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太平中学:袁仕忠
1、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学习一些类比、模型等科学方法,养成抽象、想象、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讨论,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两种变化、混合物与纯净物,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与原子的特征,形成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教学重点:
从宏观现象认识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教学难点:
抽象思维能力的养成。主要教法:
启发式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并且知道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非常小,那么分子还能再分吗?
二、新课研讨
1、组织学生讨论:(1)、水的蒸发、品红溶于水。(2)、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氢气在氯气中燃烧。上述四个变化中分子的变化情况。
2、教师小结:(1)的两个变化中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2)的两个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原来的过氧化氢分子变成了水分子和氧气分子、氢气分子和氯气分子变成了氯化氢分子。由此可见,只要分子发生了变化,物质也要发生变化。从而得出分子的概念是: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并举适当例子加以说明。最后得出推论: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7
3、通过多媒体展示氧分子、氢分子、二氧化碳分子、氨分子的结构,让学生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4、组织学生讨论:教材50页图3一6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图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
5、教师小结:该反应中氧化汞分子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氧原子和汞原子,而反应前后氧原子和汞原子都没有变化。由此得出原子的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6、教师组织学生:把原子和分子做一个系统的对比。
7、组织学生讨论::教材51页图3一7氢气与氯气反应的示意图中反应前后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推论在化学反应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讨论后得出结论:发生变化的是分子。
三、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二者的本质区别及关系。我们要能用分子的知识去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及用分子的知识去认识两种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四、达标训练
1、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的事实是()
A.水结成冰B.水分蒸发 C.水被电解 D.水汽化 2.原子和分子的根本区别是()
A.大小不同 B.能否直接构成宏观物质 C.能否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D.在化学反应中能否再分
3.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实质的是()A.分子运动速度加快 B.分子间隔变小 C.分子改变,变成了其他物质的分子
D.一种分子运动到另一种物质的分子之间去
五、板书设计
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1、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原子的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分子与原子的关系。
六、作业设计
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并非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甲烷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水分子保持水的化学性质。
D、氧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
2、能保持二氧化硫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A、氧原子
B、硫原子
C、氧原子和硫原子
D、二氧化硫分子
3、关于原子和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
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C、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D、分子之间没有间隔
4、用是壶烧开水,水沸腾后盖被掀起,说明()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B、分子的质量很小
C、分子的体积变大
D、分子间隔变大
5、航天员专用的小分子团水具有饮用量少、在人体内储留时间长、排放量小等特点。航天员一次饮用125毫升小分子团水可维持人体6小时正常需水量。下列关于小分子团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分子的化学性质被改变了。
B、小分子团水中水分子间没有间隔。
C、小分子团水中水分子停止了运动。
D、小分子团水的部分物理性质与普通水有所不同。
第二篇:分子与原子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分子与原子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一、设计思路:
新课程目标是要通过该课题帮助学生用粒子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等方式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再反过来用微观世界的知识去解决宏观世界中的诸多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所以人教版新教材对《分子和原子》这一课题的设计构思巧妙合理,有利于教师的演绎讲解和学生的理解接受。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到物质可分解为分子,分子课分解为原子。
2.认识多种原子的形象,对原子有一定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大小,形状。3.认识常见的原子,了解这些原子的大小,形状。
4.认识原子组成分子(单原子分子和多原子分子),原子直接组成物质(金属晶体中原子的堆积),组成其他化合物。
5.了解原子是化学反应中最小微粒。认识到化学反应时机是原子组合的改变,但原子本身不变。过程与方法目标:
继续构建完善物质可分的科学哲学思维。三.教学程序:
复习分子概念
分子可分,“观察”原子
认识多种原子:形状、直接、质量。
原子构成分子、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分子化合物、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 在原子概念的基础上对化学反应的在认识,说明化学是原子的重新组合、在化学反应中原子微粒不变,分子组成改变。
给原子下定义。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教师]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一起学习了分子,在今天的新课开始之前,我们先一起来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内容。
首先,什么是分子?它的定义是怎样的? [学生]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教师] 同学们回答得非常正确,那么分子他有哪些性质呢?
分子比头发丝的直径还小十万倍,1.672*1021 个水分子才是一滴水的质量,这些说明了分子有什么特点? [学生] 直径小,质量小
[教师] 分子还有哪些性质呢?同学们能按老师这样通过例证归纳出分子的其他性质吗? [学生] 通过桂花香味的飘散和品红的扩散知道分子式不断运动的。通过酒精和水的实验知道分子之间有空隙。(根据学生的回答查漏补缺,在此不做赘述)新课导入:
[教师] 同学们,我们大家再来看一下分子的定义: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这里有个限制条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换句话说,我们如果去掉这个前提限制条件,不要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是否还可以找到比分子更小的微粒呢? [学生] 讨论此问题
[教师] 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第五十页的内容,观察图3-5,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氧分子是由两个相同的微粒组成,这种微粒我们称为氧原子。同样的,一个氮分子也是由两个相同的微粒组成,这种微粒我们称作氮原子。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组成,氨气分子是由一个氮原子和三个氢原子组成,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原子。[板书] 原子
[教师] 下面,老师给大家看一组数据,看大家能否归纳出原子的共同特征,演示ppt。大家注意一下原子的形状、大小、质量。
[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队原子是否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呢? [板书] 1.认识原子 1)2)3)原子是一种直径很小,质量也很小的微粒。原子是一种球形的微粒。
不同的原子,大小不同,质量也不一样。
[教师] 现在我们从原子的角度来认识一些化学反应: 1.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演示ppt)
两个水分子,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为两个氧原子和四个氢原子,他们两两重新组合,生成了两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
从上面我们看到,由水电解成氢气和氧气的过程中,水分子不复存在了,但氢原子和氧原子都在之后生成的氧气分子和氢气分子中各自存在,他们没有消失,也没有发生变化。原子的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反应后分子的组合方式发生了变化。2.氧化汞受热分解:(演示ppt)
通过上面的两个反应,我们可以看到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如水、氢气、氧气,也有些物质是直接由原子构成,例如汞,所以,我们不难得出: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同时我们也不难得出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原子是在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板书] 4)原子是构成分子或物质的微粒。
2.原子时在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小结] 至此,我们已经学习了用化学的方法认识物质及物质的组成。即:
①物质是可分的,物质可分为分子,分子式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的微粒。这就是说分子再往下分,分出来的微粒就不再是这种物质了。
②分子可再分成原子。原子时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即化学变化是组成物质的原子组合发生变化,而原子本身不变。从这个层面凯说,任何物质都是有由原子组合而成,原子不同的组合方式可形成不同的物质,有次我们就解决了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这个问题。
③在化学反应中个,原子不会变成其他原子,因此可以说原子时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板书设计:
二、原子
1. 认识原子 1)2)3)4)
2. 原子是一种直径很小,而且质量也很小的粒子 原子时一种球形的微粒
不同的原子,大小不同,质量也不一样。原子也是构成分子或物质的微粒。
原子是在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
① 物质是可分的,物质可分为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最小的微粒。② 分子可再分成原子。
③ 在化学反应中,原子不会变成其他原子
第三篇:《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2>.过程方法
1.通过探究实验,探索分子原子的有关性质。
2.学会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和现象,在观察中获取信息,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探究微观世界的奥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教学重点】微观粒子是客观存在的;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探究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会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二、教学过程
环节
一、情境创设,引入新课,并通过“生活经验——化学实验——科学技术”的途径帮助学生认识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问题1】闭上眼睛,闻到花露水味道的同学举手并观察你周围同学的情况(教师从教师前排洒花露水)
花露水是你使劲用鼻子从前排吸去的吗?
