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2 23:27: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第一篇: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为方便教师更好的教学,语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其教学环节之精彩、教学设计之精致、教学问题之精当,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下面一起来学习下吧!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一、理解诗的内容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

二、培养诗歌朗读能力,在诵读中进一步感悟。

三、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重点、难点:

一、重点: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之中。

二、难点:对长夜的理解,对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理解。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一课时。

二、诵读讨论,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我们知道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我们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可事实远非如此。文章憎命达,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他一生中,几乎没有享受过一天好日子。那是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但是,老天好象故意要跟他作对似的,到了八月,一阵秋风掀去了屋顶上的茅草,大雨淋漓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风吹破了自己的茅屋,肯定是一件让人不愉快的事,可诗人却要歌诗一首,这是为什么呢?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让我们一同走进茅屋,用心聆听诗人的心声。

二、师生互动,研读课文。

1.教师范读。(演示文稿1,音效,配乐)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然后概括每一节的内容。

3.研读第一节。

第一节写什么内容?(生答)能否用四个字概括出来?(秋风破屋)

这节中,你认为哪一词用得比较好?理由是什么?(怒,卷,飞)指名朗读第一节,师生评议。

这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痛惜)你能把诗人的这种心情读出来吗?(生齐读)

4.研读第二节。

指名朗读第二节。这节写了什么内容?用四个字概括出来。(群童抱茅)

你认为群童抱茅的原因是什么?(修自家房屋,烧火,铺床)

归来倚杖自叹息,诗人叹息的是什么?(叹息自己遭天灾人欺,更叹息民不聊生,人情冷漠。)

(提示:不为困穷宁有此?《又呈吴郎》;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陕西民歌: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

(课堂上来不及提这些了,关于叹息什么,只以诗人究竟叹息什么,读完全诗,大家自然会有全面的理解带过。

5.齐读第三节。长夜仅指诗人笔下这凄风苦雨的秋夜吗?(长夜明指当时的苦雨长夜,暗喻当时动荡艰苦的时局。

请概括这节内容。(长夜沾湿、长夜难眠)

诗的前三节写出了诗人的不幸遭遇和沉重悲苦的心情,让我们再齐读前三节,体会诗人的感情。(生齐读)

6.面对这重重的不幸秋风破屋,茅草被盗,大雨连绵,屋漏床湿,长夜难彻如果面对这凄风苦雨、漫漫长夜的就是你,你此时会有什么样的感慨?什么样的想法?

7.而诗人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他仅仅是哀叹自己的不幸、发泄自己的不满吗?请同学们朗读诗的最后一节。这节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怎样的愿望?(忧国忧民)

诗人从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生活,想到饱经磨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推己及人,由家到国。甚至为了天下苍生、为了国家社稷,甘愿牺牲自己,这是何等恢弘的气度,何等博大的襟怀,何等崇高的思想境界!杜甫的这首诗之所以光焰万丈,千古不朽,原因就在于此。

(*可选环节:请同学们带着对这首诗的新的理解,饱含感情地朗诵全诗。)

三、拓展训练:

读诗,就是读作者的人,读作者的心。读作者的思想,读作者的人格。同学们,假如我们能够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诗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些什么?(演示文稿:杜甫像)

四、小结:

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著名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他们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这首诗里不是单纯地写自身之苦,而是通过个人的不幸来反映时代的不幸。在这狂风暴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跃然纸上,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其实,具有这种伟大思想的又何止杜甫一人呢?从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到杜甫之后愿天下无饥寒的白居易,从先忧后乐的范仲淹,到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到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从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中国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一直秉承了这样一个优良传统。他们以天下人为念,执著追求着最高尚最完美的理想,正是这种思想,这种传统,使我们看到人性的闪光,看到了民族的未来,看到了人类的希望!

(*可选环节:欣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朗诵。)(演示文稿:杜甫诗意图,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书法作品,链接瞿弦和朗诵录音)

五、作业:课下背诵这首诗。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的全部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查字典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教学文章!

