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数学》学习心得
通过本次《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数学》的远程教育培训学习,使我获益非浅,本次培训主要依据《新课程标准》为理论依据并结合着40个实际课例对我们老师的备课、课堂教学、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课外知识的的效延伸、如何对学生客观公正的考核、检测等多方面、立体式的培训。目的是想以新的课程的实施给学校和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带来新的变化。而教师是这场变革的决定因素,只有教师真正理解新课程的理念和方法,了解具体的设计与操作,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才能使新课程得以落实。
一、大胆探索,既要求实,更要创新。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大胆创新,采用反常规教学法,设计课堂活动,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唤起学生的需求,激活学生所必需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运用多种手段,刺激思维。尝试开展了课堂讨论,组织课堂竞赛,让学生到黑板上演示一些练习,并说明思路,让学生讲解解法,利用多媒体,把一些较难理解的内容真实呈现。通过以上教学手段,学生不仅有一种亲临其境的切身感受,同时也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活跃了课堂气氛,刺激学生思维,促使他们努力探究数学知识的奥秘。如:在教学中使用“答记者问”的方式,让学生课前依据课本内容提出相关疑难问题,上课时由学生充当记者对老师进行采访,最后由老师总结新课并对学生进行评价。此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们为了能主动表现自己,个个踊跃提问,使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这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勇气和信心,发展了学生思维,有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面向全体,既有展示,更有深华。
每节课前轮流请一名学生在讲台前展示才华。该环节是从教学整体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个体进行培养,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展示自己,从而激励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教师在开学初的绪论课“与同学们谈地理”上做总体部署,其呈现的内容一般是要求学生自己根据个人爱好和兴趣以科学探究的形式去收集、整理地理知识资料,然后以各种方式在全班展现,并可就讲述内容提出一些问题,请全班同学课下思考。这样就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封闭性、保守性,并贯彻学以致用的原则,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思维的开阔性。
三、打破常规,既有顺应,更应逆取。
长期以来的思维形式是求同思维,容易形成思维定势,使学生思维闭塞,甚至机械学习,死记硬背,而逆向思维是一种创造性的求异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打破定势,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使之逐步养成良好思维品质,具有重要作用。教师设计些无法在教材直接找到的答案且学生能接受的创新问题,引导创新思维,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以上问题不需要有统一的答案,但可以充分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我们教师应该顺应时代潮流,从我做起,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放在首要位置,努力变“教”学为“导”学,使学生具有自主摄取知识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以适应学生走向社会后再学习的需要,努力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人才。
第二篇: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赵志鹏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涵义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各个部分做出整体安排的一种构思。就是为达到教学目标对教什么,怎样教以及达到什么结果所进行的策划,是“一种系统设计,实施和评价学与教全部过程的方法”。
二、新课程数学教学的基本理念
教学设计必须符合新课程基本理念,设计必须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有:①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②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③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④课程要面向儿童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⑤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⑥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⑦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⑧评价的本质功能在于促进发展。如何在设计中体现新课程理念:
三、课堂教学设计需要确立的观念 课堂教学改革放在首位的不是财、也不是物,而是改革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方式。尤其是教育观念,它起着指导和统帅作用,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教学和效果。因此,教师在备课前必须对以下三个问题作出回答: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学生是怎样进行数学学习的?怎样的课是一节好课?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反映不同的数学教学的价值观、学生观和课堂教学的效率观。传统教育以知识教育为中心,把拥有知识的多少作为判断人才优劣的标准,教师的备课就以教材为中心,把传授知识作为主要任务。现代教育以人为本,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要真正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确立以下的观念:
1、如何看待数学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的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数学教育已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数学教学的总体目标是: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字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听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从这一总体目标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数学教育已不再是以“传授数学知识”为中心了,而是更加关注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思维方式的变化、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和良好的情感和态度的形成等等。加为我们不应该也不可能将学生今后要滨数学全教给他们,而应该使学生学会学习。
