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阅读题备考 (2000字)(共5篇)

时间:2019-05-13 04:01: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考现代文阅读题备考 (2000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考现代文阅读题备考 (2000字)》。

第一篇:高考现代文阅读题备考 (2000字)

高考现代文阅读选考部分备考指津

高考的现代文阅读,赋分多,要求高,难度大,文学类或实用类阅读共四道题,有25分之多,在除去作文的90分里,占据四分之一强,可谓举足轻重,忽略不得。那么,怎样搞好现代文阅读(选考部分)的复习呢?

一、高考考什么

ⅰ、文学作品的阅读(25分)

从理论上讲,文学作品应该包括四类,但从方便考试命题的角度讲,除诗歌另考外,近些年全国高考的选材多集中在散文和小说两类上。而课标卷又清一色的只考了小说。为保持其连续性、稳定性,今年的考查重点应该还是小说,我们的复习重心依然是小说,兼顾散文。

小说阅读考查的重点为:

1)梳理情节,品味语言。比如分析某一情节的作用,品味小说人物语言的特色。

2)分析环境,赏析人物。比如要求分析环境在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或表达主题思想方面的作用;概括小说人物性格特征,评价人物等。

3)鉴赏方法,评价构思。文中运用的表现手法(环境描写、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等)、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4)领悟主旨,探究深意。比如作者的写作意图、作品的主旨、社会意义,以及作者如此构思的特点、好处等。

考查内容: 小说中主要形象的分析(必考)。

核心情节关节点的分析。

典型细节的分析阐释。

题目的含义。

开头(结尾)的作用。

适当的拓展和探究(必考)。

ⅱ、实用类文本的阅读(25分)

按《考纲》规定,实用文是指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等,而课标卷近年来的考试,又主要集中在人物传记方面。预计今年也不会有太大变化。

人物传记的叙述重点,在于展示传主的思想性格、精神品质。

阅读人物传记时,一要关注题目。题目是重要的信息源。2009宁海卷《寻找教育的曙光》,介绍陶行知事迹。陶行知是怎样寻找教育的曙光的?主要事迹有哪些?叙述的重点是什么?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要搞清楚这些问题。

二要善于抓主要内容。人物的精神品质,人物事迹的要点,人物的言行、主要观点,有关人物的细节等,都应善于梳理、整合。

三要关注作者的评价。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需要先作出正确评价,而作者的感情态度、基本评价,至关重要。

四要掌握答题技巧。答题时,首先要审读清楚题目的设题角度,隐含的侧重点,从而明确答题要点;其次要找准问题所涉的阅读区间,准确提取信息;最后要根据提取的信息,认真加以整合,形成最终答案。甚至还要关注试题的赋分,确定答案条目。通常6分的题要分三点作答,8分的三点加一观点或结论。

课标卷近五年的实用类文本阅读题一览表

考查内容:人物的思想主张、性格品质(必考)。

人物的主要业绩、成功原因。

人物的主要经历、活动意义。

人物活动中的典型细节。

作者的认识、评价。

适当的拓展探究(必考)。

二、考题怎么答

选择题,五中选二,第一答案3分,选择标准应该是:关乎全篇,涉及主旨;第二答案2分,选择标准应该为:涉及局部,准确深入。第三答案1分,基本正确,允许失误。

论述题:

1、关于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

1)梳理、概括故事情节。故事情节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梳理故事情节的过程就是对人物性格加以感受和认识的过程。

2)明确塑造人物的方法。通过分析人物的外貌(肖像、衣着)、心理、动作、语音、细节等方面的描写,把握其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揣摩人物心理,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3)注意分析环境描写。小说中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的。其中社会环境为其活动提供了特定的时空背景,影响或决定着人物的思想感情;自然环境是人物生活的特定场景,往往起到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的作用。据此可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4)熟悉一些常见的概括人物性格的词语,恰当归类。如勤劳善良、诚实正直、意志坚强、执着追求、生活简朴、乐于奉献、贪图享乐、心胸狭窄、自私冷漠、虚伪狡诈等。

5)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理解作者对人物的感情倾向。人物形象有正面的,有反面的,有正反面并存的,要准确把握,客观评价。

如2009年阅读铁凝的小说《孕妇和牛》,思考回答:

2)小说中的孕妇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概述。(6分)

参考答案:①具有善良、温婉等传统的女性美;②有责任心,做事认真;③对人生抱有美好的向往和期待。

3)牛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①通过怀孕的牛与孕妇形象的并置,凸显孕育新生命的幸福与喜悦;②通过牛与孕妇之间的亲昵行为,表现人与动物之间的温馨和谐;③通过牛的形像描述,反衬孕妇作为人具有的能动性和理性的追求。

2011年阅读林海音小说《血的故事》,思考回答:

“外省郎”彭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有担当,明大义:在老丈人危难时,以亲情、和睦为重,不计前嫌,施以援手,最终赢得信任;②执著隐忍;面对老丈人的排斥:不轻言放弃,不莽撞行事,捍卫了自己的爱情;③幽默乐观:说话风趣,与人为善,遇事能有良好的心态。

2010年 阅读莫泊桑的小说《保护人》,思考回答:

2)小说中的玛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自私,趋炎附势,见风使舵;②伪善,爱慕虚荣,自高自大;③天真,热心快肠,却没有原则。

2、关于文本标题含义的解答

标题是文本的眼睛,也是传递作品主题、展示作者才情的重要标志。常用的检测类型为:①解释标题的含义包括多重含义;②解说标题的形成原因及结果;③解说标题的布局谋篇作用;④解说标题的艺术特色;⑤解说标题的线索作用。

解题时,要注意瞻前顾后,观照开头、结尾部分点题的语句,以及中间议论性的语句,借以理解标题的内在含义。这常常有助于我们快速准确理解标题的含义。

如2011年阅读林海音小说《血的故事》,思考:

小说的题目是“血的故事”,但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如果以“血型的故事”

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参考答案:

观点一: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不合适。

①“血”这个词可让人联想到“血脉”、“血缘”、“血性”等多种含义,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题意就显得单一了;②外省人和台湾人血脉同源,这是“血般的故事” ③彭先生的恋爱故事,实质上折射了外省人与台湾人之间的冲突与融合问题,小说表达了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

观点二: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合适。

①“血”有类型之别,而语言有“南腔北调”之分,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可彰显作者的巧思;②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可与内容更吻合;③可显示“验血型”在文中的重要性,也与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不相冲突。

2010阅读莫泊桑小说《保护人》,思考:

4)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答案:使主题思想更加集中、深刻。/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使情节结构更加紧凑、有序。(具体阐述略)

3、关于文本中插入语段作用的解答。

插入语段的作用比较复杂,跟其出现的位置、特定的语境等相关。

①在结构功能上,其作用多为铺垫、过渡、照应等,开头出现是铺垫,或意在引起下文;中间的一般是过渡,承上启下;结尾的为照应,或总结上文,拓展延伸。

②在内容作用上,多为丰富文章内容,强化作者思想感情,突出全文主旨。

③在文体角度上,议论文中其作用是增强论据的典型性而使观点更有说服力,记叙文中的作用是增强情节的曲折性,或有助于塑造人物。

④在写作手法上,多为衬托、对比或对照,如虚实相映,正反对照,层进铺垫,总分印证等。也有时意在荡开一笔,形成波澜。

如2010莫泊桑小说《保护人》:

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那些作用?(6分)答案:①补充叙事,集中揭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加合理;②加速情节发展,为下文玛兰的言行提供依据,使小说进入高潮;③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空间,强化情节平中见奇的效果。

所问问题着眼于其结构方面的作用,回答也要从这个方面来考虑。

4、关于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解答

回答景物描写的作用时,一要分析景物本身的特点;二要分析其在烘托气氛营造意境等方面的作用;三是分析其在情节展开方面的作用,如推动情节的发展;四是分析其在塑造人物方面的作用,如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推动人物性格的发展,触发人物性格的转变,暗示人物的命运,抒发主人公的什么感情等。

环境描写的常见作用是:①交代故事背景,展示人物活动场景;②揭示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③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情感;④推动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等。

如:2008欧·亨利小说《二十年以后》

问:小说两次写到“一阵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6分)

答案:第一次,烘托环境,展开情节;第二次,渲染气氛,转换情节。

再如2009浙江卷《魔盒》第一题:“概括第一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参考答案:

特点:封闭压抑,阴沉死寂。

作用:营造忧伤、压抑的氛围,渲染“我”孤独、烦闷的心情。

5、关于拓展探究题的解答

探究性试题是具有一定开放性和独立思考性的试题,要求阐述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文中未必有现成的答案。

答题要有观点,有分析。观点要明确,分析要简约集中。

常见类型:

1)唯一型:命题者仅提供了一种观点,要求考生就着这一个问题来作答。

如:沈从文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有位评论家却说“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

答案:20岁离开与在沅水上生活一辈子,这看起来矛盾,其实很准确。在沅水上是虚实结合,实质是:20岁前生活在沅水上,20岁后则用文字抒写在这里形成的理想,而且一生都带着沅水给予他的高贵品质和精神的滋养。20岁以前生活在沅水上,20岁以后生活在对沅水的记忆里。

2)多选型:命题者提供的几种观点,各自都成立,只能任选其一来回答。

如:盛宣怀办学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人认为是他有丰富的办学经验,有人认为是因为是他教育思想先进,有人认为是他经济实力强,有人认为是李鸿章的培植。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原因加以探究。

答:①有丰富的办学经验,办训练班、北洋大学堂、南洋公学;②教育思想先进,学以致用,重视基础教育;③经济实力强,控制许多大型企业;④李鸿章的培植,保举做高官,支持办学。

按:只可四中选一,最忌遍地开花。

3)正反型:命题者提供两种说法,两种态度,要求考生选择其一加以探究。

如2009年阅读铁凝的小说《孕妇和牛》

问:孕妇并不认识石碑上的字,也不会写字,却十分努力的描画着它们,后来还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小说这样来写孕妇,有人认为让人感动,也有人认为有些做作。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参考答案:

