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骨骼肌的教学设计
《骨骼肌》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明骨骼肌收缩特性的知识结构和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作关系。
2.能说明人体运动是在神经系统调节下,由骨、关节、肌肉共同完成的。
3.知道体育锻炼对骨胳肌的影响。
能力目标
通过对骨胳肌的收缩特性的演示实验的观察及对实验结构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1.承认体育锻炼对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作用,逐渐养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
2.通过人体运动由骨、关节、肌肉共同完成,是多组肌群协同的作用的学习,树立生物的整体性的观点。
教学建议
一、本节的知识结构
二、教材分析
骨骼肌在运动中起动力的作用,因此有关骨骼肌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之一。而骨骼肌的运动主要体现在收缩上,故骨骼肌的收缩特性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关于人体内骨骼肌所受的刺激来自神经传来的兴奋学生看不见,难以理解,是本节的难点。按照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先让学生观察肌肉收缩的演示实验,获得感性知识,在这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分析、综合、推理,得出科学的结论.即肌肉具有收缩的特性。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三、教法建议
本课的引入:在复习运动中起杠杆作用的器官和起支点作用的器官分别是什么?继续提问:运动是骨围绕关节转动产生的,那么,使骨转动的动力来自哪?自然进入到本节课骨骼肌的学习。关于骨骼肌的收缩特性,建议采用探索式教学方法进行。先提出问题:骨骼肌作为运动中的动力器官,它有哪些特点与运动相适应?然后提供骨骼肌收缩的演示实验或录象给学生观察,做演示实验前,先要向学生交待实验装置中的关键部分,如装在实验仪器上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指针等。为确保实验效果,教师应该在课前进行预作。目的是熟练操作和检查实验装置的灵敏性。实验用的标本必须处于生活状态,为保证这一点,在制备中,要避免损伤神经和肌肉,并经常保持它处的环境与活体中接近(用70%的生理盐水保持湿润)。学生观察演示实验时,为了使观察有的放矢,观察前提出明确具体的观察内容:如用针和电流直接刺激肌肉本身时,有什么反应?停止刺激,肌肉怎样?用电流刺激与肌肉相连的神经,有什么反应?停止刺激,肌肉怎样?思考:骨骼肌具有什么特性?当学生观看演示实验或录像后先汇报观察结果,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根据每步实验的结果,指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得出科学的结论:即肌肉具有收缩的特性。然后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人体内引起骨骼肌收缩的刺激是从何而来自呢?这可以让学生再配合做一个屈肘动作,在实践中感受骨骼肌是在神经系统支配下收缩,牵引所附着的骨产生动作,从而理解人体内骨骼肌所受的刺激都来自神经传来的兴奋。
关于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作关系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做屈肘和伸肘的动作,结合肌肉的协作示意图,让学生观察上臂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鼓起情况,并从中体会屈肘和伸肘时,以肱二头肌为主的屈肌肌群和以肱三头肌为主的伸肌肌群在运动中的协作关系,来说明人体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是由多组肌群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的。最后问问学生四肢的骨骼肌若都在收缩时,人应该出现的动作是什么,以此来加深学生对骨骼肌在运动中相互协作关系的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复习提问:
在运动中起杠杆作用的器官和起支点作用的器官分别是什么?
关节的哪些结构特点使它既牢固又灵活?
导入新课:
运动是骨围绕关节转动产生的,那么,使骨转动的动力来自哪?
在学生回答来自骨骼肌的收缩后。继续提问:骨骼肌又有哪些特点与运动相适应?
今天我们来研究骨骼肌
板书:第四节 骨骼肌
我们首先通过演示实验(或录像)来探索骨骼肌的特性。
板书:
一、骨骼肌的特性:
教师先介绍演示实验的装置,实验开始时,对学生提出观察的具体要求:用针和电流直接刺激肌肉本身时,有什么反应?停止刺激,肌肉怎样?用电流刺激与肌肉相连的神经,有什么反应?停止刺激,肌肉怎样?
当学生观看演示实验或录像后先汇报观察结果:
针和电流直接刺激--肌肉收缩,停止刺激--肌肉缓慢舒张,电流刺激与肌肉相连的神经(间接刺激肌肉)--肌肉收缩,停止刺激--肌肉缓慢舒张。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以下四点:
(1)当肌肉受到刺激(机械、电流)都会发生收缩。
(2)当停止刺激,肌肉会自动舒张,恢复到静止状态。
(3)神经可以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把兴奋传向肌肉,对它产生刺激。
(4)肌肉可以接受神经传来的兴奋刺激并收缩。得出结论:肌肉具有收缩的特性。(板书)
然后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人体内引起骨骼肌收缩的刺激是从何而来自呢?至此,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体内的骨骼肌中都分布有神经,接受神经的支配。同时还让学生再配合做一个屈肘动作,在实践中感受骨骼肌是在神经系统支配下收缩,牵引所附着的骨产生动作,从而理解人体内骨骼肌所受的刺激都来自神经传来的兴奋。
板书: 人体内的骨骼肌所受到的刺激来自神经传来的兴奋。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人体控制某部分的骨骼肌的神经损伤,身体的这部分会出现什么情况?(可能瘫痪)。
引入:骨骼肌为什么会收缩呢?这与骨骼肌的组成特点及在骨上的附着方式有关。
板书:
二、骨骼肌的结构: 教师用骨骼肌挂图或模型讲述:
思考:骨骼肌是一个组织,还是一个器官,为什么?
