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华文化传承创新》教学设计方案
《中华文化 传承创新》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依据初中思想品德九年级《情系中华 放眼未来》中华文化 传承创新第一框题的内容而设的。第四单元的核心内容是围绕文化的传播、继承和创新即文化的传承,探讨人类文化的发展,如果说文化传播是文化横向积累的过程,那么文化继承就是文化纵向积累的过程。本课围绕传统文化的继承这个主题,继续讲述文化传承的过程。具体内容有:第一目“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介绍传统文化的含义、表现形式;第二目“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介绍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双重作用;第三目“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国”介绍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分析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货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
2.能力目标: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的能力;分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树立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2.教学难点: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作用
四、学情分析
1.在学习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时,学生已经学习了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相关内容,对传统文化有了基础的认识。
2.但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较深,对自己身边的传统文化容易忽视。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或地方文化进行介绍和挖掘,从而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在实践中学会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3.初三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可以在教师引导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五、教学策略
本节课主要采用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通过视频介绍、情景创设、师生互动和总结、学生朗读、讲练结合等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学会自主学习。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七、教学过程
(一)朗读导入:
师: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独树一帜,独领风骚,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到底什么是传统文化,我们当地有哪些传统文化,他们有何特点,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的对待这些传统文化,我们又该如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共同来探讨“传统文化的继承”这一框的内容。下面就请同学们齐声朗读传统文化的继承的内容。(教师板书)(学生读,略)
(二)讲授新课(通过播放视频进入新课教学)
播放“中华文化的介绍”的视频进入第一目题“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新课教学。在播放视频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学案设计的问题进行学习并思考问题。(板书)
问题探究一:视频中“吊灯”“舞龙狮”“祠堂”,这些分别展示了传统文化的哪些方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学生根据材料,回归课本,并且从历史性、民族性、时代性引出传统文化的含义。请同学回答问题,略)
1、传统文化的含义(板书)
在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中,总结传统文化的特点,引出传统文化的含义。学生 在书上划线、标志,教师不作具体展开。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的含义中,提炼传统文化的两个特点: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
问题探究二:传统文化的继承性表现在哪些方面?阅读课本P94-95,并完成导学案的表格一
2、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
问题探究:小河今年刚上大学。在新生见面会上,他想向大家介绍他的家乡——美丽的中华文化文化。假如你是他,你会怎么介绍?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谈谈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并牵引着学生围绕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方面总结。然后由老师点拨并小结传统文化的表现)(学生答,略)
(1)传统习俗的继承
①含义: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或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②影响: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影响 ③地位: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传统建筑的继承 ①含义: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
②影响: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③地位: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3)传统文艺的继承 ①文学艺术,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②有悠久的历史,蕴藏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③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传统思想的基础
①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
②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 ③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二目题: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师:传统文化形成于过去,流传至今天。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有什么样的特点,对国家、社会和个人又有什么影响呢?
