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时间:2019-05-15 03:35: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分子和原子说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第一篇: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说课稿 开阳县第五中学:沈仁义

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一《分子和原子》的第一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在《课程标准》中处在一级主题中的《物质构成的奥秘》,二级主题中的《微粒构成物质》。课程标准对本课题的要求是: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等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教材在序言中讲到:“化学是在分子和原子的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物质的性质及变化了很深刻的理解,但对于“在分子和原子层次上研究”还是一片空白,这一课题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对这句话有一个初步的理解,体现了教材的前后衔接。

本单元共有三个课题,旨在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去认识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分子、原子概念是基础化学中最基本的核心知识,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可把学生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带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既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本质,同时,也为学生以后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以及定量分析等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本课题在整个初中化学学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习本课题之前,学生在物理上已经了解到“所有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构成的”和“物质有三态变化”等知识,并对一些涉及微观粒子的生活场景有所接触。但学生学很难将生活中熟悉的现象与化学知识联系起来,同时,作为刚刚接触到微观概念的初中生,其思维方式还处在形象向抽象的过渡期,用微观概念解释宏观现象往往会感到过于抽象,难于理解。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以及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为: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实例,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通过实验,认识分子的特点,并能解释一些生活现象。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观察、实验、识图、模型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科学假设、想象类比、实验验证、模型等学习方法。

2、知道宏观与微观的必然联系,建立“见微知著”的化学方法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学习,能用分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并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形成持续不断的学习兴趣,彰显化学的学科魅力!

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了解分子性质,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象,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 以实验探究法为主线,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突出重点。穿插启发讨论和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形象的体验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

学法:合作探究法、分析归纳和讨论法,体现学生主体。

五、教学过程

问题是灵感产生的源泉,本节课我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和简单实验入手,通过创设生动直观的情景,引导学生认识物质的微粒性,了解分子性质,解释生活中与之有关的化学现象,让课堂成为师生思维奔跑的场地。下面重点汇报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认识物质的微粒性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学习分子特性的基础,所以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区别生活中常见的物质,进而再让学生仔细观察品红在静置的冷、热水中扩散的现象。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再现生活场景,即简单体效果又明显现,体现化学的学科特点,比出示单纯的语言、图片情景要深刻得多,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提出疑问。

2、探究新知

通过上述实验及分析,学生已经开始有了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物质的概念,认识到分子、原子的存在,但对于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子?还缺乏具体的感性认识,通过“他们到底是什么样子呢?”的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继而再给出苯分子和“移走硅原子留下的空缺构成的‘中国’文字图”,增强了直观感受,让学生亲眼感受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为了帮助学生更形象的理解分子的小,我选取了教材中的数据说明,设计了一个猜数水分子的时间,意外的答案必然必然给学生留学深刻的记忆。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努力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学习知识,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因此,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将探究分子运动现象实验作为本节课的重点。

(学生分组进行氨分子运动的改进实验,猜想变红原因,再进行实验,验证猜想,最后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学生通过以上层层质疑,步步探究,得到结论,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一组精彩的科学探究实验过后,我将一个兵乓球作为奖励送给表现最好的一组同学,但在交手的瞬间,我把它捏扁了,在同学们的笑声中提出问题:有什么办法让它重新鼓起来吗?为什么能鼓起了?同学们都说道“放热水中”。通过兵乓球这一瘪一鼓的趣味实验,不但延续着课堂的兴奋度,还使学生对分子间有间隔有了初步的认识。我顺势抛出:数学上1+1=2,那化学上1+1是否也等于2呢?通过前面探究实验的引导,我现在放手让学生根据所给仪器和药品(注射器、量筒、分子间隔实验器、酒精、气球、水等)自由设计实验证明分子的特性(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凸显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这节课的质量如何就看学生的表现了,这也是本节课的高潮部分。

学生讨论交流后,我给出物质三态变化的三维模拟动画,从宏观现象到微观演示,将微观的,瞬间的过程变为可见的,再现了分子间有间隔的事实,突破难点。

3、巩固新知

通过上述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分子的特性,为加深学生的认识,我选取了生活化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解释实际问题,启迪学生的思考,真正的体现 “从生活走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促使学生自觉地将化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萌发应用意识,体现化学的学科价值。

4、交流总结

通过你能将自己在本节课的收获和同学们共同分享吗?的提问,再次引导学生归纳梳理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使学生头脑中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使教学目标得以充分落实。

5、布置作业

个性化的作业,让每位同学体会到收获知识的幸福感。

六、板书设计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清晰明了。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设计上,我以趣味活动为切入点,通过探究实验应用媒体技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通过设计梯度问题,变“教学”为“导学”,使学生从“学会”变为“会学”。

在教学内容上,充分渗透化学与生活结合的思想,通过合作探究,小组交流的形式完成教学过程。体现了“从生活走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主动质疑,主动思考与主动建构,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源动力。真正实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宗旨。

以上就是我今天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的聆听!

第二篇:《分子与原子》说课稿

《分子与原子》说课稿

《分子与原子》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像、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学会对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二、教法分析

本课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与分析归纳相结合,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分子、原子的有关知识,突出本课的重点,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微观想像能力,突破难点。这样多种方法互相穿插、渗透,也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实验—讨论法和分析—归纳法。

实验反映了化学学科的特点,是化学学习的有效途径。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科学的方法处理所得材料,得出正确结论,强化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讨论、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所得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交流和讨论发现自已和别人的长处和不足,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不断地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由于初三学生还是化学的初学者,在实验教师应注意以下指导:(1)重视探索性实验的选择和设计,(2)在实验之初,要向学生提示观察角度,(3)要重视学生对实验现象完整而准确地叙述,(4)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其本质,才能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主要通过五个环节来完成我的教学:创设情境,诱发新知探究活动,探求新知练习反馈,运用新知交流讨论,体验成功实践应用,巩固新知。具体过程如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诱发新知

创设情境,激发思维

多媒体展示图片:远处能闻到烤鸡的香味,湿衣服能被晒干,蔗糖放入水中一段时间后消失,而水会变甜。

教师打开一瓶香水,并向空中喷洒香水,问:你们闻到什么气味了吗?为什么会闻到?

然后教师做品红扩散的实验,并提出问题:品红为什么会消失,而整杯水变红色?利用多媒体展示的图片,引发学生回想起生活中的常见现象,然后配合实验,创设情境,设置悬念,为引出分子、原子做铺垫。

提出研究

课题我们用好奇的双眼去认识世界,却难以看透物质内部的奥秘。让我们变换一个角度,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并发挥我们的想像力,一定能探求和发现物质内部肉眼看不见的秘密,揭开自然界许多的不解之谜。提示学生“变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即引导着学生一步步进入神奇的微观世界。

活动探究,探求新知

探究物质的粒子性

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苯分子图像和世界上最小的汉字一中国。提出问题:通过观看以上资料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推论: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

多媒体展示几种物质的分子。学生通过观看图片资料,让学生认识到微观粒子的真实存在,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像力。

实验探究:

微粒的性质特征

教师提问:分子、原子这些微小的粒子,都具有哪些性质特征呢?

激趣:多媒体显示一些数据,教师问:你能从中得到什么信息呢?

推论:分子很小,质量小体积也小

通过让学生分析、对比一些数据,既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分析的能力,同时让学生领会分子的“小”,激发了学生兴趣和好奇心理。

当我们看到品红消失、闻到香水的香味时,我们猜想分子是运动的,但这并不能让我们信服。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分子的运动。

演示:取一支试管加入2mL水,滴入2~3滴酚酞试液,再滴加浓氨水。观察到酚酞试液变为红色。

教师接着问:如果不直接滴加浓氨水,你有什么办法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吗?

