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统计教学设计
统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4页的例题,95页—97页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学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让学生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3、让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体验不同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朋友你们还记得我们学校上次举行的运动会吗?我们班有很多小朋友参加了,想不想去看一看?(课件出示学校运动会)森林里的小动物们也举行了一场运动会,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出示课件)看到这个情况,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有兔、狗、猴三种小动物参加比赛;它们正在进行长跑、跳高的比赛。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完成统计表并分析
1、(课件出示统计表1)提问:想知道参加跳高的动物的只数,我们可以怎么办?(数一数)数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不重复、不遗漏)师生一起数出跳高的有5只动物。长跑的有多少只动物呢?你能不能像刚才那样去数一数?(生数出结果,师生共同填写8)提问:合计有多少只?你是怎样算的?(课件出示统计表2)师谈话:请小朋友用数的方法,数出结果,填在第二张统计表中,指名回答,师出示结果。
2、比较分析两张统计表(课件出示两张表)仔细观察这两张统计表,有什么相同之处?(都有合计,都是13只)有什么不同之处?(课件出示表一是按比赛项目分类的,表二是按动物种类分类的)为什么合计结果都是13呢?小组在一起讨论原因。
师小结:两张统计表无论是按项目分类统计,还是按动物种类分类统计,它们都是对运动会中的动物只数进行统计的,所以结果一样。
3、从上面两张统计表里,你知道了什么?你从第一个统计表里知道了什么?(一共有13只动物参加比赛,参加跳高的有5只,参加长跑的有8只,参加跳高的比参加长跑的少3只;参加长跑的比参加跳高的多3只。)你从第二个统计表里知道了什么?(一共有13只动物参加比赛,其中有5只狗、2只兔、6只猴,猴的只数最多,兔的只数最少„„)同样是一场动物运动会,我们按照项目、动物的种类来分,得出了两个不同的统计表,根据这两个统计表我们可以解决不同的问题。揭题: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知识——分类统计(板书课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1 师说明:运动会结束了,动物们都来到休息室里喝茶,你们看,休息室里有许多漂亮的茶杯。(课件出示茶杯图)仔细观察,这些茶杯有什么特点?有的有把,有的无把(师说明:有把的茶杯我们称为有把杯,无把的茶杯我们称为无把杯)像这样把这些茶杯分为有把杯和无把杯,你知道这是按什么分类的吗?(形状)(出示统计表1)除了按形状分类外,这些茶杯还可以按什么分类?(价钱)(出示统计表2)生独立完成两张统计表,指名说结果,师一一出示结果。比比两次统计的结果,你知道了什么?
2、完成“想想做做”2 师谈话:动物们喝完了茶,就开始了玩玩具,休息室里有许多漂亮的玩具卡片(多媒体出示第二题的图),可以把这些卡片按什么分类?(同桌在一起说一说怎样分类,师相机出示两张统计表)表一按形状分类的,三角形的后面两个方框应填什么?学生独立填写然后统计结果,指名回答,师生共同统计。表二按颜色分类的红色后面应填什么?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课件出示结果)。从每个统计表里,你知道了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回答)
3、完成“想想做做”3 小动物们玩过了这些卡片,茄子老师想考考他们,小朋友你们愿意帮助这些小动物接受茄子老师的考验吗?(课件出示第3题图)引导学生看懂图意。提醒学生用画对勾的方法统计,然后完成统计表。提问:哪个年龄的人数最多?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回答第一个问题要看第一张表,回答第二个问题要看第二张表)
4、完成“想想做做”5
师谈话:经过一天激烈的比赛,动物运动会终于成功地落下了帷幕,为了留住那一个个令人难忘的场面,大象校长拿起手中的相机给小运动们拍下了许多照片(多媒体出示第5题的照片图),可是大象校长不知该给这些照片怎样分类,你们给帮助大象校长吗?
先在小组里说说怎样给这些照片分类?