观点一:这样写让人感动。

①突出了孕妇对文化知识的朦胧追求,虽然她不识字,但这不影响她对文化的尊重;②揭示了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女人在将为人母时的责任感,在她看来,学会认这几个字,将来就不担心孩子的提问了;③表现了孕妇认识到文化知识对孩子未来成长的重要性,也表明在她在尽可能地弥补自己没有文化知识的不足。

观点二: 这样写有些做作。

①触动她描画字的原因主要应该是日常生活的需要,而不只是路边一块废旧的石碑;②孕妇自己不会写字,想临摹石碑上的字,可以请放学的孩子帮忙,不必那么费劲,非要自己描画;③作为未来的母亲,孕妇识不识字,其实都不影响她对孩子的责任与爱。

再如2008欧·亨利小说《二十年以后》: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8分)

4)融合型:命题者提供了几种观点,但每种观点都不能偏废,需要融合起来作答。

如:在城市建设中,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现代化的进程是一对似乎难以调和的矛盾,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请以北京为例,谈谈你的看法。

4)自创型:命题者只提出问题,没有直接给出观点,要考生自己思考并形成观点来回答。

2008江苏卷阅读汪曾祺小说《侯银匠》,问: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参考答案:①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②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③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④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⑤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07课标卷:对第三段“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这句话,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点道:“虽是摇出奇文,然亦实是林冲身份。”依据小说内容,探究“然亦实是林冲身份”指的是林冲的哪一种身份,表现的是林冲什么样的性格和心理。

参考答案:两种身份:①教头身份。②配军身份。四种性格和心理:①谨慎小心。②沉着冷静。③隐忍顺从。④顾及颜面。

⑴林冲曾是禁军教头,自然不在乎一个小小的差拨,所以,虽听“一般的罪人”介绍牢营内情,并不急于作出回应,而是让差拨发作过了、看其表演完后,方才取出银两,陪着笑脸送上,足见其沉着冷静的个性。

⑵作为配军的林冲,投入牢营后不得不遵守牢营的规矩,加上其行事一贯谨慎小心,生性有些软弱怕事,遇事总想息事宁人,所以,冷静对待差拨的辱骂,等其发作过了,再陪笑献上银两,正是林冲谨慎小心性格的必然反映。

⑶林冲曾是禁军教头,虽入牢营,还有一帮上流社会的朋友关照,林冲对日后的前程还是抱有幻想,对高太尉等人的陷害没有清醒的认识,所以,他遇事还是能忍则忍,面对差拨的淫威,他始终抱着隐忍顺从的态度。此处的描写恰是这种心理的写照。

⑷林冲曾是禁军教头,在意官场的等级,现为配军身份,也很在意自己的颜面,所以在“一般的罪人”面前,他任由差拨辱骂,等到众人散了,差拨也发作过了,才取出银两,陪着笑脸献上,这正见出其顾及颜面的心理。

言之有据,持之有故,恰当概括,适当联系文本,是答好这类题的关键。

6、其他类型问题的解答

如关于人称的:2000高考鲍昌《长城》

例: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指长城)不再是嶔奇(险阻)。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

问:这篇散文中,(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答:(1)将长城拟人化,a、便于与长城对话,b、便于抒发感情。(2)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关于细节的:

2010年课标卷 《杂交水稻之父》

(2)尽管被国际同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内心却“不由得黯然掠过一丝淡淡的悲哀”。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斯瓦米纳森观点推崇使他产生了对比联想;②她尚未得到国内学术界某些权威的 承认;③杂交水稻技术被视为不值一提的雕虫小技。

2008湖北卷“文章二三段着重写了关于鲜花和动物的细节。从本文的主旨来看,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雾的哪些主要特点?从艺术表达效果来看,这些细节描写又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雾的主要特点:模糊性和遮蔽性。

细节描写的艺术表达效果:①为了突出雾的主要特点;②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③行文生动活泼,增强文章的情趣和可读性。

2009四川卷《想象》问:“这篇小说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中划线部分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这篇小说的细节描写使故事情节更加真实细腻,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与情节相关的分析从略)

关于细节描写的作用,具有普遍的规律和价值。如果对此有足够的积累,做这类题就如探囊取物。

三、备考应具备哪些知识

2、几种信息及其特点。

3、常见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4、常见人称的使用及其作用

5、考纲规定的九种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6、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四、高考现代文阅读简答题例析

1、关于重要词语:

词语有特定含义、附加含义、指代含义、比喻含义、象征含义、潜在含义、语法意义等种种不同。

它们有的是体现作者思想观点的词语,有的是体现作者感情色彩的词语,有的是含有比喻、借代、反语等意义的特殊词语,有的是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关键词语,有的是在结构上起过渡或照应等连接作

用的词语,有的是具有指代意义的词语,解析时要注意辨析。

1)特定含义

例④: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义最深的动作。在一扇扇门内,隐藏着何等样的奥秘!2001高考《门》

开门——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发现。

关门——意味着一个结束。

[原文]人们总是把乡愁简单地理解为对家的依恋或对故地的追忆,其实这样的理解未免太偏狭具

体了。乡愁不是空间的,而是时间的。它的方向是遥远的过去;乡愁不是恋物,而是自恋,它所牵挂的 不是那片事实上常常显得很抽象的祖居之地,而是悲悼自己的生命与韶光。

问:“空间”“时间”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空间——祖居之地。

时间——自己的生命与韶光。

2)附加含义

[原文]高校长是个科学家。科学家像酒,而科学像女人。

解释:

酒——愈陈愈香。

女人——愈年轻愈有魅力。

(科学家像酒——科学家愈老愈有资历。

科学像女人——科学愈年轻愈有发展前途。)

3)指代含义

又:曾几何,黑云掩没了月色,雨雪纷纷地袭来,胡马长嘶,觱篥哀鸣,狼烟在山头升起,矢刃在 石间摧折。(2000鲍昌《长城》)

要求:概括段意。

解析:

“胡马”是我国古代北方异族的代称。

“狼烟”是敌人入侵的标志。

“矢刃”指武器。“哀鸣”“摧折”传达着惨烈、悲凉的情调。

全句句意:异族入侵,战争爆发了。

4)比喻含义

[原文]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

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

—陶行知《创造宣言》

问: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

刀法——比喻教育方法。

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

万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

5)象征含义

2009江苏卷:

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郁达夫《怀鲁迅》)

问:“ 夜阴”“新月”用的是什么手法?分别指什么?

按:象征手法。前者指黑暗的中国,后者指光明和希望。借以表明鲁迅先生的精神永垂不朽。表达

了对民族和文化振兴的期盼。

6)潜在含义

住在楠溪江边的芙蓉山庄。入夜,山庄前的山峰,被一轮明月映衬出一个深深的山形。那晚,寂寞

的山形,几丛枝干很美的树影,欢快流淌的溪水,各色虫鸣,还有蛙的情话,让我们飘然、逸放、陶醉。小坐片刻,沉思相随。我明白了自己的多余,明白了人其实并不被山、被水、甚至被虫子放在眼里。

在芙蓉山庄,住去了生命中很轻也很重的一夜。

问:“怎样理解这一夜‘很轻’又‘很重’?”

答:因为这一夜让我们感觉飘然、逸放、陶醉,所以感觉很轻。因为这一夜让我们沉思了很多东西,所以感觉住去了很重的一夜(或因为这一夜让我们感觉受到了很多启发,所以感觉住去了很重的一夜)。

7)语法意义

[原文]玉簪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

真真怎么得了!

南宋词人朱敦儒的西江月中有“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

在”的句子。

我把“领取而今现在”一句反复吟哦,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

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握、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

——1998高考宗璞《报秋》

解释:

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

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

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

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本文主旨起到强化作用。

8)语境意义:

2009北京卷《司马祠》结尾:“天空有雄鹰飞过,它读圆的墓冢,读方的祠院,读直的神道,再读弧

形的小桥大路,这竟然是大地上一个巨大的问号。” 问:“四个‘读’字的运用,有什么丰富而深刻

的含义?”

解析:答题时倘若拘泥于其字面意义,肯定不合命题者要求。必须观照到其语境意义方可。

参考答案:要点一,把司马祠当成历史的大书,强调它特别值得解读。要点二,引发读者对司马迁

人格与精神进行深入思考。

2、关于重要语句

文中重要的语句多指结构比较复杂或内涵比较丰富的句子,包括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

的句子,提示文章脉络层次的语句(总领句、过渡句、总括句),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语句,结构复杂、意思隐晦的语句,以及运用多种表现手法的语句等。

1)总起句

2009全国卷《彩色的荒漠》问:“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

写有什么用意。”

参考答案:第一问①戈壁滩环境的恶劣;②戈壁滩色彩的单调。第二问①为后文埋下伏笔;②与后

文要描写的彩色荒漠形成鲜明对比;③先抑后扬,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结尾句:

[原文]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郁达夫《怀鲁迅》)

问:本文最后一段话的深刻含义是——运用象征手法,表明鲁迅先生的精神永垂不朽。呼应开头,深化主题,使文章耐人寻味。

3)线索句

2009湖北卷《书房的窗子》:窗子在全文的结构中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①窗子是贯穿全文的一条重要线索。②作者开篇写窗子的功用,接着主要写“我”喜欢

北窗的理由,最后具体形象地描绘想象中北窗的景象。

2009四川卷《想象》: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请概括回答。

事情节。

2009

和憧憬未来之意。

2009 参考答案:以“想象”为线索,以心理活动描写为主要方式来展开故)中心句 上海卷《春声和春深》问: 作者从“春声”写到“ 春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此问涉及到对作品中心的理解和对作品主题的把握能力。参考答案: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少年生活的怀恋,也暗含报国之情)哲理句 全国卷ⅰ《彩色的荒漠》,要求解释下面的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参考答案:尽管沙漠是荒凉和单调的,但是,人们却可以通过劳动让人生变得丰富多彩。

2009山东卷《记住回家的路》: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

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

参考答案:一个人拥有了自己的心灵世界,就会明确行动的方向,无论面对怎样的诱惑和压力都能

保持清醒。

6)含蓄句:

[原文]我可以唱一首赞美诗,来颂扬应用科学已经取得的进步,但是我不想这样来谈,我倒想起

一个娶了不称心的妻子的小伙子,当人家问他是否感到幸福时,他回答说:“如果要我说真心话,那我不

得不扯谎了。”(爱因斯坦)问:小伙子这句话的含义是(不得用否定句来回答):

如果我说幸福,那我是在扯谎。

爱因斯坦引述这个例子的用意是:

应用科学的发展,并未给人类带来应有的幸福。

7)矛盾句:

真正的家乡是没有人能够返回去的,你看见了苍茫的来路,但循着那布满荆棘的路途回去时,你看

到的是变了的一切,而别人看到的则是变了的你。然而这也终究改变不了那份执著又强烈的向往与追怀。暮雨中思乡的旅人,故乡正离你越来越远,也离你越来越近。

问:“离你越来越远”说的是——生命中最初和最美的部分,随时光流逝而越来越远,无法返回。

“离你越来越近”说的是——在时光流逝中,人们对生命的故乡的向往、追怀之情越来越浓。

8)特殊句

[原文]真是晴天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了鲁迅的死。

——(郁达夫《怀鲁迅》)

思考:第一段用倒装句的目的是什么?

