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童年教学设计
篇一:《我的童年》教学教案
【课 题】:我的童年(第1节)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的复杂情感
2、品读课文,学习作者朴素真诚的写作语言
3、联系生活实际,树立珍惜童年、热爱生活的思想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的写作特点及朴实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价值观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前置性作业】
检查预习
肃然起敬 万象更新 诞dàn生 孤苦伶仃
教 谕yù 龙肝凤髓溺nì爱蹿cuān房越脊
浑浑噩噩习以为常 光大门楣m?i椽chuán子
二:【讲授新课】
1、导入作者简介
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
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
2、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1)围绕“我的童年”,作者写了哪些人,哪些事?
介绍了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父亲与叔父艰难的生活;我每天最高的享受;偷吃
死面饼子的趣事;介绍我的启蒙老师;回忆童年时的小伙伴;交代我离开故乡的
(2)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总写作者对童年的感受
第二部分(2——13)写我童年的生活
第二层(11——13)离开故乡,抒发思乡之情
三:【巩固练习】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1、作者开篇即说“ 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
黄”结合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如此形容自己的童年? 匮乏,吃的是红高粱面饼,连基本的生活物资——盐,都无钱可买;“半个白面
馒头”就是作者眼中最好吃的东西,家里“连带字的什么纸条子也没见过”;在济南叔父家,“我”的精神生活并不如意,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离开母亲,几次梦
2、品味语言
学者钟敬文这样评价季羡林的散文“浮花浪蕊岂真芳,语朴情醇是真行;我 例如:“我父亲同另外的一个弟弟(九叔)孤苦伶仃,相依为命,房无一间,四:【复习归纳】
本文回忆了我的童年生活,再现了20世纪初山东农村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
状况,表达“我”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板书设计:
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
父亲与叔父艰难的生活
我每天最高的享受
偷吃死面饼子的趣事 浓浓的思乡之情
介绍我的启蒙老师
回忆童年时的小伙伴
交代我离开故乡的原因
教学反馈:
课题:我的童年 第1节
班级: 姓名: 成绩: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预习·交流·评价:
1、季羡林:()人,学者、翻译家、()
2、给括号前的字注音
生疏()溺()爱家徒()四壁 万象更()新 浑浑噩噩()孤苦伶()仃()
评价:
新知·巩固·展示
3、文章可分为几大部分,各个部分主要内容是什么?
评价:
训练·拓展·提高
我的童年(节选)
季羡林
假(jiā jià)
山后,或者一个盖()的工地上,拿出“闲书”,狼吞虎咽似(shì sì)的大看起来。常常忘了时间,忘了吃饭。
说中的绿(lù lǜ)林好汉非常熟悉,他们的姓名都背得滚瓜烂熟,连他们使用的兵器也如数(shǔ shù)家珍,比教科书熟悉多了。
鼻子一哼,冒出一道白光,白光里带着宝剑,射杀坏蛋,然后再一哼,白光和剑
有一回,一个小朋友告诉我,把右手五个指头往米缸里猛戳,一而再,再而
1.“戳”字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 ;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 部,再
(3)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
5.相信大家都喜欢看闲书,你能把你最喜欢的闲书推荐给大家吗?并说说你推荐
吞吞吐吐()陌生()细嚼慢咽()
评价:
纠错·归纳·整理
说说你觉得季羡林的童年是怎么样的?你的童年跟他的有什么不同?
评价: 篇二:《我的童年》(季羡林)教学设计
《我的童年》教学设计
神木二中宋焕珍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诵读古诗《村居》、《宿新市徐公店》,播放《童年》,让学生谈自己对童年的认识,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2.注意以下词语的字音和字形
肃然起敬 万象更新 诞生 孤苦伶仃
教 谕龙肝凤髓溺爱 蹿房越脊 浑浑噩噩习以为常 光大门楣 椽子
自学指导:
第一部分(1)总写作者对童年的感受
第二部分(2——13)写我童年的生活
第二层(11——13)离开故乡,抒发思乡之情
四、合作梳理,回眸童年 1.围绕“我的童年”,作者写了哪些人,哪些事?
2.作者开篇即说“ 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结合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如此形容自己的童年?
3.作者的童年生活有什么特点?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一特点的。2.作者的童年是物质和精神都饱受苦难的年代。在父母身边时,物质生活极度匮乏,吃的是红高粱面饼,连盐都无钱可买;“半个白面馒头”就是作者眼中最好吃的东西,家里“连带字的什么纸条子也没见过”;在济南叔父家,“我”的物质生活好些了,但精神生活并不如意,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离开母亲,经常在梦里哭醒。
3.作者的童年可以说是苦难的童年,在苦难之中饱含着深沉的亲情、淳朴的乡情、诚挚的友情。
五、把握语言,品味童年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言进行赏析。
(2)6—8段中“我”“每天最高的享受”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我”“每天最高的享受”是“我”三四岁时,奶奶每天给“我”的半个馒头。
(3)第8段中说“这些芝麻绿豆般的小事是不折不扣的身边琐事”,“我”写这些“琐事”的目的是什么?