合作探究:材料一:清明节是中国人集中表达对逝者哀思的特定时间。扫墓、踏青、折柳等,体现了清明节缅怀、感恩和亲近自然的文化传统。近年来,网上祭奠、家庭追思、献花遥祭等,为清明祭扫添增了新的表现形式,并且为大众所欢迎。既可表达我们自己对亲人的怀念,又体现了环保意识。
问题:(1)清明节在今天,它有哪些变化?(学生答、略)
(通过材料中的传统文化的变与不变,引导学生总结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
1、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2、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1)传统文化保留着基本特征
(2)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自主探究:材料二:清明扫墓,是许多海外华人不变的传统。海外华人不仅会为亲人扫墓,也会缅怀早期华人移民、祭拜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既表达了海外华侨华人对先祖的敬仰之情,也增强海外华侨华人的民族认同感。
问题:(2)为什么海外华人也保留着扫墓的传统呢?(学生答、略)(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的作用: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体现了一种民族情怀、民族凝聚力,总结传统文化的鲜明的民族性)
3、传统文化的鲜明民族性
(1)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2)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3)是维系民族生产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自主探究:材料三:每到清明时期,一些陈规陋习便有所回潮,例如在墓地燃香放炮,引发山火事故;在农村一些地方还因扫墓产生山林争执,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使清明节变得不再清明。
问题:(1)传统文化在这里起着怎样的作用?(2)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从第一课文化的双重作用考虑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作用)
4、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1)传统文化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4(2)传统文化一层不变,则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第三目题: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国
(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结合文化对社会、国家、民族和个人的作用来回答)
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原因
(1)(从民族、国家和社会的角度)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2)(从个人的角度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的创造新生活。
2、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2)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3)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教师应适当的导入第四课第二框和第五课的内容,从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对该知识点补充完整)
八、课堂练习
1、(2015广东卷)有学者认为,传统戏曲在写意的,程式化的表演变迁中体现的,古典诗词在格律、句式的变化中坚持了押韵、平仄和诗情意象,书法在不同流派的发展中扔投射出基本笔法和气韵。因此,文化的精神传承比技艺传承更重要,这一结论的合理之处在于看到了A ①发展中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共性和规律 ②传统文化形式的创新具有不同时代的共同要求 ③传统文化所蕴涵的精神具有内在稳定性 ④对待传统文化应坚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A ①③ B 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014年安徽文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历来被看作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过去,人们推崇“父母在,不远游”;现在,社会倡导“常回家看看”。这告诉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D 5 A.平等交流,相互借鉴
B.破除陋习,移风易俗 C.博采众长,求同存异
D.批判继承,推陈出新
3、(2013广东文综)2013年1月,教育部发布贯彻《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要求将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甲认为,这样可以化解汉字书写危机;乙认为,在键盘时代学书法是浪费时间。据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D)
①甲的合理之处在于认识到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根源 ②乙的不足之处在于漠视了新媒体时代书法的文化价值 ③书法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完美人格 ④书法教育传递传统文化的精神,培养审美能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2016新课标I)陕西省地方戏“华阴老腔”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声腔刚直高亢、磅礴豪迈,却因表现形式单调难以吸引观众,面临传承危机。2016年,华阴老腔演出团队与摇滚歌手与合作,将传统民族音乐与现代摇滚音乐相结合,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联袂演唱《华阴老腔一声喊》,引起巨大反响。“华阴老腔”焕发新的生机给我们的启示有A ①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②满足人民大众需要的优秀传统文化才有强大的生命力 ③与现代流行文化融合是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④传播手段与传播形式的创新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前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2016新课标II)我国杂技历史悠久,因表演技巧高超而深受观众喜爱。在现代,我国杂技融入音乐、舞蹈等元素,利用声、光、电效果,配以情景故事,既惊险刺激又妙趣横生,许多节目蜚声海内外。我国现在杂技艺术蜚声海内外,主要得益于D ①现代传媒超越时空的传播功能
②用现代流行艺术元素取代传统艺术元素
③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满足了现在观众的审美需求
④以现代艺术手段展现我国杂技的民族特色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九、课堂小结
1、传统文化的含义
2、传统文化的特点
(1)传统文化的继承及其表现:①传统习俗的继承;②传统建筑的继承;③传统文艺的继承;④传统思想的继承。
(2)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保持基本的特征,又能因时而变
(3)传统文化的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产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1)传统文化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2)传统文化一层不变,则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4、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原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的创造新生活。
5、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2)推陈出新,革故鼎新;(3)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十、课外作业
习近平强调,春节是万家团圆、共享天伦的美好时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近年来,河源将家训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有机结合,在全市开展“传扬家训,崇尚十德,日行一善”的活动。请思考:(1)家训是什么?(2)为什么要传扬家训,重视家庭、家教和家风?(3)如何传扬家训?
