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粤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反思)
粤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简单机械 第1课
杠杆 第2课
杠杆的平衡 第3课
滑轮、轮轴与齿轮 第4课
斜面 第5课
研究自行车 第二单元
自然资源 第6课
珍贵的淡水 第7课
宝贵的耕地 第8课
保护生物资源 第9课
矿产资源 第10课
海洋宝库 第三单元
浩瀚的宇宙 第11课
太阳系 第12课
银河系 第13课
观天认星 第14课
探索宇宙 第16课
网络课堂 ——太空搭载实验方案设计 第一单元
简单机械
第1课
杠杆
教学目标: 知道利用工具可以把罐盖打开,知道使用撬杆打开罐盖最容易。2 知道杠杆的组成除了有撬杆外,还有动力点、阻力点和支点;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对简单机械——杠杆的使用有一定的了解。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5 培养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活动①:怎样更容易把盖子打开? 3 活动②:研究罐子凸起边缘的作用。4 活动③:用杠杆做个“起重机”。5 小组讨论:
省里力杠杆和费力杠杆各有什么不同,寻找身边的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6 小结。教学后记:省里力杠杆和费力杠杆各有什么不同老师要重点讲解。第2课
杠杆的平衡
教学目标:
1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对简单机械——杠杆的使用有一定的了解。知道怎样让天平和杠杆保持平衡。3 动手制作简易小天平。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描述和表达。5 提出问题、猜测、设计实验和科学小制作。6 学习使用工具和解释使用工具的意义。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活动①:研究杠杆的平衡。3 活动②:制作简易小天平。4 活动③:寻找生活上的杠杆。5 阅读:我国古代对杠杆的应用。小组讨论:你认为阿基米德的话有道理吗? 7 小结。
教学后记:怎样让天平和杠杆保持平衡老师要用视频来展示。
第3课
滑轮、轮轴与齿轮
教学目标:
1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简单机械——滑轮、轮轴。2 了解滑轮、轮轴与齿轮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3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实验操作的能力。5 学习使用工具和解释使用工具的意义。6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活动①:几种奇特的轮子。3 活动②:研究滑轮的作用。4 活动③:制作小吊车。5 活动④:拔河比赛。6 活动⑤:寻找生活中的轮轴。7 活动⑥:研究轮轴的作用。8 活动⑦:研究齿轮的作用。5 拓展:齿轮传动装置。6 小结。
教学后记:动滑轮与定滑轮的不同作用是本课重点,老师要着重讲解。
第4课
斜面
教学目标: 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一些简单机械——斜面。2 了解斜面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实验操作的能力。5 学习使用工具和解释使用工具的意义。6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带来好处。尊重证据,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研究问题,分享他人的智慧。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活动①:研究斜面的作用。3 活动②:变形的斜面。4 活动③:斜面的应用。5 小结。
教学后记: 斜面是一种简单机械,有的同学一时不好了解,老师要循循善诱。
第5课
研究自行车
教学目标: 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2 了解一些简单机械在实际中的应用。3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实验操作的能力。5 学习使用工具和解释使用工具的意义。6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带来好处。尊重证据,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研究问题,分享他人的智慧。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活动①:自行车中的简单机械。3 活动②:变速自行车中的秘密。4 活动③:自行车博览会。5 小结。
教学后记: 自行车运用机械很多,有点负责,老师要深入浅出,搞好教学工作。
第二单元
自然资源
第6课
珍贵的淡水
教学目标: 知道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2 知道地球上淡水资源尤其的匮乏。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4 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5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保护水资源,保护自然资源。6 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2 活动①:积少成多。3 活动②:淡水资源知多少。4 活动③:我该怎样用水。5小结。
教学后记:淡水资源是宝贵的,要让同学们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第7课
宝贵的耕地
教学目标: 意识到人类生存与陆地物质的密切关系,意识到保护陆地物质的重要性。知道我国耕地资源尤其的匮乏。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5 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6 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7 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保护自然资源。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活动①:为什么禁用红砖? 3 活动②:调查我们周围耕地的情况。4 活动③:介绍家乡的土地资源情况。5小结。教学后记:土地资源也是宝贵的,要让同学们养成节约资源的好习惯。
第8课
保护生物资源
教学目标: 了解保护濒危动植物的重要性。了解当地的动植物资源,意识到动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3 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5 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6 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保护自然资源。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教师介绍:袁隆平与杂交水稻。3 活动:为什么要保护野生动植物? 4 阅读资料:卧龙自然保护区。5 小组活动:调查自然保护区。6 小结。
教学后记:生物资源也是宝贵的,要让同学们养成爱护动物的好习惯。
第9课
矿产资源
教学目标: 知道主要的金属矿产、能源矿产及其提炼物的名称。2 了解一些其他的非金属矿产。3 有搜索资料整理信息的能力。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5 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6 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保护自然资源。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活动①:金属材料是从哪里来的? 3 活动②:全身是宝的石油。4 阅读资料:石油来自哪里? 5 活动③:能源矿产还有多少? 6 阅读资料:其他非金属矿产。7 小结。
教学后记:矿产资源是宝贵的,要让同学们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第10课
海洋宝库
教学目标: 了解要保护海洋资源的方法。
2了解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3 具有搜索资料整理信息的能力。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5 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6 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保护自然资源。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活动①:为什么要休鱼? 3 活动②:海洋有什么可利用的资源。4小组讨论:向海洋要宝。5 小结。
教学后记: 海洋虽大,但是不是取之不尽的,我们要热爱它。
第三单元
浩瀚的宇宙
第11课
太阳系
教学目标: 了解太阳系是由恒星、行星、小行星、彗星等不同天体组成的。2 知道太阳八大行星的名字、排 列顺序,对它们的大小有直观的印象。3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的能力。5 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6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7 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教师介绍太阳系家族成员。3 活动:模拟太阳系。小组活动:网上学——火星上的新发现。
5小结。
教学后记:太阳系是我们地球的家园。
第12课
银河系
教学目标: 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关系。2 理解“光年”的概念。能够描述比较抽象太阳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之间的关系。4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5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6 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7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8 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活动①:了解银河系的大小。讨论:了解地球、太阳系、银河系的关系,想象银河系大小。4小组活动:阅读、收集有关河外星系的资料。5 小结。
教学后记:银河系是我们太阳系的家园,我们要认识它,利用它。
第13课
观天认星
教学目标: 知道什么是星座,知道辨认北斗七星、北极星。2 认识春夏天空中一些显著的星座。能够描述比较抽象太阳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之间的关系。4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猜测、设计实验和验证的能力。5 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6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7 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2 活动①:看星图。3 活动②:春季星座的观测。4 活动③:观测星座。
5小结。
教学后记:春季星座的观测是本课重点,老师要着重教学!
第14课
探索宇宙
教学目标: 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认识到空间科学对现代生活有哪些影响和帮助。3 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对他人交换意见。5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6 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阅读资料: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3 活动①:月球面纱是怎样揭开的? 4 活动②:空间科学与我们的生活 5 活动③:联络外星生物。6 小结。
教学后记: 外星人是有的,但是我们没有发现。老师可以借此教导学生认识哲学道理。
第16课
网络课堂 ——太空搭载实验方案设计
教学目标: 对太空搭载实验有初步了解。2 关注我国空间技术的最新发展。3 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根据自己的知识,完成一个简单的太空搭载实验设计。5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6 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环节①:太空搭载实验设计
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太空搭载实验。3 环节②:太空搭载实验评价
对不同的实验设计进行评价。4 小结。教学后记:
第二篇:粤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粤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www.5y
kj.co
m 第一单元
简单机械
第1课
杠杆
第2课
杠杆的平衡
第3课
滑轮、轮轴与齿轮
第4课
斜面
第5课
研究自行车
第二单元
自然资源
第6课
珍贵的淡水
第7课
宝贵的耕地
第8课
保护生物资源
第9课
矿产资源
第10课
海洋宝库
第三单元
浩瀚的宇宙
第11课
太阳系
第12课
银河系
第13课
观天认星
第14课
探索宇宙
第16课
网络课堂
——太空搭载实验方案设计
第一单元
简单机械
第1课
杠杆
教学目标:
知道利用工具可以把罐盖打开,知道使用撬杆打开罐盖最容易。
2知道杠杆的组成除了有撬杆外,还有动力点、阻力点和支点;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
3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对简单机械——杠杆的使用有一定的了解。
4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活动①:怎样更容易把盖子打开?
3活动②:研究罐子凸起边缘的作用。
4活动③:用杠杆做个“起重机”。
5小组讨论:
省里力杠杆和费力杠杆各有什么不同,寻找身边的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
6小结。
教学后记:
第2课
杠杆的平衡
教学目标:
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对简单机械——杠杆的使用有一定的了解。
2知道怎样让天平和杠杆保持平衡。
3动手制作简易小天平。
4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描述和表达。
5提出问题、猜测、设计实验和科学小制作。
6学习使用工具和解释使用工具的意义。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活动①:研究杠杆的平衡。
3活动②:制作简易小天平。
4活动③:寻找生活上的杠杆。
5阅读:我国古代对杠杆的应用。
6小组讨论:你认为阿基米德的话有道理吗?
7小结。
教学后记:
第3课
滑轮、轮轴与齿轮
教学目标:
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简单机械——滑轮、轮轴。
2了解滑轮、轮轴与齿轮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实验操作的能力。
5学习使用工具和解释使用工具的意义。
6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活动①:几种奇特的轮子。
3活动②:研究滑轮的作用。
4活动③:制作小吊车。
5活动④:拔河比赛。
6活动⑤:寻找生活中的轮轴。
7活动⑥:研究轮轴的作用。
8活动⑦:研究齿轮的作用。
5拓展:齿轮传动装置。
6小结。
教学后记:
第4课
斜面
教学目标:
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一些简单机械——斜面。
2了解斜面在实际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实验操作的能力。
5学习使用工具和解释使用工具的意义。
6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7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带来好处。
8尊重证据,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研究问题,分享他人的智慧。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活动①:研究斜面的作用。
3活动②:变形的斜面。
4活动③:斜面的应用。
5小结。
教学后记:
第5课
研究自行车
教学目标:
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2了解一些简单机械在实际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实验操作的能力。
5学习使用工具和解释使用工具的意义。
6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7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带来好处。
8尊重证据,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研究问题,分享他人的智慧。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活动①:自行车中的简单机械。
3活动②:变速自行车中的秘密。
4活动③:自行车博览会。
5小结。
教学后记:
第二单元
自然资源
第6课
珍贵的淡水
教学目标:
知道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
2知道地球上淡水资源尤其的匮乏。
3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4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5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保护水资源,保护自然资源。
6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活动①:积少成多。
3活动②:淡水资源知多少。
4活动③:我该怎样用水。
5小结。
教学后记:
第7课
宝贵的耕地
教学目标:
意识到人类生存与陆地物质的密切关系,意识到保护陆地物质的重要性。
2知道我国耕地资源尤其的匮乏。
3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4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5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6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7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保护自然资源。
8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活动①:为什么禁用红砖?