指名回答,得出以下分类方法:按颜色分、按图片上的动物只数分、按拍摄方式分)出示书上97页的统计表,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师一一出示结果)
四、全课总结
小朋友,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第二课时
统计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96页的3—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通过练习,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交流开展统计活动的体验与技巧,提高数据处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按不同分类标准分类,经历统计过程并学会分析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练习统计的有关知识(出示课题)。
二、练习巩固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师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参加过兴趣小组吗?你参加过哪个兴趣小组?
张力同学调查了我们学校绘画兴趣小组的同学们的情况(出示张力调查的原始材料)提问:(1)张力同学调查了同学的什么情况?一共调查了多少位同学?(2)组织讨论;根据这个调查表,怎样对这些效据进行整理,怎样进行分类?(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书上的两个统计表。)(3)请学生们独立分类整理,并填写。
(4)组织学生在组内进行交流,说一说自己在这两张统计表里分别知道了什么,再组织全班进行交流.
2、小结:
同是一张调查表,但根据不同的分类整理,我们可以得到不同的统计表,可以解决不同的问题。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根据刚才张力同学的调查,我们了解了绘画兴趣小组的同学们的一些情况,我们也来进行一个类似的调查。
(2)以小组为单位,先调查组内每位同学的年龄及出生月份。(3)全班汇总,算出合计数,请学生完成课本第97页上的统计表。(4)全班交流体会。
三、课后拓展
根据你想了解的情况,展开调查,并制成相应的统计表。
第三课时 实践活动——你能跳多远
教学内容:
课本第98-99页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明晰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收集数据、解决问题三个部分,提高统计能力。
2、通过以学生生活中的实践问题为中心设计的实践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步骤。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实践活动,学会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收集数据,提高统计能力。
教具准备:
卷尺或弹簧尺
教学过程:
一、活动前准备:
1、以自由结合为主,每6人一组,其中一人为组长,两人负责看尺子上的刻度,一人纪录,两人负责监督。
2、每组准备一把弹簧尺
二、引导学生发展问题,提出假设
1、引入:体育课上我们都练习过立定跳远,谁来演示一下?
2、提问:除了双脚跳,我们还可以怎样跳?
3、质疑:你觉得是用双脚跳得远还是用单脚跳的远?是左脚跳的远还是右脚跳的远?
小组讨论:怎样跳得远?
三、分组讨论,进行测量统计
1、指导学生测量的方法:先划一条直线,作为跳远的起点,从起点向前跳,跳定后由一个人从起点:尺子的0刻度,另一个人将尺子拉长至跳远同学的脚后跟,再将尺子上的刻度记下来,这就是那位同学跳远的成绩。
2、每6人一组开始测量记录,要求每种方法都跳一次,并做相应的记录。
四、组织讨论,得出结论
1、小组将刚才活动中一系列的数据填入课本第99页中的三个蓝色表格中,再讨论:通过实际得出了什么结论?
