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名师教案(5篇范例)

时间:2019-05-12 23:12: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名师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名师教案》。

第一篇:《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名师教案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

【核心素养】

通过对分子和原子概念的探究,使学生从微观视角认识物质的变化,并进一步构建学生的微粒观。【教材分析】

本节课属于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的第二课时。该节课主要涉及的内容是分子、原子的概念及分子的构成。首先分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时的不同情况从而揭示出分子的概念,并从中指出分子的构成以及得出原子的概念。该节课使我们对宏观世界的认识延伸到对微观世界的认识,也是我们研究微观世界的基础,对后面学习原子和离子打下基础,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情分析】

该节课是在学生初步了解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微观构成、构成物质的微粒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探究分子、原子的概念以及分子的构成。虽然学生已经了解了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也能利用微观粒子去解释一些宏观世界的现象,但学生对于微观世界的认识以及学生的抽象思维属于刚起步阶段,因此学生对于这节课的学习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再加上刚接触到看不到、摸不着的微观世界时从心理上就会产生畏难情绪,所以对于分子、原子的概念、分子构成的理解上还是模糊不清、理解不能够到位;同时对于初学者来说构建微观粒子模型和微观粒子的规范表达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宏观实验使学生知道分子的概念。

2.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flash动画、投影图片、拖动原子模型等方法使学生知道原子的概念以及了解分子的构成。

3.通过分析、讨论、类比、推理、模型等方法,培养学生将宏观思维与微观思维相结合的方法。

4.体会到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艰难曲折的,并体会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统一性。【教学重点】

1.分子、原子的概念;2.分子的构成。

/ 8 【教学难点】 分子的概念。【课前准备】 1.课前作业准备

学生完成教师发布的课前预习任务,教师通过预习反馈,了解学生的薄弱点(详细任务请登录“优教-同步学习网”,浏览“名师预习”)。2.实验准备

①药品:碘、水、新鲜的馒头片。

②仪器:酒精灯、火柴、石棉网、烧杯、圆底烧瓶、带铁圈的铁架台、镊子、钥匙、表面皿(3个)。3.媒体准备

①图片:集气瓶、水、铁锅、酒精分子、湿衣服晾干、分子间有间隔(3幅图)。②原子模型:氧原子、氢原子、铁原子、汞原子、碳原子、氯原子。③视频资源:氧化汞受热分解视频(2个)【教学过程】 环节一:复习引课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到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比如:氢气、水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而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物质。下面请大家观察这三幅图,说说分子都具有哪些特性呢? 【生】观看图片回答问题。

【师】今天我们进一步来探究什么是分子、原子以及分子的构成。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一组典型的图片复习旧知,引入新课,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环节二:构建分子概念

【师】首先我们就以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碘为例来完成碘的蒸发实验,在这之前我们先要了解一些有关碘的性质。

【提问】这就是碘,请大家观察一下其颜色、状态? 【提问】没错,碘是紫黑色的固体,这是其什么性质呢? 【生】观察实验,了解碘的物理性质。

/ 8 【提问】对,是物理性质,那碘具有怎样的化学性质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了解一下,请大家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演示实验】用镊子夹住一块湿润的馒头片(其主要成分为淀粉)蘸取少量的碘。【PPT】背景资料——碘的性质

物理性质:紫黑色的固体。

化学性质:碘能使淀粉变蓝。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创设书中没有的宏观实验来帮助学生认识碘的性质,为后续实验做铺垫。

【师】下面我们以这样一套装置来完成碘的蒸发实验:烧杯中老师已事先放好了少量的碘,下面加垫石棉网并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上面固定一个装有冷水的圆底烧瓶。请大家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以下问题: 【PPT】1.碘由固体变为气态的碘蒸气发生了什么变化?

2.由此可知,在该变化过程中碘分子改变了吗?

3.碘的化学性质改变了吗?