第二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以“经典美文”提升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实践研究

——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为案例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一中学

盛 博

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或许已成为老生常谈,但仍然值得当下语文教师思索,给我们语文阅读教学工作以启示。语文是一门丰富深邃的学科,阅读作为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如此。阅读,在内容上包罗万象,在理解和欣赏上重视个人阅读感受与经验。所以,教师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感悟、品味文章的能力,学生才能真正读中有所悟,学中有所得。基于此,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探寻有效的阅读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成为了我阅读教学中一个主要目标。今年有幸参加了由张岩老师组织的课题《以“经典美文”提升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实践研究》,她提出的用四美法(语言之美,文章之美,文学之美,文化之美)指导学生阅读的构思让我受益匪浅。所以在她的指引下我也开始用四美法指导我的阅读教学。下面我就以自己一节公开课的教学构思为例,谈谈我对四美法运用于诗歌阅读教学的尝试和理解。

我讲课的题目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它是苏教版九下第四单元中的第六篇课文。这一单元的文章从共同点来看,都反映了本单元的主题“知人论世读经典”,它要求学生能够从课本注释、报刊网络和相关的文献中,获得写作背景方面的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写作的情感起点,从而走近作者,走进经典的世界。所以在教学中需培养学生“知人论世”的意识。从不同点来看,本单元前五篇均为文言文,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属于一首古体诗,讲授诗歌就必须更加重视诵读。因此,按照教材的编写意图、教参的建议和我班的学情,我定为一学时,将“知人论世”和“诵读”法融入“四美法”这一更为宏观的阅读方法中,进行我的教学设计。具体如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本诗的体裁及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理解诗歌大意,学

会用四美法赏析全诗,重点学习蓄势和陡转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师生对话的方式,运用诵读、想象和“知人

论诗”的方法,由浅入深地分析全诗,理解作者的构思与情

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品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中作者舍己为人的高尚风

格和他所抒发的忧国忧民的情感。

重难点:理解蓄势和陡转的写作手法及其效果,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于课前已安排学生对本首诗歌进行了预习,并且初三的学生对杜甫已经有了比较充分的了解,所以选择直接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圣杜甫一首著名的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感受他伟大的人格魅力。

(二)诵读法,品味诗歌的语言之美。1.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校准字音:怒号(háo)

挂罥(juàn)

塘坳(ào)...俄顷(qǐng)

布衾(qīn)

丧乱(sāng)

大庇(bì)

突兀见(wù xiàn)......2.初读全诗,感受诗歌句式的特点。

明确:本诗属于歌行体。歌行体的特点:篇幅可长可短;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句子。

3.为本诗划分节奏。

4.了解歌行体的基础上,再读全诗,注意把握节奏,读出杜甫诗歌抑扬顿挫的特点。方式:个人读、小组读、全班整体读。

(三)译读法,品味诗歌的文章之美。1.小组结合课下注释,自行翻译全诗。

2.通过译读,思考:全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秋风破屋、群童抱茅、长夜无眠、美好理想。

3.从诗歌主要内容的表达上,我们能够发现,这首诗有何特点?

明确:前三部分主要是叙事,属于实写。最后一部分直抒胸臆,是抒情,属于虚写。因此,这首诗从表达方式上看,是将叙事和抒情相结合,从艺术手法上看,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方法。4.古诗中离不开炼字,离不开情景交融,同学们能否从这两方面品读一下这首诗? 明确:重点掌握: ⑴“怒号”: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表现出秋风之大。⑵“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环境描写,渲染惨淡的氛围,烘托诗人悲惨的心境。

(四)知人论世,品味诗歌的文学之美。

我们通过刚才的译读,了解了诗歌的内容,品味了诗歌的艺术美,现在,让我们再深入一个层次,感悟一下诗人的情感与品格。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首先要知人论世。1.了解诗人经历与写作背景。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生长在士大夫家庭,怀有“致君尧舜上”的理想,二十四岁应进士举,不第。三十五岁来到长安,屡遭排斥,困居十年。四十五岁在安史之乱中被俘,后只身逃到凤翔谒见肃宗,任左拾遗。一年后被贬。四十八岁弃官去秦州,后去四川。五十四岁离成都东下,携家出峡,漂泊在两湖一带。五十九岁病逝在湘江船上。