实验探究A:

仪器、药品:浓氨水、酚酞试液、大小烧杯、大试管、胶头滴管、棉花、滤纸条、橡皮塞。

实验要求:用以上仪器、药品设计实验,探究分子的运动。

(提示:浓氨水与酚酞不直接接触,但应同处在一个密闭环境中才能完成。)

教师在各组间巡回指导,对学生的设计方案给予鼓励和肯定,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现象,并引导学生大胆地透过现象分析本质。

组织各小组互相交流学习成果,并展示成功的设计方案。

实验探究B(演示):

仪器、药品:食醋、玻璃棒、蒸发皿、酒精灯、

铁架台(带铁圈)。

实验要求:观察、比较加热前后,哪一种情况能更明显地闻到醋酸的气味?

组织讨论:以上实验说明了分子的什么性质?

推论:分子总在不断地运动,而且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问题:你能否举出一两个生活实例,说明我们刚才实验得出的结论?

引导学生在做对比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实验设计和探究,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通过与同学共同完成实验及组际间的讨论、交流,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也使学生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引导学生挖掘生活实例,使学生始终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体现了“从化学走向,从生活走向化学”的宗旨。

设疑:同学们每天上学放学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学校的校道水泥路上,每隔不远就有一道缝隙(多媒体展示图片)?你知道它们所起的作用吗?这些缝隙在冬天和夏天里又有什么变化呢?

引导学生进行猜想,然后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C(演示):将5mL水倒入5mL酒精中。观察到液体总体积不足10mL。

这一实验说明了分子具有什么特性呢?多媒体展示模拟实验及模拟的微观解释。

接着让学生完成实验探究D。

实验探究D:

仪器、药品:两个大小相同的气球,一个装水,另一个吹入气体,并使其大小相同。

实验要求:用手挤捏气球,比较两个气球被压缩的难易程度。

组织小组讨论,并互相交流自己在实验中的发现和解释。

推论:分子等粒子间是有间隔的,气体物质的粒子间隔较大,固体、液体物质的粒子间隔较小。引导学生从身边现象入手,拉近化学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时时有“化学就在身边”的亲切感。

通过多媒体模拟展示,使枯燥、抽象的知识形象生动起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形成微观想像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气球是学生常玩的玩具,以此做为实验探究的用品,更激发了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非常活跃。

活动探究:分子是可分的设疑:水在受热蒸发和通电分解过程中都有气体产生,而且水会不断减少,那么在这两个过程中水分子会有何不同变化呢?

多媒体播放动画,组织学生观看并讨论。

推论:

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新分子。

3、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旧的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当学生对分子的运动特征有所认识时,引导学生比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分子的不同表现,这不仅使学生对两种变化的认识有所深化和发展,而且便于建立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这部分是学习的难点,学生难于进行自主探究,而需要通过联系新旧知识,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给学生直观的印象。让学生“看见”分子分解后,就不再是原物质的分子了,物质性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样学生对分子概念就能很容易地理解了,这是突破教学难点的一个重要环节。

练习反馈,运用新知

教师用多媒体打出练习题,允许同桌互相讨论,老师抽查提问。

1、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⑴老师在喷香水,同学们可以闻到香味;

⑵湿衣服在阳光正比在阴凉处易于晾干;

⑶物体一般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2、下列说法正确吗?

⑴原子必须先构成分子才能构成物质;

⑵空气是由空气分子构成的;

⑶同种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不同种原子不能结合成分子。

3、在一只盛有一定体积水的玻璃杯中,放入一块糖块时,发现水面上升,当糖消失时,液面又有所下降,为什么?

及时进行反馈练习,能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生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便于教师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1、2题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并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自觉地运用于解决生活中的现象,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和兴趣。第3题更侧重对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微观想像能力的检查,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

交流讨论,体验成功

在这节课中,学生用自己的大脑思考,用自己的双手实验,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嘴去表达,用自己的心去体会,相信每个同学对分子和原子的存在及其特性有了一些了解,这时,多媒体打出两个讨论题,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

1、分子一定比原子大吗?

2、分子和原子有什么异同点?

接着,再用一个趣味抢答结束本课。

3、比一比,看谁答得多:

在化学变化中①一定不变的有:

②可能有变的有:

③一定有变的有:

学生将自己所学、所思、所悟用用语言表达出来,与同学互相交流,在交流中既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同时把本课的知识内容做了梳理和总结。

实践应用,巩固收获

布置适量作业:试列举一些生活中或自然界中的事例,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以《分子的自述》为题,写一篇科普小论文。

学生为了完成小论文,必然要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学化学用化学的热情和兴趣。

五、板书设计

课题2分子和原子

一、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二、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很小,质量小体积也小

2、分子总在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3、分子等粒子间是有间隔的,气体物质的粒子间隔较大,固体、液体物质的粒子间隔较小。

三、分子和原子

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变成新分子。

3、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小结:

《分子与原子》说课稿2

我说课的题目是《分子和原子》,这次优质课竞赛我是迎难而上,我有选择的机会,但我选择了较难上的一课,以前上过这一课,由于内容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效果不甚理想,我就想借这样一个机会,逼自己深钻一下,来一次自我超越,因为可以得到学校各位同事的帮助,现场各位专家的指点,让我豁然开朗。

一、教材分析

1、教材中的地位

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首次了解,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缺乏的理念基础。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后面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结构等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并且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2、本课题为什么放在《水的组成》这个单元中?

第三单元是讲水的组成,只讲宏观,不讲水的微观构成是不全面的,让学生明白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这样也分散、降低了第四单元的难度。我们分析整节课的内容,不难发现,水是本节课的主角,以水的蒸发导入,品红地在水中扩散证明分子的存在,一滴水中的分子个数介绍分子的小,水的蒸发说明分子的运动,水与酒精的混合说明分子间的间隔。

3、本课题的主线是什么?(知识结构)

课题的题目是《分子和原子》我认为以分子为主线,本课介绍了分子的真实存在,分子的性质,分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顺便介绍了一下原子,因为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生活实例,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通过实验,认识分子的三大特点并能够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来解释生活现象。

(2)充分发挥想像力,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

(2)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三、教学重点

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

2.分子的三大特点

四、教学难点

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像表象,初步体会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想像力和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努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和勤于动手,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下获得新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主要采用分组合作,师生互动,动手演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采用了创设问题情景法、演示实验法、讲授法、启发教学法、活动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六、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既要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又提倡合作与创新来共同探索和研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习过程,在快乐的学习中,实现学习目标。

探究式式方法的指导。

快乐学习法。

七、教学过程

1、教学导入:我曾设计了加热水,品红扩散,闻香水或氨水的气味、四组生活情景等导入方式,但最终我选择了用水、洒精、氨水的鉴别导入。利用学生面前的三种无色液体,先让学生自学它们的物理性质,再利用所学性质进行鉴别。即简便又效果明显,还能体现化学的学科特点。比出示单纯的语言、图片情景要深刻的多。这种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必然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

2、由为什么能闻到气味自然过渡到物质的构成,即分子等微粒的真实存在的探究验证。我选择了经典实验《品红在水中的扩散》,因为它有颜色变化,对学生有视觉真实感。而且有一个逐渐变小的过程,反应了物质的可分性,让学生建立物质由很小很小的微粒构成的观念。再让学生观察苯分子、硅原子图,这样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微观证明了分子的真实存在,可以说是物证、人证具在,由不得他不想念。

3、由微粒图自然过渡到分子的第一特点----小。在学生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介绍一滴水的分子个数,重点设计了一个数分子时间的猜想,意外的答案必然有深刻的记忆。