【师】我们先点燃酒精灯,请大家注意观察烧杯中碘的变化。【演示实验】碘的蒸发。

【师】大家看到烧杯中的碘此时已变为了碘蒸汽,老师用镊子夹取一块湿润的馒头片迅速放入烧杯中,请大家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师】实验大家看完了,那这三个问题有答案了吗?下面老师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请小组讨论这三个问题。

【小组讨论】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实验,分析、思考、回答问题。教学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协作学习、交流的能力。【PPT】物理变化中:分子不变,物质的化学性质不变。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宏观碘蒸发的实验,使学生理解物理变化中分子不变,物质的化学性质不变。

【提问】那么大家推测一下:水的蒸发和品红溶于水的变化中它们的分子变了吗?这两种物质的化学性质改变了吗? 【生】分析、思考回答问题。

教学设计意图:对“物理变化中分子不变,物质的化学性质不变”知识的应用和检测,加强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

/ 8 【设问】物理变化中分子不变,物质的化学性质不变。那化学变化中分子改变了吗?物质的化学性质是否会发生变化呢?

【师】我们以氧化汞受热分解为例来探究一下这个问题,首先请大家写出氧化汞受热分解的文字表达式和符号表达式。【生】书写表达式。

【师】这是用电脑模拟的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过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PPT】1.该变化是什么变化?

2.在该变化的过程中HgO分子发生变化了吗?

3.若HgO分子发生变化,还能保持HgO的化学性质吗? 【生】观看视频资料并思考问题。【视频】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过程。

【师】为了让大家更清晰的了解该反应的微观过程,老师从刚才的反应中取两个氧化汞分子出来进行慢动作的演示,请大家注意观看。

教学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看微观flash动画,将微观知识宏观化,学生更易理解。播放两个动画视频,是为了使学生不仅从整体的角度来了解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还通过2个氧化汞分子演示的慢动作视频使学生更加清晰的了解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为后续的学习做铺垫。

【师】大家都看懂了吗?请你们以四人为一个小组,相互描述一下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过程并且回答以上三个问题。

【小组讨论】小组交流、合作回答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过程以及三个问题。教学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协作学习、交流的能力。【提问】哪位同学愿意跟我们分享一下你们组的描述结果?

【提问】你的回答很正确。那我们刚才提出的这三个问题自然也就不难解答了,谁能来试试? 【生】回答问题。

【PPT】化学变化中:分子改变,物质的化学性质也就改变了。

【师】综上所述,分子不变,物质的化学性质不变,分子改变,物质的化学性质也就改变了,因此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这就是分子的概念。

/ 8 【板书】

一、分子的概念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提问】那分子为何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呢?

【师】因为一个分子是不能体现出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比如:一个氧分子是不能体现出氧气的状态和颜色,而大量的氧分子聚集在一起才能表现出它的状态和颜色。

教学设计意图:对分子概念的再认识及拓展。

环节三:分子的构成

【提问】在刚才的氧化汞受热分解的视频中,HgO分子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提问】那么,生成物之一的氧分子又是如何构成的呢?

【师】我们在PPT上利用汞原子和氧原子的原子模型来给大家展示它们分子的构成。

教学设计意图:利用原子模型帮助学生直观的认识分子的构成,使微观知识宏观化。

【提问】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分子是如何构成的呢? 【生】学生分析、思考自己得出分子的构成。【板书】

二、分子的构成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师】由此可知,至少有2个原子结合在一起才能构成分子。【追问】若老师问:“一个氧分子是如何构成的呢?”

【提问】对了,若谈到了分子的个数,则也需要说出原子的个数。比如:一个氧化汞分子是怎样构成的呢? 【生】分析、思考、回答问题。教学设计意图: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

【提问】嗯,点赞,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老师给大家一个惊喜。大家想知道幕布下有什么秘密吗?答案即将为你揭晓。大家看看,这是一个什么微粒呢?对,氢分子,谁能来谈谈它的构成呢?

/ 8 【提问】那么,当这许许多多的氢分子聚集在一起时,集气瓶中的物质就是氢气。我们接着揭晓答案,这是一个什么微粒呢?对,一个二氧化碳分子,谁能来谈谈它的构成呢?

