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信息技术教案及课后反思
小学信息技术教案及课后反思
画图软件
邱传毅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知道“曲线”工具的用途,从而判断和选择“曲线”工具
认知“曲线”的存在并了解其重要性,学会保存文件及打开文件 2.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学会选择和运用“曲线”工具绘出图形
3. 情感目标: 在欣赏图片重,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意识 二. 教学
二、重难点
重点:文件的保存与打开,“曲线”工具的用法
难点:“曲线”工具中的用法及一个弯曲与两个弯曲的不同画法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 课件演示,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画图”中“椭圆”工具的用法,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曲线”工具的用法,首先,我们来欣赏一组图片。(课件演示)师:通过这些图片,我们发现“曲线无处不在”,如果缺少曲线,生活九号亏变得单调乏味。下面请大家找一找,在你们身边还有哪些曲线事物呢?(生寻找,回答)
师:看来曲线组成世界的一部分,十分重要,那么今天我们也动手把曲线加入到我们的图画中。2.师提出任务,生自主探究(打开“画图”软件)
师:上节课,我们用“椭圆”工具画太阳要“三步走”,请位同学说说哪三步走呢?(生答)
师:好,同样,画曲线时大家可以仿照画太阳的方法,自己动手试一试。
任务一:画出2个弯的图形
(1)展示图片,提出任务(展示课件2)
(2)生自主探究,师巡回指导(若发现有多人出现共同问题,可暂停讲解)
(3)生展示作品并讲解方法
(4)师总结评价(概括出“三步走”,先画出直线,后拖动两次才行)
任务二:画出1个弯的曲线图形
(1)展示图片,观察对比(展示课件1)师:比一比,这两副图中曲线有什么区别?(一个是1个弯的,一个是2个弯的)
(2)师提出任务,生解决任务(若发现有共同问题,可停下讲解)
(3)生展示作品并讲解其方法
(4)师总结评价(概括出1个弯的曲线与2个弯的曲线画法的异同点)
任务三:画封闭曲线图形
(1)展示图片,观察对比(展示课件2)
师:看一看,这种曲线与刚才的两种曲线又有什么区别?(是封闭图形)
(2)师提出任务,生自主探究
师:因为画曲线时,先画出直线而封闭图形的终点与起点师是同一点,那么我们画出的第一步还是直线吗?想一想,动手试一试。(3)生展示作品,并讲解其方法
(4)师总结评价(封闭曲线应先画出一点,然后在其它地方点击2点,就像在 一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出单击一样即可)3. 布置作业,生创作想象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摸索出几种曲线的画法,下面老师请大家可用刚才的知识完成一枝柳条的曲线图,里面既有封闭的树叶也有不封闭的树干,每组比一比,看看哪组最棒,最快。(请信息小助手检查作业)(师观察,帮助)
4. 生展示最佳作品,师生共同评价总结(师针对三种不同的曲线画法的区别作提示总结)5. 师总结评价,提升情感
师:同学们,下面请大家关闭窗口,弹出一个对话框,点击否这样你们的作品会丢失,你们一定觉得自己辛苦画的画丢失了很可惜,不要紧,下节课,我们一起学学怎么样保存自己的作品。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知识?(生答)
师:哦!今天我们先欣赏了大自然的美景,看到了美丽的彩虹,壮观的长城军舰,美丽的动植物,神奇的曲线,还去游乐园 参观了一下,让我们感受到了“曲线无处不在”,然后我们学习了三种曲线的画法,分别是一个弯的,2个弯的,以及封闭的曲线。
看来,这节课我们大家学到了很多知识,你们可真棒。那你们知道世界上什么样的人最富有吗?(生答)
师:老师觉得有知识的人是最富有的人,今天你们学到那么多知识,所以你们也越来越富有了。
课 后 反 思
邱传毅
这节课,我认为最大缺陷是时间没有把握好,教学节奏较慢,以至于后来为了赶内容,知识讲的不清楚,重难点之处没有得到提示与重复,以至于学生不能很好的完成任务,这可能因为课前的导入部分过多造成。
在课后的评课活动中,听课老师都给了我许多建议与意见,也提出了疑惑,让我看到更多要改进之处。例如,学生课堂气氛不积极活跃,对学生的反馈处理的太潦草,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小组活动趋于形式,未能真正实施起来,导入篇幅过多,浪费了时间,讲课高潮没有体现,等等、、、、、、,但同时也给了我鼓励,让我明白自己这一节课也有亮点,如课前准备充分,课件制作精美,并且体现了信息技术课与美术整合的思想,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传播了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本节课知识点都已完成,并且设计了一个综合练习——画柳条,让学生巩固练习。我想,如果我可以把“曲线”工具的画法编一个顺口溜也许效果会更好。
对两个弯的曲线“三步走”:先直线,二拖动,三拖动。对一个弯的曲线“三步走”:先直线,二拖动,三原地单击。对封闭曲线的“三步走”:先点击,二拖动,三拖动。这是我设想的不知是否会更好点。
第二篇:信息技术课后反思
计算机是一门新颖的课程,已列入了教育计划,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学会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在计算机上使用现成软件的能力。但是,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本身的性质(是一种工具)决定了它有着区别与其他课程的特点。所以,对于每一个计算机教育工作者来说,探讨该学科的教学内容、方法及计算机辅助教学,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发展,就显得更为重要。