4、通过拟人想像导入到分子的运动特点。(分子是性格活泼好动,还是文文静静)本环节还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氨分子扩散实验我把实验仪器做了一些改进,因为我校没有二十个能罩住两个小烧杯的大烧杯,所以我把装氨水的烧杯换成了小试管,蒸馏水换成自来水,这不影响实验效果。我先让学生预习实验,问学生现有的仪器能完成该实验吗,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引导他们克服困难,改变实验装置完成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学生完成实验以后再分析实验现象,特别是什么使酚酞变红?是氨水?还是氨分子?这个提问可以为下节课学习分子的定义做铺垫。最后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再设计其它方案证明分子的运动。

5、再通过拟人想像导入到分子间有间隔的特点(它们坐在教室里是亲密无间,还是保持一定的距离?)。通过前两个探究实验的引导,现在放手让学生根据所给仪器和药品(注射器、量筒、气球、水等)自由设计实验证明。我这节课的质量如何就看学生的表现了,这是本节课的高潮部分。

6、练习(灵活安排)课件展示分子运动动画,问学生能得出什么信息?来复习本节课的内容,这是一道信息题,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分析处理加工能力。

7、学生自我参照评价(也可放在课外进行)

化学课程标准的第一条建议中就是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对学习活动的促进作用,第二点是对过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该评价表体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目标评价:教学目标不是教师的专利,应变换评价的内容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对照目标进行评价,让他们关注知识以外的学习内容,加强今后学习的目的性,变无目的的学习为有意识有学习。

②学生为主体的评价:以前我们的评价教师有绝对的至高无上的权威,我们要把评价的最高权利交还给学生,以落实“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这一最基本的教学原则,即评价的主体也是学生,教师的评价,家长的评价,同学的评价,都只是学生自我评价的一个参考条件,处于从属的、次要的地位。评价的“终审权”是学生的,关键是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我们常讲的“学生要从学会转变为会学”,就应包括学生学会评价。学生只有学会了评价,才能自觉矫正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偏差,达到会学一理想的学习境界。这是我的评价理与其它评价的第一个重要区别。

③参照性评价:第二重要区别是评价标准以自我为参照,我们的很多学科进行了多年的分层次教学,得到了教师的认可,他们把学生人为的分为ABC等几个层次分别评价。一个班有60个学生就应该有60个层次的评价标准,这样才是准确的评价。制定60个标准不可能,所以教师先要引导学生学习评价的内容与方法,再让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对照评价内容进行参照性评价,重点是发现自己的收获,肯定自己的进步,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标准。

8、板书设计:第一个学习内容是分子的真实存在?是物质由分子和原子等微粒构成?要证明分子的存在,必然要用到分子的后两个性质,会使教学内容重复,所以我选择了物质由分子和原子等微粒构成。因为它能构成物质,所以真实存在着。

《分子与原子》说课稿3

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本章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点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教材第一节首先让学生从身边的现象和简单的实验入手,通过想象进入微观世界,建立了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基本观念。但根据微粒的一般性质,只能解释物质的一些物理性质,却不能解释物质的化学性质。所以,本节内容将一般的微粒具体化为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分子、原子、离子,通过实验现象的微观图示,说明在化学反应中,旧分子破坏和新分子生成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认识分子的主要性质。

3、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4、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的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2、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的形式,对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并能用规范的化学语言进行表达与交流。

3、通过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解释,学会科学联系的方法,通过对分子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学会辨证思考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感受分子的真实存在,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

1、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2、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两章的学习中,通过观察和探究身边的一些常见物质,认识了它们所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产生了对化学的好奇心和进一步的探究欲望。有的同学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物质具有不同性质的原因是什么?”这也正是我们所期望的提问,也是本章内容的切入点。也正是这些疑问,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本节内容是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点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但是,本节内容抽象,处理不当容易形成教与学的难点。对一些微观概念,学生往往较难理解,如分子、原子等。所以,我认为,在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熟悉的现象和已有的经验,创设生动直观的情景,从分析身边的一些现象和简单的实验入手去认识,避免发生学生学习兴趣和成绩的分化。同时,在引导学生从宏观走向微观世界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注意让学生运用物质的结构初步去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交流讨论法、分析归纳法、图片演示法

学法指导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各种情景下,利用给出的各种材料,通过提取信息、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领悟科学的探究方法。

学法指导有利于从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交流—讨论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策略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为了突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我特制了一套图片。通过这套图片,学生可以认识水分子、氢分子、氧分子的构成,进而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还可以通过这套图片学生自己演示水通电分解的微观过程,进一步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的分子发生改变,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的事实。通过图片演示活动,不仅能使学生深刻理解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并从微观角度认识了物质的变化,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干燥的知识变得形象化,具体化,从而达到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

拓展视野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苯分子图像一些科学家移动48个铁原子排成的一个圆环后来,又成功移动铁原子写成了两个汉字“原子”探索发现分子氢分子H2电解水可以得到氧气和氢气。氧气、氢气和水各有自己独特的性质。为什么水不具有氧气、氢气的性质呢?水氧气氢气水通电→氢气+氧气结论: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这是由于构成不同物质的微粒不同。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你能解释吗?分子的基本性质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之间有空隙。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交流与讨论在日常生活中,你能感受到分子的真实存在吗?举例说明。原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氧原子氢原子水电解动画电解水想一想:在水电解过程中,什么微粒没有发生变化?什么微粒发生了变化?结论: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不能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化学变化的实质:反应物分子被破坏原子新分子聚集聚集新物质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等原子的基本性质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原子在不断运动。原子之间有空隙。同种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原子性质不同。分析归纳相同点分子与原子的比较分子原子质量、体积都非常小,彼此间有间隔,总是在不停地运动。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不相同。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不同点相互关系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课堂检测1、能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微粒是A、氧气B、氧元素C、氧分子D、氧原子2、下列属于化学变化实质的是()A、分子运动加快B、分子间的间隙变小C、分子改变,变成了其他物质的分子D、一种分子运动到了另一种分子之间去3、关于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B、原子比分子的体积小C、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分子D、分子、原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4、下列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A、氧气B、水C、酒精D、汞5、原子和分子的根本区别是()A、能否直接构成物质B、能否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D、分子大,原子小6、淀粉溶液遇碘变蓝色。实验表明,无论是固体碘还是碘蒸气,均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色。这一现象说明()A.同种分子质量相等B.同种分子体积相等C.同种分子性质相同D.同种分子运动速度相同原子学说创始人类对原子的认识人--道尔顿(阅读P65—P66页)板书设计分子和原子物质构成构成分子构成分裂原子(小、轻、动、空隙)谢谢大家

《分子与原子》说课稿4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1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的内容: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

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的内容。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典型生活经验出发,运用宏观现象帮助理解微观的原理,反过来,微观的原理也可用于解释这些宏观现象。将探究活动聚焦于“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这一核心问题。本节课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经认识了物质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并且有了“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等疑问。这些问题正是本课题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对初学化学的中学生来说,分子、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的确非常抽象,因此在本节课的授课中应该注意形象直观,帮助学生建立微粒的观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能说出分子的三条性质;能够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现象,学习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据、音像资料等分析分子的性质,学生对奇妙的化学世界更加的感兴趣,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

【重点】

分子的性质

【难点】

运用分子的性质特点,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情境创设法、讲授法

好的教学方法应该在好的教学设计中应用,接下来我将重点说明我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结合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做过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虽然实验是在实验台上完成的,但是很多人都闻到了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气味,不仅如此,生活中还存在很多类似的现象,由此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提起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兴致。

环节二:新课讲授

在这里我会向学生演示品红在水中扩散的实验,他们通过观察品红分子在水中运动的现象和特点,会得到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的猜想,接着我会肯定他们的猜想,提出物质是由分子或者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并且会通过出示苯分子、硅原子图片,说明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分子和原子,但是目前人类已经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直接观察到分子、原子,使学生感受到科学进步可以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接下来我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微观粒子及其运动特点。