【生】分析、思考、回答问题。

【师】你今天的表现很好,那当许许多多的二氧化碳分子聚集在一起时这个集气瓶中的物质就是二氧化碳。

【PPT】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而分子、原子聚集构成了物质。教学设计意图:利用化学资源将微观知识宏观化,构建微观粒子模型并将微观粒子与宏观物质联系起来。

【提问】请大家再观察一下我们刚才谈到的这几种分子的微观图示,请问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是否相同呢? 【生】分析、思考、回答问题。

【PPT】有些分子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大多数分子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教学设计意图:为后续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分类做铺垫。

环节四:原子的概念

【提问】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过程,请问“在该化学变化过程中,氧化汞分子发生了改变,什么微粒并未发生改变呢?”

【师】对,汞原子、氧原子。由此可知,化学变化中谁是最小的粒子?对,原子。【生】学生分析、思考问题,自己得出原子的概念。

教学设计意图:进一步挖掘“氧化汞受热分解”的资源,从而得出原子的概念。【板书】

三、原子的概念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师】因为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再分,因此我们认为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师】现在人们已能利用飞秒(1飞秒=10-15秒)激光技术拍摄到化学变化的中间过程,使化学变化中分子怎样分解为原子,原子是怎样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成为可见,为整个化学及其相关科学带来了一场革命。

教学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 8 【提问】在以上的学习基础之上,我们来看一下书51页讨论题。首先这里给大家提供的是一个怎样的变化呢?对,氢气在氯气中点燃生成氯化氢的化学变化。请大家来看一下它们所对应的微观图示,氢气、氯气、氯化氢它们分别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物质?那你能谈谈这三种分子的构成吗? 【生】分析、思考、回答问题。教学设计意图:延伸应用上面所学知识。

【师】那请你依据刚才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过程以及书中图3-7,利用老师桌上给大家提供的原子模型将该反应的微观过程给展示出来。【学生活动】学生自己动手展示该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

教学设计意图:学生自己动手展示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加深对该部分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提问】好,我看大家都展示完了,哪一组的同学愿意给我们展示一下该反应的微观过程呢?

教学设计意图:再次加深、巩固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核对答案。

【提问】通过大家刚才的展示,请大家回答书中的问题: 【PPT】1.在该反应中分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子呢?

2.由此可知,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

【小结】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化学变化中,反应物的______分解为______,而_____又重新结合成了新的_____,而新的分子聚集_____新的物质。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对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的小结,再次体会分子、原子的概念及分子的构成。

环节五:课堂训练

(优教提示:打开优教配套习题,使用互动答题卡,更快更便捷的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环节六: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了解了分子、原子的概念以及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学了这些知

/ 8 识我们就能运用这些微观世界的知识来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还能借助这些知识更深入的研究宏观世界里物质的变化以及微观粒子的构成等。期待着继续与大家一起遨游神秘、美妙的微观世界。

环节七:板书设计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

一、分子的概念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二、分子的构成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三、原子的概念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环节八:课后作业

1.请大家上网查阅你所感兴趣的有关分子和原子的资料,下节课我们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2.结合上节课的内容,完成《课题一

分子和原子》的思维导图。3.请完成老师给大家下发的测评练习。

/ 8

第二篇:分子和原子教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2)认以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认识原子是化学变化小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分子。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用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渗透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

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认识的开始。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然后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组成的观点;接着通过实验与探究得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的结论,并利用这一结论对一些现象作出具体解释。另外课本上还介绍了有关分子间间隔的内容,紧接着通过两个讨论题,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以前学习过的一些变化和化学反应,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形成概念。

由于本课题是学生从宏观世界走向微观世界的开始,一些观点和结论不像认识宏观世界那佯容易理解,所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便成了学好本课题的关键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对难点进行突破。1.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探究的机会。

2.采取更为开放的探究方式,让学生休验科学过程。

3.多提供一些日常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变化现象,力求把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结合起来。

4.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教学难点

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2.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分子和原子间的区别和联系。

四、教学过程

【导入】引入新课

【展示】用喷有花露水的滤纸片环绕教室一圈【提问】你闻到了什么味道,请解释原因。

【演示实验】拿出一瓶浓氨水,请学生上前用扇闻法闻味道。【提问】你闻到了什么味道,为什么能够闻到气味呢?

