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分类统计》教学设计
《数据的整理与分析》教学设计
德州市德城区第二实验小学
曲泳玥
一、教学内容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一)》第98、99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使学生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3.使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积极的学习情感和良好的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体会分类统计的多样性,并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四、教学准备 统计表,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刚刚结束的运动会吗?虽然我们班没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可是同学们为班级努力拼搏的画面却深深印在了老师的心中,了不起的孩子们。小动物听说我们召开了运动会,他们今天也要召开森林动物运动会。想看吗?(电脑出示主题图)瞧,运动场上小动物们赛得可热闹了。
2、提问:仔细观察画面,你看到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3、师: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又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老师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的心中一定会有答案的。【设计意图:从动物运动会引入,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发挥多媒体课件的视觉冲击作用,创设生动有趣的“动物运动会”场景,把数学知识与儿童喜欢的卡通形象相联系,为学生开展数学活动作好铺垫。】
(二)学习分类,建构模型
1、分类 师:瞧,大象伯伯来了,它说:“我想为每个运动员发一个号码牌,需要发多少个呢?”如果想帮大象伯伯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办?
生: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小动物就行了。师:怎么数?
生1:先数数跳高的有多少只?再数数跑步的有多少只?加在一起就行了。
师:不错的方法,你是按照它们运动的项目来分的。谁还有不一样的方法?
生2:还可以先数数兔子有多少只,小狗有多少只,小猴子有多少只,加在一起就行了。
师:你的方法也很好,你是按照什么来分的? 生2:我是按照小动物的种类来分的。师:真有想法。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3:我是按照衣服颜色来分的,红色的在一起,绿色的在一起,蓝色的在一起。……
师:同学的想法可真不少,分的方法也不同。我们都先把这些小动物来分一分,(板书:分一分)分完以后再需要做什么呢? 生:数。
师:对,再数一数就可以了,(板书:数一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分类统计。(板书)
2、统计
师:同学们观察这个表格是按什么分的? 生:项目。
师:把运动会分为跳高和长跑两类,简单说就是按项目分类。什么叫合计?
生:就是合起来一共有多少只?
师:对,在表格的第二行是统计出的只数,因为前面已经说明统计的是只数,所以在写结果时只写出具体的数字,不要写上单位。
师:现在就来数一数,跳高的有多少只小动物,跑步的有多少只小动物吧!谁来数一数?
生数出只数,填入表格,算出合计。
师:除了这种分类方法,我们还按照动物的种类来分一分。谁来统计一下。
生按种类分,填入表格,算出合计。
(三)分析统计表
1、对比统计表
师:仔细观察这两张统计表,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小组内交流一下。
生:一个是按项目分的,分成了跳高和跑步,一个是按动物种类来分的。
师:也就是分类的标准不同。
生:它们的格不同,有的多,有的少。
师:是什么导致了格数不同,还是因为分类标准的不同。师:观察的真仔细,那相同之处呢? 生:相同之处是都有合计,而且都是19只。生:都有只数,因为统计的都是小动物的只数。
最后达成共识,师小结:两张统计表无论是按项目分类统计,还是按动物种类分类统计,它们都是对运动会中的动物只数进行统计的,所以结果一样。
师归纳:同一件事物,在不同标准下的统计结果是不同的,但合计是相同的。
2、师:你能从统计表中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并试着提出数学问题吗?
学生找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尝试独立解决。
(四)解决生活的统计问题
师:我们现在可以帮大象伯伯解决它的难题了吗,需要多少个号码牌?(19个)
师: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就藏着许多的统计问题呢!瞧。这是我们学校课件的活动情况,如果我们想统计一下有多少个小朋友在活动,可以怎样统计呢? 生:我们先可以分一分。师:怎么分呢?
生:可以按照项目分,跳绳的分一组,踢毽子的分一组,踢足球的分一组,做操的分一组。
师:真是不错的方法!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我可以按照男生、女生来分。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分类方法,下面就请用你最喜欢的分类方法来统计一下吧。在统计时想一想如何才能不遗漏、不重复?
师:谁来展示一下?(展示两种不同的统计表)师:谁有好方法,如何在统计时不遗漏、不重复? 生:我们可以数一个,划去一个。
生:我们还可以在不同的标准下做上不同的记号,这样看的更明白。
师:同学们真是善于动脑筋的好孩子!
