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敬艳丽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科学城一小 敬艳丽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认识本课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协商、诞生、瞻仰、飘拂、汇集、宣告”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抓住场面描写中群众激动、兴奋的表现和主席言行的语句感受人民对领袖的无比爱戴和为新中国诞生而欢欣鼓舞的感情。
3、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
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过程与方法:
运用抓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边读边想象场面情景、搜集补充资料等方法,体会开国大典隆重而盛大的场面和群众激动、兴奋的心情,感受人民对领袖的无比爱戴和为新中国诞生而欢欣鼓舞的感情。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教学重点:
1、抓住场面描写中群众激动、兴奋的表现和主席言行的语句感受人民对领袖的无比爱戴和为新中国诞生而欢欣鼓舞的感情。
2.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教学难点: 1.体会人民群众激动、兴奋、自豪的心情和对主席无比爱戴的感情。
2.庄严宣告的重大意义。
3.“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该怎样理解。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伟人毛泽东资料、为新中国诞生而英勇奋斗的英雄图片、开国大典原声资料、五星红旗图片、中国人民屈辱史资料。
2、学生准备:自主预习课文,收集“伟人毛泽东资料、中国人民屈辱史”的相关资料。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1949年的10月1日是什么日子吗?(学生结合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简单汇报已有知识。)
2.过渡:(出示图片:中国贫穷落后、人们衣衫褴褛的情景。)
导语:在旧中国,人民吃不饱、穿不暖,过着暗无天日、牛马不如的生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的浴血奋战、不懈的奋斗努力,我们终于翻身解放了,从此人民当家做了主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1949 年10月1日,是我们新中国的诞生之日。这一天,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天安门广场,因为在这里,新中国举行了她那隆重的开国大典。
3.板书“开国大典”。谁能说说“典”在这儿的意思?“典”前面加上了一个“大”,这会是怎样的典礼?让我们再来看看“开国”,你读懂了什么?一个新的国家诞生了,这是多么重大的事件呀!这隆重、盛大的典礼也正是为了迎接新中国的诞生而举行的。带着这样的理解,齐读课题。
4.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开国大典,去体验新中国成立带给人们的无限欢欣,去感受开国大典的重大意义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主要内容。
2.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3.反馈自学生字词情况。
正确连线,解释词语,练习造句,找出近义词:
擎
檐
瞻
qínɡ zhān yán
分别找出“汇集”、“擎着”的近义词。
4.初步质疑解疑。
简单问题当时解决,和理解课文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随着深入学习课文时再解决。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默读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并给课文分段)
6.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进行了哪些场面描写? 板书:会场布置 典礼仪式 阅兵式 群众游行 典礼仪式重点描写了:毛主席宣告;升国旗;读公告。
四、资料交流。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引出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开国大典》这篇课文,了解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先写了,然后写了,最后写了?(板书 大典前 大典时 大典后)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会场的布局,还体会到了大典前人们是怎样的心情?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课文,亲身去感受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二、品词析句,深入探究
1、快速默读课文5-15,想象开国大典有哪些程序?
(板书:宣告 升旗 公告 阅兵式 群众游行)
过渡:课文是怎样写出这种热烈、激动、庄严的场面的呢,首先我们来看看第五自然段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2.研读第五自然段。(1)谁来读读?
(出示)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a.“排山倒海”什么意思?(力量强,声势大)排山倒海的掌声说明了什么?(掌声很热烈,热爱领袖)b.“投向”能不能换成“朝着”?为什么?从中你体会到当时人们怎样的心情(激动、喜悦、热爱领袖)? 你能读出这种心情吗?(齐读)(2)是啊,1949年是震撼人心的—年。看,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就站在天安门城楼上,你们听,他向全中国,全世界庄严宣告:(播放课件: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画面和录音),当人们听到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时,又有怎样的表现呢?一起读出来。3.研读第七自然段。
(出示)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1)“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什么?(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正是这宣告,激动着人们的心。
(2)你知道这一宣告为什么能让三十万人如此激动,为什么能让全国人民的心一齐欢悦吗?(今天我们终于建立了自己的国家,终于在世界上有了我们的一席之地。)
(3)激情讲解:是啊,新中国的诞生是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换来的,多少革命志士为了新中国的成立舍生取义,才迎来了新中国在今天的成立。这宣告怎能不激动人心?带着这份理解,谁再来读这句宣告?(男、女、齐读。)
师:这庄严的宣告——生接读。
(4)发散思维: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了哪些地方?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这声音传到学校课堂(同学们激动得把书本抛上了天)传到工厂车间(人们都欢呼雀跃,有的抛帽子,有的高兴得一蹦三尺高)传到田间地头(高呼“祖国万岁!”“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传到边防哨所(人民拿着鲜花,挥着彩带,载歌载舞)
(5)指导背诵:让我们再一次把这欢呼,这欢跃定格在我们的脑海里吧!4.研读第八自然段。
(1)过渡:是呀,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全国人民的心都跳动着。接下来毛主席亲自按动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
齐读
(出示)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2)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你们理解这句话吗?
