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角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数学活动为主线,教师设计了画角、表示角、读角、找角、比较角等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探究、交流的机会,留给了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新的教学理念。而且教师还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课前预习的好习惯。【教学目标】
1、知道角是由一点和从这点出发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并能说出什么是角的顶点、角的边。
2、知道角的记法与读法。
3、知道直线相交可得到角。
4、知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大小的程度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5、通过自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重点】掌握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判断直线相交所得到的角。
知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大小的程度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师:昨天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是什么?通过预习你知道些什么?
2、今天让我们进一步的认识角。板书: 角
一、探究新知:
3、认识各部分名称。公共端点叫做角的顶点 射线OA、OB称为角的边
4、在你所画的角上标示出各部分名称。
5、读一读:一点(O)和从这一点(O)出发的两条射线(OA和OB)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6、学习角的读法与记法:
(1)角通常用符号“∠”来表示,这个符号读“角”。(2)师:谁知道角的读法与记法
看书P68题1中的两个角,学一学“记作”、“读作”。
7、在你所画的角下写下“记作”和“读作”。
8、练习
(二)直线相交得到的角。
三、比较角的大小
(1)学会比较角的方法 二年级时,我们已经通过比较,知道直角都是一样大的。今天我们要比较三角尺上其他的角。四人小组讨论,比较30度角和45度角。学生交流,演示。
总结:点点重合,边边重合,比另一条边,哪条边在外,哪个角就相对大。(2)相同角的比较
出示:两个边长不同,但角度相同的角 师:哪个大?
学生尝试比较,汇报结果。(3)小结
你们觉得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和什么无关?
板书出示: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大小的程度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四、巩固练习填空
(1)从一点引出两条()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叫做角的边。
(2)∠ABC的顶点是()。
(3)角的大小与()没有关系,与()有关系。
五、拓展练习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在角的形成教学中,没有一味的按教材上呈现概念知识教学,而是力求根据学生生活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突出挖掘知识本质,重视学生的知识体验过程,并以问题为核心,采用多种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有序思考的能力。通过学生画一画,去感悟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形成的图形就是角。把书本上原本凝固的概念激活了,使数学知识恢复到那种鲜活的状态。实现了书本知识与学生发现知识的一种沟通,增强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敏感性,这也是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中所一直倡导的。注重预习也是本节课的一大特点,预习使教学难度降低,课堂容量加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一、思维清晰,教材处理得当 这堂课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通过学生动手画一画,说一说,巩固学生对角的进一步认识。知道角的读法与写法。第二层,通过媒体展示及学生小组讨论知道2条直线相交或3条直线相交能得到的几个角。第三层,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掌握了角的大小比较方法,并懂得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大小的程度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的道理。
二、动手实践,学生主体地位突出
这节课的最明显的特点是就是很好地定位了师生的课堂角色。老师讲的少,学生做的多,老师没有灌输,而是引导,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精设练习,拓展思维
本节课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设计了三个环节的知识技能的训练,动手操作思维判断,开放拓展。既巩固了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注重了学生各种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本堂课中充分重视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合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自学能力和思维开放能力的培养,符合现代教学理念。
第二篇:《认识角》教学设计及反思
《认识角》教学设计 长宁中心小学 毛雪缘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一课时《认识角》。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这部分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接受起来较为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设计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活动,让孩子在实践活动中经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去认识角,发现角。从而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创新思维。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找一找、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感受角有大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地认识角。【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个活动的角。【学具准备】
活动角、球、圆柱、长方体、正方形、三角形、小棒。【教法与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做到教法和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整节课将观察、操作、演示、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玩一玩、比一比、等实践活动加深体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并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优势,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脑子里,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个课时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自学讨论等方 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并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多媒体组合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鉴于此,我在教学设计上着重以下几方面考虑:。
1、借助直观形象,运用多媒体的特殊功能,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3、重信息反馈,坚持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4、坚持面向全体,发展为本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程要求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认识角”一课意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并通过亲身实践、经历的过程,初步认识角。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两棵树图片(树干由一些竹竿支撑着),提出疑问:你知道为什 么这两棵树要用竹竿支撑着吗?有什么作用?
