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你们都知道哪些有关读书的名言?(生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一、名言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大家知道这句名言吗?(出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谁来读?
2、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对,他就是把毕生精力献给祖国和人民的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出示周总理的照片)
3、周总理从小志气高,在 12 岁时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课题,“崛起”的“崛”,是个生字,左边是个山字旁,右边是个“屈”字。来,齐读课题。)
4、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预设:
A.“崛起”是什么意思?(兴起)
B.什么是“中华崛起”?还能换个词语说说吗?(中华振兴、中华强大等,用换词理解)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为中华的振兴而读书!为中华的富强而读书.......)
C.周恩来为什么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你很善于提问,一下就问到了点子上,你所关心的问题也是我们这节课所要解决的重点。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弄明白的)知道了课题的意思,我们再来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理清思路
1、师:小小年纪的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了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周恩来,了解他少年时代的一个故事吧。
2、检查生字新词
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词语都会读了吗?这么自信,老师可要考考大家。(1)出示:
帝国主义列强
租界
师:(指名读)“帝国主义列强”指的是什么?
(课前我上网查阅了有关的资料,100多年前的中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凭借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通过发动战争、强占领土、签定条约等多种方式,对我们国家进行侵略,这些国家就是我们所说的帝国主义列强。)师:谁来说说租界是什么地方?
生:课前我查阅了有关的资料,知道了:帝国主义以在我们中国居住和经商为名,用武力威胁和欺骗的方式强迫清政府,允许他们永久或长期(比如30年)占用我们中国的一些地段。这些被占用的地段就叫租界。
生:我知道:1845年英国在上海建立第一个租界,到l904年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已建立了43处租界。
生:当时清政府软弱无能,于是在租界的洋人胡作非为,而中国人则遭受百般压迫、侮辱和 虐待。
我还知道:
师结:请看大屏幕,帝国主义进入中国,圈占土地,建造楼房,强占租界,租界成了“洋人的天堂”“中国人的地狱”。
(2)衣衫褴褛(透过这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3)(出示)铿锵有力 师:(指名读)这个同学的声音就是“铿锵有力”?我们一起坚定的读两遍。(4)(出示)模范 巡警 吵嚷 惩处 训斥了一通 师:谁来读?(指导:“处”“通”是多音字,“通”读四声时,用于动作)(5)再把这些词语齐读一遍。
帝国主义列强
租界 衣衫褴褛
铿锵有力
模范 巡警 吵嚷 惩处
训斥了一通(6)指导书写: 嚷(写后交流评价)写这个字时应注意什么?(“嚷”字的右半部分应写得紧凑一些。)
3、生字词同学们掌握的真不错!通过预习课文,你知道少年周恩来为什么要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吗?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一说吗?(师板书——中华不振)
二、品读重点,读中悟写
1、师: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你是从哪些地方读出“中华不振”的,画出有关的句子,写下自己的感受。(教师随机板书一个“?”,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巡视,相机指导,同桌交流)
2、老师发现大家很会学习,下面让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吧,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了“中华不振”的?
生1:我从第8自然段的“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训斥了一通”感受到了“中华不振”,我从文中写到中国的巡警局不帮妇女,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体会到“中华不振”。
师:你从租借地里的一幕感受到了“中华不振”,还有吗? 生2:我从第3自然段体会到“中华不振”,“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租界地本来是我们的土地,惹出麻烦来,怎么会没处说理去呢? 师:从伯父的话语感受到了“中华不振”,你呢?
生3:我从第7自然段: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这里看到的为什么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呢?
师:是呀,你从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租界里却看不见一个中国老百姓的影子中看出“中华不振”。
3、品读第八自然段
师:其实,整篇文章的字字句句都能让我们感受到“中华不振”啊!刚才老师看到很多同学把第8自然段都画下来了。就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第8自然段,看看租界里那令人揪心的一幕吧。
(1)请同学们端起课本,认真读读第八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2)全班交流:听了刚才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1: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妇女正跪在被轧死的亲人的尸体旁边,抱着亲人的头在伤心的痛哭。师:你看到了那伤心的妇女。你还看到了——
生2:我仿佛看到那个得意洋洋的洋人站在车旁嘲笑那个不幸的妇女。师:你看到了那个洋人得意的嘴脸。(3)你仿佛还听到了什么呢?
