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设计
摘要] 初中语文考试主要是由三部分组成:基础知识,阅读理解,作文。其中阅读理解中的现代文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对学生和教师都是一种考验,是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我将利用自己的经验,就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广大初中语文教师提供一些有效的借鉴,推动语文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
[关键字] 初中语文 现代文阅读 教学方法
现代文阅读是初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考查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渠道,也是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将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提升到一定层次,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工作的重点内容,是涉及整个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加强现代文的教学工作,势在必行。
一、加强现代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1、是初中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从多年的教学经验可以看出,现代文阅读是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培养学习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由于初中学生的生活经历有限,对事物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实现的,而现代阅读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获得各种知识的载体。初中学生在现代文的阅读中不仅可以学习新知识、了解社会动态、欣赏文学作品,更可以通过阅读扩充知识、了解社会、陶冶情操,从而使学生的生活更加充实丰富。
2、是提高学生语文成绩,增加自信心的重要途径
语文知识内容丰富,知识面广,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而现代文阅读无疑是语文知识具体化呈现更学生的重要方式,因此,在任何语文考试中,现代文阅读都是一个常考常新的考点。而据调查在近几年中考中,考生失分最多,败的最惨的一块领地,莫过于现代文阅读这一版块儿了。因此,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双重背景下,提高学生现代文的阅读水平,是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关键点。同时,这也是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的重要途径,毕竟在现代文阅读中获得成功,就意味着学生综合观察、判断、写作能力的提升。
3、是培养学生高尚情操,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素质教育观下,学生的个人情操和情感表达,成了教育必须关注的重点。因此,在当前初中语文教育中,加强学生个人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建立积极健康的情感意识,培养学生正确高尚的情操,就成了核心环节。而现代文阅读正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毕竟在新的教育形势下,说教式的情感培养,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和教育发展的需要。
二、增强学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建议
如何提高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是一个长期困扰着学生和教师的难题。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在现代阅读理解中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在兼顾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前提下,综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出科学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前提下拿高分,实现“高分高能”。
1、立足全局,细化局部
阅读文章首先必须要把握全文大意,在此基础之上才可能了解文字的思想核心,才能把握作者的本意,才能真正进入文本语境。但是,整体的掌握,不代表细节的了解,古人讲求“微言大义”,现代人在文章写作时,也通常会借助细节,或者说局部表达个人情感。因此,要想提高现代文的阅读水平,首先就得了作者情感倾向的基础上,进行细节的揣摩。
而这样的原则,在实际考察中,可以发挥出重要作用。学生学会立足全局,细化局部,就可以在做题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2007年镇江市的中考语文的现代阅读为例:
“①情感世界好比一座蓊翳的森林,其中有着多种多样乃至复杂微妙的群落,爱与恨也许是其中最壮美与最森严的群落,但除了爱与恨,人的情感森林里还会有诸如钦慕与嫉妒、欣悦与懊恼、痛快与惆怅、()与()、崇信与狐疑、满足与失落、狂喜与沮丧、()与()等等互相纠结的乔木灌木藤萝草茵。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在方框内填上恰当的词语 与 与 ”。
学生在阅读时可以从《让情感的森林永远青葱》这个中初步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而在进一步阅读时,也可以掌握文章的基本思想核心。但是,此题是要求学生在局部内进行答题,因此,就需要对局部进行细化。从这小段文字中,学生应该发现“欣悦与懊恼、痛快与惆怅”等这些连接的词,都是反义词组成,则首先就确定了答案的方向。尔后,学生如果在细化就会发现“情感”是主题,围绕这个词进行作答,而且不重复,符合全文基调,那解题就易如反掌了。如欣悦与懊恼、痛快与惆怅等。
2、增强学生文化意识,培养思想深度
初中语文不仅是汉语教学的载体,也是中国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如苏教版的语文教材中就有许多文章是具有深厚文化意蕴的,是学生认识中国文化精神,吸取知识养料的重要渠道,也是学生构建个人文化观,增强个人思想深度的基础。毕竟,学生如果真的能在文章中,体会到各种文化精神,体验到作者的内在情感诉求,能够把握文章的文化意义,那个人的思想意识必然得到提升。在这样的情况下,“高分高能”并不是一句空话,要想在现代文阅读中取得好成绩,技巧是外在的,知识素养才是内在的,是必需的。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坚定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教学宗旨,在日常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点,强化文章中的文化意识教育,把文化这一代表人类文明的基本形式,作为教学的重点。如在《端午日》一文中,教师可以把文章中的关于端午节的传统文化作为阅读的重点,让学生从文章中发散思维,对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文化因子进行适当探讨,以此增加学生知识面,扩展学生思想宽度。
