出,评出名次。

⑵将模型以小组为单位评出名次,并集中观赏。

⑶两个名次累加,评出优胜小组。给予一定奖励。

二单元 月球 月球上有什么

教学目标

1、了解月球的体积,直径,月地距离,月球表面地形,知道月球表面没有水和空气,月球的引力比地球小。

2、能够通过查阅书刊和其他的信息源了解关于月球的更多信息,能够根据这些信息通过逻辑推理分析月球上一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3、愿意与其他同学交流关于月球的信息,讨论月球上一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教学准备

介绍月球基本情况的资料(文字,视频,图画等)

第一课时 1.提出研究问题

(1)教师提问:你们对于月球已经知道哪些情况?

(2)每个学生将自己的认识写下来,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将共同的看法归为一类,将有争议的看法归为一类。

(3)板书根据汇报结果汇编成的班级记录:

我们对于月球已经形成的共识我们对于月球还存在的争议

(4)教师提问:你们怎么知道形成共识的内容是正确的?怎样解决存在的争议? 2.分析处理关于月球的资料

(1)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资料(如果有条件,可以播放介绍月球的录像资料),搜集其中介绍月球基本情况的信息。

(2)教师提问:根据资料你了解了哪些关于月球的信息?(月球上有没有水?月球上有没有空气?月球的体积有多大?月球表面的地形有几种类型?月球上的引力和地球是不是一样?……)你掌握的这些信息来自哪段资料?

(3)简单归纳并且板书月球的基本信息 3.探究月球上的各种独特现象

(1)教师提问并且给每个组的学生提供类似下面的辅助文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

①月球上有像地球上这样的风雨雷电现象吗?(地球上的风雨雷电现象是怎样产生的?产生风雨雷电等天气现象需要什么条件?月球上是否有产生各种天气现象的条件?)

②月球上有众多的环形山,这些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提供环形山、地球上的火山、陨石坑的图片](从图片来看,环形山和地球上的山脉有什么不同的特点?环形山和地球上的什么地形类似?地球上这些类似环形山的地形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月球上有众多的环形山而地球上却没有?)

③一个大力士在地球上举起的重物,在月球上小学生也能够举起来,这是什么原因?(同样的重物在地球上和月球上受到的重力是一样的吗?如果不一样,那么它在月球上和地球上受到的重力有什么区别?)

④月球上有像地球上这样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吗?(地球上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生存下来需要什么条件?月球上是否有生物生存需要的条件?)(2)学生小组讨论上面的问题。(3)学生分组汇报、交流讨论的结果。

(4)教师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介绍目前科学家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情况。4.课后拓展

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利用农历十五用望远镜观察月球表面,把发现的结果记录下来。

第二课时

(月球上值得研究的东西又很多,作为上一节课的拓展,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探究月球上环形山大小不同的原因)

提出研究问题

展示月球上不同大小的环形山的图片,介绍比较著名的环形山。

教师提问:月球上最大的环形山是南极附近的贝利环行山,直径295千米,比海南岛还大一点。小的环行山甚至可能是一个几十厘米的坑洞。月球上的环形山为什么大小不一呢?

形成假设性解释

(1)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为什么月球上的环形山的大小不一样?(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你认为环形山的大小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教师在小组内来回巡视,聆听学生的讨论,并提出一些指导性的问题。

(2)让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并且简单地板书学生讨论的结果

3.制定研究计划

(1)把学生按照提出的假设性解释分成不同的小组,设计一个验证试验来研究自己的 10

解释。

(2)教师引导学生在设计中思考下面的问题:

①在实验中用什么模拟月球表面的土壤?用什么模拟撞击月球的天体?

②为了验证假设,在实验中要改变什么条件?哪些条件应该保持不变?

③怎样测量和比较模拟出的环形山的大小?

④怎样记录实验中搜集的数据?怎样减小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误差?(重复试验)

4.进行验证试验

(1)让学生按照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记录试验中的数据。(2)让学生汇报实验中搜集的数据,对实验的结果进行总结。5.得出研究的结论

让学生根据不同小组的汇报总结:环形山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观察月球 教学目标

知道月球在同一天晚上的不同时刻出现在天空中的位置是变化的。知道在农历一个月中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是变化的,而且这种变化是周期性的,有规律的。知道月球明亮和黑暗部分的不断变化叫做月相,月相的变化以大约一个月为周期,存在一定的规律。

能利用简单的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观察月球的资料。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表述观察月球的结果。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能坚持完成一个晚上甚至长达一个月的对于月球的观察活动。愿意与其他同学交流观察月球的结果。愿意和其他同学通过合作完成对月球的长期观察。

教学准备

指南针、自制六分仪(参考资料)、一个月的月相的图片、汇报分析数据资料用的表格、记录用笔和纸、照相机、实物投影仪。

第一课时

(选择一个天气晴朗,能见度高的日子,最好在农历上半月,这时月亮出现在上半夜,学生相对容易观察。)

一、提出研究问题

1.教师提问:同一天晚上,我们看到的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是一样的吗?说一说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是怎样变化的?

2.导入新课

二、制定观察计划 1.提问:怎样观察同一天晚上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

2.教师指导:

1)怎样准确观察同一天晚上不同时刻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

①怎样使用指南针观察月球在天空中的方向?

②怎样使用六分仪观察月球在天空中的高度?

(2)怎样记录同一天晚上不同时刻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

①需要记录什么内容?

②介绍记录表格:

日期时间月球明亮部分形状月球在天空中的方位月球在天空中的高度

18:00

19:00

20:00 ……

(3)观察活动需要熬夜进行,怎样才能坚持完成观察活动?

①采取分段定时观察的方法。从晚上18:00开始,每隔1个小时观察一次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 ②通过相互合作来完成长期的观察和记录活动。比如四到五个同学一组轮流进行观察和休息。③对完成观察活动的小组给予某种形式的奖励,比如在教材上小鸭子的旁边盖

三、向学生发放家长通知书,告知家长观察活动,争取家长的支持。

第二课时

汇报观察结果

(1)教师提问:哪些同学坚持完成了观察活动?同一天晚上的不同时刻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是怎么样的?

(2)各个小组汇报观察结果

集体讨论:根据观察结果,同一天晚上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是一样的吗?月球明亮部分的形状有变化吗?

2.提出新的研究问题

(1)教师提问: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有变化吗?月球明亮部分的形状有变化吗?

(2)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做出假设和推测。

3.制定新的观察计划

(1)小组讨论:怎样观察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和月球明亮部分的形状?怎样记录观察结果?(学生已有经验,可以让学生讨论决定)

(2)教师指导:

①什么日期开始观察?连续观察多少天?每天定在什么时候观察?(观察日期从农历月初开始到农历月末结束,上半月在傍晚定时进行观察,下半月在清晨定时进行观察。)

②天气不好的时候怎样开展观察活动?(天气不好可以观察天气状况,推测月球在天空 12

中的位置和月球明亮部分的形状,并通过报纸、互联网等检验自己的推测。)

③怎样坚持完成观察活动?(通过小组成员的相互合作来完成长期的观察和记录活动,比如在第一周要求每个学生都进行观察,接下来每周由一位同学负责观察并且收集数据,最后对所有的资料进行汇报

4.出示班级记录表格,要求每个组的同学轮流完成班机记录。

日期时间月相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记录的小组

初一 初二 …… 三十 初一

第三课时

汇报观察结果

学生分组汇报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和月球明亮部分的形状和方向。

教师提问:根据观察结果,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有没有变化?不同日期月球的明亮部分的形状和方向有没有变化? 2.总结农历一个月内月球运动的规律

(1)展示一个月内不同日期拍摄的月相的照片。

(2)小组讨论下面的问题并把结果记录在书上:

①照片中的月球各是在农历的哪一天拍摄到的?

②一个月里月球的明亮部分是怎样变化的?

③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有什么变动?

④两次月圆之间大约相隔多少天?

⑤月球是怎样围绕地球转动的?

汇报小组讨论结果,总结月球运动规律。(对于月球是怎样围绕地球转动的,学生回答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借助于模拟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月球,地球,太阳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

阅读书上介绍的资料,了解什么叫月相以及月相变化的规律。3.课后拓展

让学生根据总结出来的月相变化规律预测未来一个月里月相的变化情况。

月相的成因 教学目标

1.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在不停地绕地球公转,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月球本身不会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阳光;月相变化是月球在不断绕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发生的。

2.能够对月相变化的原因做出合理的假设和猜想;能够用模拟实验探究月相形成的原因。

3.愿意倾听其他同学对于月相变化原因的观点和评述。教学准备

大白纸、记号笔、黄色乒乓球、台灯、铅笔、粉笔。

第一课时 1.提出研究问题

(1)出示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盈月、满月、凸亏月、下弦月、残月这八种典型月相的图片,让学生根据从农历初一开始出现的顺序排列。

(2)提出研究问题:月相的变化是怎样形成的?

2.形成研究假设

(1)让学生以小组进行讨论:月相每个月重复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让学生在班上汇报自己的想法。

(3)把学生按照不同的解释分成小组,并且根据自己的想法作出一个示意图。

在绘制示意图之前,为了让不同学生画的示意图能够被相互理解,教师提出以下几点要 ①示意图要表示出从北极俯瞰时,地球和月球的位置; ②当月球处于轨道上的不同位置时所出现的月相。③月球绕地球转动的方向

(4)学生展示并介绍自己的示意图。其他的学生可以针对示意图提出疑问并要求解释。

(5)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大家做出的不同假设以及针对各种假设存在的疑问。3.设计模拟实验

(1)让持有不同见解的学生设计出一个模拟实验来检验示意图中展示的假设。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①用什么来代表示意图中的地球、月球和 ②怎样表示月球绕地球的运动?怎样观察月球在不同位置时出现的月相?

(2)让学生根据制定的实验方案准备试验所需要的材料。

第二课时

1.进行模拟实验1)让学生按照不同的假设分成小组进行模拟实验。

(2)教师巡视、指导不同小组进行实验的情况。

2.汇报实验情况(1)让各组学生汇报模拟实验中出现的情况,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引导他们回答:

①在实验中你是怎样让月球绕地球运动的?你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②如果要看到新月的时候,月球应该在什么位置?这时对应的日期应该是什么时候?如果要看到其他典型的月相,月球应该在什么位置?

③在你的模拟实验中月相变化的顺序和我们实际观测到的月相变化的顺序是不是一致的?

④根据模拟实验的情况,你认为自己的假设是正确的吗?如果不正确,你的根据是什么?要怎样修改? 3.总结月相形成的原因?

(1)让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交流总结月相形成的原因。

(2)让学生思考:如果月球绕地球运动的方向反过来,对于月相的变化有什么影响? 4.布置作业

让学生根据实验的结果修改自己所作的月相成因的示意图。登上月球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知道登月前宇航员要做哪些方面的准备工作。2.能够通过查阅书刊和其他的信息源搜集关于人类探测月球活动的资料,能够通过讨论和其他人交流宇航员登月前的准备工作。

3.关注日常生活中与探索月球有关的科学技术问题。

教学准备

介绍阿波罗登月计划的资料(影像资料最佳),学生分组搜集关于人类探索月球情况的资料。教学过程 1.提出研究问题

(1)介绍关于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

(2)提问:登月曾经是人类的梦想,现在人类已经实现了这个梦想。那么,人类是怎么样把登月的梦想变成现实的? 2.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

(1)谈话:说一说你知道的人类探测月球的活动(2)学生交流知道的人类探测月球的活动的情况。3)播放影像资料(或者阅读教材上的资料),介绍人类登月的情况。3.探究登月前宇航员的准备工(1)提问:

①人类为什么要到月球上去? ②人类登月可以采用哪些方式?不同方式有什么优点 ③人类在月球上怎样生存和开展活动? ④人类以前的登月情况有哪些经验和教训?

2)学生按照研究的问题分成不同的小组,从教师提供的资料中搜集相关的信息,然后根据搜集信息的结果回答上面的问题。

(3)小组讨论:根据上面搜集的信息,在登月前宇航员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让学生把讨论的结果填写在表格中:

登月前的准备工作准备的理由

…………(4)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简单板书。

(5)教师总结学生汇报的结果,请学生根据讨论结果评价自己的准备工作。

自 由 研 究

教学目标

1.了解文学作品中描述的和月球有关的现象。

2.能够通过研究对文学作品中关于月球的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3.意识到科学无处不在。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两首与月球有关的诗歌,并且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第一课时 1.提出研究问题

(1)让学生背诵李白的《静夜思》并且解释诗歌的意思。

(2)让学生讨论:诗中所说的月光是月球本身发出的光吗?你怎么解释这种现象。

(3)教师提出问题:还有哪些诗歌中描写了和月球有关的现象? 2.形成研究假设

(1)让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小组讨论:还有哪些诗歌中描写了和月球有关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教师在小组内来回巡视,聆听学生的讨论,并提出一些指导性的问题。

(2)让学生汇报自己讨论的结果,并且把结果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与月亮有关的诗提出的问题做出的假设性解释

3.制定研究计划

(1)让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然后按照要研究的问题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教师引导不同研究小组的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

①你们小组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你们提出了哪些假设?

②要验证你们提出的假设,可以采取哪些方法开展研究?采用哪种研究方法比较好?

③要研究这个问题,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需要做什么工 ④怎样把研究的结果在下节课展示给其他的同学?

(2)让学生根据讨论的结果利用下节课之前的时间开展研究活动。

让每个小组的学生依次介绍自己的研究结果,并且要求其他小组的学生对于研究的成果作出评议。

太阳与太阳系 太 阳

教学目标

1.知道太阳是一个温度很高的大火球;意识到太阳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2.会查阅资料,并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

3.对研究关于太阳的活动产生较浓厚的兴趣;

教学准备

在教室或活动室里进行教学活动,采取先分组再集中的方式进行教 电焊目镜片或墨水、脸盆,最好为每4人小组至少准备一套这样的材料。

教师课前搜集关于太阳的音像、多媒体资料或图片资料等。学生课前收集关于太阳的资料,可以在课前制作一些简单的小报。

第一课时

一、指导学生交流关于太阳的信息。

1.引入。

“同学们,清晨窗外鸟儿的第一声歌唱和缕缕阳光把我们从睡梦中唤醒,大地万物几乎对从梦中醒来,大自然生机勃勃的一天又开始了!是什么在精心呵护这世间万物?是什么这个蓝色星球显出它的美丽和青春般的朝气呢?它就是万物之灵——太阳!现在请大家围绕你所知道的太阳的信息以故事的形式和周围的同学说一说吧!”

2.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内的个别交流,并深入到活动小组听取有代表性的信息交流内容。

3.在小组内个别交流的基础上组织那些有表达欲望和那些信息交流有代表性的同学进行班级内的交流。并引导听故事的同学对听到的故事做出评价,谈谈自己在听了关于太阳的故事后的启示与收获。

4.教师从信息交流内容的丰富性和同学参与的积极性两个方面进行简要的小结

二、观察太阳。

1.谈话:“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让我们到户外使用简单的器材对太阳进行一次实地观察吧!”

2.简要介绍观察太阳器材的使用方法(如使用电焊护目镜片用肉眼观察太阳表面,用脸盆里面盛放的墨水观察反射在水面上的太阳影像),并提出户外观察在组织纪律方面的要求,同时向同学们强调安全观察太阳,保护眼睛的基本要求——不用肉眼直 17

接观察太阳。

3.组织同学在户外分小组进行观察活动,指导同学观察太阳外形特征和表面黑子的大小情况(在太阳表面活动频繁时,用肉眼就可以辨认出较大的黑子)。

4.组织进行完太阳观察的学生回到教室,就刚刚进行的观察活动进行简要的记录工作,吧相应的内容填写在教材第30页上面的表格中。

5.提出课后收集更多的关于太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的要求,为下节课开展活动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阅读太阳资料,整理太阳基本情况档案。

1.指导学生以独立阅读的方式,了解教材第30页上所介绍的科学家经过观察研究,发现的有关太阳的

2.组织同学个别汇报阅读资料后掌握的信息,教师以板书的形式进行简要记录。3.引导学生对板书中的简要记录进行归类整理,如太阳的直径、体积、温度等。4.组织同学根据资料中获取的资料填写教材第31页的“太阳基本情况档案”。

二、继续收集整理太阳的资料,设计制作以太阳为主题的小报。

1.提出制作以太阳为主题的小报的要求,引导学生思考:“制作这样的小报,可以选择怎样的专题?”

2.学生个别汇报各自打算,教师给予充分肯定。

3.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围绕自己选定的专题,我们应该收集或选择哪些资料和图片丰富我们的小报?为了让我们的小报特色更突出,在内容选取和形式编排上要注意什么?”

4.学生小组讨论商量后进行班级内的交流,并相互提出意见或建议,以完善小报的制作前的设计工作。

5.组织学生按照既定计划制作以太阳为主题的小报。

6.根据学生主题小报制作完成情况在课内或课外进行展示、介绍和评比。

月球

一、指导思想: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的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实施素质教育及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二、学习目标

(一)科学探究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18

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实验中的观察能力、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培养学生利用书籍、网络、报刊等查阅资料,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数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积极参与资源的保护,使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识,敢于争辩的胆识,同时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合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

三、学生情况分析:

四、教材内容及课时安排

本单元,可用8-----9课时来完成。

月球上有什么 教学目标:

1.了解月球的体积,直径,月地距离,月球表面地形,知道月球表面没有水和空气,月球的引力比地球小。

2.能够通过查阅书刊和其他的信息源了解关于月球的更多信息,能够根据这些信息通过逻辑推理分析月球上一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3.愿意与其他同学交流关于月球的信息,讨论月球上一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教学准备:

介绍月球基本情况的资料(文字,视频,图画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提出研究问题

(1)教师提问:你们对于月球已经知道哪些情况?

(2)每个学生将自己的认识写下来,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将共同的看法归为一类,将有争议的看法归为一类。

(3)板书根据汇报结果汇编成的班级记录:

我们对于月球已经形成的共识 我们对于月球还存在的争议 …… ……

(4)教师提问:你们怎么知道形成共识的内容是正确的?怎样解决存在的争议? 2.分析处理关于月球的资料

(1)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资料(如果有条件,可以播放介绍月球的录像资料),搜集其中介绍月球基本情况的信息。

(2)教师提问:根据资料你了解了哪些关于月球的信息?(月球上有没有水?月球上有没有空气?月球的体积有多大?月球表面的地形有几种类型?月球上的引力和地球是不是一样?……)你掌握的这些信息来自哪段资料?(3)简单归纳并且板书月球的基本信息。3.探究月球上的各种独特现象

(1)教师提问并且给每个组的学生提供类似下面的辅助文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①月球上有像地球上这样的风雨雷电现象吗?(地球上的风雨雷电现象是怎样产生的?产生风雨雷电等天气现象需要什么条件?月球上是否有产生各种天气现象的条件?)

②月球上有众多的环形山,这些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提供环形山、地球上的火山、陨石坑的图片](从图片来看,环形山和地球上的山脉有什么不同的特点?环形山和地球上的什么地形类似?地球上这些类似环形山的地形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月球上有众多的环形山而地球上却没有?)

③一个大力士在地球上举起的重物,在月球上小学生也能够举起来,这是什么原因?(同样的重物在地球上和月球上受到的重力是一样的吗?如果不一样,那么它在月球上和地球上受到的重力有什么区别?)

④月球上有像地球上这样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吗?(地球上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生存下来需要什么条件?月球上是否有生物生存需要的条件?)(2)学生小组讨论上面的问题。(3)学生分组汇报、交流讨论的结果。

(4)教师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介绍目前科学家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情况。4.课后拓展

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利用农历十五用望远镜观察月球表面,把发现的结果记录下来。

第二课时

(月球上值得研究的东西又很多,作为上一节课的拓展,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探究月球上环形山大小不同的原因)提出研究问题

展示月球上不同大小的环形山的图片,介绍比较著名的环形山。

教师提问:月球上最大的环形山是南极附近的贝利环行山,直径295千米,比海南岛还大一点。小的环行山甚至可能是一个几十厘米的坑洞。月球上的环形山为什么大小不一呢? 形成假设性解释

(1)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为什么月球上的环形山的大小不一样?(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你认为环形山的大小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教师在小组内来回巡视,聆听学生的讨论,并提出一些指导性的问题。

(2)让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并且简单地板书学生讨论的结果 3.制定研究计划

(1)把学生按照提出的假设性解释分成不同的小组,设计一个验证试验来研究自己的解释。(2)教师引导学生在设计中思考下面的问题:

①在实验中用什么模拟月球表面的土壤?用什么模拟撞击月球的天体? ②为了验证假设,在实验中要改变什么条件?哪些条件应该保持不变? ③怎样测量和比较模拟出的环形山的大小?

④怎样记录实验中搜集的数据?怎样减小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误差?(重复试验)4.进行验证试验

(1)让学生按照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记录试验中的数据。(2)让学生汇报实验中搜集的数据,对实验的结果进行总结。5.得出研究的结论

让学生根据不同小组的汇报总结:环形山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观察月球 教学目标

知道月球在同一天晚上的不同时刻出现在天空中的位置是变化的。知道在农历一个月中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是变化的,而且这种变化是周期性的,有规律的。知道月球明亮和黑暗部分的不断变化叫做月相,月相的变化以大约一个月为周期,存在一定的规律。

能利用简单的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观察月球的资料。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表述观察月球的结果。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能坚持完成一个晚上甚至长达一个月的对于月球的观察活动。愿意与其他同学交流观察月球的结果。愿意和其他同学通过合作完成对月球的长期观察。教学准备:

指南针、自制六分仪(参考资料)、一个月的月相的图片、汇报分析数据资料用的表格、记录用笔和纸、照相机、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选择一个天气晴朗,能见度高的日子,最好在农历上半月,这时月亮出现在上半夜,学生相对容易观察。)

一、提出研究问题

1.教师提问:同一天晚上,我们看到的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是一样的吗?说一说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是怎样变化的? 2.导入新课

二、制定观察计划

1.提问:怎样观察同一天晚上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 2.教师指导:

(1)怎样准确观察同一天晚上不同时刻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 ①怎样使用指南针观察月球在天空中的方向? ②怎样使用六分仪观察月球在天空中的高度?

