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科学

时间:2019-05-12 23:20: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科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科学》。

第一篇: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科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科学

第一章 科学课程的性质与基本理念述

第一节 科学课程的性质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这句话揭示了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应该从两个方面理解。1科学课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该学科的名称从“自然”到“科学”,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学科培养目标的变化。以往的“自然”主要以学生学习与周围自然现象有关的知识为主,包括相关的技能,学习的兴趣,以及爱祖国、爱家乡、爱大自然的情感。现代科学教育则强调,通过现代科学知识及其社会价值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学会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懂得如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它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现代科技与日常生活的结合,科学内容与科学过程的结合,以及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的结合。因此,以科学素养为教学目标最能反映出这一学科的变化趋势。

2小学科学课程的定位是科学启蒙

一个人的科学素养形成是长期的过程,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他的科学素养形成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小学阶段是一个人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期,也是心理发展的重要转折期。这一阶段,学生将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学到的知识将对后继学习产生重大的影响。同时,他们处于打基础的阶段,知识积累与思维能力的发展都极其有限,因此,科学教育要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不能以系统的知识学习与方法训练为主,只能根据小学生的经验,在他们熟悉的周围生活中选取有关的内容,让他们看一看,做一做,想一想,从中学到知识,培养兴趣,掌握方法,1 为后继的科学学习、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第二节 科学素养的内涵

科学素养的培养是目前世界各国科学教育的最主要的目标,对它的理解直接关系到科学教育的定位。20世纪40年代以前,人们对科学素养的理解是“会读能写”,如《英汉教育词汇》解释为“识字、读写能力”,《西方教育词典》解释为“一个人的读写能力和他所属的集团或文化对他所期望的读写能力”。

1958年,美国斯坦福大学荣誉教授赫德在一篇名为“科学素养:它在美国学校的意义”的文章里第一次用“科学素养”这个名词来描述对科学的理解,并把科技与社会的关系作为重要的问题提了出来。1970年,赫德对科学素养的概念选择了“科学启蒙”这个词,认为科学教育的广义目的是培养启蒙的市民,能够运用科学的智力资源去创造一个有利于人类发展的环境。他认为,一个有科学素养的人应该理解科学事业,认识到科学知识是不断发展的;知道一些主要的概念、定律和理论,认识到科学中系统研究的价值,探究过程与概念、定律和理论的关系;用文化的、社会的和历史的观点看待科学事业的需要,认识到科学繁荣的文化条件与科学事业的普遍性。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科学素养是这样描述的:“所谓„有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和深谙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事务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有科学素养”还包括一些特定门类的能力:对日常所见所历的各种事物,能提出、发现和回答因好奇心而引发出来的一些问题;能描述、解释甚至预言一些自然现象;能读懂通俗报刊刊载的科学文章;能参与就有关结论是否有充分根据的问题所作的社交谈话;能识别国家和地方决定所赖以为基础的科学问题并提出有科学技术根据的见解;能根据信息源和产生 2 此信息所用的方法来评估科学信息的可靠程度;能提出和评价论点,并且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从这些论点得出的结论。

在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标准》对我国公民所应具有的科学素养是这样描述的,每一位中国公民,尤其是正在成长的新一代公民,应该具备的科学素养主要有如下方面: 1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是用一定科学价值观对待事物时形成的心理倾向。重视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这与科学在当代的发展趋势相吻合。新时代的科学把价值看做科学理性中的重要因素,因而除了具有逻辑理性、数学理性和实验理性之外,增加了价值理性。这就是说,科学要求人们不仅具有知识、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还要形成合理的价值倾向。2理解和掌握科学方法,形成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

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理解科学知识及其与周围各种事物之间关系的能力;对信息搜寻、理解和判断的能力;运用已有知识开发新知识、新产品的能力;主动吸收知识和自我更新的能力。3合理的科学知识基础

我国公民所具有的知识基础必须具有这样的特征:(1)综合性

一方面,很多专业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具有综合性;另一方面,社会的现实问题多种多样,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往往不能只依靠某一学科,而需要不同学科领域里知识的灵活运用、相互补充。(2)情境性

公众所了解的科学知识应当融入到他们的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去,即让他们所掌握的知识与他们所处的情境结合起来。只有如此,科学知识才能真正发挥作用,知识的力量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目前,人们对科学素养的理解主要包括科学知识(概念、定律、理论等),科学方法、科学过程、技能与思维方法,价值观,解决社会及日常问题的决策、创新能力,科学、技术、社会及其相互关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科学伦理与情感。

研究专家把科学素养划分为方法论的、专业的、通用的、技术的、业余的、新闻报道的和科学政策的等。小学科学讲的科学素养主要指通用的,即一个社会公民应该具有的一般的科学素养。

第三节 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

《标准》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与有效的指导。同时,它充分考虑每个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这是区别于“纯应试教育”、“天才教育”的根本。“面向全体学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出发点和归宿。“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而不是培养少数“天才”以应付检查、评比和升学。这样才能使全体学生从小得到公平的科学素养的培养机会和条件。“面向全体学生”并非意味着在课程、教材、教学和评价等方面全国一刀切,而是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环境、民族特点和个性,在以上诸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只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处理,才能使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不同程度的形成和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原则,保证了每个学生有平等的接受科学教育的权利,促进了每个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这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

科学技术日益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这种影响表现为高新科技不断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如家用电器、电脑、新材料产品、各种通讯手段和数字化生存方式等,使得生活在这一时代的人们需要各种科学知识,以适应与享受现代生活。人类需要理智地认识这一现象,知道科学技术在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会给人类造成麻烦,如环境污染、能源枯竭、情感丧失和生态破坏等。人们须要高度重视这些负面效应,在享受现代生活方式的同时,关注可能随之而来的各种问题,自觉地减少与防止负面影响的出现。因此,科学素养是这一时代的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要让每个人具有科学素养,必须实施面向全体的科学教育。

“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还意味着,必须提高每个人对科学进步与社会发展作贡献的能力。在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时代,一个国家的公民科学素养的水平直接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也是这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因此,不少国家都把科教兴国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实施,美国提出了“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的国策,日本提出了“全体国民教育”的国策,我国也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国策,这充分反映了科学教育面向全体的思想。

二、“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是指,在科学学习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各种他们能直接参与的科学探究活动。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他们要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动手收集各种资料,开展调查与实验;自己整理信息,作出解释或结论,写成研究报告进行表达与交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到科学知识的同时,习得开展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科学研究的水平,培养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实现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键是要转变教师的学生观,重新定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在以知识传授为目标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接受知识。至于接受哪些知识,学习哪些内容,则是由大纲与课程事先规定的,学生没有选择的机会,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教师通过设计教案和主持上课,指挥与控制着课堂教学,处于主体地位。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认为,学生在课堂里的主要任务就是从不懂到学懂,从不会到学会,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因此学生应该完全听教师的,教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能自己在课堂里随便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唯一应该做的就是听教师的话,按教师的要求去做。这种教学过分强调了教师的教,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其心理发展遭到扼杀,情感态度受到破坏。在这种学生观的支配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很难实现的。

现代科学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学生仅通过教师的讲授不能形成科学素养,科学方法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往往需要通过学生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体验与感悟。在这类教学中,教师应是学生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教师应与学生平等参与学习科学的活动,引导和组织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以及研讨问题,并随时进行调控。教师“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切忌训斥和侮辱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教育作风和教育水平等要求更高,教师应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提高,不断适应,不断创新。为此,教师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要建立学生具有主体能动性的学生观,从学生的主体性角度出发,设计教案,并创设各种条件与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学习。

三、“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科学探究是指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活动。科学探究也是指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科学探究是一种多侧面的活动。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学生需要查阅书刊与其他信息源以便弄清楚什么情况是为人所知的东西,并用实验来检验它们;需要设计调研方案,运用各种手段来搜集,分析和解读数据;需要提出答案,解释预测,公布研究结果;需要明确假设;需要运用判断思维和逻辑思维。

在儿童的学习过程中,经历是关键的因素。对儿童学习的研究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当孩子们没有亲身经历在学校所学的事物时,教师想要传授的知识往往对他们毫无意义。皮亚杰,瑞士的一位心理学家,用毕生的精力观察儿童,得出了儿童智力成长的规律,为后人进一步研究儿童学习打好了基础。研究儿童学习的领域现在被称为“认知科学”,它的一个重要发现就是,与物质世界的直接接触能使儿童更加积极学习。

儿童迫切需要亲身体验的原因在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越来越远离自然界,只能在电视或电脑屏幕上玩游戏的时候才能看到或探索一些前人有机会通过亲身经历就能感知的一些事物。感性体验的缺乏意味着孩子们缺少资源来感知世界。

孩子们带着很多知识来到学校。他们带来了对身边和遥远世界的广阔的视觉认识,带来了大量的图像、事实和幻想。杂志和书籍随处可见,里面有着各种各样的图片,电视使辽阔的世界尽收眼底,但孩子们深深缺乏的是他们对真实世界的各种制约的内在理解,对希望与行动之间的区别的理解。

孩子们需要亲历各种活动,亲历那种以探究为中心的科学体验。因此,学校有一个大的任务:把孩子们带入现实世界,带他们到真实的能够产生问题的事物中去。

“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学习”调动了孩子们参与实验的积极性。皮亚杰发现,应用材料,作为学习的一种载体,为孩子们提供具有丰富物质体验的学习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他说过:“亲身投入是智力发展的关键,而对小学的孩子们来说,这包括直接操纵物质对象,这种操纵在科学课上是非常容易做到的。”美国科技会发布的《科学教育的基准》也有同样的观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重点应放在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体验上……通过做科学获得的许多经验,使学生们作调查变得更加熟练,通过解释他们的发现,他们能积累大量的感性经验。”“学习科学是学生要做的事,而不是为他们做好了的事。” “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学习”把现实世界带入了教室和孩子们的生活。我们为孩子们提供了亲身体验科学工作的机会。他们可以用科学工具工作,并形成自己的问题和观点。JosElstgeest,一位来自荷兰的科学教育家,把这种科学教育方法定义为:“丢开实际的课程大纲。不是教给学生们别人科学活动结果的科学事实,而是通过做科学来进行教育;不是试图让他们背诵科学结果的描述,而是让他们了解这些结果是怎样得到的;不是让他们听和忘,而是让他们做和理解。”

“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学习”促进了孩子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学习”要求孩子们学会合作,而这种合作技巧不仅在学校里越来越重要,而且在劳动场所变得越来越重要。企业领导已经指出,劳动场所的工作方式已经从个人解决问题变为集体解决问题。通过在全校一起学习,孩子们有机会从别人身上学到知识,同时也会发现合作是有效地解决问题的途径。

“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学习”使孩子们适应不同的学习方式。加德纳指出:不同的学生存在不同的优势领域,他们正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学习,有的通过语言学习,有的通过数学推理学习,有的通过视觉艺术学习。没有人能掌握所有的学习模式,但每个人都应该拥有几种广漠的来表示相关概念的技能。“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学习”包括许多种学习方式,并给孩子们提供从一种模式转到另一种模式进行体验的机会。此外,用传统方法(如读或听)不能十分有效地学习的学生,可能得到其他机会取得成功。

