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指导
(-)一般阅读
【考试目标】.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能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找出关键语句。.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能看出文章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大体了解文章的思路。.感受文章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文章的内容中体会作者的态度或观点。.正确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能概括文章的中心。.体会文章中一些句子的深层含义。.初步领会和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及其作用。.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从一定阅读目的出发,用一定的速度(每分钟 500 字左右)略读浅显文章,迅速把握大意。.能背诵或默写有此项要求的基本课文的段或篇。
【复习指导】一个人在一生中要不断地读书、学习,而要读书、学习就离不开阅读。可以说,阅读是我们打开人类知识宝库的一把金钥匙。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有关规定,初中生一般阅读能力的训练培养宜从“感知一理解一揣摩”三个步骤进行。.感知。
所谓感知,是指通过初读了解文章全貌,粗知大意及其梗概,也即从“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
如何做到从“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呢?这就需要我们在第一遍的初读中,边读边把一些生字、难词、难句,以及明显显示作者思路的文章各组成部分,如标题、小标题,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词、句、段,以文章中心意思作的开头、结尾或议论、抒情等,分别用不同符号画出来。在纵览全文之后,就应据此粗略地感知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如叙述的事情的梗概,说明的事物的概况,论述的道理要点等),作者写作的目的又是什么,文章大概说了几层意思,这几层的意思彼此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在“感知”这个步骤中,重要的是通过对文章进行粗略的测览从而求得对其全局性的整体感知,而不是对文章零星的、片断的、局部的意思的把握。
初读阶段形成的整体“感知”印象,是下一步“理解”文章的必要的基础。如果缺了这个基础却去孤立、静止地研读字、词、句,探究其所谓的微言大义,那么结果只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阻此,整体“感知”是阅读的必要步骤。.理解。
“理解”是指通过正确理解文章具体的语言材料进而探究文章的中心思想的过程。这一过程在操作时应注意下面两点。
(1)理解语句。字、词、句是构筑文章的语言材料,要想探究文章的中心思想,必须先从语言材料入手。
在阅读理解中,对那些自己不懂的字、词或形似字、多音多义字,应动手查查字典、词典以求理解。特别是对那些多义词,更应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作用。如(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那些拉着买卖的,即使是最漂亮的小伙子,也居然甘于丢脸,不敢再跑,只低着头慢慢走。”句中“漂亮”一词,查《现代汉语词典》有两个义项:一是“好看,美观”;一是“出色”。借助词典所供的义项并联系上下文意思,“漂亮”一词的意思在这里当是:(指拉车)出色。在正确理解其含义后,我们还应进一步地理解它的作用。这时我们可以根据“感知”阶段获得的整体印象,进而推敲出:作者用“漂亮”(出色)限制“小伙子”,说是连这样的“小伙子也居然甘于丢脸,不敢再跑,只低着头慢慢走”,那么,天气之酷热便不言而喻了,后面样子在烈日下拉车之苦也就可想而知了。这里所说的“天气之酷热便不言而喻,后面样子在烈日下拉车之苦也就可想而知”就是“漂亮”一词在上下文中的作用。
对多义词的含义及作用的理解是这样,对其他看似乎常,但其义重要的关键词语,也应按上述方法联系上下文,进而理解它的含义、作用。
在阅读理解中,不仅要注意一些与文章的中心思想有关的句子,而且要特别注意体会一些具有深层含义的句子。
文章中的句子,一些除有表层含义外,还具有深刻的内涵、深透的意蕴。这深刻的内涵、深途的意蕴,便是句子的深层含义。
一般地说,那些能表现文章主旨的,蕴含深刻哲理的,具有象征意义或表达某一思想感情的句子,往往具有深层含义。
对于这样的句子,我们应多角度地反复推敲、理解,才能进而把握文章的主题。
如《荔枝蜜》的结尾这样写道:“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读了这个句子,我们不能单从“此句写作者做梦和梦境”去理解,因为这只是它的表层意思。相反的,我们应这样推敲:作者为什么会做梦?梦境为什么会是这样?这梦境是否意有所指?作者从不大喜欢蜜蜂到梦见自己变成蜜蜂,感情上的变化说明了什么?经过这样的反复推敲,我们便能正确体会:原来作者是要通过这样的梦境道出自己的真情实意由爱蜜蜂到爱劳动者,由爱劳动者到愿做劳动者进而要和劳动人民一起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这,便是该句子的深层含义。
体会句子的深层含义,应联系文章的思想内容,联系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的写作背景,从而准确地把握,不能任意猜想、主观臆断。
(2)理解结构、中心意思。文章结构是作者思路的客观反映,因而理解、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看出文章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就能了解作者的思路,从而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
自然段是文章的基本单位。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要在正确理解语句的基础上,把握每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及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把内容联系得最紧密的几个自然段归并在同一个层次里。与此同时,还要透过层次之间意思的有机联系,进而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
例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全文共有 15 个自然段。
文章一至三自然段的共同点都是作者从切身的感受提出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因此这是第一层。文章的四至八自然段写松骨峰战斗,表现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无比仇恨,体现战土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九至十二自然段写马玉祥救朝鲜小孩,表现志愿军战士热爱朝鲜人民的国际主义精神;十三自然段写作者和一位战士的谈话,侧重表现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精神。十四自然段根据上述三个故事进行议论抒情,热情歌颂志愿军战士。这样看来,文章的四至十四自然段,作者选用三个典型事例意在共同表现志愿军战士崇高的思想品质,具体说明他们是我们最可爱的人的原因。因为其意思的紧密联系,所以它们应归并在同一层里,这是第二层。文章的十五自然段联系我们的幸福生活,号召我们热爱志愿军战土,指出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这既是全文的总结,也是文章的第三层。
通过这样的分析归纳,就可以较准确地掌握文章的结构层次进而把握作者的思路。如果紧接着再深入一步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志愿军战士是我们最可爱的人”也就显而易见了。
理解文章的结构,除上面从掌握自然段的主要意思入手外,还应注意不同文体结构文章的特点及文中过渡性段落、语句或关联词语的提示。.揣摩。
文章一定的语文形式反映一定的思想内容,一定的思想内容由一定的语文形式去反映。如果说,阅读的第二步是“理解”形式如何反映内容的话,那么“揣摩”这一步就是研究“内容是如何靠形式去反映”的问题。具体地说,就是要在已知的中心意思、写作意图的指导下,去研究作者怎样选材、谋篇、遣词造句等。
从上文所举的例子我们可知,《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的中心意思和写作意图是:表现志愿军战士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那么作者是如何围绕它去选材、谋篇、遣词造句的呢?
在围绕中心选材方面,第一个事例表现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刻骨仇恨,与敌人顽强搏斗的革命英雄主义,体现了战士们意志的坚韧和刚强。第二个事例表现志愿军战士热爱朝鲜人民,对朝鲜人民充满着国际主义精神,体现了战士们品质的纯洁高尚。第三个事例侧重表现了战士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了战士们气质的淳朴谦逊,胸怀的美丽宽广。在这三个事例中,既有英雄集体(第一个事例),也有知名、不知名的个人(第二、三个事例);既有英雄行为(第一、二个事例),也有揭示战士们精神境界的纯朴语言(第三个事例)。由于这三个事例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同时又互相联系、互相补充,所以它便能集中、概括地说明了文章的中心意思、写作意图。
为表现文章中心,在谋篇方面,最突出的是三个事例的次序安排。前两个事例表现战士对敌人的恨和对朝鲜人民的爱放前头,而回答为何有很、爱的思想基础的第三个事例则放于后。
为表现跟文章中心有关的烈士们生前与敌人展开的英勇搏斗,文章在遣词造句方面,运用“抱”、“掐”、“掼”、“衔”、“扣”等动词,细致 4 传神地描写了烈士们遗体、的各种姿态。
经过上面的细心揣摩,文章的内容是通过怎样的形式去反映、表现,我们也就心中有数了。
阅读能力还包括阅读速度和记忆力,也就是“考试目标”所定的第 9 和第 10 点。
“感知一理解一揣摩”这三个阅读步骤,基本概括了完成一般阅读的过程:即不仅要通过文章的形式透彻了解文章的内容,而且还要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形式怎样为内容服务。因此,要想提高自己的一般阅读能力,就得按这三个步骤逐步努力。
(二)记叙文阅读 转到 一般阅读 说明文阅读 议论文阅读 文学作品阅读
【考试目标】.能指出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理解记叙文所记叙的事件、人物、景物及其所表现的思想意义。.理解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第三人称),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的特点和作用。.能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思想,理解记叙的中心和材料的关系,理解记叙的详略。.理解和分析记叙文中叙述、描写与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特点和作用。.理解和分析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象征、对照、衬托等)和修辞方法(比喻、拟人、排比等),理解记叙性语言准确、生动的特伊。.理解记叙文线索的特点和作用。
【复习指导】.指出记叙的要素、人称、“记叙的要素”,包括记叙的人物、事情、时间、地点等。
因为记叙文主要是通过人的言行和事情的经过来表达一定的中心思想,所以在一般情况下,记叙文必须包括基本的记叙要素。
人物,即文章记叙的人物对象。写记叙文,必须明确要写的是什么人;读记叙文,也必须清楚作者写的是什么人。
事情,即要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包括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几个方面都交代了,记叙的事情才完整;读记叙文,也要把这些都弄清楚了,才算读懂了文章。
时间,即记叙内容所发生的具体时间。可以明确说明是某年、某月、某日,甚至某个时刻;也可以大体交代若干年前,或“我小时候”“很久以前”之类的表达。时间表达具体到什么程度,这要看记叙内容而定,基本的要求是能让读者准确理解记叙内容,不会引起歧义。
地点,即事情发生的地方。随着事情的发展变化,地点可能会有变化。写记叙文,就要把变化了的地点交代清楚;读记叙文,也要认真分析,把握地点变化的情况及其线索。
只要是记叙文,一般都具备这六要素。但有的记叙文,如果六要素中的某些要素是读者熟知的,或者某些要素不交代不影响表达效果,是可以省略的。
阅读记叙文,弄清记叙的要素有助于掌握全篇内容,深入理解和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
记叙的人称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
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的是第一人称,如《回忆我的母亲》、《驿路梨花》等。采用第一人称来写,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以第三者的地位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是第三人称,如《同志的信任》、《记一辆纺车》等。它的优点在于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
明确记叙的人称,有助于体味作者对所写的人物、事件的态度,进而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弄清记叙文的结构。
阅读记叙文,从结构形式入手比较容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说,把结构层次弄清了,也就比较容易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这一点来讲,弄清结构是记叙文阅读的基础。
弄清记叙文的结构,可从下面几方面进行。
(l)找出记叙文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形式有:以时空转移为线索,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
多数的记叙文只有一条线索,但有一些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如《藤野先生》,该文除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明线)外,还有一条内在的线索,就是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线索是记叙文布局谋篇的重要因素,是它把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贯串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阅读记叙文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就能沿着它弄清段落层次结构。
(2)明确记叙的顺序。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如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就是按照到日本以后,事情发生的先后)顺穹来写,前因后果,条批又清楚。J 顺叙过程通常不是平均用笔直接进行记叙,而是有详写,有略写;有正面写,有侧面写;有直接写,有间接写。如何处理素材,安排笔墨,采用不同的写法,要根据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和效果来决定。如《藤野先生》中,东京的事情记叙就较略,只是作为原因交代一下;仙台的事情记叙则较详,因为这是文章表达中心的重点内容。
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倒叙方法先把事情的结局说了出来,便吸引读者急于了解起因和过程,对照就比较显著,给人的印象也较深刻。如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采用的是倒叙方法,先把结果写出,再弓!出对母亲的回忆,人题非常自然,而且吸引人。倒叙方法,适用于那些动人的、有特点的结局,必须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顺乎读和写的思路。
我们分析一篇记叙文,应能认识它的记叙顺序,并且能够对这种顺序的选择运用的作用有所了解。考试检查这种能力,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让考生分析某篇学过的,而且记叙的特点又比较突出的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这种情况只限于基本课文;如果要求考生回想的课文,那就必须是要求熟读或背诵的。另一种是列一篇课外的文章或一段记叙完整的文字让考生分辨。
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讫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
(3)理清记叙文的层次。理清记叙文的层次是弄清文章结构的重要一环。记叙文常用的层次(部分)划分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按时空转移划分,如《老山界》。
②按人物出场情况划分,如《藤野先生》:见藤野前与藤野相识离开藤野
③按事件的发展变化划分,如《挺进报》:起因发生发展结局
④按内容变化划分,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第二部分的三个层次:松骨峰战斗马玉祥救朝鲜小孩作者和一位战士的谈话
⑤按作者感情变化划分,如《荔枝蜜):不大喜欢蜜蜂想去看蜜蜂赞美蜜蜂想变成蜜蜂
(4)把握记叙的详略。记叙文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要有主有次,有详有略。详写略写是指文章材料的处理。我们写文章,在题目确定之后,就要围绕题目确定的中心思想去选择作文材料,然后把这些材料进行详略处理,使之各得其所,各尽其材。文章写得好不好,很大程度决定于材料处理安排得好不好。材料处理得当,是指在结构上合理安排,分量上有重有轻,篇幅上有详有略。
详细写,充分运用的材料,必须与文章中心思想紧密关联,可以明确地、充分地突出中心思想,这些材料写得详尽、具体、生动,就能加深读者对文章的印象,并为之折服。阅读记叙文必须弄清文章详写什么,略写什么,并从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文章的重点和中心。.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思想。
记叙文必须有明确的表达中心,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材料。因此,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阅读文章,一定要归纳出中心思想。多数文章的中心思想都比较鲜明,读后往往能用一两句话归纳出来;但也有一些文章,中心思想比较含蓄隐晦。归纳中心思想有哪几种方法呢?