(2)怎样记录同一天晚上不同时刻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 ①需要记录什么内容? ②介绍记录表格:

日期 时间 月球明亮部分形状 月球在天空中的方位 月球在天空中的高度 18:00 19:00 20:00 ……

(3)观察活动需要熬夜进行,怎样才能坚持完成观察活动?

①采取分段定时观察的方法。从晚上18:00开始,每隔1个小时观察一次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

②通过相互合作来完成长期的观察和记录活动。比如四到五个同学一组轮流进行观察和休息。

③对完成观察活动的小组给予某种形式的奖励,比如在教材上小鸭子的旁边盖上奖章。

三、向学生发放家长通知书,告知家长观察活动,争取家长的支持。

第二课时 汇报观察结果

(1)教师提问:哪些同学坚持完成了观察活动?同一天晚上的不同时刻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是怎么样的?

(2)各个小组汇报观察结果

集体讨论:根据观察结果,同一天晚上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是一样的吗?月球明亮部分的形状有变化吗? 2.提出新的研究问题

(1)教师提问: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有变化吗?月球明亮部分的形状有变化吗?

(2)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做出假设和推测。3.制定新的观察计划

(1)小组讨论:怎样观察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和月球明亮部分的形状?怎样记录观察结果?(学生已有经验,可以让学生讨论决定)(2)教师指导:

①什么日期开始观察?连续观察多少天?每天定在什么时候观察?(观察日期从农历月初开始到农历月末结束,上半月在傍晚定时进行观察,下半月在清晨定时进行观察。)②天气不好的时候怎样开展观察活动?(天气不好可以观察天气状况,推测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和月球明亮部分的形状,并通过报纸、互联网等检验自己的推测。)

③怎样坚持完成观察活动?(通过小组成员的相互合作来完成长期的观察和记录活动,比如在第一周要求每个学生都进行观察,接下来每周由一位同学负责观察并且收集数据,最后对所有的资料进行汇总)。

4.出示班级记录表格,要求每个组的同学轮流完成班机记录。日期 时间 月相 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 记录的小组 初一

初二

……

三十

初一

第三课时 1.汇报观察结果

学生分组汇报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和月球明亮部分的形状和方向。教师提问:根据观察结果,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有没有变化?不同日期月球的明亮部分的形状和方向有没有变化? 2.总结农历一个月内月球运动的规律

(1)展示一个月内不同日期拍摄的月相的照片。(2)小组讨论下面的问题并把结果记录在书上: ①照片中的月球各是在农历的哪一天拍摄到的? ②一个月里月球的明亮部分是怎样变化的?

③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有什么变动? ④两次月圆之间大约相隔多少天? ⑤月球是怎样围绕地球转动的?

汇报小组讨论结果,总结月球运动规律。(对于月球是怎样围绕地球转动的,学生回答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借助于模拟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月球,地球,太阳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

阅读书上介绍的资料,了解什么叫月相以及月相变化的规律。

3.课后拓展

让学生根据总结出来的月相变化规律预测未来一个月里月相的变化情况。月相的成因

第一课时

目的要求

l、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月球围绕地球的公转运动及月相的成因。、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月相成因的模拟实验)、推理能力和想像能力(根据月球方位变化和月相变化推想月球的运动和月相的成因)。、通过认识月球的运动向学生进行科学自然观教育(使学生体会到天体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分组实验材料:电灯(瓦数大的)、皮球。、挂图或投影片:一个月的月球方位和月相变化、月球的公砖、月相成因示意图。

教学过程(www.3edu.net)

导入新课

l、提问:

(1)地球在空中是怎样运动的?

(2)地球自转一周用多少时间?地球公转一周用多少时间?

(3)伴随地球自转发生什么现象?伴随地球公转发生什么现象?

(4)我们是根据什么推想地球运动状况的?(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情况。)、谈话:

(1)在中年级的时候,我们曾用一个月的时间观察过月球。月球除了像太阳一样有东升西落的现象以外,还有什么现象?

(出示挂图或投影片:一个月内的月球方位和月相变化。)

(2)说一说,在一个月内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月球在天空中的方位有什么变化?月球的样子有什么变化?

(3)关于月球的方位变化和月球的圆缺变化,你有什么问题?、讲述: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月球的运动和月球圆缺变化的原因。

学习新课、指导学生认识月球的运动

(1)讲述:我们首先来研究月球在天空中的方位变化能告诉我们什么。月球在天空中的方位变化有两种,一种是在一天中不同时刻的变化,另一种是在不同日期同一时刻的变 24

化,我们分别来研究。

(2)讨论:

①根据你过去的观察说一说,在一天中的不同时刻(傍晚 6 时、7 时、8 时……),月球在天空中的方位是怎样的变化的?(自东向西移动)每天都是这样吗?你认为这种变化是怎么产生的?(就像太阳东升西落一样,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

②在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初

二、初

四、初八……的傍晚),月球在天空中的方位是怎样变化的?(自西向东移动)这说明什么?(月球在自西向东运动)这种变化会不会是由于地球自转或公转产生的?(不会)为什么?(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

③农历初

二、初八、十五的傍晚,月球分别在天空中的哪个方位?农历十六、二十二、二十八的早晨,月球分别在天空中的哪个方位?月球在天空中移动的“路线”(轨迹)是什么样的?(弧形)

④上半月,我们看到月球在地球上空沿弧线自西向东运动;下半月,我们仍然看到月球在地球上空沿弧线自西向东运动。这说明什么?(说明月球在围绕地球转动,转动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⑤农历初二月球在什么方向?农历十五月球在什么方向?每个月都是这样吗?这说明什么?(这也说明月球在绕地球运动,只有这样,上述现象才能循环出现。)

⑥通过以上分析,你知道了什么?

(3)出示挂图或投影片:月球的公转。

(4)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月球总在围绕地球转动,月球的这种运动叫做公转,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5)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空白。

第二课时、指导学生认识月相的成因

(1)讲述:下面我们来研究月球的圆缺变化。月球圆缺的样子叫做月相(板书:“月相”)。

(2)讨论:

①随着日期的推移,月相是怎样变化的?(初二是向左弯的月牙儿,初八是有半边明亮,十五是圆月,二十二是左半边明亮,二十八是向右弯的月牙儿。)每个月都是这样的吗?从月圆到再次看到月圆,中间相隔多少时间?(农历一个月)

②月相变化是月球的形状在变化吗?你认为可能是什么在变化?

③月球会发光吗?为什么我们看到月球是亮的?(月球反射的太阳光)在阳光的照射下,整个月球都能被照亮吗?哪部分是亮的?(板画说明,只有月球向着太阳的一面才是亮的,才能反射光刀由此推想月相变化可能是怎么回事?)

④月相变化是伴随月球的什么变化发生的?伴随月球的方位变化而发生,随着日期的推移,月球逐渐向东移动,月相不断变化。)这两种变化在时间上有什么共同的规律?(月 25

球的方位变化与月相变化部是循环的,周期都是农历的一个月。)由此推想月相变化可能与什么有关系?(可能与月球围绕地球的转动有关系。)

(3)讲述:以上,我们对月相的成因做了一些推测,认为可能与月球的公转有关系。为了证明这些推测对不对,我们来做个实验。实验的方法是:用教室里这盏灯当作太阳,你自己当作地球,用皮球当作月球;把“月球”举在空中,使灯光照到“月球”上,观察此时月球的明亮部分是什么形状;然后使“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一周,观察月球的明亮部分有什么变化?

(4)学生分组实验。(5)汇报实验结果。(6)讨论:

①以上实验说明什么?

②根据以上研究,说说月相是怎样形成的?

(7)讲解:月球不会发光,朝着太阳的一面是明亮的,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暗的。月球在公转过程中,向着地球的一面有时全部是明亮的,有时明亮部分大于黑暗部分,有时明亮部分与黑暗部分各半。有时明亮部分小于黑暗部分,有时全部是黑暗的。这样,在地球上就会看到有月相变化。

(8)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空白。

(9)提问:用你自己的话说说,月相变化是怎么产生的?

巩固应用:、讲述: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月球的运动和月相的成因。、提问:

(1)月球在天空中是怎样运动的?运动的方向是怎样的?

(2)伴随月球的运动我们看到什么现象?

(3)月相的成因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如果月球本身会发光,我们会看到有月相变化吗?如果月球不是绕地球转动,我们会看到有月相变化吗?

布置作业:

思考:据研究,月球也有自转运动,可是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球总是同一面,看不到月球的背面,这是怎么回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过程与方法:

1、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2、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 26 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3、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2、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要求学生持续一个月进行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详细记录月相的形状、月相所在天空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太阳在天空的位置。【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用于贴月相的挂图、月相成因示意图、月相变化的课件、皮球、电灯(瓦数大的)。

学生准备:圆纸片、剪刀、活动记录等。

【教学过程】

一、画月相

1、创设情境,引出月相话题:

同学们,苏轼的《水调歌头》里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有阴晴圆缺”的词句,看来人们很早就发现了月球有圆缺变化的情况,说说你曾经见到过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当学生说到满月时,请他说出阴历时间)

2、讲解: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3、你能把看到过的月相画下来吗?

(教师给每个学生几张相同大小的圆纸片,请学生在纸上画月相,然后把它们剪下来。)

4、让几位学生把画月相的纸片贴在黑板上,全班观察分析。这些月相相同吗?有哪些不同?生活中能否见到这样的月相,为什么?

5、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并且判断黑板上所画月相的正误。

6、说说这些月相分别是什么时候能看到的?

二、给月相排序

1、请每位学生再画一个月相,并剪下来。

2、在小组中讨论,自己剪出的月相大致是农历什么时候的?

3、(出示一组标有时间的圆圈的挂图)你能把剪下来的月相准确地贴在上面的圆圈里吗?(学生根据自己的月相和大致的推测时间,在黑板上的相应位置贴上月相。)

4、观察黑板上的挂图上贴出的许多月相,小组讨论并交流:有什么发现?有什么问题?

5、教师出示农历上半月的月相变化过程图,让学生们讨论:你们认为月相的变化是否有规律?有什么规律?你们认为下半月的月相将如何变化?

6、小结: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

(其他的说法也正确:

1、一个月中月相的变化规律是:初二向左弯,初八右半边明亮,十五月圆,二十二左半边明亮,二十八向右弯(记忆诀窍:“残”字拼音第一个字母“C”的形状)。

2、月相的变化经历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的过程。

3、上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大,直到满月,亮面在右侧;下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侧。)

三、模拟月相变化

1、设疑:月相的变化是月球的形状在变化吗?是伴随着月球的什么运动发生变化的?

2、小组内讨论交流:能否用做模拟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月相变化?用什么来模拟,怎样模拟?

3、可参照课本第49页进行模拟实验,观察“月球”的亮面大小一样吗?亮面朝向一样吗?(或者在教室里准备一盏瓦数大的电灯,用这盏灯当作太阳,学生自己当作地球,用皮球当作月球;把“月球”举在空中,使“阳光”照到“月球”上,观察此时月球的明亮部分是什么形状;然后使“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一周,观察月球的明亮部分有什么变化?)(模拟实验成功的关键在于:用来模拟月球的半明半暗的球体,它的明亮一面始终向着“太阳”。即“月球”围绕“地球”转动一周时,它只自转了一周。)

4、提问:通过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你有什么发现?

5、学生思考回答。

(预设:月相的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跟月球不发光、太阳只能照亮它的一半有关,不是因为月球的形状在发生变化。)

6、播放月相变化的课件,巩固并小结: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

(解释: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7、对比一下,我们前面排序时所贴的月相,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

第四课时

四、观察白天的月相

1、谈话:在给月相排序和模拟月相变化的过程中,我们推测出了月相变化的规律,同时还产生了许多问题。要知道规律是不是存在,以及问题能否得到圆满解决,需要我们进行实地的观察。

2、你们认为什么时间观察月相比较合适?

3、引导学生确定观察月相的时间,清晨或傍晚观察月相。

(教师教学时应确认一点:如果自己的教学时间在农历的上半月,请引导学生在傍晚观察;反之,则应在清晨观察。从农历十六—二十七八月亮升起得越来越晚,因此在清晨观察比较 28

合适。)

4、思考讨论:观察月相,主要观察记录月相的哪些内容?

5、引导学生了解月相的记录内容:月相的形状、亮面的朝向、月相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以及观察时的具体时刻等。

6、讨论:如果我们观察不到天空中的月相,该怎么办?

7、说说你们认为在观察过程中,还会有什么问题或困难存在?

五、课外拓展:

1、动脑筋:今年春节晚上,某商店被盗。第二天,公安人员审询了最有嫌疑的两个嫌疑犯张三和李四。张三说:“昨晚十点钟,借着月光我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李四说:“十点的时候,我正在家里睡觉。”请你帮助公安人员判断,谁最有可能是罪犯,为什么?(答案:张三最有可能是罪犯。因为春节是正月初一,根本没有月亮,可李四说他借着月光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是在撒谎,因此,他最有可能是罪犯。)

2、每天下午放学后的傍晚时分和上午上学前的清晨时分进行观察,并记录天空中的月相。(月相跟着农历变,初一初二看不见,初三初四象娥眉,初七初八月半边,到了十五满月圆,以后月相逐渐缺,二十二三月似弓,到了月底又不见。)板书设计:

2、月相变化

一、规律: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

二、成因:月球围绕地球公转 教学后记:

登上月球

一、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通过网上阅读、观察、讨论等认识月球,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及月球的认识;激发网上阅读、讨论、想象等多种方法收集信息的态度与能力;

3、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及空间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难点:增强对月球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及空间想象能力。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月球探秘网页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发探究。

1、谈话: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从古代神话故事嫦娥奔月--人类幻想登 29

月,到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成功登上了月球,并拍摄了许多照片(多媒体课件展示)。到1972年12月,人类先后6次登上月球进行了探索研究,月球是我们人类的邻居,美丽而又神秘,你最想了解哪些有关月球的知识?(学生质疑)

2、这节课,请你做一个月球探险家,去探索月球的无穷奥秘?

二、网上阅读,自主探究。

1、引导讨论,提示学法。

你想通过哪些方法来探索有关月球的知识?

2、分组自学,指导探究。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选择学法获取有关月球的知识。网址:界牌中心校网站中的月球探秘

3、组织讨论,课内交流。

学生打开相关网页介绍有关月球的知识(自己知道的),教师利用投影展示。课文重点知识:

(1)月球是个球体,是地球的卫星,距离地球约384000千米。(2)月球比地球小得多,49个月球才有一个地球大。(3)月球不会发光,我们所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太阳的光。(4)月面高低不平,表面像铺上了一层细细的粉末。

(5)月球上没有大气,没有风、雨,是一个寂静、干旱、黑暗的世界。(6)昼夜温差大,白天最高120℃,晚上可降到零下180℃以下。(7)月球引力小,只相当于地球的六分之一,人在上面轻飘飘的。(8)没有植物、动物,没有生命。

4、在进行了一番探索之后,你有什么感想?

5、我们虽然已经知道了月球的一些知识,但人类并没有停止对月球的探测,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对月球将会有新的发现,科学家已经设想在月球上建立人类生活基地(出示图片),如果让你设计,你看需要哪些设施(要适应月球上的自然环境)。

6、如果那一天实现了,请你想一想,未来的月球将会是什么样的?

三、总结探究,延伸课外。

1、同学们想的很好,我想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目标一定会实现。此时,你能用一两句话来表达自己的学习感受吗?

2、科学的探索是无穷无尽的,一个个未能解开的难解之谜等待着我们去探索,我们要好好学习,认真探索,一步一步开启科学知识的大门。

3、作业:课后上网进一步了解有关月球的知识,把所掌握的知识用网页、幻灯片等形式反映出来,下节课举行一个月球探秘展示评比活动

自由探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认识地球是不透明球体,在阳光照射下会产生昼夜区别;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初步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过程与方法:

能积极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认真参与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搜集证据;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情感态度:

认识到同一种现象可能有不同的解释,需要更多证据加以判断;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2、教学重点:提出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不同解释,并通过模拟实验进行验证。

3、教学难点:通过模拟实验和证据补充排除某些假说的可能性;能发现和概括太阳和地球的相对圆周运动是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4、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环节 相关导语

第一课时

(1)引入:从宇宙到地球,认识地球是不发光的球体。知道太阳是地球重要的伙伴。在茫茫宇宙中,有一颗美丽的蓝色星球,她孕育生命,是我们共同的家园,这就是地球。地球是一个非常巨大的球体,但是她本身是不发光的。那么地球上生命万物需要的光明是哪里来的呢?是太阳,太阳是地球在宇宙中最重要的伙伴。(2)认识阳光照射地球时,地球表面会出现昼夜的区别。

那么当阳光照射到地球上的时候,地球表面的明暗会出现什么变化呢?老师演示,大家做好观察。——这时地球表面的明暗有什么变化?——对,这时地球表面上一半是亮的,就是白天,一半是暗的,就是黑夜。用图来表示就是这样的。(板画)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昼夜”。

(3)促使学生认识“昼夜交替现象” 我们还应该非常熟悉的是,地球上不仅有昼和夜,昼夜还在有规律的交替(板书昼夜交替)——你知道什么叫昼夜交替吗?

(4)根据板书,知道静止时地球表面有昼夜但不会交替,只有运动了可能产生昼夜的交替。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和太阳怎样的运动可能会产生昼夜交替?并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进行假设并画出简单示意图。

昼夜交替现象是怎么产生的呢?像上面这样太阳和地球都不动,会形成昼夜交替的现象吗?(这样有昼夜,但不会出现昼夜的交替)

——看来,必须运动起来,才可能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那么,地球和太阳怎样的运动可 31

能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呢?请积极思考,在4分钟内请每个小组至少拿出两种可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设来。——在纸上画出简图

(5)按要求组织交流汇报,并板书 刚才老师把同学们有代表性的假设搬到了黑板上,哪些假设和书本上猜测是相同的呢?——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提出了书本上有的四种假设,还产生了新的假设,看来我们同学的实力是非常雄厚的。

(6)怎么证实这些假设的正确性——模拟实验——知道模拟实验是研究地球和宇宙知识的重要方法。不过老师要提醒大家,现在我们还只是纸上谈兵,我们怎么来证明这些假设的正确性呢?——模拟实验是我们学习宇宙和地球知识的常用方法。

第二课时

(7)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并要求做好实验记录。

(8)组织交流。

(9)小结:模拟实验检验假设都是行得通的。但不可能都是对的,你认为哪些观点可能是错的。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发现这些假设用模拟实验来检测都是行得通的,这是我们共同的学习成果。只是有一点大家都应该明白,在真实的宇宙空间里,这些假设不可能都是对的。那么根据你的知识或者你的经验,你认为其中的哪些假设明显是站不住脚的,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

(10)在没有确切证据佐证的情况下,我们不能判断假设的真实性。这些假设各不相同,能否找出这些假设的共同特点 谢谢这几位同学的精彩发言,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在没有拿出足够的证据之前,我们还不能断然否定任何一种假设。这是不同的假设,不同的假设里地球和太阳处于不同的运动之中,那么这些看似毫不相同的运动到底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谁能发现这一点,谁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的最大功臣。(11)组织交流

(12)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进行了宇宙和地球知识的学习,我们围绕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运动,进行充分假设,开展模拟实验,积极提出质疑,对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进行了集中性的研究。到现在,虽然最终没能得出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真正结论,但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那就是,昼夜交替现象,一定是由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圆周运动产生的。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一直关注这个问题的解决,直到得出正确的答案。

太阳与太阳系

太 阳 教学目标

1.知道太阳是一个温度很高的大火球;意识到太阳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2.会查阅资料,并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

3.对研究关于太阳的活动产生较浓厚的兴趣;

教学准备

在教室或活动室里进行教学活动,采取先分组再集中的方式进行教学。

电焊目镜片或墨水、脸盆,最好为每4人小组至少准备一套这样的材料。

教师课前搜集关于太阳的音像、多媒体资料或图片资料等。

学生课前收集关于太阳的资料,可以在课前制作一些简单的小报。

第一课时

一、指导学生交流关于太阳的信息。

1.引入。

“同学们,清晨窗外鸟儿的第一声歌唱和缕缕阳光把我们从睡梦中唤醒,大地万物几乎对从梦中醒来,大自然生机勃勃的一天又开始了!是什么在精心呵护这世间万物?是什么这个蓝色星球显出它的美丽和青春般的朝气呢?它就是万物之灵——太阳!现在请大家围绕你所知道的太阳的信息以故事的形式和周围的同学说一说吧!”

2.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内的个别交流,并深入到活动小组听取有代表性的信息交流内容。

3.在小组内个别交流的基础上组织那些有表达欲望和那些信息交流有代表性的同学进行班级内的交流。并引导听故事的同学对听到的故事做出评价,谈谈自己在听了关于太阳的故事后的启示与收获。

4.教师从信息交流内容的丰富性和同学参与的积极性两个方面进行简要的小结。

二、观察太阳。

1.谈话:“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让我们到户外使用简单的器材对太阳进行一次实地观察吧!”

2.简要介绍观察太阳器材的使用方法(如使用电焊护目镜片用肉眼观察太阳表面,用脸盆里面盛放的墨水观察反射在水面上的太阳影像),并提出户外观察在组织纪律方面的要求,同时向同学们强调安全观察太阳,保护眼睛的基本要求——不用肉眼直接观察太阳。

3.组织同学在户外分小组进行观察活动,指导同学观察太阳外形特征和表面黑子的大小情况(在太阳表面活动频繁时,用肉眼就可以辨认出较大的黑子)。

4.组织进行完太阳观察的学生回到教室,就刚刚进行的观察活动进行简要的记录工作,吧相应的内容填写在教材第30页上面的表格中。

5.提出课后收集更多的关于太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的要求,为下节课开展活动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阅读太阳资料,整理太阳基本情况档案。

1.指导学生以独立阅读的方式,了解教材第30页上所介绍的科学家经过观察研究,发现的有关太阳的事实。

2.组织同学个别汇报阅读资料后掌握的信息,教师以板书的形式进行简要记录。

3.引导学生对板书中的简要记录进行归类整理,如太阳的直径、体积、温度等。

4.组织同学根据资料中获取的资料填写教材第31页的“太阳基本情况档案”。

二、继续收集整理太阳的资料,设计制作以太阳为主题的小报。

1.提出制作以太阳为主题的小报的要求,引导学生思考:“制作这样的小报,可以选择怎样的专题?”