杜甫一生在漂泊贫困中度过,但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伟大志向,关心百姓疾苦,深刻揭露当时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真实地描绘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深刻的思想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统一起来,形成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灾,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又辗转到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

2.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你是杜甫,当你面对秋风破屋的事件和惨淡的景象,你会有怎样的所思所感?现在请你作为杜甫,接受老师的采访。预期实现以下对话: 师:杜甫,你怎么了?

生:唉,一阵大风,把我家屋顶上的茅草都吹走了。师:那你赶快把茅草捡回来啊!

生:唉,大风把茅草吹的到处都是,有的被挂在高高的树梢,有的掉进深深的池塘,捡不起来了。

师:总有一些落到平地上的吧?

生:唉,别提了,落在平地上的被村里的孩子们抢走了,我年老体弱,追不上啊!师:别太伤心,天不早了,先休息,明天再想办法呗!

生:天公不作美,晚上一直下雨,家里漏雨,被褥冰冷,再想到安史之乱以来自己四处漂泊的生活,想到和我一样漂泊孤苦的百姓,哪里还睡得着!师:别这样,明天我把你的故事反映给官府,让他重新帮你建一间屋子,事情不就解决了吗? 生:可是,其他和一样的百姓怎么办?难道官府能够一一解决百姓的生存问题吗?我一直期盼眼前能够突然出现许多坚不可摧的房子给受苦受难的百姓,即使没有一间属于我,即使我要因此付出受冻挨饿甚至生命的代价,我也高兴,绝不后悔!

3.通过想象和师生对话,我们可以发现诗人在情感的抒发上有何特点? 明确:处境越来越惨,心里越来越悲伤,由焦灼怨愤——无可奈何——忧思不绝。当我们认为他会因此在最后哭天抢地甚至自杀的时候,杜甫却出乎我们所有人的预料,在最后抒发了自己美好的理想,走出自己狭小的视野,心怀天下,忧国忧民。这里运用了蓄势和陡转的写法。

蓄势: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肖像、动作、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层层铺垫,集中细腻地描写,推动情节发展。

陡转:是指在作者产生期待,设想故事情节的可能发展后,出现转折,即到了时机成熟的高潮或结局时,笔锋突然一个急转,倒出一个出人意料的结果。

4.通过这种蓄势和陡转,同学们,你们从诗歌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明确:舍己为人、忧国忧民。

也许,正是杜甫这种伟大的人格和精神,赋予了这首诗歌不朽的魅力,这是这首诗永远的灵魂。

(五)拓展延伸,品味诗歌的文化之美。

1.同学们,杜甫是伟大的,但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还有一些人像杜甫一样伟大,心怀天下。你们通过对这首诗歌的学习,能否回想一下,过去我们学过哪些抒发忧国忧民情怀的诗句?(PPT呈现)

明确:⑴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⑵愿天下无饥寒。——白居易

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⑷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

⑸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⑺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

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由此可见,从先秦到近现代,中国从来不缺少炽热地爱着自己国家、心怀苍生的伟大的中华子孙。也正是由于这些人的存在,中国才能够历经种种磨难,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今天,杜甫的这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只是为我们打开了一个窗口,希望课下同学们能够透过这个窗口,去阅读更多爱国家、爱苍生的伟大诗篇,去感悟从中流露出来的永不磨灭的民族魂。

2.带着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对伟大诗人的崇敬,再次朗读全诗。

(六)回味情感,背诵全诗。

根据学情,为了降低难度,大屏幕呈现背诵提示:

八月„„,卷我„„。茅飞„„,高者„„,下者„„。南村„„,忍能„„,公然„„,唇焦„„,归来„„。

俄顷„„,秋天„„。布衾„„,娇儿„„。床头„„,雨脚„„。自经„„,长夜„„!安得„„,大庇„„,风雨„„!呜呼!何时„„,吾庐„„!请同学们根据提示,尝试背诵全诗。

