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文阅读备考策略
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题
一.答题技巧:
1.文章主旨题型的备考策略
(1)完成知识积累:
①解答主旨类题型要点。首先要明白这类题型一般是考查文章的主旨及主旨是如何表达的。
②着眼全篇整体阅读。了解作者想表达什么中心,不能断章取义;准确把握文脉,答题时还要注意层次感和规范性。
(2)明确答题模式:一般是“文章通过对…抒发了作者…感情,表达了作者…态度…”
2.文章结构题型的备考策略
(1)完成知识积累:
⑴明确考查局部的作用题型。
A.出现开头的有四个方面作用:
①总领全文;②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③为下文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④营造某种气氛,奠定全篇感情基调。
⑵出现中间的有二个方面作用:
①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起着前后文的呼应作用。
C.出现在结尾的有六方面作用:
①升华感情;②深化主题;③总结上文;④卒章显志,篇末点题;⑤呼应开头,使结构首尾圆和;⑥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
结构指文章的布局谋篇。出现在结构方面的考查题型,一般都是“作用”题,应该从文章写作的角度回答问题。
⑶明确考查全文布局谋篇作用题
①角度:线索设置,结构安排,详略主次,过渡穿插,伏笔照应,烘托铺垫。
②术语:如果问过渡或照应的作用?回答:使文章结构严密,气势贯通,前后呼应,条理分明,增强表达效果。
(2)明确答题步骤:指出作用+分析效果+表达主旨(情感)
①明确答题规范:联系实际,结合原文,语言简要回答问题。
②不管是考查局部的作用还是考查全篇的作用,都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明确其位置回答,因为这两方面都是极为重要的给分点。
3.修辞题型考查的备考策略
(1)完成积累知识:
⑴熟悉常见九种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
⑵如果考查多种修辞,应联系实际分类说明其作用。
①描绘类(生动形象):比喻、拟人。
②结构类(强调整齐):对偶、排比、反复。
③语气类(增强语气):反问、设问。
④强化类(突出特征):夸张、借代。
⑤内容类(丰富含蓄):引用、双关。
(2)明确答题模式: ①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②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
强调了+对象+特性。
③比拟:把抽象概念拟人化,把抽象概念当作物来。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增加叙述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以及讽刺意味+对象+特性。
①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② 反问:强调了(加强了)……语气等。
③ 反复:强调了+加强了……语气等。
④ 借代:借用和人或事物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要说的事物+特征: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作用:+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⑤ 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⑥对偶: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4.表达技巧及作用题型的备考策略
(1)完成知识积累:
常见的表达技巧包括四大类:一是表达方式;二是表现手法;三是结构手法;
一是: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从高考试卷的考题来看,考查描写方式最多,因此我们就突破描写这一点。
⑴ 描写对象:人物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①正面描写:A.渲染:采用浓墨重彩的笔法描绘事物、感染读者。B.白描:运用简笔勾勒事物的轮廓的描写手法。
②侧面衬托(烘托、烘云托月):A.正衬:用与所描绘对象性质、特征相似的另一事物作衬托,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B.反衬:用与所描绘对象性质、特征相反的另一事物作衬托,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
⑵描写作用:
①交代时间、季节、地点、气候及景物,提供人物活动的特写场所;②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渲染气氛;③为下文作铺垫;④推动情节的发展;⑤揭示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⑥以景衬人。⑦作用是使景物生动形象;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二是: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烘托、渲染、联想、想象、浪漫色彩、写实手法、正反对比、以小见大等。
(1)对比、衬托(正衬、反衬)作用: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衬托作用:除了分为正衬、反衬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形:
①以人衬人 ②以物衬物 ③以景衬情 ④以动衬静。
(2)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作用: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3)抑扬手法作用: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4)渲染手法作用:对其他事物进行细致描绘,以突出主要表达对象,体现一种情感。
象征:言在此而意在彼,内涵丰富,富有哲理。铺垫:显示事物发生的原因或基础,显示其发展的必然。结构上:总领全文、制造悬念,线索分明,前后呼应,过渡自然,结构严谨,先抑后扬,卒章明志等。三是:抒情方式:①间接抒情:是运用考查得最多的一项。包括托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②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
四是:结构手法: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伏笔照应、铺垫悬念、承上启下、首尾照应、顺叙倒叙插叙等。
(2)明确答题步骤:指出技巧+分析技巧+揭示主旨(或情感)+表达效果
5.语言风格特色类题型备考策略
(1)完成知识积累:
⑴文学类文本中语言的不同风格。文学作品中语言的不同风格是指平实、质朴、华丽、自然、明快、含蓄、深沉、幽默、辛辣、愤激等带有作者本人明显的特征的语言风格。
⑵文学作品中个性化语言。这是考查作品中的人物语言的,主要有对话、独白。作品中人物语言应该是个性化的语言,透过它,可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状态。
⑶语词、句式上的特点。长短句、整句散句等,一是富有变化,二是语言整齐美。另外叠音词的韵律美,拟声词的形象生动性等。
(2)明确答题模式
1.明确答题模式:①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2.分析答题技巧:
⑴体会、琢磨和分析该作品的语言是否简洁、生动、传神、得体,是讽刺幽默、诙谐还是庄重、含蓄或深沉的风格,将这种语言风格与文章的主旨联系起来考虑。
⑵要注意把相关词语放入语境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特别注意语句深层含义的挖掘,要能依据文章的主旨、作者的观点态度、文中人物的性格,读出言外之意。
⑶具体在鉴赏语言时,可从遣词造句、语言风格、语体色彩等角度鉴赏。
⑷熟知各种修辞格及其修辞功能,在鉴赏中能灵活运用。
6.人物形象类题型的备考策略
(1)完成知识积累
⑴分析环境描写,把握人物性格。
⑵分析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性格。
⑶分析塑造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性格。侧重:①抓肖像;②抓语言;③抓动作(所做的事);④抓神情;⑤抓心理;⑥抓环境,找人物间关系。
⑷人物形象表述的方法:xxx主人公是一个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她有丰富的经验、精湛的演技,能善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通人物过形象的塑造,告诉人们要去发现、使用生活中的睡美人。
⑸人物形象描写的方法。①直接表现:肖像、语言(对话/独白)、动作、心理、细节。
②间接表现(侧面描写):如正衬、反衬等。
⑹解题方法:
①对作品中人物的精神、性格、思想、感情、神态心理作出分析评价。
②要结合时代背景,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时代去分析;要结合叙事情节,要根据人物自身的言行来分析,要分析作者带倾向性的议论,揣测作者的情感倾向。
(2)明确答题模式:按总分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最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7.探究题型的备考策略(1)完成知识积累:
⑴清楚题型特点:①唯一型②选一型 ③融合型 ④主旨引申型 ⑤文学扩展型。⑥联系实际型。
(2)明确答题步骤:首先为什么?进入探究的提问+其次怎么样?分析问题+最后解决探究的问题。
(3)明确答题要求:
①解答探究性阅读题,就像写一篇小议论文,行文的结构一般来说应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
②尽力趋简避繁,点到即止,无需过多的修饰强调,以免不必要的信息干扰阅卷人。
③而当答案不确定时,则可表述得复杂一些,所谓的复杂并不是围绕一个意思反复强调,而是以简洁的语文列举尽可能多的可能性,保证要点不被遗漏,多余的表述通常不会倒扣分。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型例析】
【考查方向:文章主旨的题型】
①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或作品的主旨。
① 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写?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 文中某处前后说法是否有矛盾?为什么这样说呢?
③ 探究某篇小说的社会意义。
④ 概括本文的主旨,并具体分析文章是怎样逐层表现主旨的?