三、结束语
总之,现代文阅读理解是初中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是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在符合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制定适合学生认知的教学策略,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曾敬;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现状调查与教学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林富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定位和教学取向[J];教育评论;2004年05期
第二篇: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设计范文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设计
克东二中 赵长胜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掌握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提高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技巧和能力。
教学重点: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的指导 教学难点: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能力的提高 教学时数:1—2课时
教学方法:归纳法、讲练结合法(以练为主)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强调现代文阅读的重要性
二、讲授新课
(一)现代文阅读试题考查内容与形式
中学考试中的现代文阅读篇目一般选自课外,记叙类文章是初一阶段的重点,也是中考的重点,命题侧重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积累运用、感知理解、揣摩体味等方面。
(二)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
1、基本要领: 整体把握,顺藤摘瓜
2、步骤:(读文章共两遍)
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宜快] 第二遍: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深入理解文章,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宜慢,并回读检查]
(三)掌握常见题的解题技巧和注意事项:
①“积累运用”部分一般考查字词的注音、解释,成语和名言警句的背记运用,此类题目要求平时要多积累字词和点滴知识,对于确实未见过的陌生词语可结合语境(上下文)揣摩分析。
②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③问语句、语段的作用:(要从两方面考虑)
一从结构上,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
二从内容上,常有a开篇点题,b设伏笔、c作铺垫、d深化中心、e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④问文章、段落的结构形式:
注意总分式(a总分、b分总、c总分总); 层进式;并列式。⑤问文章线索: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⑥问文段大意: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 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
⑦问语句含义:要从文章主旨中心去分析,表述要准确、通顺。
⑧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⑨问阅读后的体会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
(四)课堂练习:学生训练后,教师评点明确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布置
[附训练题]阅读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悟》(摘自《当代日本文集》)
(注:文中的 中村、贵之君、和佳子 为人名)
(1)中村家住在一幢在山腰里的商品小住宅里。家里四个人生活,父亲,母亲,还有念大学一年级的儿子贵之君和中学一年级的女儿和佳子。父亲已经44岁,是一家小公司的科长。
(2)父亲近来心事重重。因为儿子贵之君变得很奇怪,他常常以文具费为借口死皮赖脸地要钱,虽然有时觉得他在撒谎,但也不好意思揭穿他,结果就把钱给他了。因为住房的贷款等,所以家庭经济拮据。贵之君的讲话却一天天更粗野起来。
(3)可是,父亲知道贵之君是个很有感情的孩子,很喜欢妹妹,所以他仍然非常信赖着儿子。
(4)这时,发生了一件事,就是他那长年使用的饭盒出现了一个洞。虽然饭盒太深,用起来极不舒服,可一旦坏了父亲仍非常沮丧。
(5)孩子他妈在附近的超级市场买回了两个饭盒,给贵之君和父亲。贵之君以前是带钱去学校买饭的,现在想尽量让他用饭盒带饭。
(6)可是,父亲不喜欢这饭盒,因为装饭和装菜的夹层是分开的。
(7)父亲带的饭菜每天都是大马哈鱼,这在公司里也出名了。炒鱼块直接铺在饭上,盖上盖,父亲吃饭时,把盖翻过来横在边上,接着把饭上的鱼块移到盖上,于是压着鱼块的那部分饭呈浅黄色。那是父亲最爱吃的。不过,时间一长,他也有点吃腻了。
(8)那时已是五月,天气和煦,春意阑珊。
(9)父亲结束了上午的工作,像平时。一样习惯地从包里取饭盒,打开盖一看,父亲倒吸了一口气,装菜的夹层里放着酱汁牛肉、炒香肠;还有莴苣。a父亲吃惊地张大嘴愣了老半天。这时有同事在边上走过,他慌忙盖上盖。b他总觉得有些不好意思。
(10)c接着打开装饭盒的夹层,父亲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了。米饭上紧紧地铺着一层黑黑的海苔。
(11)d“难道„„”父亲喃语着,用筷子抠着饭盒角。“果真!”父亲在心中惊叹着,受宠若惊。
(12)这是两层的海苔便饭。父亲想起很早以前已经去世的母亲用薄薄的红棕色的海苔替他制作的海苔便饭。那已经是20多年前的事了。父亲不由感动得热泪盈眶。
(13)这天,父亲一整天都感到心里暖呼呼的,甚至有些神思恍惚;在回家的路上,他还买了四只很贵的甜瓜当作礼物,而且他归心似箭,真想一步跨回到家
里。
(14)走到大门边时,传来贵之君在发脾气的声音。父亲的心情阴转睛了,走上前时,能清楚听见贵之君的声音。
(15)“那样的饭能吃吗!”
(16)好像是借口带的饭菜不好在责怪母亲。父亲不由得心头火起。“今天要和贵之君好好谈谈!”他这样想定后推开大门。这时,传来母亲的声音。
(17)“你和你爸爸的饭搞错了呀!”
(18)父亲听见了。原来是这样。是孩子他妈搞错了父子的饭菜,父亲顿感兴味索然。
(19)“我回来了。”他有气无力地说道,打量着两人的脸。母亲一张总是局促不定的脸,一张总是受贵之君责怪的脸。可是,贵之君不同,是一副带有愧意的表情,而且显得柔和。父亲不由尴尬地把甜瓜放在那里,走上了二楼。
(20)从此,中村家发生了变化。最大的变化是贵之君。他几乎不向家里要钱了。讲话虽然还是很粗野,但能够感受到话音里饱含着的柔情。
(21)父亲几次想要对贵之君说:“大马哈鱼也很好吃啊。”但他打消了这样的念头。因为父亲明白,贵之君转变的原因,是那次与父亲换错了饭菜。
(22)暖春的阳光如今也洒满在中村先生的家里。