2.学生个别汇报各自打算,教师给予充分肯定。

3.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围绕自己选定的专题,我们应该收集或选择哪些资料和图片丰富我们的小报?为了让我们的小报特色更突出,在内容选取和形式编排上要注意什么?”

4.学生小组讨论商量后进行班级内的交流,并相互提出意见或建议,以完善小报的制作前的设计工作。

5.组织学生按照既定计划制作以太阳为主题的小报。

6.根据学生主题小报制作完成情况在课内或课外进行展示、介绍和评比。

9. 太阳与动植物。

教学目标

1.会运用查阅相关资料的方法了解关于太阳与生物关系的知识;

2.能以自己的方式对搜集的材料进行分析与合理的整理,与同学分享;

3.能根据自己搜集的关于太阳与生物关系的资料,写一篇科学小论文;

4.能与同学愉快合作开展“太阳与动植物”的主题活动,意识到太阳与动植物的生命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学准备

1.教师课前搜集关于太阳影响动植物生命活动的音像、多媒体资料或图片资料等。

2.学生课前收集关于太阳与生物关系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引入

1.讲述:太阳离我们虽然十分遥远,但它与地球上动植物的生命活动却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2.提问:你们知道太阳与动植物生命活动有怎样的关系吗?

二、指导学生认识太阳对植物生命活动的影响

1.出示植物一生的图片资料。

2.提问:在植物一生的生命活动中,太阳起到了哪些作用?在这幅图中作简要说明吧。

3.教师指导学生从光照与温度两个方面对植物一生生命活动有哪些影响进行交流。

4.讨论:如果没有太阳,植物能完成这些生命活动吗?为什么?

5.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内的个别交流,并深入到活动小组听取有代表性的信息交流内容。

6.在小组内个别交流的基础上,组织那些有表达欲望的和那些信息交流有代表性的同学进行班级内的交流。在同学之间的不断补充和完善中,最终达成共识。

7.教师进行小结。

三、指导学生认识太阳对动物生命活动的影响

1.出示动物生命活动的音像资料。

2.分析音像资料中动物的生命活动。

3.讨论:太阳对动物的生命活动有哪些影响呢?

4.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内的个别交流,并深入到活动小组听取有代表性的信息交流内容。

5.在小组内个别交流的基础上,组织那些有表达欲望的和那些信息交流有代表性的同学进行班级内的交流。在同学之间的不断补充和完善中,最终达成共识。

6.组织学生把讨论的结果简要的记录在教材第33页的表格中。

7.教师进行小结。

四、提出课后收集更多的关于太阳与生物关系文字或图片资料的要求,为下节课开展活动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指导学生认识生物多样性与太阳的关系

1.提问:失去了太阳的光和热,地球上还会不会有生机勃勃、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呢?为什么?

2.教师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从生物链的角度确定太阳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影响。

3.讨论:以草原群落为例,分析太阳与生物之间的影响关系。

4.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内的个别交流,并深入到活动小组听取有代表性的信息交流内容。

5.在小组内个别交流的基础上,组织那些有表达欲望的和那些信息交流有代表性的同学进行班级内的交流。在同学之间的不断补充和完善中,最终达成共识。

二、收集整理太阳与生物关系的资料,写一篇关于《太阳与多彩的生命世界》的科学小论文

1.提问:关于太阳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你们还知道些什么吗?

2.学生整理分析资料,并进行汇报。

3.提出科学小论文的写作要求,引导学生思考:“关于《太阳与多彩的生命世界》,你打算从哪些方面进行论述?”

4.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

5.学生小组讨论商量后进行班级内的交流,并相互提出意见或建议,以完善科学小论文的资料收集工作。

6.指导学生完成科学小论文。

7.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在课内或课外进行交流和评比。太阳与地球物质变化

教学目标

理解没有太阳,地球上就没有生命;

运用查阅相关资料和考察的方法,了解地球的物质有哪些变化的现象;

在查阅、搜集、考察等活动中,意识到太阳与地球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能根据自己搜集的有关资料,提出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在了解太阳与地球物质变化活动中,产生较浓厚的兴趣;

知道许许多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都与太阳有关系;

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教学准备

1.水三态变化、岩石风化和风的形成多媒体资料或图片资料等。

2.岩石风化的实验器材。

第一课时

一、指导学生列举地球上的物质变化现象

1.谈话:

同学们,我们在前面已经了解了地球上的生命与太阳有着密切的关系。地球上其他物质的变化与太阳有没有关系呢?今天我们这堂课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2.提问:我们学过哪些物质变化的现象?你所想到的这个现象有什么根据说它是物质变化现象?

3.学生汇报,并阐明其依据,教师将那些有依据的现象简要板书在黑板上。

4.指导学生观察思考黑板上列举的各种物质变化现象,提出给这些现象制定分类标准的要。

5.学生分组讨论分类标准后汇报。

6.教师引导大家选择按照是否产生新的物质这一标准分类,并阐述分类结果。

7.提问:按照是否产生新的物质给这些现象分类,那些没有产生新物质的现象有怎样的共同特点?

8.学生讨论后汇报,教师从这些现象都是形态发生了改变这个角度进行总结。

二、认识地球物质变化与太阳的关系

1.提问:这些形态发生变化的现象是怎样产生的?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后,教师组织同学在班级内展开交流活动,通过同学的阐述解释,让大家都明白这些物质变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3.谈话:我们已经弄清这些现象分别是怎样产生的,其中有哪些现象与太阳有关系呢?如果这个现象与太阳有关系,是什么关系呢?

4.学生自由举手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适时组织大家进行评价,最终将这些观点落脚到关注水的蒸发、岩石的风化和风的形成。

5.指导学生归纳太阳与这些现象的联系,并指导大家把这种联系填写在教材第35页的方框里。

6.教师简要讲述水的蒸发、岩石的风化和风的形成,并小结地球物质变化与太阳的关系。

第二课时

一、认识由太阳热量引发的物质变化现象的重要性

1.提问:如果没有太阳,现有的各种自然现象会有怎样的变化?

2.学生汇报各自观点,教师适时组织同学之间进行相互评价,以完善和统一认识。

3.教师从水的蒸发、岩石的风化和风的形成三类自然现象在失去了太阳热量之后的浅层次变化进行小结后,引导学生以一种物质变化现象为例,进行更为深层次的推测,即进行三层或三层以上关系的推测,推测这些现象没有太阳最终的变化是怎样的。

4.学生推测,并将推测表达记录在教材第35页下面的空白处。

5.在学生自行推测记录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大家进行广泛的交流,以统一认识。

6.教师小结,将观点落脚到让学生认识到,由太阳热量引发的物质变化现象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二、进行太阳与地球物质变化关系的实证研究

1.聚焦现象,引发思考

①演示:老师手里拿出两块大理石,一块高温烧过,一块没烧过。推荐一位班级中力气最大的学生上讲台,把没烧过的给学生。学生使劲捏之后,没任何反应,教师捏自己手中的大理石,很轻松的把大理石捏碎。

②提问:是不是老师是大力士?学生猜疑岩石里面有文章,必定提出要求交换大理石。

③演示:交换岩石重新实验,结果现象相反。

④谈话:虽然都是大理石,但是岩石结实的情况不一样。是什么原因使坚硬的大理石变得如此松软了呢?

2.探究奥秘,寻求证据

①谈话:联系你们学过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想一想在自然界中有哪些原因使大理石变得松软了?

②学生分组讨论、交流,阐述自己的假设——温度热胀冷缩使岩石崩裂。

③提问:如要想知道温度热胀冷缩使岩石崩裂能否使岩石改变模样,同学们想怎样研究?

④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⑤视学校教学条件,教师演示或学生分组实验。实验按照点燃酒精喷灯——坩埚钳夹住大理石(原先没有处理过的那块)在酒精喷灯上加热1分钟——放到水里冷却的步骤,重复两到三次。

⑥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温度热胀冷缩使岩石崩裂。

3.反思结果,理清认识

①提问:这一实验的现象和结果能说明什么问题?

②学生汇报各自想法,引导学生认识到,酒精灯的热量相当于太阳的热量,加热的岩石相当于自然界中受到风化的岩石,没有加热的岩石相当于自然界失去太阳热量影响的岩石。

③教师总结:自然界的岩石也会在太阳热量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变化,但是时间是比较慢的,我们把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在温度变化的影响下发生的破坏作用,叫做岩石的风化。岩石的风化是发生地形缓慢变化的第一步,它为坚硬的岩石最终形成生长植物的土壤提供了重要保证。当然,如果失去了太阳,也就没有这样的变化,地球也将保持岩石地表的风貌。

11、太阳与人类 教学目标

1.了解太阳能与人类活动、生存、发展的关系。

2.知道太阳能对人类的作用,并体会到人类开发新能源的重要。3.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通过课前对相关资料的查找,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5.认识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6.了解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

教学准备

1.投影仪、学生收集并阅读有关太阳与人类关系的资料。

2.烧瓶、酒精灯、方座支架、玻璃杯、单孔橡皮塞、玻璃弯管等模拟水循环实验的器材。

第一课时

一、指导学生收集并整理有关太阳对人类影响的事实。1.谈话:

同学们,我们在前面已经了解了地球上的生命、地球上的物质变化与太阳有着密切的关系。地球上的人类与太阳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这堂课就来研究这个问题。2.提问:太阳对人类的活动、生存和发展有哪些影响?

3.学生汇报,并阐明其依据,教师将那些有依据的现象简要板书在黑板上。

4.指导学生将大家汇报的成果记录在教材第36页下面的空白处。5.提问:太阳对人类的影响是以什么形式出现的?

6.学生讨论后汇报,教师从光和热这两种形式反映太阳对人类的影响进行总结。

二、认识太阳与人类活动的联系

1.提问:太阳与人类活动的联系是怎样的?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后,教师组织同学在班级内展开交流活动,通过同学的阐述解释,让大家都明白能量转换是太阳与人类活动联系的重要方面。

3.谈话:我们已经弄清了太阳与动植物、水和风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这些事物或现象与能源矿产、与电能、与人类又是怎样的关系呢?

4.学生自由举手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适时组织大家进行评价,最终将这些观点统一起来。

5.指导学生归纳太阳与人类活动复杂的联系,并指导大家把这种联系填写在教材第37页的方框里。

6.教师简要讲述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能量大多起源于太阳能。

第二课时

一、认识太阳对人类的重要性。

1.提问: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的人类会怎样?

2.学生汇报各自观点,教师适时组织同学之间进行相互评价,以完善和统一认识。3.教师从能源矿产的形成、流水发电、风力发电等方面深层次的进行太阳与人类关系的推测,即进行三层或三层以上关系的推测,推测没有太阳人类最终的结果是怎样的。4.学生推测,并将推测表达记录在教材第37页下面的空白处。

5.在学生自行推测记录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大家进行广泛的交流,以统一认识。6.教师小结,将观点落脚到让学生认识到,由太阳能转化而来的各种能量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二、进行太阳与人类关系的实证研究1.谈话:你能通过一个简单的模拟实验来说明太阳能转化为其他能源形式的过程吗?

2.学生思考并提出各自开展模拟实验说明太阳能转化为其他能源形式的想法。教师就学生的发言在思考方法、活动设计等方面给予积极肯定。

3.提问:如果这节课以水为例来做相关的模拟实验,这个模拟实验该怎样做?实验的模拟现象应能说明什么问题?这一实验的现象和结果能说明什么问题? 4.学生汇报各自想法后,教师介绍实验模拟的方法:

(1)在烧瓶里装三分之一的水,用带玻璃弯管的橡皮塞塞紧烧瓶口,装在方座支架上。铺好石棉网,下面放酒精灯;

(2)在另一个方座支架上安装一个玻璃杯,杯口朝下,正对玻璃弯管出口;

(3)点燃酒精灯,给烧瓶加热,待水沸腾时,弯管口向玻璃杯中冒“白气”;

(4)玻璃杯内壁上逐渐积满小水滴,由小水滴又形成大水滴,从玻璃杯口一滴滴地滴下来。从而说明水蒸气上升遇冷凝结成小水滴,当小水滴积聚成大水滴时就下落,形成“雨”。

5.学生分组实验体会太阳热量对水循环的重要作用。

6.学生实验完毕后,汇报其在实验中的发现及思考。

7.教师总结水循环到底有什么意义,指出水循环不仅为人类带来电能,而且给我们带来了能食用的淡水和生产用水;陆地上有了水,植物生长、动物繁殖,给了我们吃的、用的;水循环形成的江河给我们提供了水力资源和航运之便,水循环能改善气候……当然,如果这一切缺少了太阳,其后果将是难以想象的糟糕。

设计太阳能热水器 教学目标

1.了解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简单原理。设计太阳能热水器并能根据设计方案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2.能对自己或他人的作品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愿意与同学分享成功的经验。教学准备

1.分组材料:学生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的自备材料,温度计,手表。

2.教师准备:太阳能的相关资料或科普读物。太阳能热水器的简单工作原理图。教师自制的太阳能热水器模型。

第一课时

一、了解太阳能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及其优势。

1.谈话: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太阳能在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请大家说一说,你所了解到的人类在生产生活中直接利用太阳能的例子。

2.学生交流汇报,凡是合适的例子教师都要从知识了解的途径或知识了解的广度来给予肯定。如果学生所举例子不是直接利用太阳能,教师可以进一步强化“直接利用”的标尺,引发学生再次思考。

3.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太阳能与其他能源相比较有哪些优点?

4.学生汇报后教师给予总结梳理,落脚到太阳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没有污染的能源。

二、了解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和基本原理。

1.谈话:太阳能热水器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利用太阳能的设备,观察太阳能热水器,说一说它是怎样利用太阳能的。

2.邀请个别学生表达交流自己的观点,对同学们的发言至少要在积极思考勇于表达方面给予肯定。

3.出示太阳能热水器示意图进行讲解,指导大家认识到,太阳能热水器将吸收的太阳光线 40

转换成热能,利用冷水比重大,热水比重小的特点,在热水器内形成冷水自上而下,热水自下而上的自然循环,使整个水的温度逐步升高,达到一定温度。同时简要介绍热水器的构造。

三、依据对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和基本原理的了解,自行设计一个“简易太阳能热水器”。1.指导学生明确设计要求。(1)能够装200毫升水;(2)要利用容易得到的材料;

(3)能够尽可能地在短时间内使热水器中水的温度升上来。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撰写设计方案。

(1)组织大家思考:设计太阳能热水器需要考虑哪些问题?(2)设计太阳能热水器可以采用哪些有效的措施?(3)按要求的格式撰写设计方案。

3.组织同学在班级内、学习小组之间开展交流与优化设计方案的活动。4.课后准备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的工具和材料。

第二课时

一、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1.谈话:“有了太阳能热水器的设计方案,想必大家已经迫不及待要将它制作出来。并想亲自看看它的效果吧!让我们选择合适的材料,按照自己的制作计划,开始制作一个简易的太阳能热水器。”

2.学生分小组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1)选择合适的工具和制作材料。(2)按设计要求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3)交流制作过程中的体会。3.检测太阳能热水器。

(1)讨论:用什么方法来检测太阳能热水器性能的优劣?需要测定哪些指标或参数?

(2)检测。

开展严格控制条件下的检测活动。科学地记录。

每隔5分钟测一次水温,把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

二、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1)整理检测参数。汇总所有的科学数据。分析、整理这些检测参数。汇报分析结果。(2)研究影响的因素。材料性质的因素;太阳能热水器的摆放的方式;太阳能热水器颜色的因素。

交流:我们认为影响太阳能热水器的因素有哪些?(3)再次设计太阳能热水器。

性能更良好的太阳能热水器应该是什么样的?

设计性能更良好的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系

教学目标

1.知道组成太阳系的星体以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

2.会收集资料,能对数据进行处理,从而认识了解太阳系。

3.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教学准备

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

第一课时

一、认识太阳系中围绕太阳转动的行星情况。

1.提问:哪位同学知道,太阳周围除了地球和月球之外,还有什么天体? 2.学生讨论并自由回答。

3.谈话:看来同学们对太阳系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太阳周围除了地球以外,还有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天体围着它转动,这些天体都像地球一样,本身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我们才能看到它们。这些天体包括“行星”、“矮行星”和“太阳系小天体”。为了更清楚地认识太阳系行星成员的特点,下面就让我们阅读教材第40页列举的有关太阳系八行星的数据资料。4.学生阅读资料并讨论各自的发现。

二、整理太阳系行星数据资料。

1.谈话:结合刚才阅读的数据资料和你讨论过程中自己的发现,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顺序是怎样的?计算其他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大约是水星与太阳距离的多少倍,把你们思考、计算、整理的结果记录在课本第41页的表格中。

2.学生整理数据资料,填写相应表格内容。

3.汇报整理数据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提问:

(1)你能按距离太阳的近远顺序说一说围绕太阳转动的八大行星的名称吗?(2)你有什么好办法将它们记住?(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用你喜欢的方法记一记,然后我们来比一比谁的记忆力最棒。

(3)填写教材第40页上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名称。

(4)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九大行星的知识,愿意与老师、同学交流一下吗? 4.提问:八颗行星中,体积最大的是哪一颗?体积最小的是哪一颗? 5.学生汇报,教师给予积极的肯定或鼓励。

6.谈话:按体积从大到小给八颗行星排个顺序,并把这个顺序记录在教材第41页的表格中。

7.学生填写八颗行星大小排列顺序后组织同学举行简要汇报,教师小结排序结果,统一大 42

家认识。

8.提问:同学们,上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除了课堂上学到的这些知识,你还有哪些问题?还想知道些什么? 9.学生自由提问。

10.谈话:同学们的问题还真不少,现在我们把这些问题归归类,看看有哪些是同一类型的问题。

11.教师指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从

“矮行星知识”、“太阳系小天体知识”“太阳系天体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分类,并积极肯定学生科学的问题分类方法。

12.谈话:希望同学们在课后从“矮行星知识”、“太阳系小天体知识”“太阳系天体之间的关系”这些方面收集资料,为我们下节课编辑太阳系小报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了解太阳系小天体和矮行星的相关信息。

1.谈话:经过上节课课后同学们的资料收集,现在你能说说你所知道的除了行星以外的有关太阳系其他天体的信息吗?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简要板书进行梳理,同时给予发言同学以正面的积极肯定。如果学生的发言中已经涉及到有关“太阳系小天体”——彗星的介绍,教师可以强调教材中也有类似的讲述;如果学生没有提到,教师还有必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2页有关彗星的内容。3.提问: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太阳系是由哪些天体组成的吗?

4.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太阳系的组成,教师适时地组织学生之间进行评议,以完善并巩固同学对太阳系组成的认识。

5.组织同学自行阅读教材第42页有关冥王星的小资料。

6.谈话:通过冥王星由大行星到排除行星行列之外过程的了解,你如何看待科学认识的发展和人们对于错误认识改正的态度?

7.学生在班级内展开汇报交流,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相互间就各自观点展开讨论。如果学生有思考或表达的障碍,教师也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引导或总结。无论是学生自行探讨还是教师引导,在这里活动目的只有一个:让同学们认识到科学研究的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勇于改正错误的精神,同时认识到科学认识不是一尘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的。

二、整理太阳系的资料,设计制作以太阳系为主题的小报。

1.提出制作以太阳系为主题的小报的要求,引导学生思考:“制作这样的小报,可以选择怎样的专题?”

2.学生个别汇报各自打算,教师给予充分肯定,并视学生汇报的实际情况指导同学可以以“太阳系天体新信息”为专题,也可以以“人们探索太阳系天体历程”为专题,还可以以“人类探索太阳系求真求是的精神”为专题。

3.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围绕自己选定的专题,我们应该收集或选择哪些资料和图片丰富我们的小报?为了让我们的小报特色更突出,在内容选取和形式编排上要注意什么?”

4.学生小组讨论商量后进行班级内的交流,并相互提出意见或建议,以完善小报的制作前的设计工作。

5.组织学生按照既定计划制作以太阳为主题的小报。

6.根据学生主题小报制作完成情况在课内或课外进行展示、介绍和评比。做太阳系模型

教学目标

1.知道组成太阳系的星体以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并能按一定比例制作简易太阳系模型。

2.意识到收集、整理和交流资料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3.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教学准备

1.在教室里和操场分小组教学。

2.材料: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橡皮泥、小皮球等。

第一课时

一、设计太阳系模型。

1.谈话:根据上节课得到的有关太阳系家族成员的信息,说一说太阳系各成员之间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2.学生汇报后组织大家在教材第43页的空白处画出太阳系主要成员的位置顺序关系图。3.提问:如果我们根据已经掌握的太阳系资料做个太阳系模型,应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 4.学生分小组举行深入讨论交流。

5.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后,教师从八颗行星模型的布局、模拟材料选择以及行星模拟的大小和位置关系等三方面进行总结。6.指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思考

(1)如果要对九大行星与太阳距离的数据进行处理,如何处理?(指导学生认识到需要按照比例来缩小。)

(2)如果要综合利用九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九大行星的赤道数据这两组数据来建造模型,如何处理呢?(指导学生认识到比例要一致。)

(3)处理数据后的结果如何?我们还能在桌面上建太阳系模型吗?为什么?(如果兼顾体积和距离两个数据是不可能在桌子上完成这个模型的建立工作,其中的原因在教材说明部分已经有过描述,这里不再复述。)

(4)如果要建一个较为合理的模型,可以怎么做?(指导学生认识可以分别处理两类数据,44

做不同类型的模型。)

7.指导学生按照大小比例计算各模拟行星的体积大小。如果以水星模拟大小为0.5厘米直径的圆球为标准,那么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模拟的大小分别为1厘米、1厘米、0.7厘米、14厘米、12厘米、5厘米和5厘米。

8.指导学生按照距离比例计算各模拟行星的远近数据。如果以水星到太阳模拟距离为0.6厘米为标准,那么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到太阳模拟距离分别为1厘米、1.5厘米、2.3厘米、7.8厘米、14.3厘米、28.7厘米和45厘米。

二、制作太阳系模型。

1.讲述在室内建立太阳系模型的步骤:

(1)参照一定比例将各色橡皮泥或准备的其他材料分别加工成“八颗行星”。

(2)由于八颗行星都是以椭圆轨道围绕太阳公转,且行星轨道基本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可以用泡沫板或其他平板做八颗行星的轨道平面。然后参照八颗行星分布的图片,调整各行星轨道之间的距离。

(3)参照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把行星安置在各自的运行轨道上。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开始制作太阳系模型,教师深入各小组举行指导。

3.制作好模型后教师组织同学分别交流自制的太阳系模型,并对同学勤于动脑、善于动手的良好品质给予充分肯定。

一、指导学生开展模拟太阳系的游戏。

1.谈话:为了进一步巩固大家对太阳系行星运转轨道的认识,我们进行一项做模拟太阳系的游戏。2.讲解游戏方法:操场中心由一位同学举起一只篮球代表太阳。8位同学举着象征不同行星的小球进场。在自转的同时绕“太阳”转。谁走的路线离“太阳”远近的次序错了则出局,全部走对后开始第二局。(教师在组织这项活动时不要在地上画出轨道圆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所扮演的角色确定自己离太阳的远近和“运行轨道”,同时让那些走错的同学说一说自己错在哪里。)

3.学生游戏,并在活动中熟悉行星运行轨道的认识。

二、指导学生到操场上建造模型。

1.提问: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其他行星的直径是多大呢?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是多远呢?我们能在操场上完成这样的游戏吗?