首先通过1滴水中分子数目的介绍让学生意识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接着提出水、酒精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那么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总体积是否等于100ml,请学生观看视频并解释原因。之后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可知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间是存在空隙的。我会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来分析固体、液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小关系,通过物质热胀冷缩的现象判断物质分子间的间隔与温度有关。

接下来是分子的第三个性质,我会通过演示实验来引导学生。

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首先根据生活中衣服晒干、酒精蒸发等现象提问学生分子还具有什么性质引发学生猜想,接下来我会通过氨分子扩散现象来检验学生的猜想。

氨分子扩散现象需要的时间较长,我会通过视频播放的形式来进行,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可以得到结论:分子在不断运动。并且利用这一结论解释品红在水中扩散、水蒸发、桂花飘香等现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生活中的化学,感受化学的奇妙。

接下来补充事例:炒菜只需要几分钟菜就可以变咸,腌萝卜需要很多天,引发学生思考: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最终得到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的结论。

接下来进入我这节课的第三环节。

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用本节课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相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化学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最后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节内容并思考,从分子的角度来说,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为下节课的知识做好铺垫。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根据我的板书设计学生很明显能看出来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有哪些,并且我将其提纲挈领地反映在板书里,便于学生抓住要领。

《分子与原子》说课稿5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分子和原子》,由于内容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上课效果不甚理想,我就想借这样一个机会,请专家帮助指点一下。

一、教材分析

1、教材中的地位

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首次了解,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缺乏的理念基础。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后面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结构等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并且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2 、本课题知识结构

我认为本课题以分子为主线,本课介绍了分子的真实存在,分子的性质,分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再介绍了一下原子,因为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1 )通过生活实例,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 2 )通过实验,认识分子的三大特点并能够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2 、过程与方法

( 1 )学习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来解释生活现象。

( 2 )充分发挥想像力,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信息进行加工。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 )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

( 2 )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三、教学重点

1.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

2. 分子的三大特点

四、教学难点

. 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像,初步体会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五、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努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和勤于动手,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下获得新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主要采用分组合作,师生互动,动手演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采用了创设问题情景法、演示实验法、讲授法、启发教学法、活动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六、学法指导

注重学习过程,在快乐的学习中,实现学习目标。

探究式方法的指导。

七、教学过程

1、教学导入:我选择了用水、洒精、氨水的鉴别导入。利用学生面前的三种无色液体,先让学生自学它们的物理性质,再利用所学性质进行鉴别。即简便又效果明显,还能体现化学的学科特点。比出示单纯的语言、图片情景要深刻的多,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由为什么能闻到气味自然过渡到物质的构成,即分子等微粒的真实存在的探究验证。实验—品红在水中的扩散,因为有颜色变化,对学生有视觉真实感。而且有一个逐渐扩散的过程, 反应了物质的可分性,让学生建立物质由很小很小的微粒构成的观念。再让学生观察苯分子、硅原子图,这样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微观证明了分子的真实存在。

3、由粒子图自然过渡到分子的第一特点—微小。在学生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介绍一滴水的分子个数,重点设计了一个数分子时间的猜想,意外的答案必然有深刻的记忆。

4、通过拟人想像导入到分子的运动特点。(分子是性格活泼好动,还是文文静静)本环节还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氨分子扩散实验我先让学生预习实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引导他们克服困难完成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 学生完成实验以后再分析实验现象,特别是什么使酚酞变红?是氨水?还是氨分子?这个提问可以为下节课学习分子的定义做铺垫。最后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再设计其它方案证明分子的运动。

5、再通过拟人想像导入到分子间有间隔的特点(它们坐在教室里是亲密无间,还是保持一定的距离?)。通过前两个探究实验的引导,现在放手让学生根据所给仪器和药品(注射器、量筒、气球、水等)自由设计实验证明。

6、练习(灵活安排)课件展示分子运动动画,问学生能得出什么信息?来复习本节课的内容,这是一道信息题,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分析处理加工能力。

7、学生自我评价(也可放在课外进行)

化学课程标准的第一条建议中就是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对学习活动的促进作用,第二点是对过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该评价表体现了以下二个方面的内容。

① 目标评价:教学目标不是教师的专利,应变换评价的内容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对照目标进行评价,让他们关注知识以外的学习内容,加强今后学习的目的性,变无目的的学习为有意识有学习。

② 学生为主体的评价:以前我们的评价教师有绝对的权威,我们要把评价利交还给学生,以落实“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这一最基本的教学原则,即评价的主体也是学生,教师的评价,家长的评价,同学的评价,都只是学生自我评价的一个参考条件,关键是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我们常讲的“学生要从学会转变为会学”,就应包括学生学会评价。学生只有学会了评价,才能自觉矫正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偏差,达到会学的境界。

8 、板书设计:第一个学习内容是分子的真实存在?是物质由分子和原子等微粒构成?要证明分子的存在,必然要用到分子的后两个性质,会使教学内容重复,所以我选择了物质由分子和原子等微粒构成。因为它能构成物质,所以真实存在着。

一、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粒子构成的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很小; 2、分子在不断运动; 3、分子之间有间隔。

三、分子、原子的概念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分子与原子》说课稿6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学法、教法,说过程四个角度向大家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本课的地位、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子、原子概念,是在学习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及混合物、纯净物的基础上,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缺乏的理念基础。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后面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结构等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并且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目标确立为:

●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说出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会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了解分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特点;认识分子与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学习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实验现象等方法获取信息,从而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信息;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对有疑惑或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实验中注意观察与思考结合,对实验的结果和分析能用文字、图形及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认识科学研究的方法-假说与模型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快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分子的基本特征;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物质的变化;对自然、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表达、总结等能力。

教学难点: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物质的变化。

二、说学情

1、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变化、物质的性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在小学科学和初中物理也学习了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及联系,以及物质的三态变化、热胀冷缩等相关知识,这为学习新知识做了知识的铺垫。

2、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探索物质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学生学习的困难主要在于:已有的宏观表象,可能对微观想象的发展有阻碍。在学生眼里,微观世界仿佛只是缩小了的宏观世界,难以理解微观粒子的一些特殊性质。比如:通过课前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到学生头脑中有关物质粒子性方面的问题主要有:粒子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受热粒子会变大;粒子的数量是可以变化的,受热后会增加;把气体从1L的容器转移到2L的容器内,气体所占体积仍是1L等。

三、说学法、教法

1、说学法

指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既要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又提倡合作与创新来共同探索和研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习过程,在快乐的学习中,实现学习目标。主要采用的学习方法为:

(1)实验探究法:

(2)合作学习法

(3)对比归纳法

2、说教法

在教学中,努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和勤于动手,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下获得新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主要采用分组合作,师生互动,动手演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采用了创设问题情景法、演示实验法、讲授法、启发教学法、活动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四、说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我曾设计了加热水、闻香水或氨水的气味、四组生活情景等导入方式,但最终我选择了用水和酒精、陈醋和酱油的鉴别导入。让学生利用它们的物理性质进行最简便的鉴别。学生会不约而同的选择闻气味。

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只能闻到气味,却看不见,也摸不到它呢?

