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现代文阅读指导课《课外阅读指导——批注式阅读》教学设计
课外阅读指导——批注式阅读
牟平文化一中 杨晓燕
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普遍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只读书,不思考,所以造成书读得不少,却仅仅限于看热闹,不能牢记,不会运用,针对此问题,一节批注式阅读指导课就非常有必要了,我们应该教给他们读书的基本方法,从小做起,小习惯成就大未来。在本课中,我以马丽的《这样的父亲》为例,引导学生用提要式批注法、评价式批注法、感想式批注法、疑难式批注法给文章予以批注,并以毕淑敏的《回家去问妈妈》为练习予以加深巩固,在学习批注法阅读的同时,引导学生欣赏美文,感知亲情,相信会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和激趣作用。
教学目标:
1、掌握批注这一课外阅读的有效方法,并进行尝试。
2、引导学生赏析美文,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学重点:
1、激发兴趣,鼓励阅读。
2、掌握批注这一读书方法,进行有效阅读。
教学难点:学以致用,理论指导与实践相结合,学会四种批注方法。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以1代N法。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激发兴趣
师:昨天与大家见面时,老师发给大家一个读书调查表,做了一个读书小调查,想知道调查结果吗?屏显。
师:大家都笑了,这里,老师发现了一位读书很有方法的同学,老师想请她给大家介绍自己的读书经验。
生介绍。
老师总结:(这位同学的读书方法多么有价值啊!值得我们每位同学学习!)的确,读书如果只是泛泛的读,没有正确的方法,结果就会像我们大多数同学一样,读书不少,可是多数在看热闹,没有什么深刻印象,也不会灵活运用,大家有这种感受吗?(有)老师今天想教给大家一种好的读书方法,可以克服这个问题,想学习吗?(想)
(设计意图:运用读书调查表,从学生自身实际入手,直接发现学生读书时存在的问题,更能激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二、简介批注,了解方法
师:调查表里显示:读完书后,书里干干净净,不着一字的同学的比例占了90%,老师想先请大家看几张图片。
师:屏显读书批注的图片。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书上写了很多字,很乱。
师:这些都是他们读书时留下的,他们边读书便把自己的读书感想、读书心得,疑难问题,随手记录在书中空白的地方,深入思考,这种方法就叫做批注。闻一多先生就非常喜欢这种读书方法,还出版了《楚辞校补》,不但名人喜欢这种读书方法,老师也喜欢,展示我的书本。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文中画了各种各样的线条。
师:这就是符号批注法。屏显符号批注的方法。师:还有什么发现呢?
生:写了很多文字,这就是文字批注。
师:文字批注,应该围绕哪些方面进行批注呢? 生:交流
师总结:屏显:可以从修辞方法的角度,可以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可以从用词准确的角度,可以从富有深刻哲理句子的角度,可以抒发自己的感想,或提出疑问„„
(设计意图:学生虽然以前会将老师所讲的知识记在课本上,但对批注这种方法的真正接触还是第一次,因此,将最基本的符号批注法和文字批注法传授给他们,是非常必要的。)
三、,赏析美文,尝试批注
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带着刚才的收获,让我们动起来吧,请大家阅读老师为大家带来的马丽的一片美文《这样的父亲》。快速浏览,想一想,这篇文章写了什么?
生:写了一位生活艰难的父亲去看望儿子的经过。师:你是如何概括出来的?有什么好的方法提供给大家吗? 生:什么人做了什么事。
师: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方法也可以概括主要情节呢?
