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师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西师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课:看海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相关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不同角度、不同时间观看海潮所具有的不同特点。
3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动词的表达效果。教学重点
感受在沙滩看海时海潮的壮美。教学方法
海潮的录像资料。(布置学生课外收集有关海潮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教学时数
1~2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有小朋友到海边旅游过吗?谁能说说你看到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
2大海有时平静,有时波浪翻滚。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大海,会给我们留下不同的印象,也会让我们产生不同的联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看海》这篇课文。看看作者徐蔚南给我们展示的大海具有怎样的特点。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自由轻声读课文,给不会读的字和不理解的词注上记号。
2交流自读情况,认识生字新词。学生汇报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通过相互交流解决生字读音,教师参与其中,相机指导。注意指导:隙(xì)间、澎湃(pài)、潮汐(xī)的读音。
3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主要是从哪些不同角度看海的?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课文先写了“从山上望”,再写了“到沙滩上看”,还写了“看潮水涌在石块间”。
4课文主要写了从三个不同角度看到的大`海,构成了全文的第二、三、四段,也是课文的主体部分。请同学们再浏览全文,看看第一段和第五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引导学生认识第一段的总起作用,开门见山地表达看海的愉快。第五、六段在二、三、四段具体写看海场面的基础上,介绍作者自己的感受:大海却还和平常一样,看似永无变化,却带给人们太多的遐想。
5简述课文脉络。引导学生简述:课文第一段总领全文,开门见山地表达看海的愉快。接着写从不同的角度看海所见到的不同景象,最后写自己看海的感受。
三、深入研读课文,感受潮水不同特点的美
1品读课文第二段。
(1)这段课文写的是在什么位置看海?(从山上望下去„„)
(2)出示句子,齐读:你可以看见那潮水像是一片叠一片的。一片水拥到沙滩上了,接着就是第二片水盖在第一片上。谁能说说“叠”是什么意思?从“叠”“拥”“盖”这三个动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引导学生感受从山上望下去,海潮的轻柔、文静,这是一种柔和的美。)
(3)学生读上面这两个句子,边读边想象潮水轻柔的动作,读出自己的想象和感受,读出一种柔和的动态美。
2品读第三段。
(1)自由读这段课文,看看这段课文写出了潮水的哪几种不同状态?(引导学生理解这段课文描写了初上潮时的情景和高潮时的情景。)
(2)读初上潮时的情景,注意读出“卷”的轻柔。
(3)理解“等到高潮时”的片段。抓住“拥”“跃”“跌”“跳”“飞”“怒号”“前赴后继”等表示动作的词,想象高潮时,海水征服沙滩的气势。抓住“升起一阵阵的白烟„„”“那潮水面上仿佛铺满了一颗颗的水晶,跟着潮头滚过来„„”“有时还有一两点特别明亮的水花,像是长明灯,照耀在海面上„„”等句子,用录像播放海潮翻滚的场面。让学生体会海潮奔腾的气势和美妙壮观的色彩,激发学生激越、喜爱的感情。
(4)美读第三段,注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朗读的感情由轻柔,逐步激越,力争达到入情入境的朗读效果。
3自由读课文第四段。
(1)理解“石隙”“激荡”“前窜后缩”等词语。
(2)引导学生读出涌在石块间的潮水所具有的欢腾、调皮的情趣,体会其“有味”。
4回顾小结以上三段的内容。
(1)课文这三段分别写了从哪三个不同角度看到的海?看到的景象具有什么不同特点?(让学生简述。)
(2)不同时间、不同角度看海,会产生不同感受。那么,读了以上内容,你有什么感受。自由说说。
(3)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收集的关于海潮的图片或资料,说说自己的感受。
四、回归全文,体会作者感情
1读课文第一段。体会总起句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2学习课文最后两段,体会作者对大海的赞美。
五、完成以下作业
(1)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2)抄写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附:板书设计 看海从山上望轻柔 在沙滩上看汹涌 看潮水在石块间有趣
第二课: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在语言环境中懂得每个生字的意思,学会写这些字。
2能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美景,受到美好景致的感染。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知道同题可以写出不同内容的诗的常识。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诗的文字想象画面,读出诗歌展示的美景和自己的喜悦之情。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教学时数
2课时。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一)激趣导入,开启学生想象思维的大门
1同学们,以前我们已经通过课内课外接触了不少古诗,这些古诗语言简洁,节奏明快,富于感情,脍炙人口,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画面。读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我们的头脑中就会展开一幅美景:两岸青山相对耸立,江水与天相接的远处,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缓缓飘移过来。
2请同学们自己回忆曾经读背过的古诗,口中吟诵诗句,头脑中想象诗所描写的画面。
3抽2~3名学生背古诗句。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诗句所展示的画面。(二)自探提示 1.古诗意思
2.所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二、解疑合探
(一)学习本课第一首诗《江畔独步寻花》
1出示课题《江畔独步寻花》。
2教师范读这首诗,不认识的字要借助字典注意读正确。3 重点解决“倚yǐ”的读音。注意“簇”字的读音。
4读诵这首诗。
5理解本诗意思。
(1)解题:这首诗是杜甫于公元760年在成都时所作。同学们收集了杜甫的相关生平,能在班上将`你收集的资料交流交流吗?
(2)学生交流杜甫生平资料。
(3)教师归纳介绍:杜甫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来到了成都,建起草堂,有了自己的住所,感到十分欣慰。春暖花开,他独自沿江散步,看到江畔的美丽景色,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题目中的“江”,指成都的锦江,“寻花”是赏花的意思。
(4)理解诗的第一、二行。
①学生借助注释,理解“黄师塔”、“江水东”。
②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诗的一、二行所描写的景象。
③教师归纳小结这两行诗的大意:在黄师塔前,锦江水向东流去,和煦的春光加上暖烘烘的微风,让人感觉困倦。
(5)理解本诗的三、四行。
①理解“无主”的意思。
②师生共同交流第三、四行诗的大意:不知是谁家的一簇桃花开得十分艳丽,让人不知是欣赏深红色的好呢,还是欣赏浅红色的好。
(6)引导学生美读全诗。
①展示体现本诗意境的教学挂图,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学生看图听教师朗诵。
②学生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用自己的话简述全诗大意。
③抽学生单个朗读,教师对学生的停顿、节奏相机作指导。
④让全班学生闭眼想象全诗所描写的画面,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7)体会诗的感情。
①同学们感觉全诗写出的画面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②作者写赏花,写得花儿艳丽,景致明快,可见其心情怎样?字里行间,看出杜甫对美好春天和江畔美景是一种什么态度?
③引导学生带着赞美、喜爱的感情,吟诵全诗。(二)、学习本课第二首诗《书湖阴先生壁》
1以学生收集的有关王安石的资料汇报,引入课文的教学。
①学生汇报有关王安石的生平资料,大致了解王安石生平。
②解题:王安石,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小学生比较熟悉的有诗《元日》《泊船瓜洲》等。《书湖阴先生壁》是作者访问朋友湖阴先生,被湖阴先生的人格及家周围清新环境所吸引而写下的诗,并将它题写在湖阴先生的墙壁上。“书„„壁”,即题写在墙壁上的诗。
③教师板书课题《书湖阴先生壁》,学生齐读课题,注意读出“书„„壁”这种句式。
2自读这首诗,借助注释自己理解大意,提出疑难问题。教师相机解惑。质疑预设:长扫:即常扫,指经常打扫。花木成畦:花木一畦一畦,整齐美观。一水护田:指一条小河环绕田野流过。两山排闼送青来:排,推的意思;闼,指门。这句采用拟人手法,说两座青山推开院门,把绿色送进庭院。
3引导学生说这首诗的大意。这首诗前两行写庭院景色,以静态描写方式,赞扬庭院环境清洁幽雅;后两行采用拟人手法,进行动态描写,把庭院内部与外部美景联系起来,静动互补。全诗把这座乡间小院的美景和主人的高雅品格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安闲幽雅的感受。
4指导学生美读全诗。
(1)通过第一、二行中的“静无苔”“花木成畦”,感受庭院的洁静幽雅,注意读得轻松愉悦。
三、四行注意“绕”“送”等动词,读得高昂跳跃一点。
(2)让学生想象画面,反复美读。
(3)体会作者对湖阴先生庭院的赞美之情。读出赞美愉悦的语气。
三.质疑再探
1.课学到这里,请问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呢? 2将问题提出来,全班同学共同解决.四,运用拓展
(1)了解古诗常有“书„„壁”“题„„壁”等句式作题目的基本常识,让学生回忆交流自己收集的相关诗词,背一背,说一说大意。
(2)背诵其他写景古诗,强化诗对学生的情感影响。
五、作业设计
1把每个生字写三遍。
2默写课文。
3选课文中一首诗,改写成一个写景的片断,写好以后,还可以根据描述的内容,画一幅风景画。
第三课:三峡之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并能理解“摇曳”“清冽”“朦胧”“凌空飞降”等词语的意思。
2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词句。
3能领悟按一定顺序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仿照批注,批写课文描写的三峡秋天的特点及感受。
4通过读课文想画面,激发学生对三峡美景的热爱。教学重点
读课文,想画面,了解三峡美景在各个时段的不同特点。教学难点
领悟在不同时间抓不同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教学时数
2课时。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话说三峡
1教师放三峡美景的录像片断,配音简介三峡。长江三峡,是中国第一大河长江上最神奇、最壮观的一段峡谷。它西起重庆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段峡谷组成,全长193千米。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说说自己了解的长江三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出生字新词。
(1)教师出示生字,引导学生读:陡峭巨蟒眨眼驳船摇曳朦胧清冽光晕划开凌空飞降
(2)相机对加点字的读音作指导。
2.浏览课文,勾画出课文中表示一天中不同时段的词,想一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三峡秋天的景物特点的
(1)学生浏览,勾画。
(2)学生汇报交流。课文是按照一天中的早晨、中午、晚上等不同时段描写三峡秋天的美景的。
(3)作者写早晨的三峡美景之前和在文章的末尾,还各有一段,找出来读一读,想想这两段在文章开头与结尾,各有什么作用。文章的第一段:总写了三峡的秋天是一个成熟的季节。文末的一段,点明所写的美景正值中秋。这两段首尾照应,构成文章的开头与结尾,使文章结构完整。
三、批读课文,感受三峡之美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一段,借助书上的批注,看看自己读懂了什么。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段
(2)汇报交流。
①引导学生通过课文批注明确三峡的秋天具有成熟、丰硕的特点。
②引导学生批注:自己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了三峡秋天的成熟特点的。这段总写三峡的秋天,抓住了果实的特色、清香来体现成熟。
2.这篇课文主要写三峡秋季一天中不同时段的美景,你认为哪个时段的景色最美,找出来读一读,把自己的感受批写在相应的段落旁边。
3.学生汇报交流。(以下是教师预设课堂,可根据学生汇报而改变交流的顺序。)
(1)汇报课文写早晨的段落:
①读了这一段,你认为早晨的三峡秋色最美,你是从哪些词语感受到它的美的?(透明的露水、峡风的凉意、新鲜而闪烁的阳光。)
②你从以上词语中发现早晨的三峡具有怎样的主要特点?(景物特别明丽。)
③你在文中都批注了些什么?(学生汇报,教师相机肯定,引导学生补充批写景物及景物特点,或者批写自己的感受。)
④教师小结:三峡的早晨,沐浴在阳光之中,清新凉爽明丽,给人轻松舒适的感受。请同学们美美地朗读这一段。
(2)汇报课文写中午的段落。
①学生闭眼,听教师朗读这一片断,头脑中想象这段话描写的画面。
②请学生说说,从自己想象的画面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以下词语中感受形象画面: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跳跃;长江像巨蟒翻滚呼啸,奔腾流去,波光荡漾。
③感受中午时候的三峡特点。引导学生从动词“跳跃”“翻滚”“呼啸”“奔腾”“荡漾”感受三峡秋天的热烈气息。
④让学生带着欢快、热烈的语气读好这一段。
⑤让学生体会本段中的几个比喻句,批注出这几个比喻句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⑥让学生带着想象的画面,美读这段课文。
(3)汇报写下午的段落。
①学生自读这段课文,想一想,三峡的黄昏有怎样的特点?你是从哪些语句中知道这些特点的?把自己想的,批写在文章的旁边。
②与同学交流学习这一段的情况:说特点,说自己是怎样体会到这些特点的。
③学生自己小结自学这段的方法,批注在文章的旁边。
(4)汇报写夜晚的段落。
①齐读课文后,说说三峡的夜晚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三峡夜晚的特点是:幽静。
②教师出示句子,引导学生轻读。“渔火和灯标,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地摇曳。”“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亮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
③请问同学们读出了什么味道?让学生体验三峡之夜的宁静、清幽。
④品读这段课文,注意引导学生读出感情。
4小结第2~6段。
(1)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所描写的不同时段的景物,从形象的语言中,体会特点。
(2)体会课文分时段写在条理方面的作用。(围绕三峡的秋天美景,分时段写出其特点,显得条理清楚,让三峡秋色之美更具丰富的内容。)
(3)回顾自己的批注,体会批注在学习课文中的作用。
5体会课文最后一段的作用。(通过讨论明确:点明时间,照应开头)
四、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1回顾全文内容,简要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2讲讲作者写三峡秋天之美景,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说说你对三峡美景的感受,或写一段赞扬三峡秋色的话,与同学交流交流。
4体会本文的表达方法。
(1)按时间顺序有条理地表达。
(2)通过景物,展示其不同特点。
(3)充分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描写景物。
五、作业设计。
1背诵喜欢的段落。
2把自己喜欢的词语或精美文段抄写下来。
附:板书设计三峡之秋早晨明丽中午热烈下午朦胧晚上幽静
第四课:游漓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2能通过课文中的形象描写,感受漓江山峰的形态特点,领略其独特与神奇。
3能把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抄录下来。教学重点
从课文的描写中,想象漓江山峰的形态及其特点。教学难点
从课文的描写中领会漓江山峰的独特与神奇。教学方法
漓江的风光图片,文字资料、音像资料。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识漓江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就让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吧。漓江发源于广西兴安县猫儿山,全长437千米,是桂林人民的母亲河。漓江像一条青绸绿带,蜿蜒曲折。漓江从桂林至阳朔一段,长83千米,两岸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兼有深潭、险滩、飞瀑、流泉。乘船游览其间,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故有“百里漓江,百里画廊”之说。这样的美丽,同学们想去欣赏吗?好,咱们一起去游历漓江。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
2借助工具书,或与同学交流,达到识字和理解新词的目的。
3学生自由大声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4同学交流,课文写了些什么内容。
5全班交流汇报课文主要内容。课文总写了漓江山峰的独特神奇,然后按乘船游览的顺序,依次写了象鼻山、斗鸡山、画山的独特景象。
三、品读课文,同游漓江
1作者游漓江,介绍了哪些有关情况?(生平第一回游漓江,天气情况,利用游船望两岸风景。)
2作者游漓江,看到漓江山峰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1)读第二段,找出写漓江山峰独特特点的词语并画上横线。(像„„竹笋、宝剑、屏风,直挺挺地冒,像„„盆景)
(2)从这些词语中,你感受出漓江山峰的什么特点?(没有斜坡,直挺挺地拔地而起。)
(3)作者这里写的山峰,具体指的哪座山峰?叫什么名字?读课文第一、二段,学后说一说。(作者没有具体写哪座山峰,而是总写山峰特点。)
3与作者同行,游漓江美景。
(1)指名学生分别读课文第3~5段。
(2)这三段,作者游历了哪几个具体的景点?(象鼻山、斗鸡山、画山。)
(3)请同学们自由选择,你最喜欢哪个景点你就进入课文的相关段落,跟作者一同去欣赏漓江山峰的独特美景。
(4)学生汇报自己欣赏的段落。
①象鼻山景点。
A汇报象鼻山景点的样子:一块长方形的岩石,在伸向江心时,中间像被谁挖去了整整齐齐的一大块,那剩在江水里的一根石柱,不正是大象的鼻子,插进漓江中尽情地吸水吗?
B能把这奇特的画面画下来吗?(学生画简笔画,引导形象思维,帮助理解文字内容。)
②斗鸡山景点。读第四段,抓住词语“对峙”、“拍打着翅膀”、“窥视着对方”、“啄过去”想象斗鸡山的样子,感受其神奇与独特。
③学习第五段。引导学生读这一段,理解画山得名的原因。抓好以下语句的朗读与感悟:“分明是高悬在江上的一幅图画。”(似画而非画。)上边画着九匹骏马,有的默默地伫立,有的悠闲地嚼草,有的扬蹄疾走,还有的昂首嘶鸣。(画`山的不同姿态,让人感受到天然山峦峭壁的神奇。)你可以幻想那里有多种形态的马,也可以幻想其他形象,能让喜欢思索的游人,自己去领会和创造迷人的图画。(体会想象的作用,领会画山的神奇是人们的想象而产生的。)
(5)再读第3~5段,整体感受不同景点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引导学生感受到不同景点的不同形态,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独特神奇。)
4读课文最末两段。
(1)学生朗读这两段,思考,作者在这两段中告诉我们什么?(学生交流各自的观点:阳朔的风景会比本文写的景区还要美,祖国的江山到处有美景。)
(2)作者写这篇课文,把漓江美景展示给读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热爱漓江山峰的独特与神奇,赞扬祖国山河的无比秀美。)
四、回归整体,体会表达方法
快速浏览全文,想想课文描写漓江山峰的语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边读课文,在头脑中边产生形象,体会形象描写给人形象感受的表达效果,体会比喻、拟人、排比句的表达效果。)
五、作业设计
1摘写喜欢的词句,背诵喜欢的词句。
2想象自己头脑中熟悉的一处景点的形象,思考它有怎样的特点,用形象的描写把这个景点写下来。附:板书设计
积累与运用
(一)教学目标
1知道通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形象地描绘自然景物的方法,能用这种方法描写自己熟悉、喜爱的景物。
2引导学生读记“语海拾贝”中的诗句,积累写景佳句。
3通过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资料的能力。
4自主阅读《拉萨的天空》,感悟文章抓住拉萨天空湛蓝的特点写得优美具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时数
3~4课时。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抽学生读课本上的两个句子,边读边想象句子所展示的景物画面。
2引导学生想一想,这两个句子分别用了哪些修辞方法,用“——”画出拟人手法的语句,用“~~”画出比喻手法的语句。
3说说这两个句子运用这两种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4让学生从本单元或其他读物中,找出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的句子读一读,还可以抄写两三个这样的句子在摘抄本上。
二、语海拾贝
1读课本中的古诗名句,达到正确断句,有节奏地朗读的效果。
2想一想这些名句具有怎样的共同特点。(都是写景佳句。)
3开展“你对诗人知多少”的资料交流活动。(学生自主介绍有关诗人刘嗣绾、雷庵正、苏轼、宋新的相关资料,介绍课本上写景佳句的出处,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
4背诵课本上的古诗句,头脑中想象诗句所展示的画面。
三、互动平台
1学生自由浏览课本中师生的对话,熟悉相关内容。
2分角色读师生对话。
3讨论,本单元课文写景,抓住了景物的哪些特点在写?
举例:
①《三峡之秋》总写三峡秋天,从色彩、景物、香气中体现出什么特点?(成熟的秋天特点。)
②《三峡之秋》写早晨,抓住了怎样的特点?(明丽。)
③《游漓江》写斗鸡山的段落,作者抓住了怎样的特点?(把对峙的两座山的山势形态,比作两只斗鸡,形象地展示了山势神奇的特点。)
小结:写景的文章,必须在全面观察景物的基础上,抓住其主要特点,将主要特点形象地描绘出来,才能让读者对所写景物的特色有所感触,才能把文章写得有声有色。
4本单元所学课文,在写景时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引导学生举例介绍出来。并说说这些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5引导学生感悟:写景要抓住景物特点,并运用恰当修辞手法来展现景物特点。
四、综合性学习(课前布置收集,世界各地风景名胜的图片及相关文字资料。)
1学生自主分组,每组确定组长一人,负责组内活动的组织安排。
2各组成员组内交流自己的图片或文字资料,相互启发,达到对自己图片的内容、特点有较为正确、全面的了解的效果。
3学习本单元描写景物要抓住特点,运用一些恰当的修辞手法表现景物的方法,把自己图片上的风光用优美、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出来,作为自己图片的解说词。
4组内组织“世界风光展”。学生展示组内成员带来的图片,各自作自己图片的解说员,介绍自己的风光图片。同学给解说员的解说作客观评价。(注意从抓景物特点和表达方法两个方面加以评价。)
5班上举办“世界风光展”。相互观摩图片,图片主人主动向观摩者解说。
6评出最佳解说员若干。
五、习作百花园
1细读课本要求,进入生活情景。
(1)学生读课本对这次习作的提示与要求,思考:这次习作主要写什么内容?(写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物。)
(2)这次习作,有什么要求?(要学习本单元描写景物的方法,这些方法具体有:抓住景物的特点作形象生动的描写;注意运用恰当的修辞方法;注意运用一些描写景物的好词佳句。)
(3)走出课文,走进生活中的自然美景。课文描写的美景,在我们头脑中产生了清晰的形象,那山,那水,那树„„是那么生动,那么独特。其实,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我们身边的美景也一样的富有特色,一样的让人流连忘返。请同学们回忆,你的家乡的山、小河、村落,你家乡的广场、公园、草坪、树林„„你旅游时见到的名山、古刹、湖泊„„把这些自己游览过的或者自己家乡的美景,选一处你最喜欢的,向同学口头介绍介绍。讲述时注意抓住景物在形状、颜色方面的主要特点及自己的感受,有条理地讲。学生介绍自己身边的美景或经历过的美景。教师同学倾听,并评价。相互引导学生讲清特点,形象地描述。
2引导学生自主习作,学会修改。
(1)通过自己的讲述和听同学的讲述评议,确定自己写作的内容。
(2)自拟题目,想好自己所写景物及其主要特点,想好写作时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写作时突出景物的美。
(3)学生写作。
(4)仔细读自己的习作,看是否通过具体的语言描写,展示了景物的美好形象?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是否用得恰当?是否有利于展示景物的特点?边读边想边修改。也可以请同学听自己的习作,相互评改。
六、自主阅读园地
1激情导入,阅读短文。
教师:同学们知道拉萨吗?拉萨地处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海拔3000~5000米,有“世界屋脊”之称,站在那样的高原之上看天空,一定有不同的发现和不同的感受吧。想知道高原上看到的天空是什么样子,有什么特别吗?请仔细读《拉萨的天空》。
学生:初读短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的什么?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把自己读后的想法说给同桌听一听,相互启发。)
2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再读短文,看看围绕拉萨的天空,作者是怎样写出其特点的。作者用了哪些好词佳句,或者修辞方法,在书上勾画圈点出来。
(2)学生汇报自己的读书体会。(抓住短文内容、景物主要特点、优美词句、修辞方法、表达方式等汇报交流。)
(3)再读短文,整体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短文。
4摘抄短文中的好词佳句。
第五课:捅马蜂窝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纠缠”“捣毁”“惊魂稍定”“痊愈”等词语的意思。
2能简述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马蜂的特性和我对马蜂的态度转变。
3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捅马蜂窝的情景写得紧张而扣人心弦的。
4理解课文最末一段的含义。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怎样把捅马蜂窝的情景写得紧张而扣人心弦的。
难点:体会作者对马蜂至死保卫家园的精神的钦佩和对自己伤害无辜的忏悔之情。教学时数
2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有过五彩斑斓的童年。作为孩童,我们也一定有过淘气的惬意,有过冒失的忏悔。那充满童真童趣的往事,回忆起来,是那么富有天真烂漫的色彩。今天,我们就带着这童年的天真与稚趣,跟着作家冯骥才一齐去捅马蜂窝好吗?(板书课题“捅马蜂窝”,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1学生初读课文,把生字、新词勾画出来,借助字典读准字音,理解新词的意思。
2教师出示生字新词,抽学生认读,相机正音。(捅马蜂窝、纠缠、褂子、捣毁、痊愈、沉甸甸、惊魂稍定、粘上去)提示学生:形容词“沉甸甸”中的叠词,一般应该读成阴平,念作chén diān diān。纠缠的“缠”字,注意不要少写右边头上的一点。
3理解词意。
马蜂:学名胡蜂,昆虫,头胸部褐色,有黄色斑纹,腹部深黄色,中间有黑色横纹,尾部有毒刺。以花蜜和虫类为食物。
纠缠:绕在一起。
捣毁:砸坏、击垮。
4学生再读课文,达到读通读顺的程度。教师相机检查指导,对拗口的句子,要多读几遍。
5快速浏览全文,想一想:文章叙写捅马蜂窝的故事,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来记叙的?(作者先写了儿时捅马蜂窝的起因、经过、结果,再写我对马蜂特性的认识和感受。全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教师:这篇课文的1~7段,写了“我”捅马蜂窝的经过;8~11段,写了“我”对马蜂性格特点的认识和对捅马蜂窝的忏悔态度;第12段,表达“我”盼望马蜂重建家园的愿望。
1学习课文1~7段。
(1)学生自由读1~7段,想一想哪些内容给你印象最深,用笔作上记号。
(2)学生汇报交流自读所得。体会以下句子:“这里,最壮观的要数爷爷窗檐下的马蜂窝了。很像倒垂的一只大莲蓬,无数金黄色的马蜂爬进爬出,飞来飞去,不知忙什么。”(交代了马蜂窝的位置、体积、开头及马蜂家族的“人口众多”。)“爷爷不敢开窗,怕它们中间哪个冒失鬼一头闯进来。”(暗示马蜂窝给爷爷生活带来的极大不便。)
(3)分角色朗读爷爷奶奶的对话。(进一步感悟马蜂窝给爷爷奶奶生活带来的不便,点明了捅马蜂窝的原因。)
(4)重点研读第6段。
①抽生读第6段,思考“我”捅马蜂选在什么时间进行。(在爷爷午睡的当儿,不想让大人知晓,可见其幼稚。)
②“我”作了哪些准备?理解相关动词。“悄悄溜”“脱下褂子蒙住头顶”“遮盖”“只露”“接绑”“约定”“开门”“关门”(让学生仔细品读第六段,想象这些动词传神地表达出“我”既想捅马蜂窝,又有些害怕的孩童心理,读好第6段。)
(5)重点研读第7段。
①请学生自由朗读第7段,边读勾画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
②交流勾画的语句,体会捅马蜂窝的具体细节和紧张气氛,学习把文章写具体的描写方法。感受细节描写的语句:“一些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写出了马蜂数量多,飞起来的声音及气势让人吃惊。“只听‘嗵’,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跟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我扔掉竿子往小门那边跑。”从声音、情态、颜色方面,写出了捅掉马蜂窝的具体情况,从“扔掉”“跑”等动词,写出了紧张,突破性。“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从这只马蜂的动作,写出了它不顾一切的气势,从“决心相撞”写出了马蜂拼死一搏的决心。(以上重点词语,要引导学生细读,边读边想象当时的动作、神态,理解细节描写对于生动形象地展示情境的作用,学习把文章写具体的方法。)
③重点词句研读后的小结:从捅马蜂窝到挨蜂蜇,时间不长,作者却写得生动形象,令人惊心动魄。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平时观察细致,靠的是准确生动地用一些表动作、行为、情态的词语,靠的是细节描写这一表达方法。希望同学们留心观察并学习一些细节描写的方法。
2学习课文8~12段。
(1)学生默读课文8~11段,想一想自己从中明白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白:
①马蜂有毒,蜇人后伤势严重。(第8段)
②马蜂具有你不惹它,它不蜇你,它要是蜇了你,自己也就死了的特点。
③马蜂具有为保卫家园而牺牲自己的勇气,令人佩服。
(2)抽学生读课文第12段。感悟“我”思想的转变。理解句子:“那一群无家可归的马蜂呢?”表达了作者对马蜂的惦念。“它们会不会回来重建家园?我甚至想用胶水把那个空空的蜂窝粘上去。”表达了作者盼望马蜂重建家园,也反映出对自己捅马蜂窝行为的忏悔。
(3)小结第8~12段内容。以上段落,反映出马蜂的生性特点和“我”了解其特点后对马蜂的忏悔、惦念之情。
四、回归全文,概括课文内容
1再次引导学生浏览课文,回忆故事的前因后果。
2引导学生采用各段内容归并概括全文内容的方法,简述课文主要内容。
3引导学生交流学习课文后所受到的启发。认识了马蜂保护家园与入侵者同归于尽的特性;从文中“我”的忏悔中,感受到不应该伤害马蜂,应该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应该加强保护自然,保护环境。
五、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词和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
2作一次小练笔:想象马蜂重建家园的情景及艰辛。附:板书设计捅马蜂窝起因经过结果认识马蜂精神盼望马蜂回归
第六课:我没有钓到那条鱼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惬意”“深谙”“暗忖”“功亏一篑”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能感悟课文借钓鱼所阐明的做人的道理。
3通过朗读,感受课文语言文字的美,领悟环境描写对表达感情的作用。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悟叔叔说的话所蕴含的道理。
难点:揣摩环境描写对表情达意的作用。教学时数
2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出示课题
同学们,知道怎么钓鱼吗?体验过钓鱼的乐趣吗?当鱼儿咬住鱼钩,你用力向上提鱼起来时,鱼儿在水中用力挣扎,那颤动的渔竿,绷紧的渔线,钓鱼者激动的心情,真是让人回味无穷。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篇写钓鱼的课文,去体味一下钓鱼的乐趣吧。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给不会读的字、词作上符号,反复读几遍。
2教师检查下列词语的读音。跋涉惬意深谙甩出诱饵鼓励塞到手里若无其事欣喜若狂慢条斯理功亏一篑意味深长自吹自擂注意听学生读字、词的发音,相机正音。
3在课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深谙:课文指叔叔很熟悉哪儿有小鱼。
暗忖:心理暗暗地想。
若无其事:装作没发生什么事一样。
欣喜若狂:高兴得不得了。
意味深长:话语含意深远。
慢条斯理:形容说话或做事很慢,不慌张。
自吹自擂:自己吹嘘自己。
4仔细默读课文,大致把握课文内容。
(1)学生逐段默读课文,在理解每段内容的基础上,简述课文内容。课文开头总写了第一次钓鱼让人难忘,接着写那次钓鱼的具体经过和钓鱼给“我”的启示,最后再次强调这次钓鱼所明白的道理令“我”终身受益。
(2)引导学生感悟课文谋篇布局上的特点。课文按“总—分—总”的结构安排材料,使文章首尾照应,结构完整。
三、深入研读,悟情悟理
1研读第2~5段。
(1)自由读第2~5段,说说这几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①这几段主要写了钓鱼的时间,当时的怡人景色和钓鱼的经过。
②提问:第2段介绍钓鱼的时间和怡人的景色是哪些句子?找出来读一读。“那是初秋时节的一天,和煦的阳光静静地照耀着树林,在地上投下长长的阴影,使我们觉得格外凉爽惬意。一路上,树叶苍翠欲滴,十分悦目;花儿鲜艳可爱,芬芳醉人;鸟儿们叽叽喳喳,欢叫不已。”
③引导学生理解这段话中的词语:
惬意:快意,舒适。
苍翠欲滴:绿色非常饱和,像要滴出来似的。
④这段景色描写的话,写了许多景物,把当时的环境形象地展现了出来,有绿树、有阳光、有阴影、有鲜花、有鸟儿的欢叫,可谓形、声、色都作了描绘,作者这样写,表达出当时的心情怎样?表达出当时作者的兴奋与愉悦。
⑤请学生带着兴奋愉悦的感情读读这段环境描写。并体会环境描写对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提问学生,课文和句子具体写钓鱼的经过情况是怎样的。
①引导学生抓住以下词语和句子了解钓鱼的经过和人物情感的变化。眼巴巴——大为失望——恳求叔叔——满脸沮丧“我模仿着别人钓鱼的样子,甩出钓线„„眼巴巴地等候鱼儿来咬食。”(抱有极大希望钓鱼。)“好一阵子什么动静也没有,我不免大为失望。”(希望变成了失望。)“我望着叔叔,脸上露出恳求的神色。”(无奈下的求助。)“我掉转头,欣喜若狂地喊道:‘我钓到了一条!’‘还没有哩。’叔叔慢条斯理地说。”(一有动静“我”激动不已。)“我满脸沮丧地一屁股坐在草滩上。”(非常气馁,并为鱼儿逃走和自己的盲目吹嘘而沮丧。)
②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感情变化?引导学生理解叔叔的一段话:“在鱼儿尚未被拽上岸之前,千万别吹嘘你钓到了鱼。在事情未办成之前就自吹自擂一点用也没有,纵然办成了也无须自夸,这不是明摆着吗?”组织学生读这段话,讨论交流这段话的含义。引导学生明白:事情没办成就四处张扬,吹嘘是不可取的,只会带来烦恼和沮丧;做事要养成谦虚务实的好习惯。
2把2~5段完整地读一读。
3学习课文最后一段。学生齐读这段课文,思考并说一说这段话与课文第一段有什么联系。(结尾强调这次钓鱼使“我”终生受益,与课文首段介绍钓鱼难忘相互照应,对体现作者思想,保持文章结构完整有着积极作用。)
四、总结全文,深化理解
1学生浏览全文,想一想,自己在生活中,有无像“我”一样的冒失与冲动。
2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受到了什么启发。
五、作业设计
1抄写课文中生字新词。
2学习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心理的写法,写一个小片断。
3找出课文前后照应的语句,体会其作用。
附:板书设计我没有钓到那条鱼情绪变化:兴奋——失望——欣喜——沮丧明白道理:无须自夸谦虚务实文
第七课:藏羚羊的故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能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体会老羚羊与小羚羊、科考队员与藏羚羊之间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动物与动物之间、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
难点:激发学生关爱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教学方法
教师:藏羚羊的挂图(或《可可西里》中关于藏羚羊的录像片断。)
学生:课前收集有关藏羚羊的图片及文字资料。教学时数
2课时。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识藏羚羊
1教师出示藏羚羊挂图(或录像片断),向学生介绍藏羚羊。
藏羚羊,别名长角羊,羚羊,属牛科。主要分布在我国青海、西藏、新疆三省区,现存种群数量7~10万只。藏羚羊是我国青藏高原的特有动物和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和国际贸易公约》中严禁进行贸易活动的濒危野生动物。
它一般体长135厘米,身高80厘米,体重45~60千克。雄性藏羚羊角长而直,乌黑发亮,雌性无角。
2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或图片,进一步了解藏羚羊。
3提示课题。刚才大家交流了有关藏羚羊的资料,了解了一些有关藏羚羊的知识。我们将进一步了解发生在藏羚羊身上的故事,请大家齐读课题。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生字新词,注意读准音,记住形。驱使车厢碾碎敷伤口气息奄奄蹭后腿噙着眼泪湿漉漉渗着血水
(1)抽学生读勾画的字词,相机正音,注意“眶”“渗”的读音。
(2)找出难读的字,同桌相互分析识记字形,注意“敷”“噙”“漉”的字形。
(3)学生课堂写生字词。
2默读课文,大致了解内容,理清文章条理。课文先写一只老藏羚羊冒死截车,向过路行人求救的无助与悲哀,接着写科考队员耐心细致地救助受伤的小藏羚羊。后来小藏羚羊伤愈回归大自然,回到老藏羚羊的身边。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三、深入研读课文,体会思想
感情过渡语:前面我们大致了解了课文内容,理清了课文条理,请同学们想一想,课文哪个情节给你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1研读1~4段。
(1)学生自由读1~4段,边读边勾画描写老羚羊动作、神态的词句,思考:从这些动作、神态中,你悟出了什么?
重点体会的词句:
①一只藏羚羊从对面的草坡上飞奔而下,一直奔到狭窄的路中央,“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体会老羚羊内心的急迫。)
②那只老羚羊纹丝不动地跪在车前,并用一种乞求的眼神盯着他俩。(体会老羚羊的无助与哀求。)
③它缓缓站起身来,一步一回头地往草坡上走。(老羚羊为救小羚羊冒死拦车,为人带路,让学生体会其对小羚羊的关心和对人类的信任。)
(2)学生交流自己的感悟。
(3)带着体会到的感情,学生朗读课文第1~4段。
2学习第5~7段。
(1)学生齐读5~7段。
(2)学生勾画出描写科考队员救助小羚羊的动作的词,感受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汇报交流救助小羚羊的动作词语。
科考队员的哪些动作让你感动?拿矿泉水给小羚羊喝。找出一些消炎的药,碾碎后,敷在小羚羊的伤口上„„又用纱布,小心翼翼地把伤口裹好。将受伤的小羚羊抱回车上。
(3)从这些动作中,你感受到什么?
引导学生:感受到科考队员热爱动物,关爱动物的美好心灵。
3学习课文第8~10段。
过渡语:同学们,科考队员在归程中,把痊愈的小羚羊放回原先的草坡上,小羚羊欢快的叫声引出了那只老羚羊,它们又团聚了。这是一幅多么令人激动的画面啊。请同学们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朗读第8~10段。
(1)读了这段话,同学们体会到了什么?从以下词句体会:
①“那只老羚羊比先前消瘦了很多。”(体会老羚羊对小羚羊的牵挂。)
②“活蹦乱跳的小羚羊,围着老羚羊边跳边叫;老羚羊慈爱的目光在小羚羊身上扫来扫去,还不时用嘴去蹭小羚羊的后腿。”(体会团聚后的两只羚羊的欢悦和它们之间的亲昵之情。)
③找出写科考队员神态动作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科考队员此时是怎样的心情?
(2)引导学生抓住“噙着眼泪”“默默地注视”等词语,体会科考队员被老羚羊的行为所打动,被羚羊间的爱所打动,从而激发学生理解动物之间、人与动物之间和谐相处的感情。
四、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1让学生说说发生在科考队员与藏羚羊之间的这件事的大意。
2回顾老羚羊的行为举止,感悟出老羚羊对小羚羊的慈爱,体会动物之间的亲情。
3回顾科考队员的所作所为,感悟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4引导学生说自己学完课文后的体会:关爱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
5美美地读课文,读出感情。
五、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新词,用“肃然起敬”“小心翼翼”造句。
2写出读了本课后的感受。附:板书设计藏羚羊的故事羚羊求救
队员救助
羚羊团聚和谐相处
第八课:蝈蝈
教学目标
1能领悟课文的内容,感悟课文故事蕴含的深意。
2能感受对话描写的精练优美,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关键词句,感受对话描写的精美。
难点:推测蝈蝈不见了的真正原因。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读课文
1教师播放一段蝈蝈鸣叶的录音。
2激趣对话: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昆虫的叫声吗?(蝈蝈)这叫声是那么的清脆、响亮,像一首美妙的乐曲。在生活中,你们听到过这种叫声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一段关于蝈蝈的故事吧。
板书课题。
3请同学们将课文自由地读一遍,注意读通顺。如果有不认识的字,或者有不理解的词,自己通过查字典弄明白,并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
二、再读课文,整体把握内容
1浏览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弄清文章内容。
(1)理解第一段的内容,认识关在笼子里的蝈蝈的可怜与祈求的样子。
(2)了解第2~17段,知道蝈蝈从不叫到叫起来,到叫声使人厌烦的过程,从中悟出两个不满8岁的孩子针对蝈蝈的对话,对爷爷的影响。
(3)理解18~19段,推测蝈蝈不见了的真正原因。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述课文内容。
三、细读课文,探究人物思想感情
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体会蝈蝈在笼中的感受。
①引导学生理解叙写蝈蝈动作、神态的词语:不安地爬动、触须„„伸出来,可怜巴巴地摇晃、吁唤、祈求。
②让学生从以上词语中,感悟蝈蝈关在笼中的感受,并相互交流,体验蝈蝈在笼中的不适应。
2学习第2~17段,把握课文具体内容。
(1)自主朗读第2~7段,从对话描写中感悟人物对蝈蝈不叫的原因的猜测。
(2)朗读第8~12段,感悟蝈蝈叫起来后,老人和小孩子的高兴劲。提醒学生理解“又清脆又响亮”“得意”“手舞足蹈”等词语,从中感悟人物的心情。
(3)朗读第13~17段,感受人物产生的厌烦情绪。重点理解人物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特别是两个孩子的议论所表达的情感。
3学习课文第18~19段,揣摩人物思想感情。
(1)读课文18~19段,想一想蝈蝈真的是“逃”走了吗?从哪个句子看出蝈蝈不是“逃”走的。引导学生讨论。
(2)自己交流:是谁放走了蝈蝈?他为什么要放走它?
四、回归全文,体会感情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话部分可以分角色朗读。
2提问学生:把蝈蝈关在笼子里,蝈蝈能否自由生活?放走笼中蝈蝈的人,做法对不对?为什么?学生讨论交流,提升对课文思想感情的认识。
3组织学生讨论:在自己的生活中,你准备怎样对待小动物?善待小动物有什么意义。
五、作业设计
1自主抄写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2美美地读课文,想一想对话描写在作文中有什么作用
积累与运用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比喻的基本特征,明确有“像”“好像”的句子并不都是比喻句这一语言现象。
2积累相关词语,丰富词汇。
3学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
4能在口语交际中与同学交流自己曾经干过的“傻事”,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5能从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选一件感受较深的事写一篇记叙文。
6自主阅读短文,通过阅读理解内容,体会作者感情。教学重点
了解比喻的基本特征:学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教学时数
3~4课时。教学过程
一、温故而知新
1出示课本中四个句子,学生自读这些句子。
2引导学生思考:这四个句子都带有“像”或“好像”,它们都是比喻句吗?(明确其中1、3是比喻句,2、4不是比喻句。)
3想一想,比喻句有什么特征?比喻句是打比方的句子,往往要把甲事物比作乙事物。如课本中的第1句,把“马蜂窝”比喻成“一只大莲蓬”;第3句,把“光芒”比喻成“明洁的丝绸”。而第2、4两句虽然也带有“好像”“象”,但它们不具备打比方的特征,也找不出打比方用的甲事物和乙事物。第2句中的“好像”带有判断的意思,说明“听到爷爷在屋内的呼叫”不是很确切;第4句中的“像”带有推测的意思,说明“非将这片沙滩征服不可”的看法,是作者主观上的一种推新。小结:让学生明确比喻句的基本特征,不能把是否有“像”“好像”作为判断比喻句的标准。
4师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带有“像”“好像”的句子,判断是否是比喻句。
举例:
(1)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比喻,把马蜂比作战斗机。)
(2)突然间,好像有什么东西在拽我的钓钱。(不是比喻句。)
(3)我首次钓鱼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像刚刚发生在昨天一般。(不是比喻句。)
(4)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比喻句,把长江比作巨蟒。)
5再自由读课本中的四个句子,加深比喻句与非比喻句的印象。
二、语海拾贝
1学生自读本栏目中的词语,反复读几遍,想想这些词语有什么共同点。(都是写“绿”的色彩的词。)
2再读,看这些写“绿”的词语又有什么不同点?第一排三个词语写绿的形态;第二排的三个词语写“绿”的花园;第三排的三个词语写绿的时间。
3背诵这九个词语,并抄写在积累本上。
4师生互动,再找出一些写“绿”“红”或“蓝”的色彩的词语,分别归类在时间、范围、形态三个方面,再读一读。
三、互动平台
1读课本中本栏目的对话,想想自己明白了什么。秦学的话告诉我们,要联系上下文,才能正确理解句子的含义;郝思的话告诉我们,要联系生活实际,设身处地地去想,这也是理解句子含义的一种方法。
2理解句子的含义,用上面两种方法很不错。你还有什么好的方法?与同桌交流一下,注意举例说明。还可以用抓重点词语的方法,理解句子的含义。例如“面对这死去的小飞虫,一种罪孽沉重地压在我心上”这句话中,“沉重地压”这个词,就充分地暗示出了作者为伤害了马蜂而后悔和难受的意思。
3分角色朗读本栏目中的对话,加深对理解句子含义的各种方法的理解。
4作业:归纳理解句子含义的各种方法,并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四、口语交际
1谈话导入,打开思路。
同学们,《捅马蜂窝》这篇课文,讲了作者小时候捅马蜂窝挨蜇的趣事。作为小孩子,谁没有这类淘气的经历呢?你们也一定干过一些幼稚、顽皮、莽撞的“傻事”吧。仔细想一想自己儿时的一些“傻事”“趣事”,选一两件讲出来与同学交流,这是多么浪漫的事啊!
2同桌交流,互说“傻事”。教师巡视引导,要求把故事讲生动,讲具体,特别要把“傻劲”或“趣味”体现出来,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后可以提问题,可以评价,可以说说自己听后的感受。
3小组交流,评选优秀故事。以小组为单元互相交流讲述“傻事”“趣事”,并相互评价,各组推选一名最满意选手在组上交流。
4班级交流,讲述“傻事”。各小组推荐的选手在全班交流讲述“傻事”,同学们可以发言评论,也可以讲自己听完后的感想或启发,还可以讲其他“傻事”“趣事”。
五、习作百花园
1细读习作要求,明确写作范围。写作范围: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件事,可以是快乐、幸福、喜悦的事,也可以是烦恼、悔恨、忧伤的事,还应表达经历这件事后的感受。习作要求:以记一件事为内容,题目自拟,注意写出真情实感。
2启发学生,广开思路,广泛选择材料。教师启发谈话:同学们,在我们成长的经历中,在我们个人的记忆里,一定留下了不少难以忘记的事件,如淘气遭到父母的责罚、无知摘掉邻家盆花、偷偷抓来别人的小狗、瞒着父母用化妆品在自己脸上涂画„„这些充满稚气的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和经历了这些事件有什么感受,都可以用来作为本次习作的内容。
3学生自己确定题目并写作。
(1)教师巡视,发现选材、叙述有新意的,可向全班同学介绍,以启发引导其他同学。
(2)完成草稿后,同桌同学互相交流,提出修改意见或建议。
(3)学生自己修改习作。
4佳作赏析,再改习作。
(1)出示学生中的佳作。(用投影仪。)
(2)朗读习作。(作者自己读。)
(3)同学评价。通过评价,使学生受到启发,产生再次修改自己习作的愿望。
(4)学生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5)誊写自己的习作。
六、自主阅读园地
1学生自由读短文《那倾斜的伞》。要求边读边勾画,有什么感受,有什么疑问,可以批注在旁边,优美的词句、疑难的词句,也可以作上记号。
2小组交流。
(1)说说短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哪些词句令你最受感动?你从中悟出了什么?