指出: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联合起来,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称之为器官。一块骨骼肌由肌肉组织、结缔组织(如肌健)构成,骨骼肌里面还有许多血管和神经,它具有收缩的功能,所以它是一个器官。
骨骼肌的收缩特性是由其中的骨骼肌组织表现出来的。另外,骨骼肌收缩之所以能产生运动,是由于一块骨骼肌至少跨过一个关节,附着在两块骨上。
这时,教师出示骨骼肌协作关系挂图或模型,说明肱二头肌结构和附着点,并进一步引申:任何一个准确的动作都是由多块肌肉组成的肌群共同协作下完成的。
板书:
三、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作关系
先让学生用力做屈肘和伸肘的动作,结合观察课本里图IV-22肌肉的协作示意图,注意,上臂的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鼓起情况。思考:屈肘和伸肘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收缩和舒张是怎样配合的?并完成下面的观察记录表:
屈肘
伸肘
肱二头肌
肱三头肌
得出结论:人体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是由多组肌群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的。
最后提问学生:四肢的骨骼肌若都在收缩时,人应该出现的动作是什么?
板书:
四、体育锻炼对骨骼肌的影响
建议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经常锻炼,骨骼肌会变得粗壮?让学生看书后回答。
教师做适当的补充:体育锻炼对骨骼肌的血液供应情况,及与肌肉收缩舒张的关系,以加深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的理解。
最后让学生总结:体育锻炼对整个运动系统的影响,提出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及锻炼的注意事项。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探索肌肉工作时会发生疲劳
[问题]肌肉工作时会发生疲劳吗?
[假设]如果肌肉工作会发生疲劳,那么,随着工作时间的延长,肌肉的力量会越来越弱。
[设计并完成实验] 设计:
重复做一个动作,统计每分钟的频率,比较随工作时间的延长,频率的数值变化。
材料用品:垫圈、米尺、剪刀、100砝码、秒表。
方法步骤:
1.用一根长30厘米的绳,一端系一个垫圈,做成单摆。捏住绳的另一端,使垫圈来回自由摆动。
2.用一根50厘米长的绳,一端系一个100克砝码,另一端系成一个扣,把扣套在一个手指上,手掌向上,把前臂搁在课桌上,使手指能伸出桌外。注意不能让砝码碰到地板,如果碰到地板,要在绳子上打几个结,使它缩短。
3.使单摆运动。随着单摆每摆动一次,弯曲一下悬挂砝码的手指。在每一分钟结束时,记录每分钟手指弯曲的次数。共记录三次。
4.休息一分钟,再继续三分钟。把每分钟的数据记录下来。
观察:
(1)随着时间的推移,手指弯曲的动作在加快还是慢下来?
(2)在第二次运动时,手指弯曲的次数比第一次多还是少?
(3)试一试,在大量运动后休息一分钟,是否足以使你的手指肌肉复原? 5.把实验结果填入下列表格内
开始运动后的时间
每分钟手指弯曲的次数
第一次运动时间
第一分钟
第二分钟
第三分钟
休息时间
第二次运动时间
第一分钟
第二分钟
第三分钟
6.个人数据的比较
7.统计全班同学每分钟手指弯曲次数的平均值并做比较
全班
数值
开始运动后
休息后运动
第一
分钟
第二
分钟
第三
分钟
第一
分钟
第二
分钟
第三
分钟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
┋
第九组
第十组
平均值
8.试一试:缩短单摆绳的长度,加速单摆的运动,使你的手指肌肉复原的时间可能产生什么变化?