生:段意合并法,要素串联法,标题追溯法„„(若答不出,师可教授)师:非常好,拿过一篇文章来,要了解的第一件事就是它写了什么?然后把它标注在题目或结尾部分,这就是批注的第一步:提要式批注法。
(设计意图:万事开头难,做好批注的第一步就是感知整篇文章的内容,因此我将提要式批注法单独安放在第一步,希望能从方法上予以引导。)
2、可是,孩子们,仅仅知道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是远远不够的,这还只是迈出了我们读书的第一步,所有的文章都是通过优美的字、词、句来表情达意的,那么文章中哪些语句你读了以后特别喜欢呢?用符号标注出你喜欢的语句,并在旁边做好批注,写上你喜欢的理由。
3、生自读,作批注。
4、我们四人一组,交流一下你的批注,把你的批注先给大家展示一下,然后开始交流你所做的批注内容。
预设:
1)才看见蛇皮袋后面有一个和袋子一样脏的中年男人,两眼通红,一脸倦容,头发零乱。头上还粘着草屑,穿着一件皱巴巴褪了色的衣服,右手的袖子卷过手肘,左肩背着一个破破烂烂的包裹。
生:通过外貌描写,展现了一位生活困难,身份低微的父亲形象。师:指导用着重号标出特别突出其低微的词语,细读,品味。生读时提示大家在书中用着重号做标注
师:你是从什么角度来做批注的啊? 生:从人物的外貌描写,师:这里我们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对人物进行批注,这就是评价性批注法。2)只见他快步走到镜子前把自已从头到脚仔细地整理了一遍。做这些时,他似乎完全忘了身边的其他人。
生:这是父亲的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的责任感。
师提示:尤其是哪些词语更能体现父亲极力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在儿子面前呢?请你用着重号标注一下。(或大家已经会用着重号标注了)。
生:快步,从头到脚,仔细,这些词语更体现了父亲极力要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在儿子面前,表现了父亲的责任感。
师:这也是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进行的评价性批注。
3)他飞快地把自己掉在地上的“家当”塞到桌下,再次扯了扯衣服,然后,从怀里掏出一把零碎但叠得十分整齐的钞票,看得出,那是他给儿子准备好的生活费。
生:这是父亲的动作描写,尤其是飞快,塞,扯,掏这些词,充分体现了父亲尽自己所能给儿子创造了良好的成长环境,表现了父亲的责任感和对儿子的爱。
师:指导用着重号标注关键词语,你刚才做的也是人物的动作描写的评价性批注。
4)如果说这之前这住父亲给人的感觉是一棵被人踏在脚下奄奄一息的草,那么此时的他,则变成了一座可让人依靠的顶天立地的大山!
生:这里把父亲比作奄奄一息的草,形象的写出生活的负担对父亲的重压,也写出了父亲的卑微和无助。后来又把父亲比作顶天立地的大山,形象的写出了父亲的坚强和伟岸
师:这是从哪个角度做的批注啊?
生:从修辞方法的角度对人物进行的评价性批注。
引导学生:刚才大家从修辞的角度,描写的角度等,对文章的字词句进行的批注我们称为评价式批注。
引导学生:刚才我们对字词句的赏析,都属于评价式批注,那么你觉得这篇文章感人吗?文中有没有那样的文字触动了你的心灵,让你想到了自己的生活?想到了自己的父亲?
预设:如果说这之前这住父亲给人的感觉是一棵被人踏在脚下奄奄一息的草,那么此时的他,则变成了一座可让人依靠的顶天立地的大山!
生:我也喜欢这句话,因为我想到了自己的父亲,他很平凡,可是为了让我好好学习,他很辛苦地工作,我觉得他也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大山。
师:这句话你批注在书上了吗?你是因为这句话触动了你的心灵,引起了你的共鸣,你不由得想到了自己的生活,于是你有感而发,这就是感想式批注。
师:还有没有同学也做了感想式批注啊? 生交流。
6)男人有些不知所措,涨红着脸,慌忙摆着手:“不„„不是的,我不是这意思,我是来看看孩子的。”他拿起小宁给的馅饼说:“老师给的这个,我要。”随即把那些纸币抓起来放到就近的桌上,说:“这个我真不要,那成啥啦!”