2、如何看待学生的数学学习?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知识出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小到身边的衣食住行,大到宇宙、星体的运行,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他们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他们原则问题,他们往往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所以,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学生和老师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评价,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人,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不能无礼学生的原有经验,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已有了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以此为依据的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和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 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3、如何看待课堂教学?好的教学的标志是能够促进有效学习的进行。也就是说老师的教应该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教的效果要体现为学生学的效果,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就是看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面不是看老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老师教得再辛苦,再认真,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双基”应该是扎实的,思维应该是活跃的,情感体验应该是积极的。这样的课堂无论对学生后继学习还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都应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课堂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备课,通俗地讲就是教师在上课前所做的一系列准备工作。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讲,就是教师依据数学学科和学生的特点,认真钻研教材、分析教学任务、分析教学对象,从而对教学材料进行再组织,设计出教学方案的过程。尽管这一系列活动的具体任务完成的方式各不相同,但都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教学的任务是解决学生现有水平与教育要求之间的矛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到调节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关系的作用。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过程,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实际上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行为习惯的养成,归根到底是学生学习的结果。
2、目标性原则。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起定向作用。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必点,也是衡量教学效果好坏的标准。教学设计很重要 一点就是能帮助老师顺利地实施教学目标。
3、针对性原则。课堂教学设计是针对具体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而精心制定的。教学对象千差万别,教学内容也各有千秋,教学设计需要体现这些差异性,具体针对性,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教学效果。
四、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策略 教师在准备教学时,按教学设计的一般程序必须要解决下列问题:教学起点的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与阐述、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教学行为、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的撰写等。下面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分别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1、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
什么是起点能力?学习者对从事特定的学科内容或任务的学习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的认识水平、态度等,就称为起点行为或起点能力。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最重要的因素。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所说:“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学生的学习渠道拓宽了,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学生已经知道得清清楚楚了。笔者曾设计了一张20以内的加减法的练习题,让刚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去做,许多学生对于算出正确答案并不成问题,有还能把算理清楚地表达出来。这说明,教师事先所设定的教学起点。教师要顺着学生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就必须了解教学的真实起点。
如何才能了解学生的情况呢?教师不妨先回答下列问题:(1)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2)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3)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播和引导?
上述问题可以在课前了解。如,一位教师在设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一课时,事先对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学生不仅熟练地掌握“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口算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而且大多数对将要学的“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全班40名学生中,有35人已能正确算出得数,并能口述算理,其余5人能算出得数,但速度较慢,算理表达不清。如果把教学的起点定在“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口算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显然不符合实际。为此,这位教师把教学起点调整为“写一个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减法并且算出得数”。反馈时选择一部分算式呈现在黑板上,让学生把这些算式加以分类。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得出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这样的设计,可以展示教学过程中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
2、制定明确、具体的课时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是科学活动的出发点与最终归宿,是评价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 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必须辩证地处理好教材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之间的关系。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以及价值观等方面作出统一的考虑。课进的教学目标 应昼具体明确可操作,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教学目标都必须在一课时或几课时内去完成,例如,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与交流、合作、竞争意识的培养和形成,是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才能逐步实现的。