第二篇:·现代文阅读如何备考
·现代文阅读如何备考
现代文阅读如何备考 现代文阅读题作为语文高考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高难度、低得分和极强的主观性已为历年语文高考的实践所证明。高考目的就是淘汰大多数。(章熊语)命题者的指导思想似乎就是靠这一部分增加试题的区分度,拉开考生的分数档次。那么,如何保证现代文阅读这一阵地不丢? 高考临场阅读不同于平时阅读,因此我们进行考场阅读训练的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学生临场阅读习惯、训练答题技巧和方法上。我们认为,在进行课文阅读理解和练习各类试卷时,应注意:
第一、调整心态冷静答题 学生应克服对阅读题的畏惧心理,增强信心和恒心。现代文阅读赋分一般都比较高,每分要志在必得。
第二、巧用信息整体把握 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做题时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同时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后再整体把握全文,对解题也就心中有数了。
第三、确定区域圈点勾画阅读大段现代文主要用精读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时练习要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习惯,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有了这一习惯就有可能形成较强分析综合能力。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第四、靠船下篙摘取原文张建华先生说:现代文阅读的答案就在原文中,不要凭空去想。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高考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靠船下篙在原文中找答案。要使学生坚信,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
第五、先拟草稿写全写顺 回答阅读理解简答题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踩点给分,二是要文通字顺。因此,不怕你多答,就怕你不答或少答,更怕龙飞凤舞看不清看不懂或出现病句错别字。我们认为,既然多写一般不扣分,那么如不限定字数,答题时学生可尽可能多陈述自己的见解。有时可先看这一题的赋分值,如是 6分,可能至少要答2、3个要点,不能少写。需要强调的是,简答题实际上和作文一样,十分强调语言表达的基本功,因此提高答题质量的唯一有效办法是培养学生先拟草稿反复修改的习惯。现代文阅读训练面广量大,任务繁重,但我们不能因此退却,而必须知难而进。必须提高认识,树立信心,讲究方法,重在效果,师生上下共同努力,力争打赢这场硬仗。
第三篇:2014年现代文备考之散文
中考现代文阅读备考之“散文篇”
木器时代
迟子建
①木碗透出的茶香气使玻璃窗上的霜花融化了,这是外祖父撂在窗台上的一碗茶。外祖母坐在灶房里用木梭子织网,家族的年轻女人则用木质的梳子挽起高高的发髻。狗、猪和鸡守着它们的木质食槽吃食。这时候我躺在木质的摇篮里咿咿呀呀地叫着,口水弄湿了脖子,还不时伸出手去拍摇篮的侧面,那上面画着荷花和鸳鸯。大人们到江上去捕鱼,将捕到的鱼放到木盆里,然后回来用它炖汤,用木勺子稀溜稀溜地品尝着鲜美。
②我爬出木质摇篮上了大炕。炕沿是木质的。炕沿上放着老人们的烟袋锅,烟袋杆也是木质的。我抚摸着烟袋杆,然后仰起头看着头顶的房梁,圆木上吊着一块辟邪的红布。夏天了,我刚学会走路,趔趔趄趄的步态惹得院中的小动物围观。我每一次摔倒哭泣时狗就上来用舌头舔我的泪痕,而坏蛋的鸡则趁机啄我的鞋底,因为那上面附着虫子的残尸。菜园的木栅栏像睫毛的倒影一样美丽。黄瓜、倭瓜和豆角浪漫地爬蔓时,大人们就把木杆插在垄台上,让它们张着嘴向上并且亲吻天光。傍晚的火烧云团团堆涌在西边天空时,家家户户的场院里就摆上了木桌和方凳,人们坐下来围着桌子用木筷吃饭,谈论庄稼、天气和生育。待到火烧云下去了,天色也昏暗了,蚊虫蜂拥而来,人们就收了桌子,回屋子睡觉去。人们在梦中见到秀木在微笑中歌唱,盛着茶的木碗里有珍珠在闪闪发光。
③我看见了树,秋天的树。它们的叶子已经被风霜染成金红和鹅黄色。凋零的树叶四处飞舞着,有的去了水里,有的跑了一圈却仍然又回到树下。还有的落到了我的头顶,大概想与我枕着同一个枕头说梦话。我明白那木碗、梳子、桌椅、栅栏、摇篮等等均出自于这一棵棵树的身上。当我们需要它们时,就切断它的咽喉,使它们不再呼吸。森林里的伐木声因为人类欲望的膨胀就从来没有止息过。树本来是把自己的沧桑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可我们为了利用它的花纹却把它拦腰斩断,并且虚伪地数着它的年轮赞美它的无私。木纹被分裂,它失去了自身的语言和立场。
④我走在木桥上看两岸的流水。这时一队送葬的队伍过来了。人们撒着纸钱,抬着显赫的红棺材。木为人的成长做了摇篮的材料后,又为他们归隐黄土做了永恒的栖息之地。阳光照着人们平静的脸,仿佛照着一尊尊木雕。谁的泪水滴落到河里了,河水微微地蹙了一下眉。我理解的死亡就是被木器环绕着的休息。我的祖父、外祖父和父亲都是这样选择了他们的归宿。当木桥因为流水天长日久的冲刷变朽时,我明白木是有血肉的。因为只有血肉才会软化。朽掉的木桥瘫在水里,流水依旧淙淙。我站在此岸,望着苍茫的彼岸,白雾使河水有了飞翔之感。朽了的木桥渐渐地幻化成藻类的植物,而流水它依旧淙淙。我忆起了琴声,父亲生前拉出的琴声。小提琴的琴身是木质的,手风琴的琴键也是木质的,它们发出或者凄艳或者热烈的声音。木是多么温和呀,它与人合奏着岁月与心灵之音。
⑤我们依赖着木器生长和休息,也依赖着它远行。火车道的枕木是它铺就的,在水上漂泊的船也是由它造就的。划着木船在河上行走,桨声清幽地掠过岸上的林带,我们看到树木蓊郁地生长,夕照使其仿佛成为一座金碧辉煌的圣殿,它无可争议地成为人世间最迷人的风景。
⑥所有生者的名字最终都会上了墓碑。当木质的墓碑刻上你的名字时,不朽的雨会从天而降,使你墓旁晚辈栽种的小树获得滋润。你静静地在地下听树木生长的声音吧。
(摘自2010年10月7日《成都晚报》,有删节)
※1.选文①~⑤段叙写了什么内容?请摘录原文作答。
2.品析“当我们需要它们时,就切断它的咽喉,使它们不再呼吸”这个句子的表达效果。
3.作者对“木”怀着一种怎样的感情?请列举文中的语句具体说明。
4.选文①段中出现了那么多“木”字,你觉得是否多余?
【专家锦囊】
知识储备:散文,是一种描写见闻、表达感悟的自由灵活的文学样式。散文的内容,即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描述与感悟;散文的主旨,即作者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
散文根据表达方式可以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哲理散文。其中,抒情散文又可以分为写景抒情散
文、托物言志散文。
技法解说:概括散文的内容,可以分类概括。叙事散文,需要概括事件;写景散文,要概括景物特点或者描绘的画面;状物散文,则要概括事物的特点;哲理散文,需要概括文中表达的观点。
散文通常写自然风物、社会风云,或者人物的片段事迹,个人的一缕情思,以传达某种感情、趣味、哲理。因此,把握散文的主旨和情感,可以从分析景、物的特点入手;也可以从散文常用的“以小见大”“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的角度去分析。
【现场训练】
人间美味泡饭
殳俏
①泡饭这东西,始终处于食物界的最底层。包子、烧饼有时也能上筵席,甚至是其近亲——粥,也有很多美食家能说出各种门道来,但唯独泡饭是个上不了台面的食物,大多数想吃的时候,只能回家自制。全中国爱吃泡饭最有名的是上海人,为这点,上海人不好意思了许多年,觉得把自家最寒碜的一面暴露了,实在是太没面子。所以很多情况下,一些沪籍名流从不说自己爱吃泡饭,只形容自己的早饭是“清粥小菜”。事实上,“清粥小菜”的境界和“泡饭酱瓜”的境界实在相去甚远,真的要在一大早就吃个爽利,非后者不可。
②作为泡饭迷,应该深谙泡饭和粥的区别。小时候偶尔去亲戚家做客,人家为了讲究,不好意思让客人吃用昨夜冷饭胡乱做的泡饭,于是一早上便用米烧粥。但小孩子基本上都不干,只顾嚷嚷着要吃真正的“粒粒分明”的泡饭。粥这玩意儿,被当时的我们认为,是婴儿或掉了牙的老人喝的流质,何况早上刚起床就喝这黏稠软烂的东西,接下来的一天都会没力气。泡饭的好处在于,同样热气腾腾,饭粒却颗颗都有嚼劲。另一方面,吃泡饭也并不是那么马虎的进食方式,吃泡饭,基本上都需要一桌子的小菜来配,那才是真正的有滋有味的泡饭。酱菜要有好几种,最好是甜咸适中的乳黄瓜、咬起来嘎嘣脆而味道浓郁的宝塔菜,以及又辣又香的斜桥榨菜。腐乳要两种——广合的白腐乳和苏州的玫瑰腐乳。黄泥螺和蟹糊在这个时刻必定也要粉墨登场,在声势上,绝不能输给手撕的鳗鲞和采芝斋的虾子鲞鱼。而如果在前一夜恰好留下了鱼冻和腌鹅,那更是配合泡饭的人间至味。琥珀色的鱼冻吸收了鱼的所有美味精华,口感又鲜又浓,且不带一丝腥味;冻了一夜的腌鹅则呈现出诱人的胭脂色,成为泡饭桌上最受欢迎的大块肉食。
③上海还有一种菜泡饭,是将青菜切细后烧制的,舍得下成本的人家还会放些火腿提鲜味,吃上去近乎日本的某种汤泡饭的味道,十分讲究。在日本,我吃过的鲣鱼茶泡饭,是肥厚的生鲣鱼拌上酱汁以及米饭、葱花和芥末,在吃到一半的时候,倒入滚烫的茶汤,能鲜到人眉毛都掉下来,同时又清新异常。有时候,关东人也会这样处理鳗鱼饭,在最后关头往鳗鱼饭里倒茶汤,丰腴的鳗鱼和粒粒分明的米饭,加上茶的清香,吃起来别有风味,且不留一丝油腻。鲷鱼茶泡饭比起前两者来,可谓一开始就进入主题。因为在一揭开碗盖时,就要倒入滚烫的茶汤,把铺在米饭上的薄切鲷鱼片烫到半熟。但很多店家用的所谓茶汤,已是精心熬制好的鲷鱼汤,虽然鲜美程度无可挑剔,却失去了泡饭的质朴本色。所以,最令我喜爱的日本泡饭,还要数最平民大众的梅子茶泡饭,一枚纪州梅,一把白芝麻,一点海苔和一小壶煎茶,就能做出一碗让人百吃不厌的梅子茶泡饭来。饮再多酒,吃再多肉,一碗梅子茶泡饭下肚,立刻神清气爽,那种鲜而微酸的清醒感令人身体舒畅。
④都说爱吃泡饭的人没出息,是闷蛋,但我看也并不用将这样庶民而美好的爱好憋在心里,硬搬出“清粥小菜”的文学造型来。与其硬将自己拗成爱喝咖啡的形象,不如直接公布呼噜呼噜吃着泡饭的真实姿态,那种热辣而纯真的生活气息,总要比冲包速溶咖啡指手画脚说别人吃大蒜不雅来得可爱。
(摘自《饮食与健康•下旬刊》2010年第10期,有删节)
1.②段画线句子中的“那”指的具体内容是:
2.请你品析“在吃到一半的时候,倒入滚烫的茶汤,能鲜到人眉毛都掉下来,同时又清新异常”这个句子的表达效果。
3.作者在③段中介绍日本的鲣鱼茶泡饭、关东的鳗鱼饭,目的是什么?