生3:我仿佛听到了那个妇女伤心地哭喊着自己亲人的名字。师:你还听到了?
生4:我听到了那个中国巡警正在训斥那个不幸的妇女。师:你还听到了?
生5:我仿佛听到了旁边的中国人都在安慰那个妇女。师:你听到了同胞的劝慰。
(4)假如当时你就在现场,亲眼目睹了这样的场面,你的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 生:我为妇女的遭遇感到伤心。
生:我感到很愤怒,这些洋人太可恶了。(5)自由读,引读
请大家带着自己的感受,自由朗读这一段,读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吧!(自由读)
师:刚才大家绘声绘色的朗读,让我看到了一张张愤怒的脸,一张张伤心的脸,谁愿意来读一读? 引读:
这个妇女的亲人(一生接着读)——她原指望(生接着读)——谁知(生接着读)——反而(生接着读)——
师: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她活泼可爱的孩子,她心如刀绞。生读:她原指望……
师:我感受到她丧子的悲痛,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她相依为命的丈夫,她悲痛欲绝。女生读:她原指望……
师: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她白发苍苍的母亲,她泣不成声、悲痛欲绝。男生读:——她原指望……
(6)此时此刻,你想对这些人说些什么?
生1:我想对那个中国的巡警说,为什么你不为自己的同胞撑腰?反而去帮助那个外国人呢?
生2:你这个耀武扬威的洋人,你明明看见那个妇女的亲人就在你的前方,你为什么不能让他们走过了再开过去,你难道有什么急事吗?你也不能轧死他(她)呀!
(7)我感受到你已经义愤填膺了,围观的中国人这么多,他们有怎样的表现?(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8)从“紧握”中你体会到什么?(愤怒)师:他们紧握拳头想干什么?还想干什么?
生:想狠狠的揍洋人。我还想砸那个洋人的车。我还想烧那个洋人的房子。师:你们的心中已经燃起了熊熊的怒火。用文中的一个词就是想要? 生:惩处
师:我们都想惩处,什么叫“惩处”? 生:惩罚、处置。
师:围观的人们想不想惩处? 生:想 师:洋人该不该惩处? 生:该
师:但,敢不敢惩处? 生:不敢
师: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中华不振”啊!
师:所以我们只能(师再加一个“!”)生: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师:同学们,在当时的中国,又有多少这样的不幸与屈辱啊!
2、补充资料:
没有多久,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竟然挂出了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上海租界的电车,头等车厢供洋人乘坐,中国人只能坐三等车厢。在汉口租界,中国人力车夫必须穿上像犯人一样的“号衣”。租界里的洋巡捕拿中国人当活靶子,练习射击。(1)读后你想说些什么?(生说)
(2)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中华不振)
(3)这就是伯父讲到的“中华不振”啊!少年周恩来终于明白了伯父的话(出示伯父的话)引读——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
因为中华不振,所以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因为中华不振,所以伯父说那是——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少年周恩来看到了发生在租界的这一幕。
三、读写迁移,以写促读
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拿起笔写一写。(学生写)
①学生写后交流。
②引读课题:
正是因为少年周恩来想到了这些,所以他决心拯救这个苦难深重的旧中国,立志——(指课题,生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简短的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因此,当校长提问时,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是他今后学习的动力,因此他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啊——齐读课题
这更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齐读课题
五、课外拓展,形成能力
1、课外拓展材料:
周恩来19岁留学海外,寻求救国真理。他在黄埔军校培养人才,他在红军长征中长途跋涉,他与其他无产阶级革命家一起缔造了新中国,他为振兴新中国,每天抱病工作18小时以上,他用自己的一生实践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同学们,这句誓言不仅激励着周恩来,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今天,我们也要思考“为什么而读书”的话题,课下把你心中的话写下来吧。
3、还可以阅读《大地的儿子》或其他有关周恩来的故事。板书设计: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
第二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把握文意,了解12岁周恩来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思。
2、读正确词语,理解“崛起、帝国主义、灯红酒绿、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
3、积累课文中的四字成语。
4、在说文意的过程中感受少年周恩来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学会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尝试用多种方法来理解词语
教学难点:
梳理“周恩来在租界看到的事情”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周恩来的生平事迹
一、提出学习目标
1、交流有周总理的生平事迹
2、把课文读通读顺。难懂的字词和句子多读几遍。找出、画出生字词。
3、尝试用多种方法来理解词语
4、交流在课文中积累的四字成语。
5、概括“周恩来在租界看到的事情”
6、感受少年周恩来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二、展示学习成果(20-30分钟)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学生轻声自由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能正确读写“崛起、帝国主义、灯红酒绿、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
2、同桌互相朗读课文,形式自定。互相评议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3、指名分段向全班展示朗读。其他同学做评委,听后评议。教师相机小结:读书要正确、流利,不多字,不少字,不回读,不错读。
4、交流朗读在课文中积累到的四字词语并用各自的方式谈理解
(二)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
1、说说在阅读中自己感受到少年周恩来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2、概括“周恩来在租界看到的事情”,并说说件事给你的感受最深刻
3、朗读展示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5分钟)
1、通过读课文,你感觉最深的是什么?
