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教学设计1课时

时间:2019-05-12 23:34: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教学设计1课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教学设计1课时》。

第一篇: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教学设计1课时

济南稼轩学校初一地理教学设计

主备人:席宁

复备人:

商国伟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天气与气候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1课时)

一、课标

(一)课程内容标准

1.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2.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二)课标具体目标

1.绘制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曲线图,说出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特点。2.归纳世界年平均气温水平分布规律,归纳气温垂直分布规律。

3.归纳世界1月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规律。以及不同半球、陆地和海洋气温分布的季节差异

二、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

阅读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描述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教学的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等温线图,并会通过读图总结气温的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

等温线图的判读、分析。

三、学情:

(一)预测本班级学生可能达到的程度

1、掌握气温的基本知识:100%以上的学生能够掌握。

2、归纳世界年平均气温水平分布规律,归纳气温垂直分布规律:100%以上的学生能够掌握

3、归纳世界1月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规律。以及不同半球、陆地和海洋气温分布的季节差异:100%以上的学生能够掌握

(二)普遍性问题:本节重点从“气温与生活”、“气温的变化“和“气温的分布”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内容贴近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第二部分学生通过预习,搜集资料,知道由于太阳照射使气温发生日变化和年变化,但需要教师通过活动引导学生绘制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曲线图,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知道气温一天中最高值与最低值出现的时刻;及一年中最热月和最冷月,陆地和海洋的差异;第三部分内容偏难,需要教师由前面学过的等高线、等深线的原理,让学生建立起等温线的概念,从等温线分布图上理解高温中心、低温中心;不同地带的温差的不同,理解气温的变化幅度,进一步理解世界气温的三大分布规律。

教学目标: 济南稼轩学校初一地理教学设计

主备人:席宁

复备人:

商国伟

1. 知道气温的测定方法。

2. 能正确阅读等温线分布图,并总结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 根据气温资料,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并依据这些气候资料了解气候特点,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五、教学过程 【构建动场】

展示济南一周的天气预报,请同学们复习常用的天气符号。

除了天气符号,天气预报中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气温播报。让同学们试着说出图中的气温。

【讲授新课】

活动1:气温观测、日平均气温计算

活动目的:对应教学目标1 活动程序:

【交流学习】

教师提问:气温是如何测的呢?怎样直观地反映气温一天的变化趋势呢? 展示课件: 气温观测、读温度计、整点气温读数 教师提问:日平均气温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学生:思考计算方法,得出日平均气温是每日8时、14时、20时、2时气温读数的平均值。进一步延伸: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如何计算呢?

【展示】小组交流后,教师组织学生发言展示自己的观点

活动策略:

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生活经验及已有知识,能初步计算有关日平均气温的题目。目标评价:

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好习惯以及善于观察的能力。济南稼轩学校初一地理教学设计

主备人:席宁

复备人:

商国伟

活动2:绘制气温曲线图,找规律

活动目的:对应教学目标3 活动程序:

教师提问 : 你感觉一天中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出现在什么时候? 教师展示:气温日变化曲线图

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阅读气温日变化曲线图总结规律。

学生归纳: 一天的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一天中最高气温减去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它的气温日变化曲线弯曲就明显。

练习:“早穿皮袄午穿纱„„”分析气温日较差

承转过渡 请学生从四季服装的变化以及校园内景色入手,明确气温不但在一天中有变化,在一年内也有变化。

教师讲授 我们把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的年变化 迁移学习能否用气温变化曲线图表示气温年变化规律呢?

【自主学习】

学生活动 在学习了气温日变化曲线图的基础上,用同样的方法,利用课本54页活动提供的资料,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学生在绘制过程中,教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济南稼轩学校初一地理教学设计

主备人:席宁

复备人:

商国伟

【展示】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绘制的曲线图

活动策略:

本部分在学生明确气温曲线图概念后,通过结合具体实例绘制曲线图,进一步加深对气温曲线图的认知。

目标评价:

通过让学生自己观察、动手绘图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好习惯以及善于观察的能力。

活动3:观察气温变化,辨南北半球

活动目的:对应教学目标3 活动程序:

【自主学习】:

读图分析:

1、图中A、B气温年变化曲线有什么不同?

2、分别找出气温最高月和最低月,明确B是北半球陆地,A是南半球陆地。结合气温年变化曲线图,明确气温年较差的概念。

3、再想一下,如果换成北半球、南半球的海洋月平均气温曲线图,图形会有变化吗?

