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考现代文阅读延伸题指导教学设计
高考现代文阅读延伸题指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师生合作,研讨散文阅读延伸题的答题思路。
教学重点:通过答题例析,明确解题思路,归纳解题要点,指导答题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提问以及学生作答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答题方法指导。
课前准备:
1.学生列表梳理的各区期末现代文阅读延伸题。
2.教师归纳学生答题中出现的问题,明确问题点,找到解决办法。
教学过程:
(投影1:出示课题。)
一.导入:(1分钟)
师:同学们已经了解今年高考语文卷将会设置两道总计分值高达20分的阅读延伸题。之前我们已经完成了几套阅读延伸题的练习,也发现了同学作答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现代文阅读延伸题如何作答。(板书:现代文阅读延伸题答题)
二.误例分析,明确思路(10分钟)。
(一)例析失误答案(7分钟)
师:这是北京市高考调研测试中的一道阅读延伸题,同学们觉得这位同学的答案怎么样。谁来给大家念念?
(投影2:
这句话意为文化中的瑰宝可能会因世人心中的思想而隐藏一段时间。这让我想到了一篇文章中对城市人心态的思考。该文章也是在谈人们心中的迷雾,这迷雾使人们无法领略自然。我的观点是,人应该拨开心灵的云雾,回归那纯真、自然。纳兰容若,本是集荣耀、富贵于一身。但他却放弃了这一切浮华,舍弃了纸醉金迷的生活,回归自然、纯真。与布衣文人吟诗作对。所以,他才有广泛流传的《饮水词》于世,被后人称道。所以,我们也应该摒弃心中的云雾,追求人性的自然、纯真。)
学生朗读答案(1分钟),生思考发言(2分钟)。
存在问题参考:
1.观点不明确——解说语句含义不准确,流于表面。针对问题:不解说句意,抛开文本和作者的看法,自说自话。本句重点:
1、文化高峰被遮蔽这一现象;
2、这一现象的成因。
2.联想偏离观点——观点有误。回答中包含两处联想,第一处联想到一篇文章,证明心中迷雾使人无法领略自然,与文章所说是两个范畴。纳兰容若例围绕回归纯真,亦无法证明文中作者的观点。
师引导:答案主要阐述的是为人处事的原则,没有扣住题干给出的所要探讨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文化艺术价值当世得不到认同的现象,所答非所问——没有抓住生发点。
师总结:阅读延伸题首先要找准引发点。这一步非常重要,否则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联系之前完成的现代文阅读延伸题题干或直接提供看法,或提供关键语句,这些都是我们形成观点的基础。
优点:思路清晰,结构完整。
师:我们完成了这么多阅读延伸题的联系,你是否找到了比较明确的答题思路了呢?
生归纳。教师随时板书归纳。
第二篇:公开课教案---高考延伸题[模版]
诗歌阅读延伸题指导
高考阅读延伸题答题思路指导教案
【解读《考试说明》】: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内容和形式的体察、阐发与评价。要求考生读懂作者,了解作者的深层意图。
2、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的思考、领悟和阐释。要求考生读出自己,说出自己对文本的感受。诗歌阅读延伸题考查特点:
1、关注学生个体和文本的关系。
2、问题具有启发性、探究性、体验性、选择性、开放性。
【教学目标】:师生合作,研讨阅读延伸题的答题思路。
知识和能力: 通过对阅读延伸试题学生答案示例的分析点评,总结答题的思路和要点,并就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程度的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过程和方法: 通过师生的共同探究,以教师的引导、讲解为主,提高学生解答此类试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答题例析,明确答题思路,归纳答题要点,指导答题方法。【教学难点】:根据提问以及学生作答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答题方法指导。【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已经了解今年高考语文卷将会设置两道总计分值高达20分的阅读延伸题。之前我们已经完成了几套阅读延伸题的练习,也发现了同学作答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就月考试卷来探讨阅读延伸题如何作答。(板书:阅读延伸题答题思路)
