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竹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要读得正确、读的顺畅,读出感情,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体味江南竹乡清幽的优美景色,了解竹乡人民热情好客、勤劳质朴的品格。
2、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风格。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整体感知——合作探究——体验活动
教具:
CAI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竹子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植物,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直是谦逊和高洁的象征,历来为文人墨客所喜爱。古人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著名的画家、文学家郑板桥也写下了颂竹的千古名篇,请欣赏:
1、课件展示《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师范读,生齐读,在郑板桥先生的诗中初步领略竹子的品格。
师:同学们愿意领略竹子的风采吗?今天,我们请来古代画家、散文家黄蒙田先生带领我们去江南竹乡走一走,展示课件标题:《竹林深处人家》(背景:南方竹乡清新的竹林,配悠扬婉转的葫芦丝演奏《月光下的凤尾竹》,通过感性认识把学生带到竹林深处那优美的意境中)请大家打开课本12课,学习本文要完成以下目标,请看屏幕:
2、课件展示目标(请一个同学为大家朗读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要读得正确、读的顺畅,读出感情,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体味江南竹乡清幽的优美景色,了解竹乡人民热情好客、勤劳质朴的品格。
(2)、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风格。
3、自主学习(课件展示学习要求)
(1)朗读课文,对字词进行圈点批注。
(2)分小组朗读课文章,找出不理解的句子,以小组为单位写成小纸条的形式。
(3)小组与小组之间展开讨论,可以请教老师。
师:好了,现在就开始我们的江南竹乡之行吧!请大家大声朗读课文,要读的正确、读的顺畅、读出感情!
生自读课文,小组展开讨论,对字词进行圈点批注。
如:“沏”字应读“q ī”,而不读“q ì”,“岚”应读“l á n”而不读“lu á n”;“名副其实”不能写成“名符其实”等。
师:同学们刚才读的很认真,找出来的字词也是我们平时容易读错或写错的字词,希望同学们要注意。
下面大家分小组朗读课文,找出你读的过程中不理解的句段,进行讨论,可以向老师请教。
(生前后六人为一个小组,开始讨论,生生讨论,师生讨论,在探讨的过程中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问题:
“竹子把路上空盖着,作者感受不到外面阳光的强烈,怎么知道外面阳光的强烈?”
题目是“竹林深处人家”我感受作者主要是写人家?为什么开头写那么多的竹林?
竹林深处人家是不是很穷?为什么那里的孩子放羊、捡竹笋,难道他们不上学吗?
“柳暗花明又一村”是什么意思!等等。
(学生的问题很多,有的问题很简单,同学们经过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争论会自己得出答案,稍有难度的应放在下面课文分析探究中解决,老师要告诉同学们这个问题要在下面的环节进行解决)
师总结:刚才同学们书读的很认真,问题也提的恰到好处,通过刚才的一番讨论,同学们是否感受到了江南竹乡的魅力呢?下面我们整体感知一下课文,请同学们看景、说景,把你看到的景色用恰当的语言叙述下来,然后结合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说的!同学们要边看边说,畅所欲言!
4、欣赏江南竹乡景色
(课件展示:江南竹乡的美景:竹林,竹海,竹坞,“海底隧道”,竹楼,竹床,竹椅等各种竹器,配葫芦丝《月光下的凤尾竹》,让学生通过更形象直观的画面进一步领略江南竹乡的美,并用自己的话把看到的景象说出来,锻炼自己的口语能力)
学生边欣赏边说话,自主发言(也可以选一个代表边看边说),体会作者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
5、合作探究
欣赏了美景,下面大家一齐来探讨两个问题:(课件展示)
A、细读前三段,说说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描写竹林的?写出了竹林的哪些特点?
B、竹林深处人家生活上有哪些特点?你喜欢他们吗?
(生分小组讨论)
资料备案:
A、从远望、近观、细顾三个角度描写竹林,写出了竹林的茂密、丰收景象。
B、生活环境优美、待人热情好客、品格勤劳质朴。(从作者遥见炊烟,听到禽鸣,闻到竹香,看到村民,吃到笋干,听到欢笑来体会)
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说一说文中的哪些语句写的美妙?妙在何处?
6、品味语言(课件展示)
你觉得哪些语句写的美妙?妙在何处?(从语句的内容、修辞、表达效果上加以分析!)