学生活动

月份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科学观测结论:海洋的气温升温和降温要比陆地晚一个月左右。总结:陆地、海洋气温规律。【展示】

A

B 3 5 11 1

2小组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发言展示自己的观点

活动策略:

本部分在学生明确南北半球气温变化差异后,通过结合具体实例的问题的回答,加深对气温的知识的巩固,为全球气温分布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目标评价:

通过让学生自己观察、整合归纳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善于动脑整合归纳的能力。

活动4:类比等高线,巩固等温线 济南稼轩学校初一地理教学设计

主备人:席宁

复备人:

商国伟

活动目的:对应教学目标2 活动程序:

【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回忆等高线地形图定义、特点,以及表示的地形形态,总结将海拔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线组成了等高线。

教师设问:地球表面高低不同,我们能用等高线图表示出来。那么,世界各地的冷热也不同,能不能用类似的方法来表示出气温的水平分布呢?展示课本P55图3.16,带领学生学会阅读等温线分布图。

(1)通常根据等温线延伸的方向,判读气温递变的方向;(2)根据等温线的疏密程度,分析气温的差异;(3)根据等温线的闭合情况,判读高低温中心。

【交流探究】找规律、学方法

让学生仿照等高线图的判读方法,以学习小组讨论完成下列各题。(1)等温线是(地图上气温相同的点连成的线)。(2)运用等温线图是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3)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同。(4)等温线数值大,气温(高),数值(小),气温低。

(5)等温线(稠密)的地方,温差大,稀疏的地方,(温差)小。

(6)等温线呈封闭形状,如果中心(气温)低,表示的是(低温)中心,如果中心(气温)高,表示的是高温(中心)。济南稼轩学校初一地理教学设计

主备人:席宁

复备人:

商国伟

活动策略:

学生通过对比等高线图,观察等温线图,分析判断等温线图中呈现的相关信息,为学生整体读图能力的培养做好铺垫。目标评价:

学生通过观察判断等温线图中呈现的相关信息,培养学生观察辨析的能力,提高对地理知识活学活用的能力,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用利于知识规律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

活动5:观察“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

活动目的:对应教学目标2 活动程序:

电脑展示课本P56图3.17“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读图分析:

【交流学习】

应用启发式,教师一边提出问题,让1名学生上讲台一边指图说明,大家一边观察回答,引导学生共同分析:

教师 请大家找出20℃等温线,看看和哪两条纬线接近? 学生 南回归线、北回归线。

教师 这说明年平均气温高于20℃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哪里? 学生 南、北回归线之间。

教师 南、北回归线之间是“五带”中的哪一带? 学生 热带。

教师 请大家再找出-10℃等温线,看看和哪两条纬线接近? 学生 南极圈、北极圈。

教师 这说明年平均气温低于-10℃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哪里? 学生 南极圈以(南),北极圈以(北)。

教师 南极圈以南是什么带?北极圈以北是什么带? 济南稼轩学校初一地理教学设计

主备人:席宁

复备人:

商国伟

学生 南极圈以南是南寒带,北极圈以北是北寒带。

教师 请大家再找出20℃、10℃、0℃等温线,观察这3条等温线的数值分别在南、北半球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学生 北半球自南向北(从赤道向北极)等温线数值逐渐减小;南半球自北向南(从赤道向南极)等温线数值逐渐减小。

教师 那么,从赤道向两极,气温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学生 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交流探究】找规律、学方法

教师 在黑板上画简图(如下图),请大家判断甲、乙两地分别位于南、北半球的哪半球?判断根据是什么?

【展示】小组交流后,组员自主展示: 甲地位于北半球,因为气温自南向北逐渐降低;乙地位于南半球,因为气温自北向南逐渐降低。活动策略:

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并根据生活中的经验,学会知识的迁移。目标评价:

通过观察“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结合前面知识,使学生掌握全球气温分布规律。合作探究举一反三,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活动6:学规律,用规律

活动目的:对应教学目标2 活动程序:投影展示“七月重庆与峨眉山气温示意图”(两地同在30°N以南)。观察思考:

七月重庆与峨眉山气温示意图 济南稼轩学校初一地理教学设计

主备人:席宁

复备人:

商国伟

(1)两地海拔相差多少米?(2839米)(2)两地的气温约相差多少度?(16℃)

(3)根据两地的高度差和温度差,计算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多少度?(16℃÷2839≈0.6℃)100小组活动:根据问题,小组合作交流,计算得出相应结论

气温垂直递减率: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因此,各地的气温差异还要受到地形的影响。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拓展交流,学以致用】

(1)投影展示课本P56图3.18“气温的垂直变化”,请大家帮助这位同学(指图)来计算一下,山顶的气温应该是多少呢?看谁算的快而准,并让先举手的同学讲一讲计算的结果和思路。

(2)气温在时间上有变化规律,气温在空间上有什么分布规律? 活动策略:

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并根据生活中的经验,通过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巩固新知。目标评价:

活动结合生活实践归纳总结气温随高度的变化特点,结合实例活学活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合建模】

济南稼轩学校初一地理教学设计

主备人:席宁

复备人:

商国伟

【教学评价】

课堂检测题

第二篇:七年级地理上册《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第1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阅读降水柱状图,了解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出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

分组讨论

【课前准备】

1.用雨量器和量杯观测近期的一次降雨或降雪,并记录降水量。

2.教师搜集:某地多年月平均降水量数据资料、阅读资料“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3.童谣《小松树,快长大》磁带与录音机

4.教师和学生共同搜集:我国传统的居民房屋建筑形式中的平顶房、尖顶房、大土楼、竹楼、高架屋、窑洞等的照片或图片。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听童谣《小松树,快长大》:“小松树,快长大,绿树叶,发新芽,阳光雨露哺育它,快快长大,快快长大!”优美的音乐告诉我们:小松树的长大,必需的自然条件是什么?——阳光、雨露(及肥沃的土壤等)。雨露是从哪里来的,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哪些影响?