“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学习”鼓励孩子们在多个领域学习。我们可以把这种学习作为一种跳板,加强与其他领域的协作。例如:一个学生用写的方法记录下了他的结果,而写方法是一种发展语言艺术技巧的有效方法。

孩子们在“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学习”中掌握了新的概念和技能。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全程关注,了解学生是否真正了解了关于实验的重要信息,并根据这些情况评价学生的进展。利用这些信息,教师可以知道哪些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哪些观点他们更感兴趣,从而确定在课堂上讲解与这些概念或观点直接相关的内容。

综上所述,探究既是小学生科学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其主要方式。科学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由于科学素养的目标是由多因素组成的,因此其教学过程与单纯传授知识的讲授课相比,也应该有所不同,这涉及教师教学观的转变。

在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是教学的主要任务。书本知识在知识论里面属于陈述性知识,或称为编码知识,对学生来说,大多属于间接经验,是可以通过接受、理解、巩固和应用学到的。围绕着学生的上述学习过程,教师的任务就是组织好教学活动。通过适当的方式展示新知识、讲解、提问、练习和组织学生讨 9 论等活动,让学生接受、理解、学会并掌握这些知识,这是现在大多数教师所认识并具有的教学观。

以培养科学素养为目标的科学教学,由于教学目标的多元性,除了包括书本知识的学习,还包括科学方法与技能的训练,科学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教学方法不能简单地照搬知识传授的做法,必须采用新方法。这是因为,科学素养中的智慧、能力、情感、态度等因素与书本知识不同,不是陈述性知识,而是程序性知识,或者称为经验知识、默会知识。这类目标,学生不可能通过简单地记忆、模仿和操练学会,而是必须习得的(这里的习得是指学生须要通过亲历某些科学探究活动,在参与过程中产生体验、感悟,最终内化的结果)。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好各种相关的情景与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亲历过程,自主地、充分地开展活动,才能达到既学会知识与技能,又培养智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科学素养形成的目的。这是科学学习与传统自然学科知识学习最大的不同。

四、“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

《标准》指出,小学科学“应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和有利于为他们的人生建造知识大厦永久基础最必需的内容”,即这些内容既要满足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又要满足学生个体的自我发展需要。

满足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是由科学课程的功能定位决定的。通过科学学习,一个人既要有自如地融入现代社会生活、驾驭和享受各种高新科技的成果的能力,能使用日常科技新产品;又要有科学创造与发明的能力,能参与各种有意义的科技问题的研究,为科技的发展作贡献;还要有正确认识科技与社会发展关系的意识与观点,能积极参与各种科技与社会问题的讨论与行动,如环保、人口、健康和科普 10 等,对有损于人类与社会健康发展的种种负面效应能自觉抵制,正确对待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要实现上述目的,小学科学教育的内容当然要符合科技发展的趋势,站在当代科技发展的最前沿,把一些最新的科技发现与发明编入小学科学课程,使它符合社会发展的主流价值观与需要。

同时,必须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小学科学教育作为科学启蒙教育,不能从科学知识的概念体系与逻辑结构出发,一味追求内容的标准化、系统性与严密性,而要从小学生的现有经验出发,选择他们熟悉的现象与事物进行教学。只有这样,科学知识才能被儿童理解与接受,符合科学启蒙的需要。从保护儿童的好奇心,激活他们的求知欲,发展他们的学习兴趣出发,选择的内容还必须是小学生亲近的、喜欢的、能动手做的、有兴趣参与的,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与热爱。这就是科学课程的内容必须同时满足社会与学生双方面的需要的原因。

五、科学课程的“开放性”

科学课程的开放性是指科学教育不是一个完全可以预设的过程,尤其对以科学探究为主的教学来说,更是无法预测将会出现什么结果,即使是过程,也很难完全预设与控制。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教育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整个过程将随着教师、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与具体情况而展开。因此,科学教育从目标、内容、过程到结果都应该是开放的,既要有一定的目标与要求,又不能死抠这些目标与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体现适当的灵活性,使教学过程跟随学生的学习过程,紧贴他们的学习需求,让他们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当然,从课程的角度讲,开放性主要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练习和评价等方面应该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造空间,对不同的地区、学校,不同的教师、学生,都可以按照 11 当地的实际情况,在总目标不变的前提下,作适当的调整与变化,使课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这就打破了过去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大一统的局面。但是,开放性并非放任自流,并不是说课程对教学目标、内容、过程和结果都没有什么规定性,完全由学生、教师说了算,学到哪里算哪里。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目标与内容标准对教材编写者与教师都有一定的参照、制约作用。这种开放要以“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为准绳,否则,就偏离了开放性的实质。另外,“这种开放性还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中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这就打破了过去课堂教学的封闭式教学形式,提倡广泛地开发和利用科学课程资源,多途径地给学生创造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条件,使他们在广阔的背景中体验周围世界的科学现象,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为他们日后乃至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科学课程的开放性还体现在对学生探究结果的表述上。由于科学课程要求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要的教学形式,对探究的结果如何表述就显得十分重要。传统的教材都是把科学探究的结论作为课文,明确表达在书上,让学生识记、理解和学习的。如果以科学探究为主的教材也把结论写在书上,学生看到结论就不会探究了。因此,这类教材往往只以问题与情景的表述为主,不把结论直接写在书上。况且,结论到底是什么,事先也不能完全规定得很死。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完全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这就是科学探究结论的开放性。这个开放性也是科学课程开放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编写人员与教师必须注意这一点。

六、把评价引入课程标准

现代教育评价越来越强调对教育过程的参与。早期的教育评价以鉴定与证明为主要功能,关注教育事物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因此大多在一个教学过程结束时才评价,而且主要采用测验和考试的方法。现代教育评价强调对教育过程的参与,主要是要发挥评价的调控与改进功能,使教学活动在进行过程中就不断得到反馈信息,对产生的问题与偏差可以及时进行干预与调整,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因此,教育评价在评价的主体、内容、方法和时机等方面都产生了变化。评价主体强调多元化。评价不再完全是教师的事,同学、家长和学生自己都可以作为评价的主体参与评价,使评价能发挥多方面的积极性。这一点在过程性评价中显得尤为重要。评价内容强调全面化,不再以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情况为主,而是要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情感、态度,乃至行为、习惯等多方面的水平与成就。由于评价主体与内容的多样性,评价方法也必须多样化,不能只是传统的测验和考试,还要开发各种评价方法,如作品、行为记录、论文和研究报告等,结果也可以采用等级、评语、量表和图示等各种方式。新的评价更强调对教学的全过程参与,不但在教学结束时要进行评价,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进行评价,包括对教学目标、内容和教案的适当性进行评价。这就须要教师提高教学评价能力,不但会编测验,而且会使用鼓励性、指导性和延迟性等评价方法,使评价伴随在教师的教学之中。

在《标准》中引入评价,就是为了让教材编写者与教师知道在哪些方面需要进行评价,这些评价一般应采用哪些方法,便于他们更好地把评价设计进教材,也便于教师在课堂上更好地进行评价。

第二章 科学课程的目标 第一节

科学课程目标设计的特点

课程目标是预先确定的要求学生通过某课程的学习所应达到的学习结果,也可以说是预先确定的要求学生通过某课程的学习而在相关素质或特征方面所应发生的变化。它是指导课程设置、编排、实施和评价整个过程的准则,也是课程自身性质和理念的体现。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内涵非常丰富,其主要维度(或基本要素)有:对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应用,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的了解和实践,对与科学相关的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课程目标就是以这三大维度为脉络来进行概括的描述和明确的界定。

科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总目标对小学生经由科学课程的学习而在科学素养主要维度上的预期发展水平作了高度概括,分目标则对小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而在科学素养主要维度上的具体发展水平做了明确界定,它们勾画了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大致轮廓。为了使总目标能够落实到科学课程的教学组织、教材编写、教师培训和课程资源配置之中,《标准》将总目标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三个领域进行分解,提出了分目标。但是,这绝不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各分目标的达成是单独进行的。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把各分目标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来把握,可以而且常常需要在某一堂课、某一个教学环节上侧重某一个分目标,而在另一堂课、另一个教学环节上侧重另一个分目标。所以,从总体上来说,三个分目标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第二节

科学探究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的内容包括:

“(1)知道科学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14(2)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3)能运用已有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4)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5)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6)会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7)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并知道这个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8)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涉及科学探究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也可以是全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探究时,不必追求科学家探究的水平,不能向博士生导师指导研究生时所强调和关注的方面看齐,在科学探究的操作方法及操作技能上不必要求过高,当然,也不能满足于儿童自发探究的水平,而应当着眼于他们“基本科学素养”的提高。具体说来,教师指导下的科学探究应该把重点放在以下四个方面:(1)通过探究满足求知欲;

(2)通过探究获得关于身边世界的理解;

(3)通过探究培养科学思维能力,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初步习得科学方法;

(4)逐步获得对科学探究本身及科学本质(科学探究是人类与宇宙之间的对话,科学是人类对宇宙的解读)的理解。这里,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直接参与探究过程,并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从亲身体验中获得对探究特征的深刻认识,深刻理解探究是怎样导致科学发现的,人类已有的知识是如何获得的,以及我们是如何一步步加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的等一系列与科学本质有关的问题。

儿童没有射电望远镜来观察太阳系的奥秘,没有电子显微镜来探究无限微小世界的秘密,人们也不期望他们对物质有什么新发现。但是,儿童照样自发地或在成人指导下探究着这个世界的奥秘。探究并不复杂难懂,高不可攀,它存在每个人身上,渗透于生活的每个角落。儿童的探究、科学家的探究和每个成人对自身所处社会的探究,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教师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应关注的重点正是让学生学习作为探究本质的那些共同的方面,那些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在学生生活中和走向社会后也能有所启示和运用的共同的方面(如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基本的科学思维方法等),而不必过分强调某些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如滴定管的使用等)。

第三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标准》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部分的目标总共有六条,每一条都是用综合的方法表述的,以态度或价值观为主,但在叙述中使用了带有情感色彩的动词,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情感因素与要求。(1)“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以保持与发展求知欲方面的态度要求为主,“想要”、“喜欢”、“乐于”等动词的使用,又使目标充满了情感因素,可以认为是情感目标与态度目标的整合。

(2)“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既有对待自然事物的态度要求,又有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的价值观要求,加上用“珍爱”、“善待”等动词,体现了双方面的有机结合。

(3)“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科学不迷信权威”。以“科学认识具有相对性”的价值观要求为主,“科学不迷信权威”包含了态度与情感方面的要求。

16(4)“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是价值观方面的要求,“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是态度方面的要求,“愿意”体现了情感的成分。

(5)“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这主要是科学学习中的态度要求,“注意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包含了价值观的因素,“敢于”、“乐于”等动词体现了情感的要求。

(6)“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的发展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消极影响”。主要是确立“科学双重作用”的价值观要求,同时会影响到学生对待科学的态度与情感。

