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统计教学设计2
《复式统计表》教学设计
甘棠小学
张舜卿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5~106页例
1、“练一练”,练习二十题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让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一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让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能回答简单的问题,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理解复式统计表的表头,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你们的课外有什么兴趣爱好呢?指名说说。
今天,张老师带来了青云小学五年级四个兴趣小组活动的图片。一起来看一下。从这些图片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呢?还有吗?(,有四个组,航模组男生8人,女生6人„„)
2、为了能更清楚看出各组的情况,通常我们把这些数据填入相应的统计表中。
3、你能把四个组的信息填入相应的统计表中吗?
把书打开105页,填在书上。(学生独立填写)。
填对了吗?生汇报师出示课件。仔细观察这四张统计表,他们有什么共同点?(都有性别,都有合计)。
合计数你是怎么求的?同意吗?课件逐步展示。
4、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四张统计表,回答老师的问题:航模组男生有多少人?(8人),美术组有女生多少人?美术组一共有多少人?(10人)
嗯。同学们反应真快!真棒!
5、现在老师再给同学们几道题,看看还能不能这么快的回答出来。请听题,哪个组男生最多?哪个组女生最少?四个组里面男生一共有多少人?这四个组一共有多少人?你能很快说出来吗?(有困难。表格里没有,要在四张表中找一找,再通过计算才能得到。)
6、是呀,这四张统计表都是单一的反映了一个组的情况,如果要对不同小组的一些情况进行对比或者了解四个组总的情况,这4张统计表就显得不太方便了,那有什么好办法让我们一下子既能看出每个组的情况又能看出四个组总的情况呢?今天我们就把四张表重新安排制作成一张新的统计表,把这四个小组的信息都反映在一张统计表,我们把这样的统计表叫做复式统计表。(板书:复式)
二、新授。
1、首先制表要有标题,也就是表的题目.以及制表时间。
2、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一格(师指)一般统计表的左上角一格称为统计表的“表头”。(板书“表头”)
表头用斜线分成三个部分:右上部分说明横栏的类别;左下部分说明竖栏的类别;中间部分说明右下方的空格是留着填写数据的。所以一个表头可分为三部分,横栏类别、竖栏类别、表中数据。课件展示并板书:横栏类别、竖栏类别、表中数据
在这张统计表表中,“性别”是对横栏内容的概括,它包括男、女这两个栏目,“组别”是对竖栏内容的概括,它包括四个兴趣小组。
那么“人数”指的就是表格中填的数据,通常表格里多了一栏合计,总计。同学们清楚了吗?
2、好,表格制作好了,你会把相关的数据填进去吗?
请同学们完成教科书上空白表格的填写。
3、请同学们看统计表,在填数据的过程中,你先填了哪些数据?
你们也是先填了这些数据吗?为什么?
接下来,你填了哪些数据呢?合计和总计,好,我们把合计和总计数填上去,这里的总计数18和21是怎么算出来的?(把每个小组男、女人数分别相加起来)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下面几个合计数呢?又是怎么算的?表示什么意思?
4、那这里的“总计和合计交*的这一格39”你又是怎样算出来的呢?
可能(1)把竖列四个小组的合计人数加起来的。
表示什么意思?四个小组的总人数。
还可以怎样算呢?
(2)把横栏里男生、女生的总计加起来。
表示什么意思?男女生总人数,也就是四个组的总人数。
像这样横着算出总人数数或竖着算出总人数,虽然方法不一样,但计算结果一样,平时用这两种方法算一算,可以起到检验的作用。那如果两次计算得到的结果不同,说明什么?
以后在填这类统计表的时候,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检验一下。
最后填上日期。这张统计表就填写完整了。(课件逐一展示)
5、现在,看着这张复式统计表,你能不能很快回答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了呢?我们来试一试,哪个组男生最多?哪个组女生最少?这四个组男生一共多少人?四个组一共有多少人?答案都可以从表中直接找到,方便吗?
6、嗯,的确很方便。那么你觉得这张复式统计表和前面四张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不同呢?(课件)它有什么优点?
学生回答。
7、说得很好!这张统计表能容纳的数据信息比前面四张统计表多得多,全面反映了五年级四个兴趣小组的人数情况,而且便于组与组之间进行比较。(信息全面,便于比较)板书
8、正因为如此,在我们的生活中也经常要用到“复式统计表”。
比如:
(1)开学时,张老师要统计我们学校每个年级的人数以及整个学校的总人数,就要用到复式统计表。
三、教学“试一试”
1、复式统计表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实在竞技体育中也往往会用到复式统计表。请看一组信息。(出示课件)看完了吗?
2、你能根据这些信息,独立完成这张统计表吗?拿出作业纸,完成这一题。
校对,你填对了吗?你先填的是什么信息?