这些琐事使我终身受用不尽。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我们走进了季羡林先生的童年,展现了童年了生活的苦难,同时也包含了深沉的亲情、淳朴的乡情、诚挚的友情,揭示了童年生活对自己的深刻影响,相比之下,我们的童年生活是何其幸福,让我们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吧!
七、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辛酸
苦涩 我的童年
乐趣
怀念 篇三:《我的童年》教学设计
《我的童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设想:
本课一课时
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教学过程:
我的童年季羡林(板书)
三 读课文,理解个部分内容:
最穷的村中最穷的家——出生时代的背景和贫穷的家庭状况
父辈们——介绍了家世,交代家庭贫困的原因
每天最高的享受、开始认字——吃穿学玩都很穷
离开故乡——去济南表达对母亲的爱与思念
总:非常穷——为何穷——怎样穷
作者记叙自己的穷困生活,目的是什么?
到济南,改善了生活条件,有机会正式上学,有机会大量读书。从这里他考入清华大学,为他后来的成为国际声望的学者和著名的散文家奠定了基础。
但是,自此他离开了母亲,到叔父家学习,在这里,他认识到母亲是真正爱自己的人。
第二篇:《我的童年》教学设计
《我的童年》 第一课时
设计思路
《我的童年》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5篇课文,该单元以“人生”为主题展开。
《我的童年》是一篇自读课文。文章记叙了作者“灰色”的童年,表现出作者对童年往事的复杂感受和对母亲、奶奶、儿时伙伴等的真挚感情。文章阅读难度不大,但在行文构思、素材选择、情感表达、语言风格等方面都有许多值得品味的地方。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掌握注释及课文中生字词的音、形、义。
2、了解季羡林及其作品相关文学常识。能力目标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
2、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情感目标
1、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2、联系生活实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教学重点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
2、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2、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点拨法、情境教学法 学法:目标导学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播放情境音乐《童年》,导入课文,激趣引思。(约3分钟)
有人说童年是一首歌,欢快的音符却难以唱尽它丰富的旋律;有人说童年是一幅画,绚丽的色彩却难以描尽它多姿的回忆。冰心曾在《春水》中深情地吟诵——“童年呵,是梦中的真,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那么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童年是怎样的呢?
二、初读课文,畅谈感受。(约10分钟)
(一)、多媒体展示目标。知识目标
1、积累掌握注释及课文中生字词的音、形、义。
2、了解季羡林及其作品相关文学常识。能力目标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
2、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情感目标
1、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2、联系生活实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检查预习,展示多媒体。
1、走近作者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聊城市临清人,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翻译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唯一的终身教授。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他翻译了印度著名大史诗《罗摩衍那》,著有散文集《天竺心影》、《朗润集》以及《季羡林散文集》等。
《季羡林自传》:季羡林先生用自己的笔,讲述了他从山东临清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孩子,一步一步成长为学贯中西、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的人生历程,记述了他九十多年来所遇到的人和事,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展示了他个人的奋斗经历和情感世界。
2、检查生字、注音:
一垄lǒng 教谕yù 龙肝凤髓suǐ 蹿房越脊cuān 门楣méi 椽子chuán
3、检查词语解释:
肃然起敬:恭敬地产生敬仰或钦佩的感情。万象更新: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龙肝凤髓:比喻极难得的珍贵食品。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季羡林先生出生在一个怎样的家庭?他经历了怎样的童年生活?
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拨:一个贫寒而落魄的家庭,他的童年生活是困苦的,在经济上极度贫穷而落后。
三、合作探究,披文入情。(约20分钟)(一)、细读课文,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1、围绕“我的童年”,作者写了哪些人,哪些事?
2、作者开篇即说“ 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结合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如此形容自己的童年?
3、作者的童年生活有什么特点?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一特点的。
4、“每天最高的享受”这一部分中,作者写道:“现在写这些事情还有什么意义呢?”结合本文内容,探究作者写这些事情有什么意义。(二)、品味、讨论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者钟敬文这样评价季羡林的散文“浮花浪蕾岂真芳,语朴情醇是真行;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试结合文章内容,品析季羡林散文“语朴情醇”、“野老话家常”的特点。
6、这些芝麻绿豆般的小事是不折不扣的身边琐事,使我终身受用不尽。
7、我每次想到这样一个光着屁股游玩的小伙伴竟成为这样一个“英雄”,就颇有骄傲之意。
8、尽管此时不但能吃上白面馒头,而且还能吃上肉,但是我宁愿再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
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拨:
1、介绍了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父亲与叔父艰难的生活;我童年的苦难与享受;我 最早的学习生涯:老师与同学;伤感中离开故乡,踏上新生之路。
2、作者的童年是物质和精神都饱受苦难的年代。在父母身边时,物质生活极度匮乏,吃的是红高粱面饼,连盐都无钱可买,“半个白面馒头”就是作者眼中最好吃的东西,家里“连带字的什么纸条子也没见过””;在济南叔父家,“我”的物质生活好些了,但精神生活并不如意,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离开母亲,经常在梦里哭醒。所以作者回忆起童年生活,眼前没有喜气洋洋的红色,也没有生气勃勃的绿色,只是一片无奈悲凉的灰黄。
3、作者的童年可以说是苦难的童年。作者出生的家庭极度贫穷,一年到头,只能“啃红高粱饼子就哭咸菜”,偶尔吃一回白面馒头如同吃“龙肝凤髓”一般;为吃一块白面饼子,竟被赶到水坑中。作者在6岁时便不得不离开家乡,离开父母,这对一个孩子来说,无疑也是极为残酷的事情。这些都是作者童年苦难生活的表现。
4、能激励我前进,鼓舞我振作;促进我养成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的良好习惯;提醒做父母的爱护子女要得法。
品味、讨论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5、“我父亲同另外的一个弟弟„„概可想见”,虽无过多的描述,只是平平淡淡的陈述事实,读来却让人心酸。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
6、“受用不尽”是“享受不完”的意思。在苦难生活中的一点温馨的爱,让“我”在以后的生活中享受不尽,得到的关心和爱护,能抚平在现实生活中饱受创伤的心灵。
7、“竟”有“意想不到”之意,“骄傲”有“自豪”的意思在里面。作者为自己有这样一个武艺高强、讲义气、充满传奇色彩的朋友而感到高兴。
8、尽管作者此时能吃上白面馒头和肉,但他却在叔父家寄住,远离父母,远离家乡,这句话表达了他对母亲浓浓的思念之情。
四、对照梳理,积累运用。(约8分钟)
(一)、迁移拓展,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1、作者是怎么介绍父亲和叔父在济南的经历的?