科学素养较传统科学教育目标的一个区别是,更为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传统科学教育的目标主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方法和能力方面的培养,很少关注他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即使有,也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而科学素养的最核心部分,就是一个人对待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果他对科学没有兴趣,或者表现出不积极、非常冷漠,经常出现错误的价值判断,即使他科学知识、技能、方法和能力掌握得再好,科学研究的本领再大,又有什么用呢?弄不好还会产生负面作用。因此,在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过程中,大家都应非常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第四节 科学知识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的内容包括:

“(1)学习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大领域中浅显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与研究方法,并能尝试用于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17(2)通过对物质世界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物质的常见性质、用途和变化,对物体的运动、力和简单机械,以及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具有感性认识。

(3)通过对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生命世界的轮廓,形成一些对生命活动和生命现象的基本认识,对人体和健康形成初步的认识。

(4)通过对地球与宇宙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太阳系的概况及运动的一般规律,认识人类与地球环境的相互作用,懂得地球是人类唯一家园的道理。”

儿童很容易产生对生命多样性的、复杂的神秘感,而科学课就是要使他们对生命世界的兴趣进一步延伸,从对花草树木的认识过渡到对植物界乃至整个生命世界的认识,从对生命现象和事物的表面认识发展到对生命的本质认识。在组织教学时,教师首先要从小学生熟悉的事物(常见的植物、动物)中取材,选择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对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具有较高价值的内容;其次要使大部分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

从各种媒体以及低年级的学习中,儿童早已熟悉地球、宇宙飞船、星球等词汇。夜空中闪烁的星星和弯弯的月亮是儿童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引起儿童强烈的好奇心与无限的遐想。有关“地球和宇宙”知识的学习,不仅可以满足儿童的好奇心,还可以使儿童了解人类为了解宇宙所作的努力。儿童通过对地球物质的学习,了解地球物质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意义,从而对地球物质怀有感激之情,认识了人类活动对地球物质的破坏,树立保护人类唯一家园的意识。

第三章 科学课程的教学建议 第一节 将课程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为了使科学课程的目标不再是口号,教师要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设计科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时应注意: 1“„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用教材教”和“教教材”是两种不同的教材观。“教教材”是指这样一种教材观:把教材当圣经,恪守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因为传统教材绝大多数是以知识作为逻辑主线的,至多是结论加验证性实验。这样,“教教材”就成了只教概念、原理等知识的代名词。

现代教学观强调教学目标的多元化。科学教育的目标包括了科学素养的诸多方面: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后几者的教育在教材中的反映是有限的,它们更大程度上要靠亲历、体验各种与科学有关的活动达成,不能离开有关的知识单独进行。这势必要求教师从“教教材”的立场转到“用教材教”的立场———在教知识的过程中有机地结合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充分发挥科学课程的育人功能。

“用教材教”需要教师提高科学课程多方面目标意识和识别知识课程潜能的智慧:哪些知识的学习可以超越知识本身的价值。展示月相的变化是一回事,让孩子连续28天观察并记录月相是另一回事,后者给予儿童的更多也更重要:坚持性、客观性、认真、严谨…… 2“用不同的行为化动词表述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1)用行为化动词来表述教学目标的原因

主义情操;②演示热胀冷缩现象;③学习“物体的沉和浮”。这些表述或失之于抽象、笼统,或失之于陈述的是教师行为,或失之于只写出要学的课题,致使执教者无法对教学的效果真正做到心中有数。美国学者拉尔夫·泰勒和布鲁姆均认为:教学的效果最终应反映在学生的行为变化上。陈述教学目标时,主语应该是学生,谓语应该是可测量的行为化动词。这样,可以避免因目标表述过于抽象、空洞而 19 难以把握、无法测量的弊端。这些主张为诸多课程设计者和教师认可并接受。

(2)用不同的行为化动词来表述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的方法 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多种多样的,布鲁姆将教学目标分为三类: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情感领域;另一位美国学者加涅将学习结果分为五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显然,这些学习结果具有不同的特征,言语信息涉及“知什么”,态度与倾向性有关,其余的则和“知如何”关联。用不同的行为化动词来表述这些不同类型的目标,可以使教师清醒地意识到教学后学生应发生哪些方面的行为变化,从而考虑选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来达到这些目标。例如:当我们用“会做……”的句子来陈述目标时,就应想到要用练习的教学方式;当我们用“意识到……”的句子来陈述目标时,就应想到要创设情境给学生体验的机会。

所以,在表述不同的教学目标时,我们用的“主语最好是学生,谓语最好是可测的行为化动词,而且不同类型的目标用不同类型的动词。如„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会用温度计、简易风向仪、雨量器搜集有关数据‟,„体会长期的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是非常有用的‟,三个目标分别用„知道‟、„会用‟和„体会‟,明显地区分了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价值观目标”。

3“尽可能用表现性目标表达须长期积累才可能实现的目标” 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当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个性充分发展的时候,他在具体教育情境中的具体行为表现及所学到的东西是无法准确预知的。因此,表现性目标所追求的不是学生反应的同质性,而是反应的多元性;它不规定学生在完成一项或多项学习活动后准备获得的行为,只描写教师提供的情境、所要处理的问题和所要从事的工作。而学生在此情境中产生的成品,都因人的不同而不同。

表现性目标表述方式的提出,建立在对行为目标的批判上,其中包括对情意领域目标、更高层次思维能力目标等这些须长期积累才可能实现的目标(如批判性思考能力和对大自然美的鉴赏能力)的批判,很难准确地预测一节课后学生会发生何种行为变化。这些目标的叙写,与其指明活动后的行为变化,不如指明活动本身(学生须经历的活动),何况,活动的收获完全可能超越预期的。

表现性行为目标的倡导者是美国课程学者艾斯纳。艾斯纳曾给出一些例子来说明怎样制定“表现性目标”,如“通过使用铁丝与木头发展三维形式”,“参观动物园并讨论那儿有趣的事情”等,《标准》举的例子是“观赏植物的花和叶”,“朗读有关星空的美文”等,这些目标的表述均未指明学生在参加这些活动后能做什么,但学生行为的变化是可能发生的。我们可以把表现性目标视为行为目标的补充。

第二节 根据小学科学学习特点进行教学

“把握小学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儿童身边的事物开始学习活动,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态度和技能,获取关于自然的知识”。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

1“低估儿童学习科学的潜能比高估更可怕”

现代脑神经研究证实,儿童具有极大的学习潜能。“儿童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花鸟鱼虫、日月星空的好奇心,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和持续的学习行为”。小学3~6年级的儿童的脑重约为成人脑重的,脑重的增加表明脑细胞在生长发育,脑机能逐渐趋于完善,儿童的心理素质不断提高。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这个阶段的儿童可以从具体的事物中理解数、形、体积、重量和容量等概念,能够胜任小学里的学习任务。英国科学教育家威尼·哈伦也指出,小学中年级学生已经能借助想象对一个简单 21 过程进行逆向思维,高年级学生能够初步建立用数据来检验假设或某种观点的思维方法。即使低年级学生也决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在人生早年积累起来的经验是学习新事物的基础。我们对小学生进行的一系列科学实验也表明,学生能够有意识(外显)或无意识(内隐)地学习,形成较为复杂的科学概念(如“力”),获取像科学探究这样的相当复杂的过程技能,而且对环境影响非常敏感。所以,我们决不能低估儿童学习科学的潜能,错误地认为“儿童学科学不过是玩游戏而已”。在教学内容上偏易,在教学要求上偏低,这不但浪费了儿童科学学习的智力资源,而且遏制了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和乐趣,浪费了儿童学习科学的情感资源和行为动力,对他们终身的科学学习造成消极的甚至是不可挽回的影响。

2“鼓励儿童通过动手动脑„学‟科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儿童来说,态度的形成需要实践的过程,技能的形成需要反复的模仿练习,而知识的获取主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他们常常依靠动手操作来认识和理解世界,而他们所能认识和理解的也往往局限于他们自己可以动手操作的具体事物。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景、开展多样化活动是十分重要的。” 3“科学课的教学方法要富有儿童情趣并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教师的言语动作力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引导儿童自己得出学习的结论,尽量少用或不用专业术语和抽象定义,尤其要避免在教学的初始阶段把结论告诉儿童。儿童的有意注意和坚持性尚在发展之中,所以课堂教学形式应灵活多变,课外中长期作业应简便易行。” 4注意观察和研究小学生的行为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意味着要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学生是有个体差异的,要了解他们在兴趣爱好、情感态度和知识能力等方面的特点,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实现个性化发展,需要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举止,仔细研究学生的 22 真实想法。因此,居高临下、走马观花、浅尝辄止和单向灌输等,都是力求避免的。“弯下腰来倾听儿童的心声”,这样的教师虚怀若谷,耐心细致,能够真正尊重儿童在学习科学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了解每一个不同的儿童;能够真正了解儿童学习科学的实际状况,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情感态度和知识能力等方面的特点,切实有效地给予儿童所需要的指导和帮助,帮助他们实现个性化发展。

第三节 设计丰富多彩的学生亲历活动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强调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这些活动应当是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精心选择和设计的、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的。”通过这些活动的教学,学生积极参与、亲身经历,他们的眼、耳、鼻、舌、身多种感官协同活动,真正地亲身体验一次科学发现———探究———创造的过程。

“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教学目标上应该把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融合在一起,既有知识教育的要求,又能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和科学探究的实践。在活动形式上因目标、内容、资源的不同可采取各种各样的模式,给学生创设多种亲历的机会。这些活动的选取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经验背景,按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序列编排。”设计亲历活动必须符合下面几个要求:

(1)精心设计,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

例如:让学生养蝴蝶、种油菜,在日复一日的照料、观察、测量、记录的活动中,他们逐渐了解了昆虫和植物的生命周期,掌握了一系列相关的科学技能,同时开始理解生命的不易,形成珍爱生命的态度。(2)难度适当,充满儿童情趣

注意选择儿童比较熟悉的、能够操作的、易于引起他们兴趣的活动。例如:根据学到的声学知识来制造“小乐器”,再组织“小乐队”竞赛一场,多有趣!

