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语》三则教案
《论语三则》
教学内容
1.《论语》知识回顾 2.《子贡问士》解析
3.《十有五而志于学》解析 4.《子路问成人》解析 5.孔子的“仁政”思想 教学目的
1.通过对《子贡问士》解读,理解儒家“仕”的含义。
2.通过《十有五而志于学》解读,体会事物发展的各阶段人应尽的本分及人生成熟的轨迹。
3.通过对《子路问成人》的解读,理解孔子学说中的完善人格含义。教学重点
1.理解孔子思想的“仁德”含义 2.孔子三则言论包含的现代思想价值
教学难点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含义
一、《子贡问士》
【原文】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1)矣?”子曰:“行己有耻(2),使(3)于四方(4),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5)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6),硁硁然(7)小人哉!抑(8)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9),何足算也?”(《论语·子路第十三》)
【注释】
(1)士:是古代社会阶层的等级之一,为贵族中等级最低者,例如:“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此外,士也是古代社会对读书人、知识分子的通称,例如:“士农工商”。
(2)行己有耻:自己有羞耻心,认为可耻的事不会去做。
(3)使:音“始”,出使(音“是”)。
(4)四方:四境的诸侯国。
(5)弟:音“替”,同“悌”。敬顺兄长、友爱兄弟。
(6)言必信,行必果:讲话有信用,做事坚决果断。
(7)硁硁然:硁硁,音“坑”,状声词,石头互相撞击的声音。比喻人鄙陋而顽固的样子。
(8)抑:但是、然而。表示转折。
(9)斗筲之人:斗,量器,容十升。筲,音“烧”,竹器,容一斗二升。斗筲容量都小。比喻人的才识器量狭小。
【语译】
子贡问道:“怎样才能称得上是士?”孔子说:“自己有羞耻心,认为可耻的事不会去做,出使四境的诸侯国,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这样可称得上是士。”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是怎样呢?”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同乡党的人称赞他敬顺兄长、友爱兄弟。”子贡说:“请问再次一等的是怎样呢?”孔子说:“讲话有信用,做事坚决果断,虽然像小人般鄙陋而顽固的样子!但也称得上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说:“当今从政当官的人,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那些才识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称得上是士呢?”
【研析】
君子和小人之间还有个士。君子修养好,才识器量就大,足以担当大任,适合居上位;小人修养不够,才识器量很小,鄙陋顽固,何德何能可以福国利民?小人居上位,人民可能同受其害。士虽有修养和才识器量,但还不够宏大精深,适合居中位。如果按照修养和才识器量再分上、中、下等的士,他们可以承担的责任不同。上等的士,可为国家办事,合于君臣之道;中等的士,宗族乡党赞许,合于孝弟之道;下等的士,言行能够律己,但思想、心性和小人差别还不大。
拓展:
士是有所执守不随波逐流的人。能够承担起国家重托,不辱君命,当然是其中的佼佼者;而能承担起这样使命的,也必是有极强操守的。
退而求其次,便是洁身自好,足为一乡之楷模,为社群所称誉的。再其次,也应能言而有信,行必有果,不会随便放倒。这样的人虽也有执守,但其言行未必尽循乎理义,只是尚能有其原则而已,并不足取。再往下,就不足以称士了。
子贡进而再问当下从政者,孔子断然贬之,可知都是无所担当、无所执守的仰禄者。
【延伸思考】
1、在孔子当时,孔子认为许多从政者都才识器量太小,不足以称为士。在太平盛世,如果君主是圣贤、是君子,那么从政当官的臣子就是士了,因为他们都有足够的修养、才识器量,所以能够胜任。
想想看:为什么孔子的时代,国家无法任用君子、士,使他们在适当的位子上,为人民服务?为什么那些小人都能当官?那时候的君主,他们用人的标准是什么?
2、在儒家的入世思想中,“学而优则仕”似乎是无庸置疑的道理,但如果乱世无道,就另当别论了。在平常的时代,“学而优则仕”可以发挥教化、移风易俗、仁民爱物、维护正道纲常的作用,还有舍我其谁、勇敢担当的使命感,是比较务实而正面的处世态度。
比较看看:“小人在朝,君子、士在野”和“君子、士在朝,小人在野”长久以后,结果会有什么不同?试举世上两个国家为代表作说明。
【参考】
例如前者:贪污腐败、酷刑暴政、贫穷、风气败坏、文字狱等。
【历史故事】
王翱五德具备
王翱是盐山县人。明永乐十三年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会试,在会试殿试中王翱都名列前茅。宣德元年,由宰相杨士奇推荐,开始出来做官,直到八十余岁才退休。王翱深得明英宗的敬重,时常召他到便殿应对,英宗恭敬地称他为先生。
王翱为官清廉,他十分痛恨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员。宣德元年,他担任御史。当时的官吏犯了罪,不论轻重,都可以自赎还职。王翱特地上疏说,赃官只许其赎罪,不许其复职,以惩戒那些贪赃枉法之徒。这个意见被朝廷采纳了。
任右佥都御史期间,王翱曾授命出守镇江,他抑制奸吏,惩罚贪官,深得百姓爱戴。任吏部尚书时,王翱谢绝一切私人请谒,常年住在官衙中,除了每月或年节拜谒祖先祠堂外,从来不回家,以杜绝私弊。他如果举荐了人而不愿被人知道,就说:“吏部难道是买好报怨的地方吗?”