教师:那今天就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进入化学的另一个世界!【演示实验】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问题2】请认真观察,并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问题3】你认为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教师讲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用先进的仪器设备证明了物质确实是由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粒子构成的。
【展示图片】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图像;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环节
二、探究分子的基本特征
19【资料卡片】一立方厘米的空气中有2.7×10个分子,现在大型计算机每秒100亿次计算,需要80年才能计算完;【视频演示】显微镜下的一粒花粉微粒为什么会动
【问题4】根据以上材料分析,你认为分子有哪些基本特征呢? 【演示实验】教材P49“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
1.向盛有约20mL蒸馏水的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2.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3.在一条滤纸上间隔滴加三滴酚酞放入大试管中,将一团棉花一面滴加浓氨水,并将有氨水的一面塞入试管中,观察现象;当三滴酚酞溶液均变红,将滤纸取出一会,在观察滤纸。【问题5】根据上述实验结果,你认为分子有哪些基本特征?
【演示实验】向盛有冷水和热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品红溶液。【问题6】请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能够说明分子具有什么性质?
【学生活动实验】
1.将试管中注入一半水,然后慢慢注入一半酒精,塞紧带玻璃导气管的塞子,将导气管也注满酒精,用手堵住导气管,将试管来回颠倒几次,观察混合后液体体积是否还会充满试管及导气管? 2.分别压缩一注射器空气和水,观察哪种物质容易被压缩
3.试管中加满水,塞紧带玻璃导气管的塞子,擦干试管外壁,给试管加热,观察导气管中是否会有水,为什么?
【问题6】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分子有什么基本特征? 环节
三、学以致用
【提出问题】请你试着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1.为什么6000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40L的钢瓶中? 2.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 3.体温计测量体温时汞柱为什么会上升? 4.用手向面部扇动,为什么会有风的感觉? 5.香水为什么要密封保存? 6.茶壶开水为什么不能装满水?
环节
四、课堂小结
第四篇: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1
地区: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学校:凉州区九墩乡平乐小学
共1课时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初中化学
1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能列举出常见的由分子、原子构成的物质。知道水、氧气、氢气、、二氧化碳、氧化汞是分子、构成的,知道汞、硅由原子构成的。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能用分子、原子之间是有间隔的、并在不断运动着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知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即化学变化前后,存在于物质中的原子的种类不变。
4.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知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生没有变化,分子发生了变化。
2学情分析
引导学生用大量的生活事实,如我们能闻到花的香味、湿衣服会晾干、糖放入水中会溶解等,感受到分子的存在和总在不断运动着,分子与分子之间不是紧密相连而是有空隙的。
3重点难点
1.从宏观现象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的概念.
2.抽象思维的培养.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
【讲授】过程
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见闻:
1)糖放入水中为什么不见了?
2)路过化妆品店就闻到香味?
3)湿衣服晒干,水跑到什么地方去了?
实验3–2:品红的扩散:在静止的水中品红为什么能扩散呢?(同步加做加热水中品红)
[过渡]在很久以前许多学者就对上述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究,他们提出了物质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的粒子构成的设想,用于解释以上现象。那么,他们的论断是否正确呢?
展示图片:教材P48图3-6、3-7
小结: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和原子构成的。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观点
看图想象分子的存在形成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让学生了解现代高科技,并借助图像进入微观世界。
[提问]分子有何特点呢?
(阅读)分子很小
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
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思考、讨论,并归纳总结锻炼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活动与探究]做氨水的扩散实验
请同学们猜想:为什么A杯中的溶液很快变红了?而B杯中的溶液过很久才变红呢?
小结:
氨水中氨分子不断扩散进入了酚酞溶液中,使酚酞溶液变成了红色。该实验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提问]在受热的情况下,分子运动速率怎样?能否举例子按实验要求观察现象、填写
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用知识进行解释
联系实际生活
电脑:
①1000ml酒精与100ml水的混合,思考为什么混合后体积不为200ml呢?
②一碗黄豆与一碗绿豆混合是否等于两碗?
小结:分子之间有间隔观察现象
思考、讨论
猜想用宏观的物质解释微观的现象,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微观概念的理解
用分子的观点分析:
1、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香?
2、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易凉干?
3、物质为何有三态变化?