启发学生:老师有一处不太懂,为什么只要馅饼不要钱啊?(生可能有不理解的,可能有理解的。)当你对文段的内容、思想和语言感到困惑,应该在旁边画上问号,以便随时通过查资料或与老师同学交流,解决疑难,这就是疑难式批注。
生:因为接受了馅饼,是接受了别人的好意,接受了钱,是接受了施舍。父亲觉得失去了自尊。
(设计意图:对文章字词句的赏析,应该放手给学生,让他们能批注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教师适时予以方法的引导,先实践后理论,学生理解和运用会更流畅。)
4、班级交流,展示成果
引导学生谈他是从哪个角度进行的批注。教师看学生所做批注,并对符号,文字予以评价。并板书
评价语言特色-----可从修辞的角度,可从用词准确的角度,可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还可以从人物描写的方法,这些对文章的字词句的批注,就是评价式批注
对文段的内容产生的感受或生发的联想:这就是感想式批注。对文段的内容、思想和语言感到困惑:这就是疑难式批注
5、阶段小结:
同学们做的非常好,大家已经掌握了四种批注方法:提要式批注法,评价式批注法、感想式批注法、疑难式批注法,在班级展示好的批注作品。
当老师再次问你,读完了《这样的父亲》这篇文章,再问你写了什么?哪些地方写得好?哪些情感触动到了你心里最柔软的地方?你是否还会说:不记得了?(不会)你是否还觉得自己在看热闹啊?你是否从中学到了写作方法啊?
所以当你的笔在书中留下痕迹时,它也在你的心里刻上了烙印。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老师也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每次阅读,我们都以此法做好批注,慢慢地你会发现,我记住了这个修辞,我记住了这个词语,我记住了这种情感,我记住了这篇文章。
四、拓展训练,自主批注
老师还为大家带来一篇美文,就是毕淑敏的《回家去问妈妈》。用你刚才所学,在文章中,也在你的心里做好批注。
小组交流。集体交流,师生评价。
生简介我做的是什么批注,批注的是哪部分文字,我批注的内容是什么?
预设: 1)生:本文写了我游敦煌回来,和母亲交谈,意外得知母亲曾抱着我走过安西的往事。——提要式批注法
2)母亲只是一间古老的旧房,她给我们的童年以遮避,但不会再提供新的风景。
生:用比喻的修辞,把妈妈比作一间古老的旧房。比喻曾经呵护我们的母亲已经落伍了,母亲只能在我们童年时给我们以呵护,不能再给我们新的启迪和支持,这是我们对母亲的浅薄认识这是我们急切地投身外面的世界,寻找自我价值的原因。——评价式批注
3)母亲默默地关注,就像手艺精湛的老艺人,不厌其烦地打磨描绘她们制造的精品。
生: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母亲关注我们比喻成老艺人打磨描绘精品。把“母亲”比喻成“老艺人’’,把“我们”比喻成“精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对我们的耐心培育。——评价式批注
4)趁老树虬曲的枝丫还郁郁葱葱,让我们赶快跑回家,去问妈妈。
生:本段起过渡作用,承接上文的感悟,引出下文的劝告;紧扣文题,呼吁人们抓紧时间与父母交流。---评价式批注。
还可能有感想式批注和疑难式批注。
(设计意图:此时学生已经对各种批注法有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自主批注,并小组交流,教师适时指导,学生的批注法会更深刻的印记在心里)
五、课堂小结,鼓励读书 师:孩子们,这节课你有收获吗?