王翱从辽东回京时,有个与他共事的太监很敬重他,送他几颗很好的明珠,他不肯接受。太监笑着说:“大人莫非以为这是贪赃得来的而拒绝我吗?这是先朝皇帝赏赐给我的。”王翱见推辞不掉,不得已收下。待到这个太监死后,他便将这几颗明珠完好无损地还给了太监的侄子。
王翱严于律己,生活非常俭朴。他虽然官职很高,但家中贫穷,房屋破旧。后来还是朝廷知道其家境后,为王翱在老家造了一所房子。那时按照惯例,父亲做官,子孙可以得到庇荫。王翱的孙子因庇荫而入了太学,他却不让孙子去应科举考试。王翱对孙子说:“你不要妨碍那些贫寒学子的仕进之路。”在他担任御史时,他的夫人偷偷为他纳了一个小妾。过了半年,王翱知道了此事,对夫人发怒道:“你为什么破了我的家法!”当天就给以钱物,将小妾送回家去。那个小妾终身未嫁。王翱去世后,她赶到盐山奔丧守节,王翱的儿子赡养她终身。
王翱有个女儿,嫁给在京郊做官的贾杰。王翱的妻子对女儿非常疼爱,常接女儿回家住。贾杰对此很不高兴。有一次,他很生气地对妻子说:“你父亲现在大权在握,调我到京城做官易如反掌,为什么还要像现在这样,不断来来去去地瞎折腾呢!”王翱的妻子听到女婿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便找了一个机会,趁丈夫心情闲适的时候,对丈夫说起将女婿调进京城的事情,不料王翱听了大动肝火。贾杰终于没有被调进京城。
李贤曾经对人说:“《尚书·皋陶谟》称,为政者有九种品德,王翱就具备了五种:头绪纷繁而能专心致志,遇上扰乱更加坚毅,生活俭朴廉洁奉公,性格刚强充实,好强而合乎道义。”这个评价是恰如其分的。
关于儒家“士层”的相关衔接:
一般认为,儒家认为趋近于圣贤的人格台阶为:士、君子、圣人。孔子最早作了这种人格层次上的划分:“圣人,吾不得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荀子曰:“学恶乎始?恶乎终?……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恶(wū):通“乌”,表疑问.哪,何,怎么.恶乎:从哪里,在哪里.译文学习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则从做书生入手到成为圣人结束)又言:“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有君子,有贤人、有圣王”、“上为圣人,下为士君子”。汉贾谊则言:“守道者谓之士,乐道者谓之君子。知道者为之明,行道者谓之贤,且明且贤,此谓圣人”。所以从总体上言,圣人是终极的理想人格标准,君子是现实的最高人格标准,而士则为古代德育培养的一般标准也。达不到圣人、君子的水平的人,不妨首先从学习为“士”开始。由于修身与德育的最切近处是“士”,儒家对“士”的这一人格层次十分重视。朱熹说过:“古之学者,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此言知所以为士,则知所以为圣人矣”。《论语》中对君子人格亦多有论述,如“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喻于义”、“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固穷”等等。《中庸》说“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唐雎不辱使命》的衔接: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子贡问:“怎么样才能称为士呢?”孔子回答:“自己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四方,能够完成国君的使命。这样就可以称为士了。”“行己有耻”是德,“使于四方,不辱君命”是能,德能兼备,这就是士了。这种士,不一般,数量少,珍稀动物。
子贡想,降低一下要求吧,“敢问其次”,次一等的士呢?孔子的观念一向是以德服人,所以还是德为先。而孝弟又为德之先,不闻《论语》开篇第二章就是“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③]”吗?所以“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宗族里的人称赞其孝顺父母的,乡里乡亲的夸耀他尊敬兄长的,也就可以算作是次一等的士了。这种士,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子贡来劲了,再次一等的士是怎样的?“言必信,行必果”,也算是条汉子,说到做到,起码不虚伪,有信义。不过有一点不好,硁,读kēng,“硁硁然”,像敲击石头一样。这是说明其顽固不化,不管是非对错,固执到底。所以“小人哉”,其实也只能算是个小人。不过,由于有 “言必信,行必果”、不虚伪的优点,可以勉强归入再次一等士的范围,“抑亦可以为次矣”。这种士,属于国家三级保护动物。
子贡不敢再问更次一等的士了,再次下去,恐怕就有点那个了。那么,现在那些处理政事的人怎么样?“今之从政者何如?”。孔子用鼻子发出不屑的声音:“噫!斗筲之人,何足道也!”,哼,那些器量狭小之人,哪里能称作士呀!筲,读shāo。斗和筲都是容量单位,一斗十升,一筲五升。斗筲之人,形容器量狭小。
哀公篇
(一)人有五仪(荀子)原文:
孔子曰:“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有君子,有贤人,有大圣。”
哀公曰:“敢问何如斯可谓庸人矣?”孔子对曰:“所谓庸人者,口不能道善言,心不知邑邑;不知选贤人善士托其身焉以为己忧;勤行不知所务,止立不知所定;日选择于物,不知所贵;从物如流,不知所归;五凿为正,心从而坏。如此,则可谓庸人矣。”
孔子说:“人有五种典型:有平庸的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伟大的圣人。”
哀公说:“请问像怎样可以称之为平庸的人?”孔子回答说:“所谓平庸的人,嘴里不能说出好话,心里也不知道忧愁,不知道考虑选用和依靠贤人善士;出动时不知道去干什么,立定时不知道立脚点在哪里;天天在各种事物中挑选,却不知道什么东西贵重;一味顺从外界的事情就像流水似的,不知道归宿在哪里;为耳、目、鼻、口、心的欲望所主宰,思想也就跟着变坏。像这样,就可以称之为平庸的人了。”
哀公说:“好!请问像怎样可以称之为士人?”孔子回答说:“所谓士人,即使不能彻底掌握治国的原则和方法,但必定有所遵循;即使不能尽善尽美,但必定有所操守。所以他了解知识不求多,而务求审慎地对待自己的知识;说话不求多,而务求审慎地对待自己所说的话;做事不求多,而务求审慎地对待自己所经手的事。知识已经了解了,话已经说了,事已经做了,那就像自己的生命和肌肤一样不可能再加以改变了。所以富贵并不能使他增加些什么,卑贱并不能使他减少些什么。像这样,就可以称之为士人了。”
二、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词解
1.十有(yòu)五:十五岁。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2.立:有所成就 3.惑:迷惑,疑惑
4.天命:上天的意旨,指自然的规律、法则
5.耳顺:听到别人的话,就能深刻理解其中的意思 6.不逾(yú)矩(jǔ):不超出规矩、法度。[2] 7.而:表修饰。8.逾:越过,超过。9.矩:规矩,规范。
10.天命:孔子不是宿命论者,但也讲天命。
11.耳顺:这两个字很难讲,姑且作‘如此’来讲。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够按照礼仪的要求立足于世,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为政》。然而曾仕强教授在百家讲坛,易经的奥秘中曾讲说,这几句的话的另一种意思:”在人的十五岁时候决定学习的方向,三十岁的时候确定一生的原则,四十岁的时候对人生的目标不在动摇,五十岁的时候明白命运是自己造就的,六十岁的时候广泛听取多种意见,这样到七十岁的时候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做就绝对不会做出逾矩的事情。
人生分为三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孔夫子十五岁志于学,三十而立,开坛设讲,志向逐步升级为“志于道”,以至于“学”和“道”成为他老人家坚守一生的志向。“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孔夫子站在生命末端时,对自己精神之旅的回顾和总结。
关于这一段我们还需要放到历史的特定环境中,才能更深地感受。孔夫子生活在春秋末期的鲁国,当时社会中的上层贵族和下层平民中间有着巨大的认知鸿沟,虽然孔夫子血管中流淌着贵族的血液,但三岁丧父后,他就沦为平民一员,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在男权当道、礼崩乐坏的当时,生活艰辛可想而知。参考杨宽先生的《西周史》考证,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当时的教育情况:男童十岁之前在家学习简单数字、天干地支之类内容,十到十五岁在小学学习书计、音乐等内容;十五岁束发成童,学习音乐、射箭和驾车之类技能;二十岁行冠礼,入大学(辟雍),正式成人习礼。这是贵族子弟的学习路径,一般平民若能学习到十五岁小学毕业,就属不易。
由此我们可以大概想象孔夫子少年时代学习之艰辛,与天下所有母亲一样,孔夫子母亲颜徵在如何省吃俭用,积攒“束脩”(腊肉干,春秋时代的学费形式)以供孔夫子完成小学。而十五岁之后的教育资源全部被贵族所占,要想打破这个阶层鸿沟,更进一步深造,对于孔夫子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但是他没有放弃,而是立志于学,开启了一个异于当时教育环境的学习模式:学无常师。