2、学生交流。教师注意激励学生。
四、知识拓展延伸(2分钟)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读书的目的
第三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位于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围绕“成长的故事”这个主题安排了四篇课文,目的是结合名人的、孩子的,以前的、现在的……各种类型的成长故事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学习,在了解别人的成长的故事中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中的问题,留下成长的足迹;语文园地则照应了综合性这一思想,提出了写一写自己或别人的成长故事,写一写对于成长中遇到的问题的思考等习作要求。落实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它记叙了周恩来12岁时到沈阳读书,看到中国人在租界内受到外国人欺负而无处说理的现象,从而明白了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真正含义,而下决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本文多处运用对比描写,有利于学生学习透过文字体会人物思想感情。但是本文所讲述的社会背景离学生比较远,尤其生活在21世纪的小学生,对1910年的中国社会状况可以说跟古代一样遥远,他们对于那个时期的了解可能都不如对恐龙了解得多,因此,很难体会中华不振以及不振的原因,这是学习的难点,教师必须为他们提供合适的资料帮助他们理解。因此,这篇课文的学习就可以落实到两方面,一是读懂文章,通过文字及资料直指重点“中华不振”,感受周恩来的爱国之情,学习读书方法;二是学写文章,从这篇课文中学习写成长故事的方法。因此,我把本课教学分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四字词语,感受关键词句对表现人物情感的作用。2.通过文字及资料理解中华不振的深刻含义,了解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志向的原因,体会周恩来的爱国情感。3.学习读书方法。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重点词句理解“中华不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体会中华不振的深刻含义。教学过程:
一、出示单元目标,了解学习任务
今天,我们进入第七单元“成长的故事”的学习,这一单元要求我们怎么学习呢,让我们一起读一下单元导读。(出示:认真阅读本组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学习,在成长的故事中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中的问题,留下成长的足迹。)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本单元第一篇成长故事,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崛起”在词典中有两种解释(出示:1.地势突起,隆起。2.兴起,奋起。)在这儿应选哪个解释?那么题目是什么意思呢?中华要兴起,要奋起,大家的精气神首先要怎样(振奋、昂扬)让我们振奋的读一读。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
(一)出示自学提示:1.朗读课文,做到读正确,读通顺。2.画出生字词及四字词语,想想它们的意思。3.想一想课文写了几个故事?把每个故事分别用一句话总结出来。再想想这几个故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然后把这几件事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是什么原因让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
(二)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
背着大伯 惩处洋人 训斥一通 中华不振 中华崛起
灯红酒绿 热闹非凡 衣衫褴褛 耀武扬威 得意扬扬 大声吵嚷 提出自读要求:
1.自己读,想一想每行词语有什么特点? 2.指名读。
(1)指名读第一行词语,说自己发现的特点。(多音字)
(2)说一说读第二行词语的发现。(意思相反)对,这就是对比,本文中这样的对比还有很多,有词也有句子,随着学习的深入你会发现更多。
(3)指名读第三行,说发现,引出“租界”。教师讲述:西方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俄国、美国、还有日本,他们凭借铁船钢炮打败弱小的国家后就威逼这些国家割地赔钱,太霸道了,弱国就叫他们西方列强。西方列强打败清政府后,也同样威逼清政府赔钱割地,中国大量的钱财落入了列强的腰包,大量的领土也被帝国主义国家化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出示地图):俄国占据了长城以北;英国占据了长江流域;日本占据了台湾、福建;德国占据了山东;法国占据了云南,在他们划分完势力范围后,剩给清政府的只有这可怜的一点地方。但他们仍不满足,又强行把沿海沿河一些经济上很发达、位置又非常重要的港口城市强行租下来,驻扎上自己的军队中国人不经允许谁也进不去,这些地方就叫“租界”。这些地方清政府一点儿权利也没有,甚至连进入这些地方看一看的权力也没有。本文中的沈阳就是日本强行占有的。知道了这些你是什么心情?