答:开门见山,领起全篇;直抒胸臆,突出作者震惊与悲愤的心情。

9)修辞句

2009全国卷ⅱ《岳桦》问:“最后一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来表现岳桦?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解析:这个问题涉及到修辞方式的辨认和修辞效果的分析。要掌握相关修辞知识,还要善于结合文

本来回答。

又: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雪野里的精灵》)

要求:对这句话加以赏析。

按: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小生命顽强的生命力。用鲜活生动的语言,写出了“我”见到这些小生

命时的惊喜与感动之情。

10)耐人寻味句:

例:作者对古渡的人和事念念不忘,有着浓浓的怀旧情绪,同时又说“生活在日日向前”“向前的 生活,必定以向前的状态展开”。请具体谈一下你对“怀旧”与“向前”的看法。

答:

(一)怀旧是继承,向前是发展。过去的许多东西是我们应该好好继承的,如吃苦耐劳,勤俭

节约,真诚坦率,团结互助等传统美德,我们都要继承。同时我们还应该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勇于接

受新事物,敏锐观察,大胆发现,开拓创新,不断进取。

(二)怀旧是老年人的专利,向前是年轻人的资本。我们不能老是抱着旧的东西不放,过去的东西

再好,也已成为过去。时过境迁,条件发生了变化,过去的东西不一定能够适应现在的条件。时代的发

展要靠向前的勇气和智慧,而不是靠幽幽的情思。

3、关于几种信息:

文中的重要信息是指:①基本概念和知识;②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阐释;③表达主旨的语句;④体

现作者观点、态度、情感倾向的语句;⑤揭示事物产生背景、过程、前景的语句;⑥提示文中相关事物

区别和联系的语句;⑦表明文中人物间的关系及其不同观点的语句;⑧标明文章结构层次的语句。

通常要求对这些信息要加以筛选和整合。筛选分检索性筛选、理解性筛选。整合有分类整合、概括

整合、重组整合、融合整合等。

明示信息:

1999全国卷:陶行知《创造宣言》中,作者列举了有人认为不能创造的理由有哪些?由于相关信息在文中较为明确,稍加整合即可得到答案。

隐蔽信息:

1991全国卷: 茨威格《世间最美的坟墓》

——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

今天,在这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托尔斯泰)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

[注]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是19世纪20世纪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问:作者为什么说是“特殊的日子“?

解析:要关注文章的副标题和文后注释中的信息。作者1928年到俄国旅行,距托尔斯泰诞辰刚好一百周年。

答:托尔斯泰诞生一百周年。

潜在信息:

2009重庆卷《瓷器的意味》开头说:“只要日子一好,瓷器就是一个好东西。现在人们越来越觉得瓷器是个好东西了。”

问: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日子一好”——指“物质富足”。

“瓷器”——指与前者对应的“精神生活”。

“瓷器是个好东西”——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更加重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参考答案:物质生活是人们精神生活的前提。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瓷器的价值了。

分散信息:

2009重庆卷《瓷器的意味》:阅读文章③④自然段,从三个方面简要概括瓷器的演变。

解析:相关信息较为分散,需要适当整合。

参考答案:(1)从陶器到瓷器;(2)从实用到艺术;(3)从粗陋到精致。

遥远信息:

《林黛玉进贾府》问:文中写贾母居处的特点,用了一个什么词?

文章在介绍贾母居处的布局之后,并未概括其基本特点,而是接着写黛玉拜见贾母,见王熙凤等情节,之后又去拜见大舅父贾赦。“进入三层仪门,果见正房厢庑游廊,悉皆小巧别致,不似方才那边轩峻壮丽。”

解析:“方才那边”显而易见是指贾母居处。由于信息相隔遥远,敏感度不高又不注意发现的人,就回答不出来。

参考答案:轩峻壮丽。

总结:以知识作基础,以技能作辅助,两翼并举,才能一飞冲天。

最后送大家一首诗。

《观书有感之二》

境界。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现代文阅读也是这样,积累到位了,就会达到“此日中流自在行”的

第二篇:高考现代文(散文)阅读备考指要

高考现代文(散文)阅读备考指要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掌握高考现代散文阅读的一般方法以及解题思路。

2、指导学生掌握筛选、整合信息的基本方法。

3、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意识。【教学重点】

掌握现代文阅读的一般程序及筛选、整合信息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信息的整合及其表述。【情况分析】

阅读能力的提高阅读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需要长期努力。经过对学生调查,发现现在学生阅读的主要问题是读不懂文章。由于读不懂文章导致阅读题回答不出来。这也是高考阅读得分率低的一个主要原因。目前高考命题的趋势就是考查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

现代文阅读多年来一直是公认的高考中最难把握的部分。其中的原因比较复杂,但有两点较为主要:一是文学作品阅读是个复杂的心理过程,答题既涉及理解、鉴赏,又涉及表述,训练很难系统适度;二是命题的文本选用没有客观标准,难易的差异很大,题目的设置与表述也缺乏科学的规范,设题指向多有不明。结果学生付出了时间与精力却拿不到分,导致许多师生对此采用了“放弃训练、考试撞运”的态度。这不仅影响高考成绩,更影响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唯其如此,对高考散文阅读的认识,在复习中就显得更加重要。

【教学方法】练习巩固法

【学法指导】系统掌握散文阅读的一般常识,在此基础上强化训练,巩固提高方法技巧。【课时安排】6 教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考点解读;

2、高考散文阅读命题特点及答题技巧——语言修辞

3、课堂训练。【教学内容】

一、考纲解读 1、2009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现代文阅读提的要求是: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要能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要能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能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以上考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词语含义;

2、句子含义;

3、布局谋篇;

4、归纳内容要点;

5、作者观点态度;

6、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7、评价文章思想内容、观点态度(开放型)。

2、文本特点

高考散文文本的选择,是阅读题中最基本、最关键的一环。文本的内容品位及难易程度不仅直接关系着试卷的水平、风格及检测的信度与效度,更是课程理念、教学导向的直接体现。

“高考散文”,比教学及生活中“散文”的范围要小得多。它起码要符合下面几个条件:

A.字数在千字左右;B.难度适合区分高三毕业生阅读水平;C.有一定文化含量,有良好的价值导向;D.有一定的文学色彩。

二、命题特点

纵观2007看到地2008地高考试题,其文学作品阅读部分有以下几个特点:

1、体裁以闪烁着人性光辉的当代抒情散文为主。2007年除海南(宁夏)节选古典名著《水浒传》外,其余均是散文。除全国卷1和湖南卷各选一篇茅盾和鲁迅作品外,其余均为中国当代散文作品。除北京卷、湖北卷、湖南卷为记人散文外,其余均为抒情散文。而2008年的19套高考题中,除广东、江苏卷在等选作题中各选了一篇小说,山东、宁夏卷选了人物传记外均为散文。由此可见,在训练过程中,我们要特别重视新时期文学中那些紧扣时代脉搏,有着丰厚文化底蕴,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具有厚重的民族文化背景,闪烁着淳朴的人性光辉的散文作品。

2、内容丰富多彩。

2007年为例,有些作品涉及时代变迁、祖国建设,如全国卷1,全国卷2;有些作品涉及个性的文化人物,如北京卷涉及的沈从文,湖南卷涉及的刘半农,海南卷涉及的叶圣陶;有些作品涉及生命意义的探索,如广东卷的《泥泞》,天津卷《雪野里的精灵》,辽宁卷的《炉火》;有些涉及乡村生活,如江苏卷《麦天》、安徽卷《乡村的风》;有的涉及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如四川卷《焰火的变奏》;有的涉及对母爱的追忆,如福建卷《落叶是疲倦的蝴蝶》;有的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喧嚣的城市化浪潮中,追问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如重庆卷《告别三峡》,江西卷《泰山很大》,汨罗江卷的《泰山之思》;最有特色当属湖北卷的《日月行色》,选了一篇表现男女爱情生活的清新文章。

3、命题方式保持稳定。

阅读题的考查内容、基本套路、设题模式没有太大变化。即使有较大“变”数的四个课改区的命题,变的也主要是内容,其命题方式也没有什么变化。2007年的试卷中,只有北京、上海、天津、海南(宁夏)、江西等省市坚持使用了一道多选题,其余各省市和全国卷文学作品的阅读题仍然全部使用主观题。

4、考试的能力点以筛选和整合使用信息、概括文章中心和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或者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文章的语言和表达技巧为重。

其中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比重越来越大。如2007年湖北卷4道题几乎全部是考查这些能力点。这一个点涉及的能力层次高,虽然不是备考的盲点,却是考生的弱点,应该引起备考者的高度重视。