2、组织全班进行交流。
3、根据双脚并拢跳的数据,用不同标准分类统计。
4、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开展相应的统计活动。
期末复习
一、复习内容要点分析: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本学期所学知识和方法的理解,明晰各部分内容的发展线索以及相应联系,促进各项数学技能的形成,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内容一共分四段安排:第一段主要复习千以内数的含义以及千以内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练习相应的口算、笔算和估算;第二段主要复习认识方向、分米、毫米、角和直角等本学期所教学的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知识,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画指定长度的线段和在平面图形中找出直角,巩固相关概念;第三段复习有余数除法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并让学生应用这些计算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第四段主要复习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以及本学期所教学的统计内容。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能正确理解并解答有关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简单问题。
2、使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千以内数的含义,掌握和在千以内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以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关口算、笔算和估算,提高运算能力。
3、使学生通过复习能正确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以及一些两步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4、使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感受分米和毫米的实际长度,明确米、分米、厘米和毫米的实际长度,明确关系。
5、使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用学过的方位词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能看懂简单的线路图,并能根据要求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
6、使学生通过复习能正确区分直角、锐角和钝角,进一步积累认识平面图形的经验。
7、使学生在复习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复习难点:
会解决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及相应的实际问题,加深和巩固图形、统计方面的知识。
四、复习难点:
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巩固有余数的除法和两位数和一位数相乘的计算。
五、课时划分:
复习千以内的数和统计知识
1课时 复习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及相应的实际问题
1课时 复习图形方面的知识
1课时 复习有余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及相应的实际问题
1课时
第一课时 复习千以内的数的认识和千以内数的加减法
复习内容:
课本第100—101页期末复习第1~7题。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千以内的数的含义,掌握和在1000以内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以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相关的口算、笔算和估算,提高运算能力。复习重点:
认数、读数、写数,千以内数的口算及笔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许多的新知识.这节课开始,我们将把它们有条理的进行梳理,今天复习的是有关千以内的数的认识和千以内数的加减法。(板书课题。)
二、复习1000以内数的认识
1、读数方法的复习。
(1)出示计数器,请学生从右往左,依次说出数位的排列顺序。提问:百位的右边一位是哪一位,左边一位呢?千位是右起第几位?(2)在计数器拨出四十七。
提问:这个数是由几个
十、几个一组成的,是多少? 在百位上再拨3个百。
提问:现在这个数是多少?为什么是三百四十七? 指出一个数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就是几百几十几,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可以读出万以内的数。
(3)在数位顺序表中写出657、972,指名读一读。提问;想一想,像这样的数要怎样读?(4)想一想:如果一个数的中间有0要怎样读? 出示:609、405。指名学生读一读,再齐读。说一说:中间有0的数要怎样读?(5)再出示:320、900。
请学生先说一说数的组成,再读一读。提问:末尾有0的数怎样读?
2、写数方法的复习。(1)出示:二百六十三。
请学生说一说它的组成,在计数器上是怎样拨的?(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拨数。)指出:在计数上拨珠,要看清这个数的组成有几个百,就在百位上拨几个珠。有几个十,就在十位上拨几个珠,有几就在个位上拨几个珠。写数也是按这种方法,在各个数位上写出数字来表示。(2)出示:三百二十五、六百一十七。
①请学生说一说每个数的组成。②说一说每个数是怎样写的。(学生回答,老师板书)(3)出示:五百零七、九百零三。
①请学生说一说每个数的组成。②说说每个数是怎样写的。(学生回答,老师板书)提问:为什么这两个数中间有一个零? 小结:如果哪一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4)出示:六百二十、一千。
①学生写数。②提问:为什么这两个数末尾的0的个数不一样呢? ③请学生小结:如何写一个千以内的数。
3、完成复习第1题。(1)学生独立完成。(2)组织交流:如何连线的。
4、完成复习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
5、完成复习第2题。
①用数字卡片0、2、5、8摆一摆,组成一个三位数,并读一读。②找出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
(3)再用数字卡片1、6、7,摆出一个最大的三位数和一个最小的三位数,并说一说是怎样摆的?
三、复习千以内的口算及笔算、估算
1、完成复习第4题(1)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
(2)指名说得数,集体订正(3)指名几题让学生说说口算方法
2、完成复习第5题
师谈话:做完了口算题,我们再来做几道笔算题。(1)生独立完成,指名几题板演(2)集体评议,错的改正
(3)比较:通过计算,再观察,想一想每组的上下两题有什么不同?
3、完成复习第6题(1)生读题,独立完成(2)集体评议
(3)用竖式计算加法和减法,各是怎样验算的?
(4)小结:加法用交换两个加法的位置进行验算,而减法是用差加减数进行验算。
4、完成复习第7题(1)生读题,完成第一问
(2)同桌间估计一下走哪一条路近,指名说估算方法,集体交流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主要复习了什么内容?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内容?