二、课堂新授
(一)高考延伸题设题的目的:
1.考查的重点是读懂作者,了解作者的深层意图;
2.考查的重点是读出自己,阐发自己的独特的阅读感受。
(二)误例分析,明确思路 1.例析失误答案(展示投影片)存在问题讨论:
1.观点不明确——解说语句含义不准确,流于表面。
针对问题:不解说句意,抛开文本和作者的看法,自说自话。2.联想偏离观点——观点有误。
师:答案没有扣住题干给出的问题回答,所答非所问——没有抓住生发点。
师总结:阅读延伸题首先要找准引发点。这一步非常重要,否则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联系之前完成的阅读延伸题题干或直接提供看法,或提供关键语句,这些都是我们形成观点的基础。板书:
1. 起点找准——审题 2. 观点确立 3. 分析到位 4.结构完整
诗歌阅读延伸题指导
遵循这样的答题思路,下面我们来看一份答案。(投影)
三、小结
诗歌延伸题答题总策略:
1、读懂文本,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2、熟悉题目类型,明确答题思路。
3、掌握相关知识和术语。
4、审清题目要求,紧扣文题要求在文本中寻找依据。
5、结构清晰,语言表达顺畅,不写错别字,避免出现病句。
今天这堂课,我们通过诗歌鉴赏阅读延伸题,了解了阅读延伸试题的考查方式,并梳理了答此类试题的答题的思路和要点,而且我们对“分析”这一层次进行了突破,有了一个更高的认识。
我想通过以后的试题和阅读的训练,同学们一定会提高阅读延伸试题的答题水平。
四.实战操练,举一反三
板书设计:
阅读延伸题
思路:
1.起点找准:——审题 2.观点确立:肯定、否定
3.分析到位:依文阐述、发散联想 4.结论收束;
第三篇:高考现代文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8-10题。(9分)
日本这次大灾难让所有人对科技文明的脆弱有了深刻的体验。现代人看上去很强大,他能建核电站,能建规模很大、功率很高的水电站,因为他有许多关于这方面的科技知识,但仅仅这些知识对人类的存在而言就是真理吗?显然不是,只有当这种技术的后果呈现在人类面前,被人类充分意识到,人类才看到自然向我们敞开的完整真理,黑格尔说“真理是整体的”就有这个意思。“改造自然”是科技文明的一个基本观念,但它却蕴含着摧毁我们生存根基的各种危机。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然是不可改造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而是人类适应与协调自己与自然的关系。“改造自然”的本质是人要以自己的意志和愿望为目标,让自然服从自己,而不是在天地间不可逆转的规律之内,争取人与自然的共济。结果,人类强行向自然索取的地盘全部都被自然以诸如洪水、海啸等各种方式抢回去了。每每谈到这点,我都要对中国先人曾经的睿智心生敬意。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创造的都江堰四六分水的治水法,直到今天都令人叹为观止。它是一个体现人类与自然天人合一的规则。堰意味着对水的因势利导,在达到人的引水目的同时,并不违背水的自然本性。而坝则意味着对水的强硬抗衡,对水流方向的强力阻遏,是人与自然的迎面撞击。哲学家指出,这才是现代技术的本质。
但从哲学角度看,对我们生存性命攸关的根本自由是我们对真理开放的自由,行动的自由乃是后发于它的。如果我们看不清我们的真实处境,我们的思想还被各种偏见、流行的概念所蒙蔽,那行动对我们造成的后果就可能是灾难性的。对真理开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这些所谓的正常人往往也不能摆脱怪癖的意志、扭曲的心理、知识的局限所造成的视野的偏狭,也许,退后一步,放弃(至少是暂时放弃)那种疯狂的自我表现,包括由此而生的扭曲行为,倾听自然,还事物以本来面目,存在的真理就可能向我们敞开。
其实,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生活中正在发生许多我们在思想上尚未做好准备的变革。以遗传工程为例,难道我们已经想好我们打算排列出何种遗传基因组合吗?我们完全可以掌握遗传工程的手段,但并没有产生出把这种手段用于造福人类最高利益的人的智慧。哲学家在这里是想提醒我们这样一个事实:除了技术性思维外,我们还必须进行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以洞察到我们真实的存在,明了这项新技术对我们的存在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次的核灾难是自然向人类的又一次敞开:人怎样对已主宰人类的技术施加影响?