2、作者详写举人太太给我拿白面馒头的情形有什么作用? 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拨:
1、作者连用了四个四字短语,用“拉”“扛”“当”“卖”四个动词,简练概括地写出了父亲和叔父在济南所从事的艰辛工作,表现了他们为生存,在人生地疏的环境中的艰难挣扎。
2、说明“我”对这一情形的印象极为深刻,突出了“我”吃白面馒头的奇妙感受,也反衬了“我”家的贫穷与生活的艰苦。
(二)、当堂训练
1、指出下面句子中引号的用法。
① 我最早的关于政治的回忆,就是“朝廷”二字。② 哪能被“革命家”打倒在地。
2、作者两个小伙伴的命运和遭遇说明了什么?
3、“现在写这些事情还有什么意义呢?”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强调;反语。
2、说明他们悲剧命运的根源是那个动荡多难的社会。
3、设问。这一设问起过渡作用,由上文的叙述引出下文的议论,阐发了作者人生的感悟。同时这一设问句也起到引发读者思考的作用。
五、课堂小结。(约2分钟)
1、本文回忆了作者的“灰黄”的童年生活,表现出作者对童年往事的复杂感受和对母亲、奶奶、儿时伙伴等的真挚情感。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那个动荡多难的社会才是他们悲惨命运的根源,我们更应该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建设更美好的明天。
六、作业设计。(约2分钟)
A层:课后“研讨与练习”题
一、题二。
B层: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以《我的童年》为题,写一篇小作文。板书设计
我的童年
季羡林
贫穷的家庭 凄苦的童年
艰辛的父辈 心酸的回忆
我的童年 吃白面的回忆 深远的影响 要珍惜现在生活
童年的伙伴 离乡去济南 教学反思
本课是课改以后新入选的一篇阅读课文,没有充足的、现成的资料供我参考和使用,于是我自己带着课后问题先认真研读课文,在熟读课文之后,设置三维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紧扣课标,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重、难点突出,易于不同的学生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共设置7个教学环节。检查预习这个环节非常很重要,先是走近作者,检查学生对作者的预习;对于字音、字形、词语的理解,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上课时以检测的形式出现,可以看出学生对作者及词语的理解非常到位,这一教学形式,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在第二个环节,让学生速读课文,理清文意,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在第三个环节,突破教学难点,抓住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对于不同小组进行实时的指导,可以很好的实现师生的互动。在第四个环节,品味语言,感受童年。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从炼字、修辞、情感等方面进行品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也是教学多元化的体现,对于同一句话,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赏析,分析的过程,也是发现美的过程,也是锻炼表达能力的过程,在这一环节,学生的表现也比较精彩,形成一个课堂教学的小高潮。第五个环节是知识迁移拓展,让学生联系实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第六个环节是教师进行归纳整理,让学生形成整体的印象,强调作者的童年生活主要特点是苦涩、辛酸,但也不乏温情和乐趣,同时也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启发学生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第七个环节是布置作业,让学生写自己的童年生活,既可以进行写作训练,也可以回顾自己的童年生活。
总体来看这一节课比较成功,教学目标合理,教学流程清晰,课堂气氛较为活跃,美中不足的就是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及时,对中下等后进学生的关注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发扬优点,争取更大的进步。
第三篇:《我的童年》教学设计
《我的童年》教学设计
尹茹青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梳理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品味质朴语言,领悟季羡林先生苦难童年的意义 【课时设计】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走近大师,引童年
播放2006年《感动中国》季羡林先生部分:(屏显)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同学们,你们知道他吗?认识他吗?被人们称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的季羡林先生又有着怎样的人生,怎样的童年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大师,一起去感受他的童年岁月吧!(板书标题、作者)
二、朗读课文,知童年
1.请大家自由的大声的朗读课文,读完之后,谈谈自己的疑问和感想。
2.收集整理学生的疑问和感触。
(问题预设:
学生的问题呈现可能有:
①季羡林先生为什么说他的童年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暗呢?