孔夫子十七岁丧母,合葬父母后,他的生活大概就如后学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所述,孤单清苦,但是学习让他获得极大的快乐和动力,支撑他不断暗夜潜行。十三年学习生涯,让孔夫子学有所成,开始授徒设教,逐渐闻名于鲁。历史记载,在孔夫子三十岁时,齐景公携晏婴访鲁,问礼于孔夫子。我们可以大致判断,三十岁的孔夫子,在鲁国已经是一位“礼”法专家了。如此三十而立,孔夫子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安身立命之处,价值观已经成熟。孔夫子自谓四十不惑,应该是指事理人情,三十到四十岁,鲁昭公伐三桓失败,离鲁到齐,孔夫子也前往齐国寻求出仕机会,但齐国内部也是势力纷争,出仕未果,由齐返鲁,他开始修订诗书,安心教学。这段时间,他还携弟子千里迢迢,适周问礼于老子。人情世故的遭遇、两次长时间的外出学习考察,孔夫子的思想逐渐圆融,由“立”到“不惑”,应该是一种良性的自我妥协,是自我互动和人我互动之间的矛盾消融的标志。四十不惑的孔夫子,完备了超出常人的视野和深度,唯如此,立而不惑,仁者安仁,才成为一个可以践行的真命题。
五十岁之前,孔夫子开始深入研易读易,乐此不疲,韦编三绝。周易的占卜、时、机、位、变、象、数之理,启发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谓知天命,他开始真正探究内心,从礼的外在形式逐步深入到对事物、人性甚至天道的探究中。五十岁到六十岁,是孔夫子职业生涯最辉煌的时代,被鲁君重用,官职由主管建筑的少司空,到主管刑狱纠察的司寇,直到主政大局,代理国相。之后种种原因,鲁君对孔夫子的态度急转直下,他无奈辞官离鲁,走上周游列国的十四年之旅。大起大落,大喜大悲,这些经历,也许正是“知天命”的催化剂。易之变被孔夫子内化为儒家的权变思想,守经达权,成为儒家一个非常典型的特点,权变是后天人生对先天命运的对话和握手,如此看“知天命”有深深的悲哀,也有风轻云淡的豁达。
六十岁的孔夫子还在路上,卫、陈、曹、宋、郑、蔡等国,他老人家带着随行的弟子们来回奔波,经见了各国君王权贵、隐逸高人;也几入险境,差点丧命,他“累累如丧家之犬”,带着一众弟子,宣扬礼治天下,宣扬仁爱之道,但最终没有哪国国君愿意替孔夫子的理念买单,十四年奔波,十四年自我推广,在不解、嘲讽、冷落、嘲笑的境地中,孔夫子心性渐渐沉落,成为一座高山,“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仁者安仁、仁者静、仁者寿、仁者耳顺。不论如何,你说他听着,他拽过琴,架起罄,为你和上曲一首。在“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壮烈雄浑中,我们又听到了他说“无可无不可”。这样的沉静伴随着孔夫子的老年时光,68岁他结束周游,去卫返鲁,删诗书,著春秋,风烛残年之际,噩耗相继。独子孔鲤病逝、最爱的学生颜回、最信任的学生子路相继逝世,孔夫子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中,字字泣血。
值得一提的细节是,颜回死后,颜回的父亲请孔夫子以车为棺椁,厚葬颜回,遭拒。后来一众孔门师兄弟僭礼厚葬颜回,孔夫子言曰“不可”,却也没有强行阻止,只是恸哭不已。
我曾看到了这样一则新闻:一位校长,他的儿子从没上过学,十三岁就已经是闻名远外的画家,在外国举行过个人画展并得到画界大师的称赞。当问这位父亲为什么的时候,这位父亲说:“这个世界上人都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是木头,有的人是石头,有的人是水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才华,不能一味要求他去做他本不擅长的事,原本是一个木头,你却要用它来打造一幢高楼大厦,最终的结果不是被火烧毁就是坍塌。我的儿子从小就对绘画产生极大的兴趣但对学习却兴致缺缺,所以我知道他不是学习这块料,就让他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发展,这样更好。”这位父亲是一位明智的父亲,他用自己独特的见解改变了他的孩子的一生,有可能还会变成第二个达芬奇,而如果当时送他去学校,可能现在已是街头上的一个不良青年了吧!
他的儿子从小就立志于绘画,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绘画界又会出现一名像齐白石一样的大师。
湖北师范大学,黎千驹教授:某不才,试图根据当今知识分子的人生经历,斗胆仿照孔子人生的六种境界而提出知识分子人生的六种境界:“君子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崭露头角,四十而成大器,五十而百尺竿头,六十而淡定,七十而装聋作哑乐逍遥。”七十而装聋作哑乐逍遥。八十拄着拐杖,九十躺在床上,百岁挂在墙上,还是乘着如今身子骨还能自由活动的时候,悠哉游哉,乐享天年。
三、子路问成人 【原文】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品味】
子路问什么是完人。孔子说:“像臧武仲那样的智慧,孟公绰那样的不贪心,卞庄子那样的勇敢,冉求那样的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也就可以称为完人了。”又说:“现今的所谓完人又哪里一定能如此呢?看见利益能想到是否合乎义,见到危难敢于献身,早已约定的事不忘记去做,也就可以称为完人了。”
解析: 本文孔子对“完人”提出了两个标准:①理想中的完人是智、仁、勇、才艺兼备而又具有礼乐修养的人。②现实中的完人是见利思义,见危授命,遵守诺言的人。【随想】智勇兼备,乃有探索真知、知行合一的资质;淡泊名利而游于艺,乃有修身养性、乐天知命、守死善道的能力与根据,再锦上添花以礼乐。这就是完善人格,就是高标准的成人,是将智慧、克己、勇力、多才多艺与礼乐的有机综合,从而成就文质彬彬的社会栋梁。总之,能寄志于大道的志据依游,能修己以安人,能有益于人民,方是成人。正如孟子说大丈夫:“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本章句还有一层意思:如臧武仲、公绰、卞庄子、冉求等人,片面具有智慧、克己、勇力、才艺或熟知礼乐等等的某一项,都难以对社会有建设性贡献,距离成人甚远。
学者,即便不成文质彬彬之君子,退而求其次,也不能缺了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守死善道,也就是正直、勇敢、恒德三条人生总原则之中任何一条。这三原则,虽然简单,却正是修炼成人的熔炉。这也是生而为人需要解答的三道人生选择题:其一,私利与公义。其二,危难当前,苟且偷生与挺身而出。其三,久居贫贱,要不要抛弃理想。
成人,譬之成器:智廉勇艺具备,便如陶器器型塑造已成;再施以礼乐,如同纹饰烧制,才得到一个完备可用的器皿。
我们应当体会到,夫子心目中的“成人”,是胸怀集体主义精神的人类社会建设者,而不是个人主义者、自由主义者、国家与民族的蛀虫,正如毛老师在《纪念白求恩》中所说:“我们大家要学习他(白求恩)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公绰之不欲”对白求恩之“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看看毛老师是怎样反孔的!再说一遍:这是士君子、领导干部、知识分子的标准,不是对全民的苛求,以个人主义为荣的识字分子们,就不必自作多情恬不知耻地骂圣人“迫害”你、“掌控”你了。
注释辨析:
【成人】成,本义:完成,成就。《说文》:“成,就也。” 成,做好,做完:成功;完成;成仁;成人之美;落成;成器。成,事物发展到一定的形态或状况:成形;成性;成人。
这里的“成人”,犹如“成器”。大概可以这样理解:修身进德初见成效,君子之德才基本成型。以今天学校教育的概念,子路大概要问“怎样可以在夫子这里毕业”了。
成人,不能当做一个名词看。
今天的字典,因为夫子对子路的回答,直接将“成人”解释作“德才兼备的人,犹完人”,钱穆先生也说是“人格完备之人”,这当然不是子路问话的本意。
刘向《说苑·辨物》篇云:颜渊问于仲尼曰:“成人之行何若?”子曰:“成人之行,达乎性情之理,通乎物类之变,知幽明之故,睹游气之源,若此而可谓成人。既知天道,行躬以仁义,饬身以礼乐。夫仁义礼乐,成人之行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臧武仲】即臧孙纥hé,鲁国大夫,臧文仲之孙(臧文仲,见05-18臧文仲居蔡)。臧武仲轻率地介入季氏继承人废立权争,用计帮助季武子废除了庶长子季公弥(公鉏chú)的继承权,立季纥为季氏家族权力继承人(季悼子)。因此事同时得罪了季公弥以及与弥交好的孟氏家族。后来孟氏族人向季武子诬告臧武仲谋反,季武子先未相信,但臧武仲闻讯暗中戒备,在出席孟孙(孟庄子)葬礼时带了披甲武士作护卫,终于令季武子相信臧武仲谋反,下令攻打臧武仲,臧武仲不得已斩关而逃,跑到邾国。后又逃亡齐国,在齐国预料到齐庄公不能长久,又出言令齐庄公不悦,辞去了齐庄公打算授予他的田地。
孔子认为他有过人之智,但做事不能循乎常理,不能设身处地为人着想,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地孜孜以求,勉强而为,强加于人,虽然有智,却不是智慧,只是小聪明而已,所以不能见容于鲁国。(事见《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时孔子2岁)
臧武仲之智,缺乏克己、勇力、才艺与礼乐的辅佐,仅仅是机敏聪明,是思维敏捷,不是智慧。或者说是技术与战术层面的机巧,不是洞察命运把握全局的战略智慧。也就难以对社会有建设性贡献。
【卞庄子】鲁国勇士,敢刺虎,敢致命。一说,即孟庄子。