过去,中国人民在世界上无地位,无尊严,备受欺凌,多少个不平等条约压得中国人民喘不过气来;多少年过去了,东亚病夫,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仍像一把钢刀扎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上。
(3)今天五星红旗升起来了代表——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齐说)这个站是多么来之不易,此时,你再读这个站一定有了新的理解吧!
过渡:接着,毛主席宣读公告,宣读完毕阅兵式开始。
5、默读、自学阅兵式部分(11-13)(1)理清阅兵式的过程。
(2)用一两个词概括阅兵式的空前盛况。(威武雄壮 军容整齐)(3)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是怎样的心情?找出相关句子并感情朗读。交流:课件展示阅兵式图片
出示:两个半钟头的阅兵,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读出你的体会。
过渡:阅兵式完毕,群众游行开始,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了会场。请同学们看到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6、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出示:
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红流指什么?“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你怎样理解?
三、拓展
展开想象,假如你是一名当年参加开国大典的学生,把自己看到的某一个动人场面及感受写下来。板书设计:
开 国 大 典
大典前 会场
宣告 升国旗 读公告
典礼中 阅兵式
群众游行
大典后 光明
第二篇:开国大典 教学设计
《26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和开国大典的盛况,感受伟人的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学习课文去感受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2、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课前准备:教学课件,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提出问题。
1、同学们,在每周一升旗仪式上,当你听到嘹亮的国歌响起来,看到鲜艳的五昨红旗升起来的时候,你的心中有什么感受?(自豪)今天就让我们带着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来学习26课《开国大典》
板书课题,释题:
谁能说说“典”在这儿的意思?(典礼)“典”前面加上了一个“大”,这会是怎样的典礼?(隆重、盛大、庄严)让我们再来看看“开国”,你读懂了什么?(新的国家成立)一个新的国家诞生了,这是多么重大的事件呀!这隆重、盛大的典礼也正是为了迎接新中国的诞生而举行的。带着这样的理解,齐读课题。
2、检查预习:
(1)、课件出示本课词语。学习齐读,开火车读。在读的过程中理解:“擎着”、“瞻仰”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同时学习多音字:奔。
(2)、开火车接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后纠正错误,评价朗读情况。
3、文中还有哪些语句是你们不理解的吗?(师相机指导)预设:
①“两股‘红流’”指的是人民群众的队伍,举着灯笼、火把游行。游行队伍一片火红,所以用‘红流’代表游行队伍。
②“光明充满了这个北京城”中的“光明”除了讲光亮外,还象征着人民解放了,摆脱了黑暗社会的统治,前途一片光明。
4、提出问题: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开国大典,去体验新中国成立带给人们的无限欢欣,去感受开国
大典的重大意义吧!请同学们浏览课文,一边读一边想:(1)、在开国大典进行的过程中,作者描写了哪些场面?找出相应的句子。(2)、哪个场面给你的印象最深,谈谈你的理由。
二、自主学习、尝试解决。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划出关键词语,边读边记上自己的感受。(2)、注意生字词出现的地方,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三、小组合作,共同解决。
组内交流,找出相关场景,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概括。记录员作好记录。
四、展示评研、运用提升。
1、指生说文章中那些场面:
群众入场 庄严宣告 升旗鸣炮 宣读公告 阅兵式 游行 群众退场(回答不完整的,其他小组补充。)
教师强调:由此可见,课文是按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来写,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再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2、下面找同学说说哪个场面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谈谈你的理由。预设:
1、描写掌声的语句。
A、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
师:为什么这句话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声音足以排山倒海,说明声音很大,群众的反应很热烈。)老师似乎也听到了掌声,课文中还有一些语句描写了掌声,同学们把它们找出来吧。B、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师:这个场面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此时的天安门广场就是一个欢乐的海洋。)C、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54门大炮齐发,一共28响。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师:你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气氛?(热烈)
2、第五自然段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
如果只请你读写群众反应的句子怎么读?学生朗读。从这“一齐”中,你读出了什么?正因为这30万人拥有着不约而同的情感,才会有这不约而同的掌声和目光呀!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谁来读第五自然段?