(3)因地制宜,积极开发社区资源

例如:农村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春天的田野中去,到秋天的果园中去;城市学校则可以组织学生调查统计三口之家的垃圾处理情况,进而提高垃圾减量化行为的自觉性和积极性。(4)注意安全,防范一切可能发生的意外

亲历活动可能是一节课,也可能是几节课;可能是在课堂上进行,也可能需要课外活动的配合。科学教师要密切注意学生的安全,及时给予提醒和忠告。例如,在学生使用水果刀切水果之前,教师要提醒学生刀尖不能对人、避免刀刃伤手等等。要争取每一节科学课都成为学生美好的回忆。

建议教师参考下面的“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类型”,从中选择合适的活动,组织教学过程,或按照活动设计要素与基本过程,自己创设新的活动类型。

“搜集信息:搜集科学信息资料是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拓展知识,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的必不可缺少的学习过程和方式。可以由教师指定或与学生们一起确定一个他们感兴趣的主题,如关于恐龙,让他们自己确定研究关于恐龙的什么问题,然后指导他们自己去搜集关于恐龙的资料,用各种表达方式汇报他们的成果。

“现场考察:把学生带到某现场,从参观者的角度考察现场的情景,给学生提供亲身体验的机会。教师应关注学校周围新发生的与科学教育相关的事件、工程和环境问题等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到现场进行教学。如:带学生观看某建筑工地各种机械施工作业的情景,农村春耕或秋收的情景,某地区河段严重污染的情景,垃圾场、污水处理场等。指导学生写出现场考察报告。

“自然状态下的观察:自然状态下的观察是指不对观察对象施加任何影响的观察,它是小学生获取感性认识的重要方式。通过观察,如观察蚂蚁的行为、月相的变化和叶脉的形状等,学生可以感知事物的外部特征,提出问题,甚至发现一些规律。

“观察时要注意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还应注意和语言的描述、文字的记录、测量工具的运用相结合。对观察的目的和观察程序也应给予具体的指导。

“实验:实验的基本特征是有意识地改变某种变量,控制其他变量,探寻改变变量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科学实验可以分为验证性实验(如验证植物生长和阳光的关系)、模拟实验(如模拟火山喷发)和探究性实验(如探究音乐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在强调创造能力培养的今天,应当大力提倡探究性实验。

“专题研究:专题研究是小学生开展科学学习活动的一种类型。对小学生而言,不管前人是否已经作了研究,只要是他们不知道而又想要知道的科学问题,都可以给他们提供机会研究。师生共同拟定某一主题,如纸的专题研究、布的专题研究等。在一个专题中,可以由学生提出一系列的子课题,再由小组或个人分头去研究。如关于纸的研究,可以分成以下的课题:纸的发明和古代造纸术,纸的种类、性质和用途,对不同纸的吸水性研究,自己造几张纸等。指导学生将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写出报告。

“情境模拟:为了使学生对某种科学事物产生直接体验,人为地创设某种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一次仿真性演习活动。如发生地震时的自我保护性躲避和疏散演习、火灾自救及消防灭火演习、外伤自救互救演习;让学生蒙上眼睛,体会眼睛的功能;让学生敲击石块,模拟人类祖先打造石刀石斧,用自制的石刀石斧切割麻袋片。情境模拟可以是少数人表演,大多数人观看,也可以让每个学生轮流参与。重在情感体验,同时习得相关的知识技能。

“科学小制作:科学小制作一般结合某个研究专题进行,如在对不倒翁进行研究时,做一个不倒翁;在对镜子进行研究时,做一个潜望镜或万花筒;在对小灯泡电路进行研究时,做一个小台灯等。鼓励学生利用身边废旧物品等简易材料搞科学小制作,以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展操作技能和情趣。小制作可以作为课堂教学内容,也可作为课后作业。鼓励学生创新,同样的东西用不同材料做,同样的材料可以做成不同的东西。科学小制作是对学生成绩进行考核的重要内容。“讨论辩论:讨论和辩论是学生日常学习中常见的方式,也可作为某些专题研究活动的主要课堂教学类型。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机会进行正常的讨论和辩论,营造平等、和谐、互相尊重的氛围,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

“讨论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辩论一般是在持不同观点的正反两个方面之间进行的。教师不要做裁判,要因势利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帮助和训练学生学会提问,学会参与讨论,特别要给那些不爱发言和不善发言的学生以发言的机会,以激发他们交流的意愿和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讨论和辩论都要有明确的主题,主题应是学生感兴趣又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话题,要指导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辩论中,要控制与主题无关的话题,防止跑题。

“种植饲养:种植和饲养是小学生乐于从事的实践性活动。科学课应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从事力所能及的种植饲养活动,从中获得直接感知和技能、乐趣方面的发展。如花生、向日葵、萝卜、牵牛花、草茉莉等的种植;金鱼、蝌蚪、蚕、蝴蝶、蟋蟀、大白鼠、鸽等的饲养。农村地区可以结合当地的生产实际开展小型种植饲养活动。“种植饲养活动可以是课上的教学内容,也可以是学生课后的兴趣活动,教师要给予鼓励和指导,必要时还可以搞技术经验交流会、请技术人员指导、查找有关技术资料、作专题报告等配合性活动。

“科学游戏:科学游戏主要用于低中年级,一般是在某些课堂教学进行中某一环节所采用的活动方式。如踩影子游戏、手影游戏、玩磁铁游戏等。科学游戏带有„玩‟的色彩,又与所要学习的科学内容有关系,游戏是活动方式而不是目的。要让学生„玩‟得开心,又要引导他们从中悟出科学道理。

“信息发布会、报告会、交流会:作为小学科学学习的典型经历活动的信息发布会、报告会和交流会,是给学生提供一种机会,让他们根据主题搜集整理资料,写出报告文稿,在全体同学面前讲述自己的研究发现,可以是少数学生讲给大家听,也可以是多数学生参与的交流活动。要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也可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准备,选派代表发言。要营造一种民主的科学交流的氛围,让学生尝试、体验科学交流活动的精神享受与乐趣。选题可以是上课的内容,也可以是学生们感兴趣而又关注的科学话题。

“参观访问:参观访问应是科学课必要的教学活动,是把学生带出教室走向大自然和社会,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极好的活动形式。如参观自然博物馆、科技展馆、工厂、矿山、农场、林场、养殖场、农机修造厂、水电站和各种建设工地;访问科技工作者、工厂技术人员和农村专业户等。

“参观访问活动前,教师应先做好准备工作,了解参观地点、访问人物的情况及其教育价值,向学生提出必要的要求。活动结束后,可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交流,以求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竞赛:竞赛是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形式,可以是知识性竞赛,也可以是技能性竞赛,还可以形成„头脑运动会‟。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组织成竞赛活动,由学生自己准备,以小组为单位推举代表参加竞赛。如教师给出20分钟时间让学生认识人体全身骨骼的名称,20分钟后各组推举代表参加关于人体骨骼的知识竞赛,可以设必答题、抢答题等,教师评判各组所得的分数,选出优胜小组。也可与课外科技活 27 动相结合,给出几个选题,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头脑运动会‟„科学奥林匹克运动会‟,选题多为带有创造性的、动手动脑的科技小实验、小制作。

“科学欣赏:科学欣赏是由师生共同搜集某一科学专题的故事、诗歌、散文、绘画、摄影、电影、电视、多媒体等作品,大家共同欣赏,进行评议。内容可以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延续,也可以是学生感兴趣并关注的话题,如珍稀动植物、美丽的雪花、地形地貌、星空、航天航海、纳米技术、基因等。

“社区科学活动:鼓励和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区科学活动,这是科学、技术、社会相结合的最好的活动方式。如社区内的卫生防疫宣传活动以及人口普查、治理环境污染、植树造林、治沙种草、兴修水利、农田基本改造、试种农业新品种、推广农业新技术、灭鼠、灭蚊、灭蝇、灭蟑螂,防治白蚁、防治果木病虫害等。组织学生参加社区科学与技术活动可以成为学生的学习内容,也可以是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内容。要充分利用社区科学教育资源,把学生带向社会。

“家庭科技活动:家庭科技活动是学生在家里从事的科技活动,这是科学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农村的家庭科技活动也可以是家庭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很多教学内容除在部分课堂教学完成外,有一部分还要让学生在家里完成。如观察一个月的月相变化,种花生、养蝌蚪等种植饲养活动,小发明、小制作等制作活动等。有些是为课上学习所做的准备工作,如采集标本,搜集学习用品、学习材料,做某些课题的前期观察实验等。鼓励和支持学生为改善家庭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做家庭科技活动,如学生参与居室装修设计,电路设计、美化居室设计等。家庭科技活动还包括指导学生进行兴趣性活动和探究性活动,如制作飞机、舰船、车辆、建筑模型和学习无线电技术、电脑等。“角色扮演:为了使学生理解科学事物的相互关系和对某些科学与社会问题进行讨论与决策,并产生情感体验,由学生扮演某些科学事 28 物的角色,在课堂上进行表演活动。如在学习动物如何保护自己的内容时,由多数学生扮演鹿,跪在地上„吃草‟,几个学生扮演猛兽(戴头饰或卡片),让学生表演鹿见到猛兽时的自我保护动作。在学习日食、月食和月相变化时,由学生扮演太阳、地球、月亮,表演三者的运动关系。学习水污染治理时,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市民、企业家和政府官员的角色,各自发表对水污染治理的不同立场和意见。“科学幻想:科学幻想是给学生以发挥丰富的想象、进行某一专题的科学创作的机会,可以是科学设计、科学童话、科学想象画等不同形式。如未来的月球世界未来的、城市、太空旅行、未来的交通、医学未来的、未来的生物工程等。”

第四节 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我们现在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日新月异,信息狂轰滥炸,教师根本不可能把每样东西都学会了、弄通了再去传授给学生。学生必须学会学习,才能适应当今的社会;学生必须学会探究,才能积极主动地去掌握科学信息:这是现代科学素养的具体表现!

以往,我们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对科学探究活动在科学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强调不够。所以,从现在开始,要竭尽全力“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我们教师必然会遭遇备课讲课评课方面的一系列挑战,也许会体验到“授人以渔”比“授人以鱼”更多的艰辛与繁难。但是,为了我们的下一代,再苦再累又算得了什么!“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要给学生一个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不要要求一步到位。在教学实施中,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是全过程地也可以是部分地进行,如某些课侧重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假设和预测的训练,某些课则侧重制定计划和搜集信息的训练,29 不必拘泥于每次活动都必须从头到尾、按部就班地完成一个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掌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 “(1)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题的训练,一般安排在探究活动的起始阶段;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3)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之前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

(4)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素的方法;

(5)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6)组织好探究后期的研讨,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 我们虽然强调探究,但是不建议科学学习只采取探究的方式。教师们应该运用不同的策略,设法使学生们掌握课程标准所描述的知识,弄懂它所描述的道理,学会它所描述的技能。要掌握课程标准所描述的那些应该弄懂的东西和应该学会的技能,靠任何单一的教学策略或学习方式都是无法办到的。

第四章 科学课程的评价建议 第一节

科学课程教学评价的定位

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主要由该学科的功能定位。《标准》规定:“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因此,科学课程的教学要通过评价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促进学习,改进教学,最终实现课程宗旨。

早期的教学评价主要是为了检验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往往以达标度评价为主:在一项教学任务开始之前,确立若干教学目标,当这项任务完成以后,通过测验或者其他方法检查学生是否达到 30 预期教学目标。达标度越高,说明学生的学习成绩越好。这种以检验为目的的学科教学评价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遭到了教育家的批评,被认为完全是学科中心主义的产物,其最终的结果只能为升学和高一级学校选拔合格的学生服务,对改进教学使之最终适合学生的发展并没有什么好处。而教学评价除了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有鉴别作用以外,还应该对教学过程本身的质量提高发挥作用,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进一步开发教学评价的功能,不能只看到它的回顾功能(对已经做过的工作具有总结作用),还应该看到它的前瞻功能(对将要做的工作具有导向功能)。形成性教学评价就是在这种时候提出来的,它与传统教学评价的最大区别是评价功能的拓展,它强调:通过一系列间隔性评价来控制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过程,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解决,使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与良好的状态。