十一、教学评价
1.指导学生进行教学评价。明确评价的具体内容,以学生自评为主。肯定优点的同时,指出问题所在,以及改进建议等。
2.教师自我评价。本课采用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符合新课标要求,也符合教学需要。就地取材,更贴近学生生活,容易产生共鸣。
第二篇:《中华文化传承创新》教学设计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知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知道中华文化在不断创新中发扬光大;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了解我国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国政策的主要内容。
能力目标:提高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感悟能力;懂得分辨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与世界多种文明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感受个人成长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坚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念;增强文化创造活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
难点: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瑰宝灿若星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
四、课时安排 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师】央视为什么要推出这个节目? 【生】
【师】越来越多的人使用键盘书写,用惯了电脑的人手写汉字的能力会下降。针对汉字手写危机,央视科教频道推出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美国有英语的全国拼字比赛《NationalSpellingBee》,从1925年延续至今,一代代孩子参加,成为全民关注的带有民族性质、国家精神的活动。汉字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那么美,传承又那么重要,我们也应该有这样的活动。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除了汉字以外,中华文化还有哪些体现呢?
【师】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几大文化,如埃及文化、婆罗门文化、巴比伦文化、玛雅文化,当然还有中华文化。除了中华文化以外,其他的文化还存在吗?
【生】不存在了
【师】为什么中华文化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 【生】
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绵延不绝的重要原因在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
【师】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个民族的价值观源泉,是决定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基本条件。
一、中华民族的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的复兴来引领和提升
【师】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提到中华文化,你会想到什么? 【生】 播放视频《申奥宣传片》
【师】你这个宣传片中你看出了哪些? 【生】
二、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的构成:
(1)中国哲学:博大精深,彰显东方智慧
吃一堑,长一智;车到山前必有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师】这些古语里都蕴含着丰富的哲理,给我们以启迪。见课件。(2)中国传统伦理:以和谐为本,充满着人伦情理及家国情怀 举例:负荆请罪、苏武牧羊见课件
(3)传统文学典籍:浩如烟海,唐诗和宋词是其中两朵绚丽的奇葩 【师】你能背出几首唐诗或宋词吗? 【生】
【师】除了唐诗宋词外,中国的传统文学典籍还有哪些? 【生】四大名著、诗经、论语等
(4)中国科技发明:享誉全球,民间工艺巧夺天工 【师】你知道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是哪四个吗? 【生】
【师】这四大发明不仅影响了中国,还影响了全世界。中国的民间艺术也是缤彩纷呈,说说看你所知道的中国民间艺术。
【生】
【生】六味地黄丸、云南白药等(7)中华艺术形式多姿多彩
【师】中华书法展现汉字形体美韵;国画尽显山水墨趣;中国古建筑技艺精湛(列举福建土楼);传统戏曲堪称国粹;各民族的歌舞艺术异彩纷呈。
【师总】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连线题:传统文化——影响见课件 材料:《孙子兵法》一书被翻成英、俄、德、日等20多种语言文字,全世界有数千种刊印本。美国的西点军校和哈佛商学院高级管理人才培训必读教材,被誉为中华千古奇书。
【师】中华文化以深邃的内涵、恢弘的气度以及蓬勃的生机不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而且在世界文明中占有独特的位置,对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振奋人心的少年中国说》
【师】为什么要在中小学生中倡导经典诵读? 【生】
【师】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材料: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死守落后、陈腐的观念,阻碍了洋务运动的进程,扼杀了维新变法运动,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师】文化落后,也要挨打。所以,对于中华民族来说,不仅要传承传统文化,还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新课教学】
一、民族文化在不断创新中发扬光大,获得新的生命力
1、文化创新的基本点:
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能使文化传统得以传承,又能体现时代性
【师】你认为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哪些是我们要传承的,哪些又是我们要抛弃的? 【生】 【生】
【师】传统文化元素:猛兽“泰哥”老虎,挥舞着道德的大棒维护着青青草原的安宁;巨兽“包包大人”大象,依据着“草原法典”维护着草原的正义与公平;主角狼与羊之间也不是水火不容,蕉太狼与暖羊羊是患难之交,小灰狼在羊村里一样受到羊儿们的呵护。符合“和而不同,贵和尚中”的思想。在《喜羊羊与灰太狼》中始终贯穿着家族的观念。羊村里的羊儿就是一个大家族,面临着险恶的生存挑战,但总能借助祖先一代代积累下来的经验及自身才智化险为夷。
创新性:以养和狼两大族群间妙趣横生的争斗为主线,剧情轻松诙谐,情节爆笑,对白幽默,巧妙地融入了社会中的新鲜名词。
播放视频《央视新闻联播点名批评动画《喜羊羊》《熊出没》暴力粗俗》 【师】这也告诉我们,在创新的同时也要注意思想性,要积极向上。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播放视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意义深刻》
【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社会主制度的精神之魂。
1、地位: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公民个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播放视频《“最美”人物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师】世界文明是丰富多样的,多种文明的成果共同造就人类社会今天的发展成就。所以创新中华文化需要加强与世界多种文明的交流。
三、创新中华文化需要加强与世界多种文明的交流 【师】每个国家都有其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你知道以下图片是代表着哪些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吗?