实验结果的分析
随着时间的推移,手指弯曲的动作慢了下来,这是因为肌肉过分工作时,氧供应不上,肌肉产生的酸过多,肌肉感到疲劳。休息后,肌肉能利用氧将酸(乳酸)分解,肌肉又恢复到重新工作的状态。如果缩短摆长,单摆加速运动,肌肉工作频率加快,产生的乳酸量更多,因而恢复的时间也更长。
[得出结论]肌肉工作时会发生疲劳。
第二篇:八年级生物《骨骼肌》教案解读
骨骼肌
教学目标:
1.理解骨骼肌的收缩特性的知识和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作关系。了解体育锻炼对骨骼肌的影响。
2.通过学生实验和教师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依据实验结果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归纳、综合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观察分析实验的活动能力。
3.通过学习骨骼肌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的生物规律,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骨骼肌的收缩特性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运动系统的功能主要是通过协调骨骼肌的收缩和舒张功能来得到体现的。教师通过学生实验、演示实验以及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来进行教学。使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2.做好骨骼肌收缩的演示实验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为了确保实验效果,教师应当在课前进行预做,因为此实验是解决难点3的一个重要步骤。
3.人体内骨骼肌所接受的刺激来自神经传来的兴奋。学生对此不易理解,因此这是本节的教学难点。教师应当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逐渐深入的探讨。
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的参考授课时数为1课时。
【引言】
复习关节的结构和功能。关节合理地解决了人体骨骼系统牢固性与灵活性的矛盾。关节怎样才能发挥作用呢?
出示肘关节模型。要求学生认真观察骨骼肌的形态特点后回答:骨骼肌由哪两部分组成?骨骼肌与关节是如何连接的?
1.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小白鼠的后肢骨骼肌肉标本,探讨骨骼肌的结构和功能。用镊子夹动肌健部分,用放大镜观察肌腱的结构。描述你看到和感觉到的肌腱特点。如:色泽?纤维排布方向?弹性和韧性?附着状况?肌腱应当属于哪种组织)
2.学生仔细观察肌腹部分,用镊子分开肌肉束观察肌腹内部结构。描述肌腹的结构特点:肌腹的颜色?肌纤维的物理特性,肌腹内除了肌纤维以外,你还看到什么结构了?如何区分血管和神经?(色泽不同。挑起来是否变形等)。由此可以看出:骨骼肌是以肌肉组织为主体构成的器官。肌肉内的血管的作用是什么?肌腹中的神经又是起什么作用的呢?
【新课】
1.教师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探索骨骼肌的功能特点。
(1)简要说明实验装置中要重点观察的部分及原理。简介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作和保存。
(2)骨骼肌在接受刺激后才能收缩。什么样的刺激会引起收缩呢?(机械刺激、电刺激、化学刺激等)教师用玻璃探针轻轻接触骨骼肌;较重地刺激肌腥部分骨骼肌都不收缩。当刺激肌腹时骨骼肌发生了收缩,学生分析这是为什么,(刺激要达到最低阈值;骨骼肌的肌腹部分有收缩的功能;直接刺激可引起收缩。)学生观察骨骼肌的收缩状况。教师连续刺激骨骼肌,骨骼肌如何收缩?(对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引入“不应期”的词语。)
(3)用电流刺激骨骼肌观察实验现象;用沾有稀硫酸的小棉球刺激骨骼肌观察实验现象。还有什么不同性质的刺激源、试用小激光器、冰块、声音等进行刺激。依据实验现象学生得出结论:不是所有刺激都能引起骨骼肌收缩的;骨骼肌在直接接受有效刺激后会发生反应——收缩。“收缩”是骨骼肌的唯一功能形式。
用心
爱心
专心