【学生活动】通过学生的讨论,以及展示的实验现象,引发学生思考,引发对物质微粒性的思考。

【引导】这些都是我们的猜想,为了验证猜想,需要寻找证据和进行实验。

【联系实际】湿衣服经过太阳晒后会变;;为什么走到花园会闻到花香;蔗糖溶于水消失不见,去哪里了?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从看得见的,以及生活的例子入手,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其实,这些问题在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探究兴趣,他们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探究,提出了物质都是由于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并用这一没想来解释上述问题。那么,事实是不是如此呢?这些微小粒子到底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粒子就是我们本课题将要学习的分子和原子。由此引入新课。

【小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无数的事例可以证明:仔细观察物质从可见变为看不见时,我们往往还能感觉到它们的存在。这些事实充分说明物质是由无数不可见的粒子所构成的。【讲授】设定学习目标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2.能用微观粒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讲授】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展示图片】观看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出来的分子图片,感受分子的真实存在。

【归纳】科学家研究发现,世界上的所有物质都是由人们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并把这些微粒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分子、原子。

【板书】物质由粒子构成。

粒子分为分子、原子、离子。

【总结】下面就让我们带着想象力进入奇妙的微观世界。

【设计意图】科学技术的进步早巳证明,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如分子、原子等构成的。现在我们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够直接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移走原子。说明了分子和原子的真实存在,从而也证实了科学家的设想。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快乐。进而进一步引入粒子的性质。

【讲授】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提问】我们用肉眼可以看见分子吗?

【提问】用普通的显微镜能观察到分子吗?

【提问】那怎么样才能看见分子呢?

【回答】必须用非常先进的科学仪器。如刚才照片中提到的扫描隧道显微镜。【总结】用肉眼和普通的显微镜都不能观察到分子,必须用比较先进的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可见分子是一种非常小的粒子。如果拿水分子跟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跟地球相比一样。

【提问】分子这么小,有没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呢?

【回答】经过预习可知,分子尽管很小,也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例如: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3×10-26kg,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以20滴水为1 mL计算)。这个数字有多大呢?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可见分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

【问题】请你分析上述资料描述了分子具有哪些基本特性?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和思考,归纳总结出粒子的第一个特性。

【展示】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到的分子图片,进一步证明粒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

【板书】质量很小,体积很小。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一步一步深入课题。使学生慢慢一步一步对微观世界,对分子有进一步深刻的理解。并且通过教师展示的实验和图片,能够提高自己的归纳总结的能力。

【活动】分子在不断地做无规则运动

【提问】每当到了桂花开花的季节,总能闻到一阵阵香味。到底是为什么呢?

【实验3-1】向盛有水和热水的两个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归纳小结】实验现象:品红在水中不断地扩散,并且在热水中扩散得更快。

【提问】请你在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分子会不断地运动。【实验探究】分子运动现象:已知酚酞和氨气都足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它们溶于水可分别得到酚酞溶液和氨水。

1.取一烧杯,注入约40 mL蒸馏水,然后加入5~6滴酚酞试液,用玻璃棒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2.取少量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入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3.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约5 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引图所示。观察12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实验1的结论】溶液为无色。说明:酚酞本身是一种无色溶液,把酚酞加入蒸馏水中,只是对酚酞进行了稀释,所以溶液仍为无色。

【实验2的结论】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红色。说明:酚酞是一种酸碱指示剂,遇酸不变色,遇碱显红色,浓氨水显碱性,所以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红色。

【实验3的结论】烧杯A中的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而烧杯B中的酚酞溶液仍为无色。

【提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回答】分子的运动。C中的氨分子运动到了烧杯A中的酚酞分子中,所以A溶液变为红色;而烧杯B位于大烧杯外,没有氨分子进入,所以溶液仍为无色。

【提问】为什么要选择氨水呢?