2.学生思考汇报,教师小结,指出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再按比例缩小九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计算好之后会发现“土星”已经距离“太阳”有143米了,一般学校的操场已无法完成这样的建模活动,如果算上最远的“海王星”更是距离“太阳”有451米之遥!3.将一颗直径1.4厘米的玻璃珠或橡皮泥球代表太阳,在草场上分别量出距“太阳”0.58米、1.8米、1.5米、2.3米、7.8

米、14.3米、28.8米和45.1米的8个点,在这些位置上安排分别代表水星、金星、地球、45

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同学。带领其他同学进行一次“太空之旅”,当走到某一行星前时,不仅强调该行星距离太阳的位置关系,还可以邀请同学说一说他们自己对该行星其他特点的认识。

4.小结:说一说在建太阳系模型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体会或发现?

自由研究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太阳系天体及天体运动特点。

2.会查阅资料,并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资料。

教学准备

各种有关太阳系天体介绍的书籍和多媒体资料。

一根1.5米长的细绳、一截6厘米长的塑料管、一个有孔的橡皮塞、一只秒表、一个砝码或几个垫圈。

第一课时

1.提出问题。

(1)播放录像:太阳系各天体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

(2)教师提问:关于刚才播放的这段录像,你们有什么问题需要提出?

(3)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要点。

2.推断与猜想。

(1)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推断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例如:太阳有很强的引力、宇宙大爆炸中产生的能量使得天体在惯性的作用下还在不停的运动、天体之间有磁场在不断的吸引和排斥的过程中使得它们不停地运动。

(2)学生思考上述问题,发表各自不同的看法,教师板书要点。

3.制定方案。

(1)学生分小组选择其中一个大多数同学都感兴趣的问题制定研究计划:研究方法,研究步骤,如何分工,如何记录等。

(2)小组汇报研究方案。学生可以吸取别人方案的长处,修改完善自己的方案,也可以指出别的小组方案中明显的问题或漏洞,帮助他人完善研究方案。4.考察与研究。

(1)各学习小组按研究方案开展研究活动搜集相关资料

(2)教师在各小组巡回参观,但不发表评价意见。当学生按研究方案进行实施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可提供帮助;当研究方案出现问题,到了不修改无法进行下一步研究时,教师可提供指导。

5.交流与小结。

(1)各小组汇报研究的过程以及得出的结论。相同的研究项目,研究结论不同的小组,可 46

以充分展示自己的研究过程,表达自己的意见,让其他小组帮助分析原因,最终确定合理的结论。

(2)选评“研究计划最周密、结论最令人信服的学习小组”。6.办专题小报。

(1)学生小组讨论完善专题小报的制作前的设计工作。(2)组织学生按照既定计划制作专题小报。

(3)根据学生专题小报制作完成情况在课内或课外进行展示、介绍和评比。

第二课时

1.谈话: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行星绕太阳转动都有各自的轨迹,而且转动的周期也各不相同,你知道行星公转周期与什么有关吗? 2.学生讨论后回答。

3.谈话:猜想一下行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是怎样影响行星公转周期的,把你的假设写在实验记录上。

4.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

5.在学生设计实验汇报并给予评价的基础上,讲解探究行星与太阳之间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有什么关系实验的有效方法:首先,把细绳穿过塑料管,一头拴上橡皮塞,一头拴上砝码;其次,捏住塑料管,举过头顶,让橡皮塞做匀速圆周运动,橡皮塞旋转形成的圆代表行星的轨道。注意:使塑料管下的绳长保持不变;第三,分别使转动的绳长为20厘米、40厘米、60厘米,计算橡皮塞的不同运转周期。

教师在组织同学开展此项活动时应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事项:

(1)先组织学生进行假设,例如:离太阳越近的行星,其公转周期越短。然后进行实验并做好记录。

(2)在此实验中,保持橡皮塞的匀速运动是操作难点。为此。课文设计了套管装置,使实验者能利用重物砝码来显示橡皮塞是否匀速运动。在实验中,教师一定要强调:在橡皮塞转动过程中,塑料管下端的绳长保持不变时,说明运转基本达到匀速,这时开始计时和记录橡皮塞转动的圈数。

(3)可在拴橡皮塞一端的绳子上用彩笔或贴纸、橡皮筋分别标出离橡皮塞20厘米、40厘米、60厘米的位置,以便学生控制转动橡皮塞的力量,使转动的半径保持恒定。(4)要求学生每次转10圈,然后用转动所用时间除以10,要至少重复3次实验,取平均值,为其公转周期。

(5)注意小组内学生的分工合作。可通过小组讨论或指派的方法,确定转橡皮塞、计时、记录、监督的人选,保障实验的顺利进行。本活动适合在操场上散开进行。6.学生分组实验,并把实验记录和实验结论写下来,从而验证假设。

7.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进行小结。

8.谈话:在这个实验中,你还发现哪些值得研究的问题?

四单元 无限宇宙

天上有条“河”

教学目标

1.了解银河系的组成,银河系的特点和形状,银河系的直径和厚度,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

2.通过计算体会银河系的确非常非常大,知道光年是长度单位。3.通过上网、查阅书刊以及其他信息源了解银河系更多的信息。4.通过动手制作银河系模拟示意图进一步体会银河系的形状。5.使学生意识到宇宙之大,从而培养学生宽广的胸怀。教学准备

1.教师、学生均搜集相关银河系的资料,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网页等。

2.小组活动材料:硬纸板、沙、抹布等。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 1.了解学生对银河系的了解情况。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看过天上的星星吗?它们是什么样的?(2)学生讨论并回答。

(3)教师提问:晴朗的夏夜,仰望天空,你是否发现天上有一条比较明亮的光带,它是什么?

(4)教师谈话:人们把这条光带叫“银河”,你们通过搜集资料了解了银河的哪些情况? 2.汇报自己搜集的资料,进一步了解银河的情况。(1)学生汇报自己搜集的资料。

(2)小组活动:每个学生将自己知道的或搜集资料得到的有关银河的情况写下来,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小组内将大家认同的看法归为一类,将有争议的看法归为另一类。(3)小组汇报,教师板书

(4)根据小组的汇报,将汇报结果汇编成的班级记录:

对于银河相同的看法对于银河的不同意见 …………

(5)教师谈话:你们形成的共识都是正确的吗?存在的争议到底谁的看法对? 2.教师出示相关资料(文字、图片、有条件的可用视频),学生学习。(1)教师出示自己准备的资料供学生学习。

(2)提问:根据这些资料,你了解了银河的哪些情况?(2)简单归纳并且板书银河的基本信息。

(3)同学们对银河系了解的记录,哪些是对的?哪些不对? 3.学习课本上的资料。

(1)谈话:刚才同学们通过搜集资料了解了许多银河的情况,下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看课本上给我们的资料。通过学习你们又有哪些收获?(2)学生看课本上的资料。(3)汇报自己的收获。

(4)教师提问:谁能说说牛郎织女的故事?

(5)教师谈话:银河大约包含2000亿颗星体,其中恒星大约1000亿颗,太阳就是其中典型的一颗。人们把由众多恒星组成的这一天体系统称为银河系。(6)提问:银河系有什么特点?

(主要让学生了解银河系形状像一个扁平的盘子,更像运动员投掷的铁饼。银河系中心被一庞大而近于球形的晕所包围。

(7)提问:从哪里可以看出银河系是一个相当大的旋涡状星系?(银河系的直径约为80000光年。中间部位厚度约为6000光年)(8)谈话:通过上面的研究,大家对银河系的了解现在是怎样的?(9)学生回答本节课的收获,其他同学互相补充。

4、教师介绍目前人们对银河系探索的状况,小结本节课的教学情况。

5、布置作业:

课后继续搜集银河系的资料,了解更多银河系的信息。

第二课时

1.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了些什么? 回家后你又搜集到了哪些资料? 2.提出研究问题:

观察银河系的图片,了解银河系的的特点。

教师提问:银河系到底有多大?如何让大家清楚明白的知道银河系的大小?什么是光年? 3.了解光年的概念。

(1)谈话:为了了解银河系的大小,先必须了解光年?谁知道什么是光年?

(2)光年是计算天体距离的单位,1光年等于光1年所走的距离。光的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算一算,1光年等于多少千米?(3)全班同学计算。

(4)请同学到黑板上写出自己的计算过程,并向全班同学讲解。1光年=300000×60×60×24×365=9460800000000 49

4.计算银河系的直径、中间部位的厚度。

(1)谈话:我们知道了1光年等于9460800000000千米,那么,银河系的直径是多少千米呢,中间部位的厚度是多少千米呢?(2)学生计算。(3)汇报计算结果。

银河系的直径是80000光年=300000×60×60×24×365×80000 中间部位的厚度是6000光年=300000×60×60×24×365×6000(3)谈话:通过刚才的计算你们有什么发现?(4)学生汇报。

(5)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计算,我们发现银河系的确非常非常大。太阳系在整个银河系中只不过是大海中的一颗小水滴,更不用说我们的地球了,我们每一个人就更加渺小了,因此,我们要正确看待自己,不要因为有了一点成绩就觉得了不起,同时还要有宽阔的胸怀,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

5.制作银河系的模拟示意图。

(1)谈话:上次课要求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带一些沙和大白纸,下面根据我们所学到的银河系的形状,做一个银河系的模拟示意图。(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3)展示每一组的成果。(4)请组长来评价大家的成果。

(5)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制作,我们发现大家对银河系的形状掌握的很好。同时在活动的过程中,同学们都能团结协作,共同配合,使每一组都获得了成功。6.布置作业。

进一步搜集银河系的资料和图片,把你认识的银河介绍给大家。艰辛的探索

教学目标

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大致过程,特别是几次具有特殊意义的事件。

2、能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动手办一份小报。

3、懂得搜集资料是科学学习的的一种重要的方式,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4、意识到人类为了探索宇宙奥秘付出的艰辛。

5、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教学准备

教师、学生均要搜集人类探索宇宙的相关资料。

第三篇: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一单元 生物的演变

单元计划

一、单元教材简析:

“生物的演变”这一单元将启发学生探索生物进化过程中,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从而理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发现会拓展学生们了解认识生命的新视野,激起他们对科学探究的更大兴趣 .知道生物是不断演变与进化的,了解进化的历程、规律和趋势。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化石和活化石,知道化石的一般成因。能以马为例为特例阐释生物进化的过程、规。能对生物的进化、适应和灭绝作出合理的解释。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措施

1、强化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科学学习过程,促进自主学习。

2、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3、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8、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9、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四、课时安排::

1、化 石 2 课时

2、探索动物的发展史 2 课时

3、谁能生存下来 2 课时 自由研究 2 课时

1、化 石 教学目标

1.知道生物是不断演变与进化的,了解进化的历程、规律和趋势。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化石和活化石,知道化石的一般成因。

2.能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应用观察、比较、演绎推理等科学方法探究化石的相关问题。3.通过学习,对与化石相关的问题产生兴趣。教学准备

相关的课件或图片(暴龙头骨化石、圆顶龙头骨化石图片;鸽子、鹰的图片)有条件的学校利用课堂网络教学(此课利用网络上课比较好,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研究课本中的问题、探究个性化的问题或拓展性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单元导入。本课时是《生物的演变》的第一课时。安排一个头脑风暴式的讨论,调查学生关于生物的演变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⑴了解学生关于生物演变的认知基础。利用“人们是通过什么了解远古时期的生物呢?生物是怎样进化的?进化的证据是什么?生物为什么会进化?”引导学生谈出自己关于进化、化石等知识的前概念。

⑵收集学生对生物的演变最感兴趣的问题,并把问题记录下来。

⑶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探究问题的最佳方法。我们应该做学习的主人,主动探究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请大家思考应怎样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

2.导入新课。了解生物的演变,必须研究化石。关于化石你们知道些什么?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提炼出“什么是化石?化石有什么作用?化石是怎么形成的?”等问题,用于展开后面的教学。

3.解读“化石”概念极其作用。

⑴用“你见到过化石吗?化石看起来象什么?化石是什么?”等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本上的化石概念

⑵探讨化石的作用。当今学生见多识广,适当引导,学生可以许多独特

化石是研究生物演化时的重要依据,是推算地质年代的基础,化石能估算化石年代,重现当时的自然环境,有很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许多造型美观的化石即是自然遗产,又是天成的艺术品,除了科学研究之外,化石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也很大。

化石还有经济上和工业上的用途。化石经常用来协助矿物和石油的勘探,微体生物的化石对于石油地质工作者作为指示化石特别有用,化石还有多种医用价值,龙骨、瑚珀、玉器等都有独特的医用价值。

4.了解化石的成因。课本的几幅图较好地反映了化石形成的一般原因。教师可能需要回答的是,图片中原始森林的植物是什么。远古时期原始森林的植物也是不断演变的,早期出现的是菌藻植物、孢子植物,接着裸蕨植物、石松植物茂盛,后来苏铁类、银杏类、松柏类等裸子植物发展壮大。课本中图片显示的为桫椤、水松等原始植物,其中化石为桫椤叶化石。由于化石的形成与沉积的泥沙层层覆盖有关,所以化石一般保存在沉积岩中。5.通过认识有代表性的几种化石了解化石的种类、特点及其关于化石的其他信息。

⑴看一看课本3页分别是什么生物 关于这几种化石,你还知道一些什么?

⑵这几种化石与桫椤叶化石有什么不同?

⑶利用网络查一查,化石有那些种类?这几种化石分别属于哪一类?他们分别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迹还是遗物所形成?

桫椤叶化石属于实体化石,由植物遗体形成。

苔藓化石、三叶虫化石、尖齿特尔马叶化石属于模铸化石,由生物遗体在地层或围岩中留下的印模或复铸物。

琥珀昆虫化石属于特殊的化石。

另外,有学生熟悉的由遗物形成的恐龙蛋化石,学生可能会提到。教师还可以补充讲一讲什么是遗迹化石、化学化石。

6.学习应用已有的化石知识,推想鱼是怎样变成化石的。要求学生对化石的种类、特点及成因试图作出解释,通过交流整理出一个令大家比较满意的说法。这一部分关键是指导学生应用已学的知识,将所学的知识具体化,能应用到实际生活和研究中,解决实际问题 鱼化石的形成要经过三个阶段。

很久很久以菌,江河湖海中生活着鱼。

鱼死后沉入水底,被沉积的泥沙覆盖。由于水底空气被隔绝,又有泥砂覆盖,鱼的尸体不会腐烂。

经过亿万年的变动,又长期与空气隔绝,还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尸体上覆盖的泥砂越来越厚,压力也越来越大。又过了很多很多年,鱼尸体上面和下面的泥砂变成了坚硬的沉积岩,夹在这些沉积岩中的鱼的尸体,也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就是“鱼化 7.布置学生查阅古代生物化石本及其相关信息。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的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了解人类研究化石的研究方法和科学技术,探究古生物的外形特征、食性、活动特点及其当时的生活环境等。

检查学生搜集、查阅古生物资料的情况。

1.以“化石能告诉我们什么?”导入新课。让学生懂得化石中蕴涵着丰富的古生物信息,我们应该通过观察、使用各种恰当的技术手段研究化石所携带的信息。

⑴请学生看一看课本4页的两个恐龙头骨化石分别是什么恐龙,仔细观察其牙齿有什么不同特点。

⑵根据其牙齿的不同特征,推测它们分别吃什么。

小结:具有锋利尖锐牙齿的是凶猛的暴龙头骨化石,由于其长有锯齿边缘的长牙齿,暴龙是肉食性恐龙中最为残暴的恐

长着相对扁平,象勺子一样牙齿的是圆顶龙头骨化石,圆顶龙是草食动物,它吃蕨类植物的叶子以及松树,性情温顺,与同类友好相处。

2.引导学生回忆,所学习的生物中还有哪些生物的形态特征与其食性、运动等生活习性有关。

这时可以组织学生充分利用以前的知识和实物标本,再对鸽子和鹰进行一次比较。主要比较鸽子和鹰的不同点:

⑴身体的大小不同,鹰的身体比鸽子的身体大,鹰的翅膀也比鸽子的翅膀宽。

所以它们的运动虽然相似,但有差异,飞行的能力不同,鹰比鸽子飞得更快、更高。

⑵嘴的形态不同,鹰的嘴是钩状的,鸽子的嘴没有钩;足的形态不同,鹰的足比较大、有长而呈钩状的爪,鸽子的足比较小,爪比较短,不呈明显的钩状。

必须让学生了解,对化石的研究,除了一般的观察、测量、生理生化实验外,还必须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复原出古生物的外形,这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到相关古生物的外形特征。图中提到的两种动物化石及其复原图分别为:

⑴ 内蒙古扎赉诺尔松花江猛玛象,它是我国最大的古象化石,化石全长9米,身高4.7米。⑵辽宁西部北票中华龙鸟化石的发现,一举打破了德国在早期鸟类化石方面的垄断地位。3.围绕“你还知道哪些古生物?这些古生物的外貌是怎样的?”的话题,学生在小组内自由交流自己搜集的古生物资料,然后由几个小组的代表展示图片,讲解交流。

4.讲解活化石。学生容易列举尚存的古生物的例子:我国现在还存在的银杏、苏铁、大熊猫、白鳍豚、中华鲟等,这些生物几千万年甚至亿年后还是老样子,与原来的生物很相似,变化不大,被称为活化石。

2探索动物的发展史 教学目标

1.能以马为例为特例阐释生物进化的过程、规律。

2.运用观察、实验、比较、查阅资料和研讨等手段探究马的演变过程。3.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与探究研讨习惯。教学准备

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马的化石、复原图教学图片或教学软件。教学建议

建议本课用2课时。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上节课,同学们谈到了许多奇妙的动物,有人谈到马吗?马是一种可爱的动物,是勤劳勇敢的象征,今天我们一起谈谈马。

⑴咱们首先进行一个马的成语接龙游戏。要求每个成语中有一个“马”。一马当先,马到成功……

⑵说说你知道哪些品种的马,有哪一些关于马的有趣活动?

⑶马是大家熟悉的动物。马自古以来就是今天这个样子吗?怎么知道古代的马是不是现代马的样子?

2.此环节分两步进行。

观察5000多万年前的始祖马。远古时期的马是什么样子呢?学生看到始祖马的化石,学生既陌生又好奇,继续引导学生观察复原的始祖马及其生活环境,学生会发现它比较矮小(只有狐狸和狗那么大),生活在原始森林溪水边,这说明它的食物是树叶等。

运用对比的方法观察5000多万年前的马和1000多万年前的马有什么不同。这里以个人观察为主,记录两个不同年代的马的化石的不同点,复原图的不同点,记录观察中的疑难问题。

小结:从化石可以看出1000多万年前的马比5000多万年前的马骨胳粗壮、高大,脖子骨胳变得稍长一些,尾巴骨胳变得稍短一些。

从复原图看,1000多万年前的马比5000多万年前的马变得肌肉发达一些,奔跑能力更强一些,生活环境表现出由原始森林向陆生状态的草原过渡,食物也由吃食树叶变为吃草原干草。如果有兴趣深入研究,可以探究其牙齿有没有一定的变化。

3.从马的全身化石看,外部形态的变化比较明显,然而许多细节 难以描述。此环节安排学生观察三趾的马前肢化石与单趾的马前肢化石,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学会用量化的指标来检测生物的演变。这两个化石明显的不同是三趾与单趾的变化。

4.小组观察交流活动。观察5000万年前到300万年前马的前肢化石。马的前肢的变化有什么特点,并把这个变化记录在课本第7页。

5.集体汇报研讨,将共同的结论写在黑板上。根据汇报情况修改表格,有利于提炼前肢变化的主要根据。

6.阅读课本第8页的小资料,将前面获得的结论与与之对照,以获得更加科学的答案。7.拓展与应用。现代马比它的祖先们更适应温带草原生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小组讨论,并把讨论结果记录在课本第8页。

现代马只剩下发达的中趾,体型高大健壮,适合在草原上奔跑。牙齿适应于取食干草。第二课时

1.导入:我们居住的地球生活着生活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生物。他们自古以来以来就是这个样子吗?