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另一个特点是评价时空的拓展,它强调评价伴随在教学的全过程之中。不仅当学习告一段落的时候要进行结果评价,在学习开始的时候,要进行前置性评价,学习之中要开展形成性评价,实现评价时机的全程化。

第二节 科学课程的评价方法

单纯的书面考试,如以往的单元小测验、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已经不适应科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因为,科学课程的学科定位是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一个综合性很大的目标概念,它不仅包括学科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要求,而且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法能力和行为习惯等领域的要求,形成一个多元的结构体系。这势必引起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从教学评价的角度讲,评价方法的主要作用是收集信息,而信息的特性是由它所隶属的评价指标的性质所决定的。对情感态度与价值 31 观领域的评价指标来说,由于其具有个体特征、逐步积累、程度差异和内隐于心等特点,很难简单地用数字反映出评价对象的不同特点,因此必然以描述性的定性信息为主,当然也可以由一些情感态度领域量表的测试结果以定量信息的形式作为补充。方法能力领域的评价指标相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评价指标来说,客观性和共性要强一些,达标与否的界限更加清楚,与有关行为表现的对应更加明显,因此使用定量信息的机会也更多一些,但对能力的评价,个别的定性描述还是必不可少的。行为习惯领域的评价指标以外显的信息为主,大多可以直接采集、记录,包含定性信息与定量信息两种,关键是看哪一种收集方法更有效,更可行。不同领域、不同性质的信息的收集方法是不一样的,有的可以采用工具测量,有的则需要直接观察记录;有的可以从代表作的水平作出判断,有的则需要从多方面收集信息加以分析。这就是评价方法多样化的含义。

“科学课程的评价以真实的日常教学为基础,充分利用所有正常的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全面反映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可供采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

“教师观察:科学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的科学学习表现,据此安排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进度,改善教学方法,必要时开展个别教学指导。长期、系统的观察应有记录。

“与学生谈话:科学教师、教育管理者和家长以平等的身份向学生询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了解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或想法。“杰出表现记录:教师和学生对科学学习过程中有特殊意义或价值的信息(如学生的超常表现、独特见解、科学创意等)及时记录在案,供终结性评价时参考。

“测验与考试:测验与考试在科学课程的评价中有两种用法:一是在学习开始前对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摸底;二是在学习告一段落时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总结。要改变过去以知识记忆为主的书面考 32 试方法,注意新情景的运用,针对不同的要求,采用口试、笔试、现场操作等方法,着重检验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活动产品分析:学生科学学习活动的一切结果都可以用来评价。例如,科学课笔记、科学图画、科学诗文、科学概念图、科学实验报告、科学调查报告、手抄报等等,通过学生的自评和互评,逐步学会分析个人学习的特点,以利扬长避短。

“学生成长记录袋:由教师或学生收集学生的学习结果,如科学观察日记、科技小制作、科学报告等等,由此可以把握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轨迹。

“评定量表:即教师根据学生某一活动的表现,直接对其结果作出评定。这种评定可以是描述性的,也可以是程度、等级或数值,分别称为定性量表、程度量表、等级量表和等值量表。

“作业法:即教师提供一项作业任务,从学生完成该作业的质量判断其有关水平与能力。作业法从形式上可分为短周期与长周期两种。“短周期作业:指教师提供某一作业任务,学生当堂完成。教师通过现场观察其完成作业的速度、质量与效果,评价其某些方面的水平与能力。

“例:教师向学生提供一句话,„堆肥是有机物腐败的结果‟,让学生提出一个研究题目,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方案,并对实验结果提出猜想。

“长周期作业:指教师布置作业任务,学生从设计、实施到报告可以经历一段时间(从几天到几个月),其间教师参与全程指导,并根据学生对指导的依赖性和表现,对其有关方面作出评价。

“例:教师要求学生针对居住区周围的环境提出一个课题进行研究,并报告研究结果及其价值。

“评议法:涉及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指标,除上述方法外,还需采用评议法,即先由学生按指标要求自评,然后组成小组让 33 学生互评,最后教师可根据学生自评与互评的结论,参照观察记录、考试与作业情况,作出综合评定。”

第三节 科学探究方面的评价

“科学探究”部分的评价,在内容上应该紧扣课程目标中科学探究分目标所规定的要求,重点评价学生动手动脑“做”科学的兴趣、态度、技能、方法、思维水平和活动能力。具体可以从认识科学探究和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两方面进行评价。

认识科学探究方面,应该评价学生是否知道科学研究为什么要从提出问题开始,科学探究活动有哪些常用的方法,为什么科学探究不能主要依靠感觉,使用工具在科学探究中有什么重要的意义,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哪些,什么样的结果才符合科学探究结果的特征,科学探究在科学发展中有什么作用,以及为什么交流与讨论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面,等等。这些问题可以用书面测验的办法,也可以用口试、写小论文、讲演和论坛等办法,关键是看他们对科学探究的认识程度。

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主要评价学生“参与科学学习活动是否积极,是否持之以恒,是否实事求是;观察是否全面,提问是否恰当,测量是否准确,设计是否合理表达是否清晰,交流是否为双向或多向的;搜集、整理信息、进行合理解释的能力怎么样,动手能力怎么样,同伴之间交流、合作的能力怎么样”。评价的方法应该主要采用现场作业和观察记录,即教师可以通过设定一系列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操作,让学生去做,看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操作的水平和质量,然后作出评价;也可以通过提出一项科学探究任务,让学生回答准备怎样完成,有条件的也可以让学生当场完成,从他们提出的假设,或当场完成的质量中进行评价。除了上述集中评价之外,教师在平时的教学 34 过程中对学生有价值行为和表现的观察与记录也可以增加评价的可靠性与有效性。在对学生科学探究方面的评价中,“注意多鼓励小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理解科学探究过程,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逐步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而不要只强调小学生科学探究的结果或水平”。

第四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部分重点评价学生学习科学的态度。因为,相对态度来说,情感和价值观都是更加内隐的个人品质,很难直接进行评价。情感作为产生某种情绪体验的价值取向,与对待各种事物价值取向的价值观一样,只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当没有外界刺激的时候,它们一般不发生作用,外人也无法知晓,只有当外界产生了一定的刺激,它们才会有所表现,也只有在这时才能被其他人察觉。一个人一旦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情感和价值观,在对待特定的事物或者遇到特定的刺激产生情绪体验时都会出现一种特定的表现趋向,这种特定的表现趋向就是态度。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态度是一定情感和价值观的特定表现趋向,通过对态度的测定,可以了解一个人的情感和价值观。

评价学生在科学课程学习与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态度,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评价: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学习动机是否强烈;对身边的各种自然现象与问题有否兴趣,是否充满了求知欲望;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是否尊重事实,尊重证据,能否大胆想象,勇于创新,是不是乐于与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能否采纳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学习与研究;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是否关心科学技术的新发展,能否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性科技与科普活动,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相关的问题是否关心,并表现出责任感。这些方面的评价主要是表现性评价,应该以观察记录和学生自评、互评为主。这就需要教师做有心人,平时多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一旦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及时记录在案,35 做好学生学业档案的信息收集和记录工作。当然,必要的时候也可以采用情景测验或者专题活动的现场记录,即由教师指定一种情景活动让学生参与,记录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的态度,并进行评价。这种方法主要作为对平时观察记录信息不足时的补充,或者对特殊学生的个案评价。除了态度评价之外,有条件的教师在专家帮助下,也可以通过制定情感和价值观量表的方法,直接对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作出评价。每一种评价方法都有特定的价值,把它们综合使用,可以提高这方面评价的可信度,但同时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这是科学课程评价中经常会遇到的一种两难选择。

第五节 科学知识方面的评价

《标准》规定小学科学在知识内容方面主要涉及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三大领域,不是系统地讲解这三大领域的知识,而是结合小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只讲解那些与他们日常生活有关的,身边常见的最基础的知识;即使这样,也不是以讲解学科的概念、原理和规律为主,而是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与科学探究活动,讲一些现象、事实和过程。因此,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是教学的主要目的,也不是学科教学评价的主要目标。

在具体设定每一部分科学知识的评价指标时,要紧扣“内容标准”所规定的要求。在“生命世界”部分,主要从生物的多样性、生命的共同特征、生物与环境和健康生活四方面着手,“物质世界”则抓住物体与物质、运动与力和能量的表现形式三大块,“地球与宇宙”包括地球的概貌与物质、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和天空中的星体三部分。所有这些具体内容标准,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不需要学生掌握,只需要了解的。这类内容标准一般不属于测验和考试的范围,评价的主要办法是课堂上的随堂提问与观察记录,看学生是否知道,能否讲得出就行了。第二类是需要学生掌握的最基本知识,主要是现象、事实 36 和过程,例如: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以及地球的形状、大小,等等。这些内容标准是该学科测验、考试的主要依据,必要时可以通过各种测验的方式检查学生掌握的程度,但需注意考试方式的情景性与灵活性,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第三类是过程性目标,例如:通过栽培植物了解它们的生长过程,探究怎样才能让杠杆保持平衡,以及探究风的成因,等等。对这类内容标准的评价则需要教师通过课堂教学的观察记录,记下学生在这些探究活动中的参与表现与探究结果,然后进行评价,必要时也可以设置专题性操作实验考查,或者从学生的长周期作业中作出评价。因此,科学课程中“科学知识”领域的评价主要采用的评价方法有课堂观察、作业分析、必要的测验和专题考查。

第五章 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一节 科学课程资源

一、科学课程资源的含义与种类

(一)含义

广义的科学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科学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科学课程资源则仅指形成科学课程的直接因素。

(二)种类

科学课程资源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类,常见的几种划分方式如下:

1按科学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划分

它可以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

素材性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科学课程,并且能够成为科学课程的素材或来源。科学知识、科学技能、科学经验、科学活动的方式与方法、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因素,都是素材性资源。

按照课程资源和人的关系看,素材性课程资源的载体形式有两类:生命载体和非生命载体。前者主要指掌握了课程素材并具有教育教学素养的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等教育研究人员,能提供课程素材的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等;后者表现为各种各样教学材料的实物形式,如课程计划、科学课程标准、课程指南、科学教科书、科学参考资料和科学练习册等纸张印刷制品,科普类音像制品和多媒体课堂教学软件等电子音像制品。

条件性资源的特点则是,作用于科学课程却并不是形成科学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科学课程的实施范围和水平。例如:它直接决定科学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和环境因素。2按科学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划分 它可以分为“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和社区资源”。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三类课程资源都既含有素材性课程资源,也含有条件性课程资源。这三类课程资源对于科学课程的实施都是十分重要的,但它们在性质上还是有所区别的。就利用的经常性和便捷性来讲,学校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该占据主要地位,社区和家庭科学课程资源则起到一种辅助作用。以往我们忽视了社区和家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今后应该高度重视。就整个基础教育范围而言,“校内为主、校外为辅”将是开发与利用科学课程资源的基本策略。