讨论、分析、交流
板书设计
课题2分子的原子
第一课时
一、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粒子构成的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很小
2、分子在不断运动
3、分子之间有间隔
三、分子的概念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反思:
课题1分子和原子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课题1分子和原子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
【讲授】过程
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见闻:
1)糖放入水中为什么不见了?
2)路过化妆品店就闻到香味?
3)湿衣服晒干,水跑到什么地方去了?
实验3–2:品红的扩散:在静止的水中品红为什么能扩散呢?(同步加做加热水中品红)
[过渡]在很久以前许多学者就对上述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究,他们提出了物质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的粒子构成的设想,用于解释以上现象。那么,他们的论断是否正确呢?
展示图片:教材P48图3-6、3-7
小结: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和原子构成的。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观点
看图想象分子的存在形成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让学生了解现代高科技,并借助图像进入微观世界。
[提问]分子有何特点呢?
(阅读)分子很小
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
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思考、讨论,并归纳总结锻炼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活动与探究]做氨水的扩散实验
请同学们猜想:为什么A杯中的溶液很快变红了?而B杯中的溶液过很久才变红呢?
小结:
氨水中氨分子不断扩散进入了酚酞溶液中,使酚酞溶液变成了红色。该实验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提问]在受热的情况下,分子运动速率怎样?能否举例子按实验要求观察现象、填写
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用知识进行解释
联系实际生活
电脑:①1000ml酒精与100ml水的混合,思考为什么混合后体积不为200ml呢?②一碗黄豆与一碗绿豆混合是否等于两碗?
小结:分子之间有间隔观察现象
思考、讨论
猜想用宏观的物质解释微观的现象,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微观概念的理解
用分子的观点分析:
1、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香?
2、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易凉干?
3、物质为何有三态变化?
讨论、分析、交流
板书设计
课题2分子的原子
第一课时
一、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粒子构成的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很小
2、分子在不断运动
3、分子之间有间隔
三、分子的概念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反思:
陈义文评论
优点:
层次清晰,重点突出。
缺点:
应设计一些反馈练习来巩固知道。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生活中的现象,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和自制分子模型,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理解物理变化的本质。
3.通过分子模型化学变化过程的演示,认识分子原子的概念及化学变化的微观本质。
二、过程与方法
1.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
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探究 “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方法
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学生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 第一,情景激学。用一些宏观现象创设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读唐诗、撕纸片、拟人自述、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的变化等。
第二,联想推理。尽量将不可见的微观粒子行为特征与学生熟悉的某些宏观事物联系进行转换理解,引导学生类比推理形成微观粒子的内部表象。
第三,模型构建。用蔬菜搭建起分子、原子的模型,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分子、原子印象。
教学重点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形成物质的微粒观,化学变化的本质。
教具准备
大、小土豆、牙签、胡萝卜、烧杯、尖嘴玻璃管、注射器、浓氨水,酚酞,滤纸、蒸馏水、酒精、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
师:多媒体展示:《咏梅》墙角竖枝梅,临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怎么解释遥远处就能区别梅和雪呢?就要进入我们今天的微观世界了。
新课探究
(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师:请同学们在30秒内把桌面上的一张作业本纸尽可能的分成最小,但注意每次要等分纸片。(有的学生用手撕纸片,有的学生有小刀。)
师:请选出最小的纸片,它还能分吗?这是不是构成纸张的最小微粒? 生:肯定不是
(1)分子、原子都很小
师:物质是无限可分的,任何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我们用肉眼可以看到分子、原子等微粒吗?
[读一读]书上49页图片,介绍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像,和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最小的汉字图像—“中国”。
多媒体展示:“水分子的自述”:嗨!同学们,我是水分子,我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 x 10 -26 kg,在每一滴水中我们水分子大约有1.67 x 1023个。我这么小,当然你们人类用肉眼是看不见我的'。如果用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呢。我想请你们猜一猜当我们大量分子聚集在一起构成了什么物质?我们聚集在一起还运动吗?彼此之间是否会存在空隙呢? (2)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师:既然物质是由肉眼看不到的、极细小的微粒构成,那么这些微粒有什么特性?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实验探究。
学生分组实验(多媒体展示):
1、在滤纸上滴上酚酞溶液,然后再滴上氨水,
2、在小烧杯上贴上滴有酚酞的滤纸片,在玻璃片上滴一滴氨水,然后把烧杯罩在浓氨水的上方,观察现象。
[议一议]同学们看到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什么?请讨论后回答?
生:我们看到酚酞都变红了,第一个实验说明氨水能与酚酞试液直接作用,使其变成红色;第二个实验中酚酞试液并未与浓氨水接触,但酚酞试液仍然变红了,说明构成氨气的微粒氨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师:那么我们就可以解释:湿衣服为什么晾晒干了,糖块放入水里为什么消失了?这样的问题了。
生:水分子运动到空气中去了,糖分子运动到水中去了。
师:那为什么在太阳底下,衣服干的快,热水中糖溶解的快呢?
生:温度越高,微粒的运动速度越快。
师:同学们还能通过哪些事例说明分子的存在?以及微粒的运动呢?
生1:路过酒厂、化肥厂都可以闻到酒香和臭味。 生2:打开液化气瓶可以闻到浓烈的液化气中的臭味。还可以嗅到汽油的气味。汽油瓶不盖盖放在家中,过一段时间就没了。
生3:加热一壶水可以被烧干。
(3)微粒之间有空隙
师:同学们一定都知道1+1=2,但是我们完成下面这个实验后,这个等式就不成立了。
学生分组实验(多媒体展示):用无名指堵住一端是尖嘴的玻璃管的尖嘴端,从另一端先加入一半的酒精,再加入一半的水,然后用拇指堵住另一端,上下颠倒几次,将玻璃管尖嘴向上松开无名指,观察现象。
生:松开手指后,发现液面下降了,不是一玻璃管液体。
师:那就是1+1不等于2,你们能解释吗?