从目前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教师制定的课堂教学目标是明确具体的,要求提得也是恰如其分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历来都很明确,过程与方法目标也已经成为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情感与态度目标和以前我们强调的非智力因素相类似,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自信心,让学生体验成功与挫折,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自觉评价与反思的良好习惯,这些都是完善学生人格素质所不可忽视的。如“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教学目标就可以阐述为:要求全体学生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大多数学生在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中,思维的灵活性得到发展,并感到数学学习是有趣的。
课题“分数乘分数”(六年级)
知识技能:通过学生的观察、操作和讨论等活动,使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发现规律的能力。
过程方法:通过学生猜想、验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发现—猜想—说明与验证—得出结论)。情感态度:通过学生独立思考、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和探究兴趣。教学目标是通过课堂教学的每个具体环节、整个教学过程去实现的,它绝不是履行“公事”,不是为了完成八股式教案文本而去写的,当然,也并非可有可无的。现在的问题仍然表现为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的实施中存在着“两张皮”的现象,尤其表现在“情感目标”上更为突出。
以前我曾经听过“分数乘分数”这样的一节课,原来是想通过合作探索新知后,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但结果没有能实现。情况是这样的:
当学生根据题意列出 × 后,教师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数乘法该怎么算?之后,各组派代表汇报。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1)× =0.5×0.2=0.1= ;(2)× = × = =;(3)× =(1÷2)×(1÷5)=1÷10=(4)等分长方形纸平均分成2份,再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一小份就是。;(5)等分线段: 其中的一小段,就是 ;等等。各组汇报完毕,教师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你们得到的结果都是A,很好。”便忙着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如果当时教师让学生说说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如(1)是将分数转化成小数;(2)是按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通分后相乘;(3)将分数转化成整数除法;(4)和(5)都是应用了分数的意义等等。那么,学生就能品尝到发挥数学知识的迁移作用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愉悦,认识到已知在学习新知中的价值。
3、客观分析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尽可能做到学生经验、数学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整合 数学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外在的、陌生的,需要教师通过教学法对它的加工后,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所接受和掌握。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和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既要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以及社会科技发展的现实,还要注意到知识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其次,应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注意知识呈现的具体顺序,即先出现什么,再出现什么。再次,还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相应的练习,通过有针对性、有层次的练习,实现知识的形成、巩固与应用的目的,并能结合教学内容,自然地、有机地、合理地渗透数学学科的数学思想和思考方法。
教师要具有驾驭和处理教材的能力。同样的教学内容,完全可以选择不同的呈现顺序。
下面我以“圆的认识”为例: 教师A这样呈现:
(1)先让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圆(纸质)对折一次,由出现的折痕引出线段,再对折一次,由两条折痕的相交点,引出圆习,圆习是个点,位置在圆的中心。(2)再通过比较“圆内一点”“圆外一点”进而明确“圆上一点”的具体含义;然后,认识“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是圆的半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是圆的直径”。
(3)最后通过学生的观察与操作,讨论是出圆的直径有无数条,半径也有无数条,同圆的直径有无数条,半径也有无数条,同圆里的直径相等,半径也都相等,同圆的直径与半径之间存在着固定的倍数关系。
至此,学生对圆的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接着,教师让学生掌握画圆的方法,并进一步认训到“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等等与圆相关的知识。教师B山东省济南市王老师认为,学生认识平面上的直线图形到认识平布的曲线图形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教学中要加强操作、讨论、归纳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去掌握圆的特征,并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品尝成功的愉悦。教学内容是这样呈现的:
(1)先让学生列举实物,强化圆的表象的建立。
(2)分小组活动。借助图钉、线绳、铅笔头等工具,在纸上画一个圆。画毕,各小组展示所画的圆(大多数不理想),并说说是如何画成的。
(3)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总结画圆时应注意什么,因为学生都有画圆的实践体会,所以人人都有话可说。有的说,图钉要固定在一点,不能随便移动;有的说,铅笔头旋转时,要注意拉紧线绳,保持固定的长度,不能忽紧忽松;还有的说,图钉和铅笔头都不要动,旋转要画的这张纸(教师:在黑板上画圆,怎么旋转?);等等。
(4)师生共同小结:画圆时,固定的一点,正好在圆的中心,这一点叫圆心,用字母O表示;沿线绳画一条线段,这条线段连接圆心和圆上的任意一点,叫做半径,用字母r表示;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用字母d表示。