二、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

科学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以及科学课程目标的落实与达到程度,一方面依赖科学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另一方面依赖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的水平。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科学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合作,共同支持和完成。在这个相互作用的科学教育系统中,学校是公共教育的主要机构。从内部讲,学校包括许多相互作用的部门(子 38 系统),如教学、行政和财务等部门,他们共同努力,促进科学教育;从外部讲,普通小学是地方学区子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地方社区的一部分。有的地方社区中除了小学,还包括高等院校、公园、博物馆、科技场馆、图书馆、商店、社区组织、科技站、气象站和各种媒体等,所有这些都是科学教育的资源。

这些科学教育资源或信息之间,有时协调一致,彼此促进,并成为促进一项共同改革的强大合力;有时则因未有效开发而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有时甚至相互冲突,造成浪费,产生负面作用。这样,现有课程资源的利用与潜在课程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的相互作用,就成了一项重要的课题,期待有关人士去关注,去解决,以促进课程改革的实施与发展。

校外科学教育的资源,如各种相关组织、机构及其人员,应该主动与学校取得联系,或在学校向其寻求帮助时提供所拥有的资源、信息、指导或服务,同时关注学校的科学课程,努力开发新的资源,以便更加协调一致地配合学校的科学教育,例如:可以开展一些同步的配合活动。学校则应该主动向这些资源寻求帮助,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共同服务于科学教育的目的,并主动提供学校有关科学课程的信息,或为这些校外科学教育资源中心的建设提供指导,甚至主动参与建设和改进过程。

第二节 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策略

一、对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理解谈了一些,但不够全面,如教师和学生是其中重要的课程资源就没有论述到,另外,如果能以某课为例说一说你是如何因地制宜结合农村实际开发与利用的就更好了.的开发与利用

(一)学校课程资源的呈现形式

学校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教室、实验室、劳技制作室、图书馆、阅览室、校园网络或音像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及其配备的资料,学校内的各种建筑的环境布置,以及树木花草、喷池园林、气象或环境观测点、生物角和科技景点,等等。

(二)学校课程资源的特点

学校课程资源在科学教育的利用中具有如下主要特点: 1资源集中

学校拥有大量的各种形式的课程资源。2分类清楚

学校的课程资源通常按学科分类。3功能突出

教育的长期发展决定了学校课程资源的功能———直接为学生学习服务。4利用方便

学校的课程资源是专门针对学生学习的,因而利用方便。5便于组合

教室、实验室等方便进行科学学习和科学探究实验环境的创设与组合。

(三)学校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

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工作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对科学课程的重视和定位。学校应当基于自身条件,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全盘考虑,制订出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长期规划和措施,并逐一落实。学校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具体途径有:

1充分发掘现有资源条件,提高学校现有设备的利用率,如自然教学场地、仪器装置与设备、图表、实物、模型和标本等教具。

2更新科学教育设备,包括创建专门的科学教室和实验室,或者利用改造原有的自然活动室,使之适应科学课程教学需求;添加和更新科学课程所必需的实验仪器和设备。

3增添科技图书资料,不断丰富藏书资源,提高科技图书资源的利用率。

4扩展电子阅览室和音像阅览室的功能,通过各种途径补充和更新科技类光盘和音像资料,也可通过播放、录制科技教育频道上的节目扩展学校的科学课程资源。

5充分利用校内的土地,开辟科技、劳技教育基地,如百草园、气象站和饲养园地等。

6在校园内建立科技景点,如太阳钟、风力发电机和科技雕塑等。

7利用有科技方面特长的教师,积极开发与科学教育有关的课程。

二、家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家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意义

家庭课程科学资源是学校科学课程资源的补充和扩展。首先,孩子的科学素养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他们除了平时在校学习的时间外,放学后、周末和节假日等相当多的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孩子天生好奇、爱动脑筋,他们所进行的思考与活动不会以校内外时间来截然划分。

其次,发展中的科学教育观念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孩子们将自然地把学校中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内容、过程和方法复制或迁移到课堂以外甚至自己家里。最后,每个孩子的家里都存在着各种形式的能被孩子利用的科学资源,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将为孩子在家里开展各种科学学 41习和探究活动提供支持。我们应当积极改变过去忽略对家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状况,积极引导孩子,鼓励家长开发利用家庭课程资源。

(二)家庭科学教育资源的呈现形式

“家庭里存在着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主要包括家长的阅历与职业背景、家庭饲养与种植的动植物、家庭科技藏书等”。家庭日常生活和孩子密切相关。例如:家庭住房面积、家具、物品陈设、电器,居室的空气、光线、温度,每天的洗脸、刷牙、吃饭、喝水……都包含着潜在的科学素材资源和适合学生科学探究的课题资源。教师应当引导孩子从家庭中去发现、开发和利用更多的家庭科学教育资源,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并鼓励家长关心和参与孩子的科学探究活动。

(三)家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与方式

1“丰富家庭的科普读物,关注科技资讯信息,引导孩子建立自己的小小图书馆,并提高其利用率”。例如:引导孩子按内容分类整理图书,自制简易卡片登记图书,使用书签标记喜爱的章节,以及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等等。

2“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对家庭饲养与种植的动植物进行一些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

3“家长尽可能带孩子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进行社会实践”。4“鼓励并促使家长关注孩子在家中进行的科学探究、科技小制作等活动”。

三、社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丰富的社区课程资源

“社区课程资源主要包括科技工作者、工厂、农场、田园、科技实验基地、高新企业、植物园、动物园、科技场馆(如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少年宫、农技科站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

(二)社区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

1“开展改善社区环境的科技活动”。

2“与社区科研、企事业单位建立联系,共建科技活动场所,开展现场科技教学活动”。

3“聘请科技人员和专家担任学校科技活动的指导教师,聘请家长中的科技工作者定期向学生作科普讲座”。

4“组建学生科技团体,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科普宣传和实践活动”。

(三)社区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注意事项

1合理有序地开发与利用社区科学课程资源,必须全面统筹,做好对社区科学课程资源的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等工作。学校对整个科学教育活动应该加以规划,探讨科学教育活动所需的社区课程资源,建立社区课程资源信息库,参与社区活动,并与社区建立良好的关系。

具体地说,在进行科学教学设计时,首先,应全面考虑科学课程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选择最佳的课程资源以完成具体的科学教学目标。其次,就科学课程资源分析,思考哪些课程资源校内没有,必须从社区获得,或校内已有但不够丰富,仍必须从社区获得,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目标的需要。最后,为开发与利用社区科学课程资源,做好设计、实施和评价等工作,使得实施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切实发挥效果。

2学校在进行社区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时,评估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社区存在哪些科学课程资源,学校需要开发哪些社区课程资源,社区可以提供什么帮助,以及学校需要社区提供哪些帮助,等等,都需要经过审慎的评估,才能使学校开发出来的社区课程资源真正符合学校进行科学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

3学校在利用社区科学课程资源时,应当让学生运用各种探究方法进行学习。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43 批判思考和善于交流等能力的发展,形成积极进取、勇于探索和关心社区发展等方面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此外,必须选择与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社区科学活动,以便学生能够胜任科学学习,进而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切勿让学生自由活动,或在探究式科学学习活动中缺乏必要的指导、评价、反思、交流和分享,使得此类活动流于形式。

4学校在利用社区科学课程资源的同时,必须向社区提供一定的回报。学校和社区是双向的、互动的,双方可以各取所需,不可能仅是单向索取或给予。例如:学生可以利用学到的科学知识为社区人员提供一定的帮助或服务。

四、科学课程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开发与利用科学课程网络资源的意义

网络科学课程资源具有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智能化、虚拟化、开放化等特点,对延伸感官、扩大科学教育教学规模和提高科学教育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其他形式的课程资源所无法替代的。网络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仅拓宽了科学教学的内容,而且深刻影响了科学教学方式。网络提供的科学学习内容的广泛性和呈现的多样性,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兴趣来选择科学学习的内容和方式,真正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网络的交互性,适合集体学习、协作学习和个别化学习,将彻底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科学教学方式。

(二)网络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途径 1建立CAI科学教学软件库

库中的CAI科学教学软件应满足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等要求,适合不同年级的科学课堂教学的需要和个别化学习的需要。2建立科学教学资源库

为学校教师提供丰富的备课用的参考资料(包括各种科学教学参考资料、特级科学教师的优秀教案和优秀科学课件等)。3建立科学电子图书馆

在校园网上建立CD服务器,采用光盘储存与科学教育教学有关的视听材料和重要的图书资料。将一些电子图书馆联入网络,组成一个庞大的网上电子图书馆,实现一种全新的科学信息检索模式。另外,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尝试建立虚拟科学教育学校,由不同学校、不同地区的一些优秀科学教师和教学设计专家组成的科学教研组负责科学课程的规划与课件脚本的设计,再由软件编程专家负责把脚本制作成高质量的网上科学教学课件,然后实施网上科学教学。由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组成虚拟班集体,这样就可以形成一所或多所虚拟学校,从而实现某个地区乃至全国范围的远程科学教育教学网络。虚拟学校有多种不同的科学教学模式,常用的有讲授型、个别辅导型、讨论型、探索型和协作型。其中,讨论型、探索型和协作型更能体现网上教学的优越性,也有利于培养与发展学生的高级认知能力。

第六章 “生命世界”教学案例 第一节 植物的不同与相同

教材依据

国标教材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1课。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标准》在“科学探究的具体内容标准”中明确要求:“在小学阶段,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在“实施建议”部分也指出:“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的过程再到独立逐步进行。”探究能力的发展是要循序渐进的,探究活动 45 要由扶到放,体现层次性。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认识几种常见的植物,通过寻找植物各方面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培养观察比较事物特征的能力。本课重点是比较植物的不同与相同特征;难点是学会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研究结果。

本课的教学目标:(1)会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常见植物的不同和相同特征;能用多种方式(语言、文字、图画和符号)将观察到结果表达出来。(2)知道大自然中植物种类繁多;知道植物是各不相同的;知道植物都有相同的形态构造和共同的需要。(3)体验到认识植物、合作分享的乐趣;感受植物的美,产生亲近自然的感觉;意识到植物是有生命的,懂得珍惜生命。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说出植物名称

投影展示常见植物图片。

师:你们认识这些植物吗?请说出它们的名称。生:是柳树、玉米、菊花。生:还有苹果树、椰子树、凤仙花。

师:你们还知道自然界中的哪些植物?向大家介绍一下。生:我还知道桃树、松树、梧桐、牵牛花、蔷薇花。生:我还知道……

师:自然界中的植物很多,可谓千姿百态,今天我们来研究植物。(板书课题:1植物的不同与相同。)

(从直观的图片开始,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到植物上,进而让学生说出自己见过的植物名称。)

二、观察描述植物

讲台上出示一盆君子兰。师:这是什么植物?

