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西湖的“绿”》教学设计
4、西湖的“绿”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2、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3、领略西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欣赏西湖的美,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受到热爱美的教育。
重、难点:
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来描写景物的。
读文章,想画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情,导入新课
(出示课文插图)
俗语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确杭州的湖光山色之美堪称国内之最。这(指图),就是美丽的杭州西湖。有谁到过那个地方?能谈谈感受吗?老师也去过杭州西湖,想不想听听我对西湖的独特感受?(板书)
二、范读课文
(生静静地听)
三、自学课文(出示阅读提示)
1.认真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2.想一想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的特点,写出了自己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四、小组交流
(重点讨论第2题。作者抓住了西湖“绿”的特点,作了具体的描绘:一是雨中去访灵隐,看到的西湖的“绿”;二是漫步苏堤,看到的西湖的“绿”;三是在花港观鱼,看到的西湖的“绿”。每一次看到“绿”,给作者的感受也不一样。雨中去访灵隐,作者抓住了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此外还有溪水:“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漫步苏堤,作者抓住了树木身上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阴阴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这种苔绿,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在花港现鱼,作者抓住了满池的新荷。与初春的杨柳嫩枝的新绿相比,“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
五、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1.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目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2.自由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西湖“绿”的美。
六、感受语言文字美
1.本文化美的词汇十分丰富,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词、句。
2.指名读自己喜欢的词句。
七、听课文朗读录音
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1.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抄下来。
2.找一找其他描写西湖的文章或诗词读一读,体会一下不同作者眼里的西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板书设计:
第二篇: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西湖的绿》简介
西湖简介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此诗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出自宋代诗人 杨万里
清代《冷庐杂识》中说:“天下西湖三十六,个中最美是杭州。”
在古代,神州大地的确曾同时分布有36个西湖,至今,仍存31个:它们是杭州西湖、福州西湖、海口西湖、兰州西湖、青岛小西湖、沈阳西湖、桂林西湖、广东潮州西湖、惠州西湖、榕江西湖、湛江雷州西湖、南昌西湖、扬州瘦西湖、安徽阜阳颍州西湖、建德严州西湖、寿昌西湖、海盐西湖、九江都昌西湖、河南许昌西湖、商丘睢县西湖、湖南衡阳西湖、湖南耒阳西湖、常德津市西湖、湖北天门西湖、自贡富顺西湖、江苏徐州云龙湖、济南大明湖、宁波月湖、武汉西北湖、北京昆明湖和北京莲花池、昆明翠湖。
这些“西湖”大部分其本名就叫西湖,还有一些湖或因为仿杭州西湖建造,或因为和杭州西湖是姐妹湖,关系密切,因此它们也是“西湖大家庭”的成员。另外还有以前各地西湖名录,现在有些不再复存。
杭州西湖
杭州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西方,它以其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而闻名中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也被誉为“人间天堂”。西湖的水面面积约4.37平方公里(包括湖中岛屿为6.3平方公里),湖岸周长15公里。水的平均深度在2.27米,最深处在 5米左右,最浅处不到1米。湖南北长3.3公里,东西宽2.8公里。苏堤和白堤将湖面分成里湖、外湖、岳湖、西里湖和小南湖五个部分。1982年西湖被确定为“国家风景名胜区”,1985年被选为“全国十大风景名胜”。
西湖古称“钱塘湖”,又名“西子湖”,古代诗人苏轼就对它评价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形态为近于等轴的多边形,湖面被孤山及苏堤、白堤两条人工堤分割为5个子湖区,子湖区间由桥孔连通,各部分的湖水不能充分掺混,造成各湖区水质差异,大部分径流补给先进入西侧3个子湖区,再进入外西湖;湖水总面积5.593平方公里;,总容积1.10亿立方米,平均水深1.97 米;西湖底质是一种有机质含量特别高的湖沼相沉积,属于粉砂质粘土或粉砂质亚粘土,最上层皆为藻骸腐泥层(黑色有机质粘土),中层泥炭层或沼泽土,最下层为基底粉砂层;入湖河流部是短小的溪涧,主要补水河流为金沙涧、龙泓涧和长桥溪泄流。
第三篇:《西湖的绿》教学设计
《西湖的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湖“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多层次地深入体验西湖的“绿”。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多层次地深入体验西湖的“绿”。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指导感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西湖的绿》。谁能说一说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游览西湖的。(灵隐、苏堤、花港)好!这节课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再次走进这美丽的人间天堂,一同饱览西湖的绿色之美。
二、自主探究: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的描写来体现灵隐的绿的,画出相关的句子,然后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和同桌交流一下,如果能抓住重点词语来感悟就更精彩了。汇报:
1、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语速慢,看都看不过来)满眼都是绿色,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绿的。)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扑眼而来)
2、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是绿的。(轻轻地、柔柔地、落到脸上凉丝丝的)
“古木参天”:古老的树木枝繁叶茂异常高大。
“苍翠欲滴”树木长得茁壮,枝叶深青碧绿,水灵灵的都要滴落下来似的。在古老树木的映衬下,就连空中飘落的雨丝儿都是绿的,)
是呀!树木长得那样茂盛,那样高大挺拔,直插云霄。你能读一读吗?