【设计意图:小学的统计教学,特别是低年级的统计教学,重点不是教,而是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本段教学中,让学生经历了搜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紧紧抓住本节课的难点,为学生搭建了探究知识的阶梯,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可能,既使学生掌握了根据不同标准去正确分类整理收集数据,又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最后,让学生观察两个统计表,在思考和比较中体会到不同标准下的统计结果的多样性。分小组活动、讨论,又增强了学生的互动交流,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联系实际,总结提升
师:其实统计的多种多样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如我们的衣橱堆满了杂乱的衣服,谁来利用今天的知识帮它分一分类? 生:我们可以把夏天的放一起,冬天的放一起,春天和秋天的放一起。
师:你是按照季节来分类的。
生:我们可以把爸爸的放一起,妈妈的放一起,孩子的放一起。生:我们还可以按照颜色来分,红色的放一起,绿色的放一起,黑色的放一起。师:同学们的方法都不错,有了这么多好的分类方法,我们的衣橱就会变得干净、整洁。
师:我们随意摆放的鞋子,也可以按照分类的方法来放,谁有好方法?
生:我把冬天的放一起,夏天的放一起,春天和秋天的放一起。生:我把不同材质的放一起,皮鞋放一起,布鞋放一起,凉鞋放一起。
生:还可以把爸爸的放一起,妈妈的放一起,孩子的放一起。师:真是学以致用的好孩子们!
师:有的同学有一个坏习惯,就是让爸爸妈妈收拾书包,有时会出现忘带作业,忘带书本的情况。学了今天的分类统计的知识,希望同学们回家思考怎样才会让我们的书包变得干净,整洁?我们在下周一的班会课上举行“整理书包我最棒”活动,好不好?
(六)回顾整理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到了哪些知识?并将你学到的知识回家告诉你的爸爸妈妈。
(七)板书设计
分类统计 同一件事物,在不同标准下的统计结果是不同的,但合计是相同的。
《分类统计》教学反思
德州市德城区第二实验小学
曲泳玥
新课标指出:“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理解和体验数学知识。”因此,在教学《分类统计》时,我从孩子们最熟悉的运动会引入动物运动会,引发学生的兴趣,然后让他们自由发言,如何来统计小动物的只数。学生领悟了分类的含义后,我让学生充分自主的去分类,在这样一个人人参与的活动中,我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去探索,我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完成分类任务,而事实也确实如此。在对比两个统计表中,学生也理解了分类统计的特点。
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采用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亲自参与分类的实践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学习材料和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这节课我一共设计了3次分类活动,这节课我还注意了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让学生把目光转向生活。让学生把教室里的人分一分,说出生活中的分类现象等等,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课下提出让学生收拾自己的学习、生活用具,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愉悦感和成功感。
不足之处:对统计数据的收集还不够详细,有时不够耐心倾听学生的想法,总是出现“赶”课的现象,不能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第二篇:分类统计教学设计
分类统计
教学内容与目标确立: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第一学段的学生对数据统计的过程要有所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并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通过一年级的两次统计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感受到了统计的意义,能够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问题。本节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体验分类统计的多样性和统计结果的一致性。整个教学力求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习统计的一些方法和策略,探讨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数学生活化,有效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三册第101-103页,有关分类统计的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
1、会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统计,完成相应的统计表。
2、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分类的多样性,体会分类统计的方法和分类统计的意义。
3、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会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统计,在生活中感受分类的多样性。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统计表。教学过程:
课前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大海的画面,播放大海的音乐,让学生聆听大海的声音,感受大海的美丽。活动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能说说你刚才都看到了什么吗? 学生回答:大海。师:那你们喜欢大海吗? 生:喜欢。
师:既然大家这么喜欢大海,今天老师带你们到大海边去看一看。(课件出示教学情境图。)
师:我们来到了大海边,快来说说你在大海边都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有顺序的观察。)
学生交流:有船,有人在游泳,有人在沙滩上玩耍和休息„„ 师:你能不能根据自己看到的提出数学问题呢? 生1: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 生2:海面上一共有几只船? 生3:沙滩上有多少人?„„ 板书问题1和2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一个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通过一系列贴近学生生活的对话,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产生共鸣。】
活动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师:同学们真聪明!能提出这么多的数学问题来,这节课,我们先来解决问题1和问题2,其它问题放在问题口袋里,课下解决好吗?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问题-:“海里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1)估计
师:你能不能估计一下大约有多少人在海里游泳? 生:20、18---(2)数一数
师:如果我们想确切的知道到底有多少人在海里游泳,该怎么办?
生:可以数一数。
师:哦,也就是统计一下。(板书课题:统计)师:这么多的人怎么数呢? 生1:一个一个的数 生2:两个两个的数 师生一起数。
(3)引导学生分类的必要性
师:你能利用我们一年级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真是个会动脑筋的孩子。我们还可以怎么办呢?小组讨论讨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们组想出的是什么办法?
生1:可以先数出男的有几人,女的有几人,再加起来„„ 师:你们组的同学真聪明,善于动脑筋。那我们在数的时候能不能把同一个人既归到男的这一类又归到女的这一类呢?