(4)在做刺激坐骨神经的实验之前提问:刺激坐骨神经与前面的实验有什么不同:将会出现什么实验结果?不同的刺激引起的反应效果是否相同?(让学生预期实验结果)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机械刺激、电流刺激。学生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分析实验结果:为什么在没有刺激骨骼肌,只是刺激了一下与其相连的坐骨神经时也会引起骨骼肌的收缩呢?神经系统在这个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冲动。)教师简单介绍什么是“冲动”。由于神经末梢遍布骨骼肌各处,所以骨骼肌各部分都能接收到神经传来的冲动。“冲动”使骨骼肌兴奋起来,骨骼肌兴奋的具体体现就是收缩。不同的刺激为什么只能引起相同的反应呢?凡是能够引起神经系统兴奋的刺激,在神经细胞内都被统一成为一种形式——可以传导的兴奋。而兴奋只有强弱之分。当兴奋传导到骨骼肌时,便使骨骼肌也处于兴奋状态——收缩。人体内的骨骼肌在生活状态下只能接受来自神经系统的兴奋。
2.骨骼肌的收缩会引起什么样的结果呢?(带动关节完成运动)骨骼肌是怎样带动关节运动的呢?演示人体肘关节模型:表示屈时,伸时运动。学生认真观察后描述:一个运动至少要有哪些骨骼肌参与?这些骨骼肌在关节附近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在完成屈、伸运动时,它们是如何协调统一的?学生活动体会关节附近各个骨骼肌群间的协作关系。教师适当讲解伸肌肌群和屈肌肌群。人体骨骼肌只有在完成运动时才进行收缩吗?当人体长期保持一种静止姿态时会有什么感受?这说明了什么,“抽筋”是怎么回事?人体内还有一些骨骼肌不是分布在关节处,如舌肌、竖毛肌、头部的轮匝肌等。它们的收缩和舒张也会引起复杂的自主运动。当人体的神经系统出现问题时,骨骼肌的收缩将会受到影响。如运动失调和瘫痪等。
3.在青春期我们的骨骼肌进入了迅速发展的阶段,怎样做才可以使我们具有健美的肌肉?为什么动员一般都有发达的肌肉,教师简要讲解骨骼肌发达的原因,以及体育锻炼对
骨骼肌发展的促进作用。
【小结】
简单回顾本节课的要点,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屈肘运动复习骨骼肌的功能以及骨骼肌群的协作关系。
用心
爱心
专心 2
第三篇:人体解剖及动物生理学实验报告蟾蜍骨骼肌生理解读
人体解剖及动物生理学实验报告
蟾蜍骨骼肌生理
【实验题目】
蟾蜍骨骼肌生理
A蟾蜍腓肠肌刺激强度与骨骼肌收缩反应的关系
B蟾蜍骨骼肌单个肌肉收缩分析(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的确定)C蟾蜍腓肠肌刺激频度与骨骼肌收缩的关系
【实验目的】
确定蟾蜍骨骼肌收缩的
(1)阈水平和最大收缩以及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之间的关系曲线(2)收缩的三个时期:潜伏期、缩短期、舒张期(3)刺激频度与肌肉收缩的关系
【实验方法】
1、蟾蜍坐骨神经-骨骼肌标本的制作及电路连接
(1)双毁髓处死蟾蜍后,剥去皮肤,暴露腰骶丛神经,游离大腿肌肉之间的做个神经及小腿的腓肠肌,注意不要将胫神经与腓神经分离。神经端结扎后,剪去无关分支后游离至膝关节处;肌肉端结扎在肌腱上,将腓神经也一起结扎,结扎线留长。保留膝关节,剪去腿骨,将标本离体。注意保持神经肌肉湿润。
(2)用大头钉将标本的膝关节固定于标本盒R2和R3两记录电极之间的石蜡凹槽内,保证神经、肌肉与电极充分接触。神经中枢端接触刺激电极S1和S2,肌肉接触记录电极R3和R4,之间接触接地电极。
(3)肌肉的结扎线从标本盒中穿出,连接张力换能器。注意连线尽量短,以减小阻力。在实验过程中,注意标本的休息:将神经搭在肌肉上,用浸湿了任氏液的棉花覆盖神经肌肉,保持湿润。但标本盒内避免有过多的液体,防止短路。
(4)换能器插头接RM6240通道1。刺激输出线两夹子分别连接标本盒的刺激电极S1和S2,插头接刺激输出插口。如果需要记录肌肉的动作电位,则在肌肉所搭置的记录电极上连接输入导线,注意接地,插头接通道2。
2、蟾蜍骨骼肌生理各项数据测定
A蟾蜍腓肠肌刺激强度和骨骼肌收缩反应的关系
(1)打开信号采集软件,从“实验”菜单中选取“刺激强度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出现软件自动设置界面,各项参数已设置好,但需要将“采集频率”修改成“20kHz”,扫描速度仍然是“1.0s/div”。界面的采集通道默认为RM6240B面板上的通道1.刺激模式自动设置为强度递增刺激,起始强度为0.02V(可根据标本特性灵活选择)(2)检查装置连接正确后,点击“开始记录”,屏幕下出现扫描线,软件处于记录状态。(主义不要点击“开始示波”,在示波状态下,文件不能保存。)扫描线如偏离零点较远,需要调零:将换能器与标本盒的棉线放松,旋转换能器的调零钮,使基线恢复零点。