(七)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全诗。

第三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教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甘肃省宕昌县旧城中学 郭彩虹

【教材分析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通过记叙自己茅屋被秋风吹破这件事,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因为是诗词,所以本文的语句显得更加含蓄,跳跃性也更强,因此本文的教学更应加强朗读,通过有层次的阅读来感受作者的复杂感情,体会作者的博大胸怀。【学情分析】

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学的主体,课堂上主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对学生现状的分析必不可少。今天所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十四、五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20世纪九十年代,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首感慨个人经历,抒发社稷理想的古代诗歌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所以教师必须灵活设置教学过程,教师也要回应学生当堂提出的各种问题,就此或展开新讨论,或安排课后的研究活动。【设计理念】

在“少教多学”理念的引领下,我们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此课的设计我只是一个引导者,我的学生才是主体,更何况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无论是为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训练。经过考虑,我决定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学生合作探究为主,引导学生进而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从而完成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理解诗的内容。2.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语言形象 3.深刻理解作者的忧国忧民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中作者复杂的情感,把握他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教学难点】

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共同探究。【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教师:搜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唐代,我国文学史上有两颗璀璨的明珠——李白、杜甫,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走进杜甫,走进杜甫的生活吧!

[设计意图]:有效的导入能激起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此导入引领学生亲切的走进杜甫。

二、作者介绍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布衣、少陵野老,有《杜工部集》。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 ;其诗直接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现实,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以古诗、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他的作品最著名的当推反映战乱的组诗“三吏”“三别”。他的代表作品如《兵车行》《春望》《北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在文学史上都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学生展示搜集结果,相互补充,幻灯片出示作者。)

[设计意图]:借用幻灯片,让学生了解杜甫,既省时有效的走进作者,还理解了杜甫的地位。

三、新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破题:为:被 歌:歌行体,古诗歌的一种。

2、时代背景:(学生展示搜集结果,幻灯片出示。)

3、初读诗歌:

要求:(1)读准字音

(2)把握节奏

(3个学生个别读诗歌,其他学生认真听,找出错误和不足)齐声朗诵诗歌,感受节奏。

[设计意图]:文言文应该在读的基础上更深的理解,所以读课文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绝不能忽视。

4、再读明意:

要求:(1)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明确释义。

(2)概括每小节诗的主要内容

(小组朗读诗歌,合作讨论,明确诗歌内容,解决自己的疑难。)

5、品读悟情:

(1)你从哪些词句中读出了诗人特定遭遇下的特殊的心境。(2)诗言志,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忧国忧民)(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各抒己见,相互补充。)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读中品,再品中读。

6、质疑解难:(幻灯片播放泛读)

(学生听泛读,再次提出自己的疑问,师生共同解疑。)

四、拓展延生:

1、赏析《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明确杜甫的爱国情怀。

2、你还知道哪些杜甫的诗歌和爱国诗句。

(学生展示,搜集整理。)

[设计意图]:学习不能停留在课本之上,应该有课本到课外,利用拓展让学生从课堂走到课外。

五、小结:

忧国忧民的诗人,总是受到人民的爱戴和敬仰。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这是对杜甫的爱戴和敬仰,杜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让我们怀着对杜甫崇敬的心情,再齐读全诗,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六、作业布置:

结合对作者的了解,办一份纪念他为主题的手抄报。

七、反思:

在“少教多学”理念的引领下,我一改过去常用的串讲法,采用了诵读法进行教学。以往教学,总是担心学生不主动的去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进行阅读古诗文,教学中老是不敢放开,非要让学生字字落实不可,因而较多的采用串讲法,结果老师累,学生烦,课堂枯燥,教学没有实效。以诵读法教授古诗文,自然、亲切,它兼及了文章的内容了解、感情体会、特色把握,甚至兼及思路、情调、风格等内在美的感悟、欣赏。就这节课我的收获反思如下。