生:不能。
生2:可以按照戴游泳帽和不戴游泳帽的数„„ 师:你们组真的好棒!
生3:可以按戴游泳圈和不戴游泳圈的数„„ 生4:可以按扎辫子和不扎辫子的数„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不同的统计方法,使学生体会分类统计的多样性。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的好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们最喜欢哪种方法?下面就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最喜欢的方法,然后再选择一张合适的统计表,完成统计表。
师:仔细观察统计表,你有不明白的吗?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完成统计表。
师:谁来介绍一下你们的统计情况。介绍时先说你们是按什么分类统计的?统计的结果怎样?
(全班交流统计表完成情况,教师让学生代表边用实物投影展示自己小组的统计结果,边介绍自己小组的统计方法。)师:观察这些统计表,能说说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吗? 学生交流:
学生1:我发现它们的统计结果都一样。
学生2:我发现它们用的统计方法不一样,但最后的合计都一样。师:也就是统计标准不一样。
小结:我们发现同一个问题有许多不同的统计方法,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去统计,但统计的结果是相同的。这就是我们今天在大海边学到的新知识——分类统计!(教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学生经过具体的统计过程,体会分类统计的意义:统计的标准不一样,但是统计结果是一样的。】 问题二:“海面上一共有多少只船?”
师:刚才小组合作完成了第一个问题,想不想自己来试试,(想。)(出示第二个问题:海面上一共有多少只船?)
师:可以怎样统计呢?选择你最喜欢的分类统计的方法把你统计的结果填在统计表中。
小组活动,独立完成统计表,教师巡回指导。全班交流汇报。
全班交流统计表完成情况,教师让有代表性的同学投影展示自己的统计结果,并说出从统计表中解决了什么数学问题。
师:观察这些统计表,说说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它们的统计结果都一样。生2:我发现它们的分类标准不一样。板书:分类标准不同 合计结果相同
【设计意图:本部分为教材中的绿点教学,是对红点教学的进一步巩
固,重在给学生一个自我学习的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小组合作中进一步体验分类统计的方法和意义。另外,通过这个教学过程,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活动三:动手实践,巩固新知。
1、统计花
师:同学学的真不错,想不想再试试。(想)秋天百花盛开,(出示题图)你能统计出一共有多少朵花吗?
生自己统计。集体交流。先说统计标准,再说统计结果。【设计意图:旨在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统计班级学生
师:咦!问题来了,听课的老师想知道今天你们班来了多少未同学?谁能用我们在大海边学的新知识帮老师来解决一下这个问题呢?
学生交流分类统计的方法。学生1:可以按男女分类统计。学生2:可以按年龄分类统计。
学生3:可以按穿校服和不穿校服来分类统计。学生4:可以按长头发和短头发来分类统计。„„
【设计意图:由大海边的分类统计引到了上课现场统计在坐的学生数,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体会到了分类统计的用途在生
活是如此的广泛。】
课堂小结:同学们想的方法可真多,相信你们的收获也很多,谁来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收获。
师:其实在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用分类统计解决的问题,希望同学们能用数学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看看生活中的哪些问题能用到分类统计,好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总结,既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又可以培养学生应用应用数学的意识。】
第三篇:《分类统计》教学反思
星期三我上了公开课《分类统计》这个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学习用统计表按不同的标准分类整理数据,感受按不同标准分类的必要性,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
一、设计的思路
《标准》提倡数学课堂生活化,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
1.导入时我就以生活中的整理衣服入手,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意图,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也把数学与生活联系了起来。另外渗透本校的文化:养成整理物品的好习惯。
2.出示了例题图以后,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看了这幅图,你知道了哪些小动物参加了比赛?”再问“他们参加了什么比赛?”让学生了解图中的信息后我又问:“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让学生自由提问,很自然地引出“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进行统计”这个课题。
3.接着“志愿者虹猫要按比赛的不同发不同颜色的运动服,蓝兔要给不同的小动物定他们喜欢的午餐”从而产生要根据实际需要来分类统计,再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全过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体会到这种策略的意义和作用。等以后遇到相关问题时,就能主动的想到去收集和分析数据,获得有用的信息来解决问题,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4.在学生经历里统计的全过程后,孩子们思考分析出两次统计有什么异同,体验到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得到不同的统计结果,从而体验统计的分类标准不同,它的结果也是多样的。再让学生说说从这两张统计表中知道了什么。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统计的实用性,感觉到学了数学知识要会用,分类统计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为分类而分类。
二、存在的不足