生:这说明构成酒精和水的微粒之间有间隙。
师:酒精和水是液体,那气体微粒间、固体微粒间也有间隙吗?
学生分组实验(多媒体展示):将两只同体积的注射器,分别吸取同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末端,慢慢推入,观察现象。
生:注射器内的空气易被压缩,而水不易被压缩。这是因为固、液、气体微粒间都有间隙,但间隙不一样,气体的最大,易被压缩,液固较小不易压缩。
师:非常好,能用微粒间的间隙解释一下,热胀冷缩和物质状态的改变吗?
学生们讨论后回答:
学生1:物质受热微粒间的间隙增大,体积膨胀,遇冷微粒间的间隙缩小,体积减小。
学生2:物质由液体变为气体,是微粒间的间隙由小变大的结果
多媒体展示:水、水蒸气的变化以及微粒间的间隙。
师:固体受热,能量增加,微粒的运动加快,微粒间的间隙增大,固体就会变成液体,液体继续受热,微粒运动继续加快,间隙继续增大,液体就会变成气体。 [小结]我们亲自探究了微粒的一些特征,微粒的运动,微粒间有间隙,微粒很小
(二)分子的模型
师:为了能让同学们看到微粒,老师给分子、原子制作了模型,请大家欣赏(老师展示一个用土豆、胡萝卜做的水分子模型)
师:同学们自己能动手做吗?
学生分组活动(多媒体展示):利用课桌上的材料自己制作出氢气分子,氧气分子,水分子,二氧化碳分子,氨气分子的模型。
[议一议]:在制作过程中有什么体会和感悟,制作完后,组间互相比较,谁做的最形象、规范。
学生1:水分子的模型像米老鼠的头,二氧化碳分子像糖葫芦
学生2:分子不是最小的,是由比它更小的原子构成。
学生3:相同的原子可以构成分子,不同原子也可以构成分子。
学生4:不同的物质由不同分子构成,不同的分子有不同的性质。像用警犬能缉毒追踪。
师: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分子、原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不同的分子构成不同的物质,所以具有不同的性质。
(三)化学变化中的分子和原子
师:在蔗糖溶于水,水蒸发的变化中,是分子的运动和间隙发生了变化,那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怎么变呢?
多媒体展示:水分子分解的示意图
学生分组活动:用自己手上的模型,演示一下化学变化,氧化汞分子分解或水分子分解过程。能得到哪些启发?
(找一个组的学生上讲台演示一下变化过程)
[读一读]:请同学阅读书本P50面的原子的有关知识,把你对分子和原子的理解与大家进行交流。
学生1: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变,分子在化学变化中要改变
学生2化学变化的过程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这些粒子只是形式上在变,箭头左右原子的总个数没有改变,箭头两边也只有两种原子,原子的种类也没变
学生3:若分子是一座房子,则原子就是建房子的砖。
学生4:若分子是一个变形金刚,原子就是拼图的各个部件。
学生5:若原子是一个汉字,则分子是一句话。每句话可分有各个汉字,各个汉字可组成一句话。
师:太精彩了,通过同学们的描述,眼前好像看见了许许多多分子、原子。
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
1、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的分裂,原子的重新组合。
2、变化中原子的个数种类始终不变,所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
3、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要发生改变,所以物质的种类就改变了,物质的性质也改变了,所以,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总结:物理变化中,分子原子都不改变,而化学变化中原子不改变,分子要改变。分子、原子的世界有太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
作业:
1、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一些分子的模型。
2、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我们熟知的生活现象。
板书设计
(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
(1)分子、原子都很小
(2)微粒的运动
(3)微粒间的间隙
(二)分子、原子的模型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不同分子构成不同物质,性质也不相同。
(三)化学变化中的分子和原子
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的分裂,原子的重组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课后反思
“分子和原子”这部分内容是九年级化学课程的一个很重要探究点,本课题在教材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节课的设计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设计中有如下特点:
一、本节课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课程改革理念,把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摆在首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积极改进实验方案,每个知识点都从实验中得到探究和验证,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的快乐。
二、问题情境真实,资料准备充分。实验设计巧妙,可操作性强,现象明显。所有问题都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结论基本都由学生得出,老师只是略做总结归纳。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科学品质。
三、本节课教学过程设计紧凑,环环相扣,是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但会有部分学生感觉太快,特别是在用模型演示化学变化的过程,而得出分子、原子的概念。这里应该再给学生多练习思考的时间。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和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和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
教学工具
大烧杯、小烧杯、品红溶液、酚酞溶液、浓氨水、胶头滴管、针筒、投影仪、多媒体电脑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引入]生活中你经常碰到这种事: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逐渐减少了,如果拿去加热会减少得更快;当你漫步在果园,便有一阵阵果香飘来;当你把紫色高锰酸钾晶体丢人水中,水就会变成紫色,但我们肉眼却看不到高锰酸钾晶体的存在等等,大家是否想过原因呢? [演示实验J教材中(实验3-2)o [观察]品红溶液逐渐扩散,最后溶解在水中,烧杯中的溶液经振荡后变成浅红色。师:为什么敞口容器中的水会减少?加热后减少得更快?为什么品红滴到静置的水中能逐渐扩散呢? [学生讨论]水慢慢变干了,实际上是水微粒蒸发到空气中;我们闻到果香味,是看不见的果子微粒分散在空气中。
师:同学们都说得对。这样的问题很久以前就引起一些学者的兴趣,他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物质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的粒子组成的。后来,这个大胆的设想随着科技的进步得到了验证。
[小结]由课本图3-6和图3-7分析得出:
1、物质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口(科学仪器直接观察)。 2、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
师:分子除了有一定的质量,还存在哪些性质呢?(从现象说明)o生1:从品纽的扩散、水的蒸干……等现象说明分子微粒是在不断运动。
生2:从水受热蒸发加快这一现象,说明分子微粒在受热情况下,分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这也说明分子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
生3:闻到香味也可以说明分子微粒在不断运动。
师:回答得很好!分子除了在不断运动外,还有哪些特点?生,:当水加热至100℃,水变成水蒸气,说明水分子间的间距拉大;在O℃时结成冰,呈固态,说明水分子的间距拉近;这一现象说明分子间存在一定间隔。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从生活经验、日常现象中,从前人探究中,我们通过自己的.分析、推理得出分子的一些特点,归纳如下(投影):
(1)分子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很小)。 (2)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3)分子间存在一定的间隔。
师:这3个特点中第
2、3两点是你们通过对现象的分析、推理得出的,那么你能不能用个实验证明你的观点呢? (分组实验,重点探究特点2:分子是在不断运动。)
二、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教师在学生探究实验前先做个演示实验)在一试管中加入lOmL无色的浓氨水,然后滴入2~3滴无色酚酞试剂,观察现象,得出结论,作为信息提供给同学们。
[现象]溶液呈红色。
[结论]氨水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岔
[实验内容]探究分子特点之一——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着。
[实验方案1]在一只小烧杯中加入10ml。水,然后滴入2~3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
[实验方案2]在一只试管A中加入lOml。水,然后滴人2~3滴酚酞试液;另取一支试管B中加入10ml。的浓氨水,然后用带寻管塞子塞好、并用橡胶管连接,如图所示,观察现象。