4.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清粥小菜”的境界和“泡饭酱瓜”的境界有什么不同?
5.文章最后一段流露出一种怎样的情感?
【模拟训练场】
与湖共眠
徐怀谦
以前住过海景房,不是轮船竞渡,就是游人如织,闹得很,这静谧的湖景房,还是第一次住。湖叫冰湖,在天山博格达峰脚下,属阜康境内222团辖地。不消说,游客都奔天池去了,是不会骚扰此地的,但既是兵团,除种了成片的葡萄,鸡、鸭也养了不少,那叽叽嘎嘎的叫声加上犬吠声,一时影响了我的睡眠,却并不让我烦躁,反觉得是一种最好的音乐,一种让我怀想故乡的音乐。
晚上九点半,北京已是夜色沉沉,而新疆,太阳却还有一竿子高呢。我快速地穿过草甸,走近冰湖。灿烂的阳光大把大把地洒下来,在湖面上铺成一条黄金桥,不知有哪位仙人可渡过此桥,到达湖的彼岸,一直走向太阳深处?看哪,湖面上,一场盛大的歌舞晚会拉开了帷幕,不过主角不是人而是成群的鸟儿。它们以夕阳为背景,闪转腾挪,舞姿翩翩;它们啁啾着,鸣唱着,那高亢的歌喉会令许多女高音汗颜。在这里,我作为唯一的观众,是并不受欢迎的,有一只负责警戒的鸟儿曾经向我俯冲了两三次,待发现我手中黑糊糊的家伙是相机而不是枪支,才打个呼哨,扬长而去。太阳在鸟儿的谢幕咏叹调中一点点、一点点下沉,最后终于没入了地平线,为它延续生命辉煌的是那绚丽的晚霞。红彤彤的彩云像大团大团的颜料,溶入冰湖,把整整一湖水酿成了色泽鲜艳的红葡萄酒!那鲜艳的红色跃动着,滚涌着,似乎湖水被煮沸了,要燃烧了,水要变成火了!渐渐地,鲜红变成了深红、胭脂红、暗红,最后,黑夜笼罩了大地,笼罩了湖泊,鸟儿回巢了,湖水幽暗了,一切复归于宁静和平淡。我向冰湖道别,一瞥之间,看到堤岸上一排瘦瘦高高的树,站成了一幅剪影,成了冰湖夜色中最忠实的守护者。
回宾馆房间的路上,我闻到了泥土草木的芬芳,听到了草间虫子的吟唱,我觉得自己一下子成了一个幸福的人——一个大自然中的人。生活在都市,滚滚车流和摩天大厦,让人的欲望无限膨胀,人类会觉得自己天生就是城市的主宰、宇宙的主宰,而其实,作为个体的人,却被压缩到了最小值,他失去了和大自然的交流,同类之间也变得陌生和隔膜起来;只有到了大自然的怀抱,听鸡鸣狗吠,嗅草木清香,人才会觉出自己不过是大自然的一分子,与花虫鸟兽一样,都是构成生物多样性链条中的一环,人不比牛羊更高贵,当然,也不比它们更低贱。
今夜,我躺在冰湖之畔,与湖共眠。虽然它的身躯已有些朦胧,虽然它依然与我保持着一种优雅的距离,但我分明从它的气息中捕捉到了宇宙的呼吸。我有点明白为什么梭罗会选择在瓦尔登湖隐居两年,为什么朱光潜、宗白华爱在未名湖畔漫步,甚至为什么王国维会选择自沉于昆明湖,老舍要选择太平湖为自己的死地?看来,湖不仅能让生者彻悟自然与宇宙之奥秘,也让将死者把它视为可以安妥灵魂的地方。今夜,与湖共眠,我渐渐沉入儿时的梦中。
(节选自《风中感悟》,有删节,原载《美文》2010年第23期)
※1.选文第二段描绘了什么景象?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10个字以内)
2.品析“红彤彤的彩云像大团大团的颜料,溶入冰湖,把整整一湖水酿成了色泽鲜艳的红葡萄酒!”这个句子的表达效果。
3.阅读画线句子,然后说说为什么“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幸福的人。
※4.与湖共眠,作者产生了哪些感悟?请摘引原文作答。
透早的枣子园
林清玄
返乡的时候,我的长裤因脱线裂开了,妈妈说:“来,我帮你车一车。”我随妈妈走进房间,她把小桌上的红绒布掀开,一台裁缝车赫然呈现在我的眼前,这个景象震慑了我,这不是三十多年前的那台裁缝车吗?怎么现在还在用?而且看起来像新的一样?“妈?这是从前那一台裁缝车吗?”妈妈说:“当然是从前那一台了。”妈妈熟练的坐在缝纫机前,把裤脚翻过来,开始专心的车我裂开的裤子,我看着妈妈专注的神情,忍不住摩挲着缝纫机上优美的木质纹理,那个画面突然与时空交叠,回到童年的三合院。
当时,这一台缝纫机摆在老家的东厢房侧门边,门外就是爸爸种的一大片枣子园,妈妈忙过了养猪、耕田、晒谷、洗衣等粗重的工作后,就会坐在缝纫机前车衣服,一边监看在果园里玩耍的我们。
善于女红的妈妈,其实没有什么衣料可以做衣服,她做的是把面粉袋、肥料袋车成简单的服装,或者帮我们这一群“像牛一样会武”的孩子补撕破的衫裤,以及把太大的衣服改小,把太小的衣服放大。妈妈做衣服的工作是至关重大的,使我们虽然生活贫苦,也不至于穿破衣去上学。不车衣服的时候,我们就会抢着在缝纫机上写功课,那是因为孩子太多而桌子太少了,抢不到缝纫机的孩子,只好拿一决木板垫膝盖,坐在门槛上写字。
有一次,我和哥哥抢缝纫机,不小心跌倒,撞在缝纫机的铁脚,在我的耳后留下一条二十几厘米的疤痕,如今还清晰可见。
我喜欢爬上枣子树,回头看妈妈坐在厢房门边车衣服,一边吃着清脆香甜的枣子,那时的妈妈青春正盛,有一种秀气而坚毅的美。由于妈妈在生活中表现的坚强,常使我觉得生活虽然贫乏素朴,心里还是无所畏惧的。
如果是星期天,我们都会赶透早去采枣子,因为清晨刚熟的枣子最是清香,晚一点就被兄弟吃光了。妈妈是从来没有假日的,但是星期大不必准备中午的便当,她总是透早就坐在缝纫机前车衣服。坐在枣子树上,东边的太阳刚刚出来,寒冬的枣子园也变得暖烘烘的,顺着太阳的光望过去,正好看见妈妈温柔的侧脸,色彩非常印象派,线条却如一座立体派的浮雕。
这时我会受到无比的感动,想着要把刚刚采摘的最好吃的枣子献给妈妈。
我跳下枣子树,把口袋里最好吃的枣子拿去给妈妈,她就会停下手边的工作,摸摸我的头说:“真乖。”然后拉开缝纫机右边的抽屉放进枣子,我瞥见抽屉里满满都是枣子,原来,哥哥弟弟早就采枣子献给妈妈了。
这使我在冬日的星期天,总是透早就去采枣于,希望第一个把枣子送给妈妈。有时觉得能坐在枣子树上看妈妈车衣服,生命里就有无边的幸福了。“车好了,你穿看看。”妈妈的声音使我从回忆中回过神来,妈妈忍不住笑了:“大人大种了,整天憨呆憨呆。”
我看着妈妈依然温柔的侧脸,头发却都花白了,刚刚那一失神,时光竟匆匆流过三十几年了。(摘自林清玄《淡品人生》)
1.第一段中黑体词“那个画面”所指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2.阅读画线句子,然后说说“其实没有什么衣料可以做衣服”和“妈妈做衣服的工作是至关重大的”两个句子中“做衣服”的含义是否相同。
3.请你说说“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
※4.文章抒发了什么感情?