3活动②:调查我们周围耕地的情况。
4活动③:介绍家乡的土地资源情况。
5小结。
教学后记:
第8课
保护生物资源
教学目标:
了解保护濒危动植物的重要性。
2了解当地的动植物资源,意识到动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3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4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5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6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保护自然资源。
7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教师介绍: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3活动:为什么要保护野生动植物?
4阅读资料:卧龙自然保护区。
5小组活动:调查自然保护区。
6小结。
教学后记:
第9课
矿产资源
教学目标:
知道主要的金属矿产、能源矿产及其提炼物的名称。
2了解一些其他的非金属矿产。
3有搜索资料整理信息的能力。
4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5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6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保护自然资源。
7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活动①:金属材料是从哪里来的?
3活动②:全身是宝的石油。
4阅读资料:石油来自哪里?
5活动③:能源矿产还有多少?
6阅读资料:其他非金属矿产。
7小结。
教学后记:
第10课
海洋宝库
教学目标:
了解要保护海洋资源的方法。
2了解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
3具有搜索资料整理信息的能力。
4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5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6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保护自然资源。
7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活动①:为什么要休鱼?
3活动②:海洋有什么可利用的资源。
4小组讨论:向海洋要宝。
5小结。
教学后记:
第三单元
浩瀚的宇宙
第11课
太阳系
教学目标:
了解太阳系是由恒星、行星、小行星、彗星等不同天体组成的。
2知道太阳八大行星的名字、排
列顺序,对它们的大小有直观的印象。
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的能力。
5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6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7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教师介绍太阳系家族成员。
3活动:模拟太阳系。
4小组活动:网上学——火星上的新发现。
5小结。
教学后记:
第12课
银河系
教学目标:
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关系。
2理解“光年”的概念。
3能够描述比较抽象太阳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之间的关系。
4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6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7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8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活动①:了解银河系的大小。
3讨论:了解地球、太阳系、银河系的关系,想象银河系大小。
4小组活动:阅读、收集有关河外星系的资料。
5小结。
教学后记:
第13课
观天认星
教学目标:
知道什么是星座,知道辨认北斗七星、北极星。
2认识春夏天空中一些显著的星座。
3能够描述比较抽象太阳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之间的关系。
4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猜测、设计实验和验证的能力。
5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6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7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活动①:看星图。
3活动②:春季星座的观测。
4活动③:观测星座。
5小结。
教学后记:
第14课
探索宇宙
教学目标:
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
2认识到空间科学对现代生活有哪些影响和帮助。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4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对他人交换意见。
5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6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阅读资料: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
3活动①:月球面纱是怎样揭开的?
4活动②:空间科学与我们的生活
5活动③:联络外星生物。
6小结。
教学后记:
第16课
网络课堂
——太空搭载实验方案设计
教学目标:
对太空搭载实验有初步了解。
2关注我国空间技术的最新发展。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4根据自己的知识,完成一个简单的太空搭载实验设计。
5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6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环节①:太空搭载实验设计
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太空搭载实验。
3环节②:太空搭载实验评价
对不同的实验设计进行评价。
4小结。
教学后记:
www.5y
kj.co
m
第三篇:粤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粤教版六年级上册
科 学 教 案 2017.9
目录
第一单元
物质的变化.................................................................................................................1 第1课 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1 第2课
混合与分离.............................................................................................................1 第3课
生锈与防锈.............................................................................................................2 第4课
燃烧与灭火.............................................................................................................3 第二单元
生物与环境...............................................................................................................3 第5课
植物与环境.............................................................................................................3 第6课
动物与环境.............................................................................................................4 第7课
食物链.....................................................................................................................5 第三单元
遗传与进化...............................................................................................................6 第8课
代代相传的特征.....................................................................................................6 第9课
进化中的生物.........................................................................................................6 第10课
网络课堂——探索恐龙灭绝的原因...................................................................7 第四单元
保护环境...................................................................................................................8 第11课
保护空气.............................................................................................................8 第12课
水质调查.............................................................................................................9 第13课
变废为宝.............................................................................................................10 第14课
和谐的家园.....................................................................................................10
第一单元
物质的变化
第1课 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教学内容:课本第2-10页。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2、学习实验设计、进行实验验证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教学准备:玻璃杯、蜡块、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由主题人物在厨房中发现在各种现象,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到处都存在着物质的变化,引出“物质的变化是不是产生新物质”的问题,并板书课题《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二、新授
(一)活动一:寻找身边的物质变化。
1、让学生观察煎蛋、燃放烟花、盐溶于水、和面、冰雪融化、铁制品生锈这些日常生活中时常能见下马看花变化现象。
2、学生试描述这些变化前后及过程的现象。
(二)活动二:冰的融化。
1、回顾以前(四年级上学期)做过的蜡块加热的实验。
2、使用玻璃杯进行实验,观察冰融化成水的现象及做好记录,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3、比较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与蜡块受热过程。
4、比较讨论后,学生容易得出冰融化和蜡块融化都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
5、讨论:P5页的现象。
(三)活动三:铁锈还是铁吗?
1、引导学生观察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并作记录。
2、用小刀削下铁钉表面的铁锈,然后用砂纸打磨铁钉,即得铁锈和铁。
3、用磁铁靠近铁锈,进行观察。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可以知道磁铁能吸引铁,若铁锈不被磁铁所吸引,自然就得到了“铁锈还是不是铁”的答案。
3、活动延伸和应用:生活中还有没有类似铁生锈这样的变化呢?并与活动二作比较。
(四)活动四:研究蜡烛燃烧过程的变化。
步骤1:点燃蜡烛,将一只手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稍停一会儿,观察现象。步骤2:将少量石灰水加入另一烧杯中,用石灰水将烧杯壁湿润,倒出多余的石灰水。步骤
3、将用石灰水湿润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稍停一会,观察现象。通过实验学生会发现蜡烛燃烧后会产生水和二氧化碳。
(五)活动五:给物质变化分类。
1、出示书本的五种物质变化过程情况。
2、学生进行讨论,从而作出判断。
三、教学后记: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第2课
混合与分离
教学内容:课本第11-15页。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物质混合与分离的一些基本操作,并从中体会有的物质变化可逆,有的物质不
可逆。
2、学习几种混合与分离的操作方法。
3、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混合后是否发生了变化。教学准备:玻璃杯、盐、水、沙……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主题人物在厨房里不小心将盐撒到水里了。要想重新获得盐,应该怎么办?引出课题:《混合与分离》。
二、新授
活动一:物质的混合。(明确是两两混合)
1、让学生认真观察混合前各物质的特点,并写出混合后可能出现的现象。
2、学生按照书中的提示进行混合。
3、在烧杯中进行实验,用玻璃棒反混合的物质搅拌均匀。
4、仔细观察,将混合前后的物质做对比。
5、阅读资料P14。
6、拓展:分离盐和水。安照书本P14-15页的四个步骤进行实验。活动二:分离混合物。经过讨论得出:水和沙的混合物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进行分离;水和油的混合物可以通过静置的方法分离;沙和绿豆的混合物可以用筛子筛去较细的沙子(如果绿豆较少,也可采用直接镊取绿豆的方法);至少醋和小苏打的混合物,由于有新物质产生不能用分离。
三、教学后记:初步了解物质混合与分离的一些基本操作,并从中体会有的物质变化可逆,有的物质不可逆。学习几种混合与分离的操作方法。
第3课
生锈与防锈
教学内容:课本第16-19页。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铁生锈的原因和常用的防锈方法。
2、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及把科学应用于实际的能力。教学准备:铁钉、水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工人们给铁门刷油漆的时候通常都要先刷一种橙色的油漆(防锈漆),好奇的琪琪提出“铁门为什么都要刷这种油漆”的问题。板书课题:《生锈与防锈》。
二、新授
活动一: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1、归纳总结在生活中发现的铁生锈的现象。
2、学生讨论、推测铁生锈的原因以及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
3、根据书本P18做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4、总结。
引导学生认识到:①氧和水要同时存在,铁才会生锈;②干燥的空气中,铁不会生锈,因为生锈需要水;③煮沸的水加入铁钉密封后不会生锈,因为沸水中没有氧。活动二:防止铁生锈。(安排在两周后进行)
1、讨论铁生锈的危害。
2、防治铁生锈,要针对铁生锈的三个条件——铁、空气和水提出防锈方法。
3、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方法,让其他学生先评价。
4、比较各种方法的效果。
四、教学后记:初步了解铁生锈的原因和常用的防锈方法。
第4课
燃烧与灭火
教学内容:课本第20-25页。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燃烧的条件及控制燃烧的方法。
2、知道不同原因火灾的灭火方法。
3、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及把科学应用于实际的能力。教学准备:烧杯、蜡烛。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厨房里,锅烧得太热油着火了,妈妈当机立断地盖上锅盖,波波不明白为什么盖上锅盖就能灭火,由此激起学生思考,引起学生讨论。
二、新授
活动一:物质的燃烧。
1、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列举出可以燃烧的物质,并说出这种物质燃烧的例子。
2、指出书本P21页中哪些物质可以燃烧、哪些物质不可以燃烧。
3、分析一下燃烧产生了哪些新的物质。
4、提问“还有哪些物质可以燃烧?”。
5、引申问题:为什么纸的燃烧要先用火柴引燃? 活动二:熄灭的原因。
1、学生看P22的情境对话,思考:酒精灯盖上盖子就熄灭的原因。
2、模拟实验:用烧杯罩住燃烧着的蜡烛,会发生什么现象?燃烧还能持续吗?
