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级上册音乐全册(西师版2014版)教案
《嘉陵江的孩子》教案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嘉陵江的孩子》。
2、能够体会到歌曲抒发的感情,体会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感受到歌曲中嘉陵江的魅力。
2、体会到歌曲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1、图片音乐导入。介绍嘉陵江,吸引注意。
师:同学们,大家知道图片中的景色是什么吗?出示嘉陵江的图片。生:江水。
师:对,是江水。那大家知道这条江的名字叫什么吗?
师:这里的景色其实是嘉陵江的景色。嘉陵江是长江上游支流,因流经陕西凤县东北嘉陵谷而得名。发源于秦岭北麓的陕西省凤县代王山,干流流经陕西省、甘肃省、四川省、重庆市,在重庆市朝天门汇入长江。主要支流有:八渡河、西汉水、白龙江、渠江、涪江等。全长1120公里左右,干流流域面积3.92万平方公里,流域面积16万平方千米,是长江支流中流域面积最大、长度仅次于汉江、流量仅次于岷江的大河。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歌曲名称就叫《嘉陵江的孩子》。
2、朗诵歌词,树立感情基调。
师:下面老师来为大家读一读这首歌的歌词,大家注意听,想想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朗读歌词,配乐。老师读完了,大家听出来老师读的时候带有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自豪、欢快、热爱家乡。
师:下面大家来读一读吧,注意读出这样的感情。播放配乐。边读边跟老师一起打拍子。大家读得真好,想不想再来认真听听这首歌呢?播放歌曲。
3、学习歌曲。
师:下面老师来教大家唱这首歌,我们先来看到第一句,一句一句教唱。下面大家一起来唱一遍,唱得好的话我们就开始男女生比赛了!合唱、独唱、轮唱依次进行,确保学生演唱熟练。
4、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好听的歌曲《嘉陵江的孩子》,体会了歌曲自豪地情感。大家热爱自己的家乡吗?今天晚上回家别忘了向爸爸妈妈介绍嘉陵江的孩子们哦。
《走街街》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自然、欢快的声音演唱《走街街》。
2、在综合创编活动中,节奏感得到强化,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得到提高。
教学重、难点:
1、在理解歌曲背景的前提下,演唱好歌曲。
2、了解重庆人文特色。
教学方法:
传授法、练习法、欣赏法。
教学准备:
教材、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练声。
二、新课教学。
1、节奏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迎来了新的朋友,我们一起来欢迎他们吧?我们怎么欢迎呢?一起吹奏小喇叭欢迎吧。
2、唱一唱节奏。
同学们的欢迎可真棒呀,但是我们的新朋友还没有出来,我们一起用唱的方式来试试好吗? 哇,原来是重庆沙坪坝的同学们。
3、学唱新歌。(1)初听。
师:你们知道重庆有哪些出名的特色吗? 生:山、吊脚楼、火锅、麻辣烫。
师:没错,今天我们就随着重庆沙坪坝的伙伴们一起去重庆走一次街街吧。重庆的孩子们在干什么呢?
师:他们正在唱歌呢,这首歌曲名字就叫《走街街》。师:来,我们随他们走一走,看看有哪些好玩的。(2)复听。
师:知道“走街街”是什么意思吗? 生:逛街。
师:没错,这是重庆方言,请你们打开书本,我们边看歌词,边来听。(3)有节奏地念歌词。(4)轻唱歌词。(5)难点解决。(6)连唱歌曲。(7)律动。
师:同学们,我们拍手为歌曲伴奏好不好? 一起边唱边拍手伴奏。
三、拓展。
大家试着用重庆方言唱一唱好不好? 师范唱,学生聆听。大家一起唱。
怎么样?是不是很有趣呢?
四、总结。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感受了重庆儿童走街街的热情,我们一起带着同样的热情唱着歌儿谢谢他们吧。同学们今天的表现也很好,老师谢谢大家。希望同学们回家别忘了和爸爸妈妈分享今天学到的重庆方言哦。
《苏木地伟》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根据音乐做出合适的情绪反应,在轻松愉快的音乐情境中感受彝族民歌的美丽与奇妙。
2、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在活动中自然大方,能较准确的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3、能用自然的声音整齐演唱歌曲,并通过律动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学唱歌曲。
2、学唱歌曲并表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还记不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少数民族的歌曲啊? 生:维吾尔族、藏族、达斡尔族„„
师:大家的记忆力可真好,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彝族的歌曲,它的名字叫《苏木地伟》。师:彝族,原称“夷族”,其名源于汉史记载中的“西南夷”。根据彝文典籍《彝族源流》、《西南彝志》等历史巨著记载,彝族历史源远流长,自称为尼,古代汉语“夷”发音为尼,故汉文记载多称“夷族”。1956年,在破除旧社会的民族歧视称谓时,由于“夷族”之称带有贬义(华夷相对),毛泽东主席倡议将“夷”改为“彝”,意为房子(彑)下面有“米”有“丝”、有吃有穿,象征兴旺发达,故把“夷族”改为“彝族”。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其余散居于中国其他省份及中国境外。总人口约900多万,在中国有户籍登记的有871万4393人(2010年),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还有近百万。彝族支系族群繁多,有诺苏、聂苏、纳苏、乃苏、聂租、罗婺、阿西泼、撒尼等、尼颇自称,但并非皆为民族意义上的自称,如罗婺、撒尼、阿哲是部系名称,诺苏、聂苏、纳苏、乃苏等。各地彝族方言间有些无法进行直接沟通,但相同词汇超过60%,语法结构相同,经短期熟悉能对话,彝语属东亚语系中的藏缅语族,分为六大方言。
师:说到彝族语言,大家来猜一猜,“苏木地伟”是什么意思啊? 生:尊贵的客人。
师:大家真聪明,我们就来听一听热情的彝族朋友为我们唱的歌吧!
二、学唱歌曲。
1、聆听歌曲,听完之后告诉老师,这首歌曲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2、师:谁来回答一下,这首歌曲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是悲伤的,还是热情的? 生:热情的。
3、那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首歌的歌词。
师:会读了歌词,老师要考验一下你们的协调能力,要给歌词加上有节奏的拍手,下面让我们用手来给歌词加上伴奏。加入拍手。
4、跟唱歌曲。
师:同学们的声音真好听,彝族朋友好高兴啊,我们跟着彝族朋友的歌声来唱一遍好不好?
5、弹琴学唱。
下面请同学们跟老师跟琴来学习一下这首歌曲吧!
6、师:跟琴唱得不错啊!那咱提高一下难度了,分组来唱。
7、师:跟着老师的琴可以唱得很好,那跟着伴奏可不可以唱得更好听呢?来试试吧!这次咱们不分组了,一起唱。
三、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苏木地伟》这首歌曲,感受到了彝族朋友的热情,回家我们别忘了把这句彝族话说过爸爸妈妈听哦。
《我多想看看》教案
教学内容分析:
《我多想看看》是一首具有蒙古族风格的儿童歌曲。歌曲以真挚的情感、优美的曲调,表现了草原牧民的孩子对首都北京的热爱、向往和思念之情。歌曲旋律优美,婉转悠扬,具有一般蒙古族民歌的风格和特点,同时,歌曲结构规整,乐句整齐,段落短小,具有蒙古族民歌短调的写作风格。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引导学生感受与表现蒙古族音乐的美,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
2、通过完整充分地聆听音乐,使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和体验。针对高年级学生年龄特点,通过聆听、对比、讨论、视唱、演唱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并将蒙古族民歌知识的学习有效地渗透到音乐实践中去,从而引导学生们更好地理解音乐,表现音乐。
3、培养学生用自然连贯柔和的声音演唱歌曲,体验力度、速度、音色、气息等音乐要素对于表现音乐的作用,尝试具有蒙古族特色的演唱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够运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曲调有表情地参与演唱歌曲。
2、准确把握歌曲的风格特点。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截取音乐片段、录制音乐伴奏、编配伴奏、练习弹唱。
教学过程:
一、听辨导入,感受蒙古族的音乐风格。
1、师:大家都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民族的音乐,现在,就请同学们听一段音乐,你们听一听,这段音乐是我国哪个民族的?
2、欣赏马头琴演奏的《蒙古人》片段。
3、生:内蒙古地区、蒙古族。
4、提问:音乐情绪是什么样的?
师:刚刚我们听到的那段音乐婉转悠扬,这也是大多数蒙古族民歌所具有的特点。现在,就让我们共同来感受一下蒙古族音乐的特点。
二、编配合唱,感受歌曲的旋律和风格。
1、视唱曲谱。
(1)出示曲谱,学生观察曲谱,分析曲谱。①节奏的特点? ②有几句话? ③每句话几小节? ④有几个音组?(2)演唱曲谱。①教师演唱,学生心里跟唱。②学生轻声演唱。
③讨论:用悠长的气息,连贯的声音。④完整演唱。
2、视唱歌曲旋律。
(1)教师用琴弹旋律,嘴唱新的旋律,学生感受。(2)学生第二次听,感受第五六句话不是弹唱同时开始的。(3)出示歌曲曲谱师生配合,老师唱歌曲主旋律学生用长音伴唱。(4)观察歌曲曲谱,复习歌曲中的节奏。(5)老师范唱曲谱,学生打拍心里跟唱。(6)学生打拍唱曲谱。
3、学生分声部合唱曲谱。
三、学习歌曲,指导学生正确演唱。
师:我们曾经看到过很多秀丽的景色,可是有一种景色虽然称不上秀美,却是无比的壮观!那就是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举行的升旗仪式。每天,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国歌声中和太阳一同升起的时刻,每一个中华儿女都会激动不已!有一个生活在草原上的孩子,从来没有走出过草原,他非常渴望能够观看到天安门的升旗仪式,于是,他用歌声表达出了内心的情感,你们听!
1、初听歌曲,感受歌曲内容。
2、提问:歌曲中哪句歌词更能表达出这个蒙古族的孩子恳切、渴望的心情?
3、学生回答,引出课题《我多想看看》。
4、轻声演唱歌词。
5、出声演唱歌词。
6、纠正问题。
7、完整演唱歌曲。
四、歌曲处理,深入挖掘歌曲内涵。
1、师生讨论歌曲处理的方法并尝试演唱。
注意声音、气息、力度、速度、一字多音、装饰音等问题。
2、观看影片,挖掘音乐情感。
3、完整表现歌曲。
五、拓展延伸,简单了解蒙古民歌。
师:蒙古族素有“音乐民族”之称。它的民歌体裁有长调、短调之分。
1、讲解长调。
师:长调民歌流行于草原牧区,其特点是节奏自由舒缓,气息宽广,情感深沉,字少腔长、声音嘹亮悠长,并有独特而细腻的颤音装饰。播放长调歌曲《赞歌》。
2、讲解短调。
师:短调民歌主要流行于蒙汉杂居的半农半牧地区,其特点是篇幅短小,曲调紧凑,节奏整齐、鲜明,音域相对窄一些。播放短调歌曲《嘎达梅林》。
3、提问:歌曲《我多想看看》是按照长调还是短调的风格写成的? 生:短调。
4、总结蒙古族的音乐风格特点。
师:蒙古族的音乐风格特点是旋律优美、气息宽阔、感情深沉、草原气息浓厚,音乐中时时透射出蒙古人开阔的胸襟。
六、课堂小结。
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我们感受和学习了蒙古族风格的音乐和歌曲,通过这节课,我相信大家对蒙古族音乐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在今后,同学们能够通过更多的方式和途径去走进蒙古,了解他们的音乐文化。
《美丽的鸟巢》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美丽的鸟巢》,感受和体验北京体育馆的伟大,培养热爱北京的感情。
2、学唱歌曲,并能够创编同歌曲风格相关的舞蹈动作。
教学重、难点:
1、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正确掌握歌曲中的节奏型,演唱时要正确唱出。
教学用具:
钢琴、录音机、磁带。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老师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知道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在哪里举行的吗? 生:北京。
师:同学们真聪明,那大家知道具体的举办场地吗? 生:鸟巢。
师:没错。鸟巢呢,其实就是国家体育场。国家体育场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南部,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体育场。工程总占地面积21公顷,场内观众坐席约为91000个。举行了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田径比赛及足球比赛决赛。奥运会后成为北京市民参与体育活动及享受体育娱乐的大型专业场所,并成为地标性的体育建筑和奥运遗产。体育场由赫尔佐格、德梅隆、艾未未以及李兴刚等设计,由北京城建集团负责施工。体育场的形态如同孕育生命的“巢”和摇篮,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设计者们对这个场馆没有做任何多余的处理,把结构暴露在外,因而自然形成了建筑的外观。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鸟巢的歌曲,叫做《美丽的鸟巢》。
二、学唱歌曲。
1、听赏歌曲《美丽的鸟巢》。
师:歌词里提到了哪些事物?它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
2、二次听赏歌曲。
提问学生歌曲是用什么情绪演唱的? 生:抒情、亲切地。
3、朗读歌词。
老师按节奏朗读歌词,学生模仿读。然后引导学生用歌曲音乐节奏朗读歌词。
4、师弹琴范唱歌曲,提示学生注意听。说说你学会了哪一句?哪一句你认为最难唱?讨论分析容易唱错的乐句。
5、学生跟琴声学唱歌曲,反复几次,教师及时纠正错误。
6、师:小朋友们觉得这首音乐表现了歌唱者怎么样的感情?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去唱,用怎么样的声音去唱?老师用两种不同的声音演唱歌曲,说说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引导学生用抒情柔和的声音来演唱歌曲。
7、音乐接龙游戏,巩固学习。小组开火车,一人接一句,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并及时纠正。
三、合作探究、表现歌曲。
师:同学们,为了更好地表现歌曲,你们认为哪些动作更加适合这首歌曲? 通过讨论,全体同学为歌曲创编动作来表达歌曲。
播放音乐请学生用乐器为歌曲伴奏表演,其他同学一起演唱并表演创编的动作。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美丽的鸟巢》这首歌曲,与它的距离更近了一步,不再止步于在电视里观看它。它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每个中国人都应该以它为荣。
《北京童谣》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用听、视、唱结合学习歌曲《北京童谣》,让学生体会歌曲赞美、热情的音乐情绪,表达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与热爱。
2、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情感,试着用声音来表现、体验自己的情感,并进行表演。
教学重、难点:
1、感受歌曲的节奏和情绪变化。
2、哼唱旋律片段,感受京歌韵味。
教学方法:
听唱法、视唱法、赏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平时背唱童谣吗? 师:我们来分享一下,你背诵过的童谣好吗?
师:大家背唱的童谣都很有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首名叫《北京童谣》的歌曲。
二、学习歌曲。
1、初次聆听《北京童谣》。提问:这首歌曲是什么情绪的? 学生回答:热情地、赞美地。
2、再次聆听。
聆听歌曲《北京童谣》。
提问:这首歌曲可以分成几个部分。生:两部分。请学生带着问题听。教师提问:你是怎么分的?
3、歌词学习。
(1)全体学生按照节奏读第一段歌词。教师出示节奏谱。
教师提示:在这个环节,教师可以口读节拍,手指着节奏,让学生反复地练习。(2)巩固第一段完整的歌词,学生按照节奏齐读歌词。
(3)请一位同学按照节奏读第二段歌词,其他学生心里和他一起默读。
4、《北京童谣》歌曲学习。(1)学生演唱歌谱。(2)再次巩固歌谱。(3)学生加词演唱歌曲旋律。
教师要求:教师弹琴,指导学生的气息连贯。(4)学生跟随《北京童谣》伴奏演唱旋律片段。
教师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激发学生从歌词和旋律感受京歌的韵味。
三、集体创编歌舞表演(《北京童谣》舞蹈表演)。学生分组创编简单的舞蹈动作。
教学要求:学生设计的动作要与音乐的旋律基本一致。
四、课堂小结。
通过刚才的表演,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北京儿童对北京满满的爱意,家乡的童谣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快乐和开心,还有无限的乡思。最后,让我们用欢快的歌声结束这节课的学习。
《牧歌》教案
教材分析:
无伴奏合唱《牧歌》是一首由上句和下句构成的长调民歌,其曲调悠长,连绵起伏,节奏舒展,气势宽广。作者瞿希贤根据海默的词,把这首民歌改编成无伴奏合唱曲,使优美的民歌形象更加丰满,色彩更为丰富。不同音色的声部交替出现,互相呼应,加上浓郁和谐的和声效果,使音乐的内涵更为充实,意境得到升华。由于这首无伴奏合唱较原民歌更加丰富、优美动听,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因而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并成为无伴奏合唱的珍品。
教学目标:
1、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2、《牧歌》的欣赏,拓展学生对原民歌的理解范围,使他们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意境美,使《牧歌》的旋律永远流淌在学生的心中。
3、充分了解内蒙民歌悠扬宽广的旋律特点,感受无伴奏合唱的人声美与丰富的和声效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让学生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师:我国有多少个民族? 生:56个。
师:你们知道哪些民族? 学生自由说。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歌曲,老师请你们来听听这是什么民族? 播放歌曲《天堂》。
师:有谁能介绍一下这个民族?
师:同学们都说的很好,可眼见为实,还是让我们去看看吧。介绍蒙古族的风土人情。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歌曲就叫《牧歌》,大家来感受一下蒙古族民歌的魅力。
二、欣赏歌曲《牧歌》。
要求会哼唱旋律,感受歌曲的意境美。
1、老师唱原民歌,并出示歌谱和歌词。
2、你们听过这首歌吗?能感受出它的速度和旋律吗? 生:曲调悠长、速度慢、抒情、宽广的旋律。
3、一起跟着老师轻轻地哼唱一下歌曲的旋律吧!用“M”唱。
4、我们再来念念歌词怎么样?
5、比较两句:你们有没有发现歌词与旋律高低之间有着什么关系啊?
师:对啊,同学们非常聪明,这两句的歌词与旋律是相互对应的,第一句:蓝天白云音很高,第二句:绿草羊群音也随着歌词变得比较低平。上句:蓝天白云——音高。下句:绿草羊群——音平。
内蒙民歌大体可分为长调和短调两种,这首《牧歌》曲调悠扬,连绵起伏,节奏舒展,气势宽广,是一首典型的长调。
6、就让我们一起轻轻地唱唱歌曲吧。
7、欣赏无伴奏合唱的《牧歌》。
(1)请你闭上眼睛听,思考什么是无伴奏合唱?
这种只用人声歌唱而不用乐器伴奏的声乐演唱形式,就叫无伴奏合唱。师:那你们能听出哪几个声部呀? 生:女高、女低、男高、男低。
师:大型的合唱歌曲一般都是四个声部组成的。这四个声部的旋律就像蒙古族的景色。女高音就像天空的云,女低音就像广阔的天空,男高音就像洁白的羊群,男低音就像无边无际的大草原。
(2)你们更喜欢哪一首《牧歌》呢?为什么?
生:无伴奏合唱的《牧歌》,因为它更能显出草原的宽广、音色空旷优美。(3)老师请你们亲自感受一下四个声部的和声美。唱歌曲的第一句歌词。大家跟我一起唱好吗?
(4)师:咦!你们有没有发现这首歌曲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
师:引子意境宽广、辽阔,音乐慢慢地响起来就好像从远景拉到了近景。尾声慢慢弱下来,而且有一种没有结束的感觉,给人无尽的遐想。
(5)师:通过歌曲的欣赏,你们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民族? 生:幸福、自由的民族。
师:那你喜欢这个民族吗?让我们一起再次来感受一下这种美丽宽广、幸福自由的感觉。复听歌曲。
三、舞蹈片段欣赏《牧歌》。
目的是让学生在欣赏舞蹈的基础上再次体会歌曲的意境美。
师:歌曲的意境真美啊,老师也特别喜欢这首歌,还特地去收集了有关这首《牧歌》的舞蹈请大家欣赏。
师:你们还想说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小结:动听的音乐加上优美的舞姿,使《牧歌》更加光彩照人。
四、小创作。
目的是让学生发挥想象,表达情感。
师:同学们,看你们这么喜欢这首歌曲,我有个提议,为《牧歌》尽上自己的力,选择其中的一项任务完成。
1、编一段歌词或编一段舞蹈律动。
2、写几句赞美的语言表达你此时此刻的感情。
3、画一幅美图。
在创作过程中,老师不停地放《牧歌》音乐,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牧歌》,感受到了蒙古族民歌的魅力。了解了无伴奏合唱,大家也在自己创编的作品中体验到了音乐带来的快乐和自豪感,加深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草原牧歌》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鉴赏《草原牧歌》,使学生对蒙古族马头琴乐器有所了解。
2、通过鉴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音乐形式要素。增进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通过聆听、体验、感受与鉴赏这首乐曲,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蒙古族音乐、热爱祖国,热爱集体,勇于战胜困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乐曲意境。
2、了解马头琴的音乐特点。
3、通过鉴赏作品《草原牧歌》,分析、探究音乐形式要素的艺术作用。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及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在网上搜索到的有关内蒙古的资料,初步了解内蒙古的风土人情。
二、创作背景:《草原上的人们》电影梗概。
《草原上的人们》是根据玛拉沁夫同名小说改编。50年代初期,内蒙古草原上的牧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为将草原建设得更加美好而辛勤劳动着。女共青团员、互助组长萨仁格娃,曾连续两年获得劳动模范称号。她与另一个互助组长、打猎能手桑布真诚相爱。当草原上的广大牧民忙着发展生产的时候,暗藏的特务宝鲁企图挑动萨仁格娃的父亲白依热退出互助组,以达到拆散互助组的目的,遭到斥责。在一次暴风雪中,宝鲁割断牲畜栏杆的绳子,打开马圈和羊圈,放跑了牲畜。萨仁格娃为救牲畜骑着马从崖上摔了下来,幸亏桑布赶来相救。由于牧民们团结一致,将放出的牲畜都及时赶回,未能给互助组造成很大的损失。风暴季节已过,在萨仁格娃为受伤的牲畜防疫注射时,宝鲁乘人不备,把毒药投进井里,毒死了萨仁格娃小组里的二十多只羊,并妄图以羊群中毒的事情嫁祸于萨仁格娃。萨仁格娃为互助组失去那么多羊而伤心,情绪有些波动。她在区长阿木古郎的教育和帮助下,认识到不能只想个人的荣誉,要为大家着想,为内蒙古大草原和祖国的建设着想。不久,宝鲁在特务吕绶卿的指使下,想趁那达慕大会开幕时,放火破坏草原的建设。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开幕了。会上有各种活动:物资交易、评选模范、赛马、射箭等,热闹非凡。在评选模范的会上,有人对萨仁格娃领导的互助组死羊之事,表示不满。萨仁格娃认为组里羊死了,自己是有责任的,一定要把这件事搞清楚。会后,萨仁格娃牵着马在河边溜达时,看到宝鲁鬼鬼祟祟的,身上还带着枪,便奋不顾身地骑马追去。她赶到山坡,已看不见宝鲁的踪影,却发现牧场燃起了大火。萨仁格娃断定这火是宝鲁放的,就拍马冲过浓烟烈火去抓宝鲁。这时,盟长亲自带领群众救火,大家齐心协力很快就把火扑灭了。在萨仁格娃、桑布的帮助下,公安人员将宝鲁、吕绶卿等一小撮潜伏特务一网打尽。当大家知道萨仁格娃小组的死羊是特务投毒所致时,对于勇敢的萨仁格娃更加敬佩了。在庆功会上,盟长称赞萨仁格娃不仅是劳动上的模范,而且在防风暴、防火灾、与特务作斗争上,也表现出奋不顾身的勇敢,为草原上的人们立了一大功。这首乐曲是电影《草原上的人们》的主题曲。
三、欣赏乐曲《草原牧歌》。
1、观看作品录像,思考。(1)、演奏音乐主题的乐器是什么? 生:马头琴。
(2)、音乐主题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 听后分组讨论交流。
2、简介马头琴。
马头琴是中国蒙古族民间拉弦乐器。蒙古语称“绰尔”。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共鸣箱呈梯形。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较弱。相传有一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以得名。
3、整体欣赏。
4、创编活动。
学生模仿骑马动作、模仿马蹄声,教师教授蒙古族舞蹈马步动律。
师:蒙古族人民以马为伴,每天都过着游牧生活,你能模仿一下骑马的动作并配合上声音吗?师:你们看,这个动作像什么? 生:雄鹰。
对,像雄鹰展翅,你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动作呢?