[实验方案3]如右图所示,A、B两烧杯中装有无色酚酞试液;另取一个C烧杯加入约5mL的浓氨水。然后用一个大烧杯罩住,观察现象(约5分钟后)。
教师评价学生的方案,从理论上推测结论,完成下表:
师:同学们亲自进行实验究话动,通过实验,我们归结出以下几点
1、氨水会挥发出许多微小颗粒并扩散到空气中,所以最先打开瓶塞时,我们都闻到了刺鼻的气味;(亲自体验得出。) 2、氨水中的氮分子不断运动,;扩散到含有酚酞的溶液中,使酚酞变红; 3、说明构成氨气酌氮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课后小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分子和原子,利用实验探究验证了分子的特点。现将本课题总结如下:
1、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分子存在着以下特点:
(1)分子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2)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3)分子间存在一定的间距。
板书设计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1、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分子存在着以下特点:
(1)分子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2)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3)分子间存在一定的间距。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4
1教学目标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的区别。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4、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名称和符号。了解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几种元素及存在。
5、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6、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7、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概念。
8、能够运用本单元知识点,解出相关题型以及中考题。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1、分子的性质
2、原子结构
3、物质的分类、组成及微观构成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
【讲授】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第一个板块】知识梳理
一、几种构成物质微观粒子
能够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 有 。
(一)、分子
你能说出分子的性质吗?
1、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
(3)、分子之间有间隔
例题1、下列微粒中,能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是( )
A.H B.2H C.H2 D.H2O
2、定义: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学生活动:对于分子的性质分别举例说明。
(二)、原子
1、定义: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你能说出原子的结构吗?
2、原子的结构:
质子(+)
原子核(+)
中子
原子
核外电子(-)
3、原子结构示意图:
1、原子中的 等量关系:核电核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离子中等量的关系:核电核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思考?
离子结构示意图与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区别:
4、相对原子质量:
忽略电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近似值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三)、离子
例题2 则该原子核内有( )个质子,核外有( )电子,核外有( )个电子层,最外层有( ) 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 )电子,形成 ( )
例题3、某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为 ,若X等于11,则该微粒表示_________(填“原子”、“阳离子”、“阴离子”).
例题4、X的原子得到2个电子变成离子,则该离子的符号为( )。
A.X B.X2- C.X-2 D.X2+
例题5、由我国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等几中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其中他测定核电荷数为63的铕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为152。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铕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为63 B、铕元素原子的中子数为89
C、铕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63 D、铕元素原子的质量为152
【小结】物质与其构成粒子的关系:
二、物质的组成
(一)、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注: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2、地壳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
O、Si、Al、Fe
3、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二)、元素周期表
1、结构:7横行(7个周期)各周期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 数逐渐增加
2、18纵行(16个族)各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电子层数逐渐增加(化学性质相似)
原子序数 元素名称
17 氯
Cl 元素符号
35.45
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例题6、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从中获取的信息不正确 的是( )
A、该元素属于稀有气体元素
B、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为Ar
C、该元素的原子核外有18个电子
D、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9.95g
例题7、下列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属于金属元素原子的是( ),表示 非金属元素原子的是( ),表示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是( )。
A B C D
例题8、图甲是某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图乙是该元素的一种粒子结构示意图.
(1)该元素的原子的核电荷数为_____ ,相对原子质量_________.
(2)图乙所示粒子的符号为 _________ .
(三)、物质的组成及分类
多媒体展示:
例题9、下列不同物质的微观粒子示意图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表示纯净物的是 ,表示化合物的是 ,表示单质的是 ,可能表示氧化物的是 。
图A 图B 图C 图D 图E
课堂小结:从物质的构成、组成、及分类小结本单元知识,构建知识网。
学生小结:本堂课你收获了什么?
板书设计:物质构成的奥秘
一:构成物质的几种微粒 二、物质的组成
1、分子 1、元素
分子的性质 2、元素周期表
2、原子 3、物质的组成及分类
原子的结构
原子结构示意图
3、离子
阴离子
阳离子
【第二个板块】:练习反馈(见学生课堂练习)
教学反思: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第一个板块】知识梳理
一、几种构成物质微观粒子
能够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 有 。
(一)、分子
你能说出分子的性质吗?
1、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3)、分子之间有间隔
例题1、下列微粒中,能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是( )
A.H B.2H C.H2 D.H2O
2、定义: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学生活动:对于分子的性质分别举例说明。
(二)、原子
1、定义: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你能说出原子的结构吗?
2、原子的结构:
质子(+)
原子核(+)
中子
原子
核外电子(-)
3、原子结构示意图:
1、原子中的 等量关系:核电核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离子中等量的关系:核电核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思考?