生:引发思考,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究欲。

这种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不仅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体现化学的学科特点和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二)演示实验、认识分子的存在

师:演示品红在水中扩散。

实验改进:用温水代替冷水,会加快品红的扩散,缩短实验时间。品红用量要少。

(三)科学手段、证实存在

[投影]苯分子、硅原子的照片。

设计意图:以上环节的设置由为什么能闻到气味自然过渡到物质的构成,即分子等微粒的真实存在的探究验证。经典实验《品红在水中的扩散》,因为它有颜色变化,对学生有视觉真实感。而且有一个逐渐变小的过程, 反应了物质的可分性,让学生建立物质由很小很小的微粒构成的观念。再让学生观察苯分子、硅原子图,这样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微观证明了分子的真实存在,为学生呈现探究的一般规律。

(四)思考交流、引出特征

[投影]想一想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为什么水能看得见而水分子看不见呢?

[投影]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 一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1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

总结出分子的第一个特征: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五)演示实验、引导探究

[投影] 课本第49页探究内容,《分子运动现象》

方案一知识铺垫:观察酚酞溶液在蒸馏水中的颜色;观察酚酞溶液遇浓氨水变色的实验。

演示探究实验:提出问题-为什么两种试剂分开放置时,酚酞溶液仍然变红呢?

方案二 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酚酞溶液变红的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方案二教学效果较好,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较高要求,所需课时多。)

总结出分子的第二个特征: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投影]议一议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和通风处比在阴凉、背风处易于晾干?

总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六)实验探究、合作学习

[投影]活动与探究

A组实验 50 mL水与50 mL酒精混合,观察液体体积变化情况。

B组实验一定体积水中加入糖块,观察糖块溶解前后液体体积变化情况。

C组实验取一支注射器吸入20mL空气,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观察现象。 D组实验取一支注射器吸入20mL水,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观察现象。 学生分组相互合作进行探究、认真观察、记录讨论。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探究结果、讨论、交流。

总结出分子的第三点特征: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投影]固体、液体、气体物质分子间隔微观示意图

总结:一般情况下,气体分子间间隔>液体分子间间隔>固体分子间间隔。

(七)学以致用、联系实际

[投影]想一想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1、物质的三态变化。

2、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3、糖块放在水中,会逐渐消失,水有了甜味。

(八)应用模型,认识微观世界

活动准备:每组下发分子结构模型,由组长负责组织小组成员根据内附说明书认识不同颜色小球代表的原子种类。

活动一组间竞赛:比一比哪个小组最先用原子构成老师指定的分子模型,如:O2、N2、CO2等。

问题:1、分子和原子的联系是什么?

2、从分子、原子的角度分析氧气和氮气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认识到分子由原子构成;不同物质由不同的分子构成。

活动二 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化学变化

用分子模型表示出简单的化学变化:木炭燃烧、硫燃烧、水电解,小组成果展示。

活动三 演示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微观过程。思考: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认识到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化学变化,中分子会变成其他分子,在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它是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

(九)总结评价、形成体系

[投影]说一说学完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十)练习巩固、提高能力

[投影]做一做

《分子与原子》说课稿7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的内容。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的内容。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典型生活经验出发,运用宏观现象帮助理解微观的原理,反过来,微观的原理也可用于解释这些宏观现象。将探究活动聚焦于“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这一核心问题。本节课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经认识了物质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并且有了“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等疑问。这些问题正是本课题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对初学化学的中学生来说,分子、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的确非常抽象,因此在本节课的授课中应该注意形象直观,帮助学生建立微粒的观点。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能说出分子的三条性质。

2、能够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现象,学习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据、音像资料等分析分子的性质,提高对奇妙的化学世界的探索兴趣,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子的性质。

【难点】运用分子的性质特点,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五、说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情境创设法、讲授法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新课导入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结合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做过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虽然实验是在实验台上完成的,但是很多人都闻到了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气味。不仅如此,生活中还存在很多类似的现象,由此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提起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兴致。

环节二:新课讲授

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在这里我会向学生演示品红在水中扩散的实验,他们通过观察品红分子在水中运动的现象和特点,会得出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猜想。接着我会肯定他们的猜想,提出物质是由分子或者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并且会通过出示苯分子、硅原子图片,说明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分子和原子,但是目前人类已经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直接观察到分子、原子,使学生感受到科学进步可以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接下来我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微观粒子及其运动特点。

2、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首先通过1滴水中分子数目的介绍让学生意识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间有间隔

接着提出水、酒精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那么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总体积是否等于100ml,请学生观看视频并解释原因。之后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可知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间是存在空隙的。我会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来分析固体、液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小关系,通过物质热胀冷缩的现象判断物质分子间的间隔与温度有关。

接下来是分子的第三个性质,我会通过演示实验来引导学生。

(3)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首先根据生活中衣服晒干、酒精蒸发等现象提问学生“分子还具有什么性质”引发学生猜想,接下来我会通过氨分子扩散现象来检验学生的猜想。

由于氨分子扩散现象需要的时间较长,所以我会采用视频播放的形式来进行。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可以得到结论:分子在不断运动。并且利用这一结论解释品红在水中扩散、水蒸发、桂花飘香等现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生活中的化学,感受化学的奇妙。

接下来补充事例:炒菜只需要几分钟菜就可以变咸,腌萝卜需要很多天,引发学生思考: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最终得到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的结论。

环节三:巩固提升

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用本节课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相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环节四:小结作业

化学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最后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节内容并思考,从分子的角度来说,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为下节课的知识做好铺垫。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根据我的板书设计学生很明显能看出来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有哪些,并且我将其提纲挈领地反映在板书里,便于学生抓住要领。

《分子与原子》说课稿8

各位领导、专家、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我按以下八个程序说课,主要说每个程序的要点。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知识,也是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遇到的拦路虎。它是在学习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及混合物、纯净物的基础之上,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

本节课不仅能带领学生走入神奇的微观世界,学会从微观的角度认识事物,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还能为学生们进一步学习原子的结构、元素、以及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观察生活、实验探究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好奇心和求知欲,从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实验的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探索物质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通过实验,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主动获取知识。

三、教学准备

教师:仪器:烧杯、试管、注射器、量筒、胶头、滴管、玻璃棒等。

药品:浓氨水、酒精、水、酚酞、品红等

用具: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好课本和学具,课前预习相关内容。

四、设计理念

1、体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2、主要以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结合,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顺应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

五、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激趣引思

设问激趣,导入新课

实验探究,了解性质

知能训练,巩固知识

学习反思,及时总结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思

多媒体课件展示:我们生活中都有过这样的经验:

1、现在正值金秋十月,丹桂飘香的季节,走过桂花树边,会闻到桂花香;

2、潮湿的衣服会自己晾干,特别是夏天更容易晾干;

3、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

4、教师演示实验:品红在静置的水中会扩散。

上述这些生活和实验中的现象,你们想过这是为什么吗?你们会从化学角度来解释吗?

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从化学的角度来解释这些生活和实验中的现象。也就是从分子和原子的角度来解释这些现象。

[板书]课题1分子和原子

二)、设问激趣,导入新课

在绪言中,我知道了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也就是说,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都是物质组成的,世界即物质。我们身边所熟悉的物质很多。

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图片:空气、水、煤、石油、天然气、铁、铜、食盐等等。

这些物质都是什么由什么构成的呢?为了解释上面的这些现象,长期以来,很多科学家都作了大量的探索和猜想。他们提出物质都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的设想。

[板书]一、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

比如在绪言中,我们了解的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和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在18世纪就提出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理论。当时这只是一种猜想,但可以用它来解释生活中的很多化学现象。随着科学的进步他们的这种猜想已经得到了证明,分子和原子是真实存在的。我们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看到了分子和原子,而且还能移动原子。

多媒体展示:视频、教科书P49中的图3—2和图3—3

三)实验探究,了解性质

为什么必须借助先进的遂道扫描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分子呢?这是因为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板书]1、分子很小

多媒体课件展示:分子的自述

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

1滴水中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这1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年才能数完。

分子除了体积和质量很小以外,还有什么性质呢?