②他为什么以能有“山大王”的同学为荣呢?
③离开故乡,他过上了好日子,为什么还宁肯再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呢?
……)
3.在学生疑问和感想基础上梳理文章的内容:
投:作者都是从哪些方面回忆了童年的生活片段呢?作者是用哪一个词来概括自己童年生活的感受的呢?
明确:一共从五个方面回忆了自己的童年:家庭、父辈、“享受”(吃食)、识字、离乡。这一切都是“灰黄”的。(板书:家庭、父辈、“享受”、识字、离乡 灰黄)
4.如果用“金色”来形容我们的童年的话,那你是怎样来理解季羡林先生对童年的感觉——“灰黄”的呢?仔细品读课文,试着换一个词来诠释“灰黄”,并结合课文说明你这样表述的理由。(屏显)
灰黄的童年就是 的童年。
教学预设:
灰黄的童年就是贫穷的童年——我们家是最穷的村中最穷的家。当时全中国的经济形势……而我们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穷的家。
灰黄就是家庭苦难的童年——父辈们孤苦伶仃,相依为命。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两个无父无母的孤儿,活下去是什么滋味,活着是多么困难。几次饿得到枣林去捡落到地上的干枣充饥。最后被迫弃家出走,到济南卖苦力。
灰黄的童年就是家境异常艰苦的童年——一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常只能吃红高梁面饼子;没有钱买盐,把盐碱地上的土扫起来,在锅里煮水,腌咸菜,什么香油,根本见不到,一年到底,就吃这种咸菜。
灰黄的童年就是单调的童年——家里没有一本书、连带字的什么纸条也没有见过。连有“山大王”这样的同学都成为了骄傲。
灰黄的童年就是孤独的童年、难过的童年——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离开了自己的母亲,他心里回事什么滋味,非有亲身经历者,实难体会。我曾有几次……就苦咸菜。
教师总结:其实,我不难发现作者谈到了灰黄就是心灵的苦难,苦难是家庭的贫穷,苦难是生活的艰辛,苦难是求知的单调,苦难是心灵的孤独。这个苦难分为两个方面:生活的苦难和精神的孤独。(板书:生活的苦难 精神的孤独)
三、细读课文,品童年
(一)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我甚至想说,没有身边的琐事,就没有真正的好散文,我们的灵魂往往以一些琐事触动起。”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就是着眼于身边的琐事来写。细细品读课文,抓住文中最能触动你的一词一句,读一读,品一品,谈一谈。要求先大声朗读,再小声品读,并圈点批画。先在组内交流,然后推举代表发言。
教学预设:
1.品读第一部分:
我们家是最穷的村中最穷的家。当时全中国的经济形势……而我们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穷的家。
教师引导:穷到什么程度?引导学生结合相关背景,品读“……最穷的县。我们村在穷县中是最穷的村,而我们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穷的家。”中三个“最”字的含义,并指导朗读。
适时补充:(屏显)
家里日子是怎样过的,我年龄太小,说不清楚。反正吃得极坏,这个我是懂得的。按照当时的标准,吃“白的”(指麦子面)最高,其次是吃小米面或棒子面饼子,最次是吃红高粱饼子,颜色是红的,像猪肝一样。“白的”与我们家无缘。“黄的”(小米面或棒子面饼子颜色都是黄的)与我们缘分也不大。终日为伍者只有“红的”。这“红的”又苦又涩,真是难以下咽。但不吃又害饿,我真有点儿谈“红”色变了。
——《赋得永久的悔》
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我们家是贫中之贫,真可以说是贫无立锥之地。十年浩劫中,我自己跳出来反对北大那一位倒行逆施但又炙手可热的“老佛爷”,被她视为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她手下的小喽啰们曾两次蹿到我的故乡,处心积虑把我“打”成地主,他们那种狗仗人势穷凶极恶的教师爷架子,并没有能吓倒我的乡亲。我小时候的一位伙伴指着他们的鼻子,大声说:“如果让整个官庄来诉苦的话,季羡林家是第一家!”
——《赋得永久的悔》
教师总结:三个“最”字,让我们理解了季先生童年家庭的境况。贫贱家庭百事哀。灰黄或许就是贫穷,就是作者对饥饿、对贫穷的深刻回忆。
2.品读第二部分
可是我降生时祖父、祖母都已去世……几次饿得到枣林去捡落到地上的干枣充饥。最后被迫弃家(其实已经没了家)出走,兄弟俩逃到济南去谋生。
重点品析“房无一间,地无一垄”、“无父无母的孤儿”、“饿得到枣林去捡落到地上的干枣充饥”的细节,为什么“被迫弃家出走”,“逃”字的含义等等。
适时引导并补充:(屏显)
母亲的娘家姓赵,门当户对,她家穷得同我们家差不多,否则也决不会结亲。她家里饭都吃不上,哪里有钱、有闲上学。所以我母亲一个字也不识,活了一辈子,连个名字都没有。她家是在另一个庄上,离我们庄五里路,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
——《赋得永久的悔》
总结:灰黄或许就是苦难的家庭,苦难的家世。那些父辈痛苦的记忆,留给季羡林先生深深的伤痛。
3.品读第三部分:
一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常只能吃红高粱面饼;没有钱买盐……一年到底,就吃这种咸菜。
重点品析:“一年到底”这个词的含义。“一年到底”是什么意思?“一年到底”说明了什么?你能体会到那种生活吗?明确:可见生活的艰辛,艰苦。
我三四岁的时候……这是我每天最高的享受,最大的愉快。
重点品析:为什么是最高的享受?最大的愉快?说明了什么?