动手(上机练习)是本学科一个最大的特点,在整个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盲目的上机不仅达不到教学目标要求,还可能导致适得其反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不断的探索教学方法,以使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
现代教学的最主要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关于这一点,我在上课当中体现的比较突出。那要想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我想首先应该要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欧洲著名进步主义教育家德可乐利把兴趣作为其教学法的中心,他指出:“兴趣是个水闸门。借助它,注意的水库被打开,并规定了流向。”赫尔巴特学派甚至将兴趣视为教育过程必需借助的“保险丝”。杜威也把兴趣作为儿童成长的“指示器”。可见,将兴趣作为学生学习过程发生的运行机制,是有识之士的共识。所以在上课时我注重了学生的兴趣培养。如我在讲到word97文档润色时,不是直接去讲课文中的知识点,而是作了一张贺卡,并在上课时说明这是一张同学寄来的贺卡。至于email用法以后还会学习,也为以后的教学打下伏笔。这时,大家对于如何制作这样一张贺卡就有了兴趣了。而通过分析贺卡的制作,也就将这节课的内容讲清楚了。而同学则即学到贺卡的制作,也学到了应该要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在课上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以后,就要让学生加入到积极的思考当中,这样才能真正将知识做到活学活用。而事实上学任何知识没有经过自己的加工,那么,学到的永远都只是别人的知识,永远都只能跟在别人的背后。比如课上教学简单易做动画,我让学生通过自己所想的办法去实现它,让他们通过思考后学会做动画的方法,而不是让他们只记操作步骤。
flash动画制作形状渐变过程是上课时用过的一个例子,例子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图形渐变过程中的形状渐变的制作方法,这个题目从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制作的兴趣。同时在制作过程中还着重体现了同学之间的合作精神,培养了学生的互助协作的能力。
在把例子学会制作之后,再让学生能举一反三,学习制作一些有关文字渐变动画。再利用课前准备的一些循序渐进的题目作练习,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如下面 “倒计时变形数字”的设计,先让学生用上个例子的做法看能否做出来,为什么不能实现渐变过程?让学生带着疑问、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看书、去讨论、去尝试、去解决。从而使学生能巩固对文字渐变时要对其进行“分解”的知识点,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3、成功感是自主参与学习的激励机制
教育心理学研究业已证明,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与鼓励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绩效的肯定或否定的强化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等等。所以,课堂上,特别是在学生上机练习时,应该及时把握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表扬和肯定。比如学生在练习flash制作时,有比较好的作品,将会上传教师机给予展示,同时,请其他各小组的同学进行互评,对一些较突出的作品给以鼓励。而对那些不是很好的作品给出修改建议,帮助其完善其作品,以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信息技术是信息时代的产物,要跟上时代变化的步伐,就必须学习计算机这一门信息技术,学习这门技术是为了更好的适应快节奏的信息时代。而为了这种适应,是否就要在每次软件、硬件的更新时,对教学内容作出相应的更新呢?我想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而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也是很难有这样的精力去适应这种需求的。所以,信息技术的教学到底以什么样的内容、什么样的形式、什么样的方向去发展,这些问题急需我们去探讨和研究。
第三篇:初中信息技术课后反思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主要功能是让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提升信息素养,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通过不断的教学反思,寻找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后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初中信息技术课后反思篇一
戏、上网聊天情有独钟,而对于教师所讲授的教材上的内容却觉得“不好玩”。作为一名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如何把课上得再好一点,如何让学生喜欢这么课,并且能在喜欢的情况下,学好这么课,掌握这门课呢?