生谈:可从学会的批注方法,也可从欣赏美文的角度。
师:孩子们,好书不厌百回读,多年以后,当你再次拿起这些刻下了你的感悟的文章时,我相信你会自豪地对自己说,我是在用心的读书。当你有了新的感悟时,就拿起你手中的笔,在文章中做好批注,有一天,你会惊喜 7 的发现,我能拿来运用了,好习惯成就大未来,(板书)老师相信积少成多,你一定会成为一个会读书爱读书的好孩子。最美好的祝福送给大家。
六、布置作业,巩固所学
老师这里还有两篇美文,《我愿为你收藏一粒盐》,《一滴泪掉下来要多久》,想看吗?回去做好批注。
第二篇:新版人教地理八年级上册《民族》教学设计
《第三节 民族》教学设计
教者:杨梅花 班级:八年级3班 时间:2016年9月13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并了解我国各民族有各自的风俗习惯、文化特色等,要懂得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养成正确的民族观。
2.培养学生阅读民族分布图的能力,并了解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
教学重点:
我国的民族构成,分布特点及民族政策;教学难点:
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前边我们学习了我国的人口特点与分布等内容。在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共同生活着56个民族,组成了统一和谐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的民族。
展示几幅民族图片,让学生根据服饰判读这几个图片分别属于哪个民族,了解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板书】 第三节 民族
一、中华民族大家庭 1.我国有56个民族
教师给出数据(汉族占总人口的92%,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壮族
人口超过400万的还有: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学生活动】让学生画出“汉族和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扇形图,使学生确认在我国各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其他55个民族人口较少,但各民族不论人数多少,在祖国大家庭中是一律平等的。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施区域自治,这是我国的民族政策。
2.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
【师生互动】老师可以让学生拿出随身携带的纸币,让学生发现人民币上的有几种文字,分别是哪几种?并让学生了解“我是中国人”几种民族文字的写法。
明确:五种文字,分别是:汉文、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壮文。在我国,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30多个民族有自己的文字,他们可以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通信联系、学习、出版以及社会交往中,可以自由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我国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媒体展示】老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各民族的特色文化、民族习俗、节日等,并由学生讨论,最后师生得出结论。
明确: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文化既相互交融,又多元发展。我国各民族在建筑、饮食、服饰、风俗、节庆、艺术、体育、宗教等方面各有特点,并且各民族有保持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二、民族分布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中华民族分布”图,并设问:(1)找出我国分布最广的民族,主要分布在哪里?(2)指出我国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区(按地理方位)。(3)找出我国分布范围最广的少数民族。(4)找出少数民族数目最多的省级行政区。(5)找出居住在五个自治区的主要少数民族。
由学生根据地图提供的信息,归纳出: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其中汉族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我国在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区实行区域自治,先后成立了内蒙古、新疆维吾尔、广西壮族、宁夏回族、西藏等五个自治区。还在部分地区成立了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等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我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平等互助,亲密团结,为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昌盛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中国的民族特色
播放一些各民族的民族风情图,让学生去感受和了解一些民族所具有的民族特色,体会我国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同时在学习中,产生对祖国各族人民及文化的热爱之情,学会尊重各族人民的不同生活习惯。
课堂练习:
出示一些判断、选择、填空等形式的题型,检测学生当堂学习情况。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民族