3、实验时,记录实现现象。
4、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5、引申问题:为什么蜡烛的火焰可以被吹灭? 活动三:让木炭燃烧得更旺。
引导学生能从三个条件出发来全面考虑问题。
活动四:判断人们是通过控制燃烧的哪些条件进行灭火的。
总结灭火的方法:在灭火时往往只需要破坏燃烧条件中的任何一个。逐一分析在不同情况下,应该用什么办法来进行灭火。活动五:防止火灾发生。
指导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有关方面的知识,并互相交流。
三、教学后记:初步认识燃烧的条件及控制燃烧的方法。知道不同原因火灾的灭火方法。
第二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5课
植物与环境
教学内容:课本第52-63页。教学目标:
1、知道环境对植物的生长有影响。
2、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一些特征。
3、知道植物具有和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教学准备: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四个主题人物观察到在植物园阴生植物区里的植物,其叶子都是大而绿,而仙人掌没有这样的叶子,引发问题——仙人掌是种在阴生植物区里的吗?
二、新授
活动一:仙人掌和龟背竹。
1、外部特征的差别在哪里?
2、此差别与环境的关系。活动二:耐旱的本领。
1、明确提出实验要求。
2、引导学生按实验步骤进行。
3、思考和讨论:为什么要用塑料袋密封呢?
4、引导观察塑料袋内壁会有什么现象出现?为什么塑料袋的内壁会有水珠?水珠是怎样来的?塑料袋内壁的水珠多与少说明什么?学生思考和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活动三:植物的形态结构与环境。
1、利用实物投影将沙漠、高山、草原、热带雨林、池塘植物群落投影出来。
2、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比较和讨论。
3、让学生去了解以上环境的气候特点。
4、重点观察、了解、分析不同环境里的种类、植株的高矮、植物器官的形态等,并记录下来。
活动四:观察身边的植物。
1、活动前,引导学生分好小组,选好组长,明确活动的目的和要求。
2、指导学生观察比较植株的高矮,叶子的大小、厚薄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这样?
3、参照课本的样式,填写完整观察报告。资料:温室。
1、出示一幅温室里的植物图。
2、生通过图片去观察认识温室的环境条件。
3、通过观察,引导学生认识到利用科学技术是可以改变生物的生活环境的。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
第6课
动物与环境
教学内容:课本第36-43页。教学目标:
1、了解动物在适应环境方面的具体实例。
2、认识动物的形态和生存本领是与其生存的环境密切联系的。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一幅松鹤延年图激活了对主题任务的思考:丹顶鹤能生活在松树林里吗?
二、新授:
(一)活动一:丹顶鹤适合生活在哪里?
1、引导学生认识沼泽地和松林的环境特点是什么。
2、仔细观察丹顶鹤标本,发现它有那些外形特片适合生活在环境中。
3、把丹顶鹤的外形特征与其他生活在该环境的动物进行对比。
(二)资料:有趣的鸟足。
运用实物投影将各种各样动物的足投影出来,引导学生讨论,这些不同的足主要有什么作用?这类动物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足?
(三)讨论:动物的外形特征、行为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1、教师提供不同的动物标本。
2、学生分小组观察与讨论,探寻这些动物有哪些身全特征、生活习性适应其生活环境。
(四)知动二:奇妙的身体特征与生活习性。
1、布置课前搜集资料获取有关动物捕食、安家、保护自己等本领的信息。
2、组织交流活动。
先小组交流自己的资料,小组将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再组与组之间交流,讨论动物的生活习性与环境的关系;最后全班交流,谈谈自己的收获与体会,发表对动物生存本领的感想。
(五)网上学:动物的特殊本领。
教师指导学生善用网络资源。
三、全课小结。
第7课
食物链
教学内容:课本第44-49页。教学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中的食物关系。
2、懂得食物链的含义。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主题人物在进行网上学习,鼠尾草、松鸡和羚羊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他们——松鸡和羚羊为什么会消失呢?
二、新授:
(一)活动一:动物吃什么?
1、以小鱼、小猫等为:引入“大鱼吃小鱼”、“小猫喜欢吃鱼”等话题。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科书上的图,找出图中的所有动物。
3、给找出来的动物找食物。
4、分析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
(二)讨论:动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可分成几类?不同食物类型的动物之间有什么关系?
通过讨论,学生将可以区分不同的食物类型的动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认识食物链作进一步的铺垫。
(三)活动二:串起来的食物链。
1、明确本活动的任务。
2、加深学生对食物链的认识,引导学生把纸条粘起来串成环。
3、活动后,指导学生把各小组做好的不同的纸环串放到一起,然后把起始环穿在一根棍子上吊起来。
(四)活动三:断了的食物链。
1、以车链为例,如果断了就不能再带动轮子转。
2、思考:如果食物链断开了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
3、分析自己在活动2中用纸环串连成的食物链。
4、剪断其中一个环,观察串连成的食物链会怎样。
5、引导学生讨论如果一种动(植)消失对其他动物有什么影响?
(五)讨论:自然界中,食物链断了会有什么后果?
1、设想:食物链断了。
2、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然后作出分析。
三、全课小结。
第三单元
遗传与进化
第8课
代代相传的特征 教学内容:课本第51-56页。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自己和家庭成员的外貌特征,知道生物的很多特性是可以遗传的。
2、了解遗传和变异也是生物的特性之一。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创设“琪琪的小酒窝好漂亮啊!”“她爸爸或妈妈也有酒窝吗?”这一情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是否生物的许多特性是可以遗传的。
二、新授
活动一:你跟亲人长得像吗?
1、上课前一周,布置学生按照P52、53的表格开展调查。
2、小组交流,说出自己的发现。
3、组织学生对小组内各同学的调查数据进行对比与分析。
4、可能有的学生提出质疑,可在以后学习生物的变异时再加以分析。活动二:优势眼能遗传吗?
1、根据P54的方法,确定自己的优势眼。
2、同样的方法,调查自己的家人的优势眼。
3、研究优势眼的牲征是否在亲人之间有规律地出现? 活动三:色盲可以遗传吗?
1、色盲的定义。
2、学生与家人一起做红绿色盲测试。
3、查阅资料,了解常见的遗传现象并记录下来。活动四:生物的变异现象。
1、学生登陆“小学科学网”,了解生物界除了遗传现象,还存在变异现象。
2、调查生活中生物变异的事例。
三、全课总结。
第9课
进化中的生物
教学内容:课本第57-64页。教学目标:
1、能解释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含义。
2、能以某类生物为,阐述生物进化的过程。
3、了解化石是生物进化的主要依据。教学准备:回形针、原始海洋景观。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设计几个主题人物在马德拉岛考察时的发现来引出该课题的任务。“这个小岛的昆虫真奇怪,要么翅膀非常发达,要么就没有翅膀。”“为什么会这样?”
二、新授
(一)活动一:强风与翅膀。
1、认真阅读教科书,了解马德拉岛的地理环境(常年刮强风)。
2、思考问题。
3、根据书中给出的资料,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4、小组内进行分析与讨论,再组织汇报,让学生说出理由。
5、根据书所介绍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6、得出结论。
(二)拓展:大自然的选择。
1、阅读书本后,分析问题。
2、小组内说说自己的看法,并记录下来。
3、全班交流。
(三)活动二:
1、看相应的原始地球、原始海洋景观图,并运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绘。
2、生观察不同时期各种动物的身体结构。
(四)活动三:
1、出示大猩猩、蝙蝠、鲸,以及它们前肢骨图。
2、观察并比较它们的结构有什么相同之处,猜测它们源于共同的祖先。
3、参照书中的方法,模拟制作动物的前肢骨模型。
4、发现这三种动物的基本结构是一致的。
(五)阅读资料:达尔文与“自然选择”学说。
(六)拓展:海龟与“自然选择”学说。
以海龟从孵化到生存下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认识: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竞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
(七)活动四:寻找鸟类的祖先。
1、出示三叶虫或古代植物的化石标本,或一些化石图片。
2、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
3、引出问题:“为什么不同的地层中,化石的种类会不一样呢?”
4、引导学生能过细心观察不同地层化石模式图,发现了……
5、展示始祖鸟和现代鸟的图片。
6、观察分析,小组讨论。
三、全课小结。
第10课
网络课堂——探索恐龙灭绝的原因 教学内容:课本第65-68页。教学目标:
1、知道关于恐龙及其灭绝的一些知识和学说。
2、了解一些和进化有关的有趣问题。教学准备:电脑室多媒体教学控制平台。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距今约7000万年前,恐龙仍然是地球的“霸主”。然而,在6500万年前,它们奇迹般地全部灭绝了。恐龙为什么会一下子就消失得如此“干干净净”?这是一个科学之谜。我们一起来当科学家,踏上探索之旅。
二、新授。
1、研究任务:
(1)明确两个阶段的研究任务。(2)组成学习小组,选择研究专题。
2、研究过程:
学生通过“小学科学网”进行两阶段的合作研究,得出研究结论。
3、网络资源:
把探索过程收获在“小学科学网”上和同学分享,共享资源。
三、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
第四单元
保护环境
第11课
保护空气
教学内容:课本第71-76页。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活动对空气产生的不良影响,意识到保护空气的重要性。
2、通过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了解不同地方空气的尘埃污染程度不同,并分析原因。
3、从实验的结果中总结出保护空气、减轻空气污染的好建议。教学准备:胶片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图中主题人物发现以前灰蒙蒙的天空,现在变成蓝色了,提出疑问:“那时的天空为什么是灰蒙蒙的?”
二、新授:
(一)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污染空气的例子?
1、讲讲书上空气污染物来源的信息。
2、学生联系生活,讨论和交流日常生活中污染空气的例子。
(二)活动一:尘埃知多少。
1、实验准备和将胶片放到选定的地点。
2、取胶片和进行比较分析。
3、通过比较与分析,你发现了什么?得出:尘埃的多少与胶片放置的位置、放置时间、天气情况有关系。
(三)讨论:怎样才能减少空气中的尘埃?如何了解空气中其他污染物的情况,有什么办法? 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更全面地认识现实生活中的空气污染问题。进一步明确人类活动对空
气污染的影响。
(四)活动四:怎样保护空气。
1、进行学校周边的实地考察。
2、指导学生进行简单调查报告的撰写。
3、为编写手抄报作准备。
三、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你将怎样做?