2.跟马一样,古代的象只有小猪那么大,它们是怎么变成今天的超大动物的呢?你们可以象研究马的发展史一样研究大象的发展变化进程。请各小组选择一个动物,研究它的发展史。探究指导与要求:

⑴小组商讨共同确定一个大家都想研究的动物。

⑵如果选择的动物研究中难度太大,可以在研讨过程中改换一次研究的对象。⑶确定重点研究的问题或主题。

⑷要求用一至四张16开的白纸将小组所研究的动物发展进程以小报的形式展示出来。⑸办报的形式可是自己画图和手抄文字式的;也可以是剪贴拼图式的;或电脑绘制的。同一小组最好能统一形式,以便展出。

将小组计划或安排进行初步交流,以便修订计划。课外完成任务,并以科学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出。

3谁能生存下来 教学目标

能对生物的进化、适应和灭绝作出合理的解释。能以某个具体对象解释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道理。

3.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意识到科学探究是永无休止的。教学准备

各小组准备一小袋烘烤熟的花生。

教师准备钳子、镊子若干。所以它们的食物不同,鹰吃兔子、小鸟、鼠类等肉食,鸽 教师准备红、黄、绿、黑四色豆子各30颗。

学生查阅达尔文的故事及关于人类进化的相关资料。相关课件。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吃花生实验。为了让学生体验地雀的喙对吃食的影响,创设一个地雀吃种子的情境:

将各大组分成大地雀、小地雀两个小组,大地雀组学生全部拿钳子夹破花生,小地雀组拿镊子夹破化生,夹破一颗花生表示吃了一粒种子。一分钟后,大地雀组、小地雀组分别数一数“吃”了多少粒种子。

讨论为什么大地雀吃得多?因为钳子比镊子坚固有力量。

2.阅读分析课本第9页的小资料。讨论为什么有的地雀能存活下来,有的地雀不能生存下来?

因为其喙大而强壮,容易咬破种子壳,而小地雀喙小而不坚固,喙缺乏力量,不仅吃得慢还容易伤着其脆弱的喙。3.拓展。

⑴做捡豆子实验。可以根据课堂进展情况,选择是否开展这一实验。

创设实验情境:草地上有许多豆子,假如我们都是吃豆子的鸟,现在我们去草地上找食吧!根据学生捡豆子的情况,不必将豆子捡完,将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待学生统计数量后,告诉学生草地各色豆子数量都是30颗。

讨论:为什么红色或黄色豆子比较多,绿色较少?这是因为红色、黄色颜色鲜艳,很容易被发现,绿色与草的颜色一致,最不容易发现。学生非常真切地领悟到——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容易生存。

⑵为了生存的需要,地球上还有许多生物表现出许多特别的生存本领,适应生存环境。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①斑马、蝴碟、壁虎、变色龙、尺蠖蛾等动物的保护色。

②枯叶蝶、竹节虫、尺蠖的拟态。枯叶蝶的样子象枯死的褐色树叶,竹节虫象幼嫩的竹子茎,尺蠖幼虫的形态象树枝。

③羚羊、斑马的奔跑。猎豹、瞪羚——天生仇敌,它们同样都是为了速度,放弃向强壮进

4.查阅地雀与达尔文的资料、查阅人类进化的资料。第二课时

1.上节课,我们观察研究了两种地雀的生存与环境的关系。地雀在生物进化史上可是一种标记性的生物。关于地雀你们还知道一些什么?想了解一些什么?根据学生的兴趣状况可以介绍或让学生在电脑上查阅一些与地雀相关的资料。

2.谈论地雀与达尔文。生物学家提到地雀,必定谈论达尔文,谈论达尔文也必定谈论地雀。地雀也称达尔文雀,生活在太平洋赤道海域厄瓜多尔以西约1000公理处的加拉帕格斯群岛。它们的喙因外形独特而闻名。这些地雀曾使一个多世纪前经过此地的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深思,催生了进化论。

⑴达尔文对地雀的研究。达尔文正确地推测: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这些雀类都是由南美大陆的那种雀变来的。由于岛屿由于群岛位置独特,气候多样,生态系统复杂,各种各样的生活环境任其选择,加之长期与世隔绝,动植物自行生长发育,从而形成了独自的特点,一方面,在与大陆的鸟群隔绝的情况下,它们的后代容易保留变异;另一方面,它们的后代选择了不同的环境,自然选择迫使它们去适应这些环境,适应的结果使它们的后代差异越来越大,最终变成了不同的种类。

⑵根据课堂进展选择学习——关于地雀研究的新进展。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著名生物学家格兰特夫妇多年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研究地雀,他们最近发现地雀(达尔文雀)进化神速的证据。在特定的生存竞争中,地雀能在2003、2004两年内改变喙的形

3.达尔文故事会。大部分同学都准备了达尔文故事,请同学们推荐几位同学或自告奋勇上讲台讲解达尔文的故事,可以拿书,要求不要照着读。4.总结达尔文的伟大成就。

5.永远的探索。了解达尔文的进化论面临的挑战,是学生意识到科学探究是永无止境的。

达尔文一生中遇到的阻力与挑战数不胜数,大部分来自于宗教领域;同时他还面临着来自科学养同行的反对,但是达尔问最终还是完成了他的巨著《物种起源》,奠定了目前获得公认的自然选择学说。但这并不代表达尔文的经典进化论能结实一切进化现象,不面临新的挑战,达尔文的进化论还有进一步发展完善的必要。6.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现在长颈鹿的长颈原因。

7.小组交流关于人类进化的资料。人从哪里来?生命从哪里来?人是怎样成功地进化为智慧生命的?先在小组内汇报人类的起源与进化情况,各小组将资料装订成册,然后在全班汇报交流。

8.运用想象对未来人的演变趋势进行推测。学生可以将想象的人设计出来,汇报时展示,并说明理由。

板书提示:

达尔文—— 《物种起源》——自然选择学说——适者生存

1809~1882 1859 进化论主要理论 核心观点

英国伟大生物学家 惊世巨著 经典理论 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

自由研究 教学目标

1、能对恐龙等生物的灭绝作出合理的猜测或解释。

2、会查阅书刊或其他信息源,办有关恐龙或其他已灭绝或濒危的动物的资料图片展。

3、珍爱生命,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恐龙拼装木质模型、硬纸板、彩纸、橡皮泥等,相关课件。

2.学生搜集有关恐龙种类、生活方式及灭绝原因的图文资料。第一课时

课前检查学生搜集有关恐龙种类、生活方式及灭绝原因的图文资料的情况。

1.学生交流汇报所认识的恐龙及其特征、生活环境等相关信息,探讨关于恐龙感兴趣的问题,对其灭绝原因进行初步讨论。2.阅读资料,汇报课本对恐龙灭绝原因的几种猜测。根据汇报板书 原因 环境变化 后果

第一种猜测,气候变冷 植物死亡 草食恐龙先死

食物缺乏 肉食恐龙相继死亡

第二种猜测,火山地震等地壳活动 洪水泛滥 恐龙大量死亡

第三种猜测,新星爆炸 高能辐射 恐龙与同时期生物大量死亡

第四种猜测,小行星撞击 地球爆炸 恐龙大量死亡 3.科学家为什么提出这些猜想?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进行解释。

思考科学家的猜测有什么证据。从原因查找,猜想中的原因是否在地质年代有化石或其他遗迹证明,例如那个年代火山活动的痕迹、小行星撞击的陨石坑;环境变化的依据,例如植物大量死亡的化石等,总之查找证据是科学验证的唯一渠道。这中研究是很艰辛复杂的工作,学生利用信息源等间接资料,研究哪中猜测更有道理。

最后明确自己同意哪一种猜测,或提出自己的猜测。4.了解其他已灭绝或濒危的动物灭绝或濒临灭绝的原因。

已灭绝动物——渡渡鸟,毛里求斯的国鸟。

濒危的动物——虎由于破坏了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致使许多动物处于濒临灭绝的地步。还有更多的例子足以震撼学生的心灵,可以让学生自己说出许多实例。

5.讨论恐龙和其他物种灭绝给我们什么启示。充分的讨论使学生明白人类的过度活动和对自然的破坏是目前动植物灭绝或濒临灭绝的重要原因。为了人类在地球上更好、更长久地生存,我们应善待生命,应与环境和谐相处。第二课时

1.用拼装木质模型材料、硬纸板、彩纸、橡皮泥等,拼装恐龙及其生存环境、风景等简单模型。可以将学生分为翼龙组、暴龙组、圆顶龙组、剑龙组、冠龙组、鸭嘴龙组甲龙组、角龙组等,一个小组拼一种有代表性的恐龙及其生活环境模型。

如果不便准备制作材料,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画出一个不同的恐龙及其生活环境图。

此活动要不断改进、补充资料等,要求小组成员团结协作,共同完成 2.分小组整理搜集的资料,办有关恐龙的资料图片及模型展。

⑴以小组为单位,将各小组的资料图片以展版展出,评出名次。

⑵将模型以小组为单位评出名次,并集中观赏。

⑶两个名次累加,评出优胜小组。给予一定奖励。二单元 月球

月球上有什么

教学目标

1、了解月球的体积,直径,月地距离,月球表面地形,知道月球表面没有水和空气,月球的引力比地球小。

2、能够通过查阅书刊和其他的信息源了解关于月球的更多信息,能够根据这些信息通过逻辑推理分析月球上一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3、愿意与其他同学交流关于月球的信息,讨论月球上一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教学准备

介绍月球基本情况的资料(文字,视频,图画等)

第一课时 1.提出研究问题

(1)教师提问:你们对于月球已经知道哪些情况?

(2)每个学生将自己的认识写下来,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将共同的看法归为一类,将有争议的看法归为一类。

(3)板书根据汇报结果汇编成的班级记录: 我们对于月球已经形成的共识我们对于月球还存在的争议

(4)教师提问:你们怎么知道形成共识的内容是正确的?怎样解决存在的争议? 2.分析处理关于月球的资料

(1)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资料(如果有条件,可以播放介绍月球的录像资料),搜集其中介绍月球基本情况的信息。

(2)教师提问:根据资料你了解了哪些关于月球的信息?(月球上有没有水?月球上有没有空气?月球的体积有多大?月球表面的地形有几种类型?月球上的引力和地球是不是一样?……)你掌握的这些信息来自哪段资料?

(3)简单归纳并且板书月球的基本信息 3.探究月球上的各种独特现象

(1)教师提问并且给每个组的学生提供类似下面的辅助文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

①月球上有像地球上这样的风雨雷电现象吗?(地球上的风雨雷电现象是怎样产生的?产生风雨雷电等天气现象需要什么条件?月球上是否有产生各种天气现象的条件?)

②月球上有众多的环形山,这些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提供环形山、地球上的火山、陨石坑的图片](从图片来看,环形山和地球上的山脉有什么不同的特点?环形山和地球上的什么地形类似?地球上这些类似环形山的地形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月球上有众多的环形山而地球上却没有?)

③一个大力士在地球上举起的重物,在月球上小学生也能够举起来,这是什么原因?(同样的重物在地球上和月球上受到的重力是一样的吗?如果不一样,那么它在月球上和地球上受到的重力有什么区别?)

④月球上有像地球上这样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吗?(地球上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生存下来需要什么条件?月球上是否有生物生存需要的条件?)(2)学生小组讨论上面的问题。(3)学生分组汇报、交流讨论的结果。

(4)教师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介绍目前科学家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情况。4.课后拓展

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利用农历十五用望远镜观察月球表面,把发现的结果记录下来。

第二课时

(月球上值得研究的东西又很多,作为上一节课的拓展,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探究月球上环形山大小不同的原因)提出研究问题

展示月球上不同大小的环形山的图片,介绍比较著名的环形山。

教师提问:月球上最大的环形山是南极附近的贝利环行山,直径295千米,比海南岛还大一点。小的环行山甚至可能是一个几十厘米的坑洞。月球上的环形山为什么大小不一呢?

形成假设性解释

(1)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为什么月球上的环形山的大小不一样?(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你认为环形山的大小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教师在小组内来回巡视,聆听学生的讨论,并提出一些指导性的问题。

(2)让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并且简单地板书学生讨论的结果

3.制定研究计划

(1)把学生按照提出的假设性解释分成不同的小组,设计一个验证试验来研究自己的解释。

(2)教师引导学生在设计中思考下面的问题:

①在实验中用什么模拟月球表面的土壤?用什么模拟撞击月球的天体?

②为了验证假设,在实验中要改变什么条件?哪些条件应该保持不变?

③怎样测量和比较模拟出的环形山的大小?

④怎样记录实验中搜集的数据?怎样减小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误差?(重复试验)

4.进行验证试验

(1)让学生按照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记录试验中的数据。(2)让学生汇报实验中搜集的数据,对实验的结果进行总结。5.得出研究的结论 让学生根据不同小组的汇报总结:环形山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5 观察月球 教学目标

知道月球在同一天晚上的不同时刻出现在天空中的位置是变化的。知道在农历一个月中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是变化的,而且这种变化是周期性的,有规律的。知道月球明亮和黑暗部分的不断变化叫做月相,月相的变化以大约一个月为周期,存在一定的规律。

能利用简单的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观察月球的资料。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表述观察月球的结果。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能坚持完成一个晚上甚至长达一个月的对于月球的观察活动。愿意与其他同学交流观察月球的结果。愿意和其他同学通过合作完成对月球的长期观察。

教学准备

指南针、自制六分仪(参考资料)、一个月的月相的图片、汇报分析数据资料用的表格、记录用笔和纸、照相机、实物投影仪。第一课时

(选择一个天气晴朗,能见度高的日子,最好在农历上半月,这时月亮出现在上半夜,学生相对容易观察。)

一、提出研究问题

1.教师提问:同一天晚上,我们看到的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是一样的吗?说一说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是怎样变化的? 2.导入新课

二、制定观察计划 1.提问:怎样观察同一天晚上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

2.教师指导:

1)怎样准确观察同一天晚上不同时刻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 ①怎样使用指南针观察月球在天空中的方向?

②怎样使用六分仪观察月球在天空中的高度?(2)怎样记录同一天晚上不同时刻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

①需要记录什么内容?

②介绍记录表格:

日期时间月球明亮部分形状月球在天空中的方位月球在天空中的高度

18:00 19:00 20:00(3)观察活动需要熬夜进行,怎样才能坚持完成观察活动?

①采取分段定时观察的方法。从晚上18:00开始,每隔1个小时观察一次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 ②通过相互合作来完成长期的观察和记录活动。比如四到五个同学一组轮流进行观察和休息。③对完成观察活动的小组给予某种形式的奖励,比如在教材上小鸭子的旁边盖

三、向学生发放家长通知书,告知家长观察活动,争取家长的支持。第二课时

汇报观察结果

(1)教师提问:哪些同学坚持完成了观察活动?同一天晚上的不同时刻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是怎么样的?

(2)各个小组汇报观察结果

集体讨论:根据观察结果,同一天晚上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是一样的吗?月球明亮部分的形状有变化吗?

2.提出新的研究问题

(1)教师提问: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有变化吗?月球明亮部分的形状有变化吗?

(2)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做出假设和推测。

3.制定新的观察计划

(1)小组讨论:怎样观察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和月球明亮部分的形状?怎样记录观察结果?(学生已有经验,可以让学生讨论决定)(2)教师指导:

①什么日期开始观察?连续观察多少天?每天定在什么时候观察?(观察日期从农历月初开始到农历月末结束,上半月在傍晚定时进行观察,下半月在清晨定时进行观察。)

②天气不好的时候怎样开展观察活动?(天气不好可以观察天气状况,推测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和月球明亮部分的形状,并通过报纸、互联网等检验自己的推测。)

③怎样坚持完成观察活动?(通过小组成员的相互合作来完成长期的观察和记录活动,比如在第一周要求每个学生都进行观察,接下来每周由一位同学负责观察并且收集数据,最后对所有的资料进行汇报

4.出示班级记录表格,要求每个组的同学轮流完成班机记录。日期时间月相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记录的小组

初一

初二

……

三十

初一 第三课时 汇报观察结果

学生分组汇报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和月球明亮部分的形状和方向。

教师提问:根据观察结果,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有没有变化?不同日期月球的明亮部分的形状和方向有没有变化? 2.总结农历一个月内月球运动的规律

(1)展示一个月内不同日期拍摄的月相的照片。(2)小组讨论下面的问题并把结果记录在书上:

①照片中的月球各是在农历的哪一天拍摄到的?

②一个月里月球的明亮部分是怎样变化的? ③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有什么变动?

④两次月圆之间大约相隔多少天?

⑤月球是怎样围绕地球转动的?

汇报小组讨论结果,总结月球运动规律。(对于月球是怎样围绕地球转动的,学生回答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借助于模拟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月球,地球,太阳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

阅读书上介绍的资料,了解什么叫月相以及月相变化的规律。3.课后拓展

让学生根据总结出来的月相变化规律预测未来一个月里月相的变化情况。6 月相的成因 教学目标

1.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在不停地绕地球公转,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月球本身不会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阳光;月相变化是月球在不断绕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发生的。

2.能够对月相变化的原因做出合理的假设和猜想;能够用模拟实验探究月相形成的原因。

3.愿意倾听其他同学对于月相变化原因的观点和评述。教学准备

大白纸、记号笔、黄色乒乓球、台灯、铅笔、粉笔。第一课时

1.提出研究问题

(1)出示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盈月、满月、凸亏月、下弦月、残月这八种典型月相的图片,让学生根据从农历初一开始出现的顺序排列。

(2)提出研究问题:月相的变化是怎样形成的?

2.形成研究假设

(1)让学生以小组进行讨论:月相每个月重复出现的原因是什么?(2)让学生在班上汇报自己的想法。

(3)把学生按照不同的解释分成小组,并且根据自己的想法作出一个示意图。

在绘制示意图之前,为了让不同学生画的示意图能够被相互理解,教师提出以下几点要 ①示意图要表示出从北极俯瞰时,地球和月球的位置; ②当月球处于轨道上的不同位置时所出现的月相。③月球绕地球转动的方向

(4)学生展示并介绍自己的示意图。其他的学生可以针对示意图提出疑问并要求解释。

(5)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大家做出的不同假设以及针对各种假设存在的疑问。3.设计模拟实验

(1)让持有不同见解的学生设计出一个模拟实验来检验示意图中展示的假设。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①用什么来代表示意图中的地球、月球和 ②怎样表示月球绕地球的运动?怎样观察月球在不同位置时出现的月相?

(2)让学生根据制定的实验方案准备试验所需要的材料。

第二课时

1.进行模拟实验1)让学生按照不同的假设分成小组进行模拟实验。

(2)教师巡视、指导不同小组进行实验的情况。

2.汇报实验情况(1)让各组学生汇报模拟实验中出现的情况,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引导他们回答:

①在实验中你是怎样让月球绕地球运动的?你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②如果要看到新月的时候,月球应该在什么位置?这时对应的日期应该是什么时候?如果要看到其他典型的月相,月球应该在什么位置?

③在你的模拟实验中月相变化的顺序和我们实际观测到的月相变化的顺序是不是一致的?

④根据模拟实验的情况,你认为自己的假设是正确的吗?如果不正确,你的根据是什么?要怎样修改? 3.总结月相形成的原因?

(1)让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交流总结月相形成的原因。

(2)让学生思考:如果月球绕地球运动的方向反过来,对于月相的变化有什么影响? 4.布置作业

让学生根据实验的结果修改自己所作的月相成因的示意图。7 登上月球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知道登月前宇航员要做哪些方面的准备工作。

2.能够通过查阅书刊和其他的信息源搜集关于人类探测月球活动的资料,能够通过讨论和其他人交流宇航员登月前的准备工作。

3.关注日常生活中与探索月球有关的科学技术问题。

教学准备

介绍阿波罗登月计划的资料(影像资料最佳),学生分组搜集关于人类探索月球情况的资料。

教学过程 1.提出研究问题

(1)介绍关于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

(2)提问:登月曾经是人类的梦想,现在人类已经实现了这个梦想。那么,人类是怎么样把登月的梦想变成现实的? 2.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

(1)谈话:说一说你知道的人类探测月球的活动(2)学生交流知道的人类探测月球的活动的情况。3)播放影像资料(或者阅读教材上的资料),介绍人类登月的情况。3.探究登月前宇航员的准备工(1)提问: ①人类为什么要到月球上去? ②人类登月可以采用哪些方式?不同方式有什么优点 ③人类在月球上怎样生存和开展活动? ④人类以前的登月情况有哪些经验和教训?

2)学生按照研究的问题分成不同的小组,从教师提供的资料中搜集相关的信息,然后根据搜集信息的结果回答上面的问题。

(3)小组讨论:根据上面搜集的信息,在登月前宇航员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让学生把讨论的结果填写在表格中:

登月前的准备工作准备的理由(4)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简单板书。

(5)教师总结学生汇报的结果,请学生根据讨论结果评价自己的准备工作。自 由 研 究

教学目标

1.了解文学作品中描述的和月球有关的现象。

2.能够通过研究对文学作品中关于月球的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3.意识到科学无处不在。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两首与月球有关的诗歌,并且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第一课时 1.提出研究问题

(1)让学生背诵李白的《静夜思》并且解释诗歌的意思。

(2)让学生讨论:诗中所说的月光是月球本身发出的光吗?你怎么解释这种现象。

(3)教师提出问题:还有哪些诗歌中描写了和月球有关的现象? 2.形成研究假设

(1)让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小组讨论:还有哪些诗歌中描写了和月球有关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教师在小组内来回巡视,聆听学生的讨论,并提出一些指导性的问题。

(2)让学生汇报自己讨论的结果,并且把结果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与月亮有关的诗提出的问题做出的假设性解释 3.制定研究计划

(1)让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然后按照要研究的问题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教师引导不同研究小组的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

①你们小组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你们提出了哪些假设?

②要验证你们提出的假设,可以采取哪些方法开展研究?采用哪种研究方法比较好?

③要研究这个问题,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需要做什么工 ④怎样把研究的结果在下节课展示给其他的同学?

(2)让学生根据讨论的结果利用下节课之前的时间开展研究活动。第二课时

让每个小组的学生依次介绍自己的研究结果,并且要求其他小组的学生对于研究的成果作出评议。

太阳与太阳系 太 阳

教学目标

1.知道太阳是一个温度很高的大火球;意识到太阳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2.会查阅资料,并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

3.对研究关于太阳的活动产生较浓厚的兴趣;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关于太阳的资料,可以在课前制作一些简单的小报。

第一课时

一、指导学生交流关于太阳的信息。1.引入。

“同学们,清晨窗外鸟儿的第一声歌唱和缕缕阳光把我们从睡梦中唤醒,大地万物几乎对从梦中醒来,大自然生机勃勃的一天又开始了!是什么在精心呵护这世间万物?是什么这个蓝色星球显出它的美丽和青春般的朝气呢?它就是万物之灵——太阳!现在请大家围绕你所知道的太阳的信息以故事的形式和周围的同学说一说吧!”