讲授新课:

一、降水与生活

1.降水的概念

活动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现象,请同学们讨论并解释:在烈日炎炎的夏季,如果我们把洗干净的湿衣服晾在阳台外面,过不了多会儿,衣服就干了,这是怎么回事?

(学生的讨论结果有很多种,教师归纳:衣服上的水分不断蒸发成为水汽,进入大气中。)

教师:水分不断蒸发成为水汽,进入大气中,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我们接着讨论另一种现象。

活动2:冬天的清晨,当你的父亲开车送你去上学的路上,车厢内必须开暖风,否则过一会儿,玻璃就模糊而看不清窗外了,请同学们讨论并解释:玻璃为什么会模糊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的讨论结果有很多种,教师归纳:车厢内的水汽遇到温度低的玻璃就会凝结成小水滴,附着在玻璃上。)

教师:如果水汽升入到高空大气中,会凝结成小水滴吗?那就是雨吗?

(学生讨论)

活动3:水汽升入到高空大气中,气温降低也会凝结产生降水: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相关资料,找出降水的概念及其降水的各种形式。

学生回答: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教师归纳: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水(如:雨)和固态水(如:雪、冰雹等),除了有雨、雪、冰雹外,还有霰等,一般把近地气层中水汽直接凝于物体上的霜(如:秋末冬初时草叶上有一层白色的物质)、露(如:夏季的清晨植物叶子上的小水滴)也作为降水物统计于降水量中。(强调加点字的内容)

教师:在一年中,我们通常感觉到北京市的降水以哪一种形式为主?

学生: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教师:肯定会有同学问这样的问题:云和雾是降水吗?

学生:(回答的结果不一致。)(略)

教师归纳:云和雾都是空气中水汽的凝结物,云悬浮在高空,不与地面接触,雾则与地面相连,悬浮在近地面的空中,没有降落到地面,所以它们不是降水。

教师补充资料进一步解释:

大气降水,如果温度在0℃以上即为雨;温度在0℃以下是雪;空气强烈抬升,则可以形成冰雹,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多余的水汽就要凝结为雾或云。

霰:白色或乳白色不透明的圆锥形或球形的颗粒团体降水,直径约2—5毫米。由过冷水滴碰在冰晶(或雪花)上冻结所致,通常在温度近于0℃时降落,常见于下雨之前或与阵性雨雪同时降落。

雹:透明的球形或略成圆锥形的冰状降水现象。小冰雹直径约2—5毫米,冰雹直径大于5毫米。它是发展的特别快的积雨云的产物,持续时间不长,降落的范围也不大,但由于从几千米的高空降落,冲击力很大。因此往往损坏房屋、果树、庄稼,伤害人畜,是灾害性天气之一。

2.降雨的等级

教师:在炎热的夏季,我们经常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里经历不同的雨,你能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描述一次你经历过的雨吗?属于小雨、中雨、大雨、暴雨中的哪一种?你是怎样理解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的?

学生:描述的内容各不相同。

教师:及时评价学生的描述内容。教师归纳后,并把气象部门划分的雨的等级告诉学生,然后要求学生说一说哪位学生的描述与气象部门的划分最接近:气象部门根据单位时间内降雨量的多少,把降雨划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不同等级。

降雨等级

24小时降水量

降雨状况

小雨

0.1—9.9毫米

雨滴下降清晰可辨,地面全湿,但无积水或积水形成很慢。

中雨

10.0—24.9毫米

雨滴下降连续成线,雨滴四溅,可闻雨声,地面积水形成较快。

大雨

25.0—49.9毫米

雨滴下降模糊成片,四溅很高,雨声激烈;地面积水形成很快。

暴雨

50.0以上毫米

雨如倾盆,雨声猛烈,开窗说话时,声音受雨声干扰而听不清;积水形成特别快,下水道往往来不及排泄,常有外溢现象。

3.降水的观测

教师:每一次降水的形式不同,降水的多少也不同,人们是怎样进行观测的呢?

活动1:观看录像“降水的测量”(视频链接:降水量观测和记录)

活动2:课前(后)进行一次实地观测降雨或降雪,让学生亲身感受降水量的测量。

具体要求:①、请同学们关注每一天和近

期的天气预报,及时作好测量准备;②、下雨(雪)时,用雨量器和量杯及时记录降水量。

4.降水对人类的影响

教师:我们了解了降水的及其观测,那么人们为什么专门建立气象组织来观测降水呢?你能举例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不同形式的降水对你的生活和学习的影响。

学生:从服装、交通、农业、工业、军事、建筑等方面说出很多例子。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资料“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了解降水对我们的影响:

活动1:在日常生活中你注意观察了吗?在我国,传统的居民房屋建筑形式中,有:平顶房、尖顶房、大土楼、竹楼、高架屋、窑洞等。观察这些图片或照片,你能告诉同学们,这些建筑形式在我国哪些地区最合适,为什么?