一、重视问题设计
课堂教学中,在导入新课、学习新知等不同阶段,学生的思维状态是不同的,提问要注意时机,引导学生去积极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同一个问题,应善于从不同角度向学生提出问题,运用条件的增设变化及结论的延伸和条件与结论的互换,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等方法设计出新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索的能力。
二、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
课程改革中,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钻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关注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学生,教师也要做到少讲,让学生自学,做到精讲多练,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充分体现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指导者、促进者的多重身份。
三、让学生有成就感
课堂中多展示学生作品,利用成功体验激励学生的学习课堂上多展示学生的作品,给予表扬鼓励,会使学生有成功感,感到莫大的欣喜,对自己充满了信心,从而对计算机学习产生更为强烈的兴趣。在伴随着老师和同学们的赞美,这些同学都会沉浸在一种难以言喻的兴奋之中。课堂中我让每个同学都把作品上传到局域网中,这样,只要进入网上邻居的同学都能看到,当看到有同学欣赏自己的作品时,他们会充满成就感。用成功的体验,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合适的方式,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把枯燥的理论上得轻松风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选择一些贴近生活的实例,学生容易理解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尽量将枯燥的东西讲解的生动形象一点,教师在讲解时,可用风趣的语言,贴近的比喻,引用身边的事件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认可。比如我在上“信息无处不在”这块内容时,通过举例:校园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下课的信息,走过食堂时传来的饭菜香传递给了我们可以吃饭的信息,用好的比喻,贴近生活的例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教师可以把理论课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让学生感受到计算机世界的五彩缤纷。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根据环境,注重知识应用的综合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不断摸索总结,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适应时代的要求!
初中信息技术课后反思篇二
在担任整个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我学习了一些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我觉得,信息技术课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去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及技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地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以及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我认为,在教学中要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他们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以下就我对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作一浅谈:
一、课堂演示,讲解为主
近年来,大多数学校都陆续建成了新的电脑室,同时配备了几十台多媒体电脑,从而形成了一个功能较为强大的多媒体网络教室。我们教师在上课期间,可以借助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广播系统,对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作出适当的演示并加以详细的讲解,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授Windows98系统操作时,我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上机实践(当然上该节课前已安排学生进行预习),因为各个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一样,在他们预习后自己再在无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践,看自己的自学能力有多强,从而证实自己的理论理解与实践是否一致。然后我运用了“跃龙门”多媒体教学软件,将正确的操作过程通过教师机演示给学生,并一边进行适当讲解,使学生们看到完整的操作过程。这样做就进一步证实了学生们对自己预习后自行上机实践是否全部正确。再让学生们上机实践一次,这样就收到了很好的教与学效果。同时,为了配合演示式的教学,我又根据课程内容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制作有针对性的课件,使课程内容生动形象,变难为易。
二、强化练习
学生要熟练使用计算机,仅靠教师的讲授和演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练习,才能掌握操作技能和技巧。练习的方式要多种多样,如课堂问答,上机操作,课内外作业演示等。在进行上机操作练习时,一般给学生布置有针对性的练习内容。例如,在讲完 “Word”软件中的文字录入及排版知识后,要求学生课后准备一篇50字左右的短文,在下一节上课时使用Word软件进行录入、排版,并对排版提出合理的要求;又如在讲完IE浏览器的使用后,就让每位学生运用IE浏览器浏览本市的网站和其他教育网站。这样,每教学一项新内容,就及时让学生进行定量的练习,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的新课内容,熟练掌握操作要点,提高学习效果。
三、进行网络教学
自从学校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出现,上级领导对培养学生的上网操作能力非常重视,因此,我们学校也少不了增加上网这项功能。在计算机教学中,网络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信息知识环境。学生可以通过上网获得丰富的信息知识。我们教师还可指导学生从网上下载学习软件,收集各类学习网站以及学习资源,不仅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培养了他们的信息收集、处理、吸收能力;让学生在节日时,发送电子邮件给亲戚同学问好、祝福;让学生在因特网上阅读新闻、参加各网站的BBS、收发电子邮件等。采取各种方式设计教学模式,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
四、采用任务驱动教学
“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逐步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建构知识、寓学于实践的环境,让他们在这个环境里,充满兴趣愉快地进行学习,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例如,我在因特网的教学中,我可以分为这样几个大任务:在因特网上浏览信息、在因特网上查找信息、从因特网上下载信息、在因特网上收发电子邮件、阅读网络新闻、参加BBS、在因特网上进行实时交流等等。对于“在因特网上收发电子邮件”这个大任务又可以分为:写信与发信、收信与读信、回信与转信、信件的分类和整理、订阅电子杂志、加入邮件讨论组等子任务;针对“写信与发信”这个子任务,又可以划分为:写信、发信、在信中夹一张照片、发送一个或多个文件、发送一段录音、发送一个影像、把同一个文件发送给多个接收者、成批发送信件等子任务。