教师举例:
我觉得“有时看到前面一丛像屏风一样的竹挡住去路,心里想已经到尽头了,但是到得前面,那丛竹忽然像机关布景似的移开,我们已经发现另一条山路让出来,很有点‘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这句话写的好,这是作者心理的活动描写,展示了竹林的浓密与情趣,”屏风的比喻,诗句的引用,都增添了语言的想像力和趣味性。
我觉得“当一阵风吹过的时候,竹海上涌着暗浪,一浪推着一浪,一直涌到很远”这个句子写的妙,这是个比喻句,承接着上文“海”的比喻,抓住风吹草动的特点,用“浪”来描述竹林在“一阵风吹过”时的动态特点,非常形象生动。
(生讨论,品味,有感情的朗读,齐读)
师小结:
作者的文字朴实又善用修辞,不事夸饰,情随景生,达到了情境交融的境界,同学们在以后写作写景作文时,要注意向黄蒙田先生学习。
同学们,正因为竹子美丽、生命力强,所以才与松、梅并称为“岁寒三友”,而且,历来的文人墨客也以“竹”为主题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诗画经典,老师搜集了几个,请同学们欣赏一下:
课件展示诗画作品
有关竹子的诗: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未曾出土便有节,纵使凌云仍虚心”
“百花虽佳无久艳,翠竹长青四季贤。”
“一节复一节,千技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雪压竹头低,低得欲沾泥,一轮红日起,依旧与天齐。”
课堂小结:
希望同学们课下搜集一些资料,欣赏竹的美丽,学习竹的精神,做一个像竹子一样有气有节、谦逊高洁的人!
板书设计:
竹林深处人家
黄蒙田
远观
竹林
近看
茂密、丰收景象
细顾
人家
热情好客、勤劳
教学反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砌茶()
山麓()
山岚()
隧道()
2、古人所谓的“岁寒三友”分别指()、()、()。
3、找出文中的比喻句,说说这样写的什么好处。
4、课下搜集有关竹子的精彩诗句,和同学们欣赏品味。
祥和 质朴欢乐
第二篇:《竹》教学设计
《写意画——竹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竹子的绘画方法及技巧。
2、初步学会运用毛笔体现竹子形态和结构,培养学生对绘画的欣赏及运用能力。
3、感受写意花鸟画的笔情墨趣,激发学生对学习中国画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
1、竹子的结构特征。
2、竹子的绘画步骤。[教学难点]
1、竹子的生长规律及形态变化。
2、竹叶的浓淡变化。[教学方法] 欣赏
评述
练习[教学准备]
(师)电脑、电脑课件、教科书
(生)课本、美术作业纸、草稿纸、中国画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在讲课之前,老师先考考大家有谁知道成语“胸有成竹”讲的是什么?(学生回答)
师:宋朝一个人特别善于画竹子,当时苏轼说他所以画得好,是因为他在动笔以前心里已经有了画成了的竹子模样,因此得“胸有成竹”之说,后来以“胸有成竹”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有了计划。在这里也希望同学们今后不管做什么事都应先做到有一定的计划,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件事情。正好这节课我们也来学习画竹子。
二、讲授新课:
欣赏一幅竹子的图画,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描绘了竹子的哪几部分?(竹竿、竹枝、竹叶)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竹竿、竹枝和竹叶的特征及画法。
1、竹竿: 竹竿是一节一节的,认真观察图中同一竹竿的竹节长短变化有什么规律?(生:越往上越长)
因此,绘画时应一节一节的从下往上画,并且越往上的竹节越长,如果画成上短下长就不符合竹子的生长规律了。绘画时节与节之间留出小的空隙,竹节画完以后用浓墨勾画竹节之间的连接处,我们可以把连接处的形状看成一对单引号,这样画起来就容易了。画多根竹竿时避免平行。
2、竹枝
小竹枝竹枝生于节与节之间的连接处,上下竹节的竹枝左右交错生长,发枝处可生一枝也可生多枝,根据画面的需要而定,不要画的太乱,要交代清楚生长规律。
3、竹叶
竹叶是竹子的画龙点睛之笔,竹竿能表现竹的质感,而竹叶则体现竹的质感。我们可以把竹叶看成一组一组的。这四组竹叶可以用“
一、八、个、介”四字来概括,也就是把这四个字的每一笔都当成一片竹叶,并给予它一定的动态,将书写与绘画融为一体来表现竹叶的结构及动态。(图八)
表现茂密的竹叶时,开始要一组一组的话尽可能多画几组叶子片数多的而后在一片一片的加。用墨时要注意浓——淡、密——稀的变化,这样能体现竹叶的层次感。(图九)
4、绘画步骤的演示
师:现在同学们一定想马上就动笔,要想画好除了了解竹竿、竹枝、竹叶的特征外,还需要我们对绘画过程的仔细观察。不管是课堂上还是生活中只有认真观察才能准确的表现某个事物。
问题:绘画竹子时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最后画什么?