师生共同归纳:

新疆等北方的很多地区——平顶房:降水少,干燥,风多而且风速大。

南方很多地区——尖顶房:降水多。

福建客家——大土楼:降水多,另外适宜客家人聚族而居。

云南等地的热带雨林区——竹楼、高架屋:上层住人,风大凉爽,避免潮湿。

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窑洞:降水相对少,气候干燥。

活动2:阅读教材提供的活动

1)在每张小卡片上写出每一种降水状况可能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

2)说一说你“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理解。

(降水适时、适量,对农作物的生长非常有利。)

二、降水的季节变化(年内时间变化)

活动1:与同学讨论后,简单地分析:学校所在地在一年之中哪些月份降水比较多,哪些月份降水比较少?降水的季节分配有什么特点?能简单地说一说为什么吗?

学生: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

教师: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盛行偏南季风,湿润多雨;冬季盛行偏北风,寒冷干燥少雨。

教师:怎样表示降水?通常用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我们把表示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的图叫做降水量柱状图(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

活动2:阅读教材提供的“A、B两地的降水量柱状图”,说一说不同的地方一年内的降水季节分布情况有差异。

师生:A地:降水多,季节变化不大;B地:降水少,季节变化大。)

活动3:阅读教材提供的“北半球某地年降水量的月份分配”图回答问题:

1)降水较多的月份是哪些?(10—3月);

2)降水较少的月份是哪些?(4—9月);

3)说明该地降水的季节变化。(夏季降水少,冬季降水多。)

活动4:阅读教材提供的“A、B两地的降水量柱状图”及“北半球某地年降水量的月份分配”图,请学生讨论归纳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的主要步骤。

师生共同归纳:

(1)绘出横坐标轴,把它平均分成12段,逐月标上月份。

(2)绘出纵坐标轴,按相等的降水量差标上降水量的刻度。

(3)将表中各月的降水量数据用长方形柱状标注出来,再着上相同的颜色或斜线。

(4)在图的适当位置写上图名,完成降水量柱状图。

活动5:根据下表提供的某地多年月平均降水资料,绘制这一地区年降水量柱状图,并完成下列问题:

某地多年月平均降水量(单位:毫米)

月份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降水量

43.2

61.8

79.3

105.4

123.5

159.9

月份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降水量

135.6

128

154.5

68.0

47.5

38.6

(注:纵坐标以50毫米为单位)

1.这一地区哪几个月降水最多?

2.这一地区哪几个月降水较少?

3.这一地区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

【板书设计】

1.降水的概念

2.降水的主要形式

3.雨的等级

第三篇: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设计

一、学生现状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已进入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系统思维能力,同时初中已开始分科学习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他们的实践、体验活动开始涉及社会生活中一些较为复杂的社会现象或社会事物。因而可结合有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一阶段的实践、体验是在小学基础上的递进。

初一学生从思维发展来看,已有较大飞跃,学习过程中多些稳定因素,个别学生由于学习习惯较差,课堂中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讲话等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但总体来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是有的,作业也能及时准确的完成。

二、教材分析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

本章属于教材的绪论部分,第一节为“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第二节为“我们怎样学地理”。分别从情感和技能两个方面让学生感知地理,说明地理学科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意义、地理学习的方法与途径。本章的教学内容是为今后学习地理做情感上的铺垫与准备,引导学生热爱并亲近地理学科。

教材通过“地理之谜”、“地理与日常生活”、“地理与生产建设”、“地理与风土人情”让学生感受地理知识的奇妙与亲切,既能让学生感受地理知识的实际意义,又能激发学习地理的强烈兴趣,体现出“地理知识无处不在,地理知识处处有用”的特点。

而第二节中“我们怎样学地理”则通过引导学生画学校地图开始,从实际应用出发掌握地理学习的基本工具—地图的使用,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使学生不会感到地理仅仅是一门学科,同时是一项人生的技能。“学会收集地理信息”、“学会思考地理问题”、“在野外旅行中学习地理”则将兴趣与方法、情感与技能恰当的融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地理是一门有趣、有用、值得学、能学好的课程。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本章教材主要包括认识地球、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海陆变迁四部分。这些内容都是学习地理的基础知识,同时又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基础知识,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既是地理知识的基础课,又是人生发展的奠基课。

“认识地球”一节,教材通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蕴含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材从地球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能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较全面地介绍了地球。同时让学生体验到了人们可以利用不同方法制作不同用途的地图,并能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地图。

“世界的海陆分布”一节,教材首先通过“世界海陆面积比较”饼状图、南北半球图等向学生展示地球的海陆分布,通过直观形象的图形和具体的数据,向学生传递了世界海陆分布的特点及其面积比较,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体会了一种说明问题的方法。通过一系列直观与抽象图片的结合展示,以及大洲轮廓图的绘制等手段,让学生对大洲大洋的面积、名称及其排序有了非常感性的认识。