五、实现分组教学,提高学习兴趣
在计算机上机操作时,学生会经常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果教师一一解答操作,不仅教师感到忙碌、时间紧迫,而且还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分组教学可以避免诸多弊端,提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根据上课班级学生人数进行分组,每组人数不要太多(控制 6--8名),每个小组有固定的机位并设两名小组长,上课前先进行培训。当本组同学遇到问题时,由小组长 充当小 老师进行辅导。当有些问题较难时,教师要鼓励全组成员一起研究解决。如果处理得当,教师要及时表扬,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成功带来的喜悦。这样一来能够极大地激发小组成员的动手能力。如果小组解决不了,可由其它小组提出方案或由教师进行指导。
六、实现课堂教学与其它课程的整合利用信息技术学科工具性的特点,可以加强与其它学科的横向联系,不仅能使学生更扎实的掌握课堂所学内容,而且还能让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有更完整的认识。例如:我让初中二年级学生运用所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和上网技能,到因特网上查找文字、图片、照片等资料,制作一个以 “环境保护”为主题的PowerPoint幻灯片。学生们兴致勃勃的查找有关环保资料,精心制作出一套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身的幻灯片。这样,让学生完成了课堂学习内容的同时,还增长了课外知识,实现了与其它课程的整合,使学生亲身体会到信息采集、处理、加工的全过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质和信息实践能力。
七、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信息技术课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潜移默化地引导。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进一步引导他们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例如:各班要出手抄报展览,我就提示学生可以利用学过的信息技术知识,使用 Word2003软件来制作更美观的电子手抄报,然 后交给 老师打印出来,在校园内展出,学生积极性大大增强了,部分学生做出版面新颖、内容丰富的电子手抄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此外,我还让学生利用“画图”软件来出版班上的墙报。这些实际运用不仅有利于学生灵活掌握所学过的知识,还能使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增强了信息意识。
八、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评价方式
记得在二零零四年五月,我到云浮市教师进修学校参加课改学习,在学习期间,令我最深刻难忘的就是,广东省信息技术科科长要志东同志说过一句话,她是这样说的: “信息技术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信息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一般不宜采用传统的考试方式来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高低,而要在上机操作中真正体现出来”。她所说的正好与我所想的所做的一致。在实际教学中,我根据所学内容不同,采取了不同的评价方式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例如:在教学“画图”软件后,我采取了“作品展示,开放式评价”的方法,由其他学生一起来打分评价。在教学“写字板”、“Word”一类的软件后,采取“指定内容、单人考核”的方法,先提出具体考试要求,并限定时间完成。例如:要求每位学生使用“Word”软件输入一篇文章,规定排版要求,完成后上交到教师机,由教师当堂给分。
总之,信息技术学科由于其实践性及应用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必须采取相应的、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精神。以上是我在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中都运用过的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必须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才能使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再上一个新台阶。
初中信息技术课后反思篇三
信息技术课与其它学课程有所不同,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操作技巧。上学期学科进行了课程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它给了我们更多的教学空间,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困惑,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一、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是学好一门课的内驱动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保持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高一新生刚开始接触信息技术时很有兴趣,慢慢的兴趣就没有了,学生对计算机感兴趣,但是对《信息技术》课却没有兴趣。通过和学生沟通,我发现很多学生都通过计算机来上网聊天、玩游戏、听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首先转变学生的认识。根据学习的内容适当的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来实现教学,选择性的安装一些电脑软件,既能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操作电脑的基本技能。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是教育的主题,只有充分发掘学生的主动性,自觉参与教育活动,才能实现个人素质的提高,从而达到我们教育的目的。计算机知识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也比较喜欢计算机,我们可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发挥他们的主动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上的一些操作都有所了解,所以在初中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知识的衔接,在学习到与以前信息课知识相似的内容时,不需要详细说明,教师只需要适当的提示。特别是讲到一些工具的使用,新教材提到了很多的类似工具,大部分工具的使用都大同小异,这时教师可以适当的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看书,或上网查找资料来解决问题。例如在讲到用超级解霸对视频进行剪辑时,就可以只讲其中的一部分操作,其他的操作可以由学生结合课本和老师的提示自学完成。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可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也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传授知识,训练能力的过程,也是师生感情交流,思想碰撞的过程。营造一个师生心理相融,创作交往的良好的课堂氛围,是促进学生愉快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面,和谐的师生情感交融是学生学好知识的催化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以“师爱”激发学生情感,把“师爱”寓教于教学之中,通过体态、语言传递给学生,就会使学生体验到亲切、温馨的情感,从而产生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促使学生在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中愉快地学习。