2、课件演示竹竿与树干、地面之间形成了夹角,引出“角”。(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身边的事物中感觉角的存在及角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角的兴趣。)
3、出示剪刀、扇子、钟面图,引导学生知道身边的物体就有角,引出课题。
二、联系生活,探索新知
(一)认识角
1、摸角:
让学生分别摸一摸,仔细地找一找桌上的球、圆柱、长方体(正方体)、长方形、三角形中,哪些图形上有角?
2、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观察到的角是什么样的。
(设计意图:从熟悉的图形中初步感知角,使学生建立角的表象,从而感受到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
3、出示一个角,让学生判断是不是角,再引导学生认识角的组成,小结角的特点。
4、学生用小棒摆角,再展示。
5、找角:学生与同桌讨论教室哪有角?找一找,指一指。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及形成的动态过程,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二)标画角
1、质疑,引出标画角。
2、示范标画角。
3、学生在两个不同的三角形中各选一个自己喜欢的角并标画出来。(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在体验中反思,准确、科学地掌握标画角的方法,深化对角的认识。)
(三)比较角的大小
1、引导学生玩一玩活动的角,感受角是怎样变大、变小的。
2、引导学生小结: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3、让学生把刚才在两个三角形中所标画出的两个不同的角进行比较,说说哪个角大?是怎么比较出来的?
4、让学生在数学书上找一个角,再和课桌上的一个角进行比较,说说哪个角大?引导学生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设计意图: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缺乏感性的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根据儿童学习的这一特点,特设计实际操作活动,来帮助学生学习几何知识。)
三、巩固知识
1、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个是角,哪个不是角?
2、比较每组中两个角的大小。
3、拓展练习:找出下面图形中有几个角?(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系列练习,让学生对本节课的认识得到升华,检测学生的认知效果。)
四、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总结过程中相互启发、共同发展,自觉地将知识系统化,并在自我评价中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五、欣赏角
给学生欣赏一组图,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
(设计意图:用美丽的图调动学生的感观,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角为人们生活带来的美,再一次体会角无处不在,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反思】
纵观整节课,感觉好的方面有:
一、紧密结合生活情境,逐步抽象,建立角的表象引出“角”,使得学生对新知的认识有一种亲切感,不是突如其来,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东西。同时因为他们对角并不陌生,也就增加了学生学习新知的信心。从“摸角”和到生活情境中“找角”以及“摆角”给了学生实践操作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学会展现自己并有机会展现自己,在实践中探索新知。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愿意尝试的勇气和实践探索的精神。
二、注重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做数学”中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要让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并不容 易,学生接受起来也较为困难,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我把重点定位于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难点是让学生了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因此整个课时我将观察、操作、演示、验证、交流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用了找一找、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去感悟,去体会“角”,初步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之间的关系这一特征。
突破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的难点时,通过操作开展探究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角的两条边拉开和合拢,角的大小就发生了变化,从而让学生体验到角的大小和什么相关。针对如何来比较角的大小,使学生通过实践意识到比较角的大小要把两个活动角的顶点叠在一起,把其中的一条边对齐,再看另一条边,谁的张口儿大谁的角就大,从而有效地强化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效果不错。但是教学中因为时间有限,我只能让学生通过展示汇报来理解感悟,没有特别强调和总结,因此这部分的内容有些学生理解的不是很透彻。
三、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和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产生兴趣的重要条件。”课堂教学中我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数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注重丰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注重对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实现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多向交流,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让全体学生自始自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 程之中,并不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
四、不足之处
教然后才知不足,这节课如果我的教学观念能更开放,增加丰富对角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人人参与,能面向全体,结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会更有帮助。另一方面,我觉得设计内容偏少,对角的知识延伸拓展还不够,对低学段学生认知经验准备不足,认识不足,以后应加强对重点知识的重复和强调,以及教学时间的把握。
教学这节课后,我深知在组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作一名好的引导者、组织者并不是那么容易。首先,在组织教学活动中一定要能够灵活调控,紧紧抓住数学本质性的东西进行交流;其次,在活动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好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活动,(学生有思考、有观察、有交流是一种有效的活动),同时要保证学生的参与面要广,让全班学生都能够真真正正的动起来,教师也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最后,要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一些创造性活动,探索性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
2013年5月
第三篇:《角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范文)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动手操作折角和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了解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意义。
2、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等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习惯。教学内容: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繁忙的工地—角的认识教学重点:角的认识 教学难点: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教具、学具的准备:
不规则纸 电脑课件 活动角 两个大小不同、形状相同的三角板等。教学过程: 活动1:认识角
1、找一找生活中的角
教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幅图片,看看这是哪儿? 学生:我们美丽的校园。
教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在我们的校园里。同学们认识“角”吗? 学生:认识。
教师:那谁能从(边说边指着校园图片)我们的校园里找出角呢? 学生用白板笔找角。
教师:刚才同学们圈出这些都角,不过你看它们的样子一样吗? 学生:不一样。
教师:那今天我们就来具体研究一下角的知识。(板书:认识角)
2、折一折
你们真是生活中的细心人,发现了这么多的角,我们现在动手用纸来折一个角,请大家拿出一张不规则的纸,试试看,自己能折一个角吗?