(3)将换能器连接的棉线拉直,如果基线偏移零位(肌肉被牵拉的程度会影响基线位置),不必去管(不必重新调零,测量时,将偏移量减去即可)。点击“开始刺激”,刺激器按一定时间间隔自动输出单个刺激方波,后一次比前一次强度递增。将“刺激标注”激活,显示出每次发放的刺激的强度。屏幕上应出现一系列由刺激触发的肌肉收缩曲线,同时可以观察到标本盒中肌肉的收缩。注意文件的保存(不要移动标本盒与换能器的位置,即肌肉被牵拉的程度保持固定。此要求也适用于ⅡB和ⅡC。)(4)当收缩幅度不再变化时,停止刺激,停止记录。
(5)应用测量工具,确定收缩的阈水平和最大收缩。并确定最大收缩所对应的最小刺激强度(即最适刺激强度)。记录下收缩幅度,刺激和放大器的参数设置。(注意在测量时。需将波形适当展开,确保测量数据更准确。)(6)绘制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幅度之间的关系曲线。
B单个肌肉收缩分析(确定潜伏期、缩短期、舒张期)
(1)将ⅡA实验得到的最大刺激强度对应的收缩曲线展开,应用测量工具确定收缩的三个时期:潜伏期、缩短期、舒张期。
(2)至少测量三次。计算几次重复测量得到的三个时期的平均值和标准差。
C蟾蜍腓肠肌刺激频度与骨骼肌收缩的关系
(1)打开信号采集软件,关闭通道3和4,保留通道1和2,分别对应肌肉收缩信号和肌肉动作电位信号。示波状态下修改参数设置:采集频率20kHz;通道1:通道模式为张力,扫描速度400ms/div,灵敏度7.5g(可根据收缩幅度合理选择),放大器时间常数设为直流,滤波频率100Hz;通道2:通道模式为生物电,扫描速度400ms/div,灵活度2mv,放大器时间常数0.001s,滤波频率1kHz。刺激模式为串单单刺激,波宽1ms,延时20ms,选择一定的刺激脉冲个数(10-60个,避免让肌肉受到过多刺激)和刺激强度(阈上刺激强度即可,不必达到最大刺激强度,避免收缩幅度过大,超出换能器量程)。(2)点击“开始记录”,软件进入记录状态。
(3)记录过程中逐渐提高刺激频率,在一定的刺激频率下,点击“开始刺激”,刺激器按此频率连续发放设定的刺激脉冲个数,肌肉出现相应的收缩。
(4)观察肌肉收缩的总和现象,确定肌肉收缩的最小融合频率,观察肌肉动作电位与收缩的关系。
(5)观察不同频率引起肌肉收缩的幅度变化。
【实验结果】
A、蟾蜍腓肠肌刺激强度和骨骼肌收缩反应的关系
表1 蟾蜍腓肠肌刺激强度与骨骼肌收缩强度的关系表
刺激强度(V)
0.18 0.19 0.20 0.21 0.22 0.23 收缩强度(g)
0.00 2.31 4.79 7.46 9.07 9.98
刺激强度(V)
0.24 0.25
收缩强度(g)
10.44 10.90 10.72 10.81 11.04 11.23
0.26 0.27 0.28 0.29
图1.蟾蜍腓肠肌刺激强度和骨骼肌收缩反应的关系图
Stimulus-Response Curve12.0010.008.00CAP(mV)6.004.002.000.000.000.030.060.090.120.150.18Stimulus(V)0.210.240.270.30
图2.蟾蜍腓肠肌刺激强度与骨骼肌收缩强度的曲线图
结果分析:
由上述图表可以看出,刚开始以较低强度刺激时,骨骼肌并没有收缩,直到达到阈刺激强度时(阈刺激强度在0.18-0.19V之间),骨骼肌开始收缩;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大,骨骼肌收缩强度逐渐增大;刺激强度约为0.25V时,骨骼肌收缩强度达到最大值,最大值在10.90g左右;在这之后,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大,骨骼肌收缩强度虽然有所增加,但不再明显变化,而是在最大收缩强度附近波动。
产生此现象的原因分析:
由于一块肌肉由许许多多肌纤维组成,骨骼肌的收缩受运动神经元的支配。单个运动神经元可支配多根肌纤维,一个运动神经元与它所支配的肌纤维组成一个运动单位。而不同的运动单位兴奋阈值不同。低于阈刺激的刺激强度,神经纤维不发生兴奋,其所支配的肌细胞也不发生反应;当刺激电压达到阈强度时,神经干中阈值最低的神经开始兴奋,其所支配的运动单位也兴奋并发生收缩。刺激强度逐渐增大,神经干中兴奋的神经纤维增加,收缩的运动单位也增加,于是骨骼肌收缩张力增加。当刺激电压达到最大刺激强度后,所有的神经纤维都兴奋,其所支配的所有的运动单位也收缩,所有刺激强度再增大。骨骼肌收缩力也不再增加。
B、蟾蜍骨骼肌单个肌肉收缩分析(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的确定)
表2蟾蜍骨骼肌单收缩潜伏期、缩短期及舒张期数据测量表
Mean SD 刺激强度(V)
0.27 0.28 0.29 0.28 0.01