[实验探究]

多媒体课件展示:实验步骤

[对比分析]步骤1说明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色,只能起稀释作用。步骤2说明浓氨水可以使酚酞变红。步骤3酚酞变红是因为烧杯B中的氨分子运动到了烧杯A中,使A中酚酞变红。由此可以得出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着。这样,就可以解释开头的几个现象了。而且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板书]2、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

激发兴趣:请问:1+1在什么时候不等于2?

[实验探究]

先往玻璃管中加入前面的品红溶液,使其充满玻璃管容积的二分之一,再滴入无水酒精使其充满玻璃管。用手指堵紧两端,颠倒数次。

现象:总体积小于1玻璃管。

[课件展示]哲理故事

解释:这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

[板书]分子之间有间隔

课件展示:酒精和水混合时体积变化的模拟图

[实验探究]

一打气筒,用手堵住出气孔,用劲推,可以推动活塞。再吸入一针管水,看能不能推动活塞。

解释:这是因为气体分子之间间隔比较大,容易压缩,而固体和液体分子间隔较小,不易压缩。

课件展示:物质状态变化时,分子之间间隔的变化示意图。

说明:石油气可装入钢瓶中,是因为气体受压下,可以液化,分子的间隔减小;相同质量的固体、液体和气体,体积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子间的间隔不同;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是因为受热时分子间隔增大,遇冷时减小的缘故。

四)知能训练,巩固知识

多媒体展示:课堂练习

五)学习反思,及时总结

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觉得你有哪些收获?

六)课后思考:

假如你是一滴水中的小微粒,在你周围你看到了什么?如果给你稍稍冷却或加热,你又会怎样?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在化学的微观世界中翱翔吧!

通过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启迪思维,激发探究欲望。

培养学生世界是物质的哲学观点

展示学生熟悉的身边的化学物质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品质。

通过对物质构成的认识过程介绍,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是一个猜想——验证的过程。

让学生了解现代高科技,并培养爱国主义品质。

通过水分子的自述将分子的特性生动形象的展示给学生。同时让学生领会分子的“小”,激发了学生兴趣和好奇心理。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探究的能力,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对比、归纳、总结的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脑筋急转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哲理故事让学生知道学无止境,通过类比迁移理解现象本质。

便于学生直观理解。

让两名学生合作完成此实验探究,培养动手能力及合作精神。

便于学生直观理解。

增强用化学解释生活,从生活中发现化学的能力,让自己拥有化学的眼睛。

巩固新知,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让学生学会总结反思。

给学生一个思考想像的空间。

六、板书设计

课题1分子和原子

一、物质由分子和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

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3、分子间有间隔

一般温度越高分子间隔越大

一般压强越大分子间隔越小

七、课件说明

课件中有很多视频及动画很好的帮助我把握了教学的关键,是用任何生动语言无法替代的,在这节课中使用课件是初中化学中最恰当且必不可少的。

八、设计反思

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要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因此我们教师在设计课程过程中要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通过交流与讨论发现别人的长处,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不断地提高,不断的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分子与原子》说课稿9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节课内容选自初中化学(人教版)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的第二节。

2、教材的地位和和作用:

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首次了解,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缺乏的理论基础。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后面继续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物质结构等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并且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的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并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2)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努力学习化学的志向。

3、重点与难点

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以及会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是本节课的重点;而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及分子概子概念的形成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

九年级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充分利用实验、多媒体等手段,帮学生完成对分子特征的认识

三、教法分析

在教学中,努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和勤于动手,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下获得新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主要采用分组合作,师生互动,动手演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充分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现代教育新理念。

四、说教学过程

从创设情境,孕育新知开始;经历探索新知,归纳新知;巩固新知,运用新知;总结新知,随堂检测;布置作业,梯度提高等过程来完成教学。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事先在讲台上放一杯高粮酒,让学生闻到酒味。

(2)演示:品红在水中扩散的实验(用热水,实验时间较短)

还有:(多媒体)(生活中的经验)

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逐渐变少,温度高时减少得快。

问题:为什么酒是在讲台上的杯子里,大家却可以闻到酒味,为什么把品红滴到水中,整杯水都变红了?为什么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逐渐变少,温度高时减少得快?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探究兴趣,他们提出:物质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粒子构成的

(二)讲授新课

科学技术的进步早已证明:物质确实是由一些微小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现在我们通过学习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直接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移动原子。

多媒体显示:苯分子的图象

多媒体显示:移走硅晶体中的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通过这些不仅可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还可说明分子、原子等粒子很小。

教师设问:分子、原子是很小的微粒,小到什么程度呢?(出示一组数据给学生看)

多媒体:1个水分子的质量为3×10—26kg,一滴水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这个数字有多大呢?如果10亿人来数这一滴水中的水分子,日夜不停,要数3万年才能数完————借此具体的数字,让学生感性认识到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设问:分子除了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外,还有没有其它特点呢?

学生探究:构成物质的的分子会不会运动?

学生按要求完成教材中的“探究活动”

我对这个探究做个改进:很多学生会折纸鹤,我就引导学生把A,B两烧杯改成用虑纸折成的纸鹤,一只贴在大烧杯内壁,一只在外壁。如图:实验前用酚酞把

纸鹤喷湿,在实验过程中烧杯内的白鹤会变成红鹤,这样会缩短实验时

间,并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完成实验后,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讨论:“实验1”里,把氨水滴到酚酞里,由于酚酞接触到氨水变红了,而“实验2”里,我们事先并没有让氨水与酚酞接触,酚酞怎么也变红了呢?

学生讨论后,很自然得出分子是不停运动的。

学以致用:让学生解释,课前的(1)(2)两个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探究二:在两个一样大的烧杯里,一个加热水,一个加冷水(水量一样多),然后分别滴加两滴品红,观察哪个扩散快。由学生自主探究出分子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学以致用:让学生解释前面第三个问题。

至此学生对分子是在不停运动的微观表象已能基本形成。

多媒体展示:

说明:由于物质的三态及其体积变化情况在初二物理中已有介绍,所以这里就只展示上面的图,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分子间有间隔,且气、液、固三种状态分子间隔不一样。而安排学生课后去完成P53的家庭小实验,使课堂得到延伸,并培养学生自觉探究的习惯。

展示:水分子、氧分子、氢分子的模型,说明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放映:水蒸发和水分解的动画

学生观看后讨论:

(1)从分子的角度上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有什么不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与交流意识。

受热

(水分子)

(水分子)

水水蒸气物理变化:状态改变,分子本身没变

(2)水分解等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推论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并由此引导学生分析并得出分子原子的概念,然后再播放HgO分解的动画,让学生再次直观地感受到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而原子没有变化。加深学生对分子原子概念的理解。

通电

(氧分子)

(氢分子)

(水分子)

水氢气+氧气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改变

利用水和氧化汞分解的动画,能让学生形象地“看到”化学变化中,分子化分为原子,而原子没有再化分为更小的微粒,只是进行重新组合,帮助学生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较好的突破难点。

五、巩固练习,实践新知

(1)人们为什么总是把湿衣服放在太阳晒得着的地方?

(2)通常状况下,气体比液体和固体易被压缩,这是为什么?