3、生指出第7段中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读相关句子。
师:又是“一齐”。30万人一齐欢呼,一齐欢跃,你能想象出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吗?学生回答。
师:眼前有画面,心中有画面,这一定能读好。男女生合作读。女生读第一句,男生读第二句。
师读: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它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听出不同了吗?(通过比较学习反复的好处。)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什么?(指的是毛泽东同志的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引读:
多少革命先烈为了这一天的到来,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英勇奋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让我们一起告慰先烈的英灵,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全国的老百姓为了这一天的到来,在黑暗面中挣扎了太久太久,让我们来告诉全国人民,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旧中国贫穷落后,任人宰割,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领土上任意践踏,新中国的成立宣告了这段屈辱历史的结束,让我们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主席的声音,播放录像。再引导学生朗读第7自然段,并试着背下来。
4、学生指出第8段升国旗时群众的反应的句子。(从这里可以体会出人们激动自豪的心情。)
如果你们就是这30万人中的一员,当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时,你会怎样做?学生自由回答。
孩子们,这一面面五星红旗升起,一次又一次向世界宣告:昏睡的雄狮苏醒了,发威了;东方的巨人崛起了,强大了。
这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升起也会成为我们心中永不褪色的记忆,那是因为,读: 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此时,我们才会真正读懂会场上那一阵阵的掌声、欢呼声,这掌声,这欢呼都是因为:(读板书)新中国在今天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5、第12段中描写阅兵式情景的句子。(感受到阅兵式气势浩大,为人民军队的出色表现感到自豪。)
五、知识检测,巩固提升。
1、用线把搭配的词语连起来。
排山倒海的 掌声 徐徐上升的 声音 庄严雄伟的 礼花 五彩缤纷的 国旗
2、选词填空。
陆续 连续 继续
(1)、五年级三班()三个月获得卫生红旗班。(2)、下课铃声响了,大家()回到教室。
(3)、虽然这次考得不好,可我有信心()努力,争取下次考好!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在开国大典进行的过程中,作者描写了、、、、、等场面,表达了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的心情及对毛主席的。
这节课我们通过一些重点句子,感受到了开国大典场面的盛大隆重与热烈,感受到了人民子弟兵的出色表现,一起感受着人民群众激动与兴奋的心情,感受着对领袖对新中国的热爱,同学们课文中还有许多激动人心的场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提出问题。
1、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文章是?(开国大典)下面我们先来看看同学们对字词的掌握情况。三名同学板前书写,师生订正,相机指导写字。
2、试着用“先„„再„„接着„„”等关联词,简要述说开国大典典礼过程。指生说。
3、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文章,请你们画出文中描写毛主席动作和群众的反应的句子,并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同时思考作者是怎样展现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激动、自豪的心情及对毛主席的热爱之情的?
二、自主学习,尝试解决。
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做好标记。
三、小组合作,共同解决。
将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在组内讨论,记录员做好记录。
四、展示评研、运用提升。
1、“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师:“一齐”。30万人一齐欢呼,一齐欢跃,你能想象出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吗?为什么不用“朝着”或“看着”?
2、“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师:是呀,人们的心情激动而又兴奋;是呀,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无以言表的幸福和喜悦。)眼前有画面,心中有画面,就一定能读好。谁来读读这段话?
读后追问:“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1)“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是指什么?
(指毛主席宣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2)师讲述:这样的宣告意味着中国近百年屈辱的近代史结束。翻开这段屈辱的历史看看,中国人民在世界上无地位,无尊严,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在110年的时间里签定了1100多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压得中国人民喘不过气来。南京大屠杀,在六个星期的时间里,日本军队屠杀了我们30多万同胞。1860年,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将园内珍宝洗劫一空并付之一炬„„旧中国简直就是一座人间地狱。危难之际,是毛主席领导全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迎来了曙光。此时,你有怎样的感受,想说点什么呢?