阅读试题
●揣摩·体味 ·感知·理解
1、第(1)段中加点的两个“小”字不能删去,因为它们突出强调的是中村先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二段:贵之君变得很奇怪”是指①:“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 ”。
3、第(3)段话不能删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第(7)段“都„„也”连用,意在突出,也为下文写“父亲”吃到了与儿子换错的饭菜时而感到_________和___________ 的心理埋下伏笔。
5、第(9)--(11)段对“父亲”感到意外这一点作者描述得十分成功,请
分别:写出四句各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a、________ b、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
6、第(10)段“紧紧”的意思是 _________,下文第(12)段与这用法相似的词是“______ ”二者在写法上构成了鲜明的________,突出了“父亲”“感动得热泪盈眶” 的原因,也表现了“母亲”对贵之君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7、联系上文找出第(14)段中用错的一个词组(短语),请圈出后,改正为:________________
8、(20)段与上文第(2)段都写到“贵之君的变化”,这叫做_________________ 的手法。
9、第(22)段是 _______________描写,烘托出中村先生________________ 的家庭氛围。
10、本文以________ 为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叙述了_________ 的故事,全文正面塑造了“父亲”________ 的形象,侧面突出了贵之君______________ 的品质。
●积累·运用
1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和煦()阑珊()尴尬()()
12.解释第(2)(4)段中加横线词。
①拮据:_____________ ② 沮丧:___________ ③尴尬: _________________
13.根据意思写出文中的成语:
①心里盘算的事—桩接一桩。形容思虑很多。()
②形容不顾羞耻地胡搅蛮缠。()
③形容回家心切。()
④形容一点兴趣也没有。()
14.本文以《悟》为题,意味深长,含义深刻。读完后,你又悟到了什么呢?请联系自我实际,说说你的感受。100字左右
第三篇: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设计
专题一:中考复习教案:基础知识复习教学设计
复习内容:课文基础知识 复习目的:
1.熟练掌握汉语拼音方案,做到会读、会写。2.扩大识字量,识记学过的常用字的音、义、形。
3.理解词义,熟练运用学过的生词。
4.理解句义,掌握句子中词语的搭配,修改常见的病句。理解复句的结构,不用错关联词语。会模仿句式造句。5.复习学过的常见文学常识。复习过程
一、复习要点
1.复习汉语拼音,要熟练掌握(汉语拼音方案)(详见第一册P220)巩固小学学过的汉语拼音,能够熟练运用汉语拼音给汉字注音,利用汉语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
2.熟练掌握现代汉语常用字(3500字)(详见第一册P224)扩大识字量,识记学过的常用字的音、形、义。初中六册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要做到会读,会写,会用。会改正常见的错别字。改正常见的错别字,主要方法有: 1)辨识同音字,不写别字。2)辨别形似字,不加减笔画。3)辨别形声字,不写错字。4)通过比较字形,改正错别字。5)通过字义分辨字形。
3.积累词语,扩大词汇量。能根据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或选用恰当的词语。能熟练掌握六册课文中生现的生词,积累和运用常见的成语。俗语、歇后语、名人名言等。
4.要理解句子的含义,掌握句子中词语的搭配。词语的搭配一般有约定俗成的习惯用法,要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产生语感。学会辨别和改正常见的病句。常见的病句主要有以下几种: 1)成分残缺。主要有缺主语或缺谓语或缺宾语。
2)搭配不当。主要有主谓、动宾、定语与中心语、状语与中心语等搭配不当,3)分类不当。
4)前后矛盾。如“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我们中考能否取得好成绩的条件之一。”肯定的前提推出不肯定的结论。应删去“否”字。
5)否定误用。如“难道能否认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不是我们的责任吗?否定的反问表示的是肯定的意思,应删去“不”字。
6)语序不当。如“我们要学会研究问题和调查问题”“调查问题”应放在“研究问题”之前。
7)重复累赘。如“学校里出现了空前的前所未有的植树热潮。”这类语病是由于语意重复造成的,修改时将同义的词语删去一个。
8)用词不当。如“„仿生学‟这个词可能对我们较生疏。”“对”弄错了对象,应改为“我们对„仿生学‟这个词……”。
9)句式杂揉。把两句话的意思合在一句里说。如“他的家乡是福建省福州市人。”应改为“他的家乡在福建省福州市。”或“他是福建省福州市人。”
10)关联词误用。要注意关联词的使用,如果错用、滥用、配对不当、省略不当等都会造成病句。如“只要你说得对,我们才改正。”“只要”应对“就”。所以应把“才”改为“就”。
11)不合事理。即现实生活不存在的事物或现象。如“深蓝的夜空明月高照,繁星密布”当明月高照时不可能出现“繁星密布”的情形,应是“明朗星稀”。5.要学会运用常见的标点符号,一要牢固准确地记住并理解有关标点符号的形状、位置、作用的知识;二要进行多种方式的练习,在反复使用中巩固;三要养成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6.学会常见的修辞方法并会运用、理解修辞方法的使用效果,会摹仿常见的修辞方法造句。如“仿照例句:仍以„天上的明星‟为本体造一个比喻句”。7.识记常见的文学常识,记住名作家名作品。
专题二:《中考语文总复习古诗词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引导和训练学生掌握古诗词鉴赏的答题方法及提高鉴赏的综合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师为导体和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教师的“答题技巧点拨”和学生的练习(做练习:我学、我练、我提高)”两个环节,精选典型题目,让学生学得明白、练得明确、做有成效。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提高学生的思想品位和文化修养。
2、帮助学生克服对古诗词鉴赏的畏惧心理,增强他们应试的信心。[教学重难点]
引导和训练学生准确、规范地解答诗歌鉴赏题的方法和鉴赏诗歌的综合能力。[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学生背诵诗词
二、透视诗词鉴赏的考点(六点)
1、对名句的理解和鉴赏
2、理解内容主旨、思想情感
3、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4、品析语言特点 / 体味炼字
5、品味表达技巧
6、感知艺术形象
三、中考诗词鉴赏试题回放
1、分值: 06年(6分)07年(6分)08年(6分)09年(4分)
2、题型是主观题,以表述题、评述题为主,题量为2-3题。
08年 宋词(课外)菩萨蛮(高观国)(6分)07年 宋诗(课外)题西太一宫壁二首(王安石)(6分)06年 宋词(课外)鹧鸪天(辛弃疾)(6分)09年 诗歌(课外)晚春(杜 牧)(4分)
四、古诗词鉴赏知多少?