一是从分析结构层次入手。阅读一篇文章,要归纳中心思想,必须先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概括出各段的段意,根据各段所表达的意思,经过综合分析,然后归纳出全篇的中心思想。
二是从分析人物和事件入手。记叙文的中心思想往往是通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表现出来的,分析人物和事件的思想意义,是归纳中心思想的重要方法之一。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要从人物形象,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方面分析,从而归纳中心思想。例如计根火柴),主要记述了生命垂危的无名战士。文章具体地描绘了无名战士精心地保留火柴和郑重地献出火柴,给红军队伍带来光和热的形象。我们通过分析无名战士的言谈举止,可以归纳出中心思想是:本文记叙长征路上一位生命垂危的无名战士的动人的故事,反映了红军战士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崇高品质。
叙事为主的记叙文,要弄清事件所包含的意义,宣传的道理,然后归纳中心思想。
三是综合分析文章的题目、开头或结尾,从而归纳中心思想。有的文章题目本身就揭示中心思想,我们就根据题目内容进行归纳。如《回忆我的母亲》,开头就概述全篇;《一件小事》的结尾:“教我惭。傀,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点明这件事对我的教育。
四是从分析文章的议论、抒情成分入手。记叙文章的抒情和议论成分,往往能直接表达作者对所记叙的人和事的看法,同时又揭示出事物的本质,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如《白杨礼赞》中,多次赞美白杨树,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些抒情成分,就充分体现出文章的中心思想:“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北方农民质朴、坚强、力争上游的精神。”
归纳中心思想,要注意尽可能深入了解文章作者的有关情况和写作背景,要充分把握文章的内容,还要从作品实际出发,不要以自己主观的想法代替中心思想。.理薛记叙性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记叙性语言的准确、生动是记叙文语言的一大特点。在阅读中,注意对其加强理解,既有助于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也有助于我们的写作。例如《我的老师》有这么一段:
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
上面这些记叙性语言,可以说是够准确、生动的。单就“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来看,文中用“落”而不用“抽”,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落”的速度比较慢且手里有控制,而如果真的是动怒的打,就该用“抽”了,而且“落”的前面还加了“好像要”来限制(可从时间宽容等方面理解)。这就准确地把慈爱的蔡老师那种假装发怒,犹如亲娘打子“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神态动作生动地描绘出来。
对记叙性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的理解,要注意运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方法,因为只有采用这样的方法去理解,所得的答案才是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
(三)说明文阅读 转到 一般阅读 记叙文阅读 议论文阅读 文学作品阅读
【考试目标】.理解文章所说的主要内容,明确说明的重点,领会文章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的。.领会事理说明文是如何抓住说明的对象及本质进行说明的。.理解说明的顺序(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领会说明文内容和形式的条理性。.能理解和分析常用的说明方法,包括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喻等。.体会说明性语言准确、简明等特点,了解平实说明文和科学小品的不同特点。
【复习指导】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或阐明事理。说明文有两种类型:一是事物说明文,如《中国石拱桥》;一是事理说明文,如《人类的语言》。
阅读说明文,要注意以下几点。.把握说明的主要内容。
阅读时,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段落层次说明的对象及其相互的关系,同时联系文章是如何抓住事物(事理)的特征(本质)进行说明的,这样就能把握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事物的特征,是指这~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说明文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构造,解说事物的成因、功用、关系等,无论说明哪方面,都必须抓住它的特征。事物的特征不仅指表面可以看得见的一些特殊标志,还包括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内部的各方面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是一些内部结构·比较复杂的事物,必须从几个方面说明,才能讲清楚它的特征。阅读说明文,必须仔细分析,认真领会,从字面意义上深入理解,找出各方面各部分的相互关系,从而把握被说明事物的特征。.弄清说明的顺序。
事物的特征或本质是通过合理的顺序逐层表现出来的,所以,弄清文章说明的顺序,有助于对被说明事物(事理)的理解。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l)按时间顺序作说明。即按事物变化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依次作说明。
(2)按空间顺序作说明。即按照具体事物的空间位置或由前到后,或自上而下,或由外及里,或从远到近等进行说明。
(3)按逻辑顺序作说明。即对事物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现象到本质,或从特点到用途,或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概括到具体等进行说明。
阅读说明文,应从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入手,把握它的总体结构和布局,了解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进行说明,从中学习安排说明顺序的方法。.理解说明的方法。
运用说明方法是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所以,理解和分析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喻等。
(l)分类别。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逐一加以说明。例如《向沙漠进军》一文在介绍风沙进攻的情况时,根据其进攻的主要方式分为两类:“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然后分别具体地加以说明,使人们对风沙的进攻方式有确切的了解。
(2)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用简明扼要的话给事物下定义,使读者对被说明对象有个明确的概念。
下定义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同提问结合起来,先提出主要说明的问题,再用下定义的方式回答。有的先下定义,再作具体说明,如“激光是一种最亮的光。它比太阳光亮一百亿倍以上”。有的先具体说明,然后概括成定义:“绿色植物的叶绿素吸收了太阳的光能,把碳酸气和水合成为含有高能的有机物质,同时放出氧,这叫做光合作用。”
(3)举例子。举些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例子,去反映一般的情况,真切地说明事物。(苏州园林》一文在说明“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时,就举出了“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著我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尺竿竹子或几棵芭蕉”三个例子,使说明真切、具体。
(4)作比较。选择有外部或内在联系的事物进行比较,以增强说明事物的效果。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有这么一句:“如果把一万种每种 15 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的总重量大约有 5 吨,而缩微以后的胶片只有 15 公斤。”由于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便增强了“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方便”的说明效果。
(5)列数字。有些事物为便于从数量上说明特征,往往可以运用一些数字来说明。例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用“ 76 米”、“ ed 米”、“ 33 米”、“肠op 立方米”分别说明万人大礼堂的宽度、深度、中部高度、体积。
(6)打比喻。适当运用比喻,能够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中国石拱桥》开头就说:“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这个比喻不但贴切,而且很美;既形象地说明桥洞的特征,也能吸引住读者。.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简明的特点。
准确、简明是说明文语言的基本特点。例如《死海不死》一文中有这么一段:其实,死海是一个咸水湖,它的形成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死海地处约旦和巴勒斯坦之间南北走向的大裂谷的中段,它的南北长 75 公里,东西宽 5 至 16 公里,海水平均深度 146 米,最深的地方大约有 400 米。死海的源头主要是约旦河,河水含有很多的矿物质。河水流入死海,不断蒸发,矿物质沉淀下来,经年累月,越积越多,便形成今天世界上最成的咸水湖死海。
这段话说明了死海的成因地形特点、化学成分和物理变化。它要说明的容量相当大,但语言却相当简明、准确。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往往体现在文中一些表时间、表数量、表程度、表范围的词上,因此,研究、体会这些词是如何准确地说明事物的形态、性质、成因、功能,将有助于我们对被说明事物的感知和理解。
讲到说明文语言,还有一点要把握的是:说明文如果从写作上的特点分,可有平实说明文和科学小品文等之分。
平实说明文指的是一些非文艺性的科普说明文,它以介绍科学技术知识为内容,在语言表达上只对事物作科学的分析和准确的说明,对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时语言简明平实。这类说明文的特点是科学性和知识性都很强,如《向沙漠进军》、《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科学小品文也称文艺性说明文。它在语言表达上比较活泼,常常借助于某些形象化的手法,对事物的特点作些描绘,使读者轻松愉快地获得科学知识。这类说朋文的特点是既有科学性,又有文艺性 f 如《松鼠》《死海不死》
(四)议论文阅读 转到 一般阅读 记叙文阅读 说明文阅读 文学作品阅读
【考试目标】.理解议论文中论据和论点及其关系,能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理解议论文的基本思路,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解和分析常见的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领会议论性语言严密、概括的特点。.了解议论文的论证方式及驳论的三种批驳方式。
【复习指导】.论点和论据。
(l)论点。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
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如。
《中国人民寻求救国真理的道路》。准确地把握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是阅读议论文关键的一步。中心论点的提出位置,一般有一以下几种:
标题就是中心论点,如《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如《谈骨气》一文,开头就提出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篇末出现中心论点。如《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如(想和做)。
在上述位置提出的中心论点,形式上一般都是完整的句子,但有些文章对论点的表述不很集中,这就需要我们通过阅读从而用明确的语句把它概括出来。
(2)论据。论据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
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是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作为论据的事实,包括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或史实以及统计数字等。用作论据的道理,包括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性已为人们公认的革命导师的理论、名人先哲的言论、科学领域的定理和生活中的常识等。
阅读议论文时,要能够找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同时要从文中的事实论据中看出道理,从道理论据中联系相应的事实,理解这些论据与文章的论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例如在阅读吴晗的《谈骨气》时,当我们根据要求找出事实论据后,还应该进一步想一想:文中的“文天祥拒绝降元,饿者不食嗟来之食,闻一多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三个事实论据中的三个人物,代表了中国从古到今、从士大夫阶层到平民百姓、到现代知识分子中有骨气的范例,因此这三个事实论据与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在逻辑上是一致的。
总之,论据和论点的关系十分密切,两者之间是证明和被证明的关系。.论证。
(l)论证方法。论证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的纽带。论证与论点、论据共同构成人们所说的议论文“三要素”。论证是“怎样进行证明”(论点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
论证的基本方法是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如果作具体的分析,还有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例证法、引证法等。不论哪一种方法,都是按照事物内在的逻辑联系严密地进行论证,交代清楚论点和论据之间的联系,准确清楚地表达思想观点,反映客观实际。阅读议论文,应能懂得分析其中所采用的论证方法以及这种论证方法在文中所起的作用,从中学习和掌握一些论证的方法,提高议论文阅读的理解分析能力和议论能力。
①举例论证,即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事实胜于雄辩”,可见摆事实在论证中是很重要的,有了事实,道理就容易讲得通,讲得清楚,容易被对方接受。这是我们应用比较多的一种论证方法,例如《应该敢提“俭”字》(韦君宜):要说一提俭朴,街上的消费品就会卖不出去,会妨碍市场搞活,我不信有那个事。从全局说,现在我们的物资并非多得卖不出去,而是太少。喜欢过好生活是人的天然欲望,压也压不住。只要是适应人们需要的东西,自有人买,何必担心?再说花钱的道道很多。爱国华侨陈嘉庚那么有钱,还能自已过俭朴生活,把大量资金投给家乡办学校,不愁钱花不出去。我们干吗因怕人家钱花不掉,而不敢谈俭朴呢?即使真有少数人很吝啬,我看也比许多人以奢侈为荣、为钱不顾一切要好。
②引证法。主要是指引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自然科学的原理。使用引证法要注意引用得恰当、准确,并且注意引用的完整性,防止片面引用和机械引用。例如(为中华腾飞立志成才)(王通讯)中论证中学生的不足时,就引用了马克思两段精辟论述。
马克思曾经指出:“每个人眼前都有一定的目标。这一目标至少在他自己看来是伟大的”,“伟大的东西总是围以辉煌的光彩,辉煌的光彩就会激起虚荣。C,而虚荣。G 又很容易弓】起激动或我们心目中的激动;谁要是为名利的恶魔所诱惑,他就不能保持理智,就会依照不可抗拒的力量所指引给他的方向扑去。”
③对比论证。常见的是运用正反对比手法来论证中心论点。例如《反对自由主义》(毛泽东)的开头一段把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作了明白的对比。又如(事事关心》中把真正的政治家、真正的学者与空头政治家与书呆子对比,十分精辟地论证了事事关心的重要性。
④比喻论证。借助浅显的或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方,来说明一些较深刻的道理。例如(给青年们的一封信)(巴甫洛夫)中以空气与鸟的翅膀作比喻论证事实与理论的关系。
(2)论证方式。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①立论。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同时要用充足的有说服力的论据来证明所提出的论点。可以说,每一篇议论文都有立论,例如《两种习惯养成不得》(叶圣陶):习惯不嫌其多,有两种习惯却养成不得,除掉那两种习惯,其他的习惯多多益善。哪两种习惯养成不得?一种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又一种是妨害他人的习惯。
作者在本文的题目和开头都直接提出了中心论点,即开篇“立论:两种习惯养成不得。又如:《怀疑与学问》(顾颌刚):“学者先要会疑。”程颐“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作者开篇引用古人的话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再如《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朱光潜):对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你说一件事物是美的或是丑的,这也只是一种看法。换一个看法,你说它是真的或是假的;再换一种看法,你说它是善的或是恶的。同是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
②驳论。驳论是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和主张,发表、确立自己的看法和主张。通常的驳论有三种方式: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通过批驳对方的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过程来驳倒对方的论点。对这三种驳论方式,阅读时应能辨别清楚,并在写批驳性文章中有意识地运用。
a .通过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来确立正确的论点。一般的方法是先举出对方错误的、荒谬的论点,例如《社会主义在中国是成功的》(张启华):“社会主义在中国失败了”,这是近年来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鼓吹者们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社会主义的主要论据之一。那么,社会主义在中国到底是失败了还是成功了?
谬论摆出来之后,作者就以充分的事实和无可辩驳的道理直接加以批驳:人们常讲事实胜于雄辩。……首先我们要看到,失误并不是我们的全部历史,而只是四十年历史中的一小部分。……其次,我们还应该看到,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所获得的成就,不仅表现在经济上,还表现在政治、文化以至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种驳论方式针锋相对,干脆利落,能有力地戳穿谎言和谬论。
b .通过批驳对方的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因为论据是用以论证中心论点的根据,因此,把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站不住脚。例如《“友谊”还是侵略?》(毛泽东)就是采用了逐条批驳论据,进而驳倒论点的写法:敌论艾奇逊说:“从我们历史很早的时候起,美国人民和政府就关心中国了。虽然距离遥远,可是那些在宗教、慈善事业和文化方面团结中美两国人民的纽带,一直在加深着美国对中国的友谊,许多年来种种善意措施便是证据,例如用庚予赔款来教育中国学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废除治外法权,以及战时和战后对中国的大规模援助等等。美国始终维持并且现在依然维持对华外交政策的各项基本原则,包括门户开放主义,尊重中国行政和领土的完整,以及反对任何外国控制中国等等,这是有案可稽的。”
驳论艾奇逊当面撒谎,将侵略写成了“友谊”。
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自从 1840 年帮助英国人进行鸦片战争起,直到被中国人民逐出中国止,应当写一本简明报要的教科书,教育中国的青年人。美国是最早强迫中国给予治外法权的国家之一,这即是白皮书上提到的中美两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签订的 1844 年的望厦条约。就是在这个条约里,美国除了强迫中国接受五口通商等事以外,强迫中国接受美国人传教也是一条。美帝国主义比较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很长的时期内,更加注重精神侵略方面的活动,由宗教事业而推广到“慈善”事业和文化事业。……参加八国联军打败中国,迫出庚子赔款,又用之于‘欺育中国学生”,从事精神侵略,也算一项“友谊”的表示。
治外法权是“废除”了,Q###J沈崇案的犯人回到美国,却被美国海军部宣布无罪释放,也算一项“友谊”的表示。
“战时和战后的对华援助”,据白皮书说是 45 亿余美元,据我们统计是 591400 余万美元,帮助蒋介石杀死几百万中国人,也算一项“友谊”的表示。
这些事实,都有力的驳斥了美帝国主义的谎言,揭露了他们打着“友谊”的旗号进行侵略的罪恶行径。
C .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过程来驳倒对方的论点。也就是说把对方“强词夺理”之处戳穿,使其论点不能成立。这种驳论需要以逻辑知识作基础,从敌论的逻辑错误中找突破口,要求较高。课文中也有这样的例子,如《“旁观者”未必清》:
这些“旁观者”清不清呢?一点也不清。
试想,四个现代化是中国人民的共同事业,按理说,人人都应当是“当局者”,是主人翁。碰到困难,自己应尽一份力量。顾炎武说得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可见他是不主张做旁观者的,何况我们是新社会的主人呢?如果你竟当了旁观者,就表明你完全忘记了一个中国人的起码的责任,这正是最大的“不清”。
一个人一旦置身于旁观者的地位,就会渐渐地与时代隔膜,与人民疏远,既尝不到创业的艰辛,也领受不到胜利的乐观。甘与苦,爱与僧,冷与热,跟时代全不相通。这样就会变得庸俗假琐。C 胸狭隘,斤斤计较一蝇头小利,而不顾四化之千秋大业。正是所谓“不见舆薪”,又何“清”?
可见今天的旁观者,因为不清对四化前途不清,对社会规律不清,对时代潮流不清才旁观的。而愈是旁观,便愈是“不清”了。
现时,那句流行已久的成语似乎应当倒过来:“当局者清,旁观者迷。”这样一改,也许更符合唯物论的认识论,俗话说:“袖手旁观”。“袖手”,正是旁观者的特点。凡事若不动手,只是袖手观看,就不会有变革现实的实践。只凭看,怎么能看得清呢?