(5)进一步研究圆的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6)最后让学生用圆规练习画圆。时代不同了,社会在发展,教学内容选择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教学过程要成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组织下,围绕着教学目标有序地展开的。在教学]过程中,各个教学环节要紧密联系,环环相扣,过渡自然,应该形成一个能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能够亲自经历学习过程,体验成功。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信息渠道畅通,反馈及时,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比较合理,教学容量合适,教学密度、教学节奏得当。学生在参与学习过程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对数学学习是否有兴趣和自信心;要关注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学生是否主动地与同学合作,是否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是否愿意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要关注学生的各种数学能力的发展,思维过程是否合理、灵活,能否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等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认识数学,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经过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层次清楚,每个教学环节的教学目的明确,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也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也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教学过程是复杂的、动态的,要及时反馈,适时地调整和改善教学进程。如:
在教学“10的认识”时,教师始终把全体学生参与、经历学习过程作为教学设计的根本指导思想,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自然和谐,融为一体。
第1个环节:观察、猜测、操作、实践,感受数“10”的意义。让学生利用熟悉的、具体有趣的事物数数,如数主题图上小朋友的人数、气球的个数,数铅笔的去数,数自己的手指数,数出10个小圆片放在桌上,同桌互相检查(实际上又让学生数了一次)等,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抽象出用“10”来表示出10个物体的数量,再让学生应用数“10”说一句话,藉以相互表达和交流信息。
第2个环节: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让学生在初步建立“10以内数”的数感基础上,比较大小。用10与9相比,10比9多1,9比10少1。按照数的顺序,10排在9的后面,再比较出10以内各数之间的大小。多少,并教学学生识别“>”和“<”。
第3个环节:揭示数组成的规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将10个小圆片分成两部分,在独立操作的基础上组织交流,最终,将10的组成归纳为5组,从中让学生体验成功。
第4个环节:练习书写“10”。写好阿拉伯数字是学生的一项基本功。
第5个环节:激发学生继续学好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练习形式,巩固新知,如做凑“10”的游戏(对口令、对击掌声,对数字卡片等),区别“基数”和“序数”以及数的大小的比较。
5、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数学课堂教学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空间。我们要从根本上改变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在自主探索中、在合作交流中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去释疑、直到豁然开朗。使数学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长、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当然,这并不是说,不要认真听讲了,不要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了,这些仍然是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
6、充分估计教学过程的复杂性,构建非直线型的教学路径。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因为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带着自己的情感、意志、态度等投入课堂学习,正因为如此,课堂上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事件”。教师在备课时应非常注意借鉴别人的经验,广泛地收集材料,在筛选材料的基础上,形成教学方案。往往是在把握环节目标的前提下,对每个环节设计多个具体方案,力求构建出非直线型的教学路径,以便对付教学过程中各种各样的意外事件。
结语:教学设计的对象是学生,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将取决于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程度。如果从实验的角度来分析教学设计,那么课堂中的学生情况就是自变量,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案的选择、教学环节的调整等都必须随着学生这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正因为这样,课堂教学设计的总体思路应该是;从了解学生的情况出发,而不是从备教材出发,任何教学活动都要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但值得注意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和教师作用的降低,相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忽视了如何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设计,学生的学习将会成为没有目标的盲目探索,讨论交流将成为不着边际的漫谈,重视过程将会事倍功半。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学生毕竟只是成长中的个体,他们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点拨和引导。
第三篇: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理念
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理念
(一)数学化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数学学习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种数学大众化的教育思想,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力求做到“生活问题数学化”。
好的教师,善于选用学生身边的人、学生身边的事、学生熟悉的物来进行数学化设计。[案例1] 一位教师在进行“分数除法”的内容教学时,就有这么一个片段。师:谁能告诉老师,我们班男生、女生各有多少? 生:我们班有男生25人,女生20人。师:根据这两条信息,你们想到什么,生:男生人数是女生的5/4。生:女生人数是男生的4/5。
根据以上四条信息,你们能不能选取其中两条,提出一个问题? 我们班有男生25人,女生人数是男生的4/5,女生有多少人? 我们班有女生20人,男生人数是女生的5/4,男生有多少人? 我们班有女生20人,女生人数是男生的4/5,男生有多少人? 我们班有男生25人,男生人数是女生的5/4,女生有多少人? 师:你们自己能解答这些问题吗?试试看。
我们看到,在上课前,教师就利用学生熟悉的班级男生与女生人数,引导学生去提问,去组合条件编写题目,从而将生活中的问题不知不觉地数学化了,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情感,也培养了学生数学应用与数学化的意识。[案例2]
“三位数的乘法”
教学“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原题的内容是一个粮店三月份售出面粉674袋,每袋25千克,一共售出面粉多少千克?这样一道例题让学生感觉与自己生活大远,和自己的关系又不是很密切,所以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照着原例题讲,学生肯定觉得枯燥无味。于是,我们联系学生的生活来进行延伸。上课伊始,就让学生猜测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每天要白白流掉多少千克水?学生们一听是生活中经常能遇到的事,兴趣盎然,有的猜测5千克,有的猜测10千克,还有的猜测20千克。教师接着问:如果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每天要白白流掉12千克水,照这样计算,一年要流掉多少千克水?
学生很快算出平年是4380千克,闰年是4392千克。随着计算结果的出现,学生觉得非常吃惊:“哇!这么多呀!”看着学生吃惊的样子,教师又提出新的要求:“你家所住的楼房(或你家所在的村庄、小区)共有多少户?如果按一家一个水龙头计算,一年要白白流掉多少水?”