生交流感受。(这就是我们伟大的领袖,是他救中国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这就是我们的领袖,是他中国人民迎来的崭新的生活。)师引读:多少个难熬的日日夜夜,多少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才迎来了新中国在的成立,才换来了这一声响彻中国大地的宣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这庄严的宣告——生接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3)引读:让我们把这欢呼,这欢跃定格在我们的脑海里吧!(师生合作读)
3、师:当毛主席亲自按动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此时,群众的反应又是怎样的?
(1)指生回答。(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2)从这“一齐”中,你又读懂了什么?(国旗是祖国的象征,对祖国的热爱。)(3)师:是啊,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人们怎能不脱帽肃立、抬头瞻仰。带着你的感受来读一读。
4、师:文章中描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1)学生试着用词语概括阅兵式的特点。教师总结:威武雄壮、军容整齐。(出示开国大典阅兵图片。)师深情进行解说。
(2)师:人们为什么把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3播放课件(录像资料《开国大典》中阅兵式、宣读政府公告、升国旗的片断。)(4)指导朗读。注意读出人们激动、喜悦的心情。
5、师:在整个典礼进行的过程中,作者着重写了毛主席的言行,这样的描写叫做正面描写。还写了群众的反应,这样的描写叫做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有什么好处呢?
(烘托毛主席的伟人形象)
五、知识检测、巩固提升。
(一)词语意思相比较。
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走向)会场。
“直奔”的意思是,比“走向更能反映人们 的心情。
2、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朝着)主席台。
“投向”的意思是
,比“朝着”更能表现人们 的心情。
3、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走)去。
“红流”指,“流”比“走”更能表现。
(二)能力提升:
1、知识链接 关于场面描写
特定的地点、一定的景物、人物的活动,这三者的综合就构成了场面。而场面描写是这三者有机结合的动态描写。那么,怎样进行场面描写呢?
①有点有面,点面结合。场面描写必须首先写出某一个特定场合的整个面上的情况。这如同电影中的“大全景”拍摄。场面描写既要写出总的轮廓,又要写出具体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活动。
②突出重点,写出气氛。既然是场面,必然会有很多人物,因此,就要分清主次。详写主要人物的神情动作,略写次要人物,这样才能突出重点。
③层次清楚,有条不紊。场面描写既要全面顾及特定场合下的各个方面,又要重视场面气氛的渲染,常常出现人多、事多、物多、景多的情况。因此,先写什么,怎样写才能使人感到层次清楚,就成为值得注意的问题。常见的写法有总分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等。某一场面的描写究竟采取怎样的顺序,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2、利用所学的场面描写的方法描写一个片段。1949年10月1日,我站在天安门广场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总结课文,(本文生动描写了新中国诞生时开国大典庄严、隆重和热烈的情景,表现了新中国诞生的伟大意义,反映了全国人民热爱党、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教师结语:《七律·长征》让我们领略了毛泽东作为诗人的风采,《开国大典》让我们领略了毛泽东作为领袖的风采。那么,作为普通人时,毛泽东的情感世界又是怎样的呢?以后我们再一起走进《青山处处埋忠骨》,走进《毛主席在花山》,走进毛泽东作为普通人时的情感世界。
七、歌曲渲染。
媒体播放《国歌》,师生共唱。
第三篇: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六课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肖寨门九年一贯制学校
边丽丽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S版语文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的《开国大典》一课。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重点词句所表达的思想
感情,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第七自然段。
2、领悟本课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的记
叙方法。
3、指导学生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
新中国的诞生而无比激动、无比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重点语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让学生感知当时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体会人民激动,兴奋的心情与对党、新中国、毛主席、解放军的热爱之情。教学方法:引导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情,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每年的10月1日是什么节日吗?那又有谁知道1949年的10月1日是什么日子?