第二课时 复习认识方向、分类和毫米、角和直角
复习内容:
课本第101—102页期末复习第8—12题。
复习目标:
1、使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用学过的方位词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能看懂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根据要求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
2、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分米与毫米的实际长度,明确米、分米、厘米和毫米间的关系,能正确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测量并描述物体的长度。
3、使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巩固对角和直角基本特征的认识,能正确区分直角、锐角和钝角,进一步积累认识平面图形的经验,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三角尺一副、米尺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复习方向、分米和毫米、角和直角这三部分知识。(板书课题)
二、方位知识的复习
1、出示期末复习第8题图。
(1)提问:请学生们观察插图,你能找到哪一面是北面吗?根据什么找的? 根据指向标,你能说出我们学过的八个方向吗?(生在图上把八个方向标出来)(2)请学生分别说一说:小华、冬冬、小军、小芳四个小朋友的家在学校的哪个方向。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他们各自的上学路线是什么。(1)分小组讨论、交流。(2)组织全班进行交流。
三、长度单位分米、毫米的复习
1、长度单位的复习
(1)提问:在日常生活中长度单位有什么用处? 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生说,师板书)(2)请学生比划l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提问:你的直尺大约是几分米?数学书的封面的宽大约有几分米?课桌的长大约有几分米?(3)请学生们量一量自己铅笔长是多少厘米,橡皮厚多少毫米。
2、完成期末复习第9题
(1)学生们独立完成。
(2)提醒注意:填写时应与相关的实物相联系。
3、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复习
(1)请学生们说一说它们之间的进率。(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2)完成期末复习第10题 ①学生们独立完成。
②集体订正,分别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4、量线段、画线段的复习
(1)说一说线段有哪几个特征?(有两个端点、是直的。)(2)想一想:怎样用刻度尺量一条线段的长度?(强调:要从0刻度量比较好。)(3)完成期末复习第11题。①学生们先按要求,画出两条线段。②指名说一说哪条线段长一些。提问:为什么4厘米长的线段要长一些?
四、角和直角的复习
1、提问: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2、找出下列图形中的直角
(1)学生独立完成。(1)指名说一说判断的方法。
提问:直角可以用什么符号表示?比直角大的角是什么角?像第一幅图中的角叫什么角?为什么是锐角?
3、完成期末复习第12题。学生们独立完成,集体评议。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又有了些什么新的收获?
第三课时
复习有余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
以及用乘、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
复习内容:
课本第102—103页期末复习第13—19题
复习目标:
1、使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能正确理解并解答有关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通过复习,掌握两位数乘一位的口算及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提高正确的计算率。
3、使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熟悉数量间的基本关系,能正确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有余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以及用乘、除法解决的实际问题。
二、复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1、复习口算方法(1)出示:
30×2 13×3 60×3 24×2(2)指名学生一题一题地口算。(3)结合每一组口算提问:
①第一组口算时,每一题分别是怎样算的? 指出:在用几十和几相乘时,可以把它看作几乘几,用乘法口诀来计算。
②第②组的每一题,你是怎样口算的?这类题在口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指出:遇到像这样的题,我们要一位一位地乘,每次乘得的积要把它写在相应的数位上。
2、完成期末复习第13题。(1)学生们独立完成。
(2)对有错的题目要及时查找原因,进行纠正.注意了解完成的情况和正确率。
三、复习有余数的除法
1、指名板演,学生笔算。
27÷5 42÷6 37÷7 62÷8(1)学生按要求笔算。(2)指名说一说笔算过程。
提问:为什么42÷6没有余数,而其他3题都有余数呢?(3)提问:有余数除法中的除数和余数的大小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2、完成完成期末复习第14题。学生独立填写,指名说算式,集体评议。指名学生说说每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四、复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1、整理笔算方法:
(1)请学生们笔算14×8、35×5,指名两人板演。(2)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笔算过程。
2、小结:笔算乘法时,要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哪一位相乘的积要写在那一位上;每次乘得的积满了几十都要向它的前一位进几,每次进位的数不能忘记在下一位的计算中加上。
3、完成期末复习第15题的第一行的4题。(1)学生们独立完成,指名四人板演。(2)集体订正,说一说每题的笔算过程。
(3)对于错误之处,应予以及时的指导和纠正,注意了解完成的情况和正确率。
五、复习解决问题
1、完成期末复习第16题。(1)学生读题,明确题意(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3)指名生板演,提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4)让学生说说单位名称分别是怎样选择的?