作者分析“旁观者”脱离实践,跟时代不相通,这种人与“清”怎么可能有必然的联系呢?可见“旁观者清”的推理论断是不合逻辑规律的。“旁观者”只能成为“落伍者”。
运用驳论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对准目标。首先弄清楚敌论的错误之处,在确认无疑之后,就选用最有分量的论据来驳斥,有理有据。
第二,抓住要害。要选择最突出的错误即敌论的要害之处,进行批驳,不可面面俱到,做到有主有次。
第三,内外有别,有理有节。对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要分别对待。对敌人要无情揭露,绝不手软;对同志要以治病救人的态度,适可而止,不宜过分。.议论文的结构。
从议论文的结构方面来看,一篇议论文应该有引论、本论和结论三个部分。我们以《青年必须掌握科学》(斯大林)为例:
(l)引论。文章提出要论述的问题的部分。本文第一段:我国无论在农业方面或工业方面愿意参加建设和领导建设的人有的是,会建设和会领导的人却少得不像话。相反地,我们在这方面是非常无知的。不但如此,我们还有些人决心歌颂我们的没有文化。……
(2)本论。对提出的问题,运用理论和事实进行分析,树立自己的观点的部分。本文第二段至第六段:我认为不消除这种野蛮和不文明的现象,不消除这种对待科学和有文化的叫野蛮态度,我们就一步也不能前进。…’··……没有这些干部,就谈不到我们能赶上和超过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在本论中,作者围绕“青年必须掌握科学”这个论点,层层深入地展开论证。
(3)结论。运用论据进行了透彻的论证之后,清楚地得出的必然的结论部分。本文最后两段:掌握科学,培养各种知识部门的新的布尔什维克专家干部,学习,学习,最顽强地学习,这就是现在的任务。
革命青年向科学大进军,同志们,这就是我们现在所需要用引论、本论、结论的提法,同学们会感到有点抽象。其实,这与我们常说的“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提法是一致的,我们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掌握写评论性议论文的写法。例如(反对自由主义)的结构提纲:提出问题马克思主义和 J 我们主张积极的思想斗争(l、2 段)t 自由主义的根本分歧L 自由主义主张取消思想斗争(自由主义的十一种表现为下文分析提供依据(3 - 16 段)
分析问题(自由主义的危害来源;思想方法和自由主义,为解决问题打下基础的性质(17 - 20 段)
解决问题{指出克服自由主义的途径,发出号召(21、22段).议论性语言的严密、概括。
把握议论文中的议论性语言严密、概括的特点,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思想内容的理解。阅读时,可从有关的关键词语、句子入手。如《“友邦惊诧”论》在批驳“国将不国”这一谬论时,只用了如下一段:可是“友邦人士”一惊诧,我们的国府就怕了,“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文中的“……就……”,概括揭示了“友邦”同“国府”的主奴关系。正是这看似曾普通通的一组关联词语,把党国对主子的千种奴颜、万种媚骨尽收其中,其概括力可谓强矣。再如文中由“好像……一样”构成的排比句,它是作者根据“党国”的逻辑进行推论的,这些推论,一个比一个荒谬,一个比一个可笑,因而不仅活现了“党国”投降卖国的丑态,而且无可辩驳地论证了“国将不国”的责任应由“党国”来负。
(五)文学作品阅读 转到 一般阅读 记叙文阅读 说明文阅读 议论文阅读
【考试目标】.理解散文材料多样而主题集中的特点,领会散文的中心思想。.能分析小说故事情节的阶段(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分析小说描写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小说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和作品的主题思想。.理解剧本中的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文字,理解戏剧冲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及剧本所表达的主题思想。.了解诗歌语言形式的一般特点,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文学作品的一般常识,初步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写。,【复习指导】
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首先要了解散文、小说、戏剧文学、诗歌这四种文学体裁样式的有关常识和各自的特点,然后从形式入门,进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散文。
这里说的散文,是狭义的散文,一般称作抒情散文。
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神不散”。虽然它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取材必须为中心思想服务,即在结构上只能围绕一个中心,牵住一条线索组织材料,控制思路。
因此,阅读散文要注意找出文章中的线索,看看文章是怎样展开丰富的联想,运用灵活多变的手法,采集广泛的题材内容,从而集中地表现中心思想的。.小说。
小说这种文学体裁,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是一篇小说必须具备的三要素。阅读小说,宜从三要素入手,便能理解小说中人物的思想性格进而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在作品中,情节的安排取决于作者的艺术构思,但不论故事情节如何安排,情节的发展总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把握这一点,然后通过对作品情节的分析,了解人物在事件中的各种表现,就能把握人物的性格。
小说中的人物描写主要有: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要抓住作品中的这些描写,了解人物想了什么,做了什么,说了什么,进而分析人物为什么会这样想,为什么会这样做,为什么会这样说,便能深入理解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进而理解其反映的社会生活。
小说中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是为了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描写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场景)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等。要通过对环境描写的分析,了解它在文章中的作用,进而深入地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通过阅读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除从上述方法入手外,还应注意联系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创作意图。.戏剧文学。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把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综合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
戏剧,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分类。按照表现形式,可以分为话剧、诗剧、歌剧、舞剧、戏曲。按照内容性质,可以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所谓正剧,就是能反映悲喜等思想感情的复杂变化的戏剧。按照题材所涉及的方面,可以分为现代剧、历史剧、神话剧、科学幻想剧、童话剧、儿童剧。按照篇幅规模,可以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
戏剧文学,即剧本,它通常由人物自身的台词(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等)和舞台提示(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布景、服装、道具以及人物台词的心理情绪、动作、上下场等)两个部分组成。舞台提示是一种叙述性的文学,它能加深我们对剧本的理解,阅读时应予注意。与此同时,要注意分析剧本中的人物台词 3(语言)和戏剧冲突中所反映的人物思想性格,进而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诗歌。
和谐的节奏,精炼的语言,鲜明的形象,强烈的感情,是诗歌的四大特点。
阅读诗歌,要特别注意诗歌遣词造句讲究精炼、优美、音乐性,讲究变化的特点,同时要通过对其精粹语言的分析、理解,把握诗歌所描绘的鲜明、独特、感人的形象,进而领悟作者反映社会生活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此外,诗歌形式的多样性,我们在阅读时也应注意。诗歌如果从体裁分,有格律严整的律诗(近体诗),有格律较宽的古风(古体诗), 还有民间流传、集体创作的民歌。如果从内容分,诗歌又可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
第二篇:中国现代文学期末复习指导
电大《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一)一、单项选择题
1.发表于1917年1月《新青年》的《文学改良刍议》,其作者是(C)。A.鲁迅 B.陈独秀 C.胡适 D.李大钊
2.《人的文学》的作者是五四时期因倡导“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而名声大振的(B)。A.鲁迅 B.周作人 C.胡适 D.沈雁冰
3.小说《湖畔儿语》以儿童的视线和体验,讲述一个苦难家庭的故事。其作者是(D)。A.冰心 B.冯文炳 C.鲁迅 D.王统照
4.体力劳动和人生磨难没有摧垮她,关于地狱之有无,是否会在死后被两个男人用大锯锯开,以及作为再嫁的寡妇是否有资格参加祭祖祝福,才是她的精神支柱。这个人物是(D)。A.阿Q B.孔乙己 C.闰土 D.祥林嫂
5.在《沉沦》问世十余年后,有人说“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万年的背甲里面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为什么?就因为有这样露骨的真率,使他们感受着作假的困难。”这人是(B)。
A.苏雪林 B.郭沫若 C.郑伯奇 D.周作人 6.1919年初,北京大学傅斯年?罗家伦等学生创立了(B)。A.青年杂志社 B.新潮社 C.文学研究会 D.创造社 7.叶绍钧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是写于1928年的(D)。
A.《隔膜》 B.《潘先生在难中》 C.《火灾》 D.《倪焕之》
8.文学研究会重要的小说家,除由新潮社而来的叶绍钧和俞平伯外,还有冰心、落华生等,其中,落华生是指()。
A.王统照 B.庐隐 C.许地山 D.许杰
9.诗界第一位发难者就是被称为“中国新诗的第一人”的(B)。A.郭沫若 B.胡适 C.刘半农 D.鲁迅
10.1921年诗集《女神》出版,宣告了新诗的最终形成。《女神》的作者是(A)。A.郭沫若 B.胡适 C.刘半农 D.鲁迅
11.1917年1月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这是倡导文学革命和新诗理论建设的第一篇文章,其作者是(B)。
A.周作人 B.胡适 C.陈独秀 D.鲁迅 12.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个人诗集是(C)。
A.《冬夜集》 B.《女神》 C.《尝试集》 D.《雪朝》
13.《教我如何不想她》流传甚广,并首次使用“她”字,经赵元任谱曲后,成为传唱至今的流行歌曲,这首诗的作者是(C)。
A.郭沫若 B.胡适 C.刘半农 D.鲁迅
14.文学研究会丛书中的第一部个人诗集《将来的花园》的作者、文学研究会诗人中最受推崇的诗人是(B)。A.朱自清 B.徐玉诺 C.郑振铎 D.叶绍钧
15.在众多小诗的作者中,最重要的诗人是深受泰戈尔《飞鸟集》影响的(D)。A.汪静之 B.胡适 C.朱自清 D.冰心 16.与冰心同为“小诗运动”重要诗人的是(B)。A.汪静之 B.宗白华 C.徐志摩 D.郭沫若
17.“只要你听着我的歌声落了泪,/就不必打开窗门问我,„你是谁?‟”以这样的发问开篇的诗作是(D)。A.《我是一条小河》 B.《帷幔》 C.《吹箫人的故事》 D.《蚕马》
18.30年代的抒情散文,在形式上精雕细琢、匠心独运,一种追求唯美的散文风格蔚然成风,其重要的代表作家是(C)。
A.郁达夫 B.丰子恺 C.何其芳 D.梁遇春
19.30年代中期,郁达夫移居杭州之后,是他游记散文创作的高峰期,除《达夫游记》外,还创作有(B)等。
A.《漂泊杂记》 B.《屐痕处处》 C.《西湖漫拾》 D.《湖上散记》 20.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散文诗集,并开“独语体”散文之先河的是(C)。A.《呐喊》 B.《朝花夕拾》 C.《野草》 D.《坟》
21.以一人之力,持续40载,完成了《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晚年又用7年时间完成了百万言学术著作《英国文学史》的著名作家是(D)。
A.穆旦 B.林语堂 C.冯至 D.梁实秋
22.受《玩偶之家》影响而创作的独幕话剧《终身大事》,是中国话剧史上第一部在刊物上公开发表的剧作。其作者是(A)。
A.胡适 B.欧阳予倩 C.田汉 D.丁西林
23.1929年11月,率先提出无产阶级戏剧口号的是沈端先、郑伯奇等人发起成立的(C)。A.上海戏剧协社 B.民众戏剧社 C.上海艺术剧社 D.南国社 24.田汉1920年创作完成的第一部剧本是(B)。
A.《获虎之夜》 B.《梵峨嶙和蔷薇》 C.《名优之死》 D.《咖啡店之一夜》
25.代表着田汉的创作风格从浪漫主义逐步转向现实主义,也标志着作家创作进入到第二阶段的作品是创作于1929年的(C)。
A.《获虎之夜》 B.《梵峨嶙和蔷薇》C.《名优之死》 D.《咖啡店之一夜》 26.洪深在20年代创作的代表作是(C)。
A.《卖梨人》 B.《贫民惨剧》 C.《赵阎王》 D.《五奎桥》
27.曹禺在大学期间创作的《雷雨》1934年7月在《文学季刊》一卷三期发表,是由一位著名作家和编辑
推荐的。这位作家和编辑是(D)。
A.鲁迅 B.茅盾 C.老舍 D.巴金
28.1923年,丁西林因独幕剧《一只马蜂》而一举成名,而他早期话剧的代表作则是创作于1925年的(C)。A.《酒后》 B.《亲爱的丈夫》 C.《压迫》 D.《北京的空气》 29.标志着夏衍的话剧创作成熟的代表作是(D)。
A.《赛金花》 B.《法西斯细菌》 C.《秋瑾传》 D.《上海屋檐下》
30.1921年7月,西谛在《评论之评论》第1卷第4期发表《文学与革命》,这是革命文学主张的最初萌芽。西谛即(A)。
A.郑振铎 B.恽代英 C.邓中夏 D.瞿秋白 31.蒋光慈的第一部小说是以书信体的形式写作的(C)。
A.《最后的微笑》 B.《短裤党》 C.《少年漂泊者》 D.《丽莎的哀怨》 32.废名的第一部长篇是(C)。
A.《竹林的故事》 B.《莫须有先生传》 C.《桥》 D.《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 33.被称为“鬼才”的新感觉派后起之秀是(D)。A.戴望舒 B.刘呐鸥 C.施蛰存 D.穆时英
34.反映从中日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时期成都平原动荡社会生活的“长河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的作者是(D)。
A.老舍 B.赵树理 C.巴金D.李劼人 35.“七月派”中最优秀的小说家是(C)。A.胡风 B.阿垅 C.路翎 D.穆旦
36.确立冯沅君新文学史地位的主要是小说集(A)。
A.《卷葹》 B.《旅行》 C.《隔绝》 D.《隔绝之后》
37.有一位女作家虽然加入了文学研究会,但她作品的艺术气质却接近创造社,强调主观与个性。这位女作家是(C)。
A.冰心 B.冯沅君 C.庐隐 D.陈衡哲
38.奠定凌叔华文坛地位的成名作是1925年1月10日在《现代评论》(第一卷第五期)上发表的(C)。A.《绣枕》 B.《女儿身世太凄凉》 C.《酒后》 D.《资本家之圣诞》
39.1930年,丁玲以瞿秋白和王剑虹(丁玲的好友)的爱情故事为题材创作了小说(B)。A.《母亲》 B.《韦护》 C.《梦珂》 D.《莎菲女士的日记》
40.以第一人称记述女主人公苏怀青从迈上花轿到走出“围城”的婚姻生活的小说是(D)。A.《倾城之恋》 B.《歧途佳人》 C.《呼兰河传》 D.《结婚十年》 41.“水族系列小说”《鱼》、《蚌》和《蟹》的作者是(D)。A.张爱玲 B.苏青 C.凌叔华 D.梅娘
42.“鸳鸯蝴蝶派”时期言情小说的代表作品是徐枕亚的(B)。
A.《金粉世家》 B.《玉梨魂》 C.《啼笑因缘》 D.《秋海棠》 43.被公认为是现代武侠小说的开端是平江不肖生的(A)。
A.《江湖奇侠传》 B.《联镖记》 C.《蜀山剑侠传》 D.《七杀碑》 44.张恨水在40年代写了不少社会讽刺小说,代表作品有《八十一梦》和(B)。A.《春明外史》 B.《五子登科》 C.《金粉世家》D.《啼笑因缘》 45.蒋光慈、、洪灵菲、林伯修、戴平万,以及、钱杏邨属于(B)。A.新月诗派 B.普罗诗派 C.七月诗派 D.九叶诗派 46.普罗诗歌的拓荒者是(A)。
A.蒋光慈 B.殷夫 C.郭沫若 D.艾青
47.新诗史上第一部歌颂苏联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新生活的诗集是(B)。A.《女神》 B.《新梦》 C.《前茅》D.《恢复》
48.在普罗诗歌方面,继郭沫若、蒋光慈之后的重要诗人是(C)。A.柔石 B.丁玲 C.殷夫 D.艾青
49.中国诗歌会的主要诗人有蒲风、王亚平、温流和(A)等。A.杨骚 B.郭沫若 C.殷夫 D.蒋光慈
50.“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埋葬。”出自(D)。A.《难民》 B.《老马》 C.《炭鬼》 D.《三代》 51.《新月诗选》的编选者是(B)。
A.徐志摩 B.陈梦家 C.饶孟侃 D.卞之琳
52.《成都,让我把你摇醒》(《夜歌》第一首):“让我打开你的窗子,你的门,/成都,让我把你摇醒,/在这阳光灿烂的早晨!”其作者是(B)。
A.李广田 B.何其芳 C.卞之琳 D.戴望舒
53.戴望舒的第一本诗集是(D)。
A.《雨巷》 B.《望舒诗稿》 C.《夜歌》 D.《我的记忆》 54.被闻一多先生赞誉为“擂鼓诗人”和“时代的鼓手”的诗人是(A)。A.田间 B.郭沫若 C.艾青 D.闻一多
55.七月诗派重要的诗论家是著有《诗与现实》、《人与诗》、《诗是什么》的(D)。A.田间 B.胡风 C.艾青 D.阿垅
56.有位诗人十来没写诗了,“有一次,在一个冬天的下午,望着几架银色的飞机在蓝得像结晶体一般的天空里飞翔,想到古人的鹏鸟梦,我就随着脚步的节奏,信口说出一首有韵的诗,回家写在纸上,正巧是一首
变体的十四行”,于是,诗人的灵感蜂拥而至,一共写出了27首十四行诗。这位诗人是(A)。A.冯至 B.卞之琳 C.穆旦 D.杭约赫
57.私淑里尔克的一位中国诗人,以他取得的巨大成绩成就了他在文学史上诗哲的地位,他的《十四行集》,占据了40年代诗歌史上的第一座高峰,这位诗人是(A)。A.冯至 B.卞之琳 C.穆旦 D.艾青
58.1937年8月12日西北战地服务团组建,其团长是(A)。A.丁玲 B.何其芳 C.艾青 D.赵树理
59.1938年初夏,延安印刷工人在清凉山上举办诗歌朗诵晚会,柯仲平朗诵了一首歌颂边区民兵斗争的诗,毛泽东当即上前握住他的手,大为赞赏。这首诗是(C)。
A.《王贵与李香香》B.《假使我们不去打仗》C.《边区自卫军》D.《咱们的领袖毛泽东》 60.得到“反映农村斗争的最杰出的作品”、“解放区文艺的代表之作”等高度评价的赵树理小说是(C)。A.《小二黑结婚》B.《李家庄的变迁》C.《李有才板话》D.《三里湾》