平时在一班上课气氛都是很活跃的,学生很轻松的举手回答,有时回答的还很精彩。可是今天不知道是因为在第3节课上的原因,还是因为有老师听课学生比较拘束,放不开的原因,还是后面的练习可能比较简单也或许是练习形式比较单一的原因,总之今天上课虽然举手的也很多,可是发言并不精彩,甚至有重复的;气氛也很死板,感觉不象低年级的课堂,正好与之前吴老师一年级的形成鲜明对比。
我想主要是我的激情不够,如果我充满激情的话就能影响他们的情绪,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许对于“评价的有效运用”没有发挥,当学生回答的另人满意时,老师可以给予语言的鼓励或者是奖品的鼓励,那样我想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有所改善吧。以后我要往这方面注意。
第四篇:分类统计
《分类统计》磨课总结
时间过得真快,一眨眼,磨课即将结束,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为了更好的发展,现对我们组这次磨课情况进行总结。
活动回顾:
接到磨课通知后,我们组的几个老师立刻召开会议,认真学习有关磨课的要求,确定课题为二年级上册《分类统计》,我们围绕如何把握教学目标、教学的重难点、如何处理教材、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如何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等问题进行了多次探讨,拿出了最佳授课方案,集体制作课件,为磨课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一轮磨课结束,我们都坐到一起交流课后的感悟,不断对教学设计进行调整,确保后一节课比前一节课有新的突破。“一磨”结束后,老师们都觉得教学过程流畅,结构层次分明,环节布局紧扣教学的重难点,但教师没有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究,时间较紧张等,孟老师提出了一个让师生互动的建议,又花了很多时间帮我们改进课件。针对这些情况,“二磨”的教师调整了教学结构,加大了课堂容量,把课堂设计为展现学生能力的舞台,师生互动操作恰到好处。课堂环节有条不紊,层层推进。本次磨课,我们发挥了集体的智慧,磨出教师创新思维的火花,磨出教师合作交流的默契,磨出教师把握教材的深度,磨出教师揭开教材的高度。
我们的收获:
1、磨课让我们的教学水平得以很大的提高。
磨课的过程是学习、研究、实践的过程,是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过程。要磨出精品课,就必须钻研教材,了解编者的意图,才能设计出最佳的教学方案。在磨课中,为了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花了不少心血,上网查找资料,撰写教案,制作课件,反复推敲,几经斟酌,深入到每一个细节。对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处理教材等,进行了反复研讨。通过互相听课、评课,取长补短,借鉴他人的优点,使自己的专业水平得到更大的提高。通过磨课,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应变能力、教学创新能力都得以提升。磨课的过程就是教学能力提高的过程。
2、磨课让我们不断地审视自我,反思不足。
磨课给教师提供了一个深入交流的平台、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最大地激发了教师参与教研的潜能。在磨课、评课、议课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了大家对课程标准,新的教学理念知识的缺乏,好多问题可说却无法上升到理论高度。专业知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对教材深度挖掘不够,引导学生思考的活动设计较少,指导学生学习方法较少。课堂驾驭能力、应变能力不强等等。用这样的流程进行磨课操作,虽然这个过程需要牵扯我们太多的精力,虽然我们要克服很多困难去完成每个任务,但是,我们也在这个过程中收获的太多太多:我们用心思考后的非常有价值的备课研讨;根据自己的观课纬度用心记录、认真分析积极思考的态度;课后评议的真知灼见等等。这对于教师的锤炼,对于教师的成长,无疑是潜移默化,水到渠成的!
总之,磨课活动的开展,给许多教师提供了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给予教师一个充分展示自我和锻炼成长的机会。我们紧张、忙碌。但我们一路走来,收获颇丰。它像一缕春风,荡涤着我们的心灵,像一股清泉,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将以此为契机,让“差距”成为自身发展的源动力,不断梳理与反思自我,促使自己不断成长。
第五篇:分类统计教学反思
“分类统计”教学反思
马思花
分类统计是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分类整理的第二课时内容,在课堂上我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统计的过程,在活动中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并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知识和方法。
我组织学生利用学过的分类知识,根据对所得数据的分析整理,完成简单的统计表。再根据学生完成的统计图表,启发学生思考:从这份统计图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两张统计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通过交流使学生体验到不同的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统计标准虽不同,但总数不变,引出通过合计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统计的结果是不是正确,以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在教学习题的时候,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让学生从图片中去收集、整理数据,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并能根据统计的结果作出正确判断。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能够根据多媒体所展示的图片,清晰的了解图的情况,从而确定分类的标准,准确的将图形进行分类统计。
总体来说这节课算是完整地完成了教学的任务,但是仍然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1、在教学中语速过快;
2、问题提出后给学生没有留足够多的时间考虑;
3、课堂上缺乏生生互动的活动。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懂得,在教一年级学生的数学过程中,要尽量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这样才能保证上课的质量。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多加注意本事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