2、完成期末复习第17题。(1)学生读题,明确题意(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3)指名生板演,提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3.完成期末复习第18题。
(1)出示第18题的四幅图,请学生说一说每个花坛的形状。(2)再出示每边的长度。
提问:根据所给的每边的长度,你能估计出哪一个花坛周围的栏杆最长吗?怎样估算的?
同位互相说一说,再指名说。指名生说说是怎样估计的?
(3)请学生分别算一算,验证自己的估计是否正确。(4)提问:我们一般可以怎样进行估算。4.完成期末复习第19题。
(1)出示第19题的表格,让学生说说从表中分别知道了什么?(2)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计算出下面三个问题吗?(3)学生们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各自的解题思路。
六、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又收获了什么?还有什么不会的知识吗?
第四课时 复习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以及统计
复习内容:
课本第104页期末复习第20—24题
复习目标:
1、使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熟悉数量间的基本关系,能利用这些基本的数量关系,正确解答一些用两步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从实际情境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以及合理选择信息解决问题的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2、使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能根据不同标准分类整理相关的数据,感受标准对于分类的意义,进一步增强数据意识、发展初步的统计观念。
复习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以及统计。(板书课题)
二、复习解决问题
1、完成期末复习第20题。
(1)出示题目,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提问:这题我们已知什么,要求什么?(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列式计算。
(3)集体订正,订正时提问:第一步先算的什么,第二步又算的什么?(4)小结:我们在解答此类类问题时,一定要认真读题,理解已知条件与问题的关系,从而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完成期末复习第21题
(1)出示题目,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提问:这题我们已知什么,要求什么?(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列式计算。
(4)小结:我们在解答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几或少几的数”时,要先算出这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3、完成期末复习第22题。
(1)请学生看题后完整在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提问:已知什么,要求什么?(2)学生们独立完成。
(3)集体订正,提问:你是怎样解答的?为什么这样解答?
4、完成期末复习第23题。
2、完成期末复习第21题
(1)出示题目,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提问:这题我们已知什么,要求什么?(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列式计算。
三、复习分类统计
1、出示图,生思考可以按什么分类,说给同位听。
2、集体交流,得出分类方法
3、学生独立填写表格,集体订正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些什么收获?
第二篇:《统计》教学设计
《统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01页~102页。
教学目标:
1、学生加深认识 统计的意义,进一步明确各种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够根据不同信息的特点选择适当的统计图、制作统计图、分析统计图中的数据,并做出合理的决策。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理解等能力,建立完整的统计知识体系。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能根据不同情况,结合各种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描述数据。
2、能根据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并作出合理的推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同学们,这两句话,你知道描述的是哪里吗?(新疆),是呀,新疆是个美丽的地方。它的昼夜温差比较大,所以那里的瓜果特别甜,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新疆吐鲁番的天气预报,读一读,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数据信息呢?
总结:同学们。这么多的数据,我们要对他们进行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这样的过程叫做统计。
提问:小学阶段我们学过很多统计的相关知识,今天啊我们就一起来复习统计的相关知识?(统计的整理与复习)
二、知识梳理
谈话:课前,同学们已经对统计的相关知识进行了一个梳理,绘制成了各式各样精美的思维导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指名介绍自己的思维导图。)
提问:有没有要补充的?(统计图分为单式和复式)
过渡:同学们补充的很完整。从学习时间上来看,小学阶段我们从一年级就开始接触统计的知识,我们学习了简单的分类。二年级我们学会了数据的收集和分类整理。三年级时,我们学习了数据的汇总和简单分析,四年级我们学会了数据的分段整理,单式统计表,条形统计图以及用平均数分析数据。五年级,我们又学习了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以及单式和复式的折线统计图。六年级我们学了扇形统计图。从内容上来看。我们的统计内容分为四类,分别是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这也是我们做统计的一般过程。收集数据的方法有。调查,测量、实验。查阅资料等。整理数据我们可以进行分类整理或分段整理。描述数据的方法我们学过。统计表和统计图,小学阶段我们学过哪些统计图呢?每一种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呢?