三、学生练习
通过以上的学习结合课本、大屏幕或生活中所见到的竹子描绘出你心中的竹子。练习中我们再播放一次绘画过程,同学们可以边看边画。(课件—音乐)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业展评 将优秀的作品进行展览,同时纠正错误。
五、小结
今天,同学们对竹子的绘画完成的比较好,虽然有些同学还没有完全掌握其中的技巧,但是请你不要灰心,相信通过你课下的努力一定回做到成竹在胸。如果这节课能够刘给你一段记忆,或者一个思考,或者一个经验,甚至一个微笑的话,那我的教学目的就达到了。谢谢大家!(
第三篇:竹石教学设计(范文模版)
《竹石》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学会本课生字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自读自悟,能理解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凭借古诗诗句,感受古诗美的意境,是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或投影片配乐的课文朗读录音。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1、背诵《墨梅》。
2、作者用梅花比喻什么样的人?
二、回忆方法。
学古诗先理解什么,再理解什么,最后体会什么?板书:古诗
理解词、句,体会思想感情。
三、讲解《竹石》
1、听配音朗读磁带。
2、指读注释,理解诗句。(让学生标出不懂的句子)
3、讨论重点词句。
(1)第一句中“咬定”是什么意思?
板书:咬定
(2)学生自己解释第一句。(竹子抓住青山毫不放松)
(3)第二句“破立”是什么意思?“立根”是什么意思?
板书:立根
(4)学生自己解释第二句。(它的根牢牢扎在岩石缝中)
(5)第三句“坚韧”是什么意思?“千磨万击”是什么意思?板书:坚韧
(6)“咬定” “立根”指的是竹石的什么?
板书:竹石 特性
(7)竹石在什么情况下依然坚韧?
板书:历经磨难
(8)学生自己解释第三句。(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忍不拔)
(9)第四句“任”是什么意思?“尔”是什么意思?
(10)指导学生看挂图,理解第四句诗文。
板书:无论 多少
(11)学生自己解释第四句。(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
(12)竹石的特性好象人的什么精神呢?
板书:人 坚忍不拔
4、指导朗读。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竹石》
2、理解诗句,领会诗句中赞颂了什么精神?
第四篇:竹石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语文课堂要体现开放襟怀,把课外的学习引进课内,使古诗的教学变得“充实”“厚实”起来。而且诗人的生平与他诗作蕴涵的精神一脉相承,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设计特色: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如竹与石的对话、把自己假想成郑燮,用情景的创设来加强对文本的体验。教学过程讲究承接、回环,从入课时赏画到结课时在画上题诗,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郑燮的故事,有关竹的诗句
2、小黑板或课件
一、导入: 看图:图上有什么?(板书:竹石郑燮说到诗人,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
你知道郑板桥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
(1)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
(2)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3)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
(4)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课件欣赏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师吟诗,生读读古诗。
二、学习古诗
学生自学古诗。读准字音,读顺诗句。全班集体正音。
教师吟诗,学生思考古诗是写竹,还是写石?小组讨论。
反馈:抓住哪些字眼来理解?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
“咬”:像用牙齿咬住一样,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立:站立,扎根。破岩:风化的岩石。磨:磨难。坚劲:坚定,强劲。尔:那。任:任凭。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青竹抱住青山一直都不放松,原来是把根深深地扎入岩石的缝隙之中。
经历狂风千万次的吹打折磨依旧坚硬如铁,任凭你地东西南北的狂风。
二、学诗 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学习更多的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学生说说学古诗的有效方法。学生自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弄懂诗意。合作学习、自我体会均可。
反馈:抓住哪些字眼来理解?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
(“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根据学生学情板书:咬定
千磨万击
坚劲
立根
东西南北风
三、体情 合作表演竹与石的对话。诗人喜欢竹子吗?他是怎样表达的?再读古诗,体味诗人写竹,是写什么?