总之,要上好信息技术这门课,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处处留心,时时注意,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武装头脑,不断充电,提高自身的素质,让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的有趣生动,使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知识,提高他们驾驭计算机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篇:教案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之上,接着学习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创设情境,问题探究生活化
本课教学,我给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动手实践,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中交流的机会。当学生通过操作体会到用对折的方法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有一定的误差,比较麻烦,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不可能总是用对折、撕等方法进行比较,我就提出:要知道生活中的角的大小都能用刚才所说的对折、撕开的方法去比较去度量吗?因此,就引起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问题。我觉得这样的设计既自然,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事物。
二、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习数学
以往教学这一内容时,从度的引入到量角器的认识,教师必然有一大段的介绍与陈述,而且字字精练,讲究数学语言的准确性。从教师的角度讲,这说明教师对知识理解透彻,语言表述能力较强。但再看看学生吧,什么度、中心点、零度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老师还没讲完已经要张冠李戴了。本节课是从学生的认识角度去教学概念的:先由比较角的大小着手,当两个类似大小的角出现时,形成了第一个认知冲突,由此学生想出了很多比较大小的方案,从教师的角度,这些方案很平常甚至稚嫩,但如果从学生的角度想,这些方案就很有创意了。第二个认知冲突便是学生提出问题“很小很小的角到底是多小?学生想出的方法更奇特了,但不可否认,学生的思维在自然而流畅地向教材所展示的方法靠近,虽然语言不如教材那般准确。本课所采用的让学生自我发现的方法与“向儿童呈现学习的材料,强化正确的答案”的传统学习方法相比,学习效果显然优于后者。
一、比较好的几方面:
1、备课时把握住了知识的前后联系。小学阶段对整数笔算乘法的最高要求是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开始,两位数乘两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关键。因为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乘两位数同是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如果熟练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再恰当的利用知识的迁移,学生肯定会很快的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教学中成功创设了预习问题。在学生的预习过程中,让学生有目的的进行学习,对于问题,通过学习之间的讨论,交流得出问题的答案,学生的学习效果比较明显。
3、有效的培养了学生认真书写乘法竖式的习惯。(1)教学的板书做到以身作则;(2)要求明确,包括数学间的间距、相同数位如何对齐以及横线的画法;(3)严格要求,作业批改中要求学生按要求书写
二、不足之处
1、教学中没有将新旧笔算进行很好的对接。特别是在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没有利用好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学习新知,过高估计了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掌握,没有进一步强调算理,教学中又没有强调好“用十位上的数去乘,乘得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这个算理,结果导致部分学生在书写第二步乘积时,数位对错。
2、没有考虑到学生口算能力的薄弱。学生出错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口算出错,原因之一是乘法口诀背错,比如:三六十二、四八三十六等等;原因之二是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出错,比如24+8、54+7等等。
三、今后改进方面
1、教学中复习铺势要到位,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关注数学知识本身的逻辑联系,充分的利用已有知识学习新知,旧知迁移效果会更好。
2、课堂上加强学生的口算练习
(1)必要性。相比之下,笔算乘法比笔算除法更容易掌握一些,进位加法的口算比退位减法的口算更容易掌握。在学习时,先让学生口算几道题,特别是进位的加减法,因此,在学习下一个单元笔算除法时,学生遇到的困难肯定会更多。因此,必须从现在开始加强学生的口算练习。
(2)可以采取课前听算的形式,每天的题量可以少一些,但要细水长流,每天必练。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是四年级上册的平面知识,图形的特征多,概念多,要区分的知识点也多,所以,在这节课的安排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处理:
一、加强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
一个生动学习情境的营造,可以引起学生的新鲜感和亲和感,使他们情不自禁注入自己的热情,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本节课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学习比较多,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思,学生借助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框架,在动手游戏中、在充分探索和交流的基础上,感悟、体会到三角形的稳定性以及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
二、以小组合作为主,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知。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应该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因此,我在讲授到将已经认识的这些四边形进行分类的时候,我先让学生想一想可以怎样分类时,学生考虑到可以按边分,按角分,这时,我顺势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借助手中的工具进行分类。在分类的过程中,学生出现了多种分类的方法,再让学生逐一汇报的过程中,我们渐渐统一了思想,按边分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分为一类,梯形单独为一类,剩下的一般四边形为一类。按角分,长方形,正方形为一类,其他的四边形归为一类。我觉得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研究,探索,发现获得的知识,远比我们直接教授给他们的学习效果要好得多。