(3)有什么疑问,向同学提出来,互相交流解决。
3说说自己读了短文以后有什么收获。
(1)说说文章内容给你什么启发。
(2)说说文章在表达方法上给你什么启发。
4找出自己认为好的词语或片断,抄写在摘抄本上。
第九课:母鸡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新词,随文理解“颤颤巍巍”“如怨如诉”“尖锐”“凄惨”等词语。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通过品味对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具体描写,感受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3.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感受作者细致传神的描写,积累优美词句。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品味有关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具体描写,感受作者细致传神的描写。
难点:找出相关语句体会作者由讨厌到不敢讨厌母鸡的情感变化。教学方法
教师:课件或教学挂图。了解与作者相关的小故事。
学生:观察母鸡乱叫时、下蛋后、带小鸡时、保护小鸡时的样子。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教学时数
2课时。教学过程
一、交流见闻,导入新课(出示挂图或课件认识母鸡。)
同学们回家都认真观察了母鸡的一些生活习x##b?把你的所见所闻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母鸡是一种很平常的小动物,可在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老舍先生的一篇文章《母鸡》(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说说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一只怎样的母鸡。
2.再来读读课文,在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旁作上批注。
三、学习生字词
1.出示下列词语,指名朗读。惊恐田坝疙瘩警戒颤颤巍巍预备啄食尖锐凄惨如怨如诉
2.辨析生字,组词并理解词义。
四、熟读课文,感悟母鸡
1.再读课文,边读边做上批注:作者对母鸡前后的态度有什么样的变化?
2.小组交流: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读给小伙伴听,说说你的理由。等会儿请小组代表把你们看到的、感受到的说给同学听。
3.小组交流反馈:读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并说说为什么。同学互相评价、补充。
五、细读课文,品评母鸡
出示:“我一向讨厌母鸡。”深入品味文章。学习第1、2段。
1.自读第1、2段,边读边勾画出表现母鸡讨厌的词句。
2.结合作者的描写,想象画面,再根据自己的观察补充,说感受。
3.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引导学生读,说说自己的体会。第1段:抓“嘎嘎”“没完没了”“颤颤巍巍”“如怨如诉”等词,帮助学生提升概括。(学生能总结出“吵闹”“烦躁”即可。)第2段:抓“发了狂”“恨不能让全世界知道”等词,概括:自大、爱炫耀。
4.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课文第1、2段。学习第4~7段。
1.是什么原因使作者改变了看法?在文中找到能概括说明这一原因的句子,画下来。
2.读课文第4~7段,思考: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边读边用笔做上批注。
3.小组内交流相关的语句和自己的体会。
4.全班交流,提炼品评。负责:出示句子: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一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
(1)读句子,说说你从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不论„„还是„„总是”体会到母鸡对鸡雏的保护是时时刻刻的。“歪着头”“挺着身”“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体会母鸡的机警、负责。)
(2)师范读。指导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3)再读句子,说说用上这些带点词语有什么好处。
慈爱:
(1)自由读第4~7段。思考:从哪些词语或句子感受到了母鸡的慈爱?
(2)交流感受。(“一点儿”东西就“紧叫”;鸡雏的肚子“像汤圆似的”,自己却“消瘦”许多;给鸡雏取暖;任凭鸡雏在它身上调皮,“一声”也不哼。)
(3)指导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作者细致传神的描写。你还能找到类似的语句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交流汇报。
勇敢:
(1)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了母鸡的勇敢?
(2)交流:“不论„„总是”“假若„„一定„„连„„”辛苦:交流:“立刻警戒”,换词解释“警戒”;消瘦;夜间睡不好„„
5.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第4~7段。学习第8、9段。出示“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1.生自由读。
2.师范读。
3.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
4.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自己的体会。
5.自由朗读第9段,联系上下文思考:我为什么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六、拓展升华,感悟母爱
1.说说对“一个母亲必定是一位英雄”的理解。
2.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自己对母爱的理解。老舍现在对母鸡敬佩有加,再听到母鸡的叫声,还会觉得它烦吗?
第十课:一只贝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新词,随文理解“旋涡”“脖颈”“棱角”“荣誉”“稀罕”等词语。
2.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写法,体会句子所包含的意思,积累优美的词句。
3.读懂课文内容,明白文中的道理,学习贝默默付出、不求回报、勇于奉献的精神。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
重点及难点:理解“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这句话的含义,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法。教学方法
教师:课件或教学挂图,搜集一些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人物的小故事。
学生:有条件的学生可以看看各种不同的贝壳或贝壳的图片。教学时数
2课时。教学过程
一、欣赏贝壳,揭示课题
1出示贝壳和珍珠。
2你们知道这贝壳与珍珠有什么关系吗?你们想知道很久很久以前发生的“一只贝”的故事吗?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0课《一只贝》。(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提示”。
①画出生字、新词,多读两遍,遇到长句子、难读的词多读两遍。
②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试着读出韵味,读出感情。
③不理解的地方,运用学过的符号画出来。尝试边读边批注,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
④文中的这只贝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自由读文。
3.小组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自己喜欢的语句。
4.小组交流,记忆字形。师重点指导:誉、腻
5.全班交流,评价朗读。
三、细读品味,升华感情
(一)学习课文第1、2段。
1.初读了课文,说说这是一只怎样的贝?
2.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画出来,再体会体会。
3.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师相机出示课文第1段。
4.再读出示的第1段文字,边读边想象:在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课文第1段。(播放海边音乐。)师相机指导理解:旋涡、啮掉
5.它们即使生命结束,壳上仍留有人们喜爱的色彩,难怪会得到孩子们的喜爱、人们的称赞!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朗读第2段?(生自由练习。)
6.抽生读。
(二)学习课文第3~10段。
出示:但是,这只贝没有被孩子们捡起,它不漂亮,它在海里的时候,就是一只丑陋的贝。它默默地,它说不出来。
1.生自读句子。
2.这只贝还有绚丽的色彩吗?还有精美的图案吗?读后你心里有什么感受?
3.生交流感受。
4.再读第3段,说说这段文字中的哪个词一下子就打动了你?再读读,体会一下。
5.生交流,师相机指导理解:默默、荣誉
6.相机抓住“折磨”这个词语理解贝的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
7.生理解“折磨”的意思。
8.再读课文,透过“折磨”这个词你还能读出什么感受?想想石子在贝的身体里是种什么样的感受?
9.生读课文,谈感受。
10.你们都在认真地读,读出了自己的感受,透过这段文字,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11.让我们一起来把这只贝所受的折磨用表情、声音表现出来。老师引读:那是颗十分硬的石子(生跟读中间部分)„„教师:一年,两年,它的壳上——读,但他——
12.再读课文,再体会体会,在“可怜”的背后你又读出了什么?
13.思考:“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四、学习写作方法,拓展迁移
1.作者写贝,赞颂的仅仅就是一只贝吗?
小结:文章借物喻人。
2.说说“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的含义。
3.把你想对这只贝说的话写下来。
五、总结并提出希望
1.生展示搜集的同类人的故事。
2.希望你们也做一个像这只贝一样的人:默默付出,不求回报,勇于奉献。
第十一课:狼群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理解“默契”“俯首帖耳”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狼群的集群生活方式,边读边批自己的阅读感受。
4.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使学生懂得团结协作对于生活乃至生存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与人团结合作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重点:1知道狼群的集群生活方式,边读边批自己的阅读感受。
2体会狼群的团结、勇敢。
难点:通过语言文字,使学生懂得团结协作对于生活乃至生存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与人团结合作的精神。教学方法
教师:有关狼的多媒体资料(文字)。
学生:收集一些狼的有关资料、图片等。教学时数
2课时。教学过程
一、媒体开篇,导入课文
1.出示介绍狼的生活情况的多媒体资料。
2.师:同学们,这就是狼的生活,把你看到的介绍一下吧。
3.师:是啊!一只狼是孤独的,它苦苦挣扎在食物链的终端;一群狼是强大的,它们有资格笑傲“江湖”!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狼选择了群居生活,共同进退,让我们一起走进和我们一样过着群居生活的狼的世界。(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并理解其意思。
(3)对于较长的句子,反复读几遍,读通为止。
(4)在不懂的地方标上问号。
2.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指名读生字,注意:“撤”是翘舌音,“逻”的声母是L,不是N
4.重点理解以下词语,了解词语的褒贬色彩。呼啸退避三舍默契俯首帖耳身先士卒
5.请同学们自由快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后说说狼群给你留下的印象。
6.学生交流,教师相机评价。
7.再读课文,在自己感受最深语句旁作批注。
8.学生交流。
三、熟读课文,合作学习
1.再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狼群的生活习性?并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旁边。
2.小组交流:把你找到的这些段落或句子读给小伙伴听,把你最深的感受与组内同学分享。
3.组织交流:结合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理解并读好有关句子。
四、精读感悟,交流体会
1.自由读课文。
2.教师指导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交流并读关键语句。
A.(1)找出描写狼群良好的集群生活习性的句子,画出来作上批注。
(2)指名朗读描写狼群良好的集群生活习性的句子,谈谈你的感觉和想法。然后概括一下狼群良好的集群生活习性。(边讨论边板书:分工明确、配合默契)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B.(1)找出描写狼群为什么能让熊等大型动物望而生畏的句子,画出来作上批注。
(2)指名朗读描写狼群为什么能让熊等大型动物望而生畏的句子,谈谈你的感觉和想法。然后概括一下狼群能让熊等大型动物望而生畏的原因。(边讨论边板书:团结)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C.(1)找出描写头狼权利和义务的句子,画出来作上批注。
(2)指名朗读描写头狼权利和义务的句子,谈谈你的感觉和想法。然后概括一下头狼的权利和义务。(边讨论边板书:抵抗敌害、调解纠纷、巡逻报警、踏路探险)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五、总结延伸
面对如此勇敢、团结的狼群,它们的确有资格“笑傲江湖”!关于狼的集群生活,你有什么看法?
1.生交流汇报。
2.同样是过群居生活,人类从狼的生活中受到些什么启发?
同学们,团结就是力量,只要我们人类也像狼群一样勇敢、团结合作、克服自己身上的缺点,那么,我们才有资格笑傲“江湖”!
1.拿出你们的笔,写下你自己学了这篇课文后的独特感受。
2.交流。同学们,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的题目——《狼群》。
愿狼群勇敢、团结的精神永伴我们左右。
第十二课:美丽的眼睛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相互关爱之情。
2采用“读一读”“想一想”“勾一勾”“议一议”的方法合作学习。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品读词句的基础上走进海豚的心灵深处,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教学方法
师生:收集关于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故事,海豚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课
同学们,历史上流传着许多关于海豚救人的美好传说。你们想听吗?据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记述:有一次音乐家阿里昂带着大量钱财乘船返回希腊时,一些贪财的水手想在船上杀死他。阿里昂见势不妙,就祈求水手们允诺他演奏生平最后一曲,然后跳进波涛汹涌的大海。谁知这优美动听的音乐引起了一群海豚的注意,一条海豚游了过来,驮着这位音乐家,一直把他送到海岸上。这个故事虽然流传已久,但是许多人仍感到难以置信。可是,近代关于海豚救人的报道也不胜枚举。《美丽的眼睛》一文就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根据课后第一题的要求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内容。
(1)学生自读、讨论。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3)说说是怎样概括出来的。
三、细读课文,质疑解疑
方法:
1小组合作,边读边议,根据课后题确定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然后派代表汇报。
2各组汇报提出的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整理达成共识。
(1)课文几次提到“美丽的眼睛”?
(2)为什么说那是“我”这辈子所看过的最美丽的眼睛?
(3)作者写这篇文章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3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教师推荐的学习策略,各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策略学习。(教师可根据文章的特点,提供一些学习的策略供学生选择。
如:①读一读,议一议。
②读一读,讲一讲。
③读一读,勾一勾等。)
4小组汇报,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讲述有关人与动物之间互相关爱的故事。
2把自己最深的感受写成几句话,送给可爱的海豚。
积累与运用
(三)教学目标
1.巩固学过的成语,体会成语的意思及感情色彩的不同,并学会在生活中运用。
2.积累各种谚语,体会谚语的含义,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
3.掌握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4.乐于用普通话文明地讨论交流保护青蛙的方法,能认真耐心地倾听他人说话,能抓住要点。
5.认真观察图,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不拘形式写下所见所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6.培养个性化阅读,从不同角度有所获。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成语的感情色彩,并在生活中运用。
难点:了解阅读方法,鼓励个性化阅读。教学方法
教师: 课件或教学挂图。
学生:收集与动物有关的成语和谚语,查找有关青蛙的资料。教学时数
3~4课时。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迁移运用
1.学生自由读成语。同桌相互读。
2.抽读。
3.小组讨论两组成语的特点。(都是有关动物的成语。第一组:贬义;第二组:褒义。)
4.再读,感悟它们感情色彩的不同。
5.在实践中去运用、感悟。
(1)分小组交流搜集的有关动物的成语,并注明它们的感情色彩。
(2)全班交流。
6.全班齐读成语。
二、语海拾贝,读读记记
1.学生自由读谚语,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内检查,要求读准确。
3.小组内交流自己知道的有关动物的谚语,组长做记录。
4.全班交流收集到的类似的俗语、谚语,并把这些句子记在“采蜜集”中。
三、互动平台,学会方法
1.学生自由读对话,想一想:你从中读懂了些什么?
2.小组交流读了这段话后的收获。
3.小组分角色朗读,找一找,勾一勾,议一议:有哪些读书方法。
4.全班交流阅读方法。
5.除了书上列举的阅读方法外,你还知道哪些阅读方法?
6.再读对话,把这些阅读方法记下来。
四、口语交际,自主表达
1.创设情景,引出话题“谈蛙”。(配乐朗读辛弃疾的《西江月》)
教师:同学们,听了这首词,你有什么感受?说说你对青蛙的了解。
2.小组内交流资料,互相补充,并选一名成员上台演说。
教师:青蛙对人类那么重要,可近几年来青蛙的数量却显著地减少了。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小组交流讨论:怎样保护青蛙?请小组代表到讲台上展示方案。
要求:声音洪亮,吐字清楚,有条有理,态度大方。其他同学专心倾听,认真思考。
3.小组间评比,相机指导。大家评议。语言要文明谦逊,要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待设计方案,抓住要点把意思表达清楚。
4.总结方案,深化话题。教师:同学们,让我们大家为保护青蛙出一分力,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和谐,更加舒适,更加美好!
五、自主阅读,培养能力
教师:同学们,在口语交际课上,我们知道了青蛙是庄稼的朋友,是捕虫的能手,今天我们再走近青蛙,去了解一下青蛙。
1. 学生自由朗读,了解内容。
出示自读要求:
(1)想想文中介绍了青蛙哪些方面的知识。
(2)找出写有关青蛙知识的语段读一读。
(3)分组讨论文中介绍了青蛙哪些方面的知识。(青蛙的种类、青蛙是捕虫能手、青蛙是两栖动物、青蛙的生理结构)
2.小组内互相帮助学习。
3.交流汇报。
六、习作百花园
出示图画。
1. 仔细看。认真看图:你都看到了些什么?
2. 尽情想。看着图画,发挥自己的想象,构思自己打算写的故事情节。
3. 大胆说。
(1)小组讨论写作方法,把握图画的重点部分。
(2)小组互相交流故事,注意倾听,互相评价,互相补充。
(3)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在全班说一说自己的故事内容。
(4)全班同学进行评议。
4. 认真写。
(1)自拟一个新颖的题目。
(2)把你想写的精彩故事写下来。
(3)师巡视,个别指导。
5. 耐心改。
(1)自读自改。
(2)同桌互读互改。
(3)全班重点评议修改不同水平学生的文章。
6. 品味读。把自己作文中最满意的地方读给全班同学听,师生共同评议,以肯定、表扬为主,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第十三课:少年闰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及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段。
3.读懂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
让学生感受文中人物(闰土)形象,体会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方法
教师:课文插图。
学生:搜集关于鲁迅的故事或资料。教学时数
2课时。教学过程
一、展示图片,引出闰土
1.展示“看瓜刺猹”图,教师朗读,了解鲁迅笔下的闰土。(教师:同学们,这节课我还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跟你们年龄相仿的新朋友,你们想不想认识他。)
2.学生谈初识闰土的印象,揭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闰土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闰土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用笔做上记号。快速浏览一下课文,看看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如写了我记忆中看瓜刺猹的闰土,与作者初次相识的闰土,和我看瓜刺猹、雪地捕鸟、看跳鱼儿、捡贝壳的闰土,和我分别的闰土。相机板书记忆、相识、相处、分别)
2.交流印象深刻的内容,并梳理出课文结构,其间注意生字的读音和长、难句的指导。
(1)你觉得你印象最深刻最感兴趣的是哪个部分?为什么?
(2)这四个部分当中哪个部分写得最详细?(相处这部分。)
三、顺学而导,了解闰土
1.找出文中带有“啊”的句子,引导学生质疑有哪些稀奇事。
2.以闰土语言为突破口体会人物特点:
(1)指名轮读闰土的话,让学生明白闰土的话中包含着 “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看跳鱼儿” 四件事。
①找出闰土和我的对话,注意读准字音,读准句子,品读其中有哪些有意思的事。
②这些有意思的事,你们经历过吗,听过吗?像这样没经历过的事是什么事?(板书:稀奇事)
③如果是你,你最想干哪件事?为什么?
(2)自读闰土的话,边读边想象画面。问:你最感兴趣的是闰土的哪些话?生读,师相机指导。重点指导 “雪地捕鸟”和“看瓜刺猹”,采用“情境渲染、联系实际、引入背景资料、对应比照”等多种方法理解感悟、入情入境朗读。
① 引出自己最想做哪件事。(如“看瓜刺猹”)
② 在书上画一画,边读边想,也可以写上一些批注(通过举例理解品读,体会其中的稀奇、有意思。)
③ 如果你和闰土一起来到了西瓜地里,你会看到些什么?(周围环境、闰土动作神情、猹的反应等)学生体会读,教师适时导读。
④ 闰土和我,这两个好朋友看瓜刺猹又谈了些什么?(体会闰土绘声绘色声情并茂地说,我是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地听的场面。)从哪里感觉出来的?
3.问:在闰土和“我”的对话中,“我”的语言很少,只有一些感受,你能根据“我”的想法想象出“我”当时说了什么吗?写出“我”的感受。
4.同桌分角色朗读、指名读。
四、多元解析,记住闰土
1.师小结,引导学生比较“我”与闰土的异同。
(1)我听了闰土这些话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同学们一起看看第15段,看看你读懂了些什么?有什么不懂的吗?
(2)借助多种方式(联系上下文、图片对比、联系生活等)体会“四角的天空”的深刻内涵。①交流学生的理解。(文中的“我”确实是饱读诗书,而且深深感受诗之精华,而生活中是单调的,狭窄的,没有闰土的丰富,我想作者是想衬托闰土的见多识广。)相机板书。(无穷无尽)
②面对一个聪明能干的闰土,面对一个机智勇敢的闰土,面对一个见多识广的闰土,我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生读第15段)
2.引导生回扣第1段并背诵。教师引:闰土这位新朋友有着无穷无尽的稀奇事,这位与众不同的朋友和他讲的那些稀奇事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生读第1段)3.试背第1段。
教师小结:了不起,就让这位不凡的朋友,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中。
五、小结全课,升华认识 附:板书设计:少年闰土回忆 相识 相处
分别无穷无尽的稀奇事
第十四课:弹琴姑娘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方法,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工整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段和第6段。
3.读懂课文,感受弹琴姑娘勤学苦练、锲而不舍的精神。
4.学习课文将琴声与景色融为一体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朗读课文中体会弹琴姑娘锲而不舍的精神,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时数
2课时。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儿童文学家陈伯吹先生的文章《弹琴姑娘》。从课题你了解到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生:弹琴姑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阅读,听写词语。(淅沥淅沥——可以表示哪些声音?锲而不舍——什么意思?钦佩可以用什么词代替?猜猜这里谁钦佩谁?俊秀——形容谁的?)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想一想,课文围绕弹琴姑娘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强调学生读书要养成良好的读书姿势。)
3.学生汇报,鼓励学生用一句话把课文内容概括出来。
教师:我们再来一起回顾故事内容。走进那条长长的胡同里,去认识那位让儿童文学家也钦佩的弹琴姑娘。
三、聆听琴声,敬意产生
教师:同学们,究竟是什么打动了儿童文学家的心,让他对一个小女孩如此钦佩?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到字里行间去寻找原因。
1.生默读勾画,师巡视。教师:同学们,现在咱们交流。哪些词语和哪段话所描绘的情景打动了作者的心?
2.学生汇报。学生:读“不论清晨、夜晚„„老是听到„„”(这段话是弹琴姑娘持之以恒地练习给作者留下印象。)
教师:咱们再往具体想,你认为哪些场景让作者印象更加深刻?先不要说,再读读。
3.生自由读弹琴姑娘四季弹琴的部分。
4.汇报我四季听琴的感受。
① 生汇报,按照自己的理解读一读。师相机引导“只要„„就„„洒在„„洒在„„也洒到„„”读出这琴声让春雨有了活力,我相信作者听了心里会微微一动。谁再来读?
② 汇报夏日听琴的感受。(是啊,闷热的夏日里,窗口动听的琴声仍不断,难怪作者会边走边想边钦佩这弹琴人。)
③ 是谁又让天高气爽的秋日更加静谧恬静呢?生汇报。琴声声声入耳,我是赞叹不绝。
④ 汇报冬日琴声迎接风雪夜归人的感受。(琴声给作者留下怎样的印象?让作者有怎样的想法?)
⑤ 体会“我”的情感变化。
教师:同学们,作者是一位儿童文学家,有一颗敏感的心,他在这一年四季听琴感受中情感变化也不同。他的内心有什么样的感触呢?情感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
总结:这一部分通过“我”听琴声的感受和情感变化来间接描写小姑娘的品质。小组交流读书感受,并汇报。可串读创设情景,生说感受。说说锲而不舍可以用什么词代替?赞赞这弹琴人。
师相机板书(猜想-钦佩-赞美-想见)
⑥作者四季听琴的感受,你最喜欢哪个季节的感受?找出来读一读。
⑦读课后2题的句子,体会琴声与景色融为一体的美妙感受。
四、谋面解惑,虔诚祝福
教师:作者达成心愿见到了让她赞叹不已的那位弹琴人了吗?课文哪些语句直接描写了弹琴的小姑娘?
1.生勾画出描写姑娘的句子,读一读这些句子,说说眼前的小姑娘给你怎样的印象。
2.课文直接写小姑娘的地方不多,都是通过琴声或作者的感受描写的,写得简略。作者有几次见到小姑娘?两次见面作者又有什么感受?
五、深化感情,联系生活
1质疑理解“虔诚”一词。
2小组探究“我”为什么“禁不住虔诚地、默默地祝福这个勤学苦练的弹琴姑娘”。引导学生回归文本,用课文中的句子作为依据阐述自己的观点。
3指导朗读“我禁不住虔诚地、默默地祝福这个勤学苦练的弹琴姑娘”,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创设情景读)
(1)春天的日子多雨„„我禁不住虔诚地、默默地祝福这个勤学苦练的弹琴姑娘。
(2)夏天的黄昏„„我禁不住虔诚地、默默地祝福这个勤学苦练的弹琴姑娘。
(3)秋天天高气爽„„我禁不住虔诚地、默默地祝福这个勤学苦练的弹琴姑娘。
(4)冬天的寒夜„„我禁不住虔诚地、默默地祝福这个勤学苦练的弹琴姑娘。
4总结:联系生活,谈谈你的收获。
5试着背一背第2段和第6段。
附:板书设计 弹琴姑娘春天好奇夏天叮咚叮咚叮叮咚咚钦佩秋天赞美冬天祝福文章
第十五课:高斯智断瓶中线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方法学会本课生字,并能工整书写。
2.读懂课文,感受高斯的聪明才智。
3.学习前面部分描写为后文做铺垫的表达方法。教学方法
教师:太阳灶的有关知识。
学生:搜集与故事有关的资料或图片。教学时间
1~2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数学题引出主人公。
教师:虽然是语文课,但是老师要给大家出一道数学题,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题目是1+2+3+4+„+100=?(5050)
教师:你是怎样知道答案的?
教师:有一个小朋友在小学一年级就通过思考很快算出这道题,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德国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高斯。通过这道巧算题目你觉得高斯是一个怎样的人?生作答。(机智、聪明、爱动脑筋)今天就来学习有关他的一个小故事。
2.揭示课题。
(1)读题,本课的主人公是谁?(高斯)
(2)课题中也有一个字给予了高斯很高的评价,是“智”。还可以换成什么词呢?(巧)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出示生字,检查预习。
(1)教师:这篇课文中易错的生字、生词不少,比如这些词语,你们不一定读得准哦。出示第一组词语:一枚沁出啪嗒紧张聚焦困境 适时表扬读的同学,养成预习的好习惯,鼓励同学们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
(2)教师:两个字的能行,四个字的就不一定都能读得好。出示第二组词语:恭恭敬敬聪明才智炎炎烈日风马牛不相及教师相机理解词语意思,这些词有的形容人物,还有的形容天气。猜想故事发生在哪个季节。
2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怎样智断瓶中线的?)善于提问题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也是会学习的孩子,老师希望你们都成为这样的孩子,这节课我们就要通过学习解决你们提出的这些问题,并把课文读好,当然,如果你有问题也可以随时提出来。
3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通过朗读,你了解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了吗?(生汇报)
5整个故事中谁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最深?(高斯)从课题我们就看出了他是一个非常机智聪明的人。难怪当地的人们都称他为天才。
三、品读课文,探究智慧
1再读课文,边读边想,找高斯智断瓶中线的那一部分读一读。(第7段)抽学生朗读这段,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高斯是怎样断瓶中线的,断瓶中线的必要条件有哪些。(太阳光、老花镜)
① 默读课文第1~6段,找出描写太阳光的句子,想一想它在文中的作用。品读直接描写太阳光的句子。如:一天,高斯顶着烈日„„赶去。太阳光是那么的强„„炎炎烈日下。品读间接描写太阳光的句子。(第4段,高斯紧张地„„石板路上)讨论:这些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②找出描写老花镜由来的段(第5、6段),品读这一细节描写在文中的作用。(铺垫)
2高斯的哪些表现令人敬佩?快速默读勾画,读一读勾画的部分,想想你为什么画这些句子。
3小组交流,谈谈你的发现。
4全班交流。
(1)第1、2段,“高斯顶着烈日,匆匆往学院赶去”“大大出乎高斯的意料”“一时间,他不能解决这个难题”“他认认真真地动起脑子来”。相机指导学生理解体会高斯面对突如其来的困难,沉着镇静,冷静思考。理解“风马牛不相及”,适时质疑这个问题是哪方面的难题,相信大家学了课文会找到答案。
(2)第3、4段。教师:在小镇街心,高斯就这样认认真真地思考着,瞧他还是皱着眉,眯着眼,紧盯着那个玻璃瓶。时间很快就过去了1分钟、2分钟、3分钟„„10分钟,这时除了难题在困扰高斯外,还有哪些因素在干扰他?
①围观的人多。引读“这时,街中心„„如何走出别人给他制造的困境”。如果是你面对挑衅者的起哄,你的心情如何?
②天气恶劣。
教师:加上此时太阳光是那么的强,那个玻璃瓶偏偏放在炎炎烈日下。高斯„„
学生:(接读)紧张地思考着„„落在高斯身前的石板路上。
教师:可以看出此时的天气是(恶劣)的,此时的高斯心情是(紧张)的,此时高斯思索的神情更是(凝重)的。(3)第5~9段。
教师:我们每个人都为高斯捏出了汗、憋足了劲,最后高斯是用什么方法解决难题的呢?在解决问题中高斯的哪些行为又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学生汇报。
适时介绍凸透镜有聚光的作用,补充太阳灶、太阳能利用的有关知识。他是怎样想到这个办法的呢?(条件:阳光、老花镜、物理知识。利用了阳光这一自然资源,巧妙利用了老花镜,结合自己所学的物理知识。)为什么说高斯很聪明机智?谈谈自己的看法。
5这篇课文除了高斯以外,还有一个关键人物,你们知道他是谁吗?文中也有几处描写老人的语句,你能把它找出来吗?为什么说他是一位关键人物?(与旁人的行为对比、缓解高斯的紧张情绪给他鼓励、为高斯解决问题带来启发。)再读,感受这位慈祥的老人给予高斯的安慰。
四、朗读课文,感受品质
1学了这篇课文,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些人物?为什么喜欢他们?
2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些片断?读一读。
3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附:板书设
第十六课: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注释读懂诗句,了解诗歌的大意。
2.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背诵《观书有感》。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了解大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教学方法
教师:搜集赞美书的名言警句。
学生:课前查阅《观书有感》的资料及朱熹和狄金森的简介。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引入课文
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都喜欢读书,他们的作品也体现了他们对书的赞美。今天我们将一同领略古诗和现代诗的不同魅力。一首是——(生)南宋朱熹的《观书有感》,一首是——(生)美国女作家狄金森的《神奇的书》。
二、初读解词义,诗句脉络清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抽读正音。注意“亩”“徘徊”“渠”的读音。
3.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运用工具书、诵读、联系上下诗句、看注释等)。
4.运用喜欢的方法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先小组再全班汇报。师生重点交流“鉴”“徘徊”“渠”等字词。
5.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弄明白下面几个重点的词语的意思——一鉴开:像一面打开的镜子。(比喻)
徘徊:来回移动。(动作理解)
渠:它,水塘。
清如许:如此清澈。
6.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7.用自己的话说说你仿佛看到哪些景物。(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三、设疑品诗句,寓意跃纸上
1.教师设疑问难。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
2.发挥想象,理解释疑。诗人身处何地?在做什么?(当时诗人在读书,有一个地方看不明白,看到了池塘边的景色后恍然大悟,就写下了《观书有感》这首诗。)看到了什么景色?(看到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天光和云影倒映在水面上,在水中闪耀浮动。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所以池塘里的水才这么清。)恍然大悟,悟到了什么?(诗人是想说明一个道理,要想知识渊博,就必须多读书。要像源头活水不断充实。)
四、想象促朗读,寄情于诗间
1. 师: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一遍这首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 学生结合对诗的理解复述。
3. 师:让我们边想着这美丽的景象,边吟诵这首诗。
五、话锋一扭转,现代话神奇一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美的境界和读书融合,让我们再去感受书的神奇。
1.初读课文,思考问题——为什么说书是神奇的?
2.自主交流,体会书的神奇,谈一谈你对每一小节诗的理解。
3.激发对读书的热爱之情。
4.有感情地朗读。
六、对比诗中意,悟出真道理
1.谈谈学了这两首诗的感受。
2.有感情地朗读。
3.背诵《观书有感》。
附:板书设计诗两首观书有感神奇的书
宋朱熹美狄金森
共同点:写书
不同点:前者古诗,后者现代诗,各自感受也不尽相同。
积累与运用
(四)教学目标
1. 了解形容词重叠后的表达作用,积累描写人物外貌、心理、情感的四字词语。
2. 体会人物外貌描写的作用,在习作中自觉运用外貌描写的方法,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3. 能把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同学们,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语言清楚流畅。
4. 巩固边读边批写的读书方法,逐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教学方法
搜集优秀的外貌描写片断、搜集读书的名言警句。教学时数
3课时。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同桌对比读这三组句子,纠正字音。
2.自己读一读,想一想,这些带点词语有什么规律和特点,谈谈你的发现。(词语重叠后,所表达的意思加深了。)
3.试着说一说类似的句子。
4.男女生对比齐读三组句子。小结:是呀,“认真”“恭敬”“痛快”重叠后变为“认认真真”“恭恭敬敬”“痛痛快快”让整句话在表达意思上程度加深,起到强调的作用,在我们平时说话和写作时,正确地运用叠词,就会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二、语海拾贝
1.学生自主读词语,不理解的通过查字典,与同伴讨论解决。
2.说说每组词的共同特点和各组的特点。(共性是描写人物的词语。特点:第一组是描写神态;第二组是描写人物心理感受;第三组是描写人物的情感。)
3.用多种方式记住这些词语(抢读、开火车读、齐读等),尽量读熟。游戏:我说你对。(老师或同学说词语的前面两个字,其余生说后两字。)
4.你知道哪些这类的词语,根据每组的特点说词语。可以小组搜集整理,集体展示。
三、互动平台
教师:刚才我们在语海拾贝中积累了不少描写人物神态、心理、情感的词语,接下来我们要与郝思、于蓝一起走进互动平台,共同探讨你印象最深的外貌描写。
1. 用你喜欢的方式读对话(可同伴分角色对读、自由读),读通顺。
2. 说说你在对话中懂得了什么。
3. 把你读到过的课内外关于人物外貌描写的优秀片断介绍给大家。
小结:“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因此,认清人物的外部特征,就可能有助于了解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读有关人物外貌描写的文章时,我们必须抓住人物外貌特征,然后再根据这些与众不同的外貌特征去认识人物。
四、口语交际
教师: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科学家培根说过这样一句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他告诉我们“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大文豪莎士比亚也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那你爱读书吗?最近你都读过什么样的书?让我们一起分享彼此读书的收获吧!
1. 教师向学生推荐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引导学生明白向别人推荐书应介绍书名、作者、主要内容和自己读书的体会。
2. 引导学生寻找自己最喜欢的书。思考:我准备向同学们推荐什么书?怎样推荐才能使大家想读、爱读?
3. 学生在小组内向同学推荐自己喜欢的书,组内同学可以提问或补充,教师巡视指导。
4. 向本组以外的好朋友推荐自己喜欢的书,教师参与其中。
5. 民主评选出数名推荐明星,请小明星上讲台向全班同学推荐自己喜欢的书。
6. 教师出示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激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读书、读好书。
如: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鲁迅
我身上所有优秀的品质都要归于书籍。——高尔基
7. 课后延伸。
(1)向你的小伙伴或家人推荐自己喜欢的书。
(2)阅读同学推荐的好书并和同学交流读书的体会。
五、习作百花园
1.启发谈话,唤醒学生记忆的表象。教师可采用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在你们的生活中,经常和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在这些人中,有你熟悉的人,有你喜欢的人,有讨厌的人,有你崇拜的人„„能不能把他(她)们介绍给老师呢?今天先把你最崇拜的那一位介绍给大家。他(她)是现实生活中的人还是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的人呢?你崇拜他什么?为什么崇拜他?请你按要求写下来。
2.读题,明确习作要求:内容具体,感情真挚。
3.习作指导。
(1)分四人小组互议,交流,说说你准备写哪一个让你崇拜的人,他有哪些地方值得你崇拜。
(2)读写联系,领悟写法规律。学生的习作素材有了,紧接着教师要通过抓读写联系,帮助学生领悟写人文章的一般规律。
(3)启发学生从学过的写人的课文中、读过的优秀习作中领悟写法。同学们学过的课文中,有不少是描写人物的,想一想:在这些课文中,是怎样通过外貌描写写出他的性格特点的?同桌先讨论一下,然后我们一起来交流。
(4)启发谈话:教师揭示写人文章的一般规律:第一,要抓住具体的事写人,可以是“一人一事一品质”,可以是“一人多事一品质”,也可以是“一人多事多品质”。第二,要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来反映人物的特点。
4构思起草,修改完善。
(1)创设情境,激发构思起草的兴趣: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同学们都想把自己最崇拜的人介绍给老师,但是,由于时间关系,老师不可能听同学们一个一个来介绍。如果你们将自己最崇拜的人写下来给老师看,不就行了吗?现在我们开展一次竞赛,看谁写得既快又好。在起草前先构思一下,然后再起草,凡能在25分钟时间内完成初稿的同学可获得“耕耘奖”。(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快速表达的能力。)
(2)学生独立构思起草,教师巡视,并对习作有困难的学生作个别辅导。
(3)对在25分钟内完成习作初稿的同学授予“耕耘奖”。没有完成习作初稿的同学可以继续写,已经完成习作的同学可以尝试修改。
(4)指导修改,完善习作:
(a)启发谈话:美玉是琢出来的,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你的习作初稿写好以后,通过自己的修改可以使文章锦上添花。你有信心把自己的习作初稿修改得更完美些吗?改得好的同学还可以获得本次习作的“百花奖”呢!
(b)学生自改习作。先进行错别字和病句的常规修改。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对照“内容具体,感情真挚”这一要求进行重点修改。
(c)同桌或分小组相互传阅习作,与对方商讨需要重新修改的地方,然后根据对方提出的修改意见进行再次修改。
(d)课堂交流。指名交流时,教师可要求按“原来怎么写的——现在怎么修改的——为什么要这样修改”的顺序说出自己修改的过程和理由。
(e)评议“百花奖”。先分四人小组评议,再进行全班评议。
5.指导评赏,成就激励。
(1)启发谈话,激发评赏的兴趣。启发谈话:当你手里抓一把沙土放在太阳光下一照,就会看到点点金光。同样,各人的作文都有闪光之处,哪怕是写得不够理想的作文,也有一两句优美的句子或几个闪光的词语。你的习作通过自己几次修改,一定有许多成功之处。请你将自己习作中的成功之处读给同桌或小组里的同学听听,和他们一起分享你成功的欢乐。如果你认为自己全文写得好,就读全文:如果你觉得只有某一片断写得精彩,就读这个片断。对评赏得好的同学,老师将授予“浪花奖”。
(2)示例评赏,启发自我评赏。教师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习作或片断组织学生评赏,然后分组交流自评,畅谈习作收获,分享习作成功的乐趣。
(3)结合评议意见,学生对习作进行再修改。
6.誊抄习作。注意书写工整,不写错别字。
六、自主阅读园地
1.激趣引入。
同学们,以前我们学过批读文,其中学习了勾画、边读边批等方法。边读书边批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本册一单元课文《三峡之秋》,就对边读书边写进行了示范,你愿意运用这种读书方法吗?
2.读课题,明白要求。
3.学生自读短文,根据要求边读边批。
4.学习汇报自己的批注,大家进行评议,对好的加以肯定。
第十七课:不平常的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间真情,体会战士们的细心及英雄妈妈的坚强意志和博大胸怀。教学重、难点
感受人间真情,体会英雄妈妈的坚强意志和博大胸怀。教学方法
课件;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抗日战争的相关资料;了解书信常识。教学时数
2课时。教学过程
一、辩词导入,引生入文
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认为“说谎”对不对?为什么呢?(不对,骗人,不诚实等)可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有了一大群人在说谎。想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吗?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
板书:17 不平常的信
二、初读,寻找兴奋点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想办法先把课文读通,然后再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小组内交流。
2全班汇报总结:初步明白课文内容,他们不是撒谎,而是为了安慰抗日英雄赵蒙生的妈妈不要伤心难过而写的信,这是善意的谎言。(从定期写信、模仿笔迹等方面也看出战士们的细心。)
三、细读,找准情感持续点
1找出课文中一共写了几封信,分别是谁写给谁的。
2初读课文,我们已经明白了这些人写信“撒谎”的原因,再读课文。
课件出示前两封信:第一次假设自己的身份,你们是其中的一个角色,当发生这样的事情时会想些什么?用简单的词或句子概括写下来。
A和排长一起写第一封信给蒙生妈妈的战士们。
B战士们想象蒙生妈妈收到这封信的情景。
C收到蒙生妈妈回信的战士们。全班交流。
3带着自己的想象,再读这两封信,想:他们是的士兵。
4我们给蒙生妈妈写了很多信,从哪里看出来的?“我们一直和英雄„„1946年春天。”抓重点词:一直。复习巩固过渡句的作用。
5自读文中的最后一封信,谈谈自己的感受。想:这是一封的信。
6课件出示这最后一封信:再次假设自己的身份,你们是其中的一个角色,当发生这样的事情时会想些什么?用简单的词或句子概括写下来。
7两次假设对比,说说自己的感受。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文中两封给战士们的回信。
四、精读,抓住情感升华点
在整个故事中,除了课文提到的不平常的信以外,还有很多不平常的人、事、物。不平常的你发现了吗?再读课文找一找。课件出示:不平常的人、事、物。
五、真情流露,评选感动班级人物
读完这篇课文,我们在善意的谎言里看到了很多真诚的人,有真情的人。课文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感动,找找最让你感动的部分读读。说说谁最让你感动,并写上简单的推荐词。
第十八课:革命烈士诗两首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了解两首诗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读懂有比喻义的词和诗句。
3体会内容中蕴涵的作者情感,学习先烈们视死如归的革命气节。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先烈们不怕牺牲的革命豪情。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有比喻义的词和诗句,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
词语卡片,朗读录音带,搜集相关历史文字、图片和影像资料(渣滓洞集中营、白公馆集中营、11•27大屠杀等)。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囚 歌
一、解字导入新课
1从字形上看,“囚”是什么意思?囚歌又是什么意思呢?(从字形上看,人被四堵高墙紧紧围住,如笼中之鸟,失去自由。“囚”的意思是把人关在监狱里。“囚歌”在本文指革命者在敌人监狱里写的诗歌。)
2介绍时代背景。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知道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吗?用你们搜集到的资料和你了解的知识来给我们介绍一下。
二、初读,质疑问难
1师放范读录音带。
2生自读课文,要求想办法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3学生质疑,师筛选补充。
三、研读课文
1刚才我们理解了“囚”字的意思,就是把人关在监狱里,让人失去自由!那么请找一找这首诗中几处提到“自由”,勾画相关句子,想想每处“自由”指的是不是一回事?
2设疑:叶挺渴望自由,敌人也说要给他自由,为什么叶挺又不要了呢?这不是矛盾吗?在小组内读一读一、二节诗,讨论刚才的问题。
3小组交流,体会两个“自由”的不同,全班汇报。相机出示词语卡片理解“人”“狗”“一个声音”“爬出来吧,给你自由”等的喻义,重点体现在“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是指牢房中的革命者所要走的路被敌人锁得紧紧的。“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指为牢房中的叛徒所准备的道路是敞开的,只要你叛变革命,随时都可以爬出牢房。课件出示从电影中剪辑的一幅图:革命英雄图,叛徒形象图,丑恶的国民党反动派形象图,引导学生看图,联系诗歌,说说他们之间会说什么?自由讨论。让学生体会出国民党反动派一面加紧对坚贞不屈的革命者进行迫害;一面诱惑革命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叛变投降。师补充介绍叶挺被囚禁在重庆歌乐山“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渣滓洞集中营的原因和狱中斗争事迹。并强调叶挺同志不为高官厚禄所动。最后由狱中难友传唱这首诗一事回到课题的“歌”字。
4再读诗第一、二小节。集合学生从书中读到的,从影像中看到的,从老师那儿听到的进行强烈对比,相信学生对敌人和叛徒的憎恨会更深一层,对叶挺的坚贞不屈会更加佩服,真情流露,感情会水到渠成。
5既然不能得到我所渴望的自由,那么我情愿选择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①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三节。理解“活棺材”“永生”“地下的烈火”。(同桌讨论,汇报)
②师小结:虽然人的身躯在烈火和热血中燃烧了,但人的尊严,人的精神还在,它们将获得永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叶挺将军怎么样?(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气节)
③该怎样读才能读出作者的壮志豪情?(“地下的烈火”“一齐烧掉”“得到永生”等词语读时要铿锵有力,语气逐渐激昂,节奏加快。)
6指名读,全班评析,学生再读。
四、指导朗读
1初步划出节奏。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里爬出!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2指名读——学生评价——指名读——多形式读——背诵。耕 荒
一、故事引入,渲染气氛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叶挺同志视死如归的革命豪情,其实像这样的烈士还有很多。师讲述渣滓洞集中营、白公馆集中营、11•27大屠杀等历史事实。简介作者。
2让学生在义愤填膺时听录音带范读《耕荒》。
二、自读诗歌,质疑解难
1学生试着自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这是写给自己孩子的遗嘱,体会诗中的意思,自由交流。
三、联系《囚歌》,理解喻义
1《囚歌》和《耕荒》这两首诗歌的写作背景差不多,两位都是革命烈士,请同学们试着联系《囚歌》中的词句意理解方法来理解这首诗歌。
2交流。重点指导对“荒沙”“满街狼犬,遍地荆棘”“愿你用变秋天为春天的精神”“把祖国的荒沙,耕种成为美丽的园林”的理解。
3猜想这位父亲在给孩子写遗嘱时的心情,体会作者的气节和心愿。
4朗读,读出父亲对孩子的爱,对敌人的憎恨和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
四、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儿子看到父亲的遗嘱时会怎样想?怎样做?
2假如你是作者的孙子,知道了爷爷的英雄事迹,会怎么想?会怎么做?
五、用自己最有效的方法背诗歌
六、搜集更多革命烈士的诗歌,开展革命诗歌交流活动
第十九课:许世友四跪慈母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爱的伟大,学习许世友将军孝敬母亲、感恩母爱的品质。
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按一定顺序写作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母慈子孝的伟大品质。教学方法
了解许世友将军的故事;搜集英雄名将的尊老故事。教学时数
1~2课时。教学过程
一、破题导入
1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一篇关于名将故事的文章。
板书课题:19 许世友四跪慈母
2交流:你从课题中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
二、速读梳理
1(师抓住交流中的“四跪”)质疑:我也和你们一样,想知道许世友为什么四次跪在母亲脚下。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找找吧。
2指生分段朗读课文,正音。
3交流:从课文中明白了什么?