六、本节小结

想一想,并竞答,看谁答得好(加强对分子原子的理解和掌握)

(多媒体)分子和原子有什么相似点和区别:

分子

原子

区别

相似点

七、板书设计:

课件中体现

八、作业布置

2、P53的家庭小实验

选作题: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所以原子一定比分子小

(2)电解水时产生氢气和氧气,所以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九、教学设计说明

1、创高情景:通过实验和实物展示提出问题,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既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体现知识源于现实的道理。

2、活动探究:以探究活动为主线,不断发现问题,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分析讨论、合作与交流,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他们自主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意识。

3、多媒体: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把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形象的展现给学生,降低他们的学习难度。

4、运用新知:通过分子、原子能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来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知道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联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分子与原子》说课稿10

一、教材分析

《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是高中化学选修3的第三章“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第二节内容。本课时是在学习了分子的结构与性质和分子晶体之后编排的。本节在复习化学键等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晶体结构、化学键间相互作用力等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并运用化学键理论和晶体结构理论分析晶体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本节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难点,也是历来高考的热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共价键和分子的立体构型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以后学习金属晶体与离子晶体打下基础。此外,金刚石、二氧化硅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二:学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原子空间构型、化学键、杂化轨道等理论为基础

(2) 学生学习了分子晶体,对晶体有了一定的了解,对空间结构有一定的了解。

三: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 了解原子晶体的概念,掌握原子晶体的熔、沸点,硬度等物理性质,能够区分原子晶体和分子晶体

(2) 掌握金刚石典型晶体的晶胞和结构特征。能够通过金刚石结构特征分析晶体硅、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结构。

(3) 理解并掌握原子晶体内原子间作用力的类型。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对原子晶体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准确描述概念、深刻理解概念、比较辨析概念的能力。

(2) 从结构理解原子晶体的性质,明确原子晶体的物理性质及化学变化特点和空间结构。

(3) 运用归纳、对比等方法,理解原子晶体的特点和与分子晶体的区别及联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小组讨论小组竞赛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 通过结构决定性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内外因辩证关系的教育。

四: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原子晶体的概念

原子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难点:原子晶体的结构及特点

五: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探究教学法为主,多媒体教学法为辅

学法:思考、讨论、归纳等自主学习

六:预计课时: 2

七:教学过程

引入:以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硅的熔沸点数据比较表格,判断二氧化硅是否属于分子晶体?为什么?

比较干冰与二氧化碳的模型,有什么区别?

学生自行总结原子晶体的定义、构成粒子、作用力、气化或熔化时破坏的作用力、物理性质、等。

以上内容学生自己总结教师辅助。

展示典型的原子晶体(金刚石)的球棍模型幻灯片辅助金刚石晶体结构示意图,学生自己总结:通过你看到的模型,对于金刚石你有哪些了解?(此部分内容学生分组讨论并在演草纸上记录并整理,再分组回答问题,其它小组如果有不同意见可以当堂反驳,互相辩论。)

通过学生小组之间的互相辩论和总结得出以下内容:

1、每个碳原子为SP3杂化,每个碳原子与四个碳原子形成4个共价键并且形成正四面体构型。键角为109度28分(此部分是通过学生相互PK得到的正确结论)

2、为空间立体网状构型

3、只有σ键没有π 键

4、最小环为六元环(既六个碳原子形成一个最小环)且不共面,有六条碳碳键

每个碳碳键长和键能都相同。

5、金刚石中碳原子个数比与碳碳键数比为1比2且说出了计算方法。

6、说道了金刚石的晶胞,但是找错了,说正四面体的最小结构单元是晶胞此部分教师加以引导。

7、每个金刚石晶胞中含有完整的碳原子数为8个,碳碳键为16个。(金刚石的晶胞课本p64学与问中有)这部分内容实际上是对于已有知识的复习和拓展。

教师辅助:每个碳原子被12个最小环共用,每个碳碳键被六个最小环共用。所以金刚石中碳原子个数与碳碳键数之比为1比2。

以上步骤完成后给学生2分钟时间让其自己再梳理。

巩固训练1:晶体硅的结构与金刚石相似,回答以下问题。

每个硅原子与相邻的 个硅原子以 键相连接,形成 构型。这些四面体向空间发展,构成一个坚实的、彼此联结的 结构晶体。每个 Si—Si键长相等,键角均为 。晶体中最小环由____个硅组成且不共面,每个硅原子对这个环的贡献为 、而每一条边为 个六边形,晶体硅中硅原子个数与Si—Si键数之比为 。

巩固训练2:展示二氧化硅的模型,仿照金刚石将二氧化硅结构进行归纳总结

训练3:完成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的对比表格

训练4:仿照金刚石的结构分析分析石墨结构

训练5:将石墨与金刚石进行对比并完成表格。

八:板书设计

1、定义:

2、构成粒子

3、作用力

4、结构

5、一般物理性质

6、常见原子晶体

7、典型原子晶体模型

第三篇:分子和原子教案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榆林市第五中学

王亚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分子的基本特征,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能运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过程与方法

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进行合理的推理和想像,通过讨论交流分析能主动和他人进行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物质微粒构成的探究欲,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教学资源分析

从本课题开始,学生将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教材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出发,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求知欲、好奇心。接着用简单的几句话将人类对分子、原子的原始思索和现代证明略作描述,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观点。然后通过探究活动对分子的性质作进一步阐述。

教学策略分析

1、本课题首次引导学生进入微观世界,微观粒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为此,在进行本课题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宏观现象,创设好教学情境,发挥学生的想象、推理能力。

2、在探究分子的性质时,因为分子不可触摸,因此,一方面可以借助生动的比喻、类比或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来说明;另一方面,在进行探究活动时,可以改变探究的步骤,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并在分析现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认识分子的基本特征。

难点: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等探究能力。

教学准备:教师

多媒体课件 烧杯 量筒 酚酞 浓氨水等

学生

小烧杯 注射器 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趣味实验演示---铁树开花

(激发新知)

1、水放置一段时间为什么会减少?

2、为什么当人漫步在花园里,能陶醉在沁人肺腑的花香之中呢?

3、在加油站你能闻到什么气味?在洒水车旁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观察图片思考、讨论。)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出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设问激趣,导入新课

(引导实验)教材中[实验3—2]:品红的扩散。(学生观察实验并思考分析)

(设问)在静止的水中品红为什么会扩散?(过渡)在很久以前,许多学者就对上述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究。他们提出了物质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并用以解释这些现象。

(小结)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学生想象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确立物质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观点)

设计意图:在学生的亲身体验中激发学生的思维及探究欲。通过人类对分子和原子的原始思索与现代证明的描述,形成物质由分子、原子构成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设问)肉眼看不见的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吗?<展示图片教材P50图3-

6、3-7。>(学生观察图片,想象分子的存在)

设计意图: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图像,让学生了解现代高科技,并借助图像让学生从宏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

三、实验探究 对比分析 了解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投影资料)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1滴水(1 mL水约为20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全国人一起来数的话,大约要数3万年才能数完。

学生活动:阅读小资料,学生思考归纳,让学生大胆想象,感受分子很小的概念。

设计意图:运用列举数字的说明方式,让学生的抽象思维建立在具体的数据上,更清楚地理解分子很小的性质。

2、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

(引导探究)50 mL酒精与50 mL水混合。(学生思考):为什么1+1≠2?