谁来说说这里的“总计326”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学生回答。
还可以怎么算?都填对了吗?
3、那么,从这张统计表中,你又能了解到哪些信息呢?
学生回答。
4、你知道吗?
第29届北京奥运会、第30届伦敦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队获得的奖牌情况吗?(第29届北京奥运会:51金,21银,28铜。第30届伦敦奥运会:38金,27银,23铜)
5、你想对奥运健儿说些什么?你不想对自己提点希望吗?
四、深化练习
接下来我们来完成练习二十的第三小题。
1、请各小组长下去统计一下各小组拥有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的情况。小组长汇报后,教师填在表格中,请同学们拿出作业纸二,完成这张复式统计表。一起校对,教师填进去。
2、看着这张复式统计表,你又获得了哪些信息?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复式统计表”,说说看,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填写复式统计表要注意些什么?
六、作业
完成练习二十剩下的题目 七,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信息全面
复式统计表
横栏类别
便于比较
表头
竖栏类别
表中数据
第二篇:《统计》教学设计
《统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01页~102页。
教学目标:
1、学生加深认识 统计的意义,进一步明确各种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够根据不同信息的特点选择适当的统计图、制作统计图、分析统计图中的数据,并做出合理的决策。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理解等能力,建立完整的统计知识体系。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能根据不同情况,结合各种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描述数据。
2、能根据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并作出合理的推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同学们,这两句话,你知道描述的是哪里吗?(新疆),是呀,新疆是个美丽的地方。它的昼夜温差比较大,所以那里的瓜果特别甜,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新疆吐鲁番的天气预报,读一读,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数据信息呢?
总结:同学们。这么多的数据,我们要对他们进行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这样的过程叫做统计。
提问:小学阶段我们学过很多统计的相关知识,今天啊我们就一起来复习统计的相关知识?(统计的整理与复习)
二、知识梳理
谈话:课前,同学们已经对统计的相关知识进行了一个梳理,绘制成了各式各样精美的思维导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指名介绍自己的思维导图。)
提问:有没有要补充的?(统计图分为单式和复式)
过渡:同学们补充的很完整。从学习时间上来看,小学阶段我们从一年级就开始接触统计的知识,我们学习了简单的分类。二年级我们学会了数据的收集和分类整理。三年级时,我们学习了数据的汇总和简单分析,四年级我们学会了数据的分段整理,单式统计表,条形统计图以及用平均数分析数据。五年级,我们又学习了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以及单式和复式的折线统计图。六年级我们学了扇形统计图。从内容上来看。我们的统计内容分为四类,分别是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这也是我们做统计的一般过程。收集数据的方法有。调查,测量、实验。查阅资料等。整理数据我们可以进行分类整理或分段整理。描述数据的方法我们学过。统计表和统计图,小学阶段我们学过哪些统计图呢?每一种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呢?
那我们先从数据的收集开始,以下这些情况,我们采用哪一种方式收集数据呢?(指名说)
小结。收集数据的方式有很多,我们要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不同的方式。
谈话:5月是旅游旺季,老师了解了一下苏州各个旅游景点的票价。这么多的数据,我们可以怎样整理呢?(预设:有学生提到分类整理。教师追问:按照什么标准分类呢?)其实啊,这些数据分段整理更合适,那我们怎样分段更合适呢?分段整理的时候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是的,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可以适当的在数据上做好标记,请同学们打开学习单,用画“正”字的方法,把这些数据进行分段整理,并将整理好的数据整理到统计表上。(指名学生到黑板上画一画,师生核对。)
提问:同学们,请观察我们刚刚整理好的统计表,你能发现什么?门票50元以上的景点有几个?老师想了解我们班同学对这四个景点的喜欢情况。可以怎么收集数据呢?那我们就现场来调查一下。请同学们。把统计表当中的数据绘制成统计图,你会选择什么统计图呢?为什么?那请你在学习单上完成这个统计图。(投屏展示)。
提问:观察这个条形统计图。你能发现什么呢?如果你是校长,你会选择哪一个景点去春游呢?
提问:你能用计算器算一算,喜欢各个景点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吗?
要描述这些百分数用哪个统计图比较合适呢?(扇形统计图。)老师。也借助电脑老师做了一个扇形统计图。请你观察一下。说说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同学们。现在你知道条形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了吗?谁来说说看。
总结:是的,条形统计图可以直观看出数量的多少。扇形统计图能清楚的看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之间的关系,我们在面对不同的问题可以选择不同的统计图来描述数据。那下面这一组数据选择什么统计图合适呢?(折线统计图。)折现统计图的画图的步骤是什么呢?还要注意什么问题?