2.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内的个别交流,并深入到活动小组听取有代表性的信息交流内容。

3.在小组内个别交流的基础上组织那些有表达欲望和那些信息交流有代表性的同学进行班级内的交流。并引导听故事的同学对听到的故事做出评价,谈谈自己在听了关于太阳的故事后的启示与收获。

4.教师从信息交流内容的丰富性和同学参与的积极性两个方面进行简要的小结。

二、观察太阳。

1.谈话:“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让我们到户外使用简单的器材对太阳进行一次实地观察吧!”

2.简要介绍观察太阳器材的使用方法(如使用电焊护目镜片用肉眼观察太阳表面,用脸盆里面盛放的墨水观察反射在水面上的太阳影像),并提出户外观察在组织纪律方面的要求,同时向同学们强调安全观察太阳,保护眼睛的基本要求——不用肉眼直接观察太阳。

3.组织同学在户外分小组进行观察活动,指导同学观察太阳外形特征和表面黑子的大小情况(在太阳表面活动频繁时,用肉眼就可以辨认出较大的黑子)。

4.组织进行完太阳观察的学生回到教室,就刚刚进行的观察活动进行简要的记录工作,吧相应的内容填写在教材第30页上面的表格中。

5.提出课后收集更多的关于太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的要求,为下节课开展活动做准备。第二课时

一、阅读太阳资料,整理太阳基本情况档案。

1.指导学生以独立阅读的方式,了解教材第30页上所介绍的科学家经过观察研究,发现的有关太阳的事实。2.组织同学个别汇报阅读资料后掌握的信息,教师以板书的形式进行简要记录。

3.引导学生对板书中的简要记录进行归类整理,如太阳的直径、体积、温度等。

4.组织同学根据资料中获取的资料填写教材第31页的“太阳基本情况档案”。

二、继续收集整理太阳的资料,设计制作以太阳为主题的小报。

1.提出制作以太阳为主题的小报的要求,引导学生思考:“制作这样的小报,可以选择怎样的专题?”

2.学生个别汇报各自打算,教师给予充分肯定。

3.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围绕自己选定的专题,我们应该收集或选择哪些资料和图片丰富我们的小报?为了让我们的小报特色更突出,在内容选取和形式编排上要注意什么?”

4.学生小组讨论商量后进行班级内的交流,并相互提出意见或建议,以完善小报的制作前的设计工作。

5.组织学生按照既定计划制作以太阳为主题的小报。

6.根据学生主题小报制作完成情况在课内或课外进行展示、介绍和评比。

9. 太阳与动植物。

教学目标

1.会运用查阅相关资料的方法了解关于太阳与生物关系的知识;

2.能以自己的方式对搜集的材料进行分析与合理的整理,与同学分享;

3.能根据自己搜集的关于太阳与生物关系的资料,写一篇科学小论文;

4.能与同学愉快合作开展“太阳与动植物”的主题活动,意识到太阳与动植物的生命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学准备

1.教师课前搜集关于太阳影响动植物生命活动的音像、多媒体资料或图片资料等。

2.学生课前收集关于太阳与生物关系的资料。第一课时

一、引入

1.讲述:太阳离我们虽然十分遥远,但它与地球上动植物的生命活动却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2.提问:你们知道太阳与动植物生命活动有怎样的关系吗?

二、指导学生认识太阳对植物生命活动的影响

1.出示植物一生的图片资料。

2.提问:在植物一生的生命活动中,太阳起到了哪些作用?在这幅图中作简要说明吧。

3.教师指导学生从光照与温度两个方面对植物一生生命活动有哪些影响进行交流。

4.讨论:如果没有太阳,植物能完成这些生命活动吗?为什么?

5.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内的个别交流,并深入到活动小组听取有代表性的信息交流内容。

6.在小组内个别交流的基础上,组织那些有表达欲望的和那些信息交流有代表性的同学进行班级内的交流。在同学之间的不断补充和完善中,最终达成共识。

7.教师进行小结。

三、指导学生认识太阳对动物生命活动的影响

1.出示动物生命活动的音像资料。

2.分析音像资料中动物的生命活动。

3.讨论:太阳对动物的生命活动有哪些影响呢?

4.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内的个别交流,并深入到活动小组听取有代表性的信息交流内容。

5.在小组内个别交流的基础上,组织那些有表达欲望的和那些信息交流有代表性的同学进行班级内的交流。在同学之间的不断补充和完善中,最终达成共识。

6.组织学生把讨论的结果简要的记录在教材第33页的表格中。

7.教师进行小结。

四、提出课后收集更多的关于太阳与生物关系文字或图片资料的要求,为下节课开展活动做准备。第二课时

一、指导学生认识生物多样性与太阳的关系

1.提问:失去了太阳的光和热,地球上还会不会有生机勃勃、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呢?为什么?

2.教师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从生物链的角度确定太阳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影响。

3.讨论:以草原群落为例,分析太阳与生物之间的影响关系。

4.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内的个别交流,并深入到活动小组听取有代表性的信息交流内容。

5.在小组内个别交流的基础上,组织那些有表达欲望的和那些信息交流有代表性的同学进行班级内的交流。在同学之间的不断补充和完善中,最终达成共识。

二、收集整理太阳与生物关系的资料,写一篇关于《太阳与多彩的生命世界》的科学小论文

1.提问:关于太阳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你们还知道些什么吗?

2.学生整理分析资料,并进行汇报。

3.提出科学小论文的写作要求,引导学生思考:“关于《太阳与多彩的生命世界》,你打算从哪些方面进行论述?”

4.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

5.学生小组讨论商量后进行班级内的交流,并相互提出意见或建议,以完善科学小论文的资料收集工作。

6.指导学生完成科学小论文。

7.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在课内或课外进行交流和评比。太阳与地球物质变化 教学目标 理解没有太阳,地球上就没有生命;

运用查阅相关资料和考察的方法,了解地球的物质有哪些变化的现象;

在查阅、搜集、考察等活动中,意识到太阳与地球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能根据自己搜集的有关资料,提出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在了解太阳与地球物质变化活动中,产生较浓厚的兴趣;

知道许许多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都与太阳有关系;

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教学准备

1.水三态变化、岩石风化和风的形成多媒体资料或图片资料等。

2.岩石风化的实验器材。第一课时

一、指导学生列举地球上的物质变化现象

1.谈话:

同学们,我们在前面已经了解了地球上的生命与太阳有着密切的关系。地球上其他物质的变化与太阳有没有关系呢?今天我们这堂课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2.提问:我们学过哪些物质变化的现象?你所想到的这个现象有什么根据说它是物质变化现象?

3.学生汇报,并阐明其依据,教师将那些有依据的现象简要板书在黑板上。

4.指导学生观察思考黑板上列举的各种物质变化现象,提出给这些现象制定分类标准的要。

5.学生分组讨论分类标准后汇报。

6.教师引导大家选择按照是否产生新的物质这一标准分类,并阐述分类结果。

7.提问:按照是否产生新的物质给这些现象分类,那些没有产生新物质的现象有怎样的共同特点? 8.学生讨论后汇报,教师从这些现象都是形态发生了改变这个角度进行总结。

二、认识地球物质变化与太阳的关系

1.提问:这些形态发生变化的现象是怎样产生的?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后,教师组织同学在班级内展开交流活动,通过同学的阐述解释,让大家都明白这些物质变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3.谈话:我们已经弄清这些现象分别是怎样产生的,其中有哪些现象与太阳有关系呢?如果这个现象与太阳有关系,是什么关系呢?

4.学生自由举手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适时组织大家进行评价,最终将这些观点落脚到关注水的蒸发、岩石的风化和风的形成。

5.指导学生归纳太阳与这些现象的联系,并指导大家把这种联系填写在教材第35页的方框里。

6.教师简要讲述水的蒸发、岩石的风化和风的形成,并小结地球物质变化与太阳的关系。第二课时

一、认识由太阳热量引发的物质变化现象的重要性

1.提问:如果没有太阳,现有的各种自然现象会有怎样的变化?

2.学生汇报各自观点,教师适时组织同学之间进行相互评价,以完善和统一认识。

3.教师从水的蒸发、岩石的风化和风的形成三类自然现象在失去了太阳热量之后的浅层次变化进行小结后,引导学生以一种物质变化现象为例,进行更为深层次的推测,即进行三层或三层以上关系的推测,推测这些现象没有太阳最终的变化是怎样的。

4.学生推测,并将推测表达记录在教材第35页下面的空白处。

5.在学生自行推测记录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大家进行广泛的交流,以统一认识。

6.教师小结,将观点落脚到让学生认识到,由太阳热量引发的物质变化现象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二、进行太阳与地球物质变化关系的实证研究

1.聚焦现象,引发思考 ①演示:老师手里拿出两块大理石,一块高温烧过,一块没烧过。推荐一位班级中力气最大的学生上讲台,把没烧过的给学生。学生使劲捏之后,没任何反应,教师捏自己手中的大理石,很轻松的把大理石捏碎。

②提问:是不是老师是大力士?学生猜疑岩石里面有文章,必定提出要求交换大理石。

③演示:交换岩石重新实验,结果现象相反。

④谈话:虽然都是大理石,但是岩石结实的情况不一样。是什么原因使坚硬的大理石变得如此松软了呢?

2.探究奥秘,寻求证据

①谈话:联系你们学过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想一想在自然界中有哪些原因使大理石变得松软了?

②学生分组讨论、交流,阐述自己的假设——温度热胀冷缩使岩石崩裂。

③提问:如要想知道温度热胀冷缩使岩石崩裂能否使岩石改变模样,同学们想怎样研究?

④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⑤视学校教学条件,教师演示或学生分组实验。实验按照点燃酒精喷灯——坩埚钳夹住大理石(原先没有处理过的那块)在酒精喷灯上加热1分钟——放到水里冷却的步骤,重复两到三次。

⑥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温度热胀冷缩使岩石崩裂。

3.反思结果,理清认识

①提问:这一实验的现象和结果能说明什么问题?

②学生汇报各自想法,引导学生认识到,酒精灯的热量相当于太阳的热量,加热的岩石相当于自然界中受到风化的岩石,没有加热的岩石相当于自然界失去太阳热量影响的岩石。

③教师总结:自然界的岩石也会在太阳热量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变化,但是时间是比较慢的,我们把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在温度变化的影响下发生的破坏作用,叫做岩石的风化。岩石的风化是发生地形缓慢变化的第一步,它为坚硬的岩石最终形成生长植物的土壤提供了重要保证。当然,如果失去了太阳,也就没有这样的变化,地球也将保持岩石地表的风貌。

11太阳与人类 教学目标

1.了解太阳能与人类活动、生存、发展的关系。

2.知道太阳能对人类的作用,并体会到人类开发新能源的重要。3.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通过课前对相关资料的查找,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5.认识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6.了解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

教学准备

1.投影仪、学生收集并阅读有关太阳与人类关系的资料。

2.烧瓶、酒精灯、方座支架、玻璃杯、单孔橡皮塞、玻璃弯管等模拟水循环实验的器材。第一课时

一、指导学生收集并整理有关太阳对人类影响的事实。1.谈话:

同学们,我们在前面已经了解了地球上的生命、地球上的物质变化与太阳有着密切的关系。地球上的人类与太阳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这堂课就来研究这个问题。2.提问:太阳对人类的活动、生存和发展有哪些影响?

3.学生汇报,并阐明其依据,教师将那些有依据的现象简要板书在黑板上。4.指导学生将大家汇报的成果记录在教材第36页下面的空白处。5.提问:太阳对人类的影响是以什么形式出现的?

6.学生讨论后汇报,教师从光和热这两种形式反映太阳对人类的影响进行总结。

二、认识太阳与人类活动的联系

1.提问:太阳与人类活动的联系是怎样的?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后,教师组织同学在班级内展开交流活动,通过同学的阐述解释,让大家都明白能量转换是太阳与人类活动联系的重要方面。

3.谈话:我们已经弄清了太阳与动植物、水和风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这些事物或现象与能源矿产、与电能、与人类又是怎样的关系呢?

4.学生自由举手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适时组织大家进行评价,最终将这些观点统一起来。5.指导学生归纳太阳与人类活动复杂的联系,并指导大家把这种联系填写在教材第37页的方框里。

6.教师简要讲述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能量大多起源于太阳能。第二课时

一、认识太阳对人类的重要性。

1.提问: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的人类会怎样?

2.学生汇报各自观点,教师适时组织同学之间进行相互评价,以完善和统一认识。3.教师从能源矿产的形成、流水发电、风力发电等方面深层次的进行太阳与人类关系的推测,即进行三层或三层以上关系的推测,推测没有太阳人类最终的结果是怎样的。4.学生推测,并将推测表达记录在教材第37页下面的空白处。

5.在学生自行推测记录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大家进行广泛的交流,以统一认识。6.教师小结,将观点落脚到让学生认识到,由太阳能转化而来的各种能量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二、进行太阳与人类关系的实证研究1.谈话:你能通过一个简单的模拟实验来说明太阳能转化为其他能源形式的过程吗?

2.学生思考并提出各自开展模拟实验说明太阳能转化为其他能源形式的想法。教师就学生的发言在思考方法、活动设计等方面给予积极肯定。

3.提问:如果这节课以水为例来做相关的模拟实验,这个模拟实验该怎样做?实验的模拟现象应能说明什么问题?这一实验的现象和结果能说明什么问题? 4.学生汇报各自想法后,教师介绍实验模拟的方法:

(1)在烧瓶里装三分之一的水,用带玻璃弯管的橡皮塞塞紧烧瓶口,装在方座支架上。铺好石棉网,下面放酒精灯;(2)在另一个方座支架上安装一个玻璃杯,杯口朝下,正对玻璃弯管出口;

(3)点燃酒精灯,给烧瓶加热,待水沸腾时,弯管口向玻璃杯中冒“白气”;

(4)玻璃杯内壁上逐渐积满小水滴,由小水滴又形成大水滴,从玻璃杯口一滴滴地滴下来。从而说明水蒸气上升遇冷凝结成小水滴,当小水滴积聚成大水滴时就下落,形成“雨”。

5.学生分组实验体会太阳热量对水循环的重要作用。

6.学生实验完毕后,汇报其在实验中的发现及思考。

7.教师总结水循环到底有什么意义,指出水循环不仅为人类带来电能,而且给我们带来了能食用的淡水和生产用水;陆地上有了水,植物生长、动物繁殖,给了我们吃的、用的;水循环形成的江河给我们提供了水力资源和航运之便,水循环能改善气候……当然,如果这一切缺少了太阳,其后果将是难以想象的糟糕。太阳能热水器 教学目标

1.了解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简单原理。设计太阳能热水器并能根据设计方案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2.能对自己或他人的作品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愿意与同学分享成功的经验。教学准备

1.分组材料:学生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的自备材料,温度计,手表。

2.教师准备:太阳能的相关资料或科普读物。太阳能热水器的简单工作原理图。教师自制的太阳能热水器模型。第一课时

一、了解太阳能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及其优势。

1.谈话: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太阳能在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请大家说一说,你所了解到的人类在生产生活中直接利用太阳能的例子。

2.学生交流汇报,凡是合适的例子教师都要从知识了解的途径或知识了解的广度来给予肯定。如果学生所举例子不是直接利用太阳能,教师可以进一步强化“直接利用”的标尺,引发学生再次思考。

3.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太阳能与其他能源相比较有哪些优点? 4.学生汇报后教师给予总结梳理,落脚到太阳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没有污染的能源。

二、了解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和基本原理。

1.谈话:太阳能热水器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利用太阳能的设备,观察太阳能热水器,说一说它是怎样利用太阳能的。

2.邀请个别学生表达交流自己的观点,对同学们的发言至少要在积极思考勇于表达方面给予肯定。

3.出示太阳能热水器示意图进行讲解,指导大家认识到,太阳能热水器将吸收的太阳光线转换成热能,利用冷水比重大,热水比重小的特点,在热水器内形成冷水自上而下,热水自下而上的自然循环,使整个水的温度逐步升高,达到一定温度。同时简要介绍热水器的构造。

三、依据对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和基本原理的了解,自行设计一个“简易太阳能热水器”。1.指导学生明确设计要求。(1)能够装200毫升水;(2)要利用容易得到的材料;

(3)能够尽可能地在短时间内使热水器中水的温度升上来。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撰写设计方案。

(1)组织大家思考:设计太阳能热水器需要考虑哪些问题?(2)设计太阳能热水器可以采用哪些有效的措施?(3)按要求的格式撰写设计方案。

3.组织同学在班级内、学习小组之间开展交流与优化设计方案的活动。4.课后准备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的工具和材料。第二课时

一、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1.谈话:“有了太阳能热水器的设计方案,想必大家已经迫不及待要将它制作出来。并想亲自看看它的效果吧!让我们选择合适的材料,按照自己的制作计划,开始制作一个简易的太阳能热水器。” 2.学生分小组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1)选择合适的工具和制作材料。(2)按设计要求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3)交流制作过程中的体会。3.检测太阳能热水器。

(1)讨论:用什么方法来检测太阳能热水器性能的优劣?需要测定哪些指标或参数?

(2)检测。

开展严格控制条件下的检测活动。科学地记录。

每隔5分钟测一次水温,把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

二、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1)整理检测参数。汇总所有的科学数据。分析、整理这些检测参数。汇报分析结果。(2)研究影响的因素。材料性质的因素;

太阳能热水器的摆放的方式; 太阳能热水器颜色的因素。

交流:我们认为影响太阳能热水器的因素有哪些?(3)再次设计太阳能热水器。

性能更良好的太阳能热水器应该是什么样的? 设计性能更良好的太阳能热水器。

太阳系 教学目标

1.知道组成太阳系的星体以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

2.会收集资料,能对数据进行处理,从而认识了解太阳系。

3.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教学准备

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第一课时

一、认识太阳系中围绕太阳转动的行星情况。

1.提问:哪位同学知道,太阳周围除了地球和月球之外,还有什么天体? 2.学生讨论并自由回答。

3.谈话:看来同学们对太阳系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太阳周围除了地球以外,还有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天体围着它转动,这些天体都像地球一样,本身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我们才能看到它们。这些天体包括“行星”、“矮行星”和“太阳系小天体”。为了更清楚地认识太阳系行星成员的特点,下面就让我们阅读教材第40页列举的有关太阳系八行星的数据资料。4.学生阅读资料并讨论各自的发现。

二、整理太阳系行星数据资料。

1.谈话:结合刚才阅读的数据资料和你讨论过程中自己的发现,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顺序是怎样的?计算其他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大约是水星与太阳距离的多少倍,把你们思考、计算、整理的结果记录在课本第41页的表格中。

2.学生整理数据资料,填写相应表格内容。

3.汇报整理数据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提问:

(1)你能按距离太阳的近远顺序说一说围绕太阳转动的八大行星的名称吗?(2)你有什么好办法将它们记住?(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用你喜欢的方法记一记,然后我们来比一比谁的记忆力最棒。

(3)填写教材第40页上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名称。

(4)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九大行星的知识,愿意与老师、同学交流一下吗? 4.提问:八颗行星中,体积最大的是哪一颗?体积最小的是哪一颗? 5.学生汇报,教师给予积极的肯定或鼓励。

6.谈话:按体积从大到小给八颗行星排个顺序,并把这个顺序记录在教材第41页的表格中。7.学生填写八颗行星大小排列顺序后组织同学举行简要汇报,教师小结排序结果,统一大家认识。

8.提问:同学们,上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除了课堂上学到的这些知识,你还有哪些问题?还想知道些什么? 9.学生自由提问。

10.谈话:同学们的问题还真不少,现在我们把这些问题归归类,看看有哪些是同一类型的问题。

11.教师指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从

“矮行星知识”、“太阳系小天体知识”“太阳系天体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分类,并积极肯定学生科学的问题分类方法。

12.谈话:希望同学们在课后从“矮行星知识”、“太阳系小天体知识”“太阳系天体之间的关系”这些方面收集资料,为我们下节课编辑太阳系小报做准备。第二课时

一、了解太阳系小天体和矮行星的相关信息。

1.谈话:经过上节课课后同学们的资料收集,现在你能说说你所知道的除了行星以外的有关太阳系其他天体的信息吗?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简要板书进行梳理,同时给予发言同学以正面的积极肯定。如果学生的发言中已经涉及到有关“太阳系小天体”——彗星的介绍,教师可以强调教材中也有类似的讲述;如果学生没有提到,教师还有必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2页有关彗星的内容。3.提问: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太阳系是由哪些天体组成的吗?

4.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太阳系的组成,教师适时地组织学生之间进行评议,以完善并巩固同学对太阳系组成的认识。

5.组织同学自行阅读教材第42页有关冥王星的小资料。

6.谈话:通过冥王星由大行星到排除行星行列之外过程的了解,你如何看待科学认识的发展和人们对于错误认识改正的态度?

7.学生在班级内展开汇报交流,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相互间就各自观点展开讨论。如果学生有思考或表达的障碍,教师也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引导或总结。无论是学生自行探讨还是教师引导,在这里活动目的只有一个:让同学们认识到科学研究的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勇于改正错误的精神,同时认识到科学认识不是一尘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的。

二、整理太阳系的资料,设计制作以太阳系为主题的小报。

1.提出制作以太阳系为主题的小报的要求,引导学生思考:“制作这样的小报,可以选择怎样的专题?”

2.学生个别汇报各自打算,教师给予充分肯定,并视学生汇报的实际情况指导同学可以以“太阳系天体新信息”为专题,也可以以“人们探索太阳系天体历程”为专题,还可以以“人类探索太阳系求真求是的精神”为专题。

3.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围绕自己选定的专题,我们应该收集或选择哪些资料和图片丰富我们的小报?为了让我们的小报特色更突出,在内容选取和形式编排上要注意什么?”