是啊,学习这篇课文会让你了解我们国家曾经的苦难和痛苦。
这儿有一个生字:“嚷”,看部首这个字与什么有关?右边这个字读作“xiang”,这个字有“高”的意思,把两部分合起来,张开口高声做什么?当然是嚷,所以这个字就是大声喊叫的意思。那么写这个字时哪儿容易出错呢?(襄最初的意思是解衣耕种,即解开衣服,把两粒种子用工具种到地里。出示“嚷”)
来,我们一块写写这个字,注意笔顺。在练习纸上写两个。同桌互相看看。(4)像这样的四字词语课文中还有很多,自己找出来读读。
小结:这种四字词语,不光能帮助我们积累语言,丰富词语,还能给我们提供很多课文里的信息,甚至引导我们去了解我们所不熟悉的社会,因此,我们应该注意文章中的四字词语。
(三)读完了词语再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几个故事?谁能把每个故事分别用一句话总结出来。这几个故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谁能把这几个故事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像这样把课文讲的几个故事连起来总结出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叫做故事连接法。这种方法适合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写故事的文章。
这样,这篇长长的文章就被我们读成了短短几句话,这就叫长文读短。通过读书,我们知道周恩来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呢?你能用文中的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吗?(中华不振)
三、走进文本,深刻感受“中华不振” 1.这个词语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出来的?
出示(“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为什么?”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那又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让我们读这组对话。你感觉当时伯父心情怎样?伯父为什么叹气?
(学生可能说不出来,没关系。告诉学生慢慢会知道的。)2.这三件事中,哪件事最能让人感受到中华不振?(7、8自然段)默读7、8自然段,找一找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中华不振,画出来,并在一边写出自己的感受。
(课件出示自学提示:我找到的句子是(),我从这个句子中读出(),我发现()词语最能体现中华不振。)
3.生自由读书 4.集体交流:(1)课件句子:
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此时,妇女在哭诉什么?
是呀,衣衫褴褛的妇女向巡警哭诉,她是想巡警能——,能——,还能——,可是,谁知——(课件)“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如果你当时在场,你看到这样的情景,会是怎样的心情?会想些什么? 读出你的心情。“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换个位置换个角色,就把文中深埋的感情给读出来了,这种读书方法叫换位阅读。(2)“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课件)
围观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动作,此时他们是什么心情,他们想做什么。“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是什么意思?但是,他们却不敢怎样,中国人只能怎样?(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同胞受欺负,却什么也不能干,这是为什么?)(中华不振)
感情朗读“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就凭借一个简单的动作“紧握着拳头”,我们就读出了人物的心情、想法和处境,读出了这么多东西,这样就把薄书又读厚了,这种读书方法叫细细品味。
中国人受到欺负无处说理,中国人看自己的同胞受到欺凌敢怒不敢言,中国巡警不主持正义,外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却横行霸道,这又是为什么?(还是中华不振)
(3)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中国人在中国地上受洋人欺负的事不仅仅发生在沈阳,不仅仅发生在下层老百姓身上,哪儿都有,让我们看一组资料。(1881年,华人医生恽凯英等八人想进上海外滩公园游玩,被门卫拒之门外,英国人也说,“工部局不认为中国人有进入花园的权利。”1885年,又一批“上等华人”抗议上海工部局拒绝华人进入公园,而日本人和朝鲜人却不被禁止。)(1910年5月,日本宪兵故意开枪伤毙中国救火警察数人。)
(1910年7月,日、俄两国签订了第二次《日俄协定》,联手侵夺“满洲”利益。)
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板书:中华不振)
5.简介时代背景: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华不振的呢?当世界上那些发达的帝国主义国家已经用上洋枪洋炮,坐上汽车开上火车有了飞机的时候,当他们已经用上电灯电话,住上楼房时,我们中国人还在用大刀长矛,行路还靠步行骑马,照明只有豆油灯,住在茅屋里,忍饥挨饿。但那些富人官吏们在干嘛呢?他们忙着修花园,盖豪宅,忙着吃喝玩乐,对于学习先进技术却没有兴趣。对洋人只会点头哈腰,半个字也不敢反对。老百姓却正受着苦难,长沙、湖北、安徽、苏北、东北等地灾情严重,再加上各地不断爆发的战争,老百姓吃不上穿不上,为了活命吃树皮嚼草根,饿死的病死的都没人管,有些地方甚至发生了人吃人的事情。看图。同学们,这就是中国当时的国情,科技落后,军事落后,官员只想享受,不思进取,对洋人点头哈腰,对老百姓的死活不管不问。在这样的官员治理下的中国,没有斗志,没有希望,从国家到个人都只能任人欺负。
同学们,听了这些,你心情怎样,有什么想法?