师:雄鹰是草原人民最崇敬的生灵,草原人民常把他们心目中的英雄称为“草原上的雄鹰”。播放《草原牧歌》乐曲,在音乐的伴奏下学生做简单律动。
四、作者简介。
瞿希贤,(1919~2008)女作曲家。上海人。中国音协第四届副主席、中国电影音乐学会顾问、中国音协儿童音乐学会名誉会长。自幼爱好音乐。1944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文系,1948年毕业于上海国立音专作曲系,毕业后曾任北平艺专音乐理论系讲师。曾从师于弗兰克尔(德籍教授)、谭小麟教授等。解放后,长期在中央音乐学院音工团和中央乐团创作组工作。勤奋多产,题材宽文,风格多样,音乐语言清新生动,刚柔兼备,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艺术独创性。
五、小结。
今天,通过《草原牧歌》的学习,我们进一步了解了音乐要素在音乐作品中的艺术作用。同时感受了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学习了萨仁格娃热爱祖国、热爱集体,勇于战胜困难的高尚情操。相信在她的感染下,我们会更加热爱祖国、热爱生活!
《赛马》教案
教学内容:
1、聆听:赛马(二胡独奏曲)。
2、扩展与活动。
教学目标:
1、认识民族乐器二胡,并了解二胡的形状、音色极其演奏特点。
2、通过欣赏《赛马》,进一步了解二胡的音色及表现手段,能分辨各段所表达的音乐情绪。
3、能用打击乐器简单的表现乐曲。
教材分析:
1、二胡,民族拉弦乐器的代表乐器,音色柔美,有极其丰富的表现力,擅于表现细腻的抒情乐段,还可以模拟各种声音,广泛使用于独奏、重奏、合奏和伴奏中。
2、《赛马》,黄海怀创作于1959年,1964年第四届“上海之春”二胡独奏比赛的新作品。结构是常见的带再现的单三部。它以二胡这种简单的民族乐器,使用多种演奏技巧,表现了赛马时那种万马奔腾、蹄声“得得”的壮观场面。听来使人仿佛置身于千军万马在草原上狂奔之中,令人随着跳荡的节奏而心潮起伏,对辽阔神秘的内蒙古草原无限神住,同时也表达了内蒙人民对草原、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在此曲中,黄海怀将一个整段的乐曲用拨弦技巧奏出,使该曲风格别开生面、独树一帜,成为一首不朽的二胡名曲。
教学难点和重点:
分段聆听二胡独奏曲《赛马》,了解乐曲结构,感受音乐情绪。
课前准备:
课件、串铃、二胡。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学习情境。
1、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指导学生从图上认识蒙古族及其生活的地方。
师:你们知道内蒙古在我们祖国的什么位置吗?它在我国的东北部,1947年5月1日成立了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是我国建立的最早的一个自治区,人口约2260万,提起蒙古,你首先想到了什么?(草原)内蒙古自治区拥有我国最大的草原,占地约110多万平方千米。
3、师:你对内蒙古有多少了解?
二、初听乐曲,感知音乐形象。
1、现在,我们就一起去听一听、看一看“那达慕”大会上正在进行什么比赛项目。知道是哪一项比赛吗?(赛马)
2、让我们再听一遍,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从音乐中我们感受到蒙古族人民在欢度节日,举行赛马盛会时,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的、欢乐的)
3、作曲家黄海怀带给我们的《赛马》。
4、你听出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简介二胡。我国民族乐器拉弦乐器中的代表乐器,它音色柔美,有极其丰富的表现力,擅于表现细腻的抒情乐段,还可以模拟各种声音,广泛使用于独奏、重奏、合奏和伴奏中。代表作有:《二泉映月》、《良宵》、《喜送公粮》„„
三、细听乐曲,为《赛马》分段。
现在,我们再来听这首好听地二胡独奏曲《赛马》,边听边想,它描绘了几个场景。
1、细听第一部分,感受音乐节奏。
根据同学们描绘的场景,我们把乐曲分成了3部分。首先来听第一部分:(1)聆听第一部分,感受音乐情绪怎么样?(紧张、热烈)
(2)跟着音乐用“en”哼唱一遍这个主题,感受节奏紧密的地方用了几分音符?(3)请孩子们用铃鼓来烘托赛马紧张热闹的场面。坚定有力的强音拍铃鼓表现,急促的16分音符摇铃鼓表现。
2、细听第二部分,把握音乐的变化。
师:比赛场面真是紧张、热烈,瞧!赛马比赛开始了。
(1)现在我们来听下面这段音乐——旋律
(二),与第一段比较,这段音乐旋律情绪上有什么变化?(悠扬、舒展)
(2)指导学生跟着音乐哼唱一遍这个主题。
要求:听时,请孩子们在心中哼唱,旋律
(二)出现了几次?第二次出现时,增加了哪种节奏?(第三次时教师提示)听,什么声音?(马蹄声)师:你知道这马蹄声是怎么演奏出来的?请孩子们仔细看。这种方法叫拨奏,它不用拉弓,而是用手指拨,就发出了这种马蹄似的声音。作曲家在这里运用伴奏乐器扬琴演奏旋律
(二),而主奏乐器二胡却模仿了马蹄的声音,将赛马比赛中马蹄急驰、你追我赶的场面刻画得活灵活现,音乐情绪也被烘托得更加欢快热烈。
(3)让我们再来完整地听一遍第二部分音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随音乐律动。(讨论形式多样的表现方式)想想比赛到了什么环节?(紧张的时刻)
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音乐,学生可以在旋律
(二)第一次出现时比较抒情,请孩子们拉心中的二胡,有感情地唱la;第二次出现时节奏变密集了,大家用骑马动作愉快地来表现;第三次出现时,仍然有感情地唱la,并用扣掌心来模仿马蹄声。
师:旋律
(二)出现第一次,表现了赛马场上内蒙古族骑手对比赛乐观、自信、充满必胜信心的精神风貌;第二次、第三次通过二胡的不同演奏方法,刻画了马蹄急驰、你追我赶、奋力争先的激烈场面。
3、细听第三部分旋律,体会“冲刺”。
(1)听,结尾的音乐和哪一部分相似?(第一段)哪一部分情绪更激烈?(第三部分)为什么?(赛马比赛已经进行到了冲刺阶段)
音乐刻画了赛马比赛最后冲刺时的紧张激烈的场面,在最高潮中结束。(2)认真体验这种情绪,请孩子们跟着音乐在心中哼唱一遍。(3)既然它和第一部分相似,请孩子们用打击乐表现。
4、乐曲小结。
现在,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一起再听一次乐曲,想一想乐曲的结构。
师: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情绪都比较激烈,第三部分更为激烈,是全曲的高潮。第二部分的情绪比较欢快、热烈。
四、扩展活动,学生表演节目。
1、欣赏了这么优美、欢快的音乐,我们仿佛来到了在美丽的蒙古草原,来到了“那达慕”盛会上,此时此刻老师忍不住想要为蒙古朋友献上一支蒙古舞了„„你还学过或知道哪些蒙古舞蹈的动作?(笑肩、硬肩、耸肩、挤奶、骑马、扬鞭„„)
2、你不想给蒙古朋友留下你多才多艺的一面吗?(个人表现)
五、小结。
师:我们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了蒙古族,你还知道哪些民族?一共有多少个民族?对!56个民族56支花,更有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等待着我们继承和发扬,希望我们在座的每一位音乐小天使都能将我们的民族音乐发扬光大,传播到世界各地。
《我和提琴》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富有感情地演唱《我和提琴》这首歌曲。理解歌词内容,感受歌曲的意境。
2、通过创编歌词,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加深对音乐课堂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歌曲的情感。
2、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视频、音频。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听曲入室,师生问候。
二、新课教授。
1、学唱歌曲《我和提琴》曲调。
(1)看谱听教师范唱曲调,找出基本重复的乐句。(2)根据3/4拍的含义,启发学生讲3/8拍的含义。
设问:3/4拍与3/8拍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在哪里?从分析对比中理解3/8拍。
2、音乐知识:3/8拍。
(1)拍号的含义:每小节几拍?以几分音符为一拍。(2)复习2/
4、4/
4、3/4拍的强弱规律及其指挥图式。(3)从3/4引入3/8拍。
同样是三拍子,但由于单位时值(以几分音符为一拍)不同,产生不同拍号的三拍子。(4)学习3/8指挥图式,并用指挥图式自学曲调的第一、三、五乐句。教师指导的重点是学习起拍及第三乐句的附点八分音符节奏。(5)流畅地唱好曲调,强弱节奏要鲜明,分句要清楚,用色块表示乐句的基本重复。
3、学唱歌曲。
(1)再听范唱,第二次时学生轻声跟唱。(2)填上歌词。
4、表演歌曲。
有感情地歌唱。请少数学生自选打击乐器伴奏,有舞蹈特长的学生即兴伴舞。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和提琴》这首歌,感受到了主人公对提琴的热爱。这首歌是一首挪威民歌,相信大家也感受到了挪威民歌的魅力。
《夜曲》教案
教材分析:
《夜曲》是俄罗斯民歌,采用二段体创作,学生接受起来相对容易些。此曲作为学生了解异域风情、其它民族文化有很好的奠基作用,是继意大利民歌《桑塔露琪亚》之后的又一首优美的异域歌曲。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能感受《夜曲》旋律的优美,能有感情地演唱此歌曲,能根据旋律及歌词把握《夜曲》的主题,继续复习巩固“鱼咬尾”这一音乐创作技巧。让学生能够借此了解世界多元文化,培养学生对世界民族精髓的热爱。
教学目标:
1、能力与评价:让学生能够进一步掌握“鱼咬尾”这一音乐创作技巧,能有感情地演唱此歌曲,能根据旋律及歌词把握《夜曲》的主题,并尝试将音乐与美术结合体会音乐意境的方法,鼓励学生自创音乐器材来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
2、过程与方法:以分析、比较、体验、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欣赏,了解掌握旋律、节拍、节奏等音乐要素对表达歌曲思想情感的重要性,联系学生生活经验通过创编环节的练习,培养音乐创新能力。
3、态度情感价值观:让学生能够借此了解世界多元文化,培养学生热爱世界民族精髓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演唱《夜曲》,能进一步熟悉“鱼咬尾”这个知识点。
2、学生对《夜曲》主题的把握、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演绎《夜曲》、混合拍子的运用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生共同做游戏——词语接龙、节奏接龙、旋律接龙。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导入新课。《夜曲》中也有这样的“接龙”,即鱼咬尾,请同学听老师将旋律演奏两遍并指出来。
二、新授。
1、老师换用不同的乐器——钢琴、小提琴、手风琴、口琴等演奏旋律,前两遍请学生自学,随琴轻声哼唱旋律,可用鼻音或“啦”音模唱。后两遍可以轻声填词,教师及时纠正音准及音高。
2、学生分组讨论。
(1)歌曲《夜曲》的上下两行旋律有何关系?(2)如何指挥4/
4、5/4拍子?试着指挥《夜曲》。
(3)结合课本插图,想想《夜曲》的歌词所蕴含的情绪是怎样的?(4)《夜曲》体现了什么样的主题?同桌互相说一说。
(5)歌曲《夜曲》的旋律线是怎样的,请用手画出来。教师巡回指导。
3、课堂交流。
三、课堂巩固。
在老师的伴奏下,朗诵记忆歌词,体会翻译之词的韵律美,要渗透自己的情感。分组竞唱《夜曲》,比一比哪组更优秀。
通过声音响亮与否、有无正确的表达情感、歌词是否记忆准确等来评价。抽学生登台有感情地唱《夜曲》。教师及时评价。
四、延展。
听一听《如歌的行板》,比较其与《夜曲》的不同。前者是源泉,是母本,后者是改进,是创造。
由此得出:优秀的作品来源于民间,优秀的作品都根植于“人民大众”这块土壤。所以我们要多多汲取民间艺术的精华。而此曲是邻邦俄罗斯的民歌,故也要多吸收世界其他民族的艺术精华。
五、尝试体验。
1、教师口琴演奏《夜曲》。
2、教师用口哨吹出《夜曲》并让学生模仿。
3、再次播放《夜曲》,学生试着用一幅画来展现《夜曲》内容,体会其意境。
六、课堂总结。
本堂课我们学习了俄罗斯民歌《夜曲》,同学们都能有感情地演唱它。而且知道民间大众的艺术是创作的第一源泉。也明白了世界民族文化都有其精髓值得我们去发掘吸收。
《地球,你好吗》教案
教学目标:
1、欣赏歌曲《地球,你好吗》,感受歌曲情绪。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2、学会用深情、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地球,你好吗》。
教学重、难点:
1、能体会歌曲表达的感情。
2、唱好弱起小节,进行对比范唱,从听辨入手,教会学生唱准。
教具准备:
课题、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发声及节奏练习。
1、播放歌曲《地球,你好吗》旋律,教师导入。师:谁来说一说,听了音乐后你有什么感受? 生:忧伤。
师:说得很对!这首歌曲的忧伤的感受。
2、发声训练,跟老师用“啦”模唱旋律。
师:来,让我们一起用“啦”演唱旋律,表达我们难过的心情。生随老师模仿唱。
3、节奏及律动练习。
师:我们还可以用动作来表达我们的感受。播放《地球,你好吗》音乐,生随老师一起做拍手、摇头、跺脚等动作。随音乐边做动作边用“啦”模唱。
二、聆听、感受。
1、安静地聆听歌曲范唱。
师:这首好听的歌曲名字叫做《地球,你好吗》,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首歌曲吧!
2、播放歌曲,生随音乐表演。
师:这么好听的歌曲,我发现刚才有好多同学都好像没听够,那好,这次咱们边听边用自己喜欢的表情、动作来表达你听到这首歌的感受好吗?看谁表演得最感人、最陶醉。
3、再次聆听,感受歌曲节拍。
师:你们表演得真棒!这次我们再来听一遍,咱们一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感受这首歌曲的节拍好吗?
三、学唱歌曲。
1、听音乐,谈发现。
师:下面,请你们仔细听音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共有几个乐句?
2、朗读歌词。
师范读歌词,生接龙朗读歌词。
3、认识学习弱起节奏。
师:弱起小节是指从弱拍或次强拍起的小节,或称为不完全小节。弱起小节的歌曲的最后结束小节也往往是不完全的,首尾相加其拍数正好相当于一个完全小节。师:听一听老师读弱起部分。
师:谁还能用其它的肢体语言来表示一下弱起呢?先蹲再起、跺脚等。学生读词。
5、演唱歌曲。
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游戏,老师来弹奏旋律,你们填歌词。
6、生有感情地演唱。
四、表现歌曲。
1、生完整地演唱歌曲。
2、表演唱。
师: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演唱感染了老师,快让我们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唱起来、跳起来吧!用跑跳步练习表演,弱起节奏处用先蹲后起或跺脚等动作。师生共同表演唱。分组表演唱,共同评价。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地球,你好吗》,又一次感受到了地球母亲的呼救,作为地球母亲哺育的孩子,保护母亲我们责无旁贷。今天我们还接触到了弱起小节,感受到了它的作用。
《地球乡音》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合唱的学习,体验对地球母亲的热爱。
2、感受歌曲深情的情绪。
3、培养学生的演唱表现能力,使学生能够用自然、和谐、统一的声音演唱全曲。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够用自然、深情的声音演唱歌曲《地球乡音》。
教学难点:
让学生意识到保护地球母亲迫在眉睫。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进入教室,要求跟着歌曲的节拍。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练声。
1、生唱“啦”。
师:刚才我们都在春天里听到了很多美妙的声音,现在我们就把它们融到“啦”这个音中,我们用声音来表现下,跟着我的动作一起来。
2、代词唱。
师:嗯太美了,我听到了万物的声音,那现在老师就把你们美妙的声音配上旋律,一起来唱一唱,注意看我的手势,先听下琴。
3、师:刚才我们唱的旋律,我把它写成了这样的曲谱,我这里有两种唱法,听完了之后请你告诉我,哪一种是跟这个谱子一样的!
三、学唱歌曲。
1、师:当那春天来到大地充满阳光,绿树发芽万物生长,当那小河清清流水正在欢唱,我将出发到远方,去感受地球母亲的美丽。
2、师:听,地球母亲在召唤我们呢。第二次听全曲。师:歌曲的情绪怎么样? 生:深情。
师:那就让我们随着音乐走向大自然,走进地球母亲的怀抱。第三次听全曲。
3、解决难点。
师:随着音乐来到了地球母亲的怀抱,请大家坐下来休息一会。老师把《地球乡音》这首歌曲,送给你们,希望你们能喜欢!师:让我们一起学习歌唱吧。
4、师:美丽的地球母亲在召唤我们,我们也一起轻轻地唱起来,用歌声来回应它。同学们,想一想,是用大声喊唱,还是用轻巧、有弹性的声音去唱,能和美丽寂静的地球母亲融合在一起。那我们就用轻巧有弹性的声音再来唱,听好音,随琴唱歌,处理歌曲中的重难点乐句。
师:随老师的琴一起来唱一唱。
5、美丽的地球母亲现在正处在生病的状态。由于我们平时太过马虎,很少关心她的健康情况,一味地向她索取。滥砍滥伐、随地乱扔垃圾等等导致她现在的妆容远没有从前美丽了,她在哭泣。让我们一起照顾她好吗?让她早日恢复健康好吗?
师:来,老师请这边的同学来用动作表现高声部的旋律吧!我们先来试试!师哼唱其中一句,我们请这边同学来表现低声部旋律。
用动作的动作表现,耳听音乐,听自己的声部!
四、合唱。
1、师:这是一首合唱歌曲,让我们与CD里的学生一起来合唱一下这首歌吧。师弹奏低声部的旋律。
师:我们先给CD里的音乐当一回绿叶吧!
2、师:你们唱得真好听,我都忍不住想唱唱了。师生合作。
3、师:我们也来组个合唱团吧。师:让我们的合唱团也来试试吧。全班分声部合唱。
五、拓展(可用可不用)。
1、师:刚才我们用合唱的形式,把歌曲演绎得很动听,你还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把歌曲表现得更美好吗?
2、展示各自的创作。
六、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地球乡音》这首歌,感受到了地球母亲的呻吟,相信大家一定会帮助地球母亲的。让我们手拉手、心连心,共建和谐的地球。
第二篇:五年级上册音乐全册(西师版教案)
五年级上册音乐全册(西师版2014版)教案
《嘉陵江的孩子》教案,1、图片音乐导入,《走街街》教案,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得到提高,《苏木地伟》教案,1、学生能根据音乐做出合适的情绪反应,在轻松愉快的音乐情境中感受彝族民歌的美丽与奇妙,2、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能较准确的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嘉陵江的孩子》教案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嘉陵江的孩子》。
2、能够体会到歌曲抒发的感情,体会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
1、感受到歌曲
《嘉陵江的孩子》教案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嘉陵江的孩子》。
2、能够体会到歌曲抒发的感情,体会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
1、感受到歌曲中嘉陵江的魅力。
2、体会到歌曲抒发的感情。教学过程:
1、图片音乐导入。介绍嘉陵江,吸引注意。
师:同学们,大家知道图片中的景色是什么吗?出示嘉陵江的图片。生:江水。
师:对,是江水。那大家知道这条江的名字叫什么吗?
师:这里的景色其实是嘉陵江的景色。嘉陵江是长江上游支流,因流经陕西凤县东北嘉陵谷而得名。发源于秦岭北麓的陕西省凤县代王山,干流流经陕西省、甘肃省、四川省、重庆市,在重庆市朝天门汇入长江。主要支流有:八渡河、西汉水、白龙江、渠江、涪江等。全长1120公里左右,干流流域面积3.92万平方公里,流域面积16万平方千米,是长江支流中流域面积最大、长度仅次于汉江、流量仅次于岷江的大河。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歌曲名称就叫《嘉陵江的孩子》。
2、朗诵歌词,树立感情基调。
师:下面老师来为大家读一读这首歌的歌词,大家注意听,想想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朗读歌词,配乐。老师读完了,大家听出来老师读的时候带有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自豪、欢快、热爱家乡。
师:下面大家来读一读吧,注意读出这样的感情。播放配乐。边读边跟老师一起打拍子。大家读得真好,想不想再来认真听听这首歌呢?播放歌曲。
3、学习歌曲。师:下面老师来教大家唱这首歌,我们先来看到第一句,一句一句教唱。下面大家一起来唱一遍,唱得好的话我们就开始男女生比赛了!