生:君子兰。

师:同学们想了解君子兰的特征吗?怎么了解? 生:仔细地观察。

师:下面,我们就自己来观察君子兰,注意把观察到的结果用适当的方式记到“我的观察记录”表(表61)上,可以用语言、文字、图画和符号等,关键是要让别人看得明白,然后交流。

表61 我的观察记录

教师为学生提供几盆君子兰,让学生分组观察。师:请同学们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

生:我发现君子兰有根、茎、叶、花、果实。师:你观察了它的结构。

生:我发现君子兰的叶子是绿色的,花是红色的。师:你关注了它的颜色特征。

生:我发现君子兰的叶子上的纹路是竖着的。师:别的植物是这样吗?

生:我发现君子兰要长在土中,还要浇水。师:同学们评一评谁研究得棒。

(本次观察对象是教师指定的,信息相对集中,便于学和教。观察后的交流非常重要,这是成果的分享。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参与评价,有利于他们提升认识。通过对单株植物的观察,学生认识到植物作为生命体的特征,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表达能力,为后面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三、观察比较植物

师:刚才,同学们对一种植物进行了仔细观察,那么你们能同时对两种植物进行观察吗?怎么观察? 生:进行比较。生:找出不同与相同。

师:观察时可先找出明显的不同与相同,再深入分析隐藏的不同与相同。请同学们看着图片试试,注意用语言、文字、图画和符号等表达自己研究的结果,填在表62中。

表62 我的观察记录

学生分组观察。

师:同学们发现有哪些不同?

生:我们发现叶子的形状、大小、数量不同。生:我们发现花的形状、颜色不同。生:我们发现果实的形状、大小不同。生:我们发现枝杆的软硬、粗糙程度都不同。师:那么有哪些相同?

生:都有茎、叶、花、果实、种子。生:它们都会长大。

生:它们都需要浇水,要吸收营养。

师:同学们研究得很好,不同的植物各不相同,但是它们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在形态构造上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两种植物的比较,难度大。这里,教师指定观察对象,并让学生用表格记录,只是在观察的方法上给予较多指导,先找出明显的不同与相同,再深入分析隐藏的不同与相同,有利于学生开展研究。)

四、自由观察比较

师: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到校园里选择两种植物观察,寻找它们的不同和相同,注意及时记录,以书面的形式展示自己研究的结果。

师:我们观察时能随意损坏一棵植物吗? 生:不能。师:为什么?

生:因为植物是有生命的,我们应该爱护。学生分组活动。

(在前面两次观察的基础上,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现在,让学生走出教室,自由选择两种植物研究,对学生能力要求高了一层,这是放的过程。)

五、交流归纳评价

如果没有时间就作适当展示,然后组织评价,把结果记录在表63中。

表63 我的评价

评 析

以上教学设计具有下列特色:

第一,探究过程具有层次性。《标准》强调,课堂教学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如何体现这一点,是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除了教学

内容、教学方法外,我们认为,探究过程也是重要的方面,一般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扶到放。本课共有三次探究活动:第一次是观察单株植物特征;

第二次是比较两种植物的不同和相同;第三次是自选两种植物进行比较。前两次的观察对象由教师指定,教师给予较多的指导,第三次完全放手,学生探究过程具有了层次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特别是最后,走出教室,突破了空间限制,使课堂教学呈现出自主性和开放性。第二,训练的重点突出。本课是生命世界部分,属观察系列,目标是多元的,既让学生认识植物的多样性,认识植物作为生命体所具有的不同和相同特征,懂得生命是珍贵的,要好好保护的道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表达的能力。从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本课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以及恰当地表达自己观察结果的能力。三次活动中,教师都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开展观察,特别是对观察、表达进行了合理指导,训练的重点突出。

第三,发挥评价调节作用。新课程重视评价,倡导多元评价。我们把评价贯彻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探究的情况,教师及时点拨,及时引导学生相互评价。课的最后还用“我的评价”表让学生自评、互评,对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节 观 察 蜗 牛

教材依据

国标教材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1单元第1课。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标准》“教学建议”中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教材‟的教学,常常把目标单一地定位于教知识;„用教材教‟则是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态度的过程中。科学课的目标设计要有„用教材教‟的意识,这样,才能把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 50

第二篇: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要求设计能够使学生通过实际体验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能更好地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学生自救和互救的能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生命安全奠定基础。就让我以以六年级品德与社会《当灾害降临的时候》这一课的教学计划简介为例说说我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小学品德与生(社会)创新教学设计的理解。

首先确定《当灾害降临的时候》的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查找资料,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以及世界上的重大自然灾害,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

2、了解人类为应对自然灾害所做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取得的经验和成绩、采取的预防和预报措施。

3、体会人们在危难中团结互助、英勇抗灾的可贵精神品质,学习在自然灾害面前自救互救的方法。

教材上只有地震和洪水来临时的内容,而火灾、飓风等天灾人祸来临时的内容就没有,于是我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就这样设计了教学环节:

活动一:地震灾害 活动二:洪水灾害

活动三:调查家乡的自然灾害 活动四:灾害预防预报有良方 活动五:灾害中的自救 活动六:灾害无情人有情 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通过教学使学生通过实际体验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能更好地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学生自救互救的能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生命安全奠定基础。

我在教学过程中我做到了灵活使用教材,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进行教学,但通过教学使学生通过实际体验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能更好地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学生自救和互救的能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生命安全奠定基础,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多加注意。

第三篇:《新课程理念下创新教学设计》心得

《新课程理念下创新教学设计》心得

收获

为了激发学生的英语兴趣,我也在英语教学中尝试过“听做、说唱、玩演”教学法,往往是想的很好,组织过程出问题,不是没效果,就是无法把学生从游戏中收回来。在《新课程理念下创新教学设计》的学习之后根据理论指导、活动范例,结合自己的英语教材,学生特点,设计出适合自己学生和自己教材的活动,虽然效果不是很好,但比起原来,进步多了,理论上得到加强和提高,具体的教学方法受到启发,学习之余又用于教学活动,找到问题,仔细反思,用心解决,这是本次培训最大的成效。

说的教学应遵循的原则1、说的练习要循序渐进,机械模仿是必不可少的,在此基础上可以拓展、应用。如:值日生报告。每天上课前三分钟由值日生来展示(可一个人也可找同伴配合),要形成常规,让学生有所准备地展示,而不是搞突击灵活指定。2、对话练习切忌两人或几人离得太远,要以同桌或小组为主,营造对话的真实感觉。3、拓展练习中,要创设信息差。如:学习What’s your name?教师对着全班同学一个一个问,学生一个一个回答:My name is „看上去练得挺热闹,但旁观者看来不可思议,怎么老师连自己的学生都不认识?其实稍稍一改就行了,让每个学生给自己起个英文名字,课堂上用英文名字来操练,这样就真实些了。4、说的练习要依据教材,不要拘泥于教材,可以将前面知识联系起来。如:三年级学习食物时练习What do

you like?I like „之后,可以用I like „来复习学过的颜色、小动物等,六年级上学期后就可以加上动词的现在分词,表示某人的爱好等。

邓翠萍

2013年9月

第四篇: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助我轻松教学

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重中之重。阅读教学的成败,往往影响着小语教学效率的高低。新课程确定了语文学习的五大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那么在这五大领域中,阅读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同时它又必然同其他几个领域相关联,甚至起着核心支撑的作用。因此,如何在新一轮小语课改实践中树立新理念,切实解决以往阅读教学用时多、收效微的现状,就显得十分紧迫而重要。

经过《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的学习后我对《草原》一课进行了如下教学:

一、出示课题,想象美丽的草原

1、出示课题:草原。介绍作者老舍。回忆曾经学过的老舍先生的作品。

2、说说你印象中的草原。

学生可以有个各种不同的描述,语言表述要流畅,还可以说说怎么会获得这样的印象。比如:

(1)草原是辽阔的,一望无际„„

(2)草原是美丽的,绿绿的草地,五颜六色的野花„„

(3)草原是充满生机的„„

二、初读课文,走进文中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同时划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

2、说说老舍笔下的草原是怎么样的?从哪里看出来的?同时朗读相关的句段。

学生可以自由表达初读课文后的感受,学生的感受可能会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让学生主要的和次要的,引导学生达成这样的共识:

(1)课文中的草原是美丽的。

(2)课文中的草原是热情的。

朗读相关的句段时,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感受和课文的语言的一致性,另一方面要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理解草原的“绿”。

◇说说“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意思。

◇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想象“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说说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出示草原风光图片,看看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草原。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②想象草原上羊群奔跑的样子,理解“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这种境界”是指什么?

②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草原的美丽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

◇作者沉醉在草原的美景里了。

◇作者也许是第一次看到草原,感到很新奇。„„

③如果你当时也在这美丽的草原上,你会低音一首怎样的小诗?试着写一首小诗。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客人)

②哪些词句特别能表现草原人民的热情?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的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急切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一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而是比喻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热闹、热烈、热情)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①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不停地握手。

◇听到了不停的欢笑。

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热情表现出来。

(3)“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在回敬。”

①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洋溢的热情。

②想想大家在敬酒的时候会说些什么?

二、品读课文,感受深情的草原

1、香醇的奶酒、激跃的赛马、嘹亮的牧歌、狂欢的舞蹈,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呀!可是夕阳西下,主客要分别了。如果这时你也在场,心情将是如何呢?

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逐句逐字地理解:“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天涯”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大草原;“话斜阳” 是指在夕阳中,在那天涯碧草之上,我们互相高兴地、亲切地交谈着

②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蒙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深似海,哪里忍心离别呢?所以到了夕阳已经西落了,仍然谈兴正浓。

③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的心情是如何的?你想说什么?试着写一写自己的心情和想对草原人民说的话。

这一课我教学得非常轻松,学生对此课的印象也颇深,在课间我听见学生还在回味《草原》。

第五篇: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创新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创新教学设计(教学笔记—教案)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创新教学设计(全员培训教案)

2006 年4月说到“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创新教学设计”,我们不得不提到《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下面我们首先

一、解读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与新课程理念)(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UGG shoes,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目的理念)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内容理念)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内容理念)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这里我们还需补充几点:

5、教师理念:正确把握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mm学生语文学习的促进者、语文课程的开发者、语文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学生人生发展的引导者.也可以说是 1.做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指路者 2.做激励学生探究问题的组织者 3.做与学生一起解决问题的合作者.6、评价理念:(1)语文课程的评价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2)语文课程的评价指标体系:三个维度: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五个领域:识学和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3)语文课程新的评价观念:注重综合素质的考查、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关注个体处境和需要、激发积极主动的情感,突出学生发展的过程,贯穿日常的整个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7、教材理念: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和“不用教材教”.(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3.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4.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评价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我们可以把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归纳成四个特点:

1、整体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2、三维设计,相互渗透,螺旋上升;

3、阶段目标具体,更加亲和教师;

4、课程标准留有空间,利于发挥创造才能.(四)课程目标(第四阶段7-9年级)

1、识字与写字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2.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3.临摹名家书法,Discount UGG boots,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2、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3.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6.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7.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8.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9.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10.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1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1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13.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14.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15.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3、写作

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4.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像,丰富表达的内容.5.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像,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7.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8.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9.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10.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4、口语交际1.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2.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3.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4.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5.在交流过程中,注意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6.讲述见闻,UGG boots,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7.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8.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5、综合性学习1.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2.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

简单的研究报告.3.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4.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我们把这一阶段目标特点加以归纳就是:(1)拓展阅读,加厚加宽学生人文底蕴;(2)强化主观感受,进行探究性阅读;(3)注重实践活动,进行研究性学习;(4)构筑读写整体,提高读写效益;(5)坚持个性化表达,激发创新精神;(6)在语言实践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7)在自主的语文活动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从《新课程标准》中我们可以看出: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着重体现这些特点.下面我们在对比一下

二、《新课程标准》与老《教学大纲》的区别 表

1、《新课程标准》与老《教学大纲》的区别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前言

课程性质 课程基本理念 标准设计思路 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目的 内容标准

各领域 /主题/知识点的学习结果 教学内容及要求 实施建议

教学建议 评价建议 教材编写建议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考核与评价 附录

术语解释 案例

从表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中新的课程理念,通过对比,我们可以从中感觉到课改的方向.下面,我们再看一看《新课程理念下创新教学设计》一书中有关内容.三、《语文课程标准》与中学语文教学(《新课程理念下创新教学设计》)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一)《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1、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主要途径.2、阅读的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过程.3、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此可见,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是提高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初中语文教学的另一重点也是难点是学作,(二)”学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学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其实学作历来都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但又是学生提高能力的重点.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克服难点,提高能力呢?