3、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层层叠叠说明飞来峰上树很多,很茂密,有深的,郁郁葱葱,也有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呈现出浅绿色。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里的绿,那就是-------多彩。板书:多彩
(由于树木种类繁多,由于阳光的照射,所以飞来峰上的绿的可真是有层次,不单调,那深浅不一的颜色可真美呀!谁来读一读把这种美展现出来。
4、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石头缝里。(布满、直绿要重一些)(青苔都长到石头的缝里了,可见处处都是绿的,可能掀开石头你会看见石头缝下面也长满了青苔)
你把这句读读,让大家体会一下这种随处可见的绿。
5、亭旁溪水淙淙,说是溪水,其实表达不出那奔流的气势。平稳处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读出变化)▼碧澄澄的,写出了溪水绿得清澈透明的感觉
作者在描写溪水时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把什么比喻成什么? 生:比喻。把水花比喻成飞滚的珠玉。树木是绿的,小径是绿的,在“绿”的映衬下,连溪水也是碧澄澄的,这真是绿满西湖。作者每走一步,绿色都在变化着。所以作者坐在冷泉亭上的感受是——心旷神怡。“心旷神怡”是什么样的感觉?(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6、那么谁能通过朗读来体会作者的这种感受,让同学们也心旷神怡。其他同学闭上眼睛看看能否看到作者所描绘的景物。
看到了吗?其实我们不是在看,而是在——想象
对!太重要了!我们读书时一定要一边读一边想象,想象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这样就读懂了。
现在同学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第一自然段的? 首先认真读一读课文
然后想一想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来表现景点的绿的 画出相关的句子
和同桌说一说你的感受
你们已经能总结学习方法了,老师相信你们也能运用这种方法自学。(3分钟)
过渡语:灵隐绿意浓浓,扑眼而来,直往你的眼睛里钻呢!同学们,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呢!那么漫步苏堤,作者又感受到了怎样的绿呢?谁来汇报一下
(二)学习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1、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
(“莽莽苍苍”是什么样的感觉?深绿色的草木茂盛的样子。)
为什么说十分古怪呢?(因为树干应该是深褐色的,而文中说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
2、走近一看,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油油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
绿茸茸:形容碧绿而稠密。就像小动物身上的毛又细又密,那样可爱。当作者发现是树上长满了青苔时,她的心情怎样?(惊喜)读一读
3、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一幅青绿山水。
“宛然” 一词换一个词是 ——
仿佛,好像。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排比)比喻:(作者把青苔的形状作了比喻,有的-------排比:这说明青苔的形很多,这些形状不一的青苔,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它吗?(形状各异、千姿百态、千奇百怪、多姿)板书:多姿
4、这么美的绿苔给作者的印象是?(坚忍不拔:意志坚强,不可动摇。)
5、作者在写苏堤的绿时,主要写了什么?(青苔。)
6、作者在写青苔时是按着怎样的顺序来写的?(由远及近。)总结写法:同学们,我们以后习作时描写景物可以由远及近地写,这样更有顺序。此外,在这一段中,作者对苏堤的绿的描写是详细的叫——详写,作者略写了那几处胜景呢? 填空:(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苏堤的绿,绿得多姿,绿得坚忍不拔,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 过渡:灵隐的绿和苏堤的绿各有千秋,在花港观鱼作者又看到了怎样的一种绿?谁能来继续汇报