一朵一朵雪花开
李晓光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这是早春的季节,江南的二月,芳草正离离,拂堤的杨柳,随风轻轻摇摆,沉醉成一幅美丽的图画,在一首诗里,我一读再读。
而北方的早春,则让人多了一份遐想和等待。乍暖还寒,一朵一朵的雪花,唱着欢乐的歌儿,轻轻盈盈地飘舞着,打着踅,回旋在天地间,在这样的季节里,绽开一地的洁白,晶莹剔透,闪着耀眼的光芒。在这样的季节里诞生的雪花,实在是不合时宜,我不知道,它的到来,是对寒冬的不舍,还是为谁而等待?此时,我站在窗前,看着檐上成串的水滴,从六楼的屋顶滴答而下,一会儿就连成一条细线。飘飘摇摇地绽放,甚至还没来得及落到地上,便已经融化了,于是,想到鲁迅的一句话:雪是死了的雨的精魂。惊雷已经响过,春分已经来临。从冬的深层次里,一路走来,在一首唐诗里展开: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这样的季节里,我不合时宜地举着一把伞,雪花打下来,化作一条小溪,从伞檐滴下来。走在街上,心事铺陈开来,那些关于冬天,关于萧萧飞雪的梦,此时绽放在一把伞下,有待慢慢梳理,如那片片飞舞的雪花,夹着一冬的心思,开在这早春的二月。这样漫无目的地走着,是寻一段逝去的岁月,还是在寻一截二月的草芽?
这原是一个童话世界,仿佛是一场短暂的舞会,这雨的精灵,急速的飞着、舞着,是在跳一支《波尔卡圆舞曲》,还是一段美妙的《天鹅湖》,在这短暂的春之声拉下帷幕的时刻,雪花儿湿润了一个季节,在春天里发芽。
这多么像极了一段人生旅程,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不舍昼夜,不肯也不能为谁而停留。
我一路走着,在冬天的深层次里,梦回唐朝,为寻那个写诗的人,在一个初春的时节,如我似的感叹着北方有雪无花儿的二月,不如岭南的春天有声有色。
(摘自《散文选刊》2010年第10期)
1.画线句子“而北方的早春,则让人多了一份遐想和等待”中,“遐想”是因为什么?“等待”又是因为什么?
2.请你赏析一下“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这两句唐诗的表达之妙。
3.选文第一段描绘江南早春二月的景象,有何用意?
4.选文标题“一朵一朵雪花开”中的“开”字能否换成“飘”?
《阅读中军帐》参考答案
《木器石代》
1.我们依赖着木器生长和休息,也依赖着它远行。
2.这个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树当做人来写,“切断它的咽喉”一语突出了人类对树的绝情和残酷,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树的同情和对人类的批评。
3.作者对“木”怀着感激和赞美之情,比如“我们看到树木蓊郁地生长,夕照使其仿佛成为一座金碧辉煌的圣殿,它无可争议地成为人世间最迷人的风景”这个句子,作者把树木比喻为圣殿,说树木是“人世间最迷人的风景”,表明了“木”在作者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以及作者对它的赞美之情。
4.不多余。这些“木”字正是强调“木”与人类的关系:人类依赖着“木”生长。
《人间美味泡饭》
1.热气腾腾、粒粒有嚼劲,而且有一桌子小菜来配的泡饭。
2.这个句子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用“眉毛都能掉下来”这一夸张的说法极力强调茶泡饭的鲜美,生动而具体。
3.目的是要强调泡饭确是美味。
4.“清粥小菜”是精致的、文雅的、正式的可以登大雅之堂的美食;而“泡饭酱瓜”是热辣的、率真的、家常的上不得台面的家常吃食。相比较而言,“泡饭酱瓜”让人吃得更自在、更畅快。5.对泡饭的喜爱之情,对俗世生活的热爱之情。
《与湖共眠》
1.冰湖暮色
2.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彩云比喻成颜料,把彩云映照着的湖水比喻为红葡萄酒,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彩云的色泽之浓,湖水的色泽之美之可爱。
3.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中,“我”远离了城市的喧嚣,真正地贴近了自然,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心灵充溢着宁静和美好,因此觉得自己是一个幸福的人。
4.湖不仅能让生者彻悟自然与宇宙之奥秘,也让将死者把它视为可以安妥灵魂的地方。
《透早的枣子园》
1.妈妈在晨光中车衣服的画面。
2.含义不相同。“其实没有什么衣料可以做衣服”一句中的“做衣服”指的是“做新衣服”;“妈妈做衣服的工作是至关重大的”中的“做衣服”既包括“做新衣服”,也包括“补衣服”。
3.勤劳、善于持家、温柔、和蔼、面对贫困的生活坚强而乐观。
4.对母亲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一朵一朵雪花开》
1.“遐想”是因为雪花飞舞的情景充满了诗意,令人遐想;而“等待”则是因为早春二月依然下雪,春天还没有到来,所以令人等待。
2.这句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白雪当做是有情人,因为嫌春色来得太迟,所以穿过庭树扮作飞花,给人们带来春的讯息,这样写,把早春时节雪花飞舞的情景写得饶有情趣。
3.是为了和北方的早春二月形成对比,突出北方春天来得迟,二月依然寒冷飞雪;同时也是为了引出下文“一朵一朵雪花开”。
4.不能。因为“开”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雪花”比做了自然界的春花,盎然绽放,盛开,可以突出早春二月雪花给人们带来的春的生机,表达人们对早春二月雪花的喜爱之情。如果换成了“飘”字,则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了。
第四篇:政治备考策略
政治备考策略
年年高考,届届复习,不断实践,反复推敲,复习方案不断调整完善,各地各校甚至每个老师都有了比较成熟的经验和做法。我相信很多理念、规划和具体策略又是大家比较共性的,正在备考复习中实践着的。我在近些年的教学、备考中针对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总结了一些经验和做法,在这里和大家一起研讨、交流、分享。
总的来说我认为赢在高考,必须做到总体规划得当,知己知彼,措施得力。
一、制定复习规划,科学安排,步步为赢
(一)我们确定三轮复习时间为2013年4月22日——2013年5月底。
目标任务:分析时政,强化基础,加强题型训练,综合复习,模拟练习,重在知识综合运用、创新,通过政史地综合训练,提高应试能力和技巧。集中训练客观试题、主观试题、历年高考试题、本模拟试题、易错题等。
注:因文综考试容量大,学生往往答不完,所有练习均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即“限时练”、“定时练”,以提高答题速度和效率,赢得宝贵答题时间。
(二)考前冲刺时间为5月底——6月6日
主要任务:查缺补漏,强化记忆,巩固练习。
二、针对三次模拟考试,反思我们的学生存在的问题(知己)
(一)基础知识不扎实、不系统,该得的分未得。(得意不得分)
(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炼信息能力不足,能得的分未得。
(三)科学思维尚未到位。(机会的分未得)
三、把握高考,与高考同频共振。
(一)解读2013年考试大纲(知彼,同时借助大纲做到知己)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必要的区分度、适当的难度。我们要把13年考纲与12年进行对比,研究考纲、考试说明。《2013年高考考试大纲》总共考点252个,其中《经济生活》82个,《政治生活》51个,《文化生活》42个,《哲学生活》77个。这些考点就是我们复习的范畴和抓手,但对每个考点又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知识的深度、宽度和跨度要有一定的掌控,将考点做好星级定位。
(二)引导学生看纠错本——温错知新
(三)加强学法指导,精选精练巧讲,提升作答能力。
1、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高考命题从注重能力考查的角度出发,会不断引入新材料,构建新情境,从而使试题在内容上蕴含较多的信息,在形式上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因此要培养学生在提炼信息、分析信息、解读信息、整合信息的过程中也应具有一定的概括、归纳和演绎能力,这是考生解答问题的起点。
2、培养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训练中要培养学生展现检索和选用自己“知识库”中的有关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还要东东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回答问题。
3、培养学生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比较和理解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综合阐释或评价理论和现实问题。
4、培养学生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随着高考更加侧重能力的考察,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论证、探究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考试题目设置的情境往往是课本中未曾出现过的,要求回答的问题也是从未遇到过的,在这种情形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探究问题的过程。
(四)调整生理、心里、情绪、作息等,进入临战状态。
附:2013年时政热点专题复习范围:
1、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2、“中国梦”一定能实现
3、太空梦、航母梦与科教兴国(建设创新型国家)
4、维护国家安全(关乎钓鱼岛、黄岩岛问题,维护海洋权益)
5、宏观调控科学适度,国民经济稳健发展(结构调整、结构性减税、营改增等税收政策的调整)
6、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
7、从严治党、反腐倡廉
8、着力改善民生,提升百姓幸福感
9、食品安全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校园营养餐等)
10、凝聚“正能量“ 促进文化繁荣,凝聚道德力量
11、司法改革,加快建设法治国家
12、国际热点问题等
第五篇:高考现代文(散文)阅读备考指要
高考现代文(散文)阅读备考指要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掌握高考现代散文阅读的一般方法以及解题思路。
2、指导学生掌握筛选、整合信息的基本方法。
3、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意识。【教学重点】
掌握现代文阅读的一般程序及筛选、整合信息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信息的整合及其表述。【情况分析】
阅读能力的提高阅读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需要长期努力。经过对学生调查,发现现在学生阅读的主要问题是读不懂文章。由于读不懂文章导致阅读题回答不出来。这也是高考阅读得分率低的一个主要原因。目前高考命题的趋势就是考查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
现代文阅读多年来一直是公认的高考中最难把握的部分。其中的原因比较复杂,但有两点较为主要:一是文学作品阅读是个复杂的心理过程,答题既涉及理解、鉴赏,又涉及表述,训练很难系统适度;二是命题的文本选用没有客观标准,难易的差异很大,题目的设置与表述也缺乏科学的规范,设题指向多有不明。结果学生付出了时间与精力却拿不到分,导致许多师生对此采用了“放弃训练、考试撞运”的态度。这不仅影响高考成绩,更影响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唯其如此,对高考散文阅读的认识,在复习中就显得更加重要。
【教学方法】练习巩固法
【学法指导】系统掌握散文阅读的一般常识,在此基础上强化训练,巩固提高方法技巧。【课时安排】6 教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考点解读;
2、高考散文阅读命题特点及答题技巧——语言修辞
3、课堂训练。【教学内容】
一、考纲解读 1、2009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现代文阅读提的要求是: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要能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要能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能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以上考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词语含义;
2、句子含义;
3、布局谋篇;
4、归纳内容要点;
5、作者观点态度;
6、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7、评价文章思想内容、观点态度(开放型)。
2、文本特点
高考散文文本的选择,是阅读题中最基本、最关键的一环。文本的内容品位及难易程度不仅直接关系着试卷的水平、风格及检测的信度与效度,更是课程理念、教学导向的直接体现。
“高考散文”,比教学及生活中“散文”的范围要小得多。它起码要符合下面几个条件:
A.字数在千字左右;B.难度适合区分高三毕业生阅读水平;C.有一定文化含量,有良好的价值导向;D.有一定的文学色彩。
二、命题特点
纵观2007看到地2008地高考试题,其文学作品阅读部分有以下几个特点:
1、体裁以闪烁着人性光辉的当代抒情散文为主。2007年除海南(宁夏)节选古典名著《水浒传》外,其余均是散文。除全国卷1和湖南卷各选一篇茅盾和鲁迅作品外,其余均为中国当代散文作品。除北京卷、湖北卷、湖南卷为记人散文外,其余均为抒情散文。而2008年的19套高考题中,除广东、江苏卷在等选作题中各选了一篇小说,山东、宁夏卷选了人物传记外均为散文。由此可见,在训练过程中,我们要特别重视新时期文学中那些紧扣时代脉搏,有着丰厚文化底蕴,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具有厚重的民族文化背景,闪烁着淳朴的人性光辉的散文作品。
2、内容丰富多彩。
2007年为例,有些作品涉及时代变迁、祖国建设,如全国卷1,全国卷2;有些作品涉及个性的文化人物,如北京卷涉及的沈从文,湖南卷涉及的刘半农,海南卷涉及的叶圣陶;有些作品涉及生命意义的探索,如广东卷的《泥泞》,天津卷《雪野里的精灵》,辽宁卷的《炉火》;有些涉及乡村生活,如江苏卷《麦天》、安徽卷《乡村的风》;有的涉及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如四川卷《焰火的变奏》;有的涉及对母爱的追忆,如福建卷《落叶是疲倦的蝴蝶》;有的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喧嚣的城市化浪潮中,追问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如重庆卷《告别三峡》,江西卷《泰山很大》,汨罗江卷的《泰山之思》;最有特色当属湖北卷的《日月行色》,选了一篇表现男女爱情生活的清新文章。
3、命题方式保持稳定。
阅读题的考查内容、基本套路、设题模式没有太大变化。即使有较大“变”数的四个课改区的命题,变的也主要是内容,其命题方式也没有什么变化。2007年的试卷中,只有北京、上海、天津、海南(宁夏)、江西等省市坚持使用了一道多选题,其余各省市和全国卷文学作品的阅读题仍然全部使用主观题。
4、考试的能力点以筛选和整合使用信息、概括文章中心和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或者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文章的语言和表达技巧为重。
其中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比重越来越大。如2007年湖北卷4道题几乎全部是考查这些能力点。这一个点涉及的能力层次高,虽然不是备考的盲点,却是考生的弱点,应该引起备考者的高度重视。
5、命题形式目前有两种:一是4道均为主观表述题;二是主客观综合题,即3道主观题,1道“5选2”的客观题。2007年只有北京、上海、天津、海南(宁夏)、江西等省市采用了第二种命题方式,其余省市均为主观题型。总分为16—32分不等,一般为18分。
三、高考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规范答题模式 I、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
(一)描绘类
1、提问方式:
⑪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⑫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2、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3、答题技巧
⑪体会、琢磨和分析该作品的语言是否简洁、生动、传神、得体,是讽刺幽默、诙谐还是庄重、含蓄或深沉的风格,将这种语言风格与文章的主旨联系起来考虑。
⑫要注意把相关词语放入语境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特别注意语句深层含义的挖掘,要能依据文章的主旨、作者的观点态度、文中人物的性格,读出言外之意。
⑬具体在鉴赏语言时,可从遣词造句(如包括用词、句式,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语言风格(如:如朱自清,自然淡雅,用工笔写意蕴;周作人平和冲淡,用淡笔写浓情;.鲁迅,苍劲雄健,刚健之中见哲思等),语体角度(如: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等)去鉴赏。
⑭熟知各种修辞格及其修辞功能,在鉴赏中能灵活运用。
4、答题示例
例1: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 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
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例2:(1998年全国卷)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么得了!„„
久居异乡的兄长,业余喜好诗词。前几天寄来南宋词人朱敦儒的西江月: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我把“领取而今现在”一句反复吟哦,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其实不必深杯酒满,不必小圃花开,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
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①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②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本文主旨起到强化作用。
(二)结构类
⒈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⒉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⒊答题示例
“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节选自《荷包蛋》)
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三)修辞类
⒈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⒉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①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②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③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④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⑤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⑥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⒊答题示例:
(2002年全国卷《话说知音》)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
问:怎样理解这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 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附:常见修辞及其作用
比喻:生动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化繁冗为简洁。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放大观点感情,强调爱憎是非,美丑更加鲜明。
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使物具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章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排比:结构紧凑,文章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化论证观点的作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淋漓尽致。
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借代:生动活泼,使评议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设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效果。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表达鲜明,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强化作用。
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说服力。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层递:突出特点
衬托: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对比:总的说来,能使语言色彩鲜明。具体地说:
两物对比:揭示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的对立,使人们在比较中得到鉴别。
一物对比:揭示事物的对立面,反映事物内部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使人们全面地看问题。
四、课堂小结,规律方法总结
五、课堂训练。
六、布置作业及训练
(1)作业:
(2)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继续讲解高考散文阅读命题特点及答题技巧——布局谋篇
2、课堂训练。
3、规律方法总结。【教学内容】
一、回顾上节课所讲内容,导入本节课教学。
二、继续讲解有关散文阅读的答题技巧——布局谋篇 II、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布局谋篇类主要题型是行文段落类,即针对文章中句段的作用命题,其解题思路: ⑪确认指定句段在行文中的位置。
⑫明确句段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具体赏析从三个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 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结构上的作用如:
A、开头段: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B、中间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
C、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
⑬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提问方式:
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 ⒉在全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一)首段的作用
如果开篇即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或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
《宁夏卷》第12题: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为:①概括介绍牢营情况,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②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制造悬念,使故事产生波澜。
《山东卷》第19题: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从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起,行文自然,为下文谈人生的孤绝境界作了铺垫。《广东卷》第16题: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答案:突出了雪美丽与丑陋的两重性,从而为下文写泥泞作铺垫(从写热爱雪到热爱泥泞)。
《辽宁卷》第17题: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秋去冬来”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起铺垫(或引出下文)的作用。写“秋去冬来”,自然引出下文的“炉火”,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写出了作者的感伤情绪,为下文写“炉火”的意蕴预设了空间。
从以上题目所给的参考答案可以看出,首段作用类答题是有固定的答题思路和规律的,兼顾了两个方面,一是内容,要答出包括本段的内容和下文的内容;二是形式(结构),为下文起到铺垫的作用。答题思路一般为:本段写了什么,为下文写什么做铺垫。
(二)中间段的作用
上海卷》第9题:第(9)段在构思上的作用是(1)_____(2)______。答案:(1)结构上承上启下(2)引出全文关键词“重西湖”。
《安徽卷》第15题:文章描写乡村的风,在第四自然段又写到两棵树的成长,有什么用意?