三、细读填表
1自读课文,小组完成表格次数时间起因许世友的语言、动作母亲的语言、动作结果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对比母子二人的语言动作,简单地写写感受
2全班交流。
3重点指导理解第三次许世友及母亲的对话和动作。插入介绍许世友生平。帮助学生理解“忠孝难两全”和“舍小家,为大家”的高尚品质。
四、品读感悟
1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一次,有感情地朗读。全班评读。
2复述这个故事。
五、写作方法指导
1观察表格中的“时间”栏,明白按时间顺序,详略得当介绍事情的习作方法。
2学习通过人物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习作方法。
六、补充课外知识
1搜集到的英雄名将的尊老故事。
2许世友另外三次跪母的详细情况。
第二十课:鸡毛信
教学目标
1能快速、流利地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欣赏海娃的机智勇敢、不怕牺牲。
3能用自己的话转述这个故事。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大意,学习海娃的品质。教学时数
1~2课时。教学方法
王二小、雨来、张嘎等抗日小英雄的事迹。教学过程
一、初识小英雄
1从前边的课文中我们认识了很多大英雄,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个小英雄的故事:板书课题。想知道鸡毛信是怎么一回事吗?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这篇课文,简单概括全文的内容。
2划分成几个相对独立的小故事,并为故事拟定小标题:接受任务,巧妙藏信,深夜逃走,丢信找信,诱敌负伤,完成任务。
3指导学生分别朗读这六个故事。
4学习按事情发展经过写作的方法。
二、细读小英雄
1课文最后写到张连长称赞海娃是小英雄。从哪些地方看出海娃是小英雄呢?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小故事读读找找。
2全班交流。勾画出相关语句,有感情地朗读。
3抓住对海娃语言动作和表情的描写,体会海娃的心理。
三、赞美小英雄
1写海娃。
2画海娃。
3演海娃。
4说海娃。
5唱海娃。„„
四、寻找抗日小英雄
1937年到1945年,是中华民族危亡的时刻,日本鬼子在我们神圣的土地上,烧杀抢掠,肆无忌惮。你可知道,那时和我们相仿年纪的儿童们没有温饱,没有课堂,是飞机、坦克炸毁了他们幸福的童年。然而,他们在战争中没有退缩、屈服,而是和父辈一起,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担起了沉重的抗争。像海娃这样的小英雄有很多很多,如:王二小、雨来、张嘎等。交流自己知道的小英雄故事。
五、身边现代小英雄
现在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我们生活在幸福与快乐之中,在我们周围也涌现出了一些小英雄,他们勤奋好学、艰苦朴素、乐于助人、敢于和坏人坏事作斗争„„你能找到吗?夸夸身边的现代小英雄。
积累与运用
(五)教学目标
1区别破折号的三种不同用法。
2积累名言。
3体会人物的语言、动作可以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
第二篇:西师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西师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课:看海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相关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不同角度、不同时间观看海潮所具有的不同特点。
3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动词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感受在沙滩看海时海潮的壮美。
教学准备
海潮的录像资料。(布置学生课外收集有关海潮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教学时数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有小朋友到海边旅游过吗?谁能说说你看到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
2大海有时平静,有时波浪翻滚。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大海,会给我们留下不同的印象,也会让我们产生不同的联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看海》这篇课文。看看作者徐蔚南给我们展示的大海具有怎样的特点。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自由轻声读课文,给不会读的字和不理解的词注上记号。
2交流自读情况,认识生字新词。学生汇报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通过相互交流解决生字读音,教师参与其中,相机指导。注意指导:隙(xì)间、澎湃(pài)、潮汐(xī)的读音。
3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主要是从哪些不同角度看海的?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课文先写了“从山上望”,再写了“到沙滩上看”,还写了“看潮水涌在石块间”。
4课文主要写了从三个不同角度看到的大`海,构成了全文的第二、三、四段,也是课文的主体部分。请同学们再浏览全文,看看第一段和第五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引导学生认识第一段的总起作用,开门见山地表达看海的愉快。第五、六段在二、三、四段具体写看海场面的基础上,介绍作者自己的感受:大海却还和平常一样,看似永无变化,却带给人们太多的遐想。
5简述课文脉络。引导学生简述:课文第一段总领全文,开门见山地表达看海的愉快。接着写从不同的角度看海所见到的不同景象,最后写自己看海的感受。
三、深入研读课文,感受潮水不同特点的美
1品读课文第二段。
(1)这段课文写的是在什么位置看海?(从山上望下去……)
(2)出示句子,齐读:你可以看见那潮水像是一片叠一片的。一片水拥到沙滩上了,接着就是第二片水盖在第一片上。谁能说说“叠”是什么意思?从“叠”“拥”“盖”这三个动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引导学生感受从山上望下去,海潮的轻柔、文静,这是一种柔和的美。)
(3)学生读上面这两个句子,边读边想象潮水轻柔的动作,读出自己的想象和感受,读出一种柔和的动态美。
2品读第三段。
(1)自由读这段课文,看看这段课文写出了潮水的哪几种不同状态?(引导学生理解这段课文描写了初上潮时的情景和高潮时的情景。)
(2)读初上潮时的情景,注意读出“卷”的轻柔。
(3)理解“等到高潮时”的片段。抓住“拥”“跃”“跌”“跳”“飞”“怒号”“前赴后继”等表示动作的词,想象高潮时,海水征服沙滩的气势。抓住“升起一阵阵的白烟……”“那潮水面上仿佛铺满了一颗颗的水晶,跟着潮头滚过来……”“有时还有一两点特别明亮的水花,像是长明灯,照耀在海面上……”等句子,用录像播放海潮翻滚的场面。让学生体会海潮奔腾的气势和美妙壮观的色彩,激发学生激越、喜爱的感情。
(4)美读第三段,注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朗读的感情由轻柔,逐步激越,力争达到入情入境的朗读效果。
3自由读课文第四段。
(1)理解“石隙”“激荡”“前窜后缩”等词语。
(2)引导学生读出涌在石块间的潮水所具有的欢腾、调皮的情趣,体会其“有味”。
4回顾小结以上三段的内容。
(1)课文这三段分别写了从哪三个不同角度看到的海?看到的景象具有什么不同特点?(让学生简述。)
(2)不同时间、不同角度看海,会产生不同感受。那么,读了以上内容,你有什么感受。自由说说。
(3)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收集的关于海潮的图片或资料,说说自己的感受。
四、回归全文,体会作者感情
1读课文第一段。体会总起句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2学习课文最后两段,体会作者对大海的赞美。
五、完成以下作业
(1)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2)抄写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
附:板书设计
看海从山上望轻柔
在沙滩上看汹涌
看潮水在石块间有趣
第二课: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在语言环境中懂得每个生字的意思,学会写这些字。
2能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美景,受到美好景致的感染。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知道同题可以写出不同内容的诗的常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诗的文字想象画面,读出诗歌展示的美景和自己的喜悦之情。
教学准备
反映古诗美景的教学挂图。(学习课外收集杜甫、王安石生平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开启学生想象思维的大门
1同学们,以前我们已经通过课内课外接触了不少古诗,这些古诗语言简洁,节奏明快,富于感情,脍炙人口,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画面。读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我们的头脑中就会展开一幅美景:两岸青山相对耸立,江水与天相接的远处,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缓缓飘移过来。
2请同学们自己回忆曾经读背过的古诗,口中吟诵诗句,头脑中想象诗所描写的画面。
3抽2~3名学生背古诗句。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诗句所展示的画面。
二、学习本课第一首诗《江畔独步寻花》
1出示课题《江畔独步寻花》。
2教师范读这首诗,不认识的字要借助字典注意读正确。重点解决“倚yǐ”的读音。注意“簇”字的读音。
4读诵这首诗。
5理解本诗意思。
(1)解题:这首诗是杜甫于公元760年在成都时所作。同学们收集了杜甫的相关生平,能在班上将`你收集的资料交流交流吗?
(2)学生交流杜甫生平资料。
(3)教师归纳介绍:杜甫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来到了成都,建起草堂,有了自己的住所,感到十分欣慰。春暖花开,他独自沿江散步,看到江畔的美丽景色,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题目中的“江”,指成都的锦江,“寻花”是赏花的意思。
(4)理解诗的第一、二行。
①学生借助注释,理解“黄师塔”、“江水东”。
②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诗的一、二行所描写的景象。
③教师归纳小结这两行诗的大意:在黄师塔前,锦江水向东流去,和煦的春光加上暖烘烘的微风,让人感觉困倦。
(5)理解本诗的三、四行。
①理解“无主”的意思。
②师生共同交流第三、四行诗的大意:不知是谁家的一簇桃花开得十分艳丽,让人不知是欣赏深红色的好呢,还是欣赏浅红色的好。
(6)引导学生美读全诗。
①展示体现本诗意境的教学挂图,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学生看图听教师朗诵。
②学生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用自己的话简述全诗大意。
③抽学生单个朗读,教师对学生的停顿、节奏相机作指导。
④让全班学生闭眼想象全诗所描写的画面,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7)体会诗的感情。
①同学们感觉全诗写出的画面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②作者写赏花,写得花儿艳丽,景致明快,可见其心情怎样?字里行间,看出杜甫对美好春天和江畔美景是一种什么态度?
③引导学生带着赞美、喜爱的感情,吟诵全诗。
三、学习本课第二首诗《书湖阴先生壁》
1以学生收集的有关王安石的资料汇报,引入课文的教学。
①学生汇报有关王安石的生平资料,大致了解王安石生平。
②解题:王安石,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小学生比较熟悉的有诗《元日》《泊船瓜洲》等。《书湖阴先生壁》是作者访问朋友湖阴先生,被湖阴先生的人格及家周围清新环境所吸引而写下的诗,并将它题写在湖阴先生的墙壁上。“书……壁”,即题写在墙壁上的诗。
③教师板书课题《书湖阴先生壁》,学生齐读课题,注意读出“书……壁”这种句式。
2自读这首诗,借助注释自己理解大意,提出疑难问题。教师相机解惑。质疑预设:长扫:即常扫,指经常打扫。花木成畦:花木一畦一畦,整齐美观。一水护田:指一条小河环绕田野流过。两山排闼送青来:排,推的意思;闼,指门。这句采用拟人手法,说两座青山推开院门,把绿色送进庭院。
3引导学生说这首诗的大意。这首诗前两行写庭院景色,以静态描写方式,赞扬庭院环境清洁幽雅;后两行采用拟人手法,进行动态描写,把庭院内部与外部美景联系起来,静动互补。全诗把这座乡间小院的美景和主人的高雅品格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安闲幽雅的感受。
4指导学生美读全诗。
(1)通过第一、二行中的“静无苔”“花木成畦”,感受庭院的洁静幽雅,注意读得轻松愉悦。
三、四行注意“绕”“送”等动词,读得高昂跳跃一点。
(2)让学生想象画面,反复美读。
(3)体会作者对湖阴先生庭院的赞美之情。读出赞美愉悦的语气。
5拓展延伸。
(1)了解古诗常有“书……壁”“题……壁”等句式作题目的基本常识,让学生回忆交流自己收集的相关诗词,背一背,说一说大意。
(2)背诵其他写景古诗,强化诗对学生的情感影响。
四、作业设计
1把每个生字写三遍。
2默写课文。
3选课文中一首诗,改写成一个写景的片断,写好以后,还可以根据描述的内容,画一幅风景画。
第三课:三峡之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并能理解“摇曳”“清冽”“朦胧”“凌空飞降”等词语的意思。
2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词句。
3能领悟按一定顺序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仿照批注,批写课文描写的三峡秋天的特点及感受。
4通过读课文想画面,激发学生对三峡美景的热爱。
教学重点
读课文,想画面,了解三峡美景在各个时段的不同特点。
教学难点
领悟在不同时间抓不同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课前师生均收集有关三峡的图片、文字、音像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话说三峡
1教师放三峡美景的录像片断,配音简介三峡。长江三峡,是中国第一大河长江上最神奇、最壮观的一段峡谷。它西起重庆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段峡谷组成,全长193千米。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说说自己了解的长江三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出生字新词。
(1)教师出示生字,引导学生读:陡峭巨蟒眨眼驳船摇曳朦胧清冽光晕划开凌空飞降
(2)相机对加点字的读音作指导。
2.浏览课文,勾画出课文中表示一天中不同时段的词,想一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三峡秋天的景物特点的
(1)学生浏览,勾画。
(2)学生汇报交流。课文是按照一天中的早晨、中午、晚上等不同时段描写三峡秋天的美景的。
(3)作者写早晨的三峡美景之前和在文章的末尾,还各有一段,找出来读一读,想想这两段在文章开头与结尾,各有什么作用。文章的第一段:总写了三峡的秋天是一个成熟的季节。文末的一段,点明所写的美景正值中秋。这两段首尾照应,构成文章的开头与结尾,使文章结构完整。
三、批读课文,感受三峡之美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一段,借助书上的批注,看看自己读懂了什么。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段
(2)汇报交流。
①引导学生通过课文批注明确三峡的秋天具有成熟、丰硕的特点。
②引导学生批注:自己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了三峡秋天的成熟特点的。这段总写三峡的秋天,抓住了果实的特色、清香来体现成熟。
2.这篇课文主要写三峡秋季一天中不同时段的美景,你认为哪个时段的景色最美,找出来读一读,把自己的感受批写在相应的段落旁边。
3.学生汇报交流。(以下是教师预设课堂,可根据学生汇报而改变交流的顺序。)
(1)汇报课文写早晨的段落:
①读了这一段,你认为早晨的三峡秋色最美,你是从哪些词语感受到它的美的?(透明的露水、峡风的凉意、新鲜而闪烁的阳光。)
②你从以上词语中发现早晨的三峡具有怎样的主要特点?(景物特别明丽。)
③你在文中都批注了些什么?(学生汇报,教师相机肯定,引导学生补充批写景物及景物特点,或者批写自己的感受。)
④教师小结:三峡的早晨,沐浴在阳光之中,清新凉爽明丽,给人轻松舒适的感受。请同学们美美地朗读这一段。
(2)汇报课文写中午的段落。
①学生闭眼,听教师朗读这一片断,头脑中想象这段话描写的画面。
②请学生说说,从自己想象的画面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以下词语中感受形象画面: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跳跃;长江像巨蟒翻滚呼啸,奔腾流去,波光荡漾。
③感受中午时候的三峡特点。引导学生从动词“跳跃”“翻滚”“呼啸”“奔腾”“荡漾”感受三峡秋天的热烈气息。
④让学生带着欢快、热烈的语气读好这一段。
⑤让学生体会本段中的几个比喻句,批注出这几个比喻句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⑥让学生带着想象的画面,美读这段课文。
(3)汇报写下午的段落。
①学生自读这段课文,想一想,三峡的黄昏有怎样的特点?你是从哪些语句中知道这些特点的?把自己想的,批写在文章的旁边。
②与同学交流学习这一段的情况:说特点,说自己是怎样体会到这些特点的。
③学生自己小结自学这段的方法,批注在文章的旁边。
(4)汇报写夜晚的段落。
①齐读课文后,说说三峡的夜晚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三峡夜晚的特点是:幽静。
②教师出示句子,引导学生轻读。“渔火和灯标,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地摇曳。”“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亮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
③请问同学们读出了什么味道?让学生体验三峡之夜的宁静、清幽。
④品读这段课文,注意引导学生读出感情。
4小结第2~6段。
(1)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所描写的不同时段的景物,从形象的语言中,体会特点。
(2)体会课文分时段写在条理方面的作用。(围绕三峡的秋天美景,分时段写出其特点,显得条理清楚,让三峡秋色之美更具丰富的内容。)
(3)回顾自己的批注,体会批注在学习课文中的作用。
5体会课文最后一段的作用。(通过讨论明确:点明时间,照应开头)
四、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1回顾全文内容,简要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2讲讲作者写三峡秋天之美景,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说说你对三峡美景的感受,或写一段赞扬三峡秋色的话,与同学交流交流。
4体会本文的表达方法。
(1)按时间顺序有条理地表达。
(2)通过景物,展示其不同特点。
(3)充分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描写景物。
五、作业设计。
1背诵喜欢的段落。
2把自己喜欢的词语或精美文段抄写下来。
附:板书设计三峡之秋早晨明丽中午热烈下午朦胧晚上幽静
第四课:游漓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2能通过课文中的形象描写,感受漓江山峰的形态特点,领略其独特与神奇。
3能把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抄录下来。
教学重点
从课文的描写中,想象漓江山峰的形态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
从课文的描写中领会漓江山峰的独特与神奇。
教学准备
漓江的风光图片,文字资料、音像资料。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识漓江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就让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吧。漓江发源于广西兴安县猫儿山,全长437千米,是桂林人民的母亲河。漓江像一条青绸绿带,蜿蜒曲折。漓江从桂林至阳朔一段,长83千米,两岸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兼有深潭、险滩、飞瀑、流泉。乘船游览其间,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故有“百里漓江,百里画廊”之说。这样的美丽,同学们想去欣赏吗?好,咱们一起去游历漓江。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
2借助工具书,或与同学交流,达到识字和理解新词的目的。
3学生自由大声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4同学交流,课文写了些什么内容。
5全班交流汇报课文主要内容。课文总写了漓江山峰的独特神奇,然后按乘船游览的顺序,依次写了象鼻山、斗鸡山、画山的独特景象。
三、品读课文,同游漓江
1作者游漓江,介绍了哪些有关情况?(生平第一回游漓江,天气情况,利用游船望两岸风景。)
2作者游漓江,看到漓江山峰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1)读第二段,找出写漓江山峰独特特点的词语并画上横线。(像……竹笋、宝剑、屏风,直挺挺地冒,像……盆景)
(2)从这些词语中,你感受出漓江山峰的什么特点?(没有斜坡,直挺挺地拔地而起。)
(3)作者这里写的山峰,具体指的哪座山峰?叫什么名字?读课文第一、二段,学后说一说。(作者没有具体写哪座山峰,而是总写山峰特点。)
3与作者同行,游漓江美景。
(1)指名学生分别读课文第3~5段。
(2)这三段,作者游历了哪几个具体的景点?(象鼻山、斗鸡山、画山。)
(3)请同学们自由选择,你最喜欢哪个景点你就进入课文的相关段落,跟作者一同去欣赏漓江山峰的独特美景。
(4)学生汇报自己欣赏的段落。
①象鼻山景点。
A汇报象鼻山景点的样子:一块长方形的岩石,在伸向江心时,中间像被谁挖去了整整齐齐的一大块,那剩在江水里的一根石柱,不正是大象的鼻子,插进漓江中尽情地吸水吗?
B能把这奇特的画面画下来吗?(学生画简笔画,引导形象思维,帮助理解文字内容。)
②斗鸡山景点。读第四段,抓住词语“对峙”、“拍打着翅膀”、“窥视着对方”、“啄过去”想象斗鸡山的样子,感受其神奇与独特。
③学习第五段。引导学生读这一段,理解画山得名的原因。抓好以下语句的朗读与感悟:“分明是高悬在江上的一幅图画。”(似画而非画。)上边画着九匹骏马,有的默默地伫立,有的悠闲地嚼草,有的扬蹄疾走,还有的昂首嘶鸣。(画`山的不同姿态,让人感受到天然山峦峭壁的神奇。)你可以幻想那里有多种形态的马,也可以幻想其他形象,能让喜欢思索的游人,自己去领会和创造迷人的图画。(体会想象的作用,领会画山的神奇是人们的想象而产生的。)
(5)再读第3~5段,整体感受不同景点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引导学生感受到不同景点的不同形态,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独特神奇。)
4读课文最末两段。
(1)学生朗读这两段,思考,作者在这两段中告诉我们什么?(学生交流各自的观点:阳朔的风景会比本文写的景区还要美,祖国的江山到处有美景。)
(2)作者写这篇课文,把漓江美景展示给读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热爱漓江山峰的独特与神奇,赞扬祖国山河的无比秀美。)
四、回归整体,体会表达方法
快速浏览全文,想想课文描写漓江山峰的语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边读课文,在头脑中边产生形象,体会形象描写给人形象感受的表达效果,体会比喻、拟人、排比句的表达效果。)
五、作业设计
1摘写喜欢的词句,背诵喜欢的词句。
2想象自己头脑中熟悉的一处景点的形象,思考它有怎样的特点,用形象的描写把这个景点写下来。附:板书设计
积累与运用
(一)教学目标
1知道通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形象地描绘自然景物的方法,能用这种方法描写自己熟悉、喜爱的景物。
2引导学生读记“语海拾贝”中的诗句,积累写景佳句。
3通过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资料的能力。
4自主阅读《拉萨的天空》,感悟文章抓住拉萨天空湛蓝的特点写得优美具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时数
3~4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抽学生读课本上的两个句子,边读边想象句子所展示的景物画面。
2引导学生想一想,这两个句子分别用了哪些修辞方法,用“——”画出拟人手法的语句,用“~~”画出比喻手法的语句。
3说说这两个句子运用这两种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4让学生从本单元或其他读物中,找出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的句子读一读,还可以抄写两三个这样的句子在摘抄本上。
二、语海拾贝
1读课本中的古诗名句,达到正确断句,有节奏地朗读的效果。
2想一想这些名句具有怎样的共同特点。(都是写景佳句。)
3开展“你对诗人知多少”的资料交流活动。(学生自主介绍有关诗人刘嗣绾、雷庵正、苏轼、宋新的相关资料,介绍课本上写景佳句的出处,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
4背诵课本上的古诗句,头脑中想象诗句所展示的画面。
三、互动平台
1学生自由浏览课本中师生的对话,熟悉相关内容。
2分角色读师生对话。
3讨论,本单元课文写景,抓住了景物的哪些特点在写?
举例:
①《三峡之秋》总写三峡秋天,从色彩、景物、香气中体现出什么特点?(成熟的秋天特点。)
②《三峡之秋》写早晨,抓住了怎样的特点?(明丽。)
③《游漓江》写斗鸡山的段落,作者抓住了怎样的特点?(把对峙的两座山的山势形态,比作两只斗鸡,形象地展示了山势神奇的特点。)
小结:写景的文章,必须在全面观察景物的基础上,抓住其主要特点,将主要特点形象地描绘出来,才能让读者对所写景物的特色有所感触,才能把文章写得有声有色。
4本单元所学课文,在写景时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引导学生举例介绍出来。并说说这些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5引导学生感悟:写景要抓住景物特点,并运用恰当修辞手法来展现景物特点。
四、综合性学习(课前布置收集,世界各地风景名胜的图片及相关文字资料。)
1学生自主分组,每组确定组长一人,负责组内活动的组织安排。
2各组成员组内交流自己的图片或文字资料,相互启发,达到对自己图片的内容、特点有较为正确、全面的了解的效果。
3学习本单元描写景物要抓住特点,运用一些恰当的修辞手法表现景物的方法,把自己图片上的风光用优美、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出来,作为自己图片的解说词。
4组内组织“世界风光展”。学生展示组内成员带来的图片,各自作自己图片的解说员,介绍自己的风光图片。同学给解说员的解说作客观评价。(注意从抓景物特点和表达方法两个方面加以评价。)
5班上举办“世界风光展”。相互观摩图片,图片主人主动向观摩者解说。
6评出最佳解说员若干。
五、习作百花园
1细读课本要求,进入生活情景。
(1)学生读课本对这次习作的提示与要求,思考:这次习作主要写什么内容?(写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物。)
(2)这次习作,有什么要求?(要学习本单元描写景物的方法,这些方法具体有:抓住景物的特点作形象生动的描写;注意运用恰当的修辞方法;注意运用一些描写景物的好词佳句。)
(3)走出课文,走进生活中的自然美景。课文描写的美景,在我们头脑中产生了清晰的形象,那山,那水,那树……是那么生动,那么独特。其实,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我们身边的美景也一样的富有特色,一样的让人流连忘返。请同学们回忆,你的家乡的山、小河、村落,你家乡的广场、公园、草坪、树林……你旅游时见到的名山、古刹、湖泊……把这些自己游览过的或者自己家乡的美景,选一处你最喜欢的,向同学口头介绍介绍。讲述时注意抓住景物在形状、颜色方面的主要特点及自己的感受,有条理地讲。学生介绍自己身边的美景或经历过的美景。教师同学倾听,并评价。相互引导学生讲清特点,形象地描述。
2引导学生自主习作,学会修改。
(1)通过自己的讲述和听同学的讲述评议,确定自己写作的内容。
(2)自拟题目,想好自己所写景物及其主要特点,想好写作时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写作时突出景物的美。
(3)学生写作。
(4)仔细读自己的习作,看是否通过具体的语言描写,展示了景物的美好形象?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是否用得恰当?是否有利于展示景物的特点?边读边想边修改。也可以请同学听自己的习作,相互评改。
六、自主阅读园地
1激情导入,阅读短文。
教师:同学们知道拉萨吗?拉萨地处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海拔3000~5000米,有“世界屋脊”之称,站在那样的高原之上看天空,一定有不同的发现和不同的感受吧。想知道高原上看到的天空是什么样子,有什么特别吗?请仔细读《拉萨的天空》。
学生:初读短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的什么?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把自己读后的想法说给同桌听一听,相互启发。)
2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再读短文,看看围绕拉萨的天空,作者是怎样写出其特点的。作者用了哪些好词佳句,或者修辞方法,在书上勾画圈点出来。
(2)学生汇报自己的读书体会。(抓住短文内容、景物主要特点、优美词句、修辞方法、表达方式等汇报交流。)
(3)再读短文,整体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短文。
4摘抄短文中的好词佳句。
第五课:捅马蜂窝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纠缠”“捣毁”“惊魂稍定”“痊愈”等词语的意思。
2能简述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马蜂的特性和我对马蜂的态度转变。
3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捅马蜂窝的情景写得紧张而扣人心弦的。
4理解课文最末一段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怎样把捅马蜂窝的情景写得紧张而扣人心弦的。
难点:体会作者对马蜂至死保卫家园的精神的钦佩和对自己伤害无辜的忏悔之情。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有过五彩斑斓的童年。作为孩童,我们也一定有过淘气的惬意,有过冒失的忏悔。那充满童真童趣的往事,回忆起来,是那么富有天真烂漫的色彩。今天,我们就带着这童年的天真与稚趣,跟着作家冯骥才一齐去捅马蜂窝好吗?(板书课题“捅马蜂窝”,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1学生初读课文,把生字、新词勾画出来,借助字典读准字音,理解新词的意思。
2教师出示生字新词,抽学生认读,相机正音。(捅马蜂窝、纠缠、褂子、捣毁、痊愈、沉甸甸、惊魂稍定、粘上去)提示学生:形容词“沉甸甸”中的叠词,一般应该读成阴平,念作chén diān diān。纠缠的“缠”字,注意不要少写右边头上的一点。
3理解词意。
马蜂:学名胡蜂,昆虫,头胸部褐色,有黄色斑纹,腹部深黄色,中间有黑色横纹,尾部有毒刺。以花蜜和虫类为食物。
纠缠:绕在一起。
捣毁:砸坏、击垮。
4学生再读课文,达到读通读顺的程度。教师相机检查指导,对拗口的句子,要多读几遍。
5快速浏览全文,想一想:文章叙写捅马蜂窝的故事,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来记叙的?(作者先写了儿时捅马蜂窝的起因、经过、结果,再写我对马蜂特性的认识和感受。全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教师:这篇课文的1~7段,写了“我”捅马蜂窝的经过;8~11段,写了“我”对马蜂性格特点的认识和对捅马蜂窝的忏悔态度;第12段,表达“我”盼望马蜂重建家园的愿望。
1学习课文1~7段。
(1)学生自由读1~7段,想一想哪些内容给你印象最深,用笔作上记号。
(2)学生汇报交流自读所得。体会以下句子:“这里,最壮观的要数爷爷窗檐下的马蜂窝了。很像倒垂的一只大莲蓬,无数金黄色的马蜂爬进爬出,飞来飞去,不知忙什么。”(交代了马蜂窝的位置、体积、开头及马蜂家族的“人口众多”。)“爷爷不敢开窗,怕它们中间哪个冒失鬼一头闯进来。”(暗示马蜂窝给爷爷生活带来的极大不便。)
(3)分角色朗读爷爷奶奶的对话。(进一步感悟马蜂窝给爷爷奶奶生活带来的不便,点明了捅马蜂窝的原因。)
(4)重点研读第6段。
①抽生读第6段,思考“我”捅马蜂选在什么时间进行。(在爷爷午睡的当儿,不想让大人知晓,可见其幼稚。)
②“我”作了哪些准备?理解相关动词。“悄悄溜”“脱下褂子蒙住头顶”“遮盖”“只露”“接绑”“约定”“开门”“关门”(让学生仔细品读第六段,想象这些动词传神地表达出“我”既想捅马蜂窝,又有些害怕的孩童心理,读好第6段。)
(5)重点研读第7段。
①请学生自由朗读第7段,边读勾画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
②交流勾画的语句,体会捅马蜂窝的具体细节和紧张气氛,学习把文章写具体的描写方法。感受细节描写的语句:“一些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写出了马蜂数量多,飞起来的声音及气势让人吃惊。“只听„嗵‟,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跟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我扔掉竿子往小门那边跑。”从声音、情态、颜色方面,写出了捅掉马蜂窝的具体情况,从“扔掉”“跑”等动词,写出了紧张,突破性。“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从这只马蜂的动作,写出了它不顾一切的气势,从“决心相撞”写出了马蜂拼死一搏的决心。(以上重点词语,要引导学生细读,边读边想象当时的动作、神态,理解细节描写对于生动形象地展示情境的作用,学习把文章写具体的方法。)
③重点词句研读后的小结:从捅马蜂窝到挨蜂蜇,时间不长,作者却写得生动形象,令人惊心动魄。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平时观察细致,靠的是准确生动地用一些表动作、行为、情态的词语,靠的是细节描写这一表达方法。希望同学们留心观察并学习一些细节描写的方法。
2学习课文8~12段。
(1)学生默读课文8~11段,想一想自己从中明白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白:
①马蜂有毒,蜇人后伤势严重。(第8段)
②马蜂具有你不惹它,它不蜇你,它要是蜇了你,自己也就死了的特点。
③马蜂具有为保卫家园而牺牲自己的勇气,令人佩服。
(2)抽学生读课文第12段。感悟“我”思想的转变。理解句子:“那一群无家可归的马蜂呢?”表达了作者对马蜂的惦念。“它们会不会回来重建家园?我甚至想用胶水把那个空空的蜂窝粘上去。”表达了作者盼望马蜂重建家园,也反映出对自己捅马蜂窝行为的忏悔。
(3)小结第8~12段内容。以上段落,反映出马蜂的生性特点和“我”了解其特点后对马蜂的忏悔、惦念之情。
四、回归全文,概括课文内容
1再次引导学生浏览课文,回忆故事的前因后果。
2引导学生采用各段内容归并概括全文内容的方法,简述课文主要内容。
3引导学生交流学习课文后所受到的启发。认识了马蜂保护家园与入侵者同归于尽的特性;从文中“我”的忏悔中,感受到不应该伤害马蜂,应该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应该加强保护自然,保护环境。
五、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词和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
2作一次小练笔:想象马蜂重建家园的情景及艰辛。
附:板书设计捅马蜂窝起因经过结果认识马蜂精神盼望马蜂回归
第六课:我没有钓到那条鱼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惬意”“深谙”“暗忖”“功亏一篑”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能感悟课文借钓鱼所阐明的做人的道理。
3通过朗读,感受课文语言文字的美,领悟环境描写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悟叔叔说的话所蕴含的道理。
难点:揣摩环境描写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出示课题
同学们,知道怎么钓鱼吗?体验过钓鱼的乐趣吗?当鱼儿咬住鱼钩,你用力向上提鱼起来时,鱼儿在水中用力挣扎,那颤动的渔竿,绷紧的渔线,钓鱼者激动的心情,真是让人回味无穷。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篇写钓鱼的课文,去体味一下钓鱼的乐趣吧。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给不会读的字、词作上符号,反复读几遍。
2教师检查下列词语的读音。跋涉惬意深谙甩出诱饵鼓励塞到手里若无其事欣喜若狂慢条斯理功亏一篑意味深长自吹自擂注意听学生读字、词的发音,相机正音。
3在课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深谙:课文指叔叔很熟悉哪儿有小鱼。
暗忖:心理暗暗地想。
若无其事:装作没发生什么事一样。
欣喜若狂:高兴得不得了。
意味深长:话语含意深远。
慢条斯理:形容说话或做事很慢,不慌张。
自吹自擂:自己吹嘘自己。
4仔细默读课文,大致把握课文内容。
(1)学生逐段默读课文,在理解每段内容的基础上,简述课文内容。课文开头总写了第一次钓鱼让人难忘,接着写那次钓鱼的具体经过和钓鱼给“我”的启示,最后再次强调这次钓鱼所明白的道理令“我”终身受益。
(2)引导学生感悟课文谋篇布局上的特点。课文按“总—分—总”的结构安排材料,使文章首尾照应,结构完整。
三、深入研读,悟情悟理
1研读第2~5段。
(1)自由读第2~5段,说说这几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①这几段主要写了钓鱼的时间,当时的怡人景色和钓鱼的经过。
②提问:第2段介绍钓鱼的时间和怡人的景色是哪些句子?找出来读一读。“那是初秋时节的一天,和煦的阳光静静地照耀着树林,在地上投下长长的阴影,使我们觉得格外凉爽惬意。一路上,树叶苍翠欲滴,十分悦目;花儿鲜艳可爱,芬芳醉人;鸟儿们叽叽喳喳,欢叫不已。”
③引导学生理解这段话中的词语:
惬意:快意,舒适。
苍翠欲滴:绿色非常饱和,像要滴出来似的。
④这段景色描写的话,写了许多景物,把当时的环境形象地展现了出来,有绿树、有阳光、有阴影、有鲜花、有鸟儿的欢叫,可谓形、声、色都作了描绘,作者这样写,表达出当时的心情怎样?表达出当时作者的兴奋与愉悦。
⑤请学生带着兴奋愉悦的感情读读这段环境描写。并体会环境描写对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提问学生,课文和句子具体写钓鱼的经过情况是怎样的。
①引导学生抓住以下词语和句子了解钓鱼的经过和人物情感的变化。眼巴巴——大为失望——恳求叔叔——满脸沮丧“我模仿着别人钓鱼的样子,甩出钓线……眼巴巴地等候鱼儿来咬食。”(抱有极大希望钓鱼。)“好一阵子什么动静也没有,我不免大为失望。”(希望变成了失望。)“我望着叔叔,脸上露出恳求的神色。”(无奈下的求助。)“我掉转头,欣喜若狂地喊道:„我钓到了一条!‟„还没有哩。‟叔叔慢条斯理地说。”(一有动静“我”激动不已。)“我满脸沮丧地一屁股坐在草滩上。”(非常气馁,并为鱼儿逃走和自己的盲目吹嘘而沮丧。)
②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感情变化?引导学生理解叔叔的一段话:“在鱼儿尚未被拽上岸之前,千万别吹嘘你钓到了鱼。在事情未办成之前就自吹自擂一点用也没有,纵然办成了也无须自夸,这不是明摆着吗?”组织学生读这段话,讨论交流这段话的含义。引导学生明白:事情没办成就四处张扬,吹嘘是不可取的,只会带来烦恼和沮丧;做事要养成谦虚务实的好习惯。
2把2~5段完整地读一读。
3学习课文最后一段。学生齐读这段课文,思考并说一说这段话与课文第一段有什么联系。(结尾强调这次钓鱼使“我”终生受益,与课文首段介绍钓鱼难忘相互照应,对体现作者思想,保持文章结构完整有着积极作用。)
四、总结全文,深化理解
1学生浏览全文,想一想,自己在生活中,有无像“我”一样的冒失与冲动。
2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受到了什么启发。
五、作业设计
1抄写课文中生字新词。
2学习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心理的写法,写一个小片断。
3找出课文前后照应的语句,体会其作用。
附:板书设计我没有钓到那条鱼情绪变化:兴奋——失望——欣喜——沮丧明白道理:无须自夸谦虚务实文
第七课:藏羚羊的故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能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体会老羚羊与小羚羊、科考队员与藏羚羊之间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动物与动物之间、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
难点:激发学生关爱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藏羚羊的挂图(或《可可西里》中关于藏羚羊的录像片断。)
学生:课前收集有关藏羚羊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识藏羚羊
1教师出示藏羚羊挂图(或录像片断),向学生介绍藏羚羊。
藏羚羊,别名长角羊,羚羊,属牛科。主要分布在我国青海、西藏、新疆三省区,现存种群数量7~10万只。藏羚羊是我国青藏高原的特有动物和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和国际贸易公约》中严禁进行贸易活动的濒危野生动物。
它一般体长135厘米,身高80厘米,体重45~60千克。雄性藏羚羊角长而直,乌黑发亮,雌性无角。
2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或图片,进一步了解藏羚羊。
3提示课题。刚才大家交流了有关藏羚羊的资料,了解了一些有关藏羚羊的知识。我们将进一步了解发生在藏羚羊身上的故事,请大家齐读课题。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生字新词,注意读准音,记住形。驱使车厢碾碎敷伤口气息奄奄蹭后腿噙着眼泪湿漉漉渗着血水
(1)抽学生读勾画的字词,相机正音,注意“眶”“渗”的读音。
(2)找出难读的字,同桌相互分析识记字形,注意“敷”“噙”“漉”的字形。
(3)学生课堂写生字词。
2默读课文,大致了解内容,理清文章条理。课文先写一只老藏羚羊冒死截车,向过路行人求救的无助与悲哀,接着写科考队员耐心细致地救助受伤的小藏羚羊。后来小藏羚羊伤愈回归大自然,回到老藏羚羊的身边。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三、深入研读课文,体会思想
感情过渡语:前面我们大致了解了课文内容,理清了课文条理,请同学们想一想,课文哪个情节给你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1研读1~4段。
(1)学生自由读1~4段,边读边勾画描写老羚羊动作、神态的词句,思考:从这些动作、神态中,你悟出了什么?
重点体会的词句:
①一只藏羚羊从对面的草坡上飞奔而下,一直奔到狭窄的路中央,“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体会老羚羊内心的急迫。)
②那只老羚羊纹丝不动地跪在车前,并用一种乞求的眼神盯着他俩。(体会老羚羊的无助与哀求。)
③它缓缓站起身来,一步一回头地往草坡上走。(老羚羊为救小羚羊冒死拦车,为人带路,让学生体会其对小羚羊的关心和对人类的信任。)
(2)学生交流自己的感悟。
(3)带着体会到的感情,学生朗读课文第1~4段。
2学习第5~7段。
(1)学生齐读5~7段。
(2)学生勾画出描写科考队员救助小羚羊的动作的词,感受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汇报交流救助小羚羊的动作词语。
科考队员的哪些动作让你感动?拿矿泉水给小羚羊喝。找出一些消炎的药,碾碎后,敷在小羚羊的伤口上……又用纱布,小心翼翼地把伤口裹好。将受伤的小羚羊抱回车上。
(3)从这些动作中,你感受到什么?
引导学生:感受到科考队员热爱动物,关爱动物的美好心灵。
3学习课文第8~10段。
过渡语:同学们,科考队员在归程中,把痊愈的小羚羊放回原先的草坡上,小羚羊欢快的叫声引出了那只老羚羊,它们又团聚了。这是一幅多么令人激动的画面啊。请同学们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朗读第8~10段。
(1)读了这段话,同学们体会到了什么?从以下词句体会:
①“那只老羚羊比先前消瘦了很多。”(体会老羚羊对小羚羊的牵挂。)
②“活蹦乱跳的小羚羊,围着老羚羊边跳边叫;老羚羊慈爱的目光在小羚羊身上扫来扫去,还不时用嘴去蹭小羚羊的后腿。”(体会团聚后的两只羚羊的欢悦和它们之间的亲昵之情。)
③找出写科考队员神态动作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科考队员此时是怎样的心情?
(2)引导学生抓住“噙着眼泪”“默默地注视”等词语,体会科考队员被老羚羊的行为所打动,被羚羊间的爱所打动,从而激发学生理解动物之间、人与动物之间和谐相处的感情。
四、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1让学生说说发生在科考队员与藏羚羊之间的这件事的大意。
2回顾老羚羊的行为举止,感悟出老羚羊对小羚羊的慈爱,体会动物之间的亲情。
3回顾科考队员的所作所为,感悟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4引导学生说自己学完课文后的体会:关爱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
5美美地读课文,读出感情。
五、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新词,用“肃然起敬”“小心翼翼”造句。
2写出读了本课后的感受。
附:板书设计藏羚羊的故事羚羊求救
队员救助
羚羊团聚和谐相处 第八课:蝈蝈
教学目标
1能领悟课文的内容,感悟课文故事蕴含的深意。
2能感受对话描写的精练优美,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关键词句,感受对话描写的精美。
难点:推测蝈蝈不见了的真正原因。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读课文
1教师播放一段蝈蝈鸣叶的录音。
2激趣对话: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昆虫的叫声吗?(蝈蝈)这叫声是那么的清脆、响亮,像一首美妙的乐曲。在生活中,你们听到过这种叫声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一段关于蝈蝈的故事吧。
板书课题。
3请同学们将课文自由地读一遍,注意读通顺。如果有不认识的字,或者有不理解的词,自己通过查字典弄明白,并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
二、再读课文,整体把握内容
1浏览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弄清文章内容。
(1)理解第一段的内容,认识关在笼子里的蝈蝈的可怜与祈求的样子。
(2)了解第2~17段,知道蝈蝈从不叫到叫起来,到叫声使人厌烦的过程,从中悟出两个不满8岁的孩子针对蝈蝈的对话,对爷爷的影响。
(3)理解18~19段,推测蝈蝈不见了的真正原因。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述课文内容。
三、细读课文,探究人物思想感情
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体会蝈蝈在笼中的感受。
①引导学生理解叙写蝈蝈动作、神态的词语:不安地爬动、触须……伸出来,可怜巴巴地摇晃、吁唤、祈求。
②让学生从以上词语中,感悟蝈蝈关在笼中的感受,并相互交流,体验蝈蝈在笼中的不适应。
2学习第2~17段,把握课文具体内容。
(1)自主朗读第2~7段,从对话描写中感悟人物对蝈蝈不叫的原因的猜测。
(2)朗读第8~12段,感悟蝈蝈叫起来后,老人和小孩子的高兴劲。提醒学生理解“又清脆又响亮”“得意”“手舞足蹈”等词语,从中感悟人物的心情。
(3)朗读第13~17段,感受人物产生的厌烦情绪。重点理解人物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特别是两个孩子的议论所表达的情感。
3学习课文第18~19段,揣摩人物思想感情。
(1)读课文18~19段,想一想蝈蝈真的是“逃”走了吗?从哪个句子看出蝈蝈不是“逃”走的。引导学生讨论。
(2)自己交流:是谁放走了蝈蝈?他为什么要放走它?