“世界的地形”一节,教材首先简要介绍了什么叫地形、什么是地形图以及海拔和相对高度等概念,然后从运用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等概念入手,对陆地上的五种基本地形类型作了比较。在此基础上重点训练学生的识图能力。而等高线知识的学习,则为地形图的学习以及后续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知识的学习做了较好的铺垫。等高线的判读则对训练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提升做了很好的热身。

“海陆变迁”一节,教材分别从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运动两部分来说明,通过大量实例说明地表形态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大陆漂移假说到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是极好的科学方法论教育素材,从假设到推理,再到实践验证,最终形成完整的理论这一过程是暗含在教材中的科学方法。而魏格纳的事迹,则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难得案例。

第三章世界的居民

本章属于人文地理内容,从宏观的角度阐述世界的人口、人种、语言、宗教、聚落以及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其中最基本的内容是世界人口,包括人口的数量、分布和人口问题。在此基础上再讲述人种、语言、宗教、聚落等内容,让学生了解世界人口的基本状况,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正确看待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懂得尊重历史和珍惜祖先留给我文化遗产。

本章内容将在后续学习中自然渗透,是零星分散在各章节中人文地理内容的高度概括,对后续的学习具有总领效果。而且这些内容与我们身边所知、所闻的许多事情关系密切,建议教师授课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联系时事,通过追本溯源的学习方法,挖掘这些地理知识的历史和现实体现,引导学生认识一个多样的世界,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历史观、宗教观、人口观、环境与发展观。

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条件之一。它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尤其对农业来说,他更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

第四章世界的气候

本章教材主要包括天气和气候、气温和降水、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世界气候类型四部分内容,既自成整体,又是学习后续分区 地理知识的重要基础内容。本章在介绍气候过程中,大量采用了景观图、示意图、图表、地图等资料,并注意密切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引出基本的科学道理,学生感悟了现象到本质的科学研究过程。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天气和气候的概念,看懂天气图、知道气温和降水的测定方法,会阅读气温和降水曲线图,了解主要降水类型,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并能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基本的气候特点分析。

第五章世界的民展差异

在前面各章了解了世界自然、人文状况的基础,本章引入世界的发展差异、国际合作、国际组织等政治经济概念,为以后学习各大洲、认识国家和地区的人文地理概况起到基础性作用。第一节“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初步引入国家的概念,主要讲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和经济发展差异,并简略分析了导致发展差异的原因;第二节“国际合作”,介绍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讲述国际合作的基础和重要性;第三节“重要的国际组织”主要介绍国际组织的产生及主要国际组织的宗旨和职能。通过本章的教学学生可以对国家、对世界有一个更深入、更完整地认识,从而通过现象了解世界发展变化的本质,理解合作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为做一个“世界中的中国人”奠定基础。

三、教学策略与方法

本学期地理教学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大胆尝试,运在学习中挖掘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教学中注重引发学生发现问题,启发思维,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原则,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在地理教学中注重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并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新理念的要求,本学期的地理教学紧紧围绕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使学生喜欢学、爱学,变被动的学为主动的学,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地理课堂这一教学思路,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做以下几点设想。

(一)增强教师的亲合力

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喜欢地理课,就首先要让学生喜欢地理教师,而教师的魅力有内在的外在的美并存。内在的美应该是教师的教学水平;外在的美应有以下几点:教师的言谈举止、主动与学生沟通、鼓励赏识的态度、耐心细致的帮助等等,总的说来教师应具备教学、师德的高素质,使学生感受到我的地理教师各方面素质都很棒,提高我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增强教师的亲合力。

(二)地理课堂模式的探索

自从新课改实施以来,我一直采用清徐二中四环节教学模式,结合地理教学做过大胆的尝试,本学期仍从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目标出发,对地理课堂做如下尝试。

1、教学目标的确定

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整合教学资源,选择对学生有用的地理知识,注重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地理知识的基本方法,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

2、重点、难点的处理

为克服旧教材知识多、课时紧的现状,对于重点知识的掌握和难点的突破我多用多媒体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有效的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课堂的容量。现代教学手段广泛应用于地理课堂是本学期地理教学改革大胆尝试的重点内容之一。

●图领全文培养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习最主要的工具,在地理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识图、析图能力的培养非常必要,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过程,所以本课我以图为导线,通过学生识图、析图、动手填图、讨论、交流和师生间填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构建合作式课堂。

●知识拓展共同探究

加强地理学科与历史、艺术、军事等学科的整合,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性,能够做到学以致用,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亲身体验参与实践

地理事物的位置记忆历来是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采用学生亲自布阵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加强了对知识的记忆,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学期我将制作了大量的多媒体课件,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促进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本学期总的教学设计思路是把新课改的理念最大限度的应用于地理教学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模式。

四、教学进度安排:略

以上就是为大家提供的最新一年—最新一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小编真诚地希望我们每一位教师能实实在在教课程,轻轻松松的学习;每一课都能陪伴同学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第四篇:七年级地理非洲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七年级地理《非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十六中学:刁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运用地图说明非洲的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