【回答】1.氨水能够使酚酞变色,让我们把看不见的分子运动转化为看得见的实验现象。2.氨水具有强烈的挥发性,能够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

【提问】C烧杯会不会变色?为什么? 【回答】C烧杯也会变色,只是需要的时间很长,因为虽然酚酞分子也在运动,但是不同分子运动的速率不同,像人类跑步一样,有快有慢,所以酚酞分子也会运动到C烧杯中使其变色,只是需要的时间比较长。

【回顾】其实利用刚才所说的分子运动的观点也可以解释我们本节课开始提出的几个问题。请同学回答。

【回答】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逐渐减少,是由于水分子运动到了空气中,受热减少得更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确实分子在不停地进行着运动,分子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能量越大,运动速率越快。这也是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燥得快的原因。

2.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花的香气分子或酒的香气分子运动到了人的鼻子周围,所以人就闻到了花或酒的香气。

3.水分子运动到了空气中所以衣服会变干。经太阳晒,温度较高,分子运动较快,所以湿衣服会干得快。

4.糖分子运动到了水分子中,所以糖块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

【提问】以上这些问题都说明了分子的同一个什么特点,【板书】分子在做不断地无规则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几个演示实验,让学生学会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然后讨论归纳总结,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引导学生自主总结分子的特性。

【活动】分子间有间隔

【活动与探究】请学生分别取50mL水与50 mL酒精,把它们相混合后,观察所得溶液体积是否等于100 mL?

【讨论】提问学生:把50 mL水和50 mL酒精混合后,所得溶液体积不等于100 mL,而是小于100 mL。是什么原因呢? 【总结】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分子之间有间隔。当把50 mL水和50 mL酒精混合后,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所以所得溶液的总体积会小于100 mL。

【讨论并思考】为什么物质存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为什么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总结】1.分子之间有间隔,相同质量的同一种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时所占体积不同,就是因为它们分子问的间隔不同的缘故。气态间隔最大,固态间隔最小,液态时居中,所以物质一般存在固、液、气三种状态?

2.物质存在热胀冷缩现象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与温度有关,受热时间隔胀大。遇冷时间隔缩小,所以物质都有热胀冷缩现象。

【联系实际】夏天自行车的气不应打得太足,铁路上的铁轨之间应稍留些空隙都是这个原因。

【总结】可见分子还具有一个特点,即分子之间有间隔。

【板书】分子之间有间隔(固体《液体《气体)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现象以及学生的生活常识,通过与同学讨论交流最后得出分子的特性,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实验引入也符合新课标提出的,以学生为主,吸引学生兴趣的要求。

【活动】小试牛刀

【展示】1.水结成冰,其结果是:()A.水分子的大小改变了B.水分子之间的间隔改变了C.水分子的颜色改变了D.水分子的化学性质改变了.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生活中的现象,其中错误的是()A.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升降而改变 B.“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C.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mL说明分子间有间隔D.湿衣服在夏天比在冬天容易干,说明分子的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 3.生活中的下列现象,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不正确的是()A.湿衣服晾在太阳底下干得快,说明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B.成熟的菠萝蜜会散发出浓浓的香味,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C.水沸腾时,掀起壶盖,说明分子大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D.液化石油气须加压后贮存在钢瓶中,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隙

【作业】总结

【小结】通过本节课我们知道,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这些粒子我们用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于先进的科学仪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分子具有三个特点:①体积很小、质量很小;②处于永恒运动之中;③分子之间有间隔。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我们可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课后作业】完成相应练习册练习,以及书本对应课后作业。