6.回头再读伯父说的那些话,现在你知道伯父为什么叹气了吗?
7.指名读对话。
小结:这样,我们就跟着“中华不振”这个词,在课文中读进读出,读懂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读懂了深埋在文章中的东西,这种读书方法叫反复品读。
四、文史结合,领悟周恩来的志向
1.正是这样的现实,让从租界回来的周恩来,在思考自己应该做什么,同学们如果是你,你会做什么?所以在校长询问为什么读书时,他才(齐读课件)
清晰而坚定的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铿锵有力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为中华之崛起!”正是这句誓言,指导着少年周恩来选定了一生的奋斗目标。1917年,他中学毕业东渡日本留学前,给同学赠言说:“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临行前写下诗句(出示: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教师读然后学生读)。带着这样的救国抱负,他去日本、欧洲留学,寻求振兴中华的知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成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受到全世界人民的爱戴,逝世后联合国都为他降半旗致哀,这一切都是为“中华崛起”啊!正是像他一样“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革命志士们的斗争,使中国走上了富国强民之路,到如今,中华实现了真正崛起!让我们全体起立,向这些革命志士致敬!那么,如果此时,周恩来来到你面前,你会告诉他什么,你又会告诉他你是为什么而读书呢?
五、课堂总结,提出学习任务
今班我们就通过“中华不振”这个词语,深入阅读了课文的重点片段,了解了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下节课我们将借助一个表格对比学习《为中华之崛起》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学习这两个成长故事是怎样写的。(课件出示:表格)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换位阅读
中华不振 细细品味
反复品读
第四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在阅读中能比较深入的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课前谈话】
1、介绍自己及祖先中的杰出人物。
2、请周姓同学介绍自己及祖先中的杰出人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介绍周恩来:
师补充介绍周恩来资料(课件出示)。
2、介绍名言:
同学们,刚才戴老师向大家介绍了我们周姓家族中的杰出人物周恩来。戴老师还要向大家推荐周恩来12岁时说的一句话后来成了大家熟知的名言。请大家看黑板,(板书:课题)这里有一个字很陌生:崛。谁再来读读。这里的词语是?谁先来读给大家听?
3、揭示课题:
同学们,周恩来的这一句话一直伴随着他的一生。这一句话也曾激励着我们无数的中华儿女奋发向上。也是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题目。现在,我们一起来读。
(学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大声读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开始。
2、字词检查。出示课文词语:
伯父 租界 模范 闯进 巡警 吵嚷 妇女 惩处 喝彩
帝国主义 风和日丽 热闹非凡 铿锵有力 振兴中华
三、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直奔中心,初读感受:
⑴ 少年周恩来的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怎样说的?请大家默读课文,动笔划划圈一圈。
⑵(课件出示)朗读指导:
第一次回答时的语气是清晰而坚定,第二次是铿锵有力。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练一练,真真切切地感受少年周恩来。
学生练读。教师巡回指导。
指名读。
学生根据提示语评价。
理解:清晰、铿锵有力。
齐读感受。
2、整体把握,演读理解:
⑴ 周恩来当时在怎样的情况下说这二句的呢?谁补充?