【生】 见课件
【师】重视与世界不同文明之间交流对话,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对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中国文化也走向世界,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
【师】我们中华民族拥有如此灿烂的文化,可是有很多中国人,特别是很多中国青年却热衷于外来文化呢?
【生】
【师总】对于传统文化应该注重传承和发展,开拓创新,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作为中国的中学生,要做中华文化的守护者、传播者,做文化交流的小使者。
《第三课时》
【导入新课】
出示系列图片:喜羊羊的衍生产品
【师】由动画片开始,衍生了一系列产品,相关的文化产业得到了发展。【新课教学】
【师】什么是文化产业? 以文化创意为核心,通过技术的介入和产业化的方式制造、经营不同形态的文化产品的行业。
如书籍、报纸的出版、制作、发行等行业。
如广播电视服务、电影服务、文艺表演服务等行业。
如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图书馆服务、文化社会团体活动等行业。如印刷设备、文具等生产经营行业。
如广播电视设备、电影设备等生产经营行业。
与文化、娱乐相关的其他活动,如工艺美术、设计等行业。【师】文化产业被公认为“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朝阳产业”或“黄金产业”。因此,各国都在争相发展本国的文化产业。
介绍《哈利波特》、日本动漫、《江南style》的材料
【师】从它们文化产业的事例可以发现,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可以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而且可以传播一个国家的文化理念。
播放视频《文化强国建设是发展需求》
【师】我国为什么要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国?
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之一。
【师】从这个材料中可以看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差距,要建设文化强国还需努力。
播放视频《中央财政48亿元资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师】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播放视频《文化部长:中国建设文化强国急需创新能力》
【师】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战略部署。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师】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指出: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体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三篇:传承中华文化
传承中华文化 共筑精神家园心得体会
最近学校倡导我们阅读《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这本书。一开始我对这本不起眼的小书不屑一顾,心想:就这么本破书用得着这么大动干戈吗?可是,当我无奈地拿起来随便翻了几页,便被那上面的内容深深吸引了。我如洪水猛兽般的一发不可收拾,一口气便把它读完了。
这本书令我振憾,从这本书中我领阅到了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了整个世纪:从诸子百家到四大发明;从四大名著到数学医学,从书法绘画到建筑水利,从曾经的没落到如今的泱泱大国……无不闪耀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仁人志士层出不穷,中华美德熠熠生辉,民族精神世代传承。如至圣先师孔子,抗倭名将戚继光,自强不息的范仲淹,精忠报国的岳云……他们的美德,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他们的民族英雄气节,无一不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滋养着我们民族的灵魂,成为支撑民族团结奋斗发展繁茂的精神力量,引导中华民族应付各种挑战,包括天灾人祸,外来侵蚀;适应形势各种变化,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人口最多,正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社会主义大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这样的时刻,我们更应好好学习,珍惜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好中华文化的传人。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让我们携起手来,众志成城,把中华文化传承好,发展好,共同筑牢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的文化力量
压岁钱使用社会调查报告
过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是我国的传统,压岁钱的风俗源远流长,它代表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它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家枕下的红包也越来越鼓了,那么大家又是如何对待和使用压岁钱的呢,我和朱令仪进行了合作调查,以下是我们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了解中小学生获得压岁钱的情况,客观地作出评价,并提出中肯的建议。
二.调查时间:2007年2月18日~20日(大年初一至初三)
三.调查地点:1.家中2.学校3.社区
四.调查对象:20名中小学生
五.调查方法:1.电话采访2.上网查询
六.调查问题:1.你今年获得了多少压岁钱?去年呢?