(三)学习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1、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玉立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直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亭亭玉立”:形容女子身材细长。在这里形容荷叶形体挺拔。)这句也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荷叶的美。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除了你看到的画面,你还能想到哪些画面?(微风一吹,满池的荷叶都在舞蹈,还有蜻蜓落在上面呢!)评价: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想得可真美,这让我想起了宋朝诗人杨万里写的一首古诗:(《小池》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谁想读,读出这种蓬勃的生机。
2、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的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
(柳枝那样可爱,幼稚,向人们报春,这句也是拟人的手法)
2、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在加上叶面上的水珠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1):与初春的柳枝相比,作者更爱这初夏的荷叶,因为在作者的眼里,这荷叶怎样?(成熟,稳重一些)(“裙袂飞扬”:裙摆被风吹起的样子。“翩然”形容动作很轻快。)(2)“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一般都是用来形容人的,在这里却用来形容荷叶,这又是拟人的手法,这说明荷叶在作者的眼里怎样?(充满活力,表现出茁壮的生命力)看!那满池的新荷在微风的吹拂下已经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她在抒发着自己内心的情感,所以说花港的绿是绿得——多情(充满活力,生机勃勃)板书:多情
3、:你能把这种活力读出来吗?
读到这,文章就要结束了,但作者却意犹未尽,甚至在归来的路上仍旧在回味西湖的“绿”,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体会作者那意犹未尽的感觉。
三、总结全文 同学们,从灵隐到苏堤再到花港,作者带领我们一路欣赏了这些景物,感受到灵隐绿得多彩、苏堤绿得多姿、花港绿得多情,我们也体会到了作者对西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西湖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心目中美的象征,多少人说过写过。作者选取的许多作家诗人反复用过的题材,但在她的笔下,依然那样新鲜动人,这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作者选取一个独到的角度,又以自己细腻的笔触尽力渲染。所以我们学习本文就是要学习作者选取独到角度,写出景物独特美的做法。
四、拓展延伸师总结:西湖的美是多面的,不同人去游览西湖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课下请同学们搜集有关描写西湖的诗文读一读,我想你的收益会更多。板书设计:
灵隐
:树木 小径 溪水绿得多彩
西湖的绿 苏堤
:青苔 绿得多姿喜爱 赞美 花港
:新荷 绿得多情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游记,节选自《西湖漫笔》。作者选取一个自己独特的视角,又以自己细腻的笔触,让我们领略了西湖的“绿”。文中用了近20个“绿”字,酣畅淋漓地揭示了西湖山水的青春与活力,使读者通过“绿”领略到西湖的美丽,从而激发起对祖国壮美河山喜爱之情。
一、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教学
在导课时,课件展示西湖的美景图片,引出课题——《西湖的绿》,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品味语言汇报时,相机出示各景点的图片,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身临其境的目的。
二、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感悟语言之美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拥有学习的自主权。我们要把自主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地努力去探索,去感悟。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景点,细读品味,找出认为美的句子并说说美在哪里?只有细心去欣赏、体会,才能说出美在何处。