第12课
水质调查
教学内容:课本第77-82页。教学目标:
1、知道主要的水污染物。
2、了解不同水质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3、知道水域污染的主要原因和防治水污染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波波被美丽的湖色吸引住了,忍不住发出赞叹:“多绿的水啊!”可是,彬彬的回答引起了思考:“可这水不一定干净呢,它很可能受到污染了。”水里有什么?不同水质的水对生物会有什么影响?污水从哪里来?……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做个调查吧!”
二、新授:
(一)活动一:制订调查方案。
1、设计制定调查方案。
包括:调查的题目、调查成员、背景说明、调查目的、调查的方法和步骤、任务的安排、调查的结果等内容。
可参照书P78妍妍、彬彬他们的调查方案。
2、实地考察和取样。(1)师说清楚安全事项。
(2)注意取水样的位置要具有代表性。
(3)取样后,要对水样进行编号,并进行记录。
(二)活动二:水里有什么?
1、认识干净水的特征:清澈透明、无色无味。
2、对水样进行观察:
(1)利用各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2)利用工具进行观察。
(3)进行实验,是否有其他杂质。(4)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三)活动三:轮藻的生长变化。
1、取不同的水样。
2、放入轮藻,观察轮藻的生长变化情况。
3、观察一段时间,并做好记录,组织全班交流。
(四)讨论:水样受到污染的原因以及保护水质不受污染的方法。
搜集资料和分析可以得知水中的污染主要来自生活污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几个方面。
(五)资料:污水哪里来?阅读书本P81。
(六)网上学:我们的调查报告。
以书本P82的调查报告作为范例,提示学生完成调查报告。
三、全课小结。
第13课
变废为宝
教学内容:课本第83-91页。教学目标:
1、能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标准对垃圾进行分类。
2、知道生活中的大多数垃圾可以回收再利用。教学准备:一些家庭废品。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彬彬、妍妍和琪琪建议波波把垃圾分类后再放到相应的垃圾箱里,由此引出“垃圾也要分类”和“怎样分类”等问题。
二、新授:
(一)活动一:家庭垃圾调查。
1、要求学生每天都要对家里的垃圾进行观察及记录。
2、了解家庭垃圾的产生及组成。
3、根据调查的结果,在课堂上总结,得出结论。
4、结合书中的调查结果与自己调查的情况,展开小组讨论。
5、全班交流。
(二)活动二:垃圾分类。
1、学生认真观察书中多类型的垃圾。
2、分组完成对垃圾分类的任务。
3、引导学生对垃圾中不同的物质进行认识。
4、认识垃圾回收箱的不同功能。
5、设计一个家庭垃圾处理方案。
(三)活动三:分离可回收的垃圾。
1、学生分组讨论及设计方案活动。
2、指导学生根据物质性质选择分离工具。
3、活动中,学生记录好本小组的分离方法、工具,并填写在书本上的流程图。
4、全班交流,对各组方案进行评价。
5、围绕分离出来的垃圾展开关于它们的用途进行讨论。
(四)讨论:回收的垃圾有什么用途呢?它们经过处理后会变成什么? 从书中给出的四组图可以获得信息,了解到回收得到的物质经过处理和生产后,可以得到各种用途的产品。
(五)活动四:制造再生纸。
1、讲述清楚制作过程。
2、分两段时间进行,第一段时间学习有关知识,并进行实验的第1、2步;第二段时间进行实验第3-5步。
三、全课小结。
第14课
和谐的家园 教学内容:课本第92-95页。教学目标:
1、知道哪些资源开发是“有利”和“不利”的。
2、知道一些简单的图例,学会合理设计。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波波收到了一封信,从波波的表情上看,一定是有什么事让他为难了。从而促使学生阅读信的内容,自然导入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问题上。
二、新授
活动一:认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学生搜集资料。
2、师组织学生进行资料上与资源开发的地区进行分析对比。
3、找出“有利”与“不利”两种情况。
4、展开讨论。
活动二:设计新家园。
1、提出问题:如宾馆、餐厅、停车场等应考虑建在什么地方。
2、指导学生学习相应的地理与环境知识。
3、使用图例来标识建筑物。
4、展示学生作品。
三、全课小结。
第四篇:粤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粤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第物质的变化
1课 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教学内容:课本第2-10页。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2、学习实验设计、进行实验验证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
教学准备:玻璃杯、蜡块、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由主题人物在厨房中发现在各种现象,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到处都存在着物质的变化,引出“物质的变化是不是产生新物质”的问题,并板书课题《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二、新授
(一)活动一:寻找身边的物质变化。
1、让学生观察煎蛋、燃放烟花、盐溶于水、和面、冰雪融化、铁制品生锈这些日常生活中时常能见下马看花变化现象。
2、学生试描述这些变化前后及过程的现象。
(二)活动二:冰的融化。
1、回顾以前(四年级上学期)做过的蜡块加热的实验。
2、使用玻璃杯进行实验,观察冰融化成水的现象及做好记录,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3、比较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与蜡块受热过程。
4、比较讨论后,学生容易得出冰融化和蜡块融化都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
5、讨论:P5页的现象。
(三)活动三:铁锈还是铁吗?
1、引导学生观察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并作记录。
2、用小刀削下铁钉表面的铁锈,然后用砂纸打磨铁钉,即得铁锈和铁。
3、用磁铁靠近铁锈,进行观察。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可以知道磁铁能吸引铁,若铁锈不被磁铁所吸引,自然就得到了“铁锈还是不是铁”的答案。
3、活动延伸和应用:生活中还有没有类似铁生锈这样的变化呢?并与活动二作比较。
(四)活动四:研究蜡烛燃烧过程的变化。
步骤1:点燃蜡烛,将一只手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稍停一会儿,观察现象。
步骤2:将少量石灰水加入另一烧杯中,用石灰水将烧杯壁湿润,倒出多余的石灰水。
步骤
3、将用石灰水湿润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稍停一会,观察现象。通过实验学生会发现蜡烛燃烧后会产生水和二氧化碳。
(五)活动五:给物质变化分类。
1、出示书本的五种物质变化过程情况。
2、学生进行讨论,从而作出判断。
教学反思
(一):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第2课
混合与分离
教学内容:课本第11-15页。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物质混合与分离的一些基本操作,并从中体会有的物质变化可逆,有的物质不可逆。
2、学习几种混合与分离的操作方法。
3、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混合后是否发生了变化。教学准备:玻璃杯、盐、水、沙„„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主题人物在厨房里不小心将盐撒到水里了。要想重新获得盐,应该怎么办?引出课题:《混合与分离》。
二、新授
活动一:物质的混合。(明确是两两混合)
1、让学生认真观察混合前各物质的特点,并写出混合后可能出现的现象。
2、学生按照书中的提示进行混合。
3、在烧杯中进行实验,用玻璃棒反混合的物质搅拌均匀。
4、仔细观察,将混合前后的物质做对比。
5、阅读资料P14。
6、拓展:分离盐和水。安照书本P14-15页的四个步骤进行实验。活动二:分离混合物。
经过讨论得出:水和沙的混合物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进行分离;水和油的混合物可以通过静置的方法分离;沙和绿豆的混合物可以用筛子筛去较细的沙子(如果绿豆较少,也可采用直接镊取绿豆的方法);至少醋和小苏打的混合物,由于有新物质产生不能用分离。
教学反思
(二):初步了解物质混合与分离的一些基本操作,并从中体会有的物质变化可逆,有的物质不可逆。学习几种混合与分离的操作方法。
第3课
生锈与防锈
教学内容:课本第16-19页。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铁生锈的原因和常用的防锈方法。
2、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及把科学应用于实际的能力。教学准备:铁钉、水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工人们给铁门刷油漆的时候通常都要先刷一种橙色的油漆(防锈漆),好奇的琪琪提出“铁门为什么都要刷这种油漆”的问题。板书课题:《生锈与防锈》。
二、新授
活动一: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1、归纳总结在生活中发现的铁生锈的现象。
2、学生讨论、推测铁生锈的原因以及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
3、根据书本P18做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4、总结。
引导学生认识到:①氧和水要同时存在,铁才会生锈;②干燥的空气中,铁不会生锈,因为生锈需要水;③煮沸的水加入铁钉密封后不会生锈,因为沸水中没有氧。
活动二:防止铁生锈。(安排在两周后进行)
1、讨论铁生锈的危害。
2、防治铁生锈,要针对铁生锈的三个条件——铁、空气和水提出防锈方法。
3、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方法,让其他学生先评价。
4、比较各种方法的效果。
教学反思
(三):初步了解铁生锈的原因和常用的防锈方法。
第4课
燃烧与灭火
教学内容:课本第20-25页。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燃烧的条件及控制燃烧的方法。
2、知道不同原因火灾的灭火方法。
3、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及把科学应用于实际的能力。教学准备:烧杯、蜡烛。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厨房里,锅烧得太热油着火了,妈妈当机立断地盖上锅盖,波波不明白为什么盖上锅盖就能灭火,由此激起学生思考,引起学生讨论。
二、新授 活动一:物质的燃烧。
1、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列举出可以燃烧的物质,并说出这种物质燃烧的例子。
2、指出书本P21页中哪些物质可以燃烧、哪些物质不可以燃烧。
3、分析一下燃烧产生了哪些新的物质。
4、提问“还有哪些物质可以燃烧?”。
5、引申问题:为什么纸的燃烧要先用火柴引燃? 活动二:熄灭的原因。
1、学生看P22的情境对话,思考:酒精灯盖上盖子就熄灭的原因。
2、模拟实验:用烧杯罩住燃烧着的蜡烛,会发生什么现象?燃烧还能持续吗?
3、实验时,记录实现现象。
4、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5、引申问题:为什么蜡烛的火焰可以被吹灭? 活动三:让木炭燃烧得更旺。
引导学生能从三个条件出发来全面考虑问题。
活动四:判断人们是通过控制燃烧的哪些条件进行灭火的。
总结灭火的方法:在灭火时往往只需要破坏燃烧条件中的任何一个。逐一分析在不同情况下,应该用什么办法来进行灭火。活动五:防止火灾发生。
指导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有关方面的知识,并互相交流。
教学反思
(四):初步认识燃烧的条件及控制燃烧的方法。知道不同原因火灾的灭火方法。
第二单元
生物与环境
5课
植物与环境
第教学内容:课本第52-63页。教学目标:
1、知道环境对植物的生长有影响。
2、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一些特征。
3、知道植物具有和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教学准备: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四个主题人物观察到在植物园阴生植物区里的植物,其叶子都是大而绿,而仙人掌没有这样的叶子,引发问题——仙人掌是种在阴生植物区里的吗?