61.解放区仅有的一部直接反映农村合作社题材的作品,也是当时第一部将反对革命队伍内部“左”的教条主义、官僚主义和主观主义作为主要情节贯穿线的作品,是欧阳山的(A)。A.《高干大》B.《小二黑结婚》C.《暴风骤雨》D.《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二、多项选择题
1.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是《孽海花》和(ABC)。
A.《官场现形记》B.《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C.《老残游记》D.《新中国未来记》
2.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和《孽海花》的作者是李伯元和(ACD)。
A.吴趼人 B.康有为 C.刘鹗D.曾朴
3.《新潮》的小说作者主要有汪敬熙、罗家伦、欧阳予倩和(BCD)等。
A.郁达夫 B.俞平伯 C.杨振声 D.叶绍钧
4.以鲁迅为领路人的乡土文学作家群,主要有王鲁彦、许钦文(ABC)等。A.彭家煌 B.许杰 C.蹇先艾 D.茅盾
5.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主要有爱姑、七斤一家和(ACD)等。A.阿Q B.孔乙己 C.闰土 D.祥林嫂
6.鲁迅先后写了一系列表现农民的苦难、蒙昧和沉默的小说。其中,主要有(BCD)等。A.《狂人日记》 B.《**》 C.《阿Q正传》 D.《故乡》 7.在《新青年》同人中,有“留日”经历的有李大钊、钱玄同和(ABC)等。A.陈独秀 B.鲁迅 C.周作人 D.胡适
8.郁达夫的小说以主观抒情见长,充满了愤懑、忧郁、叛逆和自我倾诉,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自我小说”,主要有(ACD)等。
A.《沉沦》 B.《孔乙己》 C.《南迁》 D.《迟桂花》
9.在创造社还有一批与郁达夫相近,受到日本私小说影响,基于现代心理学和佛洛依德学说,长于心理描写包括畸形的性心理的青年作家。主要有(ABC)等。A.张资平B.幐固 C.叶灵凤 D.废名
10.张资平的早期小说,多从日本留学时期接触的年轻女性的心理写起,主要有(ABD)等。A.《木马》 B.《她怅望着祖国的天野》 C.《新生》 D.《梅岭之春》 11.五四小说创作重要的小说家群,主要有文学研究会小说家群和(ABC)等。A.创造社小说家群B.《新潮》小说家群C.乡土文学作家群D.《新青年》作家群 12.叶绍钧的早期小说大多描写小知识分子和小市民的灰色生活,主要有(D)等。A.《这也是一个人?》 B.《倪焕之》C.《是爱情还是苦痛?》 D.《潘先生在难中》
13.许地山的小说,带有浓郁的异域色彩,其中,以缅甸、印度和南洋为背景的主要有《醍醐天女》和(ACD)
等。
A.《命命鸟》 B.《春桃》 C.《商人妇》 D.《缀网劳蛛》
14.废名的小说,对现实的苦痛有着超越的意趣,往往有一种淡淡的禅味。主要有(ABD)等。A.《桃园》 B.《竹林的故事》 C.《社火》 D.《浣衣母》
15.19世纪末,为配合正在兴起的维新运动而倡导“诗界革命”的主要有黄遵宪和(BCD)等。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夏僧佑 16.湖畔诗社的主要诗人有(ABCD)等。
A.应修人 B.汪静之 C.冯雪峰 D.潘漠华 17.湖畔诗社先后出版的诗合集主要有(AB)等。
A.《湖畔》 B.《春的歌集》 C.《蕙的风》 D.《寂寞的国》 18.湖畔诗社诗人汪静之出版的个人诗集主要有(CD)等。A.《湖畔》 B.《春的歌集》 C.《蕙的风》D.《寂寞的国》 19.小诗是五四初期最为风行的诗体,其代名词主要有(ABD)等。A.冰心体 B.繁星体 C.飞鸟体 D.春水体
20.冯至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下卷的四首叙事诗是《寺门之外》和(BCD)等。A.《我是一条小河》 B.《帷幔》 C.《吹箫人的故事》 D.《蚕马》
21.1923年,在北京组织新月社的主要成员有胡适、余上沅、林徽音和(ABC)等。A.梁启超 B.徐志摩 C.丁西林 D.闻一多
22.后期新月诗派的主要诗人除徐志摩外,还有(AB)等。A.饶孟侃 B.陈梦家 C.孙大雨 D.方玮德
23.与李金发同时或稍后,出现了一批象征派诗人,主要有后期创造社的(BCD)等。
A.戴望舒 B.王独清 C.穆木天 D.冯乃超
24.《新青年》开辟的“随感录”专栏是孕育现代白话杂文的摇篮,其作者除鲁迅外,还有(ABCD)等。A.陈独秀 B.李大钊 C.钱玄同 D.刘半农
25.二三十年代在杂文创作中有重要作用的报刊主要有(BC)等。
A.《新青年》 B.《申报•自由谈》 C.《语丝》 D.《时事新报•学灯》 26.周作人著名的“三礼赞”是指(ACD)。
A.《娼女礼赞》 B.《鸦片礼赞》 C.《哑吧礼赞》 D.《麻醉礼赞》 27.诗歌合集《汉园集》的作者是(ACD)。A.何其芳 B.俞平伯 C.卞之琳 D.李广田 28.中国现代戏剧的三大奠基人通常是指(ABC)。A.田汉 B.欧阳予倩 C.洪深 D.郭沫若
29.30年代以后,洪深最重要的话剧创作是《农村三部曲》,即(BCD)。A.《赵阎王》 B.《五奎桥》 C.《香稻米》 D.《青龙潭》
30.曹禺在《雷雨》、《日出》之后,又连续创作了一批优秀作品,主要有(ABCD)等。A.《原野》 B.《北京人》 C.《蜕变》 D.《家》 31.阿英的“南明史剧系列”主要有(ABC)等。
A.《碧血花》 B.《海国英雄》 C.《杨娥传》 D.《棠棣之花》 32.40年代的“太平天国史剧”系列主要有(ABD)等。
A.《金田村》 B.《李秀成之死》 C.《孔雀胆》 D.《忠王李秀成》 33.郭沫若的“战国史剧”系列主要有(ABC)等。
A.《屈原》 B.《棠棣之花》 C.《虎符》 D.《海国英雄》
34.郭沫若从1941年12月至1943年3月,一年零三个月间连续创作了六部历史剧,其中,有两部分别取材于元代和明代。它们是(BD)。
A.《屈原》 B.《孔雀胆》 C.《虎符》 D.《南冠草》
35.所谓两个社团三个刊物一起,以鼓吹革命文学为共同目标,掀起了一场颇有声势的“无产阶级文学”倡导运动。是指太阳社、创造社和(ABC)等。
A.《太阳月刊》 B.《创造月刊》 C.《文化批判》 D.《创造季刊》 36.“革命小说”作家群,其主要作家有(BCD)等。A.郭沫若 B.蒋光慈 C.洪灵菲 D.阳翰笙 37.与蒋光慈作品风格相近的革命小说主要有(AB)等。A.洪灵菲的《流亡三部曲》 B.华汉的《地泉》三部曲 C.郭沫若的《漂流三部曲》 D.巴金的《激流》三部曲 38.被国民党政府杀害的“左联五烈士”是指李伟森、胡也频和(ABD)。A.柔石 B.冯铿 C.丁玲 D.殷夫 39.左翼文学的后起之秀主要有(ABD)等。A.张天翼 B.沙汀 C.蒋光慈 D.艾芜
40.沙汀最具特色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一系列表现四川农村的“揭露小说”,主要有(ABC)等。A.《代理县长》 B.《兽道》 C.《在祠堂里》 D.《法律外的航线》 41.茅盾的“《蚀》三部曲”是指(BCD)。
A.《灭亡》 B.《幻灭》 C.《动摇》 D.《追求》 42.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是指(ACD)。
A.《春蚕》 B.《苦夏》 C.《秋收》 D.《残冬》
43.“东北作家群”是指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陆续流亡到关内的萧红、萧军、白朗(ABCD)等。A.舒群 B.端木蕻良 C.罗烽 D.骆宾基
44.京派的主要刊物,除卞之琳、沈从文、李健吾等编辑的《水星》外,主要有(ABD)等。A.废名、冯至编辑的《骆驼草》 B.沈从文主持的《大公报•文艺》 C.巴金主持的《文学季刊》 D.朱光潜编辑的《文学杂志》 45.几乎每部作品集都得到周作人赞赏的作家主要有(AB)等。A.废名 B.俞平伯 C.冯至 D.沈从文 46.“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主要有(BCD)等。A.张资平B.刘呐鸥 C.施蛰存 D.穆时英
47.40年代长篇小说在讽刺和通俗化方面的代表作家主要有(BD)等。A.茅盾 B.钱钟书 C.路翎 D.赵树理
48.李劼人反映从中日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时期成都平原动荡社会生活的“长河小说”主要有(ACD)等。A.《死水微澜》 B.《灭亡》 C.《暴风雨前》 D.《大波》 49.路翎出版的作品主要有(ACD)等。
A.《饥饿的郭素娥》B.《李家庄的变迁》C.《蜗牛在荆棘上》D.《财主底儿女们》 50.钱钟书的散文和小说作品主要有(ABC)等。
A.《写在人生边上》 B.《围城》 C.《人•兽•鬼》 D.《管锥编》 51.40年代,沙汀接连完成了描写四川农村生活的长篇小说主要有(ACD)等。A.《淘金记》 B.《出川记》 C.《困兽记》 D.《还乡记》 52.四十年代,茅盾先后发表的长篇小说主要有(ABC)等。
A.《腐蚀》B.《霜叶红似二月花》C.《锻炼》D.《从牯岭到东京》
53.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代女性文学作家主要有庐隐、石评梅、冯沅君和(ABC)等。A.陈衡哲 B.冰心 C.凌叔华 D.张爱玲 54.“东吴系”女作家主要有(BCD)等。
A.张爱玲 B.施济美 C.汤雪华 D.杨秀珍
55.张爱玲的“上海传奇”系列小说主要有《封锁》和(ABD)等。A.《金锁记》B.《红玫瑰与白玫瑰》 C.《倾城之恋》D.《花凋》
56.通俗小说的“五根支柱”是社会小说、言情小说和(ABD)。A.武侠小说 B.侦探小说 C.心理小说D.历史小说 57.张恨水的“社会言情小说”主要有(ACD)等。
A.《春明外史》 B.《玉梨魂》 C.《金粉世家》 D.《啼笑因缘》
58.中国武侠小说的四大流派是以李寿民《蜀山剑侠传》等为代表的“剑仙派”和(ABD)等。A.以王度庐《卧虎藏龙》等为代表的“侠情派”
B.以白羽《联镖记》《十二金钱镖》等为代表的“技击派” C.以平江不肖生《江湖奇侠传》等为代表的“奇侠派” D.以朱贞木《七杀碑》等为代表的“历史派” 59.30年代出现的主要诗派或诗人群有(ABC)等。
A.以殷夫、蒲风为代表的革命现实主义诗人群B.以徐志摩、陈梦家为代表的后期新月诗派 C.戴望舒、何其芳、卞之琳为代表的现代派诗人群D.以胡风和艾青为首的七月诗派
60.与中国诗歌会诗人几乎同时出现的还有“密云期”诗人(ABD)等。A.臧克家 B.田间 C.卞之琳 D.艾青
61.臧克家前期抒情诗的主要收获,除《烙印》外还有(BCD)等。
A.《老马》 B.《罪恶的黑手》 C.《运河》 D.《自己的写照》
62.后期新月诗派是前期新月派的继承与发展,其成员除前期新月派的徐志摩、饶孟侃等,主要有(BCD)等。
A.臧克家 B.陈梦家 C.方玮德 D.卞之琳
63.40年代是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成熟年代,其代表性诗集主要有(AD)等。
A.卞之琳的《慰劳信集》B.郭沫若的《战声集》C.戴望舒的《望舒诗稿》D.冯至的《十四行集》
64.现代诗派的代表性诗集主要有(ABCD)等。
A.《望舒诗稿》 B.《鱼目集》 C.《二十岁人》 D.《汉园集》
65.在现代诗派的聚合、流变过程中的三个非常重要诗人是(BCD)。A.李广田 B.何其芳 C.卞之琳 D.戴望舒
66.戴望舒先后出版的诗集有(ABCD)等。
A.《我底记忆》 B.《望舒草》 C.《望舒诗稿》 D.《灾难的岁月》
67.《七月》被迫停刊以后,七月诗派的主要刊物还有(ABC)等。A.《希望》 B.《泥土》 C.《呼吸》 D.《前哨》
68.七月诗派的主要成员有胡风、艾青、田间、鲁藜、冀汸、曾卓、杜谷、郑思、彭燕郊(ABC)等。A.绿原 B.阿垅 C.牛汉 D.穆旦
69.胡风一直在从事诗歌写作,创作有诗集和长诗(ABC)等。
A.《为祖国而歌》 B.《野花与箭》 C.《时间开始了》 D.《白色花》
70.抗战以前,中国的文学始终以上海和北平为中心,但抗战以后,则出现了临时性的多元中心,包括长沙、广州、桂林以及(ABD)等。
A.武汉 B.重庆 C.南京 D.昆明
71.冯至先后出版的诗集主要有(ACD)等。
A.《昨日之歌》 B.《慰劳信集》 C.《十四行集》 D.《北游及其他》
72.穆旦先后出版有诗集主要有(ABD)等。
A.《探险队》 B.《穆旦诗集(1939-1945)》 C.《白色花》 D.《旗》
73.抗日民主根据地吸引了大批的文艺工作者和青年学生,其中,已经成名的作家先后有田间、荒煤、萧军、周立波、欧阳山、刘白羽和(ABC)等。A.丁玲 B.何其芳 C.艾青 D.赵树理
74.同时获得1951斯大林文学奖的小说是(AB)。
A.《暴风骤雨》B.《太阳照在桑干河上》C.《白毛女》 D.《小二黑结婚》 75.在解放区群众性诗歌创作运动中,产生了一批优秀民歌《东方红》和(ACD)等。A.《十绣金匾》B.《太阳照在桑干河上》C.《翻身道情》D.《咱们的领袖毛泽东》
第三篇:初中语文现代文复习资料
语文阅读分析常用名词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3、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4、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5、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6、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
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各种文体知识点及应试方法】
一、记叙文
★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事件的经过、事件的结果 ★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探究“如何整体感知?”
阅读记叙文,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概内容。“整体感知”就是通过初步阅读对文章的基本内容和面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就是“整体感知”的几个要点。
1、整体感知的内容。
A、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 B、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
阅读记叙文时,我们通过对重点词语和关键句、段内涵的仔细揣摩,理清作者的思路和主要内容,领会文章内容和主旨,从而体会作者对生活、人性、世事的感悟、态度,了解作者所持的观点和感情。整体感知文章的主旨及作者的情感或观点,也就是我们的答题的思想,在解题过程中起着重要指导意义。即我们所讲的答题时,能往中心上靠的,尽量往中心上靠,围绕作者的写作意图回答问题。如《藤野先生》。
2、整体感知的方法
A、不同的体裁有着不同的方法
(1)写人的记叙文——一般侧重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
从描写人物时写的事件中分析人物,在每件事的言行中概括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点,包括对人物的正面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和侧面描写。如《最后一课》《芦花荡》(2)记事的记叙人——抓住记叙的六要素,分析事件的意义和影响。如《社戏》
(3)写景状物的记叙文——抓住景物的特征,总体把握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蕴涵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抒情的方式。如《春》。
B、整体感知有助于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抓住文章的重要内容和中心意思,从而能有效地梳理文章的脉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精要分析。快速整体感知课文,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通过寻找中心句或中心段把握文章的主旨。如每一段的中心句、课文开始和最后结尾的总结段落,或者还有写课文中间有明显的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2)通过归纳来进行提炼。有的文章的中心意思分散杂全文各部分中,需要通过归纳各段的断意来提炼。在记叙文中,中心有时比较含蓄,往往蕴藏在人物或事件的背后,需要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而有些文学作品更是往往意在其外,非深入进去不能挖掘其中丰富的内涵。例如《社戏》一课,全文并未直接点明中心,只在最后一段文字中说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的好戏了。”如果理解只停在表面,同学们会误以为本 文主旨只是为了告诉读者“我”怀念的是好戏和好豆,而实际上这样的理解当然是很肤浅的,细究下去会发现并非如此。
(3)学会筛选文章信息,抓住关键性词语来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所谓“关键性词语”,就是文中对表达内容、表达中心起重要作用的词语。关键性词语通常是在通读全文,对作品内容有了一定了解后才能比较准确地找到。找关键性词语的目的在与挖掘深刻、含蓄的思想内容或者文章写作的中心等。如《背影》关键性的词语表现“ 我”对父亲感情的变化。
3、具体答题方法
●审清题意。就是要分析题干要求,包含几层意思,其中透露了哪些信息。只有搞清题意,我们才能更好地按要求做题,少走弯路,切中要害。回扣原文。找出题干考查点的出处。从命题的考查层次上看,阅读理解的出题思路一般都很清晰,从分段考查到牵涉到上下几段概括总结,逐步过渡到对于全文内容的把握。从段落上来看,考查一般情况下是从前往后,逐层深入,先分后合。这样一来,为更好地回扣原文找到了一定的思路。
●上下联系。由回扣原文依照的切入点作为参照点进行文意上的上下联系,范围可能在本段之内,也可能涉及到上下几段内容。在联系的基础上初步分析,划定答题所需的大体氛围。在联系上一定要注意考虑全面,同时要抓关键,缩小范围。
●分析综合。就是在上下联系锁定的范围基础上,在头脑中对其加工组合,找出有效信息,概括总结,提炼要点。在分析综合中要强调“要点”意识,因为评卷工作中是根据要点分配分值的。这一过程最能体现思维能力,也是答题过程中至为关键的一环。
●组织表达。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将头脑中分析出的有效信息付诸卷面。首先考虑用原文中的语句,如果原文中的语句量过大,就需要进行压缩,有效组织,用自己加工过的语句回答。在答卷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书写要工整,避免错别字。
二、散文
★散文的分类: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 ★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考点及应试分析:
1、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
(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
(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答题要点:(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
(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散文的顺序一般包括选取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1)线索: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例如:《藤野先生》以“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和“我的爱国思想感情”为线索等。●考题形式: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答题要点:找到线索,根据提问灵活回答。关键是能判断准线索。(2)顺序
●考题形式:(1)连续的材料或几个段落或词语能否调整顺序?为什么?