提问:观察统计图。回答下面两个问题,先和同桌交流交流。
1、这一年月平均气温在几月最高?是多少?最低呢?
2、你能描述一下昆明这一年气温的整体情况吗?
谈话:同学们,看!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2019年某城市月平均气温的统计图,请你观察一下。猜一猜,这是哪个城市的月平均气温统计图呢?
课件呈现结果。昆明。提问:为什么会这样呢?
总结:纵轴一格表示的数量不同。温度的折线统计图的变化幅度也不同。如果你是昆明旅游局的局长,你觉得选择哪张统计图合适呢?为什么?
过渡语:同学们,2020年初到现在,我国在疫情防控上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我们的医疗工作者也非常辛苦,对于入院治疗的新冠病人,要进行体温监测,这是一位病人某天7~23时体温变化情况,请你观察一下。你能获得什么信息?你觉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位病人的体温会怎么变化?
谈话:同学们,了解疫情变化趋势情况,你都会观看什么统计图?下面是境外输入新增趋势图,你能预测未来疫情的变化吗?
三、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其实,现实生活中,统计图是多种多样的,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结语:其实统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当我们打开淘宝首页,总是出现我们最喜欢的的商品,当我们打开抖音,平台总是推送你感兴趣的视频,其实就是APP在后台统计和分析你的喜好,从而能够成为你肚子里的“蛔虫”!
第三篇:《统计》教学设计
《统计》教学设计
目标导航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2.数学思考
学生能根据简单的问题,选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3.解决问题
学生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4.情感与态度
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的事物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的实践能力。
要点扫描 1.课标解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统计的观念日趋重要。《标准》不仅把“统计观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新课标也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提出了不同程度的要求。本学段要求的是“有所体验”。
要使学生逐步建立统计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真正投入到统计活动的全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统计活动的体验中,就要留给他们足够的动手实践和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动手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等活动过程的体验,来感受统计的意义,形成统计的观念,体会统计的好处。
2.内容分析
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本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之上,随统计数据的增大,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这是重点;让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这是本课的难点。
3.学情认识
本课时的学习是在学生一年级原有的基础之上来学习的,要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数学建模和学习经验来学习本课时的知识内容。
本课时的内容应选择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应尽量增加学生的学习独立性,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要互相交流各自想法的基础上,汲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要经历的过程中重点在注意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合作性,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方法去体验过程,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4.学法点拨
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体系和生活经验,通过小组合作相互讨论研究,选择喜欢的统计方法来体验统计的全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实施要领
一、创设情景,谈话引入
再过几天就有一个属于我们小朋友自己的节日。我们学校也要在这一天举行联欢会。总务处陈老师想给大家买点水果,但他想不好该买些什么,你们说他该怎么办?
【此处用情景引入,激起学生兴趣。从要求学生帮忙,来理解统计的意义。】
所以,陈老师要在我们班进行调查。你们说我们该用什么方法进行调查呢?
【这里由学生自己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自由发言,共同探讨,最后决定用小组的形式进行调查。】
二、展开
1.你觉得你们在进行小组调查时要注意什么? 【培养学生养成一种先思考后行动的行为习惯。】
2.如果你是组长你会怎样又快又好的开展小组调查?给每个小朋友一分钟时间。
【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为下面的讨论做基础。】
请你在小组中说一说,选一种你们组认为最好的方法进行调查。我们将评选最佳合作奖与最佳创意奖。在进行调查之前先把相关的表格介绍一下。
我最喜欢的水果调查表
第四篇:统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在情境中体验随机出现的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和方法,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3认识到数学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有较高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教具准备:课件、投影仪、水彩笔、小卷子。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谈话:在自然界里有许许多多的动物,都是咱们人类的好朋友,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
生:喜欢。
师:那你喜欢什么动物呀? 师:好,看看今天都有哪几种动物和我们一起来上课呀?(课件:动物图片)你看到了哪些小动物?快来说一说。(教师在黑板表格内贴小动物图片)生;我看见了小狗、小猴、小兔和小鸟。
师:那每种小动物有几只呀,你们记住了吗?有什么办法可以准确地记录每种动物的只数?大家商量一下。
师;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 生:用笔记、用纸记、画圆„„ 教师引导简介记录方法:能说得更具体一些吗? 生:出现一只就在那个动物的下面画一个xx。
师:他是用xx来做标记的,那你想用什么来做标记呢? 生:三角形、画勾、打点、画小旗、“正”字„„ 教师引导优化:你觉得哪种方法比较快?(画“正”字)
(用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呈现随机数据,引发应用统计的需求,在鼓励创新的同时渗透优化意识。)
二、体验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 1收集数据。
师:现在老师重新播放一遍,请你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进行记录。(电脑播放图片,学生记录。)生:觉得太快,遇到困难。师:咦,大家遇到什么困难了?