那我们先从数据的收集开始,以下这些情况,我们采用哪一种方式收集数据呢?(指名说)
小结。收集数据的方式有很多,我们要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不同的方式。
谈话:5月是旅游旺季,老师了解了一下苏州各个旅游景点的票价。这么多的数据,我们可以怎样整理呢?(预设:有学生提到分类整理。教师追问:按照什么标准分类呢?)其实啊,这些数据分段整理更合适,那我们怎样分段更合适呢?分段整理的时候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是的,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可以适当的在数据上做好标记,请同学们打开学习单,用画“正”字的方法,把这些数据进行分段整理,并将整理好的数据整理到统计表上。(指名学生到黑板上画一画,师生核对。)
提问:同学们,请观察我们刚刚整理好的统计表,你能发现什么?门票50元以上的景点有几个?老师想了解我们班同学对这四个景点的喜欢情况。可以怎么收集数据呢?那我们就现场来调查一下。请同学们。把统计表当中的数据绘制成统计图,你会选择什么统计图呢?为什么?那请你在学习单上完成这个统计图。(投屏展示)。
提问:观察这个条形统计图。你能发现什么呢?如果你是校长,你会选择哪一个景点去春游呢?
提问:你能用计算器算一算,喜欢各个景点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吗?
要描述这些百分数用哪个统计图比较合适呢?(扇形统计图。)老师。也借助电脑老师做了一个扇形统计图。请你观察一下。说说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同学们。现在你知道条形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了吗?谁来说说看。
总结:是的,条形统计图可以直观看出数量的多少。扇形统计图能清楚的看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之间的关系,我们在面对不同的问题可以选择不同的统计图来描述数据。那下面这一组数据选择什么统计图合适呢?(折线统计图。)折现统计图的画图的步骤是什么呢?还要注意什么问题?
提问:观察统计图。回答下面两个问题,先和同桌交流交流。
1、这一年月平均气温在几月最高?是多少?最低呢?
2、你能描述一下昆明这一年气温的整体情况吗?
谈话:同学们,看!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2019年某城市月平均气温的统计图,请你观察一下。猜一猜,这是哪个城市的月平均气温统计图呢?
课件呈现结果。昆明。提问:为什么会这样呢?
总结:纵轴一格表示的数量不同。温度的折线统计图的变化幅度也不同。如果你是昆明旅游局的局长,你觉得选择哪张统计图合适呢?为什么?
过渡语:同学们,2020年初到现在,我国在疫情防控上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我们的医疗工作者也非常辛苦,对于入院治疗的新冠病人,要进行体温监测,这是一位病人某天7~23时体温变化情况,请你观察一下。你能获得什么信息?你觉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位病人的体温会怎么变化?
谈话:同学们,了解疫情变化趋势情况,你都会观看什么统计图?下面是境外输入新增趋势图,你能预测未来疫情的变化吗?
三、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其实,现实生活中,统计图是多种多样的,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结语:其实统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当我们打开淘宝首页,总是出现我们最喜欢的的商品,当我们打开抖音,平台总是推送你感兴趣的视频,其实就是APP在后台统计和分析你的喜好,从而能够成为你肚子里的“蛔虫”!