(2)从原文中抽出一句话或几个词语,让你放回文中可以选择的几个地方。
●答题思路:形式(1)要注意审题,有的是不能颠倒顺序的,有的是可以颠倒顺序的。出题人在出题时会有暗示;同时也要推敲材料和段落、词语之间的关系。不管能还是不能,都要谈为什么。思路是要看材料或段落、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参照说明文考点分析顺序分析部分)。形式(2)从原文中抽出的语句,往往是总结性的或承上启下的,一是靠考生的语感修养;二是对语句进行理性分析。词语顺序也要凭借语感和理性分析,要分析语言环境和词语搭配的问题。这样的题,往往是有选择答案,即使没有选择答案,也不要回答为什么,但思维过程要考虑道词语的逻辑顺序和词语搭配的习惯。
3、品味语言 ★(1)字词含义:
原文给一个词语的拼音,让你根据语境和拼音写出词语并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这个考点是今年的必考题。填写词语要靠平时的积累,解释词语要根据该词语所在的语境来推断。●答题思路:①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②根据该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注意: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解释,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2)词语妙用:
●考题形式: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 ●答题思路:①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②表达作用,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
③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3)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这样的题,往往结合发展性考题来考(见考点5分析)。有时,也会单纯考哲理性语句的含义,这样的考题,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
4、表达方式的作用
★(1)描写的作用: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等。景物描写,主要考意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时,重点是景物描写对表达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要严格区分小说景物描写与散文景物描写的不同(小说景物描写是渲染气氛或交代时令(季节),衬托人物;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人物描写主要是考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值得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2)议论的作用: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此考点一般不单独出题。
★(3)抒情的作用: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一般不单独出题,往往和词语表达考点结合起来考。
5、表现手法
泛指写作上的方法,它必须是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写作的方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①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 ②咏物类——托物言志
③怀古类——借景抒情、即事抒情 ④咏史类——借古讽今、借题发挥 ⑤送别类——即事抒情、即景抒情 ⑥边塞类——真抒胸臆、借景抒情等等
有时也见衬托、对比、侧面描写、象征、卒章显志、讽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实写虚、寓虚于实、虚实相生)手法等。
6、发展性考题
(1)仿写:此考点一般是给一个句子,让考生仿写一个或几个。
●答题要点:①要读懂题旨要求,出题人让考生做什么,怎么做;②例句的关键词语是什么,要抓住关键词语思考、答题;③在没有答题思路的情况下,要考虑和例句关键词语相对、相同的词语,例如:关键词语是天空,你可以考虑大地、高山、海洋等,联想要丰富,思维开阔。
例句的基本思维模式是:XXX 对象在XXX条件下,XXX怎么样。例如:“没有蓝天的开阔,可以有白云的悠闲”就是这个公式的叠加使用,我们可以考虑:没有海洋的辽阔,可以有河流的彭湃;没有河流的 奔腾汹涌,可以有小溪的清澈;没有高山的险峻,可以有土丘的秀气;没有高楼大厦的明亮,可以有草屋的温馨等等。
(2)谈感受:这也是散文阅读的热门考题,可分为:①对描写对象;②对人物情感;③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④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此考点灵活多变,把握的关键是:a、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b、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c、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不能出病句,语言要有层次性。可以引用诗文或名言回答此题。
(3)续写:给一段话的前半部分,让考生续写后半部分,启发考生答题的的思路,往往在原文上。
三、小说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小说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描写的方法: ●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
●肖像(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典型题实战兵法】
●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引号的作用:
1、表引用(引用人物对话、诗文句等); 2、表特定称谓(特殊含义); 3、表否定、反语、讽刺等意味; 4、表强调。●限字题的解答:
1、根据题目要求作完全准确的表述(此时不要过多地考虑字数的多少);
2、对照字数要求进行简缩:①去除无关紧要的修饰语,②多音节词改为单音节词,③用简称(尤其是地名)。
3、将符合题意和字数要求的句子连起来读一遍,看是否有语病,如有,必须修改。要做到句子简明、完整、通顺、明确。●拟写标语题:
1、语句必须简短、精炼;
2、可采用以下句式:祈使句、比喻句、排比句、对偶句、对称句,也可巧妙地应用诗文名句、谚语、歇后语等稍作改动以切合语境。●仿写句子:
1、仔细分析例句格式。注意例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和用词特点(如叠词)等。2、如果是续写性仿句,还要注意语意的连贯一致。●口头表达题(如询问、交谈、电话交流等场景对话)1、称呼:准确,体现人物关系; 2、结合提示语境,表意必须明确; 3、语气必须符合身份,切忌成人化、打官腔; 4、注意文明礼貌用语的使用。●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根据文意给相关名词下定义:以给“转基因作物”下定义为例。
1、格式A:转基因作物是一种„„„„的作物。格式B:一种„„„„的作物叫做转基因作物。2、注意点:下定义必须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如“作物”就是“转基因作物”的本质属性;“数学方法”就是“统筹方法”的本质属性。
●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
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又如“并不见佳,我以为”一句是为旗帜鲜明地强调作者对“雷峰夕照”这一胜景的评价是“并不见佳”。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7、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8、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
◆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句子比较分析题:
常见题意:原句换成改句行不行?或原句与改句哪个好? 答题方法及步骤:
1、表明观点(行不行,哪个好); 2、分析原句优点; 3、分析改句缺点。●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文段中主人公的判断:
原则:必须依据本文的主题。例如:《变色龙》——奥楚蔑洛夫。
散文(包括杂文、通讯、一般记叙文)中的“我”等于作者本人;而小说中的“我”不等于作者本人,而是作者在生活的基础上通过虚构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评价作家作品:
1、应以对作家、作品的进步性作肯定性评价为主;
2、对作家、作品的局限性应点到为止,重点在于历史局限性。●给文段拟题:
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
1、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2、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3、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判断文段的说明中心(说明内容): ◆答题方式:
1、实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
2、事理说明文:关于„„ „„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3、程序说明文:„„ „„的操作或实验或制作的过程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的常用答题格式:
本句用了„„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内容),使读者„„„„。
●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主要有两种题型: A、“××”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说明文中的主观题及其解答:着重要表现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体现自己的价值观。主要题型:
1、对文中的内容进行简明、准确的改写。如:根据提示给事物下定义、文字图表式处
理、图表文字化、简要概述所举例子等。
2、对文中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写。如:加标题、结合语境补写句子、对文章说明的对象按要求进行补充说明。
3、联系实际举例说明。(要符合文段的说明中心的要求)
4、对文章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与设想。(要有科学性,切忌胡编乱造)
5、对语言的表达特色进行评说。(结合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特色来考虑)●识别或提炼中心论点、分论点:
1、论点出现的形式和位置: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较完
整的句子。
位置:①标题②开头③篇末④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⑤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 2、当碰到文中没有现成的表达论点的句子时,尽管有一定难度,但也有方法可循:需要在准确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抽取文章核心,依据论题和论据,参考作者要解决的问题,准确判断和提炼作者的观 点,然后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3、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中表达中心论点意思的句子不止一句,需要加以比较,找出最简洁、最明确的句子。●分析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答题方式:本文(段)的论点是,这里所列举的„„属(事实或道理)论据,是为了从(反面或正面)证明这个论点,„„
●辨识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1、回答这类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常见的几种论证方法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然后结合语境,具体内容具体分析。
2、答题方式:这一段(一句)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好处)。●仿照原文中表述论点(分论点)的句式,提出自己的一个观点:
1、回答这类问题,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再根据阅读文章的启示获取独特体验,最后用规定的句式表述出来,并构成一个论点(分论点)。
2、这种题目既考查联想能力,又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还考查把握分论点与中心论点关系的能力。
评价文段的观点(需阐述理由):
回答这样的问题,需要弄清楚原文的结构、材料、观点之间的关系。回答时一定要有所分析、概括,切忌一抄了事。●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 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
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 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
6、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名句等); 7、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 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语文答题技巧指导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2、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4、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5、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6、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7、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8、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9、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10、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11、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1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13、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14、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15、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16、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17、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8、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19、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
20、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21、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22、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23、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24、其他: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
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第四篇: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指导 - 成长博客博客教育博客教师博客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指导
一:说明文基本知识:
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介绍事物、解释事理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它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成因、结构、关系等,还解释事物的变化规律,目的在给人以知识。
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说明文可以分为两类: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中根据说明内容的不同又可以分为:科技类说明文是向读者介绍自然科学知识的说明文。(阅读这类文章以学习知识和获取信息为目的。)社科类说明文是指介绍社会科学知识的说明文。
根据表达方式和写作目的,说明文可以分为:实用性说明文(如各种说明书)阐述性科技说明文(以介绍科学技术知识为主要内容)文艺性说明文(科技小品文)
说明文的特点是:
1、说明性。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其他的表达方式,如描写、议论,也是为了把事物说明的更明确、更生动、更形象。
2、知识性
3、科学性
4、通俗性 2:说明顺序
说明文中的说明对象和内容直接制约着说明顺序。
一般说来,凡是说明事物形状和构造的,常按空间顺序进行说明,如《故宫博物院》。间顺序包括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左到右等,或者相反。
凡是说明事物的发展制作或演变过程的,常按时间顺序进行说明,时间顺序包括从古到今、程序顺序等
凡是说明事理的内部联系以及认识事物规律的,常按逻辑顺序进行说明,逻辑顺序包括从现象到本质,从概括到具体,从整体到部分,从主到次,由因及果等。3.说明方法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下定义、打比方、作比较、作诠释、画图表、摹状貌等。
举例子:就是在同类事物、现象中,举出有代表性的具体实例来说明这类事物或现象的说明方法。
分类别:就是按一定标准,把要说明的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类说明的说明方法。
列数据:就是通过列举数字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
下定义:就是运用简洁、准确、周密的语言,揭示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本质属性的说明方法。
打比方:就是借用他物来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也叫比喻的说明方法。它能把复杂、抽象的事物说明得深入浅出,具体生动。
作比较:就是在同别的事物的比较中,显示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的说明方法。
作诠释:就是采用通俗的介绍或解说事理特点的说明方法。
画图表:就是借用画图列表来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具体形象,易于理解。
摹状貌: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描绘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
引用:引用古代诗词、名人名言、警句、谚语、俗语等来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
二:阅读说明文应该抓住以下方面。
(一).理解说明内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文章内容是指明确说明的对象和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所谓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阅读说明文,抓住了说明对象的特征,便掌握了文章的中心。在整体阅读,理解说明内容的基础上,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1)局部分析,综合概括。在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组材和选材,段落层次的意义和联系,从而综合归纳出说明事物的特征,如(中国石拱桥)一文列举了中国石拱桥中两个有代表性的例子——赵州桥和卢沟桥。我们在分析这两个例子时,不难发现这两座桥虽有不同之处,但却都
具有“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的共同特点,因此可以综合概括出中国石拱桥的特征。(2)抓住关键语句。许多说明文在说明事物时,会明确交待对象的特征,以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因此,我们要学会抓住这些关键性语句,从而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例如(苏州园林)一文,一开始就明确交待了苏州园林的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抓住了这个关键语句,就把握了说明对象的特征了。
(二)理解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对说明顺序的理解。说明文中的说明对象和内容直接制约着说明顺序。说明文合理地安排顺序是为了把事物的特点说清楚,把事理说明白,因此一篇文章(或一段文章)采用什么样的说明顺序是由说明的内容决定的。
一般说来,凡是说明事物形状和构造的,常按空间顺序进行说明;凡是说明事物的发展制作或演变过程的,常按时间顺序进行说明;凡是说明事理的内部联系以及认识事物规律的,常按逻辑顺序进行说明。
(三).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语言的准确性。任何文章都要求准确,说明文,更要求语言的准确性。说明文所要说明的内容要求其语言的准确性,主要体现在说明的内容必须符合客观事物的实际。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还体现在对事物的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性质等方面加以限制性的词语。
分析说明文中运用得准确的词语的表达作用,首先要弄清这个词语的意思,然后看这个词语,如果是起修饰作用的,就看它修饰了哪个中心词,为什么要用这个修饰词语。
另外,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称为平实说明;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称为生动说明。
二:分类说明
社科类说明文的阅读
一、中考目标要求
1.准确地抓住全文的中心句(段)2.准确地看出全文的结构特点 3.准确地抓住文段的中心句、关键句 4.熟练地给不同结构的段落划分层次 5.快速地判断说明方法
6.简洁地对词语的限制、修饰作用进行评析 7。对文段内容、对事物的特点进行准确概括 8。根据文章内容对某个知识点进行诠释
9。驯熟准确筛选信息、快书归纳信息、准确概括信息
二:答题说明
筛选信息方法提示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实际上要求初三学生具备三个方面的能力:筛除与题目要求无关信息的能力、归纳与题目要求相关信息的能力和根据题目要求全面、准确概括相关信息的能力。
相关题型包括概括说明对象特征的不同方面,概括全文说明内容、概括某段或某几段的说明内容等。如“请概括这段的内容”、“请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请说说这一段从哪些方面说明丁了事物的某特征”之类的题时,概括信息的关键是迅速、全面、准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找到与题目要求有直接关系及间接关系的答案段;
2、确定与题目要求相关的答题标志,这种标志可能是直接出现在题目要求中的词、句等,也可能是表达意义与题目要求相近的词、句等;
3、归纳与题目要求相关信息时,可直接分析析相关答案段的关键句子,可将一个相对复杂的关键句子 缩为包含主语、谓语和宾语的相对简单的句子,缩句时要注意不要丢掉原句中任何—个主要的、重要的信息。
概括与题目要求相关的信息时要切记全面、准确。“全面”是指不丢掉你归纳出的相关信息的任何一个方面,“准确”是指你的概括应与题目要求切合,不能是题目问A,你答B,也不能只答A,而要答A,完完全全的A、科技类说明文的阅读
一、中考目标要求
1理解文中重点词浯的含义 2.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 3.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4.归纳内容要点
5.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 6.辨析说明方法及说明顺序
二、知识点透析
科技类说明文是向读者介绍自然科学知识的说明文。阅读这类文章以学习知识和获取信息为目的。
中考对这类文章的阅读的考查,侧重于理解、分析和 归纳。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主要着眼于对文中词含义的理解,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解指代性词语(短语)在文中指代的具体对象或内容;一是理解词语在文中的特定含义,重点是对概念内涵的理解,一般要求用文中语句回答。
2.所谓“重要的句子”,是指那些对理解文意起着重要作用的句子,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种情况:①中心句;②过渡句③结构复杂的长句子;④用了某种修辞方法,意思比较含蓄的句子。
3:“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是这类文章考查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通过阅读,从文中提取所需要的知识,信息、情报等。主要考查分析概括、综合能力。
4.认真阅读文字材料,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句或提示语,从写作的角度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进而提炼出作者的观点态度。
5.“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重点是推断和想像材料中没有直接给出现成结论的内容,要求考生在充分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导,得出合理的结论。这一考点主要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和新思维。
三、跑题纠编(科技说明文)解答科技说明文,可以用三遍阅读法来完成:
第一遍:从头到尾仔细阅读,争取完全读懂,在读的过程中,如果有个别语句不能够读懂,一般往下看到一个语义陈述完,就应该停止,回到不懂的地方,结合此处的前后语句,读懂后继续读下去,这样反复,读到最后。读完这一遍,要基本理解文章的内容。也许有同学认为这样阅读会浪费,其实是为后面作题节省了时间。如果第一遍不读懂,在作题的过程中,你会花更多的时间。
第二遍:阅读题干和选项,要一字一句数着读。找出考查的信息和设置题目的角度。然后结合题干提供的信息,有重点地阅读全文,划出与选项有关的信息。思维要积极灵活,高度集中,采用逐句快读的方法,迅速地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把握整体文意。
同时动笔划出关键词、句,以备解题之需。关键词主要包括文章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对说明新知识、新发现、新理论等形成、发展过程及作用有重要意义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等。如“目前”、“将会”、“已经”、“最„„”、“除„„之外”、“大概”、“也许”、“可能”、“其”、“这”、“与此相反”、“如此”以及那些表示事物之间发展逻辑关系的关联词语。而关键句则主要包括表明文章或文段主要意思的中心句、要点句,表明结构层次关系的联结句以及使用双重否定、疑问语气的句子。经验告诉我们,这些关键词、句往往是阅读解题的突破口,也是命题者常常关注、爱做“手脚”的地方,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第三遍:把选项和选项有关的信息结合起来,仔细比较,每个题目中设置的干扰项,都是可以从原文中找出依据排除的。在确定选择一个选项过程,就是排除其他三个选项的过程,一定要找出排除的依据,才能做到做题准确。
一、复习方法点拨与答题规律技巧指南
1、L理解词语:首先要理解词语的基本意义,进而结合上下文认真思考,准确把握具体语境中的概括义、引申义等临时意义。这样从整体上去把握,就能真正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2.理解句子:要正确理解句子,首先要理清句子的结构,进而明确句子的整体含义。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进一步搞清句子在文中的实际意义,只要仔细分析,就能答出。
3.筛选、提取信息:有的信息可以直接摘取;有 的可用对比、比较的方法,把有效信息加以概括,提取 所需信息。筛选信息,要抓关键词,关键句。
4.归纳、概括要点:这是属于文章思想内容方面 的考查,必须审慎地思考,认真地辨析,注意文章的隐含信息或作者的评价,全面把握,避免遗漏。
5。推断想像:首先要准确地理解全文内容,然后找到与题干相对应的有效信息区域,认真分析信息的范围、角度等,通过联系上下文,抓关键词等方法,以原因推出结果,以已知推出未知,以现在想像未来。
由于重在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对答案的科学性可降低要求,但语言要通顺明白,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二、2006年中考试题预测与展望
中考对科技类说明文的考查将加大分量,并适当提高难度,大约占全卷满分的10%左右。题型以简答题为主。
记叙文
主旨
记叙文,对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你对记叙文足够了解吗?你可以顺利地完成一篇记叙文阅读的所有问题吗?要读好一篇记叙文,了解文中想要传达的意思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有时看罢文章后,我们不由地在想:文章为什么要写此人此事?原来是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目的安排了“此人此事”的出现。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目的是我们了解一篇记叙文的钥匙,也是解题时候的钥匙。因此,本文将带着同学们一起去寻找文章的主旨。
俗语有云:纲举目张,文章的中心即是“纲”.有了它,文章才有了灵魂,才有了意义。为此我们在阅读文章的同时要分析文章中所说的故事或事例后面蕴藏着什么中心思想,去发现捕捉“中心”,一般来说,记叙文通常可以分为几种呢?