四、回归全文,体会感情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话部分可以分角色朗读。
2提问学生:把蝈蝈关在笼子里,蝈蝈能否自由生活?放走笼中蝈蝈的人,做法对不对?为什么?学生讨论交流,提升对课文思想感情的认识。
3组织学生讨论:在自己的生活中,你准备怎样对待小动物?善待小动物有什么意义。
五、作业设计
1自主抄写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2美美地读课文,想一想对话描写在作文中有什么作用
积累与运用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比喻的基本特征,明确有“像”“好像”的句子并不都是比喻句这一语言现象。
2积累相关词语,丰富词汇。
3学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
4能在口语交际中与同学交流自己曾经干过的“傻事”,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5能从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选一件感受较深的事写一篇记叙文。
6自主阅读短文,通过阅读理解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比喻的基本特征:学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教学时数
3~4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而知新
1出示课本中四个句子,学生自读这些句子。
2引导学生思考:这四个句子都带有“像”或“好像”,它们都是比喻句吗?(明确其中1、3是比喻句,2、4不是比喻句。)
3想一想,比喻句有什么特征?比喻句是打比方的句子,往往要把甲事物比作乙事物。如课本中的第1句,把“马蜂窝”比喻成“一只大莲蓬”;第3句,把“光芒”比喻成“明洁的丝绸”。而第2、4两句虽然也带有“好像”“象”,但它们不具备打比方的特征,也找不出打比方用的甲事物和乙事物。第2句中的“好像”带有判断的意思,说明“听到爷爷在屋内的呼叫”不是很确切;第4句中的“像”带有推测的意思,说明“非将这片沙滩征服不可”的看法,是作者主观上的一种推新。小结:让学生明确比喻句的基本特征,不能把是否有“像”“好像”作为判断比喻句的标准。
4师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带有“像”“好像”的句子,判断是否是比喻句。
举例:
(1)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比喻,把马蜂比作战斗机。)
(2)突然间,好像有什么东西在拽我的钓钱。(不是比喻句。)
(3)我首次钓鱼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像刚刚发生在昨天一般。(不是比喻句。)
(4)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比喻句,把长江比作巨蟒。)
5再自由读课本中的四个句子,加深比喻句与非比喻句的印象。
二、语海拾贝
1学生自读本栏目中的词语,反复读几遍,想想这些词语有什么共同点。(都是写“绿”的色彩的词。)
2再读,看这些写“绿”的词语又有什么不同点?第一排三个词语写绿的形态;第二排的三个词语写“绿”的花园;第三排的三个词语写绿的时间。
3背诵这九个词语,并抄写在积累本上。
4师生互动,再找出一些写“绿”“红”或“蓝”的色彩的词语,分别归类在时间、范围、形态三个方面,再读一读。
三、互动平台
1读课本中本栏目的对话,想想自己明白了什么。秦学的话告诉我们,要联系上下文,才能正确理解句子的含义;郝思的话告诉我们,要联系生活实际,设身处地地去想,这也是理解句子含义的一种方法。
2理解句子的含义,用上面两种方法很不错。你还有什么好的方法?与同桌交流一下,注意举例说明。还可以用抓重点词语的方法,理解句子的含义。例如“面对这死去的小飞虫,一种罪孽沉重地压在我心上”这句话中,“沉重地压”这个词,就充分地暗示出了作者为伤害了马蜂而后悔和难受的意思。
3分角色朗读本栏目中的对话,加深对理解句子含义的各种方法的理解。
4作业:归纳理解句子含义的各种方法,并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四、口语交际
1谈话导入,打开思路。
同学们,《捅马蜂窝》这篇课文,讲了作者小时候捅马蜂窝挨蜇的趣事。作为小孩子,谁没有这类淘气的经历呢?你们也一定干过一些幼稚、顽皮、莽撞的“傻事”吧。仔细想一想
第三篇:西师版语文五年级下全册教案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第一课:故乡的”水墨画” 海滨仲夏夜
第三课:草原即景
第四课:吐鲁番的葡萄沟 积累与运用(一)第五课:生命的药方
第六课: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 第七课:儿子的创意 第八课:和太阳比赛早起 积累与运用(二)第九课:献给守林人的女儿 第十课:我和乌丽娜 第十一课:天上的星星 第十二课:家乡的桥 积累与运用(三)第十三课:毕升的梦想 第十四课:最佳的路径 第十五课:迟到的奖赏 第十六课:与时间赛跑 积累与运用(四)第十七课:有趣的生命时钟 第十八课:送你一片绿荫 第十九课:燃料的家庭 第二十课:采访周博士手记 积累与运用(五)第二十一课:珍珠鸟
第二十二课:卖火柴的小女孩 第二十三课:胡杨赞
第二十四课:到山下去看树 积累运用(六)第二十五课:贺龙钓鱼 第二十五课:小兵张嘎 第二十七课:江姐
第二十八课:骄傲吧,祖国 积累与运用(七)第二十九课:诗词两首 第三十课:围魏救赵
第三十一课:我爱你,中国汉字 三十二课:闻名中外的”三孔” 积累与运用(八)课题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第一课:故乡的”水墨画”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有关段落,积累优美的词语.3.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从中感受故乡风景的独特与美丽,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音乐以配乐朗诵,课件.学生:搜集有关菱角的图片,视频,文字等资料以及江南水乡的各种资料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词语意思,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感受故乡风景的独特,美丽,学会在阅读中积累优美的词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有谁吃过菱角吗 能说说你的感觉吗 菱角那淡淡的清香会让你久久回味.那么,你见过满塘的菱叶吗 见过采菱人置身于碧水中快乐采摘的情景吗 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一起走进江南的水乡.2.板书课题,齐读.3.对课题质疑.教师可选能突出主题的问题简单板书.4.课文会怎样描写这幅水墨画呢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去学习课文.二,粗读课文,疏通字词,感知大意 1.初读课文.按常规或按要求自读自学:把课文快速地阅读两三遍,读通读顺;认读生字,找出生词,查字,词典理解生词,标出段的序号,想一想课文大意.2.出示小黑板(或卡片,课件等),检查生字,词认读与理解情况,抽读,齐读,赛读.3.指名或推荐学生逐段朗读全文,检查学生是否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并多读几遍.(对于比较难读的句子,可以让学生齐读或挑战读)4.初读交流.读了课文,汇报:你读懂了什么 还有什么疑问(注意:要将学生提出的不懂的地方进行梳理,归纳,并及时解决;若不能马上解决,可以简单板书,在后面的教学中相机处理.)5.思考每段之间有什么联系.三,深入研读课文,感受”水墨画”之美 1.引读第1段.故乡的”水墨画”指的究竟是什么 课文把什么比做了”水墨画” 课文是怎么描述这幅”水墨画”的(相机板书:散漫)“散漫”一词在文中是什么意思(散漫:零零散散的,在文中是分散,不集中的意思,用在这儿非常准确,也很有意思,体现出了一种随意,自在的美.)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小结:一个个大大小小长满菱角的池塘零零散散地侧卧在村边地头.这是一种多么随意,自在的美呀!(板书:美)2.品读2~4段.(1)自由品读,探究”水墨画”的美.(2)小组合作学习.①交流探究所得.②用喜欢的方式朗读.(3)全班交流,共享资源.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池塘的美的呢 用”“勾画出来.作者按时间顺序描写了池塘的美.(初春,一过黄梅,临近中秋)②随着时间的变化,池塘也慢慢变化着.A.初春:池塘有什么变化呢 细小的菱叶疏疏朗朗地飘浮在碧水间.”疏疏朗朗”是什么意思
B.黄梅后:(黄梅指春末夏初梅子黄熟的一段时期.)池塘又有什么变化 菱叶涨满水面,挤得密密匝匝.(“涨满”“挤”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菱叶们长大了,整个池塘都是菱叶,显得很茂盛.”密密匝匝”可换词”密密层层”“密密麻麻”比较)小花的数量也真不少!哪些词告诉了我们(缀满,一丛丛)颜色也非常美丽,有白色的,有粉红色的,还有一缕缕的馨香呢!池塘还是小动物们的乐园呢!红蜻蜓,花蝴蝶,小青蛇,青蛙,在菱盘上尽情嬉戏.这是一种多么惬意的美呀!C.临近中秋:穿着各色衣裙的采菱女开始采”头朝菱”(即第一批成熟的菱角),动作轻快熟练,划着扁舟,荡着水盆,穿行在绿色的”水巷”里.一只手”掀”,一只手”掐”,准确地写出了采菱女轻盈熟练的采菱动作.(板书:采菱)③随着时间的变化,池塘也悄悄地变化着,呈现出不同的美.(相机板书:变化美)④你们知道吗 在采菱时节,鲜嫩,清甜的菱角放进嘴里嚼一嚼,脆脆的,甜甜的,那美滋滋的感觉一直渗进心底.难怪孩子们迫不及待想尝一尝菱角的美味.(板书:品菱趣)“溢”“诱惑”突出了煮熟后的菱角四处飘香,让人嘴馋.家家户户煮菱角,剥菱角,扑鼻的香味飘出窗户,弥漫整个村庄.这是一幅多么温馨,诱人的画面呀!⑤作者用简单的文字描绘出一个多么和谐,欢乐的场面呀!3.品味第5段.“徜徉”的意思是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而今,我吃着散发清香的菱角,又想起了故乡的”水墨画”,想象自己又加入采菱队伍,边采边品尝,这是一个多么惬意的场景呀!师生合作朗读.(引读)四,巩固拓展,升华情感 回归全文,体会作者感情.1.配乐朗读全文,思考:你对故乡”水墨画”的总印象.(故乡的”水墨画”独特,美丽.)2.故乡的池塘独特,美丽在哪里 3.谈谈你的体会.这篇课文让我们领略了江南水乡恬静,自然而不乏快乐的美景.是呀,故乡风景美丽迷人,童年生活幸福,快乐.(相机板书:故乡美童年乐)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五,课堂练习
1.读课后第2题的两个句子,体会带点词的妙处.2.抄写文中的叠词,自己再补写几个.3.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菱角和江南水乡的资料.4.我们的故乡有什么独特美丽的地方呢 小组议一议,再说一说,夸一夸我们的故乡.修改意见 教学后记 课题
海滨仲夏夜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在阅读中积累优美的词句.3.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从中感受海滨仲夏夜独特的美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4.体会文中比喻句的意思和作用,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运用.教学准备
教师:选取几段优美的音乐,准备配乐朗诵;课件.学生:搜集有关作者,海滨,仲夏夜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大量的比喻句,抓住海滨仲夏夜的景色特点,体会作者对这神奇的大自然景色由衷的赞叹与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请见过大海的同学描述一下所见到的大海的景观.教师用深情的语言讲解:蔚蓝的波涛,金色的沙滩,雪白的浪花,翱翔的海鸥,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然而海滨的夜景其实更美,尤其是夏夜.下面就请著名作家峻青带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海滨仲夏夜的美景吧!(板书课题)2.齐读课题,释题.(海滨:地点.仲夏:古人以孟,仲,季分别指代第一,第二,第三,所以,仲即为第二的意思,而仲夏就是指夏天的第二个月,一般来说,是指七月份.)题目的中心词是什么(夜)3.简介作者.4.课文介绍:《海滨仲夏夜》一文节选自散文集《秋色赋·海滨仲夏夜》.作者抓住夕阳落山不久,月到中天这段时间的光线和色彩的变化,描绘了夏夜海滨特有的景色和劳动者闲适,欢愉的休憩场面,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运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字义,词义)2.检查:出示全文生字,开火车读,赛读.3.分组读课文,注意正音.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4.读了课文,你对海滨仲夏夜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你能用几个词概括一下吗 三,再读课文,粗探课文结构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结构.在学生完成练习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在书中圈画出关键词语,注意随着时间推移画面发生的变化.1.第一组画面(1~3段)描绘了从夕阳落山不久到夜色加浓这段时间内海滨仲夏的景色.2.第二组画面(4~10段):描绘了海滨幽美的夜色和在海滨沙滩上休憩,谈笑的人们.小结: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作者观察点的不断移动,所见的景物也在不断地变化.作者按照时空的顺序,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景物是美好的,在美妙的景物中人们的生活是美好的,他们自在,舒畅.四,研读课文,感受海滨之美
(一)研读课文1~3段,重点研究作者如何使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准确再现景物特点;再进行词语的理解.1.提问:1~3段,对海滨夏夜景色的描写,作者以哪些景物为主要观察对象(相机板书:霞光启明星灯光)2.作者对这三个景物进行描写时,运用了三个美妙的比喻句,请你从文中把它们找出来,并摘抄在笔记本上.3.学生四人一组讨论:这三句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所起到的作用是什么,讨论后全班交流.提示: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抓住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1)比喻句: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的火焰,闪烁着,消失了.作用:作者以大海为背景,描绘了霞光的色彩和动态.把晚霞比作火焰,很形象,”火焰”一方面表现出晚霞的艳丽,另一方面表现出霞光随海浪摇曳,翻腾的形状,表现出一种动态的美.(2)比喻句: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整个广漠的天幕上只有它在那里放射着令人瞩目的光辉,活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作用: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启明星大和亮的特点.霞光逐渐变淡,天空变得清亮深蓝,突然显得高远,给人一种肃穆的感觉.这样高远辽阔的天空,不是高楼林立的城市夜空,也不是云层低垂的冬季的夜空,而恰恰是空旷地带的夏夜所特有的.在这广漠深蓝的天幕上,启明星的”光辉”就分外引人注目,作者用明灯来比喻,也就格外贴切.(3)比喻句:尤其是围绕在海港周围山坡上的那一片灯光,倒映在乌蓝的海面上,随着波浪晃动着,闪烁着,像一串流动着的珍珠,和满天的星星互相辉映,煞是好看.作用:第三段由星光引出对灯光的描绘,把静态的灯火写活了,把波浪上的晃动着,闪烁着的灯光比作流动着的珍珠,很形象,富于动感.4.词语分析.(1)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为什么要用”燃烧”而不用”放射”或”映照”(用”燃烧”能给人以晚霞似火,烧得正旺的感觉,使语言增加形象感.)(2)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为什么要用”染”,而不用”映”“照”(用”染”字,便使霞光拟人化,因而十分生动地突出了”霞光”的作用.)5.小结:一天一海,一静一动,互为映衬.让人读来自有一种自然美.(板书:自然美)6.再指名朗读.要求:运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朗读,使大家受到感染,进入美的意境中.(二)研读4~10段.1.请从4~10段再找几个比喻句,摘抄在笔记本上,并做简要分析.(1)比喻句:愉快的笑声不时从这儿那儿飞扬开来,就像平静的海面上不断地从这儿那儿涌起的浪花.作用:把笑声比作浪花,表现笑声此起彼伏,源源不断.(2)比喻句:月亮上来了.是一轮灿烂的满月.它像一面光辉四射的银盘,从那平静的大海里涌了出来.作用:灿烂的满月比作光辉四射的银盘,表现了满月又亮又圆的特点.(板书:月亮)(3)比喻句:大海里,闪烁着一片鱼鳞似的银波.作用:把波浪比作鱼鳞,表现了波浪的层次分明及闪闪发亮.2.理解词语.“海水轻轻地抚摸着细软的沙滩,发出温柔的刷刷声.”
为什么用”抚摸”,而不用”拍打”“冲刷”(用”抚摸”不仅让”海水”拟人化,使人产生一种亲切感,而且表现出”海水”微微波动的形态,与后面的”温柔”相照应.)3.思考:作者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描写沙滩上景物的变化的 作者为什么用更多的笔墨写了沙滩上的人 提示:(1)先想一想写的是什么人
在各个岗位上劳动了一天的人们„„(2)他们在怎样的环境中 心情怎么样
在软绵绵的沙滩上,沐着海风,望着夜空,尽情地说笑„„
点拨:作者从描绘海滨仲夏夜自然景物的美进入到描绘海滨仲夏夜的生活美.(3)教师归纳:这一部分,作者由景及人,从描绘海滨夏夜的自然美,进入到描绘海滨夏夜的生活美.(板书:沙滩人们说笑休憩生活美)(4)小结:作者先描绘大海月色,再写沙滩也突然明亮了起来,写了在沙滩上乘凉的人们的欢闹.随着月亮的升高,夜已经很深了,沙滩上的人也”变化”了,有的睡着了,有的还在谈笑.最后,作者以抒情的笔调将眼前的情景和人物结合起来,以更多的笔墨写人们在这自由的天幕下酣畅地休憩,目的在于写生活美,从而将文章推进了美的境界.(三)小结:作者由鲜红的晚霞联想到燃烧的火焰,由又大又亮的启明星联想到悬挂在高空的明灯,由倒映在海面上的一片晃动,闪烁的灯光联想到一串串流动着的珍珠,无不给人自然贴切的感受.而这一切联想,又都是借助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完成的,形象生动,仿佛把读者带进了仲夏的海滨之夜,观海赏月,怡然自得,引人入胜.(四)训练联想能力,练习仿造比喻句.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提示:提供一个学生较熟悉的情境,如落日等,让学生抓住这一情境特征,展开丰富的联想,练习口头仿造比喻句.五,积累背诵.背诵课文1~3段.提示:背诵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准确把握随着时间的推移,画面发生的变化及进一步体会贴切的比喻对准确再现景物所起的作用.所以不必强求学生课堂背诵得一字不差,重点检查关键词句的背诵.1.从指导学生背诵描写霞光,启明星,灯火的三个比喻句入手,在背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贴切的比喻对准确再现景物所起的作用.2.从三个比喻句的背诵,扩展到三个段落的背诵,背诵过程中,要求学生准确把握随着时间的推移,画面发生的变化.(1)要求学生圈出表现时间推移的词语:”夕阳落山不久”,”天空的霞光渐渐地淡下去”,”夜色加浓”.板书:入夜月夜深夜
(2)要求学生圈出表现霞光动态和色彩变化的词句.动态:”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着的火焰,闪烁着,消失了.而后面的一排,又闪烁着,滚动着,涌了过来.”
色彩变化:”橘红色”→”深红”→”绯红”→”浅红”→”深蓝色”.3.请两三位学生上讲台有感情地背诵,无论背诵程度如何,都加以鼓励.4.全班齐背诵.五,回归全文,拓展升华 1.配乐朗读全文.2.读了《海滨仲夏夜》,你觉得这个”海滨仲夏夜”是个怎样的夜晚 请你在中心词”夜”的前面再加些形容词来表达你的感受.(幽美,艳丽,愉快,温馨,恬静„„)
3.总结:作者以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可爱迷人的海滨仲夏夜,我们不禁产生向往之情.作者用了许多生动,形象,贴切的比喻再现了景物特点,使我们仿佛亲身感受到了那里的美,这归功于作者细致的观察及丰富的联想.假如你热爱生活,你也能做到.4.请同学们结合学习本文的感受,以《家乡夜色美》为题目,把家乡的美丽夜景介绍给大家,注意要多用一些恰当的比喻句.附:板书设计 修改意见 教学后记 课题
第三课:草原即景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方法,认识本课的生字,并会规范,美观地书写.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边读边批边想象,感受草原的美丽与辽阔.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3.激发学生对祖国草原的热爱之情.教学准备
教师:1搜集有关草原的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制作课件.了解作家萧乾的资料.2.腾格尔《天堂》的flash(http://www.xiexiebang.com/flash/天堂.swf).3.准备flash《美丽的草原我的家》(http://my.kuanye.net/会员区/flash/美丽的草原我的家.swf)和伴奏曲.学生:搜集有关草原的图片,文字等资料.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边批边想象草原美景,体会作者的喜爱,赞叹之情.教学过程
一,音乐铺垫,孕育情感,引入课题 1.播放歌曲《天堂》.腾格尔的天堂是哪里 这里呈现了怎样的景色 让学生尽情描述.提到草原,许多人就会想到”一望无际”,想到”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句,就会想到蒙古包,想到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 大自然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画家,它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美丽,壮观,神奇的画卷.作者来到草原,也被眼前草原的美丽,辽阔深深吸引了,他提笔留住了眼前迷人的景色.今天我们将在作者优美文字的引导下走进那一碧千里的美丽草原.引入课题《草原即景》.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释题.3.关于草原,你了解多少,能将你搜集的资料与大家交流一下吗 学生交流搜集的相关资料,说说自己了解的草原.4.同学们,让我们跟随作者去访问内蒙古塔木钦大草原.那里一碧千里,翠色欲流.大草原是那样令人神往,让我们走进大草原,亲眼目睹她那迷人的风采!二,自读感悟,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并勾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1)教师出示生字新词,引导学生读.(2)相机对加点字的读音作指导.2.学生自由结成伙伴,通过阅读去”游览”草原的美景,在美景中细细观赏.(1)学生浏览课文.(2)汇报交流,共同感悟.课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说说你有怎样的感受 请把你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3)内容归纳,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说说作者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草原 分别根据学生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引出对草原美丽和辽阔的介绍.三,分层朗读,感悟美景
1.朗读第1段,勾画出比喻句,体会其作用.(1)学生自由朗读第1段,勾画出比喻句,并体会比喻句的作用.(2)汇报交流对比喻句的体会.①指名读比喻句.②指名交流比喻句的作用.③引导学生批写比喻句的作用,交流学生的旁批.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塔木钦草原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慨(它多像海呀!)是怎样的一种景象,让作者有了如此的感慨呢(课件演示)”没有缝隙”“寂静”“广袤”这些词让我们知道了塔木钦草原像海一样辽阔的特点.(相机板书:草原——广袤)2.学习第2段.(1)默读,并勾画出比喻句,想一想.(2)小组汇报学习所获.(3)全班交流,读中评议.说说你跟随作者看到了什么 你有何感想 引导学生谈感受,谈比喻句的作用.(4)教师指导批写:把呼啸的风比作奔腾而至的千军万马,可见风声之大呀!(5)齐读第2段.引导学生想象广袤草原上牧民的雄姿.(板书:牧民——雄姿)3.学习第3段.(1)指名读第3段.思考:塔木钦草原过去为什么被称作”旱海”(2)从这段的描写中,可以体会到塔木钦草原的什么(3)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理解比喻句的作用,并做好旁批.把石堆比作野兽,把牛群,马群比作巨石,从中让人体会到塔木钦草原之大.4.读中体会,学习4~7段.(1)分小组,用喜欢的方式读4~7段.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抓住课文片断进行理解体会,把自己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听.小组内交流自己所得.(3)全班交流学习所得.(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演示):重点引导理解以下地方.①把云彩比作雄狮,顷刻间变成煤层,可见云彩的变幻无穷,从而形象地写出了塔木钦草原的无常气候.引导学生及时写好旁批.(板书:云彩——变幻无穷)②彩云顷刻之间会变成乌云,骤雨之中又透出太阳的亮光.把太阳的一道亮光比作一匹薄纱,由此可见作者观察和描写的细致.引导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写好旁批.③从”完整”和”虹的两端跟地面衔接”想到草原上的彩虹形成了一道巨门,美丽无比.(板书:彩虹——绮丽)④作者把云彩比作肋骨,岛屿,苍松古柏,银鱼,形象地勾画出了塔木钦草原上空云的各种形态.注意引导学生做好旁批.⑤作者把公路比作黄色带子,以公路的小更衬托出了草原的大.提示学生做好旁批.⑥草原上云彩变幻无穷,骤雨后又出现绮丽的彩虹,雨停之后,云彩又在空气中飘荡,而蓝天下的通天大道,将人们引向又一片草原.由此让我们了解到塔木钦草原是多么美丽,辽阔呀!(板书:美丽辽阔)四,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1.回顾全文内容,配乐朗读全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作者写草原的美丽,辽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假如我们在塔木钦草原上,我们又会发出怎样的感叹 3.体会本文的表达特点.充分运用比喻句这种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出草原美丽的景色和草原的辽阔.五,拓展练习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1.背诵课文第一,六段.2.把自己喜欢的词语或精美文段抄写下来.3.同学们,草原真的是美极了,大极了.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本文是萧乾爷爷几十年前看到的塔木钦大草原的景象,今天的塔木钦草原又是什么景象呢 请根据你查阅的资料,展开丰富的想象,用精彩的文字描述一下草原的新景象.修改意见 教学后记 课题
第四课:吐鲁番的葡萄沟
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葡萄沟的美好,激发学生对葡萄沟的喜爱.2.感受课文比喻的新奇,积累好词佳句.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视频《新疆好地方》.学生:搜集有关新疆,吐鲁番盆地,葡萄沟的资料.教学重难点
理解葡萄沟美好在哪里,它有哪些独特之处.教学过程 一,激励
1.播放视频《新疆好地方》.2.新疆有民谣说:”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尔勒的香梨人人夸,叶城的石榴顶呱呱.”它道出了新疆有名的四个水果之乡,吐鲁番独居榜首.吐鲁番盆地种植葡萄历史悠久,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3.你们想去吐鲁番的葡萄沟品尝美味的葡萄吗 想去,事先就要对葡萄沟有些了解才行哟,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关于葡萄沟的.4.引入课题,齐读课题.二,体验
(一)初读课文,感知大意.1.同学们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注意遇到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生字更要多读几遍.2.检查朗读情况.3.再读课文,思考每段各写了些什么,每段之间有什么联系,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二)品读课文,感受独特.1.分组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也可按课文描写顺序来自学.读后小组探讨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也交流学习所获.2.全班交流,共享资源.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按课文描写顺序交流,抓住葡萄沟独特的地方.交流时,还可用自己搜集的资料作为佐证.(板书:独特)(1)用引读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吐鲁番盆地成为中国最大的葡萄生产基地的原因.原因是什么呢 是因为吐鲁番有非常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板书:气候特征地理位置)(2)葡萄是吐鲁番的特产,看看作者是怎样来描写的
用”“画出作者描写葡萄藤的句子.它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谈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葡萄藤对葡萄的爱护.)玛瑙:一种玉石,”绿玛瑙”代指什么(代指像玉石一样的绿葡萄.)(板书:绿葡萄)进入吐鲁番,在庄园沿途看见了许多独特的砖砌房子,估计与葡萄有联系.(板书:砖砌房子)(3)这一段里省略号是什么意思呢 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省略号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当时内心的无比惊喜.)为什么呢(因为作者见到了壮观的,望不到边的绿色长廊,由此可知,吐鲁番葡萄沟的葡萄之多.)(4)葡萄沟在人们心中有着怎样的地位呢(赫赫有名)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从”葡萄的世界,绿色的海洋”可见葡萄园之大.由此知道,葡萄沟是名副其实的葡萄王国.其间流露出作者无比的惊喜与赞美.(5)这里解开了前面所写的各家各户的小屋之谜,具体地介绍了葡萄干的制作过程.(板书:葡萄干)(6)最后一段,作者对”特产”的看法,也很独特,耐人寻味.三,升华
1.回忆吐鲁番的葡萄沟的独特之处.2.品读文中的优美词句,选自己最喜欢的词句摘抄下来.3.今天的”旅游”到此结束了,请同学们回家把见闻讲给爸爸妈妈听.4.总结:吐鲁番的葡萄沟确实是一个好地方,一个令人喜爱,令人向往的地方,老师相信,你们一定有机会去葡萄沟,亲眼看一看那里的美景,亲口尝尝那里出产的水果,亲自感受一下老乡的热情好客.5.我们的家乡也是个好地方,老师希望同学们课后去问一问自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家乡为什么是个好地方 下节课老师想请同学们像介绍葡萄沟一样介绍自己的家乡,好吗 修改意见 教学后记 课题
积累与运用(一)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借代”的修辞手法,并体会其在表达中的作用.2.积累有关写景的四字词语,感受”用词准确,生动”在书面表达中的妙处.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3.学做读书卡,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积累阅读所得,并与同学交流,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积累习惯.4.能将自己在童年生活中感到新奇,有趣的真实见闻和点滴感受文从字顺地写出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学准备
教师:提供读书卡的范例;提供洋溢现代儿童情趣的习作;准备轻松,欢快的音乐.学生:准备制作读书卡的材料;搜集有关写景的四字词语;准备童年生活照片.教学重难点
能将自己在童年生活中感到新奇,有趣的真实见闻和点滴感受文从字顺地写出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有感情地自读句子,边读边想.2.从朗读中,你有什么发现呢 3.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船”指代水盆;”明灯”指代星星;”绿玛瑙”指代绿葡萄.4.全班交流,并讨论:什么是借代 在文中使用借代,有什么好处
5.小结: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或用事物的局部代替整体,就是借代.借代可使语言简洁,生动,形象化,唤起读者的联想.二,语海拾贝
1.导语:在汉语广阔的土地上,有一个奇妙的成语世界.你看,那里碧空如洗,风和日丽,山青水秀,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那里奇花异草,珍禽异兽,生机勃勃,让人目不暇接,耳目一新;那里至理名言,言简意骇,意味深长,让人受益匪浅,终身难忘.你们看出了什么没有
1.我们说话或写文章时,如果能准确地运用一些成语,将使我们的语言简洁,明了,生动,有趣.大家已学了不少成语,平常也积累了一些,也能运用一些成语了,但是,还不够呀,所以,我们还得继续积累.我们就到语海中去捡拾一些成语贝壳吧!2.自由读词语,读熟,并初步了解它们的意思.3.合作读记成语,用喜欢的方式读记成语.4.读了成语,你有什么发现吗
第一列与”山峰”有关,第二列与”波涛”有关,第三列与”雪景”有关,第四列与”水”有关.5.在能背诵成语的基础上做个小游戏.游戏:我来说你来答或你来说我来答.(1)同桌合作做游戏.(例:问:与山峰有关的成语有哪些 答:„„)(2)师生合作(师可说成语的解释意思,生说出相应的成语).6.选择两三个自己喜欢的成语练习说一句或一段话.7.同学们,老师看到你们的出色表现,真为你们高兴!这次,我们又新学了不少成语.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时时处处积累运用成语,让成语伴我们一起成长.三,互动平台
1.自由朗读,了解对话内容.2.小组合作朗读.3.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理解,看法.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准确使用词语,这是写好文章的最基本的要求.用词准确,不仅能形象逼真地再现客观事物的原貌,而且还能够明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整段话或者整篇文章也因此而生动起来.4.怎样才能做到用词准确呢 一要确切了解词意或用法;二就是表意要明确;三是用词要符合规范.5.你有用得好的词语吗 说出来大家欣赏吧!谈谈你是怎么用好这个词语的 在说话和作文的时候,我们要善于从几个意思相近的词语中选择一个最合适的,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6.再次与同桌对读,巩固理解.四,综合性学习:制作读书卡
1.导语:”不摆卡片不读书”,语言学家张寿康的这句话,把小小卡片提到了学习的重要地位.卡片虽小,作用却大.有人形象地称之为”小雷达”,实在是道出了卡片在学习研究中的重要性.一个人的记忆是有限的,为把自己学习过的知识长久保留下来,就需要对这些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类,并制成资料卡片,以待用于日后的学习或研究中——这是每一个自学者都应该养成的良好习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制作读书卡.2.读题目,了解本次练习的目的和要求.3.回忆本单元课文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方法.4.了解如何做好读书卡.别看卡片小,制作时若不掌握一定的章法,也会给日后的工作,学习带来诸多不便.为此,在一开始,就应该掌握小小卡片的正确制作方法.卡片的制作有两种:一种是自己动手制作.卡片不需要过分讲究,用稍厚,硬质书写纸即可.将硬纸裁制成大小一致的卡片,并在旁边打出几个圆孔,便于用绳索串联.另一种是从文具店购买来的专制卡片,上面已印好”类别”“编号”“标题”等栏目字样.5.教师对学生的准备情况进行了解,指导修改补充.6.按计划开展活动.7.评选最佳读书卡.五,习作百花园
1.学生读习作提示,明确习作要求.2.谈谈你对”趣”的理解:快乐旅游,可笑经历,”惊险”游戏„„ 3.理解”趣”的含义.(只要用心体会,都能发现童年特有的”趣”.)4.音画引路,回忆”趣”.(1)课件展示童年生活剪影.(2)学生交流观后感受.(3)随着音乐,学生在脑海里回放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5.小组讨论,交流”趣”.(1)出示说话要求.①选一件童年中的趣事来说.②注意把有趣的地方说清楚,说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2)小组交流,互相启发.(3)全班汇报交流,拓宽写作思路.6.再次明确要求,书写”趣”.7.完成草稿,再自我修改或交换修改.六,自主阅读园地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1.激趣导入.同学们,现在正值春暖花开之际,到处绿荫浓浓花香似海.你们知道每年的3月12日是什么节日 为了纪念谁
今天咱们就去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去瞻仰中山陵的宏伟,感受先生人格的伟大.2.借助拼音读段落,短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3.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解决疑难问题.4.全班交流,体会文章情感.5.勾画出自己喜欢的优美句子,并介绍给小伙伴.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积累语句.7.小结:本文的说明方法及语言非常有特点.作者采用列数据的说明方法,语言准确,简明,生动,形象.中山陵那肃穆的氛围,衬托了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无限敬仰的思想感情.修改意见 教学后记 课题
第五课:生命的药方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目标
1.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自主学会本课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明白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艾迪和德诺的故事中感受他们之间真挚的情感与深厚的友谊.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艾滋病人生活状况的相关资料,准备一首轻柔的钢琴曲和《朋友别哭》的歌曲.学生:搜集关于友谊,生命话题的诗句或名言,有关艾滋病的简短材料.教学重难点
重点: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明白课文的主要内容.难点:了解”生命药方”的意义,感受艾迪的友谊超越了生与死的界线,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听着同学们响亮的声音,看着你们花一样的笑脸,我感受到了生命是如此美好.那么当生命面临威胁的时候,什么才是拯救它的良方呢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新课文也许能带给你与以往不一样的感悟.齐读课题:《生命的药方》.2.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什么是”生命的药方” 为什么叫”生命的药方” 这”药方”能治好艾滋病吗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课文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1.自读课文,把语句读通顺,读流利,有不认识的字词自学完成,也可以问老师.词语反馈(课件或卡片出示):杳无音讯,发颤,兴奋不已,摸脉,泪如泉涌,输血,艾滋病,阻止,偶然,帐篷,微弱.2.再次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在艾迪和德诺之间发生了哪些感人的故事 练习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用简短的几个字来概括:熬草药,找医生,做游戏.三,精读,理解内容,进行情感体会(一)感受德诺的情感变化.小小年纪的德诺不幸染上了艾滋病,他不仅要忍受病痛带来的折磨,在心理上也要忍受常人所不能品尝的痛苦.1.课件出示:第1段.(1)指名读.(2)从这一段中你体会到德诺要忍受怎样的痛苦呢(忍受着孤独带来的痛苦.)①从哪个词你体会到了他非常孤独,非常无助.”全都”躲着他„„ ②让学生交流关于艾滋病的知识和艾滋病人的遭遇.③联系课文内容,设想一下,此时德诺会想些什么呢
2.德诺的内心是多么的痛苦,联系下文想一想,德诺患病后这种内心的孤独与痛苦还在课文哪些地方能看出来 让学生勾画出相关句子,交流讨论.(1)一天夜里,德诺冷得直发颤.他用微弱的声音告诉艾迪,他„„找不到回来的路.(表现了德诺恐惧死亡,内心世界非常孤独无依.)(2)德诺的妈妈告诉艾迪:”德诺患病后,最怕的其实是孤独„„”(母亲最了解德诺,明白他内心的苦闷.)3.师:虽然他是不幸的,伙伴们全都躲着他,但他又是幸运的.你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品读”只有大他4岁的艾迪依 旧像以前一样跟他玩耍,并决心要为他找到治疗艾滋病的药方”,抓住”依旧”“决心”等词,感受艾迪带给他的唯一希望和安慰!师:面对不幸染上艾滋病的德诺,作为他唯一的伙伴,艾迪是如何做的呢(二)合作述情.1.自由再读课文,看看艾迪是如何给他快乐,给他友情,使他因为有艾迪而满足的.勾画求医过程这部分里使自己感动的句子.2.四人小组交流.出示要求:(1)读勾画出的句子.(2)说说自己的感受.3.全班交流出示有关句子:品读,引导体会情感.(1)艾迪告诉德诺,把这些野菊花熬成汤喝,能减轻他的病痛.(想办法治病,给德诺治疗的帮助)(2)艾迪的妈妈不让他去找德诺,她„„但这并不能阻止两个孩子的友情.(艾迪对这份友谊的执著)(3)艾迪在杂志上看到了一个消息„„(不放弃治疗,”兴奋不已”又看到了希望)(4)一天夜里,德诺„„想想艾迪的臭鞋还在你的手里,艾迪肯定就在附近.(感受艾迪的一只臭鞋对重病的德诺来说都如此重要.可想而知,艾迪在德诺心中的位置.艾迪把自己的球鞋送给德诺,给他安慰.同时表达出这样的意思:无论发生什么事情,不管遇到什么情况,我都会陪伴着你,你永远不会孤单.)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5)艾迪依旧常常去病房看他.两个好朋友在一起的时候病房便充满了快乐.(放弃求医后,艾迪陪德诺游戏,陪他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光,艾迪带给德诺无限的快乐.)小结:在生命受到考验的时候,德诺在艾迪的鼓励下,没有放弃与生命的抗争.在病房里,依然会传出笑声.说话训练:引导学生激起同情心,愿意为伙伴献出一份爱心.出示: 如果我是艾迪我也会();如果我是医生,我会();如果我是(),我会();„„
(三)感情升华.1.艾迪为德诺找到生命的药方了吗 2.学习第8~9段.(1)艾迪陪着德诺的妈妈回家.两人一路无语,直到分手的时候,艾迪才抽泣着说:”我很难过,没能为德诺找到治病的药.” 点拨:艾迪说的”药”指的是什么药(治病的药.)(2)德诺的妈妈泪如泉涌.点拨:感受”泪如泉涌”.这是感激的泪水,是幸福的泪水,尽管儿子离她而去,但儿子去得安然,幸福,满足.(3)”不,艾迪,你找到了.”她紧紧地搂住艾迪,”德诺患病后,最怕的其实是孤独.而你给了他快乐,给了他友情,他一直为有你这个朋友而满足„„” 点拨:德诺妈妈说找到了的药方指的是什么(友情,友谊)(板书:——真挚的友谊)生命有时是脆弱的,但友谊可以让它坚强;疾病有时没有药方,但是对于生命本身而言友谊是一剂特别的”药方”.(4)什么是友谊 艾迪为我们做出了最好的诠释.两个孩子在人人畏惧的艾滋病面前,用他们友情的力量扬起了生命之帆.虽然德诺最后并没战胜病魔,但是友情给了他无尽的安慰.(通过交流搜集的有关格言,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友谊)所谓友谊,就是一颗心在两个身体里.友谊是欢乐倍增,使痛苦减半.友谊是宁神药,是兴奋剂;友谊是大海中的灯塔,沙漠里的绿洲.友谊使生命坚强,爱与被爱都是生活中最大的幸福.„„
3.师:三天后,德诺静静地躺在了长满青草的地下,双手抱着艾迪穿过的那双球鞋.此时拥有朋友真挚友情的德诺,抱着艾迪的球鞋,静静地走了,安详地离开了这个美丽的世界.有艾迪球鞋的陪伴,我想,德诺已死而无憾.虽然他已经去世,但我们相信他仍能感受到来自艾迪的友情.但如果没有艾迪的友谊,你能想象出那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也许德诺会无比忧伤,遗憾地离开这个世界.没有友情的支持,也许德诺不会坚持这么久„„)四,练习
1.课文读到这儿,相信德诺和艾迪之间的真挚友情已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关于友情,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想说,请大家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生活体验以及课前积累,说说你的感受.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2.交流.五,布置作业
人间真情还有许多,打动我们的不仅仅是友情,还可以是浓浓的亲情,质朴的邻里之情,难以忘怀的乡情„„今天的作业就是回忆生活中令你感动的真情,依照本文的写法,选择几件典型的小事,来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修改意见 教学后记 课题
第六课: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本课的新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自己最受感动的部分,体会儿子对母亲深沉的爱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关于”9.11”事件的相关资料.学生:搜集写亲情的名言或名篇.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朗读中感受爱德华对母亲的无限依恋,并能联想到自己,去感受亲情,感受生命.难点:感知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教学过程
一,质疑引入,激发兴趣
1.电脑情景导入(2001年”9.11”事件),教师向学生讲述关于”9.11”事件的大致情况.并询问学生:看了图片,报道,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四人小组交流)(恐怖分子可恶,亲情重要,世间充满爱„„)2.揭题.在恐怖分子的飞机撞向世贸大楼的那一刹那,一段母子亲情的故事在这危难时刻演绎,这便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齐读课题)3.看题质疑,导入课文:看到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遇难者打了三个电话„„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中遇难者打了哪三个电话 遇到难读的字,词勾画下来,多读几遍.2.检查初读情况.(1)交流识字,学词情况,重点指导”废墟”“婚姻”“悲恸”等词语,并让学生分辨”悲痛”与”悲恸”的异同.(悲痛:伤心.悲恸:极其悲哀伤心.)(2)分小组分部分读课文.三,细读课文,感悟深情
1.学生反馈思考情况:遇难者给助手,律师,母亲各打了一个电话.2.课文里,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一个电话 为什么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学生通过把握课文内容,深入体会儿子对母亲深沉的爱,感受那份人性中至纯至真的感情.(1)情况危急.①什么是”生死关头”(指关系到生存还是死亡的关键时刻.)哪些词句让你看到爱德华处于生死关头 抓住”第 五十六层”“熊熊的大火”“爆裂声”等词语让学生感受到当时危急的气氛.②小组讨论:生死关头对于一个人意味着什么 在生死关头你会想到什么 ③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生死关头的危急.(2)情感对比.①你觉得爱德华打电话给他的助手,律师是为了什么(财产,事业)并相机板书:助手,律师(事业,财产)②然而在这生死关头,他却没等电话接通,又拨打了第三个电话,因为他想起一件更为重要的事情,这是拨给谁的电话呢(母亲)(相机板书:母亲)③想象一下,他可能会在电话里给他的母亲说些什么呢(学生讨论并作答)④爱德华的助手与律师也推断,第三个电话很可能与他的遗产归属有关.想一想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推断.(因为一个腰缠万贯的银行家,在生死攸关的时候,肯定有很多的话要说,特别是遗产的问题.在只可能打出一个电话而且说的话非常有限的情况下,他们推断这个电话应该与遗产归属有关.)⑤然而事实的真相是怎样的呢 为什么报纸”在醒目的位置”刊登这句话 为什么说它是一个人的”生命留言”
师总结:对于一位拥有巨额遗产的人,临终不是忙着处理自己的财产,也不是向下属交代工作,在生命危在旦夕之际,他认为最重要的是母亲.电话传去的那一声”妈妈,我爱您”道尽了母亲的辛劳,也道尽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眷恋,道尽了儿子对母亲的牵挂„„短短的五个字,蕴含其中的爱的力量没法用任何东西来衡量.母爱是无私的,伟大的,儿女对母亲的深情不也是伟大的吗 这种超出一切世俗与金钱的纯真的感情怎能不产生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呢!”妈妈,我爱你!”简短的五个字,是爱德华最后一次向母亲袒露心声,最后一次向母亲表达儿子对母亲深深的爱(板书:爱),这一句看似平凡的话是儿子用生命来书写的.相机板书:妈妈,我爱你!(生命留言)⑥朗读使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通过情感朗读,将学生的情绪引向高潮.3.反馈说说你还从课文里知道了什么,读懂了什么
4.学生质疑:为什么文章一开始不揭示电话留言的内容而是放到最后 作用是什么(设出悬念,增添了”第三个电话”的神秘色彩,使文章的可读性更强,突出重点.)文章出现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留给读者猜想的空间.)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适当渗透本课在表达上的特点.(本课围绕”第三个电话”的内容是什么而展开,并层层设悬念.)四,学习生字及词语
抄写令你感动的句子(表达作者论点的句子).五,小结本课
1.在这篇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2.你能说出你们关于生命的看法吗 小组交流.六,拓展阅读,交流资料
1.人最需要的是爱,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爱是需要建立在相互付出的条件下的,特别是亲情之爱.)2.学习小组交流汇报,阅读课外资料.你做过孝顺父母的事情吗 交流一下.3.说说通过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道理.谈谈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修改意见 教学后记 课题
第七课:儿子的创意
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能工整地书写,正确地运用.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感受儿子创意的精彩和它给母亲带来的震撼,体会作者对创造力的赞赏之情.3.联系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理解词句的含义以及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创意”的故事:《做别人没做过的事》.准备几张具有创意的广告图片.学生:了解作者毕淑敏,搜集有关”创意”的例子.故乡的 教学重难点
感受”儿子”创意的精彩之处,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从课题入手,整体感知
1.出示几张具有创意的广告图片,让学生猜猜这些是什么产品的广告,让学生对”创意”有所感知,随后谈谈自己对”创意”的理解.2.引出本课课题:儿子的创意.读课题,并质疑.如:儿子的创意是什么
3.了解作者毕淑敏:请学生谈谈自己对毕淑敏的了解,教师适当补充.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通过抽读生字,词,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2.联系生活积累,让生谈谈自己对”异想天开”“奢谈”“粗糙”“遐想”“置之不理”“毫不气馁”等词语的理解.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能用简洁的语言说说.4.理清文章的脉络.(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呢(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起因,经过,结果.)(2)你能将课文分成三部分吗(起因:1~6段;经过:5~19段;结果:20段.)三,细读课文,感受人物思想
1.事情的起因是怎么回事呢 读相关段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1)从第一部分中可以感受到儿子最突出的性格是什么呢 用文中的词语概括(勇敢).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在第一部分里,什么地方能感受到儿子勇敢的性格.(敢于参加竞争激烈的创意征文赛)(2)面对儿子如此自信的想法,母亲是何种态度,她为什么对儿子的举动不予理睬(母亲持怀疑态度,认为这件事不过又是儿子的异想天开,因为母亲认为像这样的事不单是勇敢就够用,还得有钱.)2.母亲与儿子的不同看法,导致母子之间发生了争论.让学生自读事情的经过部分,找出儿子与母亲的几次争论,边默读边勾画,想一想,从每次争论中能看出什么 并能批注在课文旁边.(板书:三次争论)母亲的观点儿子的想法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何为”创意”
引导学生填表,相机理解课文.(1)第1次争论.①母亲的观点,儿子的想法各是怎样 母亲觉得一个小学生对于科技,建筑,根本懂不了多少,只有大人才能参加这样的比赛.而儿子毫不气馁,认为自己知识不多,但有创意.②从母亲,儿子的观点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母亲对儿子的不信任;儿子的毫不气馁,坚持自己的想法.③你从哪儿可以感受到儿子勇敢
儿子敢于实践大人不敢想象的事情,而且充满信心.(2)第2次争论.①母亲的观点,儿子的想法各是怎样
母亲认为建筑创意需要独特的风格,而儿子小时候连积木都搭不好.儿子却是自言自语地将自己的创意讲述给母亲听,用自己独特的创意回答了母亲关于”独特风格”的疑问.②分角色朗读这部分,勾画出儿子的创意,借机体会”遐想”(悠远地思索或想象),说说你觉得儿子的创意如何(儿子的创意的确很有新意,从儿子具体的描述中我们也感受到儿子的创意很具体,并不是随便的胡思乱想.)③这一部分里你能看到儿子的勇敢,自信吗(儿子能在母亲一次次的怀疑下坚持自己的想法,这种勇气与自信是难能可贵的.)(3)分角色朗读第3次争论,找出各自的观点,想法.第3次,母亲毫不客气地打断儿子,说这样的设计不可能实现.儿子则回答说,那是工程师的问题,与他的创意无关.在此体会”遐想”与”瞎想”的区别.总结:从两人三次争论中,我们可以看到母亲眼中的创意含义与儿子迥然不同,你能谈谈二人眼里创意不同的含义吗 如,母亲的看法:创意是成熟的独特的见解(或发明创造),学生最大的创意是有一个好的学习成绩.儿子的看法:创意就是最富于创造性的意见(敢于想象,善于想象,有创造性的想象).3在母亲与儿子的三次争论中,他们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母亲对儿子能力的怀疑,不信任;儿子勇于创造,大胆尝试,面对阻挠毫不言弃.)(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勇敢,怀疑)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4正是儿子的敢于创造,勇于在母亲的怀疑面前坚持自己的想法,所以他获得了成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面对这样的成功,儿子会是什么心情 母亲又会怎么想 她会对儿子说点什么呢 试着写写.(相机板书:成功,震撼)四,课外拓展
1.学习了这一课,同学们对”创意”是否有了新的感知 其实”创意”并不难,它存在于敢于大胆尝试的人身上.让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创意”的例子,教师也相机讲《做别人没做过的事》等故事.2.学了本课,听了这些故事,你的脑海里是否也碰撞出了创意的火花呢 有什么创意与大家交流交流呢 修改意见 教学后记 课题
第八课:和太阳比赛早起
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词句的优美.2.体会诗歌表现的美好情怀,理解描写”我们和太阳比赛早起”的诗句,激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配乐朗读的音频资料,日出的视频.学生:搜集歌唱祖国的诗歌.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激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中的美好情怀.难点:走进诗歌,激发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引入课题
1.老师播放配乐朗读,学生感受.2.呈现在你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学生谈感受)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描绘日出美丽景色的现代诗《和太阳比赛早起》.板书课题.4.齐读课题,理解题意.二,初读诗歌,了解大意 1.试读全诗,读准字音.2.给诗歌小节编序号,想想每个小节的主要意思,并批注在旁边.3.分节朗读,并正音.4.说说读后感受:这首诗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 三,研读第1节 1.齐读第1节.2.思考:从哪些词句看出,”我们”是在和太阳比赛早起(板书:我们,太阳)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反馈:当„„当„„我们离开营帐,轻轻地走过它们身边.强调”沉睡”“梦里”.3.此时是什么时候(日出前)日出前,大地一片静谧安详,少了人群的喧闹,少了虫鸟的欢叫,而迎来了我们轻轻的脚步.4.为何我们会这样早起(是为了与太阳比赛早起)此时我们是怎样的心情(迫切,激动的心情)5.指导朗读下面的句子.“我们离开营帐,轻轻地走过它们身边.”
这句中的”它们”指谁 “轻轻地”说明了什么(“它们”指正在沉睡的森林,花草,小鸟和白兔.”我们”是一群有礼貌的孩子,悄悄起来,轻轻地走.所以要读得平稳,轻缓一些.)(相机板书:轻轻地)6.有感情地朗读第1节.四,指导阅读第2节 1.指名朗读第2节.(1)讨论:在和太阳比赛早起的过程中,我们是怎样做的 你能找到句中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语吗 从这几个词,你体会到什么了
这节中”穿过”“跨过”“沿着”“奔上”这几个动词写得很确切,与”树林”“小溪”“小路”“山顶”搭配恰当.从这几个动词中可以体会到我们的迫不及待.(板书:穿过,跨过,沿着,奔上)(2)轻声朗读这一节,想一想我们和太阳谁更早起 你是怎么知道的
“你看,东方的云彩在变颜色,是不是比不过我们,云彩呀,你才悄悄地红了脸 “说明此时太阳周围的云彩颜色正发生变化,太阳正要升起.这一句写得多有趣,它让你想到了什么呢(日出前,太阳睡在厚厚的云层里,太阳醒来后,它的光芒便会渐渐地从云层中穿透出来,染红云层的脸;说不定云彩是为还在”被窝”里的太阳害羞而脸红的呢.)从”云彩在变颜色”我们可以看到太阳正要升起,这便是——日出时.(3)日出时的情景是怎样的呢 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别嚷!轻点轻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诗中怎样形象生动地写出太阳升起的情景 “花草树木”“小鸟”这时是怎样的心情
“别嚷”表达”我们”屏息等候太阳升起的激动心情.”露出头顶”“露出眉毛和眼睛”“露出笑脸”,最后”跳起来”,把太阳拟人化了.太阳升起来了!”花草树木”“小鸟”都非常兴奋,实际上是写”我们”兴奋的心情.(4)教师出示日出视频,让学生看着视频听老师朗读课文相应的诗句,感受日出的壮观与美丽.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2节,朗读时要突出人物激动,兴奋的心情.五,学习第3~4节
1.我们和太阳比赛早起,比赛的结果怎样(我们赢了)从哪儿可以看出来(我们是欢迎太阳的仪仗队,我们走在太阳的前面,是我们挥动着红旗,把太阳迎接到人间.)相机理解”仪仗队”.(板书:迎接)2.让学生自由读读第3节,勾画写日出后大地景色的句子.”看着它照遍山河田野„„矫健.”