第三篇:分子和原子教案

课题1 分子与原子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学生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物理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一些关于分子和原子的知识,知道分子和原子体积非常小,肉眼无法观察到,但其确实客观存在,因此只有一些感性认识,没有任何理性认识,所以对课题的引入并不困难,但涉及的化学微观概念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该环节是重点;学生能熟练掌握的是物理学上提到的一些变化,如蒸发、扩散、物质三态变化以及热胀冷缩,但对其现象透析本质形成,想象表象形成概念,迁移引用,表达交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

·过程与方法: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教学重点:

1、认识分子和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认识微观粒子的特征。

2、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

教学方法:

启发、实验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课件、实验仪器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讲述同学们喜欢吃的烤鸭。问:同学们有时我们走在街上没有看到烤鸭店为什么还能闻到烤鸭的香味呢?

[学生活动]发现问题:

老师通过展示课件讲述一些身边的类似现象从而引出科学家的设想: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

投影展示

边展示边说明: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是目前最小的文字,小至原子的大小,说明我国已掌握了操纵原子的技术。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有分子、原子等,分子和原子是真实存在的。例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酒精是由酒精分子构成的,本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分子。

提问:为什么能闻香味却看不到呢? 投影展示

分子基本性质: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活动探究一:演示实验(老师演示)并展示课件 学生观察并讨论完成课本表格

分子基本性质:2.分子是在不断运动 问:分子运动的速率与什么有关呢?

演示实验(由学生操作):把品红加到热水和冷水中,看扩散的速度 学生观察并讨论:

据此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学生活动:请学生回答刚开始提出的3个问题 活动探究二:分组实验(由学生操作)学生观察并讨论 投影展示

分子基本性质:3.分子之间有间隔

问:不同物质的分子间间隔是一样的吗? 实验探究:学生实验 据此得出分子之间有间隔(气体>液体>固体)

问:分子之间的间隔会受什么条件的影响不? 教师:同学们通过物理的学习我们知道热胀冷缩的现象,也就可以说明分子之间的间隔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间隔越大。所以物质有三种状态,相同质量的同一种物质在固态、气态、液态时所占的体积不同。

问:水和酒精(液体和固体)是否都能燃烧? 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回答: 教师:液体酒精和固体酒精都是由酒精分子构成,都能燃烧说明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而水是由水分子构成与酒精分子不同,说明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分子基本性质:4.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课堂小结:

物质由是由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

分子和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是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3.分子之间有间隔(气体>液体>固体)

4.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相同

作业练习与布置:P51-52 1.(1)2.(1)-(5)板书设计:

物质由是由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分子和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是在不断运动 3.分子之间有间隔

4.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不相同

教学反思;

第四篇:分子原子教案

分子原子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是继前面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之后的,从宏观到微观过渡的第一课。同时,这节课也是为以后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衡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和能力目标

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性质,理解其概念; 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生活中常见现象;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理解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实验对问题进行探究。实验中注意观察与思考相结合,能用化学语言表述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用分子原子观点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3、教学重点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教学难点:

用分子的观点解释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二、教法分析

结合本课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以教师引导,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有关原子和分子的知识,突出本课的重点,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微观想象力,突破难点。这样多种方法互相穿插渗透,也使课堂变的生动有趣,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加完美

三、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表现,希望得到大家的表扬和认可,同时注意力又容易分散,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特点,用创设情景,吸引学生思考;用交流和讨论让学生发现自己和别人的长处和不足。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由于本节课位置靠前,学生实验要注意指导,提示观察角度,注重学生对实验现象表述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要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其本质,才能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从身边事物创设情景

在你从操场回来的路上,有没有闻到月季花香?现在我们就学习和它有关的分子和原子。

问:在生物课上,我们知道细胞是生物体最基本的单位,那么物质呢?是不是也可以把它分成很小很小的粒子?

事实证明这种微小粒子是存在的,我们把这种粒子叫分子。观察P50页苯分子、硅原子图像,分子是很小的,我们用肉眼是无法看到的,大家看一下水分子自述,来感受一下分子。

多媒体播放(同学们好,我是水分子„„)通过阅读你能总结出,分子有什么特征吗?