(一)记叙文的分类
通常来说,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文章都是记叙文。我们要分别来叙述一下作者写这类文章的目的。
写人的文章:作者通常是为了赞扬这个人的品质(《我的老师》赞扬了“我”的老师对待学生的真诚);或者为了抒发对这个人物的感情(《我的老师》也表达了“我”对老师的怀念之情。)。
记事的文章:揭示某种道理(《丑石》揭示凡事不能只看外表,而应该看到本质的道理);或者抒发某种感情(《背影》抒发了作者对于父亲的感激和深切的爱);赞扬人物品质(《一件珍贵的衬衫》赞扬了周总理关心普通百姓,严格律己的精神)
写景:写景的目的通常都是歌颂大好河山之类的,或者表现作者对于某种景色的怀念,或者对于某个地方的怀念。
状物:状物常常只是单纯的描物,如果有提升高度的话,目的通常是托物言志。
以上,我们明白了常见记叙文的类型和常见记叙文作者写作的可能目的。以下,我们要明白怎样在记叙文中推断什么是全文的中心。
(二)如何判断记叙文的中心
「关键词」开头、感情字眼、过度句、点题的结尾我们知道一个文章的好坏在于它的中心思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主旨。它是整篇文章的灵魂,记叙文的主旨通常可以从哪些的地方推断出来呢?
1.开头:对写的人来说,有一个好的开头,下面的文章写起来就会感到顺手。因此,很多作者所写的记叙文都很重视文章的开头。在很多的文章中,开头都有着开门见山,点明主旨的作用。应注意揣摩开头是否有包含记叙文主旨的句子。
2.过渡句:文章中的过渡句常常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会有感情的升华,主旨或能突出主旨的字眼常常会在此出现,同学们应多注意观察。
3.点题的结尾:结尾虽然不是文章的主要部分,但它与全篇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一篇文章的结尾常常直接点出文章主题,有时是深化主题,给读者以启迪和鼓舞。所以这应该引起重视。
4.必须注意文章中的点晴之笔。画龙要点睛,睛明则龙神。写人记事的文章往往会有恰切的点睛之笔,即叙议结合的“议”.只是有的文章点得清晰,有的文章点得含蓄。不论是明晰还是含蓄,点睛之笔就是文章的“内核”所在,我们应该注意,每当出现议论性的句子,就用心琢磨是否是文章主旨。
(三)如何在写人记事的文章中提取主旨
并不是所有文章的主旨都是彰显的,有的隐含在文段当中,怎样把那些隐藏着的内核找出来,需要我们动脑思考,下面我们将告诉大家写人记事的文章,当我们面临概括主旨的问题时,怎样去有效提取信息。
要学会分析归纳记叙文的中心,应该首先弄清记叙文的类别和特点,然后根据特点去分析归纳。
(1)。以写作对象为标准,可以把记叙文分成记人、叙事、写景和状物这四类;(2)。写人的记叙文总是要以人物的活动为描述的重心,总是要千方百计的刻画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等特征。我们要把握某篇文章的主旨,就要注意文章对人物形象的具体描写之处,从中分析归纳出文章的主旨。请看下面几段人物描写:“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 “骗子的行当”,鲁迅先生说,“总得干得像个骗子呀。其实他们何尝不知道是骆驼,不过自己吃了《神异经》里说的'讹兽'的肉,从此非说谎不可,这回又加上了神经衰弱,自然就满嘴昏话了。” “鲁迅先生站起身,在屋子里踱了几步,转身扶住椅背,立定了。”上面三段人物描写分别是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我们要了解人物的基本情况,要把握人物的思想特征,要分析归纳文段乃至全篇的主旨,非得抓住这些人物描写之处不可。否则,你何以了解到“年轻人”特殊的生活身分及他的生活空间的特征;又何以知道鲁迅先生这是在无情地揭露讽刺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专制统治,并从中看到了鲁迅先生非凡的洞察力和坚定的斗争精神呢?在阅读学习记人的记叙文时,一定要认真体会揣摩文中的人物描写,因为这其中蕴含着文章要表达的主旨。
(3)。叙事的记叙文一定注重事件过程的具体描述。叙事的文章意图都是要借助事件本身表达文章主题。分析、归纳这类文章的中心,就要去思考文章写了什么事?其中详写了哪些事?在叙事过程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古人讲文章要“缘事而发”,每篇文章的“事”中不正包容着作者要表达的中心吗?在阅读叙事的文章时,一定注意从“人”出发,从“事”入手去分析归纳文章或文章的某一部分的中心要点。
本文我们告诉同学们记叙文的分类和根据分类来推断作者的写作目的,根据文章内容来推断文章的主旨,大家对主旨的概括和理解应该都有进一步的了解了,为了更好的掌握这些知识,将其运用在考场上,同学们还是应该多练习才能运用自如。
表达
在主旨篇和层次篇中我们分别讲述了如何把握记叙文的主旨和层次,从整体上去认识记叙文,了解主旨可以帮助我们明白文章的立意和作者写作的意图,以便我们在做题时有所依据,因为无论怎样的出题方式,都是基于对文章的理解的基础上的;了解层次,可以帮助我们弄清文章的脉络,在做题时能够迅速定位。记叙文中还经常考察的是关于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对于同学们来说,似乎充满了偶然性,但是对这样的考察,答题是有一定的模式的,你相信吗?这篇文章中,我们将给大家揭晓其规律性。
如何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什么叫做文章的表达方式,首先我们要明确这一点。文章的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在记叙文中主要的表达方式就是记叙,这是勿庸置疑的,其余的像描写、抒情和议论的出现,在记叙文中一般都有特殊的作用。
1.议论:表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揭示某种道理;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2.抒情:抒发作者的感情,突出文章的中心和主题。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阅读时要注意接受感染和美的熏陶。
3.描写:记叙文中的描写可分两大类:一是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以此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是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应该具体结合文章来分析,当然我们要首先知道,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分别反映的是什么。
人物描写:1)肖像描写:可以表现一个人的生存环境,如《卖炭翁》中的“两鬓苍苍十指黑”,可以看出卖炭翁生活艰难,比如说,一个人“衣衫褴褛,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无情的皱纹。”可以看出这个人的生活比较操劳、艰辛;一个人 “脑满肠肥,大腹便便”可以看得出这个人养尊处优,生活腐败;一个人“纯净的眼神”可以看得出这个人心地纯净、无邪等。
2)语言描写: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心理、性格、身份地位、教育程度等。一个满嘴粗话和一个满嘴“之乎者也”的人必然是受到的教育程度不同,身份地位不同,前者可能是一个对生活满腹牢骚,事事不顺利的人;后者可能是一个知识分子,略有些迂腐。我们知道一个知识分子、一个暴发户、一个屠夫、一个老师、一个学生,他们说话都是不同的味道和腔调。语言描写也可能表现出一个人的心理,比如说,一个人讲话结结巴巴,说明他或者紧张,或者心虚,或者害怕等等;最后,语言描写也可以表现出人物的性格,说话大大咧咧口无遮拦的人,一般都开朗外向;说话总是要仔细斟酌的人,必然是谨慎小心的。由此类推,因此,语言是我们了解一个人的要道。
3)动作描写: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心理、修养等。心理学上说人的心理活动常常会通过一些动作来表现出来,比如说紧张的时候会绞手指,撒谎的时候常常眼神游离等等,从一些细微的细节,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当时的心里状态,在《变色龙》里,奥楚蔑洛夫斯基就用脱衣服和穿衣服来掩饰自己出尔反尔的尴尬。为什么说动作描写反映个人修养呢?道理很简单,吃饭乱扒的人和吃饭的时候总是慢条斯理,有章有法的人,个人修养必然不同,叼着烟,翘着二郎腿的和那些危襟正坐的人必然不同。
4)神态描写: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他的脸噌地红了”、“芳芳的眼帘垂得低低的,一颗斗大的泪珠滑落„„”这样的句子都属于神态描写,神态的变化可以反观到主人公当时的心理,比如“脸红”这一变化可以反观到“他”当时害羞的心理状态;“眼帘垂得低低的”可以看出芳芳当时的悔恨和懊丧。
5)心理描写:可以看出当时人物的心理活动。这句话看似废话,其实不是,怎样说呢?我们下面看一段心理描写:“刘宁不禁陷入了沉思:到底送不送这个礼呢?送吧,实在是丢人,良心上觉得过不去;不送,孩子升学的事情到底怎么办才好?”这句话就是心理描写,答题的时候,我们应该把这个心理状态概括出来:这句话属于心理描写,反映了刘宁当时对于是否送礼的矛盾心理。因此心理描写是写出了人物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的心理。这一点一定要指称清楚。
环境描写:环境描写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不同的环境描写方式,对文章来说作用不同。
1)自然环境描写通常有四种作用:
一、渲染某种气氛这是最常见的一种作用;以鲁迅的《药》为例,开头对时令的描写,作者以“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夜是黑沉沉的”„„勾勒出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的突出特征:阴暗、凄清,还有几分恐怖,从而渲染了夏喻就义时沉寂而肃杀的气氛。
二、烘托人物形象
自然环境的描写,往往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作家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往往要为人物设置多种不同的自然环境。如峻青的《党员登记表》,有一段文字是写黄淑英走向刑场时黎明前山野的景色和人物的感受的:“山野是一片雪白,真像个粉妆世界。大地是一片寂静。淑英深深地吸了一口清晨的新鲜空气,抬起头仰望了一下天空,天空是乌蓝乌蓝的,寥寥的几颗晨星在闪烁着将熄的光芒。啊!妈妈,天晴啦!” 此刻黄淑英正走向刑场,而她感受到黎明前的雪野是一个粉妆的世界,因为她正是为这无限美好的江山而献身,寥落的晨星表现出了她对革命胜利的坚定的信念。
三、推动情节发展
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描写要以情节为依据,情节发展离不开环境描写。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作者写了“风大雪紧”,因为风大雪紧,林冲才要喝酒御寒,才会在沽酒途中见到山神庙;正因为风大雪紧,草厅才被摇撼、压倒,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正因为风大雪紧,林冲进了山神庙,才用巨石顶住大门,才因此偶然听到陆谦等人的谈话,林冲才奋起杀敌复仇。在这里环境描写直接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四、暗示社会环境
一般来说,自然环境的描写同时也暗喻着某种社会环境,如《党员登记表》中有一段写刑场的文字:“沉默、寂静。听得见寒风掠过雪地扬起的烟雾般的雪粒的沙沙声,听得见沟底下水在冰下流动的丁冬声,听得见不远处狗子们为争吃死尸的咆哮声,也听得见四面村落里雄鸡报晓的喔喔声„„”黎明前的黑夜,寒风的沙沙声和狗子的咆哮声象征着罪恶势力的挣扎,而冰下流水的丁冬声和雄鸡的报晓声,则预示着春天和黎明的到来。这样写法在高尔基的《海燕》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2)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是揭示时代背景,探究人物性格的时代根源;如鲁迅的《阿Q正传》和《孔乙己》等,都出现了明显的社会环境描写,从社会环境入手,我们可以分析阿Q的性格和孔乙己的性格和命运产生的根本原因,明确他们所处的时代特征。
这篇文章我们阐释了记叙文知识点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表达作用的问题,并且重点阐释了描写的作用,同学们在阅读记叙文时,请自觉地参照我们提供的信息,一定可以帮助大家解决所有的表达方式的问题。
理解
如果将一篇精彩的文章比作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文中丰富多彩的词语就好比树上生机勃勃的绿叶。有了词语的“绿叶”,大树才有其蓬勃的生命;同样,只有与树枝、枝干紧紧相连,词语的绿叶才能闪烁生命的光彩。因此,所谓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也就是准确地把握词语的“叶”与文章的“枝、干”之间血脉相连的关系,从而准确地把握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本章我们将要告诉同学们要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几大要点。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要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人物形象、作者感情以及上下文等理解词语的转化义、语境义,其中最主要的是语境义,它包括词语在语境中的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及言外之意等。
一、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一个好的写作者在遣词造句的过程中,总是紧扣中心思想来选择他认为最恰当的词语。因此,当我们剖析一个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时候,首先要考虑这个词语与文章中心思想的关系,想想这个词语是否体现了文章的主旨(在主旨篇中,我们已经教会同学们怎样分析主旨了,请注意复习)。
「实例分析」
茅盾的《白杨礼赞》中有这样一句话:“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如何理解这里的“傲然”一词?
「完全解析」
这里的“傲然”必须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才能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白杨礼赞》是借歌颂白杨树歌颂北方的抗日军民,歌颂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文章的主旨),而这里的“傲然”正是这种精神的形象体现。因此,若是仅仅回答“傲然”表现了“哨兵”挺立的姿态是远远不够的,要能够指出“傲然”一词在这里形象地表现了北方的抗日军民以及整个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抗战精神(结合主旨做答),才算是正确理解了这个词语在这里的含义。
二、联系人物形象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主要适用于写人的记叙文,写人记叙文的主旨是表现人物的,要把握住一个人物形象的问题,在这一类记叙文中,我们必须联系人物形象来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实例分析」
在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中有这样一段话:“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茵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如何理解“排”字,在这里有什么特殊作用?