第三篇:《统计》教学设计
《统计》教学设计
目标导航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2.数学思考
学生能根据简单的问题,选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3.解决问题
学生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4.情感与态度
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的事物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的实践能力。
要点扫描 1.课标解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统计的观念日趋重要。《标准》不仅把“统计观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新课标也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提出了不同程度的要求。本学段要求的是“有所体验”。
要使学生逐步建立统计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真正投入到统计活动的全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统计活动的体验中,就要留给他们足够的动手实践和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动手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等活动过程的体验,来感受统计的意义,形成统计的观念,体会统计的好处。
2.内容分析
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本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之上,随统计数据的增大,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这是重点;让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这是本课的难点。
3.学情认识
本课时的学习是在学生一年级原有的基础之上来学习的,要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数学建模和学习经验来学习本课时的知识内容。
本课时的内容应选择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应尽量增加学生的学习独立性,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要互相交流各自想法的基础上,汲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要经历的过程中重点在注意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合作性,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方法去体验过程,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4.学法点拨
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体系和生活经验,通过小组合作相互讨论研究,选择喜欢的统计方法来体验统计的全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实施要领
一、创设情景,谈话引入
再过几天就有一个属于我们小朋友自己的节日。我们学校也要在这一天举行联欢会。总务处陈老师想给大家买点水果,但他想不好该买些什么,你们说他该怎么办?
【此处用情景引入,激起学生兴趣。从要求学生帮忙,来理解统计的意义。】
所以,陈老师要在我们班进行调查。你们说我们该用什么方法进行调查呢?
【这里由学生自己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自由发言,共同探讨,最后决定用小组的形式进行调查。】
二、展开
1.你觉得你们在进行小组调查时要注意什么? 【培养学生养成一种先思考后行动的行为习惯。】
2.如果你是组长你会怎样又快又好的开展小组调查?给每个小朋友一分钟时间。
【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为下面的讨论做基础。】
请你在小组中说一说,选一种你们组认为最好的方法进行调查。我们将评选最佳合作奖与最佳创意奖。在进行调查之前先把相关的表格介绍一下。
我最喜欢的水果调查表
第四篇:统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在情境中体验随机出现的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和方法,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3认识到数学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有较高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教具准备:课件、投影仪、水彩笔、小卷子。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谈话:在自然界里有许许多多的动物,都是咱们人类的好朋友,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
生:喜欢。
师:那你喜欢什么动物呀? 师:好,看看今天都有哪几种动物和我们一起来上课呀?(课件:动物图片)你看到了哪些小动物?快来说一说。(教师在黑板表格内贴小动物图片)生;我看见了小狗、小猴、小兔和小鸟。
师:那每种小动物有几只呀,你们记住了吗?有什么办法可以准确地记录每种动物的只数?大家商量一下。
师;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 生:用笔记、用纸记、画圆„„ 教师引导简介记录方法:能说得更具体一些吗? 生:出现一只就在那个动物的下面画一个xx。
师:他是用xx来做标记的,那你想用什么来做标记呢? 生:三角形、画勾、打点、画小旗、“正”字„„ 教师引导优化:你觉得哪种方法比较快?(画“正”字)
(用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呈现随机数据,引发应用统计的需求,在鼓励创新的同时渗透优化意识。)
二、体验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 1收集数据。
师:现在老师重新播放一遍,请你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进行记录。(电脑播放图片,学生记录。)生:觉得太快,遇到困难。师:咦,大家遇到什么困难了?
师:那咱们怎么解决这个困难呀?和你的伙伴商量商量。(引发孩子们小组合作。)师:你们商量出什么好办法了?
师:再重放,请大家小组合作,认真做好记录。2整理数据。
师:每种小动物有几只,哪个组来汇报 ?(师生互动)教师根据回答在黑板表格内填上数据。谁愿意代表你们组说说? 师:看起来你们合作的非常好,记录得很准确。3揭示课题。师:刚才我们用各种标记把每种动物的数量记录下来并且数了出来,我们所用的方法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方法?