三、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读中悟情 这是一篇语言精美的散文,应该在学生感悟景物特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语感。学生选择景点并体验那儿的“绿”的特点,再通过朗读表现这种“绿’。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感悟、积累,让他们读得明白,读得清楚,读得带劲,读得入情。从而,把文章读美了。
第四篇:西湖的绿教学设计
《西湖的绿》教学设计
长春版语文第三单元第一课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研读全文,了解课文顺序,明确抓住景物特征多角度加以具体描写的方法。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湖“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西湖的美丽。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和作者一起去感受西湖的“绿”,体会作者怎样抓特点写西湖的绿的,能学以致用。
三、教学难点
1.学习上下、远近、动静、整体到局部以及对比的写作方法。学会按照地点---景物---特点的方式来写景。2.能读出文字的韵味,感受文章的美。
四、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文章,名字叫西湖的--绿。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1.课前回顾。
问题一:本文是一片写景文,作者是以什么顺序来写的? 问题二:作者以游览顺序写了西湖哪些地方的景物? 问题三:这些不同的景物有一个共同特点,是什么? 2.图片赏析。
师:观察两幅绿色荷叶,找出绿色的不同,说出两幅图给自己的感觉!发现“绿”各有千秋。
(二)讲授新课。
1.多种方法理解扑眼而来(动作、语言描述),说出扑眼而来的绿给自己的感觉是什么?明白扑眼而来体现绿色的多,并明白拟人手法的好处。
2.明确写景三要素:地点 景物 以及景物的特点。3.按照写景三要素的顺序,赏析灵隐的绿,明确作者写了灵隐哪些地方的景物以及景物的绿的特点。随文解词,理解“古木参天”、“苍翠欲滴”、“层层叠叠”、“飞珠滚玉”。
4.指导朗读。
师:男生声音浑厚,读深绿;女生声音细嫩,读浅绿最好!5.理解“直”,说明绿无处不在,没有间隙。
师:从哪一个词看出青苔绿得无处不在的?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6.学习动静结合。
师:这溪水在绿意上有什么特点?溪水始终是平稳的嘛?这种方法叫什么?
(三)合作探究,自赏苏堤。
1.文章第二自然段,作者又到了什么地方的绿?哪些是详写那些是略写?详写的地方,主要写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并作汇报!学生:汇报
2.欣赏文中重点句子。
(1)苏堤的树木古怪在何处?怎样读出莽莽苍苍的感觉? 学生探讨,指出古怪、从树梢一直绿到地下,两处的读法,教师指导。
(2)指出青苔鲜嫩可爱的特点,理解为什么鲜嫩可爱的青苔看起来坚忍不拔?(通过直绿到石头缝里以及青苔遍布树身理解坚忍不拔,明确读书要纵观全文!)
(四)引导深入,领会绿色象征意义。
1.学生通过动作模仿,理解亭亭的意义。学生用昂首挺胸,精神抖擞等来形容。感受亭亭荷花的蓬勃生命力。
问:那么哪一位同学能够表现出挺拔来呢? 站起来,表演一下!
2.观赏图片,加深印象(图片)。3.朗读语句,读出生命力!
4.观赏图片,看出柳枝与荷叶的不同,能用活泼可爱,活蹦乱跳等词来形容活泼的柳枝,明白活泼的柳枝与持重的荷叶之间的对比衬托关系!
(1)观赏杨柳与荷叶的图片,体会杨柳的活泼与荷叶的持重。
师:如果说杨柳是一个小女孩的话,她会是什么样的小女孩?你能怎样形容她?荷与柳枝有什么不同,用书中的句子说明!
(2)对比诵读,再次体会。
师:女生读活泼的杨柳,男生读持重的荷叶。
5.理解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一句。
(1)提问引导:那么说活泼的柳枝与持重的荷叶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是什么?这句话如何理解。为什么说他们都有生命力?
(2)举例分析理解。
师:我们学校里有许多树木,现在光秃秃的,好像死了一样,但是到了春天,一场春雨过后,树木抽枝发芽,我们感觉他们仿佛又充满了生命力!而这些生命力就是从绿叶上体现出的!
(五)拓展延伸,分享绿色。
师:同学们,花港的绿美吗?但是相聚终有离别时,在一片幽静之中作者乘船离开了花港,我们的学习也接近尾声。在西湖看到了不同景物的绿,生活中,你看到过哪些景物的绿?能将它写下来,并分享给大家吗?
(六)畅谈收获,以此作结。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你学习到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感受?