3、画一画 把自己折好的角画下来是什么样子的呢?谁想到黑板上画?其他同学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画。(学生试画)
谁想把你画的展示给同学们看看。(学生到实物投影前展示)他画得怎样?请大家当评委给他评评。
4、感知角
①请同学们摸一摸刚才折好的角(教师引导学生先摸角的顶点,再摸角的两边),有什么感觉?(学生交流后并回答)②课件演示折出的角,闪动角的各部分。
③介绍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并在黑板上描出几个不同的角。
现在请在大家看看老师画出的角,刚才摸起来尖尖的,这是角的顶点。(课件演示“顶点”),摸起来感觉平平的、滑滑的、直直的是角的边。(课件演示“边”)角有两条边,角一般用这个符号标出来。(课件演示角的符号“)”),大家看这个符号像什么呢?这个符号还有手呢,一手拉这条边,一手拉那条边,角记作∠1,读作角1(课件演示)。
④让学生区分“∠”和“<”的符号,并注意写法。⑤说说角的各部分名称
请同学们把折好的角放在桌上,给同伴指一指角的各部分名称,再用角的符号“)”标出角。
5、练一练
①认识了角,我们再去看书上P67的“指一指”的图形中都有哪些角?请你用角的符号标出来,并用数字表示出角,看谁找的认真,标得清楚。②标出来后与同伴互相交流。③展示学生作业,集体评价。
(在桥洞图中,桥洞的两边形成的不是角,目的是使学生体会到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组成的)。活动3:比较角的大小
1、做一做 学生动手做角:
师:请一位同学到展台上展示,把活动角的两边重合,一边不动,另一条边开始转动,就可以得到不同的角。
小组同学之间转一转,说一说,你得到的是什么角。
2、比一比
①“比一比” 第一题(课件演示)
活动的角告诉我们“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越大”,运用这个规律还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呢。大家来比一比这两个角(课件演示“比一比”第1题)。你认为哪个角大?说说你们是怎样比较的?
②比较两个大小不明显的角(课件演示)。
大家再看一看这两个角,哪个角大?怎么比较呢?(在学生表述的基础上,课件演示移动、重叠比较的方法)。
③比较两个大小不同、形状相同的三角板的三个对应角的大小?
我们再用这些方法来比较手中两个三角板(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三个对应角的大小,看看这两个三角板的三个对应角有什么特点呢?四人一小组,一起动手比一比,互相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巩固深化练习
到白板上画角,老师说角学生画角。
1、练一练。
2、说一说分针和时针所成的角是什么角?