4.学生小组讨论商量后进行班级内的交流,并相互提出意见或建议,以完善小报的制作前的设计工作。

5.组织学生按照既定计划制作以太阳为主题的小报。

6.根据学生主题小报制作完成情况在课内或课外进行展示、介绍和评比。做太阳系模型 教学目标

1.知道组成太阳系的星体以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并能按一定比例制作简易太阳系模型。

2.意识到收集、整理和交流资料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3.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教学准备

1.在教室里和操场分小组教学。

2.材料: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橡皮泥、小皮球等。第一课时

一、设计太阳系模型。1.谈话:根据上节课得到的有关太阳系家族成员的信息,说一说太阳系各成员之间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2.学生汇报后组织大家在教材第43页的空白处画出太阳系主要成员的位置顺序关系图。3.提问:如果我们根据已经掌握的太阳系资料做个太阳系模型,应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 4.学生分小组举行深入讨论交流。

5.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后,教师从八颗行星模型的布局、模拟材料选择以及行星模拟的大小和位置关系等三方面进行总结。6.指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思考

(1)如果要对九大行星与太阳距离的数据进行处理,如何处理?(指导学生认识到需要按照比例来缩小。)

(2)如果要综合利用九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九大行星的赤道数据这两组数据来建造模型,如何处理呢?(指导学生认识到比例要一致。)

(3)处理数据后的结果如何?我们还能在桌面上建太阳系模型吗?为什么?(如果兼顾体积和距离两个数据是不可能在桌子上完成这个模型的建立工作,其中的原因在教材说明部分已经有过描述,这里不再复述。)

(4)如果要建一个较为合理的模型,可以怎么做?(指导学生认识可以分别处理两类数据,做不同类型的模型。)

7.指导学生按照大小比例计算各模拟行星的体积大小。如果以水星模拟大小为0.5厘米直径的圆球为标准,那么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模拟的大小分别为1厘米、1厘米、0.7厘米、14厘米、12厘米、5厘米和5厘米。

8.指导学生按照距离比例计算各模拟行星的远近数据。如果以水星到太阳模拟距离为0.6厘米为标准,那么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到太阳模拟距离分别为1厘米、1.5厘米、2.3厘米、7.8厘米、14.3厘米、28.7厘米和45厘米。

二、制作太阳系模型。

1.讲述在室内建立太阳系模型的步骤:

(1)参照一定比例将各色橡皮泥或准备的其他材料分别加工成“八颗行星”。

(2)由于八颗行星都是以椭圆轨道围绕太阳公转,且行星轨道基本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可以用泡沫板或其他平板做八颗行星的轨道平面。然后参照八颗行星分布的图片,调整各行星轨道之间的距离。

(3)参照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把行星安置在各自的运行轨道上。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开始制作太阳系模型,教师深入各小组举行指导。

3.制作好模型后教师组织同学分别交流自制的太阳系模型,并对同学勤于动脑、善于动手的良好品质给予充分肯定。

一、指导学生开展模拟太阳系的游戏。

1.谈话:为了进一步巩固大家对太阳系行星运转轨道的认识,我们进行一项做模拟太阳系的游戏。2.讲解游戏方法:操场中心由一位同学举起一只篮球代表太阳。8位同学举着象征不同行星的小球进场。在自转的同时绕“太阳”转。谁走的路线离“太阳”远近的次序错了则出局,全部走对后开始第二局。(教师在组织这项活动时不要在地上画出轨道圆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所扮演的角色确定自己离太阳的远近和“运行轨道”,同时让那些走错的同学说一说自己错在哪里。)

3.学生游戏,并在活动中熟悉行星运行轨道的认识。

二、指导学生到操场上建造模型。

1.提问: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其他行星的直径是多大呢?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是多远呢?我们能在操场上完成这样的游戏吗?

2.学生思考汇报,教师小结,指出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再按比例缩小九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计算好之后会发现“土星”已经距离“太阳”有143米了,一般学校的操场已无法完成这样的建模活动,如果算上最远的“海王星”更是距离“太阳”有451米之遥!3.将一颗直径1.4厘米的玻璃珠或橡皮泥球代表太阳,在草场上分别量出距“太阳”0.58米、1.8米、1.5米、2.3米、7.8 米、14.3米、28.8米和45.1米的8个点,在这些位置上安排分别代表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同学。带领其他同学进行一次“太空之旅”,当走到某一行星前时,不仅强调该行星距离太阳的位置关系,还可以邀请同学说一说他们自己对该行星其他特点的认识。4.小结:说一说在建太阳系模型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体会或发现?

自由研究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太阳系天体及天体运动特点。

2.会查阅资料,并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资料。教学准备

各种有关太阳系天体介绍的书籍和多媒体资料。

一根1.5米长的细绳、一截6厘米长的塑料管、一个有孔的橡皮塞、一只秒表、一个砝码或几个垫圈。第一课时

1.提出问题。

(1)播放录像:太阳系各天体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

(2)教师提问:关于刚才播放的这段录像,你们有什么问题需要提出?

(3)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要点。

2.推断与猜想。

(1)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推断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例如:太阳有很强的引力、宇宙大爆炸中产生的能量使得天体在惯性的作用下还在不停的运动、天体之间有磁场在不断的吸引和排斥的过程中使得它们不停地运动。

(2)学生思考上述问题,发表各自不同的看法,教师板书要点。

3.制定方案。

(1)学生分小组选择其中一个大多数同学都感兴趣的问题制定研究计划:研究方法,研究步骤,如何分工,如何记录等。

(2)小组汇报研究方案。学生可以吸取别人方案的长处,修改完善自己的方案,也可以指出别的小组方案中明显的问题或漏洞,帮助他人完善研究方案。4.考察与研究。

(1)各学习小组按研究方案开展研究活动搜集相关资料(2)教师在各小组巡回参观,但不发表评价意见。当学生按研究方案进行实施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可提供帮助;当研究方案出现问题,到了不修改无法进行下一步研究时,教师可提供指导。

5.交流与小结。

(1)各小组汇报研究的过程以及得出的结论。相同的研究项目,研究结论不同的小组,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研究过程,表达自己的意见,让其他小组帮助分析原因,最终确定合理的结论。

(2)选评“研究计划最周密、结论最令人信服的学习小组”。6.办专题小报。

(1)学生小组讨论完善专题小报的制作前的设计工作。(2)组织学生按照既定计划制作专题小报。

(3)根据学生专题小报制作完成情况在课内或课外进行展示、介绍和评比。第二课时

1.谈话: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行星绕太阳转动都有各自的轨迹,而且转动的周期也各不相同,你知道行星公转周期与什么有关吗? 2.学生讨论后回答。

3.谈话:猜想一下行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是怎样影响行星公转周期的,把你的假设写在实验记录上。

4.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

5.在学生设计实验汇报并给予评价的基础上,讲解探究行星与太阳之间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有什么关系实验的有效方法:首先,把细绳穿过塑料管,一头拴上橡皮塞,一头拴上砝码;其次,捏住塑料管,举过头顶,让橡皮塞做匀速圆周运动,橡皮塞旋转形成的圆代表行星的轨道。注意:使塑料管下的绳长保持不变;第三,分别使转动的绳长为20厘米、40厘米、60厘米,计算橡皮塞的不同运转周期。

教师在组织同学开展此项活动时应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事项:

(1)先组织学生进行假设,例如:离太阳越近的行星,其公转周期越短。然后进行实验并做好记录。(2)在此实验中,保持橡皮塞的匀速运动是操作难点。为此。课文设计了套管装置,使实验者能利用重物砝码来显示橡皮塞是否匀速运动。在实验中,教师一定要强调:在橡皮塞转动过程中,塑料管下端的绳长保持不变时,说明运转基本达到匀速,这时开始计时和记录橡皮塞转动的圈数。

(3)可在拴橡皮塞一端的绳子上用彩笔或贴纸、橡皮筋分别标出离橡皮塞20厘米、40厘米、60厘米的位置,以便学生控制转动橡皮塞的力量,使转动的半径保持恒定。(4)要求学生每次转10圈,然后用转动所用时间除以10,要至少重复3次实验,取平均值,为其公转周期。

(5)注意小组内学生的分工合作。可通过小组讨论或指派的方法,确定转橡皮塞、计时、记录、监督的人选,保障实验的顺利进行。本活动适合在操场上散开进行。6.学生分组实验,并把实验记录和实验结论写下来,从而验证假设。

7.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进行小结。

8.谈话:在这个实验中,你还发现哪些值得研究的问题? 鄂教版六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案(四单元)

四单元 无限宇宙天上有条“河” 教学目标

1.了解银河系的组成,银河系的特点和形状,银河系的直径和厚度,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

2.通过计算体会银河系的确非常非常大,知道光年是长度单位。3.通过上网、查阅书刊以及其他信息源了解银河系更多的信息。4.通过动手制作银河系模拟示意图进一步体会银河系的形状。5.使学生意识到宇宙之大,从而培养学生宽广的胸怀。教学准备

1.教师、学生均搜集相关银河系的资料,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网页等。

2.小组活动材料:硬纸板、沙、抹布等。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

1.了解学生对银河系的了解情况。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看过天上的星星吗?它们是什么样的?(2)学生讨论并回答。

(3)教师提问:晴朗的夏夜,仰望天空,你是否发现天上有一条比较明亮的光带,它是什么?

(4)教师谈话:人们把这条光带叫“银河”,你们通过搜集资料了解了银河的哪些情况? 2.汇报自己搜集的资料,进一步了解银河的情况。(1)学生汇报自己搜集的资料。

(2)小组活动:每个学生将自己知道的或搜集资料得到的有关银河的情况写下来,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小组内将大家认同的看法归为一类,将有争议的看法归为另一类。(3)小组汇报,教师板书

(4)根据小组的汇报,将汇报结果汇编成的班级记录: 对于银河相同的看法对于银河的不同意见 …………

(5)教师谈话:你们形成的共识都是正确的吗?存在的争议到底谁的看法对? 2.教师出示相关资料(文字、图片、有条件的可用视频),学生学习。(1)教师出示自己准备的资料供学生学习。

(2)提问:根据这些资料,你了解了银河的哪些情况?(2)简单归纳并且板书银河的基本信息。

(3)同学们对银河系了解的记录,哪些是对的?哪些不对? 3.学习课本上的资料。

(1)谈话:刚才同学们通过搜集资料了解了许多银河的情况,下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看课本上给我们的资料。通过学习你们又有哪些收获?(2)学生看课本上的资料。(3)汇报自己的收获。

(4)教师提问:谁能说说牛郎织女的故事?

(5)教师谈话:银河大约包含2000亿颗星体,其中恒星大约1000亿颗,太阳就是其中典型的一颗。人们把由众多恒星组成的这一天体系统称为银河系。(6)提问:银河系有什么特点?

(主要让学生了解银河系形状像一个扁平的盘子,更像运动员投掷的铁饼。银河系中心被一庞大而近于球形的晕所包围。

(7)提问:从哪里可以看出银河系是一个相当大的旋涡状星系?(银河系的直径约为80000光年。中间部位厚度约为6000光年)(8)谈话:通过上面的研究,大家对银河系的了解现在是怎样的?(9)学生回答本节课的收获,其他同学互相补充。

4、教师介绍目前人们对银河系探索的状况,小结本节课的教学情况。

5、布置作业:

课后继续搜集银河系的资料,了解更多银河系的信息。第二课时 1.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了些什么? 回家后你又搜集到了哪些资料? 2.提出研究问题:

观察银河系的图片,了解银河系的的特点。

教师提问:银河系到底有多大?如何让大家清楚明白的知道银河系的大小?什么是光年? 3.了解光年的概念。

(1)谈话:为了了解银河系的大小,先必须了解光年?谁知道什么是光年?

(2)光年是计算天体距离的单位,1光年等于光1年所走的距离。光的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算一算,1光年等于多少千米?(3)全班同学计算。

(4)请同学到黑板上写出自己的计算过程,并向全班同学讲解。1光年=300000×60×60×24×365=9460800000000 4.计算银河系的直径、中间部位的厚度。

(1)谈话:我们知道了1光年等于9460800000000千米,那么,银河系的直径是多少千米呢,中间部位的厚度是多少千米呢?(2)学生计算。(3)汇报计算结果。

银河系的直径是80000光年=300000×60×60×24×365×80000 中间部位的厚度是6000光年=300000×60×60×24×365×6000(3)谈话:通过刚才的计算你们有什么发现?(4)学生汇报。

(5)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计算,我们发现银河系的确非常非常大。太阳系在整个银河系中只不过是大海中的一颗小水滴,更不用说我们的地球了,我们每一个人就更加渺小了,因此,我们要正确看待自己,不要因为有了一点成绩就觉得了不起,同时还要有宽阔的胸怀,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

5.制作银河系的模拟示意图。

(1)谈话:上次课要求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带一些沙和大白纸,下面根据我们所学到的银河系的形状,做一个银河系的模拟示意图。(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3)展示每一组的成果。(4)请组长来评价大家的成果。

(5)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制作,我们发现大家对银河系的形状掌握的很好。同时在活动的过程中,同学们都能团结协作,共同配合,使每一组都获得了成功。6.布置作业。

进一步搜集银河系的资料和图片,把你认识的银河介绍给大家。艰辛的探索

教学目标

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大致过程,特别是几次具有特殊意义的事件。

2、能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动手办一份小报。

3、懂得搜集资料是科学学习的的一种重要的方式,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4、意识到人类为了探索宇宙奥秘付出的艰辛。

5、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教学准备

教师、学生均要搜集人类探索宇宙的相关资料。

2、学生:白纸一张,铅笔、彩色笔 剪刀

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 1.导入。

(1)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天上有条河”,谁来说说银河有什么特点?什么是光年?(2)谈话: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人们对宇宙探索的艰辛的历程。(板书课题)2.了解学生对“人类探索宇宙情况”的了解。

(1)谈话:大家知道哪些人类探索宇宙的重要事件?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说一说(2)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3)各小组派代表汇报本小组的情况。

3、汇报自己搜集的资料。(1)小组内汇报自己所搜集的资料

(2)组长做好纪录,相同的归纳在一起。凡搜集两条的就可得一个优,以此类推,看谁得的优多。(3)组长先汇报本小组得优的情况,再汇报本小组搜集的资料。(4)教师作好记载,注意将相同的资料归类。

(5)教师谈话:刚才同学们搜集了很多资料,说明大家花了很多功夫,也很有收获。

4、学习课本上的资料。

(1)谈话:下面我们来学习课本为我们提供的资料。(2)学生自学课本上的资料,教师巡视。(3)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

(4)教师提问:书上为我们提供的资料可以分为几类?

(5)教师谈话:课本为我们提供了两类资料,一类是人类探索宇宙的成功事例,包括1961年4月11日,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首次登上太空,开创了人类历史上载人航天的新纪元。另外的事件是2003年10月15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5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被顺利送上太空,并安全返回。还有2005年10月17日,神舟6号载人飞船圆满完成飞行任务并顺利返回,为中国航天事业续写了辉煌。

另外一类是失败的例子,主要有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起飞后发生爆炸,航天员全部遇难。还有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返回降落时(6)提问:看到这些资料,你们有什么想法?可以小组讨论一下,然后再请同学们汇报。(7)教师谈话:通过这段资料的学习,同学们有很多想法,大家认为人类为了探索宇宙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为了科学事业的献身精神。

5、整理资料,体会收获。

(1)同学们既搜集了资料,也学习了资料,下面请同学们将自己目前所了解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可以按时间发生的顺序,也可以按其他自己觉得合理的顺序进行整理。(2)学生整理资料,教师巡视。(3)提问:人类对宇宙探索的经历是怎样的?(4)提问: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5)教师小结。

6、布置任务。

下一节课,我们准备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办一份小报,要求大家带白纸、彩色笔,铅笔、钢笔、剪刀以及自己搜集的资料等。第二课时

1.导入。

(1)提问:人类探索宇宙经历了怎样的过程?(2)谈话:通过学习“艰辛的探索”你有什么想法? 2.办一份小报

(1)谈话:上次课老师要求同学们带一些材料,利用我们搜集的资料,以“艰辛的探索”为主题办一份科技小报,下面请组长检查同学们带材料的情况。(2)提问:怎样才能办好一份小报?(3)小组讨论

(4)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5)同组其他同学补充。(6)教师小结:

办小报首先要确定主题,也就是说小报的中心内容是什么?然后需要哪些材料,当然大家先搜集了许多资料,也可以根据自己手上的资料确定小报的主题

其次要注意排版,根据手上的资料怎样摆放美观。要搞好版面的设计。

第三粘贴,摆放好了后用胶棒将材料粘上去,材料摆放时可根据版面对材料的要求进行加工,该剪的剪,该裁的裁,最后达到美观。

第四加工,主要是对小报进行美化,可以用彩色笔等美术手段进行加工、美化。

总之,办小报就是要做到主题鲜明,有创意,版面设计新颖,构图美观。(7)谈话:说一说你准备办一张怎样的小报 3.学生自己办报

(1)学生自己办报,教师巡视。(2)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帮助。4.展示作品

(1)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选择几张比较好的作品和几幅有特点的作品(2)谈话:请同学们看这位同学的作品,先让他说一说他的设想。(3)大家再针对这幅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4)再分析另外几幅作品。5.总结交流

(1)谈话:通过办小报这项活动,你有哪些感受?(2)提问:你觉得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3)教师小结:通过今天的活动,大家都有很大的收获,希望大家回家后继续学习宇宙知识,了解宇宙奥秘。6.布置作业。

搜集人造卫星与飞船的资料、图片。

17人造卫星与飞船 教学目标

1.知道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是重要的探测宇宙的工具。

2.通过搜集资料、学习资料,了解人造地球卫星和宇宙飞船的种类和用途 3.通过开科学讨论会,培养同学们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习惯、兴趣和能力 4.意识到人类对太空的认识随技术的进步而深化和拓展。5.关注我国空间技术的最新发展。教学准备

教师、学生搜集人造卫星和飞船的资料、邮票和图片 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

了解学生搜集资料情况。

(1)谈话:上次课要求同学们在家里搜集有关人造卫星与飞船的资料,现在请每一小组的组长检查一下。

(2)各组组长检查,教师巡视。(3)各组汇报检查情况。(4)教师小结。

2.组织学生召开科学讨论会。

(1)教师谈话:同学们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说一说你知道的人造卫星有哪些?它们各有什么用途?先在小组内交流,再请代表在全班交流。

(2)小组交流,并且每组组长做好纪录,将本组搜集的资料可以贴在大纸上。教师巡视。(3)每一组派代表上讲台交流,将本组搜集的资料贴在黑板上,同组同学可以补充,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看法,有不同的观点可以展开讨论。当一组发言,讨论完毕后,下一组再发言,再讨论。

(4)讨论会开始,由科代表主持,教师可作为一分子参与讨论,有时可以给他们帮助。(5)提问:通过开科学讨论会,你有哪些收获?

(6)小结:刚才同学们召开了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科学讨论会,在讨论会上,每一组同学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谈了人造卫星的种类及用途,大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发表了各自不同的看法。虽然有的同学的看法不一致,但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理由。通过讨论同学们对人造卫星的种类和用途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为探索太空,探索宇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学习课本资料。

(1)谈话:刚才大家讨论了人造卫星的种类和用途,下面大家看书52页,请大家仔细阅读这段资料,看看与我们刚才的讨论是否一样。(2)学生阅读资料,教师巡视。(3)提问:这段资料告诉了我们什么?(4)学生汇报,其他同学补充。

(5)提问:这段资料告诉我们的信息与刚才大家的讨论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6)小结。按照卫星的用途,可以将卫星分为三类: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应用卫星。4.巩固。

(1)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2)你还有哪些体会?

5.布置作业。

回家继续搜集有关卫星的邮票、图片和宇宙飞船的的资料。

第二课时 1.导入。

(1)提问:上节课,我们召开了科学讨论会,学习了书上的资料,谁能说一说人造卫星分哪几种?各有什么用途?

(2)谈话:今天我们将继续和大家共同研究这方面的知识。2.继续研究人造卫星的相关知识。

(1)谈话:上次要求大家回家继续搜集人造卫星的资料,下面老师来了解一下大家搜集的情况。

(2)提问:你们又搜集了哪些资料?

(3)先来看看邮票中有关卫星的资料,谁来说一说你搜集了哪些有关卫星的邮票?邮票上面讲的是什么内容?

(4)将邮票展示给大家观察。(5)小结。

(6)提问:同学们搜集了哪些卫星的图片?(7)谈话:观察卫星的图片。

(8)提问:图中是什么卫星,它有什么特点?

第四篇:粤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粤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www.5y

kj.co

m 第一单元

简单机械

第1课

杠杆

第2课

杠杆的平衡

第3课

滑轮、轮轴与齿轮

第4课

斜面

第5课

研究自行车

第二单元

自然资源

第6课

珍贵的淡水

第7课

宝贵的耕地

第8课

保护生物资源

第9课

矿产资源

第10课

海洋宝库

第三单元

浩瀚的宇宙

第11课

太阳系

第12课

银河系

第13课

观天认星

第14课

探索宇宙

第16课

网络课堂

——太空搭载实验方案设计

第一单元

简单机械

第1课

杠杆

教学目标:

知道利用工具可以把罐盖打开,知道使用撬杆打开罐盖最容易。

2知道杠杆的组成除了有撬杆外,还有动力点、阻力点和支点;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

3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对简单机械——杠杆的使用有一定的了解。

4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活动①:怎样更容易把盖子打开?

3活动②:研究罐子凸起边缘的作用。

4活动③:用杠杆做个“起重机”。

5小组讨论:

省里力杠杆和费力杠杆各有什么不同,寻找身边的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

6小结。

教学后记:

第2课

杠杆的平衡

教学目标:

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对简单机械——杠杆的使用有一定的了解。

2知道怎样让天平和杠杆保持平衡。

3动手制作简易小天平。

4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描述和表达。

5提出问题、猜测、设计实验和科学小制作。

6学习使用工具和解释使用工具的意义。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活动①:研究杠杆的平衡。

3活动②:制作简易小天平。

4活动③:寻找生活上的杠杆。

5阅读:我国古代对杠杆的应用。

6小组讨论:你认为阿基米德的话有道理吗?