二、新授
活动一:仙人掌和龟背竹。
1、外部特征的差别在哪里?
2、此差别与环境的关系。活动二:耐旱的本领。
1、明确提出实验要求。
2、引导学生按实验步骤进行。
3、思考和讨论:为什么要用塑料袋密封呢?
4、引导观察塑料袋内壁会有什么现象出现?为什么塑料袋的内壁会有水珠?水珠是怎样来的?塑料袋内壁的水珠多与少说明什么?学生思考和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
活动三:植物的形态结构与环境。
1、利用实物投影将沙漠、高山、草原、热带雨林、池塘植物群落投影出来。
2、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比较和讨论。
3、让学生去了解以上环境的气候特点。
4、重点观察、了解、分析不同环境里的种类、植株的高矮、植物器官的形态等,并记录下来。
活动四:观察身边的植物。
1、活动前,引导学生分好小组,选好组长,明确活动的目的和要求。
2、指导学生观察比较植株的高矮,叶子的大小、厚薄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这样?
3、参照课本的样式,填写完整观察报告。资料:温室。
1、出示一幅温室里的植物图。
2、生通过图片去观察认识温室的环境条件。
3、通过观察,引导学生认识到利用科学技术是可以改变生物的生活环境的。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
第6课
动物与环境
教学内容:课本第36-43页。教学目标:
1、了解动物在适应环境方面的具体实例。
2、认识动物的形态和生存本领是与其生存的环境密切联系的。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一幅松鹤延年图激活了对主题任务的思考:丹顶鹤能生活在松树林里吗?
二、新授:
(一)活动一:丹顶鹤适合生活在哪里?
1、引导学生认识沼泽地和松林的环境特点是什么。
2、仔细观察丹顶鹤标本,发现它有那些外形特片适合生活在环境中。
3、把丹顶鹤的外形特征与其他生活在该环境的动物进行对比。
(二)资料:有趣的鸟足。
运用实物投影将各种各样动物的足投影出来,引导学生讨论,这些不同的足主要有什么作用?这类动物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足?
(三)讨论:动物的外形特征、行为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1、教师提供不同的动物标本。
2、学生分小组观察与讨论,探寻这些动物有哪些身全特征、生活习性适应其生活环境。
(四)知动二:奇妙的身体特征与生活习性。
1、布置课前搜集资料获取有关动物捕食、安家、保护自己等本领的信息。
2、组织交流活动。
先小组交流自己的资料,小组将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再组与组之间交流,讨论动物的生活习性与环境的关系;最后全班交流,谈谈自己的收获与体会,发表对动物生存本领的感想。
(五)网上学:动物的特殊本领。
教师指导学生善用网络资源。
三、全课小结。
教学反思
(五): 了解动物在适应环境方面的具体实例,认识动物的形态和生存本领是与其生存的环境密切联系的。
第7课
食物链
教学内容:课本第44-49页。教学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中的食物关系。
2、懂得食物链的含义。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主题人物在进行网上学习,鼠尾草、松鸡和羚羊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他们——松鸡和羚羊为什么会消失呢?
二、新授:
(一)活动一:动物吃什么?
1、以小鱼、小猫等为:引入“大鱼吃小鱼”、“小猫喜欢吃鱼”等话题。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科书上的图,找出图中的所有动物。
3、给找出来的动物找食物。
4、分析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
(二)讨论:动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可分成几类?不同食物类型的动物之间有什么关系?
通过讨论,学生将可以区分不同的食物类型的动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认识食物链作进一步的铺垫。
(三)活动二:串起来的食物链。
1、明确本活动的任务。
2、加深学生对食物链的认识,引导学生把纸条粘起来串成环。
3、活动后,指导学生把各小组做好的不同的纸环串放到一起,然后把起始环穿在一根棍子上吊起来。
(四)活动三:断了的食物链。
1、以车链为例,如果断了就不能再带动轮子转。
2、思考:如果食物链断开了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
3、分析自己在活动2中用纸环串连成的食物链。
4、剪断其中一个环,观察串连成的食物链会怎样。
5、引导学生讨论如果一种动(植)消失对其他动物有什么影响?
(五)讨论:自然界中,食物链断了会有什么后果?
1、设想:食物链断了。
2、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然后作出分析。
三、全课小结。
第三单元
遗传与进化
第8课
代代相传的特征
教学内容:课本第51-56页。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自己和家庭成员的外貌特征,知道生物的很多特性是可以遗传的。
2、了解遗传和变异也是生物的特性之一。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创设“琪琪的小酒窝好漂亮啊!”“她爸爸或妈妈也有酒窝吗?”这一情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是否生物的许多特性是可以遗传的。
二、新授
活动一:你跟亲人长得像吗?
1、上课前一周,布置学生按照P52、53的表格开展调查。
2、小组交流,说出自己的发现。
3、组织学生对小组内各同学的调查数据进行对比与分析。
4、可能有的学生提出质疑,可在以后学习生物的变异时再加以分析。活动二:优势眼能遗传吗?
1、根据P54的方法,确定自己的优势眼。
2、同样的方法,调查自己的家人的优势眼。
3、研究优势眼的牲征是否在亲人之间有规律地出现? 活动三:色盲可以遗传吗?
1、色盲的定义。
2、学生与家人一起做红绿色盲测试。
3、查阅资料,了解常见的遗传现象并记录下来。活动四:生物的变异现象。
1、学生登陆“小学科学网”,了解生物界除了遗传现象,还存在变异现象。
2、调查生活中生物变异的事例。
三、全课总结。
第9课
进化中的生物
教学内容:课本第57-64页。教学目标:
1、能解释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含义。
2、能以某类生物为,阐述生物进化的过程。
3、了解化石是生物进化的主要依据。教学准备:回形针、原始海洋景观。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设计几个主题人物在马德拉岛考察时的发现来引出该课题的任务。“这个小岛的昆虫真奇怪,要么翅膀非常发达,要么就没有翅膀。”“为什么会这样?”
二、新授
(一)活动一:强风与翅膀。
1、认真阅读教科书,了解马德拉岛的地理环境(常年刮强风)。
2、思考问题。
3、根据书中给出的资料,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4、小组内进行分析与讨论,再组织汇报,让学生说出理由。
5、根据书所介绍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6、得出结论。
(二)拓展:大自然的选择。
1、阅读书本后,分析问题。
2、小组内说说自己的看法,并记录下来。
3、全班交流。
(三)活动二:
1、看相应的原始地球、原始海洋景观图,并运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绘。
2、生观察不同时期各种动物的身体结构。
(四)活动三:
1、出示大猩猩、蝙蝠、鲸,以及它们前肢骨图。
2、观察并比较它们的结构有什么相同之处,猜测它们源于共同的祖先。
3、参照书中的方法,模拟制作动物的前肢骨模型。
4、发现这三种动物的基本结构是一致的。
(五)阅读资料:达尔文与“自然选择”学说。
(六)拓展:海龟与“自然选择”学说。以海龟从孵化到生存下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认识: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竞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
(七)活动四:寻找鸟类的祖先。
1、出示三叶虫或古代植物的化石标本,或一些化石图片。
2、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
3、引出问题:“为什么不同的地层中,化石的种类会不一样呢?”
4、引导学生能过细心观察不同地层化石模式图,发现了„„
5、展示始祖鸟和现代鸟的图片。
6、观察分析,小组讨论。
第10课
网络课堂——探索恐龙灭绝的原因
教学内容:课本第65-68页。教学目标:
1、知道关于恐龙及其灭绝的一些知识和学说。
2、了解一些和进化有关的有趣问题。教学准备:电脑室多媒体教学控制平台。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距今约7000万年前,恐龙仍然是地球的“霸主”。然而,在6500万年前,它们奇迹般地全部灭绝了。恐龙为什么会一下子就消失得如此“干干净净”?这是一个科学之谜。我们一起来当科学家,踏上探索之旅。
二、新授。
1、研究任务:
(1)明确两个阶段的研究任务。(2)组成学习小组,选择研究专题。
2、研究过程:
学生通过“小学科学网”进行两阶段的合作研究,得出研究结论。
3、网络资源:
把探索过程收获在“小学科学网”上和同学分享,共享资源。
三、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
第四单元
保护环境
第11课
保护空气
教学内容:课本第71-76页。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活动对空气产生的不良影响,意识到保护空气的重要性。
2、通过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了解不同地方空气的尘埃污染程度不同,并分析原因。
3、从实验的结果中总结出保护空气、减轻空气污染的好建议。教学准备:胶片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图中主题人物发现以前灰蒙蒙的天空,现在变成蓝色了,提出疑问:“那时的天空为什么是灰蒙蒙的?”
二、新授:
(一)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污染空气的例子?
1、讲讲书上空气污染物来源的信息。
2、学生联系生活,讨论和交流日常生活中污染空气的例子。
(二)活动一:尘埃知多少。
1、实验准备和将胶片放到选定的地点。
2、取胶片和进行比较分析。
3、通过比较与分析,你发现了什么?得出:尘埃的多少与胶片放置的位置、放置时间、天气情况有关系。
(三)讨论:怎样才能减少空气中的尘埃?如何了解空气中其他污染物的情况,有什么办法?
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更全面地认识现实生活中的空气污染问题。进一步明确人类活动对空气污染的影响。
(四)活动四:怎样保护空气。
1、进行学校周边的实地考察。
2、指导学生进行简单调查报告的撰写。
3、为编写手抄报作准备。
三、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你将怎样做?
第12课
水质调查
教学内容:课本第77-82页。教学目标:
1、知道主要的水污染物。
2、了解不同水质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3、知道水域污染的主要原因和防治水污染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波波被美丽的湖色吸引住了,忍不住发出赞叹:“多绿的水啊!”可是,彬彬的回答引起了思考:“可这水不一定干净呢,它很可能受到污染了。”水里有什么?不同水质的水对生物会有什么影响?污水从哪里来?„„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做个调查吧!”
二、新授:
(一)活动一:制订调查方案。
1、设计制定调查方案。
包括:调查的题目、调查成员、背景说明、调查目的、调查的方法和步骤、任务的安排、调查的结果等内容。
可参照书P78妍妍、彬彬他们的调查方案。
2、实地考察和取样。(1)师说清楚安全事项。
(2)注意取水样的位置要具有代表性。
(3)取样后,要对水样进行编号,并进行记录。
(二)活动二:水里有什么?