一、中华民族大家庭
1.我国有56个民族
2.民族政策:实施民族区域自治
二、民族分布特点
“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三、中国的民族风情
布置作业:
1.配套练习相应部分做完。2.填充图册相应部分做完。
第三篇:人教八年级上册《背影》
讲课稿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我是来自西安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四班的付丹丹,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篇文章《背影》。
一、导入
同学们都喜欢拍照吧,那老师想问问大家一般喜欢拍正面还是背面呢?嗯,老师听到了,大多数同学都喜欢拍正面,极少有人拍背面。其实啊,许多作家在刻画人物形象时也像大家这样常作正面描写,可是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给父爱“定格”时,却别具匠心地“摄下”了父亲的背影,就是这个背影,几十年来感动了无数读者,令许多人泪湿衣衫,那作者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看到背影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个背影呢?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开,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板书:“背影朱自清”PPT①
二、作者简介
说到朱自清,在学习《春》的时候已经向大家介绍了朱自清,那今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好吗?(PPT②)很好,看来大家掌握的不错,接下来请同学们朗读一下老师PPT上的内容(PPT③),了解一下本文的写作背景。
板书:作者及写作背景
上节课老师已经布置过课前预习的作业,那老师来做一个小小的检查,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读一下老师准备的生字词呢?(PPT④)好,这位同学给大家读一下吧,(板书:生字词)这位同学读的非常准确,可见同学们课前的预习工作做的很到位,(PPT④)同学们可以对照幻灯片,看看自己的注音是否正确,另外,老师还准备了一些新词的解释(PPT⑤),同学们可以参照课文下的注释去掌握一下。
三、划分层次
老师已经把文章的段落层次划分好了(PPT⑥),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标注一下,便于大家更好的理解文章。大家都标完了吧。
四、整体感知
下面请同学们前后四人为一小组合作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PPT⑦),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主要写谁?反应的主题是什么?给同学们三分钟时间讨论。
板书:整体感知
老师看到大多数小组已经讨论完成,那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对,以背影为线索,(PPT⑦)板书:背影,主要写谁?(PPT⑦)我的父亲,板书:父亲,那反映的主题是什么呢?(PPT⑦)对,父爱,板书:父爱
文章以背影为线索,那背影一共在文中出现了几次,给同学们五分钟时间快速默读文章并找出描写背影的语句。
(下去转)嗯,老师看到大多数同学都已经完成了,文中一共几次写背影啊,四次啊,大家回答的很正确,看来大家读的很认真,哪位同学能说说第一次写背影在什么地方?
这位同学说第一次是第1自然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PPT⑧)那我们这里概括一下,就是:怀念父亲,惦记背影,板书:怀念父亲,点出背影;好,那这次写背影,有什么作用呢?对,开篇点题“背影”,还有呢?对,这句话引发我们思考:为什么与父亲不相见都二年余了,作者还是不能忘记父亲的背影呢?这样,就引导我们继续读下去,是吗?
那我们接着找,第二次是在哪里写到父亲的背影啊?对,第6自然段,这次呢,是写父亲为自己买橘子的时候,然后作者对父亲的背影进行了详细的刻画,对吗?(PPT⑧)那我们概括一下,即望父买橘,刻画背影,板书: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第三次在哪里呢,对,还是这一段,这一段最后“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是吗?(PPT⑧)这一次可以说是怎么样?父子分手,惜别背影,板书:父子分手,惜别背影;
最后一次呢,最后一次是在哪里?对,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PPT⑧)也就是:别后思念,再现背影,板书:别后思念,再现背影。
五、重点分析
文中四次描写背影的语句我们都已经找出来了,可是作者花最多笔墨写的,是买橘子时父亲的背影,那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次的背影到底写了什么。(PPT⑨)
下面请这位同学给大家朗读一下,其他同学认真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刻画背影的。板书:望父买橘
这位同学朗读的很有感情,节奏也把我的很好,那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这是不是写父亲的穿着:黑、深青;布。看到父亲的穿着,老师想知道作者当时穿的是什么衣服啊?(紫毛大衣)把好的留给儿子,可以看出父亲对儿子非常疼爱。同时,父亲自己的穿戴也说明,怎么样?──家境不好,心情忧伤,而且在这样的情况下,父亲还为我买橘子,是不是更加突出父爱的崇高啊。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这是不是写父亲走路的姿势啊,对;“蹒跚”是走路一瘸一拐的样子,父亲不是瘸子啊,他走路的姿势为何是蹒跚呢?因为父亲肥胖体衰,所以步履艰难,烘托出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