诗中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描绘太阳 抓住了哪几个形象的动词
诗中采用了拟人手法描绘太阳,让人感觉太阳如同一位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充满活力,意气风发.抓住了”照遍”“走进”“唤醒”几个动词.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3.发挥你的想象,说说太阳迈着轻盈,矫健的脚步还会去哪些地方 句式训练:(出示课件)是我们挥动着红旗, 把太阳迎接到人间;看着它, 看着它, 看着它, 它的脚步多么轻盈,矫健.4.我们迎接着太阳,此时我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我们为什么如此期待日出 “我们”怀着迫切激动的心情迎接太阳,迎接更美妙的一天.因为一日之际在于晨,祖国的早晨阳光灿烂,多么美好,我们希望祖国将拥有更美好的一天.(板书:祖国的早晨,美好的一天)5.引读第4节.面对徐徐升起的红日,面对沐浴朝霞的小河田野,村庄果园,”我们”完全沉浸在光的世界,美的海洋,我们放开喉咙,唱起歌来,让我们尽情欢呼——祖国的早晨,让我们举起双手——迎接更加美好的一天!此时此刻,我们的心中充满了对太阳的爱,对大自然的爱,对祖国的爱.六,课堂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读课后第2题的两个句子,勾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体会它们的妙处.3.交流展示自己搜集的歌唱祖国的诗歌.综合性实践活动:组织学生登山看日出.修改意见 教学后记 课题
积累与运用(二)教学时间 3~4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AABB式叠词的反义词,感受汉语构词方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认识汉语丰富的表达形式.2.在阅读中注意了解文章的线索.3.能将自己的创意清楚地告诉大家,与大家交流,分享.4.学会从小处入手,写出自己与别人不一样的,充满童趣的一天.教学准备
提供洋溢现代儿童情趣的习作范文 教学重难点
学会从小处入手,写出自己与别人不一样的,充满童趣的一天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自读,互读词语,读准字音.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2.想一想,这些词在构成上有什么特点 交流感受.3.你能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吗 有不明白的可利用工具书或向他人请教.4.观察左右两边的叠词,想想它们的意思,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5.你还能找到相似的词语吗 教师相机板书学生的举例,再读词语,加深理解.(松松散散——结结实实)(歪歪斜斜——方方正正)(冷冷清清——热热闹闹)(哭哭啼啼——欢欢喜喜)(偷偷摸摸——磊磊落落)(扭扭捏捏——大大方方)二,词语拾趣
教师激趣:汉字可以说是世界上词义最丰富,最奇特,最有趣的文字了,人们利用汉字玩出各种游戏,比如对对联,说绕口令,接歇后语,猜灯谜等,玩法真是层出不穷!今天咱们也来玩一个有趣的汉字游戏,那便是词语转换.要想 转换得好,必须了解游戏规则.1.默读书中举例,思考它的规则是怎样的
(第一个词中的字必须有一个在第二个词里出现)2.学生试着独立完成,然后汇报交流,鼓励学生多说.(1)风格→风光→观光→(壮观)→壮丽(2)遗憾→遗言→(语言)→(语文)→文学 遗憾→遗言→(言论)→(论文)→文学 遗憾→遗言→(失言)→(失学)→文学 遗憾→遗言→(前言)→(前文)→文学 遗憾→遗言→(戏言)→(戏文)→文学
(3)清凉→(凉快)→(快乐)→(乐观)→(观光)→霞光
清凉→(清爽)→(爽快)→(快乐)→(乐观)→(观光)→霞光 清凉→(凉粉)→(粉红)→(红霞)→霞光
清凉→(凉风)→(台风)→(阳台)→(阳光)→霞光
3.出示相似的题目,多做几次”词语转换”的游戏.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着出题,让其他同学进行转换.如:新鲜→鲜花→花童→童年 幸福→幸运→运气→生气→生活 身体→体重→重复→康复→健康 三,互动平台
1.教师总结本单元的课文:经过这一单元的学习,我们感受到每一篇课文都是那么精美,它们文笔清新细腻,情感蕴涵丰富,思想美好崇高,如一道道潺潺小溪,洗涤我们心中的尘垢;如一声声牧童短笛,让我们在亲近美好文字的时候获得心灵上的感动.今天,有几位同学就本单元的课文展开了讨论,咱们一起去看看他们在说什么呢
2.分角色读读这几个人的对话.3.从于蓝的话中,你明白了什么 评价一下,本单元的课文感人之处各在哪里,哪篇课文给你的印象最深(《生命的药方》向我们阐述了友谊的真谛;《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让我们肃然起敬,我们不由得被儿子对母亲深沉的爱所感动,被母子之间的亲情所感动;《儿子的创意》让我们感受到孩子不平凡的创新精神,它震动了母亲,也震撼了我们——是的,不应该忘记,创造是梦想起飞的港湾,它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创新的含义;《和太阳比赛早起》使我们走进大自然,感受到了日出时美丽,充满生命活力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对祖国的热爱.)4.理解秦学,郝思的对话,清楚两篇课文的线索.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5.补充”„„”里应该有的话.(《儿子的创意》是围绕儿子的勇敢创意与母亲不信任这条线展开的.)教师小结:每一篇课文都有一根线穿着,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让人感觉脉络清晰.当然有的文章线索很明显,但有的文章却需要你细细寻找,还有的文章不止一条线索穿着呢!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也要注意,让线索贯穿全文,做到脉络清晰.四,口语交际
1.带领学生回顾课文,谈谈收获体会.师:我们学了《儿子的创意》这篇课文,你能谈谈”儿子”为什么能得到国际大奖 你有什么体会呢
同学们,创意是跳出”庐山”之外的思路,是超越自我,超越常规的导引;创意是思维碰撞,智慧对接,是创造性的系统工程„„
今天老师要给大家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让你们也像那位小男孩一样,进行大胆的创意,展示出你创造的天赋.1.理解题意,交流展示.(1)读题,清楚题目要求.选择项目设计介绍设计:设计的内容,设计的理由.(2)教师举例说明.(3)开始设计:可以画图样,可以写说明.(4)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设计.要求:讲述者将自己设计的是什么,设计的内容,设计特点,设计理由等表述清楚.听者要认真聆听,可针对不清楚的地方向讲述者提出疑问.(5)全班交流.每组选一个最有创意的同学上台进行交流,师生相机进行评价.可从发言者的体态,语言,条理性,内容等方面进行评价.评选创意,表述都不错的学生为”最佳创意者”.总结:同学们,在生活中,只要你认真观察,打破常规,多动脑筋,相信你会有很不错的创意.当然,在我们有不错的创意时,还要清楚地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才会让别人欣赏到你的创意.在听别人的发言时,应细心聆听,看看对你有什么启示.五,自主阅读园地
1.教师介绍冰心和她的作品.冰心(1900—1999)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冰心的创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温柔亲切的感情,微带忧郁的色彩,含而不露的手法,清新秀丽的语言.她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散文集《归来以后》《再寄小读者》《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樱花赞》《拾穗小札》《晚晴集》《三寄小读者》等;她的短篇小说《空巢》获1980优秀短篇小说奖;儿童文学作品选集《小橘灯》于同年在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获荣誉奖.2.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全文内容,了解作者所爱颜色的变化.3.再读阅读提示,把自己的感受批写在旁边.4.全班交流自己的观点,教师相机点评.5.摘抄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在本子上,并与同桌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反复朗读.六,习作百花园
1.教师谈话导入,激发习作欲望.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我们已进入五年级了.每一天,我们都沐浴着父母,师长们的温暖,感受着小伙伴之间的快乐纯真,体验着努力的艰辛,成功的甘甜,丝丝缕缕,点点滴滴,让我们由衷地感叹:生活真是丰富多彩.今天就要请同学们,打开自己的记忆大门,将自己的精彩生活书写下来.2.读题明意.(1)自由读题,了解题目意思.(2)全班交流:明确写作要求.(3)借助题目拓展思路.①理出题目所列举的几个方面:在学校里学知识,在家里与亲人交谈,参观名胜古迹,欣赏田园风光.②除此之外,你还想到哪些方面(参加校运动会,参加社区活动,参观动物园,做家务,逛公园,过年„„)3.回忆生活,交流感受.(1)回忆一下自己的生活,有没有感受最深的一天,最特别的一天,最让你记忆犹新的一天.(2)翻翻自己近来写的日记,小练笔,寻找源泉.(3)选择最想说,最想写的内容与小组同学交流,任何一天发生的事情都可以.不受任何限制,怎么想的就怎么说.本组同学要注意倾听,遇到疑难处可相互提问.4.范例引路,交流评价,点拨写法.(1)请一名学生将自己想写的内容说一说,要求把内容说清楚.(2)引导其他学生讨论:哪些地方说清楚了,是怎么说清楚的;哪些地方还没说清楚,应该怎样说 哪一部分应作为重点,哪部分应简明扼要,不应面面俱到.(3)自主选材.学生根据汇报与讨论情况,再次思考,自选习作素材,将一天里印象最深的地方写出来,做到有详有略.教师引导学生选择真实,新鲜的,来源于生活的素材进行习作,并让学生回忆曾学过的表达方法,试着把一些方法运用到这次习作中.5.教师出示几份范文,让学生交流评价,学习其中的优秀之处.6.学生习作,真情体验.(1)再次明确习作要求.(2)学生习作,教师相机指导.(3)自主修改,完成初稿.修改意见 教学后记 课题
第九课:献给守林人的女儿
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并运用.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2.联系语境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音乐大师的人格魅力.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4.学习文章插叙的写作手法.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教学重难点
从直接描写葛利格语言,行为的语句中,以及描写音乐的句子中感受这位音乐家崇高的人格和爱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金色的童年,留给我们无数美好的记忆,童年时代的每一次生日,也一定让同学们记忆犹新,每一次生日,陪伴你的是什么呢 能讲讲你们的幸福时光吗
2.当我们沉浸在幸福时光中时,我们一定要想到是父母之爱,长辈之爱,亲人之爱,朋友之爱带给我们快乐和甜蜜.今天,我们将走入文本,去分享另一个小姑娘的幸福.(生读课题)3.引导生对课题质疑(守林人的女儿是谁 谁把什么献给守林人的女儿 为什么要献给她„„)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2.本课的生字,新词不少,相信你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本课的生字,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生自学生字,词)3.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4.初读课文,提出疑问.5.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并读好:”达格尼”“爱德华·葛利格”两个人名,了解他们不同的身份.初步解决:什么是守林人,谁把什么献给守林人的女儿等疑问.三,品读课文,解疑感悟
(一)读5~8段:理解葛利格为什么给守林人的女儿送礼物 1.初步讨论:葛利格为什么要送礼物给守林人的女儿呢
2.讨论:你是从哪些地方知道葛利格承诺送小姑娘生日礼物的呢
3.品读课文5~8段,想象小姑娘讲述的艰难而又快乐的生活.引导学生想象爸爸守林时的危险,艰苦,勇敢,机智,守林小屋的简陋和温馨,玻璃帆船,布娃娃带给女孩的无穷乐趣„„让学生带着独特的感受细细品读第5段,进一步感受小女孩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美好品质.4.引导学生再次讨论:为什么这位著名的音乐家会送她一份生日礼物
5.找到写葛利格的言,行的语句,细细品读,交流读中的体会,感受葛利格的内心活动,体会他和蔼亲切,富有爱心童趣的情怀.(二)读3~4段和9~11段,理解葛利格送了怎样的礼物.1.葛利格送给达格妮的礼物是什么
2.小女孩从乐曲中听到了什么 从文本中找出句子,读,议,品,感受这支美妙的乐曲是女孩童年生活的写照,是音乐大师用心写出的精品.3.描写达格妮听到乐曲后情绪变化的词句有哪些 细细品读第4段女孩追问的三个句子,品读课文最后一段,让学生交流从中感受到什么 姑娘为什么会一次次追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问,为什么会泪流满面 姑娘的万分激动是体会到葛利格为她谱曲的良苦用心,体会到乐曲中珍藏着他们之间的真挚友情.4.还从什么地方看出大音乐家真挚的情怀(用乐曲作礼物,传唱全球时,小姑娘就会听到)进一步理解”奇妙的方式”.5.播放乐曲,在优美的乐曲声中再读小姑娘听到的情景,看到的物象.6.为什么说这首乐曲是件珍贵的礼物 深化学生的阅读感受.四,感悟表达,积累背诵
1.课文中写达格妮回忆儿时往事时采取的是怎样的叙述方法
2.为学生介绍插叙的写作手法,并推荐学生阅读有插叙手法的文章.3.背诵自己喜爱的段落.修改意见 教学后记 课题
第十课:我和乌丽娜
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并运用.2.联系语境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从”我”和乌丽娜数桥这件事中,想象”水”和”桥”给丽江带来的美,体会乌丽娜对丽江古城的热爱以及”我”和乌丽娜的友情.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都说是水给丽江带来了美丽„„”这一段.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教学重难点
从具体的词句中体会丽江的美,体会乌丽娜对丽江古城的热爱.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同学们,金色的读书年华,留给我们无数美好的珍藏,在学习生活中我们有许许多多的同学,还有同桌.在这些同学中,你和谁的友情最深,能简要地谈谈吗(引领学生以难忘的友情为主题,进行口语交际)2.齐读课题,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我”和乌丽娜怎么样 课文讲了”我”和乌丽娜的什么事 从这件事中能体会到什么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2.本课的生字,新词不少,相信同学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本课的生字,词,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自学生字,词)3.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和学习生字的情况.(1)初读课文,注意长句子的自然停顿,如:有时候快乐地欣赏着绒丝线似的青苔随着水波柔柔地摇摆.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2)学习生字,从音,形,义三方面指导.①音:注意区分平翘舌音,如”酥”“诧”“捶”“宅”.注意多音字”娜”.②形:注意区分”宅——诧”的字形.③义: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师生共同解决.如果与课文理解紧密相关就留到后面随文学习.4.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初步解决下面的问题:课文讲了”我”和乌丽娜的什么事 古城丽江给”我”和乌丽娜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三,品读课文,解疑感悟
(一)回顾课文讲了”我”和乌丽娜的什么事
(二)从课文对”我”和乌丽娜数桥这件事的叙述描写中,你体会到什么 1.体会丽江的美.勾画出描写丽江的句子,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老师点拨以下几点:(1)整体描写.①扣住”依山而建”“高高低低”“错落有致”体会古城富有情趣的布局美.②扣住”一千多年的历史”和”四方街的建筑特点”体会丽江城的古味.(2)局部描写.“水”和”桥”给丽江带来的美.①”水”:水的特点是什么
清亮:扣住”倒映着白墙灰瓦,还有那在水边浣洗„„特别好看”理解.活跃:扣住”流下来”“冒出来”“哗哗哗”“汩汩汩”“穿行”等词语理解.②”桥”:桥的特点是什么(林林总总)”林林总总”什么意思(形容繁多)桥林林总总体现在哪些方面 数量多:354座.样式多:石板桥,木板桥;石拱桥,木拱桥;单孔桥,双孔桥,多孔桥.材料多:石头,木头.雕刻丰富:有东巴象形文的吉祥语,有东巴神舞,还有各种鸟兽花木.(3)总结过渡.这”水”和”桥”给丽江带来了什么 又给”我”和乌丽娜带来了什么 2.从具体词句中朗读体会”水”和”桥”给”我”和乌丽娜带来的快乐.如”我们流连在水边,有时候快乐地欣赏着绒丝线似的青苔随着水波柔柔地摇摆„„”
3.小结:丽江的”水”和”桥”给”我”和乌丽娜带来了无限的快乐,从这快乐中也让我们体会到乌丽娜对美丽的丽江古城深深的热爱,这种热爱在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也能看出,找出具体词句朗读体会.4.学到这里,你觉得乌丽娜是个怎样的孩子
小结:这样的孩子谁都喜欢,”我”更是与她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分别一年后的今天,当”我”看到《丽江古城》的邮票,决定给乌丽娜写封信,把邮票寄给她时,想一想,在信中”我”会对乌丽娜说些什么 四,感悟表达,积累背诵
1.课文在叙事中写景,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的
2.背诵”都说是水给丽江带来了美丽„„特别好看”.修改意见 教学后记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课题
第十一课:天上的星星
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目标
1.随文认识本课生字,正确,工整地书写本课带有生字的词语.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学积累优美词句.3.能读懂课文,想象”月明星稀”的景象.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对星星的喜爱之情.4.能仿照旁批,写出自己读课文的体会.教学准备
朗读磁带,有关夏夜星空的文字,图片资料 教学重难点
能读懂课文,想象”月明星稀”的景象.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对星星的喜爱之情.教学过程
一,由词语引入课文学习课件出示以下词语: 无聊榆树陡然蓦地调皮鬼精灵 灿灿的灼灼的弱弱的漠漠的
面面相觑不得其解目不暇接大吃一惊 精光灵气没精打采天涯海角 1.抽生读词语,齐读词语.2.如果能够体会一下词语的意思,你能读得更好.读这些词时要把词语的含义连同你的想象都留存在心间.再读一读,好吗 相信在后面课文的学习中你会理解得更好.3.在你们心中,星星是什么样子的 在夏天的夜晚,你数过天上的星星吗 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吗 请你说一说.过渡:夏天的夜晚,天上有无数的星星闪闪发光,星星们就像孩子们那样调皮,可爱,让夏夜的天空显得那么的热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天上的星星.(齐读课题)二,快速读课文,理清思路
快速读文,边读边想: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们”对星星的喜爱 三,精读课文,品味星星的”热闹”和”月明星稀”的景象
1.生自读文,把自己体会最深的句子勾画出来,并在课文旁边批写自己的体会.2.学生汇报交流.(课件出示以下句子,随学生的汇报呈现.)预设1: 啊,两颗,三颗„„不对,十颗,十五颗„„奇迹是这般迅速地出现,愈数愈多.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 让学生理解数字和省略号的作用.预设2: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一时间,夜空一片闪亮,像陡然打开了的百宝箱,灿灿的,灼灼的,目不暇接.这些星星又像是无数沉睡的孩子,蓦地睁开了光彩的眼睛.“目不暇接”是什么意思 你能从这两个句子中找出一对近义词吗(陡然——蓦地)这两句话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把什么比作什么 体会比喻句的好处.预设3: 它们真是一群孩子呢,一出现就要玩一个调皮的谜儿!这些鬼精灵,从哪儿来的 是一个家族的兄妹 还是从天涯海角集合起来,要开什么盛会呢 从这句话体会孩子们对星星的喜爱之情,星星像孩子一样调皮,可爱.预设4: 夜空再也不荒凉了,星星们都在那里热闹:有装熊的,有学狗的,有操勺的,有挑担的,也有高兴极了,提了灯笼一阵风似的跑的„„
从”热闹”一词体会到什么 星星们是怎样”热闹”的呢 这些都是对星空中一些星座的描写.你能根据平时对星空的观察,发挥自己的想象,用”有„„有„„有„„”来说说星星们热闹的样子吗
3.星星是这样的美,天空是这样的热闹.可当月亮出来了时,会是什么样子呢 我们为什么”大吃一惊” 请你认真读一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月明星稀”的内容,用”“勾画出来.(1)学生自读课文.(2)全班汇报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①我们为什么会”大吃一惊” ②”面面相觑”是什么意思 ③我们似乎明白了什么
你从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到我们对星星的喜爱 理解”可怜”“不忍心”“不再声张”“不让大人们知道”等句,体会孩子们对星星的怜惜之情.四,总结,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1.本文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读起来更加生动,优美.2.学了本文,体会到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写在课文旁边的空白处.(可从文章感情,表达方法,字词积累,写作等方面来谈.)修改意见 教学后记 课题
第十二课:家乡的桥
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作者家乡小桥的特点.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江南水乡的优美景致.3.品味课文语言,体会作者爱乡,怀乡之情.教学准备
1.推荐诵读王维的《归崇山作》一诗,了解诗意.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2.多媒体课件.教学重难点
了解小桥的特点,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情怀.教学过程
一,谈话启发,引出课题 读《忆江南》.小桥流水人家,青山绿水环绕,这就是美丽的江南.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课文走进江南,去领略迷人的江南景致,尤其是那令作者无比留念的家乡的桥.(板书课题)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生字,词;想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什么.2.检查自学情况.三,品读课文,了解特点
1.快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家乡的桥.2.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小桥多,桥形独特,桥名美.3.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地方,读出美感.重点指导:(1)桥连接着一个村庄与另一个村庄,连接着一户人家与另一户人家.如果提个篮子赶集去,那不经过八座十座小桥才怪哩!(2)夜里,你撑条小船穿过去,那光景,会使你怀疑是不是进了月亮婆婆的家呢!夜里给你的感觉是什么,你会听到什么 要求读出夜的宁静,和谐,体会情境美.(3)有趣的是,在青石上凿就的桥名,字体也各不相同,或篆或隶,或楷或草,有的飘逸潇洒,有的刚劲雄健,跟桥相衬相映,又平添了几分情趣.课件演示草,篆,隶,楷字体,体会”飘逸潇洒”“刚劲雄健”等词的意思,并通过给各种桥配不同字体的桥名体会”相衬相映”.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出自己的感悟.四,探究体验,感悟桥趣
家乡的小桥不仅造型千姿百态,而且桥的名字也非常美,让人领略到江南水乡的特色,真令人向往!在这么美的地方一定留下了我们愉快的童年生活.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5段,思考:(1)这一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2)说说桥乡孩子可以参加哪些活动 想象一下他们在各项活动中的乐趣.2.指名反馈.引导学生读好重点句,说说体会.“实在玩累了,荡一条小船进桥洞,舒展四肢平躺着,那凉悠悠的风,轻轻荡漾的波,转眼就把我们送入了梦乡„„”
3.小结:家乡的桥真是我们的乐园!有感情地朗读第5段.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总结.作者忘不了家乡的桥是因为(),(),()„„是啊,家乡的一切都是那么令人回忆,令人向往.难怪作者爱乡的情怀如此浓烈,难怪他一直最恋的还是家乡的桥.2.读了课文,也说说我们的家乡.家乡的什么地方是你的乐园 说给大家听听.修改意见 教学后记 课题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积累与运用(三)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学过的关联词,体会因果关系的不同表达方式.2.丰富词汇,寻找规律积累语言.3.了解习作结尾的多种方式方法.4.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培养认真倾听别人的观点的习惯,积极参与讨论.在活动中提高口语表达的能力.5.留心自己在生活中的美好感受,快乐时光,并能有条理地记录下来.6.自主阅读短文,不断提高阅读能力.教学准备
1.搜集表示因果关系的句子.2.搜集文章的精彩结尾.3.搜集有关海啸的知识.教学重难点
1.因果句式的正确运用.2.学会词汇归类积累.3.学习在习作里用上恰当精彩的结尾.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自读下面的句子,留心加点的词语,想一想句式有什么特点 2.和同桌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用上加点的词语说出更多因果关系的句子.4.讨论还可以用哪些词语说出因果关系的句子.二,语海拾贝
1.自由读一读下面的词语,注意读准字音.2.说说每一竖排的词语的特点.3.你还能说出哪些类似的词语.4.根据词语的意思积累巩固.同桌相互交流积累经验.三,互动平台
1.自读下面的对话,说说他们讨论的是什么话题
2.这几种文章的结尾,你在习作中用到过吗 跟同桌介绍介绍.3.你看到过或者用过哪些结尾 全班交流.4.老师举荐学生习作中好的结尾,让学生知道写好结尾并不难.四,口语交际
1.谈话导入,激发谈话兴趣.同学们都爱听故事,读读看,下面这个真实的故事讲的是什么内容(可讲解一下有关海啸的知识)2.从这个故事中,你想到了什么
3.根据”有人说„„”的提示,你赞成什么看法 或者你还有什么看法 在四人小组中进行讨论.4.请每种观点的代表发言,鼓励有相同看法的同学补充.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5.老师小结.五,习作百花园
1.同学们,从小到大,你一定得到过不少礼物,它们或是一个精美的物品,或是一句动人的话语,或是一次难忘的体验„„到底是什么样的礼物 又是怎样得到的呢 你感受到快乐了吗 现在就请孩子们闭上眼睛,回忆这些快乐的情景.(和同桌说说.指名和全班同学交流,教师相机指导要说出重点环节和真实感受.)2.明确习作要求.教师过渡:今天我们的习作就是自己亲历的感受.同学们说说看本次习作还有哪些要求呢 学生先读读本单元习作要求,再谈自己的意见.老师总结.(1)写明是怎样的礼物
(2)礼物的由来.(写清楚事情的开始,经过,结果.)(3)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4)注意开头,结尾的写法.3.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4.学生自评习作,修改.5.学生互评,教师评价.6.学生根据评价意见,建议,再次修改习作.7.请学生上讲台念自己的习作或结尾.教师总结学生本次习作的优,缺点.鼓励学生留心生活,在日记,习作中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六,自主阅读园地
激趣导入:平时同学们常感到写作文,写日记困难,不知写什么,那是你们没有发现生活中的美和有趣味的事,但读了下面这篇文章,你们就会有一双会发现的明亮的眼睛了.1.快速默读短文《送你一双亮眼睛》,想一想”亮眼睛”指什么
2.继续读短文,把打动你的地方勾画出来,并试着在旁边写下你的感想.3.全班交流.修改意见 教学后记 课题
第十三课:毕升的梦想
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8个生字,能正确书写并运用.2.联系语境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毕升在发明活字印刷术过程中的努力和投入.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4.学习抓住关键词概括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过程的方法.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毕升的资料,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教学重难点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从直接描写毕升的语言,行为的语句中,感受这位伟大的发明家为实现梦想的努力和投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课
1.同学们,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其中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它为我国古代文化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它的发明者就是——(板书:毕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3课.学生齐读课题《毕升的梦想》.2.看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教师相机梳理问题:毕升的梦想是什么 他是怎样实现梦想的 结果怎样)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毕升的梦想是什么 他是怎样实现梦想的 结果怎样 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学生回答问题.师小结:我们围绕课题提问,再把这些问题用一段通顺的话联系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归纳主要内容的一个方法.3.再读课文,读准字音,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勾画四字词语.4.检查学生生字和词语掌握的情况.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同学们,请你朗读课文,课文的哪些地方告诉了我们活字印刷术的重要作用 请你读课文7,8段,一边读一边勾画.2.说说为什么活字印刷术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让学生们体会活字印刷术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引导学生读出赞扬的语气.3.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真是太了不起了.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感受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时忘我的投入.请你们细细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把最能表现毕升为实现梦想废寝忘食的词语或句子勾画出来.4.抽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相机点拨.“一个叫毕升的人在雨中慢慢地若有所思地走着,好像丝毫没有感觉到早春的小雨已打湿了他的衣衫.”引导学生体会”若有所思”的意思,体会”丝毫没有”的表达效果,再引导学生读好这个句子.“一句话让毕升茅塞顿开,他猛地一拍脑袋:'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 '说完,他立即跑出家门.他觉得眼前豁然开朗, 一点儿也没有听到妻子在后面的呼唤.”引导学生体会”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意思,体会”一点儿也没有”的表达效果,再引导学生读好这个句子.引导学生抓住”自言自语”“念念不忘”“冥思苦想”体会毕升为实现梦想的执著.(适时板书:若有所思,冥思苦想,念念不忘,自言自语,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同学们,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些细节的描写,才让我们体会到了毕升在实现梦想过程中的艰辛与投入,我们习作时也应该注意人物的细节描写,这样刻画出来的人物形象才鲜明,生动.四,根据提示,复述课文
同学们,黑板上的词语概括了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过程,请根据这些词语的提示用自己的话说说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过程.自由说,再抽学生复述.引导学生对同学的复述进行评价.修改意见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教学后记 课题
第十四课:最佳的路径
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2.能联系生活实际,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3.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以人为本的思想.学习格罗培斯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精益求精的品质.教学准备 课件制作.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2.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1.解题:什么是”最佳” 什么是”路径” 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2.你认为最好的路径是什么样子的 大胆设想一下.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生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边读边标上段的序号,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画出生字,词,对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2.抽生读文.检查并纠正字音.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四人小组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可查字,词典,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4.师抽生汇报:微不足道,旖旎,迎刃而解,绵延百里,优雅几个词的意思.提出还未弄懂的问题.5.学习课后生字,词.读准音,记清形.重点词:旖旎.(二)细读课文,理解内容.1.依次出示”设计”“最佳设计”“世界最佳设计”三个词,你感受到什么 文中讲哪一条路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 引出课文最后一句话,该怎样读这句话 2.迪斯尼乐园的路径具有什么特点 读课文最后一段,用笔勾画出来.(板书:自然天成,新颖别致)出示课件或图片,展示迪斯尼乐园的人行道,相机理解这两个词语.3.看了这条路,你还想用什么词来形容
4.这条路的设计者——世界著名建筑大师格罗培斯是如何设计出这样自然天成,新颖别致的路径的 生小组合作学习3~5段,用笔勾画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并从中寻找答案.5.抽生汇报.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课件出示”她这种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使大师深受启发,困扰了他很久的难题一下子迎刃而解”这句话.讨论:老太太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使大师受到了什么启发 为什么困扰了格罗培斯很久的难题一下子迎刃而解 引导学生思考人们为什么喜欢到老太太的葡萄园里摘葡萄 如果你到这个葡萄园里摘葡萄,会有什么感受 体会”给人自由,任其选择”是自主,尊重,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启发学生感受格罗培斯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品质.(相机板书:以人为本)指导学生朗读.从卖葡萄的老太太那里得到了启示后,格罗培斯是怎么做的 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思考:在生活中,你认为还有哪些东西是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这些东西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6.格罗培斯的成功还在于什么
课件出示课后第2题,体会带点词的作用.启发学生思考:这些词语说明了什么 你从格罗培斯那里得到了什么启示 指导生读好这些句子.(相机板书:精益求精)(三)回眸课题,提炼升华.1.题目《最佳的路径》仅仅是指的这条路吗 还蕴涵着什么 引导学生领悟以人为本,精益求精也是成功的最佳路径.(板书)2.如果让你来做迪斯尼乐园的导游,你会怎样有创意地给游客介绍这条曾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的路径.修改意见 教学后记 课题
第十五课:迟到的奖赏
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联系课文理解本课重点词语.3.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蒂姆所表现出来的协作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品质.培养协作意识和奉献精神.教学准备
课件制作,搜集资料.教学重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词,联系课文理解本课重点词语,体会蒂姆所表现出来的协作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2004年,在芬兰埃斯波市举行的一个仪式上,芬兰技术奖基金会授予49岁的蒂姆全球最大的技术类奖——千年技术奖.这是一个迟到15年的奖赏,你想知道为什么吗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将句子读通顺,将字音读正确.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边读边用笔勾画出生字,多读几遍,记住这些生字.同时将你不懂的词作上记号.2.抽读课文,学生评,师生共同正音.3.小组交流,采用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解决不懂的词语,老师相机指导.4.教师出示能概括本课主要内容的词语,读词,检查学生理解情况.同时让学生看着这些词语,大致说说本课的主要内容.5.教师指导记住字形,书写课后生字,词.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1.默读课文,思考:许多人都觉得蒂姆获得”千年技术奖”是当之无愧的,你是怎么看的 学生边读边作勾画,作批注.2.汇报交流,根据学生答,结合课后2题的词语相机理解以下几个句子:(1)在他之前,没有浏览器,网络世界一片空白.万维网的诞生给全球信息的交流和传播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一举打开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便之门.学生汇报,互联网给你们带来了哪些方便 什么叫革命性的变化 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 教师小结,蒂姆发明的万维网为信息的交流和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2)在他将自己的发明公布于众之后,互联网立即风靡全球.不久,网络公司便风起云涌.一夜之间,一批富翁宣告诞生.而”万维网之父”蒂姆却分文未取,依然进行着自己清贫的科研工作.3.理解加点的重点词语,把蒂姆的行为与其他人作对比,体会他的高尚.4.教师补充资料:天下真有免费的午餐.蒂姆将自己的发明无私地奉献给了全世界,分文未取.他给无数人创造了暴富的平台,自己却一直苦于无钱修厨房.当十五年后蒂姆拿到100万欧元时,他这样说:”这的确是个惊喜,但金钱还不至于让我疯狂.100万欧元的奖金我得妥善分配.我家住郊区,子女上学不方便,另外,妻子总在抱怨,说我们该修修厨房了.”
有谁知道,当蒂姆给了无数人财富的时候,他自己的生活却有这么多的困难 从而引导学生体会蒂姆无私奉献的精神.让学生反复读,认真体会.5.有的人说蒂姆太傻,有的人说蒂姆是超凡脱俗,你是怎样想的呢 找出蒂姆说的话,用笔勾画出来,写出你的体会.汇报交流.通过理解蒂姆说过的话,来理解”在蒂姆眼里,让人类共享知识和互相协作是理所应当的”,从而体会蒂姆身上表现出来的团结协作的精神.6.教师小结本文.7.学生再次默读课文,认真体会.四,拓展升华
1.结合现实生活,学生讨论,你能感受到蒂姆精神品质的高尚吗
2.学生讨论:如果你有一次可以给蒂姆写信的机会,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修改意见 教学后记 课题
第十六课:与时间赛跑
教学时间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1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人人读通课文.在语境中理解词义,在个性化的朗读及创编名言中展现对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展示搜集,积累的珍惜时间方面的名言警句.1.能对自己不理解的语句质疑,在个性化的朗读及创编惜时警句中加深对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2.懂得时间过去就不会回来,要珍惜时间的道理.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教学重难点
在个性化的朗读中加深对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师生共同朗诵文嘉写的《今日歌》: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2.谈谈自己读了《今日歌》的感受与体会.3.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4.师出示自己搜集的名言.我知道人永远跑不过时间,但是人可以在自己拥有的时间里快跑几步.尽管那几步很小很小,作用却很大很大.(林清玄)5.师简介美文大师林清玄,并引入课题,齐读课题.师:林清玄先生的散文文笔清新流畅,情感浪漫醇厚,风格朴实感人,有人说,读他的散文有如饮一杯甘美的山泉.今天,我们有幸品尝的这杯山泉名字叫——(生读课题《与时间赛跑》)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生大声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正确.读得不畅的句子做一个记号,再回读.2.检查读文:检查重点词,句,段.3.分别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再用”先”“然后”“接着”“最后”这样的句式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三,读好课文,品味感悟
1.默读课文,找出写作者和时间赛跑后的感受的段落.2.齐读课文第9段,说说自己的初步理解.3.再读课文第9段,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比如:为什么人永远跑不过时间 怎样才能比自己原来有的时间跑快一步,有时可以快好几步呢 为什么说”尽管那几步很小很小,作用却很大很大” „„ 4.细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解决问题.师:有人说林清玄先生的散文是一杯甘美的山泉,山泉可不同于可乐,酷儿等饮料,一尝就知道是什么味,它必须慢慢地,细细地用心去品味,其中的甘美才会由心而生,回味无穷.让我们来静静地默读课文,静静地品味《和时间赛跑》这杯山泉,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看看你能品出什么来.你品出了什么,读懂了什么,或者有什么地方一知半解,什么地方莫名其妙的,都请你用笔做好记号,这叫做”不动笔墨不读书”.5.交流汇报,读好重点语句和段落.比如:课文的第4段,爸爸的那段话,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或难受,或无奈,或安慰.第5段中读出自己对”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理解.第8段读出我和时间赛跑后的高兴与愉快„„ 四,联系生活,加深理解 1.再次朗读课文第9段.2.学生交流自己对这一段话的理解.3.师: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接下来我想请你们来说一说你的爸爸或者妈妈是做什么工作的,和时间赛跑对于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4.生交流自己父母和时间赛跑的情况,再次读第9段.5.说说自己怎样和时间赛跑.五,创编惜时警句,拓展延伸
1.师谈想法:老师读了这句话也很有感触,写下了这么一句话.出示: 和时间赛跑,是一种竞赛,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乐趣.——未来的语文教学专家周锡午
2.学生动笔创编惜时警句.学生交流评价.3.相互交流自编的警句.4.让我们在诵读珍惜时间的名言中结束这节课吧!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刘秋娘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宋·朱熹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宋·岳飞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元·关汉卿
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英国·培根
失去眼前的时间,就等于失去所有的时间.——德国·贝纳姆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冬来老将至.——《明日歌》 修改意见 教学后记 课题
积累与运用(四)教学时间 4课时.教学目标
1.积累成语,感受祖国语言的多姿多彩.2.读背名人名句,养成搜集,运用名人名句的习惯.3.能自己或合作制作习作集,并能有所创造地进行设计,美化.增强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写作的自信心.4.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出自己的感受,注意分段表述;能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5.自主阅读,旁批读中的感受,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感悟语言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中的作用.教学准备
1搜集名联.2搜集,整理自己喜欢或同学认为精彩的习作.3搜集,阅读描写运动会的习作.教学重难点
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出自己的感受,注意分段表述;能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读成语,不懂的借助工具书了解其意思.2.这些成语中带点字的意思有什么特点 3.试着运用这些成语.二,语海拾贝
1.读名联,重在学生自主阅读,积累名言名句,不必逐个讲解,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师生交流释疑.2.熟读成诵,积累名言.3.交流自己积累的名联.三,互动平台
1.师:本单元的4篇课文充满着智慧,给我们的人生很多启迪,你学了之后都受到什么启发 四人小组交流.2.小组交流.3.全班交流读后受到的启发,同一篇课文让学生补充说一说受到的不同的启发.4.师总结:是啊!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与时间赛跑,与人合作,资源共享,希望同学们把受到的启发落实到行动上,老师期待着你们的成果!四,综合性学习1.设计习作集封面.(1)根据搜集的习作,给习作集确定一个主题,取一个好听的名字.(2)小组交流如何设计一个美观,大方,有创意的习作集封面,组长记录设计方案.(3)全班交流设计方案,根据小组交流的方案自选喜欢的动手制作习作集封面.(4)小组合作,讨论互助.2.展示习作集封面.3.评选最佳习作集.4.全班展示最佳习作集,观摩学习.五,习作百花园
1.激发兴趣,明确要求.(1)激发学生习作的愿望:播放近期学校举行的运动会的画面,教师配上热情洋溢的旁白,用活动的气氛感染学生,产生写作的愿望.(2)让学生自己阅读习作要求,教师相机点拨,帮助理清习作要点.2.引导学生选择习作素材:选择运动会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幕场景在小组里说一说.3.全班交流:各小组推荐讲得最好的同学在班上讲一讲,以启发思路.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4.教师提供描写运动会比赛场面的精彩片段大家欣赏,集体评议,进一步明确写作要求.5.自主习作,鼓励创新.6.同学之间相互修改习作.7.自我修改完善.8.赏析写得好的文章,激励表扬.习作批阅完后,选出在选材,语言等方面较好的习作,供大家评议,再点评,总结,表扬.六,自主阅读园地
1.自主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2.抽学生说一说阅读要求,教师总结强化,明确要求.3.自读文章,旁批读中的感悟,特别关注文章的语言描写突出了人物哪些特点.4.同桌交流.5.全班交流.6.说说故事中的人物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 7.选择你喜欢的方式,积累好词佳句,可以背诵,摘抄等.8.拓展:课外阅读《三国演义》,进一步了解故事中人物形象的特点.修改意见 教学后记 课题
第十七课:有趣的生命时钟
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生字,理解”精神焕发”“盗窃”“大螯”“花卉”等词的意思.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段.3.理解课文介绍的几种生物节律现象,特性以及生物节律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对多彩的生物界的好奇心和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的愿望.4.了解课文举例说明的方法,领悟课文中先总后分的表达方法.5.会用关联词”不仅„„而且„„”“除„„还有„„”“不是„„而是„„”造句.教学准备
1.师生共同搜集了解有关生物节律的资料.2.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生物节律现象.教学重难点
举例说明生物节律现象,特性的内容.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导入,揭示课题
1.看图设疑.出示投影或挂图,指导学生观察提问:在一幅海边招潮蟹图上添画一个钟面,你不觉得奇怪吗 对此你有什么猜想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2.揭示课题.招潮蟹和时钟有什么联系呢 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去了解.(板书课题:17.有趣的生命时钟)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请同学三读课文,在书上勾画批注相关内容.一读(放声读),读准音,读顺句,不好读的地方作上记号,并多读几遍.二读(小声读),思考:什么是生命时钟现象 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生命时钟现象 三读(默读),边读边想,看看阅读中有哪些问题不太明白,准备提出来与大家探讨.2.检查自读情况,交流自学成果.(1)小黑板出示生词:精神焕发,盗窃,大螯,花卉.指名读,齐读.出示带生词的句子,逐句指名读;抓”焕”字理解”精神焕发”,联系句子说说在文中的意思;说出自己对”盗窃”的理解;看图理解”大螯”.(2)指名说说不好读的地方,指导学生练习读正确,读顺畅.(3)通过阅读,你了解了什么是生命时钟 指名结合课文内容交流,不做深入讨论.(4)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生物时钟 教师相机点拨:第1段抓总结概述句,第2段抓过渡句,第3~5段抓总起句(中心句).在学生交流中,以各种形式朗读课文,了解各种构段方式.(5)提出不理解的问题,老师梳理归结,用以引导进一步学习.三,结合资料,阅读第1段
1.同学们觉得”节律”不太好理解.请大家读读第1段,联系课文,揣测一下这个词的意思.指名交流后,请学生查查词典,说说词典上的意思.再请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说说什么是生物节律.小结:生物节律是生物在进化的漫长历程中,在体内形成的一种近似钟的机构,它能够随着时间的变化,调节本身生理活动,使其在一定的时期开始,进行和结束.我们也俗称”生物钟”.2.生物节律有两个关键词:时间,活动.再读第1段,列出课文所述动物,植物的活动时间表,想想作者是怎样说明什么是生物时钟的 动植物名活动时间活动周期
交流,小结:课文采用举例子的方法说明了什么是生命时钟,同时指出了像这些动植物一样,活动周期接近一昼夜(24小时)的就是昼夜节律.3.请6名同学分读一二句,齐读第三句,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先分别举例,然后总结规律.)4.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分号,省略号,领悟课文句子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练习背诵第1段.四,小结本课,布置练习
1.课文介绍了关于生物节律的有关知识.在学习第1段时,我们知道课文采用举例的方法来说明问题,通俗易懂.我们在下节课的学习中,进一步了解这种说明方法.2.当堂练习.(1)抄写生字,新词.(2)朗读课文,背诵第1段(同桌互背,老师抽查).第二课时
一,抄写句子,引入学习1.抄写句子.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1)招潮蟹不仅随着潮水的起落觅食,而且随着潮起潮落改变身体的颜色.(2)许多实验都表明,生物的昼夜节律并不是直接由昼夜变化引起的,而是生物体内存在一种生命时钟.(3)生物除昼夜节律外,还有年周期节律.(4)生物节律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2.小黑板出示这些句子,订正.3.朗读抄写的句子,回忆课文,说说分别涉及课文哪些段落 二,紧扣句子,领悟表达
1.自读课文,想想抄写的4个句子在各自段落中起了什么作用.2.出示句子:招潮蟹不仅随着潮水的起落觅食,而且随着潮起潮落改变身体的颜色.(1)这句话讲了哪两层什么意思 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请你读出这种关系.指名朗读,请学生在关联词下加着重号,齐读句子.(2)课文是怎样具体写这两层意思的 指名朗读,说说自己的理解.关于第二层意思,学生理解困难,可以结合课前搜集的关于”潮汐”的资料,帮助理解.小结:招潮蟹觅食,身体变色的周期因与潮汐时间一致,所以叫潮汐节律.3.像这句话这样表示递进关系的句子还有吗 请你找一找.学生找出后,出示句子:生物除昼夜节律外,还有年周期节律.(1)读句子,说说表示这种关系的关联词.注意提醒学生:课后题标的是”除„„还有„„”,其实,常见的格式是”除了„„还有„„”“除„„外,还有„„”.(2)课文哪些段讲了昼夜节律 这段要讲什么节律 读课文,说说什么是年周期节律.(3)仿照第一段的样子,改写本段.(冬天降临,小燕子飞到温暖的南方避寒;春回大地,燕子又飞回到北方筑巢,觅食,生儿育女.兰花在春天争艳,荷花在夏天盛开,菊花在秋天怒放,梅花在凛冽寒风中散发出幽香„„这些生物的活动是按着年的节律周期进行的.)(4)指名交流,师生评点.(5)结合搜集的资料,你还知道哪些周期的节律 请用上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说一说.4.节律的周期多种多样,那生物节律是不是也变化多端呢 当学生用第三段第一句回答后,请学生举例说明.出示句子”许多实验都表明,生物的昼夜节律并不是直接由昼夜变化引起的,而是生物体内存在一种生命时钟”.齐读,说说这句话肯定什么,否定什么,用什么关联词表示的.你能造一个表示选择关系的句子吗 5.我们为什么要了解,研究生物节律呢 出示句子:生物节律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读句子,读最后一段.三,回顾全文,揣摩顺序
1.学完这篇课文,你了解了哪些关于生命时钟的知识
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各段之间的前后联系.在表明段间联系的地方作简单批注.指名交流.四,完成练习,适度拓展
1.课文举例介绍了有趣的生物节律,有兴趣的同学课外可以去搜集更多相关的例子,大家交流.也可以去阅读本文作者的另一本著作《生物趣话》.2.课内完成课后第2题.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3.课外预习第18课《送你一片绿荫》.修改意见 教学后记 课题
第十八课:送你一片绿荫
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词语的意思.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归纳每一段的内容.3.能抓住要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和作用,培养学生植绿护绿的意识.4.了解用列数据的方法进行说明的作用,并尝试运用.教学准备 教学重难点
能抓住要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和作用,并归纳每一段的内容.了解用列数据的方法进行说明的作用.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趣的生命时钟》,了解了说明文这种文体.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篇说明文,了解用列数据的方法进行说明的作用.2.(齐读课题)在预习中大家了解到,这篇文章讲了谁送给谁一片绿荫(指名答)为什么作者要把自己当作爬山虎,以第一人称”我”来写这篇说明文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新颖,亲切)3.爬山虎向大家推荐自己,介绍自己,课文第1段有一个词表达了这个意思,请找一找.(自荐)请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自荐”的意思.(相机指导生字”荐”)二,交流预习情况
1.请7名同学做爬山虎的代言人,以第一人称”我”来介绍爬山虎,各朗读一段.(自由朗读做准备,指名读,评议)2.学生汇报预习生字新词情况,不明白的地方集体探讨解决.(总结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及生活经验理解等多种学法,指导交流”扦插”“中旬”等词的意思,相机指导生字)三,整体感知,学习归纳每一段的内容
1.课文是怎样介绍爬山虎的 请同学们自由默读课文,思考每一段的意思.(学生默读,思考,批注)2.指名交流每一段话的意思(学习借助关键词,中心句,综合每句话的意思归纳段意的方法).第1段:讲”我”属葡萄科,善爬山爬墙,在环保中能发挥作用.第2段:讲”我”占地少,生长快,绿化覆盖面积大.第3段:讲”我”茎,叶的特点及作用.第4段:讲爬山虎能有效利用空间,大面积绿化覆盖进行制氧.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第5段:消除人们对”我”容易引起墙壁潮湿的疑虑.第6段:消除人们对”我”容易招引壁虎的疑虑.第7段:讲”我”适应性强,易于栽种.四,感悟课文内容,深入了解爬山虎
1.读了这么多遍课文,你一定对爬山虎有了不少的了解.请你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评价一下爬山虎,并说明原因.(学生思考,发言)2.交流:无私,攀爬好手,环保先锋,绿荫使者,绿色屏障„„
3.总结:那一片青青的爬山虎不愧为绿荫使者,环保先锋,让我们再次随着课文走进爬山虎.(齐读全文)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了解列数据的方法进行说明的作用 1.课文是怎样形象,具体地介绍爬山虎的特点的呢 比较句子: 第1组: ①我生长得很快,绿化覆盖面积很大.②一根茎粗2厘米的藤条,种植两年,墙面的绿化覆盖面积便可达30至50平方米,三四年后,我便能把整幢房屋的墙面攀满.第2组: ①我的叶片较大.②我的叶片较大,宽10至20厘米.这两组句子中,哪一句说得更具体,形象 用了什么方法
2.总结:用列数据的方法进行说明让人感到更准确,形象,让被说明物真实可感,让读者有更真切的了解,增强了说明的可信度.二,学习运用列数据的方法进行片断写作
1.列数据的方法是我们写作中经常用到的.这种方法可以让我们把事物描写得更具体,形象,帮助我们准确表达.2.例如:(描写乐山大佛的语句)它身高71米,头长14.7米,眼睛长3.3米,垂着两只长6.2米的大耳朵,每个耳朵眼里都可以钻进两个人.如果让人们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坐在它的大脚上,每一只都可以坐上100来人.3.你能运用列数据的方法,把下面的语句描写具体吗(1)学校的操场很大.(2)姚明的个子真高!(3)我们的教室非常宽敞.修改意见 教学后记 课题
第十九课:燃料的家庭
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目标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1学会本课生字,词语,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2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介绍了哪几种燃料,每种燃料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 3学习分类,解释,比较,抓特点等说明方法.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词卡片,教学挂图或课件.学生:搜集有关燃料的图片,文字资料,预习课文,勾画出生字,新词,标出段落序号.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讲了几种燃料,这几种燃料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文题目(板书:燃料)1什么是燃料(燃烧时能产生热能,光能的物质)2出示句子:燃料是工业的粮食,没有燃料机器就不能开动,工业生产就要停顿.在现代化的建设中,燃料所负的责任非常重大.(1)读句子,你从这句话体会到了什么
(2)结合你搜集的资料,说说燃料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有什么重大的作用
(3)板书课题:燃料的家庭.齐读课题.这是拟人的说法.今天就让我们去了解了解燃料的家庭中有哪些成员.3这是我国著名的科普作家高士其的一篇科普文章,先读一读课文链接,了解作家.燃料的家庭中到底有哪些成员呢 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呢 大家读一下课文就知道了.二, 初读课文,初知课文内容(自由读文)(一)提出自读要求.1读第一遍时,把课文读通,读顺.哪一句读不通顺,回过头来再读,直到把这一句读通顺了再往下读.2遇到生字要看看拼音,多读几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记住了以后,再往下读.3再读课文,看看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燃料家庭的.一共介绍了哪几种燃料.在燃料的种类和名字下面做上不同的符号.(二)检查自读效果.1认读生字卡片.(提示容易读错的地方)2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3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燃料家庭的(课文是从固体燃料,液体燃料和气体燃料三方面介绍的)4各个燃料家庭中分别有哪几种燃料(指导分段读课文)三,按课文的结构分段
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燃料家庭里依照不同的性格,可以分为固体燃料,液体燃料和气体燃料.第二部分(第2~13段):分别介绍各种燃料的特点和用途.第三部分(第14段):燃料是工业的粮食,在现代化的建设中,燃料的作用非常大.四,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1自由读课文,完成表格.名称特点用途
固体燃料液体燃料气体燃料 2同桌交流表格的内容.3全班交流.读课文相应的段落.五,精读课文,学习说明方法
1课文在介绍燃料家族时,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读读课文,你发现有哪些说明方法(把相应的句子找出来做上记号再读一读)2抽生读句子,体会说明方法.3在课文里,高士其把固体燃料里的木材,无烟煤,烟煤,褐煤,泥炭说成是五兄弟,把它们纳入”燃料家庭”之中,使没有感情的东西具有人的特征:它们有”皮肤”,它们可以”威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体会这篇科学小品的趣味性)六,拓展练习
选择一种你最感兴趣的燃料,结合它的特点和作用,写一篇燃料的”自述”.修改意见 教学后记 课题
第二十课:采访周博士手记
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采访应围绕一个话题进行的方式.3.认识纯净水,矿泉水,自来水各自的利与弊,增加学生的科普知识,激发学生留心身边事,敢于积极探究的兴趣.教学准备
读通课文,读准字音,在文中画出不理解的词,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认识纯净水,矿泉水,自来水各自的利与弊,激发学生留心身边事,敢于积极探究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能说说日常生活中,水有什么作用吗 是的,水是生命之源,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水,随着天气渐渐热起来,人们需要喝的水更多了,可我们怎样做到科学饮水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与众不同的课文.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从题目你觉得它与我们平时学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结合学生有关题目的问题师生一起解决,如:”手记”是什么意思 快速把想到的,听到的,看到的亲手记下来.)如遇到有关课文内容的问题,师引导:学习了课文我们就明白了.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1.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检查预习.(1)提出不理解的词.(师相机板书:有机物,放射性物质,微生物,微量元素,免疫力,新陈代谢,体液,矿化度,有机污染物,贮存,充沛)(2)在熟读词的基础上,师生交流理解.(3)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检查是否正确,流利,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3.再读课文,说说这篇采访手记主要围绕什么话题来写的(科学饮水)4.你知道我们为什么要科学饮水吗(学生各抒己见)周博士是怎样说的(出示:讲究喝水,喝出健康,喝出充沛的生命活力!)齐读.5.那我们怎样做到科学饮水呢 周博士为我们提出了哪些良好的建议 三,抓住重点,自读自悟 1.学生自学课文,思考.课文共介绍了哪几种不同的饮用水,它们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 在文中画出.2.学生分小组交流,并填表.饮用水优点缺点
纯净水没有细菌,没有病毒,干净卫生.得不到有用的微量元素,增加钙的流失.矿泉水纯净卫生,富含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有利于维持酸碱平衡,促进人体新陈代谢.不利于广泛饮用.自来水广泛饮用,所含矿物质基本能满足人体需要.需要解决污染问题.3.全班交流并展示图表.4.提问.(1)既然烧开水是解决自来水污染问题的重要方法,那烧开水有哪些学问呢(2)你们或你们的家人平时是怎样做的 读到这儿你有什么感受 四,角色扮演,回顾全文
同学们所知道的科学饮水的知识是通过采访医学专家周博士而知道的,下面我们就扮演三位小记者一起去采访周博士.1.小组分角色朗读.2.全班交流,指名分角色朗读,师生评议.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学了这篇采访手记,你有哪些收获和感受呢 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许多令我们感兴趣的有趣话题值得我们去探究.和同学议议,还有哪些令你感兴趣话题,课余分组去采访一下有关人员.修改意见 教学后记 课题
积累与运用(五)教学时间 4课时.教学目标
1.体会转折关系关联词的作用和不同表现形式,积累关联词.2.积累谚语,感受谚语在生活中的妙用.找教案 www.xiexiebang.com
3.在互动中,学习一些说明的方法.4.能清楚地写出一件自己亲身参与的家务事,养成修改习作的好习惯.教学准备
学生在进入本单元学习时,教师就可布置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学习任务,让学生确定实践活动的内容或方向,通过多种途径大量搜集有关的信息 教学重难点
1.积累关联词,体会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的作用.2.能够写清楚一件亲身参与的家务事,详写自己做家务事的经过,遇到困难时的心理活动以及你怎样克服困难.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抽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带有关联词的句子„„今天我们要读的句子同样也带有关联词,请我们一起到”温故知新”里去看一看.2.学生自读三个句子,思考每句话有几层意思.3.互相交流每句话的两层意思之间是用什么词语连接起来的.4.总结:”可”“却”“但是”都是表示转折关系的词语.5.你能试着用表示转折关系的词语说话,写话吗 二,语海拾贝
人类在几千年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往往用简洁明确的语言总结出来,称为谚语.请同学们认真读读下面的句子,想想你从中明白了什么规律 1.个人读句,解句.2.小组交流解句,赏句.3.全班交流,展示成果.4.个人背.5.小组互背互评.6.全班齐背.7.你还搜集了哪些谚语 讲给大家听一听.三,互动平台
1.读互动平台的内容,勾画出本单元《送你一片绿荫》《有趣的生命时钟》中所用的说明方法.2.对照课文《送你一片绿荫》《有趣的生命时钟》,找出列数据,举例子的地方,认真读一读,体会用上这些说明方法的好处.3.浏览本单元课文,看看还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4.小组交流.5.你还知道哪些说明方法 四,综合性学习
1.进入本单元学习时提前布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观察的内容或方向.2.根据自己的选题和小伙伴组成合作小组,以便在搜集过程中互相帮助,共享资源.3.各合作小组通过多种途径(电视,网络,报刊,向人请教,走进大自然仔细观察等)查阅,搜集资料,并进行归类整理.4.和合作者一起筛选搜集的资料构思主题报告会的方案.