1、认识干净水的特征:清澈透明、无色无味。
2、对水样进行观察:
(1)利用各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2)利用工具进行观察。(3)进行实验,是否有其他杂质。(4)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三)活动三:轮藻的生长变化。
1、取不同的水样。
2、放入轮藻,观察轮藻的生长变化情况。
3、观察一段时间,并做好记录,组织全班交流。
(四)讨论:水样受到污染的原因以及保护水质不受污染的方法。
搜集资料和分析可以得知水中的污染主要来自生活污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几个方面。
(五)资料:污水哪里来?阅读书本P81。
(六)网上学:我们的调查报告。
以书本P82的调查报告作为范例,提示学生完成调查报告。
三、全课小结。
教学反思
(六): 知道主要的水污染物,了解不同水质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知道水域污染的主要原因和防治水污染的方法。
第13课
变废为宝
教学内容:课本第83-91页。教学目标:
1、能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标准对垃圾进行分类。
2、知道生活中的大多数垃圾可以回收再利用。教学准备:一些家庭废品。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彬彬、妍妍和琪琪建议波波把垃圾分类后再放到相应的垃圾箱里,由此引出“垃圾也要分类”和“怎样分类”等问题。
二、新授:
(一)活动一:家庭垃圾调查。
1、要求学生每天都要对家里的垃圾进行观察及记录。
2、了解家庭垃圾的产生及组成。
3、根据调查的结果,在课堂上总结,得出结论。
4、结合书中的调查结果与自己调查的情况,展开小组讨论。
5、全班交流。
(二)活动二:垃圾分类。
1、学生认真观察书中多类型的垃圾。
2、分组完成对垃圾分类的任务。
3、引导学生对垃圾中不同的物质进行认识。
4、认识垃圾回收箱的不同功能。
5、设计一个家庭垃圾处理方案。
(三)活动三:分离可回收的垃圾。
1、学生分组讨论及设计方案活动。
2、指导学生根据物质性质选择分离工具。
3、活动中,学生记录好本小组的分离方法、工具,并填写在书本上的流程图。
4、全班交流,对各组方案进行评价。
5、围绕分离出来的垃圾展开关于它们的用途进行讨论。
(四)讨论:回收的垃圾有什么用途呢?它们经过处理后会变成什么? 从书中给出的四组图可以获得信息,了解到回收得到的物质经过处理和生产后,可以得到各种用途的产品。
(五)活动四:制造再生纸。
1、讲述清楚制作过程。
2、分两段时间进行,第一段时间学习有关知识,并进行实验的第1、2步;第二段时间进行实验第3-5步。
三、全课小结。
第14课
和谐的家园
教学内容:课本第92-95页。教学目标:
1、知道哪些资源开发是“有利”和“不利”的。
2、知道一些简单的图例,学会合理设计。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波波收到了一封信,从波波的表情上看,一定是有什么事让他为难了。从而促使学生阅读信的内容,自然导入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问题上。
二、新授
活动一:认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学生搜集资料。
2、师组织学生进行资料上与资源开发的地区进行分析对比。
3、找出“有利”与“不利”两种情况。
4、展开讨论。活动二:设计新家园。
1、提出问题:如宾馆、餐厅、停车场等应考虑建在什么地方。
2、指导学生学习相应的地理与环境知识。
3、使用图例来标识建筑物。
4、展示学生作品。
三、全课小结。
第五篇: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粤教版)
教学目的:
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2、基本了解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和面积的大小。
3、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4、了解地球内部的基本结构。教学重点
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知道地球表面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教学难点
地球内部的结构。教具准备
地球仪、小船模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常常看到船只进港出港。为什么从远处驶来进港的船只总是先看见桅杆,再逐渐看见船身,而出港向远方驶去的船只总是先不见船身,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海平线下?
出现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与地球的形状有关吗?
二、新课
(一)地球的形状 实验
模拟实验:将小船模形贴着地球仪表面来回移动,从另一侧观察小船模型。
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够说明地球是一个圆形的球体。
月食的时候地球的阴影是条曲线。是谁最早证实了地球的形状?
指导阅读p4 《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历程》 简介 麦哲伦环绕地球的航行
第二课时
一、复习
地球是什么形状?
是谁最早证实了地球的形状?
二、新课
(一)地球有多大?
地球的直径约为12800千米
(二)海洋和陆地
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表面海陆的分布情况,估算海洋和陆地的面积,使学生对地球表面海陆的分布情况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
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0 陆地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3/10
(三)拓展
平原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多少? 平原面积占陆地面积的1/4
(四)地球内部有什么(a)、介绍地球内部概况(b)、指导阅读p8的 “地球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三、作业:
1、查找、收集人类近代探索地球形状的历史和数据。
2、查找资料,了解更多有关地球内部结构和物质组成的知识。板书设计: 第1课 地 球
一、地球的形状
是谁最早证实了地球的形状? 麦哲伦环绕地球的航行
二、地球有多大?
地球的直径约为12800千米
三、海洋和陆地
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的7/10平原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1/4 陆地约占地球表面的3/10 其他地形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3/4
四、地球内部有什么 第2课 太 阳 教学目的
1、认识到太阳对地球万物的重要作用。
2、了解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教学重点
太阳对地球万物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有关太阳的一些知识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万物生长靠太阳吗?
二、新课
(一)太阳给地球带来了什么?
1、太阳直接给地球提供了光和热;
3、煤炭、石油等矿产的能量是古代生物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4、太阳能还可以被太阳灶、太阳能电池等装置被人们利用。
(二)讨论
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万物会怎么样?
(三)拓展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太阳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学习内容
二、教学新课
(一)能量巨大的太阳
三、作业:
调查周围的人们怎样利用太阳能。板书设计 第2课 太 阳
万物生长靠太阳吗?
一、太阳给地球带来了什么?
1、太阳直接给地球提供了光和热;
3、煤炭、石油等矿产的能量是古代生物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4、太阳能还可以被太阳灶、太阳能电池等装置被人们直接利用。
二、能量巨大的太阳 第3课 月 球 教学目的
1、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2、知道月球每天、每月的运动模式。
3、了解更多的有关月球的知识。教学重点
月球每天、每月的运动模式 教学难点
月相变化的规律 教具准备
三球仪、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农历二月初一晚上,某牛棚的的牛被偷走了。第二天,探长把某嫌疑犯捉回来审问。疑犯对探长说:“我昨晚借着月光,看见张三从牛棚中偷走了牛”。探长马上断定疑犯在撒谎。为什么探长说他在撒谎?是不是牛被偷的晚上根本没有月光?每个月的初一是否有月光?怎样能知道呢?
二、新课
(一)观察月相的变化
教师在教室制作一张大的观察记录表,让学生把每天观察的记录画到表中。同学们对月相进行了一个月的观察,大家有什么发现? 分析观察记录表,找出月相变化的规律。
(二)月相变化的原因
做一做模拟实验,思考产生月相变化的原因。出示月球模型。
月球黑和白的一面分别代表什么?月球绕地球转一圈大约要多长时间?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二、新课
教师:月球黑的一面是太阳照不到的一面,从地球上看就是黑色的。月球绕地球转一圈需要29.5天,代表一个月相变化周期。演示三球仪
(一)观察三球仪三球间的相互运动,思考月相变化的原因。
(二)对月相变化的原因进行解释。
(三)登陆月球
出示美国宇航员成功登陆月球的图片。
假如你是宇航员,即将登陆月球,应该做哪些准备呢? 地球和月球的环境有哪些差异? 说说登陆月球应该作的准备,并说明为什么?
三、作业:
搜集更多有关月球的资料,制作月球知识手抄报。板书设计 第3课 月 球
一、观察月相的变化
二、月相变化的原因
三、登陆月球
第4课 白天与黑夜 教学目的
1、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约24小时。
2、知道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造成的。
3、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4、探究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约24小时。知道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造成的。教学难点
昼夜变化对动植物行为的影响。教具准备
地球仪、手电筒。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把白天简称为昼,黑夜简称为夜,昼夜交替一次为一天。想想看,是什么原因使昼夜不停地交替出现呢?
二、新课
(一)、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
1、我们用手电筒表示太阳,地球仪表示地球,做一个昼夜交替的模拟实验。
2、出示地球自转示意图。
小结:地球是围绕太阳运转的一颗行星,地球在围绕太阳运转的同时也在自转。地球自转一周约需24小时,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一天。在地球的某一个地方,在一天当中,正对太阳时就是白天,绕到背向太阳的一面时就是黑夜。
(二)、古人是怎样认识昼夜变化的? 指导阅读p21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
2、古人是怎样认识昼夜变化的?
二、新课
(一)、世界各地的昼与夜
在同一时刻,北京的太阳刚刚从东方升起,纽约的太阳已经向西落下,世界各地的昼夜变化存在着差异。
由于世界各地的昼夜存在着差异,同学们可以借助网上交流了解在同一时刻各地的时间、昼夜状态是不同的,体会世界各地昼夜的差异,进一步理解昼夜变化是由于地球自转造成的。
(二)、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昼夜变化也会对动植物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指导阅读p23 哪几种动植物的生长活动受昼夜变化的影响较明显? 小结:
大多数动植物的生长活动都受昼夜变化的影响。
三、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更多有关动植物生长活动受昼夜变化影响的知识。板书设计
第4课 白天与黑夜
一、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
二、古人是怎样认识昼夜变化的?
三、世界各地的昼与夜
四、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第5课 春夏与秋冬 教学目的
1、了解四季的变化与地球的公转有关。
2、认识四季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教学重点
通过阳光直射与斜射的对比实验,观察并了解阳光的直射与斜射不同的效果。教学难点
四季形成的原因。教具准备
两块大小一样的金属片,每块的背面粘贴一支温度计、大镜子、手电筒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为什么夏天的太阳火辣辣的,冬天的太阳暖洋洋的?
二、新课
(一)、直射与斜射有什么差异?