“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是不是写父亲爬月台的动作啊,首先“探”字写出了父亲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是写手的动作,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时吃力的样子;“缩”是写脚的动作,表现了父亲的年老体衰,动作迟缓,不可能像年轻人那样灵活,一撑即上;“向左微倾”是写身体的动作,一是右手支撑有力,二是因为要把右脚跨上月台有困难,要借助身子的倾斜。
那这一整段通过父亲的穿着、走路的姿势以及爬月台时艰难的动作这一系列的形象刻画都能看出父亲买橘子的过程非常艰难,既然买橘子的过程这么艰难,(PPT⑩)父亲为何还要坚持去买这橘子呢?这位同学说:橘,有吉的谐音,里面包含了父亲对儿子的希望,希望儿子能够平平安安;还有同学说是因为父亲担心儿子路上口渴,橘子可以为儿子解渴。嗯,同学们都说的很有道理,其实不管怎么说父亲买橘子是不是都是为了儿子,因为他疼爱自己的儿子。
六、拓展延伸
(PPT11)父母爱子女之心无微不至,本文以小见大,将父母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挚爱全部凝聚在这个背影里,读了本文,你会想到父母平时对自己的许多爱了吧,其实所有的亲情之爱都是感人的,也许你承受着却没有发觉,也许你失去了才觉珍贵。接下来,老师为大家播放一个短片。播放短片
七、小结
短片看完了,相信每位同学都有很深的感触。(PPT12)其实父母的爱很平常,也很实在:也许只是一个眼神,也许只是一句叮咛,也许只是早餐时装在你书包里的一盒牛奶„„但父母的爱也很伟大,值得我们去感恩。大家不妨试着在父母疲倦时端上一杯热茶,在餐桌上给他们夹一次菜,在他们工作之余给他们捶捶背、揉揉肩„„
用心观察他们的反应,用笔记下你们的感受。
八、布置作业(PPT13)
①找出文中父亲所说的话,这些简单的话语包含着父亲怎样的深情?
②写一篇500字的小短文,记述你和你父母之间让你感动的一件事。
第四篇:八年级物理上册 电流和电路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二节
《电流和电路》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电流、电路及电路图
2、知道电源和用电器
3、从能量转化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电路中形成电流和条件,从而得出电路的基本构成。
2、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连接电路过程中,认真观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法、讨论交流法。
四、教学用具:
学生分组实验:干电池、小灯泡、开关、导线若干。教师:电路板、实物投影仪、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出示电路板,并投影问:是什么?在哪见过?(学生回答)见到电路板,有什么感觉?或想知道什么? 引出课题
2、新课教学
(1)学生检查并利用桌面上的实验器材做课本P101图5.2-1实验。(师生讨论,并投影出几种连接方法——短路、断路和通路)
让一组学生把自己连接情况展示出来(或上黑板连图5.2-1)
(2)闭合开关后,观察灯发光→问:对于这个现象,你想提出什么问题?(I的形成?条件?电池的作用)
课件演播:电流的形成 板书:
一、电流
1、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老师说明电流方向的规定。学生把电池对调后观察灯泡是否发光?(发言)
但有一种叫做半导体二级管的电子元件,电流只能从它的一端流向另一端,不能反向流动。即:单向导电性。
二、电路的构成
爱心
用心
专心
刚才大家连的电路是最简单的电路,你认为简单的电路由哪几部分构成?(由电源、开关、用电器和导线构成)介绍它们在电路中的作用
①电源——将其他形成的能转化为电能。在电路中是提供电能的装置(如:干电源、学生电源等)
②用电器——将电能转化其他形式的能。在电路中是消耗电能的装置。③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④导线——是电流流通的路径。
2、电路中形成持续电流的条件是什么?板书:2电路中形成持续电流的条件:①电源。②电路是闭合的。
三、电路图
师:画图时如果把实物原样画出来,即麻烦又不清楚,常用规定符号来代表它们。介绍课本P104图5.2-8。学生练习画电路图:课本P104“想想议议”投影画电路图的要求:
小结板书内容
练习课本P105 1、2、3、4
爱心
用心
专心
第五篇:人教新课标八年级语文《老王》教学设计范文
一、课型:
教读课。
二、教学目标:
理解老王的“苦”与“善”;学习本文把琐碎的材料组织成一个整体的写法;理解本文语言风趣含蓄、简练风趣的特点。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在我们周围有一些人,他们生活艰难,不被人重视,却有金子一般的心,你是怎样对待他们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家、文学翻译家杨绛的《老王》这篇文章,探究这个问题。
(1)学生齐读课文后,找出生字词,师生一起解决。
(2)引导学生整体感悟课文,领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并让学生领悟到在与人交往中首先要付出爱。
2、在这篇课文中,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的善良表现在哪里?老王的善良又表现在哪里?对课文结尾的最后一句话,应该怎样理解?(学生思考回答)
3、教师小结归纳:这篇课文写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断。老王一辈子很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眼睛又不好,他的一生凄凉艰难。但是老王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他需要钱,可是他做生意从不多收一分钱,而且非常讲感情,讲仁义,常愿意尽义务,或者少收钱。