(板书:咏物明志)
借物喻人,表明诗人刚正不阿的品性,不怕打击、不畏风浪的气节。
把自己想象成郑燮,说说自己看到竹石的心情、感悟 怀着对劲竹、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朗读全诗(对读、指名读、齐读)
你喜欢竹子吗?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
(如:竹是空心的,很谦虚;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长一步会留下印记;竹不开花,朴素,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四、拓展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有竹,“岁寒三友——竹松梅”也有竹。有多少人吟诵过这看似普通的竹子!
交流诵读我们课外搜集的竹的典故,竹的诗句。
典故:宋代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
诗句: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李白《慈老竹》“里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郑燮《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刘禹锡《庭竹》“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五、巩固
在画的空白处题写《竹石》,要求默写。也可以题写你喜欢的写竹的诗句。
竹 石
郑燮
板书:
咬定
千磨万击
坚劲
立根
东西南北风
咏物明志
第五篇:《竹影》教学设计
《竹影》教学设计
徽县四中
宋向阳
教材分析:
《竹影》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所选全是文化艺术方面的文章,通过阅读,可以看到作家对艺术的体验和感悟,及由此生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还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
《竹影》是艺术大师丰子恺先生的一篇关于艺术启蒙教育的散文,本文是一篇意蕴清新、淡雅,字里行间充满灵动之美的散文。儿童的生活、心态是丰子恺的漫画题材,也是他文章的取材之源。正如他在《谈自己的画》中所说:“我企慕这种孩子们的生活的天真,艳羡这种孩子的广大。”本文就描述了一群孩子在月光下描绘竹影的故事。平常的生活小事却传递了一个大道理——童稚的游戏中蕴含着艺术和美。文中优美的自然景物、浓郁的生活气息、特有的儿童情趣,如同一幅中国画呈现在读者眼前。读罢文章,不禁让人追忆一段似水年华;咀嚼一味童趣之美;唤醒一缕童真之思。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字词,了解丰子恺及其漫画和散文作品。
2、能力目标: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②品味全文生动而形象的描写; ③初步了解中国画的特点。
3、情感目标:①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②体会童稚的游戏中蕴含的艺术和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感受艺术和美。
教学重、难点:
1、品味全文生动而形象的描写。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从游戏中领略国画艺术之美,欣赏中国传统艺术。
教方学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品读——探究——延伸”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感观,让学生觉得语文课不仅有语言的文学美,而且有画面的艺术美,还有情感的愉悦美,觉得上语文课既是知识的获得过程,又是一种美的享受。
按照“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大屏幕展示丰子恺两幅充满童趣的漫画,多媒体播放《数鸭子》的儿歌。)
看着屏幕上的漫画,听着儿歌,我们仿佛回到了童年,那么同学们童年的时候都喜欢玩些什么游戏,请同学们玩一玩······大家觉得好玩吗?有趣吗?其实,游戏不仅让人感到乐趣,还能从中发现美和艺术!今天,让我们走进丰子恺的《竹影》,一起从游戏里,生活中去发现美、领略美吧!(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最佳动力,此设计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检查预习,考考大家
1、介绍作者;
2、检查字词读音及意思;
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以考的形式检查预习,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节约了时间,还锻炼了学生快速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
三、品读课文,体味美趣
1、体会天真童趣
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在这清风明月的夜晚,我们几个小伙伴玩了什么?玩得有趣吗?找出文中体现小伙伴童真童趣的语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赏析。
小结:闷热的夏夜有了几个孩子,竟也变得意趣横生,小伙伴们的一举一动都能体现发自天性的童趣,感染得我们也快乐起来。
2、品味诗意美景
细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美、最富有诗意的字词或句子读出来,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品味赏析。(学生四人小组交流讨论,派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总结。)
品味了诗意美景,现在请同学们用欣赏的语气,深情地读出这诗情画意的美景。
(设计意图:七年级的学生还是孩子,这一部分的寻找和感受会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共鸣,会让学生发出会心的一笑,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会勾起学生对自己的童年的美好回忆;品味文章中优美的语句,是散文学习的重点,也是《课标》明确提出的要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归纳,让学生掌握方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研读课文,初探艺术
在这样诗情画意的夜晚,我们兴致勃勃地描竹影,竟有几分中国画的意味,然而这只是无意中叩响了艺术殿堂的大门,要真正迈进艺术的门槛,还需要一个懂得艺术、善于教育的人来引领,这个人就是爸爸。
1、爸爸独具慧心,及时抓住了孩子的灵感,因势利导地给他们讲解了绘画艺术的有关知识。从中你了解了绘画的哪些知识?