8.下列不属于“对真理开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的原因的一项是
A.我们往往不能摆脱怪癖的意志、扭曲的心理所造成的视野的狭隘。
B.洪水、海啸等诸多自然灾害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然是不可改造的。
C.科技飞速发展,但人类并不清楚怎样对已主宰人类的技术施加影响。
D.真理是整体的,而我们对技术、知识的认知常常存在局限。
9.下列各项中,最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项是
A.人类应顺从自然。
B.真理是整体的。
C.人类应与自然共济。
D.使真理向人类敞开。
答案:D
10.联系全文,指出最后一段画线句中“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的具体内涵。(3分)
提示:人类与自然天人合一、在哲学上对真理开放,以洞察到我们真实的存在,明了新技术对我们的存在究竟意味着什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第9车厢
【俄罗斯】
米哈依尔 扎多尔诺夫
我要坐15次列车从里加去列宁格勒。我来到了火车站,我买的是第2车厢的票。我走近列车一看,前三节车厢根本就没有!最后,买了前三节车厢票的旅客一半被安排到了其他车厢,一半换了下一次列车。最后大家总算是一腔怒气地到了列宁格勒。
回到莫斯科后,余怒未消的我在《文学报》上发表了一篇讽刺小品。一个月后,我收到了一位基辅读者的来信。信中说:“□□□□□□(此处删去两句话)”我正好有事去基辅出差,就在一个傍晚去拜访了写信人。他果然真的没让我白跑一趟。
如果说我坐的那次列车是没有前三节车厢的话,而这位读者在基辅坐的那次列车竟然挂了两节第9车厢。买了第9车厢票的乘客当然都坐进了前一节第9车厢,因为所有的正常人从小就知道,第8车厢后就是第9车厢,谁会想到第9车厢后还是第9车厢呢?
列车开动后,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看着空无一人的车厢,莫名其妙,于是去找了列车长:“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可列车长说:“肯定是售票处又弄错了!” 列车长说完,马上就通知了下一站卖第9车厢票。
列车在下一站听了3分钟。买第9车厢票的人也都是一些思维正常的人,车一停稳,大家就顺序跑到前一节第9车厢门口排队上车。乘务员看着这么多乘客,惊慌失措的挡在车门口说:“我这儿只有两个空铺,去找列车长吧,在第1车厢,让他把大家都安排到其他车厢去,跑快点,要不车就开了!”愤怒的乘客们拎着大包小包你追我赶的朝第1车厢跑去。列车长看着这么多远远跑来的乘客一头雾水:“你们这是从哪儿来啊?”乘客们说:“从第9车厢来的……”“那个车厢早就满了……”列车长此刻没时间研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需要马上把这些乘客安排好。一阵忙碌之后,乘客们终于安顿好了,他松了一口气发出了发车命令。
这时,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又来了,还是说:“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怎么可能呢?”这次列车长认为这个乘务员肯定疯了。于是,列车长决定和这个乘务员一起去车厢里看看,这才发现原来这趟列车有两节第9车厢。列车长现在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后,回到自己的包厢通知了下一站:“摘掉第9车厢!”
当时已是半夜,负责摘车厢的人也是正常人,也会从一数到九。他们数到前一节第9车厢,就把它摘了下来,拖到了备用道上,然后重新组装好列车就通知了列车长。列车长再一次松了口气后发出了发车命令,然后回自己包厢睡觉。可后来后一节第9号车厢的乘务员又找来了,“我的车厢里还是一个乘客也没有〃〃〃〃〃〃”
我不知道这次行车后列车长是不是疯了,只是边吸着烟边想:“列车怎么停这么长时间呀?”然后他往窗外望了一眼,这才发现前面后面的车厢都没了踪影。就更别说半天了,四周是一片大草原,光秃秃的,一轮圆月冷冷照在停着第9车厢的备用道上。他急忙叫醒了所有的乘客,大家连外衣都没穿就从铺位上跳了下来,猜测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们现在是在哪儿。
听他讲到这儿,我忍不住哈哈地笑出了声来,结果讲故事的人走了:“我一点都不觉得这有什么好笑!我们第9车厢的这些旅客本来打算去保加利亚旅游的!”