潜伏期(ms)12 15 12.33 2.51
缩短期(ms)
92 98 95.33 3.06
舒张期(ms)
443 454 470 455.67 13.58
图3 单个肌肉收缩分析图(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的确定)
从上图可看出,从刺激开始到收缩开始这一段无明显外部表现的时间,称为潜伏期。自肌肉开始收缩至收缩达到高峰,是长度缩短或张力增高的时间,称为缩短期。自收缩高峰开始,曲线较缓慢地下降至基线,为长度或张力恢复过程的时间,称为舒张期。
C、蟾蜍腓肠肌刺激频度与骨骼肌收缩的关系
表3 蟾蜍腓肠肌刺激频度与骨骼肌最大收缩幅度数据记录表
实验次数 2 3 4 5 6 7 波间隔(ms)
500 300 200 150 50 25 20
刺激频度(Hz)
2.00 3.33 5.00 6.67 20.0 40.0 50.0
最大收缩幅度(g)
2.50 2.90 4.06 17.70 28.33 27.14 29.20
现象 单收缩 单收缩 单收缩
不完全强直收缩 不完全强直收缩 不完全强直收缩
完全强直收缩
如下图显示的为几个分离的单收缩,实验显示,直到波间隔降低到200ms,蟾蜍的骨骼肌均为分离的单收缩。
图4蟾蜍腓肠肌刺激频度与骨骼肌收缩的关系图(当前波间隔为500ms)
以下两图(图
5、图6)显示的为几个收缩反应的重叠,即发生收缩总和。实验显示,波间隔在150ms—25ms,骨骼肌均发生不完全强直收缩现象。
图5蟾蜍腓肠肌刺激频度与骨骼肌收缩的关系图(当前波间隔为50ms)
图6蟾蜍腓肠肌刺激频度与骨骼肌收缩的关系图(当前波间隔为25ms)
下图(图7)显示的为肌肉发生强直收缩的现象,可得到一条光滑的曲线。实验显示,当波间隔降低到20ms,蟾蜍的骨骼肌会发生强直收缩现象。
图7蟾蜍腓肠肌刺激频度与骨骼肌收缩的关系图(当前波间隔为20ms)实验结果分析:
上述图为不同刺激频率下肌肉收缩的曲线,通过测量可以发现在一定范围内,最大收缩幅度随波间隔的减小而增加,即最大收缩幅度随刺激频率的增加而增加。但当波间隔减小到一定值(50ms),即刺激频率增大到一定值(20Hz)后,骨骼肌最大收缩幅度便不再增强,而是在最大值上下波动。
若给肌肉不同的有效地频率刺激,实验也可以分别观察到单收缩(2—5Hz)、收缩总和/不完全强直收缩(6.7—40Hz)和强直收缩现象(50Hz)。如果后一次刺激落在前一收缩的舒张期,肌肉出现不完全强直收缩;继续增大频率,后一刺激落在前一收缩的收缩期,出现完全强直收缩。
【分析讨论】
1、刺激强度与收缩幅度的关系是怎样的?为什么?
神经细胞的兴奋是因为膜内外的NA+和K+离子浓度变化引起的,膜上存在着许多的NA+和K+离子通道,它们都有电压门控系统控制离子通道的开与闭。在刺激的强度很小的时候,由于不足以使得电压门控通道开放,故无法引起神经细胞兴奋,只有在强度足够大的时候,神经细胞才会兴奋并传导至肌肉。细胞膜上的NA+和K+离子通道是有限的,给予一个最适刺激强度,NA+和K+离子通道将全部开放,神经达到最大兴奋性。若给予神经细胞更大的刺激强度,因为离子通道的限制,神经细胞也不可能出现更大的兴奋性。
2、什么是潜伏期?你认为本实验所测的潜伏期内发生了怎样的生理过程?
(1)从刺激开始到到肌肉机械收缩之前这一段无明显外部表现的时间,称为潜伏期。(2)潜伏期内发生了很多生理过程,包括神经干动作电位的传导、神经肌接头兴奋的传递和兴奋收缩耦联。其与舒张期显著相关,机械收缩之前肌纤维的生物化学活动对肌肉的舒张机制有调制作用。
3、肌肉的收缩期和舒张期分别发生了怎样的生理过程?肌肉的收缩和舒张是否都需要能量?
(1)收缩期、收缩幅度和舒张期三者间显著相关,Ca2 + 升高在引起肌纤维进行机械收缩的同时,也调节Ca2 + 泵活动的程度和效率,从而决定肌浆中Ca2 + 浓度降低的速度。(2)肌肉的收缩和舒张都需要能量。
4、刺激频率和肌肉动作电位及收缩的关系分别是怎样的?
(1)刺激频率和肌肉动作电位:肌肉动作电位不会随着刺激频率的增大而发生叠加,刺激频率只会改变肌肉动作电位的峰值及时程。
(2)刺激频率和肌肉收缩:当刺激频率较小时,肌肉表现为连串的单收缩;增大刺激频率,使刺激的间隔大于一次肌肉收缩的持续时间兵小于一次肌肉收缩舒张的持续时间时,动作电位发生部分叠加,肌肉则呈现锯齿状的收缩波形,产生不完全强直收缩;继续增大刺激频率,使刺激的间隔小于一次肌肉收缩的时间时,动作电位叠加程度增大,在每次收缩后不能舒张而是继续受到下一个刺激继续收缩,肌肉产生完全强直收缩。
5、动作电位会发生叠加么?为什么?
(1)肌肉动作电位不会随着刺激频率的增大而发生叠加。
(2)因为动作电位具有“全或无”的特点,只要刺激达到动作电位阈值,就会产生动作电位,且由于不应期的存在动作电位不会发生叠加,只能单独存在。
6、骨骼肌为什么可发生强直收缩?强直收缩在幅度上与单收缩有何差别?有何生理
意义?