2.你的压岁钱来源有哪些?请分别说出来源父母、亲戚、长辈、其他各多少?
3.你计划如何消费你的压岁钱?请分别说出你计划在买书、捐款、游玩、其他各多少?
4.你对今年压岁钱的满意度是多少(用百分比表示)
5.你的压岁钱的实际消费是多少?
七.调查过程:我和朱令仪进行了分工调查,每人调查十人。主要是采取电话采访的形式,调查对象主要是同学、朋友和亲戚。我还采取了网络调查的方式。我和朱令仪调查完后再汇总到一起,由我制成表格。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俩也遇到了一些困难,比如有些同学的压岁钱还未拿完,有些同学不愿意透露自己的压岁钱等,但这些困难都被我们一一克服了。
八.调查结果:
(一)这次调查2007年最少压岁钱为400元,最高为2600元,平均值为1066.11元;2006年最低为400元,最高为2800元,平均值为1088.89元。
(二)2007年中学生的压岁钱平均值为882.78元,2006年压岁钱的平均值为930.56元。2007年小学生压岁钱平均值为1650元,2006年平均值为1425元。
(三)中小学生的压岁钱主要来源于自己的亲戚,一般来源于父母的比较少,而且每年的数额较固定。来源于长辈(爷爷辈)的变化较小,但 每年还是有一些波动。
(四)2007年中学生的满意度为77.72%,2006年为76.94%;2007年小学生的满意度为90%,2006年为80%。大家2007年的满意度都高于2006年。
(五)小学生的压岁钱明显高于中学生,因为中学生已经长大了,家长和亲戚给得也较以前少了,而且自己也不好意思再要那么多压岁钱。
(六)大部分小学生的压岁钱都存起来和用来交学费,而中学生的压岁钱则是用来买书、游玩,并且一部分存起来买自己喜欢的东西。
(七)只有少数同学的压岁钱没有结余,其他大部分同学都有80%的结余。
(八)50%的同学表示愿意拿出一部分钱捐款,30%的同学表示没有考虑过,另外20%的同学坚决不愿意捐款。
九.调查结论:
1.大家的压岁钱数额日益增多,并与自己原本的家庭背景基本相符。这固然体现了社会经济的不断繁荣和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卓有成效。但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助长了攀比之风,且压岁钱之间悬殊太大,有些同学还养成了浪费的坏习惯。
2.压岁钱主要来源于亲戚,说明登门拜年的中华传统仍然颇为流行,这点值得我们高兴,但这既增加了亲戚的负担,也增加了我们父母的负担,亲戚给我们压岁钱,父母就要给我们的表兄表妹、堂姐堂弟压岁钱,而且如果亲戚很多的话,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3.大家对自己的压岁钱都比较满意,能拿到压岁钱当然值得高兴。但压岁钱的数额越高,满意度就越高。说明大家高兴的还不是压岁钱带给我们的亲情与感动,而是可以用压岁钱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4.大家随着年龄的增长,压岁钱越来越少,说明长辈们已经看到了我们的成长,可喜可贺啊!大家要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这个问题,而不是为自己压岁钱的减少而伤心难过。
5.大家的压岁钱的使用都比较科学,基本没有浪费的现象,说明大家都有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而且在压岁钱的使用上,也变得更主动,说明我们已有了支配自己财产的能力,希望大家再接再厉。
6.将压岁钱拿出来一部分捐款,我们认为是压岁钱使用中比较有意义的事,但有一部分的同学却不愿意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希望这些同学能提高思想觉悟,授人玫瑰,手留余香!