1、摆正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除了上面所说的用诵读而不用串讲之外,还有一点就是在质疑这个环节上,我让学生读出疑问,读出思考,通过学生的自主质疑、合作探究,较好的理解了诗意。学生的质疑,有不少出彩的地方在学生讨论问题时,我一般不轻易表态,更多的是让学生来解决,只有在学生回答不出来时我才适时用多媒体展示出本课的有关背景,引导学生理解杜甫的困窘,从而解决学生的疑惑。整节课我始终处于一个积极的引导者这样一个地位,教学问题的落实始终由学生来完成,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学生学习兴趣高。

2、教学文言文,不容忽视的一点是“读”。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所以在本节课中,我充分调动学生“读”。采用了范读、分组读、个别读等方式。让学生在读中增强语感,在读中领悟感情,在读中吕味文字的美感。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是新课标关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基本要求。我在这节课中,引出问题后给学生提供了较多的思考讨论、合作交流的平台。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第四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授课实录

作者: 樊传斌

师:老师能教你们感到十分的高兴,但是老师更想知道的是你们的心情?你来说说看。生:我很好奇。

师:好奇,很期待,我们再请位同学。生:我也是十分好奇,充满了期待。

师:好,看来我们各位同学带着这种期待的心态来上这节课,很好。学习语文就应该有这样,期待的心态。特别是学习诗歌,又特别是学习古诗,有是经过历史检验的,后人一致推崇的伟大诗人的经典之作。而我们今天有幸学习这样一首诗,让我们一起来读题目。生:【齐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师:再大声一点。

生:【齐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师:是谁的茅屋被秋风刮破了? 生:杜甫。

师:杜甫,假如不是别人,是我们自家的茅屋,你会怎么样? 生:我要略带一些悲伤,因为我家的茅屋被吹破了。师:你来读一下。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师:好,有点感情,我们再请一位同学,你来。生:我也会觉得一些悲伤。师:读一遍。

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师:我们第二位同学声音更加低沉,那我们应该用低沉之音来读,还是带一种悲壮之音来读?带着疑问,走进课文。课前大家已经读熟了吧?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把诗歌来读一读。在读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两方面,第一,读准字音;第二把握好节奏。来,哪位同学?来这位女生。我们听,然后结合这两个要求来检查自己的预习。生:【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文】 师:好,谢谢,旁边的同学说说看。

生:我觉得读的感情是有一点的,但是字音有一点不是很对。师:你来纠正一下。

生:比如说“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的“现”。师:现,她说的很正确。应该读现,有两个地方我应该注意,第一“长夜沾湿何由彻”的夜;第二处地方是最后一节“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吾。好请坐。但是这位女生读的不容易,因为这首诗有很多生僻的词,多音字,和句子变化的地方。你看。这么多多音字,这么多生僻字,但是她读的很准确,结构,她也把握的很好。来,让我们来齐读一遍好吗? 生:【齐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文】

师:让大家齐读,这就是齐读,把握杜甫的心绪,很好。但是这首诗要有气势,要很好的表达这种特别的诗歌,必须理解它的意思,下面再读诗歌,注意要求。【出示PPT】要求是什么?自己读读。

生:【自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文】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请四位同学来分别说说诗歌四小节分别说了什么?第一小节?谁先来?大家来听听他讲的是不是准确,完整。第二等四位同学说晚了以后啊,还要请同学们说说,哪一个画面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

生:第一段说的是秋天的风卷了杜甫茅屋上的茅草,使得它到处飞舞。师:具体的描绘一下。

生:茅草飞过了江面,落在了郊岸上面,然后缠绕在了高高的树梢上,然后飞的低的就是漂浮旋转着落入了水塘里。

师:看来这位同学给我们描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你用简洁的语句。生:风卷茅草。

师:风卷茅草。好请坐。来这位男生你来。

生:南村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无力,忍心如此面对着我当盗贼,公然抱着茅草到竹林里去,我叫的口燥也叫不回来,只能回到屋边,拄着拐杖叹息。

师:刚才的同学给我们描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我们再请一位同学概括一下。生:驱逐盗草。