(1)骨骼肌发生强直收缩的原因:连续刺激时,后来的每个刺激都可能总是落在前一次收缩的收缩期结束之前,各次收缩的张力或长度变化发生融合而叠加起来就会产生完全强直收缩。
(2)完全强直收缩是在上一次收缩的基础上收缩,因此比单收缩效率高,幅度也明显要比单收缩幅度大。
(3)生理意义:强直收缩比单收缩效率高,幅度也明显要比单收缩幅度大。故强直收缩能产生比单收缩更大的力量,单收缩时一部分能量消耗在反复克服肌肉结缔组织和肌肉中其它成分的长度变化上,而在强直收缩时,则不需要消耗这些能量,节省下的能量能更多地用于肌肉做功。骨骼肌会发生强直收缩,使效率高,张力大。而心肌的不应期长,不会发生强直收缩。这适应于心肌和骨骼肌的功能。
7、分析实验中出现和应该注意的问题。(1)实验过程中要经常用任氏液湿润标本,每次刺激后应使肌肉休息30s。连续刺激不可超过5s。
(2)避免用手或镊子触碰神经,以免使其丧失活性。
(3)参数可根据情况进行更改设定,但勿使用过大刺激强度超出仪器量程,以免损坏仪器。
(4)肌槽两电极之间不要残留液体,防止电极间短路。(5)分离坐骨神经时,避免过度牵拉神经。(6)分离神经标本时需将周围的结缔组织去除干净。
【参考文献】
生理学实验(第三版),解井田 赵静,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第三版)王玢 左明雪,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人体解剖学及动物生理学实验讲义,生理学实验教学团队,2015年3月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四篇: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设计(预案)修改
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方法很多,如果一堂课的教学设计,平铺直叙,学生难免在上课过程中思想不能集中,要有效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必须在一节课中设计若干个兴趣高潮,而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有效的激起高潮的手段。下面就自己十余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一、精心布局,设计谜语游戏情境激趣
教学中如能紧密结合教材,运用谜语故事的形式组织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如在讲“地图”一节时,给学生出示一条谜语:“有山不见一棵树,有地没有半分田,五湖四海没有水,世界各国在眼前。”在讲述“大洲和大洋”时用学生传递塑料地球仪游戏,要求学生记住右手大拇指接触的是陆地还是海洋,最后统计触摸陆地的人数和触摸海洋人数和比例,并说明触摸次数越多,最终触摸海洋和陆地的人数比越接近“7:3”,然后提问为什么?(海陆的比就是7:3,这与数学中的概率问题有关)。
二、挖掘教材,合理开发故事情境激趣
一些真实、生动的故事,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能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若将其编排到地理教学中,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寒潮”一节时,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1941年10月2号称“台风”的德军大举侵略苏联。苏军派出一支训练有速、准备充分的西伯利亚军队(为什么派西伯利亚军队),他们身穿白衣,手拿白色武器,向敌人猛扑过去,不到数日,德军损兵折将100余万,“台风”大败。苏军的“天兵天将”是严寒,原来苏军根据气象综合预报,得知这年冬天特别寒冷,低达一50℃,(气温下降幅度如何?)德军没有作防寒准备,头脑都冻僵了,完全失去作战能力。通过讲这个故事使学生明白了寒潮发生时间是秋末、冬季、初春。强冷空气从西伯利亚猛烈南下,苏军利用了天时地利,大败德军。这样把故事的讲述与教材巧妙地统一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引入竞争模式,创设竞赛情境激趣
好胜、想表现的心态使学生乐于抢先回答问题。在教学中,将竞赛形式巧妙地引进课堂教学中,适时利用竞赛能促使学生快速思考,使课堂兴趣盎然,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一条龙式。如长江、黄河两节的复习,按发源地、流经省级行政单位、注人海洋和全长编为两组系列题,由两列同学按前后顺序依次分答。此种方式,根据时间的长短,可多次重复进行。(2)“南北”竞赛式。把学生按教室方位分为均等的两部分,分别命名为“南、北方阵”。教师命题,“南、北”双阵抢答或分组必答。(3)选代表式。全班学生分成均等的几个组,每组各推几个代表。教师命题,各组代表抢答或分组必答,如果有不会的问题,可先由本组同学答,不会再由其他组的同学答。
四、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创设直观教学情境激趣
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技术以其新颖、趣味、艺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现代多媒体技术可通过多种媒体如文字、图像、声音、数据、动画、和视频等对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和交互化处理,使课堂由单一接受方式变为以视听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协调,拓展学习的空间。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地理图表具有形象、直观、易懂、信息量大等特点。如在讲授七年级《天气与气候》中的“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时。首先教师出示“卫星云图”照片,这是一张色彩十分清晰的图片,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而后老师让学生根据颜色判断天气情况,导入所学的知识内容。通过图文结合,师生互动,学生轻松地掌握了知识,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寓教于乐。