(本文有修改)
11.小说开篇写了“我”的一次乘车经历,有什么作用?
提示:内容上表现车站工作人员的不负责任,结构上为发表讽刺小品,引起读者回信,我拜访写信人,引出第9车厢的故事做铺垫。
12.补写第二段中“基辅读者”来信的内容。(不超过50字)
提示:您的遭遇与我和我妻子上次坐火车时的遭遇比起来简直就不值一提。请你们赶快派一名记者来,我肯定不会让你们白跑一趟的!
13.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
第三人称,全能视角,有助于写出各个人物做出的各种反映,让读者全面了解时间的发展。
14.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
提示:(1)点明时间,渲染氛围;(2)表明车站工作人员不负责任到了极致,深化了主题;
(3)衬托了人物的心理;(4)为下面情节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四篇:现代文阅读指导(小说阅读)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教案
现代文阅读指导
(一)小说阅读 ——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
教学目标
通过小说阅读的指导,明确此类文体阅读技巧以提高叙述类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
通过适当的训练,以形成此类阅读文章的答题模式 教学重点
此类阅读文章答题模式的形成 教学方法
指导法 练习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高考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
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二课时
教学过程 要点:知识传授 一,具体操作
(一)小说文体常识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二)小说阅读三步曲 第一步:写什么?
1、情节: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2、主题
第二步:怎么写?
小说的写作技艺:怎样塑造人物?怎样设置情节?怎样描写环境? 第三步:写得怎样? 阅读要有独特的感受。
(三)鉴赏:题目
以主要内容或主要事件拟题。比较适合内容或事件具体且单一的文章。如《祝福》
以贯穿全文的线索拟题。比较适合以实物为线索的文章。如:《药》 以有象征意义又暗含中心的的实物为题。《雁阵》 以主要人物为题。如《侯银匠》 以特定环境为题,如:《荷花淀》
一、人物
设题:
1、是一个怎样的人(形象)?
【答题:他是一个„„(形象特点)的XXX(身份定位)】
2、这一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3、塑造这一形象有何作用? 【答题:(1)衬托主要人物(2)突出主题】
4、刻画这一形象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或运用了哪些方法)? 【答题:概括介绍(全景式描写)、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特征、语言、动作、服饰等细致而富有表现力的细节作特写式的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他人的言行心理评价、衬托(正衬、反衬)】 从四个方面揣摩
①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②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③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④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一)从描写手法入手分析形象
如:文中表现了“驼爷”哪些优秀思想品质?(结合具体描写,分点说明)(6分
①忠于职守(如“五年前倒下的松林,至今还在他的心头滴血”、“呐,我又栽上了”等)
②面对威胁不退缩(如“眯起眼,驼爷读狗娃脸上的那道月牙疤”等)③坦荡、自信(如“驼爷仿佛什么也没听见一样,款款地卷好一支烟,款款地抽”等)
④关心他人(如“你就忍心不回家看看爹娘?这几年,他们想你快想疯了”等)⑤对像狗娃这样犯过罪的人也并不丧失信心(如“狗娃不是人?狗娃一点人味也没有?我不信”、“说罢,驼爷又哑哑地笑,竟一脸的灿烂”等。(二)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如: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白生这一人物形象。(《一片苍茫》)
白生是一个爱民如子的好官。
①白生临行前拜见恩师多举,示其不敢忘恩,可见其有情有义。
②白生到任第二天即投入问案等事中,并微服私访,示其想有所所作为,可见其胸有志向。
③白生挨家挨户走访民情,示其能够体恤下情,可见其对百姓的一颗爱心。④白生能用自己的方式使百姓摆脱“梨灾”,可见其处事有智谋。