7小结。

教学后记:

第3课

滑轮、轮轴与齿轮

教学目标:

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简单机械——滑轮、轮轴。

2了解滑轮、轮轴与齿轮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实验操作的能力。

5学习使用工具和解释使用工具的意义。

6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活动①:几种奇特的轮子。

3活动②:研究滑轮的作用。

4活动③:制作小吊车。

5活动④:拔河比赛。

6活动⑤:寻找生活中的轮轴。

7活动⑥:研究轮轴的作用。

8活动⑦:研究齿轮的作用。

5拓展:齿轮传动装置。

6小结。

教学后记:

第4课

斜面

教学目标:

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一些简单机械——斜面。

2了解斜面在实际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实验操作的能力。

5学习使用工具和解释使用工具的意义。

6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7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带来好处。

8尊重证据,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研究问题,分享他人的智慧。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活动①:研究斜面的作用。

3活动②:变形的斜面。

4活动③:斜面的应用。

5小结。

教学后记:

第5课

研究自行车

教学目标:

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2了解一些简单机械在实际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实验操作的能力。

5学习使用工具和解释使用工具的意义。

6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7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带来好处。

8尊重证据,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研究问题,分享他人的智慧。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活动①:自行车中的简单机械。

3活动②:变速自行车中的秘密。

4活动③:自行车博览会。

5小结。

教学后记:

第二单元

自然资源

第6课

珍贵的淡水

教学目标:

知道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

2知道地球上淡水资源尤其的匮乏。

3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4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5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保护水资源,保护自然资源。

6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活动①:积少成多。

3活动②:淡水资源知多少。

4活动③:我该怎样用水。

5小结。

教学后记:

第7课

宝贵的耕地

教学目标:

意识到人类生存与陆地物质的密切关系,意识到保护陆地物质的重要性。

2知道我国耕地资源尤其的匮乏。

3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4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5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6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7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保护自然资源。

8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活动①:为什么禁用红砖?

3活动②:调查我们周围耕地的情况。

4活动③:介绍家乡的土地资源情况。

5小结。

教学后记:

第8课

保护生物资源

教学目标:

了解保护濒危动植物的重要性。

2了解当地的动植物资源,意识到动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3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4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5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6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保护自然资源。

7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教师介绍: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3活动:为什么要保护野生动植物?

4阅读资料:卧龙自然保护区。

5小组活动:调查自然保护区。

6小结。

教学后记:

第9课

矿产资源

教学目标:

知道主要的金属矿产、能源矿产及其提炼物的名称。

2了解一些其他的非金属矿产。

3有搜索资料整理信息的能力。

4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5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6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保护自然资源。

7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活动①:金属材料是从哪里来的?

3活动②:全身是宝的石油。

4阅读资料:石油来自哪里?

5活动③:能源矿产还有多少?

6阅读资料:其他非金属矿产。

7小结。

教学后记:

第10课

海洋宝库

教学目标:

了解要保护海洋资源的方法。

2了解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

3具有搜索资料整理信息的能力。

4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5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6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保护自然资源。

7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活动①:为什么要休鱼?

3活动②:海洋有什么可利用的资源。

4小组讨论:向海洋要宝。

5小结。

教学后记:

第三单元

浩瀚的宇宙

第11课

太阳系

教学目标:

了解太阳系是由恒星、行星、小行星、彗星等不同天体组成的。

2知道太阳八大行星的名字、排

列顺序,对它们的大小有直观的印象。

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的能力。

5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6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7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教师介绍太阳系家族成员。

3活动:模拟太阳系。

4小组活动:网上学——火星上的新发现。

5小结。

教学后记:

第12课

银河系

教学目标:

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关系。

2理解“光年”的概念。

3能够描述比较抽象太阳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之间的关系。

4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6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7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8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活动①:了解银河系的大小。

3讨论:了解地球、太阳系、银河系的关系,想象银河系大小。

4小组活动:阅读、收集有关河外星系的资料。

5小结。

教学后记:

第13课

观天认星

教学目标:

知道什么是星座,知道辨认北斗七星、北极星。

2认识春夏天空中一些显著的星座。

3能够描述比较抽象太阳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之间的关系。

4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猜测、设计实验和验证的能力。

5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6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7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活动①:看星图。

3活动②:春季星座的观测。

4活动③:观测星座。

5小结。

教学后记:

第14课

探索宇宙

教学目标:

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

2认识到空间科学对现代生活有哪些影响和帮助。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4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对他人交换意见。

5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6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阅读资料: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

3活动①:月球面纱是怎样揭开的?

4活动②:空间科学与我们的生活

5活动③:联络外星生物。

6小结。

教学后记:

第16课

网络课堂

——太空搭载实验方案设计

教学目标:

对太空搭载实验有初步了解。

2关注我国空间技术的最新发展。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4根据自己的知识,完成一个简单的太空搭载实验设计。

5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6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环节①:太空搭载实验设计

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太空搭载实验。

3环节②:太空搭载实验评价

对不同的实验设计进行评价。

4小结。

教学后记:

www.5y

kj.co

m

第五篇: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

6《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习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关于童谣的;歌曲《恭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

一、初二满街走。)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A.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初一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有声有光地玩耍。)

B.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A.找读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腊八粥、腊八蒜;杂拦儿;二十三,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准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家家过年时都吃饺子;正月十五,这一天,大家必须吃元宵啊。),说说体会(充足、丰盛)。

B.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A.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体会人们的轻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的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4.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作业:抄写词语

色味双美

零七八碎

万象更新

男女老少

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

万不得已

截然不同

张灯结彩

各形各色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

.听歌曲《恭喜》,回顾除夕。

2.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

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

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3.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三、领悟表达特点

.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感受老舍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易简约而又颇有些幽默的“口语化”语言之中,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整条大街都像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等。)

2.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对于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而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使我们对通宵达旦的除夕和张灯结彩的元宵节,留下了非常深刻地的印象。)

3.对比写法

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第一段落采用了反话的写法,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年的忙碌与热闹,将各种风俗习惯融于其中。第二段则以较浓的抒情色彩写出的喜庆与热闹的气氛。)

四、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拓展阅读

春节各地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饮食,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

东北地区的人进入腊月后会先杀一头猪,请村里人吃一顿,以示庆祝。然后再包粘豆包、做豆腐。粘豆包多则上百斤,少的也有几十斤,可以吃上一个冬天。大年初一和初五吃饺子。

西北不少地方的人吃饺子时,饺子皮不是一个一个擀出来的,而是将面擀成一个大片后用碗扣成的。

豫南一带除夕的年夜饭吃到午夜,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再端上一盘鱼,以示年年有余。初一早上,又将饺子和面条同煮着吃,面条代表钱串子,为发财之意。

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汤圆、年糕、蜂糕、米糕、云片糕等,寓言“年年高”、“步步登高”。另外,吃黄豆芽(也叫“如意菜”)象征万事如意,吃发芽菜(用蚕豆泡发的)寓意发财。

四川除夕时,四川人一般都吃火锅,初一早上吃汤圆,意为团团圆圆。

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鸡要求是雄鸡,将其整只清炖,装盘时要让其头昂起;鱼要选用白鲢,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

2.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板书设计: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喜庆团圆祥和

7《藏戏》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学习并积累“鼻祖、旷野、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语句。

2.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通过默读,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等查询藏戏的由来、历史变化及主要剧目等相关信息;藏戏面具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藏戏的有关图片,配乐介绍:藏戏是藏族的传统杂到每个角色都要带着象征身份的面具;它漫长到要演出三五天还不会结束……藏戏,以不可抗拒的魅力,一代代传承下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藏戏是怎样形成的,有着怎样的特色。

2.板书课题

二、读文,理清思路

.藏戏同其他剧种相比,独具魅力的地方是什么?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语句。(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一部戏演三五天还没有结束。)

三、朗读品味,了解藏戏的特点

(一)读第一部分,初步了解藏戏的特点

.找读前三自然段,说说你都听出了什么。

(藏戏有三个突出特点;世界上这样的剧种很少,而藏戏是其中之一;连续三个排比式的问句,更加突出了藏戏的特点,其中还有着民族的自豪感。)

2.练习朗读后,找学生朗读,要求分别读出藏戏的特色;藏戏剧种的稀少;中国拥有藏戏的自豪。

(二)读课文第三部分,具体了解藏戏的特点

.默读8自然段到最后,找与第一部分相对应的具体描写。(8—16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的特点;17—18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演出没有舞台的特点;19-20自然段写的是藏戏一部戏要演出三五天的特点。)

2.自由读8—16自然段,说说你进一步了解到了什么。

3.看图片,结合具体的面具,说一说颜色象征了什么,对角色的什么特征作了夸张。

4.自由读17和18自然段,结合“不要……不要……不要……只要……”来体会藏戏以广阔的大自然为背景,道具更是简陋到了极点。

5.你想看藏戏吗,为什么?(感受藏戏的自然、古朴、神秘这些独特的魅力。结合看戏人,来体会轻松自然、随心所欲带给人们的艺术享受。)

(三)师生合作读,感受藏戏特点和相呼应的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

.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生读:8-16自然段。

2.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没有舞台呢?生读:17和18自然段。

3.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生读:20自然段。

4.师生合读:21自然段。

四、了解藏戏的形成

.自读后小组讨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有哪些传奇色彩?

2.交流、生发:

(1)以弱抗强的传奇:年轻的僧人→凶险的自然。结合“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灌水吞噬”中带点的词,来体会雅鲁藏布江的凶险,一个年轻的僧人想为百姓造福,要与天抗争。这是勇敢的传奇。

(2)创造奇迹的传奇:一无所有→58座铁索桥。通过7位姑娘组成的藏戏班子,以艺术和善良感召人们,大家由哄笑到献出人力、物力、财力,在江上建了58座铁索桥,来体会这种齐心合力,人定胜天的传奇色彩。

(3)艺术的传奇:僧人→藏戏的开山鼻祖。这人仅由7人组成的藏戏班子,开创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诞生了一个为人们接受并赞叹的剧种。

五、总结

许多地区、民族,都有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的奇葩。藏戏,作为藏族的传统剧种,到几百年后的今天,仍有着无穷的魅力,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再一次齐读开头部分。

六、作业: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藏戏的形成及特色。

板书设计:

戴面具演出

藏戏 没有舞台

传奇来历:为民造福 开创藏戏

三五天没结束

8《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难点: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关于各地民居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播放:如上海石库门、x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有点令人眼花缭乱了,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去参观领略一番。(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有着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

2.出示词语认读:

闽西南粤东北奇葩骚扰夯筑竹篾布局均匀风雨侵蚀安然无恙

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秩序井然遮天盖地清风徐来蜂拥而来家道兴旺

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

多起竹楼,傍水而居

树满寨,花满园

三、了解民居特点

.默读课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客家民居

位 置

作 用

材 料

结 构

文化特征

2.完成填空后小组交流,共同完成表格填空

客家民居

位 置

闽西南、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

作 用

防备盗匪骚扰和当地人排挤

材 料

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黏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

结 构

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文化特征

吉祥、幸福、安宁;和睦相处;勤俭持家;平等互助

3.全班交流,了解客家民居的特点。

四、深读探究,感知表达特点

.自由读《客家民居》部分,思考是围绕哪段话来写的?(画出中心段落:第一自然段)

2.读第二自然段,客家民居“奇”在何处?指名说,互相补充。(用料奇特;造型奇特;异常坚固。)

3.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有什么好处?(列数字-通过厚1米、高15米以上,三至六层,一百至二百多间房

屋,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这些具体的数字,使人准确地了解客家民居的基本特点;打比方-房屋如橘瓣状排列,生动地写出了民居独特的造型。)

4.同桌商议,并参考文中插图,画一画客家民居的俯瞰图。(教师出示八卦图,请学生参考比较。)

五、客家民居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勤俭持家、和睦相处、平等互助等)

六、自读《傣家竹楼》部分

.自己设计一张表格,了解傣家竹楼的特点。

2.创设情境,运用方法,介绍傣家竹楼。(傣家竹楼,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优美的风景,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景点。如果由你来当导游,该如何向游客介绍?请各小组推选选手,共同设计导游词,参加评比。)

3.评议

七、拓展阅读:这篇在介绍永定土楼的特点时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近五六年来,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以千计的专家、学者慕名前往闽西永定县,参观考察被称赞为“中国古建筑奇葩”的闽西土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史蒂汉斯•安德烈先生参观了土楼后赞美道:“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永定土楼,特别是圆形住宅(土楼),以悠久的历史,宏大的,精巧的结构,独特的风格扬名于世。优美而壮观的永定圆楼,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有如从地下冒出来的自然生长的巨大的“蘑菇”,又如自天而降的黑色“飞碟”,环形的屋顶飘浮在烟雾中。

仅以永定县苦竹乡井头村的深远楼为例,楼里三圈,直径80米,周长250米。外圈四层,房子260间;中圈二层,房子60间;里圈一层,房子8间。共有房子328间,里头住毒害80户500人。尤其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偌大一座城堡式的高大建筑,不用一根钢筋,一水泥,一块砖石,全以一担担黄土堆积而成,自明清迄今,始终完好如新。永定圆楼由于土墙环拱,又能保暖隔热,冬暖夏凉,易于防卫,便于管理。闽西土楼为什么能历久不毁,成为我国古建筑艺术的一个奇葩呢?控其奥秘,原来它以黄土为主要原料,佐以沙、石灰,拌掺少量红糖、糯米和木屑、竹条等,经过反复揉打、研舂、碾压,然后夯打土墙,并以木料为梁呆,瓦片为顶盖,因而异常坚实牢固。

板书设计: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 傣家竹楼

世界民居奇葩

《和田的维吾尔》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学习并积累“酷热、铺天盖地、美不胜收”等词语和生动的句子。

2.了解“和田的维吾尔”的特点,感受所展示的维吾尔乡村风情及他们虽苦犹乐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难点:

通过独立阅读和交流探讨,感受和田的地域风情和维吾尔人的以苦为乐的民族风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歌曲《我们x疆好地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欣赏动漫歌曲《我们x疆好地方》,说说对维吾尔族的了解。(如能歌善舞、热情、漂亮等)

2.对维吾尔族除了我们所知道的这些,还有着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现在,我们就走进和田的维吾尔。(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自由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说一说你了解到了维吾尔族哪些风俗习惯。(如,日常食品馕、烤肉和“库乃其”都是在沙土坑中烤制成的;把衣服铺在沙漠上晒干;天生爱花;能歌善舞等。)

2.快速浏览,画出能够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或精神的语句。(六年前的一个夜晚,我感受了和田维吾尔人特有的豪气与乐观;和田维吾尔人热爱土地的程度令人惊叹;和田地处大漠边缘,那恶劣的自然环境并没有扼杀维吾尔人爱美的天性;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3.讨论:最能集中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的是哪一句?(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板书:苦甜)

三、深读品悟,感受地域与民族风情

.默读课文,结合画出的句子,与小组同学交流:和田维吾尔是一个怎样的民族?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理解,大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随机指导。

(1)豪气与乐观的维吾尔族

A.轻声读第1自然段,想像这段话所描写的情景:黑夜,铺天盖地的沙尘暴中传来热烈激昂的歌声。这歌声饱含着对黑暗与沙尘暴的蔑视,以豪气与乐观超越了可怕的黑暗与自然。新课标第一网

B.找一找文中的对比:被沙尘暴统治与破坏的夜-热烈激昂的歌声;缩在被窝里惊恐地竖耳倾听--驾着马车迎风引吭高歌。这样的对比中不由得让人对和田维吾尔民族的豪气与乐观肃然起敬。

c.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2)酷爱土地的维吾尔族

读一读2.3自然段,和田维吾尔人的生活中,哪些与土息息相关?

A.“民以食为天”,维吾尔族人的吃几乎离不开土。找一找,哪些句子写出了作者的惊叹。(“谁能想到”“谁又能想到”两个感叹句。看图片,认烤肉、馕、“库乃其”这些美味,以及生产美味的馕坑。)

B.把衣服铺在沙漠上晾晒。想象那样的情景:在寂静广阔而又单调的沙漠上,各色衣服犹如巨幅抽象画。而能够在这样的背景下画出如此有创造力的画家,只能是热爱生活、热爱土地的维吾尔人。

c.和田维吾尔人的吃和穿,都离不开他们深深热爱的土地。诗人艾青曾深情吟诵: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让我们也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内容。

(3)爱美的维吾尔族

读一读第5自然段,为什么说爱美是他们的“天性”?

A.画出作者打比方的句子,体会“美不胜收”。(巴扎的闹市里,那一顶顶鲜亮绣花“都帕”,那一团团飘然而过的“艾得来斯”,犹如天幕上朵朵鲜艳的彩云,又似花园里一片片随风摇曳的花儿,真是美不胜收;密密的眼帘,深邃的眼睛,像花儿般绽放在风沙里。)

B.爱花、种花、绣花,衣着如花,姑娘似花,维吾尔族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美丽地生活着,正像坚强的花朵,在最贫瘠的土地上仍然尽情地吐露芬芳。

(4)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

“没有歌舞,维吾尔的生活就不完整,歌舞已经成了他们日常生活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不受任何限制,想跳就跳;聚餐的目的不在于吃,而在于载歌载舞。)

四、提升认识,体会写法

.结合全文,说说对句子的理解,“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生活在沙漠中的和田维吾尔人,物质条件虽然很差,但是他们有豁达、乐观的品性;他们热爱生活,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所以无论生活有多苦,他们仍感觉是甜的。)

2.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地域风情和民族风俗的?(全文和每段都有中心句子,使脉络清晰,易于把握;描写细腻,语言优美。)

3.选择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或语段抄写下来。

板书设计:和田的维吾尔

苦→甜

热爱生活

《口语交际•习作二》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借鉴本组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

3.学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创编班级习作集。

课前准备

.学生通过上网了解各地自己感兴趣的民风民俗,或者调查本地的风俗习惯。

2.教师准备有关的图片。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口语交际)

一、回顾课文,激发兴趣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说一说从《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和田的维吾尔》中,了解到了哪些民风民俗。

2.民风民俗,是与民族文化有关的风俗习惯,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展示图片,向同学们介绍某种民风民俗。

二、畅所欲言,感受各地民风民俗

.小组内交流

(1)交流内容:对课外阅读、调查、上网查找、亲身经历等所了解的民俗进行交流。(如,节日习俗:元宵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春节等;民族舞蹈、服饰、饮食、民居;民间工艺品等。)

(2)交流要求:认真倾听别人介绍了的民风民俗有什么特点,是怎样介绍的;提出感兴趣的问题,介绍的同学要耐心回答;推选代表,介绍本组最有特色的民风民俗,商议怎样介绍才能给全班同学留下深刻的印象。(如,要做到善于组织和利用手中的材料,说得详略得当,生动有趣,条理清晰等。)

2.各组推选代表,准备参加全班交流。

三、召开民风民俗发布会

.各组推选代表参加民风民俗发布会,确定发言顺序。

2.明确发布会有关要求:

(1)发言人要讲清楚某种民风民俗的特点。

(2)讲完后回答同学们的提问。

(3)对某种民风民俗感兴趣并有所了解的同学,可以随时进行补充。

3.评选最佳发言人:共同讨论哪位发言人介绍的民风民俗给人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口齿清晰,态度大方,解答耐心细致;条理清楚,民风民俗特点突出,运用本组所学的一些表达方法。

4.引导大家总结:我国有56个民族,疆域广阔,民风民俗特色鲜明而又丰富多彩。吃穿住行,礼仪、姓氏、节日、工艺品,处处有历史文化的积淀。建议同学们课下浏览“国家文化网--民风民俗”和“央视国际网--国家地理-民风民俗”,去领略更多的民族风情。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激发习作兴趣

同学们,我们在口语交际课上,了解到了各种各样的民族风俗习惯。有的让我们感到新奇,有的让我们感到有趣,还有的让我们赞叹。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定写自己所想要介绍的民风民俗。可以是课外阅读时知道,也可以是通过调查访问了解的,还可以是在别的地方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的,或者是在口语交际课中听到的。

二、确定思路,回顾写法

.你最想介绍的哪种民风民俗?

引导学生回忆口语交际课上听到的和自己在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明确自己要写的内容。

2.回忆本组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3.回忆口语交际课中评为“最佳发言人”的同学采取了哪些方法来介绍民风民俗的。

4.说说你能借鉴的一些写法。

三、指导学生习作

学生作文,教师巡回指导。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评改作文

.自读,认真修改。

2.小组内听读,结合口语交际课上介绍过的,说说在作文上有什么进步,并提出修改建议。

二、全班评议

.各组推荐或同学自荐交流欣赏优秀习作。

2.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是否突出民俗特点,是否清楚具体等,来进行表达上的评议。并提出修改建议。根据大家提出的建议,对习作进行修改完善。

三、形成作品集

.请小组同学或自己的好朋友为自己的习作写一写评语。

2.将全班学生的习作装订成集,编成一本民俗作品集,共同商议起个醒目的题目。

下载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学设计(苏教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学设计(苏教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苏教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第一课时 方程的意义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的1~3题。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知道像X+50=150、2X=200这......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导学案005 第一单元《我们长大了》 城关小学邓永亮 第一课时 我在成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自己从出生到现在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2、知道人体生......

    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学设计(苏教版)(推荐)

    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学设计(苏教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2物体形状发生改变以后 课型 课时 时间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学设计(苏教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学设计(苏教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www.5y kj.co m 第四单元、1认识常见岩石 课型 课时 时间 学习目标 过程与方法: .会用......

    粤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反思)

    粤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简单机械 第1课杠杆 第2课杠杆的平衡 第3课滑轮、轮轴与齿轮 第4课斜面 第5课研究自行车 第二单元自然资源 第6课珍贵的淡水 第7课......

    六年级科学全册教案

    · 1.使用工具 教学目标:1、能说出我们生活中常用的工具。 2、能根据生活的需要正确地使用相关工具。 3、知道对工具的爱护和工具使用中的安全。 教学重点:知道我们生活中的常......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复习知识点总结

    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题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2、放大镜具有中间厚(凸起)、边缘薄、透明的特点。放大镜也叫“凸......

    科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电 一、单元教学意义 当我们轻轻闭合开关:电灯就会发出光,收音机就会播放动听的乐曲,电视机就会呈现五彩缤纷的画面„„这一切对我们来说似乎早就习以为常了。 电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