三、教学设计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并且理解各个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同时难点也是理解各个四边形之间的关系。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重难点,我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首先让学生理解四边形的概念,再用一个大的集合圈把认识的四边形都圈起来,让学生从整体上来了解所有具有四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这个特点的四边形都属于四边形。其次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分类的过程,通过分类,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并且在汇报的过程中理解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学生深入理解了这三种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后,让学生尝试着用集合图来表示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最后我让学生用一个比较大的集合图来表示各个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很轻而易举的就表示出来了,重难点也就不攻自破了。“润物细无声”,我觉得教学的重难点一定要在老师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中一点一点的融化在学生的头脑之中。
学无止境,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踏实教学,让自己的数学课堂越来越吸引学生。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小学生学习整数除法的最后阶段,教学重点是确定商的书写位置,除的顺序及试商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笔算的算理;难点是试商的方法。学生以前学习过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一位数或两位数的除法,教学时让学生回忆以前的知识,特别是除法的笔算方法,然后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商的书写位置,除的顺序等基本问题,然后着重解决试商的问题。教材中安排了四组例题,分层次、分阶段分化了重点,分散了难点。例1主要解决试商、商的书写位置等问题;通过例2的教学使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例3的教学要使学生认识到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试商。例4教学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第五篇:5白杨礼赞教案及课后反思(公开课)
fpg
5、白杨礼赞教案
[教学目の]
1、理解象征手法。
2、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の精神和意志。
3、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の特点及其作用。
4、掌握生字和常用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记叙、描写与抒情の关系。
[教学难点] 象征手法の理解。
[教学课时] 两教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小白杨》。
2、茅盾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白杨の文章,这篇文章对白杨树充满赞美感情,这篇文章就是脍炙人口の散文《白杨礼赞》。(板书:白杨礼赞)
3、简介作者:(指明读注释①)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省桐乡县,著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茅盾逝世后,党中央给予他“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の高度评价。
4、课文题目中の“礼赞”是什么意思?“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の意思是对白杨树の致敬和赞美。
5、交代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の重庆,当时,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の抗日武装力量和解放区进行疯狂“扫荡”。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动群众,壮大抗日力量。1940年5月,茅盾在延安参观访问,在鲁迅艺术学院讲学。10月和董必武同志从延安到重庆。这期间,茅盾耳闻目睹在党领导下抗日根据地人民の沸腾生活,体验到抗日军民质朴、刚强、团结一致、艰苦奋斗の精神,受到极大の鼓舞,对民族解放の光明前途充满信心,满怀激情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の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の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の斗争精神。
二 指导预习
播放录音,学生边圈点勾画。要求:
1.划出课文中の生字词。
2.做好填空练习,初步理解作者写作思路。
3.划出课文直接赞美白杨树の不平凡の句子。
三 研习新课
播完录音。挂出黑板(或打出幻灯)。学生课堂练习内容: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可运用工具书。)
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恹恹欲睡()虬枝()婆娑()秀颀()倔强()
(把形声字“垠与银”,“砥与底”の形旁作比较。说说“倔强”の“强”の其他读音。)
fpg
fpg 2.填空: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の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段写____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の自然环境。第4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の赞美。第5、6段描绘了白杨树の____和____,突出了它の不平凡。第7、8段把白杨树象征为________,点明了主题。最后,第9段以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和反动势力,赞美白杨树收尾。
学生口答:课文在1、4、6、8四段中直抒胸臆,赞美白杨树の不平凡。
教师点拨:填空练习反映了作者写作の基本思路和抒情线索,本文可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直抒对白杨树の崇敬、赞美。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の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の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段)描绘白杨树の形象和性格,突出它の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8段)揭示白杨树の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第9段)把白杨树与楠木作对比,表达鲜明の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学习第一部分。
(1)第一部分与题目の关系。
开门见山,满怀激情,点明题意,直抒对白杨树の崇敬和赞美。
(2)第一部分与下文の关系。
提挈全文。
学习第二部分。
⑴、指名学生朗读第2—4段。作者开头赞美白杨树后,却没有直接描写白杨树本身,笔锋一转,用亲切舒缓の语气,把读者带到一望无际の黄土高原上。(打出白杨、黄土高原の幻灯。)
⑵、作者对黄土高原の总印象是什么?