虽说都是“三位数的乘法”的应用题,但是由于学生们对来源于生活的素材感兴趣,所以他们感觉不难而且有趣,同时体现了课程综合化要求,使学生受到了节约用水的教育。这样,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了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开联欢会,能与数学联系起来,与数学的除法、余数等联系起来,这是谁能事前想到的呢?也正是通过这种现实生活的活动,通过活动与数学的巧妙联系,让学生感受并体验到数学化,体验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生活需要数学。
(二)问题化设计理念
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如果始终将数学的教与学置于各种奇妙的富于思考的问题情境之中,这种设计就是很好地贯穿了问题化设计理念。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出发点,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如果教师能善于把课堂教学设计成一个又一个生动有趣却又富于思考的问题,那么学生就会真正地处于一种积极的思考状态。我们的教学设计,要处处体现问题化理念,问题化理念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用脑想数学,用脑积极地思考数学或与之有关的问题。[案例3]
怎样围面积最大(多媒体出示相关画面,配以画外音)张大伯家院子里有一个长4米、宽2米用栅栏围成的长方形羊圈。他买来20只羊,可是羊圈嫌小,因为每只羊占地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怎么办呢?你能帮张大伯出个主意吗? 生:去买些栅栏。
师:是个主意,要买多少呢? 学生动笔算起来。片刻——
生1:2x10=20(平方米),(2+10)x2就可以了。
生2:不对,4x5=20(平方米),(4+5)x2-(4+2)x2=6(米)。所以,再买6米栅栏就可以了。生3:只要围成的长方形面积是20平方米就行,用新长方形周长减去原来长方形周长就是要买栅栏的米数。老师在一旁微笑着点点头。学生更来劲了。
生4:还要考虑成本呢!当然是买的栅栏越少越好。生5:不一定围成长方形。说不定不买栅栏也可以。师:是个大胆的猜测。不买栅栏又怎么办呢? 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儿挥笔演算,一会儿握笔沉思。
在有学生要发言时,教师组织他们先后在小组内交流,后大组汇报。
生1:我们组认为不买栅栏就不能把20只羊全赶进去。现在长方形的面积是8平方米,因为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正方形面积大。栅栏长(4+2)x 2=12(米),设计成正方形面积就是(12÷4)×(12÷4)=9(平方米),离20平方术差得远呢!(下面应和的声音不少。)
生2:我们组也认为不行,周长相等的情况下,围成圆形的面积最大。我们设计圆形,比正方形还大一些呢!先求出半径是12÷3.14÷2≈1.9(米),不过面积也只有11.3(平方米),而20只羊至少要设计出20平方米的羊圈才行。
生3:我突然想到了,张大伯家不是有院子吗?可以靠墙围。我家的鸡场就是这样的。说着,这位学生跑到黑板前面画了一张示意图(如图1),这一建议得到全班同学的赞同。
师:是个好主意!能把我们的数学学习与实际的生活联系起来想,真不简单!那大家想用他的方法试试吗?
各小组埋头讨论,分头演算起来,大约7—8分钟后,各小组举子汇报交流。
生1:我们想,周长相等,圆面积最大。现在借助一面墙,可以设计长方形形和半圆等,应该是半圆面积最大。所以我们计算出了半圆约是22.65平方米,羊都能赶进去了。
师:根据你们的推理、计算,羊的确都能赶进去了,羊圈的问题终于解决了。
(三)活动化设计理念
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如果我们能将静态的教学内容,通过我们的创造,将其设计成动态的过程;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设计成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将传统意义上的“学生除了做题还是做题”的“纸笔方式”创造性地设计成学生动手操作方式。凡是形如以上的以及其他的更多的将教学设计成“动脑思考与动手操作并用、学生与老师互动”的设计思想,我们认为这就是贯穿了活动化的教学设计理念。
现今,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技能”、“探究”、“合作”、“交流”、“体验”、“创造”、“经历过程”等词语几乎处处可见,这些词语的出现,给了我们强烈的信息就是,我们的数学教学再不能是老师讲学生听的这种传统方式了。这里举一个著名科学家李政道的
我们的数学教学应该更多地让学生“动”起来,并且尽可能地让学生多“动”起来,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将数学教学设计成让“学生尽可能地要动,尽可能性地要多动”。[案例4] “平行四边行的面积” 教学片段 场景一:
教师演示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随着演示活动的进行,教师随即提出以下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是沿着什么将平行四边形剪开的? 生:高。
师:我们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了哪两个图形? 生:(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
教师把三角形平移到梯形的另一面(并大声强调了几遍——“平移”这个词),拼成一个长方形 师:这个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样? 生:相等!师:为什么? 生:面积既没有多也没有少。
师:很好!那长方形的长、宽分别对应着原来平行四边形的什么? 生:长方形的长对应着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高对应着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师:现在你能说出如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了吗? 生: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为了强调可以沿任意一条高剪开,老师又重复地操作了一遍,将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直角梯形,转化成长方形。)教师又出示了大量变式练习进行提问与训练,学生进入习题操练过程„„
课堂上对于平行四边形的“割补”是由教师示范完成的,而并非学生的独立发现,一旦出现较复杂的情况,一部分学生就会因此而陷入困境。其实,让学生实际地去进行剪拼(“操作验证”)正是摆脱上述“困境”有效的方法。
第四篇: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助我轻松教学
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重中之重。阅读教学的成败,往往影响着小语教学效率的高低。新课程确定了语文学习的五大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那么在这五大领域中,阅读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同时它又必然同其他几个领域相关联,甚至起着核心支撑的作用。因此,如何在新一轮小语课改实践中树立新理念,切实解决以往阅读教学用时多、收效微的现状,就显得十分紧迫而重要。
经过《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的学习后我对《草原》一课进行了如下教学:
一、出示课题,想象美丽的草原
1、出示课题:草原。介绍作者老舍。回忆曾经学过的老舍先生的作品。
2、说说你印象中的草原。
学生可以有个各种不同的描述,语言表述要流畅,还可以说说怎么会获得这样的印象。比如:
(1)草原是辽阔的,一望无际„„