作者在写这一部分的时候是一种什么心情?哪些词语体现了这种心情?是不是给“灰黄”不一致了呢?
讨论明确:连吃一个白面馒头,都成了我一天的最高的享受。“最高享受的深层含义”——应该是带泪的微笑——更折射了家中那种生活的苦痛!
有一年夏天,大概我拾的麦子比较多……我就站在水中把剩下的白面饼子尽情享受了。
重点品析:吃完了饭,为什又偷一块吃?体会“尽情”的深刻内涵。
总结:作者就是这样,如话家常般的叙述、没有矫揉、没有造作,只有质朴和真纯,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童年所经受的苦难。
增加下面的内容:
屏显:
季羡林先生的语言特点:
①季羡林先生的散文风格平实、诚挚,是不曲不隐的本色写作。读其文,可见其人。
②季老的文字平白浅近,没有华丽词藻,没有骈四骊六,甚至不表露深爱和沉痛。
③昔年黄遵宪倡导“我以我手写吾口”,季先生则是“我以我手写吾心”。文字平淡如水,而其中对生活的感悟却醇厚如酒,质胜于文,不舍本逐末以辞害义。
让我们再一次朗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那种平和、冲淡而又质朴的情感。
4.品读第四部分
家里没有一本书、连带字的什么纸条也没有见过。”、“连有“山大王”这样的同学都成为了骄傲。
重点品析:为什么颇有骄傲之意?
总结:灰黄的童年或许就是单调、就是寂寞。
5.品读第五部分
到了济南以后,过了一段难过的日子……但我宁愿再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
重点品析:为什么会“从梦里哭着醒来”?为什么宁愿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这说明了什么?
总结:灰黄的童年或许就是孤独的童年、难过的童年。那种心灵的寂寞和无助。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离开了自己的母亲,多少次梦中醒来。让我们设身处地的想一想,那种精神的孤独和心灵的无助怎么能让人相信和理解?
让我们再一次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体会作者——一个六七岁孩子离开母亲后的那份深深的孤独和内心难言的苦痛!
四、资料链接,悟童年
季羡林先生是怎样面对这段生活的,又有着怎样的感受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到能表达这种感受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板书:以苦为乐、受用不尽、习以为常)
齐读:“每天最高享受”一节。
总结:这就是季羡林先生,虽然他用了灰黄来描述自己的童年,其实在他的内心深处存在着深深的感激。或许,也正是这种苦难的童年才成就了他坚忍不拔的个性和非凡的人生。(屏显)
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背井离乡,飘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
——季羡林《月是故乡明》
他在《我的童年》(完整版)的结尾这样写道:(屏显)
今天我把自己的童年尽可能真实地描绘出来,不管还多么不全面,不管怎样挂一漏万,也不管我的笔墨多么拙笨,就是上面写出来的那一些,我们今天的儿童读了,不是也可以从中得到一点启发、从中悟出一些有用的东西来吗?
读了季羡林先生的《我的童年》你又有了哪些感悟呢?
季羡林先生长年任教北京大学,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其著作已汇编成24卷的《季羡林文集》,现在即使身居病房,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在“文革”期间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凝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他的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教师小结:其实,或许正是这些童年的“苦难”、“经历”才让季羡林养成了坚韧的品格,能够远离家乡,远离父母,忍受孤独努力求学,从而成为学贯中西的大师。有人这样评价他:“生于忧患,以自强不息成就人生传奇。逝于安乐,用赤诚赢得生前身后名。”是啊,也许正是苦难的童年,才成就了一代大师。(板书:一代大师)
五、关照自我,说童年
同学们,到现在为止,你的问题是不是都解决了?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教师小结:后人在评价季羡林先生的时候这样写道:他“生于忧患,以自强不息成就人生传奇。逝于安乐,用赤诚赢得生前身后名。”是啊,也许正是苦难的童年,才成就了一代大师。个中滋味,我们应该懂得。
季羡林先生用“一片灰黄”来形容他的童年,那么你的童年是什么样的呢?你愿意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呢?为什么呢?
学生谈自己的童年。
第四篇:《我的童年》教学设计
《我的童年》教学设计 天长市实验中学郑殿高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理解词语,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童年的复杂情感。
3、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近季羡林,引出童年
1、童年是什么?(上学生回忆回答)
2、播放2006年《感动中国》季羡林先生部分: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同学们,你们知道他吗?认识他吗?被人们称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的季羡林先生又有着怎样的人生,怎样的童年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大师,一起去感受他的童年岁月吧!(板书标题、作者)
二、简介作者,检查预习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围绕"我的童年”,作者写了哪些人,哪些事?