学生思考、归纳分子特征:

1、分子的质量何体积都很小。师:自述中有两个问题,你有什么想法呢? 生答:猜想分子是运动的,有空隙。师:口说无凭,看我们做个小实验。演示:品红扩散

问:大家看到什么现象?是不是重力作用才使品红下落的?我们可以再看下面的实验。活动探究。

教师:在试管中加少量水,加酚酞,滴加浓氨水。学生观察,回答现象。

师:刚才我将加酚酞的水和浓氨水放到一起,人为让他们接触,溶液变红了,那么不直接让它们接触会不会变色呢?想想你会怎样设计实验?

学生小组讨论思考:确定方案回答,其他做补充。请一组同学上来做给大家看。

学生一起归纳分子特征:

2、分子是运动的。

讨论交流:烧杯A、B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这样设计起什么作用? 师:其实我们闻到花的香味不是我们的鼻子在运动就是花香分子运动的结果。(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轻松学知识)

分子是时刻运动的,在我们生活中你能再举出一些分子运动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

问:湿衣服再阳光下容易干,还是再阴凉处容易干?说明分子运动和什么有关? 学生猜想:和温度有关。演示实验:加热食醋

总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学生再举生活中的例子。

创设情景:冬天,水缸放在室外会被水涨破,是不是水分子变大了? 问:水的三态变化发生是化学变化吗?

相同质量时,体积为什么不相等呢?水分子自述中问到我们第二个问题是什么?你怎样认为?

比喻讲解:取满满一杯沙子,在里面加水,能加入吗?说明沙粒之间存在什么?那么分子呢?

演示: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学生量取)混合。

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总结结论:

3、分子之间有间隔。

多媒体播放:分子之间空隙的相互占据,其实品红实验中也可以说品红分子进入了水分子之间的空隙。

(二)设疑:水分子和水通电都可以使水减少,那么这两种情况下的变化是否相同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一个物理变化,一个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是:液态水分子之间间隔增大变为气态。化学变化是:水变成了氢气何氧气。

问:水变成氢气和氧气还是水吗?也就是水分子变成氢气、氧气分子还是水分子吗? 解释化学变化,实际就是分子的变化。而分子变了之后,就不再有原来的化学性质。所以分子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问:水分子是怎样变成氢气、氧气分子的呢? 观察课本P52页:水分解示意图

说明分子可以再分成更小的微粒:原子 打出水分子分解运动动画。

打出水分子、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图及氢气与氯气反应的示意图。让学生观察、分组讨论,比一比回答下列问题,看哪组答的多。在化学变化中:

(1)一定不变的有:(2)一定变化的有:(3)可能变化的有:

思考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讨论、总结:

物理变化:分子之间间隔变化、分子本身不变。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原子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提出问题:分子概念中为什么只强调化学性质? 教师释疑:(如同一个人站不成队形一样,单个分子既无色、态、味可言,也无气、液、固之分,所以分子定义中自然不会提到物理性质)

(三)练习巩固:

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1、夏天架电线要松,冬天架电线要紧。

2、樟脑丸放一段时间消失了,衣橱中有樟脑的气味。

(四)总结:

学完本课你该知道:

1、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分子。

4、同种物质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分子化学性质不同。判断下列说法正确吗?

1、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2、静止的水中水分子是静止的,沸腾的水中水分子是运动的。

3、空气是由空气分子组成的。

4、同种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不同种原子不能结合成分子。

(五)作业:

布置科普小文章(二选一)

1、分子的自述

2、假设你是一个水分子在浩瀚的海洋里你会看到什么?