合唱、独唱、轮唱依次进行,确保学生演唱熟练。
4、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好听的歌曲《嘉陵江的孩子》,体会了歌曲自豪地情感。大家热爱自己的家乡吗?今天晚上回家别忘了向爸爸妈妈介绍嘉陵江的孩子们哦。
《走街街》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自然、欢快的声音演唱《走街街》。
2、在综合创编活动中,节奏感得到强化,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得到提高。教学重、难点:
1、在理解歌曲背景的前提下,演唱好歌曲。
2、了解重庆人文特色。
教学方法: 传授法、练习法、欣赏法。教学准备:
教材、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教学用具。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练声。
二、新课教学。
1、节奏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迎来了新的朋友,我们一起来欢迎他们吧?我们怎么欢迎呢?一起吹奏小喇叭欢迎吧。
2、唱一唱节奏。
同学们的欢迎可真棒呀,但是我们的新朋友还没有出来,我们一起用唱的方式来试试好吗? 哇,原来是重庆沙坪坝的同学们。
3、学唱新歌。(1)初听。
师:你们知道重庆有哪些出名的特色吗? 生:山、吊脚楼、火锅、麻辣烫。师:没错,今天我们就随着重庆沙坪坝的伙伴们一起去重庆走一次街街吧。重庆的孩子们在干什么呢?
师:他们正在唱歌呢,这首歌曲名字就叫《走街街》。师:来,我们随他们走一走,看看有哪些好玩的。(2)复听。
师:知道“走街街”是什么意思吗? 生:逛街。
师:没错,这是重庆方言,请你们打开书本,我们边看歌词,边来听。(3)有节奏地念歌词。(4)轻唱歌词。(5)难点解决。(6)连唱歌曲。(7)律动。
师:同学们,我们拍手为歌曲伴奏好不好? 一起边唱边拍手伴奏。
三、拓展。
大家试着用重庆方言唱一唱好不好? 师范唱,学生聆听。大家一起唱。
怎么样?是不是很有趣呢?
四、总结。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感受了重庆儿童走街街的热情,我们一起带着同样的热情唱着歌儿谢谢他们吧。同学们今天的表现也很好,老师谢谢大家。希望同学们回家别忘了和爸爸妈妈分享今天学到的重庆方言哦。
《苏木地伟》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根据音乐做出合适的情绪反应,在轻松愉快的音乐情境中感受彝族民歌的美丽与奇妙。
2、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在活动中自然大方,能较准确的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3、能用自然的声音整齐演唱歌曲,并通过律动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意境。教学重、难点:
1、学唱歌曲。
2、学唱歌曲并表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还记不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少数民族的歌曲啊? 生:维吾尔族、藏族、达斡尔族?? 师:大家的记忆力可真好,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彝族的歌曲,它的名字叫《苏木地伟》。师:彝族,原称“夷族”,其名源于汉史记载中的“西南夷”。根据彝文典籍《彝族源流》、《西南彝志》等历史巨著记载,彝族历史源远流长,自称为尼,古代汉语“夷”发音为尼,故汉文记载多称“夷族”。1956年,在破除旧社会的民族歧视称谓时,由于“夷族”之称带有贬义(华夷相对),毛泽东主席倡议将“夷”改为“彝”,意为房子(彑)下面有“米”有“丝”、有吃有穿,象征兴旺发达,故把“夷族”改为“彝族”。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其余散居于中国其他省份及中国境外。总人口约900多万,在中国有户籍登记的有871万4393人(2010年),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还有近百万。彝族支系族群繁多,有诺苏、聂苏、纳苏、乃苏、聂租、罗婺、阿西泼、撒尼等、尼颇自称,但并非皆为民族意义上的自称,如罗婺、撒尼、阿哲是部系名称,诺苏、聂苏、纳苏、乃苏等。各地彝族方言间有些无法进行直接沟通,但相同词汇超过60%,语法结构相同,经短期熟悉能对话,彝语属东亚语系中的藏缅语族,分为六大方言。
师:说到彝族语言,大家来猜一猜,“苏木地伟”是什么意思啊?
《我多想看看》教案,引导学生感受与表现蒙古族音乐的美,2、通过完整充分地聆听音乐,使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和体验,并将蒙古族民歌知识的学习有效地渗透到音乐实践中去,从而引导学生们更好地理解音乐,表现音乐,体验力度、速度、音色、气息等音乐要素对于表现音乐的作用,自制课件、截取音乐片段、录制音乐伴奏、编配伴奏、练习弹唱,感受蒙古族的音乐风格,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民族的音乐,就请同学们
生:尊贵的客人。
师:大家真聪明,我们就来听一听热情的彝族朋友为我们唱的歌吧!
二、学唱歌曲。
1、聆听歌曲,听完之后告诉老师,这首歌曲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2、师:谁来回答一下,这首歌曲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是悲伤的,还是热情的? 生:热情的。
3、那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首歌的歌词。
师:会读了歌词,老师要考验一下你们的协调能力,要给歌词加上有节奏的拍手,下面让我们用手来给歌词加上伴奏。加入拍手。
4、跟唱歌曲。
师:同学们的声音真好听,彝族朋友好高兴啊,我们跟着彝族朋友的歌声来唱一遍好不好?
5、弹琴学唱。
下面请同学们跟老师跟琴来学习一下这首歌曲吧!
6、师:跟琴唱得不错啊!那咱提高一下难度了,分组来唱。
7、师:跟着老师的琴可以唱得很好,那跟着伴奏可不可以唱得更好听呢?来试试吧!这次咱们不分组了,一起唱。
三、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苏木地伟》这首歌曲,感受到了彝族朋友的热情,回家我们别忘了把这句彝族话说过爸爸妈妈听哦。
《我多想看看》教案 教学内容分析:
《我多想看看》是一首具有蒙古族风格的儿童歌曲。歌曲以真挚的情感、优美的曲调,表现了草原牧民的孩子对首都北京的热爱、向往和思念之情。歌曲旋律优美,婉转悠扬,具有一般蒙古族民歌的风格和特点,同时,歌曲结构规整,乐句整齐,段落短小,具有蒙古族民歌短调的写作风格。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引导学生感受与表现蒙古族音乐的美,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
活的情感。
2、通过完整充分地聆听音乐,使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和体验。针对高年级学生年龄特点,通过聆听、对比、讨论、视唱、演唱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并将蒙古族民歌知识的学习有效地渗透到音乐实践中去,从而引导学生们更好地理解音乐,表现音乐。
3、培养学生用自然连贯柔和的声音演唱歌曲,体验力度、速度、音色、气息等音乐要素对于表现音乐的作用,尝试具有蒙古族特色的演唱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够运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曲调有表情地参与演唱歌曲。
2、准确把握歌曲的风格特点。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截取音乐片段、录制音乐伴奏、编配伴奏、练习弹唱。教学过程:
一、听辨导入,感受蒙古族的音乐风格。
1、师:大家都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民族的音乐,现在,就请同学们听一段音乐,你们听一听,这段音乐是我国哪个民族的?
2、欣赏马头琴演奏的《蒙古人》片段。
3、生:内蒙古地区、蒙古族。
4、提问:音乐情绪是什么样的?
师:刚刚我们听到的那段音乐婉转悠扬,这也是大多数蒙古族民歌所具有的特点。现在,就让我们共同来感受一下蒙古族音乐的特点。
二、编配合唱,感受歌曲的旋律和风格。
1、视唱曲谱。
(1)出示曲谱,学生观察曲谱,分析曲谱。①节奏的特点? ②有几句话? ③每句话几小节? ④有几个音组?(2)演唱曲谱。
①教师演唱,学生心里跟唱。②学生轻声演唱。
③讨论:用悠长的气息,连贯的声音。④完整演唱。
2、视唱歌曲旋律。
(1)教师用琴弹旋律,嘴唱新的旋律,学生感受。(2)学生第二次听,感受第五六句话不是弹唱同时开始的。(3)出示歌曲曲谱师生配合,老师唱歌曲主旋律学生用长音伴唱。(4)观察歌曲曲谱,复习歌曲中的节奏。(5)老师范唱曲谱,学生打拍心里跟唱。(6)学生打拍唱曲谱。
3、学生分声部合唱曲谱。
三、学习歌曲,指导学生正确演唱。
师:我们曾经看到过很多秀丽的景色,可是有一种景色虽然称不上秀美,却是无比的壮观!那就是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举行的升旗仪式。每天,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国歌声中和太阳一同升起的时刻,每一个中华儿女都会激动不已!有一个生活在草原上的孩子,从来没有走出过草原,他非常渴望能够观看到天安门的升旗仪式,于是,他用歌声表达出了内心的情感,你们听!
1、初听歌曲,感受歌曲内容。
2、提问:歌曲中哪句歌词更能表达出这个蒙古族的孩子恳切、渴望的心情?
3、学生回答,引出课题《我多想看看》。
4、轻声演唱歌词。
5、出声演唱歌词。
6、纠正问题。
7、完整演唱歌曲。
四、歌曲处理,深入挖掘歌曲内涵。
1、师生讨论歌曲处理的方法并尝试演唱。
注意声音、气息、力度、速度、一字多音、装饰音等问题。
2、观看影片,挖掘音乐情感。
3、完整表现歌曲。
五、拓展延伸,简单了解蒙古民歌。
师:蒙古族素有“音乐民族”之称。它的民歌体裁有长调、短调之分。
1、讲解长调。
师:长调民歌流行于草原牧区,其特点是节奏自由舒缓,气息宽广,情感深沉,字少腔长、声音嘹亮悠长,并有独特而细腻的颤音装饰。播放长调歌曲《赞歌》。
2、讲解短调。
师:短调民歌主要流行于蒙汉杂居的半农半牧地区,其特点是篇幅短小,曲调紧凑,节奏整齐、鲜明,音域相对窄一些。播放短调歌曲《嘎达梅林》。
3、提问:歌曲《我多想看看》是按照长调还是短调的风格写成的? 生:短调。
4、总结蒙古族的音乐风格特点。
师:蒙古族的音乐风格特点是旋律优美、气息宽阔、感情深沉、草原气息浓厚,音乐中时时透射出蒙古人开阔的胸襟。
六、课堂小结。
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我们感受和学习了蒙古族风格的音乐和歌曲,通过这节课,我相信大家对蒙古族音乐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在今后,同学们能够通过更多的方式和途径去走进蒙古,了解他们的音乐文化。
《美丽的鸟巢》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美丽的鸟巢》,感受和体验北京体育馆的伟大,培养热爱北京的感情。
2、学唱歌曲,并能够创编同歌曲风格相关的舞蹈动作。教学重、难点:
1、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正确掌握歌曲中的节奏型,演唱时要正确唱出。教学用具:
钢琴、录音机、磁带。
然后引导学生用歌曲音乐节奏朗读歌词,6、师:小朋友们觉得这首音乐表现了歌唱者怎么样的感情?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去唱,7、音乐接龙游戏,播放音乐请学生用乐器为歌曲伴奏表演,《北京童谣》教案,让学生体会歌曲赞美、热情的音乐情绪,教学要求:学生设计的动作要与音乐的旋律基本一致,《牧歌》教案,使音乐的内涵更为充实,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好,老师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知道2008年奥运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好,老师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知道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在哪里举行的吗? 生:北京。
师:同学们真聪明,那大家知道具体的举办场地吗? 生:鸟巢。
师:没错。鸟巢呢,其实就是国家体育场。国家体育场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南部,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体育场。工程总占地面积21公顷,场内观众坐席约为91000个。举行了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田径比赛及足球比赛决赛。奥运会后成为北京市民参与体育活动及享受体育娱乐的大型专业场所,并成为地标性的体育建筑和奥运遗产。体育场由赫尔佐格、德梅隆、艾未未以及李兴刚等设计,由北京城建集团负责施工。体育场的形态如同孕育生命的“巢”和摇篮,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设计者们对这个场馆没有做任何多余的处理,把结构暴露在外,因而自然形成了建筑的外观。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鸟巢的歌曲,叫做《美丽的鸟巢》。
二、学唱歌曲。
1、听赏歌曲《美丽的鸟巢》。
师:歌词里提到了哪些事物?它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
2、二次听赏歌曲。
提问学生歌曲是用什么情绪演唱的? 生:抒情、亲切地。
3、朗读歌词。
老师按节奏朗读歌词,学生模仿读。然后引导学生用歌曲音乐节奏朗读歌词。
4、师弹琴范唱歌曲,提示学生注意听。说说你学会了哪一句?哪一句你认为最难唱?讨论分析容易唱错的乐句。
5、学生跟琴声学唱歌曲,反复几次,教师及时纠正错误。
6、师:小朋友们觉得这首音乐表现了歌唱者怎么样的感情?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去唱,用怎么样的声音去唱?老师用两种不同的声音演唱歌曲,说说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引导学生用抒情柔和的声音来演唱歌曲。
7、音乐接龙游戏,巩固学习。
小组开火车,一人接一句,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并及时纠正。
三、合作探究、表现歌曲。师:同学们,为了更好地表现歌曲,你们认为哪些动作更加适合这首歌曲? 通过讨论,全体同学为歌曲创编动作来表达歌曲。
播放音乐请学生用乐器为歌曲伴奏表演,其他同学一起演唱并表演创编的动作。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美丽的鸟巢》这首歌曲,与它的距离更近了一步,不再止步于在电视里观看它。它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每个中国人都应该以它为荣。
《北京童谣》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用听、视、唱结合学习歌曲《北京童谣》,让学生体会歌曲赞美、热情的音乐情绪,表达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与热爱。
2、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情感,试着用声音来表现、体验自己的情感,并进行表演。教学重、难点:
1、感受歌曲的节奏和情绪变化。
2、哼唱旋律片段,感受京歌韵味。教学方法:
听唱法、视唱法、赏析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平时背唱童谣吗? 师:我们来分享一下,你背诵过的童谣好吗?
师:大家背唱的童谣都很有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首名叫《北京童谣》的歌曲。
二、学习歌曲。
1、初次聆听《北京童谣》。提问:这首歌曲是什么情绪的? 学生回答:热情地、赞美地。
2、再次聆听。
聆听歌曲《北京童谣》。提问:这首歌曲可以分成几个部分。生:两部分。请学生带着问题听。教师提问:你是怎么分的?
3、歌词学习。
(1)全体学生按照节奏读第一段歌词。教师出示节奏谱。
教师提示:在这个环节,教师可以口读节拍,手指着节奏,让学生反复地练习。(2)巩固第一段完整的歌词,学生按照节奏齐读歌词。
(3)请一位同学按照节奏读第二段歌词,其他学生心里和他一起默读。
4、《北京童谣》歌曲学习。(1)学生演唱歌谱。(2)再次巩固歌谱。(3)学生加词演唱歌曲旋律。
教师要求:教师弹琴,指导学生的气息连贯。(4)学生跟随《北京童谣》伴奏演唱旋律片段。
教师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激发学生从歌词和旋律感受京歌的韵味。
三、集体创编歌舞表演(《北京童谣》舞蹈表演)。学生分组创编简单的舞蹈动作。
教学要求:学生设计的动作要与音乐的旋律基本一致。
四、课堂小结。
通过刚才的表演,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北京儿童对北京满满的爱意,家乡的童谣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快乐和开心,还有无限的乡思。最后,让我们用欢快的歌声结束这节课的学习。
《牧歌》教案 教材分析:
无伴奏合唱《牧歌》是一首由上句和下句构成的长调民歌,其曲调悠长,连绵起伏,节奏舒 展,气势宽广。作者瞿希贤根据海默的词,把这首民歌改编成无伴奏合唱曲,使优美的民歌形象更加丰满,色彩更为丰富。不同音色的声部交替出现,互相呼应,加上浓郁和谐的和声效果,使音乐的内涵更为充实,意境得到升华。由于这首无伴奏合唱较原民歌更加丰富、优美动听,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因而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并成为无伴奏合唱的珍品。教学目标:
1、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2、《牧歌》的欣赏,拓展学生对原民歌的理解范围,使他们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意境美,使《牧歌》的旋律永远流淌在学生的心中。
3、充分了解内蒙民歌悠扬宽广的旋律特点,感受无伴奏合唱的人声美与丰富的和声效果。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让学生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师:我国有多少个民族? 生:56个。
师:你们知道哪些民族? 学生自由说。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歌曲,老师请你们来听听这是什么民族? 播放歌曲《天堂》。
师:有谁能介绍一下这个民族?
师:同学们都说的很好,可眼见为实,还是让我们去看看吧。介绍蒙古族的风土人情。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歌曲就叫《牧歌》,大家来感受一下蒙古族民歌的魅力。
二、欣赏歌曲《牧歌》。
要求会哼唱旋律,感受歌曲的意境美。
1、老师唱原民歌,并出示歌谱和歌词。
2、你们听过这首歌吗?能感受出它的速度和旋律吗? 生:曲调悠长、速度慢、抒情、宽广的旋律。
3、一起跟着老师轻轻地哼唱一下歌曲的旋律吧!用“M”唱。
4、我们再来念念歌词怎么样?
音乐慢慢地响起来就好像从远景拉到了近景,小结:动听的音乐加上优美的舞姿,老师不停地放《牧歌》音乐,大家也在自己创编的作品中体验到了音乐带来的快乐和自豪感,《草原牧歌》教案,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音乐形式要素,增进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蒙古族音乐、热爱祖国,2、了解马头琴的音乐特点,分析、探究音乐形式要素的艺术作用,(1)、演奏音乐主题的乐器是什么?
5、比较两句:你们有没有发现歌词与旋律高低之间有着什么关系啊?
师:对啊,同学们非常聪明,这两句的歌词与旋律是相互对应的,第一句:蓝天白云音很高,第二句:绿草羊群音也随着歌词变得比较低平。
上句:蓝天白云——音高。下句:绿草羊群——音平。
内蒙民歌大体可分为长调和短调两种,这首《牧歌》曲调悠扬,连绵起伏,节奏舒展,气势宽广,是一首典型的长调。
6、就让我们一起轻轻地唱唱歌曲吧。
7、欣赏无伴奏合唱的《牧歌》。
(1)请你闭上眼睛听,思考什么是无伴奏合唱?
这种只用人声歌唱而不用乐器伴奏的声乐演唱形式,就叫无伴奏合唱。师:那你们能听出哪几个声部呀? 生:女高、女低、男高、男低。
师:大型的合唱歌曲一般都是四个声部组成的。这四个声部的旋律就像蒙古族的景色。女高音就像天空的云,女低音就像广阔的天空,男高音就像洁白的羊群,男低音就像无边无际的大草原。
(2)你们更喜欢哪一首《牧歌》呢?为什么?
生:无伴奏合唱的《牧歌》,因为它更能显出草原的宽广、音色空旷优美。(3)老师请你们亲自感受一下四个声部的和声美。唱歌曲的第一句歌词。大家跟我一起唱好吗?
(4)师:咦!你们有没有发现这首歌曲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 师:引子意境宽广、辽阔,音乐慢慢地响起来就好像从远景拉到了近景。尾声慢慢弱下来,而且有一种没有结束的感觉,给人无尽的遐想。
(5)师:通过歌曲的欣赏,你们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民族? 生:幸福、自由的民族。
师:那你喜欢这个民族吗?让我们一起再次来感受一下这种美丽宽广、幸福自由的感觉。复听歌曲。
三、舞蹈片段欣赏《牧歌》。
目的是让学生在欣赏舞蹈的基础上再次体会歌曲的意境美。
师:歌曲的意境真美啊,老师也特别喜欢这首歌,还特地去收集了有关这首《牧歌》的舞蹈
请大家欣赏。
师:你们还想说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小结:动听的音乐加上优美的舞姿,使《牧歌》更加光彩照人。
四、小创作。
目的是让学生发挥想象,表达情感。
师:同学们,看你们这么喜欢这首歌曲,我有个提议,为《牧歌》尽上自己的力,选择其中的一项任务完成。
1、编一段歌词或编一段舞蹈律动。
2、写几句赞美的语言表达你此时此刻的感情。
3、画一幅美图。
在创作过程中,老师不停地放《牧歌》音乐,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牧歌》,感受到了蒙古族民歌的魅力。了解了无伴奏合唱,大家也在自己创编的作品中体验到了音乐带来的快乐和自豪感,加深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草原牧歌》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鉴赏《草原牧歌》,使学生对蒙古族马头琴乐器有所了解。
2、通过鉴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音乐形式要素。增进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通过聆听、体验、感受与鉴赏这首乐曲,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蒙古族音乐、热爱祖国,热爱集体,勇于战胜困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乐曲意境。
2、了解马头琴的音乐特点。
3、通过鉴赏作品《草原牧歌》,分析、探究音乐形式要素的艺术作用。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及课件。教学过程:
一、出示在网上搜索到的有关内蒙古的资料,初步了解内蒙古的风土人情。
二、创作背景:《草原上的人们》电影梗概。
《草原上的人们》是根据玛拉沁夫同名小说改编。50年代初期,内蒙古草原上的牧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为将草原建设得更加美好而辛勤劳动着。女共青团员、互助组长萨仁格娃,曾连续两年获得劳动模范称号。她与另一个互助组长、打猎能手桑布真诚相爱。当草原上的广大牧民忙着发展生产的时候,暗藏的特务宝鲁企图挑动萨仁格娃的父亲白依热退出互助组,以达到拆散互助组的目的,遭到斥责。在一次暴风雪中,宝鲁割断牲畜栏杆的绳子,打开马圈和羊圈,放跑了牲畜。萨仁格娃为救牲畜骑着马从崖上摔了下来,幸亏桑布赶来相救。由于牧民们团结一致,将放出的牲畜都及时赶回,未能给互助组造成很大的损失。风暴季节已过,在萨仁格娃为受伤的牲畜防疫注射时,宝鲁乘人不备,把毒药投进井里,毒死了萨仁格娃小组里的二十多只羊,并妄图以羊群中毒的事情嫁祸于萨仁格娃。萨仁格娃为互助组失去那么多羊而伤心,情绪有些波动。她在区长阿木古郎的教育和帮助下,认识到不能只想个人的荣誉,要为大家着想,为内蒙古大草原和祖国的建设着想。不久,宝鲁在特务吕绶卿的指使下,想趁那达慕大会开幕时,放火破坏草原的建设。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开幕了。会上有各种活动:物资交易、评选模范、赛马、射箭等,热闹非凡。在评选模范的会上,有人对萨仁格娃领导的互助组死羊之事,表示不满。萨仁格娃认为组里羊死了,自己是有责任的,一定要把这件事搞清楚。会后,萨仁格娃牵着马在河边溜达时,看到宝鲁鬼鬼祟祟的,身上还带着枪,便奋不顾身地骑马追去。她赶到山坡,已看不见宝鲁的踪影,却发现牧场燃起了大火。萨仁格娃断定这火是宝鲁放的,就拍马冲过浓烟烈火去抓宝鲁。这时,盟长亲自带领群众救火,大家齐心协力很快就把火扑灭了。在萨仁格娃、桑布的帮助下,公安人员将宝鲁、吕绶卿等一小撮潜伏特务一网打尽。当大家知道萨仁格娃小组的死羊是特务投毒所致时,对于勇敢的萨仁格娃更加敬佩了。在庆功会上,盟长称赞萨仁格娃不仅是劳动上的模范,而且在防风暴、防火灾、与特务作斗争上,也表现出奋不顾身的勇敢,为草原上的人们立了一大功。这首乐曲是电影《草原上的人们》的主题曲。
三、欣赏乐曲《草原牧歌》。
1、观看作品录像,思考。
(1)、演奏音乐主题的乐器是什么? 生:马头琴。
(2)、音乐主题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 听后分组讨论交流。
2、简介马头琴。
马头琴是中国蒙古族民间拉弦乐器。蒙古语称“绰尔”。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共鸣箱呈梯形。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较弱。相传有一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以得名。
3、整体欣赏。
4、创编活动。
学生模仿骑马动作、模仿马蹄声,教师教授蒙古族舞蹈马步动律。
师:蒙古族人民以马为伴,每天都过着游牧生活,你能模仿一下骑马的动作并配合上声音吗?师:你们看,这个动作像什么?