2、找出文章的纲领句。
3.在学生疑问和感想基础上梳理文章的内容:
4、作者开篇即说“ 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结合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如此形容自己的童年?
四、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1、本文采用小标题的形式结构全篇,有何好处?
2、第四部分,作者为什么重点交代吃的问题?
3、全文除了按时间顺序叙事外,还按怎样的感情线索组织全文?
4、作者童年伙伴哑巴小成了山大王而被杀,作者为什么为他感到“骄傲”?
5、作者在家时把吃白面馒头当作最高享受,离开故乡后,“不但吃上白面馒头,而且还能吃上肉,但是我宁愿再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这是否前后矛盾?
五、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我甚至想说,没有身边的琐事,就没有真正的好散文,我们的灵魂往往以一些琐事触动起。”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就是着眼于身边的琐事来写。细细品读课文,抓住文中最能触动你的一词一句,读一读,品一品,谈一谈。要求先大声朗读,再小声品读,并圈点批画。先在组内交流,然后推举代表发言。
1、穷到什么程度?引导学生结合相关背景,品读“„„最穷的县。我们村在穷县中是最穷的村,而我们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穷的家。”中三个“最”字的含义,并指导朗读。
2、重点品析“房无一间,地无一垄”、“无父无母的孤儿”、“饿得到枣林去捡落到地上的干枣充饥”的细节,为什么“被迫弃家出走”,“逃”字的含义等等。
3、一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常只能吃红高粱面饼;没有钱买盐„„一年到底,就吃这种咸菜。
重点品析:“一年到底”这个词的含义。“一年到底”是什么意思?“一年到底”说明了什么?你能体会到那种生活吗?明确:可见生活的艰辛,艰苦。
4、我三四岁的时候„„这是我每天最高的享受,最大的愉快。
重点品析:为什么是最高的享受?最大的愉快?说明了什么?
5、有一年夏天,大概我拾的麦子比较多„„我就站在水中把剩下的白面饼子尽情享受了。
重点品析:吃完了饭,为什又偷一块吃?体会“尽情”的深刻内涵。
6、家里没有一本书、连带字的什么纸条也没有见过。”、“连有“山大王”这样的同学都成为了骄傲。
重点品析:为什么颇有骄傲之意?
7、到了济南以后,过了一段难过的日子„„但我宁愿再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重点品析:为什么会“从梦里哭着醒来”?为什么宁愿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这说明了什么? 季羡林先生的语言特点:
①季羡林先生的散文风格平实、诚挚,是不曲不隐的本色写作。读其文,可见其人。
②季老的文字平白浅近,没有华丽词藻,没有骈四骊六,甚至不表露深爱和沉痛。
③昔年黄遵宪倡导“我以我手写吾口”,季先生则是“我以我手写吾心”。文字平淡如水,而其中对生活的感悟却醇厚如酒,质胜于文,不舍本逐末以辞害义。
让我们再一次朗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那种平和、冲淡而又质朴的情感。
总结:灰黄的童年或许就是孤独的童年、难过的童年。那种心灵的寂寞和无助。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离开了自己的母亲,多少次梦中醒来。让我们设身处地的想一想,那种精神的孤独和心灵的无助怎么能让人相信和理解?
六、资料链接,感悟童年
1、季羡林先生是怎样面对这段生活的,又有着怎样的感受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到能表达这种感受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板书:以苦为乐、受用不尽、习以为常)
2、齐读:“每天最高享受”一节。
总结:这就是季羡林先生,虽然他用了灰黄来描述自己的童年,其实在他的内心深处存在着深深的感激。或许,也正是这种苦难的童年才成就了他坚忍不拔的个性和非凡的人生。(屏显): 1)、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背井离乡,飘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
——季羡林《月是故乡明》 2)、他在《我的童年》(完整版)的结尾这样写道:今天我把自己的童年尽可能真实地描绘出来,不管还多么不全面,不管怎样挂一漏万,也不管我的笔墨多么拙笨,就是上面写出来的那一些,我们今天的儿童读了,不是也可以从中得到一点启发、从中悟出一些有用的东西来吗?
3、读了季羡林先生的《我的童年》你又有了哪些感悟呢?
七、关照自我,说说童年
1、同学们,到现在为止,你的问题是不是都解决了?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教师小结:后人在评价季羡林先生的时候这样写道:他“生于忧患,以自强不息成就人生传奇。逝于安乐,用赤诚赢得生前身后名。”是啊,也许正是苦难的童年,才成就了一代大师。个中滋味,我们应该懂得。
2、季羡林先生用“一片灰黄”来形容他的童年,那么你的童年是什么样的呢?你愿意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呢?为什么呢?