由学生简要地讲讲自己平时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五、古诗词阅读知识点的总结与提炼(发资料,让学生快速的浏览一遍)
(一)内容主旨、思想情感
1、边塞诗 常用词汇: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孤独伤感、思乡念亲、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等(如《渔家傲 秋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田园诗 常用词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闲适愉悦、悠闲快乐等(如《钱塘湖春行》《归园田居》)
3、送别诗 常用词汇:忆友怀旧、依依不舍、相知相思、别恨离愁、惆怅伤感、劝勉祝愿、激励友人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怀古诗 常用词汇:怀古伤今、怀才不遇等(如《赤壁 》、《潼关怀古》)
5、咏物诗 常用词汇:坚守节操、遭贬激愤等(《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6、羁旅诗 常用词汇:思乡念亲、游子悲秋、羁旅愁思、惜春悲秋等(如《天净沙秋思》、《次北固山下》)
7、爱国诗 常用词汇:忧国忧民、为国捐躯、以死明志、保家卫国、借古讽今、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壮志、报国无门的悲伤、壮志未酬的愁苦、关心国家命运、反映社会黑暗、批判态度、揭露统治者昏庸腐朽、山河沦丧等(如《过零丁洋》)
8、哲理诗 常用词汇:登高揽胜、蕴含哲理、振作乐观、积极向上、豁达乐观、不怕困难、远大抱负等(如《望岳》、《水调诗头》《登飞来峰》)
9、抒怀诗 常用词汇:年华消逝、闺中怀人、物是人非、世事沧桑、失望惆怅、焦灼痛苦等(《醉花阴》、《浣溪沙》)
(二)观点态度
1、赞美、肯定、支持、同情、渴望等。
2、批判、否定、揭露、不满、愤恨、惋惜等。
(三)体味语言
1、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感情、艺术风格。
2、从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三方面来考虑其精妙之处。抓住关键词语和主体,把握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
3、语言风格:豪放/雄奇/沉郁/直率/婉约/含蓄/清新/风趣等。
4、常用词汇:勾勒、浓重墨彩、简洁、明白如话、言简意丰、诗青画意、富有哲理、质朴清新、耐人寻味、意境优美等。
(四)表达技巧
1、常用的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想像、联想、虚实结合、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化用典故、动静结合、渲染、烘托、含蓄委婉等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互文、反问、赋比兴等)
3、常用的表达方式:描写(白描、细描)、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五)人物形象示例
1、豪放洒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苏东坡)
2、忧国忧民、青衫泪沾(《春望》中的杜甫)
3、归隐田园、寄情山水(《归园田居》中的陶渊明)
4、爱国报国(《己亥杂诗》中的龚自珍)
5、儿女情长(《醉花阴》中的李清照)
6、雄心壮志、满怀抱负(《观沧海》中的曹操)
7、以死明志、视死如归(《过零丁洋》中的文天祥)等
六、答题技巧点拨及常见题型的示例和练习(六种题型)
(一)教师进行答题技巧的点拨
1、原则:① 在“读懂“的基础上答准、答顺、答美。
2、结构:① 景 + 情②事 + 情③场面 + 情④情形 + 情
3、方法:①“一切景语皆情语”。② “诗言志”。③ 结合诗歌背景。④ 注意作家风格。⑤ 抓住关键字、词语、句子、诗眼来分析。
(二)常见的几种答题格式示例和练习(“三点”题——考点、热点、难点)(1)题型
一、点评思想内容,理解主旨型
如: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描写了一种什么样的场面?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背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答题格式:描写了(或叙述)什么的景色(场面等),抒发了什么的思想感情。◆学生做练习1
(2009年江西省中考题)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问题。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下列可以作为标题的一项()A 晚春 B初夏 C晚秋 D初冬
2、这首诗的语言特点?请分析 答案
1、A
2、如:运用拟人手法,语言活泼生动有趣。如:草树能知、解、斗,能以才思论天下。
(2)题型
二、赏析语言型
1、辛弃疾的《西江月》这首词在语言上有何特色?(学生背诵《西江月》)答题格式:点特色(用一两个词语准确点出特色)+例子(特色语句)+析感情
2、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学生背诗)答题格式:释含义+描景象+点情景
3、某词或句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学生背诗)
如: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 》中的贯穿全词的词眼是什么,为什么?
答题格式:思结构(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虑主旨(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答案:贯穿全词的词眼是“狂”;突出词人自己要发少年狂的豪情壮志。◆学生做练习2:
(2008年中考江西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菩萨蛮 [宋]高观国
何须急管吹云暝①,高寒滟滟②开金饼③。今夕不登楼,一年空过秋。桂花香雾冷,梧叶西风影。客醉倚河桥,清光愁玉箫。
[注释]①瞑:昏暗。②滟滟:月光摇动的样子。③金饼:比喻圆月。
1、这首词的上片写,下片写。
2、这首词中体现了季节特点的词语有哪些?