师:驱逐盗草。好,再请一位同学。哪位同学?来这一组。

生:我觉得第三节主要讲了他家里的情况,比如说他的儿子,他房子的破裂,晚上睡觉雨都打进来了,生活非常艰苦,受苦受冻。师:比较概括,用一个字说一下。

生:比如说“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这个娇儿恶卧就是他们真实的写照,再比如说“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因为当时安史之乱,由于局势混乱,所以睡不好觉,一直是长夜沾湿到天亮。师:那么这一小节我们怎么来概括。生:用文中的“长夜沾湿”。师:长夜沾湿。非常好,第四段。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表现杜甫扩大的胸怀,他自己受冻,在这样的处境还能想到天下的百姓,这种博大的精神只有这种博大的人才有。师:那么用文中的话概括。

生:这里是幻想,所以不能像前面一样概括景致一般,所以,“表达心愿”。

师:“表达心愿”。非常准确,这四个小节哪一个情景让你留下了印象最深的情景。最能说出作者的心情,哪位同学来说一说。这一组,来说一说。

生:给我印象最深的第二节,我觉得它里面用了对比的方法。他从自己的无力和孩子的霸道。形成对比,突出了作者当时的那种无力和软弱吧。

师:对这一段作者形象的理解,带有想象很好。我们再请,这一组。

生:我喜欢的是最后一段,“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体现了作者一种伟大的一种抱负,现在住的是一种艰苦的环境,是茅草屋,但是,心系着天下的寒士,表达了一种胸襟。师:你头脑中会出现一个怎样的情景。生:一个伟大的胸襟。

师:这个伟大是指?唤起你的一种具体的词语概括。是高大的形象吗? 生:忧国忧民,比较沧桑的胸襟。

师:忧国忧民,能不能在说具体一点。用我们直观的印象。生:身材怎么样?

师:身材消瘦。我们再自由的把诗歌放声读一读。开始。生:【自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文】

师:好,刚才我们大家又把诗歌自由地朗读了一遍。如果我们一边读一遍思考使诗歌丰满,走向深刻。现在我们再读一遍,找一找诗中有没有背景提出来? 生:【自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文】 师:和老师来交流一下,你来读一读。

生:据我所知,作者在写作的时候40多岁,人到中年,诗中指“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是真的大吗?

师:好,你真会思考,第二个问题。

生:“布衾多年冷似铁”为什么不把布衾比作冰而是比作铁。他用意何在。师:冰字是吧? 生:铁字,师:为什么不用冰?是吧?这个问题也很有价值。还有吗?

生:正如诗歌所说,杜甫一向心胸开阔,为什么把偷他茅草的孩子叫做盗贼呢? 师:杜甫一向怜民爱民,为什么把偷他茅草的孩子叫做盗贼呢?谁能提出自己的观点。生:我回答第一个问题,之所以说他老,可以从下面这点说明。“长夜沾湿”说明经常忧愁,如果他一直忧愁的话就显的十分衰老,应该说是内心压抑所形成的老态。师:心里面有苦楚,还有吗?你来说。

生:就刚才那位同学我接下去说,虽然当时的局势十分险恶,杜甫有时忧国忧民的人,可能不光是当时的局势,可能内心显得悲哀,可能心态上使得他显得老。

师:好,说的不错我们诗歌是个性化的,诗歌往往写的是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而且诗歌语言简练,所以读诗往往使人陷入迷惘。但是,刚像同学说的那样,如果我们可以结合诗歌的背景理念,诗文非常近,这样就容易理解,无疑走到大道,打开一扇大门。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诗歌中有没有暗示出什么?哪个词语。生:“丧乱”

师:“丧乱”这个词语,“丧乱”指的是?