第四篇:西师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1、秋天向我们微笑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烦恼、觅食、嚷等词的意思。
2、品味诗句,了解秋天的特点,感受秋天的美丽。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
品味诗句,了解秋天的特点,感悟“微笑”的内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词卡片等。
学生:收集相关资料,了解秋天。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情景激趣。出示反映秋天的图片,初步感知秋景,激发孩子对秋天的热爱。
2、揭示课文题目。
(1)板书课文题目:秋天向我们微笑。
(2)齐读课文题目两遍。
(3)谈谈你读了课文题目后知道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圈画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认识生字,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检查生字认识情况,多种形式识记,鼓励用自己喜欢的方 法识字。
3、借助工具书,联系生活实际、上下文理解新词,注意以下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烦恼、酿造、音符、觅食、珍藏
4、指名读诗,分组读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5、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理解大意
1、自读思考:微笑着向我们走来的秋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诗句体会到的?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标示出来。
2、想一想:课文哪些诗节描写了秋天的美丽景象与丰收的喜悦?课文剩下的内容主要写了什么?试着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品读重点诗句,欣赏秋天的美丽
1、默读1——5小节,勾出自己最欣赏的诗句,并注意思考或旁批出自己喜欢的原因,试着有感情地读读。
2、小组交流、补充。
3、全班交流,鼓励补充、争辩,师适时点拨。
如:
(1)喜欢“秋风抓一把桂子的香气,轻轻地把它们涂掉”,从这里体会到秋天里桂花开放,给我们带来香气,从“轻轻地”、“抓”、“涂掉”体会到秋风轻柔的特点。
(2)第2、3节诗:喜欢秋天丰收的景象,从对苹果、葡萄、玉米、高粱的描写中体会到秋天里这些水果和粮食成熟了,尤其欣赏作者拟人手法的运用,把事物的特点表达得十分生动形象:“嚷”、“穿红袄”、“披紫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苹果、葡萄急着成熟的情态;动词“举着„„乐,红着„„笑”不仅形象地写 出了玉米、高粱的成熟,而且表达了作者沉浸在秋天的丰收里的由衷的喜悦。品析“烦恼”、“酿造”。思考:夏天里,玉米可能遇到哪些烦心的事?高粱成熟后可做什么?(联系工具书。)
(3)第4节诗:喜欢第2、3、4行诗。从“快活的音符”体会到鸟儿们一路欢歌,反应了作者欢乐的心情。从“觅食的小蚂蚁„„蚁巢”可体会到蚂蚁在秋天里忙着觅食准备过冬的勤劳。在这里,注意渗透道德教育。
(4)第5节诗:喜欢满树的黄叶,从诗句对黄叶的描写中可以联想到黄叶飘落时纷纷扬扬的美景,从“明年春天„„长满树梢”可以体会到春天里,落光叶子的树木又会重新长出充满生机的新叶。
(5)齐读第1——5节诗。课文题目说秋天微笑着向我们走来,你认为“微笑”是什么意思?她都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6)拓展:除了诗中介绍的礼物外,你还知道哪些礼物也是秋天送来的?(鼓励尽量说。)能把文中引起你想象的景物画下来,再给画取个名字吗?
(7)有感情地品读第1——5节诗。注意读出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可采取试读——抽生读——点评——再试读——齐读的方式读。
4、过渡:你喜欢秋天,我喜欢秋天,他喜欢秋天,我们都喜欢这硕果累累、金风送爽的秋天。这不,一群喜欢秋天的孩子走到了披满黄叶的大树下。请读第6节诗,说说你的感受或想法,谈谈你对“悄悄珍藏”的体会。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欣赏诗句的美、秋天的美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背诵课文。
六、拓展延伸,课外阅读
1、找找描写秋景的文章,然后读一读。
2、推荐《秋色赋》。
七、作业
1、指导书写生字,注意扩词。
2、完成课后作业第3题,注意启发学生给画取个名字。
3、背诵课文。板书设计
1、秋天向我们微笑
秋天带来了 香气
果实成熟
动物欢歌
黄叶飘落
秋色迷人 喜爱之情
2、三棵银杏树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能联系生活实际及上下文理解新词的意思,能运用本课新词说话。
2、认识银杏树干、枝、叶、花、果的特点,体会银杏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的情感并受到美的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段,并能自主积累词句。教学重点
认识银杏树的干、枝、叶、花、果的特点,体会银杏树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欢乐,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的情感。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新词卡片。
学生:课前查阅资料,了解叶圣陶爷爷;收集银杏树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文题目
1、读课文题目,说说自己对课文题目的理解。
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叶圣陶、银杏树的资料。
3、师再配以相关画面或图片加以介绍。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勾画生字、新词。
2、自主识字,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理解新词。
3、课文主要写了银杏树的哪些方面?你体会到作者对银杏 树的一种什么感情?
三、检查初读效果
1、字词的检查。注意“投”、“没”、“设”3个形近字的区别,“裸”的易错点,“烫”、“鹰”的写法。小组交流,全班互动,注意提醒大家你认为最值得注意的地方。
2、课文主要从哪些方面介绍了银杏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品读课文,了解银杏树的特点及给“我们”带来的欢乐
1、你最喜欢银杏树的哪一部分,你就品读那一部分。
2、读时注意勾画、旁批,说说喜欢的原因。
3、小组交流、补充、评价。
4、全班交流,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汇报对内容的体会,其余同学注意补充。
重点评析以下词、句、段:
(1)默读第1段,思考:你从词句中了解到什么?谈谈自己欣赏的语句以及欣赏的原因。
A、这段描写了三棵银杏树的生长位置:屋后空地,临河靠墙处。
B、本段中第2~4句值得欣赏。体会这3个句子的表现手法和描写的内容,并想象画面的美丽。
2、3句运用了拟人手法,第4句运用了比喻、拟人手法。这3个句子具体形象地写出了这三棵银杏树各长在什么地方和它们大致的样子,而且从后一个句子中,我们还可以想小才象空地中间的两棵树高矮相当,距离较近,连枝叶都搭在一起了。两面临水的空地,长着这样三棵银杏树,这是多美的一幅风景画呀!教学这一段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领略银杏树生长空间的美。
C、美读本段,感悟银杏树生长空间的美。
(1)自读第2段,思考后交流:从哪儿体会到银杏树是古树,且生长缓慢?“似乎还是这么高,这么大”中的“似乎”是什么意思?体会父亲说这句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读父亲说的话。
(2)自由轻声读第3——7段,思考交流。
A、这部分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银杏树的?具体描写了银杏树的哪些方面?
B、银杏树干、叶、花、果有什么特点?找出相关语句。品读,谈谈自己的体会。干:直、弯、古怪。叶:折扇形、绿荫、黄蝴蝶。花:白里带蓝黄、可爱。果:绿玉一般、清香。
C、说说这三棵银杏树给人们的生活都带来了哪些欢乐。D、品析“经过的船常常停泊„„袅袅地升起来”和父亲说的话所蕴含的意思
E、拓展:银杏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除了文中所介绍的,还有许多,作者并未一一写出,请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在树荫下度过欢乐时光的例子。
F、有感情地读读第3——7段,品味人们对银杏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点评:评出学得最好的,要求阐述理由。
6、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进一步体会感悟。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五、结合板书,回顾全文,再次熟读课文
六、总结全文
1、学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收获?
2、除了银杏树外,你还知道哪些动植物也被人们称为“活化石”? 板书设计
2三棵银杏树(带来欢乐)
生长空间美形态美干、叶、花、果(形、色、味)
意境美鹰停秃枝天空背景喜爱赞美情 海滩上的雕塑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海滩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3、了解批读的好处,养成边读边批注的好习惯。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感受海滩给我们带来的乐趣。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课文
1、导语:同学们见过大海吗?那海边金色的沙滩带给你什么乐趣呢?
2、生自由发言,畅谈感受。
3、教师:或许有的同学没见过大海,更没有体验过海滩带给你的乐趣。那今天,就让我们伴着优雅的旋律,一起走向大海,去欣赏《海滩上的雕塑》。
二、自主朗读,读通课文
1、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词卡片,检查生字掌握程度,并适时指导学生区分形近字。
3、抽生朗读,检查读书情况。
三、细读课文,自主体会
1、师:我们今天学的文章,旁边有批注,这叫批读文,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是怎样学习批读文的?(①边读边想。②借助旁批的内容学习课文。③在文章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或问题„„)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这篇课文吧!生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海滩上的雕塑师是谁。
3、抽生汇报:海滩上的雕塑师是谁?(板书:我们、小动物们)
4、学习1——3段。
(1)师:海滩上这么多有趣的图案,它的作者到底是谁呢?(出示第2段旁的批注。)编者知道了,你知道吗?请你把这些图案的作者名字勾画出来吧!
(2)面对海滩上这么多有趣的图案,你有自己的感受和疑问吗?(了解蛤蜊,争论“曲线”的作者是谁,并指导读出猜测的语气。)
(3)同学们,从这些猜测中,你体会到什么呢?(图案多,图案的作者也多,让我们分不清,给我们带来快乐。)板书:乐趣
(4)齐读第3段,根据旁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师:同学们,张开你想象的翅膀,把海鸥可能会发表的评论,批注在旁边的空白处吧!生自由批注。抽生读批注。师生共同交流。
5、学习4——10段。
(1)齐读第4段及批注,思考:更大胆的构想是什么?(2)自由读5——10段,你从中感受到什么?(“我们”干得很起劲,很开心!)
(3)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如抽读、赛读、齐读等。)
(4)说说第10段的省略符号省略了什么。张开想象的翅膀,把你有创意的、有个性的设计批注在文章的空白处。生批读,然后交流。
6学习11-14段。
(1)师:当你们精心设计的雕塑被浪涛吞没时,心情如何?海边的小朋友又是什么样的心情呢?齐读11——14段。
(2)读批注,体会“收藏”一词的精妙。(可用换词法体会。)
四、真诚对话,激情总结
同学们,学习了优美的课文,观赏了迷人的景色,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请批注在文章末尾吧!
生批读,然后交流。
总结: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金色的沙滩,共同设计了全新的雕塑,我们徜徉其间,流连忘返,愿这美好的画面,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里!板书设计 海滩上的雕塑
大运河
乐 趣 人工湖 对大海的喜爱
大山
家园
4* 一颗小豌豆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豌豆给小姑娘带来的力量。吗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小豌豆给小姑娘带来的力量。教学准备
师:课前查阅资料,了解安徒生,收集安徒生的童话故事。生字、词语卡片。
生:课前查阅资料,了解安徒生,收集安徒生的童话故事。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见过豌豆吗?你对它有哪些了解?
2、丹麦作家安徒生以豌豆为题写了一篇童话故事,想读读吗?请齐读课文题目。
3、读了课文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这是一颗什么样的小豌豆?这颗小豌豆有什么作用?)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轻声读课文,勾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新词。
2、认读生字、新词。师生正音。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字形,并在全班交流记字的好方法。
4、分段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5、读了课文,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6、学生再读课文,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生词,以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7、全班交流,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如:这是一颗什么样的小豌豆?小姑娘为什么能站起来?小姑娘的康复与小豌豆的成长 有什么关系?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自主学习1——7段。
(1)自由读1——5段,看看这颗小豌豆的心愿是什么,与其他几颗豌豆有何不同。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语气读出五颗豌豆不同的理想。
(2)小豌豆长大后安了一个家,它在哪儿安的家?用勾出有关的句子。
(3)读一读句子,说一说这个家怎么样。
(4)自由读第7段,说说从哪些地方看出这个小姑娘快要死了。勾出有关的词句。(瘦瘦的、黄黄的、躺了一年、连„„也„„一点力气也没有。)
(5)多可怜的小姑娘啊!咱们再有感情地读读这一段。(启发学生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同情、体谅、关心、爱。)
2、合作学习8~14段。
(1)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这一部分内容,边读边用不同的符号勾画出描写小豌豆生长变化的语句和小豌豆生长变化带给小姑娘的变化的语句。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交流。
(2)小组汇报,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3)讨论:小姑娘为什么会站起来?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4)你喜欢小豌豆吗?喜欢小姑娘吗?为什么?
(5)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可采取小组赛读、男女赛读、分角色读等形式练习读。
四、拓展延伸 安徒生爷爷写的童话故事可有趣了,你还读过他写的哪些童话故事?其中深受同学们喜欢的还有《海的女儿》、《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白雪公主》等,课外去读读吧!
板书设计
4一颗小豌豆 小豌豆 长大——开花
爱
小姑娘 好转——康复 火烧云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运用。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晚霞的美丽,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火烧云的图片。学生:留意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运用。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晚霞的美丽,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火烧云的图片。
学生:留意观察晚霞。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大自然是美丽而神奇的,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美丽的自然现象呢?
2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去欣赏美丽神奇的火烧云。(出示火烧云图片并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默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2检查反馈自学情况。
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观察火烧云的?(上来——变化——下去)
4你对火烧云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找出课文中相应的段落。
三、精读课文,感受美景
(一)学习第1段
1自由读第1段,霞光照在大地上发生了哪些变化?
2你还能想象出哪些变化?
3霞光照映的地面景色是那么的美,如果你也被这一片霞光所包围着,你的心情会怎样呢?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第1段。
4思考: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火烧云,而是写了霞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从侧面为火烧云的露面作铺垫。)
(二)学习第2、3段 1火烧云上来了,霞光使大地的一切颜色都变了,这耀眼的霞光,不仅使地面镀上了一层绚丽的色彩,连天上的云也变得更迷人了。齐读第2段。
2这句话中哪个字用得妙?为什么?(“烧”字用得好。写出了火烧云的范围之大,气势之宏,色彩之艳。)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把这些云叫做火烧云。
3自由读第3段。勾画出写天空颜色的词语。
4天空中是不是只有这些颜色?从哪句话中可以看出来?试着用“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种带比喻的形式来说说还可能有哪些颜色。(苹果绿、橘子红„„)
5天空中那么多的颜色交织在一起,能否用恰当的词语来概括出火烧云颜色的变幻呢?(五颜六色、色彩斑斓„„)
6有感情地朗读第3段,读出对火烧云的赞美之情。
(三)学习第4、5、6段
1火烧云色彩如此缤纷,那它的形状变化又怎样呢?默读描写形状变化的部分,思考:火烧云的形状变化又有什么特点?(多:马、大狗、大狮子;快:一会儿、忽然、接着)
2“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这马的样子是怎样的?它是怎样变化的?它又是怎样消失的?教师引读。
3你觉得这里什么地方写得好?为什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想象,表达的形象,情景的有趣。如:火烧云出现时“马头向南,马尾向西,跪着”的静态美;“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的动态美等。)
4指导朗读:谁能把这种有趣的情景用朗读表达出来?
5自由读读“大狗”、“大狮子”的部分,你觉得哪里描写 得最有趣?
6把自己觉得最有趣的情景有感情地读给同桌听听。
7你觉得天空中还会出现怎样的情景?请你学着作者的写法,按照“出现(样子)—变化—消失”的顺序说一说。
8火烧云形状的变化是这样多,这样快,你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吗?(千变万化、千姿百态、形态万千„„)
9火烧云的形状如此有趣,谁想用朗读带着同学们再去享受享受?指名读。
(四)学习第7段
1自由朗读第7段,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反馈。
①“一时恍恍惚惚的,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了。”你是怎样理解“恍恍惚惚”的?(指看不真切。)这说明什么?(火烧云瞬息万变。)
②“可是天空偏偏不等待那些爱好它的孩子。一会儿工夫,火烧云下去了。”孩子们看累了,低下头,揉一揉眼睛,想沉静一会儿再看,火烧云却下去了,这时他们的心情怎样?(留恋、惋惜)谁能把孩子们那种留恋的心情读出来?指名读。
四、朗读全文,练习背诵
1这么美的景象,一转眼就消失了,怎能不使人留恋呢?不过,细心的作者已经用优美的语言把火烧云最为绚丽的一刻摄录了下来。让我们再一次用心去领略火烧云的美吧。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用喜欢的方法背诵课文。
五、谈话结束 1学完本文,你有什么收获?(课文内容和写作方法上的收获。)
2火烧云那美丽的景色,作者那优美的文字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要你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更多的大自然的奇丽景象。愿你们用明亮的眼睛、美好的心灵不断地去发现美、享受美、创造美。
板书设计: 火烧云
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耀
颜色:多、快 红彤彤 像着了火
天空什么颜色都有
形状:多、快 一匹马——一条小狗—— 头狮子——什么也不像
(动静结合)
火烧云下去了:什么也看不清莫泊桑拜师
一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习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学习抓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写作的方法。学习莫泊桑肯吃苦、勤练习的精神。教学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习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学习抓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写作的方法。学习莫泊桑肯吃苦、勤练习的精神。教学重点
运用批读方法,体会莫泊桑肯吃苦、勤练习的精神。教学准备
收集法国作家福楼拜、莫泊桑的资料。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揭示课文题目
1同学们,平常你们觉得写作文最难的是什么?(没有内容可写,写出来的作文总是平平常常,不吸引人„„)
2你们觉得难,并不奇怪,因为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在年轻时对写作跟你们有着同样的感受,于是他就去请教著名作家福楼拜,在福楼拜的指导下,他终于成了法国著名的作家。你们想自己的文章写得更美吗?好!我们也跟着莫泊桑一起去拜师吧!板 书课文题目
3齐读课文题目,质疑。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带有拼音的词多读几遍。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再读课文,看看你读懂了什么。可以仿照课文旁边的批注,在你读懂了的地方、你喜欢的句子或你感兴趣的地方作批注。想想你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同学和老师帮助,也在书上作批注。
3学生交流汇报,梳理共性问题。
①读带有拼音的词语。注意读准“揣”、“殊”、“桑”的字音。指导学生写好“貌”、“拜”、“陋”等字的字形。
②梳理共性问题。
三、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自由读课文,思考:
(1)莫泊桑几次向福楼拜请教?
(2)每次各有什么收获?
(3)他是怎样下工夫的?
(4)从福楼拜老师的3次谈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2学生交流汇报。
3重点指导对话部分的学习。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从读中体会福楼拜老师第一次告诉莫泊桑要仔细观察,把看到的记下来;第二次告诉他观察要细心,要注意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不同季节、不同场景等去观察。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积累写作素材,做生活的有心人;第3次则告诉我们如何 写作。写作不但要仔细观察,还要发现特点、写出特点,这样写出的东西才会各具特色。
四、再读课文,深化感悟
再次默读课文,谈谈你有何感受。(学生自由发言。)板书设计: 莫泊桑拜师
莫泊桑(勤学)福楼拜(善学)
焦急万分 虚心求教——功夫还不到家,要肯吃苦、勤练习一无所获 再次求教——怎么没什么好写的呢?要细心观察 全神贯注 坚持观察——光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能发现特点 一次特殊的实验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并能正确书写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白发苍苍”、“燥热”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养成用心品读的阅读习惯。
3理解课文内容,对卡尔·施密特对科学事业无比热爱的精神产生敬佩之情。教学重点
感受卡尔·施密特对科学事业崇高的爱。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或写有重点词句的小黑板。
学生:收集科学家的小故事。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谈话引入:同学们,在科学的大道上没有平坦的道路。无数科学家为科学事业奉献了毕生的精力,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让我们共同去感受“一次特殊的实验”吧!读课文题目,理解“特殊”。问:这次实验有什么特殊意义呢?我们自己读书弄明白。
2自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语,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初步自学生字、新词。
3小组内交流汇报自学收获。
4各小组推荐一位同学进行自学情况汇总,再选几个在全班交流。
5同桌互读课文,检查是否把课文读通。
6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细读课文,感悟精神
1读着课文,我们的心时时被感动着,再读课文,找出最让你感动的语句,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来,用心读读,体会体会,想想为什么让你特别感动。
2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朗读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说出自己的体会,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感悟重点句,引导入情入境地朗读。通过读,体会科学家的顽强品格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从而产生对科学家的崇敬之情。
“„„施密特先生一点儿也不怕,他仔细观察蛇的外形、特点”,“施密特拼尽全力把蛇捉住,重新放进笼子里,锁好”,从这些句子中体会科学家面对凶恶的毒蛇不畏惧的胆量。
“我应该把这次特殊的实验记录下来”,从这句中体会科学家在自己被毒蛇咬伤又无人救援、生命危急时,想到的仍是科学事业的崇高精神!
从“详尽”、“认真”、“仔细”、“像往常一样”等体会科学家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从“汗水淌着”、“肌肉抽动”、“感到燥热”、“耳朵里发出噪音”、“伤口、鼻子和嘴开始淌血”等感受科学家经受着剧烈疼痛还坚持作科学记录的顽强意志。“时间啊,你慢些走„„不!时间你快些走„„”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作者对科学家敬业精神的敬仰,对科学家遭受痛苦折磨的心痛。
4说一说这次实验特殊在哪里。此时此刻,你想对这位科学家说点什么,请你在练习本上写下来,再交流。
三、拓展延伸,学习品格
古今中外,还有许多科学家为了科学事业的发展,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包括最宝贵的生命。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科学家的故事。板书设计
一次特殊的实验
总 世界科学工作者的贡献
笼外观察
分 博士观察南美洲毒蛇 取射血被咬
包好伤口 继续观察 作下纪录
总 用生命完成实验 ,留下宝贵遗产 金蝉脱壳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金蝉脱壳的过程。2产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能主动探究大自然中有趣的现象,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别人介绍。教学重点 了解金蝉脱壳的过程。教学准备 师生:收集有关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金蝉脱壳的过程。
2产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能主动探究大自然中有趣的现象,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别人介绍。教学重点: 了解金蝉脱壳的过程。教学准备
师生:收集有关金蝉的资料和大自然中其他动物有趣的现象。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1同学们,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动物世界,妙趣横生。今天我们一块走进金蝉家族,了解发生在它们身上的有趣现象。请齐读课文题目——金蝉脱壳。
2你们见过金蝉吗?你对它有哪些了解?
3读了课文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金蝉是什么样的?金蝉是怎样脱壳的?它为什么要脱壳?)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课文,看看哪些问题是通过我们自己读书来解决的,再看看我们在读书中又能产生哪些新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课文读通顺。
2分组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比一比哪组读得又正确又流利。
3师生共同评价,并相机指导朗读。
4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细读课文,了解金蝉脱壳的过程及变化
1默读课文,看看哪几段是写金蝉脱壳的过程的,哪几段是写金蝉脱壳后的变化的。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2段,边读边勾画出写金蝉脱壳过程的句子,然后把金蝉脱壳的主要步骤归纳出来。最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弄清金蝉脱壳的过程。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语言的生动有趣。如: 金蝉脱壳的过程作者写得活灵活现,逼真形象,你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哪些地方看出作者观察很仔细?
4教师引读本段,让学生熟悉金蝉脱壳的过程。
5第3段写了金蝉脱壳后的变化,主要写了哪些方面的变化?(翅膀、身上的颜色)
6采用“读一读、想一想、勾一勾、议一议”的方法弄清金蝉翅膀和身上的颜色的变化情况。
7学生汇报学习情况。
8这奇妙的变化让作者一饱眼福,我们也感到太有趣了,让我们带着高兴的心情读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延伸
大自然中像这样有趣的现象还有很多很多,用你们敏锐的眼睛去发现,去捕捉,我们准备开展一次“动物趣事”交流会,了解大自然中更多的趣事,好吗?
板书设计 金蝉脱壳脱壳
过程:露出背——钻出头——露出脚——抽出尾“空中霸王”的克星
教学目标
1用自己的方式自主学习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蜂鸟的特点以及它为什么能够“克”老鹰,并背诵喜欢的段落。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语。
4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教学重点
1了解蜂鸟的特点,知道它能克老鹰的原因。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词语。教学难点理解蜂鸟为什么能“克”老鹰。教学准备
阅读有关动物的书籍,收集有关鹰和蜂鸟的图片、文字资料;预习课文,勾出生字、新词,标出段落序号。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动物朋友,它在动物世界里可是有身份、有地位的。出示图片:鹰——空中霸王你印象中的鹰有哪些特点?
2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空中霸王”的克星(板 书)。生齐读课文题目。现在请把“克星”换一个词,意思不变。(可换:敌人、对手)
二、质疑
读了课文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或者你想知道点什么?预设:为什么说鹰是“空中霸王”?鹰的克星是谁?为什么能够“克”老鹰?(板书问题)
三、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对不理解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2指名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
3齐读课文。
四、学习课文,解决问题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解决了哪些问题?从哪里知道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灵活处理教学内容。)
1学习第1段。
① 找出能说明鹰是“空中霸王”的句子,指导朗读。
② 文中有两个词,写出了鹰在飞翔时和站立时的“霸气”,找出来,想想该怎样读。飘然翱翔:体现了鹰飞翔的平稳与自在。兀立自若:体现了鹰站立时的威武、傲慢、目空一切。
③ 给这一段分层次,想想每一层讲了什么。
2学习第2段。
①看一段关于蜂鸟的录像,回答:蜂鸟是什么样的?(贴上蜂鸟图)板书“体形娇小、羽毛艳丽、嘴尖而锋利”。
②你从“娇小玲珑”这个词中体会到了什么?
③读第2段,读出蜂鸟的娇小可爱。(指名读——齐读)3学习第3、4、5段。
①勾画出写蜂鸟攻击鹰的句子。
②指导朗读勾画出的句子,读出蜂鸟的勇猛,联系上下文理解以下词:
凶悍好斗(联系下文“奋不顾身地向鹰猛攻”理解。)
奋不顾身(联系上文“它们不但不惧怕鹰这个庞然大物”理解。)
敏捷(联系下文“它可以向前飞,也可以倒退飞,甚至还可以在空中翻滚盘旋”理解。)
遍体鳞伤(联系上文“鹰被蜂鸟刺中后,还来不及还击,蜂鸟已快速飞开,又从别的方向发起了攻击”理解。)
③小结:蜂鸟是靠哪些“法宝”来“克”鹰的?尖而锋利的嘴、凶猛而有力的攻击、快速而灵活的飞行。
④下面我们来帮这“空中霸王”的克星填写一份小档案。(小组合作完成。)姓名性格特征体形特征外貌特点羽毛嘴飞行特点
五、课外延伸
小小的蜂鸟却能“克”老鹰,你从中得到什么启发?你还知道动物世界中的哪些故事?
六、作业
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背诵喜欢的段落。
板书设计
9“空中霸王”的克星
体形细小
嘴巴锋利 凶悍好斗 ____鹰
肌肉结实
双翼速拍
10向大树道歉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媒体”、“采访”、“虐待”、“制裁”、“生意兴隆”、“水泄不通”、“衣冠楚楚”等词语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丹尼尔为什么要向大树道歉,增强学生保护树木的自觉性。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部分新词。教学准备
收集环保小故事。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文题目
当我们说了中伤别人、不尊重别人的话或做了对不起别人的事的时候,我们应该主动向别人道歉,这是一种美德。你听说过有人向大树道歉吗?这究竟是怎样一回事呢?《向大树道歉》这篇课文将告诉你原因。
二、齐读课文题目,质疑问难
1齐读课文题目。读了课文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吗?
2学生质疑,教师整理归纳学生的问题:
(1)谁向大树道歉?
(2)他为什么要向大树道歉?
(3)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三、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借助拼音自由轻声读课文,勾画本课生字、新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新词。
2检查生字、新词认读情况,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3分段检查学生朗读情况。师生正音。
4带着质疑再读课文。
5学生交流自学收获,提出不理解的词句或问题。
6抽生说说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四、学生读课文,感悟体会
(一)自主学习第1~4段。
1自由小声读第1~4段,想想每段写了什么内容。
2丹尼尔的“罪行”指的是什么?文中那位先生在揭发信中是怎么说的?用“”勾画出来。引导学生朗读悟出这句话的意
思和体会美国人民的环保意识。
(二)合作学习第5~6段。
1默读第5段,说说这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勾画出最让你感动的词和句子,并说说为什么你会感动。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3联系上下文理解“水泄不通”、“衣冠楚楚”等词语。
4用“——”勾出丹尼尔向大树道歉的话,用“△”标出表示丹尼尔向大树道歉时动作的词进行体会,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5齐读第6段,说说你从人们的掌声中悟出了什么。
6有感情地读第5~6段。可采用小组赛读、男女生赛读、分角色读等形式练习读。
(三)集体讨论。丹尼尔为什么向大树道歉?你从中感悟到什么?
(四)学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五、课外延伸,升华情感
1如果你是现场的一名记者,你将怎样向人们报道这条奇特的新闻?
2在改造周围环境,绿化、美化家园的活动中,你有什么建议,又能做些什么? 板书设计
10向大树道歉
起因___用铁链锁大树
顾客检举 人与自然
经过 公园管理局处罚 和睦相处
结果___向大树公开道歉
漂浮的山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借助字典、词典和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运用学过的方法在阅读过程中批读。
3了解冰山的特点,培养关注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情感。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冰山的特点。教学难点
在阅读过程中运用学过的读书方法进行批读。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冰山的资料、图片。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说起山,人们就会想起我国的几座名山,如黄山、泰山等,而提起泰山,我想请同学们猜一个与泰山相关的成语,知道它是什么成语吗?(稳如泰山)是的,山是不可动摇的,然而在美丽的地球上,还有一种漂浮的山——冰山。
2教师播放影片《泰坦尼克号》冰山毁船的片段,激起阅读兴趣。
3揭示课文题目:影片中造成船毁人亡的就是漂浮的山。
33(板书课文题目)
二、自读自悟,初学课文
1抽生汇报前面学过的批读课文的批读方法,再看本文四处批注。教师总结批读要领,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批注。
2自读课文,出示自学要求,要求学生简单批注。(1)找出新词,利用工具书或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意。(2)“漂浮的山”指什么?课文介绍了它哪几个方面的特点?(3)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为什么?
三、合作探究,细读课文
1小组交流自学情况。
2全班汇报学习情况,教师适时点拨。
3出示两组句子。读句子,说说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1)a这还不能算是它们实际的“身高”。
b这还不能算是它们实际的高度。
(2)a这些顽皮的“大个子”在海上到处漂流。它们有的可以作长途旅行,有的则只能在离自己家乡不远的地方逛一逛。
b这些冰山在海上到处漂流,它们有的漂到很远的地方,有的漂得不远。
4让学生再找一找文中采用拟人手法描写的其他句子进行体会。
5围绕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指导朗读。可采用抽读、评价、指导读等方式。
四、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冰山的知识?说给大家听听。
板书设计 漂浮的山
身 高
外 貌
漂 浮又多又大
12联欢会的**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哺乳动物的特点。
2分角色朗读,激发学生关注动物世界、探索动物世界的意识和情趣。教学重点 了解哺乳动物的特点。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挂图 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哺乳动物的特点。
2分角色朗读,激发学生关注动物世界、探索动物世界的意识和情趣。教学重点
了解哺乳动物的特点。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读课文
1孩子们,今天,老师将带你们去参加一个别开生面的动物联欢会,你们愿意吗?(愿意)待会儿,如果看见你认识的动物朋友,就请你叫叫他的名字。(多媒体课件展示动物联欢会的热闹场面:大象、狮子、老虎、小猴、斑马、羚羊„„)
2可是这次联欢会引起了一场**。你们想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吗?赶快读课文吧。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不认识的新词多读两遍)。想一想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不懂的地方作好记号,还可以把你读后的感受和体会加上简单的批注。
二、再读课文,感悟体会
1小组合作学习。学习要求:
①理清课文层次,读懂课文的内容。
②哺乳动物有哪些特征?
2汇报交流。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第二部分(第2~16段):写联欢会的“**”。一层(第2~6段):第一场“**”;二层(第7~12段):第二场“**”;三层(第13~16段):第三场“**”。第三部分(第17段):总结哺乳动物的特征。哺乳动物的特征:都是胎生,都是吃奶长大
的,身上都长有乳腺,都能给自己的孩子喂奶。
三、读演课文,体会情感
1自由选择角色,读一读,记一记。
2试着加上动作、神态读一读。师生评议,指导朗读。3分角色表演。(师生评议,评出“最佳表演奖”、“优胜奖”、“优秀奖”等。)
四、拓展延伸,强化理解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
2总结:孩子们,今天我们走进哺乳动物朋友的联欢会,收获真不少,但是关于动物朋友的奥秘还有很多很多呢,咱们赶快学习探索吧!推荐阅读《少年百科全书》,收看《动物世界》电视栏目,启发学生探索动物奥秘
五、作业
1把你学到的新知识告诉家人。2收集有关哺乳动物的资料。
板书设计 联欢会的**
鸭嘴兽(下蛋的)
蝙蝠(会飞)
鲸、海豚(会游)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在自读自悟中,感受夹竹桃花的花色奇妙有趣和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特点,品味课文的语言。
2、借助画面,感受意境,指导诵读。教学过程:
一、出示画面,引导观察: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给大家介绍一种美丽的花(板书:夹(jiā)竹桃)
这美丽的花有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叫“夹竹桃”。请注意这里的“夹”读第一声,让我们齐读。
2、夹竹桃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有没有同学对这个名字感兴趣?请大家结合图来研究研究,说说你的想法。(夹竹桃因为叶片像竹,花朵如桃,因此人们给她取了这样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
夹竹桃
3、让我们再来仔细观察观察她,看看她是什么样儿的,你觉得她怎样?(根、干、枝、叶、花)。
4、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对夹竹桃情有独钟,他曾为夹竹桃专门写下了一篇优美的文章,这就是我们今天共同学习的第17课。
二、浏览课文,初知大意:
1、过渡:那么,季先生笔下的夹竹桃是什么样儿的呢?让我们打开书好好读读课文。昨天,袁老师已经和大家初读了这篇文章,现在请同学们浏览一遍课文,回忆课文的大意。
2、学生交流大意。
3、在季先生笔下,浓墨重彩的展示的是夹竹桃的“花”。(板书:花)(“花”这个字是课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一个字。)
4、请同学们再认真默读一遍课文,找出文中直接写夹竹桃“花”的自然段,在开头画上三角符号。然后读读这些自然段,看看夹竹桃的花有什么特点。
5、学生讨论:第2、4、5自然段。(花的特点暂不讨论。)
6、过渡:咱们班的同学真不简单!书读两遍,其意自现。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夹竹桃花的世界,去欣赏她、品味她„„
三、学习第2自然段:
1、谁愿意带我们到季先生家的大门内,看看那两盆夹竹桃呢?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你看到了那两盆夹竹桃了吗,她是什么样儿的呢?用“——”画出直接描写花的语句,自读自悟,夹竹桃的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学生交流讨论:(联系画面)红色——火;白色——雪;不相容——融洽。(俗话说“水火不相容”。)
4、看到这样的景象,你有什么感受呢?(板书:奇妙有趣)
5、你是否真的觉得这景象奇妙而有趣?请你试着读出这景象的奇妙有趣。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这么奇妙有趣的景象,这么美的文字,值得我们来诵读记忆,看画面试背。
四、学习第3、4自然段:
1、过渡:第2自然段对夹竹桃的花已经作了细致的描写,为什么接下来在第4自然段中还要写夹竹桃的花呢?这其中必有缘由,让我们来共同读读第4自然段。
2、自读自悟,这段写了什么。夹竹桃花期很长。(用最简练的文字来概括)
3、用“~~”画出描写夹竹桃花期很长的词句,自读自悟:说说你从这些词句中是怎样读出花期很长的。
4、小组进行交流。
5、讨论:又开出、又长出(注意这句话中句号若是改成省略号就更准确地说明夹竹桃的花期之长。);
6、有没有同学在读“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句话时,想到了课文第3自然段?说说你的想法。
我们先请位同学读读第3自然段,看看这一自然段有什么特别之处?
一百多字,十四种花,没有一个字写夹竹桃的。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段“离题”的内容呢?(课件展示十四种花,对比衬托
夹竹桃的花期之长。)
7、了解到夹竹桃花期很长这一特点后,你对它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了呢?(花期之长,韧性可贵!)你真的觉得它韧性可贵吗?请你读读这个反问句: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8、自由练读,揣摩如何读好这段话。全班交流。指名朗读,读后评议。请四位学生分句读,闭眼想象夹竹桃一年三季,花开不落的可贵韧性。试背。
五、设置悬念:
夹竹桃的花色奇妙有趣,花期之长韧性可贵,读到这你们是不是也喜欢上了这夹竹桃?告诉大家,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月光下的夹竹桃别有一番情趣,让我们下节课再接着去领略她月下的扑朔迷离的风姿吧!