3、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
1、上片写待月的心情 下片写赏月
2、桂花 西风
3、作者开始时的心情是欢快、开朗的,后来心情就变得愁苦起来。(3)题型
三、赏析名句型
请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学生背诗)答题格式:抓词语+点作用 ◆学生做练习3:
(2007年中考江西卷)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题西太一宫壁二首①
王安石 〔其一〕 ②
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③春水,白头想见江南。
(其二)
三十年前此路,父兄持④我东西。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注释】①这两首诗是王安石重游西太一宫时即兴吟成,题写在墙壁上。西太一宫:在北宋首都卞京(今河南开封市)。②蜩(tiáo):指蝉。③陂(bēi):池塘。④持:携带。
1、点明诗人重游西太一宫季节的诗句是:。
2、在第一首诗中,诗人是通过 来抒发感情的;
在第二首诗中,诗人则是通过 来表达感情的。
3、这两首表达了诗人什么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2、写夏景或忆春水;今昔对比。
3、思念亲人、思念家乡(4)题型
四、描述画面型
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学生背诗)答题格式:采用描写的表达方式+扣住重点语句扩展诗句 ◆学生做练习4:
(2006年中考江西卷)阅读下面古词,完成问题。
鹧鸪天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①。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②。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注释:①些:语气词。②青旗沽酒有人家:指山村酒家。青旗,酒家招牌。沽,卖。]
1、这首词的内容与《西江月 明有别枝惊鹊》相同,都是描写。
2、词的上片在描写春天的景象里,有哪几个词用得非常传神?
3、“春在溪头荠菜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农村(田园、乡村)风光
2、破、鸣、点
3、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之情。(5)题型五:分析技巧型
晏殊的《浣溪沙》这首词中多处用到对比的写法,请找出其中的一个例子,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学生背诗)答题格式:点明手法+阐述运用+分析效果 ◆学生做练习5:
(2009年中考陕西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湖 上 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1、说说诗中使用“乱”字的好处。
2、全诗写出了游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
1、“乱”字不仅形象地描绘出红林深处传出的此起彼伏的鸟鸣声,还表现出黄莺上互飞舞,穿梭于林间枝头的动感。
2、写出了游人愉快的心情。(6)题型六:比较阅读型
可以比较两首诗的内容、思想感情、语言、表达技巧等。例如:下面两个句子都写了“愁”,请简要说出它们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之处。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答题格式:点明手法+阐述运用+分析效果
总结常见考点:
1、理解诗意。包括诗字、词、句的理解;内容概括;哲理分析;思感情想
2、感知形象。要求考生借助联想、想象以及背景,感知诗的景物、形象、意境
3、品味语言。字、词、句的推敲;名句的感悟
4、分析技巧。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典故运用;巧妙构思 答题技巧
1、原则:① 在“读懂“的基础上答准、答顺、答美。
2、结构:① 景+情②事+情③场面+情④情形+情
3、方法:①研读题目。②了解作者和时代。③借助注释。④抓住关键字、词语、句子、诗眼来分析。⑤细审题干。
常见题型、答题格式
1、题型
一、点评思想内容,理解主旨型
答题格式:描写了(或叙述)什么的景色(场面等),抒发了什么的思想感情。
例题:“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描写了一种什么样的场面?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答案:描写开战之前,战士们兴高采烈的分食烤熟的牛肉,军营里奏响了雄壮的战歌的场面;全词抒发了满怀家国之愁,却壮志未酬的思想感情)
2、题型
二、赏析语言型
(1)辛弃疾的《西江月》这首词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答题格式:点特色(用一两个词语准确点出特色)+例子(特色语句)+析感情
(答案:这首词笔调轻快,语言优美,音节和谐,使人读了这首词仿佛临其境,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溪流小桥、构成了江南山乡夏夜一幅优美动人的画面,抒发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丰收的喜悦。)(2)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用得好,请说出理由。
答题格式:释含义+描景象+点情景
(答案:绿:春风吹绿,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
(3)某词或句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答题格式:思结构(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虑主旨(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例题: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 》中的贯穿全词的词眼是什么,为什么?(答案:贯穿全词的词眼是“狂”;突出词人自己要发少年狂的豪情壮志。)
3、题型
三、赏析名句型
答题格式:再现景物、特点+感情+理
请赏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答案:放眼望去,展现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畔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它昭示我们,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
4、题型五:分析技巧型
答题格式:点明手法+联系诗句 +分析效果
晏殊的《浣溪沙》这首词中多处用到对比的写法,请找出其中的一个例子,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04年中考题)
(答案:“新”与“旧”的对比;或“去”与“来”的对比。好处:“新”是唱新词的环境,“旧”是饮酒唱词时的环境——旧亭台,新词旧景对比,抒发了今是昨非的怅惘情思;或“去”是花落去,“来”是燕归来,来去对比,增加了对时光逝去的惋惜之情。)
专题三: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文言文复习是中考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以往多采用教师梳理知识,学生识记的老办法,花费的时间多效率低。鉴于此,我进行了大胆探索让学生自主探讨尝试,总结复习方法、答题技巧,课后自主梳理知识要点,老师适当点拨。教学目标:
1、熟悉中考文言文阅读考点及题型,明确复习方向。
2、尝试自主总结复习方法,学会归类整理。
3、尝试探索常见的答题技巧。教学重难点:
各类题型的解题技巧、复习方向。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文言文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那里有岳阳楼的壮美,有小石潭的幽静,有桃花源的迷人,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更有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警策之言。几乎每一课都会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带来人生的真谛。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文言文。只不过,我们今天是要从中考的角度来看,为了取得中考的最终胜利,我们的确要打好文言文阅读这场小战役。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熟悉中考文言文阅读的考点及题型,明确复习方向就显得很重要了。
二、分析题型 明确考点
请同学们拿出印有07、08年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的资料。(课前让学生完成并给出答案),各学习小组讨论归纳中考文言文阅读有哪几类题型?