(引导思考)一碗黄豆与一碗小米混合是否等于两碗?(提问):该实验说明了什么?(小结)分子之间有间隔。

(学生活动)感受气体和液体不同物质间分子间的间隙

3、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教师给学生演示)氨分子的扩散

请同学们猜测:为什么B烧杯中的溶液变红了?(学生猜想)针对你的猜测,请设计实验方案,证实你的猜测。

(小结)

1、氨水中的氨分子不断扩散进入了酚酞溶液中,使酚酞溶液变成了红色。该实验说明了分子在不断运动。

2、在受热的情况下,分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

设计意图:把实验步骤略作改变,让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的步骤: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通过实验与类比,增强实验的直观性,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四、快乐套餐(投影出示练习,要求学生完成)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点,同时培养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

五、课堂小结:

1、解决课堂开头完成的问题。

2、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六、作业

课后习题第一(1)、三题。

板书设计

课题二 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是客观存在的

二、分子的特征

1、分子很小

2、分子之间有间隙

一般分子间隔 气体>液体>固体

3、分子在不断的运动,一般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第四篇:分子和原子教案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榆林市第五中学

王亚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分子的基本特征,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能运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过程与方法

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进行合理的推理和想像,通过讨论、探究、分析、总结从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物质微粒构成的探究欲,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教学资源分析

从本课题开始,学生将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教材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出发,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求知欲、好奇心。接着用简单的几句话将人类对分子、原子的原始思索和现代证明略作描述,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观点。然后通过探究活动对分子的性质作进一步阐述。最后运用分子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微观粒子。

教学策略分析

1、本课题首次引导学生进入微观世界,微观粒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为此,在进行本课题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宏观现象,创设好教学情境,发挥学生的想象、推理能力。

2、在探究分子的性质时,因为分子不可触摸,因此,一方面可以借助生动的比喻、类比或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来说明;另一方面,在进行探究活动时,可以改变探究的步骤,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并在分析现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重点与难点

重点:分子的性质;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难点:形成物质微粒性的观点

教学准备:教师

多媒体课件 烧杯 量筒 酚酞 浓氨水等

学生

小烧杯 注射器 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趣味实验演示---铁树开花

设计意图:设下悬念,激起对这节课学习的强烈愿望。(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

1、水放置一段时间为什么会减少?

2、为什么当人漫步在花园里,能陶醉在沁人肺腑的花香之中呢?

3、在加油站你能闻到什么气味?在洒水车旁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观察图片思考、讨论。)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出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设问激趣,导入新课

(引导实验)教材中[实验3—2]:品红的扩散。(学生观察实验并思考分析)

(设问)在静止的水中品红为什么会扩散?(过渡)在很久以前,许多学者就对上述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究。他们提出了物质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并用以解释这些现象。

(小结)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学生想象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确立物质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观点)

设计意图:在学生的亲身体验中激发学生的思维及探究欲。通过人类对分子和原子的原始思索与现代证明的描述,形成物质由分子、原子构成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设问)肉眼看不见的分子是真实存在的吗?<展示图片教材P50图3-

6、3-7。>(学生观察图片,想象分子的存在)

设计意图: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图像,让学生了解现代高科技,并借助图像让学生从宏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

三、实验探究 对比分析 了解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投影资料)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1滴水(1 mL水约为20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全国人一起来数的话,大约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

学生活动:阅读小资料,学生思考归纳,让学生大胆想象,感受分子很小的概念。

设计意图:运用列举数字的说明方式,让学生的抽象思维建立在具体的数据上,更清楚地理解分子很小的性质。

2、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

(引导探究)50 mL酒精与50 mL水混合。(学生思考):为什么1+1≠2?

(引导思考)一碗黄豆与一碗小米混合是否等于两碗?(提问):该实验说明了什么?(小结)分子之间有间隔。(学生探究)取气密性良好的两支大小相同的医用注射器,将栓塞向外拉,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针筒末端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现象)空气易压缩,水难压缩。

(结论)空气中气体分子的间隔大,易压缩;水分子的间隔小,难压缩。

设计意图: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物质的分子间有间隔,不同的物质分子间的间隔大小不同,更能很好的理解分子间有间隔的这一性质。

3、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教师给学生演示)氨分子的扩散

请同学们猜测:为什么B烧杯中的溶液变红了?(学生猜想)针对你的猜测,请设计实验方案,证实你的猜测。主要是做出三个猜想:

• 猜想一:酚酞溶液放置一会儿,才会变色;

• 猜想二:大烧杯上沾有的某种物质使酚酞溶液变色了; • 猜想三:A杯构成浓氨水的粒子跑到B杯酚酞溶液中去了。(小结)

1、氨水中的氨分子不断扩散进入了酚酞溶液中,使酚酞溶液变成了红色。该实验说明了分子在不断运动。

2、在受热的情况下,分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设计意图:把实验步骤略作改变,让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的步骤: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通过这样的安排,更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主动的思考,积极的发言,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组织者、指导者。通过实验与类比,增强实验的直观性,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学生活动)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铁树开花”这一现象。

设计意图:与本课开始内容相呼应,让学生体会到化学的魅力,同时感受到应用此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成功感。

4分子是由原子构成

(教师展示)分子的模型:水分子、氧分子、氢分子。

(学生练习)说出氧气,二氧化碳、过氧化氢分子的构成。设计意图:从直观的分子的模型入手,理解物质是由分子等粒子构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同时帮助学生更好的区分化合物和单质,也为下一节的内容走好铺垫。

四、快乐套餐

1(投影出示课堂练习)要求学生完成。2从分子的角度解释课堂开始时提出的问题.设计意图:通过设置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点,同时培养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

五、课堂小结: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和提出要解决的问题。

六、作业

1.课后习题第一题的(1)、(2),第三题的(2)(3)(4)(6)。2.预习本节剩下的部分。

板书设计

课题二 分子和原子

一. 分子是客观存在的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很小

2分子之间有间隙

一般分子间隔 气体>液体>固体 3分子在不断的运动,一般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4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第五篇:分子和原子教案

分子和原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2.初步了解分子都在不停的运动 3.认识到一切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

过程与方法

1.问题引导法、实验探究法。通过演示实验引发思考,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性质,进而初步对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展开学习

2.指导归纳法。通过对实验的思考,归纳整理生活中的现象,学会观察和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3.会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重点:1.理论联系实际,将生活中的现象和化学理论联系起来,建立原子分子的基本印象。2.学习分子的基本性质

难点:从宏观现象观察微粒运动,建立建立分子、原子的概念

教学用具

多媒体演示;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见闻: 1)糖放入水中为什么不见了? 2)打开香水就闻到香味? 3)湿衣服晒干,水跑到什么地方去了? 设问,然后引入正课

实验3–2:品红的扩散:在静止的水中品红为什么能扩散呢?(同步加做加热水中品红)[过渡] 在很久以前许多学者就对上述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究,他们提出了物质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的粒子构成的设想,用于解释以上现象。那么,他们的论断是否正确呢? 展示图片:教材P48图3-

6、3-7 小结: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和原子构成的。二,[提问]分子有何特点呢?(阅读)分子很小 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 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活动与探究]做氨水的扩散实验

请同学们猜想:为什么A杯中的溶液很快变红了?而B杯中的溶液过很久才变红呢? 小结: 氨水中氨分子不断扩散进入了酚酞溶液中,使酚酞溶液变成了红色。该实验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提问]在受热的情况下,分子运动速率怎样?能否举例子

电脑:①1000ml酒精与100ml水的混合,思考为什么混合后体积不为200ml呢?②一碗黄豆与一碗绿豆混合是否等于两碗?

小结:分子之间有间隔 思考题:

用分子的观点分析:

1、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香?

2、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易凉干?

3、物质为何有三态变化? 三,作业与练习

板书第一课时

一、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

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2、分子在不断运动

3、分子之间有间隔

三、分子的概念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下载分子和原子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分子和原子说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分子和原子教案

    《分子和原子》教案 颍上六中卢彪 教学设计说明 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是本课题的重点,在有关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过程中逐步培养微观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也......

    分子和原子教案

    课题1 分子与原子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

    初中化学教案 分子和原子

    课题2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叶县遵化店镇中学牛爱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 能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

    分子和原子教案5篇

    《分子和原子》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认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分子。 2、过程与方......

    分子和原子优质课教案

    分子和原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课题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课题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子、原子概念。在前面学习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及混合物、纯净物的知识基础上,作为......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阜宁县实验初中田菊香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