5、命题形式目前有两种:一是4道均为主观表述题;二是主客观综合题,即3道主观题,1道“5选2”的客观题。2007年只有北京、上海、天津、海南(宁夏)、江西等省市采用了第二种命题方式,其余省市均为主观题型。总分为16—32分不等,一般为18分。

三、高考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规范答题模式 I、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

(一)描绘类

1、提问方式:

⑪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⑫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2、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3、答题技巧

⑪体会、琢磨和分析该作品的语言是否简洁、生动、传神、得体,是讽刺幽默、诙谐还是庄重、含蓄或深沉的风格,将这种语言风格与文章的主旨联系起来考虑。

⑫要注意把相关词语放入语境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特别注意语句深层含义的挖掘,要能依据文章的主旨、作者的观点态度、文中人物的性格,读出言外之意。

⑬具体在鉴赏语言时,可从遣词造句(如包括用词、句式,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语言风格(如:如朱自清,自然淡雅,用工笔写意蕴;周作人平和冲淡,用淡笔写浓情;.鲁迅,苍劲雄健,刚健之中见哲思等),语体角度(如: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等)去鉴赏。

⑭熟知各种修辞格及其修辞功能,在鉴赏中能灵活运用。

4、答题示例

例1: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 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

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例2:(1998年全国卷)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么得了!„„

久居异乡的兄长,业余喜好诗词。前几天寄来南宋词人朱敦儒的西江月: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我把“领取而今现在”一句反复吟哦,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其实不必深杯酒满,不必小圃花开,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

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①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②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本文主旨起到强化作用。

(二)结构类

⒈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⒉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⒊答题示例

“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节选自《荷包蛋》)

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三)修辞类

⒈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⒉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①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②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③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④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⑤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⑥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⒊答题示例:

(2002年全国卷《话说知音》)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

问:怎样理解这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 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附:常见修辞及其作用

比喻:生动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化繁冗为简洁。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放大观点感情,强调爱憎是非,美丑更加鲜明。

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使物具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章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排比:结构紧凑,文章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化论证观点的作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淋漓尽致。

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借代:生动活泼,使评议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设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效果。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表达鲜明,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强化作用。

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说服力。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层递:突出特点

衬托: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对比:总的说来,能使语言色彩鲜明。具体地说:

两物对比:揭示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的对立,使人们在比较中得到鉴别。

一物对比:揭示事物的对立面,反映事物内部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使人们全面地看问题。

四、课堂小结,规律方法总结

五、课堂训练。

六、布置作业及训练

(1)作业:

(2)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继续讲解高考散文阅读命题特点及答题技巧——布局谋篇

2、课堂训练。

3、规律方法总结。【教学内容】

一、回顾上节课所讲内容,导入本节课教学。

二、继续讲解有关散文阅读的答题技巧——布局谋篇 II、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布局谋篇类主要题型是行文段落类,即针对文章中句段的作用命题,其解题思路: ⑪确认指定句段在行文中的位置。

⑫明确句段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具体赏析从三个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 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结构上的作用如:

A、开头段: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B、中间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

C、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

⑬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提问方式:

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 ⒉在全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一)首段的作用

如果开篇即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或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

《宁夏卷》第12题: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为:①概括介绍牢营情况,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②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制造悬念,使故事产生波澜。

《山东卷》第19题: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从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起,行文自然,为下文谈人生的孤绝境界作了铺垫。《广东卷》第16题: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答案:突出了雪美丽与丑陋的两重性,从而为下文写泥泞作铺垫(从写热爱雪到热爱泥泞)。

《辽宁卷》第17题: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秋去冬来”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起铺垫(或引出下文)的作用。写“秋去冬来”,自然引出下文的“炉火”,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写出了作者的感伤情绪,为下文写“炉火”的意蕴预设了空间。

从以上题目所给的参考答案可以看出,首段作用类答题是有固定的答题思路和规律的,兼顾了两个方面,一是内容,要答出包括本段的内容和下文的内容;二是形式(结构),为下文起到铺垫的作用。答题思路一般为:本段写了什么,为下文写什么做铺垫。

(二)中间段的作用

上海卷》第9题:第(9)段在构思上的作用是(1)_____(2)______。答案:(1)结构上承上启下(2)引出全文关键词“重西湖”。

《安徽卷》第15题:文章描写乡村的风,在第四自然段又写到两棵树的成长,有什么用意?

第15题:①说明树的成长离不开风。②说明万物生长离不开良好的自然环境。③由树的成长写到父亲对风的认识,丰富文章内涵。

《重庆卷》第16题:(2)“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第16题:(2)①过渡②总领后文。

《江苏卷》第16题:“头项一团火球,身上汗珠子擦丁又出。早晨起个太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

第16题: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为写女人心疼男人作铺垫;与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应;与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刺剌躺在炕上„„”一节的描写相呼应。

《江西卷》第17题:“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第17题: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人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

中间段落的作用同样要兼顾到内容和形式,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承上启下,前后照应。答题 时要交代清楚上文和下文的具体内容。

答题的思路: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上文(具体内容),写到下文(具体内容)。

(三)末段的作用

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四川卷》第17题:文章用“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收束全文,请对此简要赏析。作者以这个反问句单设一段,卒章显志。“这样的烟花”不仅有形状、颜色与光亮的美丽,更是和平团圆的象征。这个反问句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使文章意蕴深远,激发人们思考。

有时候,试题只针对最后一句发问,如四川卷的这道题,这一句偏偏又很含蓄,一眼看不透,也就是“看不懂”。其实,“看不懂”正是道出了这一句的作用。当然,我们不能直截了当的回答“作用是看不懂”,而要换一种委婉的说法。例如,“作用(或好处)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省”。此外,既然这一句放在末尾,又被命题人相中,那么,根据“卒章显其志”的传统技法,说明它可能与揭示主旨有关,只不过因其含蓄,所以它的作用不再是点明题旨,而是暗示主题。除了上述两点,最后一句往往还具有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一般为: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或深化中心、卒章显志或呼应开头+深化或强化作者情感或本文主旨。还要视具体题目而定再加上委婉含蓄等词语等。

(四)某一物象的作用

文章中的物象,就是倾注了作者的思想与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作者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命题者常常从文章的物象入手设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⑪联系全文,指出某物象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⑫某物象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物象的分析宜从文章结构形式到内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

⑪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结构: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

⑫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思考角度:A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B对内容的充实作用;C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D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易水之滨,高渐离击筑,悲凉的旋律中,荆轲告别燕太子丹,踏上刺秦的不归路,他身后的芦花,一定在萧萧寒风中轻肠,乌江之畔,四面楚歌,西楚霸王柔肠寸断,在“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叹声中,虞姬挥动长剑,裙袂飘飘,作最后的生命之舞。在她倒下的地方,白雾茫茫,一片缟素,那是一岸的芦花在为这悲怆的诀别飘雪飞霜。汩罗江边,披发行吟的屈原,掩涕叹息,仰天长问。佞臣专权,楚王昏庸。居庙堂,不能为民解难;谪乡野,不能为民解难。生命的大寂寞郁结于心,奔突于胸,使诗人纵身大江,荡起的涟漪是芦苇悲鸣的泪滴,在湿湿的夜色中流淌。青青的苇叶包裹起后人的崇敬和思念,投入历史的长河,成为端午节最深沉的纪念。(选自张驰《心中的芦苇》)

“芦花”在该段中起到了哪些作用?(分条作答)答案为:(1)是串连事件的线索。(2)渲染了悲凉的气氛。(3)芦花见证、记录、蕴涵着历史的痛苦和沧桑。(4)表达了同情或崇敬的感情。

如《福建卷》第14题:联系全文,指出“落叶”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答案:落叶一是指在外漂泊、思念故乡及亲人的“我”;二是指辛劳一生、衰老死去的母亲。“落叶”是本文的线索,起到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的作用。

《辽宁卷》第20题:文中写了“炉火”,为什么还写“火箱”“篝火”?请分析作者的写作用意。

《辽宁卷》第20题:这样写可以丰富“炉火”的意蕴。“火箱”和“篝火”不仅给人带来温暖,还给人以启示与希望、力量和勇气从而深化了主题,也使行文富于变化。

《全国卷Ⅰ》第17题: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全国卷Ⅰ》第17题:①以戈壁石的美丽,揭示出大西北的美丽。②以戈壁石的诱人,强化对大西北的热爱之情。③以戈壁石的呼唤,突出“到大西北”去的主旨。

该类题目重点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以《全国卷Ⅰ》第17题为例,首先要对本文的主旨了然于心。文章的倒数第二段,有一句话可以作为概括文章主旨的主旨句,即“人们会发现,大西 北正在呼唤我们”。然后,要明晰文章结构。作者从左公柳与民勤人这两个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形象入手,通过胡杨林方阵的场面描写,渲染出一种悲壮的氛围,然后舒缓气氛,描写美丽的戈壁石,透出大西北清新静谧的另一面,最后与脆弱的南方进行对比,引导出歌颂大西北,呼唤人们到大西北去的主旨。准确把握了文章结构,再回头阅读第五段,进行内容要点归纳。回答“有什么作用”的问题,我们同样也从内容与结构两个方面着手。在内容上,描写戈壁石是为了展现大西北的另一种美丽,抒发作者对大西北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在结构上,是为下文揭示主旨作铺垫。

这种题型的答题思路:是应该从文章结构形式、内容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方面作多角度思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对内容的充实作用;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课堂小结,规律方法总结

四、课堂训练。

五、布置作业及训练

(1)作业:

(2)练习: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继续讲解高考散文阅读命题特点及答题技巧——表现手法

2、课堂训练。

3、规律方法总结。【教学内容】

一、回顾上节所讲内容,导入本节课教学内容。

二、继续讲解散文阅读的答题方法及技巧。III、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 从近年来高考散文阅读试题来看,表达技巧鉴赏类命题角度,主要应有以下方面:

1.从语言运用角度: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有什么表达效果。

2.从结构安排角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3.从表现手法角度:是否运用了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手法及其作用。

4.从表达方式角度: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肖像、心理描写,侧面、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

记叙:散文中,为表达主旨作铺垫。抒情(直接、间接):往往是文章的主要情感,文章的主旨。在开头起定基调的作用;在结尾,往往使文章升华。

描写(细描,白描;正面,侧面;人物描写):散文中,主要是使人物或事物更加形象,更好地表达主旨。

议论:开头或结尾的议论往往是文章的主旨;文章中间的议论,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说明:作解释,有利于把人、事、物展示给读者。

5.综合考查以上内容。要求考生首先应熟悉表达技巧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本文的实际内容进行恰当的较为深入的分析。赏析时,考生应扣住文章表达方面的要点,既可作比较全面而概括的赏析,也可就某一突出特点作比较深入具体的赏析,只要言之有理,并能叙评结合,都是符合要求的。

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也许,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 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车行山谷中,远远便听见阵阵低沉的轰鸣,在左右山壁间碰撞,心也随之律动,未见其影,先闻其声,知道壶口到了。

天渐渐成了黄色,水汽丰富得似乎凭空能捏出一把汗来。

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地竟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浊滴,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出来。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漩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奋不顾身地下降。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涨着黄色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散发在天上。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遏在云里。

——肖铁《壶口的黄河》

题目: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指导:第一步:明确“运用了什么手法(技巧)”。

主观上写人的感受,实际上是为了表现出黄河气势,这叫侧面烘托。第二步:明确“该手法(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

作者从多个角度来写主观感受,如写心跳、耳聋、眼花、脑子一片空白等。尽管没有正面写壶口的黄河,由人的主观感受却不难体会出壶口的黄河气势。

第三步:明确“某手法(技巧)运用后好在哪些方面”。

侧面烘托能使作者对自己的表现对象的表达意图更明确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结合具体文段,就在于表现壶口的黄河的气势与生命力,增强现场感,仿佛自己也置身于壶口的黄河。

答:⑪主要是运用侧面烘托(或衬托)的手法。⑫此处通过渲染主观感受(如心跳、耳聋、眼光花、脑子空白等)来写壶口的黄河,好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二是从侧面烘托壶口黄河的气势与生命力。

㈠艺术类(技巧类)A、叙述方式:顺叙、插叙、倒叙

B、描写方式:景物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C、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D、艺术技巧

情景交融:渲染气氛、推动情节、烘托心理、烘托人物形象、象征社会环境、烘托思想感情。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中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白描:方字简练,不加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

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以小见大、侧面烘托等

⒈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⒉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⒊解题技巧

此类题型,一般结合原文信息和所学语文知识进行解答。答题要点包括三个方面: ⑪用了什么方法。要辨明本语句所运用的是哪一种修辞或表现手法。

⑫表达了什么内容。分析这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在文句中是要表现什么内容,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

⑬有何效果或作用。结合具体语句将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加以说明。并注意联系主题思想。

总之,遇到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的题型,一定要把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回答。因为任何技巧都是为表达内容,揭示主题服务的。鉴赏表达技巧一般包括各种表达方式的作用;各种句式的修辞功能;各种写作技巧的效果。诸如:①运用背景,可拓展视野;②蓄势于前,急转于后,常给人“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③立“文眼”能帮助读者准确迅速地理解作品的主旨或脉络;④设置线索,可一线贯珠;⑤侧面烘托,可凸现主体;⑥欲扬先抑,“扬”效更佳;⑦虚实相生,可扩大容量;⑧回环反复,可增加韵律美;⑨疏密相间,可增加节奏美;⑩对比行文,可增加表现力;⑾幽默诙谐,可增加可读性;⑿巧用误会,能引人入胜。

⒋答题示例

例1: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主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节选自2003全国卷《乡土情结》)

问:本文第四段(即上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答: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涵义。具体说明了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既照应了开头,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例2:如:2004年全国卷《痛哭和珍》: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了自己,她是怎么写自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作者写自己的渺小,写自己“早已丢失了吓跑了”。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和珍的英勇无畏。)

例3:2005河北河南安徽山西卷《一日的春光》:“我不信了春天”,作者为什么反复这样说?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苦苦等待春天,春天却迟迟不来;许多次春天刚一露面,就被寒风冷雨驱散;到处寻找春天,却发现春天早已远去。这是欲扬先抑,突出下文“一日的春光”。)

㈡人称类

人称方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自由的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便于对话,便于抒情,加强感染力,有呼告的效果,用于外物有拟人化的效果)、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的展现丰富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⒈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⒉答题模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⒊答题示例:

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节选自2000年全国卷《长城》)

问:这篇散文中,⑪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⑫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答:⑪将长城拟人化:A.便于与长城对话,B.便于抒发感情。⑫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三、课堂小结,规律方法总结

四、课堂训练。

五、布置作业及训练

(1)作业:

(2)练习:

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

1、继续讲解高考散文阅读命题特点及答题技巧——表现手法

2、课堂训练。

3、规律方法总结。【教学内容】

一、回顾上节所讲内容,导入本节课教学内容。

二、继续讲解散文阅读的答题方法及技巧——归纳内容要点 IV、有关的题型: ⒈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⒉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⒊答题示例:

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

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

分析:四句话中很显然前两句各是一层,后两句是一层。再提取每层的要点词“母亲的爱花”“安静古雅”“珍惜的记忆”,最后整合答案。

答:⑪受母亲的爱花的影响;⑫花让自己变得安静古雅;⑬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记忆。

三、课堂小结,规律方法总结

四、课堂训练。

五、布置作业及训练

(1)作业:

(2)练习:

第五课时

【教学要点】

1、继续讲解高考散文阅读命题特点及答题技巧——鉴赏人物形象

2、课堂训练。

3、规律方法总结。【教学内容】

一、回顾上节所讲内容,导入本节课教学内容。

二、继续讲解散文阅读的答题方法及技巧——鉴赏人物形象 V、有关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

⒈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⒉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⒊解题方法:

⑪对作品中人物的精神、性格、思想、感情、神态心理作出分析评价。⑫要结合时代背景,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时代去分析;要结合叙事情节,要根据人物自身的言行来分析,要分析作者带倾向性的议论,揣测作者的情感倾向。

⒋答题示例:女主人很快发现了我的反常行为,她嗅到了屋子里的油烟味。即刻提出了质疑。那时我正站在厨房里陶醉地听着三兄弟的叫声,我已经能够准确地分清他们声音中的微小差异了,有一个不叫我就会心事重重。女主人说,傻瓜蛋,有吸油烟机不用,你有神经病啊?我刚给她干活时,她对我的称呼是四个字——文学青年。这四个字用她地道的北京话发出来,显得无比的恶毒。雇用我三个月后,她叫我的就是这三个字——傻瓜蛋,她说之所以没有解雇我,是因为我看上去不像别的人一样吓她一跳。我示意她小声一点,低声说,烟囱里有一窝小麻雀,他们是我的兄弟。女主人上上下下地看了我一遍(好像我是个什么怪物),扭身走出了厨房,在门口她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我喜欢这个称呼,虽然它同样恶毒,但我确实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我认为做个农民并不可耻。(节选自安勇《烟囱里的兄弟》)

问:文中的“女主人”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并举一例说明。答:是一个鄙视进城打工农民的城里人形象。如: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或无比的恶毒地将“我”称为“文学青年”“傻瓜蛋”等)

2001年春季,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文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答:①父亲是中国老一辈农民的代表。②勤劳,直到临终念念不忘的还是锄头、庄稼、收割③节俭,对自己十分悭吝,舍不得乱花一分钱。④善良,与世无争,惟一的祈求是过上安稳的日子。⑤精神上的贫困,关心却弄不明白国家大事。)

三、课堂小结,规律方法总结

四、课堂训练。

五、布置作业及训练

(1)作业:

(2)练习:

第六课时

【教学要点】

1、高考散文阅读命题特点及答题技巧综述。

2、课堂训练。

3、规律方法总结。【教学内容】

一.信息筛选概括命题方向

①明确题目要求筛选和概括的内容是什么。

②找出相应的阅读区域,划出相应的句子或段落。③找出与问题有关的词语,恰当整合,准确表述。答题模式:列出词语、短语或分条陈述。

二、词语或句子含意理解命题方向 ①确定词语或句子理解的阅读区域。

②词不离句,根据词语本身意义推断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

③句不离段或文,分析句子特征在语境中探求句子的内涵、深刻意蕴或联想义。答题模式:(词语本身意义)+语境义,叙述句子意思(技巧)+句中内涵、联想义。

三、句子技巧命题方向

①找出句子用了什么技巧。②分析表达技巧的作用。

③结合文章分析句子技巧的表意作用。

答题模式:确认句子表达技巧+结合文章分析其作用。

四、行文表达作用命题方向

①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②明确段落的作用,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上解答分析。③结合段落位置及段落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解答。答题模式: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

五、句子或文章赏析命题方向

赏析句子技巧的方法见第三种命题方向介绍的方法。文章赏析:

①明确问题的答题方向,多从主旨、构思、立意、选材结构等方向作答。②分析赏析特征的作用。③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

答题模式:表现上的作用+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

六、探究性命题方向

①阅读文中找准一个切入点,并结合文章内容及自己熟悉的材料作深入地分析与评价。

②见解力求独到,读出不同,写出个性,张扬灵气;论点力求深刻,不要面面俱到,只求一点深入。③综合分析,不能只答抽象的要点,要结合文章提供的背景材料作适当地具体阐述,透过现象看本质。答题模式:叙述+分析+评价。高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步骤

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观表达题出现在试卷的第Ⅱ卷,是对学生筛选、抽象、概括、整合信息能力的全方位考查,有一定的难度。无论是平时训练还是考试学生对这道题普遍存在着畏难心理,历年高考这道题的得分率也都偏低。于是一些语文老师认为在这一考点上投入太多时间得不偿失,不如把精力转向那些更能见效的考点上去。诚然,想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件易事,似乎无所作为,但从应试的角度看,使学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把该拿的分拿到,应该是有可能的。如何让学生把该拿的分拿到呢?笔者以为以下几个环节在平时阅读训练中是不容忽的。