1、学生是学习的主题,也是作文教学的主题,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学生的历练和内化完成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求作文教学要(1)从学生实际出发;(2)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3)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

2、激发兴趣,培养习惯.(三)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法

1、语文学习的实践性与研究性学习.2、语文学习的综合性与研究性学习

3、语文学习的开放性与研究性学习.《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下面,我们就共同探讨:

四、语文新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新课程强调课程的开发和利用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和中开拓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说明,语文课程改革要改变过去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部各部分之间割裂的状况.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在语文课程中学到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在其他场合也可以学到语文,拓宽学语文用语文的天地.强调课程的开发,就需要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和利用教材,教材是阅读的文本但不是唯一的资源.教师要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和学生的需要,有选择性的利用教材,挖掘教材的教育价值,同时要注意向课外拓展,UGG bailey button,充分利用当地的语文资源,教会学生学语文用语文.这里要说明的是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师还要注意让学生自主的选择资源,自主的探索语文,在实践中积累和感悟语文.强调课程的开发,要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文本与非文本的关系.无论怎么说,在现行的教育体制和条件下,课内还是语文学习的主渠道,教师要研究如何让学生在课内打基础,在课外求发展.要防止课内的语文教学泛化的倾向,建立语文跨领域的学习的平台,但必须立足于语文,语文教学决不是漫无目标”大杂烩“的教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展开是为语文教学内容服务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非文本的教学越来越显得突出,因为,人文精神的生成是来自于各个方面的影响,如社会活动、音像传媒、网络信息,都是学习的平台.但文本更具有特殊性,从阅读的心理来说,阅读文本更有利于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况且,在很长时间内还是阅读的主要资源(主要是方便).所以,非文本的教学,要考虑时间、场景、条件、手段,最重要的要考虑实效性,确实是能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语文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去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自主学习:是指学习的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是一种教学理念,我们不能理解成一种教学模式.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在某种条件下还是存在的,以学生为主体不能排斥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教学中究竟谁在发挥主要的作用,要看具体的教学内容、条件、场景以及学生实际.我们过去过于注重了教师的“讲”和“训”,把学生看成了是装载知识的“容器”.学生是具有生命的个体,他们有主体的行为,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他们的创新精神就是在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中生成的,鼓励学生敢于探索,敢于实践,敢于标新立异,这是时代人才发展的需要.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键在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不再是权威,是课程的开发者、组织者、策划者.教师是学生的朋友,是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应满足于学生的需要,如,需要你主导的一定要主导,需要你组织的一定要组织,需要你帮助的一定要帮助,需要你讲解的一定要讲解.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多种形式体验,珍惜独特的感受

《课程标准》建议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语文学习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既然我们承认学生的学习是自主的行为,那么我教师就要尊重学生学习态度的主动性、学习需求的多样性、学习心理的独特性.因为,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个性气质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学生针对学习内容作出个性的反应也是不一样的,教师应充分的尊重他们的选择.在一定的条件下,学生愿怎么学就怎么学,愿怎么

表达就怎么表达.如对文本自己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可能是独立的、可能是合作的、可能是探究的、可能是品读的、可能是表演的、可能是“突发奇想”的.总之,学生不是消极的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多种方式体验,应该是有条件的.它取决于正确的价值取向,一切脱离学习内容、违背语文特点、不符实际的、节外生枝的体验,应当慎重.教师不仅要做领路人还要做调控者,这样才能做到语文教学“实”与“活”的结合.课堂教学的评价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对促进学生的发展起着质关重要的作用.多年来语文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评价,关注的是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而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不利于学生整体人格的形成.现在我们认识到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励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培养创新精神.课堂教学的评价应体现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评价的尊重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以尊重学生为前提,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评价的激励性.评价的目的不是甄别和选拔,而是促进学生达成学习目标,激励他们树立信心,积极向上.3、评价的参与性.改变教师的单一评价,要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要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4、评价的延缓性.为了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入展开,为了给学生广泛参与的机会,教师的评价要迟缓一点,这也是改变过去教师过早下结论的做法.《新课程标准》是我们教师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所有教学活动都要围绕《新课程标准》进行,那么,我们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应当怎样做呢?

五、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做(一)转换角色: 主角mm配角

学生语文学习的促进者、语文课程的开发者、语文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学生人生发展的引导者.做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指路者;做激励学生探究问题的组织者;做与学生一起解决问题的合作者.(二)新课标理念下语文教育教学的策略

多元互动策略;问题情境策略;信息运用策略;合作探究策略;把手整合策略;赏识激励策略;教学评价策略;教与学的调整策略;时间运筹策略;复习应考策略.或者说是:(1)转变教学观念,创造、寻求和选择与新课标相匹配的教育教学新理念.(2)正确认识语文教师的主导功能,加强语文教师群体的合作性.(3)谋求体现和达成有效的语文教育教学方法,确实将语文新课标理念深入贯彻并实施在语文教育教学之中(三)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确定目标质疑问难自主学习主动建构自我评价”为主体框架的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四)新课程教师应如何备课

1、备课方法mm五备(《新课程与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备教材??做到六个弄清(1)弄清课标精神

(2)弄清新教材与旧教材的变化(3)弄清教材体系(4)弄清教学重点、难点(5)弄清教材特点(6)弄清教材疑点 备资源mm掌握四项原则(1)博览精选,厚积薄发

(2)消化吸收,贵在创新(3)观点事例科学可靠,避免错误 备学生mm做到四个了解

(1)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知识背景(2)了解班级基本情况(3)了解学生的差异

(4)了解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意见

备教法mm掌握教改动态mm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方式、体验式学习备学法mm通晓学法指导内容与方法

(1)学法指导内容:①指定学习计划的方法(确定学习目标、分配学习时间、选择学习方法)②五环节常规学习方法(预习方法、听课方法、复习方法、作业方法、小结方法)③学科学习方法(2)学法指导的原则: ①自主性 ②针对性 ③操作性 ④差异性 ⑤巩固性(3)学法指导的方法: ①渗透指导 ②讲授指导 ③交流指导 ④点拨指导 ⑤示范指导 新课程,教师该如何备课(材料分析)(1)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往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因而备课的重点往往放在知识的习得,技能的训练上.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备课的重点应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要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如对教材的处理是否能吸引学生学习;问题的设计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教学过程有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等.总之,要从学生的发展着眼,真正在备课的每一环节都想着学生的发展,想着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在真情的涌动下,回归教育的真实,回归生命发展的自然.(2)解读并超越教材.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这说明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教师是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实践者.备课时,教师要钻进教材之中,有自己的钻研、解读和思考,否则,一味地接受和照搬,教师就只是充当教科书的“传声筒”、知识的“贩卖者”角色,而没有了自己的思考,很难将课上出新意和深意.长此以往,教师的思想必然僵化,学生必然厌学.另一方面,教师要跳出教材,超越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既然是例子,说明教材并非是教学的全部,教师要摈弃那种唯教材是用的本本主义,灵活变通教材中与学生的口味不相符或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及时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总之,教师在备课时,既要钻进教材之中仰视解读,更要高居教材之上审视并超越教材.只有这样,把自己变成教材的主人,教师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3)设计弹性化教学方案.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生成过程.强调课堂教学的生成并不是说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僵式地展开教学,而是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有教学方案的设计,还要在教学方案中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下时间和空间,为教学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教师可以设定教学目标,但目标不仅仅局限于认知,还应该涉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其他维度;目标要有弹性,要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坚持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原则;教学设计重全程关联式策划,重从何处开始,如何推进,怎样转折等.这样的设计,较以往精细的提问、预定的标准答案,写下教师上课的每一句话,计算好教学过程每一环节所需时间的教学方案来说,留下了很多的不确定性和可变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和可变性,才使教学贴近每一个学生的实际,使师生积极互动,发挥出创造性来.2、如何进行教学设计(1)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过程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

程.(2)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教学设计一般包含有下列5个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对象、目标、策略、过程和评价五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3)教学设计构想: ①教学目标设计(方向)解决为什么教,明确教学任务、教学重点、难点

②教学内容设计(载体)解决“教什么”、“选什么”、“教什么最好”、“采取什么呈现方式” ③教学组织设计(措施)解决“怎么教”、“怎么学”,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设想安排.④教学评价设计(强化)解决激励和鉴别问题.(4)新课程教学设计思想: ①关注学生学mm以学定教

⑴换位思考,教为学服务⑵给学生创设参与表现的机会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⑷分析学生的个别差异 ②拓宽教学思路mm设计开放式教学 ⑴教学内容开放⑵教...

下载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科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科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

    通过学习《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后,我的感悟非常深刻,受益匪浅,这些知识内容对我这个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而言是一次很好的充电,能够很好的指导我日后在教学中如......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 学习心得 巴中市南江县东榆小学 何英 在不断反思,困惑,再实践的同时,有幸学了《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让我对“课......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科学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科学教学设计 一、科学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1、发现问题—诱导学生投人到科学探究 要运用各种可能的课程资源,为教学问题创设合适的情境,从而创造......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心得体会(范文)

    读“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普觉镇完小:李瑞 最近,我阅读了《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数学)》这本书。我更加清晰的认识到在我们所进行的课堂教学中还......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心得体会[精选合集]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心得体会 前庄中心小学:吴行明 我清晰的认识到在我们所进行的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值得深思和改进的地方,需然对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我们知道了不少,但在......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含五篇)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心得体会 教学心得 2009-10-23 09:12:43 阅读2323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一书是根据《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5篇)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英语(初级职称)作业题: 连 陈(辅导教师) 发布时间: 2010-05-21 08:16:24 作业要求: 词汇教学是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例举一个英语词汇的......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笔记

    创新是小学语文改革的必由之路 一、语文课程改革的新思考 (一)课程功能的转变 1.突出儿童个性发展 (1)对学生个性的尊重 ①语文教育正在转向以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性为本的方向,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