出示一个手电筒,分别在黑板上演示直射和斜射,引导学生观察直射和斜射时光束有什么不同。
(直射时光线集中,照射面积小;斜射时光线不集中,照射面积大。)
直着照和斜着照,得到的光束有什么不同?被照射区域的温度有什么区别? 直射和斜射是否会形成不同的温度呢? 做书上的实验,边实验边记录。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阳光在同样的高度直射与斜射会形成明显不同的温度。
(二)、四季的成因
我们已经知道,阳光在同样的高度直射与斜射会形成明显不同的温度,地球以一年为周期围绕太阳公转,由于地球始终是倾斜着身子在公转,所以对某一地区来说,每年夏季和冬季太阳光照射地表的角度就出现了明显差异,也就形成了明显不同的温度。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太阳直射与斜射有什么差异?
2、四季是怎样形成的?
二、新课
(一)、四季变化与我们的生活
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四季气候不同。有的地区冬天特别冷,夏天比较凉爽;有的地区冬天比较温和,夏天特别酷热。我们所在的地区属于哪一种呢? 我们通常是如何躲避严寒酷暑的呢?
(二)、动植物怎样抵御严寒酷暑?
动植物寒冬没有棉衣,酷暑没有空调。他们是如何抵御严寒酷暑的呢? 介绍动植物抵御严寒酷暑的典型方式。
三、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更多动植物抵御严寒酷暑的方式。板书设计
第5课 春夏与秋冬
一、直射与斜射有什么差异? 二、四季的成因 三、四季变化与我们的生活
四、动植物怎样抵御严寒酷暑? 第6课 祖国各地的春天 教学目的
1、认识四季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2、通过网络课堂了解祖国各地春天的差异,认识祖国各地春天的特征。教学重点
四季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教学难点
祖国各地春天的差异。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春天有什么特征?春天从一年之中的什么时候开始?今天,我们就通过网络课堂来探究、了解祖国各地春天的差异,认识祖国各地美丽的春天!
二、新课
指导阅读p30-31.关于春天的研究内容是很多的,如气温升高、降水、花开、蛙鸣、小草返青、大树发芽等等,我们首先要“提出研究内容”,然后“完成各项研究内容”,再“讨论与交流”,最后“综合分析得出研究成果”。
(一)、现在,我们就选定一个研究内容:如“一周气温变化”。
1、研究内容:一周气温的变化
2、完成各项研究内容;记录本地一周每天的平均气温
3、讨论与交流:通过网络课堂与全国各地小朋友讨论、交流
4、综合分析得出研究成果:得出祖国各地春天有哪些差异,并把研究成果发表在“小学科学网”上,和其他小朋友交流。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春天有什么特征?
2、春天从一年之中的什么时候开始?
二、新课
(一)我们也可以选定另一个研究内容:如“油菜开花的研究”。
1、研究内容:油菜开花的研究
2、完成各项研究内容;记录本地油菜开花始期、开花盛期、开花末期。
3、讨论与交流:通过网络课堂与全国各地的小朋友讨论、交流
4、综合分析得出研究成果:得出祖国各地春天有哪些差异,并把研究成果发表在“小学科学网”上,和其他小朋友交流。
第7课 种子和幼苗 教学目的
1、了解种子的基本结构。
2、知道种子萌发需要的一些外界条件。
3、了解种子萌发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教学重点
知道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外界条件 教学难点
了解种子萌发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平时见到的植物,大部分都是由种子萌发生长而成的。是不是每一颗种子都可以发芽呢?什么样子的种子能发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七课《种子和幼苗》(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什么样的种子能发芽?
出示两组菜豆种子(被虫蛀过的菜豆种子和未被虫蛀的菜豆种子)以及提前几天用两组菜豆种子(被虫蛀过的菜豆种子和未被虫蛀的菜豆种子)做的发芽情况的实验。解剖一颗完整的菜豆种子,观察其内部结构。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对比,然后说说什么样的种子才能发芽。得出:结构完整的种子才能发芽。
(二)、唤醒种子里的生命
同样的种子,为什么在仓库中不发芽,种到地里就会发芽? 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样的外部条件?
出示一组(三个杯子)发芽情况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
三个杯子里分别放了相同数量的种子和土壤,只是1号杯空气充足,无水;2号杯水和空气均适量;3号杯水较多,缺乏空气。
观察不同情况下种子的萌发情况,思考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条件? 得出:
种子萌发所不可缺少的外界条件是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足够的氧气。第二课时
一、复习
1、什么样的种子能发芽?
2、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条件?
二、新课
(一)、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
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并用简单的文字或图画记录下来。
1、种子从外界吸收足够的水分后,原来干燥、坚硬的种皮逐渐变软,整个种子因吸水而呈现膨胀,终于将种皮撑破。
2.、种子吸水后,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贮存在胚乳或子叶里的不溶性大分子化合物,分解成简单的可溶性物质。
3.、种子的胚根、胚芽、胚轴很快地生长起来。
4.、种子里胚根首先突破柔软的种皮,向下生长,形成主根。
5.、胚根伸出不久,胚轴的细胞也相应生长和伸长,把胚芽或胚芽连同子叶一起推出土面。)
(二)、拓展:子叶的作用
子叶在幼苗生长的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
幼苗萌发后的子叶为什么不会慢慢长大,反而慢慢枯萎呢? 你认为子叶对幼苗的生长有什么作用呢? 同学们可以课后做个实验来验证子叶的作用:
选用两株刚出土且差不多大小的幼苗,一株去除子叶,另一株不去除,然后把两株幼苗种在一个盆里,过几天观察看看实验的结果是什么样的。
三、作业
网上学:各种各样的种子
1、请同学们上网了解更多植物种子的特点和用途。
2、请同学们观察和收集自己周围一些植物种子方面的资料并和同学交流。板书设计
第7课 种子和幼苗
一、什么样的种子能发芽? 结构完整的种子才能发芽。
二、唤醒种子里的生命
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足够的氧气。
三、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
四、子叶的作用
第8课 植物长大了 教学目的
1、通过栽培植物,了解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一些规律。
2、了解植物的生长是有周期性的。教学重点
1.了解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一些规律。2.了解植物生长的四个主要阶段:种子、幼苗、开花、结果。教学难点
收集植物生长过程的数据,分析数据并找出规律。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株植物萌发以后生长很迅速,但它会一直这样快速地生长吗? 植物的生长过程中会有哪些变化?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八课《植物长大了》(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探究植物生长的规律
1、数据记录
植物生长过程中会有很多变化,比如植株长高、叶子变多等,我们可以用测量、统计等方法记录这些变化。
定期观察一株植物的生长过程,并把收集的数据记录下来,例如绿豆可以采用记录高度变化的方法、黄瓜则可以记录新增叶片的数量等等,请同学们选定一株植物进行观察,然后把观察的结果记录在p43的记录表里。
想一想,植物生长过程中还会发生哪些变化?
2、数据处理
用图表把数据列出来,有助于对数据进行分析。第二课时
一、复习
植物生长的规律?
二、新课
(一)、分析结果
分析植物生长高度变化记录表可以发现哪些规律?
(二)、植物生长有哪几个阶段?
植物一生的四个阶段是:种子、幼苗、开花、结果,根据你的记录填写p45的图表。不同种类的植物生长周期是不是都一样呢?
三、作业
查找资料,探究不同植物其生长过程的规律一样吗? 板书设计
第8课 植物长大了
一、探究植物生长的规律
1、数据记录
2、数据处理
3、结果分析
二、植物生长有哪几个阶段?
植物一生的四个阶段是:种子、幼苗、开花、结果
第9课 养 蚕 教学目的
1、了解蚕一生的不同阶段的特点。
2、了解蚕幼虫期生长过程中的一些规律。
3、经历饲养小动物的过程,描述动物生长的大致过程。教学重点
蚕一生的生长和变化。教学难点
观察、比较蚕不同阶段的特点,研究蚕幼虫期生长过程中的规律。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蚕宝宝多可爱啊,它长大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让我们一起进入蚕宝宝的世界,看看它的一生是怎样变化的。板书课题:
二、新课
蚕和很多动物一样,生命都是从卵开始的。
(一)观察蚕卵
刚生出来的蚕卵是淡黄色椭圆形的,长1.2~1.3毫米。
(二)蚕卵是怎样孵化的?
适合的温度下蚕卵会逐渐变成紫黑色,两个星期左右即可孵化出蚁蚕。蚁蚕把卵壳咬破后,先露出头部,然后爬出卵壳。
(三)蚕宝宝怎样长大?
1、蚕宝宝刚孵化出来时,小小黑黑的,头部和身体也是黑黑的颜色,大约只有3毫米,要用放大镜才看得清楚,身体全部都是毛,看起来很像小蚂蚁,所以叫做“蚁蚕”。因为蚁蚕的身体很小,所以要移动蚁蚕时,不要用手去抓,最好用毛笔驱赶蚁蚕到纸片上再将其移走。
2、要注意养蚕的注意事项(p48)。
3、观察蚕在幼虫阶段体长的变化,记录观察数据,并将数据用图表表示出来。
4、分析图表,蚕的幼虫在生长过程中体长变化有什么规律?
(四)观察蚕的幼虫
蚕幼虫的身体结构:蚕的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共13节。头部有口和六对单眼,胸部有三对尾端尖突的足(胸足)。腹部有四对圆形肉质的足(腹足)及一对尾足。腹足可以帮助蚕在桑叶上四处爬行。蚕的身体两侧有黑色的小点,称为“气孔”,是蚕的呼吸器官。蚁蚕生长几天后就要脱皮。脱皮后,蚁蚕就变成了二龄蚕。蚕幼虫在生长过程中要脱四次皮,最后变成五龄蚕。
蚁蚕和五龄蚕的异同点: 不同点
蚁 蚕:头部较大、身体发黑、全身都长毛。
五龄蚕:头部很小、身体白色、全身无毛、外形有差异。相同点
蚁 蚕:身体都分为头部、胸部、腹部
五龄蚕:身体都具有三对胸足,四对腹足及一对尾足,身体结构相同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蚕卵是怎样孵化的?
2、蚕宝宝怎样长大?