明确:四类题型:
(1)词语理解辨析(2)翻译句子(3)文意分析(4)开放题型
三、找准方向 把握技巧
1、我有金钥匙:分组讨论,针对四种题型提出相应的复习方向、复习策略或答题技巧。
(此过程重在学生自主尝试、探讨,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2、分组汇报交流。
(此过程较灵活,教师视学生情况随机点拨。)附相关知识:
(1)实词:通假字 如: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露)一词多义 如:: 名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命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著名)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
古今异义 如: 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义: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今义:品德恶劣)词类活用 如:公将鼓之(名作动,击鼓)其它重要实词(详见课本注释)翻译句子:
原则:信——忠于原文 达——语意流畅 雅——文辞优美 方法:
留:人名、地名、官名、器物名、书名、国号、年代和朝代等专有名词
增:单音节词增补成双音节词或者短语补出省略成分删:无实义的虚词
调:调整特殊语序
换:现代汉语已用其他词替(3)文意分析
复习方向:课后练习
答题技巧:看清题目,明确指向
整体把握,上下推导
斟词酌句,语意完整(4)开放题型
主要形式: 欣赏型、比较型、评价型、感悟型、献策型、联系实际型
答题技巧: 根据材料,阐释生发;
联系实际,有的放矢;
多向思维,言之成理;
四、实际运用 迁移拓展
1、根据中考题型就《马说》出一套题 附: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生相互出题、答题
五、总结:
1、文言文复习歌诀 熟悉课文,紧扣注释。有效整理,认真识记。词不离句,联系语境。迁移拓展,灵活运用。
2、师小结:
同学们今天用自己的智慧栽种了一棵知识之树,还要把这种方法带到今后的学习中去,让它们长成一片森林,我们的大脑将会更加充实、心灵将不再荒芜。
六、作业:
课后整理基本篇目中实词用法。
(友情提醒:注意词不离句的原则,归纳时要写出例句)
专题四: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掌握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提高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技巧和能力。
教学重点: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的指导
教学难点: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能力的提高
教学时数:1—2课时
教学方法:归纳法、讲练结合法(以练为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强调现代文阅读的重要性
二、讲授新课
(一)现代文阅读试题考查内容与形式
中学考试中的现代文阅读篇目一般选自课外,记叙类文章是初一阶段的重点,也是中考的重点,命题侧重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积累运用、感知理解、揣摩体味等方面。
(二)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
1、基本要领: 整体把握,顺藤摘瓜
2、步骤:(读文章共两遍)
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宜快]
第二遍: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深入理解文章,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宜慢,并回读检查]
(三)掌握常见题的解题技巧和注意事项:
①“积累运用”部分一般考查字词的注音、解释,成语和名言警句的背记运用,此类题目要求平时要多积累字词和点滴知识,对于确实未见过的陌生词语可结合语境(上下文)揣摩分析。
②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③问语句、语段的作用:(要从两方面考虑)
一从结构上,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
二从内容上,常有A开篇点题,B设伏笔、C作铺垫、D深化中心、E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④问文章、段落的结构形式:
注意总分式(A总分、B分总、C总分总); 层进式;并列式。
⑤问文章线索: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
⑥问文段大意: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 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
(或“什么——怎么样”)
⑦问语句含义:要从文章主旨中心去分析,表述要准确、通顺。
⑧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
⑨问阅读后的体会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
(四)课堂练习:学生训练后,教师评点明确
三、课堂小结
第四篇:初中语文现代文复习资料
语文阅读分析常用名词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3、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4、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5、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6、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
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各种文体知识点及应试方法】
一、记叙文
★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事件的经过、事件的结果 ★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探究“如何整体感知?”
阅读记叙文,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概内容。“整体感知”就是通过初步阅读对文章的基本内容和面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就是“整体感知”的几个要点。
1、整体感知的内容。
A、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 B、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
阅读记叙文时,我们通过对重点词语和关键句、段内涵的仔细揣摩,理清作者的思路和主要内容,领会文章内容和主旨,从而体会作者对生活、人性、世事的感悟、态度,了解作者所持的观点和感情。整体感知文章的主旨及作者的情感或观点,也就是我们的答题的思想,在解题过程中起着重要指导意义。即我们所讲的答题时,能往中心上靠的,尽量往中心上靠,围绕作者的写作意图回答问题。如《藤野先生》。
2、整体感知的方法
A、不同的体裁有着不同的方法
(1)写人的记叙文——一般侧重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
从描写人物时写的事件中分析人物,在每件事的言行中概括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点,包括对人物的正面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和侧面描写。如《最后一课》《芦花荡》(2)记事的记叙人——抓住记叙的六要素,分析事件的意义和影响。如《社戏》
(3)写景状物的记叙文——抓住景物的特征,总体把握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蕴涵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抒情的方式。如《春》。
B、整体感知有助于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抓住文章的重要内容和中心意思,从而能有效地梳理文章的脉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精要分析。快速整体感知课文,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通过寻找中心句或中心段把握文章的主旨。如每一段的中心句、课文开始和最后结尾的总结段落,或者还有写课文中间有明显的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2)通过归纳来进行提炼。有的文章的中心意思分散杂全文各部分中,需要通过归纳各段的断意来提炼。在记叙文中,中心有时比较含蓄,往往蕴藏在人物或事件的背后,需要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而有些文学作品更是往往意在其外,非深入进去不能挖掘其中丰富的内涵。例如《社戏》一课,全文并未直接点明中心,只在最后一段文字中说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的好戏了。”如果理解只停在表面,同学们会误以为本 文主旨只是为了告诉读者“我”怀念的是好戏和好豆,而实际上这样的理解当然是很肤浅的,细究下去会发现并非如此。
(3)学会筛选文章信息,抓住关键性词语来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所谓“关键性词语”,就是文中对表达内容、表达中心起重要作用的词语。关键性词语通常是在通读全文,对作品内容有了一定了解后才能比较准确地找到。找关键性词语的目的在与挖掘深刻、含蓄的思想内容或者文章写作的中心等。如《背影》关键性的词语表现“ 我”对父亲感情的变化。
3、具体答题方法
●审清题意。就是要分析题干要求,包含几层意思,其中透露了哪些信息。只有搞清题意,我们才能更好地按要求做题,少走弯路,切中要害。回扣原文。找出题干考查点的出处。从命题的考查层次上看,阅读理解的出题思路一般都很清晰,从分段考查到牵涉到上下几段概括总结,逐步过渡到对于全文内容的把握。从段落上来看,考查一般情况下是从前往后,逐层深入,先分后合。这样一来,为更好地回扣原文找到了一定的思路。
●上下联系。由回扣原文依照的切入点作为参照点进行文意上的上下联系,范围可能在本段之内,也可能涉及到上下几段内容。在联系的基础上初步分析,划定答题所需的大体氛围。在联系上一定要注意考虑全面,同时要抓关键,缩小范围。