《史记·张仪列传》:陈轸对曰:“(卞)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韩诗外传》传曰:卞庄子好勇,母无恙时,三战而三北(败),交游非之,国君辱之,卞庄子受命,颜色不变。及母死三年(三年丧,二十五月毕),鲁兴师,卞庄子请从,至,见於将军,曰:前犹与母处,是以战而北也辱吾身。今母没矣,请塞责。遂走敌而鬬,获甲首而献之,请以此塞一北。又获甲首而献之,请以此塞再北。将军止之曰:足。不止,又获甲首而献之曰:请以此塞三北。将军止之曰:足,请为兄弟。卞庄子曰:夫北,以养母也。今母殁矣,吾责塞矣。吾闻之:节士不以辱生。遂奔敌,杀七十人而死。君子闻之曰:三北已塞责,又灭世断宗,士节小具矣,而於孝未终也。
以是观之,缺乏智慧、克己、才艺与礼乐的辅佐,没有人生目标的引领,卞庄子也仅仅是暴虎冯河之勇,匹夫之勇。
《集解》周生烈注云“卞邑大夫”。据《正义》引诸说,卞为鲁邑,卞庄子盖以邑为氏。【授命】致命,献出生命。
授,本义:给予;交给。《说文》:“授,予也。” 【要yāo】 “约”假借字。约,穷困意。
【练习题】
一、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①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②,硁硁③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④,何足算也?”(《论语·子路》)【注释】①士:士在周代贵族中位于最低层。此后,士成为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通称。②果:果断、坚决。③硁硁(kēng):象声词,敲击石头的声音。这里引申为像石块那样坚硬。④斗筲(shāo)之人:筲,竹器,容一斗二升。比喻器量狭小的人。
(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子认为,真正的“士”,是能够在行为上虽曾有令其羞耻之处,但当他出使各国时,能不负君命的人。
B、关于士的标准,孔子把它分为三个层次,“言必信,行必果”是属于最后一个层次。C、孔子认为,不问黑白,一味讲信用,只知贯彻自己言行的人,只是小人罢了。D、对当朝的执政诸公的言行,孔子颇为鄙视、不屑,认为他们是器量狭小的人。(2)孔子还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与上文对“信”的表达是否矛盾?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说明你对孔子“信”的理解。(3分)答: 【答案】
(1)A(“行已有耻”是指用羞耻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行动。)
(2)不矛盾。孔子的“信”即守信,讲信用。“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的是“信”对人的重要性。但孔子并不是无条件地推崇“信”,他认为人要懂得在不违背道义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通。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分别完成下题。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B] A.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十有五:意思是十岁或者五岁。B.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逾:越出。C. 三十而立
立:树立信心。
D. 五十而知天命
天命:自然界的命运。(2)对这段文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 A.在这段文字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B.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C.他看到了人的学习和道德修养过程中的各个阶段是各自独立的,每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只要做好这一阶段该做的事即可。
D.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这种融合完全可以通过外在的客观因素影响去完成。
三、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 ·宪问第十四》)
注解:1.成人:人格完备的完人。2.臧武仲:鲁国大夫臧孙纥。3.卞庄子:鲁国卞邑大夫。4.久要:长期处于穷困中。
1.下列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拥有臧武仲的智慧,公绰的克制,卞庄子的勇敢,冉求的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就可以算得上是个完人了。
B.人见到财物和利益,应当想到义的要求。人在面临危险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应该是保全他人的性命。C.孔子认为,人即使是长期处于困境之中,也不应忘记平日里的诺言。能克服困难矢志不渝地追求理想是一种可贵的品质。
D.选段谈了人格完善的问题。指出完美的人不一定要面面俱到,一个有正确的义利观、生死观,有理想有毅力的人,同样称得上是个完美的人。
2.理解下面选段意思,结合上面选段,谈谈你对孔子在“义”方面思想的理解。(2分)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 阳货第十七》)
第二篇:论语教案
《论语》十则
学习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交流探究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三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态度、个人修养以及儒家核心思想三个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8、10两则主要阐述了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合作探究 课文前五则
①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
不知为(wéi)不知
是知(zhì)也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c.质疑交流:根据对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论语》十则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
二、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前准备
① 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 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
一、激起兴趣,导入学习
1、导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板书课题。
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二、诵读感知 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②自读:学生自读课文,③感知: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三、合作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1、学生放声自由朗读前五则。
2、齐读。
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提示:a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b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3、小组合作解决语句并翻译。
4、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5、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学生自主阅读)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 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上强调独立思考和复习。学生再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四、拓展体验:
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五、课外延伸
1、(必做题)从问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2、(选做题)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读书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教学设计
一、课文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学习后五则