生:雄鹰。
对,像雄鹰展翅,你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动作呢?
师:雄鹰是草原人民最崇敬的生灵,草原人民常把他们心目中的英雄称为“草原上的雄鹰”。播放《草原牧歌》乐曲,在音乐的伴奏下学生做简单律动。
四、作者简介。
瞿希贤,(1919~2008)女作曲家。上海人。中国音协第四届副主席、中国电影音乐学会顾问、中国音协儿童音乐学会名誉会长。自幼爱好音乐。1944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文系,1948年毕业于上海国立音专作曲系,毕业后曾任北平艺专音乐理论系讲师。曾从师于弗兰克尔(德籍教授)、谭小麟教授等。解放后,长期在中央音乐学院音工团和中央乐团创作组工作。勤奋多产,题材宽文,风格多样,音乐语言清新生动,刚柔兼备,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艺术独创性。
五、小结。
今天,通过《草原牧歌》的学习,我们进一步了解了音乐要素在音乐作品中的艺术作用。同时感受了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学习了萨仁格娃热爱祖国、热爱集体,勇于战胜困难的高尚情操。相信在她的感染下,我们会更加热爱祖国、热爱生活!
《赛马》教案,能分辨各段所表达的音乐情绪,感受音乐情绪,感知音乐形象,从音乐中我们感受到蒙古族人民在欢度节日,感受音乐节奏,感受音乐情绪怎么样?(紧张、热烈),(2)跟着音乐用“en”哼唱一遍这个主题,把握音乐的变化,(1)现在我们来听下面这段音乐——旋律
(二),这段音乐旋律情绪上有什么变化?(悠扬、舒展),(2)指导学生跟着音乐哼唱一遍这个主题,音乐情绪也被烘托得更加欢快热烈,(3)让我们再
《赛马》教案 教学内容:
1、聆听:赛马(二胡独奏曲)。
2、扩展与活动。教学目标:
1、认识民族乐器二胡,并了解二胡的形状、音色极其演奏特点。
2、通过欣赏《赛马》,进一步了解二胡的音色及表现手段,能分辨各段所表达的音乐情绪。
3、能用打击乐器简单的表现乐曲。教材分析:
1、二胡,民族拉弦乐器的代表乐器,音色柔美,有极其丰富的表现力,擅于表现细腻的抒情乐段,还可以模拟各种声音,广泛使用于独奏、重奏、合奏和伴奏中。
2、《赛马》,黄海怀创作于1959年,1964年第四届“上海之春”二胡独奏比赛的新作品。结构是常见的带再现的单三部。它以二胡这种简单的民族乐器,使用多种演奏技巧,表现了赛马时那种万马奔腾、蹄声“得得”的壮观场面。听来使人仿佛置身于千军万马在草原上狂奔之中,令人随着跳荡的节奏而心潮起伏,对辽阔神秘的内蒙古草原无限神住,同时也表达了内蒙人民对草原、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在此曲中,黄海怀将一个整段的乐曲用拨弦技巧奏出,使该曲风格别开生面、独树一帜,成为一首不朽的二胡名曲。
教学难点和重点:
分段聆听二胡独奏曲《赛马》,了解乐曲结构,感受音乐情绪。课前准备: 课件、串铃、二胡。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学习情境。
1、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指导学生从图上认识蒙古族及其生活的地方。
师:你们知道内蒙古在我们祖国的什么位置吗?它在我国的东北部,1947年5月1日成立
了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是我国建立的最早的一个自治区,人口约2260万,提起蒙古,你首先想到了什么?(草原)内蒙古自治区拥有我国最大的草原,占地约110多万平方千米。
3、师:你对内蒙古有多少了解?
二、初听乐曲,感知音乐形象。
1、现在,我们就一起去听一听、看一看“那达慕”大会上正在进行什么比赛项目。知道是哪一项比赛吗?(赛马)
2、让我们再听一遍,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从音乐中我们感受到蒙古族人民在欢度节日,举行赛马盛会时,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的、欢乐的)
3、作曲家黄海怀带给我们的《赛马》。
4、你听出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简介二胡。我国民族乐器拉弦乐器中的代表乐器,它音色柔美,有极其丰富的表现力,擅于表现细腻的抒情乐段,还可以模拟各种声音,广泛使用于独奏、重奏、合奏和伴奏中。代表作有:《二泉映月》、《良宵》、《喜送公粮》??
三、细听乐曲,为《赛马》分段。
现在,我们再来听这首好听地二胡独奏曲《赛马》,边听边想,它描绘了几个场景。
1、细听第一部分,感受音乐节奏。
根据同学们描绘的场景,我们把乐曲分成了3部分。首先来听第一部分:(1)聆听第一部分,感受音乐情绪怎么样?(紧张、热烈)(2)跟着音乐用“en”哼唱一遍这个主题,感受节奏紧密的地方用了几分音符?(3)请孩子们用铃鼓来烘托赛马紧张热闹的场面。坚定有力的强音拍铃鼓表现,急促的16分音符摇铃鼓表现。
2、细听第二部分,把握音乐的变化。
师:比赛场面真是紧张、热烈,瞧!赛马比赛开始了。
(1)现在我们来听下面这段音乐——旋律
(二),与第一段比较,这段音乐旋律情绪上有什么变化?(悠扬、舒展)
(2)指导学生跟着音乐哼唱一遍这个主题。
要求:听时,请孩子们在心中哼唱,旋律
(二)出现了几次?第二次出现时,增加了哪种节奏?(第三次时教师提示)听,什么声音?(马蹄声)
师:你知道这马蹄声是怎么演奏出来的?请孩子们仔细看。这种方法叫拨奏,它不用拉弓,而是用手指拨,就发出了这种马蹄似的声音。作曲家在这里运用伴奏乐器扬琴演奏旋律
(二),而主奏乐器二胡却模仿了马蹄的声音,将赛马比赛中马蹄急驰、你追我赶的场面刻画得活灵活现,音乐情绪也被烘托得更加欢快热烈。
(3)让我们再来完整地听一遍第二部分音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随音乐律动。(讨论形式多样的表现方式)想想比赛到了什么环节?(紧张的时刻)
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音乐,学生可以在旋律
(二)第一次出现时比较抒情,请孩子们拉心中的二胡,有感情地唱la;第二次出现时节奏变密集了,大家用骑马动作愉快地来表现;第三次出现时,仍然有感情地唱la,并用扣掌心来模仿马蹄声。
师:旋律
(二)出现第一次,表现了赛马场上内蒙古族骑手对比赛乐观、自信、充满必胜信心的精神风貌;第二次、第三次通过二胡的不同演奏方法,刻画了马蹄急驰、你追我赶、奋力争先的激烈场面。
3、细听第三部分旋律,体会“冲刺”。
(1)听,结尾的音乐和哪一部分相似?(第一段)哪一部分情绪更激烈?(第三部分)为什么?(赛马比赛已经进行到了冲刺阶段)
音乐刻画了赛马比赛最后冲刺时的紧张激烈的场面,在最高潮中结束。(2)认真体验这种情绪,请孩子们跟着音乐在心中哼唱一遍。(3)既然它和第一部分相似,请孩子们用打击乐表现。
4、乐曲小结。
现在,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一起再听一次乐曲,想一想乐曲的结构。师: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情绪都比较激烈,第三部分更为激烈,是全曲的高潮。第二部分的情绪比较欢快、热烈。
四、扩展活动,学生表演节目。
1、欣赏了这么优美、欢快的音乐,我们仿佛来到了在美丽的蒙古草原,来到了“那达慕”盛会上,此时此刻老师忍不住想要为蒙古朋友献上一支蒙古舞了??你还学过或知道哪些蒙古舞蹈的动作?(笑肩、硬肩、耸肩、挤奶、骑马、扬鞭??)
2、你不想给蒙古朋友留下你多才多艺的一面吗?(个人表现)
五、小结。
师:我们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了蒙古族,你还知道哪些民族?一共有多少个民族?对!56个民族56支花,更有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等待着我们继承和发扬,希望我们在座的每一位音乐小天使都能将我们的民族音乐发扬光大,传播到世界各地。《我和提琴》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富有感情地演唱《我和提琴》这首歌曲。理解歌词内容,感受歌曲的意境。
2、通过创编歌词,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加深对音乐课堂的兴趣。教学重点:
1、理解歌曲的情感。
2、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视频、音频。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听曲入室,师生问候。
二、新课教授。
1、学唱歌曲《我和提琴》曲调。
(1)看谱听教师范唱曲调,找出基本重复的乐句。(2)根据3/4拍的含义,启发学生讲3/8拍的含义。设问:3/4拍与3/8拍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在哪里?从分析对比中理解3/8拍。
2、音乐知识:3/8拍。
(1)拍号的含义:每小节几拍?以几分音符为一拍。(2)复习2/
4、4/
4、3/4拍的强弱规律及其指挥图式。(3)从3/4引入3/8拍。
同样是三拍子,但由于单位时值(以几分音符为一拍)不同,产生不同拍号的三拍子。(4)学习3/8指挥图式,并用指挥图式自学曲调的第一、三、五乐句。教师指导的重点是学习起拍及第三乐句的附点八分音符节奏。
《夜曲》教案,继续复习巩固“鱼咬尾”这一音乐创作技巧,1、能力与评价:让学生能够进一步掌握“鱼咬尾”这一音乐创作技巧,并尝试将音乐与美术结合体会音乐意境的方法,鼓励学生自创音乐器材来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了解掌握旋律、节拍、节奏等音乐要素对表达歌曲思想情感的重要性,培养音乐创新能力,你好吗》教案,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听了音乐后你有什么感受?,你好吗》音乐,随音乐边做动作边用“啦”模唱
(5)流畅地唱好曲调,强弱节奏要鲜明,分句要清楚,用色块表示乐句的基本重复。
3、学唱歌曲。
(1)再听范唱,第二次时学生轻声跟唱。(2)填上歌词。
4、表演歌曲。
有感情地歌唱。请少数学生自选打击乐器伴奏,有舞蹈特长的学生即兴伴舞。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和提琴》这首歌,感受到了主人公对提琴的热爱。这首歌是一首挪威民歌,相信大家也感受到了挪威民歌的魅力。
《夜曲》教案 教材分析:
《夜曲》是俄罗斯民歌,采用二段体创作,学生接受起来相对容易些。此曲作为学生了解异域风情、其它民族文化有很好的奠基作用,是继意大利民歌《桑塔露琪亚》之后的又一首优美的异域歌曲。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能感受《夜曲》旋律的优美,能有感情地演唱此歌曲,能根据旋律及歌词把握《夜曲》的主题,继续复习巩固“鱼咬尾”这一音乐创作技巧。让学生能够借此了解世界多元文化,培养学生对世界民族精髓的热爱。
教学目标:
1、能力与评价:让学生能够进一步掌握“鱼咬尾”这一音乐创作技巧,能有感情地演唱此歌曲,能根据旋律及歌词把握《夜曲》的主题,并尝试将音乐与美术结合体会音乐意境的方法,鼓励学生自创音乐器材来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
2、过程与方法:以分析、比较、体验、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欣赏,了解掌握旋律、节拍、节奏等音乐要素对表达歌曲思想情感的重要性,联系学生生活经验通过创编环节的练习,培养音乐创新能力。
3、态度情感价值观:让学生能够借此了解世界多元文化,培养学生热爱世界民族精髓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演唱《夜曲》,能进一步熟悉“鱼咬尾”这个知识点。
2、学生对《夜曲》主题的把握、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演绎《夜曲》、混合拍子的运用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生共同做游戏——词语接龙、节奏接龙、旋律接龙。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导入新课。《夜曲》中也有这样的“接龙”,即鱼咬尾,请同学听老师将旋律演奏两遍并指出来。
二、新授。
1、老师换用不同的乐器——钢琴、小提琴、手风琴、口琴等演奏旋律,前两遍请学生自学,随琴轻声哼唱旋律,可用鼻音或“啦”音模唱。后两遍可以轻声填词,教师及时纠正音准及音高。
2、学生分组讨论。
(1)歌曲《夜曲》的上下两行旋律有何关系?(2)如何指挥4/
4、5/4拍子?试着指挥《夜曲》。
(3)结合课本插图,想想《夜曲》的歌词所蕴含的情绪是怎样的?(4)《夜曲》体现了什么样的主题?同桌互相说一说。
(5)歌曲《夜曲》的旋律线是怎样的,请用手画出来。教师巡回指导。
3、课堂交流。
三、课堂巩固。
在老师的伴奏下,朗诵记忆歌词,体会翻译之词的韵律美,要渗透自己的情感。分组竞唱《夜曲》,比一比哪组更优秀。
通过声音响亮与否、有无正确的表达情感、歌词是否记忆准确等来评价。抽学生登台有感情地唱《夜曲》。教师及时评价。
四、延展。
听一听《如歌的行板》,比较其与《夜曲》的不同。前者是源泉,是母本,后者是改进,是创造。
由此得出:优秀的作品来源于民间,优秀的作品都根植于“人民大众”这块土壤。所以我们要多多汲取民间艺术的精华。而此曲是邻邦俄罗斯的民歌,故也要多吸收世界其他民族的艺术精华。
五、尝试体验。
1、教师口琴演奏《夜曲》。
2、教师用口哨吹出《夜曲》并让学生模仿。
3、再次播放《夜曲》,学生试着用一幅画来展现《夜曲》内容,体会其意境。
六、课堂总结。
本堂课我们学习了俄罗斯民歌《夜曲》,同学们都能有感情地演唱它。而且知道民间大众的艺术是创作的第一源泉。也明白了世界民族文化都有其精髓值得我们去发掘吸收。
《地球,你好吗》教案 教学目标:
1、欣赏歌曲《地球,你好吗》,感受歌曲情绪。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2、学会用深情、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地球,你好吗》。教学重、难点:
1、能体会歌曲表达的感情。
2、唱好弱起小节,进行对比范唱,从听辨入手,教会学生唱准。教具准备: 课题、图片、课件。教学过程:
—、发声及节奏练习。
1、播放歌曲《地球,你好吗》旋律,教师导入。师:谁来说一说,听了音乐后你有什么感受? 生:忧伤。
师:说得很对!这首歌曲的忧伤的感受。
2、发声训练,跟老师用“啦”模唱旋律。
师:来,让我们一起用“啦”演唱旋律,表达我们难过的心情。生随老师模仿唱。
3、节奏及律动练习。
师:我们还可以用动作来表达我们的感受。
播放《地球,你好吗》音乐,生随老师一起做拍手、摇头、跺脚等动作。随音乐边做动作边用“啦”模唱。
二、聆听、感受。
1、安静地聆听歌曲范唱。
师:这首好听的歌曲名字叫做《地球,你好吗》,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首歌曲吧!
2、播放歌曲,生随音乐表演。
师:这么好听的歌曲,我发现刚才有好多同学都好像没听够,那好,这次咱们边听边用自己喜欢的表情、动作来表达你听到这首歌的感受好吗?看谁表演得最感人、最陶醉。
3、再次聆听,感受歌曲节拍。
师:你们表演得真棒!这次我们再来听一遍,咱们一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感受这首歌曲的节拍好吗?
三、学唱歌曲。
1、听音乐,谈发现。
师:下面,请你们仔细听音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共有几个乐句?
2、朗读歌词。师范读歌词,生接龙朗读歌词。
3、认识学习弱起节奏。
师:弱起小节是指从弱拍或次强拍起的小节,或称为不完全小节。弱起小节的歌曲的最后结束小节也往往是不完全的,首尾相加其拍数正好相当于一个完全小节。
师:听一听老师读弱起部分。
师:谁还能用其它的肢体语言来表示一下弱起呢?先蹲再起、跺脚等。学生读词。
5、演唱歌曲。
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游戏,老师来弹奏旋律,你们填歌词。
6、生有感情地演唱。
四、表现歌曲。
1、生完整地演唱歌曲。
2、表演唱。
师: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演唱感染了老师,快让我们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唱起来、跳起来吧!用跑跳步练习表演,弱起节奏处用先蹲后起或跺脚等动作。师生共同表演唱。分组表演唱,《地球乡音》教案,一、听音乐进入教室,师:那就让我们随着音乐走向大自然,师:随着音乐来到了地球母亲的怀抱,耳听音乐,师:我们先给CD里的音乐当一回绿叶吧!,共同评价。
五、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地球,你好吗》,又一次感受到了地球母亲的呼救,作为地球母亲哺育的孩子,保护母亲我们责无旁贷。今天我们还接触到了弱起小节,感受到了它的作用。《地球乡音》教案教学目标:
1、通过合唱的学习,体验对地球母亲的热爱
共同评价。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地球,你好吗》,又一次感受到了地球母亲的呼救,作为地球母亲哺育的孩子,保护母亲我们责无旁贷。今天我们还接触到了弱起小节,感受到了它的作用。
《地球乡音》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合唱的学习,体验对地球母亲的热爱。
2、感受歌曲深情的情绪。
3、培养学生的演唱表现能力,使学生能够用自然、和谐、统一的声音演唱全曲。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够用自然、深情的声音演唱歌曲《地球乡音》。教学难点:
让学生意识到保护地球母亲迫在眉睫。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进入教室,要求跟着歌曲的节拍。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练声。
1、生唱“啦”。
师:刚才我们都在春天里听到了很多美妙的声音,现在我们就把它们融到“啦”这个音中,我们用声音来表现下,跟着我的动作一起来。
2、代词唱。
师:嗯太美了,我听到了万物的声音,那现在老师就把你们美妙的声音配上旋律,一起来唱一唱,注意看我的手势,先听下琴。
3、师:刚才我们唱的旋律,我把它写成了这样的曲谱,我这里有两种唱法,听完了之后请你告诉我,哪一种是跟这个谱子一样的!
三、学唱歌曲。
1、师:当那春天来到大地充满阳光,绿树发芽万物生长,当那小河清清流水正在欢唱,我
将出发到远方,去感受地球母亲的美丽。
2、师:听,地球母亲在召唤我们呢。第二次听全曲。师:歌曲的情绪怎么样? 生:深情。
师:那就让我们随着音乐走向大自然,走进地球母亲的怀抱。第三次听全曲。
3、解决难点。
师:随着音乐来到了地球母亲的怀抱,请大家坐下来休息一会。老师把《地球乡音》这首歌曲,送给你们,希望你们能喜欢!
师:让我们一起学习歌唱吧。
4、师:美丽的地球母亲在召唤我们,我们也一起轻轻地唱起来,用歌声来回应它。同学们,想一想,是用大声喊唱,还是用轻巧、有弹性的声音去唱,能和美丽寂静的地球母亲融合在一起。那我们就用轻巧有弹性的声音再来唱,听好音,随琴唱歌,处理歌曲中的重难点乐句。
师:随老师的琴一起来唱一唱。
5、美丽的地球母亲现在正处在生病的状态。由于我们平时太过马虎,很少关心她的健康情况,一味地向她索取。滥砍滥伐、随地乱扔垃圾等等导致她现在的妆容远没有从前美丽了,她在哭泣。让我们一起照顾她好吗?让她早日恢复健康好吗?
师:来,老师请这边的同学来用动作表现高声部的旋律吧!我们先来试试!师哼唱其中一句,我们请这边同学来表现低声部旋律。
用动作的动作表现,耳听音乐,听自己的声部!
四、合唱。
1、师:这是一首合唱歌曲,让我们与CD里的学生一起来合唱一下这首歌吧。师弹奏低声部的旋律。
师:我们先给CD里的音乐当一回绿叶吧!
2、师:你们唱得真好听,我都忍不住想唱唱了。师生合作。
3、师:我们也来组个合唱团吧。师:让我们的合唱团也来试试吧。全班分声部合唱。
五、拓展(可用可不用)。
1、师:刚才我们用合唱的形式,把歌曲演绎得很动听,你还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把歌曲表现得更美好吗?
2、展示各自的创作。
六、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地球乡音》这首歌,感受到了地球母亲的呻吟,相信大家一定会帮助地球母亲的。让我们手拉手、心连心,共建和谐的地球。
第三篇:五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
五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人音版)
第一课 朝 夕
学习目标 : 以体现“音乐与自然”的人文性,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学习重点、难点 :
在音乐实践中掌握六拍子拍号。唱好二部合唱,提高合唱表演能力。
教(学)具 : 音乐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听《晨景》
1、听乐曲《晨景》,你听听这一段音乐描绘是什么?