板书设计:
13、夹竹桃
花色——奇妙有趣
花期——韧性可贵
花影——? 南海上的明珠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运用。
2在有感情地朗读中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能读懂课文主要内容,感受海南岛的富饶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教学重点
品读课文,感受海南岛的神奇与美丽。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介绍海南岛的图片和资料。在中国地图上找到海南岛的位置;收集有关介绍海南岛的图片和资料。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初步感受
1欣赏音乐:《请到天涯海角来》。
2师谈话揭题:孩子们,歌中介绍的天涯海角就在我们今天要了解的地方——海南岛上。要体验海南岛的神奇与美丽,当然百闻不如一见。同学们想身临其境去领略一下海南岛的风光吗?让我们一起踏上南海上的明珠——海南岛。
二、通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画出不认识的生字及不理解的词语,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理解词语。
2学生互相交流认字情况。
3学生分段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正音。
4通读全文,在了解课文大意和各段意思的基础上交流看到了哪些景物,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
三、学习第一段,整体感知
1自读第1段,说说第1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2欣赏图片:感知“万里碧波”和“富饶美丽”。
3指导朗读,体会万里碧波上的明珠——海南岛的富饶美丽。
四、图文结合,学习第2段
1(课件显示)欣赏“橡胶园”、“椰子园”和“热带植物园”的图片,让学生交流欣赏后的体会。
2(课件显示)欣赏海南岛在不同季节里硕果挂满枝头的美景图和各种名贵水产等图片。图文结合,引导学生体会海南岛的物产丰富。
3再读第2段,读出自己的感受,进一步感受海南岛土地肥沃、物产丰富。
五、读悟结合,精读第3、4段
1自读自悟学习第3段:
(1)可用“读读、勾勾、悟悟”的方法学习,说说本段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交流体会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
(2)背一背: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背一背。(3)鼓励学生交流学习本段的收获和体会。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
(4)赏读全段并小结:本段从五指山的热带雨林、滔滔奔流的万泉河、美丽壮观的天涯海角、旅游胜地亚龙湾海滩等几方面为我们展现了海南岛的美景。
2自主学习第4段:
(1)可用学习上一段的方法“读读”、“勾勾”、“悟悟”、“背背”自学本段。
(2)讨论交流学习体会,教师相机点拨。对文中重点词句的感悟、体会等,可借助音像画面,引导学生边读边体会遣词造
句的准确。如教学句子“你看海滩上那一片片的椰子林,如同一道道绿色的屏障”。
(3)课件出示椰子林的画面,让学生在看看议议中体会“屏障”。
(4)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体会课文将“椰子林”比喻成“屏障”好在哪里。
(5)想象情景,指导朗读。
(6)鼓励学生找出本段中自己最喜欢的语句背一背。
六、总结全文,主动积累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赏读本文,赞美海南岛的美丽富饶。
2鼓励学生选择喜欢的词、句、段,或勾画,或摘录,或读,或背。
七、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欣赏家乡的美景,夸一夸自己的家乡。(先说后写)板书设计
14南海上的明珠
富饶 :土地肥沃 物产丰富
美丽 :气候宜人 风景优美
15古诗两首
饮湖上初晴后雨
学习目标:
1、认识“亦、妆”2个字。了解诗句的大概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受西湖的自然之美,感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课前准备:
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趣说东坡与西湖,导入诗文。
(一)激趣
1.小朋友们,你们去过西湖吗?谁能用一些词语说说杭州是一个怎样的地方?(风景如画、山清水秀、游人如织、杨柳依依、山明水秀、湖水清澈„„)
2.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有一位大诗人,他特别喜欢西湖,他第一次来到杭州就觉得这里特别熟悉,几乎成为了他的第二故乡,他在杭州两次做官,像爱自己的家一样治理杭州,西湖在当时也会遇到污染的问题,他在西湖兴修水利,建起了“苏堤”和“三潭映月”两道独特的景观。
3.你们知道他是谁吗?(苏轼)杭州西湖究竟是怎样的美呢,今天我们跟随一位最爱西湖的大诗人一起去看看他眼中的西湖。
(二)揭题,导入诗文
1.诗的题目是《饮湖上初晴后雨》。
①透过读诗题,你读懂了什么?(a.天气变化——初晴后雨;b.地点——湖上舟中;c.干什么——饮酒聊天)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②根据提示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说诗题的意思。
③小结:了解了诗题是我们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苏轼写诗信手拈来,跟大家写日记似的,常常在题目中介绍一些写诗时的背景,理解了诗题,我们再来读一读。
二、初读诗题
1.大诗人眼中的西湖是怎样的,大家快读一读诗歌,要求:放声朗读,读准字音。
2.检查反馈。
①一人读一句,其余学生读课题、作者。
②请生读古诗(学生评价)
③齐读。
3.古诗方法渗透
①了解了诗题和作者,读准了古诗还不能算读好了,还得读懂古诗,同学们已经学习了不少古诗,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学习古诗的时候有什么读懂古诗的好办法?(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搜集资料„„)
②有这么多好办法大家一定要用起来。现在,请大家边读古诗边看注释,想一想文中哪句古诗写的是初晴,哪句写的是后雨。
三、细读诗句
(一)感受西湖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光山色。
初晴——水光潋滟晴方好
后雨——山色空蒙雨亦奇
1.读诗句你读懂了什么?(晴天的西湖水面波光粼粼,雨天的西湖朦朦胧胧)
2.短短两句诗,两幅神奇的画卷就在我们眼前出现了。先让我们来看一看晴天的西湖。
晴天的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
1.水光潋滟
(1)借助注释说说第一句的意思。(晴天的西湖水面波光闪闪,是多么美好!)
(2)你从诗句中那个词知道西湖水面波光闪闪?(潋滟)
(3)潋滟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波光粼粼,波光闪闪,波光闪动,湖水荡漾,浮光跃金,湖水耀金„„)我们一起来积累这些词语。
(4)是什么让西湖水面波光闪动?(太阳)想像一下,假
如你现在就在西湖的游船上,明媚的阳光照耀着整个西湖,就在放眼望去,晴天下的西湖,景物有什么特点?(西湖的水在阳光下更加透彻,波光粼粼;西湖的山更青了;西湖的柳在阳光下仿佛披上了一层碎金;西湖的鱼儿欢快地舞蹈,一跃而起,仿佛穿了一身金缕衣;西湖的荷花和荷叶更加鲜艳了„„)
小结:是啊!西湖的景物在晴日里这样鲜艳明媚,如果你就是苏轼,你会怎样吟诵这句诗?(评价:你的心情是愉快的!你的心情就如同这明媚的阳光!我听出来了,你的吟诵是发自内心的!)面对这波光粼粼的西湖水面,我们一起来陶醉地赞美——水光潋滟晴方好!
方好
(1)面对这样美丽的湖光山色,请你用一个字来赞叹。(好!美!妙!奇!„„)诗人怎么表达?(方好)
(2)老师用了查字典的方法来理解这个“方”字。我们一起来看看字典上关于“方”的解释。①正直;②正当,恰好;③一种形状。请大家选择一下,赞同的小朋友举手。
(3)是怎样的景致让西湖的晴天美得恰到好处?(水光潋滟的精致,山青水秀的景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致„„)
(4)晴天的西湖能不能少这一抹阳光?能不能少西湖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就是这晴日里的西湖让世人从心底说出了——水光潋滟晴方好!(齐)
雨天的西湖——山色空蒙雨亦奇
山色空蒙
(1)正当诗人和友人陶醉在这明媚鲜艳的西湖山水之中,48 突然,天气发生了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谁借助注释来说一说?(雨天,西湖云雾迷茫,也是那么奇妙!)
(2)在晴天里西湖的山是什么样的景象?(苍翠欲滴)现在呢?(朦朦胧胧、山色蒙蒙、云雾弥漫、云雾迷茫、云雾茫茫、迷雾浓云„„)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这朦胧迷茫的景象用诗句中的一个词语就是(山色空蒙)。
亦奇
(1)闭眼想象一下这西湖雨天的美景,看见这样的西湖雨景你有什么感受?(奇妙)把你的感受带入诗句当中读一读。
(2)晴空万里下水波粼粼的西湖十分奇妙!雨天里这朦朦胧胧的西湖奇妙吗?(也奇妙)
(3)从哪个字当中你读出了“也”?(亦)亦就是也的意思,在古诗文当中常常用到。
(4)西湖的美景是这样的出神入化,带着你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情境对话:
苏轼在杭州做官的时候他自己办公的地方就是在西湖边,西湖在夏日里时晴时雨的景象也常常看见。此时,苏轼和朋友看到不同天气下的西湖,苏轼和他的朋友边喝酒边聊天,想想他们会说些什么?选择刚才我们学过的词语用一用,比较一下晴天西湖和雨天西湖的不同,同桌互相演一演。(晴天:波光粼粼,波光闪闪,波光闪动,湖水荡漾,浮光跃金,湖水耀金;雨天:朦朦胧胧、山色蒙蒙、云雾弥漫、云雾迷茫、云雾茫茫、迷雾浓云)
(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领略西施之美
(1)一天之中,诗人享受了晴天和雨天两种美,真是高兴。这时他由西湖想到了什么(谁)?(西子)
(2)西子是谁?(西施)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春秋时期越国美女)
(3)插入图片和资料,请大家自己读一读老师补充的有关西施的小材料。
(材料补充: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位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传说西施在河边洗衣,鱼儿看到西施的美貌以后都忘记了游动,沉了下去。)
(4)通过材料,西施你读到了西施是怎样的美丽?(生答)所以我们夸赞一位美丽的女子常常说她有沉鱼落雁之美。
2.淡妆浓抹总相宜
(1)从古诗当中找一找诗人是怎样赞美西施的,哪一句?(淡妆浓抹总相宜)
(2)淡妆浓抹是几种装扮,有什么特点?(淡妆素雅,浓抹鲜明艳丽)舞台上那些漂亮的演员们鲜艳的妆扮是(浓抹)生活中女孩子淡雅的妆扮叫做(淡妆)。(看图说一说)
(3)总相宜
A.那西施是着淡妆好呢还是浓抹好,看看诗人的怎么赞美的?(都好)你如何知道?(总相宜)
B.淡妆适合西施,浓抹也适合西施,西施天生就美,所以不论淡妆还是浓抹都适合。男生,我们来夸一夸西施的美——淡妆浓抹总相宜。
(4)这句话仅仅在赞美西子么?(还在赞美西湖)谁读懂了
第五篇:西师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小数乘法 小数乘整数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页例
1、例2以及相关的练习。【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小数乘整数的计算。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感受小数乘法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同学们暑假生活过得很愉快吧?
学生:愉快!
教师:老师这儿收到一位同学在暑假中拍的照片。(课件出示:没有对话框的主题图)说说照片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学生看图介绍略。
教师:小朋友们的暑假生活真丰富,我们先到这张照片中的菜市场去看看。
课件出示:放大稍作修改的买菜图,增加有关整数乘法能解决的问题,如:买每千克茄子6元,买17千克多少钱等内容。
教师:阿姨们在买菜中遇到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能帮他们解决吗? 学生根据情景图列出算式:6×17
1.7×6 0.3×12 0.8×35 教师:选择这些算式中会算的进行计算。
学生计算后让学生说说选择了哪些题算,估计会出现以下情况。
假设1:学生除了第1道整数乘整数的题能计算外,其余小数乘整数的题都不会计算。假设2:有部分学生已经能计算小数乘法。
如果学生会计算小数乘法的题目,则请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为什么会这样算?如果学生不会算小数乘整数的题,则按以下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 教师:大家都会算6×17,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学生回答略。
教师:看看大家都不会算的题是什么样的题? 学生:都是小数乘整数的题目。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计算小数乘整数的问题。(板书课题:小数乘整数)
二、合作交流,探索算法
1教学例1 教师:我们先来思考买西红柿的问题,“每千克1.7元的西红柿,买6千克要多少元”这个问题能不能用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可能学生会想出以下方法:
学生1:我是用加法来计算的,因为1.7×6就是6个1.7相加,即1.7+1.7+1.7+1.7+1.7+1.7。我算出来的结果是10.2元。
教师:这种方法怎么样? 学生:可以。
学生2:把1.7元转化成用“角”做单位是17角,17×6等于102角,最后再把102角转化成用“元”做单位的数是10.2元。
教师:老师对这种解决方法很感兴趣,同学们分析一下,把“元”化成“角”的目的是什么?他是采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引导学生讨论出:把“元”化成“角”的目的是把1.7这个小数转化成整数,然后再计算。他采用的是“转化”的方法。
教师:对了,这个同学采用的是转化的方法。(板书:转化)除了用“角”来计算可以把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以外,你还能想到哪些方法把这个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来做?
学生讨论后回答:把1.7扩大10倍就变成整数了。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1.7×6= 17×6= 1.7×6扩大10倍1 7 ×6
教师:是这个意思吗?
学生:是。
教师:转化成17×6后同学们会计算了吗?(学生:会)把这道题的结果算出来。
学生计算后,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学生的作业。
教师:老师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这个同学做得对吗?二是102是不是1.7×6的结果?如果不是1.7×6的结果,应该把102这个结果做什么处理?
指导学生讨论后回答,让学生明白102是17×6的结果,要把这个结果转化为1.7×6的结果,还要把102缩小10倍。
教师:能说说为什么要缩小10倍吗?
学生:因为我们是把1.7扩大10倍变成17来乘的,要使它的结果不变,应该把算出来的积缩小10倍。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1.7×6=10.2
17×6=102
1.7 ×6扩大10倍17×6 02缩小10倍1 0.2 教师:谁再来给大家解释为什么要把102缩小10倍? 学生回答略。
教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我喜欢先把因数扩大成整数来乘,再把积缩小相同倍数的方法,因为这种方法比较简便。
教师:老师也赞同你们的意见。我们把大家的意见总结一下,就是把小数
扩大几倍,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来做,乘完以后,再把积缩小相同的倍数。那么像这样的 算式大家会算了吗? 学生:会。
教师:在这个菜市场里(指情景图)选择一个自己想解决的问题来解决。
学生自由选择问题解决后进行全班交流,教师随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并抽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1.7×6=10.2 0.3×12=3.6
0.8×35=28 教师:观察这些算式中因数的小数位数和积的小数位数,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因数中有一位小数,算出来的积也是一位小数。
教师:就是说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中的小数位数同样多。根据这样一个规律,你觉得该怎样计算小数乘整数的乘法?
引导学生归纳出:小数乘整数的计算可以先按整数乘法进行计算,再看因数中的小数位数来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2教学例2 教师:刚才同学们在买菜中学到了解决小数乘整数的方法,真不错!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这两位小朋友在做什么?
(课件出示:教科书例2情景图)学生:他们在计算一箱糖果的质量。教师:能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能!
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后组织全班交流,教师根据汇报进行板书或者由学生直接板书,如下:
0.25×60=15 交流中可对学生作以下引导: 教师: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你认为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1:这里的小数位数是两位,不能把小数点点错了。
学生2:我认为把0.25看成25与60相乘时,不要把60后面的0忘了。如果忘了,积的小数位数就不准确了。(可以让学生结合板书进行讲解)
三、巩固运用
教师:刚才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在小数乘整数的计算中你能不能注意这些呢?下面就来试一试。(1)课堂活动。
(2)练习一第2题。(要求学生不计算,根据规律直接填空)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解决了哪些问题?有哪些收获? 引导学生对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进行总结,并谈谈收获,感受成功。
五、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未修改的单元主题图)教师: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问题来解决。学生选择问题,独立解决后交流。
教师:为什么小芳家水费的问题没有同学解决呢? 学生:这是小数乘小数的问题了。
教师:对!小数乘小数又怎样计算呢?生活中还有哪些有关小数乘法的问题?同学们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思考,我们以后再来进行交流。
【课后反思:这节课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注重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教学内容,这样结合学生实际设计教学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感受到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二是重视把学生活动建立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教学中采用整数乘法和小数乘法同时出现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原有知识不能解决所有问题,需要学习新的知识,从而产生认知需求。三是重视学生对小数乘整数算法的探索过程,学生对算法的理解经历了“初步感知——加深理解——运用升华”的过程,这样不但体现了教学的层次性,还能帮助学生对算法的理解和掌握。四是注重主题图的运用,首先运用主题图中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提出问题,然后用主题图中的问题来进行新知识的探索,接着又回到主题图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最后利用主题图为学生再造认知冲突,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把数学学习由课内延伸到学生实际生活中。】
小数乘整数(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页例3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乘整数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
2.使学生学会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方法(口算、估算或笔算)进行 计算,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小数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小数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出示练习:计算下列各题。16×0.29 16×0.3 7.51×13 7.5 ×13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教师:怎样计算小数乘整数?上面每组中的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说出每组中的两个算式有一个因数相同,另一个因数也比较接近,它们的积也比较接近。教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小数乘整数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课件出示例3的情景图)
教师:要求这幢教学楼大约长多少米,怎样列式? 学生:用每步的长度乘所走的步数,列式为92×0.39。
教师:这道题需要精确计算出教学楼的长度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从题中的叙述可以知道,这里不需要精确计算出教学楼的长度。教师:怎样才能很快估算出92×0.39大约是多少呢?
如果学生能估算,就请学生讲一讲估算的方法。以下是按学生不能正确估算设计的教学方案。教师:同学们学过整数乘法的估算。能利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下面请大家小组内合作讨论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解决问题并汇报解决方案。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学生1:我们小组是把92看做90,90×0.39=35.1,所以92×0.39≈35.1(m)。学生2:我们小组是把0.39看做0.4,92×0.4=36.8(m),所以92×0.39≈36.8(m)。学生3:我们小组是把92看做90,把0.39看做0.4,90×0.4=36(m),所以9 2×0.39≈36(m)。
教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办法,都解决了这个问题,为什么会 有这么多不同的估算结果?
学生:在估算时,有的是用一个因数的近似数来乘的,有的是用两个因数的近似数来乘的,所以估算结果不一样。教师:谁的结果更接近准确数呢?为什么?
学生:通过笔算,我发现把92看做90,把0.39看做0.4,用90×0.4的结果最接近准确数。教师:哪一种估算快一些?为什么?
学生:我们认为把92看做90,把0.39看做0.4,这样估算最快。
教师:今天学的小数乘整数的估算与整数乘法的估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1:小数乘整数的估算是把小数看做最接近精确数的整数或比较简单的小数再计算。而整数乘法的估算是把整数看做整
十、整百„„后再计算。
学生2:它们的相同点都是把比较复杂的计算变成比较简单的口算。教师:对。这就是估算能化繁为简的关键所在。在估算时,我们要
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合理的估算方法。大家能用刚才所学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课件出示:例3的情景图,条件改为“如果每步大约是0.43m呢”)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汇报估算的方法。教师:在估算小数乘整数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略。
教师:大家说得很好,在估算中你们能不能注意这些问题呢?下面就来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解决练习一第7题。
学生先独立估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估算方法,再全班交流。
四、课堂总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自由总结。
五、拓展应用 出示第6页第8题
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明确题意,理解“上月读数”、“本月读数”和“实际用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弄清怎样由“上月读数”、“本月读数”算出“实际用量”,再引导学生计算应该缴多少水费。
【课后反思:该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联系生活实际,关注了估算情景的营造。让学生体会到估算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以强化学生的估算意识,激发学生学习估算的需求。二是在估算的方法上,提倡估算方法的多样化。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可以把92看做90,也可以把0.39看做0.4,不同的思考方法可以导致不同的估算结果,不同的结果反映了不同的估算精确度,是需要结果精确度高一些还是需要估算速度快一些,要结合具体的生活实际来思考,这正是估算灵活性的具体体现。】
小数乘小数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8页例1和例2以及相关的练习。【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探索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小数乘小数的计算。2.学会用转化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使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身边,而且服务于生活,感受小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揭示课题
教师:星期天,五(1)班两位同学分别测量了自己教室里的黑板和学校操场边大黑板的长和宽。(课件出示测量情景: 五(1)班教室里的黑板长、宽分别是3.1m和1.2m;操场边大黑板的长、宽分别是12m和3.1m)教师:怎样求这两块黑板的面积? 学生:用长乘宽就得到黑板的面积,算式是3.1×1.2和3.1×12。
教师:这两个算式中,哪个算式是我们前面学过的?能算出来吗?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教师:谁能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3.1×12的? 学生:计算时,把3.1看做31,用31×12=372,再把372缩小10倍得37.2。
教师:把3.1×12看做31×12来计算,运用了什么方法? 学生:运用了转化的方法。
教师:3.1×1.2与3.1×12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 3.1×12只有一个因数是小数;而3.1×1.2中两个因数都是小数。
教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小数乘小数。
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
二、尝试计算,探索计算方法
1教学例1 教师: 小数乘小数又该如何计算呢?大家是否都能用“转化为整数”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 能。
教师:怎样把小数乘小数的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整数?下面请大家以3.1×1.2为例,4人为一组讨论,合作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合作讨论,尝试计算。
讨论后,学生一边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自己的计算过程一边汇报。学生说思考过程时,重点归纳出把3.1看成31,原数扩大了10倍,把1.2看成12,原数扩大了10倍,积就扩大了10×10=100倍,所以算出积后,要把积缩小100倍。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教师:计算3.1×1.2和计算3.1×12有什么相同?什么不同? 学生:相同点是都要把小数转化成整数来乘。不同点是3.1×12中只有一个因数需要转化成整数,而3.1×1.2中两个因数都需要转化成整数。
教师: 如果每道小数乘小数的题目我们都这样想:两个因数各扩大了多少倍,积扩大了多少倍,然后再缩小相应的倍数得到原来的积,是不是有些麻烦呢?这里面有没有什么规律呢?
引导学生发现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之和等于积的小数位数。学生:因数中一共有多少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教师:大家能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这个问题吗?已知456×37=16 872,你能马上得到4.56×37的积吗?4.56×3.7,0.456×3.7呢?
教师:通过尝试计算我们已经摸索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那谁能说一说小数乘法可以怎样算? 学生回答略。
教师:刚才大家总结出了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真不错。下面我们继续看他们还遇到了什么问题? 课件出示例1的第2问。
教师:能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能。
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全班交流。2教学例2 教师:学会了小数乘法,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例2情景图)。教师: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解决,教师巡视检查。教师:在解决这个问题中,要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略。全班完成后,请学生板书。
教师:835×18的积的末尾有0,是点上小数点再去掉0呢,还是先去掉0再点小数点? 学生:先点上小数点后再去掉0。教师:为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出在这个算式的整数积里,0只起占位的作用,因此在点小数点时,这个0是占了一个位数的;如果先去了0,再把整数积缩小1000倍,实际上就缩小了10000倍,其结果就不正确了。
教师:谁来总结小数乘小数可以怎样计算?
学生:先按整数乘法计算,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小数点,再去掉小数末尾的0。
三、巩固运用
教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下面我们就来试一试。(1)练习二第1题、第2题。
(2)计算:3.5×4.82.97×0.3
四、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回答略。
教师:这节课,同学们通过小组讨论,尝试计算,找到了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希望你们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课后反思: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为新知识的学习架起认知桥梁。通过学生比较3.1×1.2和3.1×12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剖析新旧知识的分化点,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这样通过比较和辨析,就能抓住新知识的关键所在,思考如何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找到解决新问题的办法和途径,从而主动地掌握新知识。二是重视对学生探索过程的引导。学生对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的探索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经历了“尝试计算——探索规律——应用规律——总结方法”的过程。在教师由“扶”到“放”的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
小数乘小数
(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10页例
3、课堂活动第2题以及练习二中相关题目。【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加深对小数乘法的理解。2.经历数学规律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探究规律、发现规律的数学能力。3.能运用发现的数学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布置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有关小数乘小数的问题,并解决。
学生汇报收集到的数学问题,教师根据汇报引导学生回忆有关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的知 识。如:
学生1:昨天我用小桶在一个坏了的水龙头下接了1时,得到了4.08kg的水。大家能算出一个坏了的水龙头一天要白白浪费掉多少水吗?
学生独立解决后汇报。
学生:用4.08×24就等于97.92kg。教师:能说说你是怎样计算4.08×24的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得到这个数据你们有什么感想? 学生:要珍惜每一滴水,节约用水。
教师:这个同学发现的数学问题真有意义!还有不同的数学问题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我们在解决这些问题中都用到了前面学的哪些知识? 学生: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
教师:对了,用这些知识能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教师可以随着学生回答的生活情景出示新的学习内容)老师这里也发现了一个坏水管,它每时要漏掉0.14吨的水,这根水管从坏了到抢修好一共用了0.25时,在这段时间里一共漏掉多少吨水?这个问题又该怎样解决呢?引导学生列出算式:0.25×0.14=。
教师:这是什么乘法? 学生:小数乘小数的乘法。
教师:今天我们就要继续研究小数乘小数的乘法。
(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
二、探究新知 1.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教师:同学们会计算0.25×0.14吗?
由于学生对这个问题没有作深层次的思考,估计学生都说会。这时老师可以请学生先独立算一算。教师:计算中发现什么新的问题了吗?
如果学生说没有问题,则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处理它的乘积的;如果学生发现了问题,则请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问题。该教案按后一种设想备课。
教师:发现了什么问题?
学生:我把0.25×0.14看成整数乘法计算,算出的积是350;再看两个因数一共有4位小数,从积末尾数4位数时,积的位数不够。
(学生一边汇报,教师一边板书)0.25×0.14= 问题:积的位数不够。
教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同学们能用上一册学的有关小数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引导学生借助原有的经验思考。设想学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知道用0补位,另一种是不知道用0补位。如果不知道可以让学生通过看书来了解。以下按第1种情况设计。
学生:可以用0来补位。教师:怎样用0补位?
引导学生结合四年级下册学习的“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部分内容思考。学生:在积的前面加0。教师:应该加多少个0呢?
学生讨论后,估计有两种答案,加1个0或者加2个0。教师:能说说你为什么主张加1个0吗?
学生:因为现在的积是3位数,要从积的末尾数出4位点小数点,只要加1个0就行了。教师:你为什么主张加2个0呢?
学生:因为加1个0,只能保证小数点后面有4位小数,小数点前面还要加1个0,表示个位上一个也没有。
教师:你们赞同谁的意见呢?(学生表态后)你们加1个0试一试,看能不能保证小数点后面有4位小数?加2个0呢?
学生试后回答略,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0.25×0.14=0.035(吨)教师:从中你知道些什么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我知道由于工人叔叔抢修得快,漏掉的水并不多。我还知道小数部分差一位时,要添两个0;小数部分差两位时,要添3个0„„
教师:回想一下,刚才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
学生:小数乘小数的计算中,当积的位数不够时,要用0补位,再点小数点。
2.探索规律
(1)探索纯小数相乘的规律
教师:像这样的题,同学们会做了吗?请同学们完成教科书第9页的“试一试”。
学生完成后汇报,教师可随学生汇报在多媒体上出示答案。汇报中重点关注学生怎样用0补位的问题。
随学生的回答板书:0.17×0.02=0.0034,0.43×0.12=0.0516,0.05×0.25=0.0125,0.37×0.28=0.1036。
教师:观察这些算式的因数和积,你有什么发现?
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小组讨论后发现:
学生1:这些算式都是纯小数相乘,而且用整数乘法算出的积的位数都需要用0补位后,才能点小数点。
学生2:我发现两个纯小数相乘,它们的积都小于1。
教师:是不是所有的纯小数相乘的积都小于1呢?大家可以任意写一个纯小数相乘的算式来试一试。
学生用算式检验后发现,只要是两个纯小数相乘的算式,其积必定要小于1。
教师:同学们的发现真不错,这样一个规律对我们有什么帮助?
引导学生说: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纯小数相乘时,如果计算出的结果比1大,用刚才的规律就能判断这个结果是错误的,就是说用这个数学规律可以对我们的计算结果进行检验。
教师:对,利用这个规律可以帮助我们对乘积进行估计,从而检验计算结果。(2)探索因数大小变化引起积的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师:除了刚才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外,在小数乘法中还有一些非常有趣的数学规律,想去发现吗? 学生:想!
(课件出示:教科书第10页课堂活动第2题中的3.2×0.8,3.2×1.3,其中3.2用红色显示)教师:先计算,再把计算的积与3.2比较,你发现什么? 学生独立计算,再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学生:我发现3.2×0.8的积比3.2小,3.2×1.3的积比3.2大。教师: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估计与什么有关?
学生讨论后回答:估计与另一个因数有关。并猜测另一个因数小于1时,它的结果小于3.2,另一个因数大于1时,它的结果大于3.2。
教师:把另一个因数换成0.6和2.3试一试,看你的猜测对不对。学生换后验证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课件出示:教科书第10页课堂活动第2题中的0.72×12,1.05×12,其中12用红色显示)教师:用刚才得出的结论猜测这两道算式的积哪个大于12,哪个小于12。
学生猜测后,请学生计算验证自己的猜测。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发现一个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说出:两个不等于0的数相乘,当一个因数比1大时,它的积要比另一个因数大;当一个因数比1时,它的积要比另一个因数小。
三、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探讨了哪些问题?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并对这些知识进行梳理,使之条理化。
四、运用巩固
1.练习二第3题
要求学生运用规律,不计算直接完成,再通过计算进行检验。2.练习二第6题
要求学生运用规律直接进行判断,然后再改正。3.练习二第5题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然后集体订正。
【课后反思:本节课有以下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关注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运用,用学生汇报自己收集的有关小数乘法的数学问题来揭示课题,不但能避免单纯的计算练习给学生带来的厌倦感,而且还能让学生感受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运用,在运用中加深学生对算法的理解。二是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过程,对例3的教学重点突出了“用0补位”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补位?”“怎样补位?”等问题,这样学生经历了这类问题的探索过程,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三是注重学生对数学规律的探索和运用,学生通过对因数和积的对比、观察发现规律,不但增强了学生探索规律、发现规律的能力,而且从发现的规律中打破了学生的一些习惯思维,提高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小数乘小数的估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页例
4、例5以及练习二中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乘小数的估算方法,小数连乘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2.使学生养成结合具体的生活实际来思考估算方法的习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体会估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能运用发现的数学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教师:同学们,爱心中队的19名队员星期天乘船去看望王奶奶,可他们出发时遇到了难题,我们一起去看一看。(课件出示:队员来到河边,河边的小船上写着“准载800 kg”和中队长说“平均每名队员重39.9 kg”。提问“爱心中队的19名队员一次乘船过河安全吗?”)
教师:要回答“19名队员一次乘船过河安全吗?”这个问题,主要是从哪方面考虑? 学生:主要是看19名队员的体重之和是否超过小船的载重量。教师:用什么方法判断最快呢?
(学生小组内讨论)
学生1:我们小组是这样想的,39.9×19=758.1(kg),758.1 kg<800 kg,所以一次过河是安全的。学生2:我们小组是这样想的,39.9≈40,40×19=760(kg),760 kg<800 kg,我们也认为一次过河是安全的。
学生3:我们小组是这样想的,39.9≈40,19≈20,20×40=800(kg),我们也认为一次过河是安全的。
教师:三个小组的结论都相同,但是哪种方法判断最快?同学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有没有必要精确地计算出19名同学的体重?
学生讨论后回答:没有必要,只需要估计这些队员的体重是否小于800 kg就可以了。
教师: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下面同学们来到集市,准备给王奶奶买肉,我们一起去看一看(课件出示:例4稍作修改的情景图)教师:从图中你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1:每千克肉9.8元。学生2:队员们要买的肉重1.9kg。学生3:队员们带了20元钱。学生4:这20元钱够不够买这块肉?
教师:解决“这20元钱够不够买这块肉?”这个问题,需不需要精确地计算出这块肉究竟需要多少元钱?
学生:不需要。
教师:怎样很快就能知道20元钱够不够? 学生:可以通过估算。
教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板书:小数乘小数的估算)
二、合作探究
1.教学例4 教师:同学们学过小数乘小数的估算吗?能利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下面请大家小组内合作讨论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解决问题。汇报解决方案。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学生1:我们组是把9.8元看做10元,10×1.9=19(元),19元<20元,带的钱够买这块肉。学生2:我们组是把1.9 kg看做2 kg,9.8×2=19.6(元),19.6元<20元,我们觉得带的钱够买这块肉。
学生3:我们小组是把1.9 kg看做2 kg,把9.8元看做10元,10×2=20(元),但我们仍然觉得带的钱够买这块肉。
学生4:„„
教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办法,都解决了这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估算结果?谁的结果更接近准确数呢?为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哪一种估算快一些?为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虽然大家的估算方法不尽相同,但在估算时,都有一个相同的地方,同学们能找出来吗? 学生:都是把不是整个、整
十、整百的数看成是整个、整
十、整百的数后再估算。教师:对。这就是估算能化繁为简的关键所在。
教师:大家能用刚才所学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课件出示:例4稍作修改的情景图,问题是买4.2 kg肉大约需要多少元钱?)
2.教学例5 教师:爱心中队中小明的妈妈在野生动物园工作,小明从妈妈那里了解到以下信息。(课件出示:例5的情景图)
教师: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1:梅花鹿身高多少米? 学生2:长颈鹿身高多少米? 教师:怎样求长颈鹿高多少米? 学生:0.7×2×3.5。
教师:0.7×2的结果是谁的高度?为什么要再乘3.5?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计算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计算小数连乘时,一般从左到右依次计算。教师:同学们能计算3.1×4×2.5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学生独立计算、汇报。
学生1:我是这样计算的:3.1×4×2.5
=12.4×2.5
=31 学生2:我是这样计算的:3.1×4×2.5
= 3.1×(4×2.5)
= 3.1×10
=31 教师:哪一种算法简便?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我发现整数连乘中的乘法结合律,在小数连乘中同样适用。
三、反馈练习,拓展应用
教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学会了这么多知识,老师现在考考你们。
(1)练习二第7题第2排题。(重点检查学生估算的方法是否合理)
(2)练习二第8题。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然后集体订正。
(3)小检验员。(课件出示练习二第10题)要求学生学会从发票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能抓住有联系的两个数量解决问题。
四、归纳小结
教师:从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并对这些知识进行梳理,使之条理化。【课后反思:本节课有以下这样几个特点:一是联系生活实际,关注估算情景的营造,让学生从估计“20元钱够不够”的现实情景中体验估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二是在估算的方法上,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可以把9.8元看做10元,也可以把1.9 kg看做2 kg,不同的思考方法可以导致不同的估算结果,不同的结果反映了不同的估算精确度,如把1.9看
做2来思考,估算出的结果19就比较接近准确值,但是估算起来要复杂些;而把1.9看做2,把9.8看做10来估算,很快就可以估算出结果是20,但这个结果的精确度就要差一些,是需要结果精确度高一些还是需要估算速度快一些,要结合具体的生活实际来思考,这正是估算灵活性的体现。】
积的近似值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14页例
1、例
2、课堂活动以及练习三中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理解求积的近似值的意义。使学生学会根据实际需要,自己确定应该保留几位小数,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
2.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能运用数学活动中发现的数学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入
教师:你们回家查阅了上个月家里用了多少水吗?知道我们当地每吨水多少元? 学生1:每吨水1.75元。学生2:我们家用了6吨。学生3:我们家用了5吨。
……
教师:怎么计算你们家应该缴多少水费?
学生:知道每吨水的单价,用单价乘用水量就得总价。教师:现在算一算你们家上个月应该缴多少元的水费。学生独立解答、汇报。
教师:李奶奶家也该缴水费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出示例1情景图)
教师:你能帮李奶奶算一算该缴多少元水费吗?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解答情况,选择不同解法的同学汇报,估计有以下几种解法。学生1:我是这样算的:1.75×8.5=14.875(元),所以李奶奶该缴14.875元的水费。
学生2:我是这样算的:1.75×8.5=14.875(元),14.875元≈14.88元,所以李奶奶该缴14.88元的水费。
教师:现在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请大家想一想,你赞成哪种?为什么? 学生1:我同意第1种答案,因为我计算出的结果也是14.875元。
学生2:我认为第2种答案正确。因为14.875元就是14元8角7分5„„我认为应该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所以李奶奶该缴14.88元的水费。
教师:大家分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到底选择哪一解法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积的近似值”。(板书课题:积的近似值)
二、体验感悟
教师:刚才大家计算出的结果,为什么必须求近似值呢?
学生1:人民币的最小单位是分,在收付现金时,通常只能算到“分”。而5厘钱没办法付,所以要把小数点后面第3位这个“5”收起来,约等于14.88元。
学生2:我认为可以把分以下的钱省略,约等于14.88元。学生3:我认为应该把“分”以后的数作为“1”收起来。
……
教师:大家认为哪一种建议好?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学生:用“四舍五入”法比较好,因为这样对自来水公司比较公平,可以减少公司的损失。教师:都同意这种方法吗? 学生:同意。
学生4:我认为应该约等于14元。教师:请你说说自己的理由好吗?
学生4:现在日常生活中收付现金时很少用到分。比如买菜时,几分的零钱人家一般就不收了。学生5:我认为必须保留两位小数,我的妈妈在税务部门工作,她们工作中一分钱也不能少收。学生6:对,如果每人少收几分钱,全国就会少收很多钱。学生7:我认为他们说的都有道理,只不过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教师:对,这位同学说得对,计算钱的数额时,要先计算出应付的钱数,然后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应保留的小数位数,较小的钱数可保留两位或一位小数,较大的可保留整数(特殊情况除外)。
教师:你们能用这些发现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学生:能!课件出示例1后面的两个练习,学生独立解答。
三、拓展应用
出示例2的情景图,问题中不出现“得数保留一位小数”)学生列式。教师:0.47×3286的积有几位小数?你认为积保留几位小数比较合理?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学生:我认为积保留整数较合理。因为零点几千克对于榨出的总油量来说影响不大,不需要非常精确。
……
教师:我同意大家的意见,在这道题中,省略的数不影响对3286kg油菜子出油量的预测和判断,为了简便,我们可以把积保留整数。能计算这道题吗?
学生:0.47看做整数是47,四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我们没学过。教师:像这种较大数的计算,我们可以用计算器来算。学生用计算器解答例2。
四、归纳梳理
教师:通过前面的学习,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1: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是先求出积,再根据要求一般用“四舍五入”法保留小数的位数。学生2:计算小数乘法时,要根据实际需要或题目的要求取积的近似值。学生3:较大数的计算,可以用计算器来算。……
五、巩固延伸
出示第14页课堂活动的情景图)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应该保留几位小数”,让学生明确求积的近似值是生活的需 要。
【课后反思:这节课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生活情景中,体验到求积的近似值是生活的需要,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中培养和丰富了学生的数学情感。二是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打破了教科书的束缚,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在例1的教学中,没有局限于原题中的“保留两位小数”,而对现实生活中有时采用“去尾法”求积的近似值的合理性也进行了讨论。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又更加深刻地体验到“求积的近似值是生活的需要”。】
解决问题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7页例1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能用所学小数乘法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从中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2.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小数乘法,并会用小数乘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怎样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比较复杂的问题。
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查看天然气表
出示例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教师:像这样的计算天然气费的问题,城镇的孩子每家每个月几乎都要遇到。同学们帮助你的爸爸妈妈计算过天然气费吗?
如果学生计算过,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他是怎样计算的,然后按他的讲述一步一步地分析计算天然气费的方法。如果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教师则可以作如下的引导:
教师:计算天然气费包括查看天然气表和计算天然气费两个步骤。下面我们先来看第1步,怎样查看天然气表。
课件放大天然气表。
教师:我们把天然气表放大以后,你能看清天然气表上的数吗? 学生:能。
教师:天然气表上每天都显示着数,你看到的这个数就是你家用天然气的总数;随着你家天然气用量的增多,这个数也在不断地变大。我们把这个数称为天然气表上的“读数”。
教师板书:读数。
教师:现在你能看清表中的读数是多少吗? 学生读表中的数。
教师:现在图中显示的是两个天然气表的读数,书上告诉我们分别叫做“上月读数”和“本月读数”,你知道上月读数和本月读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吗?
鼓励学生凭借自己的经验回答,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教师则告诉学生,上月读数就是上个月表中显示的天然气用量,本月读数就是你看表这天天然气表上显示的用气量。
教师:你知道在生活中,“上月读数”和“本月读数”是由几个天然气表中显示的吗?
让学生明白两个读数都是在同一个天然气表中显示的,只是显示的时间不同。书中是由于不好表示才画了两个天然气表,不能理解成两个读数是在两个天然气表中分别读出的天然气用气数。
教师:为什么不同的时间读出的天然气表中的数不同呢?假如要计算一个月的用量,你认为应该在哪两个时间内读天然气表中的数。让学生理解一个月的天然气用量就是用这个月的用量减去上个月的用量,所以要准确地计算出一个月的天然气用量,应该在每个月的同一天查看天然气表。比如上次是9月7日查看的,这次就应该在10月7日查看,这样两个时间之间刚好相差一个月,因此就能比较准确地算出一个月的天然气用量。
教师:我们看看这幅图就能更好地理解两个读数之间的天然气用量了。
【课后反思:这个教学环节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读数”、“上月读数”和“本月读数”。由于不同地区的学生的生活经验不一样,所以教学中作了两种预设,如果学生有这方面的经验,就让学生起来当小老师,教师采用追问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上述概念;如果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则由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上述概念。教学中一些基本的概念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例如什么叫“读数”,而后面延伸的概念(上月读数和本月读数)则由学生自己去理解,这样既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也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教学中还对这些读数是几个表显示的、两个读数分别在什么时间读比较准确等问题进行了追问,通过这些追问丰富了学生查看天然气表的经验,为计算天然气费作好基础性的准备。教学中还用线段图直观地展示了上月读数、本月读数和本月天然气用量的关系,理解这个关系后学生计算天然气费就不很困难了。】
2.教学计算天然气费
教师:我们知道了如何查看天然气表以后,下面我们思考的该是怎样计算天然气费了。看看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计算天然气费的条件。
学生看题后汇报:天然气每立方米1.3元,还告诉了我们天然气的上月读数和本月读数。教师:凭借同学们的生活经验,你觉得应该怎样计算天然气费呢?
引导学生说出:每立方米的单价×这个月天然气的用量=这个月的天然气费。
教师:在解决问题的这个数量关系中,哪些条件是已经知道了的,哪些条件还不知道?应该怎样求? 让学生理解每立方米的天然气单价是知道的(1.3元),但这个月天然气用量不知道,应该先求天然气用量。
教师: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你知道怎样求天然气用量吗? 引导学生说出用本月读数减去上月读数,就是本月天然气的用量。教师随学生的回答逐步完成下面的板书:
教师:根据我们分析的数量关系,现在可以计算出这个月的天然气费了吗?(学生:能)把它计算出来。
学生解答后,抽一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让学生说一说这样算的理由,全班集体订正。
【课后反思:这个教学环节重点抓学生对数量关系的分析,应用分析法一步步地进行追问,通过追问不但让学生掌握了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还从中学到了初步的逻辑推理的方式,这种方式的掌握,对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是有利的。教学中还采用把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板书出来的方式,指导学生有条理地解决问题,从中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教师:这节课同学们都学得不错,你能用这样的方法来完成“做一做”吗?
学生完成后汇报。2.练习四第1~5题。
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后,教师批改。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都学了些什么?在解决问题中,应该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回答略。
解决问题(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8页例2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继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并从中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2.让学生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心。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教师:同学们平时乘坐过出租车吗? 可能大多数学生都乘坐过出租车。教师:你乘坐出租车时,是怎样付费的呢?
由于各地情况不同,出租车的起步价也不同。这里按起步价是5元来组织教学。可能有的学生说短距离时每次5元,有的说坐得越远钱就越多。
教师:王叔叔乘坐出租车去看展览时,遇到了一些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帮他解决遇到的问题。教师揭示课题,板书题目。出示例2。
【课后反思:从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引入,让学生感觉数学问题就在身边,体现了数学的“生活化”。生活化的情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研究的欲望,为新课的学习提供学习动力方面的支持。】
二、新课教学
教师:在这个问题中,那些词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说出来大家一起分析。
估计学生在理解“起步价是5元,2km以后按每千米1.2元计费”这句话时,比较困难。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是:如果有学生理解起步价,可以让学生先说,然后教师再作补充;如果没有学生能说清楚,教师再结合前面学生坐出租车的经验来做解释,要让学生明白:不是每次坐出租车都是只付5元,只有当你坐的距离没有超过2km时才收5元,这就叫起步价。超过2km以后的路程就要在起步价的基础上按1.2元/km来收费,坐得越远收的钱就越多。教师在讲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画图理解:
在学生理解了题意以后,教师继续追问:你认为在求王叔叔坐20km一共要付多少出租车费时,该怎样来算呢?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讨论出以下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方法1:一共要付的费用=起步价+以1.2元计价路程的出租车费 方法2:一共要付的费用=全部以1.2元/km计算+起步价里少算的钱
学生讨论后,教师抽学生在全班汇报。并说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这样算。第1种算法在图上表示得很清楚;重点理解第2种算法,让学生明白:如果全部都按1.2元/km来计算,起步的2km就只算了1.2×2=2.4(元),和起步价5元相比,少算了5-2.4=2.6(元)。所以,如果每千米都按1.2元算,就会少算2.6元,应该加上这2.6元,才是应该付的出租车费。
教师:顺着这样一个解题思路,接着应该怎样分析?先分析第1种解法,起步价和以1.2元计价路程的出租车费这两个条件中,哪个条件是已经知道的?哪个条件还不知道,怎样才能算出这个不知道的条件?
学生讨论后回答:起步价是已经知道了的,以1.2元计价路程的出租车费不知道,要用“1.2×以1.2元计价的千米数”才能求出以1.2元计价路程的出租车费。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教师:能像分析第1种解法一样分析出第2种解法的具体解题步骤吗?
鼓励学生像老师那样一步一步地进行追问,分析出具体的解题步骤。然后抽学生汇报,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一步一步地追问,板书出以下的解题步骤:
教师:如果这两种解题方法都对,那么算出的结果是一样的吗? 学生:应该是一样的。
教师:请单号组的同学选第1种方法算,双号组的同学用第2种方法算,看算出的结果是不是一样的。
学生计算后回答,是一样的。
教师抽学生两种解答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让学生说一说具体的解答过程,看看结果是否一样。
教师:两种方法的解题结果是一样的,说明了什么?