3、找一找。从我们操场的图片中能找到角吗?分别找出锐角、直角和钝角。
活动4: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研究,你学习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2、课件出示顺口溜。
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画角时,要牢记,先画顶点后画边。
活动5:课后小游戏
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剪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比一比,谁的剪法多,好吗?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知识水平,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为基本活动形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表现以下几方面。
一、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本节课我没有完全按照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来照本宣科,而是在准确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现有知识水平出发,对教材进行恰到好处的“改造”,这样的改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贴近,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更容易接受,这也是课程标准基本理论的体现。
二、敢于放手,给学生的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不但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促进认知发展,更能培养学生参与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整个教学过程,找角——指角——折角——做角——画角——摸角。无一不是学生主动操作与探索,可以说正是由于教师敢放手,才有了学生的主动探索与思考,才有了学生的自主构建,才有了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才有学生的全员参与,才有了学生的主动体验。
三、注重学生的实践与操作,体现出活动的教学思想。
实践性教学活动的鲜明特征,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既动脑又动手,可以使学生手脑结合,心灵手巧。本节课自始自终贯彻了学生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符合学生的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和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操作性强的知识特点。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绪,教师把原来的知识传授设计成了一连串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己活动为基础,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真正活跃起来。
好的教案是本节课成功的前提,这样的教案说清楚了一节课教师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的问题,对教师准确理解教材,吃透教材,优化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教师在写教案过程中,要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理论联系实际,对培养研究型的教师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教案”将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方式,符合学校教师的实际,能积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第四篇:角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繁忙的工地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
及反思
武城县第四实验小学 张军艳
繁 忙 的 工 地
《角的认识》教学设计
武城县第四实验小学 张军艳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认识平角、周角,知道平角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按一定标准分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体会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乐趣。教学重难点:
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认识平角、周角,知道平角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按一定标准分类。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复习角的组成。
学生回答,然后(课件动态展示。)
2、复习角的分类。
复习学过的直角、锐角、钝角。说出分类标准,并指导书写。
学生活动: 旋转活动角,转出一个自己认识的角
师:这些角分别是什么角呢?接下来的研究我们要借助活动角,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准备好的活动角,活动之前,先听清老师的要求,看屏幕。(课件出示活动要求):让活动角的一边保持不动,旋转角的两一边,能形成什么角?请你转出一个你认识的角。好,开始。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这是一节概念课,所有角的定义都是规定的,如果只是告诉学生这些角的定义,学生有可能记得很牢,但是缺乏必要的体验,肯定没有深刻的印象。这里以操作体验为主让学生在复习直角、锐角和钝角的基础上认识平角和周角,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
二、学习新知
(一)认识平角
1、平角的生成及画法。
师:通过旋转活动角得到了锐角、直角、钝角,这三种角我们在二年级的时 候已经学写了。(课件展示)
师:下面睁大眼睛,活动角又开始旋转了。这是什么角呢?(课件展示平角的形成过程。)
师:对,是平角,同学们说的非常好,像这样旋转后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平平的,在数学上就叫平角。
师:你能指一指平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吗?(请上台展示的同学指)老师旋转一个周角,同学们当裁判。
师:老师看同学们已经跃跃欲试了,你们也动手旋转两个周角吧。你能试着画出一个平角吗?(能)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画出一个平角。
(之后投影展示不同画法)
师:这种画法怎么看起来不是平角,而像一条直线呢?学生交流。
教师提示:
师:平角是怎样得到的?(旋转)对,平角是通过旋转得到的,那么怎样来表示这个旋转过程呢?我们用一个旋转符号来表示,一个小箭头表示旋转的方向。因为把活动角的一条边旋转半圈时正好形成一个平角,所以把边旋转的路径画出来就是一个半圆,这样的图形就表示平角。
2、生活中的平角:
课件展示:半圆形的扇子、铲斗臂。
3、师生互动
用胳膊的上臂和前臂的屈伸组成不同的角。体会角的生成以及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认识周角
师:活动角又开始旋转了。(课件展示周角的形成。)哎,旋转一周,两边重合了,这是什么角?对,这样的角,叫周角。(板书:周角)
师:你能旋转出一个周角吗?并把它画出来。(一生板演)让板演的学生说明画法:
因为一条边旋转一圈后,活动角的两条边又重合在一起,旋转的路径刚好是 一个圆,所以可以用这样的图表示周角。
师: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两个特别的角——平角和周角。想一想,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能看到平角?哪些物体的表面能看到周角?(指名回答)
师: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两把漂亮的扇子,请看屏幕。(课件出示两种打开的扇面)让学生说出打开的扇子分别形成了什么角?
【设计意图】为了突破难点,认识平角和周角,我精心设计了两场辩论赛,力图在学生辩论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形成相互碰撞,使整个辩论过程成为学生认真思辨、积极探索和自我建构的过程,也力图教给学生从角的定义出发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五种角各自的特点、大小关系
师:刚才通过旋转活动角,得到了五种不同的角,下面请看大屏幕,你能正确快速的说出每种情况下各是什么角吗?(课件出示旋转过程)
师:真棒,那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能不能自己总结出五种角各自的特点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找学生回报,(之后课件逐个显示每种角的特点。)师:你能按一定的顺序把它们排列一下吗?