初步学会从自然角度分析非洲的人种特征;从历史原因分析非洲的人口分布,以及非洲是世界上国家最多的大洲这一现象。

运用地图分析说明非洲地形特征,并能够在地图上找出非洲几个著名地形区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训练读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运用地图说明非洲的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运用地图分析说明非洲地形特征,并能够在地图上找出非洲几个著名地形区

2、教学难点:

训练读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导入:展示非洲自然景观图片导入

二、本节课的目标——课件展示

1、知识与能力:

运用地图说明非洲的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

知道非洲是世界上国家最多的大洲这一现象。

运用地图分析说明非洲地形特征,并能够在地图上找出非洲几个著名地形区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训练读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的重点是——课件展示

运用地图说明非洲的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运用地图分析说明非洲地形特征,并能够在地图上找出非洲几个著名地形区(刚果盆地、东非大裂谷、撒哈拉沙漠等)

三、预习交流展示 小组交流

四、精讲点拨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分析某一区域地理位置的方法,使学生熟练掌握阅读地图学习地理的方法。

1、通过读图总结非洲的地理位置: 海陆位置:

北面与欧洲之间隔着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 东北与亚洲之间隔苏伊士运河、红海 东临印度洋,与大洋洲隔海相望 南与南极洲隔海相望 西临大西洋,与美洲隔海相望 经纬位置:

最北在30ºN以北,最南在30ºS以南 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都穿过非洲 最东在50ºE以东,最西在20ºW左右 半球位置:

多半在北半球,少半在南半球

2、主要在东半球通过阅读课文了解非洲的民族斗争历史,重点知道非洲是世界上国家最多的大洲。

㈡高原为主的地形 学生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自学,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自己总结。

通过读地形图和各种统计图表,逐步回答问题总结亚洲地形的特点。

1、根据“不同海拔高度的陆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饼状图)及地形图上山脉高原的名称总结“非洲地形以高原为主”有“高原大陆”之称。

2、根据“全球、各大洲平均海拔高度比较”(柱状图)总结“非洲的平均海拔一般” 定基础。

在教师的引导下,阅读地形图,及各种统计图表,掌握读图的方法,锻炼读图能力熟练读图的技巧。

3.根据“全球、各大洲最高、最低海拔高度比较”(柱状图),计算相对高度,总结“非地形地面起伏不太大” 4.根据地形图,总结“非洲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通过地图、课本使学生观察到非洲的几处特别之处: 非洲东部的东非大裂谷是世界上最长的陆地裂谷 非洲中部的刚果盆地是世界上最大的盆地 非洲的海岸线十分平直。请了解这部分知识的学生介绍。

阅读课文,简单介绍、以人文教育、德育为主。

五、拓展延伸(乐于探究,善于合作,敢于质疑,勇于展示)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著名的东非大裂谷南起赞比西河口,向北纵贯东非高原和埃塞俄比亚高原,经红海一直延伸到西亚的死海和约旦河口,全长约6400千米。

据测算,目前的东非裂谷带每年仍以5厘米的速度扩张。因此有人说:几亿年后,这里将形成新的海洋。你同意这种观点吗?并说出理由。

2、对比欧洲和非洲的海陆轮廓,看看两洲有什么不同?

3、非洲的世界之最。

六、系统归纳

1、知识方面:非洲国家最多、非洲的海陆位置、纬度位置、非洲高原面积广大被称为“高原大陆”

2、技能方面:读图分析‘归纳

3、方法方面:读图分析法

七、板书设计:非洲 国家最多的大洲 非洲的地理位置 高原为主的地形

八、教学反思:

地理学科综合强、知识跨度大,又十分注重实际应用。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一方面

需要不断向学生强调地理学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寓教于乐;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在非洲一课的教学中,利用课件地图教学,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成功的完成了非洲地理位置的教学。以及非洲地形特征的教学。教学之后,我认真的进行了反思,总结这一节课的得失。

一、引导学生温故知新。前几节课刚学过亚洲与欧洲的相关内容,以及总结亚洲地理位置等知识的方法。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结合非洲地图,设置了一系列小问题,问题逐渐加深,步步相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各抒己见,学生在课堂上有“说”的机会,教学参与意识非常强烈。尤其在解决的过程中,都特别注重学生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读图、析图、描图的练习,培养学生查阅地图、获取地理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我个人认为这个环节的教学设计比较不错。只是在课件选图时,由于时间短暂,下载图片有些凌乱,清晰度有些欠缺,可能在教学时,牵扯部分学生注意力,影响学习效果。

二、注意知识的拓展。地理知识衔接性强,联系比较紧密。讲课过程中,随时有可能联系到本课之外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总是注意抓住这些稍纵即逝的契机,把相关内容以不同方式介绍给学生。例如这节课再讲非洲地形特征时,一学生提到非洲是世界三大雨林带之一,我就趁势向学生补充世界三大雨林的有关内容,另外两个雨林带分布在哪里?雨林带的分布特点,雨林带的气候特征?过程中启发学生查找地图自己寻找结果,这样,即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又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以后学生应用地理知识奠定了基础。还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对地理学习充满自信。