要求:边听边对照教材中的三幅图,你认为这三幅图能否反映音乐所描绘的晨景?
2.再听一次主题并看谱哼唱一次。说说教材中用三种形式记录了这段音乐:线条图形谱、线条字母谱、简谱。这三种形式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二、表演《清晨》
1.聆听范唱,对歌曲整体有所了解。
设问:(1)歌曲表述怎样的内容?
(2)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2.学生自学第一乐段16小节曲调。
3.在教师指导下学唱第二乐段曲调。指导的重点是音准:
4.欢乐地唱好全曲曲调
三、编创活动:《早晨》
表现早晨的内容非常多,歌曲《清晨》所表达的就是发生在早晨的活动。管弦乐《晨景》也是对景色的描绘。请学生把早晨的活动思考一下,然后表现其一个方面就可以了,如“早晨的上学路上”、“早晨醒来”等等,都可以运用各种形式加以表达。
课 二 课
聆听《渔舟唱晚》
学习目标 :
以体现“音乐与自然”的人文性,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学习重点、难点 :
在音乐实践中掌握六拍子拍号。唱好二部合唱,提高合唱表演能力。
教(学)具 : 音乐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
一、聆听《渔舟唱晚》
1.欣赏《渔舟唱晚》第一部分。
设问:从音乐声中你能想像这是怎样的景色? 2.欣赏《渔舟唱晚》第二部分。 设问:从这段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3.聆听全曲。
要求:听完后能根据音乐的发展顺序编讲一个故事。
二、听辨活动:4/4拍还是6/8拍 1.先听教师弹奏一遍,想一想? 2.听一听,划划拍,试一试。 3.边唱边划拍检验一下。 4.在括号内填上拍号,再唱一唱。
三、表演《晚风》 1.聆听范唱。
2.复习已学过的三种拍号:2/
4、3/
4、4/4。
问:《晚风》的拍号是6/8拍,它的含义是什么? 3.再听范唱《晚风》,并边听边划6/8拍的指挥图式
设问:是否听出有两句的曲调基本是相同的?
第二课 农家乐
学习目标 : 让学生从音乐中体验农业丰收带来农家乐,从而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发展,了解民族管弦乐队的组成常识。
教学重点:歌曲演唱
教学难点:二声部的演唱 :十六分音符节奏。
教(学)具 : 音乐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聆听《快乐的农夫》
1.初听全曲。
2.设问:这首钢琴独奏给你什么感受(快乐?雄壮?悲伤?)。 3.学唱主题4小节。 4.为这主题4小节伴奏
(1)全班分二部分,分别按书上节奏用拍手与拍腿为主题曲调伴奏(教师弹主题)。
(2)一半学生唱主题,一半学生分二声部用拍手与拍腿伴奏(交换一次)。 5.复听全曲。
二、表演《苹果丰收》
1.教师范唱,使学生感受作品的整体效果。
2.学习第一乐段,四个乐句,每句2小节。把每个乐句分组,一个小组,规定时间2分钟自
学,然后四个乐句接唱,能接上的为胜者(慢速度)。
3..第二乐段的学习:分高低声部进行,把全班分为二部分,各承担一个声部。教师先分别示范两个声部的曲调;然后各声部由组长带领先自学,教师巡视,重点指导低声部。(同样先慢速度学唱)
4.完整地表演朝鲜人民苹果丰收时的欢乐情景。
课 题
欣赏《赶圩归来啊哩哩》
学习目标 : 让学生从音乐中体验农业丰收带来农家乐,从而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发展,了解民族管弦乐队的组成常识。
教学重点:歌曲演唱
教学难点:二声部的演唱 :十六分音符节奏。
教(学)具: 音乐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表演《赶圩归来啊哩哩》
1.解题:“赶圩”,在彝族地区就是赶集,“啊哩哩”是衬词,是当地人民常用的衬词,表示很高兴的心情。因此歌名的意思就是——赶集回来很高兴。
2.聆听范唱。感受彝族民族音调的风格及姑娘们边唱边跳的欢乐情绪。
3.难点练习:分为二段学唱,先学唱4小节,待熟练后再学唱后4小节。注意唱准前十六分音符节奏。学习曲调时要提醒学生用4/4的指挥图式划拍,并做到匀速。可采用小组与集体交替唱,个人与小组交替唱等方式互补互学。要唱出活泼欢快的情绪。
4.完整的表演。唱、跳、奏合一,各人发挥其特长,合作和谐,表演好《赶圩归来啊哩哩》,表现彝族同胞的农家乐。
二、“选择合适的音组填入空白小节”练习 1.这一练习的目的有两个:
(1)从填空活动中,让学生获得组成流畅曲调的感性认识。为学生自己的创作活动作铺垫。
(2)这一练习,也是音乐语言的结果,感受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也是识谱的训练。
2.熟练地把谱唱好,并进行试填入。
3.在反复地唱完整曲调中,判断组合的最佳方案。 4.交流自己的练习成果,并进行评价。
5.小结:把最佳的练习展示、试唱,并进行表扬。
课 题
聆听《丰收锣鼓》
学习目标 : 让学生从音乐中体验农业丰收带来农家乐,从而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发展,了解民族管弦乐队的组成常识。
教学重点:歌曲演唱
教学难点:二声部的演唱 :十六分音符节奏。
教(学)具: 音乐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
一、聆听《丰收锣鼓》
1.欣赏乐曲第一部分。
设问: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么一个场面?你从音乐声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情绪?
2.欣赏乐曲第二部分。
设问:这一部分与第一部分对比,情绪上有什么变化? 3.聆听全曲。
(1)看着书上的谱例,随着音乐的发展,举手指出、示意是第几段?(2)合着音乐的速度和情绪,作模仿该段主要乐器的演奏动作。(3)出示相应的民族管弦乐队的图片,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模仿演奏的动作,三结合立体的欣赏全曲,把学生的听觉、视觉、动觉想像都充分调动起来,投入到音乐中去。
二、主题创作活动 1.围绕着“欢庆”的主题自由命题,创作一段音响(音乐)。
2.课前提出创作要求,如大家自带些自制的乐器等。
3.对有乐器演奏能力的学生,鼓励他们把家里的乐器带来自己创作旋律,伙伴们配上打击乐等去表现该主题。
第三课
足迹
学习目标 : 让学生在革命歌曲的音乐中,牢记革命传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道理。在唱歌实践中,掌握装饰音知识与唱法。
教学重点:歌曲教学
教学难点:掌握装饰音知识与唱法。
教(学)具 :音乐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聆听《红星歌》 1.欣赏全歌。
设问:歌曲讲述了什么内容?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斗争。 2.再听全歌。
设问:音乐分为几个部分?哪部分的曲调是相同的?当再次出现相同的音乐时请举手示意。
3.复听全歌。可以随音乐哼唱歌曲。
设问:歌曲的体裁是进行曲,还是舞曲、摇篮曲?
二、表演《雨花石》
1.简介书上插图“南京雨花台烈士群像雕塑”。
2.聆听范唱,范唱曲调从听觉中加强学生的模仿记忆,有了基本旋律的轮廓后,让学生看谱唱曲。
3.简单讲解倚音的写法与作用(写法:左上角;作用:装饰性)。
4.在学生充分理解歌词深刻含义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四句歌词设计四个造型为歌曲做背景,并充满深情地唱好歌曲。
第四篇:五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
五上音乐教案
第一课《朝夕》
第一课时:歌曲《清晨》聆听:《晨景》 ——执教人: 教学目标:
1、能够用和谐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二声部合唱曲《清晨》
2、能够区别重唱和合唱这两种演唱形式,并能够为歌曲《清晨》设计演唱形式。
3、聆听音乐作品《晨景》,能感受音乐的情绪,理解音乐描绘的意境,并能用语言作简单的描绘。
教学设想:在学习演唱《清晨》二部合唱曲时,运用不同的音乐形象,加强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充分挖掘音乐的内涵,强调音乐教学的审美性、情境性特征。
教学重点: 能充分体验音乐的情绪,有表情地演唱两声部合唱曲《清晨》 教学难点:能够用和谐的声音演唱二声部歌曲《清晨》 教学准备:CAI课件 钢琴
教学过程:
一、律动激趣
师:同学们,你们看:(CAI:晨景)天空中弥漫着淡淡的雾霭,圆圆的朝阳刚刚跃出地平线,发出淡淡的,暖暖的光,而点点星光正随着东方曙光的越来越亮而自天际间逐渐淡去。一天中最美好的时候到了!听,闹钟响了,同学们,该起床啦!早上起床,你都会做些什么呢?请你随着音乐模仿出来告诉老师好吗?
1、CAI: 《早晨的歌》,全班律动)
二、欣赏《晨景》
1、欣赏《晨景》
2、老师简介乐曲。
三、教唱歌曲《清晨》
1、感受歌曲
(1)师:瞧,很多同学都背着书包上学去了呢,嘴里啊,还哼着小曲,听听,他们哼的是什么?(2)再听歌曲,请同学们用拍手的动作表现活泼的情绪,用晃动身体表现优美的情绪。(3)根据歌曲情绪的变化可以为歌曲分为几个乐段呢?每段的情绪分别怎样?(4)再听歌曲,仔细听辩歌词内容。
四、参与表现
①全班同学一起有感情的演唱《清晨》全曲。
师:我们学了这么多种演唱形式,你还能为这首歌设计一种演唱形式吗?你觉得,怎样唱,才会让这首歌唱得更美呢?分小组讨论一下,等下再请你们组的同学一起配合完成表演,好吗? ②学生分组讨论用什么演唱方式来演唱这首歌。③学生分组表演。
④学生间相互评价,评出唱得最好的一组。
五、总结
师:清晨是美丽的,我们的歌声更加美丽!今天,同学们把《清晨》这首歌用自己的方式演唱了出来,而且唱得非常动听,愉快的结束了我们这堂音乐课!谢谢同学们的表演,让我们相会在下一次的音乐课吧!第二课时:歌曲《晚风》聆听:《渔舟唱晚》 教学目标
1、用口风琴资助学习歌曲旋律,用柔和声音演唱歌曲,并认知6/8拍的特点、含义、强弱规律及指挥图式。通过学唱歌曲,感受歌曲二声部的和谐之美。
2、通过欣赏《渔舟唱晚》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爱好;通过聆听与表演等途径感受音乐的美;
3、能创造性的表现音乐的美;感受和理解速度变化与乐曲性质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通过充分的聆听音乐感受古筝的韵味、技巧对作品的结构的分析。感受、体验6/8拍特点 教法、学法:
1、在感受节拍特点上通过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介绍6/8拍有关知识
2、在歌曲合唱的学习上采用了学生利用口风琴自主学习歌曲旋律、分声部、分乐句学习歌曲旋律、和歌词演唱等方式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唱问好歌
二、创设情境,以趣导入
老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段音乐,请你们闭上眼睛来听。听完后告诉老师你们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
学生:闭眼睛欣赏
老师:请看大屏幕,你们眼前出现的画面与这四幅图片中的哪一幅接近
三、聆听《渔舟唱晚》
1.听了外国的“晨景”,现在看看中国古代的渔村晚景。——欣赏《渔舟唱晚》第一部分。2.设问:从音乐声中你能想像这是怎样的景色? 3.哼唱一下这一段音乐的主题曲调,画出图形谱。 4.欣赏《渔舟唱晚》第二部分。 设问,从这段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5.哼唱这段音乐中的主题曲调,并把每小节的第一个音连接起来唱一唱。 6.聆听全曲。师:请同学们静听一首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四、细听鉴赏
五、学习歌曲
(1)学生唱第一声部,教师唱第二声部,要求相互都能倾听。
(2)听伴奏带或教师伴奏(教师的伴奏必需是不带旋律的伴奏)学生学唱第二声部。(3)教师唱第一声部,学生唱第二声部。
(4)学生二声部曲调合唱。
8.在二声部曲调较稳固的基础上,再唱歌词,注意力度记号,以轻柔的声音唱出其晚景
第二课 农家乐
——执教人:
教学目标
1.由反映农家生活的中外作品四首组成本课内容,这是人文性在音乐与社会关系上的体现。让我们从音乐中体验农业丰收带来农家乐,从而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2.了解民族管弦乐队的组成常识。
3.选择合适的音组填空,为旋律创作活动做铺垫练习。
教学重点:歌曲演唱
教学难点:二声部的演唱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唱《苹果丰收》,听《快乐的农夫》。
第二课时:唱《赶圩归来啊哩哩》;创作活动:选择合适的小节填空。 第三课时:听《丰收锣鼓》;命题创作活动。第一课时:唱《苹果丰收》,听《快乐的农夫》 教学过程:
一、聆听《快乐的农夫》 1.初听全曲。
2.设问:这首钢琴独奏给你什么感受(快乐?雄壮?悲伤?)。 3.学唱主题4小节。 4.为这主题4小节伴奏
(1)全班分二部分,分别按书上节奏用拍手与拍腿为主题曲调伴奏(教师弹主题)。(2)一半学生唱主题,一半学生分二声部用拍手与拍腿伴奏(交换一次)。 5.复听全曲。
全班为钢琴独奏曲伴奏。
大部分同学拍手(高声部)、拍腿(低声部),一部分同学用打击乐器(皮革类——低声部,木质类——高声部)。
6.小结:简介乐曲背景,也可作为农家一乐(虽然作品与农夫无关)。
二、表演《苹果丰收》
1.教师范唱,使学生感受作品的整体效果。
2.学习第一乐段,四个乐句,每句2小节。把每个乐句分组,一个小组,规定时间2分钟自学,然后四个乐句接唱,能接上的为胜者(慢速度)。
3.教师重点指导不能接唱的小组,集体帮助。再接唱并逐步加快速度直至歌曲应达到的速度。4.按歌曲的原速全曲合成。要唱出欢乐的情绪。 5.配上伴奏。
第二课时:学唱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 教学过程:
一、欣赏介绍彝族风情
彝族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在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数中居第五位,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
二:课题引入 讲解歌名
1.解题:“赶圩”,在彝族地区就是赶集,“啊哩哩”是衬词,是当地人民常用的衬词,表示很高兴的心情。因此歌名的意思就是——赶集回来很高兴。
2.聆听范唱。感受彝族民族音调的风格及姑娘们边唱边跳的欢乐情绪。
三、“选择合适的音组填入空白小节”练习 1.这一练习的目的有两个:
(1)从填空活动中,让学生获得组成流畅曲调的感性认识。为学生自己的创作活动作铺垫。(2)这一练习,也是音乐语言的结果,感受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也是识谱的训练。2.熟练地把谱唱好,并进行试填入。
3.在反复地唱完整曲调中,判断组合的最佳方案。 4.交流自己的练习成果,并进行评价。
5.小结:把最佳的练习展示、试唱,并进行表扬。
四、总结 :
教育学生热爱我们的民歌,送给学生一句名言:“热爱民歌吧,这是我们生命的根和源。”
第三课时 :欣赏课《丰收锣鼓》 教学过程:
一、聆听《丰收锣鼓》
1.导入:人们在喜庆的日子里,往往要敲锣打鼓来庆贺。中国的锣鼓经世界闻名,非常有中国特色。中国管弦乐器也有别于西洋管弦乐器。 2.欣赏乐曲第一部分。
设问: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么一个场面?你从音乐声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情绪? 3.欣赏乐曲第二部分。
设问:这一部分与第一部分对比,情绪上有什么变化? 4.聆听全曲。
(1)看着书上的谱例,随着音乐的发展,举手指出、示意是第几段?(2)合着音乐的速度和情绪,作模仿该段主要乐器的演奏动作。
(3)出示相应的民族管弦乐队的图片,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模仿演奏的动作,三结合立体的欣赏全曲,把学生的听觉、视觉、动觉想像都充分调动起来,投入到音乐中去。 5.师生交流(有时间可允许再复听一次)。
6.小结:丰收的喜悦场面是非常热烈的。感受从丰收中获得劳动成果的欢乐。
二、总结:
学生要指导创作过程是最重要的。体会创作中的乐趣。
第三课 足迹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对几首革命音乐的欣赏,教育学生牢记革命传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道理。
2、鼓励学生到课外寻找资料,在课内进行小品表演及造型设计等活动,加深对革命“足迹”的认识,使课内外的封闭式与开放式教育相结合。
教学重难点:具有时代特征的革命音乐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脱离带给学生的时空差所产生的对音乐的理解
一、聆听《红梅赞》ィǖ谝豢问保
1.课前请个别学生准备歌剧《江姐》的剧情故事。在欣赏前给全体学生讲这一故事。2.欣赏全歌。
设问:歌名《红梅赞》的含义是什么? 3.再听歌曲:
设问:你从歌曲的情感与风格中领悟到什么? (提示:书上插图是江姐的形象)4.小结:这是反映解放战争时期革命先辈留下的“足迹”。
二、聆听《红星歌》(第一课时)
1.课前先请个别学生准备《闪闪的红星》故事。在欣赏前给全体学生讲故事。2.欣赏全歌。
设问:歌曲讲述了什么内容?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斗争。3.再听全歌。
设问:音乐分为几个部分?哪部分的曲调是相同的?当再次出现相同的音乐时请举手示意。4.复听全歌。可以随音乐哼唱歌曲。
设问:歌曲的体裁是进行曲,还是舞曲、摇篮曲? 5.小结:这是反映工农革命时期少年儿童积极参加革命斗争的足迹。
三、聆听《歌唱二小放牛郎》(第二课时)
1.上节课前两个故事,我们都请同学讲,这个故事我请录音机讲,请你们听仔细——播放本歌录音。2.设问:谁听清楚了这个故事?能复述一遍吗? 3.再听一次:记着歌曲的情节。歌曲中的主角是谁?配角是谁?有几个场景。4.师生讨论:歌曲的人物及场景。
5.在教师指导下布置场景、分配角色。注意:要发动学生设计与自荐表演角色(王二小、鬼子),其他同学扮群众角色及牛群、小草等。
6.插放本歌录音,根据歌曲的叙事过程学生演小品。7.小结:这是抗日战争时期革命的小英雄留下的足迹。
四、编创与活动ィǖ诙课时)
1.根据歌曲《红星歌》、《红梅赞》、《歌唱二小放牛郎》说说革命的历史足迹。用线连一连。2.展示各自准备的资料、CD、VCD、图片、故事,比比谁的资料最生动。第三课时
表演《雨花石》 课时目标:
1、能用充满激情的声音演唱歌曲《雨花石》
2、在唱歌实践中,掌握装饰音知识与唱法。
教学重难点:具有时代特征的革命音乐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脱离带给学生的时空差所产生的对音乐的理解
教学过程:
1.简介书上插图“南京雨花台烈士群像雕塑”。2.聆听歌曲范唱,放慢速度旋律试唱 3.装饰音学习
4.演唱歌曲(在曲调唱得很流畅的基础上填上歌词,用中速,很深情地表现出“雨花石”的崇高品质)。5.表演歌曲(在学生充分理解歌词深刻含义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四句歌词设计四个造型为歌曲做背景,并充满深情地唱好歌曲)。
第四课时
表演《我怎样长大》 课时目标:
1、能用充满激情的声音演唱歌曲《我怎样长大》
2、学会用和谐轻柔的声音演唱歌曲合唱
教学重难点:具有时代特征的革命音乐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脱离带给学生的时空差所产生的对音乐的理解
教学过程:
1.简单介绍电影《烛光里的微笑》(这首歌的歌词看来很简单,但却非常富有哲理,因此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理解其深刻的含义)。2.听歌曲范唱挥拍子,然后挥拍唱歌曲旋律声部(这首歌的曲调是三拍子,学唱时要求学生用三拍子的指挥图式边唱边划拍进行。放慢速度分两个乐段学习)。
3.竖笛F调练吹歌曲二声部,然后分组交替用笛子为旋律声部伴奏,熟练二声部后先唱唱二声部然后试着合唱(在歌曲的表演时,注意歌词的语气,如疑问句、答句,尤其要唱好三拍子的流畅性及二声部的和谐)。3.在学生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讨论,说说自己应“怎样长大”?