1、阅读选文时要勾画圈点。

“不动笔墨不读书”。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一篇文章,如果从头读到尾不作任何标记,很可能读后脑子里是一片空白,什么印象也没有,在这样的状态下去做题能有什么好效果呢?阅读时对文章中首段、尾段、每段首尾、题目、反问句、设问句、独立段、中心句、过渡句、关联词、指代词、有意义能上升一定高度的语句、抒情议论句、重复出现的句子、表达作者情感看法的词句等作勾画圈点,不仅可以增加对内容的印象,还能大体上把握文章的中心和作者的行文思路,有了这些,解题时就得心应手了。

阅读现代文,理解文意,要抓好十种句子的分析

★抓首句。一个语段往往是相对独立的,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转承作用。

如果是记叙文首段,首句中大多数是概括全段内容或交待事件发生发展的空间顺序或内部发展顺序。如《威尼斯》第一段首句是“威尼斯是一个别致的地方”,它是全文的文眼。“别致”二字准确地概括出了威尼斯的特点;如果是议论文首段,首句常常是提出分论点。如《崇高的理想》第二段的首句是“理想是有社会性、阶级性的”,它是该段的分论点;如果是说明文首段,首句则往往指明对象的某一特征。如《南州六月荔枝丹》第二段的首句是“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它交待了荔枝成熟时的颜色。

★抓中心句。语境中的句子不是按等同价值排列的,而是既有关键的中心句,又有作为附加成分的句子。分析时要迅速从大量的扩展句和叙述句中抓住中心句。如:《琐忆》首段中的“鲁迅先生有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它是本段的中心句,概括了鲁迅先生伟大的人格。

★抓转承句。有的语段有几层意思,为了使层次问连贯紧凑,中间常用转承句或转承词。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六段中的“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承上文,“但是这在他身上还不是主要的”,启下文。

★抓点睛句。有的句子在语段中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如:《风景谈》在每幅画面后面加上了一句或两句简短的议论,这些议论文字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抓警句。有的语段中的有些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如:《包身工》最后一句话:“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这组句子既蕴涵着作者对万恶的旧社会的无限愤激,又深刻地揭示了黑暗终将过去,黎明定会到来的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警句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它是作者对于生活的高度提炼、概括,并进行逻辑推理的结果,领悟它的含义,有助于提高认识能力。

★抓矛盾句。语段中的有些句子,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如:《孔乙己》最末一段中的“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此句表面看来矛盾,实际上是绝妙好辞,揭示了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抓感情句。语段中的有些句子明显地表达出作者的喜怒哀乐和对事物的褒扬贬抑。如:《谁是最可 爱的人》第三段中的“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作者直抒胸臆,热情歌颂志愿军战士。

★抓特殊句。阅读语段时,有时会碰到一些特殊句式,只有弄清句式特点,才能够准确理解句意。如《祝福》第三段中的“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句中的“空的”“下端开了裂”都是后置的定语,分别修饰“破碗”“竹竿”,它表明祥林嫂走投无路,沦为乞丐了。

★抓修辞句。为了更好地写景状物,传神达意,作者往往在语段中要运用一些修辞格。如《荷塘月色》的第三段,比喻叠出,作者把荷叶比作舞女的裙,把荷花比作明珠、星星,把荷香比作渺茫的歌声,这些比喻形象贴切,新颖生动。

★抓尾句。语段中的尾句或概括总结上文,或留下余地让人思索,或饱蘸笔墨抒发感情。如《背影》末段的尾句“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思念和无限热爱之情。

如1997年高考题现代文选文中有这样一些句子:“就是我所说的从前的‘散文的心’。”“从前的散文的心是如此,从前的散文的体也是一样。”“你想,在这两重械梏之下,我们还写得出好的散文来么?”如果我们在阅读时能画出这些句子,那么在回答第26题“文中的‘两重械梏’分别指的是什么”这一问题时,就能快速确定答题方向了。

2、审题时要一字不漏。

题目中每一个字(包括数字)都是有它的价值的,不然就不会写到题目中。这就要求我们审题时不能漏掉一个字。千万不能用扫视的方式审题,因为那样就有可能漏掉有用信息。最好在心里一个一个字的默读题目,必要时要动笔作标记。审题时以下几个环节不可忽视:

①看问题。要看清题目中有几个问题,如果题目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问题,一定要逐一作答,切不可漏答问题或将两个问题合而为一作答。1999年高考题第23题设置了两个问题:“这篇《创造宣言》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为获得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问题?”由于考场上的紧张,就有考生在做这道题时将第一问题漏答了,也有的考生将两个问题合而为一作答,结果只能是漏答的不能得分,合而为一的也至多得到一个问题的分。

②看要求。题目上除了提出问题外,往往还对考生答题作出一些要求。题目中的一些要求往往限定了答题的范围、角度、形式等。如2003年高考题第21题:“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其中的“结合乡士情结”就限定了答题的范围,而高考这道题的参考答案也正是紧紧围绕“乡士情结”这四个字来组织的。

③看分值。要看清并揣摩题目的分值。试题的分值往往提示了答案所必须的要点。因为高考阅卷中是“踩点给分的”,而每个答案要点的配分如果不是整数会给阅卷带来不便。所以答案所需要要点数应是能被总分值除尽的。如果分值是4分,那要点只能是1个,2个或4个,不可能是3个。如2003年高考题第19题分值4分,答案要点刚好4点,第20题分值4分,答案要点两点,第21题6分,答案要点是3点。

④看有无字数限制。题目中如果有字数限制,那么所限定的字数应该就是答案所需的大致字数,清楚了这一点,在组织答案时就要注意不能超过限定的字数,当然也不能比限定的字数少得太多,因为这样恐怕会遗漏要点的。题目中如果没有字数限制,那就要尽量多答点,阅卷时多出的要点是不扣分的。

3、确定答案所在区域。

这一环节至关重要,因为如果答案所在区域确定错了,那就会全盘皆失了。确定答案所在区域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借助题目本身的指定。有时题目上明确指定了答题的阅读范围,如2003年高考题第20题的题目是:“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家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在这一题目中就明确指定了答案所在区域是“第三段”。

②根据高考命题原则确定区域。高考命题人在拟定阅读题时一般遵循这样一些原则: 1.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2.尽量照顾考生的阅读和思考的先后顺序。3.努力体现由语义理解到综合分析的过程。

4.努力组成内容由浅入深的系列。根据这些原则,答案应是随着题号的递增在文中呈从前到后,从局部到整体分布。

③找出题干中的相关语句在选文中提位置,向上下文搜索,并注意文中的过渡句、关联词、指代词的提示。

如2002年高考题第19题,题目是:“愈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的兴奋和感激’?”我们先找出“万分的兴奋和感激”在文中的相应位置,这样答案区域大体确定在第二节。这句话的原句是:“这怎么能不让伯牙万分兴奋感激?”,从句中的“这”这个指代词可以看出,答案应在此句的上文找。在这里,指找词帮了我们的大忙。再如2002年高考题第21题,题目是:“愈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根据文意,简要回答。”我们首先找出“唐突地劝慰他”在文中的位置,在第三节,我们再看第四节的首句是“更何况伯牙学习鼓琴的道路实在是太艰辛了”,句中的“何况”这一关联词是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是要更进一步说明“劝”的原因,因此第四节也应在答题范围之内。如果不注意“何况”这个关联词就很可能遗漏答案要点了。

4、精心组织答案。

确定了答案所在区域后,剩下的事就是组织答案了。组织答案时以下三点值得注意:

①尽量用原文中的语句整合。根据高考命题特点,考生是应该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的,历年高考题的参考答案也都是对原文中相关词句的整合。因此在答题时决不能脱离原文材料作出想当然的答案,应尽量用原文中的语句整合。

②弄清答案和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要增强用逻辑思维解题的意识。因为文学性文章尽管以形象思维为主,以情感取胜,但在解题时却绝不可被情感左右,凭感答题,我们只能通过我们的理性分析,有根有据的从文中整合出答案。如2002年高考题第19题,题目要求回答伯牙“万分兴奋感激”的原因,那么答案和问题之间应是因果关系。有的同学答:因为他遇到了知音,所以万分的兴奋和感激。答案本身确实是因果关系,但与题干问题对照,就会发现这个答案等于没有回答,或者说是答非所问。还有的同学照搬了上面的句子,即: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这个答案确实与题干问题有了因果关系,但试想一下,一个弹奏者弹出的一支曲子中所蕴含的情思能被别人领悟和熟稔的现象多了,为什么伯牙“万分兴奋感激”呢?其实是因为伯牙的琴声“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一般人是听不懂的。所以答案中还应把这一点归纳进去才能和题干问题形成完整的因果关系。

③选择合理的表达形式。答案的表达形式是用句子还是用短词?是用单句还是用复句?是用偏正短词还是用动宾短词?这些都得由题干问题决定。

记叙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何时何地,何对象干了(记叙)什么事情或者何对象怎么了。描写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描写了何对象的什么特点或者何对象怎么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议论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论证了什么观点或通过批驳,确立了什么观点。说明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说明(介绍)了什么对象的什么特征(特点)。

如2003年高考题第19题题目是:“从文中看,身上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这个题目实际上就是要我们指出“童年的烙印”所指代的内容,仔细研究一下“童年的烙印”的语法形式,发现它是名词性短语,那么我们可以确定答案的语法形式也应是名词性短语。而高考命题组所提供的答案也确实是几个名词性的短语。

5、复查验证答案。

这个环节往往被考生忽视,事实上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答案拟好后首先要做的是验证一下所答是否是所问,防止答非所问的情况出现。其次,要通过复查来发现并更正拟出来的答案中的病句、错别字。在这里特别要提出来的是,在试卷上答题前最好先拟个草稿,否则辛辛苦苦思考出来的答案语句不通,错别字耀眼,那岂不可惜?