师:那咱们怎么解决这个困难呀?和你的伙伴商量商量。(引发孩子们小组合作。)师:你们商量出什么好办法了?
师:再重放,请大家小组合作,认真做好记录。2整理数据。
师:每种小动物有几只,哪个组来汇报 ?(师生互动)教师根据回答在黑板表格内填上数据。谁愿意代表你们组说说? 师:看起来你们合作的非常好,记录得很准确。3揭示课题。师:刚才我们用各种标记把每种动物的数量记录下来并且数了出来,我们所用的方法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方法?
生:统计。(板书课题:统计)
师:我们把统计的结果填在这样的表格里,这样的表格叫── 生:统计表。
三、做统计图,制造矛盾,引导认识单元格的含义 1制造认知冲突,自主探索多种表示方法。
师:从统计表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每种动物有多少,如果还想一眼看出哪种动物最多,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画格子涂颜色。画统计图。
师:统计的结果既可以记录在统计表中,也可以用统计图来表示。师:统计图的下面标出小动物的种类,旁边的这些数字0、1、2„„,表示小动物的只数。小狗有2只,应该涂几个格子?为什么?小猴有几只,涂几个格子?小兔呢?小鸟呢?你发现了什么?(课件操作)
(课件演示,发现格子不够用。)师:格子不够用呀,怎么办呢? 小组讨论,探讨解决方法。方法展示,评价。预设:
方法一:格子不够在旁边接着画。方法二:往格子上面接着涂色。方法三:以一当二。„„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判断。一个小格表示2只,12只小鸟用?个格来表示,其实一个小格不仅可以表示1只、2只、还可以表示5只、10只甚至更多,中央电视台的叔叔阿姨统计电视节目的收视率,有时一个小格就代表一万人呢。这要根据数据的大小,制图的需要来定。
2实践涂色,评价。(在统计图中涂色时,当一格表示2个单位时,需要用到半个格。)(呈现问题)3 师生共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师:看着这张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
我想来考考你们?(小兔比小狗多几只?)谁还想来提个问题来考考大家?
四、练习
过渡:同学们你们不仅统计图画得好,还分析得这么棒,老师想奖励你们,给你们准备一顿丰盛的午餐,想吃吗?(同时显示午餐图片)
其实,我们每天中午的营养餐比老师准备的还要丰盛、还要科学合理,但是我发现有的同学在吃营养餐时还是挑挑拣拣,今天倒掉这个菜,明天倒掉那个菜,面对这个现象李老师对吃营养餐的同学做了一个统计。你能帮我画出统计图吗?
(画的快的同学可以看着统计图互相欣赏看看还有什么问题)师:你看这幅统计图画的多漂亮呀,我们一起来检查检查他画对了吗?
谁愿意提个问题来考考大家?
根据统计图,你想向吃营养餐的同学提什么建议?
师:大家提的建议都特别好,老师希望你们无论在学校吃营养餐也好,在家里吃妈妈做的饭也好,都不要挑食、偏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这样我们才会拥有健康的身体。
五、总结全课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统计的知识,细心的同学们可以到生活中去找一找。
第五篇:《统计》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数学下册——
《统计——众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众数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统计知识的价值。通过活动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并理解众数的意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经历实验的具体过程,从中体会众数的实际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过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主动、乐于参与“教学实验”,在与他人的合作过程中,增强互助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众数的意义及它的求法。
教学难点:
在实际生活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的活动中体会众数的实际意义。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导入: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学校将举行广播体操比赛,为了了解你们班做操的整体水平,我们现在抽10名同学进行调查。(随机抽)
2.让抽出来的同学表演广播体操,试着做校园广播体操第一节。
(1)提问:通过同学们刚才的观察,你觉得他们做得整体效果怎么样?为什么?
(2)追问:你有什么办法使他们整体效果更好?(目的:引导学生选出5名身高差不多的同学)提示:可以增加,也可以减少。
(3)学生反馈意见,继续问:为什么只选这5名同学效果会更好呢?
(4)学生讨论回答
(5)教师小结:因为他们的身高比较均匀,所以效果会更好。
二.新知探究
刚刚在不经意间同学们就用到了数学知识帮老师解决问题,老师呀,这里还有许多问题,你们愿意帮帮老师吗? 1.出示例一(1)学会小组讨论(2)反馈小组意见
(3)引导学生说说众数的含义。
(4)小结: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最集中的一个数,我们称之为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2.出示3组习题,进行对比
引导学生发现: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3.巩固练习4.课堂练习三.知识拓展
联系生活实际,介绍“均码”。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到,生活中无处不渗透着数学知识。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们开心吗?
让学生畅所欲言,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