生谈自己的童年。
八、总结全文,探究主题
九、布置作业,写写童年:季羡林先生一生笔耕不辍,你们如果有兴趣的话,就把我们自己的童年也写出来吧,题目也可以叫做《我的童年》。
第五篇:我的童年教学设计
篇一:《我的童年》教学教案
【课 题】:我的童年(第1节)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的复杂情感
2、品读课文,学习作者朴素真诚的写作语言
3、联系生活实际,树立珍惜童年、热爱生活的思想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的写作特点及朴实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价值观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前置性作业】
检查预习
肃然起敬 万象更新 诞dàn生 孤苦伶仃
教 谕yù 龙肝凤髓溺nì爱蹿cuān房越脊
浑浑噩噩习以为常 光大门楣m?i椽chuán子
二:【讲授新课】
1、导入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2009)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
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
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
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
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
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
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
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2、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1)围绕“我的童年”,作者写了哪些人,哪些事?
介绍了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父亲与叔父艰难的生活;我每天最高的享受;偷吃
死面饼子的趣事;介绍我的启蒙老师;回忆童年时的小伙伴;交代我离开故乡的原因。
(2)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总写作者对童年的感受
第二部分(2——13)写我童年的生活
第一层(2——10)交代我的生活背景,回忆童年在家乡的生活。
第二层(11——13)离开故乡,抒发思乡之情
三:【巩固练习】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1、作者开篇即说“ 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
黄”结合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如此形容自己的童年?
作者的童年是物质和精神都饱受苦难的年代。在父母身边时,物质生活极度 匮乏,吃的是红高粱面饼,连基本的生活物资——盐,都无钱可买;“半个白面
馒头”就是作者眼中最好吃的东西,家里“连带字的什么纸条子也没见过”;在济南叔父家,“我”的精神生活并不如意,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离开母亲,几次梦
里哭醒。所以作者回忆起童年生活,眼前没有喜气洋洋的红色,也没有生气勃勃的绿色,只是一片无奈悲凉的灰黄。
2、品味语言
学者钟敬文这样评价季羡林的散文“浮花浪蕊岂真芳,语朴情醇是真行;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试结合文章内容,品析季羡林散文“语朴情
醇”“野老话家常”的特点。
例如:“我父亲同另外的一个弟弟(九叔)孤苦伶仃,相依为命,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两个无父无母的孤儿,活下去是什么滋味,活着是多么困难。概可想
见 ”虽无过多的描述也只是平平淡淡的记述事实,都让人读来心酸。
四:【复习归纳】
本文回忆了我的童年生活,再现了20世纪初山东农村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
状况,表达“我”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板书设计:
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
父亲与叔父艰难的生活
我每天最高的享受
偷吃死面饼子的趣事 浓浓的思乡之情
介绍我的启蒙老师
回忆童年时的小伙伴
交代我离开故乡的原因
教学反馈:
课题:我的童年 第1节
班级: 姓名: 成绩: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预习·交流·评价:
1、季羡林:()人,学者、翻译家、()
2、给括号前的字注音
生疏()溺()爱家徒()四壁 万象更()新 浑浑噩噩()孤苦伶()仃()
评价:
新知·巩固·展示
3、文章可分为几大部分,各个部分主要内容是什么?
评价:
训练·拓展·提高
我的童年(节选)
季羡林
到了学校里,用不着()什么,一放学,就是我的天下。我往往都到
假(jiā jià)
山后,或者一个盖()的工地上,拿出“闲书”,狼吞虎咽似(shì sì)的大看起来。常常忘了时间,忘了吃饭。有时候看到天黑,才摸黑回家。我对小
说中的绿(lù lǜ)林好汉非常熟悉,他们的姓名都背得滚瓜烂熟,连他们使用的兵器也如数(shǔ shù)家珍,比教科书熟悉多了。自己也想当那样的英雄。
鼻子一哼,冒出一道白光,白光里带着宝剑,射杀坏蛋,然后再一哼,白光和剑
便(biàn pián)回到自己的鼻子里。
有一回,一个小朋友告诉我,把右手五个指头往米缸里猛戳,一而再,再而
三,一直戳到几百次,上千次。练上一段时间以后,再换上砂粒,用手猛戳,最
终就可以练成铁砂掌,五指一戳,连树木也能戳断。我信以为真,也想练成铁砂
掌,便猛戳起来。结果把指头戳破了,鲜血(xuě xua)直流,疼痛难忍,知道
自己与铁砂掌无缘,才停止了练习。
1.“戳”字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 ;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 部,再
查 画。
2.根据下面的意思在短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并选择其中一个词语写一个句子。
(1)把假的当做真的。()
(2)好像数自己家藏的珍宝那样清楚。()
(3)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3.请用“”划去下面句子中用得不正确的一个词语。
“闲书”给“我”的童年生活带来了无限的(疼苦快乐幻想 趣味)。
4.从哪些事情中可以看出“我”最喜欢看闲书?请用自己的话把它们概括出来。5.相信大家都喜欢看闲书,你能把你最喜欢的闲书推荐给大家吗?并说说你推荐的理由。
6.请用“fáng”的读音组词并填到文中的括号里。7.把文中括号里不正确的读音划掉。8.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吞吞吐吐()陌生()细嚼慢咽()
评价:
纠错·归纳·整理
说说你觉得季羡林的童年是怎么样的?你的童年跟他的有什么不同?