离子结构示意图与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区别:
4、相对原子质量:
忽略电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近似值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三)、离子
例题2 则该原子核内有( )个质子,核外有( )电子,核外有( )个电子层,最外层有( ) 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 )电子,形成 ( )
例题3、某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为 ,若X等于11,则该微粒表示_________(填“原子”、“阳离子”、“阴离子”).
例题4、X的原子得到2个电子变成离子,则该离子的符号为( )。
A.X B.X2- C.X-2 D.X2+
例题5、由我国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等几中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其中他测定核电荷数为63的铕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为152。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铕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为63 B、铕元素原子的中子数为89
C、铕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63 D、铕元素原子的质量为152
【小结】物质与其构成粒子的关系:
二、物质的组成
(一)、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注: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2、地壳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
O、Si、Al、Fe
3、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二)、元素周期表
1、结构:7横行(7个周期)各周期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 数逐渐增加
2、18纵行(16个族)各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电子层数逐渐增加(化学性质相似)
原子序数 元素名称
17 氯
Cl 元素符号
35.45
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例题6、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从中获取的信息不正确 的是( )
A、该元素属于稀有气体元素
B、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为Ar
C、该元素的原子核外有18个电子
D、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9.95g
例题7、下列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属于金属元素原子的是( ),表示 非金属元素原子的是( ),表示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是( )。
A B C D
例题8、图甲是某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图乙是该元素的一种粒子结构示意图.
(1)该元素的原子的核电荷数为_____ ,相对原子质量_________.
(2)图乙所示粒子的符号为 _________ .
(三)、物质的组成及分类
多媒体展示:
例题9、下列不同物质的微观粒子示意图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表示纯净物的是 ,表示化合物的是 ,表示单质的是 ,可能表示氧化物的是 。
图A 图B 图C 图D 图E
课堂小结:从物质的构成、组成、及分类小结本单元知识,构建知识网。
学生小结:本堂课你收获了什么?
板书设计:物质构成的奥秘
一:构成物质的几种微粒
二、物质的组成
1、分子
1、元素
分子的性质
2、元素周期表
2、原子
3、物质的组成及分类
原子的结构
原子结构示意图
3、离子
阴离子
阳离子
【第二个板块】:练习反馈(见学生课堂练习)
教学反思: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探究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加深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
(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物质世界是运动的,以及分子的可分性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不可分性,形成微观粒子运动的行为表象,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3.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2)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
二、教法分析
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宪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学生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第一,情景激学。用一些宏观现象创设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梅花》诗中的“暗香”、物体的热胀冷缩、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的变化等。
第二,联想推理。尽量将不可见的微观粒子行为特征与学生熟悉的某些宏观事物联系进行转换理解,引导学生类比推理形成微观粒子的内部表象。
第三,辅助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与电脑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展示分子、原子的行为特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分子、原子的微观世界,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分子、原子印象。
三、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为创设一个最佳的心理和认知环境,我们用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一首诗《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小学课文)]引出本课题,并引发学生思考“为有暗香来”是何故?接着引导学生大胆进行猜想,为什么我们能闻到梅花的暗香?在学生通过读古诗,品诗味,感知这一自然现象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动画模拟出花香粒子运动的微观过程,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微观粒子行为的表象。在此基础上讲解,许多物质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然后再展示出人们利用科学技术获得的苯分子图像,以及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最小的汉字图像“中国”,这样用事实来说话,既可以让学生了解科学的进步与发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让学生置身于特定文化背景的学习情景中,获得情感的激发,使之顺利切人主题内容的学习。通过观察分析与科学事实的呈现,让学生感知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
2.启发诱导,探索新知
(1)分子的概念
①分子的性质
分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微小粒子,可以通过想象、类比、模拟等方式,将自然界中司空见惯的一些变化和现象与知识点的教学关联起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析推理,顺理成章地建构知识,形成概念。
A.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问题思考:水是由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看不见,为什么水却能看见?采用“水分子的自述”让学生感知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嗨!同学们,我是水分子,我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 x 10 -26 kg,在每一滴水中我们水分子大约有1.67 x 1023个。我这么小,当然你们人类用肉眼是看不见我的。如果用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哩。我想请你们猜一猜当我们分子聚集在一起构成水时,彼此之间是否会存在空隙呢?运用具体的数字和拟人化的手法,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顺利的过渡到分子的另一个性质—分子之间有间隔。
B.分子之间有间隔
问题思考:100 mL水十100 mL酒精=200 mL液体吗?学生探究活动1:取一根细长玻璃管,一端封口,把酒精染成红色(其目的是与水的颜色区别,使现象更明显),用胶头滴管分别将水和酒精大约各一半注人玻璃管中,用手指堵住玻璃管的另一端,来回倒转玻璃管几次,让两种液体混合均匀,再竖直玻璃管。可以观察到玻璃管中的液面下降了,进而得出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会变小的结论。此时不失良机地问学生:为什么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会变小呢?难道1+1
究竟哪种说法有道理呢?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再探究。
学生探究活动2:等体积的石子和沙子混合,观察现象。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会观察到,混合时有些沙子进人到石子的空隙里去了,所以混合后总体积小于混合前两体积之和。由此学生展开联想,酒精与水混合体积变小与此类似,进而得出: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隔。
借助宏观现象来帮助学生想象微观事物,理解微观事物,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而易于理解。
在学生认识到分子之间有间隔的基础上,创设新的问题情景:构成物质的分子间的间隔是否可以改变呢?
这样安排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中获取知识,在质疑中升华知识。
学生探究活动3:由两位同学各拿两支医用注射器,一支吸空气,一支吸水,两者等体积,用手指顶住末端注射孔,将活塞慢慢推压,然后交换做。
通过此实验学生可以得出:液态物质较难压缩,分子间的间隔比较小;气态物质比较容易被压缩,分子间的间隔比较大。
与此同时联想到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也是因为分子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
C·分子处于不断的运动中
本节教材中安排的“活动与探究”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确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着,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学会一种研究间题的方法—对比实验的探究方法。学生探究活动4:学生按要求完成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1,2。我们对这个探究活动提出补充要求:实验时(图1)要观察酚酞溶液、浓氨水的颜色并扇闻它们的气味;要求边实验边分析;思考图2中,烧杯A与烧杯B哪些条件相同,什么条件不同?为什么这样设计?