「完全解析」
这个“排”字本是一个很普通的动词,意为“依次摆好”,但用在这里,却有了它特殊的含义。孔乙己是一个穷困潦倒的读书人,既不能中举,又不能放下读书人的架子,终日混迹于底层贫民中间,且还要忍受他们的嘲笑,那种读书人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因此,当他有了一点钱,虽然只是区区九文大钱,他也要充分炫耀一番,这个“排”字,便充分表现了他这种急于炫耀的心理(从人物形象入手),可谓一字传神,让人深深感到这个孔乙己的可笑、可怜、可叹!可以这样回答:“排”的意思是“依次摆好”,孔乙己是一个穷困潦倒的读书人,常常受人嘲弄,这里“排”这个动作表现了他急于炫耀自己的心理。
三、结合作者的感情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不单要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人物形象,还要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好的文章,总是有感而发,因情为文,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血脉一般贯穿文章始终,因此,当我们分析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时,不可不考虑这个词语所浸润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记事或写人的文章常常是为了表现作者或者故事中的人物的感情的(详见《主旨篇》)
「实例分析」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有这样一段话:“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你如何理解这段话中的“找”和“又”,这两个词寓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完全解析」
“又”和“找”本来是很普通的两个词,但用在这里,却有了深刻的含义。在与儿子分别之际,父亲的一言一行都体现出对儿子的浓浓的亲情,“我”的心中因此激起了巨大的波澜,“又”表现了“我”被父亲的背影深深感动,被父亲的背影所体现的亲情深深感动,由此对父亲产生了深深的眷恋,故而泪流难止,一流而再流。同样,“找”在这里也表现了“我”对父亲深深的眷恋,表现了“我”依依难舍的亲情。
四、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如果我们在英语阅读中遇到一个生词,我们常常总是猜测一下它大概的意思,怎样猜测的,自然是结合上下文,一个词语可以有多种概念,在不同的上下文中体现的概念也不一样,因此,当我们要理解词语的含义的时候,应该尽量地联系上下文。
「实例分析」
散文《爹娘》中有这样一段话:“家里祖祖辈辈都没有人读过书,父母巴望我这一辈出个读书人,让我六岁就上小学。那时,书费很便宜,连学费也才四元;但是要凑够这四元钱也是十分困难的。正如一首诗所描述的那样:我的学费,是从奶奶蓬乱的头发里梳出来的;是从爷爷额上的皱纹里犁出来的;是从妈妈去鸡窝里捡鸡蛋时的笑容里溢出来的;是从父亲满是老茧的大手与锄头把之间发出的吱吱声里溅出来的。我的学费就这么昂贵,昂贵到需要全家几代人付出。”在这段话中,“昂贵”是怎么意思,在这里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完全解析」
“昂贵”的本义是“价格很高”,但联系上下文来看,很显然不是这个意思。从作者的描述来看,这里的“昂贵”应该是指这区区四元的学费包含了全家几代人艰辛的劳动。由此可见,在特殊的语境中,词语会产生特殊的含义,这是我们必须注意的。
在本篇中,我们针对记叙文阅读中“理解词语含义”的要求,提出了四点准确认识词语含义的基本点,我们可以发现,这四个基本点和全文的主旨密切相关,前三点实际上都是从文章的主旨,段落表现出来的主旨来理解词意,第四点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请同学们在遇到“理解词语含义”之类的题型时,务必注意这四个基本点。句子
在《理解篇》里我们讲了如何理解记叙文中的特殊的词语,对句子的理解在记叙文阅读中有着和词语理解一样的地位,甚至可以说,更高的地位。如何理解句子的意思,在文中的作用,我们可以从内容、结构和表现力三方面来说,句子在语篇中的特殊位置决定了它的特殊用法;句子的在内容上体现文章主旨;表现力可以主要从修辞入手。这一章我们将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句子在记叙文中的用法和意义。
句子的作用可以从内容、结构和表现力三个方面来分析评价。
1.从内容看:在记叙文性的文章中,从内容来分析的话,句子的作用主要是点明主旨或表达作者的主要感受;在主旨篇中我们提到过记叙文的主旨可以分为:1)表现人物的品质(写人的文章)
2)揭示某种道理(记事的文章)
3)抒发某种感情(写人或记事的文章)
4)反映某种社会现象,表现某种主题(记事的文章)
「实例分析」
问:在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第3段中的“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这句话有什么意思?
答:作者用排比的方式直抒胸臆,热情歌颂志愿军战士的高贵品质和精神。
2.从结构看:在文章不同的位置,句子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1)在文章的开头,总领全文,开门见山,点明中心;或者设置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笔;2)在文章的结尾,总结全文,点名题旨,水到渠成;或者与开头前后呼应,突出文章主旨。
3)在文章语段中间,承上启下,使文章层次紧凑连贯。
「实例分析」
问:在文章《驿路梨花》的最后一句,作者用陆游的诗句结束全篇:“驿路梨花处处开”这样写在结构上和内容上有什么好处?
答:从结构上看,题文相应,形象地写出雷锋精神不断传递、处处发扬、升华了主题。注意:回答这样的问题不能就句论句,要联系原文,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
3.从表现力来看:应该结合修辞手法和表达方法来分析。表达方式可以分为五类,不同的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的作用不同,在《读懂记叙文——表达篇》中,我们已经详细讲过了不同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的特殊作用,这里不再赘言。我们主要讲的是修辞,我们把常见的修辞手法和针对修辞手法的答题模式做了一个小结:(1)比喻。答题:把„„比作„„,更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2)拟人:把„„拟人化,赋予其生命力,使其形象鲜明,更生动地写出了事物„„(人和物的相似性)的特点。
(3)夸张:夸大或者缩小事物的本来面貌,目的在于突出事物某方面的特点,个别夸张包含着作者的情感,如:“那座山远看似乎直入云霄”,这里表现了作者对于这一奇景的惊叹之情。
(4)反复,反复包含间隔反复和直接反复,所谓间隔反复,就是在文中不断出现一个相同的句子,但是中间有间隔,在散文或者议论文中,这样的反复多半是为了强调作者的观点;无间隔反复则表现为呼吁型的,通常使语言更具有号召力和感染力。
(5)对偶:句式工整,语言凝练,表意深刻,给人深刻印象。
(6)反问:有问无答,答在问中。比陈述句语气更强烈,更能引起共鸣。
(7)设问:有问有答,一问引起读者思考,一答更能引发共鸣。
(8)排比:句式工整,便于吟咏;加强语势,层层递进。
(9)反语,褒词贬用,加强讽刺意味,批评„„;或贬词褒用,(答题时注意找出贬义词对应的褒义词来答),如:我以孩子的“狡猾”的眼光,这里狡猾是贬义词,实际上写出了孩子的聪明、善解人意。
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题目:“„„”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章当中有什么作用。这样的题目我们要三步走:第一步回答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一步很容易被判断;第二步分析这种修辞手法的常见好处,比如说比喻就是更形象生动啊;第三步,结合文章的意思来分析这个修辞放在文章当中的具体的意思。
这篇文章我们从结构、内容、表现力(主要是修辞)三个方面来总结了常见的句子理解的题型以及针对这样的题型的答题技巧,对于长久以来对如何答题深感头疼的同学,相信我们总结出来的模式一定对你有所帮助。
议论文三大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论点作为其中的核心,也可以说是议论文的精神所在,是议论文的一大考点之一,考察对象包括总论点和分论点。怎样寻找一篇文章的论点?怎样提取文章的论点?身处不同位置的论点有什么特殊的作用吗?总论点和分论点什么关系呢?这篇文章我们将把论点的问题一网打尽。
(一)寻找文章论点
从哪些地方可以找到文章的中心论点呢?这是我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很多议论文的文章是直接指示型的,在原文中直接把观点表述出来。观点一般出现在如下地方:
1)标题
在寻找议论文的观点的时候,首先要研究文章的标题,因为有些议论文的题目本身就是论点或者包含着论点。把握标题,对于分析和把握文章的论点至关重要。通常标题和中心论点有以下这四种关系:
一、题目本身是中心论点;如:《有志者事竟成》、《知足常乐》
二、题目是议论的范围,只是提出论述的对象或者问题,论点在文章当中才提出。如《论读书》、《时尚小议》等。
三、题目用比喻的方式暗含着中心论点;如:《美玉有瑕》,文章用比喻的方式暗含着任何事物都有缺点这个中心论点。
四、题目用问句的方式暗含着文章的中心论点。如《近墨者一定黑吗》,文章中再揭示答案。
在这四种情况中,只有第一种情况是直接彰显了文章的中心意思,其他三种情况怎样去推理呢。如果只是说到范围,我们可以“按图索骥”去提炼作者的观点,如《论读书》,定位读书,然后看作者怎么看待读书的,这个就是观点;如果标题是比喻句,那么可以先找到比喻义,然后在文章中找出本义,稍微概括;如果是问句,则文章中的答案就是中心论点。
2)开头
很大一部分议论文都是开门见山,开宗明义,直接把中心论点点出,先提出论点,再组织论据证明论点,如《谈骨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放在标题和开头都要一个好处:论点醒目鲜明,开门见山,一目了然。
3)结尾
有些议论文将论点放在文末,先列举大量论据然后进行分析论证,最后得出结论,这个结论就是中心论点,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好处: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中心,在充分的论证后,水到渠成。
4)文中
一些议论文是在初步议论之后,在第一段末尾或者第二、三自然段才摆出论点的,文章一开头先引入一定的事例或现象,并对这些事例或现象进行分析阐述之后才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再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如《想和做》。
好处:前面有所铺垫,显得自然不突兀。
因此,我们找论点的顺序是标题——开头——结尾——文中;当题目要求你找出某个段落的论点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先在段首找,再在段尾找,最后才去段落中间找。找出来之后再用本段的论据去检验它,看看是不是论据要证明的内容,如果是,那么就是分论点了。
(二)提取文章论点
前面我们说的都是可以在原文中可以找到论点的情况,也有些议论文,论点并不明显,需要同学们去归纳总结的,归纳论点有三个步骤:归纳段意——归纳层意——概括论点。每一个自然段都在表达一个意思,有几个自然段的关系比较紧密,构成一个共同的层次,会有一个层意,然后把层意提取出来,归纳一下,就形成了文章的论点。
归纳论点要注意,论点是作者在文章中体现出来的观点和看法,因此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带有作者明显的倾向性),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我们要注意一下几点:
一、要用判断的形式,任何疑问的不确定的词语都不能使观点鲜明;二,概括出来的论点要简洁利落;三,论点不能以任何疑问句式和选择性的句式出现;四,除非是文章中不断出现同样的句子,否则绝对不要用别人的引言作为论点,因为引言是论据之一。
找论点还要注意五个分析:
1、分析文章内容,有助于找出论点。
2、分析论据有助于找到论点。因为论据是证明论点的,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论点。
3、分析题目有助于找到论点。注意区别:有的标题不是论点,而是论题。
4、分析总结性的关键词语。
5、分析分论点,找到中心论点。(总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统领所述的关系)
本章我们谈了关于论点的诸多事项,如何寻找论点,如何从无到有地归纳论点,采取哪些步骤,其中我们要强调的是,文章当中判断性的表现观点的句子很多,可能是总论点,也可能是分论点,不要把总论点和分论点的混淆起来。
在论点篇中,我们谈到如何提取和归纳论点,本篇我们将分析一下议论文中的另一个重要的因素——论据,论据可以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不同的论据的作用不同,论据和论点,论据和论证之间分别有什么关系呢,常见的议论文阅读对论据的考察是怎样的呢?阅读此篇文章,关于论据的精妙尽在此处。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一般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针对论据的常考题型为:指出文章中的论据类型、概括文中的事实论据、分析论据的作用、根据论点,补写论据。我们首先要根据这四种类型来详细分析一下如何回答此类题目。
1、区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注意数据也属于事实)、可靠的史实等。所用的事例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概括的。
道理论据一般包括人们公认的正确可行的道理、格言、名人名言、原理、定理等。一般情况下很容易区分。
注意:不是所有名人的话都算作是道理论据,这是不妥的。名人的话有时包含在事实论据中,只是事实论据的一部分,而不作为证明论点的道理,这时就不能算作道理论据。
2、概括事实论据
考题常常针对某一个论点,请你找到事实论据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之。在概括事实论据时,要做到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的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这样说也许太抽象,我们不妨一起来看一下实例
「实例分析」
①化学家诺贝尔为减轻工地上挖土工人的繁重劳动,决心发明炸药。
②四年里,诺贝尔废寝忘食,一丝不苟做了数百次实验,换来的却只是数百次失败,但是,他毫不气馁。因为他心中始终有一个坚定信念。一定要发明“炸药”,减轻工人们繁重的负担。
③最后一次实验时,他聚精会神地盯着延燃的导火线,一声巨响,“炸药”爆炸产和了极大的威力,在旁边一不禁惊叫:“诺贝尔完了!”
④然而,正当人们为失去一位伟大的化学家而悲痛的时候,诺贝尔神奇般的从浓烟中跳出来,他面孔乌黑,身上带着血,兴奋地狂呼:“成功了”。
⑤就这样,诺贝尔发明了炸药,从那时起,大大减轻了挖土工人的劳动强度。
这段论据是为了证明“失败是成功之母”的中心论点的,但是由于过于冗长,对证明论点没有针对性,请你概括一下这个论据,使之简洁为中心服务。
「全面解析」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论据由这么几个要点构成:诺贝尔发明炸药的目的①、努力的经过②、最后一次试验的场面③④、炸药的作用⑤,我们再来看一下论点,它具有三个要素:①经历了失败,②经过不懈努力,善于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③最终取得了成功。材料与之相关的只有②(经历了八百次失败)和⑤(最终发明了炸药)。那么①③④叙述时就可略去。所以。我们不妨这样叙述:
化学家诺贝尔为了发明炸药,四年里废寝忘食,一丝不苟地做了数百次实验,换来的却只是数百次失败。但他毫不气馁,不断地更换原料,改进方法,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发明了威力巨大的炸药。
3、分析论据的作用
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都是或用来证明观点正确,或用来批驳错误的观点,分清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找出此论据是用来证明什么观点的,也是考试的常见题型之一。
要注意的是:有些分列几个小论点阐述中心论点的文章,那些分论点、小论点同时又是中心论点的论据。有时,文中的引用部分不一定都是论据,要看它和论点之间的关系,看它是否证明了论点。
「实例分析」
漫漫岁月,茫茫人海,生活道路上无不充满坎坎坷坷。如生活困难,高考落榜,转干不成,升职无望,体质不佳,借贷无门,办事受阻,无端受控等等天灾人祸。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挫折随时都可能翩翩而来。
以上是《善待挫折》一文的第一自然段,请同学们分析一下这一自然段的论据是为了证明什么?