1、诵读: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2、感知: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3、交流: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①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③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4、合作探究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
学生讨论交流: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这句话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5、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体验反思
1、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2、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3、“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4、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四、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五、积累拓展
1、完成“研讨与练习”。
2、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3、背诵课文赞同
第三篇:《论语》教案
考试指南报——课堂网(www.xiexiebang.com)
《论语》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3.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
2.重点欣赏书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内蕴;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欣赏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而该经典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其内涵,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2.讨论评点法。教读本文采用评点式,就内容、写法及现实意义评点。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
作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为儒家的重要经典。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冶天下”之说。而在国外,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全美第7所孔子学院、新英格兰地区第一所孔子学院,已在美国麻州大学正式揭牌成立。
今天,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去聆听先哲的教诲。
二、背景介绍 孔子其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陬邑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生有异质,学无常师。尝问礼于老子,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1),卒于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七十三。
孔子年五十摄鲁国相事,其后不用,遂周游列国,年六十八返鲁。一生的主要活动是聚众讲学,由此建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私家学派——儒家。
孔子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430000)武汉市前三眼桥85号
电话:027-85787779 027-85788887 027-85789992
考试指南报——课堂网(www.xiexiebang.com)
他是一个志在报国、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百代馨香,德配天地 万世师表,道贯古今
(教师讲述孔子二三逸事,鼓励学生及时点评)1.孔子带着弟子去齐国。路上听见有哭声。孔子对弟子说,这人的哭声不像是家里死人。上前问哭者。哭者说,我从小就好学,游遍列国后返回家乡,可双亲已经过世。往而不来着,年也;不可再见者,亲也。说罢哭者就跳河自杀了。孔子对弟子们说,小子们记住此事,要引以为戒。从那以后,孔子的弟子告辞归家的人数达到30%。
2.孔子带弟子去郑国推销自己的政治观点,但是与弟子失散了。孔子独自一人站在东门外。有人对子贡说,东门外有一人焉,其长九尺有六寸,河目隆颡,其头似尧,其颈似皋陶,其肩似子产。可是腰以下,比禹短三寸。如丧家犬一样失意不得志。子贡将这些话告诉孔子。孔子显出高兴的样子,又叹了口气说,他表述的形状未必准确,可我的神色确实是像丧家犬啊。然乎哉!然乎哉!
3.孔子东游路上,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论。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在早晨离我们近,中午离我们远。因为,太阳在早晨像车子的顶篷那样大,而中午则像盘子那样小。另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在早晨离我们远,中午离我们近。因为,早晨凉快,而中午热。孔子也不能判断谁说得对。两个小孩说:“谁说你知识渊博?”
4.孔子被围困在陈国与蔡国之间,整整10天没有饭吃。有时连野菜汤也吃不上,真是饿极了。学生子路偷来了一只煮熟的小猪,孔子不问肉的来路,拿起来就吃;子路又抢了别人的衣服来换了酒,孔子也不问酒的来路,端起来就喝。可是,等到鲁哀公迎接他时,孔子却显出正人君子的风度,席子摆不正不坐,肉类割不正不吃。子路便问:“先生为啥现在与在陈、蔡受困时不一样了呀?”孔子答道:“以前我那样做是为了偷生,今天我这样做是为了讲义呀。”
5.鲁国以前有条政策,是说如果鲁国人到其他国家去,发现有鲁国的奴隶的话,那就帮他赎身,然后回鲁国找国家报销。一天,子路帮个鲁国奴隶赎身后,就说不要国家报销。然后人们都称赞他品格高尚。但是孔子却把子路找来骂了一顿,说他应该找国家报销。子路不解,说那样就不是高尚品格的表现了。孔子说:你这样做的确能显示你的品德高尚。但是你有没想到,如果以后再有人帮奴隶赎身,就会有顾忌:若不找国家报销,就能显示品格高尚,但是自己的钱没了还是很心痛。如果找国家报销,那就显得自己品德不高尚了。那在进退两难时候会则么做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看到奴隶就不帮他赎身,当做没看见,就不会有进退两难的困难了。但是奴隶就不会被拯救,更多的奴隶会继续处于苦难当中。所以你应该去报销。
6.孔子在十七岁上,死了母亲。依照当时的习俗,母亲是应该和父亲合葬的。可是孔子不知道父亲葬在哪儿,他于是把母亲的棺材暂且停在一条叫“五父之衢”的街上。五父是五个老人的意思,衢就是街,如果是现在的北京街名,大概就叫什么“五老胡同”了吧。孔子这时还是一个少不更事的青年,虽然小心谨慎,但人事经验是不多的。他单纯地想到有机会就该出一出头,同时他也觉得自己已经有一些本领了。有一次,鲁国的贵族季氏欢宴名流,这位十七岁的居丧的孔子便穿着孝服跑去了。季氏的家臣阳虎向他喝道:“我们请的是有地位的人,并不招待叫花子。你走吧!”孔子便只好退了下来。经过这一番挫折,孔子更发愤了。过了三四年,他的道德修养和各种才能,一天比一天进步,虽然年轻,却已出了名。由于刻苦学习,孔子逐渐成了博学多能的人。在他住宅的附近有一条街叫达巷,达巷里的一个老百姓就这样说过:“孔子这么渊博,他会的玩意儿我们简直叫不上名堂来。”孔子听见了,(430000)武汉市前三眼桥85号
电话:027-85787779 027-85788887 027-85789992
考试指南报——课堂网(www.xiexiebang.com)
便谦虚地说:“我会什么呀?我会赶车罢了。”原来在这时有六种本领是一个全才的人必须具备的,这就是:礼节,音乐,射箭,赶车,识字,计算。在这六种本领里头,赶车是被认为最低下的,所以谦虚的孔子只承认了这一桩。
(学生根据上述故事,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孔子的美德,如:积极进取,谦虚好学,不肯向命运低头等等。)
孔子的历史贡献 1.编修书籍 删《诗经》《尚书》 定《礼记》《乐记》 赞《易经》 修《春秋》 以传先王之道 2.兴办私学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
删诗书,定礼乐,创儒学,传经艺,师表万世; 赞周礼,写春秋,立杏坛,育才德,桃李三千。
孔子及儒学的命运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评价孔子的言行和观点?从古至今人们对孔子有哪些评价?)