2、过渡:教师一边出示图片,一边介绍历史背景资料:194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在解放前人们吃不饱、穿不暖,又有外国的入侵,圆明园的大火燃烧着中国人民的屈辱和灾难,南京大屠杀血流成河、尸横遍野。刻骨铭心的过去,真可谓暗无天日、民不聊生,旧中国成了一座人间地狱,危难之际,是毛主席领导全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历经八年的抗日战争,四年的解放战争,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所以这一天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最重要的,在这一天人们欢聚一堂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下面就随老师一同回顾一下当时大典的盛况。(播放开国大典的录像片断)学生观看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3、揭示课题。
二、浏览课文,理清顺序。
1、下面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书31页,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描述开国大典这一盛况的?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2、想一想哪一部分是重点来写的?那么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大典之时这部分的内容。
3、快速浏览课文第二部分大典之时的5—14自然段,想一想主要讲了开国大典的几个场面?试着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
三、细读课文,品味理解。
1、品析“宣布成立”场面。
(1)当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时,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全场三十万人有什么样的表现呢?全中国人民的心又是怎样的呢?找一找后大声地读出来。(板书:宣布成立)
(2)“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什么声音?为什么说这是“庄严的宣告,雄伟的声音”?“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的是什么?全中国人民的心为什么“一齐欢跃起来”?
(3)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这一段,并练习背诵。
(4)请同学们听一听这庄严的宣告。(播放宣布成立时的录像)
2、品析“升国旗”场面。
(1)毛主席宣布成立后,紧接着新中国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时全场三十万人有怎么样的表现呢?找一找并大声地读出来。(板书:升国旗)
(2)理解词语“肃立”、“瞻仰”。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加深理解、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把“瞻仰”一词换成“看”行不行?为什么?
(4)请同学们试着说一说“这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表明——。”
(5)同学们,让我们感受一下当时升国旗时那种庄严的场面吧。(播放升国旗时的录像)
3、品析“宣读公告”场面。
(1)当毛主席读到“选举了毛主席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时,全场三十万人又怎么样?
(2)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三十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爱的欢呼”?(板书:宣读公告)
4、品析“阅兵式”场面。
(1)教师播放阅兵式的课件,学生欣赏并感受阅兵式的壮观。
(2)请2个同学为一小组,把阅兵式这部分内容读完,并找出描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时的兴奋心情的句子,并加以理解。
5、品析“群众游行”场面。
(1)教师引读这部分内容。
(2)学生分组练习读,强调语速要快,声音要高。
四、回归全文,追本溯源。
1、请同学们先自已说说本课的主要内容,再与学习伙伴进行交流。
2、从刚才开国大典的场面,人民群众的心情始终是怎样的?(板书:无比激动)他们的心情为什么会如此激动?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出示图片)学生在欣赏图片的过程中,了解中国建国61周年以来的巨大变化,感受祖国的日益强大。,六、布置作业。
假如你是一名当年参加开国大典的学生,把自己看到的某一动人的场面及感受写下来。
板书设计:
6开国大典
宣布成立
升国旗宣读公告阅兵式
群众游行 无比激动
第四篇: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开国大典》一课的教学设计,是我校张艳红老师在2015年10月份参加全区教师基本功大赛中设计并执教的。因为没有亲临现场,只是对其在本校“磨课”时所上课情况的点评,不一定恰当。请参加过听课的几位青年教师对比着进行研究。也请其他研修班学员根据张老师在本校上课情况继续深度探讨——张老师的课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希望你能从中汲取对你有用的东西。但会教这一课并非终极目的,目的在于真正清楚语文教学的理念和根本任务是什么,从而“自观其它类似之文章”。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及点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新中国成立时人民的激动、自豪,感受毛主席的领袖风采及人民对领袖的爱戴。
2.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3.积累语言。在学生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背诵第七自然段。
4.小练笔。给学生提供相关素材,运用本课场面描写的方法进行写法迁移。
一、复习导入,理请文脉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6课请大家齐读课题《开国大典》。2.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识写了生字词,了解了大典的盛况。下面谁来说一说课文按着怎样的顺序描写了大典的哪几个场面?
(师随学生回答板书:会场,典礼,阅兵,游行)
3.这节课我们把目光聚焦到那庄严、盛大的历史瞬间,到一个个场面描写中去感受大典的盛况和毛泽东主席的伟人风采。[这一环节引导学生简要地回顾了第一课时的所完成的学习任务,引出课文描写开国大典的四个场面,这既是理清文脉,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同时也为本节课感悟每个场面张本蓄势。]
二、自读自悟,领悟思想感情
(一)出示学习要求,明确思维指向
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毛主席的言行和群众反应的语句,认真读一读,把自己的感受作简单批注。
(二)试着把感受有感情地读出来
[画出主席与群众的反映的句子,这是在为后面揭示点面结合这种场面描的写作手法奠定基础,同时,通过简单地批注,也是学习语言的一个具体体现。而试着有感情地朗读,是初步体会感情的手段。]
三、从语言入手,深刻体会文本内涵
(一)抓关键词品读交流,体会情感,揣摩写法
1.好,我们一起交流一下,谁先来把你的感受深的部分汇报一下?