●分析综合。就是在上下联系锁定的范围基础上,在头脑中对其加工组合,找出有效信息,概括总结,提炼要点。在分析综合中要强调“要点”意识,因为评卷工作中是根据要点分配分值的。这一过程最能体现思维能力,也是答题过程中至为关键的一环。
●组织表达。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将头脑中分析出的有效信息付诸卷面。首先考虑用原文中的语句,如果原文中的语句量过大,就需要进行压缩,有效组织,用自己加工过的语句回答。在答卷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书写要工整,避免错别字。
二、散文
★散文的分类: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 ★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考点及应试分析:
1、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
(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
(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答题要点:(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
(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散文的顺序一般包括选取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1)线索: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例如:《藤野先生》以“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和“我的爱国思想感情”为线索等。●考题形式: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答题要点:找到线索,根据提问灵活回答。关键是能判断准线索。(2)顺序
●考题形式:(1)连续的材料或几个段落或词语能否调整顺序?为什么?
(2)从原文中抽出一句话或几个词语,让你放回文中可以选择的几个地方。
●答题思路:形式(1)要注意审题,有的是不能颠倒顺序的,有的是可以颠倒顺序的。出题人在出题时会有暗示;同时也要推敲材料和段落、词语之间的关系。不管能还是不能,都要谈为什么。思路是要看材料或段落、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参照说明文考点分析顺序分析部分)。形式(2)从原文中抽出的语句,往往是总结性的或承上启下的,一是靠考生的语感修养;二是对语句进行理性分析。词语顺序也要凭借语感和理性分析,要分析语言环境和词语搭配的问题。这样的题,往往是有选择答案,即使没有选择答案,也不要回答为什么,但思维过程要考虑道词语的逻辑顺序和词语搭配的习惯。
3、品味语言 ★(1)字词含义:
原文给一个词语的拼音,让你根据语境和拼音写出词语并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这个考点是今年的必考题。填写词语要靠平时的积累,解释词语要根据该词语所在的语境来推断。●答题思路:①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②根据该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注意: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解释,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2)词语妙用:
●考题形式: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 ●答题思路:①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②表达作用,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
③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3)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这样的题,往往结合发展性考题来考(见考点5分析)。有时,也会单纯考哲理性语句的含义,这样的考题,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
4、表达方式的作用
★(1)描写的作用: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等。景物描写,主要考意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时,重点是景物描写对表达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要严格区分小说景物描写与散文景物描写的不同(小说景物描写是渲染气氛或交代时令(季节),衬托人物;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人物描写主要是考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值得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2)议论的作用: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此考点一般不单独出题。
★(3)抒情的作用: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一般不单独出题,往往和词语表达考点结合起来考。
5、表现手法
泛指写作上的方法,它必须是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写作的方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①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 ②咏物类——托物言志
③怀古类——借景抒情、即事抒情 ④咏史类——借古讽今、借题发挥 ⑤送别类——即事抒情、即景抒情 ⑥边塞类——真抒胸臆、借景抒情等等
有时也见衬托、对比、侧面描写、象征、卒章显志、讽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实写虚、寓虚于实、虚实相生)手法等。
6、发展性考题
(1)仿写:此考点一般是给一个句子,让考生仿写一个或几个。
●答题要点:①要读懂题旨要求,出题人让考生做什么,怎么做;②例句的关键词语是什么,要抓住关键词语思考、答题;③在没有答题思路的情况下,要考虑和例句关键词语相对、相同的词语,例如:关键词语是天空,你可以考虑大地、高山、海洋等,联想要丰富,思维开阔。
例句的基本思维模式是:XXX 对象在XXX条件下,XXX怎么样。例如:“没有蓝天的开阔,可以有白云的悠闲”就是这个公式的叠加使用,我们可以考虑:没有海洋的辽阔,可以有河流的彭湃;没有河流的 奔腾汹涌,可以有小溪的清澈;没有高山的险峻,可以有土丘的秀气;没有高楼大厦的明亮,可以有草屋的温馨等等。
(2)谈感受:这也是散文阅读的热门考题,可分为:①对描写对象;②对人物情感;③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④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此考点灵活多变,把握的关键是:a、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b、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c、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不能出病句,语言要有层次性。可以引用诗文或名言回答此题。
(3)续写:给一段话的前半部分,让考生续写后半部分,启发考生答题的的思路,往往在原文上。
三、小说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小说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描写的方法: ●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
●肖像(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典型题实战兵法】
●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引号的作用:
1、表引用(引用人物对话、诗文句等); 2、表特定称谓(特殊含义); 3、表否定、反语、讽刺等意味; 4、表强调。●限字题的解答:
1、根据题目要求作完全准确的表述(此时不要过多地考虑字数的多少);
2、对照字数要求进行简缩:①去除无关紧要的修饰语,②多音节词改为单音节词,③用简称(尤其是地名)。
3、将符合题意和字数要求的句子连起来读一遍,看是否有语病,如有,必须修改。要做到句子简明、完整、通顺、明确。●拟写标语题:
1、语句必须简短、精炼;
2、可采用以下句式:祈使句、比喻句、排比句、对偶句、对称句,也可巧妙地应用诗文名句、谚语、歇后语等稍作改动以切合语境。●仿写句子:
1、仔细分析例句格式。注意例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和用词特点(如叠词)等。2、如果是续写性仿句,还要注意语意的连贯一致。●口头表达题(如询问、交谈、电话交流等场景对话)1、称呼:准确,体现人物关系; 2、结合提示语境,表意必须明确; 3、语气必须符合身份,切忌成人化、打官腔; 4、注意文明礼貌用语的使用。●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根据文意给相关名词下定义:以给“转基因作物”下定义为例。
1、格式A:转基因作物是一种„„„„的作物。格式B:一种„„„„的作物叫做转基因作物。2、注意点:下定义必须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如“作物”就是“转基因作物”的本质属性;“数学方法”就是“统筹方法”的本质属性。
●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
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又如“并不见佳,我以为”一句是为旗帜鲜明地强调作者对“雷峰夕照”这一胜景的评价是“并不见佳”。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7、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8、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
◆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句子比较分析题:
常见题意:原句换成改句行不行?或原句与改句哪个好? 答题方法及步骤:
1、表明观点(行不行,哪个好); 2、分析原句优点; 3、分析改句缺点。●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文段中主人公的判断:
原则:必须依据本文的主题。例如:《变色龙》——奥楚蔑洛夫。
散文(包括杂文、通讯、一般记叙文)中的“我”等于作者本人;而小说中的“我”不等于作者本人,而是作者在生活的基础上通过虚构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评价作家作品:
1、应以对作家、作品的进步性作肯定性评价为主;
2、对作家、作品的局限性应点到为止,重点在于历史局限性。●给文段拟题:
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
1、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2、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3、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判断文段的说明中心(说明内容): ◆答题方式:
1、实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
2、事理说明文:关于„„ „„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3、程序说明文:„„ „„的操作或实验或制作的过程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的常用答题格式:
本句用了„„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内容),使读者„„„„。
●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主要有两种题型: A、“××”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说明文中的主观题及其解答:着重要表现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体现自己的价值观。主要题型:
1、对文中的内容进行简明、准确的改写。如:根据提示给事物下定义、文字图表式处
理、图表文字化、简要概述所举例子等。
2、对文中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写。如:加标题、结合语境补写句子、对文章说明的对象按要求进行补充说明。
3、联系实际举例说明。(要符合文段的说明中心的要求)
4、对文章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与设想。(要有科学性,切忌胡编乱造)
5、对语言的表达特色进行评说。(结合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特色来考虑)●识别或提炼中心论点、分论点:
1、论点出现的形式和位置: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较完
整的句子。
位置:①标题②开头③篇末④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⑤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 2、当碰到文中没有现成的表达论点的句子时,尽管有一定难度,但也有方法可循:需要在准确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抽取文章核心,依据论题和论据,参考作者要解决的问题,准确判断和提炼作者的观 点,然后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3、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中表达中心论点意思的句子不止一句,需要加以比较,找出最简洁、最明确的句子。●分析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答题方式:本文(段)的论点是,这里所列举的„„属(事实或道理)论据,是为了从(反面或正面)证明这个论点,„„
●辨识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1、回答这类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常见的几种论证方法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然后结合语境,具体内容具体分析。
2、答题方式:这一段(一句)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好处)。●仿照原文中表述论点(分论点)的句式,提出自己的一个观点:
1、回答这类问题,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再根据阅读文章的启示获取独特体验,最后用规定的句式表述出来,并构成一个论点(分论点)。
2、这种题目既考查联想能力,又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还考查把握分论点与中心论点关系的能力。
评价文段的观点(需阐述理由):
回答这样的问题,需要弄清楚原文的结构、材料、观点之间的关系。回答时一定要有所分析、概括,切忌一抄了事。●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 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
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 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
6、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名句等); 7、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 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语文答题技巧指导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2、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4、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5、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6、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7、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8、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9、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10、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11、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1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13、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14、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15、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16、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17、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8、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19、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
20、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21、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22、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23、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24、其他: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
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第五篇:初中语文现代文教学模式.
中学初中语文现代文教学模式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3分钟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或直接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2、明确具体的学习研究目标要求: 出示学习目标:将本课的教学中需要学生掌握的重点内容展示给学生或者可 以让学生通过自学提出本节课你认为要重点掌握的内容
二、检查预习(5分钟
检查字词掌握情况、课文朗读情况、及学生对课文背景资料和作者资料的掌 握情况(教师相机补充相关资料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8分钟
(1自由读课文,指导学生的字音、句子的朗读节奏。
(2依据教师提出的初步感知文意的问题,整体感知文意。(如:教会学 生如何复述故事情节或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四、细读课文,合作探究(15分钟
1、通过小组合作,探讨文章主题或师生提出的主要问题。(可引导学生选 择自己最感兴趣或感受最深的内容进行朗读并品析。
2、学生通过交流完成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在新的认识上自我生成问题, 教师引导点拨,有效地解决疑难问题。
五、再读课文,品味语言(10分钟
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品读,并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六、课堂练习,拓展延伸(4分钟
1、类文阅读,进行相关练习。
2、当堂练习或布置作业进行小练笔。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