孔子门人及其后学均推尊孔子。
亚圣孟子认为,孔子所行的“圣人之道”,是遍及自然界和社会的至高准则。1.先秦诸子对孔子毁誉不一
道家以自然无为为宗旨,蔑视礼法,对于儒家的礼仪道德持否定态度。墨家对于儒家学说非议颇多,批评孔子的“述而不作”,主张“述而且作”,批评孔子和儒家的繁琐礼仪。
法家学说思想上与儒家对立,商鞅认为,孔子学说与法家农战思想对立,致使国家“必贫而削”。韩非对孔子个人颇为尊重,但他认为孔子学说不合时宜。
民间当时看法:孔子是博学成名的大学者。2.天不生仲尼,万古长于夜 意思是:
如果没有孔子,中国的历史会比黑夜还长。
汉平帝时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 唐代开始加封为“文宣王”
元代又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明代以后封为“大成至圣先师” 3.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通,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董仲舒
(教师总结)
(430000)武汉市前三眼桥85号
电话:027-85787779 027-85788887 027-85789992
考试指南报——课堂网(www.xiexiebang.com)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孔子尽管有的观点我们不能完全认同,尽管他的“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让很多女性不高兴,但是就像乌云无法挡住太阳的光辉一样,孔子的魅力是无法抵挡的。当然,由于时代在变化,社会在进步,我们也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提高自己。
应该说,孔子提倡以天、地、君、亲、师来规范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以仁、礼、义、智、信来规范道德标准与行为准则,是有助恢复社会稳定,符合历史发展需要的治国理念。不仅如此,孔子提倡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有教无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及其他无数的教诲,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文主义色彩,成为两千多年来从帝王到平民立德立行,治国治学的座右铭,人类文化思想宝库中的精品。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种说法未免言过其实。但孔子的思想与学说,确实是两千多年来照亮中国历史与中国人思想的一盏明灯。《华盛顿邮报》曾经写道:“虽然孔子活在两千多年前,但他的教诲对今天世界的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孔子属于历史也属于现代,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在批判与否定“凡是派”错误思想的30年之后,人们难道还要受这种过时思想的束缚,依然拘泥于“孔学名高实秕糠”之说,而不给那位等待了两千年之久的古代圣贤实行“正名”吗?
三、梳理探究 论语其书
《论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
(教师简单讲解《论语》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事先印成纸质材料,每两人一份)1.学而第一 学而第一,儒雅的君子风度 孝悌是实行仁道的根本 花言巧语的人没有仁德 一日数次的反省功夫 做人第一,学问第二 衡量学习与否的标准 人不庄重就没有威严 孝道可使民风淳朴 温良恭俭让的风范 继承父亲的遗志 和与礼的辩证法 怎样才算是好学? 贫而乐,富而好礼的境界 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 2.为政第二
道德与政治 诗与政治 德治与法治 人生的历程和滋味 养生送死,孝不违礼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孝心是孝道的根本 态度不是小问题 大智若愚的颜回 观察人的方法 温故而知新 做一个通才 不要吹牛皮 要团结不要分裂 书呆子与空想家 异端的问题 不要不懂装懂 做官的学问
提拔正直的干部 执政者要以身作则 不做官也可以参与政治 人不能不讲信用 看过去知未来 3.八佾第三
不要铺张浪费 温文尔雅的君子之争 文献的重要性 要有一颗虔诚的心 问者不相亏 凡事不必苛求 理解的困难 以心换心的领导艺术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既往不咎的宽恕精神 尽善尽美的追求 领导者要有宽容的肚量
(430000)武汉市前三眼桥85号
电话:027-85787779 027-85788887 027-85789992
考试指南报——课堂网(www.xiexiebang.com)
是可忍,孰不可忍? 仁德是礼乐的前提 4.里仁第四
选一个好的小区居住 仁心是安身立命的基础 有仁德才能够正确对待他人 追求仁德,摈弃邪恶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 天下事无可无不可 君子与小人的不同心怀 唯利是图必然招来怨恨 关键在于练好内功 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 义与利的选择
用坏人做你的镜子 怎样对待父母的过错? 父母在世,不要远游 记住父母的年纪 为言过其行而感到羞耻 严于律己总不会错 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 保持一定的距离 从人的过错中识别人 读书人不以吃穿为追求 5.公冶长第五
孔子怎样选女婿? 处世的艺术 不要耍嘴皮子 人贵有自知之明 闻一知十的过人才智 朽木不可雕也
无欲则刚 “恕”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政治家的君子之道 久而敬之的交友艺术 正确对待上台与下台 三思而行想得太多了 愚不可及的大智慧 不念旧恶少怨恨 伪君子的丑恶嘴脸 豪侠、仁者与圣人之志 自我批评的难得 圣人与我们有什么不同? 6.雍也第六
不迁怒,不贰过 与其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该得的不要推辞 不要搞“血统论” 贵在坚持 安贫乐道的典范 切勿画地为牢,裹足不前 不开后门,不拉关系 不自夸,不居功 口才可以免祸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正直是立身之本 知之、好之、与乐之 因材施教,不要对牛谈琴 有耕耘才有收获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君子可折不可陷,可欺不可罔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圣与仁的不同境界 7.述而第七
述尔不作,信而好古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圣人的忧虑
旷达的个人生活 举一反三的教学法 不要在丧事中大吃大喝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富可求吗? 孔子是不是“发烧友”? 富贵如浮云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不是天才,敏以求之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不要冒充内行 闻过则喜 节俭总比奢侈好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8.泰伯第八
弃天下如敝屣 一切以礼为标准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锋芒毕露就是祸 是不是愚民政策? 德行更比才能重 读书不为稻粱谋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人才难得,也不在多 9.子罕第九
君子不言利 博与专的问题 宝剑锋从磨砺出 循循善诱的艺术 待贾而沽,不藏于椟 逝者如斯夫!女色的魅力有多大? 进退成败都在自己 自强不息的楷模 半途而废者大有人在 后生可畏 正确听取他人言语 匹夫不可夺志 岁寒才知松柏后彫 不同层次的人际关系
(430000)武汉市前三眼桥85号
电话:027-85787779 027-85788887 027-85789992
考试指南报——课堂网(www.xiexiebang.com)
10.乡党第十
到哪个坡唱哪个歌 圣人未能免俗 圣人穿不穿时装? 吃饭睡觉不说话 11.先进第十一
修身宜早不宜迟 人各有所长 鬼神生死之间 嶢嶢者易缺
不言则已,言必有中 谁能升堂入室? 过犹不及 文人心态的不平对症下药 不要盲从上级 儒者的“清明上河图” 12.颜渊第十二
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仁的外用 说话谨慎就是仁? 君子不忧不惧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什么叫“明”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文与质的辩论 税收问题
爱恨生死的糊涂帐 君臣父子,各就各位 片言折狱的是与非 政府公务员守则 政府公务员守则 君子成人之美 上梁不正下梁歪 贪欲起盗心 风吹草动的统治术 闻人与达人 先事后得及其它 仁者爱人,智者知人 交朋友不要自取其辱 君子以文会友 13.子路第十三
以身作则,吃苦耐劳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名正言顺 谁来种田地? 学以致用 表率的作用