第四课 可爱的家
教学内容:
一、聆听《天黑黑》、《可爱的家》、《回家》
二、表演《外婆的澎湖湾》、《牧场上的家》
三、课后练习教 学 目标
1.本课五首中外反映“家”为题材的作品,其音乐的风格、题材、体裁,均各有特点,从中感受音乐的人文性,“家”的可爱,“家”的乐趣。
2.从改编《牧场上的家》中获得创作的经验。
3.学习竖笛的长音吹奏练习,并进行二声部吹奏实践。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对家的理解,难点是对歌曲的改编。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二课时 课时目标:
一、欣赏3首中外反映“家”为题材的作品,体验其音乐的风格、题材、体裁的各自特点,并从中感受音乐的人文性,“家”的可爱,“家”的乐趣。
二、学习竖笛的长音吹奏练习,并进行二声部吹奏实践。
教学过程:
一、聆听《天黑黑》(第一课时)
1.引入:这是一首以现实生活为内容的家庭里所发生的一个小故事——欣赏《天黑黑》。2.你听懂了吗?如果还听不清楚,再听一遍。3.你能说一下这个小故事吗? 4.师生议论。
设问: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说说你自己的看法? (家庭里发生的琐碎小事不必下结论,可以各说各的)5.再复听一遍,按书本上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形容词。(答案:诙谐)6.小结:这样家庭既诙谐又亲切可爱。
二、聆听《可爱的家》(第一课时)
1.介绍歌曲《可爱的家》的创作背景(用故事形式讲给学生听,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2.范唱《可爱的家》,然后让学生哼唱(这样既可让学生熟悉内容,又可让学生熟悉主旋律)。3.初听乐曲。
设问:乐曲主题的主奏乐器你能听出来是什么吗? 4.复听乐曲。
设问:主题重复了几遍?表达了怎样的情绪?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5、用竖笛F调吹奏《可爱的家》
6.小结:家庭是温馨的、可爱的。
三、聆听《回家》(第二课时)1.初听乐曲。
设问:这首乐曲是什么乐器演奏的? 在西洋乐器的分类中属哪一类?(顺带简单介绍西洋管乐器组成)2.复听乐曲。
设问:这首乐曲与上一首《可爱的家》在内容与情绪上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3.请你为这首曲调配上歌词,歌词的内容与“回家”的标题是一致的,试一试,唱一唱,奏一奏。4.在乐曲的伴奏中,唱自己编的词。5.小结:家是可爱的。
四、竖笛长音吹奏练习(第二课时)1.1=C 音阶练习
2.1=C 三度音程练习:
3.乐曲练习: (1)《剪羊毛》。
(2)《别处哪儿有》。二声部吹奏,注意声部的和谐与节奏的准确。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一、学会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外婆的澎湖湾》。
二、通过学唱《外婆的澎湖湾》这首以“家”为题材的作品,感受音乐的人文性,“家”的可爱,“家”的乐趣。教学过程:
表演《外婆的澎湖湾》
1.范唱歌曲《外婆的澎湖湾》(这首通俗歌曲较为流行,学生都较熟悉,所以在范唱的启示下较容易学唱)。2.用钢琴带领学生学唱歌曲旋律(在曲调的学唱中,有些节奏通过听唱,指导学生学唱,不必讲解乐理的名称如等,能合着教师的钢琴伴奏唱即可)。
3、歌曲处理(歌曲的第一部分是主人翁的“怀想”带有叙事性,所以在演唱时,把发生的事情交待清楚;歌曲第二部分是高潮所在。处理重点也按排在此段。演唱的力度上较第一部分要有变化)。
4、歌曲伴奏学习及实践。
5、小结:这是家庭中隔代之间的温馨之情。
第四课时 课时目标:
一、学会用饱含深情的声音演唱歌曲《牧场上的家》,并能在演唱的过程中关注到声音的和谐与轻柔。
二、通过学唱《牧场上的家》这首以“家”为题材的作品,感受音乐的人文性,“家”的可爱,“家”的乐趣。
三、从改编《牧场上的家》中获得创作的经验。教学过程:
一、表演《牧场上的家》
1教师范唱。引入:.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首美国儿童对自己在牧场上家的赞美的歌曲,他们是是怎么赞美的呢?(教师范唱时要注意弱起拍的节奏及换号处,要求学生在看谱听教师范唱曲调中,找出曲调中的相同乐句)。
2.学唱曲调。
(1)先在教师指导下学唱第一乐句8小节,及第三乐句的8小节,要求学生划3/4拍指挥图式唱谱。(2)学生自学第二乐句的8小节,划拍把握好节奏的长短。注意弱拍节奏。
(3)在教师完整的弹奏曲调后,准确地唱好全曲。注意唱好三拍子的强弱感,并随着曲调起伏唱出力度的渐强、渐弱。
3.演唱及处理歌曲(在歌曲演唱中要唱出对牧场家的爱。第三乐句是全曲的高潮,在力度上要稍强)。
二、改编练习
1.非常熟练唱好前8小节曲调。2.掌握4/4拍或6/8拍的特征。
3.学生自由选择两种拍号进行改编,如:
4.改编展示:学生试唱自己的改编曲。教师要多加鼓励学生的改编曲。5.小结:改编也是一种创作,但由于不同的拍号,所以情绪也不尽相同。
第五课 故乡
教学目标: 1.本课与前课是同一主题的内容。因为“故乡”是“家”的扩大,是大的家,让我们从音乐作品中领悟爱家,爱故乡的做人基本素质。并通过聆听、表演、画画、写写、讲讲等多种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爱。2.继续唱好二声部合唱 3.了解变拍子与变音记号。
4.从实践中初步接触变奏的创作练习。教学重难点:
1.变拍子的掌握。2.二声部的合唱训练。教学安排:
第一
课
时 课时目标: 通过聆听,让学生从音乐作品中领悟爱家,爱故乡的做人基本素质。并通过多种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爱。
教学过程:
一.
聆听《谁不说俺家乡好》
1.课前请几位同学在网上或图书馆寻找关于影片《红日》的剧情,在课上简单向大家作一介绍。2.把歌曲或歌词用投影片在屏幕上展示。3.初听歌曲。感受歌曲情感。
4.师生议论歌曲内容:对家乡的赞美,对解放区的赞美。
5.聆听歌曲。(师生可随录音轻轻哼唱,体验人们对家乡的爱)6.完整演唱歌曲。(随伴奏带,师带生演唱)体验人们对家乡的爱。7.小结:解放区的人民对家乡的爱。二.
聆听《思乡曲》 1.师简介
由介绍《中国少年儿童队队歌》——作者:马思聪——《思乡曲》创作背景。
2.学唱内蒙古民歌《城墙上的跑马》曲调,并要求能背唱(该曲调即教材本曲的主题)3.初听乐曲
设问:当你听到内蒙古民歌《城墙上的跑马》曲调时,请举手。4.聆听乐曲
设问:小提琴独奏《思乡曲》给你什么感受?
5.小结,乐曲表现了远离故乡的人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三.
聆听《乡间的小路》 1.直接导入,初听歌曲
设问:这是什么地区的歌曲?(台湾校园歌曲)歌曲反映了什么内容?(作者对故乡的热爱)讨论以上问题,不清楚可再听范唱。
2.把歌曲通过投影在屏幕上展示。听一遍曲调范奏,学生再进行划拍练习。3.边看歌曲边听录音,以加深对歌曲的印象,允许同学轻声随录音哼唱。4.结合曲调讲解变拍子。
5.学唱前8小节曲调,要求打出每小节的强拍。6.师生讨论歌曲给自己的感受。
7.以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作倾诉的歌唱,以第一主人翁的身份投入到歌声中去表现 8.小结: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是多么的萧洒,让人流连忘返。
第二
课
时 课时目标:
一、能够用轻柔和谐的声音唱好歌曲二声部合唱;
二、通过亲身体验,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教学过程:
表演《故乡的小路》
1.直接导入:我们自己来表演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聆听范唱,提出三个要求。(1)
歌曲有内容是什么?(2)
由几个声部组成?
(3)
随范唱划指挥图式,有什么发现? 3.讨论以上三个问题。
4.听一遍曲调范奏,生进行划拍练习。5.结合曲调讲解变拍子。
6.学唱前8小节曲调,要求打出每小节的强拍。7.在前8小节唱得非常熟练的基础上,把全班分为两个声部,分声部各学唱自己的声部曲调。
8.弱起小节不从理论上去讲,而是从歌词的重音布局去阐述。如“我那故乡的小路”其重音在“故”字上,这样学生很自然把弱起小节唱好。
9.歌曲的高潮是第二部分,也是本歌曲的重点与难点,要以对故乡的“弯弯小路”与“路旁小花”的思念之情作倾诉的歌唱,以第一主人翁“我”的身份投入到歌声之中去表现。10.设计打击乐伴奏,注意4/4与3/4的变换。分组讨论,展示。师给予评价和激励。
第三
课
时 课时目标:
一、学会用轻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如今家乡山连山》
二、通过亲身体验,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教学过程:
表演《如今家乡山连山》
1.歌曲以天真而富有想象力的描述,表达少儿对家乡的赞美。所以演唱时要把这种欢乐的情绪,天真可爱的形象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2.用多种形式学习歌曲。
(1)
第一、二句的曲调学习,通过听辩相同与不同小节进行识谱学唱。
(2)
二声部分唱4小节,可作为发声训练,顿音要唱得有弹性,表达一种开怀大笑的情绪。(3)
最后二句的曲调学习采用听唱与视唱相结合的手段学唱。
(4)
当曲调熟练后,先可用衬字“对方”唱,在此基础上再唱歌词,并唱好语气的起伏。(5)
在歌曲唱得较有情感,熟练的基础上分组自编表演唱。(6)
各组展示。
3.小结:纯朴、天真、可爱的故乡情。
第六课 欢乐的少年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感受草原民歌的风格,学会用亲切、活泼的歌声有感情地演唱《丁铃铃》。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整体听唱法,引导学生参与听、唱、说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发现、创造、表现音乐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感受学习音乐的乐趣,享受不同的音乐给来带来的喜悦。将音乐教育与民族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尊重民歌、热爱民歌的情感。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用亲切、活泼的声音充满感情地唱出草原民歌的韵味。教学难点:指导二声部的演唱。教具:琴、课件、碰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生问好
听音乐进教室,课前唱歌复习
二、寓教于乐
1)先听老师唱一次。
2)跟着琴声轻轻唱一唱。
3)有困难吗?我们再来一次试试。
4)我相信你们能不断唱好的,下面我们分成两组唱一唱。
5)第一条我们有惊无险的通过了,下面我们要来学习第二条了。(方法同上)
3、接下来我们要把这两条合在一起试试看,看我们能不能唱好。(出示合唱部分曲谱)用轻声歌唱的方法,试着来一次。纠错,之后再来一次。
4、加入歌词
5、牧童看到我们精彩的表现,他们也特别的高兴,想跟我们交朋友呢,瞧,他们为我们带来一首欢快的歌曲。听《叮铃铃》请同学们站立,跟着老师的步伐,随音乐把身子动起来。
6、师:你们觉得这首歌给你怎么样的感觉?
7、接下来我们就来完整的学习这首歌吧
三、创造表现
1、提示用飘白云的感觉去歌唱。歌唱的姿势、位置。
2、这里我们刚才都练习了,我们来把这部分唱的更加清晰些。
3、完整的歌唱,起立摆动身子,并且用上碰铃。
4、请个别同学来试试碰铃和歌唱。
四、完美结课 牧童们有他们的生活有他们的乐趣,同样我们也有我们的乐趣。让我们一起带着这首欢快的歌曲走出课堂。教后反思:在实际工作中,我不止一次地实验发现:同样的班级,如果这节课我鼓励赞扬的话语多了适当了,学生的情绪便会异常地高涨,他们的行为也会与我紧密配合默契。相反,我有意将注意力集中在了那几个所谓的调皮学生身上,批评多了,学生唱歌的情绪马上让人觉得无精打采,心不在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运用不同的音乐实践参与活动,体验歌曲的风格与形式,表现少年活泼、欢乐 的情绪。
2、在歌唱实践中掌握下滑音的唱法。
3、在歌唱实践中不断激发学生情感,培养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1、通过聆听、合作、参与等多种实践活动不断感受歌曲旋律特点
2、在歌唱实践中提高学生演唱能力,教具使用
多媒体课件、琴
一、情景导入
20世纪90年代,团中央发动《跨世界中国少年雄鹰行动》,要求把学生培养成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的五自少年,做跨世纪的接班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歌曲《雏鹰之歌》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二、寓教于乐
1自主学习感受音乐(1)聆听范唱 要求
歌曲的演唱顺序是怎样的 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2随音乐哼唱打节拍
3认识音乐标记:反复记号 4.用“啦”轻声演唱歌曲
5根据歌曲情绪提示声音的处理 6演唱歌谱
(师):为了进一步唱准歌曲我们先唱一唱歌谱
7、在歌曲演唱声中发现了什么标记? A认识下滑音记号
B 了解下滑音作用:活拨诙谐
8、复唱歌谱
9、加入歌词演唱歌曲(初唱)
10、分析歌曲情绪(复唱)
11、歌曲结尾重点演唱 声音不是喊唱好像—— 三、创造表现
(一)合作探究创造实践
(二)拓展延伸体验音乐
四、完美结课
在聆听《雏鹰之歌》中下课。
教后反思:在实际工作中,我不止一次地实验发现:同样的班级,如果这节课我鼓励赞扬的话语多了适当了,学生的情绪便会异常地高涨,他们的行为也会与我紧密配合默契。相反,我有意将注意力集中在了那几个所谓的调皮学生身上,批评多了,学生唱歌的情绪马上让人觉得无精打采,心不在焉。
第七课 雨花
教学目标
1、“雨”是大自然中的一景。音乐可以惟妙惟肖地表现各种各样的雨景:沙沙的小雨,哗哗的大雨,乃至狂风暴雨„„它带给人们无限遐想,我们则从音乐中感受到各种各样的联想与想像,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2、用自制乐器等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主题为“雨”。
3、进一步唱好二声部合唱。教 学 内 容:
聆听:钢琴曲《雨滴》、合唱《踩雨》、弦乐《暴风雨》。
表演:歌曲《踩雨》、《雨中》。教学重点:
1、演唱《踩雨》、《雨中》感受“雨”给我们带来的欢乐。
2、聆听《雨滴》、《踩雨》、《暴风雨》感受各中各样的雨景,并带给学生遐想。教学难点: 根据本课内容学到的“小雨”、“大雨”、“暴雨”发挥自己的想象,创作音乐——命题创作。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光碟、多媒体设备、电子琴。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听《踩雨》;唱《踩雨》。教学目标:
1、聆听《踩雨》,感受下雨时的场景。
2、能用轻松、愉悦的情绪,轻巧、较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踩雨》。教学重点难点:
1、聆听《踩雨》,从音乐中感受到各种各样的联想与想像,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2、通过各种活动的参与进一步激起心中对生活的热爱.3、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演唱歌曲《踩雨》中的高音。教 学 过程 :
一、师生问好。
二、表演《踩雨》。
1、夏日的雨声——沙沙沙;赤着脚丫踩在雨中——叭叭叭。这声音能构成美妙的音乐吗?请听歌曲《踩雨》。
2、聆听范唱。
谁能模唱开始的两小节“沙里格沙”?说明他既非常认真地听,又代表他的记忆力非常强!
3、我相信全体同学能自学唱出前面12小节曲调,注意轻声唱,不要影响周围同学。
4、听钢琴弹接下去的8小节。尤其是这8小节中的最后两小节曲调,有些难度,有一个什么节奏?
5、把歌曲的20小节曲调连起来唱一唱。
三、听《踩雨》。
1、这首歌曲与本课表演的《踩雨》是同一内容,(同一词作者)但由于作曲者不一,所以歌曲的构思、风格也不一。如果说前者是几个人在玩踩雨的话,那么这首歌则是一群人在踩雨。
2、欣赏《踩雨》。
设问:歌曲表现出怎样的情景?什么地方能产生回声?
4、选择打击乐器及自制乐器,边欣赏歌曲边轻轻为歌曲伴奏。
5、小结:不同人群的“踩雨”,不同的乐趣所在。
四、师生再见。第 二 课 时 教学内容:
听《雨滴》;唱《雨中》。教学目标:
1、介绍波兰作曲家肖邦,聆听《雨滴》,感受下雨时的场景。
2、学唱歌曲《雨中》。教学重点难点:
1、音乐可以惟妙惟肖地表现各种各样的雨景,聆听《雨中》,从音乐中感受下雨的场景。
2、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演唱歌曲《踩雨》,注意歌曲中的休止符以及符点音符。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聆听《雨滴》。
1、主题名称导入:我们用欢快的歌声,表现了雨花,钢琴是怎样描绘雨滴声?
2、初听乐曲的第一主题片断。你能听出钢琴弹奏的雨滴声吗?
3、谁愿意到钢琴上来试试弹奏这雨滴声!
4、欣赏乐曲第一乐段。
设问:这一乐段给你什么感受?
5、欣赏乐曲第二乐段。
设问:这中间乐段在情绪上与第一乐段对比起什么变化?
三、表演《雨中》。
1、这是一首带有通俗音乐风格的校园歌曲。
2、看着歌谱听一遍范唱。
3、用不同的颜色把相同的节奏与相同的曲调涂上,这样便于学唱。
4、再听一遍范唱。要求各声部的同学跟录音的范唱哼唱自己声部的曲调。
四、师生再见。第 三 课 时 教学内容:
复习《踩雨》;听《暴风雨》;创作“雨”的命题音乐。教学目标:
1、介绍美国作曲家格罗菲,聆听管弦乐《大峡谷组曲》中的《暴风雨》。
2、复习歌曲《踩雨》。
3、用自制乐器等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主题为“雨”。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美国作曲家格罗菲,感受《暴风雨》的场面。
2、和同学一起用各种打击乐器、自制乐器、人声表演为命题音乐画出演奏的图形谱。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聆听《暴风雨》。
1、复习四年级(上)《羊肠小道》的第一部分。
设问:这段音乐你们听到过吗?它的名称是——?内容是——? 师生回忆四年级(上)《回声》中及聆听过的《羊肠小道》。
2、出示教学标题——暴风雨。
这段欣赏曲是继四年级聆听的《大峡谷组曲》的第五乐章。
3、初听第一部分。
从乐曲的旋律中听到了你熟悉的主题吗?
从本乐曲的标题名称中,你认为这段音乐是描写了怎样的场景?(暴风雨前的宁静)
4、初听第二部分。
从这段音乐的音响中,你想像是怎样的场景?(狂风暴雨、电闪雷鸣)
5、聆听全曲(第五乐章)。
要求:边听边用神态动作„„表现你对音乐发展过程的感受。
6、小结:这与《踩雨》、《雨中》就不一样了,是暴雨了,但还是表现了雨的主题。音乐的表现变化无穷。
三、复习《踩雨》。
五、师生再见。
第八课 冬雪
第八课 冬雪 教 学 目 标:
1、学唱歌曲《堆雪人》和《雪花带来冬天的梦》。
2、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明朗和欢乐的情绪。
3、指导学生在合唱时低声区保持气息和声音的高位置,并做到声部的和谐与统一。
4、在新颖的教学环境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 学 内 容:
聆听:管弦乐《乘雪橇》、歌曲《踏雪寻梅》、现代京剧选段《打虎上山》。
表演:歌曲《堆雪人》、《雪花带来冬天的梦》。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堆雪人》和《雪花带来冬天的梦》。
2、初步学用模进方法演唱歌曲。
3、初步感受合唱,学好二声部旋律。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光碟、多媒体设备、电子琴。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
欣赏《乘雪橇》;学习歌曲《雪花带来冬天的梦》。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雪花带来冬天的梦》。
2、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明朗和欢乐的情绪。
3、在新颖的教学环境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雪花带来冬天的梦》。教 学 过程 :
一、师生问好。
二、欣赏《乘雪橇》。
1、用钢琴试奏 P46页,学生跟着钢琴熟悉这段曲调。
2、初步感受音乐《乘雪橇》(一遍),说说这一曲调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
3、复听音乐(一遍),谈谈自己的感受,并说说音乐变化对音乐的表达有哪些作用?
4、再听音乐(一遍),从这首乐曲中你们都听到了些什么声音呢?(铃铛、马鞭、马儿嘶鸣。)
5、师总结:这是一首具有美国爵士乐风格的乐曲,讲述了小朋友们在雪地里玩耍时的情景,希望你们看到
三、歌唱教学《雪花带来冬天的梦》。
1、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有哪些动物在冬天里会冬眠吗?
2、让我们再来欣赏一首歌曲,看看刚才你们所说的动物在不在里面。(欣赏《雪花带来冬天的梦》一遍)
3、你体会到他们用一种什么样的情绪在演唱。(再欣赏一遍)
4、跟着音乐轻唱全曲(一遍),并在间奏的时候拍拍手,唱出你觉得最美的一句旋律。
四、师生再见。第 二 课 时 教学内容:
复习《雪花带来冬天的梦》;学唱歌曲《堆雪人》。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堆雪人》。
2、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明朗和欢乐的情绪。
3、在新颖的教学环境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堆雪人》。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复习。
反复强调附点音符的节奏型,演唱歌曲《雪花带来冬天的梦》。演唱时在间奏部分加入拍手或“嘿嘿”等加以装饰。
三、歌唱教学。
1、展示中国地图,让同学在图中找出黑龙江、云南、海南、西藏所在的地理位置。
2、伴随着音乐《堆雪人》请同学谈想象中的雪景,揭示课题,启发学生对冬日环境的丰富想象或联想。
3、聆听《堆雪人》(一遍),说一说歌曲表现的是中国哪个地方的雪景呢?
4、复听(一遍),分析旋律特点,找出相似的旋律,并哼唱出来。提示这就是模进法。
5、用模进法试唱歌曲第一部分四个乐句。注意八分休止符的停顿和切分音的节奏特点。在休止符处用拍手代替。
6、反复练习节奏 a: OX XX | OX XX | b: X X X c: X X X = X X.7、有感情的演唱歌曲第一部分,用轻松欢快的情绪演唱“啦”。
8、跟着钢琴伴奏自学歌曲第二部分,注意结尾处休止符的节奏处理。
9、歌曲展示的是孩子们在银色的世界堆雪人、滚雪球、嬉戏的动人画面,根据歌词内容,以不同的情感、力度再次演唱好歌曲。
四、师生再见。第 三 课 时 教学内容:
复习歌曲《堆雪人》;聆听歌曲《踏雪寻梅》;聆听京剧《打虎上山》。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明朗和欢乐的情绪。
2、指导学生在合唱时低声区保持气息和声音的高位置,并做到声部的和谐与统一。
3、在新颖的教学环境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有效地聆听《踏雪寻梅》、《打虎上山》。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复习。
复习歌曲《堆雪人》一声部。
三、歌唱教学。
1、熟悉歌曲《堆雪人》的二声部旋律,说说它和一声部相比又有什么特点和规律。(一遍)
2、范唱二声部的旋律,学生小声跟唱,在休止符处用拍手表示。
3、再次哼唱后,请学生自己评价一下刚才的表现。对不足的地方加以改正。
4、跟钢琴伴奏带着刚解决的问题有感情的演唱二声部。
5、复习一声部旋律,请二声部试着小声的跟唱。
6、根据歌词内容,以不同的情感、力度分别唱好《堆雪人》的齐唱及合唱部分。
四、聆听歌曲《踏雪寻梅》。
1、聆听一首以雪景为题材的抒情歌曲《踏雪寻梅》,谈谈你听候的感受。(一遍)
2、简单介绍曲作者黄自以及代表作。(黄自: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创作了交响乐、室内乐、清唱剧和歌曲等94首作品,代表作有《怀旧》、《长恨歌》、《玫瑰三原》、《抗敌歌》《九一八》等。
3、复听全曲,记住你觉得最美的一句,并哼唱出来。(一遍)
4、再次聆听后讨论歌曲表现什么内容?