第五篇:分子和原子教案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榆林市第五中学

王亚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分子的基本特征,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能运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过程与方法

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进行合理的推理和想像,通过讨论交流分析能主动和他人进行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物质微粒构成的探究欲,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教学资源分析

从本课题开始,学生将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教材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出发,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求知欲、好奇心。接着用简单的几句话将人类对分子、原子的原始思索和现代证明略作描述,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观点。然后通过探究活动对分子的性质作进一步阐述。

教学策略分析

1、本课题首次引导学生进入微观世界,微观粒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为此,在进行本课题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宏观现象,创设好教学情境,发挥学生的想象、推理能力。

2、在探究分子的性质时,因为分子不可触摸,因此,一方面可以借助生动的比喻、类比或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来说明;另一方面,在进行探究活动时,可以改变探究的步骤,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并在分析现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认识分子的基本特征。

难点: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等探究能力。

教学准备:教师

多媒体课件 烧杯 量筒 酚酞 浓氨水等

学生

小烧杯 注射器 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趣味实验演示---铁树开花

(激发新知)

1、水放置一段时间为什么会减少?

2、为什么当人漫步在花园里,能陶醉在沁人肺腑的花香之中呢?

3、在加油站你能闻到什么气味?在洒水车旁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观察图片思考、讨论。)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出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设问激趣,导入新课

(引导实验)教材中[实验3—2]:品红的扩散。(学生观察实验并思考分析)

(设问)在静止的水中品红为什么会扩散?(过渡)在很久以前,许多学者就对上述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究。他们提出了物质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并用以解释这些现象。

(小结)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学生想象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确立物质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观点)

设计意图:在学生的亲身体验中激发学生的思维及探究欲。通过人类对分子和原子的原始思索与现代证明的描述,形成物质由分子、原子构成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设问)肉眼看不见的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吗?<展示图片教材P50图3-

6、3-7。>(学生观察图片,想象分子的存在)

设计意图: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图像,让学生了解现代高科技,并借助图像让学生从宏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

三、实验探究 对比分析 了解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投影资料)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1滴水(1 mL水约为20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全国人一起来数的话,大约要数3万年才能数完。

学生活动:阅读小资料,学生思考归纳,让学生大胆想象,感受分子很小的概念。

设计意图:运用列举数字的说明方式,让学生的抽象思维建立在具体的数据上,更清楚地理解分子很小的性质。

2、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

(引导探究)50 mL酒精与50 mL水混合。(学生思考):为什么1+1≠2?

(引导思考)一碗黄豆与一碗小米混合是否等于两碗?(提问):该实验说明了什么?(小结)分子之间有间隔。

(学生活动)感受气体和液体不同物质间分子间的间隙

3、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教师给学生演示)氨分子的扩散

请同学们猜测:为什么B烧杯中的溶液变红了?(学生猜想)针对你的猜测,请设计实验方案,证实你的猜测。

(小结)

1、氨水中的氨分子不断扩散进入了酚酞溶液中,使酚酞溶液变成了红色。该实验说明了分子在不断运动。

2、在受热的情况下,分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

设计意图:把实验步骤略作改变,让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的步骤: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通过实验与类比,增强实验的直观性,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四、快乐套餐(投影出示练习,要求学生完成)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点,同时培养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

五、课堂小结:

1、解决课堂开头完成的问题。

2、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六、作业

课后习题第一(1)、三题。

板书设计

课题二 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是客观存在的

二、分子的特征

1、分子很小

2、分子之间有间隙

一般分子间隔 气体>液体>固体

3、分子在不断的运动,一般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下载《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名师教案(5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名师教案(5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分子和原子教案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榆林市第五中学 王亚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分子的基本特征,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能运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

    分子原子教案

    3.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 霍山二中化学备课组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②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 ③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

    分子和原子教案

    分子和原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2.初步了解分子都在不停的运动 3.认识到一切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 过程与方法 1.问......

    分子和原子教案

    《分子和原子》教案 颍上六中卢彪 教学设计说明 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是本课题的重点,在有关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过程中逐步培养微观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也......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推荐五篇)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太平中学:袁仕忠 1、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学习一些类比、模型等科学......

    分子与原子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分子与原子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一、 设计思路: 新课程目标是要通过该课题帮助学生用粒子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等方式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

    分子和原子优质课教案

    分子和原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课题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

    分子和原子教案5篇

    《分子和原子》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认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分子。 2、过程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