实行富民政策 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近者悦,远者来 欲速则不达 “直”也有讲究 士的标准
狂者与狷者 恒心的重要性 “和”与“同”的根本区别 好恶不等于是非 君子易事而难悦 泰而不骄 刚毅木讷,近于仁德 14.宪问第十四
读书人不要怀恋温柔之乡 治世和乱世的言行 有言者不必有德 不要溺爱,不要愚忠 贫富都作等闲看 什么是完人? 恰到好处 看人看大节 用人之妙 大言不惭,为之也难 为谁而学? 思不出其位 胸襟宽广而明察 人才的品质更重要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不怨天,不尤人 历史车轮不可阻挡 知其不可而为之 15.卫灵公第十五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忠信笃敬走遍天下 有道则仕,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言与不言的利和弊 杀身以成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多批评自己,少责怪别人 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 不要卖弄小聪明 “名”的情结 君子求自己,小人求别人 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不以言举人,不因人废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不忍则乱大谋 众恶必察,众好必察 有错不改,错上加错 与其空想,不如学习君子谋道不谋食 得之容易守成难 小知与大受 民之于仁,甚于水火 当仁不让 贞而不谅 工作在前,享受在后 有教无类 道不同不相为谋 辞达而己 16.季氏第十六
且看侵略者的逻辑 礼乐征伐自谁出? 朋友有益还是有害? 快乐有益还是有害? 把握好说话的时机 人生三戒 该不该有所畏? 天才、勤奋者与懒汉 君子的九种思虑 独善真身与用行舍藏 富贵如浮云,美名传千世 诗礼传家 17.阳货第十七
(430000)武汉市前三眼桥85号
电话:027-85787779 027-85788887 027-85789992
考试指南报——课堂网(www.xiexiebang.com)
圣人的虚与委蛇 人性的问题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割鸡可不可以用牛刀? 仁的五条行为准则 磨而不磷,涅而不缁 六言六蔽 诗的伟大作用 不学诗如面壁而立 礼乐到底是什么? 色厉内荏,穿窬之盗 好好先生是偷道德的贼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患得患失,无所不至 古今人物毛病谈 天何言哉? 不屑之教 丧期要不要改革?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君子尚义不尚勇 君子憎恶什么? 女人是不是难处难缠? 人过四十万事休 穷达行藏各有志 周公用人的经验谈 18.微子第十八
时代的病态 孔子为什么要出国?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谁来指点迷津? 到底该不该做官? 穷达行藏各有志 19.子张第十九 见危致命,见得思义 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君子不屑于雕虫小技 日日月月有进步 博学笃志,切问近思 百工居肆,君子求学 小人文过饰非 君子有三变 信任是前提 大德不逾,小节不拘 读书与做官的问题 法外有情 墙倒众人推 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 圣人无常师 浅者见浅,深者见深 圣人不可毁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20.尧曰第二十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立身处世的三个支点 尊五美,屏四恶(请学生结合自己的初中学习和课外知识,向其他同学推荐《论语》中自己比较喜欢的一些名句并作简要说明)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1.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12.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特点 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论语》体式
格言体 答问体 对话体 议事体
(430000)武汉市前三眼桥85号
电话:027-85787779 027-85788887 027-85789992
考试指南报——课堂网(www.xiexiebang.com)
论语的影响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它对很多文化名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毛泽东很喜欢《论语》,曾经借用《论语》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话给他的女儿们取名为李敏、李讷,希望她们成为少说空话,多做实事的人。
1.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 罗大经《鹤林玉露》载:
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者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语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2.于丹《论语》心得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灵的自信。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
知天命就是内心有一种定力去对抗外界。耳顺就是悲天悯人理解与包容。
只有建立内心的价值系统,才能把压力变成生命的张力。3.万名网民大调查
超过44%网民常看《论语》
您上学的时候对《论语》感兴趣吗?
很喜欢,现在还经常看 44.21% 5620人 一般,反正都是必修课 43.08% 5477人 很枯燥,当时就不喜欢 7.04% 895人 不记得是否学过 5.67% 721人
四、延伸拓展 思考练习1.填空
孔子,名__,字___,__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__,政治上主张___,鼓励人们___,即“出来做事”。开___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___人,身通六艺者____人。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论语》是一部___体散文集,是孔子的___和____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宋儒把《论语》和《___》《___》《___》合称为“四书”。
2.谈一谈你对此观点的看法 张颐武观点:
“一个姚明,一个章子怡,比一万本孔子都有效果。《大长今》就是韩国把低端和高端的文化打通的一个好例子。”
“要像重视孔子一样重视章子怡,中国文化才会有未来。” 3.请为孔子写一个颁奖词 中华文化的先驱:孔子
他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了那一道道尘封的门,阳光从那错开的门缝间挤出来,于是门外面铺满黄金;他用最朴实的教诲铸造了一把坚韧的利斧,劈成了一道道深深的印痕,它留下的不是疼痛,而是刻骨铭心!于是,子子孙孙有了一条光明的大道。
4.认真背诵《论语》中的精彩片段
(430000)武汉市前三眼桥85号
电话:027-85787779 027-85788887 027-85789992
第四篇:《论语》教案
10.《论语》十则教案
《论语》十则
教学目标:
1、积累、理解“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成语。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3、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4、培养文言注释能力。
5、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开阔胸怀,提高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
6、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全文。
2、评点《论语》十则内容。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十则内蕴。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要点】认读《论语》十则,整体感知,析读十则内容,就其语言材料进行充分有效的分类整理的实践。
一、导入
同学们,谁能告诉我,今天是几月几日?„„
9月28日,很好!有谁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呢?„„
今天是一个“圣人”的诞辰!说到圣人,我们想到的是谁呢?„„
中国人说“圣人”,就肯定是说孔子!每年的今天,都会有很多人去到山东省曲阜市“朝圣”,今年已经是孔子诞辰2556年了。今天我们还要上课,就不可能跑到山东的孔子庙去拜祭孔子了,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第10课《<论语>十则》来纪念孔子诞辰2556年。继续将孔子的儒家思想发扬光大,才是对孔子最好的纪念!