明确:觉得黄土高原像“一条大毡子”。
⑶、作者运用哪些词语,从哪些方面描写黄土高原景色?
黄绿错综:黄土──“伟大の自然力”。
麦浪──“人类劳力战胜自然の成果。”(色彩)
无边无垠:没有边际。(空间)
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地形)
⑷、一幅雄伟辽阔の黄土高原の风景画面“扑入”视野,人们の感觉是什么?
先是“雄壮”、“伟大”,由于汽车长时间地在一望无际の高原上奔驰,人们产生了“倦怠”、“单调”の感觉。就在这时,“猛抬眼”看到了“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の”白杨树,人们精神为之一振,作者要歌颂の形象──白杨,奇迹般地出现了,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の”。
⑸、作者视野の角度有什么变化?
作者远看,由面收缩到点。从一排、三五株,到一株。
⑹、第4段点明那是白杨树,“那”和上文中“远远”呼应,是远指。
⑺、为什么说白杨树“极普通”而又“实在是不平凡”?
它极常见,极易生长,所以说它“极普通”,说它“实在是不平凡”,是因为在“单调”の“恹恹欲睡”の情绪中,白杨树の出现出奇制胜,使人清醒,使人振奋。
⑻、描写高原の景色有什么作用?
白杨树生长在辽阔广大の肥田沃土上,挺立在“雄壮”、“伟大”の背景中,扎根在温暖宽厚の土地母亲の怀抱里。不平凡の环境培育了不平凡の白杨。环境、背景与白杨协调一致,渲fpg
fpg 染了气氛、衬托了白杨。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环境の不平凡。
四 布置课外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讨论课文后思考·练习一。
3.回答课文后思考·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 检查作业
1.默写生字词并解释:妙手偶得、锤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恹恹欲睡、旁逸斜出、婆娑、伟岸、纵横决荡、秀颀。
二 研习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就白杨树赖以生存の“景美”作了讲析。这节课我们主要讨论一下白杨树自身の“形美”及白杨树内在の“神美”の象征意义和排比、反问连用句。
教师范读第5、6段,学生思考讨论。
思考议论和明确:
1.这一段写什么?用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の形象?写了白杨树の哪几部分?各突出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这一段犹如一幅幅画面。按照人们观察の习惯顺序,从远到近、从粗到细描写了白杨树の形象美和精神美。用“力争上游”一词概括了白杨树形象の特点,采用の是拟人手法,给白杨树以人格化。接着从干、枝、叶、皮四方面分别写出它们の特点。干、突出它の直;枝,强调它の直而紧靠;叶,写它の向上;皮,则主要写它“微微泛出淡青色。”作者抓住白杨外形の典型特征着力描写它の“倔强挺拔”、“努力向上”、“不屈不挠”の精神;形神兼备,为下文由树及人尽情赞美白杨所象征の精神,作了很好の铺垫和准备。
板书设计:
总写:力争上游
分写: 干──笔直,绝无旁枝(正直)
枝──笔直向上,紧紧靠拢
叶──宽大,片片向上(进取)
皮──光滑、银色晕圈、淡青色(质朴)
2.第6段和第4段有什么异同?
都是过渡段,都是突出赞美白杨树の“不平凡”。第6段の“这”是近指,“决”比“实在”の语气更肯定,感情更进了一步。这是从白杨树の形象和性格出发来赞美の。
3、指名学生朗读第7段,讨论:
⑴、本段可分几个层次?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の“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采用什么手法?
作者先虚写一笔,用否定句暂退一步:白杨“没有婆娑の姿态”,“没有屈曲盘旋の虬枝”。由于审美观点不同,承认白杨“算不得树中の好女子”。这是抑。接着,突然转折,连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の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fpg
fpg 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の伟丈夫”。这是“扬”。这是第一层次。用烘托、对比手法赞美了白杨树。
⑵、文章如何展开联想,由树及人?四个排比反问句怎样逐句加深の?
第二层,作者以亲切谈心の语气将读者の视线引向“积雪初融”の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の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发人深思。第一句由树及人の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の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の涵义。第二句从白杨树の性格出发,点明白杨“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の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の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の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の“靠紧团结,力求上进”の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の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の精神和意志。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⑶、要求学生把四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口头表述加以比较,体会反问句の作用。
①要求句式变换正确:
陈述句:你不应该只觉得……,你应该想到……,你也应该联想到……,你还应该更远一点想到……。
②朗读体会语气
陈述句语气一般,反问句寓问于答,以反问の形式表达肯定の意思,加上运用排比形式の反问,加强了气势,更加肯定有力。
4、学生朗读第8段,思考讨论:
⑴、这段赞美白杨树和第1、4、6段有什么不同?