三、在回顾知识的时候,学生看地图说一说,我学会了什么。这个环节,我选择了多个学生分别说一说,互相纠正,互相补充,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为学生创设“多说”学习情境。如果让学生到讲台上来,指着地图回顾所学知识,估计效果会更好,更能将地图变成学生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培养学生查阅地图、获取地理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地图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更加努力,力求将课件做的完美,授课环节节节求精。增长自己的教学能力,在与学生共同完成的教学目标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学习意识转化,让学生主动参到课堂学习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能主动探究新知识,提高能力,初步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形成正确的科学观。

第五篇:七年级地理3.2_气温和气温的分布_教案1人教版1

第三章 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体验出发,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3、通过学习,充分认识到气温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学会关注生活,感受“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基本理念。

教学重点

学会阅读、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教学方法

讲述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大屏幕﹑电脑课件一套﹑直尺﹑三角板。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炎热的夏天过了,我们都感到了秋天的寒意,同学们的衣着也由单薄的夏装换上了较厚的秋衣,这说明气温发生了变化。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中经常提到气温这个词。气温就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气温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教师)气温与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气温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很大,那么,气温到底怎样测出来的?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54页“气温的观测”。

提问:⑴气温的观测用什么工具?(温度计,放置离地1.5米)

⑵通常一天进行观测的次数、时间?(4次。8时﹑14时﹑20时﹑2时)(教师)过渡:气温是随时都在变化的还是不变的? 请学生举例,得出:“气温是变化的”(教师)气温是如何变化的?有规律吗? 举例:早晨冷,中午热。夏天热,冬天冷。引出习语“午热晨凉,冬寒夏暑”

(教师)我们在研究气温的变化规律时,经常要用到一些描述气温的值。如: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

大屏幕出示图3.10(教师)指图提问:

日常说今天的气温多少度,这是指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最低值﹑还是日均值? 学生答:日均温。日均温怎样计算呢?

学生答:4次气温数相加除以4。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依次类推。

月平均气温是一月内每天日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年平均气温是一年内各月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

(教师)一个地区的气温变化是有规律的,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日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年变化。

1、气温日变化

大屏幕出示图3.11“气温日变化”图,看图提问: ⑴图上横坐标代表什么?纵坐标代表什么? 学生答:分别是一天的时刻﹑气温度数。

⑵读出一天中最高与最低气温出现的时刻及温度数。

学生答:14时即午后2时(约31℃)﹑4时即日出前后(约24.5℃)。(指导学生用直尺﹑三角板在书上的图上量。)⑶日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什么? 学生答:气温日较差。(31℃-24.5℃=6.5℃)

⑷引导学生观察得出:通常,从日出前后到午后2时左右,气温不断升高;从午后2时左右到次日日出前后,气温不断下降。

⑸读出不同时间的气温值,求出它们的平均数,就是日平均气温。

2、气温年变化

大屏幕出示图3.12“气温年变化图”,看图提问: ⑴图上横坐标代表什么?纵坐标代表什么? 学生答:分别是月份﹑气温度数。

(2)引导学生观察得出:从1月到7月,月平均气温逐渐升高;从7月到来年1月,月平均气温逐渐下降。冬冷夏热,四季变化明显。

(3)读出一年中各月的月平均气温,求出它们的平均数就是年平均气温。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大屏幕出示图3.15“某城市气温年变化曲线图”,指导学生完成活动2。学生观察用三角板﹑直尺算得出: ⑴最高月平均气温约22℃﹑7月。⑵最低月平均气温约1.5℃﹑1月。⑶气温年较差22℃-1.5℃=20.5℃

⑷该地气温年变化:夏热冬凉,年较差大,四季分明。

过渡:这堂课学习了气温的一些知识,如何绘制气温曲线图,让我们一同来完成活动1。

3、气温曲线图的绘制

(教师)在黑板上简要画图作示例说明。

强调“平均”、“相等的温度差”、“用点标注”、“平滑的线”、“写图名”。在绘图过程中,适当指导学生绘图中的一些问题: ⑴图幅大小要适当。

⑵纵坐标选取的刻度大小应便于标出气温的最低值和最高值。⑶就相应的月份和气温画一条十字交叉线,然后在交叉线点处标上点。⑷曲线应光滑,不能是折线。

(学生动手)然后让一名学生上台板演画图,其余学生动手绘图练习。

(三)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了解了气温与我们生产、生活的关系,而且知道了气温的变化。那么,气温的分布如何,下堂课我们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一﹑气温与生活 二﹑气温的变化 午热晨凉,冬寒夏暑

1、气温日变化:气温日较差

2、气温年变化:气温年较差

3、气温曲线图的绘制

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2、通过教师引导,学会阅读和使用气温分布图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构建学生的地理空间概念,培养学生崇尚科学、努力探寻自然奥秘的态度和精神。

教学重点

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和气温分布图。教学难点

理解气温变化规律和气温分布规律。教学方法

讲述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大屏幕、电脑课件、投影片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分析了不同时间气温的变化规律,即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这节课我们再来探讨在同一时间不同地方气温的分布规律。

(二)新课教学

三、气温的分布

PPT展示一幅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读图回答问题: ⑴等高线是(地图上海拔相同的点连成的线)。⑵运用等高线是表示地面的高低。⑶在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高度相等。⑷等高线数值大,海拔高;数值小,海拔低。

⑸等高线稠密的地方,坡度陡 ;稀疏的地方,坡度缓。

⑹等高线是封闭形状。如果中心海拔低,表示的是洼地。如果中心海拔高,表示的是山顶。

教师设问:地球表面高低不同,我们能用等高线图表示出来。那么,世界各地的冷热也不同,能不能用类似的方法来表示出气温的水平分布呢?