评价: 篇二:《我的童年》(季羡林)教学设计
《我的童年》教学设计
神木二中宋焕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生字词和文学常识。
能力目标: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
2、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情感目标: 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难点:
2、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难点: 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诵读古诗《村居》、《宿新市徐公店》,播放《童年》,让学生谈自己对童年的认识,导入新课。出示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润集》以及《季羡林散文集》等。2.注意以下词语的字音和字形
肃然起敬 万象更新 诞生 孤苦伶仃
教 谕龙肝凤髓溺爱 蹿房越脊 浑浑噩噩习以为常 光大门楣 椽子
做选择题和写话进行检测。
三、初读课文,感受童年。
自学指导:
1.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理清文意。2.在文中找出重要词句,写出感悟或提出问题。3.试着概括每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1)总写作者对童年的感受
第二部分(2——13)写我童年的生活
第一层(2——10)交代我的生活背景,回忆童年在家乡的生活。
第二层(11——13)离开故乡,抒发思乡之情
四、合作梳理,回眸童年 1.围绕“我的童年”,作者写了哪些人,哪些事?
2.作者开篇即说“ 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结合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如此形容自己的童年?
3.作者的童年生活有什么特点?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一特点的。明确:1.介绍了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父亲与叔父艰难的生活;我童年的苦难与享受;我最早的学习生涯:老师与同学;伤感中离开故乡,踏上新生之路。
2.作者的童年是物质和精神都饱受苦难的年代。在父母身边时,物质生活极度匮乏,吃的是红高粱面饼,连盐都无钱可买;“半个白面馒头”就是作者眼中最好吃的东西,家里“连带字的什么纸条子也没见过”;在济南叔父家,“我”的物质生活好些了,但精神生活并不如意,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离开母亲,经常在梦里哭醒。所以作者回忆起童年生活,眼前没有喜气洋洋的红色,也没有生气勃勃的绿色,只是一片无奈悲凉的灰黄。
3.作者的童年可以说是苦难的童年,在苦难之中饱含着深沉的亲情、淳朴的乡情、诚挚的友情。叔父对我家生活的关照和接我去他家;我童年的享受吃到半个白面馒头;和同学玩。
五、把握语言,品味童年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言进行赏析。从用词、修辞、情感等角度进行。可能会出现的句子:(1)
4、5段中那些语句写出了“我”父辈生活的艰难?写父辈生活的艰难有什么作用? “孤苦伶仃”,“相依为命”,“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两个无父无母的孤儿”,“饿得到枣林里去捡落在地上的干枣充饥”。
父辈生活的艰难,是他们去济南谋生的直接原因,也为后文“我”离开故乡去了济南做铺垫。
(2)6—8段中“我”“每天最高的享受”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我”“每天最高的享受”是“我”三四岁时,奶奶每天给“我”的半个馒头。说明了当时物质条件的缺乏和家境的困苦。
(3)第8段中说“这些芝麻绿豆般的小事是不折不扣的身边琐事”,“我”写这些“琐事”的目的是什么?
这些琐事使我终身受用不尽。写这些琐事,一方面是为了激励自己前进,鼓舞自己振作;另一方面是为了激励后辈,让现在的孩子了解旧社会的苦难生活,从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我们走进了季羡林先生的童年,展现了童年了生活的苦难,同时也包含了深沉的亲情、淳朴的乡情、诚挚的友情,揭示了童年生活对自己的深刻影响,相比之下,我们的童年生活是何其幸福,让我们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吧!
七、布置作业
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以《我的童年》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板书设计:辛酸
苦涩
我的童年
乐趣
怀念 篇三:《我的童年》教学设计
《我的童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掌握字词和文常。
二、把我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
三、品味本文平淡、简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四、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珍惜今天的俄幸福生活。
教学设想:
本课一课时
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及题解;通读课文,理清脉络。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谈谈你的童年生活。作者的童年生活你能用一个词概括吗? “穷”是核心,穷带给人的是:荒凉 绝望 痛苦 饥饿 凄凉
我的童年季羡林(板书)
二 作者介绍。
三 读课文,理解个部分内容:
最穷的村中最穷的家——出生时代的背景和贫穷的家庭状况
父辈们——介绍了家世,交代家庭贫困的原因
每天最高的享受、开始认字——吃穿学玩都很穷
离开故乡——去济南表达对母亲的爱与思念
总:非常穷——为何穷——怎样穷
作者记叙自己的穷困生活,目的是什么?
作者抓了童年极度痛苦的生活中又不缺乏儿时的快乐,从痛苦的生活中找到快乐,从此可以看出这些童年的琐事带给他的是贫穷的童年是作者宝贵的财富,它会让一个人自立、自励、质朴、进取、克服人生中艰难困苦,直到成功的彼岸。作者去济南这个环节的作用?
到济南,改善了生活条件,有机会正式上学,有机会大量读书。从这里他考入清华大学,为他后来的成为国际声望的学者和著名的散文家奠定了基础。是事业成功的起点。
但是,自此他离开了母亲,到叔父家学习,在这里,他认识到母亲是真正爱自己的人。后来的“文化大革命”遭到破害,也是因为济南学习而招来的,只能说是祸福相依吧。
从而认识到母爱,母亲的陪伴是孩子最觉得富有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