十.建议:①压岁钱在我国传统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一年只有一次,所以不可不给。但各位家长应斟酌自己家庭的基本情况,适量的给予压岁钱,以免助长攀比、浪费之风。
②我们已经基本有了使用自己压岁钱的能力,家长不应该再让我们把压岁钱全部上交,在我们的调查中,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如果家长实在不放心,可以给我们一小部分的压岁钱自己使用,培养我们的理财能力。
③大家要把压岁钱当作一种亲情的体现,无论多少,都是心意。不要对压岁钱的数额过分在意,正确地对待和使用压岁钱。
④建立自己的心愿集,平时就把自己想完成却不能完成的愿望记下来,到了使用压岁钱时,从心愿集里选取有意义且可以实现的愿望,满足自己旧年的心愿。
⑤建立自己的账目,记录自己用钱的各项数据,更好地使用我们的压岁钱。
第四篇:4.1中华文化 传承创新教学设计
4.1中华文化 传承创新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了解中华民族在不断创新中为自己开辟道路,民族文化也在不断创新中发扬光大,获得新的生命力;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创新中华文化,需要加强与世界多种文明的交流。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培养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的能力;通过交流讨论,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以及和他人沟通的能力,培养观察、感受、体验参与实际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提高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华文化的特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 难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
三、学情分析
学生们对中华文化是有所了解的,但对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的具体知识不太懂,学生的辨别能力不强,所以要引导学生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从国家层面看,是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学生如何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现实教育意义。
四、教学过程设计
1.新课导入:欣赏周杰伦的《青花瓷》,思考: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使周杰伦的《青花瓷》在不同年龄的人群中广为传唱。这给我们什么启示?(——既要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导入新课《4.1中华文化 传 承创新》)
2.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95-96内容,根据以下问题在课本上划出相关知识点。
(1)什么是文化?
(2)中华文化有什么特点?(多媒体展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
(3)中华文化的作用
(4)中华文化包含的内容和形式(多媒体展示图片,让学生感知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3.图片感悟:多媒体展示有关中华民族文化的图片(既有精华又有糟粕),请同学们思考:民族文化创新的基本点是什么?(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①取其精华②去其糟粕③批判继承④古为今用⑤博采众长)
4.问题导学:阅读课本P97,请回答:(1)怎样创新民族文化?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课本没有,教师需要补充说明)(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是什么?
5.视频感悟:多媒体播放视频《娱乐圈抗震救灾之最》与《汶川地震救灾物资土门镇被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请问: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什么重要性?
6.活动探究:“我猜我猜我猜猜猜”。每个国家都有其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你知道以下图片是代表着哪些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吗?(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特点。我们创新中华文化,需要加强与世界多种文明的交流。)
7.课堂小结:略 8.精选练习巩固:
(1)直击中考:(2013荆门市)先秦诸子、汉唐气象、宋明风韵„„五千年 2 文脉涵养了泱泱中华。这说明中华文化()
A.一脉相承 亘古不变 B.一花独放 天下独尊
C.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D.中西合璧 不分彼此
(2)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我们正确的态度是()A.全部继承 B.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C.改变传统,创新发展 D.抵制外来文化
(3)目前,全世界有105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358所孔子学院,我国首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其作品正在全球热销。这说明()
①世界文明是多样的 ②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
③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 ④中华文化的软实力日益增强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4)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莫言因此成为我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本土作家。这()
①说明中华传统文化已成为世界主流文化,领导着世界文化潮流 ②表明中华传统文化在全世界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认同 ③有利于扩大中华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 ④说明我们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抵制外来文化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②③④
五、教学反思:
第五篇:《文化传承与创新》教学设计方案
《文化传承与创新》教学设计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传播的途径,大众传媒的作用
2、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教育学生说明文化交流、传播的必要性,做文化传播的使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明确在保持自己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共同构筑新世纪的多元文化。
教学重点、难点
文化交流、传播的必要性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应该尊重各民族的文化特点,互相交流、共同发展。这一节我们进一步探究文化是如何交流、传播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4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些材料表现了文化在人的交流中,通过多种途径传播。
一、丰富精神世界
一、生活中的文化传播
1、文化传播的涵义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34-35页内容,并思考: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2、文化传播的途径