(多媒体展示几幅中国画和西洋画)
2、请学生归纳整理,说说中国画的主要特征,及与西洋画的区别。(设计意图: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是一个很专业的理论,教师如果过多的解释,反而会“越描越黑”,通过媒体的陪衬,学生的探讨总结,凭借自身的审美力、想象力,去感悟艺术的美。同时,扩充艺术的欣赏内容,也增强了语文课的容量。学生得到艺术的熏陶,对自己的终身发展也很有益。)
五、拓展延伸,走入生活
爸爸的话引领伙伴们进入艺术的世界,还使他们懂得如何欣赏国画。其实生活本身就充满美,充满艺术。一个闷热的夜晚,欣赏它,就仿佛置身电影中的一幕;一次游戏,观察它,也是一次美的发现。现在,让我们留心生活,你是否也能发现身边的美?或者你也曾经发现了美,创造了美?请同学们把它们写出来或画出来。
(设计意图: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这个设计,意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艺术和美,加强语文与生活得联系。)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写的很好,画得也很美。看来,艺术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它有时就蕴涵在孩子童稚的游戏中,或者我们的生活里。我们需要的只是一颗纯真的心,一双会发现的慧眼。虽然我们已经走过来整日游戏涂鸦的年龄,在不知不觉中也许无数次和艺术擦肩而过,但是我们还可以保住一颗童心,还可以培养一双慧眼。只要我们怀着一颗童真的心,睁大聪慧的双眼,展开想象的翅膀,一片绿叶是一首歌,一抹斜阳是一首诗,一场烟雨是一幅画。祝愿大家放飞五彩童年,拥有快乐充实人生!
七、板书设计
游戏 艺术 童心
趣 美 发现
(设计意图: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教授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八、教学反思
《竹影》的体裁是散文,为了教出散文的真、善、美我做了很多努力。
首先是教学目标的确立。该文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文章篇幅较长,内容丰厚,要在一课时教授,难度很大,所以我认为应该略其枝叶而直取本根。这个单元所选全是文化艺术方面的文章,通过阅读可以看到作家对艺术的体验和感悟,及由此生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又由于此文收入丰子恺的《艺术卷》而非《文学卷》,可见作者写此文的主要目的 是对孩子进行美育,所以我想在课堂上反复
体验童稚的游戏中蕴含着艺术和美。
其次是教学思路的形成。一堂课从头到尾,教学内容纷繁复杂,试想40分钟要把教学内容全都传授给学生,根本不能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必然会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必然会肢解课文内容,必然会主次不分淹没教学重点,因此教学内容要大胆取舍,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恰当选择和剪裁,尤其在具体内容的设计上,要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因此,我从《竹影》主要内容入手,本文就描述了一群孩子在月光下描绘竹影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充满童真、童趣,有耐人寻味。孩子们的游戏在成人眼里也许不屑一顾,但在丰子恺的眼里就有了非比寻常的意义。由此我得到灵感,确立教学的主问题:平凡的月夜,普通的竹影,无意识进行的游戏究竟是因为什么变得美丽而生动?让孩子久久难以忘怀?为了使问题的提出既有分量又有较强的课堂操作性,我打算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体会童真童趣,品味诗意美景,最后悟出“艺术美”的真谛。最后,让学生留心生活,发现身边的美,或者把曾经发现的美,创造的美写出来,画出来。让学生放飞心灵,在向生活拓展中,使审美生活和审美心灵交融,感到世界处处美丽,生活时时润泽。语文教学既要立足教材,又不能完全局限于教材,应向生活延伸,引导学生由文本,由自己童年的体验引发新的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