我相信,只要我们克服畏难心理,在以上几个方面加强训练,我们的现代文阅读主观表达题在高考中的得分率一定会有所提高。

第三篇:高考现代文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8-10题。(9分)

日本这次大灾难让所有人对科技文明的脆弱有了深刻的体验。现代人看上去很强大,他能建核电站,能建规模很大、功率很高的水电站,因为他有许多关于这方面的科技知识,但仅仅这些知识对人类的存在而言就是真理吗?显然不是,只有当这种技术的后果呈现在人类面前,被人类充分意识到,人类才看到自然向我们敞开的完整真理,黑格尔说“真理是整体的”就有这个意思。“改造自然”是科技文明的一个基本观念,但它却蕴含着摧毁我们生存根基的各种危机。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然是不可改造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而是人类适应与协调自己与自然的关系。“改造自然”的本质是人要以自己的意志和愿望为目标,让自然服从自己,而不是在天地间不可逆转的规律之内,争取人与自然的共济。结果,人类强行向自然索取的地盘全部都被自然以诸如洪水、海啸等各种方式抢回去了。每每谈到这点,我都要对中国先人曾经的睿智心生敬意。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创造的都江堰四六分水的治水法,直到今天都令人叹为观止。它是一个体现人类与自然天人合一的规则。堰意味着对水的因势利导,在达到人的引水目的同时,并不违背水的自然本性。而坝则意味着对水的强硬抗衡,对水流方向的强力阻遏,是人与自然的迎面撞击。哲学家指出,这才是现代技术的本质。

但从哲学角度看,对我们生存性命攸关的根本自由是我们对真理开放的自由,行动的自由乃是后发于它的。如果我们看不清我们的真实处境,我们的思想还被各种偏见、流行的概念所蒙蔽,那行动对我们造成的后果就可能是灾难性的。对真理开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这些所谓的正常人往往也不能摆脱怪癖的意志、扭曲的心理、知识的局限所造成的视野的偏狭,也许,退后一步,放弃(至少是暂时放弃)那种疯狂的自我表现,包括由此而生的扭曲行为,倾听自然,还事物以本来面目,存在的真理就可能向我们敞开。

其实,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生活中正在发生许多我们在思想上尚未做好准备的变革。以遗传工程为例,难道我们已经想好我们打算排列出何种遗传基因组合吗?我们完全可以掌握遗传工程的手段,但并没有产生出把这种手段用于造福人类最高利益的人的智慧。哲学家在这里是想提醒我们这样一个事实:除了技术性思维外,我们还必须进行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以洞察到我们真实的存在,明了这项新技术对我们的存在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次的核灾难是自然向人类的又一次敞开:人怎样对已主宰人类的技术施加影响?

8.下列不属于“对真理开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的原因的一项是

A.我们往往不能摆脱怪癖的意志、扭曲的心理所造成的视野的狭隘。

B.洪水、海啸等诸多自然灾害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然是不可改造的。

C.科技飞速发展,但人类并不清楚怎样对已主宰人类的技术施加影响。

D.真理是整体的,而我们对技术、知识的认知常常存在局限。

9.下列各项中,最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项是

A.人类应顺从自然。

B.真理是整体的。

C.人类应与自然共济。

D.使真理向人类敞开。

答案:D

10.联系全文,指出最后一段画线句中“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的具体内涵。(3分)

提示:人类与自然天人合一、在哲学上对真理开放,以洞察到我们真实的存在,明了新技术对我们的存在究竟意味着什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第9车厢

【俄罗斯】

米哈依尔 扎多尔诺夫

我要坐15次列车从里加去列宁格勒。我来到了火车站,我买的是第2车厢的票。我走近列车一看,前三节车厢根本就没有!最后,买了前三节车厢票的旅客一半被安排到了其他车厢,一半换了下一次列车。最后大家总算是一腔怒气地到了列宁格勒。

回到莫斯科后,余怒未消的我在《文学报》上发表了一篇讽刺小品。一个月后,我收到了一位基辅读者的来信。信中说:“□□□□□□(此处删去两句话)”我正好有事去基辅出差,就在一个傍晚去拜访了写信人。他果然真的没让我白跑一趟。

如果说我坐的那次列车是没有前三节车厢的话,而这位读者在基辅坐的那次列车竟然挂了两节第9车厢。买了第9车厢票的乘客当然都坐进了前一节第9车厢,因为所有的正常人从小就知道,第8车厢后就是第9车厢,谁会想到第9车厢后还是第9车厢呢?

列车开动后,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看着空无一人的车厢,莫名其妙,于是去找了列车长:“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可列车长说:“肯定是售票处又弄错了!” 列车长说完,马上就通知了下一站卖第9车厢票。

列车在下一站听了3分钟。买第9车厢票的人也都是一些思维正常的人,车一停稳,大家就顺序跑到前一节第9车厢门口排队上车。乘务员看着这么多乘客,惊慌失措的挡在车门口说:“我这儿只有两个空铺,去找列车长吧,在第1车厢,让他把大家都安排到其他车厢去,跑快点,要不车就开了!”愤怒的乘客们拎着大包小包你追我赶的朝第1车厢跑去。列车长看着这么多远远跑来的乘客一头雾水:“你们这是从哪儿来啊?”乘客们说:“从第9车厢来的……”“那个车厢早就满了……”列车长此刻没时间研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需要马上把这些乘客安排好。一阵忙碌之后,乘客们终于安顿好了,他松了一口气发出了发车命令。

这时,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又来了,还是说:“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怎么可能呢?”这次列车长认为这个乘务员肯定疯了。于是,列车长决定和这个乘务员一起去车厢里看看,这才发现原来这趟列车有两节第9车厢。列车长现在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后,回到自己的包厢通知了下一站:“摘掉第9车厢!”

当时已是半夜,负责摘车厢的人也是正常人,也会从一数到九。他们数到前一节第9车厢,就把它摘了下来,拖到了备用道上,然后重新组装好列车就通知了列车长。列车长再一次松了口气后发出了发车命令,然后回自己包厢睡觉。可后来后一节第9号车厢的乘务员又找来了,“我的车厢里还是一个乘客也没有〃〃〃〃〃〃”

我不知道这次行车后列车长是不是疯了,只是边吸着烟边想:“列车怎么停这么长时间呀?”然后他往窗外望了一眼,这才发现前面后面的车厢都没了踪影。就更别说半天了,四周是一片大草原,光秃秃的,一轮圆月冷冷照在停着第9车厢的备用道上。他急忙叫醒了所有的乘客,大家连外衣都没穿就从铺位上跳了下来,猜测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们现在是在哪儿。

听他讲到这儿,我忍不住哈哈地笑出了声来,结果讲故事的人走了:“我一点都不觉得这有什么好笑!我们第9车厢的这些旅客本来打算去保加利亚旅游的!”

(本文有修改)

11.小说开篇写了“我”的一次乘车经历,有什么作用?

提示:内容上表现车站工作人员的不负责任,结构上为发表讽刺小品,引起读者回信,我拜访写信人,引出第9车厢的故事做铺垫。

12.补写第二段中“基辅读者”来信的内容。(不超过50字)

提示:您的遭遇与我和我妻子上次坐火车时的遭遇比起来简直就不值一提。请你们赶快派一名记者来,我肯定不会让你们白跑一趟的!

13.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

第三人称,全能视角,有助于写出各个人物做出的各种反映,让读者全面了解时间的发展。

14.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

提示:(1)点明时间,渲染氛围;(2)表明车站工作人员不负责任到了极致,深化了主题;

(3)衬托了人物的心理;(4)为下面情节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四篇:·现代文阅读如何备考

·现代文阅读如何备考

现代文阅读如何备考 现代文阅读题作为语文高考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高难度、低得分和极强的主观性已为历年语文高考的实践所证明。高考目的就是淘汰大多数。(章熊语)命题者的指导思想似乎就是靠这一部分增加试题的区分度,拉开考生的分数档次。那么,如何保证现代文阅读这一阵地不丢? 高考临场阅读不同于平时阅读,因此我们进行考场阅读训练的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学生临场阅读习惯、训练答题技巧和方法上。我们认为,在进行课文阅读理解和练习各类试卷时,应注意:

第一、调整心态冷静答题 学生应克服对阅读题的畏惧心理,增强信心和恒心。现代文阅读赋分一般都比较高,每分要志在必得。

第二、巧用信息整体把握 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做题时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同时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后再整体把握全文,对解题也就心中有数了。

第三、确定区域圈点勾画阅读大段现代文主要用精读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时练习要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习惯,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有了这一习惯就有可能形成较强分析综合能力。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第四、靠船下篙摘取原文张建华先生说:现代文阅读的答案就在原文中,不要凭空去想。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高考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靠船下篙在原文中找答案。要使学生坚信,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

第五、先拟草稿写全写顺 回答阅读理解简答题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踩点给分,二是要文通字顺。因此,不怕你多答,就怕你不答或少答,更怕龙飞凤舞看不清看不懂或出现病句错别字。我们认为,既然多写一般不扣分,那么如不限定字数,答题时学生可尽可能多陈述自己的见解。有时可先看这一题的赋分值,如是 6分,可能至少要答2、3个要点,不能少写。需要强调的是,简答题实际上和作文一样,十分强调语言表达的基本功,因此提高答题质量的唯一有效办法是培养学生先拟草稿反复修改的习惯。现代文阅读训练面广量大,任务繁重,但我们不能因此退却,而必须知难而进。必须提高认识,树立信心,讲究方法,重在效果,师生上下共同努力,力争打赢这场硬仗。

第五篇: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探究题研究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探究题研究

一.解读两类文本能力要求

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2009年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关于探究能力的要求: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2)探究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初一看,两类文本的能力要求似乎没有太大的区别,但仔细研读,个别字眼的变化,其实蕴含着两类文本的不同能力要求。