⑤白生为了百姓的利益敢于冒犯龙颜,蹈死不顾,可见其有舍生取义的大勇。石丁这一形象主要有什么特点?小说塑造石丁这一形象主要有哪些方面的作用?(6分)
(1)画艺高,为人精明,戒备心重。(2分)
(2)①衬托了胡笛的坦诚相待和不卑不亢(与胡笛的坦诚相待和不卑不亢形成对照),突出胡笛的率直和坦诚。②突出了主题,通过写石丁在画中作”暗记,表现出对胡笛的不信任,批评了社会上存在的“信任”缺失现象。
小说刻画胡笛这一形象运用了哪些方法?试举例并略加分析。(6分)【参考答案】①概括介绍。原文第四段概括介绍了胡笛的人品和画艺。②语言描写。如:“石先生,裱画界虽有个别心术不正的人,但毕竟不能以偏概全。暗记者,因对人不信任而设,我着力去之,一是为了不玷污先生的艺术,二是为了我们彼此坦诚相待。谢谢。我走了。”这一段文字表现了胡笛的正直与坦诚。③神态描写(或:肖像描写)。如“胡笛安闲地坐在画案一侧,眼睛微闭”“胡笛猛地睁开了眼睛,笑着说”“胡笛说完,很从容地走出了画室”。通过这些描写表现出胡笛的正直、镇定和问心无愧。④侧面描写。主要通过石丁的猜疑来反衬胡笛的正直无私。
二、鉴赏小说的情节
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在开头加上“序幕”,为了深化升华主题在结尾加上“尾声”。故事情节都是虚构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设题角度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③概括小说的内容(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微型小说情节的典型特点:一波三折;曲折离奇、出人意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情节
1、这一情节安排是否合理?
【答题:(1)符合情节发展、生活真实
(2)符合、强化 /丰富人物性格
(3)符合、突出 / 深化主题】
2、这一情节的好处/作用是什么? 【答题:
(1)情节:丰富情节、增加波澜、照应、铺垫、巧设(揭示)悬念、激发读者兴趣
(2)人物:充分揭示人物性格、使人物更为丰满立体(3)主题:揭示或升华、深化主题】 从三个方面揣摩
①理清小说的结构;②寻找线索;③抓住场面。注意两点:
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
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
1、请简要概括赛艾姆“认识自我”的过程。(4分)
从开始的自我怀疑到产生决心重新认识自我的念头,然后在与名人外貌特征、生活习惯的比较中寻找自我,最终获得信心、认定自我。
你认为小说中胡笛改掉石丁画作中的暗记这个情节的安排合理吗?请结合全文简要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6分)
答案:这一情节的安排是合理和巧妙的。达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1分)首先,它符合和突出了小说的主题:社会上普遍的“信任”缺失导致人与人之间缺乏互信,因而讲诚信者;坦诚待人者十分难得和可贵;(2分)其次,它符合小说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性格,强化了人物性格:胡笛是国画专业毕业的,山水画有名气,所以改掉暗记石丁看不出;他性格犟直(看不惯艺术招生中的错规则,跟领导闹矛盾),才敢改掉别人画中的暗记。
三、鉴赏小说的环境描写 设题角度
①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③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 从五方面进行思考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③揭示人物心理,衬托人物性格; ④揭示深化主题;
⑤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
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在这篇小说中起着怎样的作用?试作简要分析。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阴冷的气氛:故事发生在一个风暴肆虐、又黑又冷的夜晚。②推动情节的发展:渔夫打鱼迟迟不归和最后一无所获,冉娜担心外出察看天气,女邻居悲惨死去,都与风暴有关。
③衬托人物形象:恶劣的天气加剧了渔民夫妇生活的艰难,却没有改变他们善良的心灵,美好的行为。
四、鉴赏小说的主题
作品或文章所显示的总的思想意义,也就是作者在塑造人物反映生活现象时,通过全文内容所表达出来的总的意图。
选文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做到了对学生成长的关怀与道德修养的指引。有的材料关注生命与环境,有的剖析生命的价值,有的颂扬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有的培养健全的人格,有的揭示生活的哲理,闪耀着灿烂的人文思想火花。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