5、跟着伴奏,用轻松愉快的心情轻唱主旋律。
五、聆听京剧《打虎上山》。
5、师总结:这段京剧唱腔表现的是杨子荣深入匪巢、消灭匪徒的豪情壮志。
六、师生再见。
第 四
课
时 教学内容:
歌曲《堆雪人》和《雪花带来冬天的梦》。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演唱歌曲《堆雪人》,使学生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明朗和欢乐的情绪。
2、通过复习演唱歌曲《雪花带来冬天的梦》,进一步感受歌曲所表现的明朗和欢乐的情绪。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堆雪人》和《雪花带来冬天的梦》。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二、复习巩固。
1、复习《堆雪人》。
教师讲解《堆雪人》的演唱情绪。教师范唱。学生跟学。
个别表演。(教师指名)全班齐表演。
3、复习《雪花带来冬天的梦》。《雪花带来冬天的梦》的动作创编。
教师讲解《雪花带来冬天的梦》的演唱情绪。教师重点句、难句的范唱。学生跟学。个别表演。全班齐表演。
三、师生再见。
第五篇:西师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西师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课:看海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相关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不同角度、不同时间观看海潮所具有的不同特点。
3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动词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感受在沙滩看海时海潮的壮美。
教学准备
海潮的录像资料。(布置学生课外收集有关海潮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教学时数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有小朋友到海边旅游过吗?谁能说说你看到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
2大海有时平静,有时波浪翻滚。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大海,会给我们留下不同的印象,也会让我们产生不同的联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看海》这篇课文。看看作者徐蔚南给我们展示的大海具有怎样的特点。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自由轻声读课文,给不会读的字和不理解的词注上记号。
2交流自读情况,认识生字新词。学生汇报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通过相互交流解决生字读音,教师参与其中,相机指导。注意指导:隙(xì)间、澎湃(pài)、潮汐(xī)的读音。
3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主要是从哪些不同角度看海的?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课文先写了“从山上望”,再写了“到沙滩上看”,还写了“看潮水涌在石块间”。
4课文主要写了从三个不同角度看到的大`海,构成了全文的第二、三、四段,也是课文的主体部分。请同学们再浏览全文,看看第一段和第五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引导学生认识第一段的总起作用,开门见山地表达看海的愉快。第五、六段在二、三、四段具体写看海场面的基础上,介绍作者自己的感受:大海却还和平常一样,看似永无变化,却带给人们太多的遐想。
5简述课文脉络。引导学生简述:课文第一段总领全文,开门见山地表达看海的愉快。接着写从不同的角度看海所见到的不同景象,最后写自己看海的感受。
三、深入研读课文,感受潮水不同特点的美
1品读课文第二段。
(1)这段课文写的是在什么位置看海?(从山上望下去……)
(2)出示句子,齐读:你可以看见那潮水像是一片叠一片的。一片水拥到沙滩上了,接着就是第二片水盖在第一片上。谁能说说“叠”是什么意思?从“叠”“拥”“盖”这三个动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引导学生感受从山上望下去,海潮的轻柔、文静,这是一种柔和的美。)
(3)学生读上面这两个句子,边读边想象潮水轻柔的动作,读出自己的想象和感受,读出一种柔和的动态美。
2品读第三段。
(1)自由读这段课文,看看这段课文写出了潮水的哪几种不同状态?(引导学生理解这段课文描写了初上潮时的情景和高潮时的情景。)
(2)读初上潮时的情景,注意读出“卷”的轻柔。
(3)理解“等到高潮时”的片段。抓住“拥”“跃”“跌”“跳”“飞”“怒号”“前赴后继”等表示动作的词,想象高潮时,海水征服沙滩的气势。抓住“升起一阵阵的白烟……”“那潮水面上仿佛铺满了一颗颗的水晶,跟着潮头滚过来……”“有时还有一两点特别明亮的水花,像是长明灯,照耀在海面上……”等句子,用录像播放海潮翻滚的场面。让学生体会海潮奔腾的气势和美妙壮观的色彩,激发学生激越、喜爱的感情。
(4)美读第三段,注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朗读的感情由轻柔,逐步激越,力争达到入情入境的朗读效果。
3自由读课文第四段。
(1)理解“石隙”“激荡”“前窜后缩”等词语。
(2)引导学生读出涌在石块间的潮水所具有的欢腾、调皮的情趣,体会其“有味”。
4回顾小结以上三段的内容。
(1)课文这三段分别写了从哪三个不同角度看到的海?看到的景象具有什么不同特点?(让学生简述。)
(2)不同时间、不同角度看海,会产生不同感受。那么,读了以上内容,你有什么感受。自由说说。
(3)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收集的关于海潮的图片或资料,说说自己的感受。
四、回归全文,体会作者感情
1读课文第一段。体会总起句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2学习课文最后两段,体会作者对大海的赞美。
五、完成以下作业
(1)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2)抄写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
附:板书设计
看海从山上望轻柔
在沙滩上看汹涌
看潮水在石块间有趣
第二课: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在语言环境中懂得每个生字的意思,学会写这些字。
2能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美景,受到美好景致的感染。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知道同题可以写出不同内容的诗的常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诗的文字想象画面,读出诗歌展示的美景和自己的喜悦之情。
教学准备
反映古诗美景的教学挂图。(学习课外收集杜甫、王安石生平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开启学生想象思维的大门
1同学们,以前我们已经通过课内课外接触了不少古诗,这些古诗语言简洁,节奏明快,富于感情,脍炙人口,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画面。读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我们的头脑中就会展开一幅美景:两岸青山相对耸立,江水与天相接的远处,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缓缓飘移过来。
2请同学们自己回忆曾经读背过的古诗,口中吟诵诗句,头脑中想象诗所描写的画面。
3抽2~3名学生背古诗句。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诗句所展示的画面。
二、学习本课第一首诗《江畔独步寻花》
1出示课题《江畔独步寻花》。
2教师范读这首诗,不认识的字要借助字典注意读正确。重点解决“倚yǐ”的读音。注意“簇”字的读音。
4读诵这首诗。
5理解本诗意思。
(1)解题:这首诗是杜甫于公元760年在成都时所作。同学们收集了杜甫的相关生平,能在班上将`你收集的资料交流交流吗?
(2)学生交流杜甫生平资料。
(3)教师归纳介绍:杜甫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来到了成都,建起草堂,有了自己的住所,感到十分欣慰。春暖花开,他独自沿江散步,看到江畔的美丽景色,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题目中的“江”,指成都的锦江,“寻花”是赏花的意思。
(4)理解诗的第一、二行。
①学生借助注释,理解“黄师塔”、“江水东”。
②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诗的一、二行所描写的景象。
③教师归纳小结这两行诗的大意:在黄师塔前,锦江水向东流去,和煦的春光加上暖烘烘的微风,让人感觉困倦。
(5)理解本诗的三、四行。
①理解“无主”的意思。
②师生共同交流第三、四行诗的大意:不知是谁家的一簇桃花开得十分艳丽,让人不知是欣赏深红色的好呢,还是欣赏浅红色的好。
(6)引导学生美读全诗。
①展示体现本诗意境的教学挂图,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学生看图听教师朗诵。
②学生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用自己的话简述全诗大意。
③抽学生单个朗读,教师对学生的停顿、节奏相机作指导。
④让全班学生闭眼想象全诗所描写的画面,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7)体会诗的感情。
①同学们感觉全诗写出的画面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②作者写赏花,写得花儿艳丽,景致明快,可见其心情怎样?字里行间,看出杜甫对美好春天和江畔美景是一种什么态度?
③引导学生带着赞美、喜爱的感情,吟诵全诗。
三、学习本课第二首诗《书湖阴先生壁》
1以学生收集的有关王安石的资料汇报,引入课文的教学。
①学生汇报有关王安石的生平资料,大致了解王安石生平。
②解题:王安石,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小学生比较熟悉的有诗《元日》《泊船瓜洲》等。《书湖阴先生壁》是作者访问朋友湖阴先生,被湖阴先生的人格及家周围清新环境所吸引而写下的诗,并将它题写在湖阴先生的墙壁上。“书……壁”,即题写在墙壁上的诗。
③教师板书课题《书湖阴先生壁》,学生齐读课题,注意读出“书……壁”这种句式。
2自读这首诗,借助注释自己理解大意,提出疑难问题。教师相机解惑。质疑预设:长扫:即常扫,指经常打扫。花木成畦:花木一畦一畦,整齐美观。一水护田:指一条小河环绕田野流过。两山排闼送青来:排,推的意思;闼,指门。这句采用拟人手法,说两座青山推开院门,把绿色送进庭院。
3引导学生说这首诗的大意。这首诗前两行写庭院景色,以静态描写方式,赞扬庭院环境清洁幽雅;后两行采用拟人手法,进行动态描写,把庭院内部与外部美景联系起来,静动互补。全诗把这座乡间小院的美景和主人的高雅品格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安闲幽雅的感受。
4指导学生美读全诗。
(1)通过第一、二行中的“静无苔”“花木成畦”,感受庭院的洁静幽雅,注意读得轻松愉悦。
三、四行注意“绕”“送”等动词,读得高昂跳跃一点。
(2)让学生想象画面,反复美读。
(3)体会作者对湖阴先生庭院的赞美之情。读出赞美愉悦的语气。
5拓展延伸。
(1)了解古诗常有“书……壁”“题……壁”等句式作题目的基本常识,让学生回忆交流自己收集的相关诗词,背一背,说一说大意。
(2)背诵其他写景古诗,强化诗对学生的情感影响。
四、作业设计
1把每个生字写三遍。
2默写课文。
3选课文中一首诗,改写成一个写景的片断,写好以后,还可以根据描述的内容,画一幅风景画。
第三课:三峡之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并能理解“摇曳”“清冽”“朦胧”“凌空飞降”等词语的意思。
2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词句。
3能领悟按一定顺序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仿照批注,批写课文描写的三峡秋天的特点及感受。
4通过读课文想画面,激发学生对三峡美景的热爱。
教学重点
读课文,想画面,了解三峡美景在各个时段的不同特点。
教学难点
领悟在不同时间抓不同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课前师生均收集有关三峡的图片、文字、音像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话说三峡
1教师放三峡美景的录像片断,配音简介三峡。长江三峡,是中国第一大河长江上最神奇、最壮观的一段峡谷。它西起重庆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段峡谷组成,全长193千米。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说说自己了解的长江三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出生字新词。
(1)教师出示生字,引导学生读:陡峭巨蟒眨眼驳船摇曳朦胧清冽光晕划开凌空飞降
(2)相机对加点字的读音作指导。
2.浏览课文,勾画出课文中表示一天中不同时段的词,想一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三峡秋天的景物特点的
(1)学生浏览,勾画。
(2)学生汇报交流。课文是按照一天中的早晨、中午、晚上等不同时段描写三峡秋天的美景的。
(3)作者写早晨的三峡美景之前和在文章的末尾,还各有一段,找出来读一读,想想这两段在文章开头与结尾,各有什么作用。文章的第一段:总写了三峡的秋天是一个成熟的季节。文末的一段,点明所写的美景正值中秋。这两段首尾照应,构成文章的开头与结尾,使文章结构完整。
三、批读课文,感受三峡之美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一段,借助书上的批注,看看自己读懂了什么。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段
(2)汇报交流。
①引导学生通过课文批注明确三峡的秋天具有成熟、丰硕的特点。
②引导学生批注:自己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了三峡秋天的成熟特点的。这段总写三峡的秋天,抓住了果实的特色、清香来体现成熟。
2.这篇课文主要写三峡秋季一天中不同时段的美景,你认为哪个时段的景色最美,找出来读一读,把自己的感受批写在相应的段落旁边。
3.学生汇报交流。(以下是教师预设课堂,可根据学生汇报而改变交流的顺序。)
(1)汇报课文写早晨的段落:
①读了这一段,你认为早晨的三峡秋色最美,你是从哪些词语感受到它的美的?(透明的露水、峡风的凉意、新鲜而闪烁的阳光。)
②你从以上词语中发现早晨的三峡具有怎样的主要特点?(景物特别明丽。)
③你在文中都批注了些什么?(学生汇报,教师相机肯定,引导学生补充批写景物及景物特点,或者批写自己的感受。)
④教师小结:三峡的早晨,沐浴在阳光之中,清新凉爽明丽,给人轻松舒适的感受。请同学们美美地朗读这一段。
(2)汇报课文写中午的段落。
①学生闭眼,听教师朗读这一片断,头脑中想象这段话描写的画面。
②请学生说说,从自己想象的画面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以下词语中感受形象画面: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跳跃;长江像巨蟒翻滚呼啸,奔腾流去,波光荡漾。
③感受中午时候的三峡特点。引导学生从动词“跳跃”“翻滚”“呼啸”“奔腾”“荡漾”感受三峡秋天的热烈气息。
④让学生带着欢快、热烈的语气读好这一段。
⑤让学生体会本段中的几个比喻句,批注出这几个比喻句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⑥让学生带着想象的画面,美读这段课文。
(3)汇报写下午的段落。
①学生自读这段课文,想一想,三峡的黄昏有怎样的特点?你是从哪些语句中知道这些特点的?把自己想的,批写在文章的旁边。
②与同学交流学习这一段的情况:说特点,说自己是怎样体会到这些特点的。
③学生自己小结自学这段的方法,批注在文章的旁边。
(4)汇报写夜晚的段落。
①齐读课文后,说说三峡的夜晚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三峡夜晚的特点是:幽静。
②教师出示句子,引导学生轻读。“渔火和灯标,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地摇曳。”“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亮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
③请问同学们读出了什么味道?让学生体验三峡之夜的宁静、清幽。
④品读这段课文,注意引导学生读出感情。
4小结第2~6段。
(1)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所描写的不同时段的景物,从形象的语言中,体会特点。
(2)体会课文分时段写在条理方面的作用。(围绕三峡的秋天美景,分时段写出其特点,显得条理清楚,让三峡秋色之美更具丰富的内容。)
(3)回顾自己的批注,体会批注在学习课文中的作用。
5体会课文最后一段的作用。(通过讨论明确:点明时间,照应开头)
四、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1回顾全文内容,简要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2讲讲作者写三峡秋天之美景,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说说你对三峡美景的感受,或写一段赞扬三峡秋色的话,与同学交流交流。
4体会本文的表达方法。
(1)按时间顺序有条理地表达。
(2)通过景物,展示其不同特点。
(3)充分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描写景物。
五、作业设计。
1背诵喜欢的段落。
2把自己喜欢的词语或精美文段抄写下来。
附:板书设计三峡之秋早晨明丽中午热烈下午朦胧晚上幽静
第四课:游漓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2能通过课文中的形象描写,感受漓江山峰的形态特点,领略其独特与神奇。
3能把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抄录下来。
教学重点
从课文的描写中,想象漓江山峰的形态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
从课文的描写中领会漓江山峰的独特与神奇。
教学准备
漓江的风光图片,文字资料、音像资料。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识漓江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就让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吧。漓江发源于广西兴安县猫儿山,全长437千米,是桂林人民的母亲河。漓江像一条青绸绿带,蜿蜒曲折。漓江从桂林至阳朔一段,长83千米,两岸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兼有深潭、险滩、飞瀑、流泉。乘船游览其间,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故有“百里漓江,百里画廊”之说。这样的美丽,同学们想去欣赏吗?好,咱们一起去游历漓江。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
2借助工具书,或与同学交流,达到识字和理解新词的目的。
3学生自由大声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4同学交流,课文写了些什么内容。
5全班交流汇报课文主要内容。课文总写了漓江山峰的独特神奇,然后按乘船游览的顺序,依次写了象鼻山、斗鸡山、画山的独特景象。
三、品读课文,同游漓江
1作者游漓江,介绍了哪些有关情况?(生平第一回游漓江,天气情况,利用游船望两岸风景。)
2作者游漓江,看到漓江山峰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1)读第二段,找出写漓江山峰独特特点的词语并画上横线。(像……竹笋、宝剑、屏风,直挺挺地冒,像……盆景)
(2)从这些词语中,你感受出漓江山峰的什么特点?(没有斜坡,直挺挺地拔地而起。)
(3)作者这里写的山峰,具体指的哪座山峰?叫什么名字?读课文第一、二段,学后说一说。(作者没有具体写哪座山峰,而是总写山峰特点。)
3与作者同行,游漓江美景。
(1)指名学生分别读课文第3~5段。
(2)这三段,作者游历了哪几个具体的景点?(象鼻山、斗鸡山、画山。)
(3)请同学们自由选择,你最喜欢哪个景点你就进入课文的相关段落,跟作者一同去欣赏漓江山峰的独特美景。
(4)学生汇报自己欣赏的段落。
①象鼻山景点。
A汇报象鼻山景点的样子:一块长方形的岩石,在伸向江心时,中间像被谁挖去了整整齐齐的一大块,那剩在江水里的一根石柱,不正是大象的鼻子,插进漓江中尽情地吸水吗?
B能把这奇特的画面画下来吗?(学生画简笔画,引导形象思维,帮助理解文字内容。)
②斗鸡山景点。读第四段,抓住词语“对峙”、“拍打着翅膀”、“窥视着对方”、“啄过去”想象斗鸡山的样子,感受其神奇与独特。
③学习第五段。引导学生读这一段,理解画山得名的原因。抓好以下语句的朗读与感悟:“分明是高悬在江上的一幅图画。”(似画而非画。)上边画着九匹骏马,有的默默地伫立,有的悠闲地嚼草,有的扬蹄疾走,还有的昂首嘶鸣。(画`山的不同姿态,让人感受到天然山峦峭壁的神奇。)你可以幻想那里有多种形态的马,也可以幻想其他形象,能让喜欢思索的游人,自己去领会和创造迷人的图画。(体会想象的作用,领会画山的神奇是人们的想象而产生的。)
(5)再读第3~5段,整体感受不同景点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引导学生感受到不同景点的不同形态,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独特神奇。)
4读课文最末两段。
(1)学生朗读这两段,思考,作者在这两段中告诉我们什么?(学生交流各自的观点:阳朔的风景会比本文写的景区还要美,祖国的江山到处有美景。)
(2)作者写这篇课文,把漓江美景展示给读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热爱漓江山峰的独特与神奇,赞扬祖国山河的无比秀美。)
四、回归整体,体会表达方法
快速浏览全文,想想课文描写漓江山峰的语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边读课文,在头脑中边产生形象,体会形象描写给人形象感受的表达效果,体会比喻、拟人、排比句的表达效果。)
五、作业设计
1摘写喜欢的词句,背诵喜欢的词句。
2想象自己头脑中熟悉的一处景点的形象,思考它有怎样的特点,用形象的描写把这个景点写下来。附:板书设计
积累与运用
(一)教学目标
1知道通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形象地描绘自然景物的方法,能用这种方法描写自己熟悉、喜爱的景物。
2引导学生读记“语海拾贝”中的诗句,积累写景佳句。
3通过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资料的能力。
4自主阅读《拉萨的天空》,感悟文章抓住拉萨天空湛蓝的特点写得优美具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时数
3~4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抽学生读课本上的两个句子,边读边想象句子所展示的景物画面。
2引导学生想一想,这两个句子分别用了哪些修辞方法,用“——”画出拟人手法的语句,用“~~”画出比喻手法的语句。
3说说这两个句子运用这两种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4让学生从本单元或其他读物中,找出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的句子读一读,还可以抄写两三个这样的句子在摘抄本上。
二、语海拾贝
1读课本中的古诗名句,达到正确断句,有节奏地朗读的效果。
2想一想这些名句具有怎样的共同特点。(都是写景佳句。)
3开展“你对诗人知多少”的资料交流活动。(学生自主介绍有关诗人刘嗣绾、雷庵正、苏轼、宋新的相关资料,介绍课本上写景佳句的出处,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
4背诵课本上的古诗句,头脑中想象诗句所展示的画面。
三、互动平台
1学生自由浏览课本中师生的对话,熟悉相关内容。
2分角色读师生对话。
3讨论,本单元课文写景,抓住了景物的哪些特点在写?