大屏幕出示图3、16,思考:

⑴这张图与我们学过的什么图比较相似?(等高线地形图)⑵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气温是否相同?(相同)⑶相邻两条等温线的温差是多少?(4℃)

⑷等温线闭合处,如何判断是高温中心还是低温中心?

等温线呈封闭形状,如果中心气温低于四周气温,表示的是低温中心;

如果中心气温高于四周气温,表示的是高温中心。

⑸等温线的疏密与气温变化之间是什么关系? 等温线稠密的地方,温差大;稀疏的地方,温差小。

(学生活动)让学生仿照等高线图的判读方法,引导学生看图,分析、讨论、抢答。

(教师)过渡:学习了等温线图,我们一起来看看世界气温是如何分布的? 大屏幕出示图3、17“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教师引导)⑴这是一张什么图?

⑵这张图与以往我们见过的图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学生读图、思考、讨论、回答: ⑴这是《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⑵从图例、等温线等方面描述。

(教师引导)请学生从《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描绘0℃、10℃、20℃等温线,在图中发现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

(学生活动)学生分小组观察讨论,会有很多发现。如:⑴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

⑵一般情况,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⑶南北半球相比,南半球等温线较为平直。

⑷自北向南,北半球等温线数值逐渐增大,南半球等温线数值逐渐减小,由此可以判断所在区域位于北半球或南半球。

1、一般来说,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教师)那么,同一纬度地带,陆地和海洋气温有没有差别? 设问:夏天中午和晚上站在河岸和水中的感觉?

哪位同学来描述一下?

(学生抢答)学生结合亲身经历,回答:

中午河岸气温高,河水气温低;晚上,河岸气温低,河水气温高。

(教师引导)同学们都有这种感觉,推理:在同一纬度(同一地点)的陆地(河岸)和海洋(河水)在夏季(中午)和冬季(晚上)气温的变化规律。

归纳总结:由此可以推断“陆地”和“海洋”之间也存在这种差异。得出结论:受海陆的影响,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也不一样。

2、同一纬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教师承转)同学们对气温的规律总结得很好,下面我们继续探究,请看大屏幕。

出示图3、17“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完成活动1,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作答:

⑴从赤道向两极,气温是如何变化的?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赤道及其附近地区气温最高,由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主要原因是各纬度接受太阳辐射的差异。

⑵年平均气温高于20℃和低于-10℃的主要纬度范围?

年平均气温高于20℃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低于-10℃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北极圈以内。

过渡:刚才通过学习,同学们知道了气温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影响。那么,气温是否受地形影响。

(教师)提问:同学们爬过山吗?有什么感受?谁来描述一下?

(学生抢答):爬山时,在山脚下穿短袖衬衫还觉得热。到达山顶,感觉冷,还要加衣服。

(教师)这说明,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据观测,在同一地点,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3、同一地点海拔高,气温低,海拔低,气温高。....大屏幕出示图3、18气温的垂直变化.山底海拔720米,气温是28.8℃,计算出山顶海拔1520米处,气温应是约24℃。请生演算,看谁算得快而准,并让先举手的同学讲一讲计算结果和思路。

下载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教学设计1课时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教学设计1课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设计[大全5篇]

    引导语: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教学设计(最终五篇)

    第一章 地球 和地球仪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主要包括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在地球仪上认识经纬网,地球的自转,地球 的公转。这些内容都是学习地理的基础知识,同时又是帮助学生确......

    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学设计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教学设计 课时编号 第1号 课 题 前言 和同学们谈地理(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地理七年级上册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

    地理七年级上册 《大洲和大洋》(片段)教学设计 石狮石光华侨联合中学 刘芬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运用七大洲轮廓简图,掌握七大洲的名称、轮廓和地理分布特征。 2、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设计[精选5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设计 第一章 第三节 地图的阅读 教学目标: 1.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和直线比例尺。 2.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3.识别等高线地形图......

    七年级地理上册整体备课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整体备课教学设计 周立叶 一、教材内容简析 七年级地理上册的内容是总论部分,涉及到地球与地图、海陆分布、天气与气候、居民和聚落、发展与合作等知识点,是学......

    七年级地理下册《俄罗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下册《俄罗斯》第一时教学设计 标解读标要求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该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用实例说明自然环境的影响。学习重点、难点分析俄罗斯的气候特征,俄......

    七年级地理下册《俄罗斯》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下册《俄罗斯》第二时教学设计 标解读标要求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该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用实例说明自然环境的影响。知识与技能1了解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