(2)草原是美丽的,绿绿的草地,五颜六色的野花„„
(3)草原是充满生机的„„
二、初读课文,走进文中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同时划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
2、说说老舍笔下的草原是怎么样的?从哪里看出来的?同时朗读相关的句段。
学生可以自由表达初读课文后的感受,学生的感受可能会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让学生主要的和次要的,引导学生达成这样的共识:
(1)课文中的草原是美丽的。
(2)课文中的草原是热情的。
朗读相关的句段时,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感受和课文的语言的一致性,另一方面要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理解草原的“绿”。
◇说说“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意思。
◇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想象“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说说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出示草原风光图片,看看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草原。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②想象草原上羊群奔跑的样子,理解“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这种境界”是指什么?
②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草原的美丽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
◇作者沉醉在草原的美景里了。
◇作者也许是第一次看到草原,感到很新奇。„„
③如果你当时也在这美丽的草原上,你会低音一首怎样的小诗?试着写一首小诗。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客人)
②哪些词句特别能表现草原人民的热情?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的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急切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一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而是比喻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热闹、热烈、热情)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①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不停地握手。
◇听到了不停的欢笑。
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热情表现出来。
(3)“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在回敬。”
①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洋溢的热情。
②想想大家在敬酒的时候会说些什么?
二、品读课文,感受深情的草原
1、香醇的奶酒、激跃的赛马、嘹亮的牧歌、狂欢的舞蹈,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呀!可是夕阳西下,主客要分别了。如果这时你也在场,心情将是如何呢?
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逐句逐字地理解:“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天涯”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大草原;“话斜阳” 是指在夕阳中,在那天涯碧草之上,我们互相高兴地、亲切地交谈着
②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蒙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深似海,哪里忍心离别呢?所以到了夕阳已经西落了,仍然谈兴正浓。
③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的心情是如何的?你想说什么?试着写一写自己的心情和想对草原人民说的话。
这一课我教学得非常轻松,学生对此课的印象也颇深,在课间我听见学生还在回味《草原》。
第五篇: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要求设计能够使学生通过实际体验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能更好地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学生自救和互救的能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生命安全奠定基础。就让我以以六年级品德与社会《当灾害降临的时候》这一课的教学计划简介为例说说我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小学品德与生(社会)创新教学设计的理解。
首先确定《当灾害降临的时候》的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查找资料,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以及世界上的重大自然灾害,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
2、了解人类为应对自然灾害所做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取得的经验和成绩、采取的预防和预报措施。
3、体会人们在危难中团结互助、英勇抗灾的可贵精神品质,学习在自然灾害面前自救互救的方法。
教材上只有地震和洪水来临时的内容,而火灾、飓风等天灾人祸来临时的内容就没有,于是我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就这样设计了教学环节:
活动一:地震灾害 活动二:洪水灾害
活动三:调查家乡的自然灾害 活动四:灾害预防预报有良方 活动五:灾害中的自救 活动六:灾害无情人有情 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通过教学使学生通过实际体验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能更好地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学生自救互救的能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生命安全奠定基础。
我在教学过程中我做到了灵活使用教材,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进行教学,但通过教学使学生通过实际体验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能更好地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学生自救和互救的能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生命安全奠定基础,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多加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