之后课件出示: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四)角的表示方法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角家族的五兄弟,你能大声喊出它们的名字吗?同学们,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
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总结出:一个顶点、两条边,两条边是两条射线。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演角并说明画法:
从一点起,画两条射线,就组成了一个角。通常我们要在里面画一条弧线连接角的两条射线,角可以用这个符号来表示,(板书:∠),为了区别角,我们可以给角编上号,(给角标上数字1)那么这个角就表示为∠1,读作“角一”。(并板书),让学生试着读出其它几个角。
【设计意图】学习角的表示方法,放手让学生先动脑想,给学生留下一定的空间。教师再演示角的表示方法,学生印象很深刻。
三、巩固练习
(一)连角
师:出示大屏幕,生连角。
(二)判断
(三)生活中的角
师:说一说分针和时针所形成的角分别是什么角。
(四)说出下面图形中的角各是什么角?
四、课堂收获
同学们,想一想,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角的认识
锐角 直角 钝角平角
周角 繁忙的工地《角的认识》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了以下四点:
1、本课的教学,从挖掘机工作的生活场境入手,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角,从而来复习角的知识,进一步研究角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养成注意观察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习惯。在研究学习中对于平角、周角的认识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得用对活动角的操作来感受各种角的形成,进而形成一个新的角的特点讨论,来认识平角、周角,掌握其特点。我感觉对于学生来说知识的形成过程比较自然,并变抽象为具体,有利于学生的很好把握。
2、多媒体直观教学,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对平角和周角的画法以及表示方法上,使抽象的概念更加形象化,具体化。另外,在运用展台的展示功能认识平角和周角时效果清晰明了,便于学生的整体认知学习。
3、难点的突破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学生对角认识的基础上,先从最熟悉的直角、锐角、钝角入手,最后认识平角、周角。平角、周角的认识是本节课难点,虽然学生已经认识了直角、锐角、钝角,但是平角、周角的出现仍然与学生的认知经验相冲突,为了突破难点,我抓住这一认知冲突,精心设计了两场辩论赛,力图在辩论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形成相互碰撞,使整个辩论过程成为学生认真思辨、积极探索和自我建构的过程,也力图教给学生从定义出发分析问题的方法。
4、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一直认为日常生活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并且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因此本节课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从繁忙的工地上,挖掘机工作时铲斗臂形成的各种角入题,到课末让学生找身边的各种类型的角,到最后演示各种生活中角的例子,肯定能激发出学生到生活中找角的欲望和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积极性。
第五篇:认识角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认识角》教学设计及教学设想、课后反思
拦隆口镇千户营小学 陈秀英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4—66页的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材分析:
一、内容设计
这部分教材是初步认识角,共安排了三道例题:第1道例题是在观察实物的基础上抽象出图形,认识角的形状,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第2道例题是用不同材料和方法做角,并在操作活动中感悟角是有大小的;第3道例题是观察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所形成的角,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并通过观察直接判断角的大小,接着教材还介绍了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想想做做”共安排了5道题,大体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2.3题,主要是从图形中辨认出角或数出角的个数,以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第二部分为第4.5题,意在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的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并提高对角的大小的直观判断能力。
二、编写特点
1、初步认识角时,教材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实物,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抽象出角的图形,指出这就是角。然后,让学生从教材所给的图形中找出更多的角。就这样,把角的认识和生活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教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2、教材设计了做一个角和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的活动。活动编写开放程度大,有一定的弹性,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满足学生不同学习的需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每个学生都能给出想法、做法,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既可加深对角的认识,又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的经验。
3、教材加强与其他知识内容的联系,体现综合性。比较角的大小时选择“钟面”作为学习素材,通过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的转动,不仅直观地感受到角的大小变化,而且也深化了对有关钟面的认识。
4、教材结合已经初步认识的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以及其他的多边形,让学生数出这些图形中角的个数,引导思考“你发现了什么?”。这样既巩固了对角的初步认识,又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对多边形的认识。这些安排对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数学内容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很有意义的。