生:安史之乱指的的是唐朝和当时的一个少数民族叫做安禄山的,他为了抢夺皇位,而发生的一次病变,当时杜甫正在成都的草房,他听到这件事感到非常气氛。所以“自经丧乱少睡眠”。

师:好,说的很好。安禄山,史思明发动了反抗朝廷的战争,这对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沉重的打击,使唐朝从此走向分裂,我们说两件事情,一安史之乱前唐朝有5000多万人,安史之乱后人口从5000多万锐减到1000多万,在安史之乱前唐朝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但是安史之乱后,土地荒芜,粮食短缺,物价飞涨,仅以米为例,物价涨了三四多倍,一元钱的三四倍才能买到一斤米,杜甫创作的诗在这个时期,我们一起看看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出示PPT】杜甫是安史之乱的经历者,同时更是受害者,因此他丢了官,失了意,坐了牢,冒死出逃之后又无以为生,只得忍气吞声,忍痛割爱,不远千里举家从中原到四川成都,在成都一个叫浣纱溪的地方暂住下来,即使要盖一个简陋的草屋他也是东街西凑,费劲周折不容易才盖起了一个勉强遮风避雨的的茅屋,一阵狂风又把这居所给毁了,面对吹掉的茅屋,面对风起,茅屋飞走,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妻儿忍冻挨饿,那种难堪,那种无奈。以前他“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豪迈的语气。满怀理想,满怀才情。却不能面对如此的境况,何等无奈。正是在这穷困潦倒的艰苦环境下,长夜难眠,老泪纵横,沾着自己的血泪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说到这里,我们再想想,为什么自己的茅草被孩童偷走,杜甫要骂他们盗贼。为什么布衾又冷又硬像铁一般,茅草在我们眼中分文不值钱,但是在当时的杜甫眼中?你来说说?

生:他的处境非常悲惨,好不容易筹集来的茅草觉得非常珍贵所以自己的茅草被孩童偷走,杜甫要骂他们盗贼。

师:生活条件者十分的艰苦,所以布衾又冷又硬,如果用“冰”只有冷,“铁”还有硬,多年未洗,那么老师在这补充一点,大家在翻译“娇儿”的时候怎么理解?“娇”我们组一个词,什么? 生:娇贵。

师:娇惯儿?杜甫有条件娇惯儿吗? 生:娇柔,娇弱

师:娇柔,娇弱。也很到位。还有吗? 生:娇瘦。

师:娇瘦。很形象。能不能叫娇气?小孩有条件娇气吗? 师:我可怜的娇儿啊,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生:这样表达了杜甫对儿子的一种爱吧。师:是一种爱。

生:我觉得这不仅仅是指对儿子的爱意,而且面对着儿子恶卧踏里裂心里十分心疼。自己又无能为力,可以看出对自己的的愧疚和对世俗的厌恶。

师:你走进了一个中年父亲的心里,在这里杜甫百感交织,那是这样,假如我们自家的茅屋被狂风暴雨吹跨,我们的心里又会怎么样。我们最渴望的是什么呢?我们先别急着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深入其境,请大家想我们现在就是杜甫,我们住在一个十来平米简陋的茅屋,白天是风大作,茅草飞飏,茅屋飘摇,晚上又是雷电交加,暴雨倾盆,一家老小在漆黑茫茫的黑夜中,苦苦的煎熬着,这时候,一件最可怕的事实,请大家自己理解,谁来说说看。生:我渴望有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由一个温暖的家,不要有风雨。

师:那就是安得广厦好几间,大庇全家俱欢颜。合理吗?但是此时此刻,杜甫心里又想到了什么?那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师:他想到了自己吗? 生:没有。师:想到什么? 生:天下。

师:对自己屋破,可他却想到的是? 生: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师:虽然自家破坏惨烈。但是他心里想的仍然是?

生:【齐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师:虽然自己是穷困潦倒甚至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但他心里想的还是? 生:【齐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师:不错,为了天下百姓俱欢颜,竟然发出了如此的呼号。生:“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师:这就是杜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古代的人奉为至理名言。而杜甫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亦兼济天下”。所以我们称为他为“诗圣”。难道他创作了1400多首诗,难道就是他的艺术水平,他的至尊境界,你来说说。生:他有博大的胸怀,还有一个仁心。

师:他有博大的胸怀,还有一个仁心。我们学到这里,我们在回到诗里,我们再读一遍这首诗。我们带着怎样的感情来朗读这首诗。老师读完之后,我会做一个点评。老师读的怎么样,好在什么地方?不足之处在哪里?甚至可以说说你的主意。

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对大家对我的鼓励我说声谢谢,但是我更想知道同学们对我指出的不足。谁来?