让学生理解虽然两种方法不一样,但是都能计算出相同的结果,说明我们的思路是正确的。【课后反思:这个教学环节关注了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关注学生对一些不熟悉的词的理解。比如“起步价”,就采用了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介绍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生活中的术语,消除学生在理解题意上的障碍。二是采用图解法的方式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三是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在充分理解题意和直观图的前提下让学生分析出解决问题主要的数量关系。四是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用解法一的分析作示范,引导学生独立地分析出解法二的解题方法。五是既让学生感受解题方法的多样化,又让学生感受解题过程的严谨性,让学生从中掌握多种策略的解题方法。总而言之,这个教学过程在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方面,都作了精心的安排,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三、练习巩固
教师:像这样的问题,在生活中有很多。(课件出示第20页练习四第8题)同学们能像刚才一样进行分析解答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汇报。
四、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新的收获?你还想知道哪些关于解决问题方面的知识? 学生回答略。
五、课堂作业
练习四第6,7,9题。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1页第1题及练习五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通过系统整理,沟通本单元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知结构,提高学生对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掌握水平。
2.让学生掌握一些整理知识的方法,形成及时整理知识的好习惯。【教具学具】 视频展示台。【教学过程】
一、回忆本单元学习的知识
教师:本单元的知识我们已经学完了,回忆一下,本单元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呢?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出本单元的知识,并完成下面的板书: 小数乘法计算方法小数乘整数 小数乘小数口算方法 估算方法 笔算方法 用计算器计算的方法
积的处理——积的近似值——四舍五入法 知识应用——解决问题
教师:从图中可以看出,我们这个单元学习的内容可以分成3个部分,其中小数乘整数和小数乘小数是研究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积的近似值研究积的处理方式;应用小数乘法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属于知识应用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复习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课后反思:用树形图的方式,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形成单元知识的整体认知结构;教学中又把所学内容按“计算方法”、“积的处理”、和“知识应用”这3个方面进行归纳,使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识更加系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二、复习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师:首先我们一起来复习小数乘法的笔算方法。小数乘法的笔算方法是怎样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是: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教师:小数乘法和整数乘法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哪些不同的地方呢?我们通过这两道题来看一看。出示右图。
学生通过计算,可以得出:两道题都要算273×25,只是在计算2.73×2.5时,还要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然后在积中从右起数出几位小数,点上小数点。从而让学生明白在计算小数乘法时,除了要计算正确外,重要是要数清小数位数,点上小数点。
教师:这样的题你们会算吗?
出示0.36×35,4.3×0.28,3.16×0.17。
学生完成后,抽几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订正。在这里要特别注意0.36×35计算出的结果在未点小数点以前是“1260”,末尾有0,在点小数点时要从最末位的0开始数出两位点上小数点。点上小数点后要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完成上面的练习后,学生再完成第22页练习五第1题,先判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为什么错了,怎样改正等。
接着完成练习五第2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展示汇报。
教师:在笔算小数乘法中,我们除学习了像这样的一步计算外,还学习了连乘的小数乘法。你认为连乘的算式和一步计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引导学生说出:连乘的算式还是要按照小数乘法的笔算方法来算,不同的是连乘的算式要多一步或几步,有时还可以简便计算。
学生得出这个结果后,完成第23页练习五第6题,然后全班订正。
教师:刚才我们复习了小数乘法的笔算,但是在计算时,我们不是所有的算式都需要笔算,能口算的我们就要口算,这样可以节约时间。下面我们来复习小数乘法的口算。你觉得什么样的小数乘法我们可以口算呢?
根据学生的经验,引导学生得出:可以直接想乘法口诀来算的,或是可以转化为简单的整数口算来算的„„这些都要尽量口算。
教师:同学们口算下面各题,看你是怎样口算的? 视频展示台展示:0.5×6,1.1×2,3.2×3。
学生独立完成后,抽同学到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展示时说清楚是怎样口算的。
教师:同学们对小数乘法的口算掌握得比较好,你们对小数乘法的估算又掌握得怎样呢?下面我们接着复习小数乘法的估算。
教师:你认为在哪些情况下,我们可以进行估算呢?
引导学生明白:如果题目要求估算,我们可以进行估算;如果在口算比较困难而又不需要太精确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估算。
教师:小数乘法的估算方法是怎样的呢?
引导学生回忆:可以把题中的数看做一个近似数,使这个数用口算的方法来计算比较容易,然后用口算的方法来进行计算。
教师板书:0.49×2.8≈4.6×3.99≈3.01×5.3≈ 教师:这些题该怎样来估算呢?
引导学生分析出在估算0.49×2.8时,把0.49看做0.5,把2.8看做3;在估算4.6×3.99时,把4.6看做5,把3.99看做4;在估算3.01×5.3时,把3.01看做3,把5.3看做5。
教师:为什么要这样看?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这些数都与原数比较接近,这样看以后,计算就变得非常简便了,用口算的方法就能解决。
教师:所以,在小数乘法的估算中要注意哪两个问题?
引导学生归纳出:一是要思考怎样估算才能使计算简便;二是要考虑用于估算的两个数要接近于原数。
教师:请同学们估算出第23页练习五第3题的结果。学生估算后汇报,要求学生说一说具体的估算过程。
教师:我们复习了小数乘法的笔算、口算、估算方法,还有没有其他的计算方法呢?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教师:什么时候用计算器计算呢?
引导学生说清楚:在相乘的数比较大或数位比较多时,就可以用计算器计算。教师:同学们会用计算器来计算这些题吗?
视频展示台展示:3.768×2.45,9876×2.7,33.9×564.34。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答案。【课后反思:本课教学中按计算方法进行分类整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各种计算方法。在进行分类整理的同时,也关注这些计算方法的联系。比如估算和口算的联系,这样进行知识的沟通,能加深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同时也为学生合理地选择计算方法计算打好基础。】
三、课堂小结
教师:本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哪些收获?如果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同学之间互相探讨,也可以问老师。
学生回答略。
第二单元:图形的平移、旋转与对称
教师:先看这样一些现象。(课件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平移现象)知道这是一些什么现象吗? 引导学生说出:这是生活中的一些平移现象。
教师:在三年级时我们就观察过一些生活中的平移现象,你能用手做一做平移吗? 学生用手做平移。
教师:很好,原来我们都是研究生活中的平移现象,今天我们要从数学的角度来深入研究图形的平移。(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①研究长方形的平移
教师:我们以长方形为例,(课件出示长方形和方格图)仔细看看长方形是怎样平移的?(课件演示长方形从位置①平移到位置②)看清楚了吗?再看一遍。(课件放慢速度再演示一遍)
引导学生说出:长方形从位置①平移到了位置②。
教师:长方形平移了多少格呢?请先用学具在方格纸上移一移。学生操作学具后讨论。估计有的学生会说移动了6格,有的会说8格。教师:说一说你是怎样观察长方形移动格数的?
请持两种意见的学生各一个到视频展示台上边展示边介绍,说6格的是两个长方形间相隔6格,说8格的是从位置①的某个点到位置②相应点相隔8格。
教师:你们觉得谁的意见对呢?
如果学生能说出平移是点到点的移动,则加以肯定;如果学生思考有困难,则可以用课件再演示一遍。演示时先在位置①的长方形上找一个点A闪烁,让学生直观地观察这个闪烁的点到A′平移了多少格,通过演示统一学生的意见。
教师:你们觉得是平移了6格还是平移了8格呢? 学生:8格。教师:从中你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我知道平移的距离是平移前的点到平移后相应点的距离。教师:现在谁能完整地说说长方形是怎样从位置①平移到位置②的? 引导学生说出:长方形从位置①向右平移8格到位置②。②研究的平移
教师: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了研究平移现象时要关注点到点的距离。现在我们回到开始上课时看的图片中,(课件出示例2)这也是一个平移现象,把它和刚才的长方形的平移相比,你能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估计会回答:相同的是和长方形都在平移而且都是点到点之间的平移;不同的是长方形是沿水平方向平移而是沿竖直方向平移)
教师:在方格纸上竖直平移了多少格呢?
(如果学生能直接看出来,教师给予表扬;如果学生不能直接看出,仍可以在方格纸上用学具操作后再说出平移了5格)
教师:现在你又能说说是怎样从位置③平移到位置④的?
学生有了前面的经验能说完整:是从位置③向下平移5格到位置④的。教师:从上面的研究中你知道我们研究平移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学生讨论后回答:要注意图形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距离)
教师:很好!我们观察平移现象时就应该注意观察图形的平移方向和平移距离。(板书:方向距离)③练习
教师指导学生合作完成练习六第1(1)题,完成后集体订正。
2.教学例2 教师:同学们学得不错,(课件出示如下图情景)你能再说一说三角形怎样从位置①平移到位置②吗?
学生:三角形从位置①向左平移5格到位置②。
教师:不错,(课件出示位置③的三角形)三角形怎样才能从位置①平移到位置③呢?小组讨论,想一想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用三角形在方格纸上平移,操作完以后抽学生展示汇报,汇报的结果可能有两种: 学生1:三角形先向左平移5格,再向上平移4格到位置③。学生2:三角形先向上平移4格,再向左平移5格到位置③。教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种方法,你们赞成哪一种呢? 学生:两种方法都可以。
教师:我们就以第1种方法来研究(课件演示三角形从位置①平移到位置②再到位置③的过程)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次我们研究的平移和前面我们研究的平移有什么不同呢? 引导学生发现:前面我们研究的是1次平移,现在我们研究的是2次平移。
教师:对,你能介绍一下三角形是怎样从位置①平移到位置③的吗?注意两次平移都要介绍清楚。请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讨论后汇报。
教师:把同学们的说法综合起来,我们可以像这样介绍:(课件出示)三角形先由位置①向平移格,到位置②;再由位置②向平移格,到位置③。
学生一起介绍一遍。
教师:你能用这种方法来介绍刚才同学们汇报的第2种方法吗? 学生:能。(抽学生介绍)
教师:同学们在介绍的时候把两次平移有顺序地介绍清楚了。你觉得在介绍两次平移时要注意什么呢?
引导学生说出:要有顺序地介绍,还要注意把两次平移的方向和距离都介绍清楚。
三、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六第1(2)(3)题,在完成第2题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在平移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略。
【课后反思:本节课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每道题教学的侧重点都不同,例1中的第1个小题从数学的角度研究平移现象,重点让学生理解平移距离是点到点的距离;而第2个小题重点让学生比较水平平移和竖直平移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了解平移与方向和距离有关。这样从不同的侧重点设计教学,使学生感到每个小题都有新意,能自始至终地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二是注意了新旧知识的联系,依靠学生对原有平移现象的了解来教学新知识;三是教学内容紧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用设计花边的活动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从中获得价值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图形的平移
(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26页例
3、例4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画出两次平移后的图形。并能运用两次平移进行简单的图形变换。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成功体验。【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移,我来考考大家。(课件出示右图)平行四边形是怎样从位置①平移到位置③的?
引导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从位置①先向下平移4格到位置②,再向右平移7格到位置③。
教师:你是从哪些方面来清楚地描述平行四边形的平移的?
引导学生说出:关键是要说清楚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在此基础上继续追问:怎样观察平行四边形平移的距离?
学生要明白图形平移的距离是图形上的点到平移后的相应点之间的距离。
教师:看来上节课同学们学得不错。今天我们要在上节课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图形的平移。(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知道研究平移要从方向和距离这两方面来研究。(在视频展示台上出示同课件上一样的平行四边形和方格图)你能把这个平行四边形先向右平移5格,再向下平移4格吗?
学生先用自己的学具操作,再抽学生到视频展示台上展示。抽到的学生有可能是正确的,也有可能是错误的,请其他学生来检查。检查时要引导学生从方向和距离两方面进行,更重要的是检查距离时是点到点的距离。
教师:(把平行四边形原来的位置画出来,再拿走)如果我们把平行四边形拿走,你能在这个方格纸上画出它先向右平移5格,再向下平移4格的图形吗?
学生:能。
教师:你准备怎样找出它两次平移后的图形呢?
学生讨论后汇报。不同的学生讨论出的方法不一样,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总结出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怎样找到图形平移后的位置,二是怎样使画出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一样。本案例以下面的学生汇报为例:
学生:我看着方格在心里想向右平移5格会到哪儿?然后继续想再向下平移4格会到哪儿?最后把它画下来。
教师:你们对他的方法有什么要问或要补充的吗?
教师引导学生质疑:怎样找出5格的位置和4格的位置?并引导学生找到解决的办法:先在平行四边形上确定一个点,然后再根据点到点的距离看通过两次平移后这个图形会到哪儿?做上记号。
学生讨论后,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教师:找到点不一定就能画出和原来的图形一样的图形,你有什么好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引导学生总结出:确定点后还要看原来图形中的每条线段的长度各是多少格? 教师:谁能根据我们刚才说的方法画出平行四边形两次平移后的图形呢?
抽一学生在视频展示台上画,其余的在自己的方格上画。学生画好后,教师质疑:按照这样的方法来画是否正确呢?请一个学生用平行四边形来按要求移一移、验证一下。
通过验证,平行四边形和画出的平行四边形刚好重合。教师:现在你能总结一下怎样才能按要求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吗?
引导学生总结出两点: 一是平移前,先确定一个点,看这个点会平移到哪儿,保证平移的格数正确;二是注意看原来的图中的每条线段各占几格,保证图形和原来一样。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完整地演示一次。
教师:在课件中出示例3中的梯形,你能画出他先向上平移3格,再向左平移8格后的图形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
【课后反思: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注意用原有知识推动新知识的学习,以能清楚地描述两次平移作基础,来探讨画出两次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教学中加强了直观演示,帮助学生建立平移过程中的表象,并强调在画图形时应注意的两点,使教学重点突出,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
2.把平移用到图形的变换中
教师:同学们已经对平移有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平移在生活和学习中是很有用处的。瞧!(课件显示例4的图,指第1个图形)图(1)这是裁缝阿姨做衣服剩下的4块同样大小的边角料,她想通过平移把它变成图形(2)的样子,你想帮助她吗?
学生:想。
教师:想一想,这次的平移和刚才我们研究的平移又有什么不同呢?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刚才我们研究的平移只有一个图形在平移,现在我们要研究的平移有4个图形都要平移。
教师:对,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那么多个图形的平移与一个图形的平移比有哪些不一样呢? 引导学生说出多个图形的平移要注意观察哪个图形平移到什么地方,也就是要思考平移前的图形对应哪个平移后的图形。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在图形(1)中的每一个图形平移后在图形(2)中的对应的图形是哪一个?比如,图形(1)中的①号图形在图形(2)中的对应图形是哪一个?
学生讨论后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图形(1)中的①号图形和图形(2)中的对应图形涂上相同的颜色。
教师:图形(1)中剩下的②号、③号、④号图形在图形(2)中的对应图形又分别是哪个图形呢?请你像老师一样把图形(1)中的图形和图形(2)中的对应图形涂上相同的颜色。
学生开始在学具上完成完成后汇报。
教师:图形(1)中的每一个图形我们都在图形(2)中找到了对应的图形。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学具代替图上的图形移一移,看怎样才能把图形(1)平移变成图形(2)的样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学具代替图形讨论如何平移,然后展示汇报,汇报时要边平移边介绍每个图形分别是怎样平移的。学生平移的方法可能不止一种,只要是正确的都应给予肯定。
教师:通过刚才的平移,你发现了什么呢?
引导学生发现:一个图形通过平移可以变换成另一个图形。
教师:这个发现真了不起,在我们后半期推导各种图形的面积时就要用到你们的这个发现,把一个图形通过剪拼,再平移就可以变成另一种图形。比如(课件显示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请你用学具操作思考怎样通过剪拼和平移使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学生用学具操作后汇报。
【课后反思:在这个教学环节中,重点突出一个图形怎样变成另一个图形,帮助学生建立起图形变换的意识。在变换过程中,突出一个图形的平移与多个图形的平移的不同点,让学生找到对应图形后再进行平移。多个图形的平移找对应图形是一个教学难点,通过学生的相互交流,突破这个难点,能提高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水平。教学中还提到了所学知识与今后进一步学习的联系,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通过价值体验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三.总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在画出两次平移的图形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在把一个图形通过平移变成另一个图形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略。
四.练习巩固 练习六第3,4题。
图形的旋转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9页例
1、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并从位置、点、方向、角度这4方面进一步研究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2.通过研究旋转,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让学生感受成功体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视频展示台、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准备1个钟面、每小组准备1个装有花瓣的信封。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昨天,老师到游乐场去拍了一段录像(播放录像:录像里有旋转的风车和旋转的摩天轮及其他的一些游乐项目),这里面有旋转现象吗?
学生:风车和摩天轮都在旋转。
教师:你能说说它们是怎样旋转的吗?
学生1:风车是绕着中间的点顺着旋转的。(课件随学生的回答,演示风车绕着转动的点和转动的方向进行旋转)
学生2:摩天轮是绕着中间的点顺着旋转的。(课件随学生的回答,演示摩天轮绕着转动的点和转动的方向进行旋转)
教师:看来同学们以前的知识学得不错,今天我们要继续研究旋转(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1.认识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
教师:但是刚才同学们说的“顺着旋转”用更准确数学的语言来表达叫“顺时针旋转”。知道什么叫什么“顺时针旋转”吗?
如果有学生有这方面的经验可以让他先说,然后老师作补充。如果没有学生知道。教师则可按以下方式引导:
教师:我们可以在钟面上形象地理解。(课件出示一个有指针的钟面)你们还记得钟面上的指针是往哪个方向转的吗?用手比一比。
抽一位同学用手比。
教师:指针像这样(课件演示指针转动)转动的方向就叫“顺时针方向”。明白吗?
教师:(课件演示指针从A旋转到D)你能说说指针旋转的方向和旋转的度数吗?
引导学生说出:指针顺时针方向旋转了90°。
教师:你能再说说风车和摩天轮是怎样转的吗?
抽学生说(略)。
教师:不错。和时针旋转方向一致的方向叫“顺时针方向”;你知道和时针旋转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叫什么方向吗?
教师:叫“逆时针方向”。(课件指针逆时针转动)拿出手和大屏幕上的指针一起转一转。(课件演示指针从A旋转到B)你又能说说这次指针旋转的方向和旋转的度数吗?
抽学生说(略)。2.深入研究旋转
教师:刚才我们认识了“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但只认识这两个方向还不够,这节课我们还要深入地研究。我们以风车为例。(课件出示旋转的风车)
教师:这个风车转得太快,我们让它转慢一点好吗?(课件让风车慢慢旋转),4张叶片一起转动太复杂了,我们重点研究1张叶片好吗?(课件只剩下1张叶片)现在我们可以让它旋转了。(课件演示风车叶片旋转)
教师:为了我们方便研究,我们把风车旋转时的几个关键的地方标上字母。
教师:标上字母以后,(课件给风车标上字母)我们再来看一遍它是怎样旋转的?(课件再演示风车的转动)
教师:看清楚了吗?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这张风车叶片旋转的哪些方面呢?我们要研究叶片在旋转时位置是怎样变化的?绕哪一个点旋转的?旋转了多少度?是往哪个方向旋转的?(教师边说边板书)
教师:同学们可以以同桌为1个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进行研究。
(学生选择项目进行研究,教师巡视,学生研究完后全班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汇报时说清楚研究的项目和结果分别是什么?完成板书: 位置点方向角度
从位置A绕O点顺时针转90°到位置B
教师:同学们,你能把大家的研究结果连起来完整地介绍风车是怎样旋转的吗?
引导学生说出:风车是从位置A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到位置B。
教师:同学们介绍得真不错!刚才我们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叶片的转动的呢? 学生:是从位置、绕的点、方向、角度这几方面来介绍叶片的转动。
教师:你能用同样的方式来介绍叶片是怎样从位置B转到位置C吗?(课件演示叶片从位置B转到位置C)
学生先讨论再汇报:叶片从位置B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到位置C。
教师:在同学们的回答中,位置、绕哪一个点、方向、角度(指示板书)都说得很清楚。你们能不能连起来说一说叶片是怎样从位置A旋转到位置C的?
学生可能有两种答案:
学生1:叶片是绕O点从位置A通过两次顺时针旋转到位置C的。学生2:叶片绕O点直接顺时针旋转180°也可以到位置C。
学生的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都应给予表扬,特别是第2种更应鼓励。教师:(课件显示下图)这次你觉得叶片还可以怎样旋转到位置C呢?
学生讨论也可能有两种想法:
学生1:叶片是绕O点从位置A通过两次逆时针旋转到位置C的。学生2:叶片绕O点直接逆时针旋转180°也可以到位置C。
教师:同学们真不错,能用不同的方式让叶片从位置A旋转到位置C。这两种方式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呢?
引导学生说出:相同的都是从这4方面来研究旋转的,不同的是方向不同。
教师:叶片可以从位置A顺时针方向旋转到位置C,也可以逆时针方向旋转到位置C。这还能给我们一个启示:在思考问题时,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可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三、练习
1.第31页课堂活动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略)
2.第32页练习七第1,2,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略)
四、总结
1. 这节课我们学了些什么?
2. 研究旋转时应从哪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五、拓展延伸
教师:同学们今天学到了这么多,你们想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吗?(课件出示各种形状的花瓣各一个和一颗大头针)你能想办法,用一个花瓣画出一朵完整的花吗?
学生:能。
教师:怎么画?
引导学生说出:把一个花瓣固定,然后把它旋转到一处就勾画下来,这样就可以画出一朵花。教师:拿出信封用你们的方法试一试。
学生拿出信封中的材料,开始设计画花。
……
【课后反思:本节课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从原来学会的“往哪个方向怎样旋转”入手,在此基础上来展开本节课,既顺理成章又易于学生接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把复杂的问题分成几个简单的小问题来研究。本来旋转着的4张风车叶片研究起来是比较复杂的,本课用多媒体课件首先把旋转的叶片放慢,再从位置、方向、绕哪个点、旋转的角度这4方面来重点研究1张叶片,深入浅出。三是教学内容紧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用画花的活动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从中获得价值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图形的旋转
(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0页例
3、例4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能在方格纸上按要求旋转物体和画出简单图形旋转后的图形。
2.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视频展示台、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钟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图形的旋转,还记得我们是从哪几方面研究图形的旋转的吗?
学生:我们是从位置、绕哪个点旋转、旋转的方向、旋转的角度这4方面来研究旋转的。(教师把这4点板书在黑板上)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3 教师:不错,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三角板和方格纸(如图)。课件出示要求:将三角板在方格纸上绕A点旋转90°。
教师:(指黑板)在这里4个方面的要求都说清楚了吗?
学生:没有。
教师:哪一方面的要求没说清楚?
学生:旋转的方向没说。
教师:只说绕A点将三角板旋转90°,怎么办呢?我们该往哪个方向旋转呢?
学生:我认为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都可以,因为都是旋转了90°。
教师表示赞同,并把“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板书在相应的位置。
教师:现在你能把这里旋转的要求完整地描述一遍吗?
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位置绕哪个点旋转旋转的方向旋转的角度
三角板的位置O点 顺时针方向90°
或逆时针方向
教师:这4方面的要求都明白了,请同学们先选择一个方向试着旋转一下,看在旋转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尝试后汇报:发现要保证旋转的角度是90°比较困难。
教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你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在小组内选择一个旋转的方向讨论一下。
学生操作讨论后展示汇报,可能有以下几种想法:
学生1:以长的一条直角边为标准,绕O点顺时针旋转90°。
学生2:以长的一条直角边为标准,绕O点逆时针旋转90°。
学生3:以短的一条直角边为标准,绕O点顺时针旋转90°。
学生4:以短的一条直角边为标准,绕O点逆时针旋转90°。
在学生回答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说清楚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以哪条线为标准;二是借助方格纸上的直角保证旋转的角度是90°。
教师:你觉得在这样的旋转中,什么最关键? 引导学生说出:找准一条线段作为标准。
教师:不错,请翻开书第31页,课堂活动第2题你能完成吗? 学生完成后展示汇报。
2.教学例4
教师:(课件出示右图)下面老师要增加一点难度,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后的图形吗?你觉得这一次的要求和刚才的要求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比较出两点: 1.刚才是用三角板直接在方格纸上旋转,这次是要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2.刚才可以直接在图形上选一条线段作标准旋转90°,现在直接在图形上选一条线段旋转90°不好把握。
教师:同学们很会比较,我们重点关注第2个问题,我们怎么解决呢? 学生讨论后可能有两种方法:
学生1:直接在图上选一条线段作为标准,然后用三角板的直角来比着旋转90° 学生2:可不可以不在围成图形的4条线段中选,而在图形中选其他的线段。
教师:这两种方法都可以,我对第2种方法比较感兴趣,但是究竟选哪条线段最合适呢?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选择线段OA最合适。教师:为什么呢?
学生:因为这些小方格都是正方形的,OA正好在这些小方格的一条边上,这样容易找到它顺时针旋转90°后的另一条线段。
教师:这一点你们同意吗?
学生:同意。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先找到线段OA,再将OA绕O点顺时针旋转90°,然后把它画下来。学生完成后展示汇报。(课件再重复演示一遍)
【课后反思:用上节课的知识引入新课,突出新旧知识的连接,过渡自然,易于让学生接受。通过找关键的线段让学生感受到研究图形旋转90°是和研究线段旋转90°是有密切联系的。并通过知识间的对比,突出每一个环节的重点,让学生目标明确地进行学习。本节课研究的重点是把一个图形旋转90°,再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地连接OA,让学生发现线段OA从位置A开始绕O点旋转90°就到了位置B,成为线段OB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在图形中寻找一条关键的线段,再根据这条线段画出这个图形的方法。】
教师:你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又是什么呢?
学生:最关键的仍然是要找到一条线段。
教师:你觉得应该找怎样的线段呢?
学生:要选择便于观察和便于旋转的线段。
教师:说得对,在刚才画旋转后的图形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呢?
引导学生发现:在旋转的过程中,要关注关键的一条线段,用这条线段的旋转来判断这个图形的旋转。
多媒体课件演示:
教师:通过这样一对比,我们就更能发现图形旋转的关键在哪里了。下面请同学们像这样继续旋转两次,依次在书上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学生画后汇报。
【课后反思:再一次引导学生把研究图形的旋转和研究线段的旋转进行比较,重点突出研究图形的旋转不是关注整个图形,而是要关注该图形中关键的一条线段,让学生掌握把一个图形旋转90°的方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
三、总结
教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在画图形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略。
四、练习巩固
练习七第4,5题。
轴对称图形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4,35页例
1、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能用折纸等方法确定对称轴,知道对称轴的作用。
2.知道学过的对称图形中,有的只有一条对称轴,有的有很多条对称轴。
3.能用对折的方法或通过观察方格图等方法来画出轴对称图形的一条或几条对称轴。
4.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视频展示台、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例1中的6个图形,1个一般三角形、1个等腰三角形、1个等边三角形,1个平行四边形、1个长方形、1个正方形、1个圆、1个五角星。
【教学过程】
一、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教师:瞧!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漂亮的图形(课件出示例1的6个图形),喜欢吗? 学生:喜欢。教师:在这些图形中,有些是我们以前就认识的轴对称图形,今天我们要继续研究轴对称图形(板书课题)。你能在这些图形中找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吗?
(引导学生利用学具操作,思考后讨论,并回答)学生:除图形④外,其余的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教师:很好,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学生1:我是用眼睛直接看的。
教师:真会观察,还有用不同的方法来判断这些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的吗?
学生2:我还用了折学具的方法来判断。
教师:你真会动手操作,请大家都用学具来折一折,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折完后在小组里交流发现了什么,然后抽学生汇报)
学生:我也发现除图形④外,其他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教师: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呢?
学生:在折学具的时候,我发现这些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能完全重合。
教师:哦,也就是说你发现轴对称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有哪位同学能到前面来指一指你是沿哪条直线对折才使轴对称图形左右两部分完全重合的。
(请两个同学到视频展示台上折一折,并指出是沿哪条直线对折的,教师依照学生展示情况在多媒体上画出各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师:你能发现这条直线在轴对称图形中起什么作用吗?
(引导学生讨论出:这条直线能使轴对称图形两部分完全重合。多媒体演示重合过程)教师:在轴对称图形中,能使两部分完全重合的直线叫对称轴。这是我们今天认识的一个新朋友。(板书:对称轴)请同学们一起叫一叫它的名字。
(全体同学一起读“对称轴”)
教师:这些图形有多少条对称轴呢?同学们开动脑筋折一折、找一找,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通过在学具中折找对称轴,讨论出:有的轴对称图形只有一条对称轴,有的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第2题。
【课后反思:这个教学环节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通过折、找、画等操作手段来发现对称轴,并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来加深对对称轴的理解,通过学生主动掌握知识来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二是注意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在回忆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引出对称轴,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知结构。】
2.教学例2
(1)用对折的方法找对称轴
教师:下面我们研究怎样画一个图形的对称轴,请同学们拿出等腰梯形的图形,想一想怎样画出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
学生边操作边汇报,学生的回答大概如下:先用对折的方式找到对称轴,再用直尺画出这条对称轴。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上再演示一遍。教师:这个方法怎么样? 学生:可以。
教师: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画出这个图形的对称轴的?
引导学生说出:刚才我们是先用对折的方法找到对称轴,再用直尺等工具把它画下来。板书:找对称轴对折画对称轴
教师:很好,你能用这种方法画出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 学生操作后展示汇报。
(2)用观察的方法找对称轴
教师:同学们都能用对折的方法找到并画出一个图形的对称轴,下面请你们看大屏幕上的梯形(课件显示方格纸上的等腰梯形),请你仔细比较这个图形和刚才那个图形有哪些地方不一样。
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两方面的不同:一是这个图形在大屏幕上没法对折;二是这个图形在方格纸上。教师:这个图形我们没法用对折的方法来找它的对称轴,你们能想其他的办法来找它的对称轴吗?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在题卡上画出对称轴,讨论后展示汇报。
学生:等腰梯形的两腰是一样长的。上底有4格正好可以分成左右各2格。下底有8格,刚好可以分成左右各4格。这样我们可以在上底和下底的中间画出它的对称轴。这样,对称轴的两边都是完全一样的方格,这两边的方格沿这条对称轴是可以完全重合的。
教师:他们画出来的这条线是对称轴吗?请你进行验证。学生经验证确定这条对称轴是正确的。
教师: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找到对称轴的呢?
学生:我们是直接观察方格图找到对称轴的。
板书:
找对称轴对折
画对称轴
观察方格图
教师:我们不但用对折的方法来找对称轴,还可以借助方格图来找对称轴。你觉得在观察方格图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说出要注意找对称图形的中线,并观察这条中线的左右或上下两边是不是完全一样的图形。
教师:同学们提醒得很好,请你选择第35页“试一试”中的一个图形画出对称轴。
学生画了以后汇报,在汇报第2个图形的对称轴时,重点让学生说清楚每条对称轴是怎样观察出来的。
【课后反思:首先用对折的方法研究怎样找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并画出对称轴,再过渡到没法对折,要先通过观察方格图来找对称轴的这种情况。这样由浅入深,从特殊到一般,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也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画对称轴的方法。】
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呢?什么叫对称轴?怎样画一个图形的对称轴?
四、练习
练习八第1,2题。
轴对称图形(教学片断)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4页例1后的扩展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完例1后,学生已经理解了对称轴,并且能用对折的方式找图形的对称轴,在此基础上教师作如下的扩展教学。
教师:同学们已经认识了对称轴,并且能用对折的方式找一个图形的对称轴,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找一找以前我们学过的图形中的对称轴。
(多媒体出示这样一组图形:一般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如图)
教师:这些图形中,分别能找出几条对称轴?
(引导学生先独立在图上画对称轴,然后再讨论得出:1号三角形没有对称轴、2号等腰三角形有1条对称轴、3号等边 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
(多媒体随学生的回答画对称轴)
教师:你发现了什么吗?
引导学生发现:同样是三角形,有的三角形的对称轴多,有的三角形的对称轴少。
教师:为什么同样是三角形,为什么有的三角形的对称轴多,有的三角形的对称轴少呢?你猜测这与什么有关系呢?
引导学生猜测:三角形对称轴的多少是否与三角形的特殊性有关?一般三角形没有对称轴,等腰三角形有1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
教师:我们的猜测对不对呢?我们再来找一找这一组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
(多媒体出示图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
教师:根据我们的猜测,在这3个图形中,你认为哪个图形的对称轴最多?哪个图形的对称轴最少?
学生:平行四边形的对称轴最少,正方形的对称轴最多,因为正方形在3个图形中最特殊。
(引导学生先独立用学具找这些图形的对称轴,然后再讨论得出:平行四边形没有对称轴、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
(多媒体随学生回答画对称轴)
教师:真棒,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说出:等腰三角形是比较特殊的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更特殊;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在这两组图形中,越特殊的图形对称轴越多,这样的图形也更美)
教师:这个猜想有一定的道理,实际上正方形和其他四边形比,等边三角形和其他三角形比,它就特殊在这个图形从几个方向看它都是对称的,它的对称轴多,当然就更美了。我们再来研究一个更特殊的图形——圆,找一找圆里有几条对称轴?(多媒体出示圆)
(引导学生先操作再讨论后得出:圆里有无数条对称轴)
(多媒体随学生回答画对称轴)
教师:这些讨论都非常有趣,前面我们就是用这些图形的对称现象来认识正方形每边都相等、等边三角形每个角同样大等图形特征的,今后我们在图形面积的学习中还要用到这些图形的对称,看哪些同学能在今后的学习中把对称的知识用得更好。
【课后反思:这个教学环节是在教科书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提供一组三角形、一组四边形和圆作为研究内容,从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加深学生对原有知识理解的同时,使学生对对称轴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时也体会到对称轴在认识图形中的重要作用,这样的价值体验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的学习。】
轴对称图形
(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6页例3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轴对称图形对称的特性画出图形的另一半,使之成为轴对称图形,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
2.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视频展示台、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方格纸、例3中的图形、直尺、铅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研究了轴对称图形,认识了对称轴。还记得我们是怎样找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的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先看这些图形(出示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等腰三角形),拿出你们的学具,用自己的方法找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等腰梯形、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教师:你是怎样知道它们是轴对称图形的? 学生1:我是观察的。
学生2:我是通过折的方法知道的。
教师:不错,能用上自己的方法了。你能画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吗?
学生用学具对折的方法或是把图形放在方格纸上找出图形的对称轴,然后画出来。教师让学生把自己的作业放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之后,让学生说一说画图形对称轴的过程。
教师:好,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知识继续研究轴对称图形。(板书课题)
【课后反思:从复习上节课学习的找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入手,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这样为画对称轴的另一半提供认知基础,有利于学生主动应用原有知识来推动新知识的学习。】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3 教师:同学们不但能找到对称轴,而且还能画出对称轴,真能干!但老师还有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想让同学们一起思考一下:我有一个轴对称图形,把它对折后是这个样子(课件显示例3中的图形),请你猜猜这个图形的另一半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可能回答:这个图形的另一半也是和这一半一样的。
教师:是完全一样的吗?
学生:是的。
教师:为什么呢?
学生:因为这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教师:如果我们要在方格纸上画出这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你准备怎么画呢?(课件在图形下面显示方格纸)
学生1:我觉得还可以用描点的方法,找到左边这一部分的关键点,然后在右边方格里描出相应的点,最后把他们连结起来。
学生2:我觉得可以用涂色的方法。左边是个什么图形就在右边涂一个什么图形。
„„
随学生的回答板书:找对应点法、涂色法„„
教师:你们想了这么多的办法,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方法来试一试,画好了以后,再检查一下是否正确。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画图形的另一部分,画好以后展示汇报。学生展示后,老师要引导全班学生在多媒体课件上再解释一遍,以便学生能看得更清楚。
教师:请你们观察同学们画的这些图形(指视频展示台上学生画的图形),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吗?为什么?
学生: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因为通过观察可以知道对称轴两边的部分是完全一样的,对折后两边也能完全重合。
教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画一个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轴对称图形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画出第36页“试一试”中这个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轴对称图形。
学生完成后汇报。
教师:在我们画这样的图形时,你觉得应该注意什么呢?
引导学生发现:一是对称轴两边图形所对应的方格数要相同;二是左边部分的图形要和右边部分的图形相同。
【课后反思:用“轴对称图形对折后是这个样子,猜猜剩下的另一半是什么样子?”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利用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感知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左右两边的图形是一样的。这样学生在画轴对称图形另一半的时候,就会自觉地考虑到自己画的这一半必须和另一半完全一样。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使画的这一半和原来的一半完全一样的问题,就不难了。学生就会很自然地想到涂色法、找对应点等之类的方法来画出另一半。这样,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理解得更加深刻,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掌握水平。】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在画轴对称图形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在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时要注意什么?
四、练习巩固
练习八第3~7题。
(该案例由郑继提供)设计图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9,40页例1,2,3,课堂活动及练习九。【教学目标】
1.能运用图形的平移、旋转和对称设计图案,掌握设计图案的基本方法。2.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和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让学生在设计图案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教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有关图形的平移、旋转和对称;运用这些图形的变换方式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漂亮的图案,怎样设计呢?我们一起来探讨。
板书课题:设计图案
二、应用已有知识设计图案 1.运用图形的平移设计图案
教师:我们先来研究怎样应用图形的平移来设计图案。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第1幅图(如图)和小孩的对话框。
教师:看看图中的小朋友是怎样应用图形的平移来设计图案的?
指导学生说出图中的小朋友是把图形①向右平移1格得到图形②,图形①和图形②组成新的图案A。
教师:图案A中哪个图形是图形①向右平移1格后得到的图形?
学生指图形②。
教师:按我们前面学习的平移方法,把图形①平移到图形②后,原图形①位置还有图形吗?
让学生意识到原图形①的位置没有图形了,因为这是一个图形的平移。教师:所以图中的小女孩特别强调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学生:特别强调把图形①和图形②合起来才能组成新的图案A。
教师:这就是应用图形的平移来设计图案与图形的平移不同的地方,平移后的图形要和原来的图形一起才能组成新的图案。从图形A到图形B也是这样平移的吗?
多媒体课件先演示图形②平移到图形③的过程,再把图形③与原有的图形①②组合在一起。让学生意识到,从图案A到图案B的设计过程也是一样,先将这个图形平移,然后把平移后的图形与原有图形合在一起组成一个新的图案。
教师:同学们会用图形的平移来设计图案吗?请同学们把教科书上例1的图案画完整。学生画完后,找两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并要求学生说一说画的过程。
教师:像这样的图案,我们就把它叫做连续图案。画连续图案时,我们用什么方法来画比较简便呢?
引导学生回答:在画连续图案时,我们通常用平移的方法来画。
教师:请同学们用你们掌握的方法完成练习九第1题。在做这道题之前,先想一想这道题有哪些要求?
学生:要求用图形的平移来设计图案。
教师:既然是用图形的平移来设计图案,你们准备把图中的三角形往哪个方向平移呢?每次平移多少格呢?
指导学生说出应该往右面平移,因为左边已经没有平移的位置了;至于每次平移的格数,可以是1格,也可以是2格或3格,由学生自己定,但是强调每次平移的格数必然相等。
学生理解题意后,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想法设计出图案,然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抽学生的作业时可以把平移1格、2格或3格的各抽1个来对比,看看每次平移多少格的图案最漂亮。
2.运用图形的旋转设计图案
教师:刚才是用图形的平移来设计的图案,那么用图形的旋转又该怎样设计图案呢?请同学们看一看例2,和你的同桌相互说一说例2这个图案是怎样设计的?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图。
学生相互讨论后,引导学生归纳:把图形①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图形②,图形①和图形②组成新的图案。
教师:我们把这两句话仔细分析一下,其中“把图形①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图形②”是我们原来学习的图形旋转的方法,在图案的设计中,多强调了一个什么问题?
学生:强调图形①和图形②组成新的图案。
教师:对了,和例1一样,在这里也强调变动后的图形与原有图形组成新图案。所以,我们不管是用图形的平移来设计图案,还是用图形的旋转来设计图案,都要注意哪两个问题?
指导学生归纳出要注意的两个问题是:(1)要按照前面学习的图形的平移、旋转对图形进行平移或旋转;(2)变动后的图形与原有图形组成新图案。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教师:你能看图完整地说一说这个图案的设计过程吗?
指导学生完整地说出这个图案的设计过程,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案的设计过程配合学生的回答,加深学生对图案设计的理解。
教师:请同学们用你们掌握的方法完成练习九第2题,想一想,用图形的旋转设计图案,在基本图形定为梯形的情况下,图案的样式与旋转时的什么有关?
指导学生说出图案的样式与旋转的角度有关。教师:你们可以按哪些角度进行旋转呢?
学生:可以按90°的角进行旋转,也可以旋转180°或45°。教师:按你们的想法旋转,看设计的图案哪些不一样。
学生完成图案后,分别抽取按不同角度旋转的图案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比较这些图案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应用图形的对称设计图案
教师:前面我们分别学习了用图形的平移、旋转设计图案,下面我们来看一看用图形的对称怎样设计图案。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3图。
教师:能用你原来学习的知识说一说怎样用图形的对称来设计图案的吗?
指导学生说出“沿虚线画出图形的另一半。”
教师:同学们都会画图形的另一半,那么,在这个图案的设计中画图形的另一半与前面学习的画图形的另一半有哪些不同呢?
指导学生说出原来画图形的另一半只画一次,现在画图形的另一半要连续画两次。教师:我们来看看这个图案的设计过程,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讲解一下。
多媒体课件演示图案的设计过程,请一位学生讲解,也就是要求学生具体说一说图案的设计过程。
教师:请同学们完成练习九第3题。
学生完成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同时让学生说一说这个图案的设计过程。
三、图案欣赏
教师:我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图案设计的方法,下面我们来看一看生活中的一些图案。
多媒体课件出示第40页课堂活动中的图案。教师:漂亮吗?你知道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的吗?
指导学生说这些图案的设计方法,重点说出三个花边主要应用图形的平移进行设计的,脸谱主要应用了图形的对称,方巾主要应用了图形的旋转。
教师: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漂亮的图案,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的?
学生回答略。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学习你知道些什么?怎样进行图案设计?
学生回答略。
【课后反思:本课的设计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把学习活动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之上,强调本节课是应用前面学习的平移、旋转和对称的知识来进行图案的设计,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把前面掌握的平移、旋转和对称的方法应用于图案设计,通过知识的应用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二是强调图案设计与前面学习的内容的不同之处,是变动后的图形与原有图形组成新图案,理解了这个问题,学生才算真正掌握了图案设计的方法;三是重视讲练结合,研究一个例题就做一道相应的习题,通过习题的及时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四是分析与动手操作相结合,通过分析掌握了图案设计的方法以后,再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设计出漂亮的图案,从中获得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设计图案(教学片断)【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9页例
1、例2。【教学过程】 „„ 1. 教学例1 教师:利用图形的平移可以设计出一些漂亮的图案。(多媒体课件出示)
教师:在方格纸上的图形①是怎么样变成了最后的那一个图案?请同学们4人为一个小组讨论。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全班交流。教师:哪一小组的同学愿意先来汇报?
抽学生汇报,指导学生说出“把图形①向右平移1格得到图形②,图形①和图形②组成新的图案A”的设计过程,如果学生只说到图形的平移,没有说出“图形①和图形②组成新的图案A”,教师则提示学生:“把图形1平移后原位置还有图形吗?因此新的图形是怎样组合的?”由此指导学生说出“图形①和图形②组成新的图案A”的图案设计方式。
交流时还要引导学生思考:图形①向右平移了几格?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小结:要数一个图形平移的格数,只要去数某个点或某条边移动的格数。
教师:像这样平移若干次后,就成了一个漂亮的花边,那你能将用平移的花边在方格纸上画出来吗?怎样画呢?请同桌的同学讨论交流一下!
指导学生讨论后得出基本的画法是:先确定几个关键的点,再将这些点按要求平移,最后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教师:请同学们按这样的方法把花边画完整。
画完后展示学生作品,并组织评价。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九第1题,要求学生先思考要把三角形每次平移几格,然后再进行图案设计。
抽学生设计好的图形在视频展示台展出,要求学生对照自己设计的图案说一说设计过程,再全班进行评比。
2.教学例2 教师:刚才同学利用图形的平移完成了一组花边图案的设计,现在我们来看看利用图形的旋转是否也能设计出漂亮的图案呢?看看下面这个设计。
多媒体课件出示下图:
教师:大家认为这个图案漂亮吗? 学生:漂亮!
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图形①怎样变化才能变成到最后那个美丽的图案呢?
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最后全班交流。
抽学生说图案的设计过程,指导学生说出:把图形①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图形②,图形①和图形②组成新的图案。
交流时应重点解决:图形①是绕着哪一点旋转的?每次旋转的角度是多少?
小结:在旋转时我们一定要注意确定好一个点,并且围绕这个点按照一定的角度旋转。教师:同学们,那你们想不想利用图形旋转设计美丽的图案呢?请同学们完成练习九第2题。完成后展示学生作品,学生说自己的设计过程,全班评价。„„
【课后反思:本节课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强调用在前面掌握的图形平移和图形旋转的图形变换的方法来解决图案设计的问题,这样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教学例1和例2,学生易于接受;二是突出本节课与前面学习内容的区别是,前面是一个图形在方格里平移或旋转,而本课要把平移或旋转后的图形与原有的图形合起来组成一个新的图案,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图案设计的方法。】
第三单元 小数除法
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5页例1,课堂活动以及练习十中相关的练习。
【教学目标】
1.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用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能利用原有的知识推动新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板书:234÷6。
教师:这道题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先自己独立解决,一会儿咱们再请一个同学来当小老师给大家讲解一下。学生独立解答后,请学生说一说计算的方法,并且引导学生从计算单位方面说计算过程。
教师:看来同学们对整数除法的知识掌握得非常好,同学们还记得我们的好朋友丁丁吗?昨天,丁丁给我发了email告诉我他们这学期搬进新的教学区了,他还把开学第1天的录像资料给我们发过来了,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主题图)
二、学习例1
教师:瞧,校园里多热闹啊!大家都在为新学期做准备呢?可是他们却遇
到了这么多新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发现这些问题“新”在什么地方吗?
学生:这些除法算式里都有小数。
教师:的确,在我们的生活中像这样的关于小数的除法随处可见,怎样解决呢?咱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关于小数的除法。
(板书:小数除法)出示例1。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题目,分析一下该怎样列算式?
学生:这是一道平均分的问题,我觉得应该用除法解决,算式列为23.4÷6。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个算式,和我们刚刚解决的234÷6这个算式有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呢?
引导学生说出被除数一个是小数,一个是整数;但是它们的除数都是整数。
教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完善课题板书: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