举例:
①《三峡之秋》总写三峡秋天,从色彩、景物、香气中体现出什么特点?(成熟的秋天特点。)
②《三峡之秋》写早晨,抓住了怎样的特点?(明丽。)
③《游漓江》写斗鸡山的段落,作者抓住了怎样的特点?(把对峙的两座山的山势形态,比作两只斗鸡,形象地展示了山势神奇的特点。)
小结:写景的文章,必须在全面观察景物的基础上,抓住其主要特点,将主要特点形象地描绘出来,才能让读者对所写景物的特色有所感触,才能把文章写得有声有色。
4本单元所学课文,在写景时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引导学生举例介绍出来。并说说这些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5引导学生感悟:写景要抓住景物特点,并运用恰当修辞手法来展现景物特点。
四、综合性学习(课前布置收集,世界各地风景名胜的图片及相关文字资料。)
1学生自主分组,每组确定组长一人,负责组内活动的组织安排。
2各组成员组内交流自己的图片或文字资料,相互启发,达到对自己图片的内容、特点有较为正确、全面的了解的效果。
3学习本单元描写景物要抓住特点,运用一些恰当的修辞手法表现景物的方法,把自己图片上的风光用优美、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出来,作为自己图片的解说词。
4组内组织“世界风光展”。学生展示组内成员带来的图片,各自作自己图片的解说员,介绍自己的风光图片。同学给解说员的解说作客观评价。(注意从抓景物特点和表达方法两个方面加以评价。)
5班上举办“世界风光展”。相互观摩图片,图片主人主动向观摩者解说。
6评出最佳解说员若干。
五、习作百花园
1细读课本要求,进入生活情景。
(1)学生读课本对这次习作的提示与要求,思考:这次习作主要写什么内容?(写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物。)
(2)这次习作,有什么要求?(要学习本单元描写景物的方法,这些方法具体有:抓住景物的特点作形象生动的描写;注意运用恰当的修辞方法;注意运用一些描写景物的好词佳句。)
(3)走出课文,走进生活中的自然美景。课文描写的美景,在我们头脑中产生了清晰的形象,那山,那水,那树……是那么生动,那么独特。其实,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我们身边的美景也一样的富有特色,一样的让人流连忘返。请同学们回忆,你的家乡的山、小河、村落,你家乡的广场、公园、草坪、树林……你旅游时见到的名山、古刹、湖泊……把这些自己游览过的或者自己家乡的美景,选一处你最喜欢的,向同学口头介绍介绍。讲述时注意抓住景物在形状、颜色方面的主要特点及自己的感受,有条理地讲。学生介绍自己身边的美景或经历过的美景。教师同学倾听,并评价。相互引导学生讲清特点,形象地描述。
2引导学生自主习作,学会修改。
(1)通过自己的讲述和听同学的讲述评议,确定自己写作的内容。
(2)自拟题目,想好自己所写景物及其主要特点,想好写作时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写作时突出景物的美。
(3)学生写作。
(4)仔细读自己的习作,看是否通过具体的语言描写,展示了景物的美好形象?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是否用得恰当?是否有利于展示景物的特点?边读边想边修改。也可以请同学听自己的习作,相互评改。
六、自主阅读园地
1激情导入,阅读短文。
教师:同学们知道拉萨吗?拉萨地处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海拔3000~5000米,有“世界屋脊”之称,站在那样的高原之上看天空,一定有不同的发现和不同的感受吧。想知道高原上看到的天空是什么样子,有什么特别吗?请仔细读《拉萨的天空》。
学生:初读短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的什么?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把自己读后的想法说给同桌听一听,相互启发。)
2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再读短文,看看围绕拉萨的天空,作者是怎样写出其特点的。作者用了哪些好词佳句,或者修辞方法,在书上勾画圈点出来。
(2)学生汇报自己的读书体会。(抓住短文内容、景物主要特点、优美词句、修辞方法、表达方式等汇报交流。)
(3)再读短文,整体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短文。
4摘抄短文中的好词佳句。
第五课:捅马蜂窝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纠缠”“捣毁”“惊魂稍定”“痊愈”等词语的意思。
2能简述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马蜂的特性和我对马蜂的态度转变。
3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捅马蜂窝的情景写得紧张而扣人心弦的。
4理解课文最末一段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怎样把捅马蜂窝的情景写得紧张而扣人心弦的。
难点:体会作者对马蜂至死保卫家园的精神的钦佩和对自己伤害无辜的忏悔之情。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有过五彩斑斓的童年。作为孩童,我们也一定有过淘气的惬意,有过冒失的忏悔。那充满童真童趣的往事,回忆起来,是那么富有天真烂漫的色彩。今天,我们就带着这童年的天真与稚趣,跟着作家冯骥才一齐去捅马蜂窝好吗?(板书课题“捅马蜂窝”,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1学生初读课文,把生字、新词勾画出来,借助字典读准字音,理解新词的意思。
2教师出示生字新词,抽学生认读,相机正音。(捅马蜂窝、纠缠、褂子、捣毁、痊愈、沉甸甸、惊魂稍定、粘上去)提示学生:形容词“沉甸甸”中的叠词,一般应该读成阴平,念作chén diān diān。纠缠的“缠”字,注意不要少写右边头上的一点。
3理解词意。
马蜂:学名胡蜂,昆虫,头胸部褐色,有黄色斑纹,腹部深黄色,中间有黑色横纹,尾部有毒刺。以花蜜和虫类为食物。
纠缠:绕在一起。
捣毁:砸坏、击垮。
4学生再读课文,达到读通读顺的程度。教师相机检查指导,对拗口的句子,要多读几遍。
5快速浏览全文,想一想:文章叙写捅马蜂窝的故事,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来记叙的?(作者先写了儿时捅马蜂窝的起因、经过、结果,再写我对马蜂特性的认识和感受。全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教师:这篇课文的1~7段,写了“我”捅马蜂窝的经过;8~11段,写了“我”对马蜂性格特点的认识和对捅马蜂窝的忏悔态度;第12段,表达“我”盼望马蜂重建家园的愿望。
1学习课文1~7段。
(1)学生自由读1~7段,想一想哪些内容给你印象最深,用笔作上记号。
(2)学生汇报交流自读所得。体会以下句子:“这里,最壮观的要数爷爷窗檐下的马蜂窝了。很像倒垂的一只大莲蓬,无数金黄色的马蜂爬进爬出,飞来飞去,不知忙什么。”(交代了马蜂窝的位置、体积、开头及马蜂家族的“人口众多”。)“爷爷不敢开窗,怕它们中间哪个冒失鬼一头闯进来。”(暗示马蜂窝给爷爷生活带来的极大不便。)
(3)分角色朗读爷爷奶奶的对话。(进一步感悟马蜂窝给爷爷奶奶生活带来的不便,点明了捅马蜂窝的原因。)
(4)重点研读第6段。
①抽生读第6段,思考“我”捅马蜂选在什么时间进行。(在爷爷午睡的当儿,不想让大人知晓,可见其幼稚。)
②“我”作了哪些准备?理解相关动词。“悄悄溜”“脱下褂子蒙住头顶”“遮盖”“只露”“接绑”“约定”“开门”“关门”(让学生仔细品读第六段,想象这些动词传神地表达出“我”既想捅马蜂窝,又有些害怕的孩童心理,读好第6段。)
(5)重点研读第7段。
①请学生自由朗读第7段,边读勾画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
②交流勾画的语句,体会捅马蜂窝的具体细节和紧张气氛,学习把文章写具体的描写方法。感受细节描写的语句:“一些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写出了马蜂数量多,飞起来的声音及气势让人吃惊。“只听„嗵‟,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跟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我扔掉竿子往小门那边跑。”从声音、情态、颜色方面,写出了捅掉马蜂窝的具体情况,从“扔掉”“跑”等动词,写出了紧张,突破性。“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从这只马蜂的动作,写出了它不顾一切的气势,从“决心相撞”写出了马蜂拼死一搏的决心。(以上重点词语,要引导学生细读,边读边想象当时的动作、神态,理解细节描写对于生动形象地展示情境的作用,学习把文章写具体的方法。)
③重点词句研读后的小结:从捅马蜂窝到挨蜂蜇,时间不长,作者却写得生动形象,令人惊心动魄。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平时观察细致,靠的是准确生动地用一些表动作、行为、情态的词语,靠的是细节描写这一表达方法。希望同学们留心观察并学习一些细节描写的方法。
2学习课文8~12段。
(1)学生默读课文8~11段,想一想自己从中明白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白:
①马蜂有毒,蜇人后伤势严重。(第8段)
②马蜂具有你不惹它,它不蜇你,它要是蜇了你,自己也就死了的特点。
③马蜂具有为保卫家园而牺牲自己的勇气,令人佩服。
(2)抽学生读课文第12段。感悟“我”思想的转变。理解句子:“那一群无家可归的马蜂呢?”表达了作者对马蜂的惦念。“它们会不会回来重建家园?我甚至想用胶水把那个空空的蜂窝粘上去。”表达了作者盼望马蜂重建家园,也反映出对自己捅马蜂窝行为的忏悔。
(3)小结第8~12段内容。以上段落,反映出马蜂的生性特点和“我”了解其特点后对马蜂的忏悔、惦念之情。
四、回归全文,概括课文内容
1再次引导学生浏览课文,回忆故事的前因后果。
2引导学生采用各段内容归并概括全文内容的方法,简述课文主要内容。
3引导学生交流学习课文后所受到的启发。认识了马蜂保护家园与入侵者同归于尽的特性;从文中“我”的忏悔中,感受到不应该伤害马蜂,应该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应该加强保护自然,保护环境。
五、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词和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
2作一次小练笔:想象马蜂重建家园的情景及艰辛。
附:板书设计捅马蜂窝起因经过结果认识马蜂精神盼望马蜂回归
第六课:我没有钓到那条鱼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惬意”“深谙”“暗忖”“功亏一篑”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能感悟课文借钓鱼所阐明的做人的道理。
3通过朗读,感受课文语言文字的美,领悟环境描写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悟叔叔说的话所蕴含的道理。
难点:揣摩环境描写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出示课题
同学们,知道怎么钓鱼吗?体验过钓鱼的乐趣吗?当鱼儿咬住鱼钩,你用力向上提鱼起来时,鱼儿在水中用力挣扎,那颤动的渔竿,绷紧的渔线,钓鱼者激动的心情,真是让人回味无穷。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篇写钓鱼的课文,去体味一下钓鱼的乐趣吧。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给不会读的字、词作上符号,反复读几遍。
2教师检查下列词语的读音。跋涉惬意深谙甩出诱饵鼓励塞到手里若无其事欣喜若狂慢条斯理功亏一篑意味深长自吹自擂注意听学生读字、词的发音,相机正音。
3在课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深谙:课文指叔叔很熟悉哪儿有小鱼。
暗忖:心理暗暗地想。
若无其事:装作没发生什么事一样。
欣喜若狂:高兴得不得了。
意味深长:话语含意深远。
慢条斯理:形容说话或做事很慢,不慌张。
自吹自擂:自己吹嘘自己。
4仔细默读课文,大致把握课文内容。
(1)学生逐段默读课文,在理解每段内容的基础上,简述课文内容。课文开头总写了第一次钓鱼让人难忘,接着写那次钓鱼的具体经过和钓鱼给“我”的启示,最后再次强调这次钓鱼所明白的道理令“我”终身受益。
(2)引导学生感悟课文谋篇布局上的特点。课文按“总—分—总”的结构安排材料,使文章首尾照应,结构完整。
三、深入研读,悟情悟理
1研读第2~5段。
(1)自由读第2~5段,说说这几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①这几段主要写了钓鱼的时间,当时的怡人景色和钓鱼的经过。
②提问:第2段介绍钓鱼的时间和怡人的景色是哪些句子?找出来读一读。“那是初秋时节的一天,和煦的阳光静静地照耀着树林,在地上投下长长的阴影,使我们觉得格外凉爽惬意。一路上,树叶苍翠欲滴,十分悦目;花儿鲜艳可爱,芬芳醉人;鸟儿们叽叽喳喳,欢叫不已。”
③引导学生理解这段话中的词语:
惬意:快意,舒适。
苍翠欲滴:绿色非常饱和,像要滴出来似的。
④这段景色描写的话,写了许多景物,把当时的环境形象地展现了出来,有绿树、有阳光、有阴影、有鲜花、有鸟儿的欢叫,可谓形、声、色都作了描绘,作者这样写,表达出当时的心情怎样?表达出当时作者的兴奋与愉悦。
⑤请学生带着兴奋愉悦的感情读读这段环境描写。并体会环境描写对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提问学生,课文和句子具体写钓鱼的经过情况是怎样的。
①引导学生抓住以下词语和句子了解钓鱼的经过和人物情感的变化。眼巴巴——大为失望——恳求叔叔——满脸沮丧“我模仿着别人钓鱼的样子,甩出钓线……眼巴巴地等候鱼儿来咬食。”(抱有极大希望钓鱼。)“好一阵子什么动静也没有,我不免大为失望。”(希望变成了失望。)“我望着叔叔,脸上露出恳求的神色。”(无奈下的求助。)“我掉转头,欣喜若狂地喊道:„我钓到了一条!‟„还没有哩。‟叔叔慢条斯理地说。”(一有动静“我”激动不已。)“我满脸沮丧地一屁股坐在草滩上。”(非常气馁,并为鱼儿逃走和自己的盲目吹嘘而沮丧。)
②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感情变化?引导学生理解叔叔的一段话:“在鱼儿尚未被拽上岸之前,千万别吹嘘你钓到了鱼。在事情未办成之前就自吹自擂一点用也没有,纵然办成了也无须自夸,这不是明摆着吗?”组织学生读这段话,讨论交流这段话的含义。引导学生明白:事情没办成就四处张扬,吹嘘是不可取的,只会带来烦恼和沮丧;做事要养成谦虚务实的好习惯。
2把2~5段完整地读一读。
3学习课文最后一段。学生齐读这段课文,思考并说一说这段话与课文第一段有什么联系。(结尾强调这次钓鱼使“我”终生受益,与课文首段介绍钓鱼难忘相互照应,对体现作者思想,保持文章结构完整有着积极作用。)
四、总结全文,深化理解
1学生浏览全文,想一想,自己在生活中,有无像“我”一样的冒失与冲动。
2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受到了什么启发。
五、作业设计
1抄写课文中生字新词。
2学习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心理的写法,写一个小片断。
3找出课文前后照应的语句,体会其作用。
附:板书设计我没有钓到那条鱼情绪变化:兴奋——失望——欣喜——沮丧明白道理:无须自夸谦虚务实文
第七课:藏羚羊的故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能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体会老羚羊与小羚羊、科考队员与藏羚羊之间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动物与动物之间、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
难点:激发学生关爱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藏羚羊的挂图(或《可可西里》中关于藏羚羊的录像片断。)
学生:课前收集有关藏羚羊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识藏羚羊
1教师出示藏羚羊挂图(或录像片断),向学生介绍藏羚羊。
藏羚羊,别名长角羊,羚羊,属牛科。主要分布在我国青海、西藏、新疆三省区,现存种群数量7~10万只。藏羚羊是我国青藏高原的特有动物和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和国际贸易公约》中严禁进行贸易活动的濒危野生动物。
它一般体长135厘米,身高80厘米,体重45~60千克。雄性藏羚羊角长而直,乌黑发亮,雌性无角。
2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或图片,进一步了解藏羚羊。
3提示课题。刚才大家交流了有关藏羚羊的资料,了解了一些有关藏羚羊的知识。我们将进一步了解发生在藏羚羊身上的故事,请大家齐读课题。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生字新词,注意读准音,记住形。驱使车厢碾碎敷伤口气息奄奄蹭后腿噙着眼泪湿漉漉渗着血水
(1)抽学生读勾画的字词,相机正音,注意“眶”“渗”的读音。
(2)找出难读的字,同桌相互分析识记字形,注意“敷”“噙”“漉”的字形。
(3)学生课堂写生字词。
2默读课文,大致了解内容,理清文章条理。课文先写一只老藏羚羊冒死截车,向过路行人求救的无助与悲哀,接着写科考队员耐心细致地救助受伤的小藏羚羊。后来小藏羚羊伤愈回归大自然,回到老藏羚羊的身边。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三、深入研读课文,体会思想
感情过渡语:前面我们大致了解了课文内容,理清了课文条理,请同学们想一想,课文哪个情节给你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1研读1~4段。
(1)学生自由读1~4段,边读边勾画描写老羚羊动作、神态的词句,思考:从这些动作、神态中,你悟出了什么?
重点体会的词句:
①一只藏羚羊从对面的草坡上飞奔而下,一直奔到狭窄的路中央,“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体会老羚羊内心的急迫。)
②那只老羚羊纹丝不动地跪在车前,并用一种乞求的眼神盯着他俩。(体会老羚羊的无助与哀求。)
③它缓缓站起身来,一步一回头地往草坡上走。(老羚羊为救小羚羊冒死拦车,为人带路,让学生体会其对小羚羊的关心和对人类的信任。)
(2)学生交流自己的感悟。
(3)带着体会到的感情,学生朗读课文第1~4段。
2学习第5~7段。
(1)学生齐读5~7段。
(2)学生勾画出描写科考队员救助小羚羊的动作的词,感受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汇报交流救助小羚羊的动作词语。
科考队员的哪些动作让你感动?拿矿泉水给小羚羊喝。找出一些消炎的药,碾碎后,敷在小羚羊的伤口上……又用纱布,小心翼翼地把伤口裹好。将受伤的小羚羊抱回车上。
(3)从这些动作中,你感受到什么?
引导学生:感受到科考队员热爱动物,关爱动物的美好心灵。
3学习课文第8~10段。
过渡语:同学们,科考队员在归程中,把痊愈的小羚羊放回原先的草坡上,小羚羊欢快的叫声引出了那只老羚羊,它们又团聚了。这是一幅多么令人激动的画面啊。请同学们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朗读第8~10段。
(1)读了这段话,同学们体会到了什么?从以下词句体会:
①“那只老羚羊比先前消瘦了很多。”(体会老羚羊对小羚羊的牵挂。)
②“活蹦乱跳的小羚羊,围着老羚羊边跳边叫;老羚羊慈爱的目光在小羚羊身上扫来扫去,还不时用嘴去蹭小羚羊的后腿。”(体会团聚后的两只羚羊的欢悦和它们之间的亲昵之情。)
③找出写科考队员神态动作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科考队员此时是怎样的心情?
(2)引导学生抓住“噙着眼泪”“默默地注视”等词语,体会科考队员被老羚羊的行为所打动,被羚羊间的爱所打动,从而激发学生理解动物之间、人与动物之间和谐相处的感情。
四、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1让学生说说发生在科考队员与藏羚羊之间的这件事的大意。
2回顾老羚羊的行为举止,感悟出老羚羊对小羚羊的慈爱,体会动物之间的亲情。
3回顾科考队员的所作所为,感悟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4引导学生说自己学完课文后的体会:关爱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
5美美地读课文,读出感情。
五、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新词,用“肃然起敬”“小心翼翼”造句。
2写出读了本课后的感受。
附:板书设计藏羚羊的故事羚羊求救
队员救助
羚羊团聚和谐相处 第八课:蝈蝈
教学目标
1能领悟课文的内容,感悟课文故事蕴含的深意。
2能感受对话描写的精练优美,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关键词句,感受对话描写的精美。
难点:推测蝈蝈不见了的真正原因。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读课文
1教师播放一段蝈蝈鸣叶的录音。
2激趣对话: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昆虫的叫声吗?(蝈蝈)这叫声是那么的清脆、响亮,像一首美妙的乐曲。在生活中,你们听到过这种叫声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一段关于蝈蝈的故事吧。
板书课题。
3请同学们将课文自由地读一遍,注意读通顺。如果有不认识的字,或者有不理解的词,自己通过查字典弄明白,并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
二、再读课文,整体把握内容
1浏览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弄清文章内容。
(1)理解第一段的内容,认识关在笼子里的蝈蝈的可怜与祈求的样子。
(2)了解第2~17段,知道蝈蝈从不叫到叫起来,到叫声使人厌烦的过程,从中悟出两个不满8岁的孩子针对蝈蝈的对话,对爷爷的影响。
(3)理解18~19段,推测蝈蝈不见了的真正原因。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述课文内容。
三、细读课文,探究人物思想感情
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体会蝈蝈在笼中的感受。
①引导学生理解叙写蝈蝈动作、神态的词语:不安地爬动、触须……伸出来,可怜巴巴地摇晃、吁唤、祈求。
②让学生从以上词语中,感悟蝈蝈关在笼中的感受,并相互交流,体验蝈蝈在笼中的不适应。
2学习第2~17段,把握课文具体内容。
(1)自主朗读第2~7段,从对话描写中感悟人物对蝈蝈不叫的原因的猜测。
(2)朗读第8~12段,感悟蝈蝈叫起来后,老人和小孩子的高兴劲。提醒学生理解“又清脆又响亮”“得意”“手舞足蹈”等词语,从中感悟人物的心情。
(3)朗读第13~17段,感受人物产生的厌烦情绪。重点理解人物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特别是两个孩子的议论所表达的情感。
3学习课文第18~19段,揣摩人物思想感情。
(1)读课文18~19段,想一想蝈蝈真的是“逃”走了吗?从哪个句子看出蝈蝈不是“逃”走的。引导学生讨论。
(2)自己交流:是谁放走了蝈蝈?他为什么要放走它?
四、回归全文,体会感情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话部分可以分角色朗读。
2提问学生:把蝈蝈关在笼子里,蝈蝈能否自由生活?放走笼中蝈蝈的人,做法对不对?为什么?学生讨论交流,提升对课文思想感情的认识。
3组织学生讨论:在自己的生活中,你准备怎样对待小动物?善待小动物有什么意义。
五、作业设计
1自主抄写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2美美地读课文,想一想对话描写在作文中有什么作用
积累与运用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比喻的基本特征,明确有“像”“好像”的句子并不都是比喻句这一语言现象。
2积累相关词语,丰富词汇。
3学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
4能在口语交际中与同学交流自己曾经干过的“傻事”,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5能从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选一件感受较深的事写一篇记叙文。
6自主阅读短文,通过阅读理解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比喻的基本特征:学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教学时数
3~4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而知新
1出示课本中四个句子,学生自读这些句子。
2引导学生思考:这四个句子都带有“像”或“好像”,它们都是比喻句吗?(明确其中1、3是比喻句,2、4不是比喻句。)
3想一想,比喻句有什么特征?比喻句是打比方的句子,往往要把甲事物比作乙事物。如课本中的第1句,把“马蜂窝”比喻成“一只大莲蓬”;第3句,把“光芒”比喻成“明洁的丝绸”。而第2、4两句虽然也带有“好像”“象”,但它们不具备打比方的特征,也找不出打比方用的甲事物和乙事物。第2句中的“好像”带有判断的意思,说明“听到爷爷在屋内的呼叫”不是很确切;第4句中的“像”带有推测的意思,说明“非将这片沙滩征服不可”的看法,是作者主观上的一种推新。小结:让学生明确比喻句的基本特征,不能把是否有“像”“好像”作为判断比喻句的标准。
4师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带有“像”“好像”的句子,判断是否是比喻句。
举例:
(1)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比喻,把马蜂比作战斗机。)
(2)突然间,好像有什么东西在拽我的钓钱。(不是比喻句。)
(3)我首次钓鱼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像刚刚发生在昨天一般。(不是比喻句。)
(4)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比喻句,把长江比作巨蟒。)
5再自由读课本中的四个句子,加深比喻句与非比喻句的印象。
二、语海拾贝
1学生自读本栏目中的词语,反复读几遍,想想这些词语有什么共同点。(都是写“绿”的色彩的词。)
2再读,看这些写“绿”的词语又有什么不同点?第一排三个词语写绿的形态;第二排的三个词语写“绿”的花园;第三排的三个词语写绿的时间。
3背诵这九个词语,并抄写在积累本上。
4师生互动,再找出一些写“绿”“红”或“蓝”的色彩的词语,分别归类在时间、范围、形态三个方面,再读一读。
三、互动平台
1读课本中本栏目的对话,想想自己明白了什么。秦学的话告诉我们,要联系上下文,才能正确理解句子的含义;郝思的话告诉我们,要联系生活实际,设身处地地去想,这也是理解句子含义的一种方法。
2理解句子的含义,用上面两种方法很不错。你还有什么好的方法?与同桌交流一下,注意举例说明。还可以用抓重点词语的方法,理解句子的含义。例如“面对这死去的小飞虫,一种罪孽沉重地压在我心上”这句话中,“沉重地压”这个词,就充分地暗示出了作者为伤害了马蜂而后悔和难受的意思。
3分角色朗读本栏目中的对话,加深对理解句子含义的各种方法的理解。
4作业:归纳理解句子含义的各种方法,并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四、口语交际
1谈话导入,打开思路。
同学们,《捅马蜂窝》这篇课文,讲了作者小时候捅马蜂窝挨蜇的趣事。作为小孩子,谁没有这类淘气的经历呢?你们也一定干过一些幼稚、顽皮、莽撞的“傻事”吧。仔细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