第15题:①说明树的成长离不开风。②说明万物生长离不开良好的自然环境。③由树的成长写到父亲对风的认识,丰富文章内涵。
《重庆卷》第16题:(2)“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第16题:(2)①过渡②总领后文。
《江苏卷》第16题:“头项一团火球,身上汗珠子擦丁又出。早晨起个太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
第16题: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为写女人心疼男人作铺垫;与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应;与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刺剌躺在炕上„„”一节的描写相呼应。
《江西卷》第17题:“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第17题: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人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
中间段落的作用同样要兼顾到内容和形式,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承上启下,前后照应。答题 时要交代清楚上文和下文的具体内容。
答题的思路: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上文(具体内容),写到下文(具体内容)。
(三)末段的作用
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四川卷》第17题:文章用“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收束全文,请对此简要赏析。作者以这个反问句单设一段,卒章显志。“这样的烟花”不仅有形状、颜色与光亮的美丽,更是和平团圆的象征。这个反问句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使文章意蕴深远,激发人们思考。
有时候,试题只针对最后一句发问,如四川卷的这道题,这一句偏偏又很含蓄,一眼看不透,也就是“看不懂”。其实,“看不懂”正是道出了这一句的作用。当然,我们不能直截了当的回答“作用是看不懂”,而要换一种委婉的说法。例如,“作用(或好处)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省”。此外,既然这一句放在末尾,又被命题人相中,那么,根据“卒章显其志”的传统技法,说明它可能与揭示主旨有关,只不过因其含蓄,所以它的作用不再是点明题旨,而是暗示主题。除了上述两点,最后一句往往还具有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一般为: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或深化中心、卒章显志或呼应开头+深化或强化作者情感或本文主旨。还要视具体题目而定再加上委婉含蓄等词语等。
(四)某一物象的作用
文章中的物象,就是倾注了作者的思想与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作者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命题者常常从文章的物象入手设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⑪联系全文,指出某物象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⑫某物象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物象的分析宜从文章结构形式到内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
⑪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结构: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
⑫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思考角度:A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B对内容的充实作用;C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D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易水之滨,高渐离击筑,悲凉的旋律中,荆轲告别燕太子丹,踏上刺秦的不归路,他身后的芦花,一定在萧萧寒风中轻肠,乌江之畔,四面楚歌,西楚霸王柔肠寸断,在“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叹声中,虞姬挥动长剑,裙袂飘飘,作最后的生命之舞。在她倒下的地方,白雾茫茫,一片缟素,那是一岸的芦花在为这悲怆的诀别飘雪飞霜。汩罗江边,披发行吟的屈原,掩涕叹息,仰天长问。佞臣专权,楚王昏庸。居庙堂,不能为民解难;谪乡野,不能为民解难。生命的大寂寞郁结于心,奔突于胸,使诗人纵身大江,荡起的涟漪是芦苇悲鸣的泪滴,在湿湿的夜色中流淌。青青的苇叶包裹起后人的崇敬和思念,投入历史的长河,成为端午节最深沉的纪念。(选自张驰《心中的芦苇》)
“芦花”在该段中起到了哪些作用?(分条作答)答案为:(1)是串连事件的线索。(2)渲染了悲凉的气氛。(3)芦花见证、记录、蕴涵着历史的痛苦和沧桑。(4)表达了同情或崇敬的感情。
如《福建卷》第14题:联系全文,指出“落叶”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答案:落叶一是指在外漂泊、思念故乡及亲人的“我”;二是指辛劳一生、衰老死去的母亲。“落叶”是本文的线索,起到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的作用。
《辽宁卷》第20题:文中写了“炉火”,为什么还写“火箱”“篝火”?请分析作者的写作用意。
《辽宁卷》第20题:这样写可以丰富“炉火”的意蕴。“火箱”和“篝火”不仅给人带来温暖,还给人以启示与希望、力量和勇气从而深化了主题,也使行文富于变化。
《全国卷Ⅰ》第17题: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全国卷Ⅰ》第17题:①以戈壁石的美丽,揭示出大西北的美丽。②以戈壁石的诱人,强化对大西北的热爱之情。③以戈壁石的呼唤,突出“到大西北”去的主旨。
该类题目重点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以《全国卷Ⅰ》第17题为例,首先要对本文的主旨了然于心。文章的倒数第二段,有一句话可以作为概括文章主旨的主旨句,即“人们会发现,大西 北正在呼唤我们”。然后,要明晰文章结构。作者从左公柳与民勤人这两个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形象入手,通过胡杨林方阵的场面描写,渲染出一种悲壮的氛围,然后舒缓气氛,描写美丽的戈壁石,透出大西北清新静谧的另一面,最后与脆弱的南方进行对比,引导出歌颂大西北,呼唤人们到大西北去的主旨。准确把握了文章结构,再回头阅读第五段,进行内容要点归纳。回答“有什么作用”的问题,我们同样也从内容与结构两个方面着手。在内容上,描写戈壁石是为了展现大西北的另一种美丽,抒发作者对大西北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在结构上,是为下文揭示主旨作铺垫。
这种题型的答题思路:是应该从文章结构形式、内容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方面作多角度思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对内容的充实作用;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课堂小结,规律方法总结
四、课堂训练。
五、布置作业及训练
(1)作业:
(2)练习: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继续讲解高考散文阅读命题特点及答题技巧——表现手法
2、课堂训练。
3、规律方法总结。【教学内容】
一、回顾上节所讲内容,导入本节课教学内容。
二、继续讲解散文阅读的答题方法及技巧。III、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 从近年来高考散文阅读试题来看,表达技巧鉴赏类命题角度,主要应有以下方面:
1.从语言运用角度: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有什么表达效果。
2.从结构安排角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3.从表现手法角度:是否运用了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手法及其作用。
4.从表达方式角度: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肖像、心理描写,侧面、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
记叙:散文中,为表达主旨作铺垫。抒情(直接、间接):往往是文章的主要情感,文章的主旨。在开头起定基调的作用;在结尾,往往使文章升华。
描写(细描,白描;正面,侧面;人物描写):散文中,主要是使人物或事物更加形象,更好地表达主旨。
议论:开头或结尾的议论往往是文章的主旨;文章中间的议论,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说明:作解释,有利于把人、事、物展示给读者。
5.综合考查以上内容。要求考生首先应熟悉表达技巧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本文的实际内容进行恰当的较为深入的分析。赏析时,考生应扣住文章表达方面的要点,既可作比较全面而概括的赏析,也可就某一突出特点作比较深入具体的赏析,只要言之有理,并能叙评结合,都是符合要求的。
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也许,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 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车行山谷中,远远便听见阵阵低沉的轰鸣,在左右山壁间碰撞,心也随之律动,未见其影,先闻其声,知道壶口到了。
天渐渐成了黄色,水汽丰富得似乎凭空能捏出一把汗来。
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地竟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浊滴,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出来。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漩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奋不顾身地下降。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涨着黄色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散发在天上。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遏在云里。
——肖铁《壶口的黄河》
题目: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指导:第一步:明确“运用了什么手法(技巧)”。
主观上写人的感受,实际上是为了表现出黄河气势,这叫侧面烘托。第二步:明确“该手法(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
作者从多个角度来写主观感受,如写心跳、耳聋、眼花、脑子一片空白等。尽管没有正面写壶口的黄河,由人的主观感受却不难体会出壶口的黄河气势。
第三步:明确“某手法(技巧)运用后好在哪些方面”。
侧面烘托能使作者对自己的表现对象的表达意图更明确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结合具体文段,就在于表现壶口的黄河的气势与生命力,增强现场感,仿佛自己也置身于壶口的黄河。
答:⑪主要是运用侧面烘托(或衬托)的手法。⑫此处通过渲染主观感受(如心跳、耳聋、眼光花、脑子空白等)来写壶口的黄河,好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二是从侧面烘托壶口黄河的气势与生命力。