1.关于“个性化”和“创意”。文学类文本鼓励多元解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甚至可以从正反对立的角度设题,作品的内涵丰富而有韵味,如08年宁夏、海南卷: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 而实用类文本的主旨相对明确,阅读时不求个性化,只要求对文本的疑难问题提出见解,做深层次的解读,如07年宁夏、海南卷:叶圣陶晚年曾用“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来自勉。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些方面已经体现了叶圣陶的“孺子牛”襟怀。题目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探究,答案相对固定,考生自由选择观点的空间较小。

?2.关于“人文精神”和“时代精神”。正如《2009年福建省(语文)考试说明》: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

??? 文学类文本选材时往往会选名家之作,如《河的第三条岸》、迟子建的《泥泞》、欧·亨利的《二十年以后》、汪曾祺的《侯银匠》、张炜的《歌德之勺》和古典名著《水浒传》的《林冲见差拨》,作品的主旨大凡是环境与命运、情与法、情与理的冲突,在这些冲突中又彰显人性的光辉和永恒的人文关怀。

??? 实用类文本选文不求经典性,而突出时代性。传记类文本的传主都是有高远追求和高尚情怀的正面形象,如梁漱溟、杨守敬;新闻类文本则体现时效性,注重彰显时代精神,如《梦碎雅典》,要求结合奥林匹克精神来谈认识。

?二.理清四大类的探究题

对近两年新课标省份高考试卷探究题的分析研究,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1.正反对立类。

例一(08年宁夏、海南卷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 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例二(广东省调研卷):《奥斯卡决胜之前接受采访? 张艺谋:得失平常心》张艺谋说完最后一段话后,记者没有作任何评论就结束了采访,你认为有没有必要评论一下???? 如果不必要,请说明理由。如果必要,请说明理由并说一说你准备如何评论。

2.深层剖析类

例一(08年广东卷文学类文本阅读):

有人说,“河的第三条岸”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它象征着“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如果这样,那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持何种态度?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示例:如果说“河的第三条岸”是“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我”对“父亲”的这种

追求既支持,但又害怕、不理解。??? 首先是支持,表现在乐意跟随父亲一起上船;在父亲需要的时候帮助“偷”食物;当全家人都走了还在默默地守护着父亲,说“无论何时,我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 其次是不甚理解,少年的不理解,只为了追求而去,当父亲提出提议后,我浑身战栗,害怕极了,甚至“发疯似的逃掉”,把父亲看作是“另一个世界来的人”。??

例二(08年广东卷实用类文本阅读):

绝妙的错误

[美]刘易斯·托马斯

作者为什么将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绝妙的错误”指的是DNA的演变过程,在不断的“错误”中由单细胞生物逐渐形成不同的生物。??? 之所以称为“错误”是指演变过程中“每一个突变都是某种随机的全然自发的意外”,比如“在进化路上的某处,核苷酸旁移,让进了新成员;也可能还有病毒迁移进来,随身带来一些小小的异己的基因组;还有来自太阳或外层空间的辐射在分子中引起了小小的裂缝,于是就孕育出人类”这些错误。? 说错误是“绝妙”的主要是说这一个个的意外错误,才成就了今天的生物。所以标题取名为“绝妙的错误”。

3.拓展启示类

例一(08年山东卷文学类文本阅读):

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6分)主要是以小见大的手法。

启示主要有两点。①要善于观察,注意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寻找最佳的切入点。如本文对歌德故居中的炊勺的发现。②要精于思考,学会从具体事物中发现和发掘深刻的意蕴,就像作者从炊勺中看到了歌德的非同一般一样。

例二(08年山东卷实用类文本阅读):

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梁漱溟的?这样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6分)

主要是从学问和人格两个方面去认识梁漱溟的。

启示有四点。(1)从文体来说,要评传结合。(2)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3)中心内容要体现人物的身份特征。(4)通过细节表现人物。

4.综合理解类

例一(07年宁夏卷实用类文本阅读):

叶圣陶晚年曾用“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来自勉。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一方面已经体现了叶圣陶的“孺子牛”襟怀。请简要论述。(8分

三个方面:①对子女循循善诱,呵护备至。②对作者、读者精心扶植,热情宽容。③对年轻编辑辅导提携,关心爱护。

例二(07年江苏卷实用类文本阅读):

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杨守敬取得多方面学术成就的原因。(6分)

(1)好学精神:聪明好学,刻苦用功,博览群书。

(2)治学方法得当:既有考据学的基础,又能吸收新知识;既能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又不盲从。

(3)广泛交游,视野开阔:结识名流学人,游学日本,多方涉猎。

?三.梳理探究题的三大关系

(一)拓展探究和文本的关系

例如(07年山东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灯火的温情? 叶延滨

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你怎样看等这种人生态度?假若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此题分两问,看似都是开放题,允许考生自由发挥。第一问,表面上看可以从肯定和否定两方面回答问题,但把题目放回到原文中“可惜这种解脱是以出卖或出让尊严与自信为代价的”可知,作者对题干的生活态度是否定的,考生如果答成肯定的答案,思想性方面就会受影响,这一题就不能得高分,而顺着作者的思路可以答成:这都不是积极的做法。身处逆境,至少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更重要的是在逆境中能在心中点一盏温情的灯,保持自我,不失人格,不失风骨,勇于进取。第二问,回答似乎更为自由,但必须联系全文主旨答题。文章说“其实,人难免不失意,失意时不失人格,不失风骨,不失高洁,才可独居寒冷的江峡中,成为高天银雪世界的唯一自持者”,依据作者观点,应该围绕“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个中心作答。这一类探究题在设题时给考生留下一个陷阱,好像可以多角度多侧面回答问题,但无论题干如何开放,都必须扣紧文本的提示,领会作者的思想倾向,切不可天马行空,任意而为。这类试题和平日训练的现代文阅读题有较大的区别,受定势思维的影响也较大,考生要特别注意。

(二)深层探究和问答题的关系

例如(08年广东卷文学类文本阅读):

有人说,“河的第三条岸”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它象征着“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如果这样,那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持何种态度?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这个问题,按现代文阅读的一般思路回答就是“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持肯定或态度的态度,但是探究题如果只限于这种线限的回答,就缺少思维的深度了,所以,做好这样的题目,考生除了要像第一点所提到的基本要求外,还要追求思维的深刻性和全面性。回到具体的题目中,“我”对“父亲”的态度是动态发展的。首先是支持,表现在乐意跟随父亲一起上船;在父亲需要的时候帮助“偷”食物;当全家人都走了还在默默地守护着父亲,说“无论何时,我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其次是不甚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心慢慢减少,对父亲的行为表示疑惑;最后,当父亲提出要“我”接收他的事业时,“我浑身战栗,害怕极了”,甚至“发疯似的逃掉”,把父亲看作是“另一个世界来的人”。?综上所述,“我”对“父亲”的态度是动态的、立体的,如果说“河的第三条岸”是“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那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既支持,但又害怕、不理解。

(三)重点突破和多点开花的关系

近两年课改实验区的探究题有七题是考综合理解的,其实,这应该是探究题中最缺少创新和最缺乏思维品质的设题方向,之所以这类题出现的频率高,是因为设题较简单,参考答案也较容易设置,这是探究题处在初级阶段的产物,随着研究的深入,笔者认为,这类题会越来越少。

那么,考生如何完成这一类题呢?以08年江苏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为例:

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6分)①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

②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

③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

④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⑤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考生答题时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把参考答案的五点都答出来,只要能抓住其中一点结合文本深

入展开,应该也可以得满分。

这里又涉及到对探究题的理解的问题,探究题是新生事物,学术界也还没有给定一个较明确的概念,理解上出现偏差在所难免,在评卷时,不少老师还是不能改变传统习惯,扣点打分,那些在某一点上对文本有独到理解的考生就要吃亏了。为此,笔者呼吁设题者和评卷点在设定评分标准时不追求面面俱到,更多注重点上的深入和思维的深度。当然,考生答题时也要做融通,在重点突破某一点的同时,也用简洁的语言把其它的要点带一下,这样,就实现了重点突破和多点开花的良性循环。

下载高考现代文阅读题备考 (2000字)(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考现代文阅读题备考 (2000字)(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现代文作用题(最终定稿)

    现代文阅读“作用题”探究 “作用题”是高考现代文阅读的一大亮点。纵观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笔者发现,“作用题”的命制常从以下七个方面切人: 一、开头作用 文章讲求开头......

    2010高考语文备考对联训练经典题

    2010高考语文备考对联训练经典题 1、09湖南为上联“心平浪静,秋月芙蓉湘水碧”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 A A,志远天高,春风杨柳莻山青 B情深海阔,夏日荷花潇江红 C气壮山威,鲲鹏......

    高考语用题备考浅探

    高考语用题备考浅探 佛山市顺德区乐从中学邱裕兴一、考点定位 高考语用题部分,是高考语文试题命制创新的试验田,它是落实高中语文课标关于“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程......

    高考复习备考文化常识题

    高考复习备考文化常识题 1.文中涉及一些中国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

    统筹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探究题研究

    低价出售百度文库财富值帐号 实力见证一切 联系旺旺 whx0910 专业销售爱问共享资料积分帐号 价格公道合理 联系QQ1747-88632 http://whx0910.taobao.com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

    高考现代文阅读延伸题指导教学设计

    高考现代文阅读延伸题指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师生合作,研讨散文阅读延伸题的答题思路。 教学重点:通过答题例析,明确解题思路,归纳解题要点,指导答题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提问以及......

    文言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备考练习

    文言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备考练习编稿老师:熊良柏 审稿老师:李家声 责编:李君兰 一、阅读《醉翁亭记》选段,完成第1—4题。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问之朝......

    2014年现代文备考之散文

    中考现代文阅读备考之“散文篇” 木器时代 迟子建 ①木碗透出的茶香气使玻璃窗上的霜花融化了,这是外祖父撂在窗台上的一碗茶。外祖母坐在灶房里用木梭子织网,家族的年轻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