2.品读第一个场面——典礼前,毛主席出场: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读这段话,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人民群众热爱毛主席的?(1)生:我从“爆发”、“排山倒海”这两个词感受到人民群众热爱毛主席。师:好,请你读一读这一句。
(2)生:我从“一齐”一词也感受到了人民群众对毛泽东主席的热爱。
师引导深入体会:什么是“一齐”,(就是不约而同),这是多少人的“一齐”,(三十万)这三十万人是由哪些人组成的?请联系上文回答。(生结合第一段答)。这么多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都来到会场,大家为什么“一齐”把目光投入主席台呢?老师要采访一下:农民朋友们,为什么把目光投向主席台?工人朋友们,为什么把目光投向主席台?学校师生们,为什么把目光投向主席台?(学生答:为了能看到毛主席)原来,这三十万人都想第一时间看见毛主席,所以,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的那一刹那,立刻牵动了全场群众的心。作者用词是多么精准,一个“一齐”就表达了三十万群众对领袖热爱的不约而同。让我们用读来表达心中的那份欣喜和热爱吧!
[抓住其中一个场面,引导学生体会人们急切想要见到主席的那种迫切心情。而通过“一齐”这个词语的品味,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各类人物不约而同的举动体现出了人们对伟人的爱戴情怀。]
师:从同学们的汇报中老师发现同学们学得真是仔细。老师在和你们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同学们从“爆发、排山倒海”等词感受到了毛主席的伟人形象。那么,这些词语运用的好不好?为什么?(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出人们那种急切想见到毛主席的迫切心情)
[教师在这里指出了阅读的方法——通过重点词语领悟文本的内涵以及文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品味第二个场面——典礼中,毛主席的庄严宣布(6、7自然段)
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1)一生随意汇报,然后读出感受。
师同步板书:“宣布”、“欢呼”、“欢跃”(当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时候,全场欢呼,举国欢跃,人民群众一齐把目光投向主席。)
(2)为什么如此激动、兴奋呢?谁来说一说?这时,学生虽然能够说出一些感受,但由于距离学生的生活久远,单凭语言文字是很难体会得那么深刻的。于是,教师进一步引导,让我们来回顾一段历史: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皇都北京,将有圆明园洗劫一空后焚烧一尽;一九三七年,侵华日军制造了的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被杀者大多是手无寸铁的工人、商人、农民;地主、资本家、反动政府的压迫也让旧中国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家破人亡的、饿死荒野的不胜枚举„„危难之际,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中国人民奋起反抗,终于赶走了侵略者,推翻了三座大山,迎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出示:出示火烧圆明园、1937年日寇侵华在南京大屠杀、旧中国苦难人民流离失所的图片)
[紧紧抓住描写毛主席言行和群众反应的语句,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受这些场面描写的特点。同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为什么那次开国大典是那么的令人激动、兴奋的?——这是学习这篇文章的难点。虽然语文学习是以学习语言为本位的,但是由于历史的久远,光从语言形式上是很难引起学生情感上强烈共鸣的。为了让学生亲近那个久远的时代,教者以“线条”式向学生展示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资料。这些资料再现了一个旧中国近百年的苦难史——之所以以“线条”的式呈现,其主要目的是既要让学生了解那段“苦难史”,又要防止将语文课上成了历史课——这些资料的补充,拉近了学生的时代距离,引起了学生共鸣,突破了教学难点。在此基础之上,让学生结合板书和课文的插图,体会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
(3)此时此刻,人民群众怎能不激动,怎能不兴奋?让我们和毛主席一起高呼:“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让我们和全国的人民群众一起高呼:“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4)引读,(课件)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全场三十万人的欢呼还不足以表达全中国人民的兴奋?——学生读: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5)这庄严的宣告,回响着推翻旧制度,建立新中国的隆隆炮声,这雄伟的声音,带着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情,是四万万同胞百年的渴望,让我们一起读: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6)如此欢欣鼓舞的场面描写,我们换一种方式来写,大家读一读,感受一下有什么不同?(教师出示对比句子——用陈述句来代替课文原句,让学生品一品,有什么不同。)
[通过图片的辅助,再加上有感情地朗读,深深体会出当时人们那种感情的迸发是发自内心的。同时,通过句子的对比,使同学们明白,反复的写法更有气势,更能表达出人们当时的心情。这样对比,其实也是引导学生感悟场面描写的表现手法。]
(7)小结:(出示图),如此宏大、壮观的场面作者用这样的句式,就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多么精当的场面描写!让我们把这样的文字铭记在脑海吧!