5、例题的编写有层次,有一定的弹性,条理清晰,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如“你知道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比较角的大小吗?”等启发性的语言确立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例题和习题可操作性强,调动了教师的能动性,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真正体现了《标准》提出的教材编写思想。
三、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判断等活动中初步认识角,2、并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探索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3、在多样学习活动中感受学习的快乐。
四、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一套
学生:每人准备一副三角板,一些实物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抽象感知
课件出示教材提供的实物素材(钟、瓷砖、五角形、三角板等)。
1. 导学:瞧!同学们,出版社的叔叔阿姨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的礼物,喜欢吗?请每个小组拿出这些礼物摸一摸,看一看,他们各是什么样儿的。(学生观察、相互议论、师参与)
2. 展交:你们发现了吗?这些礼物里藏着一些新的几何图形,瞧!(课件演示抽象角的过程)我们把这些图形就叫做“角”。
这些角都有一个相同的地方。请仔细观察、找一找,是几部分组成的。(先让学生说,如有困难教师帮助。)
3. 组织互学:你还能找出这些礼物的哪些地方还藏着角吗?(自己找一找,然后在小组里指一指、说一说。小组长汇报学习情况。)
4. 找一找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面上有角呢?找出后指给同学或老师看一看。(相互评价)
[设计思路:教师提供各种典型的实物教具和学具让学生充分地观察、感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参与性。在抽象出角的图形后,引导学生回到生活情境中,在周围的物体上找角,这样丰富对角的表象积累,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动手做角,加深认识
5. 导学:从叔叔阿姨送来的礼物中我们认识了角,你能说一说角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吗?(相互说说后指名说)你能想办法做一些角吗?请动手试一试。
6.组织展示。(教师评价、鼓励)
7. 引导自学:看看蔬菜老师们又是怎样想办法做角的(引导学生读图)?你也拿出自己的学具学一学,做一做。做出后相互看看。
[《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我在教学中重视操作活动,让学生动手做角,这样既加深对角的认识,又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的经验。然后组织展示,给学生创设充分表现自己的环境,让学生变“听众”为“主人”,由消极接受变为积极发现,并在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学会肯定自我倾听他人意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三、观察比较,感悟大小
演示活动:教师转动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引导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叉开的大小,感知角的两条边叉开的大小与角的大小的关系。
1、导学:刚才我们转动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时看出两针形成了一些大小不同的角。你能说说自己的体会吗?(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展示交流:根据你的想法判断教材74页四个钟面上的角哪个最大,哪个最小。(判断后在小组里说一说,相互评价。)
3、导学:我们怎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呢?
先判断教材75页两个钟面上角的大小,然后再看看萝卜老师是怎样比较的。(课件演示教材所示的比较方法)
用这种比较方法比较老师给你们画的两个角的大小,并给你的同伴说出比较的结果和比较的方法。
导学:你知道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比较角的大小吗?请想一想,试一试。(学生探索讨
论后组织展示交流)
„设计思路:我先让学生看角的大小,然后用比较的方法来验证结果的正确性,这样既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学习新的比较方法,同时也可以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最后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并组织交流,能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流中拓宽知识,发展数学思考。‟
四、应用拓展,积累经验 1.“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同学们表现真棒,从叔叔阿姨们送来的礼物中学会了这么多的数学知识,老师也想考考你们,请完成第1题。
组织交流,评价鼓励。(作出判断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判断的理由。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2.自己测试。
完成“想想做做”
2、3题。(老师报结果学生自己评价)引导思考:“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组织全班交流。按规律判断。(师说图形生判断,相互评价)3.玩一玩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纸扇和剪刀按老师的要求玩一玩。(师说要求,生亲自操作。)
多玩几次后组织说说得出的结论。
根据刚才的结论你能很快判断一些角的大小吗?请试试看。(投影出示一些大小有区别的角。)
4、总结评学,拓展延伸 总结评学。
从生活中找出更多的角。
„设计思路:认识角后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组织多样化的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知识,积累活动经验。‟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应用:“导学、展交、训练”教学模式,按照“由实物抽象出图形并认识图形、做角并认识角的大小、体会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这个思路分层次组织教学,巧妙地把导学、展教、训练融合在一起做到了思路清晰,有条有理,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角的认识。
课堂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而展开教学。课堂活动中把课件演示和学具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对角的认识,根据活动内容的特点和意图选择合理的方式,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突出了‘动手操作’这一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做到为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条件,使他们学得轻松,学得愉快。真正体现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的教学理念。
2011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