我们来演一演当时的课堂好不好?请自由读一读这部分做准备。
⑵ 演读:
请一个同学演少年周恩来。
3、对比分析,深入体会:
⑴ 现在谁来说说周恩来的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理解崛起。
板书:
振兴
⑵ 同学们说的真好。我们和作者一样都明白了,12岁的周恩来在这时候就已经知道了──(课件出示)
引读齐读。
⑶ 看看“崛”的字型,你对中华崛起还有什么话要说?对山字旁的感受还有谁要说?还有其他的感受吗?
板书:
不振
四、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整体:
请你静静地读读课文1~6自然段,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2、对话部分:
⑴ 指名:
你从伯父的话中体会到了中华不振。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伯父的话,相信一定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出示。)
⑵ 研读:
──“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你从哪里读出了中华不振?
那个地方是怎样的一个地方?联系上文说是?联系下一句说是?
没事不要去,小孩没有重要的事,就不能去。自己的地方外国人自由自在,自己却没有权利自由出入。可见──
可见其他地方比较冷清、甚至荒凉。可见──
朗读指导。
(语重心长、提示把“那个地方”重音。)
谁来读读这句语重心长的话?是啊,那个地方是一个痛恨的,深深留在记忆里的地方。把它读重一些试试。
──那里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你从哪里读出了中华不振?
任何一个国家都有法律,现在外国人来了却没法说,可见洋人大于旧中国法律。可见──
连小孩也被欺负,可见──
在中国的土地上,出了事,不管对错都糟殃,可见──
读到这里,你的心中涌起了一种怎样的感受?你愤怒吗?
读出你的愤怒吧!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
也来读读这句。“为什么?”后面停顿长些,感情表达会更强烈。
伯父的此时心情,仅仅是愤怒吗?你来读一读。伯父还长叹了一声──
朗读指导。无奈,沉重。
我们在这里也感受到了中华──
⑶ 你们想想,当时他们是这样对话的?请你就近找同桌来练练这组对话。
同桌角色朗读。
指名读。
⑷ 男女角色朗读感受。
3、周恩来的疑问:
你还从那里看出了中华不振?
课件出示。
范读。齐读。
4、帝国主义句:
你还从那里看出了中华不振?
出示。
齐读。
五、小结书写
同学们,周恩来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有博大的胸怀,远大的志向。12岁那年的遭遇,12岁那年的耳闻目睹,在他的心灵产生了震撼。所以修身课上,当巍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时,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他铿锵有力回答──
(课件出示。)
同学们,让我们记住这句闪烁着强烈爱国热情的话。请大家拿出书签,把这句话工工整整地抄录下来,也记在自己心中。
第五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导学设计
东于小学 王斐斐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教学重难点:
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交流周恩来资料。
1、师: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生:周恩来 师:你们了解他吗? 生交流有关周恩来的资料
师:我们二年级学过一篇课文,《傣族的泼水节》就是写周恩来的事情。这么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就因为他在少年立下了远大的志向。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周恩来,了解他少年时代的一个故事。看老师写课题——“崛起”的“崛”,是个生字,左边是个山字旁,右边是个“屈”字。来,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崛起就是兴起;之,是“的”的意思。意思就是为中华的兴起而读书。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题。(生齐读课题)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周恩来是怎么产生这个想法的? 生:什么情况下产生这个想法的?
师:大家的疑问都是同一个问题,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带着这个问题,打开书21页,自己读一读课文,难读的词语多读几次。(生读课文)师:课文读完了,词语会读了吗? 出示“租界”(生读)
师:知道什么是租界吗?(租界就是租住别人的国土,里面还不让弱国的人进去)
出示“衣衫褴褛、耀武扬威”(生读)
师:大家读到这个词语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出示“铿锵有力”(生读)
师:大声读——生大声读——这就是铿锵有力 出示“惩处”(生读)
师:放到句子中读。“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生读)
师:是什么让周恩来产生了这样的想法? 生:中华不振 师:一起读 生:中华不振(师板书:中华不振)
师:正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哪些地方写了中华不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