「全面解析」这段中,举了各种各样的天灾人祸,最后结尾句阐明了作者要表达的观点和意思,稍加概括,作者此段是为了证明“人生道路充满挫折”。
4、根据论点补写论据
这是近年来常见的题型,比较具有开放性,但补写的论据也要求典型,有代表性,说服力强。要答好这类题,需要平时留心生活,多读书多积累,同时也要注意在使用论据的时候要能够适当加以概括,不是说字数越多越好,往往是要求简练,紧扣论点,在论据中与论点紧密相关的句子和部分应该重点提到,具体要求可以参见第二点。
本章中我们解决了论据的问题,下一步我们将走向议论文的论证天地。
前面我们分别介绍了关于论点和论据的知识,我们知道论文的第三个要素就是论证,论点是“要证明什么”、论据是“用什么证明”,论证则是“如何证明”的过程。在论证上我们要讨论两个问题,论证的结构和论证的方法。
一、论证结构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是: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即“三段论证结构方式”,但不是所有的议论文都是这样的格式,为了能够充分说明论点,又演化出多种结构方式,如并列式、递进式、总分式、对比式等。
1)并列式
这种结构方式的特点是几个层次、段落之间的关系是并行的。
「辨别技巧」行文在几个并列的层次或者段落之前常常标有“第一”、“第二”或“首先”、“其次”或“从„„上看”、“从„„上分析”等形式,或者几个并列的层次出现的首句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共同联合起来证明中心论点,不同的分论点有时常常是并列的关系。
2)递进式
文章的各部分或层次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各层的前后顺序有严格的要求,不能随便变动。层次之间的关系往往由浅入深。
「辨别技巧」段与段之间常常有一些递进式的标志“不仅如此”、“而且”、“甚至”等。
3)总分式
是指论证的层次之间是总说和分说的关系,总分式包括三种:总分、分总、总分总,总分式里分述各项一般都是并列的。
「辨别技巧」注意开头段或者结尾段,如果开头段或者结尾段就是中心论点,那么一般都是总分式,因为正文多半是论证过程;如果开头段和结尾段互相呼应,那么就是总分总。
4)对比式
在论证过程中,把两种事物或意思加以对比,或者用一种事物或意思来比照另一种事物或意思,就是对比式。
「辨别技巧」一般这样的文章都是有分论点,分论点的意思有比较鲜明的对立点,或者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论证。比如说有一篇文章《谦虚使人进步》,文章的前半部分正面说谦虚使人进步,后半部分的分论点是,不谦虚会使人落后,然后分别拿出论据,这样就是对比论证。
「实例分析」请看下文,分析这个段落是什么样的结构。
正如一根单弦也可以弹出一首乐曲,只跑只跳也可以组织一场体育比赛。但毕竟内容丰富、好听、好看的还是多种乐器的交响和各种项目都有的运动会。所以无论哪种文体,单靠一种手法就想动人,实在很难。一般只有“五诀”并用才能做成斑斓锦绣的五彩文章。试用这个公式来检验一下名家名文,无不灵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一篇“记”,但除用一二句小叙滕子京谪守修楼之事外,其余,“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都是写形,“感极而悲”“其喜洋洋”是写情,而最后推出一句震彻千年的大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形、事、情、理,四诀都已用到,文章生动而有深意,早已超出记叙的范围。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从追悼会现场说起,是形;讲张思德烧炭,是事;沉痛哀悼,是情;为人民服务,是理;引司马迁的话,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典。“五诀”俱全,如山立岸,沉稳雄健,生机勃勃。有人说马克思的文章难读,但是你看他在剖析劳动力被作为商品买卖的本质时,何等的生动透彻:“原来的货币占有者作为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占有者作为他的工具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像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在这里,“形”字诀的运用,已不是一个单形,而是组合形了。可知,好文章是很少单用一诀一法,唱独角戏,奏独弦琴的。
「全面解析」文章第2自然段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开始用几句话概括说明“只有'五诀'并用才能做成斑斓锦绣的五彩文章”,然后用三个事例进行论证,最后用“可知,好文章是很少单用一诀一法,唱独角戏,奏独弦琴的”进行总结。
分析结构有两个重点:一是分析段落、句子层次;二是分析论证方法的使用。分析段落、句子层次时,首先看文章到什么地方完成了提出问题的任务;从什么地方开始分析问题;到什么地方结束,归纳出结论。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段落的领起句往往是关键,要紧紧抓住它进行分析理解。
总之,对文章进行上述分析之后,一般说来,文章的结构、思路就很清楚了,最后可以归纳形成一个结构系统图。
二、论证方法
一般考试,会让答题者辨别文章使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其中,举例论证比较好辨别。道理论证一般指引用了名人名言做论据的。比喻论证指论证的语句采用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这种方法一定是通过比喻来说明道理的)。对比论证一般须找出正反两方面的论述。
不同论证方法的好处和作用不同。
1、举例论证
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
好处:用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道理论证
是引用具有权威性的言论证明论点的方法。
好处:用权威性言论证明观点,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3、比喻论证
就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好处:这种方法可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4、对比论证:
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鲜明对比,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
好处:是非曲直分明,给人印象深刻。
阅读议论文,就要注意分析它的论证过程,把握它的思路,理清它的结构。本篇从结构和论证方法入手给我们的议论文阅读做了一个完整的结篇。议论文阅读相对记叙文阅读来说容易很多,只要同学们能够牢牢抓住三个要素,解决议论文问题就会势同破竹。
中考现代文阅读分析及复习方略
离中考只有短短的两个月了。如何组织学生进行现代文阅读训练?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复习方略。有人认为阅读关键在练,于是以铺天盖地的阅读材料为复习重点,搞题海战术。然则收效甚微。我认为现代文阅读复习一定要体现针对性,指导性。即针对考试重点,有目的的进行系统复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体现指导作用。让学生知道所以然,切忌一味做题,讲题,改题。下面我主要从应对方略进行阐述:
从近几年中考结果看,考生阅读得分不高,阅读能力较差。分析失分原因有以下几点: 1. 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平时阅读文章总是匆匆忙忙,大略浏览,不求甚解。答题是不回到原文,整体感知,机械地在某一段落抄选内容。2. 缺乏解读文章的能力。不能从文章提炼观点,体会不到作者的价值取向,态度倾向,不知抓取关键词,阅读浮于表层,很难深入。
3. 缺乏一定表达能力。主观表达思路模糊,层次凌乱,答非所问。如要点是三方面,部分考生只就其一罗嗦或笼统杂糅。语言表达能力差,组织句子能力欠缺。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对症下药,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着手训练:
1.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的关键在“读”,“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要仔细推敲,认真揣摩,正确的阅读方法是先整体感知,再各个击破。推行“五步阅读法”,经过实践,对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有积极作用。可在中考阅读复习时采用。五步阅读包括略读,读题干,精读,答题,整体评价。
如记叙文的基本要素,说明文中说明对象特征,议论文中论点论据论证都应在略读完成;第二步读题干。有的题干要求从整体上抽象把握,有的只要求从内容上说明。这时读清读懂题干就显得尤为重要。读题干要特别关注限定性词语及隐含意义。教师应注意训练学生捕捉题干中的信息点。读题干表面迟延时间,实则是提高了答题效率,节省了时间;第三步精读。在前面的铺垫下开始有效果的精读。此时要读懂读透读化。对某些难理解的词句应反复读。同时结合题干印象,对于题目有关的语段重点读,并在旁做标记,以便答题时迅速找到。另外,多注意中心句,关键词,有特定含义的语句,抒情议论语段,它们是你答题的启示;第四步答题。答题时要注意结合文章内容及题干要求,不可望文生义,机械解读。语言上切忌大话,空话,套话,废话;第五步整体评价。即做完题后再整体核查一下,看有无疏漏之处。这一步可跳出文段,从另一脚度思考,防止犯一些“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错误。
“五步阅读”旨在培养阅读习惯,纠正部分学生粗读浅答的毛病。模式最好采用当堂集中训练。开始可能觉得麻烦,坚持一段时间,就会有质的飞跃。
2. 针对考核要点,专项训练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训练应覆盖“整体感知,理解文中词句,概括段意中心,把握表达方式和写作特点,领会作者观点态度感情,就文章内容及写法提出见解,初步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形象,赏析优美文段。” “整体感知”是阅读能力考查重点,重点考查从整体上理解文章,感受情感倾向,记叙文应侧重体裁,线索,要素训练;说明文侧重说明对象,说明方法,结构训练;议论文侧重三要素训练。
“语句理解”重点在文中含义的解释说明,结合语境,上下文答题。要训练学生分析关键语句在前后连贯,承上启下方面作用的能力。
“概括段落大意中心”。要善于提炼有价值的信息点,语言应简练准确,对中心概括要深入揭示内容,不可就事论事,浮于表面。
“表达方式和协作特点”要注意在不同文体里表达方式不是唯一,有时会综合运用。写作特点侧重训练语言特色,结构特点,表达技巧的概括。
“领会作者态度观点情感”。议论性文字中观点就是中心论点或分论点。记叙文中观点多是文中议论部分体现的倾向。作者态度是他的情感趋向,表现为好憎,肯定与否定等形式。把握作者情感应注意抒情文字,它往往是作者情感强烈直接的表达方式。当然有些文章的情感表现比较含蓄,深沉,这就需要你准确识别不同的情感类型和程度了。“表达见解”针对内容有中心,议论的方法,说明对象的特征,记叙的评论,感想等。针对写法有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思路,语言修辞。此类题开放性很大,答题思路可灵活多样。针对内容的要有独到见解,且言之有理有据。针对写法的有具备一定鉴赏评价能力。
“赏析作品,感受形象”即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题型有语言赏析,手法理解。体会文章内容,欣赏文段美之所在等。初中生的欣赏能力较弱,教师应有意培养。可从课内引导至课外。
在平时阅读复习中如能有意强化基本的阅读能力,学生就有信心应对各种材料的阅读了。
3. 集中文体阅读训练
按文体特点复习阅读,是在上述基础上进行的。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散文阅读,小小说进行,侧重散文和说明问阅读练习。
4. 加大课外阅读量,注重积累。关注社会热点。不可“两耳不闻窗外事”,要知丰富多彩的生活本身就是语文。
第五篇:现代文阅读指导(小说阅读)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教案
现代文阅读指导
(一)小说阅读 ——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
教学目标
通过小说阅读的指导,明确此类文体阅读技巧以提高叙述类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
通过适当的训练,以形成此类阅读文章的答题模式 教学重点
此类阅读文章答题模式的形成 教学方法
指导法 练习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高考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
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二课时
教学过程 要点:知识传授 一,具体操作
(一)小说文体常识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二)小说阅读三步曲 第一步:写什么?
1、情节: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2、主题
第二步:怎么写?
小说的写作技艺:怎样塑造人物?怎样设置情节?怎样描写环境? 第三步:写得怎样? 阅读要有独特的感受。
(三)鉴赏:题目
以主要内容或主要事件拟题。比较适合内容或事件具体且单一的文章。如《祝福》
以贯穿全文的线索拟题。比较适合以实物为线索的文章。如:《药》 以有象征意义又暗含中心的的实物为题。《雁阵》 以主要人物为题。如《侯银匠》 以特定环境为题,如:《荷花淀》
一、人物
设题:
1、是一个怎样的人(形象)?
【答题:他是一个„„(形象特点)的XXX(身份定位)】
2、这一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3、塑造这一形象有何作用? 【答题:(1)衬托主要人物(2)突出主题】
4、刻画这一形象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或运用了哪些方法)? 【答题:概括介绍(全景式描写)、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特征、语言、动作、服饰等细致而富有表现力的细节作特写式的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他人的言行心理评价、衬托(正衬、反衬)】 从四个方面揣摩
①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②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③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④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一)从描写手法入手分析形象
如:文中表现了“驼爷”哪些优秀思想品质?(结合具体描写,分点说明)(6分
①忠于职守(如“五年前倒下的松林,至今还在他的心头滴血”、“呐,我又栽上了”等)
②面对威胁不退缩(如“眯起眼,驼爷读狗娃脸上的那道月牙疤”等)③坦荡、自信(如“驼爷仿佛什么也没听见一样,款款地卷好一支烟,款款地抽”等)
④关心他人(如“你就忍心不回家看看爹娘?这几年,他们想你快想疯了”等)⑤对像狗娃这样犯过罪的人也并不丧失信心(如“狗娃不是人?狗娃一点人味也没有?我不信”、“说罢,驼爷又哑哑地笑,竟一脸的灿烂”等。(二)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如: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白生这一人物形象。(《一片苍茫》)
白生是一个爱民如子的好官。
①白生临行前拜见恩师多举,示其不敢忘恩,可见其有情有义。
②白生到任第二天即投入问案等事中,并微服私访,示其想有所所作为,可见其胸有志向。
③白生挨家挨户走访民情,示其能够体恤下情,可见其对百姓的一颗爱心。④白生能用自己的方式使百姓摆脱“梨灾”,可见其处事有智谋。
⑤白生为了百姓的利益敢于冒犯龙颜,蹈死不顾,可见其有舍生取义的大勇。石丁这一形象主要有什么特点?小说塑造石丁这一形象主要有哪些方面的作用?(6分)
(1)画艺高,为人精明,戒备心重。(2分)
(2)①衬托了胡笛的坦诚相待和不卑不亢(与胡笛的坦诚相待和不卑不亢形成对照),突出胡笛的率直和坦诚。②突出了主题,通过写石丁在画中作”暗记,表现出对胡笛的不信任,批评了社会上存在的“信任”缺失现象。
小说刻画胡笛这一形象运用了哪些方法?试举例并略加分析。(6分)【参考答案】①概括介绍。原文第四段概括介绍了胡笛的人品和画艺。②语言描写。如:“石先生,裱画界虽有个别心术不正的人,但毕竟不能以偏概全。暗记者,因对人不信任而设,我着力去之,一是为了不玷污先生的艺术,二是为了我们彼此坦诚相待。谢谢。我走了。”这一段文字表现了胡笛的正直与坦诚。③神态描写(或:肖像描写)。如“胡笛安闲地坐在画案一侧,眼睛微闭”“胡笛猛地睁开了眼睛,笑着说”“胡笛说完,很从容地走出了画室”。通过这些描写表现出胡笛的正直、镇定和问心无愧。④侧面描写。主要通过石丁的猜疑来反衬胡笛的正直无私。
二、鉴赏小说的情节
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在开头加上“序幕”,为了深化升华主题在结尾加上“尾声”。故事情节都是虚构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设题角度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③概括小说的内容(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微型小说情节的典型特点:一波三折;曲折离奇、出人意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情节
1、这一情节安排是否合理?
【答题:(1)符合情节发展、生活真实
(2)符合、强化 /丰富人物性格
(3)符合、突出 / 深化主题】
2、这一情节的好处/作用是什么? 【答题:
(1)情节:丰富情节、增加波澜、照应、铺垫、巧设(揭示)悬念、激发读者兴趣
(2)人物:充分揭示人物性格、使人物更为丰满立体(3)主题:揭示或升华、深化主题】 从三个方面揣摩
①理清小说的结构;②寻找线索;③抓住场面。注意两点:
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
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
1、请简要概括赛艾姆“认识自我”的过程。(4分)
从开始的自我怀疑到产生决心重新认识自我的念头,然后在与名人外貌特征、生活习惯的比较中寻找自我,最终获得信心、认定自我。
你认为小说中胡笛改掉石丁画作中的暗记这个情节的安排合理吗?请结合全文简要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6分)
答案:这一情节的安排是合理和巧妙的。达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1分)首先,它符合和突出了小说的主题:社会上普遍的“信任”缺失导致人与人之间缺乏互信,因而讲诚信者;坦诚待人者十分难得和可贵;(2分)其次,它符合小说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性格,强化了人物性格:胡笛是国画专业毕业的,山水画有名气,所以改掉暗记石丁看不出;他性格犟直(看不惯艺术招生中的错规则,跟领导闹矛盾),才敢改掉别人画中的暗记。
三、鉴赏小说的环境描写 设题角度
①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③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 从五方面进行思考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③揭示人物心理,衬托人物性格; ④揭示深化主题;
⑤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
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在这篇小说中起着怎样的作用?试作简要分析。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阴冷的气氛:故事发生在一个风暴肆虐、又黑又冷的夜晚。②推动情节的发展:渔夫打鱼迟迟不归和最后一无所获,冉娜担心外出察看天气,女邻居悲惨死去,都与风暴有关。
③衬托人物形象:恶劣的天气加剧了渔民夫妇生活的艰难,却没有改变他们善良的心灵,美好的行为。
四、鉴赏小说的主题
作品或文章所显示的总的思想意义,也就是作者在塑造人物反映生活现象时,通过全文内容所表达出来的总的意图。
选文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做到了对学生成长的关怀与道德修养的指引。有的材料关注生命与环境,有的剖析生命的价值,有的颂扬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有的培养健全的人格,有的揭示生活的哲理,闪耀着灿烂的人文思想火花。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
①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②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③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五、鉴赏小说的艺术特色:
(一)、表现手法:以小见大、因事说理、欲扬先抑、托物言志(象征)、卒章显志、设置悬念、伏笔铺垫、讽刺、正、侧面描写结合、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正衬、反衬)、细节描写、各类修辞(比喻、比拟、对比、夸张、排比、借代、双关、对偶、设问、反问„„)
(二)、表达方式:叙述
描写
议论
抒情
说明
(三)、语言风格:平白
质朴
清新
绮丽
简洁
明快
洗炼
含蓄蕴藉„„
例举:鉴赏小说艺术特色(1)鉴赏一:题目
以主要内容或主要事件拟题。比较适合内容或事件具体且单一的文章。如《祝福》
以贯穿全文的线索拟题。比较适合以实物为线索的文章。如:《药》 以有象征意义又暗含中心的的实物为题。《雁阵》 以主要人物为题。如《侯银匠》 以特定环境为题,如:《荷花淀》(2)鉴赏二:人称
人称 在行文中起到的效果
第一人称 :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 便于面对面地交流.便于抒情,加强感染力,有呼告的效果。第三人称 :不受时间、空间、生理、心理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事物。(3)鉴赏三:结构
文章或段落开头: 引起下文,揭示文章中心,突出强调,为后文作铺垫.。文章或段落中间: 承上启下,转换话题,线索连接,过渡.。
文章或段落结尾 :总结上文,揭示文章中心,照应文章开头,升华主题。(4)鉴赏四:表现手法
象征具有暗示的作用。运用象征能够引起读者联想,加深读者对文章情感和哲理的理解.。
铺垫的作用是引出后文,曲径通幽。呼应能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衬托或烘托 可以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增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
抑扬 突出强调作者肯定(先抑后扬)或否定(先扬后抑)的态度。(5)鉴赏五:情节 曲折跌宕,情节发展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制造悬念,借以引起读者的兴趣,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6)鉴赏六:描写方法
见塑造人物的方法分析(7)鉴赏七:语言特色
朴素,华丽,幽默,机智,讽刺凝练隽永,委婉含蓄
常用鉴赏术语,如:意境,开门见山,首尾呼应,主线(索),脉络清晰,形象生动,含蓄隽永,说服力,感染力,生动具体,细致入微,极富新意,形象化,漫画式,人物性格(广义),典型环境,文眼,文章基调凝重悲凉,激昂明快,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