(1)商业活动。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从世界文化交流史看,印度文化传播到东南亚,在很大程度上靠印度商人,古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古希腊商人功不可没。
(2)人口迁徙。自有人类以来,人类的迁徙活动就没有停止过。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3)教育。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文化传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二、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36-37页内容,并思考文化传播手段是如何变化发展的?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烽火狼烟,晨钟暮鼓,驿寄梅花,鸿雁传书。从这些古语中,我们看到,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
传播媒介简称为传媒。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
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
如今,依托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三、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中国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代中华文化曾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从汉代张差事出使西域到晋朝法显的南亚之行,从唐朝玄类西行到明代郑和下西洋,历代志士仁人、学者高僧、工役商贾不远万里、不避艰险的文化之旅,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而外域文化也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38页“相关连接”内容,并思考这些文化传播活动的启示?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全球范围的联系和交往日益紧密、便捷。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
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和手段,知道了文化在各种交往活动中传承、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文化的传承有重大作用,要推进全球文化合作与交流,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
四、布置作业
分组收集材料,探究、讨论加强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
对高中思想政治《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我的教学故事 对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我的教学故事以下几点:
一、明确了关于教学目标
如果说经济生活的主题是创造物质财富,政治生活的主题是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那么,文化生活的主题就是精神家园的耕耘。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民族、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文化生活的教学应始终以情感和价值观教育为核心目标,着重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不同的民族文化,领悟传
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从而自觉促进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二、明确了关于教学内容
中学生对生活中的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也有所了解。然而,熟知并非真知。当前,盲目崇尚西方文化,忽视本土文化的现象在青少年中渐成风气。他们追逐着麦当劳、“苹果”(手机)和情人节,对传统、历史已日渐淡忘。英语成为晨读的专利,四六级英语考试轰轰烈烈,除了黑头发黄皮肤,炎黄子孙与西方人的区别究竟在哪里?这种对民族传统文化强烈认同感的缺失,不能不引起全社会的深思。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大部分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有着积极取向,青少年需要传统文化的熏陶,这仍然是主流。对待传统文化,他们既不会一味接受,也不会全盘否定。
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文化现象,引导学生在诸多的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引发学生由点到面扩散思维,全面正确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问题。
三、明确了关于教学策略
(一)适当拓展教程资源,以当地文化传统为载体,使教学内容具体化,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这是学校进行文化建设的丰富资源,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内容。因此,我们在文化生活的教学中,就应该从新课程理念出发,适当拓展教程资源,以当地的文化传统为载体。通过情景设置,使教学内容具体化,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从而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现象进行分析思考,进而探讨在现代社会继承传统文化的意义。
例如,我们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地,如甘肃、兰州乡土的传统文化和最熟悉的生活事例相结合,这样,既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又使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例如,我们还可以将教学内容与重大文化热点相结合,这方面的事例很多。有近年创办的各类文化节活动,还有文化创新的重要事件,也有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我国文学艺术、影视作品。用重大文化事件来说明文化创新应坚持正确的方向,说明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等等。
(二)科学调整教材的逻辑结构
教材只是教学的工具,而不是唯一的依据,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教材而不是单纯地教教材。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和需要,对教材的逻辑结构进行调整,使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更加清晰,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也可以适当增加必要的知识,使内容更加完整。
(三)广泛开展体验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
教师应引导学生开展调查探究,组织学生调查地方特色的民俗、工艺、艺术、民间传说等文化传统,并开展分组探究活动。这样,既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也能将教学延展到课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合作的能力,让学生在亲身参与和体验中感悟文化。但是,组织开展课前调查探究活动,必须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规划。
总之,教师应该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认识文化,思考文化。让我们都认识到不能永远躺在祖先的功劳簿上,分享祖先的荣光。文化不是化石,化石可以仅凭借其古老而价值不衰。文化也不是文物,可以只强调其考古价值。文化需要在发展和传播中获得持续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