㈠艺术类(技巧类)A、叙述方式:顺叙、插叙、倒叙
B、描写方式:景物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C、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D、艺术技巧
情景交融:渲染气氛、推动情节、烘托心理、烘托人物形象、象征社会环境、烘托思想感情。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中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白描:方字简练,不加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
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以小见大、侧面烘托等
⒈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⒉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⒊解题技巧
此类题型,一般结合原文信息和所学语文知识进行解答。答题要点包括三个方面: ⑪用了什么方法。要辨明本语句所运用的是哪一种修辞或表现手法。
⑫表达了什么内容。分析这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在文句中是要表现什么内容,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
⑬有何效果或作用。结合具体语句将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加以说明。并注意联系主题思想。
总之,遇到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的题型,一定要把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回答。因为任何技巧都是为表达内容,揭示主题服务的。鉴赏表达技巧一般包括各种表达方式的作用;各种句式的修辞功能;各种写作技巧的效果。诸如:①运用背景,可拓展视野;②蓄势于前,急转于后,常给人“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③立“文眼”能帮助读者准确迅速地理解作品的主旨或脉络;④设置线索,可一线贯珠;⑤侧面烘托,可凸现主体;⑥欲扬先抑,“扬”效更佳;⑦虚实相生,可扩大容量;⑧回环反复,可增加韵律美;⑨疏密相间,可增加节奏美;⑩对比行文,可增加表现力;⑾幽默诙谐,可增加可读性;⑿巧用误会,能引人入胜。
⒋答题示例
例1: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主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节选自2003全国卷《乡土情结》)
问:本文第四段(即上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答: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涵义。具体说明了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既照应了开头,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例2:如:2004年全国卷《痛哭和珍》: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了自己,她是怎么写自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作者写自己的渺小,写自己“早已丢失了吓跑了”。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和珍的英勇无畏。)
例3:2005河北河南安徽山西卷《一日的春光》:“我不信了春天”,作者为什么反复这样说?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苦苦等待春天,春天却迟迟不来;许多次春天刚一露面,就被寒风冷雨驱散;到处寻找春天,却发现春天早已远去。这是欲扬先抑,突出下文“一日的春光”。)
㈡人称类
人称方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自由的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便于对话,便于抒情,加强感染力,有呼告的效果,用于外物有拟人化的效果)、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的展现丰富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⒈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⒉答题模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⒊答题示例:
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节选自2000年全国卷《长城》)
问:这篇散文中,⑪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⑫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答:⑪将长城拟人化:A.便于与长城对话,B.便于抒发感情。⑫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三、课堂小结,规律方法总结
四、课堂训练。
五、布置作业及训练
(1)作业:
(2)练习:
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
1、继续讲解高考散文阅读命题特点及答题技巧——表现手法
2、课堂训练。
3、规律方法总结。【教学内容】
一、回顾上节所讲内容,导入本节课教学内容。
二、继续讲解散文阅读的答题方法及技巧——归纳内容要点 IV、有关的题型: ⒈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⒉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⒊答题示例:
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
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
分析:四句话中很显然前两句各是一层,后两句是一层。再提取每层的要点词“母亲的爱花”“安静古雅”“珍惜的记忆”,最后整合答案。
答:⑪受母亲的爱花的影响;⑫花让自己变得安静古雅;⑬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记忆。
三、课堂小结,规律方法总结
四、课堂训练。
五、布置作业及训练
(1)作业:
(2)练习:
第五课时
【教学要点】
1、继续讲解高考散文阅读命题特点及答题技巧——鉴赏人物形象
2、课堂训练。
3、规律方法总结。【教学内容】
一、回顾上节所讲内容,导入本节课教学内容。
二、继续讲解散文阅读的答题方法及技巧——鉴赏人物形象 V、有关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
⒈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⒉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⒊解题方法:
⑪对作品中人物的精神、性格、思想、感情、神态心理作出分析评价。⑫要结合时代背景,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时代去分析;要结合叙事情节,要根据人物自身的言行来分析,要分析作者带倾向性的议论,揣测作者的情感倾向。
⒋答题示例:女主人很快发现了我的反常行为,她嗅到了屋子里的油烟味。即刻提出了质疑。那时我正站在厨房里陶醉地听着三兄弟的叫声,我已经能够准确地分清他们声音中的微小差异了,有一个不叫我就会心事重重。女主人说,傻瓜蛋,有吸油烟机不用,你有神经病啊?我刚给她干活时,她对我的称呼是四个字——文学青年。这四个字用她地道的北京话发出来,显得无比的恶毒。雇用我三个月后,她叫我的就是这三个字——傻瓜蛋,她说之所以没有解雇我,是因为我看上去不像别的人一样吓她一跳。我示意她小声一点,低声说,烟囱里有一窝小麻雀,他们是我的兄弟。女主人上上下下地看了我一遍(好像我是个什么怪物),扭身走出了厨房,在门口她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我喜欢这个称呼,虽然它同样恶毒,但我确实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我认为做个农民并不可耻。(节选自安勇《烟囱里的兄弟》)
问:文中的“女主人”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并举一例说明。答:是一个鄙视进城打工农民的城里人形象。如: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或无比的恶毒地将“我”称为“文学青年”“傻瓜蛋”等)
2001年春季,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文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答:①父亲是中国老一辈农民的代表。②勤劳,直到临终念念不忘的还是锄头、庄稼、收割③节俭,对自己十分悭吝,舍不得乱花一分钱。④善良,与世无争,惟一的祈求是过上安稳的日子。⑤精神上的贫困,关心却弄不明白国家大事。)
三、课堂小结,规律方法总结
四、课堂训练。
五、布置作业及训练
(1)作业:
(2)练习:
第六课时
【教学要点】
1、高考散文阅读命题特点及答题技巧综述。
2、课堂训练。
3、规律方法总结。【教学内容】
一.信息筛选概括命题方向
①明确题目要求筛选和概括的内容是什么。
②找出相应的阅读区域,划出相应的句子或段落。③找出与问题有关的词语,恰当整合,准确表述。答题模式:列出词语、短语或分条陈述。
二、词语或句子含意理解命题方向 ①确定词语或句子理解的阅读区域。
②词不离句,根据词语本身意义推断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
③句不离段或文,分析句子特征在语境中探求句子的内涵、深刻意蕴或联想义。答题模式:(词语本身意义)+语境义,叙述句子意思(技巧)+句中内涵、联想义。
三、句子技巧命题方向
①找出句子用了什么技巧。②分析表达技巧的作用。
③结合文章分析句子技巧的表意作用。
答题模式:确认句子表达技巧+结合文章分析其作用。
四、行文表达作用命题方向
①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②明确段落的作用,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上解答分析。③结合段落位置及段落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解答。答题模式: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
五、句子或文章赏析命题方向
赏析句子技巧的方法见第三种命题方向介绍的方法。文章赏析:
①明确问题的答题方向,多从主旨、构思、立意、选材结构等方向作答。②分析赏析特征的作用。③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
答题模式:表现上的作用+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
六、探究性命题方向
①阅读文中找准一个切入点,并结合文章内容及自己熟悉的材料作深入地分析与评价。
②见解力求独到,读出不同,写出个性,张扬灵气;论点力求深刻,不要面面俱到,只求一点深入。③综合分析,不能只答抽象的要点,要结合文章提供的背景材料作适当地具体阐述,透过现象看本质。答题模式:叙述+分析+评价。高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步骤
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观表达题出现在试卷的第Ⅱ卷,是对学生筛选、抽象、概括、整合信息能力的全方位考查,有一定的难度。无论是平时训练还是考试学生对这道题普遍存在着畏难心理,历年高考这道题的得分率也都偏低。于是一些语文老师认为在这一考点上投入太多时间得不偿失,不如把精力转向那些更能见效的考点上去。诚然,想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件易事,似乎无所作为,但从应试的角度看,使学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把该拿的分拿到,应该是有可能的。如何让学生把该拿的分拿到呢?笔者以为以下几个环节在平时阅读训练中是不容忽的。