生:统计。(板书课题:统计)
师:我们把统计的结果填在这样的表格里,这样的表格叫── 生:统计表。
三、做统计图,制造矛盾,引导认识单元格的含义 1制造认知冲突,自主探索多种表示方法。
师:从统计表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每种动物有多少,如果还想一眼看出哪种动物最多,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画格子涂颜色。画统计图。
师:统计的结果既可以记录在统计表中,也可以用统计图来表示。师:统计图的下面标出小动物的种类,旁边的这些数字0、1、2„„,表示小动物的只数。小狗有2只,应该涂几个格子?为什么?小猴有几只,涂几个格子?小兔呢?小鸟呢?你发现了什么?(课件操作)
(课件演示,发现格子不够用。)师:格子不够用呀,怎么办呢? 小组讨论,探讨解决方法。方法展示,评价。预设:
方法一:格子不够在旁边接着画。方法二:往格子上面接着涂色。方法三:以一当二。„„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判断。一个小格表示2只,12只小鸟用?个格来表示,其实一个小格不仅可以表示1只、2只、还可以表示5只、10只甚至更多,中央电视台的叔叔阿姨统计电视节目的收视率,有时一个小格就代表一万人呢。这要根据数据的大小,制图的需要来定。
2实践涂色,评价。(在统计图中涂色时,当一格表示2个单位时,需要用到半个格。)(呈现问题)3 师生共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师:看着这张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
我想来考考你们?(小兔比小狗多几只?)谁还想来提个问题来考考大家?
四、练习
过渡:同学们你们不仅统计图画得好,还分析得这么棒,老师想奖励你们,给你们准备一顿丰盛的午餐,想吃吗?(同时显示午餐图片)
其实,我们每天中午的营养餐比老师准备的还要丰盛、还要科学合理,但是我发现有的同学在吃营养餐时还是挑挑拣拣,今天倒掉这个菜,明天倒掉那个菜,面对这个现象李老师对吃营养餐的同学做了一个统计。你能帮我画出统计图吗?
(画的快的同学可以看着统计图互相欣赏看看还有什么问题)师:你看这幅统计图画的多漂亮呀,我们一起来检查检查他画对了吗?
谁愿意提个问题来考考大家?
根据统计图,你想向吃营养餐的同学提什么建议?
师:大家提的建议都特别好,老师希望你们无论在学校吃营养餐也好,在家里吃妈妈做的饭也好,都不要挑食、偏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这样我们才会拥有健康的身体。
五、总结全课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统计的知识,细心的同学们可以到生活中去找一找。
第五篇:《统计》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数学下册——
《统计——众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众数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统计知识的价值。通过活动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并理解众数的意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经历实验的具体过程,从中体会众数的实际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过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主动、乐于参与“教学实验”,在与他人的合作过程中,增强互助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众数的意义及它的求法。
教学难点:
在实际生活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的活动中体会众数的实际意义。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导入: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学校将举行广播体操比赛,为了了解你们班做操的整体水平,我们现在抽10名同学进行调查。(随机抽)
2.让抽出来的同学表演广播体操,试着做校园广播体操第一节。
(1)提问:通过同学们刚才的观察,你觉得他们做得整体效果怎么样?为什么?
(2)追问:你有什么办法使他们整体效果更好?(目的:引导学生选出5名身高差不多的同学)提示:可以增加,也可以减少。
(3)学生反馈意见,继续问:为什么只选这5名同学效果会更好呢?
(4)学生讨论回答
(5)教师小结:因为他们的身高比较均匀,所以效果会更好。
二.新知探究
刚刚在不经意间同学们就用到了数学知识帮老师解决问题,老师呀,这里还有许多问题,你们愿意帮帮老师吗? 1.出示例一(1)学会小组讨论(2)反馈小组意见
(3)引导学生说说众数的含义。
(4)小结: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最集中的一个数,我们称之为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2.出示3组习题,进行对比
引导学生发现: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3.巩固练习4.课堂练习三.知识拓展
联系生活实际,介绍“均码”。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到,生活中无处不渗透着数学知识。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们开心吗?
让学生畅所欲言,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