教师归纳:作者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の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遍,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の生命力”。用一递进关系の复句阐述了赞美白杨树の原因。
在这段文字里,作者改用肯定の句式,正面论述,更加鲜明地强调白杨の象征意义。
⑵、学生集体朗读第5—8段,要求读出反问の语气,注意重读和停顿。
5、学生齐声朗读第9段。
(1)“贵族化の楠木”象征什么?
讲解:茅盾同志回答说:“贵族化の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の。”
(2)写楠木の目の何在?
作者写它の目の是为了以树比树.(白杨树和楠木),人比人(北方农民和国民党反动派),以达到艺术效果の一致、谐调和完整。再次强调白杨树の不平凡,与顽固派の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の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の国民党反动派,呼应篇首。
(3)提问:把白杨树和捕木进行对比用意如何?
讨论,明确。这对比①表达了作者对贱视民众の顽固倒退の国民党反动派,表示愤慨、鄙弃之情②深化了散文の主题③以高昂の赞美白杨树,形成首尾呼应,结束全文。
第三课时
一、什么是象征手法?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
象征是通过特定の容易引起联想の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の概念、思想或感情の艺术手法。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の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比喻可以用于表fpg
fpg 示任何事物の性质,一般の比喻,其喻体分散在全篇文章中。
二、本文通篇采用象征手法,主要通过什么形象表现什么感情?
象征手法,首先是选择能引起读者联想の形象,抓住这个形象の典型特征加以描写。白杨树の挺拔、向上然而又极其平凡の特点,与作家心目中党领导下の抗日军民の形象在本文中得到完美和谐の统一。作者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民这样鲜明の政治观点和炽热の情感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
三、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の特点。
散文在结构上往往有一条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整体,作者可以围绕中心展开丰富の联想,如对黄土高原の描写似乎是游离中心の闲笔,其实不然,它の作用前面已经分析过。文章结尾又以楠木为对比,也是为了烘托、赞美白杨树,我们可以把这种特点叫做“形散神不散”,还表现在语言形式の整齐有力富于韵律上。
四、总结全文,掌握全文の抒情线索。
本文以白杨树の“不平凡”为抒情线索。第1、4、6、8段分别对白杨树の“不平凡”尽情歌颂,句式结构相似,意义步步深入。“不平凡”三个字反复出现,强烈抒发了作者の思想感情,而且使文章不平凡の“景”,不平凡の“形”,不平凡の“神”,三者完美结合,白杨树の形象栩栩如生地挺立在我们面前。在我们心目中,它是一个富有无限生机充满战斗激情の典型形象。
五、布置作业
1.课堂讨论,口头表述,完成课文后练习一。
2.背诵课文第五段。
仿照课文倒数第二段,写一段托物言志の文字。
(2)提问:“那也是直挺秀颀の”意思是什么?
讨论,明确。这句话形褒实贬,意思是楠术虽也有高高挺立の风
姿,却自居高贵,缺乏内在の美,一语双关,指村实指人——“贱视民众”
(国民党反动派)の人。
教学反思
1、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の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比如:让学生找一找文中相应の语句,用“作者赞美了……の白杨树”の句式说一句话;议一议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の;各抒己见说出自己最欣赏の是哪一方面,说出欣赏の理由;想一想白杨树三不平凡象征什么;动手写一写今天の白杨又用来象征什么人,象征他们の什么精神;推荐课文中の优美词句,说出推荐の理由。以上の教学环节,既抓住了重点,理解了文章の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の原则,调动了学生学习の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不断の动脑、动口、动手,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の学习创造性也显现出来了。尤其是动手写一写,更显现了学生の创造力,学生所写の内容,虽只有50字左右,却百花灿烂,异彩纷呈。
2、注重了朗读,再现作者の思想感情。
《白杨礼赞》是一篇文质兼美の抒情散文,很有必要多朗读。通过朗读把无声の文字变成有声の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の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已之口,如出已之心,使文章所描写fpg
fpg の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の情和意,叩住学生の心灵,引起心灵の共鸣。教学时,我注重了用不同の方式和方法进行朗读。利用多媒体音配画听课文朗读,给学生の朗读配乐,自己声情并茂の范读,男女声分读,小组朗读,集体朗读。这些方式和方法,不但给学生の朗读营造了情感气氛,而且又变换了朗读方式,既使学生有新鲜感,又使学生与作者思想相碰,情感相激,产生心灵の共鸣。
f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