(七)作业布置。
这节课我们不仅感受到了西湖的美,知道了要读出文字的韵味来,才能进入美的意境,还学到了一些写作方法,课下同学们写一篇关于绿色的作文。
六、板书设计
3--1 西湖的绿
上--下
古木 树木 青苔 溪水
新荷 水珠
第五篇:《西湖的绿〉教学设计
《西湖的绿》教学设计
《西湖的绿》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游记。按照观景的顺序描写。作者用了20个“绿”字,酣畅淋漓地表现了西湖山水的青春与活力。表达了作者发自内心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湖“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3、领略欣赏西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激趣,感受“绿” 1.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确,杭州的西湖,是祖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课件)你们瞧,这(指图),就是美丽的杭州西湖。它那湖光山色之美堪称国内之最。古往今来,多少人赞叹她,歌咏她,为她梳妆,为她打扮。北京女作家宗璞来到了西子湖畔,见到此景流连忘返,便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游记《西湖的绿》。
2.介绍作者
3.什么是游记?
二、检查预习,汇报交流。
1.指名读课文(字音准确,朗读流利)。
2.文中的字词自读三遍。
3.交流识字方法
三、读课文
1、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及没有读明白的句子。
2、画出作者描写了西湖的哪几处绿。(板书:雨中灵隐、漫步苏堤、花港观鱼)
3、西湖哪里的绿给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课件欣赏西湖美景。说说感受?师:西湖美景数不胜数,目之所及之处都会让你陶醉,令你心旷神怡,自古以来,西湖就是人们心中美的象征。那么作者宗璞选取了独到的角度,为我们展现了西湖别具特色的美——绿(板书课题)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绿的世界,研究绿的丰富内涵。
二、回顾
猜猜作者用了多少个“绿”字?(20个)这20个绿将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美呢?
三、品味语言,体验“绿”
1、读课文,着重写了哪几处绿?请用一个词语概括那里“绿”的特点?(生随意用词概括)(灵隐——苏堤——花港观鱼)
2、自主探究,交流“绿”。
正如作者所说,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洞绿得闲。灵隐、苏堤、花港观鱼的“绿”也各有各的风采,各有各的韵味。请同学们选择自已最喜欢的一个自然段细细读一读,想想那里的绿有什么特点,等会儿在小组上交流。
(友情提示:先告诉大家,你要说的是哪里的绿,然后读一读你认为最能体现“绿”的特点的句子,最后谈谈你自己的感受。)
(教师根据学路随机调控教学策略)(1)、灵隐的“绿”(多彩)
雨中去访灵隐,抓住了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此外还有溪水:“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从描写道旁的树、飘着的雨、飞来峰上的树、峰下蜿蜒小径上的青苔、亭旁的溪水等语言中去体验灵隐绿得多彩。
(2)、苏堤的“绿”(多姿)抓住树木身上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阴阴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这种苔绿,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引导学生找到有关语句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想象。读出她的多姿,读出她的意趣,读出她的坚忍不拔。
(3)花港观鱼的“绿”(多情)花港观鱼的绿,绿得“活泼”、绿得“成熟”、绿得“生机勃勃”。作者抓住了满池的新荷。与初春的杨柳嫩枝的新绿相比,“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这“绿”,绿得那么富有生命力,生机勃勃。
三、体验积累,亲吻“绿”
1、模拟导游。(小组中以导游的身份相互介绍,并学以评价)西湖是这么美,“绿”得如此神奇,每年慕名前来观赏的人成千上万。你能概括课文的描述当一回导游吗?好吧,心动不如行动,请你们选择一处景点,尽情地向游客展示西湖那别有韵味的“绿”。看哪一位导游最能打动游客的心,让他们倾心,一饱眼福。
2、摘抄优美文字。文中有许多描写“绿”准确、生动的词语和句子,请摘抄下来,细细品味作者的写作奥秘。
四、拓展延伸,融化“绿”
1、找一找其他描写“绿”的文章或诗词读一读,体会一下不同作者眼里的“绿”。
2、仔细观察周围的“绿”,模仿《西湖的绿》,写一篇《 的“绿”》。
五、板书设计:
西 湖 的 “绿”
雨中灵隐
漫步苏堤
花港观鱼
多 彩
多 姿
多 情
——生 命 的 绿——