作品写到“大革命”,那是荒唐的**的年代。学术权威被认作“反动学术权威”,被造反派打翻在地,踩在脚下。但是,任何邪风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俩。他认准他们是好人,知恩必报,临死也要去谢谢好心人。作者笔下的老王虽然穷苦卑微,但是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他一本做人的道德良心,是极其纯朴的好人。作者的善良有许多表现: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卜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作者的善良还表现在关心老王生活,三轮改成平板三轮,生意不好做,作者关切地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作者的女儿也像她一样善良,知道老王有夜盲症,送给他大瓶鱼肝油。
4、老王的善良也有许多表现:“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老王的善良更表现在,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5、结尾一句话,应该这样理解: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第二课时:
(一)引导学生讨论研究问题。
1、为什么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能那么关心、爱护?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要有什么精神才能像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从文章看,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在作者那里,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有平等意识,才会平等对话,才会感觉人家上门来“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是很抱歉的。
再是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全面发展。作者一家对老王是怀有这种精神的。知道老王有夜盲症,就送了大瓶鱼肝油。他们总是照顾老王生意,坐他的车,让他挣点钱。老王收钱常常客气,他们总是照原价付。平板三轮不敢坐了,还是关心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总之,对不幸者怀有一颗爱心,才能这么关心人,爱护人。
老王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身子僵直,样子非常怕人,作者心里只有同情和悲酸。老王死了好几年了,作者每每想起来还感觉有愧于这个不幸者,总觉得在他生前,对他关爱不够。所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正是公民道德建设所提倡的。
2、这篇写人记事的散文,材料琐碎,但是经过作者的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作者是怎样组织的?
引导学生先列提纲,再探究为什么这样安排。
指导与明确:作者是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编排的。开头四段先写老王的三点基本情况。这三点是按逻辑顺序安排的。一是职业,这是老王的谋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这是老王谋生的困难,三是居住条件,这是前两点的结果,收入少,当然生活苦。下面三段,按时间顺序,回忆老王的工作与为人,两个片断写他为人好,一个片断写“文革”时期,他的生计越来越艰难。最后一个片断,是老王离世前一天的事情,最能见出老王心地善良。
作者是以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的。坐老王的三轮,一路说说闲话,作者平易近人,老王也肯把身世相告。写老王眼疾,说到女儿给他大瓶鱼肝油,可见一家人对老王很照顾。老王对钱家也好,在服务费上双方总是非常客气。三轮改平板三轮,没法坐了,作者还是很关心老王,对老王有好处,所以老王总觉得欠了一笔人情,在生命最后的日子也要表示感谢。以彼此交往为线索,全文一脉相承,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3、比较下边每组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①在表达上的好处。
①他送伪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②他送的冰比前一个三轮车工人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①句“前任”一词简练之至,大词小用,又很风趣。
解析:
①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②我笑着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解析:
①句“强笑”一词,不但准确,而且含蓄,透露自己见到老王病成那个样子,还拿东西来谢“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悲酸和感动。
①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②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站立在门口。
解析:①句说“镶嵌在门框里”,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
(三)布置作业:(选作一题)
1、试以老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这一部分。
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人物思想感情。以老王为第一人称,就要描写老王的心理活动,要在领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像。
2、在你的周围有像老王这样的人吗?他有什么样的特点?在周记本里记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