引导学生背诵,深刻体会这段话所表达的情感。
4.品读第三个场面——升国旗,向世界宣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引导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生:“站”,指人民当家作主。
师引导:一个“站”字,凝聚了多少中华英雄可歌可泣的故事,(出示图片)这是倒在长征途中的小红军,这是小英雄雨来,这是狼牙五壮士,正是这样一些中华儿女的抗争,才有了新中国的成立,所以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引读8段)
[又将同学们思绪拉回到了历史的长河中去——是无数先烈用鲜血才换来了今天人们的当家作主。这个环节的巧妙之处就在于:将学生所学过的课文中反映出的诸多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们的代表,用“放电影”的方式回映在同学们的脑海里。进一步增强了同学们对1949年的那次典礼为什么人们“激动不已”的理解。]
(二)整体回顾,揣摩写法 1.整体回读,升华感情
师:同学们,大典的场面深深感染着你我,现在让我们回读5-10段,读出那大典的盛况和亿万人民群众的欣喜若狂。我们推荐一名同学读毛主席的宣布,其他部分大家一起齐读。(生感情读)
师:在同学们铿锵有力的读书声中,老师感受到了大典那激动喜庆的气氛,感受到了毛主席那伟大的形象,谁还有感受深的部分和大家交流?(生交流)2.揣摩写作手法
(1)揭示“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
师:这是一篇鼓舞人心的新闻特写,请同学们结合板书回顾一下这些场面描写的共同特点——集中写了毛主席的言行和群众的反应(结合图来理解)。毛主席就是这个场面的点,典型的言行突出了伟人形象;人民群众就是场面描写中的面,即突出了场面的宏大,又烘托了毛主席的伟大形象,这就是“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
(2)读写结合
教师出示一些关于描写场面的图片,引导学生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写一段文字。
[这个环节意在整体回归文本,感悟写法,做到读写结合。]
四、课外拓展读书、电影
教师引导:大典的热烈宏大场面和毛主席的伟大形象一定让同学意犹未尽,课下,请同学看一看《开国大典》的电影,直观地感受那精彩的场面。读一读毛主席的书„„
总评:
首先,这是一篇令人激动人心的新闻特写文章,然而时间距离学生久远,很难体会到这种感情,这也是教学这篇文章的难点所在。虽然语文学习的特点是以学习语言为本体的,但是由于历史的久远,学生疏于对当时生活的感情,光从语言形式上是很难引起他们情感上强烈共鸣的。于是,教者便向学生展示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资料。这些资料以线条的形式再现了一个旧中国近百年的苦难史(之所以以“线条”的式呈现,其主要目的是既要让学生了解那段“苦难史”,又要防止将语文课上成了历史课)。这些资料的补充,拉近了学生的时代距离,引起了学生共鸣。在此基础之上,让学生结合板书和课文的插图,体会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板书的归类设计和课文插图的直观展示,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使学生从这1800多字中跳出来看文章的行文结构,从而使得语言的学习不再神秘。最后,让学生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一个场面,达到学以致用。
其次,教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平均使用力量,而是重点抓住文章的几个场面,以点带面,品味语言文字中所洋溢的“情”,领悟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法”,达到了从“知”到“行”的目的。