生:我觉得老师读的相当好的,第三节老师读到裂的时候非常有感情,体现出晚上很艰苦,第二节“归来倚仗自叹息”老师更富有感情让我们有着一种悲伤的心情。师:她说出了老师读古诗的变化。

生:老师的面部表情特别多,度出了杜甫的内心思想。到第四节“安得广厦千万间”老师的声音的又提起来了,最后一句的重复更是内心的高潮。表现了壮烈的情怀,表现了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心态。

师:你的理解很到位,前面三节讲的是环境凄凉,后面一节抒发感想。应该怎么样“扬”在结束之前我们再读一读这篇课文。让我们站起来读好不好?

生:【齐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师:好,请坐下。杜甫的诗我们今天学过了,但是杜甫的精神却留给我们很多。要结束之前,我们说也许通过这么一堂课,我不能给同学更多的知识。但是,我想说的师读诗就是服人,经典的优秀的古典作品给了我们精神的服务,最后祝愿大家多读经典的文学作品,我们的人生因此而点亮,好吗?今天就上到这,下课。

第五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围场县四合永中学 王春莉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诗的体裁及关于杜甫的文学常识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抒发的忧国忧民情思

3.重点词句的背诵与理解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1)朗读与鉴赏相结合。

(2)交流、合作与探究相结合。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同学们学过许多大诗人杜甫的诗歌,那么你又对杜甫有多少了解呢?(学生发言)

好,今天,就让我们沿着历史的河床逆流而上,回到一千二百年前,去成都浣花溪畔座简陋而破旧的杜甫草堂,一起去触摸这颗想黎民、思百姓、忧天下的爱国之心。

(二)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及诗体知识

1.作者介绍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任工部校检郎,又被称杜工部。河南巩县人,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他的诗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2.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灾,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又辗转到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

3.诗体知识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三)指导朗读,整体感知

1.扫除字词障碍

2.播放本诗的配乐朗诵

3.指导学生朗读

(四)深入课文,疏通文意

1.诗歌翻译

2.精读课文,用最简洁的词句概括各段内容。(板书体现)

3.从一到三两节中任选一小节,用具体形象的语言说说你所想象到的画面。

(五)问题探究

1.精读一二三节,并赏析揣摩诗人杜甫锤炼语言的功夫。

2.“长夜沾湿何由彻?”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齐读第四节,看本段表现诗人怎样情怀?(学生小组讨论)

(六)情感升华

再读文章,读出诗人的愁苦,读出诗人的潦倒,读出诗人的痛心、痛惜、痛苦,读出诗人发自肺腑的祈盼,读出他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六、板书设计

七、课后作业

搜集杜甫其他相似主题的诗歌,认真品味后做摘抄。

下载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教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教学设计 类别:中学语文 编号: 王经华 2011-5-2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体味诗歌的意境。感知作者的忧国忧民思想。 2、了解本诗的体裁及关于杜甫的......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理解诗的内容。 2 、培养朗读能力,在诵读中进一步感悟。 3 、揣摩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理解诗的内容。 2、培养朗读能力,在诵读中进一步感悟。 3、揣摩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一、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简介】 公元761年,时值安史之乱尚未平定之际。上元元年(760)春,杜甫得亲友资肋,于成都西郭外浣花溪畔盖一草堂,以安顿其家。翌年八月,草堂为秋风所破,杜甫百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5篇范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示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示例一、教师范读或录音范读(要求读出气势,吸引学生)。读后教师指导生字词的读音。 二、学生大声朗读。初步揣摩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指名学......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推荐5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陕西省长武县巨家中学 杨东建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是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2、和抒学习叙事情相结合的写法。二: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