学生实验结束后,让学生汇报交流各组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在学生对A烧杯中液体变红的现象感到好奇和不解时,利用多媒体动画模拟出氨分子运动扩散接触到酚酞,使酚酞溶液变红的过程。由这个探究活动得出:构成任何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运动。为了使理论结合实际,引举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如当你漫步于花园小道、走进火锅城、路过臭水沟时,你都能闻到别样的气味;湿衣服晾晒会变干;酒精自然挥发;以及在SARS病毒流行期间,大街上的人们戴着大口罩,以防止SARS病毒通过近距离的飞沫传染等等。
在学生明确物质的分子都在不断的运动后,再提出思考问题:实验中为什么氨分子可以运动到酚酞溶液中,那酚酞溶液的分子为什么没有运动到氨水中呢?对此,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在前面分别扇闻过氨水、酚酞溶液的气味,能闻到氨水有刺鼻的气味,表明氨分子的运动比较活跃,容易从烧杯中扩散到空气中。由此懂得: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是不相同的。
继续创设分子运动的问题情景: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探究活动5:把分别盛有冷水和热水的两个烧杯放在桌上,小心地在两个烧杯中投人少量的'品红。不要搅动烧杯中的水,观察两杯中品红的扩散过程。由此实验得出:温度升高,分子能量增大,分子无规则运动速度加快。同时引导学生联想到我们把湿衣服凉在太阳下比凉在阴凉处干得快。
至此,有关“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不断地运动”等分子的基本性质,便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
为了让学生对分子有更清楚的认识,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几种分子的模型,帮助学生形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空间模型的表象,也为后面给分子下定义作铺垫。
②分子的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水(水分子)水蒸气(水分子)
水(水分子)氢气(氢气分子)+氧气(氧气分子)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改变。
分子的定义由水受热变成水蒸气和水通电分解两个变化的微观过程的分析和推理得出,从分子本身是否变化来认识、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不仅使学生对这两种变化的认识有所深化和发展,而且便于归纳出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这部分内容是学习的难点,学生难以进行自主探究,因此,通过联系新旧知识,提出问题,并借助计算机模拟出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过程,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让学生“看见”分子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分子了,物质的性质也就随之发生了变化,能较好的突破教学的难点。
(2)原子的概念原子的概念是建立在分子可分性的基础上的,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现出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原子的概念。学生探究活动:动手做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实验,并观察氧化汞分解成氧原子和汞原子、氧原子新汞原子重新组合成氧气和金属汞的动画模拟演示过程。
通过实验观察和模拟氧化汞分解的弈化过程,发现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没有发生变化,只是进行了重新组合,由此得出: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重新结合成新物质的分子。
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感知氧化汞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两种新物质氧气和汞,实验现象是宏观的,但其原理是微观的,从微观的原理过渡到宏观的现象是化学实验能够解决的问题,但是怎样用微观的反应原理解释宏观的实验现象,化学实验就难以解决了。这里通过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地模拟其变化的过程,使学生看到放大了的原子世界和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有效地把教师头脑中正确的微观图像传递给学生,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3.练习反债,归纳小结
根据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设计课堂练习及时投影反馈,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迁移能力。
按图3所示装置,上瓶盛的是空气,下瓶盛的是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当抽去中间玻璃片后,预测会观察到什么现象?若此现象能发生,说明什么问题?
当学生回答出两瓶气体均匀混合后(上下两瓶气体的颜色完全一致),启发学生讨论,分子运动是否停止?
组织学生讨论这个问题,更能巩固、加深学生对分子运动的认识。
本节课小结:可安排同桌学生进行交流,各自说出在本节课中学到了哪些知识?这样可以让学生相互取长补短,并有助于学生间的相互交流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4.分层作业,巩固新知
1.必作题
(1)物质的分子间有_________,气体容易压缩是因为其分子间的______,液体、固体不容易压缩是因为它们分子间的______。
(2)化学反应中,构成反应物分子的______重新组合成新的______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B.在电解水的反应中,氢原子和氧原子都没有发生变化C.水的蒸发和电解都生成气体,它们都是化学变化D.物质在变化中所表现出的性质,就是物质的化学性质(4)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问题:
①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可嗅到香味?
②香水、汽油为什么要密封?
③水蒸发后化学性质没有变。 2.选作题
下列关于分子的说法是否正确:
(1)酒精挥发是由于酒精分子不断运动扩散到空气中去的缘故。
(2)碘受热变成碘蒸气是碘分子发生了变化。
(3)空气中氧气分子与氯酸钾分解得到的氧气分子的性质相同。
(4)参加化学反应的二氧化碳分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粒子。
(5)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6)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也是发生改变。
3,思考题
(1)某同学在家做了一个实验:在一个玻璃容器中加入100 mL的水,向水中放人一块糖,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过一会儿发现糖块不见了,液面比原来水平线降低了。通过这一现象,请你推测分子有哪些性质?请你重新设计一个实验进行探究。
(2)在距加油站一定距离的范围内为什么要严禁烟火?