第三,既重视了语言文字所表达的人文情感,又没有忽视语言文字的训练。也就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推敲”,达到对思想上的“推敲”。例如,教者抓住统领全文的一个词语“一起”,步步深入地引导:什么是“一齐”,(就是不约而同),这是多少人的“一齐”,(三十万)这三十万人是由哪些人组成的?请联系上文回答。(生结合第一段答)。这么多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都来到会场,大家为什么“一齐”把目光投入主席台呢?老师要采访一下:农民朋友们,为什么把目光投向主席台?工人朋友们,为什么把目光投向主席台?学校师生们,为什么把目光投向主席台?(学生答:为了能看到毛主席)原来,这三十万人都想第一时间看见毛主席,所以,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的那一刹那,立刻牵动了全场群众的心。作者用词是多么精准,一个“一齐”就表达了三十万群众对领袖热爱的不约而同。
(设计:张艳红,点评:刘国辉)
第五篇:开国大典教学设计(模版)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学习毛泽东大公无私居安思危与民众打成一片善于团结党外人士等崇高品质。
学习用平凡小事表现伟人精神的写法。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字音:
脸ǎ颊á伫ù立ì褡ā裢á难á堪ā瞟ǎ过ò瘾ǐ赊ē欠à金ī銮á殿à松ō懈â惰ò性ì掸ǎ土ǔ
多音字:看à相à相ā中ò一ì年á半à载ǎ载à歌ē载à舞ǔ喷ē饭à喷â香ā 解词:
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生命危险。龙盘虎踞:像龙盘着,像虎蹲着。公事公办:按原则办事,不徇私情。岂有此理:哪有这种道理。七嘴八舌:形容说话的人多,意见杂。聚精会神:集中精神,集中注意力。二、一代伟人在他领导的人民和人民的军队,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取得了全国的胜利,迎来了开国的大典,那震撼人心的炮声虽然难忘,那人如海歌如潮的景象固然感人,在这些重大的场面中我们能感受到伟大领袖的非凡风采,但是,伟大领袖魅力,绝不仅仅在惊天动地的大事件中,在他们的一些细小事情上,同样使人感到内心的震撼与不平凡。
三、默读课文(有《开国大典》视频的学校,根据需要节选其中电影内容让学生观看。
四、请大家说说节选的戏剧情节中,共有哪四件感人的事。讨论后教师总结:吃羊肉泡馍宴请程潜接待乡亲与儿子交谈 第二课时分析四个故事表现出毛主席的哪些品质。
一、从这些事件中,通过语言对话可看出毛主席怎样的精神品质。吃了东西,拿不出钱来,能赖帐吗?好尴尬,最后只得由护卫人员把钱交了。这里把他的平凡朴实可亲可爱,与百姓平等的可贵品质表现得十分感人。你看他既不炫耀自己是主席,也不随便搔扰百姓,只想走进民众,了解民众的想法。表现了他生活简朴,平易近人的崇高品质。
面对自己的乡亲要来打秋风攀亲的时候,毛主席热情接待,却直言拒绝了他们提出的要求,说到成分他强调自家的成分应“公事公办”的划成富农。这些事件都表现了一代伟人那种大公无私的崇高品质。
当儿子毛岸英的工作被安排在政务院的时候,毛泽东坚决不同意他要求儿子的权力只有一个,那就是劳动,而不是“浮在上边”,这些事件都表现了他,不徇私情,严于律已的崇高品质。
当他得知率部起义的程潜来京时连忙“亲往车站迎接”在与程潜交谈中得知当年要开除自己的张干校长现在过日子艰难,但他是不计前嫌要“把他请到北京来住过一年半载”表现了他胸怀宽广的大家风度。
至于山羊胡子老人带着乡亲们大老远的来打秋风攀亲把毛主席当皇帝“迈出方步,准备下跪”把中国革命的胜利看成是“毛家人坐天下”还要帮着“看着点”,并且还关心着“年号”、“封官”的事,这些描写表现了这个农村老人纯朴而带有浓厚封建意识的特点,从而鲜明的衬出毛主席的高瞻远瞩严于律已大公无私崇高品质。
总之,这些感人的平凡小故事中,可以看出毛泽东是一个居安思危、严于律已不徇私情、不计前嫌大公无私、一心为国的革命领袖。
二、你还知道毛主席的哪些感人的故事呢?
三、写点感想,谈谈在今天,毛主席的哪些品质我们还应当继续发扬光大。
居安思危、严于律已不徇私情、不计前嫌大公无私、一心为公等思想品质都还值得我们永远发扬光大。这样我们的人民才会更团结幸福,我们的国家才更繁荣富强。那些自私没有远见心胸狭窄的人只有让百姓贫穷而伤心失望,国家衰败而灭亡,历史的教训值得注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