①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②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③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五、鉴赏小说的艺术特色:
(一)、表现手法:以小见大、因事说理、欲扬先抑、托物言志(象征)、卒章显志、设置悬念、伏笔铺垫、讽刺、正、侧面描写结合、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正衬、反衬)、细节描写、各类修辞(比喻、比拟、对比、夸张、排比、借代、双关、对偶、设问、反问„„)
(二)、表达方式:叙述
描写
议论
抒情
说明
(三)、语言风格:平白
质朴
清新
绮丽
简洁
明快
洗炼
含蓄蕴藉„„
例举:鉴赏小说艺术特色(1)鉴赏一:题目
以主要内容或主要事件拟题。比较适合内容或事件具体且单一的文章。如《祝福》
以贯穿全文的线索拟题。比较适合以实物为线索的文章。如:《药》 以有象征意义又暗含中心的的实物为题。《雁阵》 以主要人物为题。如《侯银匠》 以特定环境为题,如:《荷花淀》(2)鉴赏二:人称
人称 在行文中起到的效果
第一人称 :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 便于面对面地交流.便于抒情,加强感染力,有呼告的效果。第三人称 :不受时间、空间、生理、心理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事物。(3)鉴赏三:结构
文章或段落开头: 引起下文,揭示文章中心,突出强调,为后文作铺垫.。文章或段落中间: 承上启下,转换话题,线索连接,过渡.。
文章或段落结尾 :总结上文,揭示文章中心,照应文章开头,升华主题。(4)鉴赏四:表现手法
象征具有暗示的作用。运用象征能够引起读者联想,加深读者对文章情感和哲理的理解.。
铺垫的作用是引出后文,曲径通幽。呼应能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衬托或烘托 可以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增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
抑扬 突出强调作者肯定(先抑后扬)或否定(先扬后抑)的态度。(5)鉴赏五:情节 曲折跌宕,情节发展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制造悬念,借以引起读者的兴趣,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6)鉴赏六:描写方法
见塑造人物的方法分析(7)鉴赏七:语言特色
朴素,华丽,幽默,机智,讽刺凝练隽永,委婉含蓄
常用鉴赏术语,如:意境,开门见山,首尾呼应,主线(索),脉络清晰,形象生动,含蓄隽永,说服力,感染力,生动具体,细致入微,极富新意,形象化,漫画式,人物性格(广义),典型环境,文眼,文章基调凝重悲凉,激昂明快,等等.
第五篇:高考诗歌鉴赏《终南山》延伸题示例
2012高考诗歌鉴赏类阅读延伸题示例
终南山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题目:
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评价。“或谓末二句似与通体不配”,有人认为它与前三联不统一,沈德潜却认为“今玩其语意,非寻常写景可比”。综观全诗,作为整首诗的有机组成部分,尾联“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有何妙处?写一段赏析文字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180字。(10分)
答案示例:
【示例1】
诗人山间游玩不觉天色晚了,想要找到寄宿的地方,隔着水向樵夫询问。//我认为这最后两句为全诗增添了生气,实属点睛之笔。//前三句中,诗人描绘了终南山高耸连绵,山中白云缭绕,青色的暮霭下山势显得迷离朦胧,神秘而深邃。随着阴晴变化,终南山又呈现出不同的样貌。在这幽深的自然之间,却有着樵夫可以借问,有人家可以投宿,是一片静谧山景顿时平添了几分生活气息,使万籁俱寂的终南山变得充满生机充满情调,一个“问”字打破了山中的寂静,动静相映,使全诗更加富有情趣。//最后两句,衬托出终南山自然之美,又表达了诗人的喜爱之情,实在是妙笔。
【示例2】
我认为尾联甚妙。意思是说想要找到住所寄宿,却因山高路险不得不向樵夫询问。在描写了终南山一番后作者笔锋一转勾勒出一幅隔水问路图,从侧面表现出终南山山势险峻,九曲波折。隔着江水向樵夫问路也体现出人迹罕至。将前三联的磅礴雄伟之势融合与这样一幅画面中,更显得终南山高耸入云、山重水复的特点。而且尾联又很有意境,仿佛期中暗藏玄机,但又让人觉得自然。所以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耐人寻味。
方法步骤
(一)用优美的语言翻译诗句
(二)表明观点看法
(三)结合全篇赏析,其他几联分析简洁语言典雅
(四)分析本句的意境、表达效果
(五)回扣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