五、加强学科渗透,融合学科知识创设情境激趣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仅停留在让学生看教材、看插图、死记硬背的水平上,可对一些自然、人文景观的迷人风光、异域民族的独特风情等,用清晰、明快、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文学素养进行讲述,作到情真意切,又注重了学科间融合,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例如,讲解“长江三峡”时描述三峡滩险、流急、景色奇美,我借助李白:“朝辞自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句,把学生带入奇妙的意境。这样不仅抓住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了她们学习的兴趣。
六、走近生活,创设社会生活情境激趣
新课标教学理念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因此地理教学应该走近生活,联系生活和社会热点,重视学生的学习贴近生活实际,融入课堂学习。如在讲授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人口》时,讲到人口过多带来的影响,可以让学生联想自身周围谈谈,这样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从学生亲身经历与人们经常议论的话题引入,调动起学生的情感积极性等,都会产生很好的学习效果。
学生在学习“地球表面海陆分布时”有一个重要内容是人类认识地表和探索太空的历程,当时正值“神舟七号”发射之际,我就利用这一个热点创设教学情境。首先让了解“神舟七号”的同学来介绍有关知识,然后同学们提出问题,最后小组讨论来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人类探索太空的艰辛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七、走出课堂,创设实践活动情境激趣
在教学当中,我们就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通过动手、动脑的活动,既学会了新知,培养了动手能力,丰富了想象力,又加深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例如:讲授“中国行政区划”一节,要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记住各省、市、自治区的形状、位置、行政中心、简称,确实难度很大,于是我让学生课下自制政区拼图,涂上不同颜色,用剪刀剪下来拼好,把次序打乱再拼,看谁做得准确、漂亮。待学生们把拼图拿上来一看,真是五颜六色,所用材料五花八门,大小不一。有一个叫丁莉的学生,她做的拼图就像墙上挂的中国政区图一样大,醒目极了,直接可以作教具用,这节课让他们自由拼图中度过,学生们很轻松、很愉快地记住了本节的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学地理是一个长远而又常新的课题,需要我们教师共同不断探索。
第五篇:教学设计
《简·爱》名著阅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简·爱》的主要内容,感受书中文字的力量,人物的魅力。
2、激发学生读名著的热情,让学生学会读书,爱上读书。
3、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积累好词好句。
4、深入小说主题,点名中心思想。
5、在阅读中受到启发,讲讲自己在阅读后的思考与感悟。
二、教学过程:
1、介绍作者:夏洛蒂.勃郎特,英国女小说家,生于贫苦的牧师家庭,曾在寄宿学校
学习,后任教师和家庭教师。1847年,夏洛蒂·勃朗特出版著名的长篇小说《简·爱》,轰动文坛。1848年秋到1849年她的弟弟和两个妹妹相继去世。在死亡的阴影和困惑下,她坚持完成了《谢利》一书,寄托了她对妹妹艾米莉的哀思,并描写了英国早期自发的工人运动。她另有作品《维莱特》(1853)和《教师》(1857),这两部作品均根据其本人生活经历写成。夏洛蒂·勃朗特善于以抒情的笔法描写自然景物,作品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2、小说内容:为《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诗意的生平写照”,是一部具有自传
色彩的作品。讲述一位从小变成孤儿的英国女子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
3、让学生划出阅读中认为最精彩的部分,并用旁注的方法解读精彩的原因。
4、做好读书摘抄卡片,并能就某一个细节,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能深层次的思考。
5、提出疑问,共同探究:
(1)简·爱身上具备哪些优秀品质?
(2)《简·爱》:人生追求的二重奏。其中“二重奏”是指什么?
(3)什么样的女性才是最美的?试结合这部小说谈谈你的看法。
(4)读了《简·爱》后你最喜欢/敬佩简·爱性格中的哪一点?为什么?
(5)判断:爱》中男主人公罗切斯特热情奔放、敢作敢为又极具同情心。他虽
然生长在富贵家庭,却不是那种不学无数的纨绔子弟。对或错
6、交流心得:在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能够获得属于自己的人生感悟,并能联
系生活实际,把这种人生感悟内化成自己强大的精神动力。并与同学一起交流自己的心得和感悟。
三、教师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准备得非常充分,而且能够深入的思考问题,我们彼此学习我感到很高兴。《简·爱》这本小说告诉我们,人的最美好的生活是是人的尊严加爱,毕竟在当今社会,要将人的价值=尊严+爱这道公式付之实现常常离不开金钱的帮助。人们都疯狂到似乎为了金钱和地位而埋没爱情。《简·爱》所展现给我们的正是一种化繁为简,是一种返璞归真,是一种追求全心付出的感觉,是一种不计得失的简化的感情,它犹如一杯冰水,净化每一个读者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