二、检查预习,积累文学常识
1、提问关于孔子的资料收集。
强调识记: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人。
政治上,孔子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俗话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就是这个意思。他的政治主张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所以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至圣”。
教育方面,他是我国历史上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所以也有人呼吁要以孔子诞辰为中国教师节。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板书:
政治上:主张仁义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提问关于《论语》的资料收集。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研 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论语》一直是学童们的一本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之中。
《论语》的体式有三种。
板书:
语录体(格言体)
《论语》的体式 对话体
叙事体
语录体(格言体),只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环境和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课文的1~9则都属于语录体;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出的回答,他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课文第10则属于对话体;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结,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南宋时,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而“五经”则是指诗、书、礼、易、春秋,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左传》。“四书五经” 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的内容。
板书: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三、反复诵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前先齐读课文前方框内的提示,标出“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词。
2、听课文录音,完成两项工作:(1)听清字词读音;(2)思考这十则《论语》分别属于课前提示的哪一类内容。
3、总结三个通假字。
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通假”。但由于语言的演变,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之间,现在已不同音了,朗读中要读本字的音。
板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通“悦”,愉快。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通“汝”,你;通“智”,聪明,智慧。
4、全班朗读,纠正字音,提示字义。
5、提问朗读。一个小组,每人读一则;再提问一男一女朗读。
6、全班跟录音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四、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领会大概意思,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表述。不必花太多时间在有注释的词语上,讨论、弄清楚没有注释的词语的意思。
2、把十则《论语》按照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分类,注意一些句子是兼而有之的。
3、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举手提出。
4、提问10人,随便讲自己对哪一则的理解。讲出大概意思就行,只讲求理解,不追求准确翻译。
五、课外作业
1、抄写课文及注释。
2、背诵课文。
第2课时
【教学要点】详细分析,具体探讨。
六、逐句翻译、理解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时:副词,时常;也可理解成“以时”,即按一定的时间,按时、及时。
习:实习、演习。孔子讲的功课,包括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诗、书,既要学书本知识,又要实习各种技能,还要跟德育结合。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践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
朋:旧注“同门曰朋”,即同学、同班。句中指志同道合的人。
知:了解
愠:怨恨,生气。
君子:有道德修养的人,高尚的人。
【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
【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践、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得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是君子(的所为)吗?
【理解】第一句讲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为人的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不断实习,方能牢固,学习之乐;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文言文中的“三”、“九”都指“多”,不是确数。
省:检查、反省。
为:替。
谋:办事。
忠:尽心竭力。
交:交往。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习:复习。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理解】讨论思想品德修养。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内容)。由此可见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品德修养。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旧的(知识)。
知:领悟。
可:可以。
以:凭。以(此),凭借(这一点)。
为:做。
【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理解】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惑而无所得。
殆:危险、有害。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理解】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方能有所得。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诲:教导教诲。
知之:认识事物(的道理)。
为:是。
是:这(就是)。
【固定句式】“„„也„„”译作“„„是„„”
【翻译】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理解】讨论正确的学习态度:要有谦逊的态度,不可强不知以为知。要言行谨慎,实事求是,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贤:贤人。
齐:相同。
内:内心。
自省:自我反省。
【翻译】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一样。看见不贤的人要从内心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三:虚数,几个。
行:走。
焉:于此,在其中。
其:代词,他们,指“三人”。
善者:优点,好的方面。
从:顺从,学习。
改之:改正自身同样的毛病。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理解】讲正确的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根他类似的毛病。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改正不足。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士:有学问有抱负的人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
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强,才能长期坚持奋斗。
仁以为己任:即以“以仁为己任”,把仁作为自己的任务。
已:停止。
【翻译】曾子说:“有志者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责任重大而且路程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这不也是很重大吗?为理想奋斗终身,这样的道路不是很遥远吗?”
【理解】讨论思想品德修养,“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终身。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岁寒:比喻社会现象,指在浊世。
然:这。
后凋:君子不同于凡人。
【翻译】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理解】讨论思想品德修养。处于浊世,君子能洁身自好。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以:作为。
行:奉行。
其:副词,大概(就是)。
欲:想要的事物。
加:施加。
于:在,给。
【翻译】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理解】讨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忠”和“恕”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正面要求;“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反面要求。其中都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
七、课外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做到作业本上)。
2、《每日5分钟》第10课。
第3课时
【教学要点】总结归纳,查缺补漏,在课堂上就完成背诵、默写。
八、总结归纳
(一)内容小结
1、谈学习方法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谈学习态度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日三省吾身;人不知而不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谈品德修养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吾日三省吾身;士不可以不弘毅;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课文中出现的成语
不亦乐乎;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文言字词小结
1、而:(1)表示顺接;(2)表示转接。
学而时习之——顺接
人不知而不愠——转接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顺接
温故而知新——顺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转接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顺接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顺接
任重而道远——顺接
死而后已——顺接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顺接
2、为:读wèi时,多作介词;读wéi时,多作动词。
为人谋而不忠乎?——wèi,介词,“替”。
可以为师矣——wéi,动词,“担任,做”。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wéi,判断动词,“是”。
仁以为己任——wéi,作为。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wéi,作为。
3、焉
见贤思齐焉——语气词,无实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指示代词兼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于是、于此、在其中”。
4、之:(1)指示代词,“这”;(2)第三人称代词,“它、它们”;(3)结构助词,“的”;(4)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助词,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四)固定句式
1、不亦„„乎?→不是„„吗?
2、„„也。→„„是„„。
九、文言文翻译技巧(略略带过)
(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1、“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
2、“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3、“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二)文言文九字翻译法
1、留——专有名词,人名等照译
2、补——补出省略成分,如主语,宾语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
4、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
6、选——根据上下文,选用恰当的词义
7、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及通假字
8、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
9、意——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用意译
十、小组讨论
1、你喜欢哪一则?为什么?
2、你觉得哪一则对你启发最大?
3、你觉得怎样才能真正学到知识?
4、你还知道哪些指导我们如何学习的名言?
十一、堂上默写《<论语>十则》。
十二、国庆假期作业
1、复习所学的课文,10月8日进行基础知识测试。
2、背诵课外古诗两首:《题破山寺后禅院》、《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假后默写,基础知识测试中也有课外古诗默写的内容。
3、作文一篇,择优推选去参加中小学生“书香”作文竞赛。
内容:与读书有关;
体裁:可以是读书笔记、小说、诗歌、散文等;
题目:自拟,可以参考《我最喜爱的一本书》、《书与我飞翔》、《我一直想买的一本书》、《我与书的故事》等等;
字数:800~1200;
要求:写到每页400个格子的原稿纸上。
4、制作一份手抄报,假后进行评比。
主题:漫游语文世界;
内容:与语文或文学相关的任何内容,自由发挥即可;
规格:最小要像试卷般大小,有兴趣的可以做成报纸一般大小,单面;
形式: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自由组合,每组1~4人。
十三、教学反思
第五篇:论语教案
《论语》十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① 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 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 介绍孔子及其《论语》。② 朗读、背诵课文。
一、激起兴趣,导入学习
1、导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板书课题。
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
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二、诵读感知 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自读:学生自读课文,三、课后小结:
《论语》十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内容:
一、研读前五段内容。
感知: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二、合作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1、学生放声自由朗读前五则。
2、齐读。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
(提示:a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b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3、小组合作解决语句并翻译。
4、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5、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学生自主阅读)
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 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上强调独立思考和复习。
学生再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三、拓展体验:
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四、课外延伸
1、(必做题)从问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2、(选做题)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读书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五、课后小结:
《论语》十则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
2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3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一、课文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学习后五则
1、诵读: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2、感知: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3、交流: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①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③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4、合作探究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
学生讨论交流: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这句话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5、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体验反思
1、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四、背诵课文。课后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