1、阅读选文时要勾画圈点。
“不动笔墨不读书”。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一篇文章,如果从头读到尾不作任何标记,很可能读后脑子里是一片空白,什么印象也没有,在这样的状态下去做题能有什么好效果呢?阅读时对文章中首段、尾段、每段首尾、题目、反问句、设问句、独立段、中心句、过渡句、关联词、指代词、有意义能上升一定高度的语句、抒情议论句、重复出现的句子、表达作者情感看法的词句等作勾画圈点,不仅可以增加对内容的印象,还能大体上把握文章的中心和作者的行文思路,有了这些,解题时就得心应手了。
阅读现代文,理解文意,要抓好十种句子的分析
★抓首句。一个语段往往是相对独立的,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转承作用。
如果是记叙文首段,首句中大多数是概括全段内容或交待事件发生发展的空间顺序或内部发展顺序。如《威尼斯》第一段首句是“威尼斯是一个别致的地方”,它是全文的文眼。“别致”二字准确地概括出了威尼斯的特点;如果是议论文首段,首句常常是提出分论点。如《崇高的理想》第二段的首句是“理想是有社会性、阶级性的”,它是该段的分论点;如果是说明文首段,首句则往往指明对象的某一特征。如《南州六月荔枝丹》第二段的首句是“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它交待了荔枝成熟时的颜色。
★抓中心句。语境中的句子不是按等同价值排列的,而是既有关键的中心句,又有作为附加成分的句子。分析时要迅速从大量的扩展句和叙述句中抓住中心句。如:《琐忆》首段中的“鲁迅先生有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它是本段的中心句,概括了鲁迅先生伟大的人格。
★抓转承句。有的语段有几层意思,为了使层次问连贯紧凑,中间常用转承句或转承词。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六段中的“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承上文,“但是这在他身上还不是主要的”,启下文。
★抓点睛句。有的句子在语段中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如:《风景谈》在每幅画面后面加上了一句或两句简短的议论,这些议论文字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抓警句。有的语段中的有些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如:《包身工》最后一句话:“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这组句子既蕴涵着作者对万恶的旧社会的无限愤激,又深刻地揭示了黑暗终将过去,黎明定会到来的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警句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它是作者对于生活的高度提炼、概括,并进行逻辑推理的结果,领悟它的含义,有助于提高认识能力。
★抓矛盾句。语段中的有些句子,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如:《孔乙己》最末一段中的“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此句表面看来矛盾,实际上是绝妙好辞,揭示了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抓感情句。语段中的有些句子明显地表达出作者的喜怒哀乐和对事物的褒扬贬抑。如:《谁是最可 爱的人》第三段中的“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作者直抒胸臆,热情歌颂志愿军战士。
★抓特殊句。阅读语段时,有时会碰到一些特殊句式,只有弄清句式特点,才能够准确理解句意。如《祝福》第三段中的“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句中的“空的”“下端开了裂”都是后置的定语,分别修饰“破碗”“竹竿”,它表明祥林嫂走投无路,沦为乞丐了。
★抓修辞句。为了更好地写景状物,传神达意,作者往往在语段中要运用一些修辞格。如《荷塘月色》的第三段,比喻叠出,作者把荷叶比作舞女的裙,把荷花比作明珠、星星,把荷香比作渺茫的歌声,这些比喻形象贴切,新颖生动。
★抓尾句。语段中的尾句或概括总结上文,或留下余地让人思索,或饱蘸笔墨抒发感情。如《背影》末段的尾句“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思念和无限热爱之情。
如1997年高考题现代文选文中有这样一些句子:“就是我所说的从前的‘散文的心’。”“从前的散文的心是如此,从前的散文的体也是一样。”“你想,在这两重械梏之下,我们还写得出好的散文来么?”如果我们在阅读时能画出这些句子,那么在回答第26题“文中的‘两重械梏’分别指的是什么”这一问题时,就能快速确定答题方向了。
2、审题时要一字不漏。
题目中每一个字(包括数字)都是有它的价值的,不然就不会写到题目中。这就要求我们审题时不能漏掉一个字。千万不能用扫视的方式审题,因为那样就有可能漏掉有用信息。最好在心里一个一个字的默读题目,必要时要动笔作标记。审题时以下几个环节不可忽视:
①看问题。要看清题目中有几个问题,如果题目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问题,一定要逐一作答,切不可漏答问题或将两个问题合而为一作答。1999年高考题第23题设置了两个问题:“这篇《创造宣言》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为获得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问题?”由于考场上的紧张,就有考生在做这道题时将第一问题漏答了,也有的考生将两个问题合而为一作答,结果只能是漏答的不能得分,合而为一的也至多得到一个问题的分。
②看要求。题目上除了提出问题外,往往还对考生答题作出一些要求。题目中的一些要求往往限定了答题的范围、角度、形式等。如2003年高考题第21题:“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其中的“结合乡士情结”就限定了答题的范围,而高考这道题的参考答案也正是紧紧围绕“乡士情结”这四个字来组织的。
③看分值。要看清并揣摩题目的分值。试题的分值往往提示了答案所必须的要点。因为高考阅卷中是“踩点给分的”,而每个答案要点的配分如果不是整数会给阅卷带来不便。所以答案所需要要点数应是能被总分值除尽的。如果分值是4分,那要点只能是1个,2个或4个,不可能是3个。如2003年高考题第19题分值4分,答案要点刚好4点,第20题分值4分,答案要点两点,第21题6分,答案要点是3点。
④看有无字数限制。题目中如果有字数限制,那么所限定的字数应该就是答案所需的大致字数,清楚了这一点,在组织答案时就要注意不能超过限定的字数,当然也不能比限定的字数少得太多,因为这样恐怕会遗漏要点的。题目中如果没有字数限制,那就要尽量多答点,阅卷时多出的要点是不扣分的。
3、确定答案所在区域。
这一环节至关重要,因为如果答案所在区域确定错了,那就会全盘皆失了。确定答案所在区域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借助题目本身的指定。有时题目上明确指定了答题的阅读范围,如2003年高考题第20题的题目是:“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家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在这一题目中就明确指定了答案所在区域是“第三段”。
②根据高考命题原则确定区域。高考命题人在拟定阅读题时一般遵循这样一些原则: 1.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2.尽量照顾考生的阅读和思考的先后顺序。3.努力体现由语义理解到综合分析的过程。
4.努力组成内容由浅入深的系列。根据这些原则,答案应是随着题号的递增在文中呈从前到后,从局部到整体分布。
③找出题干中的相关语句在选文中提位置,向上下文搜索,并注意文中的过渡句、关联词、指代词的提示。
如2002年高考题第19题,题目是:“愈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的兴奋和感激’?”我们先找出“万分的兴奋和感激”在文中的相应位置,这样答案区域大体确定在第二节。这句话的原句是:“这怎么能不让伯牙万分兴奋感激?”,从句中的“这”这个指代词可以看出,答案应在此句的上文找。在这里,指找词帮了我们的大忙。再如2002年高考题第21题,题目是:“愈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根据文意,简要回答。”我们首先找出“唐突地劝慰他”在文中的位置,在第三节,我们再看第四节的首句是“更何况伯牙学习鼓琴的道路实在是太艰辛了”,句中的“何况”这一关联词是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是要更进一步说明“劝”的原因,因此第四节也应在答题范围之内。如果不注意“何况”这个关联词就很可能遗漏答案要点了。
4、精心组织答案。
确定了答案所在区域后,剩下的事就是组织答案了。组织答案时以下三点值得注意:
①尽量用原文中的语句整合。根据高考命题特点,考生是应该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的,历年高考题的参考答案也都是对原文中相关词句的整合。因此在答题时决不能脱离原文材料作出想当然的答案,应尽量用原文中的语句整合。
②弄清答案和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要增强用逻辑思维解题的意识。因为文学性文章尽管以形象思维为主,以情感取胜,但在解题时却绝不可被情感左右,凭感答题,我们只能通过我们的理性分析,有根有据的从文中整合出答案。如2002年高考题第19题,题目要求回答伯牙“万分兴奋感激”的原因,那么答案和问题之间应是因果关系。有的同学答:因为他遇到了知音,所以万分的兴奋和感激。答案本身确实是因果关系,但与题干问题对照,就会发现这个答案等于没有回答,或者说是答非所问。还有的同学照搬了上面的句子,即: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这个答案确实与题干问题有了因果关系,但试想一下,一个弹奏者弹出的一支曲子中所蕴含的情思能被别人领悟和熟稔的现象多了,为什么伯牙“万分兴奋感激”呢?其实是因为伯牙的琴声“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一般人是听不懂的。所以答案中还应把这一点归纳进去才能和题干问题形成完整的因果关系。
③选择合理的表达形式。答案的表达形式是用句子还是用短词?是用单句还是用复句?是用偏正短词还是用动宾短词?这些都得由题干问题决定。
记叙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何时何地,何对象干了(记叙)什么事情或者何对象怎么了。描写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描写了何对象的什么特点或者何对象怎么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议论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论证了什么观点或通过批驳,确立了什么观点。说明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说明(介绍)了什么对象的什么特征(特点)。
如2003年高考题第19题题目是:“从文中看,身上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这个题目实际上就是要我们指出“童年的烙印”所指代的内容,仔细研究一下“童年的烙印”的语法形式,发现它是名词性短语,那么我们可以确定答案的语法形式也应是名词性短语。而高考命题组所提供的答案也确实是几个名词性的短语。
5、复查验证答案。
这个环节往往被考生忽视,事实上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答案拟好后首先要做的是验证一下所答是否是所问,防止答非所问的情况出现。其次,要通过复查来发现并更正拟出来的答案中的病句、错别字。在这里特别要提出来的是,在试卷上答题前最好先拟个草稿,否则辛辛苦苦思考出来的答案语句不通,错别字耀眼,那岂不可惜?
我相信,只要我们克服畏难心理,在以上几个方面加强训练,我们的现代文阅读主观表达题在高考中的得分率一定会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