二、新课
(一)、蚕茧里有什么? 五龄蚕后,蚕的身体变黄且呈透明状,皮肤紧绷,且不爱吃桑叶,这时蚕就准备结茧吐丝了,蚕先向周围吐丝,以固定茧的位置,然后再吐丝将自己包围起来。一只蚕所吐的丝,其长度可达1000~1500米。
蚕茧内还有一套蚕皮,那是化蛹时,蚕蜕下来的。刚开始,蚕蛹是白色柔软的,不久就渐渐变色,最后呈褐色变硬。蚕蛹的身体的正面是一节一节的,蚕蛹的腹部可以隐约看到翅膀的纹路和触须及三对足,蛹的侧面有气孔。
(二)、观察蚕蛾的外形
经过10~15天,蛹会蜕去蛹壳而羽化成蛾。
蚕蛾头部上有发达的复眼、梳状的触角,口器退化。胸部三节,有三对足,两对翅。腹部雌性7节、雄性8节,7对气门。腹部末端有发达的外生殖器,雄蚕蛾身体较小,触角稍大;雌蛾身体较大,但触角稍小。蚕蛾虽然有嘴巴,却不再吃任何东西。
雌蛾尾端散发气味引诱雄蛾前来交配,交配后不久雄蛾死去,雌蛾开始产卵。雌蛾一般可以产五百个左右的卵。产完卵后不久,雌蛾也会死去。
(三)、蚕的生长阶段
蚕的一生可分为四个阶段:蚕卵、幼虫、蚕蛹、蚕蛾。
三、作业
网上学:动物的一生
1.比较蝴蝶和青蛙的一生与蚕的一生有什么相同和不同。2.了解其他一些常见的动物的一生。板书设计 第9课 养 蚕
一、观察蚕卵
二、蚕卵是怎样孵化的?
三、蚕宝宝怎样长大?
四、观察蚕的幼虫
五、蚕茧里有什么?
六、观察蚕蛾的外形
七、蚕的生长阶段
蚕的一生可分为四个阶段:蚕卵、幼虫、蚕蛹、蚕蛾。第10课 我们在成长 教学目的
1、了解自己成长过程中外貌发生的变化。
2、知道一些青少年身体发育的特点。
3、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变化的特点,以及一些青春期保健知识。教学重点
了解人在成长过程中外貌发生的变化,知道一些青少年身体发育的特点。教学难点
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变化的特点,以及一些青春期保健知识。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最近彬彬的声音怎么变得沙哑了?
彬彬要长大了吗?从哪些方面能够说明人在不断生长着?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十课《我们在成长》(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相册里记录的变化
搜集一些自己不同年龄的照片,仔细研究一下,看看自己从小到大的外貌是怎样变化的,描述自己的外貌变化情况,把它记录在p55里。
(二)、研究身高、体重的变化
少年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但外貌发生了变化,身高和体重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怎样才能知道近几年自己在身高和体重等方面的变化情况呢?
1、到校医室查一查自己几年来的身高和体重的记录,并将收集到的数据设计成表格记录下来。
2、分析数据,发现身高和体重的变化规律。
3、你的身高和体重每年增加的情况都一样吗?在哪一年增加得最快?(男生的身高和体重从12、13岁开始增长较快,女生的身高和体重从11、12岁开始增长较快)。第二课时
一、复习
复习上讲课学习内容
二、新课
(一)、我们长大了
除了身高、体重增加之外,我们的身体还出现了哪些变化?
在长大的过程中,少年儿童的身体会悄悄地发生变化。男生开始长胡须,颈部开始出现突起的喉结,声音变得很低沉;女生的乳房开始渐渐地发育,月经也开始出现,无论男女都开始出现“青春痘”。这些变化是进入青春期的重要标志。(二)、健康成长 指导阅读p58资料
小结:青春期是人一生中很重要的时期。发育得好,能给一生的健康打下很好的基础;发育得不好,往往会影响一生的健康。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青春期的保健。由于人在青春期各方面生长发育很快,所以这个时期特别需要增加营养。另外,还要注意保证睡眠,加强锻炼,预防疾病。
三、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更多的青春期保健知识。板书设计
第10课 我们在成长
一、相册里记录的变化
二、研究身高、体重的变化
男生的身高和体重从12、13岁开始增长较快。女生的身高和体重从11、12岁开始增长较快。
三、我们长大了
四、健康成长
第11课 植物生长靠什么 教学目的
1、认识植物生长不仅需要水分,还需要养分。
2、知道砂土、黏土、壤土的不同特性对植物生长会产生影响。
3、知道影响植物生长因素有水、养分、空气、阳光、温度等。教学重点
知道影响植物生长因素包括水、养分、空气、阳光、温度等。教学难点
砂土、壤土、黏土的特征与作用。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波波、妍妍、琪琪三个好朋友走到一个墙角边,发现墙角边的两株植物长得大小不同。为什么生长在相邻位置的两株植物的生长状况有很大不同呢?植物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十一课《植物生长靠什么》(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植物只“喝水”就够了吗?
观察书上的一组对比实验,得出植物的生长不仅需要水分还需要营养。
(二)、土壤浸制液里有什么?
土壤里有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这些养分溶解在水中,能被植物吸收。
(三)、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
1、壤土能保水保肥,养分丰富,最适合植物生长。
2、黏土能保水保肥,养分较丰富,但透气透水性差。
3、砂土保水保肥能力差,养分较少。
根据三种土壤的特点,把你的预测填写在p64“我的预测”里。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植物只“喝水”就够了吗?
2、土壤浸制液里有什么?
3、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
二、新课
(一)、各种因素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 我们知道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分和营养,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因素对植物的生长有较大的影响? 阳光、空气、温度会对植物产生什么影响呢?
1、如果植物的生长缺少了阳光,植物会有什么变化?
2、如果植物的生长缺少了空气,植物会有什么变化?
3、如果植物的生长没有适宜的温度,植物会有什么变化? 得出:阳光、空气、温度等因素对植物的生长有较大的影响。
(二)、拓展:制作豆苗迷宫 指导阅读p67
三、作业 制作豆苗迷宫 板书设计
第11课 植物生长靠什么
一、植物只“喝水”就够了吗?
二、土壤浸制液里有什么?
三、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 1.壤土:保水保肥、养分丰富
2.黏土:能保水保肥、养分较丰富,但透气透水性差 3.砂土:保水保肥能力差、养分较少
四、各种因素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 1.、阳光 2.、空气
3、温度
五、制作豆苗迷宫
第12课 动物为什么要吃东西 教学目的
1、了解不同的动物吃不同的食物,能够按照动物的食性不同进行正确的分类。
2、知道动物要维持生命,就要消耗食物来补充能量。教学重点
知道动物要维持生命,就要消耗食物来补充能量。教学难点
按照动物的食性不同进行分类。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刺猬冬眠后真的不需要吃东西吗?冬眠的动物可以几个月不吃不喝,它真的不需要吃东西吗?
今天,我们学习第十二课《动物为什么要吃东西》(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动物吃什么?
动物都要吃食物吗?这些动物要吃些什么东西?
1、植食动物:以植物为食物的动物叫做植食性动物。
2、肉食动物:以其他动物为食物的动物叫做肉食性动物。
3、杂食动物:以植物和其他动物为食物的动物叫杂食性动物。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刺猬冬眠后真的不需要吃东西吗?
2、动物都要吃食物吗?这些动物要吃些什么东西?
二、新课
(一)、动物为什么要吃东西?
动物运动需要能量,生长需要营养,所以动物必须吃食物。
食物在动物的身体里会转化成身体需要的物质和能量,支持动物的生长、运动和维持体温等作用。
(二)、资料:小动物,大食量
指导阅读p71资料“小动物,大食量”。
三、作业
网上学:四大家鱼和它们的食性 板书设计
第12课 动物为什么要吃东西
(一)、动物吃什么?
1、植食动物:以植物为食物的动物叫做植食性动物。
2、肉食动物:以其他动物为食物的动物叫做肉食性动物。
3、杂食动物:以植物和其他动物为食物的动物叫做杂食性动物。
(二)、动物为什么要吃东西? 动物运动需要能量,生长需要营养
(三)、小动物,大食量
第13课 植物繁殖的奥秘 教学目的
1、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2、了解植物可用不同的器官繁殖。
3、关注和了解植物繁殖的新技术。教学重点
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了解花的多种传粉方式、种子的多种传播方式。教学难点
植物繁殖的多种方式。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彬彬、妍妍、波波、琪琪一起去瓜园参观,发现了有的花已经结了果才凋谢,而有的花凋谢了但却没有结果。
为什么有些花会结果,有些花不会结果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十三课《植物繁殖的奥秘》(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探究植物结果的奥秘
出示刚开放就摘除了雌蕊的花和保留了雌蕊的花的图片。如果摘除了花的雌蕊,花还能不能结果呢?
讨论得出:有雌蕊的花可以结果,摘除雌蕊的花不能结果。
(二)、给植物传粉
出示一个结籽不饱满的玉米和一个结籽饱满的玉米。是什么原因令这两个玉米棒结籽饱满的程度不同?
植物雄蕊的花粉要通过不同的传粉方式到达雌蕊上才能使植物结果。所以在农业生产上,利用人工授粉可以使植物结出更多、更饱满的果实。指导阅读p78的资料:虫媒花、风媒花
小结:花粉传播的方式有:依靠昆虫传粉、依靠风力传粉以及人工传粉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如果摘除了花的雌蕊,花还能不能结果?
2、花粉传播有哪些方式?
二、新课
(一)、了解种子的传播
植物结果后,是怎样将果实和种子传播出去的? 种子的传播有哪些方式?
鬼针草种子粘着力很强,它是怎样传播的呢? 椰子树生活在水边,它用怎样的方式传播种子? 蒲公英的种子很轻,它是怎样传播的呢? 你还见过或者听说过种子传播还有哪些方式?
小结:果实和种子的散布,主要依靠风力、水力、动物和人类的携带,以及通过果实本身所产生的机械力量。归纳:为了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植物的种子形成了不同的结构特征,以便完成延续生命的任务。
(二)、不用种子可以繁殖吗? 植物只能用种子进行繁殖吗?
像香蕉、甘蔗,这些植物一般不容易结出种子,没有办法通过传播种子来完成延续生命的任务。它们是通过什么方式进行繁殖的呢?
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等营养器官进行繁殖。
人们为了优化一些植物品种,常利用植物的营养器官进行嫁接、扦插、压条等技术方式进行繁殖。
三、作业:
网上学:了解植物繁殖的新技术。板书设计
第13课 植物繁殖的奥秘
一、探究植物结果的奥秘
二、给植物传粉
昆虫传粉、风力传粉、人工传粉
三、了解种子的传播
主要依靠风力、水力、动物和人类的携带。
四、不用种子可以繁殖吗?
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等营养器官进行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