三种不同层次的练习,由浅人深,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四、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力求反映知识结构的脉络,简单明了,突出重点。
五、教学设计反思
鉴于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学生缺乏抽象思维的能力,在设计时注重了以下两个体现、两个突出。
1.两个体现
(1)突出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展开联想,形成对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行为表象;
(2)突出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直观效果,使抽象知识和实际体验相结合,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6
本课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设计抽象的微观概念的教学活动过程。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易观察事物的变化事实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比较、分析、演绎、推理,再现科学探究“经历”,既培养抽象思维,又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形成由宏观到微观的抽象分析思维能力。这个学习过程不能仅靠教师讲述就能得到较高课堂效率的,而要在学生“亲身经历”的思辨中,通过教师的“拉”与“推”——引导、点拨下逐步达成。
为此,对本课题的`教学设计,做了如下的安排:
1.本课题设计安排2课时完成,目的是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机,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将问题及疑虑在课堂中得到充分暴露,得到及时纠正并学到正确的描述、分析、推理的方式方法。
2.用足、用好教科书中的每一个信息资源。让学生体会认真阅读教科书的重要性,同时明确教科书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首选资源。
3.认真总结以往教学积累的资料,更深刻的领悟,在第三单元组织进行物质结构知识启蒙教学的设计意图,以及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尺度。
第五篇:《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叶县遵化店镇中学
牛爱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能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2.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观察生活、实验探究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能在老师指导和与他人合作中完成简单的实验探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实验探究中学会与人合作,、与人分享。(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二、教学的难点和重点:
本课题的难点是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重点是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三、教学方法:
情境激学、联系推理、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同学们,在开始我们今天学习之前,我们先来听一个故事: 播放:茅台酒的故事
引发学生思考:我们为什么能闻到酒的香味呢? 【板书】课题2 分子和原子 播放视频:糖、盐的碾碎,花的香味
生活当中有很多司空见惯的事情,比如说,我们能闻到花的香味,水杯里的水会慢慢变少等等,这些问题在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探究兴趣,他们大胆提出猜想: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粒子构成的。
投影:苯分子、硅原子的照片 【板书】分子和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二)启发诱导 学习新知 1.分子的性质
分子和原子是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粒子,那么他们到底有多小,都有什么性质呢? 播放视频:水分子的自述。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到一个水分子的质量。
提问:一个水分子的质量是多少,一滴水里有多少水分子呢? 【板书】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三)科学探究 引发兴趣
提问;小小的一滴水里,竟然聚集着如此多的水分子,这些分子还能自由的运动吗?请同学们和老师一同来完成下列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1;
1.观察酚酞颜色,浓氨水颜色并闻气味。
2.在一支试管中加入浓氨水,然后滴加酚酞,观察颜色变化。
3.将几朵白色的用滤纸剪成的小花贴在烧杯内壁上,然后打开浓氨水的瓶塞,把烧杯罩在浓氨水上,静置,观察现象。现象:白色的小花变成红色。播放视频:氨分子运动扩散。
提问:小花为什么变成红色呢?这说明分子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呢? 【板书】2分子在不断地做运动。
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可以说明分子在不断的运动,我们能闻到花香是什么原因?开头故事当中提到了摔烂了酒瓶为什么会满室飘香?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问题情境:湿衣服为什么在阳光下比在背阴的地方干的快?物质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演示实验2:
把分别盛有冷水和热水的两个烧杯放在桌子,在两个烧杯中投入少量的品红。不要搅动烧杯中的水,观察烧杯中品红的扩散过程。
结论:温度升高,分子能量增大,分子无规则运动速度加快。
过渡:数学上1+1=2,但是在化学上却有1+1≠2的情形,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实验探究: 学生实验探究1:取一支试管管,分别将水(已经染成红色)和酒精大约各一半倒入试管中,做上标记,堵住一端,来回倒转几次,让两种液体混合均匀,再竖直试管观察现象。
现象:混合后体积变小 结论:分子之间有间隔
【板书】分子之间有间隔。
提问:构成物质的分子间间隔会发生改变吗? 学生活动探究2:
每组两个同学各拿一个注射器,一个吸入20毫升空气,一个吸入20毫升水,用手指顶住针孔,将栓塞慢慢推入,观察现象。
投影出固体、液体、和气体分子间隔的微观示意图:
学生实验、讨论、交流得出结论:气体分子间隔>液体分子间隔>固体分子间隔 思考: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 过渡:我们了解了分子的特征,下面我们来认识几种分子的模型。投影:氧分子、水分子、氢分子的模型。
讲述:科学家发现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这些分子能不能再分了呢?同学们先来看这两个反应 1.水的蒸发
2.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下面我们从微观的角度来看看这两个反应到底有什么不同? 播放:水蒸发和水电解的Flash动画 讨论:请你来谈谈这两个反应有什么不同?
水能灭火,氢气能燃烧,氧气能支持燃烧,说明不同物质的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当水分子变成氢分子和氧分子的时候,水的化学性质还能保持吗? 【板书】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多媒体展示】氧化汞分解生成汞和氧气的微观变化过程。
讨论:在氧化汞分解生成汞和氧气的过程中最小的粒子是什么?它们是怎样变成新物质的分子的?在此变化中是否存在比原子更小的粒子? 【板书】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四)学以致用 联系实际
反馈与练习: 1.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1)“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花香?
(2)香水、酒精为什么要密封保存?
(3)了便于运输和使用,通常把石油气加压变成液态贮存在钢瓶中。
2.吸烟有害健康,非吸烟者往往会因吸烟者吸烟而造成被动吸烟,这是因为()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之间有间隔 C.分子的体积很小
D.分子的质量很小
3.已知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运动的速率越慢,如图所示为检测气体扩散速度的实验,浓盐酸挥发出的HCl与浓氨水挥发出的NH3,两种气体相遇时形成白烟,即生成氯化铵晶体,白烟的位置大约在______处。
4、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保持铁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五)交流讨论 归纳小结
说一说:学完本课题,你有哪些收获?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学会了从微观的角度看物质,未知的世界还有更多的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板书设计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一 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微粒构成的。二 分子的特征。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分子在不断的做运动。3.分子之间有间隔。
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四、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教学设计说明:
1、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通过播放视频故事提出问题,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既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体现知识源于现实的道理。
2、科学探究 引发兴趣:以探究活动为主线,不断发现问题,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讨论、合作交流,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自主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合作学习意识。
3、学以致用 联系实际:通过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来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鼓励学生寻找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带进课堂,知道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联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4、交流讨论 归纳小结
通过学生角色转化,达到知识系统化的目的。同时通过练习及课后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